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 中华文库
经名: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唐玄宗御制序,史崇玄等奉敕较编撰。原本一百十三卷。现仅存序文及《妙门向起》,合为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平部。
一切道经音义序
唐玄宗御制
朕闻大道幽深,妙门虚寂。龟山之文不测,龙汉之旨难窥。况复记录渐讹,年龄浸远。黄庭妙简,或逢燕彘之疑;缥府真言,多有鲁鱼之失。遂令玉京后进,览秘篆而无从;金阙群游,习灵符而有误。恭惟老氏,国之本宗,虔述玄经,朕之夙好,详其乖舛,深可吁嗟。爰命诸观大德及两宫学士,讨论义理,寻绎冲微,披珠丛玉篇之众书,考《字林》《说文》之群籍,入其阃阈,得其菁华。所音见在一切经音义,凡有一百四十卷;其音义目录及经目不入此数之中。庶以宣阐青元,发挥碧落,毗助风化,训导甿黎。令其托志希夷,永绝陶阴之惑;归心徽妙,长祛晋亥之迷云尔。
妙门由起序
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河内郡开国公上柱国太清观主史崇等奉敕撰
夫至道難究,虛皇不測,雖無為無形,而有情有信。無為無形也,忘功用而起視聽;有情有信也,孕生靈而運寒燠。乾坤得之以開闢,日月得之以貞明,天子得之以致理,國祚得之以太平。為一切之祖首,萬物之父母也。若乃虛空自然,變見生為,凝靈結氣,化成聖人,即元始天尊之謂也。故經云,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又云,恍惚中有物,恍惚中有象,杳冥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又云,元始者,道之應化,一之凝精,因氣感生,轉變自然。此既不由胎誕,因經姓系。夫有天地,方有人焉;有人焉,方有氏族。天尊生於混沌之始,何宗祖之有乎?其後改號示變,應迹垂靈,託胎洪氏之胞,降形李母之腋,蓋有由矣。然五身既分,三代斯別,隨機應物,拯溺安危,汲引群迷,財成庶族,慈悲覆燾,難以勝言。所謂真身者,至道之體也;應身者,元始天尊、太上道君也;法身者,真精布氣,化生萬物也;化身者,堀然獨化,天寶君等也;報身者,由積勤累德,廣建福田,樂靜信等也。然元始天尊、太上道君、高上老子應號雖異,本源不殊。更託師資,以度群品,或命尹喜入天竺以化胡人,或與鬼谷之崑崙,以行聖教。慈濟之道,無遠不通。蓋方圓動靜,黑白燥濕,自然理性,不可易也。吹管操絃,修文學武,因緣習用,不可廢也。夫自然者,性之質也;因緣者,性之用也。因緣以修之,自然以成之。由此而言,高仙上聖,合道歸真,固增廣善緣,精進無退,度人濟己,通幽洞冥,變麤為精,練凡成聖。而惑者遂云,神仙當有仙骨,骨法應者,不學而得。何其謬哉?然法界高深,天宮悠曠,五億五萬,布其方域;三千大千,分其國土,則有玄都妙境。玉京延至聖之遊,宛利仙居;寶臺致神君之化,真庭杳眇。陽和七耀之天,妙躅深沉;太微九靈之觀,斯乃存諸。浩劫著自遐齡,厥迹紛綸,卒難詳載。夫津梁所建,開度攸先,國土不安,陰陽致沴,凶衰係起,疫毒流行,遂能保祐帝王,安鎮黎庶,此之功德,何以加焉。然道士立名,凡有七等:一者天真,二者神仙,三者幽逸,四者山居,五者出家,六者在家,七者祭酒。其天真、神仙、幽逸、山居、出家等,去塵離俗,守道全真,蹤寄寰中,不拘世務。其在家、祭酒等,願辭聲利,希入妙門,但在人間救療為事,今劍南、江表,此道行焉。所以稱之為道士者,以其務營常道故也。至於法衣,非無差降。黃裳絳褐,式崇正一之儀;鳳氣飛雲,用表洞玄之服。載諸經教,此不縷陳。原夫真經,實惟深奧,或凝空結氣,自然成章;或浮黎協晨,聖人演妙;或天書下降,玉字方傳;或代出聖師,撰述靈旨。其後遞相傳授,使得流通,或寶座敷揚,十方聽受。所以護持帝王,使國土安寧;拔度淪亡,使魂神遷陟。利人濟己,契道冥真,法力幽通,難以為喻。崇信者因而享福,毀謗者於是挺灾,若影之隨形,響之應聲也。是以軒轅、夏后崇信也,致升仙之道,成太平之功;梁武、齊宣毀謗也,招禍敗之辱,受覆亡之報。我國家承宗李樹,襲訓騫林,恒締想於真靈,每稽芳於道德;無為無事,載揚垂拱之風;迺聖迺神,逾闡不言之教。既而彤闈少事,紫掖多閑,披鳳笈之仙章,啟龍緘之祕訣。文多隱諱,字殊俗體。