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国民之责任
作者:李大钊
1917年2月11日

      美、德绝交后,吾国外交界之风云,顿呈变幻。今者,阁议既定,万一德国对吾通牒,漠然不知为敏断之觉悟,则直接以侮辱吾国家体面者,间接即以示德国有蹂躏世界人道公理之决心。今后吾国之所以应其地位,对于世界战局施以相当之处置,以及因此通牒,吾国目前将来对于与国所负之责任,战时战后对于国际关系变易所需之注意,均有赖乎吾四万万国民智勇深沉之精神,协和辑睦之德性,以周察而坚持之。须知此一举非偶然尝试,以侥幸于万一者,中国今后生死存亡之运命,实于是乎系之。

      吾国迄兹之态度,于交战之两方,实丝毫无所左右袒。所以然者,吾民族对于世界同胞一视同仁,其爱和平、卫人道之诚心,殊不愿以己国之行为致延战争之时期,或扩战争之分量。故于青岛之役,虽以德与吾有创巨痛深之国仇而有所不报,日与吾有唇亡齿寒之亲谊而有所不援,亦欲一忍以待和平之曙光尽其可能以速昭于世界耳。谁知荏苒三年,和平之实现尚复前途辽远,而德国最近之行为益与和平之途相去日遥,故虽以酷爱和平如吾国者,为人道计,今亦不能不按剑而起矣。

      吾国主张正义之通牒,虽已达于德国,然吾国民满腔之诚意,固犹厚望德国政府及其国民之自省。倘能变更通牒,以稍戢其潜艇之暴威,俾各中立国通商之道路不致断绝,则宁独二国邦交之幸?若犹任其暴力不顾公理,则亦不得不出于断绝国交之一途,甚或竟至交战,亦非吾国民所敢辞。国民乎!尔犹忆一八九七年即光绪二十三年,以兖州府二教士之牺牲,德皇维廉遂命其弟亨利西(Prince Heinrich)以极东巡洋舰队司令官之名将军舰三艘,以强占我胶州湾之痛史乎?若犹忆之,则执铁血以为政府盾者,乃今日国民之责也。

      但吾国苟由此以跃入世界交战之舞台者,此后吾国之外交不在战时而在战后,外交之制胜,不在以其实力与德为敌,而在以其诚心与协商国及中立国为友。此则吾国决定大计之唯一方针。吾国民一方当确认此关系,以其精慎缜密之筹策,明敏深透之眼光,熟察外交界国际离合之变迁,勿令协商国或中立国中之一国有所误解,以致枝节横生﹔一方当知世界之风云起伏,无一不与吾国存亡有关,今宜转全国之视线集于对外之关系,使趋于举国一致之一途,勿复播无谓之党争。此则所深望于朝野爱国诸同胞者矣!

      1917年2月11日

      《甲寅》日刊

      署名:守常(李大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