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郡县志_(四库全书本)/全览2 中华文库
元和郡县志 全览2 |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
唐 李吉甫 撰
江南道〈六〉
黔州〈黔中下都督府〉
〈开元戸三千九百六十三 乡一十一元和户一千二百一十二 乡九〉
今为黔州观察使理所〈管黔州涪州夷州思州费州南州珍州溱州播州辰州锦州叙州溪州施州奖州 管县五十二案都管户数𫝊写缺〉
本汉涪陵县理后汉献帝时分为四县置属国都尉理涪陵至蜀先主又増置一县改为郡晋永嘉后地没蛮夷经二百五十六年至宇文周保定四年涪陵蛮帅田恩鹤以地内附因置奉州建徳三年改为黔州隋大业三年又改为黔安郡因周隋州郡之名遂与秦汉黔中郡犬牙难辨其秦黔中郡所理在今辰州西二十里黔中故郡城是汉改黔中为武陵郡移理义宁即今辰州叙浦县是后汉移理临沅即今辰州是今辰锦叙奖溪澧朗施等州实秦汉黔中郡之地而今黔中及夷费思播隔越峻岭东有沅江水及诸溪并合东注洞庭湖西有延江水一名涪陵江自牂柯北历播费思黔等州北注岷江以山川言之巴郡之涪陵与黔中故地炳然分矣贞观四年于州置都督府总务施业辰智牂充应庄九州其年自今州东九十里故州城移于涪陵江东彭水之南圣历九年罢都督府景龙二年又罢庄州都督府复以播州为都督府先天二年罢播州都督府复以黔中为都督府开元二十六年又于黔中置采访处置使以都督浑瑊为使又隶五溪诸川入黔中道仍加置经略使天宝元年改为黔中郡六年都督萧克济以旧城倾欹移筑城于江畔乾元元年复为黔州大历四年以辰锦等五州为辰锦观察使至十年奉敕却隶黔府州境〈东西五百四十五里南北二百九十八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取江陵府路三千六百五十里北取万开州路二千五百七十里〉
〈东北至东都三千四百四十五里东南至思州三百八十里〉
〈南至夷州五百八十里西南至播州八百里〉
〈西北至涪州三百三十里北渡江山路至忠州四百里〉
贡赋〈开元贡 黄蜡赋 纻布〉
〈元和贡 蜡五十斤 竹布〉
管县六
彭水 黔江 洪杜 洋水 信宁 都濡
彭水县〈上郭下〉
本汉酉阳县地属武陵郡〈案此与州序所云本汉涪陵县理有异〉自吴至梁陈并为黔阳县地隋开皇十三年蛮帅内属于此置彭水县
伏牛山在县北一百里
左右盐泉今本道官收其课
黔江县〈中下西至州二百里〉
本汉酉阳县地隋开皇五年置石城县属庸州大业二年废武徳元年乂置天宝元年改名黔江
洪杜县〈中下北至州一百三十里〉
武徳二年析彭水县于今县北十八里置因县东一里洪杜山为名麟徳二年移于今理
洋水县〈中下东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武徳二年于今县东置盈隆县贞观十年移于今理先天元年改为盈川以县南有盈川山为名天宝二年改为洋水以县西三十里洋水为名
信宁县〈中下东南至州一百三十里〉
隋大业十年于今县西南置信安县武徳二年改为信宁县属义州〈义州今夷州义泉县理是〉贞观四年移于今理十一年属黔州
涪陵江水去县二里
都濡县〈中下北至州二百里〉
本贞观二十年析盈隆县置以县西北六十里有都濡水为名也
涪州〈涪陵下〉
〈开元户六千九百九 乡二十六元和户三百五 乡二十一〉
禹贡梁州之域春秋时属巴国秦为巴郡地华阳国志曰涪陵巴之南鄙从枳县入溯涪水枳县即今涪州所理是也与荆楚界相接秦将司马错由之取黔中地汉为涪陵县地蜀先主以为涪陵郡武徳元年立为涪州在蜀江之南涪江之西故为名上元二年因黄莩硖有獠贼结聚江陵节度吕𬤇请隶于江陵置兵镇守元和三年中书侍郎平章事李吉甫奏曰涪州去黔府三百里输纳往返不逾一旬去江陵一千七百馀里途经三硖风浪没溺颇极艰危自隶江陵近四十年众知非便疆里之制逺近未均望依旧属黔府