欲使普天率土,廣識靈音,故勑金紫光祿大夫鴻臚卿員外置同正員上柱國河內郡開國公太清觀主臣史崇為大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僕射上柱國臣盧子真為副使,宣議郎試右領軍衛長史臣史杲為判官,與銀青光祿大夫檢校中書令兼太子右庶子昭文館學士上柱國安平縣開國子臣崔提、金紫光祿大夫行禮部尚書昭文館學士上柱國晋國公臣薛稷、銀青光祿大夫右散騎常侍昭文館學士權檢校左羽林將軍上柱國高平縣開國公臣徐彥伯、銀青光祿大夫右散騎常侍昭文館學士權檢校右羽林將軍上柱國壽昌縣開國侯臣賈膺福、銀青光祿大夫行黃門侍郎昭文館學士上柱國贊皇縣開國男臣竺乂、銀青光祿大夫行太子右諭德昭文館學士兼宋王侍讀上柱國臣丘悅、正議大夫行工部侍郎昭文館學士柱國臣盧藏用、正議大夫行祕書少監昭文館學士柱國臣韋利器、正議大夫行太府少卿昭文館學士上柱國吳興縣開國男臣沈佺期、通議大夫主爵郎中權檢校右羽林將軍兼昭文館學士上柱國臣李猷、正議大夫行太子洗馬昭文館學士上柱國臣張齊賢、大中大夫昭文館學士輕車都尉臣鄭喜、朝散大夫檢校祕書丞昭文館學士臣胡皓、金紫光祿大夫崇文館學士上柱國魯國公臣祝欽明、銀青光祿大夫行黃門侍郎兼修國史崇文館學士東海郡開國公臣徐堅、朝散大夫守中書侍郎崇文館學士臣王琚、銀青光祿大夫崇文館學士上柱國平凉縣開國子臣員半千、銀青光祿大夫崇文館學士上柱國臣胡雄、銀青光祿大夫行國子司業崇文館學士兼皇太子侍讀上柱國臣褚無量、通議大夫行祕書少監崇文館學士知館事上柱國居巢縣開國子臣劉子玄、朝議大夫行中書舍人崇文館學士上輕車都尉臣賈曾、朝散大夫中書舍人內供奉崇文館學士柱國臣蘇晋、大德京太清觀大德張萬福、大德劉靜儼、大德田君楷、大德阮孝波、京玄都觀主尹敬崇、大德京東明觀主寇義待、大德京太清觀法師孫文?、大德時居貞、大德單大易、大德高貞一、大德張範、大德田克勤,大德范仙廈、大德宗聖觀主侯元爽、大德東都大福唐觀法師侯抱虛、上座張至虛、劉元良、大德絳州玉京觀主席抱舟等,集見在道經,稽其本末,撰其《音義》。然以運數綿曠,年代遷易,時有夷險,經有隱見,或劫初即下,劫末還升;或無道之君,投以煨燼;或好尚之士,祕之巖穴。因而殘缺,紊其部伍,據目而論,百不存一。今且據京中藏內見在經二千餘卷,以為音訓,具如目錄;餘經、儀、傳、論、疏、記等文,可易解者,此不詳備。其所散逸,佇別搜求,續冀修繕,用補遺闕。而經且久遠,字出靈聖,梵音罕測,雲篆難窺,或為無識加增,或為傳寫妄誤,或持浮偽之說,竊揉真文,或採菁華之言,將文釋典,不可齊其所見,斥以靈篇。今之著述,或所未悟,中間闕疑,用俟能者,名曰《一切道經音義》。兼撰《妙門由起》六篇,具列如左。及今所音經目與舊經目錄都為一百十三卷。崇等學昧琅書,情昏寶訣,伏承天渙,敢罄謏聞,披錦蘊而多慙,對絲言而自失。
明道化第一
《老子道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又云:道冲而用之,渊兮似万物之宗。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又云: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德经》云: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宝。
《本愿大戒经》云:太极真人曰:夫道,无也,弥络无穷。子欲寻之,近在我身,乃复有也。
《太上太真科》云:道有寂智,又有动神,又有冲气,气化有象,神化有形,智化有声,质微不可搏,色夷不可视,声希不可闻。
《升玄经》云:夫大道玄妙,出于自然,生于无生,先于无先,挺于空洞,陶育乾坤,号曰无上正真道也。神奇微远,不可得名,为无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
《太平经》云:道者,乃天地所常行,万物所受命而生也。
《玄妙内篇经》云:元道本起,出于无首、万气之祖、万道之元,无有之先,无有所因尊,无有上贵,不可胜也。
《三天内解经》云:大道元本,起于无先,溟涬鸿濛,无有所因。虚空自然,变化生成。
《科约清独戒》云:道者,天地之祖首,万物之父母。
《南华经》云: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得而不可见,可传而不可受。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明天尊第二
《老子道经》云: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又云:惚恍中有象,杳冥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太上太真科》云:虚皇金阙玉帝最贵最尊,无生无死,湛然常住。
《太玄都玉京山经》云:太上曰:夫玄都玉京山有七宝城,城有七宝宫,宫有七宝玄台,即太上无极虚皇大道君之所理,诸天大圣、天尊帝王、高仙真人各各持斋,奉法宗太上虚皇于此矣。
