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记/卷38 中华文库
杂志 第六 ◄ | 三国史记 卷三十八 杂志 第七:职官 上 |
► 杂志 第八 |
- 新罗官号,因时沿革,不同其名言,唐夷相杂,其曰侍中郞中等者,皆唐官名,其义若可考,曰伊伐餐伊餐等者,皆夷言,不知所以言之之意,当初之施设,必也职有常守,位有定员,所以辨其尊卑,待其人才之大小,世久,文记缺落,不可得核考而周详,观其第二南解王,以国事委任大臣,谓之大辅,第三儒理王设位十七等,自是之后,其名目繁多,今采其可考者,以著于篇
- 大辅,南解王七年,以脱解为之,儒理王九年,置十七等,一曰伊伐餐(或云伊罚干,或云于伐飡,或云角干,或云角粲,或云舒发翰,或云舒弗邯),二曰伊尺餐(或云伊餐),三曰迊餐(或云迊判,或云苏判),四曰波珍餐(或云海干,或云破弥干),五曰大阿餐,从此至伊伐餐,唯真骨受之,他宗则否,六曰阿餐(或云阿尺干,或云阿粲),自重阿餐至四重阿餐,七曰一吉餐(或云乙吉干),八曰沙餐(或云萨餐,或云沙咄干),九曰级伐餐(或云级飡,或云及伐干),十曰大奈麻(或云大奈末),自重奈麻至九重奈麻,十一曰奈麻(或云奈末),自重奈麻至七重奈麻,十二曰大舍(或云韩舍),十三曰舍知(或云小舍),十四曰吉士(或云稽知,或云吉次),十五曰大乌(或云大乌知),十六曰小乌(或云小乌知),十七曰造位(或云先沮知)
- 上大等(或云上臣),法兴王八年始置
- 大角干(或云大舒发翰),太宗王七年,灭百济论功,授大将军金庾信大角干,于前十七位之上加之,非常位也
- 太大角干(或云太大舒发翰),文武王八年,灭高句丽授留守金庾信以太大角干,赏其元谋也,于前十七位及大角干之上加此位,以示殊尤之礼
- 执事省,本名禀主(或云祖主),真德王五年,改为执事部,兴德王四年,又改为省,中侍一人,真德王五年置,景德王六年,改为侍中,位自大阿餐至伊餐为之,典大等二人,真兴王二十六年置,景德王六年,改为侍郞,位自奈麻至阿餐为之,大舍二人,真平王十一年置,景德王十八年,改为郞中(一云真德王五年改),位自舍知至奈麻为之,舍知二人,神文王五年置,景德王十八年,改为员外郞,惠恭王一二年,复称舍知,位自舍知至大舍为之,史十四人,文武王十□年,加六人,景德王改为郞,惠恭王复称史,位自先沮知至大舍为之
- 兵部,令一人,法兴王三年始置,真兴王五年,加一人,太宗王六年,又加一人,位自大阿餐至太大角干为之,又得兼宰相私臣,大监二人,真平王四十五年初置,太宗王十五年,加一人,景德王改为侍郞,惠恭王复称大监,位自□餐至阿餐为之,弟监二人,真平王十一年置,太宗王五年,改为大舍,景德王改为郞中,惠恭王复称大舍,位自舍知至奈麻为之,弩舍知一人,文武王十二年始置,景德王改为司兵,惠恭王复称弩舍知,位自舍知至大舍为之,史十二人,文武王十一年加二人,十二年加三人,位自先沮知至大舍为之,弩幢一人,文武王十一年置,景德王改为小司兵,惠恭王复故,位与史同
- 调府,真平王六年置,景德王改为大府,惠恭王复故,令二人,真德王五年置,位自衿荷至太大角干为之,卿二人,文武王十五年加一人,位与兵部大监同,大舍二人,真德王置,景德王改为主簿,惠恭王复称大舍,位自舍知至奈麻为之,舍知一人,神文王五年置,景德王改为司库,惠恭王复称舍知,位自舍知至大舍为之,史八人,孝昭王四年加二人,位与兵部史同
