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八 元史 卷五十九 巻六十

  钦定四库全书
  元史卷五十九
  明翰林学士亚中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宋濓等修
  志第十一
  地理二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七府一属州十二属县十徒存其名而无城邑者不在此数本省计站一百二十处
  辽阳路唐以前为髙句騼及渤海大氏所有梁贞明中安巴坚以辽阳故城为东平郡后唐升为南京石晋改为东京金置辽阳府领辽阳鹤野二县后复改为东京宜风澄复葢沈贵徳州广宁府来逺军并属焉元初废贵徳澄复州来逺军以广宁府博索府懿州葢州作四路直隶省至元六年置东京总管府降广宁为散府隶之十五年割广宁仍自行路事直隶省十七年又以博索府懿州葢州来属二十四年始立行省二十五年改东京为辽阳路后废博索府为巡检司户三千七百八口三万三千二百三十一壬子年抄籍数领县一州二
  县一
  辽阳下倚郭至元六年以鹤野县警巡院入焉
  州二
  葢州初为葢州路至元六年并为东京支郡并熊岳阳池二县入建安县八年又并建安县入本州
  懿州初为懿州路至元六年为东京支郡所领豪州及同昌灵山二县省入顺安县入本州
  广宁府路金为广宁府元封布尔古特为广宁王旧立广宁行帅府事后以地逺迁治临潢立总管府至元六年以户口单寡降为东京路总管府属郡十五年复分为路行总管府事有医巫闾山为北镇在府城西北二十里至顺钱粮戸数四千五百九十五领县二闾阳下初立千户所至元十五年以户口繁伙复立行千戸所后复为闾阳县望平至元六年省锺秀县入焉十五年为望平军民千户所今复为县肇州按哈喇巴图尔传至元三十年世祖谓哈喇巴图尔曰昔纳延故地曰阿巴拉者产鱼吾今立城而以元苏尔葛哈努森奇尔济苏三部人居之名其城曰肇州汝往为宣慰使既至定市里安民居得鱼九尾皆千斤来献又成宗纪元贞元年立肇州屯田万戸府以辽阳行省左丞阿萨尔领其事而元一统志与经世大典皆不载此州不知其所属所领之详今以广宁为纳延分地故附注于广宁府之下纳延布尔古特之孙也
  山北辽东道肃政廉访司
  大宁路本奚部唐初其地属营州贞观中奚酋克都内附乃置饶乐郡辽为中京大定府金因之元初为北京路总管府领兴中府及义瑞兴髙锦利惠川建和十州中统三年割兴州及松山县属上都路至元五年并和州入利州为永和乡七年兴中府降为州仍隶北京改北京为大宁二十五年改为武平路后复为大宁戸四万六千六口四十四万八千一百九十三壬子年数领司一县七州九
  录事司初置警巡院至元二年改置录事司
  县七
  大定中统二年省长兴入焉龙山下初属大定府至元四年属利州后复来属富庶至元三年省入兴中州后复置和众金源惠和武平
  州九
  义州
  兴中州元初因旧为兴中府后省至元七年又降府为州
  瑞州至元二十三年巴延奏准以索多哈达等拘收戸计种田立屯于瑞州之西拨濒海荒闲地及时开耕设打捕屯田总管府仍以索多哈达等为屯田官
  髙州  锦州  利州
  惠州  川州  建州