《太玄真一本际经》云:太上道君曰:我以宿庆,观睹法王训喻经戒,如蒙显职,总统三界,摄御万神,过泰之恩,莫以为喻。然登道位,皆悉因师。我虚皇太上大道君本行所修,《灵宝五篇》、《升玄内教》,轮转劫数,无极无穷,终天说之,亦不能尽。
《灵宝经疏》云:虚皇太上者,天尊之师也。虚者,有而无质;皇者,光也,煌也。亦以虚寂明其体,光煌表其德也。一曰虚无,一曰虚帝,一曰皇一,又号帝一也。虚无者,虚泊无形也。帝者,谛也,言精应审谛也。一者,本元,亦谓尊高无二也。明天尊以虚寂为师、智慧无碍,光明洞照也。此皆号异而体同也。
天尊弟子即太上道君也。天尊周化十方,既将过去,又锡道君太上之号,为接化之主。前后二君皆称太上,为一切之师宗也。
《灵宝无量经》云:元始祖劫,化生诸天,开明三景,是为天根。上无复祖,唯道为身。
《正一经》云:大道布化,含养一切,生成万物,安天置地,设日月星辰、山川岳渎,各立灵官、主司、真人、道士,摄化统理。天地相合,生化万物,太一天尊主之。一切曹府,布化生育,总系北极太一天尊也。即《太平经》云北极天君也。
《天师请问经》云:正一真人问道君曰:不审元始天尊未得道时,宗祖所因,本根元起,其事云何?伏愿显示,令众见明。道君答曰:夫道,无也。无祖无宗,无根无本,一相无相,以此为元。既称元始,何复有宗本者耶?虽复运导一切,道为最尊,常在三清,出诸天上。以是义故,故号天尊,或号玉帝,或号高皇,随顺一切也。
《洞神经》云:大道降神,应接一切,或有名无字,有字无姓;或有位号,姓名亦无,各由感致,参差不同。是谓正神,皆道应化。
《灵宝开天经》云:太上道君曰:天地未分,混沌之中,无光无象,无祖无宗,唯有于道,湛寂自然,杳冥恍惚,真精独存。分气下降,应生一元,自此变化,三气复存。元始者,道之应化,一之凝精,至真不杂,内外清纯,因气感生。转变自然,因机赴会,玉质金容,为众物本,故称元始焉。
《灵宝斋仪》云:过去高上玉皇天尊、未来太极天尊、见在元始天尊。
《太上业报因缘经》云:始有天地,龙汉之初,吾号无形,化在玉清境,出《大洞真经》,下世教化,为万天玄师、无上法王。延康之时,吾号无名,化在上清境,出《洞玄宝经》,下世教化,为三界医王、太上真尊。赤明开运,吾号梵形,化在太清境,出《洞神仙经》,下世教化,为十方导师。又云:至极天尊,开皇改运,吾号虚皇,化在元阳宫中,敷明三洞,下化人间,称太上道君焉。
《大洞真经》云:上清高圣太上大道君者,盖玉晨之精气、庆云之紫烟。玉晖曜焕,金映流真,结化含秀,包凝立神,寄胎母氏,育形为人。母妊三千七百年,乃诞于西那天郁察山浮罗之岳丹玄之阿矣。受箓紫皇,位司高仙,振风朱素,朝会万神,玄渊峨岑,太音弥芬。希想玉真之虚霞,上清之灵晨,再登紫陛,三飞琼阙,四宾太素,五晏琳室,携握五老,洞源极密,于是受书玉虚,眺景上清,位为太上高圣玉晨大道君,理蕊珠玉阙馆七映紫房。
《太平經》云:能得太上之心者,皆無形自然。天仙大人有真道,乃能得太上之心。餘者何因得與相見乎龍景?
《九文紫凤赤书经》云:太上道君时晏景龙之舆,策虚绿軿,群仙列侍,广乐虚庭,神畅启于妙觉,发咏动乎金章。
《本行经》云:太上道君曰:我濯紫晨之流芳,盖皇上之胄。我随劫死生,世世不绝,恒与灵宝相值同出。经七百亿劫中,会青帝劫终,九气改运,于是托胎于洪氏之胞,凝神琼胎之府,积三千七百年,以赤明开运,岁在甲子,诞于扶刀盖天西那玉国浮罗之岳,复与灵宝同出度人。
《真诰》云:太上者,道之子孙,审道之本,洞道之根,是以为上清真人,为老君之师。
《三天内解经》云:幽宴之中,生乎空洞;空洞之中,生乎太无;太无变化,生玄、元、始三气,混沌相因,而化生玄妙玉女。玄妙玉女生后,混气凝结,化生老子。老子,老君也。
《老子襟带经》云:老子曰:吾乃生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乎太素之元,立于太眇之端,浮游幽虚之中,出入杳冥之门。
《道德经序诀》云:老子体自然而然,生乎太无之先,起乎无因,经历天地终始,不可称载。又云:世人谓老子再降于周代。老子之号始于无数之劫,其杳杳冥冥,眇邈久远矣。开辟已前,复下为国师,世世不绝,人莫能知之。
《楼观本记》云:尹喜遇老君,老君拜喜为无上真人,号曰文始先生,方远观四海八纮之外。又上升九天,谒太上玉晨大道君焉。道君令下化西域,条支、安息、昆吾、大秦、罽宾、天竺,周流八十一国,作浮屠之术,以化胡人。
《真诰》云:老子者,太上之弟子。年七岁而知长生之要,是以为太极真人。
《玄妙内篇经》云:玄妙玉女者,玄、元、始气混沌相因,化成二气,八十一万亿岁后化生玄妙玉女。自玄妙玉女生后,三气变化,五色玄黄,大如弹丸,入玄妙口中,乃即吞之,八十一岁乃从玄妙玉女左腋而生,生而白首,故号为老子。老子者,老君也。受太上重任,成天立地,帝帝出为国师。