- 京城周作典,景德王改为修城府,惠恭王复故,令五人,圣德王三十一年置,位自大阿餐至大角干为之,卿六人,圣德王三十二年置,位与执事侍郞同,大舍六人,景德王改为主簿,惠恭王复称大舍,位自舍知至大奈麻为之,舍知一人,景德王改为司功,惠恭王复称舍知,位自舍知至大舍为之,史八人,位与调府史同
- 四天王寺成典,景德王改为监四天王寺府,惠恭王复故,衿荷臣一人,景德王改为监令,惠恭王复称衿荷臣,哀庄王又改为令,位自大阿餐至角干为之,上堂一人,景德王改为卿,惠恭王复称上堂,哀庄王又改为卿,位自奈麻至阿餐为之,赤位一人,景德王改为监,惠恭王复称赤位,靑位二人,景德王改为主簿,惠恭王复称靑位,哀庄王改为大舍,省一人,位自舍知至奈麻为之,史二人
- 奉圣寺成典,景德王改为修营奉圣寺使院,后复故,衿荷臣一人,景德王改为检校使,惠恭王复称衿荷臣,哀庄王改为令,上堂一人,景德王改为副使,后复称上堂,赤位一人,景德王改为判官,后复称赤位,靑位一人,景德王改为录事,后复称靑位,史二人,景德王改为典,后复称史
- 感恩寺成典,景德王改为修营感恩寺使院,后复故,衿荷臣一人,景德王改为检校使,惠恭王复称衿荷臣,哀庄王改为令,上堂一人,景德王改为副使,惠恭王复称上堂,哀庄王改为卿(一云省卿,置赤位),赤位一人,景德王改为判官,后复称赤位,靑位一人,景德王改为录使,后复称靑位,史二人,景德王改为典,后复称史
- 奉德寺成典,景德王十八年,改为修营奉德寺使院,后复故,衿荷臣一人,景德王改为检校使,惠恭王复称衿荷臣,哀庄王又改为卿,上堂一人,景德王改为副使,惠恭王复称上堂,哀庄王又改为卿,赤位一人,景德王改为判官,惠恭王复称赤位,靑位二人,景德王改为录使,惠恭王复称靑位,史六人,后省四人,景德王改为典,惠恭王复称史
- 奉恩寺成典,衿荷臣一人,惠恭王始置,哀庄王改为令,副使一人,惠恭王始置,寻改为上堂,哀庄王又改为卿,大舍二人,史二人
- 灵庙寺成典,景德王十八年,改为修营灵庙寺使院,后复故,上堂一人,景德王改为判官,后复称上堂,靑位一人,景德王改为录事,后又改为大舍,史二人
- 永兴寺成典,神文王四年始置,景德王十八年,改为监永兴寺馆,大奈麻一人,景德王改为监,史三人
- 仓部,昔者,仓部之事,兼于禀主,至真德王五年,分置此司,令二人,位自大阿餐至大角干为之,卿二人,真德王五年置,文武王十五年加一人,景德王改为侍郞,惠恭王复称卿,位与兵部大监同,大舍二人,真德王置,景德王改为郞中,惠恭王复称大舍,位与兵部大舍同,租舍知一人,孝昭王八年置,景德王改为司仓,惠恭王复故,位与弩舍知同,史八人,真德王置,文武王十一年加三人,十二年加七人,孝昭王八年加一人,景德王十一年加三人,惠恭王加八人
- 礼部,令二人,真平王八年置,位与兵部令同,卿二人,真德王二年(一云五年)置,文武王十五年加一人,位与调府卿同,大舍二人,真德王五年置,景德王改为主簿,后复称大舍,位与调府大舍同,舍知一人,景德王改为司礼,后复称舍知,位与调府舍知同,史八人,真德王五年加三人,位与调府史同
- 乘府,景德王改为司驭府,惠恭王复故,令二人,真平王六年置,位自大阿餐至角干为之,卿二人,文武王十五年加一人,位与调府卿同,大舍二人,景德王改为主簿,后复称大舍,位与兵部大舍同,舍知一人,景德王改为司牧,后复称舍知,位与调府舍知同,史九人,文武王十一年加三人,位与调府史同
- 司正府,太宗王六年置,景德王改为肃正台,惠恭王复故,令一人,位自大阿餐至角干为之,卿二人,真兴王五年置,文武王十五年加一人,位与乘府卿同,佐二人,孝成王元年,为犯大王讳,凡丞改称佐,景德王改为评事,后复称佐,位自奈痳至大奈痳为之,大舍二人,位自舍知至奈痳为之,史十人,文武王十一年加五人