  东寜路本髙句骊平壌城亦曰长安城汉灭朝鲜置乐浪𤣥莬郡此乐浪地也晋义熙后其王髙琏始居平壤城唐征髙丽㧞平壤其国东徙在鸭绿水之东南千馀里非平壤之旧至王建以平壤为西京元至元六年李延龄崔垣𤣥元烈等以府州县镇六十城来归八年改西京为东宁府十三年升东宁路总管府设录事司割静州义州麟州威逺镇隶博索府本路领司一馀城堙废不设司存今姑存旧名
  录事司 土山县 中和县 铁化镇
  都䕶府自唐之季地入髙丽置府州县镇六十馀城此为都䕶府虽仍唐旧名而无都䕶府之实至元六年李延龄等以其地来归后城治废毁仅存其名属东宁路
  定逺府 郭州 抚州 黄州领安岳三和龙冈咸从江西五县长命一镇  灵州 慈州 嘉州 顺州 殷州宿州 徳州领江东永清通海顺化四县宁逺柔逺安戎三镇 昌州铁州领定戎一镇 泰州 价州 朔州 宣州领宁朔席岛二镇 成州领树徳一镇 熙州 孟州领三登一县椒岛椵岛宁徳三镇 延州领阳岩一镇 云州
  沈阳路本挹娄故地渤海大氏建定理府都督沈定二州此为沈州地契丹为兴辽军金为昭徳军又更显徳军后皆毁于兵火至元初平辽东髙丽国麟州神骑都领洪福源率西京都䕶龟州四十馀城来降各立镇守司设官以抚其民后髙丽复叛洪福源引众来归授髙丽军民万戸徙降民散居辽阳沈州初创城郭置司存侨治辽阳故城中统二年改为安抚髙丽军民总管府及髙丽举国内附四年又以质子淳为安抚髙丽军民总管分领二千馀户理沈州元贞二年并两司为沈州等路安抚髙丽军民总管府仍治辽阳故城辖总管五千户二十四百户二十五至顺钱粮户数五千一百八十三
  开元路古肃慎之地隋唐曰黒水靺鞨唐初渠长阿固郎始来朝后乃臣服以其地为燕州置黒水府其后渤海盛靺鞨皆役属之又其后渤海浸弱为契丹所攻黒水复擅其地东濒海南界髙丽西北与契丹接壤即金鼻祖之部落也初号女真后避辽兴宗讳改曰女直太祖阿古达既灭辽即上京设都海陵迁都于燕改为㑹宁府金末其将布希万努据辽东元初癸巳岁出师伐之生禽万努师至开元率賔东土悉平开元之名始见于此乙未岁立开元南京二万戸府治黄龙府至元四年更辽东路总管府二十三年改为开元路领咸平府后割咸平为散府俱隶辽东道宣慰司至顺钱粮户数四千三百六十七
  咸平府古朝鲜地箕子所封汉属乐浪郡后髙丽侵有其地唐灭髙丽置安东都䕶以统之继为渤海大氏所据辽平渤海以其地多险隘建城以居流民号咸州安东军领县曰咸平金升咸平府领平郭安东新兴庆云清安归仁六县兵乱皆废元初因之隶开元路后复割出隶辽东宣慰司
  海兰府硕达勒达等路土地旷阔人民散居元初设军民万户府五抚镇北边一曰屯距上都四十里一曰呼尔哈距上都四千二百里大都三千八百里有呼尔哈江并混同江又有海兰河流入于海一曰乌图哩一曰托果琳一曰布古江各有司存分领混同江南北之地其居民皆硕达勒达女直奚人各仍旧俗无市井城郭逐水草为居以射猎为业故设官牧民随俗而治有海兰府硕达勒达等各以相统摄焉有俊禽曰海东青由海外飞来至尼鲁罕土人罗之以为土贡至顺钱粮户数二万九百六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为路十二府七州一属州三十四属县一百八十二本省陆站一百六处水站九十处
  河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司