州境〈案州境里数𫝊写缺〉
八到〈东取江陵路至上都水陆相兼三千三百二十五里从万州北开州道宜县及洋州路二千三百四十里东至东都三千六百里水路至万州六十里东至忠州三百五十里东至江陵府水路一千七百里〉
〈东南至黔州水路三百三十里西南至渝州水路三百四十里〉
〈西北陆路至渠州陵山县三百七里〉
贡赋〈开元贡 麸金 文铁刀 蒟酱元和贡 白蜜 连头十段布一疋〉
管县四
涪陵 乐温 武龙 宾化
涪陵县〈中下郭下〉
本汉旧县属巴郡〈案此似与前以黔州为汉涪陵县理相混必合后条州城本枳县城乃明〉汉时赤甲军多取此县人蜀置涪陵郡隋开皇废郡县属渝州武徳元年置涪州县改属焉
鸡鸣硖山在县西十五里先主时涪陵人反蜀将邓芝讨焉至鸡鸣硖见猿母子相抱芝引弩射中猿母其子拔箭以树叶塞疮芝投弩水中叹曰吾伤物之性其死矣果亡
州城本秦枳县城也自李雄据蜀此地积为战场人众奔波或上或下桓温定蜀以涪郡理枳县城
开池在县东三十里出钢铁土人以为文刀
乐温县〈中下东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汉枳县地周明帝分置巴县武徳二年改为乐温县因乐温山为名在县南三十里县出荔枝
武龙县〈中下西北至州二百五十里〉
本汉涪陵县地武徳九年分立武龙县
涪江水在县南屈北流注于蜀江
宾化县〈中下东北至州三百里〉
本汉枳县地周武成三年省入巴县贞观十一年分巴县置隆化县以县西永隆山为名先天元年以犯庙讳改为宾化县
夷州〈义泉县〉
〈开元戸一千四百八十七 乡一十一案元和戸乡数传写缺〉
本徼外蛮夷之地自汉至梁陈并属牂柯郡累代恃险多不宾附隋大业七年置绥阳县属明阳郡武徳四年改为夷州贞观元年废四年于黔州都上县复置
〈东北至涪州四百里西南至播州二百四十里〉
〈北至黔州五百八十里东至费州三百里〉
贡赋〈开元贡 斑布赋 粗布〉
〈案元和贡 葛粉三十斤〉
管县五
绥阳 都上 义泉 洋川 宁夷
绥阳县
本汉牂柯郡地隋大业十二年巴郡丞梁粲招慰所置绥阳山在县北二十九里县以为名
都上县〈中下西北至州五十里〉
本汉牂柯郡地隋大业十二年招慰所置其处是酋豪首领都集之所因以为名
义泉县〈中下东北至州一百里〉
隋大业十一年招慰所置以带山泉为名属义州武徳中于此置牢州贞观十七年州废以县属夷州
洋川县〈中下东至州一百里〉
武徳二年于今县东北置属义州贞观十四年于今理置
宁夷县〈中下西北至州一百九里〉
隋大业八年置属明阳郡武徳四年属夷州永徽后废
思州〈宁夷下〉
〈开元戸三千四百四十二 乡十元和戸四百二十九 乡六〉
楚为黔州地秦拔之置郡自汉至呉并为武陵郡酉阳县地呉分置黔阳县至梁陈不改隋开皇九年置务川县属庸州〈庸州黔江县地是也〉大业二年废武徳四年于县置务川郡贞观四年改为思州以思邛水为名
州境〈东西六百三十里南北五十二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取江陵路三千九百二十五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七百二十五里
东南至锦州常丰县五百里南至费州水路四百里〉
〈西南至夷州四百里西北水路至黔州二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 葛 朱砂元和贡 蜡十五斤〉
管县三
务川 思王 思邛
务川县〈中下郭下〉
本汉酉阳县地属武陵郡自晋至陈并为黔阳县地至隋开皇十九年置因川为名
内江水一名涪陵水在县西五十步
思王县〈中下北至州水路三百里〉
