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说_(四部丛刊本)/卷三 中华文库
中庸说 卷三 宋 张九成 撰 海盐张氏涉园照存京都东福寺藏宋椠本
|
中庸卷第三
子曰:“无忧者其唯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
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戒愼不睹,恐惧不闻,则无适而不在中和,中
和则无忧也必矣。古之人有享斯效者,其惟
文王乎!夫中和之中,自当有贤父、圣子,文王
其见之矣。以王季为父,是父所作者,中和也。
以武王为子,是子所述者,中和也。文王处贤
父、圣子之间,夫何忧哉?中和之见于人者,即
文王可知矣。然则舜以瞽䀻为父,以商均为
子,则中和将何处乎?曰:“中和之见于人,当如
文王之无忧,至于大舜父子,斯天伦之不幸
也。不幸岂可以为常乎?”学者当知此意,中和
之道,无所疑矣。此不可不辩明焉。
武王纉太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
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冨有四海之内。
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武王纉太王、王季、文王之绪。绪即中和也。天
命巳逼,民心乆遏,乃一戎商而有天下。呜呼!
岂得巳哉!戎商,冝非中和也。是何言欤?子
思不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乎?武王一怒而安天下,此怒之中节
也,此中和也,此太王、王季、文王之绪也。然而
武王之举,危道也,圣人之不幸者也。其曰不
失天下之显名,与必得之言相并,则知武王
之举危道也,圣人之不幸也。然而又不失尊
为天子,冨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者,则以出于中和故。其理当如是也。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徳,追王太王、王季,
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逹乎诸侯大夫,
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𥙊以士。
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𥙊以大夫。期之䘮逹
乎大夫,三年之䘮逹乎天子,父母之䘮无贵贱
一也。
夫武王之中和,岂止行之于克殷一事而已
哉,又于追王之事见之。夫追王,乃中和所当
然也。周公承文王、武王之中和,以行追王太
王、王季之礼,与夫推追王之心,以行上祀先
公以天子之礼,又推追王之礼,以下逹乎诸
侯、大夫及士庶人。如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
士,𥙊以大夫是也。夫士而受大夫之𥙊,此追
王之意,下逹于大夫也。使父为庶人,子为大
夫,亦将葬以庶人,𥙊以大夫矣。此深察人子
之心,以致意于其先也。审如是,父为大夫,子
为士,葬以大夫,𥙊以士。抑吾贬吾亲,就士之
礼耶?追王之意安在哉?曰:“事各有称。葬以大
夫,是䘮从死者之义;𥙊以士,是𥙊从生者之
义。以己之禄,𥙊其先人,此意与追王之心一
等也。”惟深思者见之,傥以丗俗之心,以荣辱
吾亲,非中和之道也。至于期之䘮逹乎大夫,
三年之䘮逹乎天子,父母之䘮无贵贱一也,
皆喜怒哀乐已发之中节者也,此天理之自
然者,不可加损焉。惟事事隐之于心,如追王,
如𥙊以天子,如逹乎诸侯、逹乎大夫、逹乎天
子,无贵贱一也,皆轻重中节,天理自然,无一
毫私意偏𠋣于其间,中和之形见于作用者。
如此,不可不致精以求之也。至于论名数之
意,吕与叔辩之甚详,此不复叙。
子曰:“武王、周公,其逹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
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脩其祖庙,陈其宗器,
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
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
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
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
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祖庙、宗器、裳衣、时食,昭穆、贵贱、辨贤、逮贱、序
齿、践位、行礼、奏乐、敬尊、爱亲、事死、事亡,虽施
设隐显未详,然皆文王中和之所发见,寓于
心志事为之间者如此。此文王之志,文王之
事也。继志述事者无他,第于戒愼不睹,恐惧
不闻,处致其察,以养中和之理,然后深见文
王之所为,一一皆天理中发见者,随时损益
而不忘其中和之大。此文王之志,文王之事。
所以望于武王、周公者,而武王、周公所以为
逹者,亦正以是也。此所以反复具载于此篇,
则以中庸之徳当如是也。夫名数之学,精
微之义,则吕与叔⻱山先生辩之甚详,此不
复叙。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
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
诸掌乎!”