《道君列纪》云;后圣以共和七年三月德合日始育于此国天刚灵镜山下李氏之家。年五岁,仍好道乐真,言愿成章。年二十,有金姿玉颜,遂弃家离亲,起迹风尘,浮游名山。悟三气而合变,冥神枢以齐真。抗其志也虚玄,执其诚也极微。栖心于霄景之外,抱素隐乎缝掖之中。内德圆充,外累远判。屏仙罗于地陆,寻上真乎紫馆。遂致天帝下教,流光拔粲,授以《郁仪大章》、《大洞真经》,给以曲晨飞盖,饮以徊玄玉精,贻以素羽玄翮,以升八方矣。
《玄妙内篇》、《高上老子内传》并云:老君从李母左腋而生。初李母昼寝,梦太阳流光入口,因而吞之,遂觉有娠,七十二年于李树下生。老君指树曰:此为我姓也。至幽王时,老君从十二玉女、二十四仙人,并与鬼谷等俱乘白鹿,出西关,北之昆仑矣。
《老子经》云:号老子者,道之应形也。形见名出,号遂生焉。而才德周备,兼该济度,功业无双,诲诱无倦,总曰无上老子玄中大法师。
《无上真人内传》云:尹喜曰:敢问大人姓字。老子曰:吾姓字眇眇,从劫至劫,非可悉说。故前后不能以姓字具示世间矣。吾今姓李,名耳,字伯阳,外字老聃。又云:夫太上、老子、太一元君《真形图》此三圣,亦可为一人耳。太上头并自然髻,项映天光,著九色锦绣华文之帔,衣天衣。二圣七色之帔,各坐莲华之上。太上为师。
《寶玄經》云:一號自然,二號無極,三號大道,四號至真,五號太上,六號老君,七號高皇,八號天尊,九號玉帝,十號陛下。
《高上老子本纪》、《玄中记》、《濑乡记》、《神仙传》、《出塞记》并云,老子为十二帝师;或云为十三圣师。伏牺时出为师,号郁华子;神农时出为师,号大成子;祝融时出为师,号广成子;苍颉时出为师,号黑精子;帝喾时出为师,号赤精子;黄帝时出为师,号力牧子,又称大成子;帝尧时出为师,号务成子;帝舜时出为师,号尹寿子;夏禹时出为师,号季胥子;汤时出为师,号锡寿子;文王时出为师,号燮邑子,为守藏史;武王时出为师,号育成子;成王时出为师,号经成子;康王时出为师,号郭叔子;昭王时遂退官,西化胡;孔子时出以为师,号曰老子。
明法界第三
《太上业报因缘经》云:太上曰:十方世界各有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诸天,开方布域,置立天宫。天上地下,地上天下,日月星辰,山川岳渎,结气飞云,而成金楼玉阁、宝殿瑶房、霞堂紫观、星畹云林、龙庭凤圃,浮空架虚,挟旁日月,分城列郭,万品千名。
《仙公请问经》云:是时太上玉京玄都、八方诸天、三千大千世界,东方安大堂乡大千纳善之世界,东南元福田大千用贤之世界,南方宛利城境大千弃贤之世界,西南延福乡大千仁静之世界,西方福堂州大千盛行之世界,西北福德之野大千延贤之世界,北方郁单野大千清静之世界,东北福集都大千长安之世界,众圣盖太上玉京山虚无玄都无极八方诸天地世界。
《元始灵书中篇经》云:𪞝洛菩台,绿罗大千。陆简寂解云:大千者,世界之分也。一千、十千、百千、千千国土为小千世界;一千千、十千千、百千千、千千千为中千世界;一千千千、十千千千、百千千千、千千千千为大千世界。
明居处第四
《太玄都玉京山经》云:太上曰:夫玄都玉京山冠八方诸罗天,列世比地之极上中央矣。山有七宝城,城有七宝宫,宫有七宝玄台也。山自然生七宝之树,一株弥覆一天,八树弥覆八方罗天矣。八方各各有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亿重天,地世之数亦然。
《太上洞玄灵宝真文度人本行妙经》云:太上道君于西那天郁察山浮罗之岳,坐七宝骞木之下,长斋空山,静思神真。
《玄妙内篇经》云:宛利城境有天首山,山上有七宝、九宝、九万层台,老君化其台中,有九色光明,彻照诸天地及诸世间。
《大洞真经》云:九天之上,金墉之馆。
《罪根经》云:天尊于南丹洞阳上观柏陵之舍演出真文,以度天人。
《灵书经》云:天尊于郁结洞灵之观,刻金书字,题观四面。
《净土经》云:天尊曰:其十方净土国界,各有浮云之观、大道之观、献寿之观、万寿之观、昌乐之观、弘道之观、至真之观、昌国之观、启圣之观、集灵之观、荐福之观、道德之观。
《太上决疑经》云:元始天尊时在协晨灵馆峻嶒之台,与太上道君开阐妙门。
《元始历化经》云:太上天尊受元始教命,下人十方,处赤明国土朱阳上馆七宝堂中,布大慈悲。
《玉字下经》云:太灵馆在梵度天中,司灵馆在元洞天中,洞阳馆在和阳天中,壮灵馆在北辉天中,紫阳馆在文举天中。
《真文下經》云:元陽館南上亦帝丹靈,老子常以二十三日於此館集校天人祿命長短。
《洞真经》云:九灵馆在昆仑山,西王母及真仙女之所游处;太微馆,太微天帝所居;素灵馆,九灵金母、太素三元君所居;清微馆,元始天王结飞玄之气,以历颂三天之所;月上馆,元始天王出《皇人谱录》之。