武徳三年置相传云汉时陈丘为牂柯太守阻丘保据思邛水汉将夜郎王数万破丘于此安抚百姓时人思慕遂为县名
思邛县〈中下西北至州二百九十里〉
开元四年招辑生夷所置
费州〈涪州下〉
〈开元户二百案乡数及元和户乡数并𫝊写缺〉
本古徼外蛮夷地汉武帝元鼎六年通西南夷置牂柯郡隋文帝于此置涪川县属黔州炀帝改为黔安郡贞观四年分思州涪川扶阳县置费州
州境〈案州境里数𫝊写缺〉
八到〈东北至上都取江陵路四千三百三十五里东北至东都四千一百二十五里
东至奖州水陆相兼四百里正南微西至牂柯充州一百九十里〉
〈西南至播州四百里止至思州水路四百里〉
贡赋〈开元贡 蜡四十斤〉
管县四
涪川 多田 城乐 扶阳
涪川县〈中下郭下〉
本汉牂柯郡之地隋文帝开皇五年置取涪水为名内江水经县北一百五十步
多田县〈中下西南至州四十里〉
武徳三年置初属思州贞观八年属费州
涪陵江水经县南五十步
城乐县〈中下东至州一百五十里〉
武徳四年置初属思州贞观八年割属费州
扶阳县〈中下东南至州八十五里〉
武徳置属思州贞观四年属费州
南州〈南川下〉
〈开元戸一千一百二十四案乡数及元和户乡数并𫝊写缺〉
周属雍州战国为巴国界秦为巴郡之地汉为巴郡江州之境其男女露头徒跣衣皆左衽周闵帝拓定巴境以江州置七州郡武徳二年割渝州置领六县又改为僰州四年复为南州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里南北一百八十九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三千一百六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九百里〉
〈西至没丁山八十里西南至溱州二百七十里〉
〈北至渝州江津县二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斑布〉
管县二
南川 三溪
南川县〈中下郭下〉
本汉江州之地武徳二年置隆阳县先天元年改为南川
萝缘山在县南十二里多楠木堪为大船
僰溪水在县南四十步
三溪县〈中下西北至州二百四十里〉
贞观五年置以县内有僰溪东溪葛溪三溪合流故为名其县城甚髙险
僰溪水在县西
珍州〈夜郎下〉
〈开元戸二千六百案乡数及元和户乡数并𫝊写缺〉
本徼外蛮夷之地贞观十六年置
州境〈案州境里数𫝊写缺〉
八到〈东北至上都五千五百五十里东北至东都四千五百四十五里〉
〈东南至播州二百里西接夷獠界〉
〈北至溱州二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 蜡〉
管县三
夜郎 丽皋 乐源
夜郎县〈中下郭下〉
丽皋县〈中下〉
乐源县〈中下〉
右并贞观十六年开山洞与州同置三县并在州侧近或十里或二十里随所畬种田处移转不常厥所溱州〈溱溪下〉
〈开元户八百九十二案乡数及元和户乡数并𫝊写缺〉
本巴郡之南境贞观十六年有渝州万寿县人牟智才上封事请于西南夷窦渝之界招慰不庭建立州县至十七年置以南有溱溪水为名
州境〈案州境里数𫝊写缺〉
八到〈东北至上都三千四百三十四里东北至东都四千二百九十一里〉
〈东与宾州接界山险不通无里数东北至南州二百七十里〉
〈东北至黔州取珍播夷路一千三百里正南微东至珍州二百四十里〉
〈西接合江县〉
贡赋〈开元贡 茄子 楮皮布 纻布 黄蜡元和贡 蜡四十斤〉
管县二
荣懿 扶观〈案通典旧唐书新唐书文献通考及宋史并作扶欢与此异〉
荣懿县〈中下郭下〉
贞观十六年与州同置
扶观县〈中下东北至州五十里〉
贞观十六年与州同置以县东扶观山为名
播州〈播川下案开元元和户乡数并𫝊写缺〉