  汴梁路唐置汴州总管府石晋为开封府宋为东京建都于此金改南京宣宗南迁都焉金亡归附旧领归徳府延许裕唐陈亳邓汝颍徐邳嵩宿申郑钧睢蔡息卢氏行襄樊二十州至元八年令归徳自为一府割亳徐邳宿四州隶之升申州为南阳府割裕唐汝邓嵩卢氏行襄樊隶之九年废延州以所领延津阳武二县属南京路统蔡息郑钧许陈睢颍八州开封祥符倚郭而属邑十有五旧有警巡院十四年改录事司二十五年改南京路为汴梁路二十八年以濒河而南大江以北其地冲要又新入版图置省南京以控治之三十年升蔡州为汝宁府属行省割息颍二州以隶焉本路戸三万一十八口一十八万四千三百六十七壬子年数领司一县十七州五州领二十二县
  录事司
  县十七
  开封祥符下与开封俱倚郭中牟原武下旧以县隶延州元初隶开封府后复为延州县如旧至元九年州废复来属鄢陵荥泽下旧隶郑州至元二来属封丘中金大定中河水湮没迁治于新城元初新城又为河水所壤乃复因故城之 遗址稍加完葺而迁治焉扶沟阳武下旧隶延州至元九年州废来属杞县中元初河决城之北面为水所圮遂为大河之道乃于故城北二里河水北岸筑新城置县恋又修故城号南杞县葢黄河至此分为三其大河流于二城之间其一流于新城之北郭睢河中其一在故城之南东流俗称三叉口延津下旧为延州隶河南路至元九年州废以县来属兰阳通许尉氏太康洧川陈留
  州五
  郑州唐初为郑州又改荥阳郡宋为奉宁军金仍为郑州元初领管城荥阳汜水河阴原武新郑密荥泽八县及司𠉀司后割新郑密属钧州荥泽原武隶开封府并司𠉀司入管城领四县管城下倚郭荥阳汜水河阴
  许州唐初为许州后改颍川郡又仍为许州宋升颍昌府金改武昌军元初复为许州领五县长社长葛郾城襄城临颍
  陈州唐初为陈州后改淮阳郡又仍为陈州宋升淮宁府金复为陈州元初因之旧领宛丘南顿项城商水西华清水六县至元二年南顿项城清水皆废后复置南顿项城领五县宛丘 西华商水至元二年省南顿项城入焉后复置南顿 项城
  钧州唐宋皆不置郡伪齐置颍顺军金改颍顺州又改钧州元至元二年又割郑州密县来属三县阳翟新郑密县
  睢州唐属曹州宋改拱州又升保庆军金改睢州元因之领四县襄邑下倚郭考城仪封柘城
  河南府路唐初为洛州后改河南府又改东京宋为西京金为中京金昌府元初为河南府府治即周之王城旧领洛阳宜阳永宁登封巩偃师孟津新安黾池九县后割黾池隶陕州户九千五百二口六万五千七百五十一壬子年数领司一县八州一州领四县录事司
  县八
  洛阳 宜阳永宁登封下中岳嵩山在焉巩县孟津新安 偃师
  州一
  陕州唐初为陕州又改陕府又改陕郡宋为保义军元仍为陕州领四县陕县灵宝至元三年省入陕县八年废虢州为虢略隶陕州并虢略治灵宝以虢略为巡检司并朱阳县入焉阌乡至元二年省湖城县入焉黾池下金升为韶州置黾池司𠉀司元至元三年省司𠉀司八年省韶州复为县隶河南府路后割以来属
  南阳府唐初为宛州而县名南阳后州废以县属邓州历五代至宋皆为县金升为申州元至元八年升为南阳府以唐邓裕嵩汝五州隶焉二十五年改属汴梁路后直隶行省户六百九十二口四千八百九十三壬子年数领县二州五州领十一县
  县二
  南阳下倚郭镇平
  州五
  邓州唐初为邓州后改南阳郡又仍为邓州宋属京西南路金属南京开封府旧领穰县南阳内乡淅川顺阳五县元初以淅川顺阳省入内乡旧设录事司至元二年并入穰县领三县 穰县下倚郭内乡至元二年以顺阳来属新野
  唐州唐初为显州后改唐州宋属京西南路金改裕州元初复为唐州至元三年以民力不及废湖阳比阳桐柏三县领一县泌阳倚郭