郊社之礼、宗庙之礼,皆自中和中出,岂私智
所为哉。夫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此先王深知
天神、地示、人之心,而即国外之郊,以祀天,
国中之社,以𥙊地,禘尝之礼,以享神。不知
先王居于何地,知天神自郊求,地示自社求,
人自禘尝求哉。夫其数可陈也,其义难知
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天下国家直
推此而为之耳。然而礼义径自何而明哉?惟
戒愼不睹、恐惧不闻,以养中和,则天神、地示、
人之心皆见于此矣。且天地位于此,万物
育于此,治国岂能出此理哉?是以君子愼其
独也。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䇿。其人存,则
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
夫政也者,蒲卢也。”
文、武之政,即中和也。布在方䇿,书此中和也。
有中和之君子,则见文、武之心,故其政举。无
中和之人,虽如方䇿所言,一一行之,《王莽
传》中所载井田赋禄之政,无不依三代制作,
然逆之臣,岂尝梦见中和。是以一切顚倒,
天下大乱,适以资𥬇具而巳,则其政息,复何
疑哉?夫使人诚得中和之道,则不疾而速,不
行而至,嚬𥬇之间,天下巳丕变矣。人道敏政,
犹之地道焉。布种下实,未及顷刻日夜之息,
一经雨露之润,则勃然而生,为萌、为芽、为干、
为枝、为叶、以至为华、为实,向来荒虚之地,一
旦青葱秀润,可揽可掬矣。以地道敏树观之,
则人道敏政可见也,盖地道亦巳得中和故
也。然政之变化,何止如地道哉,系乎其人如
何耳。尧、舜率天下以仁,则人人如尧、舜,而比
屋可封。桀、纣率天下以暴,则人人如桀、纣,而
比屋可诛。真如蒲卢取螟蛉,祝之曰𩔖我,𩔖
我乆则皆似之矣。使以中和布之于政,发起
天下之中和,则江汉之女,无思犯礼,兔置之
人,莫不好德,人人有士,君子之行,不难到也。
此所以载此章于中庸焉。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脩身以道,脩道以仁。仁
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冝也,尊贤为大。亲亲之
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
可得而治矣!
政如蒲卢。蒲卢祝螟蛉,则螟蛉变为蒲卢矣。
为政岂不在中和之人乎?有中和之人,则有
中和之政。取中和之人,则当以身为则,身中
和,则取人亦中和矣。然则,何以致身之中和
哉?戒愼不睹,恐惧不闻,以率性可也。率性之
谓道,故脩身以道,即中和见矣。然仁者,人也,
亲亲为大。义者,冝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
贤之等,隆杀等降有品节焉,一出于仁义而
巳矣。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义自仁中出,路自
心中来,则所谓义,又出于仁也。惟仁有品节
焉,此脩道以仁也。仁者,人也;义者,冝也。其意
安在?曰:“非矜私意,非行小慧,坦然与天下同
其功者,此仁也,而其用莫大于亲亲;不髙以
绝物,不卑以累己,适然得万事之理者,此义
也,而其用莫大于尊贤。亲有上下,故有隆杀;
贤有小大,故有等级。隆杀、等级,礼自此而生
矣。此所谓教也。脩道之谓教,其是之谓欤。然
则中和之理,何在而不然哉?”
故君子不可以不脩身;思脩身,不可以不事亲;
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夫欲行文、武之政,不可以无人,而取人当以
身故,身不可以不脩,脩身以何为?则以事亲
为则。事亲以何为?则以知人为则。知人以何
为?则以知天为则。何谓天?喜、怒、哀、乐未发以
前,天也。戒愼不睹,恐惧不闻,于不睹不闻处
深致其察,所以知天也。推知天之心以知人,
则人之幽隐深微,无不察矣。故贤、不肖,洞然
不可乱。推知人之心以事亲,则亲之幽隐深
微,无不察矣。故能先意承志,先事几谏,而事
亲得其道也。事亲得其道,则脩身之效也。脩
身既效,则以此中和,识天下之中和矣。故能
取天下中和之人,以行文、武中和之政。然则
子思首之以天命之谓性,意乃在此,其言岂
不深宻乎?学者其可以易而观之哉。
天下之逹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
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逹
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逹徳也,所以行之者
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
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
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和也者,天下之逹道也,是君臣、父子、夫妇、昆
弟、朋友之交,皆和之所发见也,故谓之逹道。
智,知此理而行;仁,觉此理而行;勇,决此理而
行。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交,天下之所
同,故谓之逹道。知、仁、勇,一己所自得,故谓之
逹徳。所以行君臣、父子五者,在知、仁、勇。所以
行知、仁、勇者,在诚。一者,诚也。诚即喜、怒、哀、乐
未发以前是也。夫是诚也,或生而知之,若尧、
舜是;或学而知之,若汤、武是;或困而知之,若
太甲是。所以知之者,何物哉?诚也。知之耳,吾
未能有行焉,是未能运用此诚也。然有安而
行之者,亦若尧、舜是;有利而行之者,亦若汤、
武是;有勉强而行之者,亦若太甲是。夫行之
者,其何物哉?亦诚也。是行逹道者知、仁、勇,行
知、仁、勇者诚,知诚者诚,行诚者诚,夫诚一耳。
何为行知、仁、勇者诚,而又知诚者诚,行诚者
亦诚哉?此盖有也,其安在?曰:“行知、仁、勇
者,诚也。”以谓诚如是,尽矣。而所以知此诚者,
其谁乎?即诚也,知之耳,未及行也。所以行此
诚者其谁乎?即诚也,此圣人极诚之所在,而
指之也。行知、仁、勇者诚,知诚者将以为它物
耳!又是诚耳!知未及行,行诚者又将以为它
物耳!又是诚耳!诚字虽同,而行知、仁、勇之诚,
不知诚之诚为甚明。知诚之诚,又不行
诚之诚为甚大也。呜呼!诚之为物,如此其可
以浅易窥之哉。此于穆不巳天之所以为天,
纯亦不已文王之所以为文王也。其深矣哉。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
斯三者,则知所以脩身;知所以脩身,则知所以
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行逹道者知、仁、勇,知、仁、勇自何而入哉?此圣
人所以又指以入知、仁、勇之路也。夫好学必
有所见而然也,故谓之知;力行必以不能自
巳而然也,故谓之仁;知耻必断然不为也,故
谓之勇。然而不直指好学为知、力行为仁、知
耻为勇,而曰近者,何也?近之为言,以言不逺
也。不逺,即在此而巳矣。第知所以好学者谁?