《灵宝出家因缘经》云:道言:若天地三光,运度推移,当须立观度人。若四时失度,阴阳不调,当须立观度人。若水火刀兵、天下损伤,当须立观度人。若疫毒流行,人民死亡,当须立观度人。若国主有灾,厄运相逢,当须立观度人。若国祚将危,兵革四兴,当须立观度人。若初登王位,化理人民,当须立观度人。若统领天下,国土不安,当须立观度人。若诞育男女,疾病厄难,当须立观度人。凡有灾厄及诸变异、一切危苦,当须立观度人。或为父母,或为己身,或为妻子,或为臣人,或为祖世,或为见存,或为终亡,或为三涂,皆当立观度人。夫立观度人,上消天灾,安镇国祚,保护帝王,下禳毒害,开度人民。生死获庆,其福巍巍,普令一切,使有归依。
《楼观本记》曰:楼观者,本乃周康王大夫卜居之宅也。大夫姓尹,名喜,字公丈,本天水人也。风神秀雅,不修俗礼。眷言此地,知必成真,乃结草为楼,瞻星候气。康王闻之,修理院宇,以其因楼观望,故号此宅为楼观焉。
《三洞奉道科戒》云:三清上境、及十洲、五岳、诸名山,或洞天并太空中,皆有圣人理处,或结气为楼阁堂殿,或聚云成台榭宫房,或处星辰日月之间,或居烟云霞霄之内,或自然化出,或神力造成,或累劫营修,或一时建立。其或蓬莱、方丈、员峤、瀛洲、平圃、阆风、昆仑、玄圃,或玉楼十二,金阙三千,万号千名,不可得数。皆天尊太上化迹,圣真仙品都理,备列诸经,不复详载。必使人天归仰,贤愚异域,所以法彼上天,置玆灵观。既为福地,即是仙居,布设方所,各有轨制。凡有六种:一者山间,二者城郭,三者宫掖,四者村落,五者孤迥,六者依人。皆须帝王营护,宰臣修创,度道士、女冠住持供养。
《正一经》云:四梵以上,皆飞云流霄,自然妙气,结成衣服,九色宝光,而生万物;长短大小,随境应形。或明光八昭,圆象洞焕,景耀远近,变化自然;或九色合成,万物分耀;或龙凤结彩,山水流形。千变万化,不可得名。乃至都里城郭、宫阙殿堂、楼阁台榭、草木禽兽、车舆器物、幡幢帐座、种种法具,皆是自然,应缘而见,本无窒碍,隐显靡常。又无色天中,仙真圣服及诸天帝冠、飞云宝冠,九色无缝之帔,翠龙华裙,五色锦?,祥鸾琼履,皆自然而生,应念来至。宫殿台阁、车舆器物、玩弄服饰、畹囿花果、音乐法具,一切所须,皆悉如是。
明開度第五
《灵宝出家因缘经》云:道言:开皇元年七月一十五日,于赤明国朱阳上观三明宝坛,诣无名天尊,受无上三洞大乘妙经一万三千五百篇,符图七千章。于时会有二万国王,及以妃后并诸大臣、国民男女同发道意,稽首天尊,舍弃国城,妻子求出家,誓愿受持三洞经典,经身供养,作当来三世福业。又曰:天尊即命九地真官敷延真之座,四天帝王列度仙之录,三天真王下证真之信,散花烧香,扬幡振旌,铿钟叩磬,天乐万种,罗列左右。天尊命我与玉清高圣授诸王等入道科戒、节度威仪,四天王等为加法服。又云:殿堂屋宇,台榭楼阁,香油灯烛,钟磬法具,随其所有,供养出家法身。又云:诸天男女及以国人下万种花果,珍奇法味,次第周行。供养讫已,将诸府库七宝珠玉、绫罗锦绮、衣服卧具、玩弄器物、香𬬻几拂、如意履杖、食器座褥、绳床夹膝、幡幢澡灌、巾帕七挟、僮仆车马、园宅畹囿、竹树果林、花药池沼,种种法物,布施供养新出家者。又云:道士者,谓行住坐卧,举心运意,唯道为务,持斋礼拜,奉戒诵经,烧香散花,然灯忏悔,布施愿念,讲说大乘,教导众生,发大道心,造诸功德,普为一切,后己先人,不杂尘劳,唯行道业。又云:道言:汝诸男女,宁剥五百人皮,不得脱一出家法衣;宁煞一万凡夫,不得害一出家法身;宁犯三千猛兽,不得犯一出家;宁辱五千力士,不得辱一出家;宁轻欺一万恶鬼,不得轻欺一出家;宁坐大火之中,不得与出家同席;宁卧热铁之床,不得共出家同寝;宁触五万毒蛇,不得触出家法衣;宁吹大山为尘,不得道说出家;宁吞万斛猛火,不得食出家人物;宁没万丈秽中,不得淫犯出家;宁出百人身血,不得见出家是非。所以者何?出家是天尊弟子,绍隆经教,生死桥梁。又云:若帝主国王、大臣宰辅、人民男女能发善心,出家入道者,九祖、父母得上天宫,七世子孙不入地狱。若道士广劝有缘,令出家者,一人益算一千五百;三人已上,名登仙格,见世欢乐,衣食自然,过去生天,福报无穷。又云道士,士者,事也。事有多少,学致差殊。凡有七阶,俱称道士:一者天真,谓体合自然,内外淳净;二者神仙,谓变化不测,超离凡界;三者幽逸,谓含光藏辉,不拘世累;四者山居,谓幽潜默遁,仁智自安;五者出家,谓舍诸有爱,脱落嚣尘;六者在家,谓和光同尘,抱道怀德;七者祭酒,谓屈己下凡,救度色苦。故得天下地上,六道四生,礼拜归敬,最为尊胜。不朝天子,不揖公侯,作人天福业,受三界供养。所以者何?由禀我法教,衣我法服,持奉经诫,开导众生,令过去、见在、未来三世永脱忧苦,入常乐门也。