- 例作府(一云例作典),景德王改为修例府,惠恭王复故,令一人,神文王六年置,位自大阿餐至角干为之,卿二人,神文王置,位与司正卿同,大舍四人,哀庄王六年,省二人,景德王改为主簿,后复称大舍,位与兵部大舍同,舍知二人,景德王改为司例,后复称舍知,位与弩舍知同,史八人
- 船府,旧以兵部大监弟监,掌舟楫之事,文武王十八年别置,景德王改为利济府,惠恭王复故,令一人,位自大阿餐至角干为之,卿二人,文武王三年置,神文王八年加一人,位与调府卿同,大舍二人,景德王改为主簿,惠恭王复称大舍,位与调府大舍同,舍知一人,景德王改为司舟,惠恭王复称舍知,位与调府舍知同,史八人,神文王元年加二人,哀庄王六年省二人
- 领客府,本名倭典,真平王四十三年,改为领客典(后又别置倭典),景德王又改为司宾府,惠恭王复故,令二人,真德王五年置,位自大阿餐至角干为之,卿二人,文武王十五年加一人,位与调府卿同,大舍二人,景德王改为主簿,惠恭王复称大舍,位与调府大舍同,舍知一人,景德王改为司仪,惠恭王复称舍知,位与调府舍知同,史八人
- 位和府,真平王三年始置,景德王改为司位府,惠恭王复故,衿苛臣二人,神文王二年始置,五年加一人,哀庄王六年改为令,位自伊餐至大角干为之,上堂二人,神文王置,圣德王二年加一人,哀庄王改为卿,位自级餐至阿餐为之,大舍二人,景德王改为主簿,后复称大舍,位与调府大舍同,史八人
- 左理方府,真德王五年置,孝昭王元年,避大王讳,改为议方府,令二人,位自级餐至迊餐为之,卿二人,真德王置,文武王十八年加一人,位与他倾同,佐二人,真德王置,景德王改为评事,惠恭王复称佐,位与司正佐同,大舍二人,位与兵部大舍同,史十五人,元圣王十三年,省五人
- 右理方府,文武王七年置,令二人,卿二人,佐二人,大舍二人,史十人
- 赏赐署,属仓部,景德王改为司勋监,惠恭王复故,大正一人,真平王四十六年置,景德王改为正,后复称大正,位自级餐至阿餐为之,佐一人,位自大奈麻至级餐为之,大舍二人,真德王五年置,景德王改为主书,惠恭王复称大舍,位自舍知至奈麻为之,史六人,文武王二十年加二人,哀庄王六年省二人
- 大道署(或云寺典,或云内道监),属礼部,大正一人,真平王四十六年置,景德王改为正,后复称大正,位自级餐至阿餐为之(一云大正下有大舍二人),主书二人,景德王改为主事,位自舍知至奈麻为之,史八人
- 典邑署,景德王改为典京府,惠恭王复故,卿二人(本置监六人,分领六部,元圣王六年升二人为卿),位自奈麻至沙餐为之,监四人,位自奈麻至大奈麻为之,大司邑六人,位自舍知至奈麻为之,中司邑六人,位自舍知至大舍为之,小司邑九人,位与弩舍知同,史十六人,木尺七十人
- 永昌宫成典,文武王十七年置,上堂一人,景德王置,又改为卿,惠恭王复称上堂,哀庄王六年又改为卿,位自级餐至阿餐为之,大舍二人,景德王改为主簿,惠恭王复称大舍,位自舍知至奈麻为之,史四人
- 国学,属礼部,神文王二年置,景德王改为大学监,惠恭王复故,卿一人,景德王改为司业,惠恭王复称卿,位与他卿同,博士(若干人,数不定),助教(若干人,数不定),大舍二人,真德王五年置,景德王改为主簿,惠恭王复称大舍,位自舍知至奈麻为之,史二人,惠恭王元年加二人,教授之法,以周易 尚书 毛诗 礼记 春秋左氏传 文选,分而为之业,博士若助教一人,或以礼记 周易 论语 孝经,或以春秋左传 毛诗 论语 孝经,或以尚书 论语 孝经 文选教授之,诸生读书以三品出身,读春秋左氏传若礼记若文选而能通基义,兼明论语 孝经者为上,读曲礼 论语 孝经者为中,读曲礼 孝经者为下,若能兼通五经 三史诸子百家书者,超擢用之,或差算学博士若助教一人,以缀经三开九章六章,教授之,凡学生,位自大舍已下至无位,年自十五至三十皆充之,限九年,若朴鲁不化者罢之,若才器可成而未熟者,虽逾九年许在学,位至大奈麻奈麻以后,出学