  嵩州唐为陆浑伊阙二县宋升顺州金改嵩州领伊阳福昌二县元初以福昌隶河南至元三年省伊阳入州领一县卢氏至元二年隶南京路八年属南阳府十一年来属
  汝州唐初为伊州又改汝州宋属京西北路元至元三年废郏城宝丰二县入梁县后复置郏县领三县梁县鲁山郏县
  裕州唐初置北澧州又改鲁州后废为县属唐州金升为裕州旧领方城舞阳叶县元初即叶县行随州事就置昆阳县为属邑至元三年罢州并昆阳舞阳二县入叶县后复置舞阳领三县方城下倚郭叶县舞阳
  汝宁府唐蔡州上蔡西平确山遂平平舆为属邑至元七年省遂平平舆入汝阳隶汴梁路三十年河南江北行省平章巴延言蔡州去汴梁地逺凡事稽误宜升散府遂升汝宁府直隶行省以息颍信阳光四州隶焉复置遂平县抄籍户口阙至顺钱粮戸数七千七十五领县五州四州领十县
  县五
  汝阳下元初废后置蔡州治此仍复置县上蔡西平确山遂平下元初省入汝阳后复置
  州四
  颍州唐初为信州后改汝阴郡又改颍州宋升顺昌府金复为颍州旧领汝阴泰和沈丘颍上四县元至元二年省四县及录事司入州后复领三县太和沈丘颍上
  息州唐初为息州后为新息县隶蔡州五代至宋皆因之金复置息州旧领新息新蔡真阳褒信四县元中统三年以李璮叛废州四年复置至元三年以四县并入州后复领二县
  新蔡真阳
  光州唐初为光州后改弋阳郡又复为光州宋升光山军元至元十二年归附属蕲黄宣慰司二十二年同蕲黄等州直隶行省三十年隶汝宁府领三县定城 固始下宋末兵乱徙治无常至元十一年复旧治光山下兵乱地荒至元十二年复立旧治
  信阳州唐初为申州又改义阳郡宋改信阳军端平间兵乱地荒凡四十馀年元至元十四年改立信阳府领罗山信阳二县十五年改为信阳州二十年以罗山县当驿置要冲徙州治此而移县治于西南号曰罗山新县今州治即旧县户三千四百一十四口三万三千七百五十一至元七年领二县罗山倚郭信阳
  归徳府唐宋州又为睢阳郡后唐为归徳军宋升南京金为归徳府金亡宋复取之旧领宋城宁陵下邑虞城谷熟砀山六县元初与亳之酂县同时归附置京东行省未几罢岁壬子又立司府州县官以绥定新居之民中统二年审民户多寡定官吏员数至元二年以虞城砀山二县在枯黄河北割属济宁府又并谷熟入睢阳酂县入永州降永州为永城县与宁陵下邑隶本府八年以宿亳徐邳并隶焉壤地平坦数有河患府为散郡设知府治中府判各一员直隶行省抄籍户数阙至顺钱粮户数二万三千三百一十七领县四州四州领八县
  县四
  睢阳下倚郭唐曰宋城亦曰睢阳金曰睢阳宋曰宋城元仍曰睢阳永城下邑宁陵
  州四
  徐州唐初为徐州又改彭城郡又升武宁军宋因之金属山东西路金亡宋复之元初归附后凡州县视民多少设官吏至元二年例降为下州旧领彭城萧永固三县及录事司至是永固并入萧县彭城并录事司并入州领一县萧县至元二年并入徐州十二年复立
  宿州唐置宋升保静军金置防御使金亡宋复之元初隶归徳府领临涣蕲灵壁苻离四县并司𠉀司至元二年以四县一司并入州四年以灵壁入泗州十七年复来属领一县灵壁
  邳州唐初为邳州后废属泗州又属徐州宋置淮阳军金复为邳州金亡宋暂有之元初以民少并三县入州至元八年以州属归徳府十二年复置睢宁宿迁两县属淮安十五年还来属领三县下邳下州治所宿迁睢宁