《三洞奉道科诫》曰:道士有六阶,方外之士也。一天真道士,二神仙道士,三山居道士,四出家道士,五在家道士,六祭酒道士。所以谓之天真道士者,体变合化,混沌自然,道亚三清,智周万物,即高玄皇人之流也。神仙道士,功成累劫,德被尘沙,神化无方,飞腾自在,即杜冲、尹轨之列也。山居道士者,无为无欲,守道守精,气冠烟霄,心凝淡泊,即许由、巢父之比也。出家道士者,摈落纷埃,忘诎健羡,心遗万物,神王九空,眇出樊笼,永辞妻息,即宋伦、彭谌之匹也。在家道士者,消声陆沈,和光顺世,心凝道极,. 形混人间,吐纳自居,逍遥独得,即黄琼、篯铿之伦也。祭酒道士者,轨迹虚远,志行冲辑,慈以救人,和能抚物,不贪不欲,绝色绝声,独运贞心,归诚于道。祭者,制也;酒者,和也。制其刚强,和其人我,即李东、干室之属也。所以称之为道士者,以其无为世事,务营常道故也。并受道威仪,心行异俗演玆玄化,畅彼皇风,是以不拜王侯,长揖天子。今之道士,即出家道士也。当于国主,当尽忠尽礼。至于宰辅大臣、公侯牧伯,皆须敬揖。勿得妄趣势利。违者减算三百六十。
《樓觀本記》云:周穆王好尚黃老,聞仙師杜沖有至德高行,遂師之。因追抑遺迹,崇構靈壇,仍招四方幽人逸士,以紹玄業,並道均巢許德為物範。故天子揖之而不臣,諸侯禮之而不爵,朝野以其弘脩道事,故以道士為號焉。周平王東遷洛邑,度道士七人;秦昭、秦莊二王度道士七人。漢文帝尤尊道德,屢招幽逸之人,度為道士,常使滿二七人。漢武帝亦好神仙,置道士二十一員。晉武帝特致崇仰,乃度道士四十九人。
《三洞奉道科戒》云:正一法师玄冠,黄裳绛褐二十四条。高玄法师玄冠,黄裳二十八条。洞神法师玄冠,黄裳青褐三十二条。洞玄法师芙蓉冠,黄褐三十二条。洞真法师元始冠,青裙、紫褐、青里,表二十四条,里十五条。大洞法师元始冠,黄裙紫褐如上清法,五色云霞帔。三洞讲法师元始冠,黄褐,九色云霞帔。道士、女冠若不备此法衣,皆不得辄动宝经。具其法服,皆有神童侍卫。正一法衣,将军五人,力士八人侍卫。高玄法衣,神童、神女各二人侍卫。洞神法衣,天男、天女各五人侍卫。洞玄法衣,玉童、玉女各八人侍卫。洞真、大洞、三洞法衣,玉童、玉女各十二人侍卫。总谓之法服。违者,侍童远身,四司考一魂,夺算二千四百。
科曰:凡道士、女冠,欲参经法,皆预备法衣。既告斋传法位讫,即须冠带法服,执简称名位,拜其本师,朝谒太上。违者,灵官不附身,魂考五帝,夺算一千二百。
《正一经》云:太上曰:道士法服有七种:一者初入道门,平冠黄帔;二者正一,芙蓉玄冠,黄裙绛褐;三者道德,黄褐玄巾;四者洞神,玄冠青褐;五者洞玄,黄褐玄冠,皆黄裙?对之,冠象莲花;六者洞真,褐、帔用紫,以青为裹,莲花宝冠;女子褐用紫纱,戴飞云凤气之冠;七者三洞讲法师,如上清衣服,上加九色云霞山水衲帔、元始宝冠,皆环佩执版、师子文履。谓之法服。
明经法第六
《诸天灵书经》云:天尊告太上道君曰:龙汉之时,我为无形,当存出世教化。尔时有天有地,日月光明,三象备足,有男有女,有生有死。虽有阴阳,无有礼典,亦无五味、衣帔之具,混沌自生。以道化喻,渐渐开悟,知行仁义,归心信向。是时年命皆得长远;不信法者,命皆短促。我过去后,天地破坏,其中眇眇,亿劫无光;幽幽冥冥,混沌无期。号为延康。逮至赤明开光,天地复位。我又出世,号无名之君,以灵宝教化,度诸天人。其时男女有至心承奉经戒,皆得道真,骨肉俱飞;纵未得道,皆寿命长远,虽死上生天堂,转轮不灭。后皆得仙。吾过去后,一劫之周,天地又坏,复无光明。五劫之中,幽幽冥冥。三气混沌,乘运而生。逮至开皇,《灵宝真文》开通三象,天地复位。我于始青之中号元始天尊,开张法教,成就诸天,广施经典,劝戒愚蒙,归心信向,渐入法门。又云:是时天尊口吐五色之光,普照诸天,四方边土普见光明。天尊分形百万,处处同时,是男是女,并见天尊在五色光中,如俱一地。天尊随其国土,口吐《灵宝五篇真文》,说十部妙经,授以禁戒,宣示男女。是时男女莫不归心,各赍金银锦帛、五彩文缯、珠玉珍宝无鞅亿数,来送天尊,伏受法诫。诸国宝信满一国中。天尊一时布施穷困,穷者饱足,富者不乏,贫富齐等,人无怨心。先有善功,名书籍者,皆得度世,飞行太空;始入法门,普皆长寿三万六千年。至上皇元年,诸天男女心渐怠坏,正教不全。是故我身,国国之造,成就诸心。我过去后半劫之中,来生男女,心当破坏,不信经教,自作一法,不敬天地,轻慢神明,是男是女,色欲放荡,自取残伤,身入恶道,展转三涂、五道之中。今说是经,为诸众生,以度善心之人。
《括地志》云;老子西度流沙化胡。初至于闐,王曰:是何老人?曰:我是佛王。曰:既稱佛,有何道德?老子遂為說《浮屠經》教化胡人。
皇甫谧《高士传》云:尹喜与老子俱去,适西戎,出流沙之表,以道化戎俗,作《浮屠经》,莫知所终。
《金玄羽章经》云:后圣九玄金阙帝君下为周师,改号为老子。以《八天隐文》授于幽王。幽王自谓居自然之运,代五帝之气,错阴阳之理,不崇天文。老子知周之衰,收文而去,制作教化。遇关令尹喜,即为著作《道德经》上下二篇于绿那之国,老子张口,于是隐文从口而出,以授于喜。喜依盟奉受,即致八景云舆,同游八方,练身于太虚之内,项生宝明之光,七十二相映照一形,随运变化,升入八天。其道高妙,非可载称。凡以后学,不得此文,便当绝思于遐望,无烦损神于幽山也。
《曲素诀辞经》云:如是《九天凤文》,皆九天自然之气结而成焉。灵文表异于空玄之中,经九万劫,玄都丈人受之于太空,以传太上大道君。
