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徐阁老书
作者:归有光 
本作品收录于《震川先生集/卷六

    四月十四日,进士归有光谨再拜献书少师相公阁下。有光幸生明公之乡,相望不过百里,自少已知向仰,而无由得一接其声光。庚子之岁,举于南都,而所试之文,乃得达于左右,顾称赏之不置。时有获侍而与闻之者,辄相告,以为幸矣,子之见知于当世之巨公长者如此。自后数试于礼部,遇明公之亲知,未尝不传道其语以为宠。有光之试,又辄不利,退而归耕于野。以为古之人有生同世而不相知者矣,有知之而异世者矣,不知者恨其同世,知之者恨其异世。今获与明公同世,而又知之,而明公方在日月之际,有光之蹇拙蔽翳,无复自振,以为今已矣,无以望明公之门矣,是同世而有异世之感也。

    往岁,海虞瞿内翰见访,以为“子之不遇不足忧,即徐公当国,子之进有日矣”。今幸而蒨明公之当国,又幸随多士之末,而自获举以来,几又二月,不一望明公之辉光。此有光之所以食不甘味,寝不成寐者也。

    有光尝读《》,观消长变更之际,虽圣人不能无惧。而汉、唐、宋之君子,每履其际,其气不能不动,其色不能不形,而天下不能无惊以疑。盖以少不顺而激为大变者,有之矣。今明公处之宴然,而风俗世道为之潜易,如寒暑雨旸之至而人不觉,此古之大臣之所难也。

    又尝读史,见汉文帝疏贾谊之少,而问冯唐之老;光武下冯衍之赋,而隆桓荣之经。两汉风俗治体,超轶后代,实在于此。今明公于科举之际,稍示意向,而海内枯槁之士,已于于焉乐观明公之化矣。于此之时,稍有蕴抱,谁不欲争自濯磨以自致于明公,不肯没没而已也,况有光被知于数十年之前者乎?今兹辄有干于阍人者,独以数十年之知,而不一见于明公;明公以数十年之知其人,而不见其一来,其亦不能无怪也。

    昔曾舍人巩《上范资政书》云:“士之愿附于门下者多矣,使巩不自别于其间,固非巩之志,亦阁下之所贱也。”有光素慕巩者,故不量其不能如巩,而欲学巩之自别焉。平生颇有所撰述,去家时不及裒汇成编。橐中得杂稿十九首,谨以为贽。明公试览其文,知其非求于世者也。干冒尊严,伏增惶恐。有光再拜。(按《汉书·公孙弘传》:弘为丞相,开东阁以延贤人。颜师古注:阁,小门也。正门避掾史出入,特开小门以接士。故后世之士上书于尊官称“阁下”。又唐有宰相入阁故事,详见《五代史》。尝见宋板韩文,韩公上书,皆作“阁下”,无“阁下”也。此集昆山本皆作“阁下”,而常熟刻误作“阁下”,当是但知闺阁之义,而不解有开阁、入阁之事,遂妄改耳。又称讳处,常熟本皆实填讳,而昆山本皆作“某”字。今按古人文集皆称名,故从常熟本填讳。曾孙庄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