  亳州唐初为亳州后改谯郡又仍为亳州宋升集庆军金复为亳州金亡宋复之元初领县六谯酂鹿邑城父卫真榖熟后以民户少并城父入谯卫真入鹿邑榖熟入睢阳酂入永城其睢阳永城去隶归徳后复置城父领三县谯县鹿邑下此邑数有水患历代民不宁居城父
  襄阳路唐初为襄州后改襄阳郡宋为襄阳府元至元十年兵破樊城襄阳守臣吕文焕降罢宋京西安抚司立河南等路行中书省更襄阳府为散府未几罢省十一年改襄阳府为总管府又立荆湖等路行枢密院十二年立荆湖行中书省后复罢本府领四县一司十九年割均房二州光化枣阳二县来属抄籍户口数开至顺钱粮户数五千九十领司一县六州二州领四县录事司
  县六
  襄阳下倚郭南漳宜城谷城光化至元十三年南伐明年设官置县属南阳十九年来属枣阳至元十四年属南阳十九年来属
  
  均州唐初为均州又为武当郡宋为武当军元至元十二年江陵归附割隶湖北道宣慰司十九年还属襄阳领二县武当下兵乱迁治无常至元十四年复置郧县下兵后侨治无常至元十四年复置
  房州唐初为迁州后为房州又改房陵郡宋置保康军徳祐中知州黄思贤纳土命千户镇守仍令思贤领州事至元十九年隶襄阳路领二县房陵竹山
  蕲州路唐初为蕲州后改为蕲春郡又仍为蕲州宋为防御州至元十二年立淮西宣抚司十四年改总管府设录事司户三万九千一百九十口二十四万九千三百二十一自此以后至徳安府皆用至元二十七年领司一县五
  录事司
  县五
  蕲春中倚郭蕲水广济中宋嘉熙兵乱徙治大江中洲归附后复旧治黄梅中嘉熙兵乱侨治中洲后复旧罗田下兵乱县废归附后始立
  黄州路唐初为黄州后改齐安郡又仍为黄州宋为团练军州元至元十二年归附十四年立总管府十八年又为黄蕲州宣慰司治所二十三年罢宣慰司直隶行省户一万四千八百七十八口三万六千八百七十九领司一县三
  录事司
  县三
  黄冈中州治所黄陂下兵乱侨治郑州青山矶归附还旧治麻城下兵乱徙治什子山归附还旧治
  淮西江北道肃政廉访司
  庐州路唐改庐江郡又仍为庐州宋为淮西路元至元十三年设淮西总管府明年于本路立总管府隶淮西道二十八年以六安军为县来属后升六安县为州户三万一千七百四十六口二十二万九千四百五十七领司一县三州三州领八县
  录事司
  县三
  合肥上倚郭梁县舒城
  州三
  和州唐改历阳郡后仍为和州宋隶淮南西道元至元十三年置镇守万户府明年改立安抚司又明年升和州路二十八年降为州隶庐州路旧设录事司后入州自治领三县历阳上倚郭含山乌江
  无为州唐初隶光州宋始以城口镇置无为军思与天下安于无事取无为而治之意以名之元至元十四年升为路二十八年降为州罢镇巢州为县以属焉领三县无为上倚郭庐江巢县六安州唐以霍山县置霍州后州废仍为县梁改灊山县宋改六安军元至元十二年归附二十八年降为县隶庐州路后升为州领二县六安英山
  安丰路唐初为寿州后改寿春郡宋为寿春府又以安丰县为安丰军继迁安丰军于寿春府元至元十四年改安丰路总管府十五年定为散府领寿春安丰霍丘三县二十八年复升为路以临濠府为濠州与下蔡蒙城俱来属户一万七千九百九十二口九万七千六百一十一领司一县五州一州领三县录事司
  县五
  寿春中倚郭安丰至元二十一年江淮行省言安丰之芍陂可溉田万顷若立屯开耕实为便益从之于安丰县立万户府屯戸一万四千八百有奇霍丘下蔡至元十三年隶寿春府廿八年罢府与蒙城皆来属䝉城
  州一