本西南徼外蛮夷夜郎且兰之地战国属楚秦亦常置吏至汉武帝平西南夷置牂柯郡贞观元年于牂柯北界置麟州十一年省十三年置播州景龙二年置都督府先天二年罢
州境〈案州境里数𫝊写缺〉
八到〈东北至上都取江陵路四千三百五十五里北取万开州路三千二百七十里
东北至东都四千一百四十五里东南至牂柯州二百二十里〉
〈东北至牂柯北界巴陵江镇七十里东北至费州四百里〉
〈东北至黔州八百里〉
贡赋〈元和贡 蜡二十斤〉
管县三
遵义 带水 芙蓉
遵义县〈中下郭下〉
本恭水县贞观十四年改为罗䝉十六年改今名夷牢水经县北一里
带水县因县北有帯水为名
芙蓉县〈中下西南至州六十里〉
贞观五年置在芙蓉山上因为名后移于山东三里即今理是又有舍月胡刀胡江罗为四县并贞观中置今废
辰州〈卢溪下〉
〈开元户五千三百二 乡一十三元和户一千二百二十九 乡一十一〉
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时属楚秦为黔中郡汉为武陵郡沅陵县地按后汉书髙辛氏有畜犬曰盘瓠帝妻以女有子十二人皆赐名广泽其后滋蔓今长沙武陵是也光武时尤盛其渠帅精夫相单程等据险为寇精夫者蛮为渠帅者也汉遣将军刘尚发兵万馀人溯沅水入武溪击之山深水急舟船不得上蛮縁路徼战汉军皆没后遣伏波将军马援等至临沅击破之其单程等悉降蛮平因置吏陈文帝于此置沅陵郡开元元年改为辰州取辰溪为名谨按辰州蛮戎所居也其人皆盘瓠子孙或曰巴子兄弟入为五谿之长今酉在在州西次南武谿次南沅谿次南辰谿次东南熊谿次东南朗谿其熊朗二谿与郦道元水经注虽不同推其次第相当则五谿尽在今辰州界也景云二年置都督府开元中罢
州境〈东西一千二百五十七里南北一千四百二十七里〉
八到〈北至上都二千五百一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二百五十里〉
〈东至朗州沿流四百六十里南至叙州水路五百三十八里〉
〈西南至锦州水路七百里正西微北水路至溪州三百六十八里〉
〈正北微东至澧州七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犀角 水银元和贡 光明砂 药砂〉
管县五
沅陵 卢溪 麻阳 叙浦 辰溪
沅陵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属武陵郡陈属沅陵郡隋平陈属辰州壶头山在县东四十九里即马援攻五谿蛮置营之所初援军下隽〈似阮反〉有两道可入从壶头路近而水险从充道则途夷而运逺〈充州在澧州西五百里武徳所置崇义县东北一里故充城是南至沅陵县一百二十里〉中郎将耿况欲从充道援以为如进壶头扼其咽喉贼自破遂进营于此贼乘髙守隘水迅船不得进会暑甚士卒多疾死援穿岸为室以避炎气武陵记云今山邉有石窟即援穿空室处
明月山下有明月池沅陵记云两岸素山崖石如披雪寒松如插翠在县东二百里
沅江在县南二十里
秦黔巾故郡城在县西二十里
卢溪县〈中东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汉沅陵县地梁天监十年置卢州隋末萧铣于此置卢溪县以南溪为名武徳后因而不改
卢水在县西二百五十里即武溪所出武陵记云溪山高可万仞山中有盘瓠石窟可容万人窟中中有石似狗形蛮俗相𫝊即盘瓠也又有巴蛇四眼大十围不知长几里
麻阳县〈中下东北至州四百里〉
陈天嘉三年于麻阳麻口置戍垂拱四年置龙门县寻改为麻阳因戍为名
三山谷一名辰山在县西南八百二十五里
苞茅山有刺而二脊在县西南三百五十里
叙浦县〈上西北至州三百八十五里〉
本汉义宁县地离骚云入叙浦而邅回即此也武徳四年分辰溪置此县
车灵故城在县南一里灵则吴之叛臣入叙浦以自保号车王后为吴将锺离杀之