《灵宝灵书经》云:天尊言:我历观诸天,从亿劫以来,至于今日,上天得道高圣大神及诸天真、三清九宫五岳飞仙,悉从灵宝受度得真。
《灵宝金箓简文三元威仪自然真经》云:太上大道君以上皇元年九月一日西游玉国龙崛山中,时有元始天尊忽乘碧霞浮云而来,前导凤歌,后从天钧,五老启涂,太极骖轩,众真并降于龙崛山中。是时天朗气清,日月停轮,五苦解脱,长夜开魂,一日一夜,山川溪涧,一时缅平。天尊告太上道君:今坐一劫,欢乐难言,皆是宿庆福访叮德所钟,专情信向,至得道真。君受高皇之号、太上之任。今日同庆,欣喜无极。哀念来生,得不相告。于是道君下席稽首、上白天尊:愿垂哀怜,赐所未闻。天尊答曰:《大洞真经》幽升之道,拔度七玄,福流一门。《灵宝大乘》普度天人,生死获恩。《皇文大字》通神致灵。三洞宝经自然天文,并是度人升玄之法。修之者驰骋龙驾,白日登晨;奉之者免诸苦厄,七祖生天;见之者精心信向,生生善缘。君今方当戒教三世,搜选真人,宜备天仪,教导三乘,使有心者得成神仙。今当以《灵宝金箓简文三元威仪自然真经》相授,此法高妙,不得轻传。道君稽首,奉承戒言。于是天尊即命侍经玉郎立左,监度可马立右,九天真王回九色之节,周天三回,诸天监度。道君左转,南向长立,天尊左回,北向而立。侍经玉郎依真告灵,监度司马执经在前,道君九拜,三起三伏,奉受《威仪自然真经》。
《元始赤书真文上经》云:是时上圣太上大道君、高上玉帝、十方至真、诸天大圣、妙行真人、从五帝神仙、桑林千真、师子白鹤、虎豹龙麟,灵妃散花,金童扬烟,五老开涂,三界通津,徘徊云路,啸命十方,上诣上清太玄玉都寒灵丹殿紫微上宫,建天宝羽服,诣元始天尊金阙之下,请受《元始灵宝赤书五篇真文》。于是天尊命引众真入太空金台玉宝之殿九光华房,灵童玉女,侍卫左右;九千万人、飞龙毒兽,备守八门,奔蛇击剑,长牙扣钟,神虎仰号,师子俯鸣,麟舞凤唱,啸歌邕邕;天钧奏其旌盖,玉音激乎云庭。上圣五老、太上大道君稽首而言:伏闻元始革运,玄象开图,灵文郁秀,神表五方。天地乘之以分判,三光从之以开明。此大宗之业,可得暂披于灵蕴乎?不审《灵宝五篇玉文》可得见授教于未闻者乎?元始天尊方凝真遐想,拊几高抗,命召五帝,论定阴阳,永无开听于陈辞,乃闭阂于求真之路。太上大道君启问不已,元始良久乃垂眄眦之容,慨尔叹曰:子今所叩,岂不远乎。今且可相付,当录于上馆,未得行于下世。教始学之人,玄科有不得便传。君自可诣灵都上宫,取俯仰于神王也。于是太上大道君众真同时退斋三月,更诣元始天尊咨以禁戒之仪。逊谢不逮,天颜愍喻,灵关廓开,登命五老上真披九光八色之蕴、云锦之囊,出《元始赤书五篇真文灵宝上经》,以付太上大道君、高上玉帝、十方至真、诸天大圣、妙行真人,使依玄科,按法以传。
《太玄都玉京山經》云:鄭思遠于時說先師仙公告曰:我所受《上清三洞太真道經》,吾去世之日,一通封名山洞室,一通傳弟子,一通付吾家門子弟,世錄傳至人。若但務吾經,馳騁世業,則不堪任錄傳,可悉付名山五嶽,不可輕傳非其人也。有其人者宜傳之,勿閉大法也。
《灵宝真文度人本行经》云;元始五老非以后学而成真者也。所以寄胎托孕,生于人中,或因水火而练化者。为欲随世改运,轮转因缘,经粗入妙,以劝戒学者,令勤为用心也。凡后圣四极真人、仙公、仙王及五岳九宫飞仙、神仙、地仙无亿之数,皆是后学,积业所致。或生而笃好,身建大功,施惠布德,脩奉经戒,勋名彻天,以成真人。或先身有庆,福流今生,因缘宿命,以得神仙,诸是学者,大受经业,供养三宝。或见世飞腾,周旋空虚;或在来生,而获其报。或享富贵国王之家,或为尸解,辗转成仙。随功轻重,豪分不失,皆以修学之所致也。
《洞神经》云:志学之士,才力未强。多知为败,怠惰致殃。善行教者,昭其所堪,随品稍杀。是以要诀众经诸法,渐次脩行,功德成就,自然遍通,皆由要起。要决有三:一者曰因。无始中来,仍有识性,性灵无灭,死苦尚存,生乐无几,由不识因。能识因者,定不怨天,不尤人,不咎物,不感身,苦乐是甘,无妄惑也。二者曰缘。循因动静,内外取和,不侵人益身,不陷己误物,损而无伤,利而无害,识本知末,无邪疑也。三者曰勤。谨慎心口,严敕身神,闻圣寻请,受教遵承,增广善缘,断绝恶因,正见了然,精进无退,度人济己,通真达灵,练凡成圣,变粗为精,积功累德,登圣真矣。
老君《德经》云:上士闻道,勤能行之。脩之身,其德乃真;脩之家,其德乃馀;脩之乡,其德乃长;脩之国,其德能丰;脩之天下,其德能普。
《玉京山经》云:皆从斋戒起,累功结宿缘。飞行凌太虚,提携高上仙。又云:积学为真人,恬然荣卫和。永享无期寿,万椿奚足多。
《安志经》云:学仙行为急,奉戒制情心。又云:大贤乐经戒,受之为身宝。就学常苦晚,持身恨不早。比当披幽赜,倏忽年已老。执卷吸尔极,将更死痛恼。吾故及弱龄,弃世以学道。