  濠州唐初为濠州后改锺离郡又仍为濠州阻淮带山与寿阳俱为淮南之险郡名初从豪后加水为濠南唐置定逺军宋为团练州初隶淮南路后隶淮南西路元至元十三年归附设濠州安抚司十五年定为临濠府二十八年复为濠州革懐逺为下县来属领三县锺离下倚郭定逺懐逺下宋为懐逺军领荆山一县至元二十八年以军为县隶濠州省荆山入焉
  安庆路唐初为东安州又改舒州又改同安郡又复为舒州宋为安庆府元至元十三年立安抚司十四年改安庆路总管府属蕲黄宣慰司二十三年罢宣慰司直隶行省户三万五千一百六口二十一万九千四百九十领司一县六
  录事司
  县六
  懐宁宿松望江太湖桐城灊山至治三年初立
  淮东道宣慰使司
  江北淮东道肃政廉访司
  扬州路唐初改南兖州又改䢴州又改广陵郡又复为扬州宋为淮东路元至元十三年初建大都督府置江淮等处行中书省十四年改为扬州路总管府十五年置淮东道宣慰司本路属焉十九年省宣慰司以本路总管府直隶行省二十一年行省移杭州复立淮东道宣慰司止统本路属淮安二郡而本路领髙邮府及真滁通泰崇明五州二十二年行省复迁宣慰司遂废所属如故后改立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移治汴梁路复立淮东道宣慰司割出髙邮府为散府直隶宣慰司户二十四万九千四百六十六口一百四十七万一千一百九十四领司一县二州五州领九县
  录事司
  县二
  江都上倚郭泰兴
  州五
  真州五代以前地属扬州宋以迎銮镇置建安军又升为真州元至元十三年初立真州安抚司十四年改真州路总管府二十一年复为州隶扬州路领二县扬子上倚郭至元二十年省录事司入焉六合滁州唐初析扬州地置又改永阳郡又复为滁州元至元十五年改滁州路总管府二十年仍为州隶扬州路领三县清流至元十四年省录事司入焉来安全椒
  泰州唐更海陵县曰吴陵置吴州寻废南唐升泰州元至元十四年立泰州路总管府二十一年改为州隶扬州路领二县海陵上倚郭如皋通州唐属扬州南唐于海陵东境置静海镇周平淮南改为通州宋改静海郡元至元十五年改通州路总管府二十一年复为州隶扬州路领二县静海上倚郭海门
  崇明州本通州海濵之沙洲宋建炎间有升州句容县姚刘姓者因避兵于沙上其后稍有人居焉遂称姚刘沙嘉定间置盐场属淮东制司元至元十四年升为崇明州
  淮安路唐楚州又改临淮郡又仍为楚州宋为淮安州元至元十三年行淮东安抚司十四年改立总管府领山阳盐城淮安淮阴新城清河桃园七县设录事司二十年升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兼领临淮府海宁泗安东四郡其盱眙天长临淮虹五河赣榆朐山沭阳各归所隶二十七年革临淮府以盱眙天长隶泗州户九万一千二十二口五十四万七千三百七十七领司一县四州三州领八县至元二十三年扵本路之白水塘黄家疃等处立洪泽屯田万户府
  录事司
  县四
  山阳至元十二年安东州归附以本县马罗军寨作山阳县十三年淮安路归附仍存淮安县二十年省淮安新城入焉盐城桃园清河下本泗州之清河口宋立清河军至元十五年为县
  州三
  海宁州唐海州宋隶淮东路元至元十五年升为海州路总管府复改为海宁府未几降为州隶淮安路初设录事司二十年与东海县并入朐山领三县朐山沭阳赣榆
