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记
作者:顾炎武 
本作品收录于《顾亭林文集/5

    五台山在五台县东北一百二十里,西北距繁峙县一百三十里。

    史照《通鉴注》曰:“五台山在代州五台县,山形五峙,相传以为文殊示现之地。”《华严经疏》云:“清凉山者,即代州雁门五台山也。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馀考昔人之言五台者过侈,有谓:环基所至五百馀里;有谓:四埵去中台各一百二十里,东埵为赵襄子所登,以临代国;南埵为帝尧遭洪水系舟之处;北埵夏屋山,后魏孝文驻跸之所;西埵天池,隋炀帝避暑之龙楼凤阁者。皆太广远而失其实。惟今《山志》所言五台者近是。北台最高,后人名之叶斗峰。有龙湫,其东二十里为华严岭。又东二十里为东台,上可观日出,其东为龙泉关路。自北台而南二十里为中台,其巅西北有太华泉。又西十五里为西台,其西叠嶂数十里,北有秘魔崖,东南有清凉岭,惟南台稍远,去中台可五十里。五峰周遭如城,其巅风甚烈,不可居。而佛寺之大者五六皆在谷中,其地寒不生五谷,木有松无柏,亦有民人以樵采射猎为业。在古建国时当为林麓之地,中代以下,而吾人之逃于佛者居焉,于是山始名而亦遂为其教之所有。然馀考之:五台在汉为虑虒县,而山之名始见于齐。其佛寺之建,当在后魏之时,而彼教之人以为摄摩腾自天竺来此,即居是山。不知汉孝明图像之清凉台在雒阳而不在此也。余又考之:《北齐书》但言:突厥入境,代忻二牧马数万匹在五台山北柏谷中避贼。《隋书》但言:卢太翼逃于五台山,地多药物,与弟子数人庐于岩下,萧然绝世,以为神仙可致而已。至《唐书·王缙传》始言:五台山有金阁寺,铸铜为瓦,涂金于上,照耀山谷,费钱巨亿万。缙为宰相,给中书符牒,令台山僧数十人分行郡县,聚徒讲说以求货利,于是此山名闻外夷。至吐蕃遣使求五台山图,见于敬宗之纪。而《五代史》则书:有胡僧游五台山,庄宗遣中使供顿,所至倾动城邑。又书:五台山僧继颙为刘承钧鸿胪卿,能讲《华严经》,四方供施多积蓄以佐国用。五台当契丹界上,继颙常得其马以献,号“添都马”。《元史》则书:武宗至大二年,二月癸亥,皇太后幸五台山。三月己丑,令高丽王随太后之五台山。英宗至治二年,五月甲申,车驾幸五台山,庚寅,星于五台山。

    夫以王缙之为相,庄宗、武宗、英宗之为君,其事亦可知矣。然此皆《山志》所不载;问之长老,亦无有知其迹者。此在三四百年之间,而不能记述已如是矣,而况于摩腾之始来,文殊之示现乎?其山中雨夜时吐光焰。《易》曰:“泽中有火革。”深山巨壑无佛之处亦往往有之,不足辨。呜呼!韩公《原道》之作,至于“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而李文饶为相,能使张仲武封刀付居庸关,而不敢纳五台之逃僧。盖君子之行王道者,其功至于如此。而吾以为当人心沈溺之久,虽圣人复生,而将有所不能骤革,则莫若择夫荒险僻绝之地,如五台山者而处之,不与四民者混,犹愈于纵之出没于州里之中,两败而不可禁也。作《五台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