- 音声署,属礼部,景德王改为大乐监,惠恭王复故,长二人,神文王七年改为卿,景德王又改为司乐,惠恭王复称卿,位与他卿同,大舍二人,真德王五年置,景德王改为主簿,后复称大舍,位自舍知至奈麻为之,史四人
- 大日任典,太宗王四年置,景德王合典京府,大都司六人,景德王改为大典仪,后复故,位自舍知至奈麻为之,小都司二人,景德王改为小典仪,后复故,位自舍知至大舍为之,都事大舍二人,景德王改为大典事,后复故,位自舍知至奈麻为之,都事舍知四人,景德王改为中典事,后复故,位自舍知至大舍为之,都谒舍知八人,景德王改为典谒,后复故,位自舍知至大舍为之,都引舍知一,景德王改为典引,后复故,位与弩舍知同,幢六人,景德王改为小典事,后复故,位与调府史同,都事稽知六人,都谒稽知六人,都引稽知六人(或云都引幢,或云少典引),比伐首十人
- 工匠府,景德王改为典祀署,后复故,监一人,神文王二年置,位自大奈麻至级餐为之,主书二人(或云主事,或云大舍),真德王五年置,位自舍知至奈麻为之,史四人
- 彩典,景德王改为典彩署,后复故,监一人,神文王二年置,位自奈麻至大奈麻为之,主书二人,真德王五年置,位自舍知至奈麻为之,史三人(一云四人)
- 左司禄馆,文武王十七年置,监一人,位自奈麻至大奈麻为之,主书二人(或云主事),位自舍知至奈麻为之,史四人
- 右司禄馆,文武王二十一年置,监一人,主书二人,史四人
- 典祀署,属礼部,圣德王十二年置,监一人,位自奈麻至大奈麻为之,大舍二人,真德王五年置,位自舍知至奈麻为之,史四人
- 新宫,圣德王十六年置,景德王改为典设馆,后复故,监一人,位与典祀署监同,主书二人,位与典祀署大舍同,史三人
- 东市典,智证王九年置,监二人,位自奈麻至大奈麻为之,大舍二人,景德王改为主事,后复称大舍,位自舍知至奈麻为之,书生二人,景德王改为司直,后复称书生,位与调府史同,史四人
- 西市典,孝昭王四年置,监二人,大舍二人,景德王改为主事,后复称大舍,书生二人,景德王改为司直,后复称书生,史四人
- 南市典,亦孝昭王四年置,监二人,大舍二人,景德王改为主事,后复称大舍,书生二人,景德王改为司直,后复称书生,史四人
- 司范署,属礼部,大舍二人(或云主书),景德王改为主事,后复称大舍,位与调府舍知同,史四人
- 京都驿,景德王改为都亭驿,后复故,大舍二人,位自舍知至奈麻为之,史二人
- 漏刻典,圣德王十七年始置,博士六人,史一人
- 六部少监典(一云六部监典),梁部沙梁部,监郞各一人,大奈麻各一人,大舍各二人,舍知各一人,梁部史六人,沙梁部史五人,本彼部,监郞一人,监大舍一人,舍知一人,监幢五人,史一人,牟梁部,监臣一人,大舍一人,舍知一人,监幢五人,史一人,汉祇部习比部,监臣各一人,大舍各一人,舍知各一人,监幢各三人,史各一人
- 食尺典,大舍六人,史六人
- 直徒典,大舍六人,舍知八人,史二十六人
- 古官家典,幢(一云稽知)四人,钩尺六人,水主六人,禾主十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