《老君西升经》云:老君曰:当持上慧源,智亦不独生。皆须对因缘,各有行宿本,命禄之所关。同道道得之,同德有德根。宿世不学问,今复与失邻。学不得明师,焉能解疑难?吾道如毫毛,谁当能明分。上世始以来,所更如沙尘。动则有载劫,自惟甚苦勤。吾学无所学,乃能明自然。子当无相稽,勿以有相关。
《玉字下经》云:天真皇人稽首,上白天尊:自受日月,随运流迁,去来转轮,一光一冥,一灭一度,一死一生,身受破坏,一败一成,经履天地,改易光明,幽幽眇邈,非可思议。自龙汉以来,已九万九千九百万劫,缘对相牵,世世不绝,至于今日。亦尝生王门,亦尝生贱家,亦尝生富室,亦尝生穷寒;亦尝为人尊,亦尝为仆使;亦尝婴六疾,亦尝受光明;亦尝受智慧,亦尝受愚聋。诸行备经,道德因缘,供养经法,七宝告灵,发心善愿,功名得全。为三界所举,五帝所明,降致云舆,八景琼轮,驾空乘浮,白日升晨,被蒙天尊,曲逮重恩。拂饰朽骸,得见光明。超凌三界,位登天真。今日侍座,欢乐难言。
《太上业报因缘经》云:太上告普济曰:吾昔赤明劫初,于南丹洞浮开阳上观火炼池边,与元始天尊大会说法,广度诸天。时四梵天王将诸眷属无量国人严持香花,供养听法,各住一面。元始以此因缘,即放眉间十种相光,彻照十方无量国土,普使闻知。其东面建十法座,百宝庄严;南面建十法座,万种庄严;西面建十法座,七宝庄严;北面建十法座,五色庄严;东北方建十法座,皆以碧玉庄严;东南方建十法座,悉以红宝庄严;西南方建十法座,皆以缥玉庄严;西北方建十法座,皆以众宝庄严,上方世界建十法座,皆万宝庄严;下方世界建十法座,皆黄玉庄严。金灯万照,琼烛千明,巨亿万计,晃朗于前。十天齐列,百座庄严,内外光明,照耀天地。
《靈寶出家因緣經》云:轉讀尊經,禮拜燒香,持齋奉戒,建百寶座,請說大乘,常為國主人王大臣作三世福田。
《灵宝灵书经》云:南陵朱宫之中、九灵福堂,莫非在此供养灵宝,行斋持戒。斯经尊妙,度人无量。大劫交周,天崩地沦,四海冥合,金玉化消,万道势讫,而此经独存,其法不绝。凡是诸杂法道术、变化经方、支散杂俗,并系六天之中、欲界之内,遇小劫一会,其法并灭,无复遗馀。其是《太清》杂化符图《太平道经》并周旋上下十八天中,在色界之内。至大劫之交,天地改度,其文仍役,无复遗馀。其玉清上道《三洞神经》、《神真虎文》、《金书玉字、《灵宝真经》并出元始,处于二十八天无色之上,大劫周时,其文并还无上大罗天中玉京之山七宝玄台,灾所不及。
《本行经》云:《灵宝真文十部妙经》,太上所秘,不尽传世。五岳所藏,亦多不具。龟山西室、王屋南词,天经备足,皆万劫一开将来。故有可期之冀,但当勤心于祈请长斋,以期真至。大运之周,克得备其天仪。
《常住镇经目》云:三洞三十六部真经,都合二百六十二万八千二百二十卷,秘在三清之境、玄台之上、大有紫微太极三宫之中,焕然朗曜,各有仙童玉女三千万人,常烧香散花。
《遁甲开山图所记》云:名山石室,藏道经有三十二所,其十九室有经一百六十九万五千八百三十一卷。其六室有经一万五千二百三篇,不名卷数。其六室有经,直标名目,不说卷数。其一室有奇经妙图,黄老发命,河洛之文,不可称计。
《上清仓元上录经》云:法有三乘,有十二事。上、中、下品三乘经戒各十二焉,合为三十六部。
《灵宝出家因缘经》云:道言:昔开皇元年,诣无名天尊受无上三洞大乘妙经一万三千五百篇,符图七千章。
《诸天内音经》云:忽有天书,字方一丈,自然而见,空玄之中,文彩焕烂,八角垂芒,精光乱眼,不可得看。
《太微经》云:天真三皇藏八会之文于委羽山。太微天帝藏一通于龟山。
《三皇经》云:三皇自然之文,皆以金玉为用。天皇所受,玄玉为简,青玉为文;地皇所受,黄玉为简,白玉为文:人皇所受,赤玉为简,黄玉为文。缀以金钩,联以金锁,擎以玉案,覆以珠巾,芬以五香,侍以十华;玉童、玉女,执拂左右;真官仙职,司承玄文;辟邪、狮子,麒麟、凤凰,青龙、白虎,玄武、朱雀,灵禽圣兽,无量伎乐;六甲、六丁,三五僚属,防护宿卫,奉事玆文。
《洞真太霄琅书妙经》云:《紫度炎光神玄变经》者,非紫度炎光,先有本文,乃是神经,自生空虚之中,凝气成章,玄光炎映。积七千年,其文乃见。太微天帝君以紫简结其篇目,金简正书其文,仍记为《紫度炎光神玄变经》焉。
《太上太真科经》云:刻明得道,要由于经。经图科戒,不可舛误,书写五校,讲练习之。天文始终,各有经书,大而计之,数不可胜。今且据一。天下内外要文,取其急用,盖亦无数。自开辟以后,至于劫终,中国十二万三千卷,四方夷蛮戎狄各八万四千卷;此外卷无定目。三皇至于三代,高上老子为师,出世行化,要有一万三千卷皆内学之法。凡诸真经,皆结空成字,圣师出化,写以施行。玉牒金书,七宝为简。后世竹木缣纸,代充旧经。目录元数,太玄都玉京山上紫微宫有之具足;馀处分化,各得多少。虽本目不备,亦足得道。不备者得道难也,备者得道易也。
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