所以力行者谁?所以知耻者谁?则为知、为仁、
为勇矣。夫见于言语文字者,皆近之而巳矣。
唯人体之识,所以体之者为谁?当几而明,即
事而解,则知、仁、勇岂他物哉?知斯三者,则直
趋知、仁、勇之路,身岂有不脩哉?知所以脩身,
则于天下之人皆当开导之,使自趋知、仁、勇
之路。知、仁、勇,天下所同有也,故知所以脩身,
则知所以治人。知治人之路,不出乎知、仁、勇,
则周旋四顾,其所以治天下国家,亦不出乎
知、仁、勇之路而巳。呜呼!岂不简易明白乎。夫
所谓学、所谓行、所谓耻,何也?即戒愼不睹,恐
惧不闻之谓。学者不于此入,则泛然如萍之
在水逢风,南北有何所𭔃泊乎?此君子所以
愼其独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脩身也、尊贤也、亲亲
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
逺人也、怀诸侯也。
夫知知、仁、勇,则知所以脩身。推而极之,以至
于治天下国家。其为天下国家也,则散而为
九经。九经则知、仁、勇之用也。夫时当孟春,则
不期而鱼上冰、獺𥙊鱼、鸿雁来矣;时当孟夏,
则不期而蝼蝈鸣、蚯蚓出、王𤓰生、苦菜秀矣。
岂孟春、孟夏区区号令于鱼、獭、鸿雁、蝼蝈、蚯
蚓、王𤓰、苦菜哉?一气之行,其法当如是耳。审
乎此,使不知知、仁、勇则巳,如其知知、仁、勇,发
于为天下国家,则亦不期脩身、尊贤、亲亲、敬
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逺人、怀诸侯
矣。使一事不备,必知、仁、勇未尽其道也。诚使
知、仁、勇皆尽其道,则此九经以次而行,不先、
不后、不迟、不速,皆中其㑹矣。此天理之自然,
非私智所能为也。呜呼!从戒愼不睹、恐惧不
闻,发为知、仁、勇,其极施于天下国家,如此然
则中庸之为徳其至矣乎之言,一一见矣,岂
欺我哉?然而知、知、仁勇三者,则知所以脩身,
以至知所以治天下国家,今为天下国家,又
先曰脩身。夫前言脩身,则能治天下国家,今
为天下国家,又曰脩身,何也?曰中庸之道,无
止法也。此又于穆不已纯,亦不已之意。唯力
学者,乃能识之。
脩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
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
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逺人则四方
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夫自中和之理,发于君臣、父子、昆弟、夫妇、朋
友之间,变其名为知、仁、勇,又变其名为一、又
变其所以逹道者为九经,皆中和之作用,无
往而不中节也。夫惟中节,故以之脩身则道
立;以之尊贤则不惑;以之亲亲则诸父、昆弟
不怨;以之敬大臣则不眩;以之体群臣则士
之报礼重,体若四牡之诗,所谓有功而见知,
则是也,知谓体悉之也;以之子庶民,则百
姓劝;以之来百工,则财用足;以之柔逺人,则
四方归之;以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夫所以
立、所以不惑不怨不眩、所以报礼重、所以劝、
所以足、所以归、所以畏,是乃中和之中节,故
其效自尔也。使吾脩身而道未立,吾亲亲而
怨,以至吾怀诸侯而不畏,是吾于中和未至
其极也。且致中和则天地位于此,万物育于
此,九经其有不效乎?此君子所以愼其独也。
中庸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