  泗州唐改临淮郡后复为泗州宋隶淮东路元至元十三年降为下州旧领临淮淮平虹灵壁睢宁五县十六年割睢宁属邳州十七年割灵壁入宿州以五河县来属二十一年并淮平入临淮二十七年废临淮府以盱眙天长二县隶焉领五县临淮虹县五河下元隶临淮府十七年来属盱眙上宋昭信军至元十三年行招信军安抚司事领盱眙天长招信五河四县明年升昭信路总管府十五年改为临淮府十七年以五河县在淮之北改属泗州二十年并招信入盱眙二十七年废临淮府为盱眙县天长
  安东州
  髙邮府唐为县宋升为军元至元十四年升为髙邮路总管府领录事司及髙邮兴化二县二十年废安宜府为宝应县来属又并录事司改髙邮路为府属扬州路今隶宣慰司抄籍户口数阙至顺钱粮户数五万九十有八领县三髙邮兴化宝应上旧为宝应军至元十六年为安宜府二十年废府为县来属本府
  荆湖北道宣慰司
  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司
  中兴路唐荆州复为江陵府宋为荆南府元至元十三年改上路总管府设录事司天历二年以文宗潜藩改为中兴路户一十七万六百八十二口五十九万九千二百二十四领司一县七
  录事司
  县七
  江陵公安石首松滋枝江潜江监利中宋末兵乱民散收附后始复旧
  峡州路唐改夷陵郡又为峡州宋隶荆湖北路后徙治江南元至元十三年归附十七年升为峡州路户三万七千二百九十一口九万三千九百四十七领县四夷陵中宋末随州迁治不常归附后复归江北旧治宜都长阳逺安
  安陆府唐郢州又改富水郡又为郢州宋隶京西路元至元十三年归附十五年升为安陆府户一万四千六百六十五口三万三千五百五十四领县二长寿京山中兵乱移治汉濵至元十二年还旧治
  沔阳府唐复州又改竟陵郡又为复州宋端平间移州治于沔阳镇至元十二年归附改为复州路十五年升为沔阳府户一万七千七百六十六口三万九百五十五领县二玉沙中倚郭景陵中兵乱徙治无常归附后还旧治荆门州唐为县宋升为军端平间移治当阳县元至元十三年归附十四年升为府十五年迁府治于古城降为州户二万九千四百七十一口一十六万五千四百三十五领县二长林当阳
  徳安府唐安州又改安陆郡又仍为安州宋为徳安府咸淳间徙治汉阳元至元十三年还旧治隶湖北道宣慰司十八年罢宣慰司直隶鄂州行省为散府后割以来属户一万九百二十三口三万六千二百一十八领县四州一州领二县
  县四
  安陆孝感应城云梦
  州一
  随州唐初为随州又改汉东郡又复为随州宋为崇信军又为枣阳军后因兵乱迁徙无常元至元十二年归附十三年即黄仙洞为州治户一万五千九百六十六口五万二千六十四领二县随县应山




  元史巻五十九
  元史巻五十九考证
  陈州宋升淮宁府 原文作懐徳府按宋史志淮宁府淮阳郡镇安军本陈州政和三年改辅为上宣和元年升府金志陈州本宋淮宁府淮阳军均无懐徳之名自系史误今据改
  钧州金改颍顺州 原文脱颍字按顺州在管州南唐贞观闲哭厥侨置又按辽志顺州隋开皇中始置葢古范阳地本志东宁路之顺州是也自唐季地入髙丽至元六年李延龄始以归元故金无顺州之名金志钧州旧阳翟县伪齐为颍顺军大定二十二年升为州是未改钧州已前当称颍顺今据増
  房州宋置保康军 原文讹保宁据宋志及寰宇记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