辰溪县〈中下西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汉辰陵县属武陵郡后改曰辰阳以在辰水之阳为名离骚云朝发枉渚夕宿辰阳是也隋平陈改为辰溪县
五城山在县东南三百六十二里武陵记云楚威王使将军庄𫏋定黔中因山造此城
沅江水在县南二百步
锦州〈卢阳下〉
〈开元户三千一百三 乡十一案元和户乡数𫝊写缺〉
本汉辰州卢阳之地垂拱三年以地界阔逺分置锦州以州理前溪水多文石望之似锦因名长安四年移于伏溪水湾曲中置即今理是惟东面平地馀三面并临溪岸
州境〈案州境里数𫝊写缺〉
八到〈东北至上都三千二百一十一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七百五十里〉
〈东北至辰州水路九百里东北至溪州五百里〉
〈南至思州八百里南至奖州陆路五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 光明砂 水银〉
管县五
卢阳 洛浦 招喻 渭阳 常丰
卢阳县〈中下郭下〉
垂拱二年与州同置在卢水口因以为名长安四年移于今理
晃山在县南一百里山出丹砂
洛浦县〈中下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先天二年分大乡县置以县西洛浦山为名县东西各有石城一甚险固犵獠反乱居人皆保其土
招喻县〈中下西南陆路至州八十里〉
垂拱三年析辰州卢溪县置
渭阳县〈中下东至州三百里〉
垂拱三年析麻阳县置在坡山西址山甚高险百姓食坡山溪水
常丰县〈中下东南至州四百里〉
垂拱三年置初名万安天宝二年改为常丰
磨匿山在县东五十里
叙州〈潭阳下〉
〈开元户四千九百四十元和户一千六百五十七 案乡数𫝊写缺〉
秦置黔中郡汉为武陵郡无阳县之地荆州记舞溪獠□之𩔖其县人但羁縻而已溪山阻绝非人迹所履又无阳□□万家皆咬地鼠之肉能鼻饮隋初于此置辰州贞观八年分辰州龙标县置巫州天授二年改曰沅州开元十三年以沅原声相近复为吴州天宝元年改为潭阳郡大历五年以境接叙浦改为叙州
州境〈案州境里数𫝊写缺〉
八到〈北至上都三千四十八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七百八十八里〉
〈东南逾岭至吉水水陆共一千一百里南逾岭至融州水陆共一千五百里〉
〈西沂流至奖州八百里北沿流至辰州五百三十八里〉
贡赋〈案开元元和贡赋并𫝊写缺〉
管县三
龙标 朗溪 潭阳
龙标县〈上郭下〉
本汉无阳县地舆志县本在无水之阴后汉汉省入辰阳县隋初于此置辰州炀帝废州武徳七年置龙标县因龙标山为名
朗溪县〈中下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汉镡〈音寻〉城县之地晋安帝省贞观八年析龙标县置在朗溪之侧因为名
沅溪水西南自獠界流入
潭阳县〈中下东至州三百二十里〉
先天二年析龙标县置在无水东岸
溪水在县南二里
溪州〈灵溪下〉
〈开元户四百七十七元和户八百八十九 案乡数𫝊写缺〉
汉属武陵郡为沅陵迁陵二邑之地梁置大乡县天授割辰州大乡三亭二县立溪州
州境〈东西六百里南北八百里〉
八到〈北至上都二千八百七十八里东北至东都二千六百一十八里〉
〈正东㣲南至辰州三百六十里东北至澧州水陆相兼一千三百里山路险阻若遇霖潦则不通行西溯流三百七十里本管三亭县自县西水陆路相兼五百里至黔江县又西三百里至黔州其三亭县与施州接界山路峻不通行〉
贡赋〈开元贡 朱砂 黄连元和贡 朱砂一十斤 黄蜡二百斤〉
管县二
大乡 三亭
大乡县〈上郭下〉
萧梁置已具州叙
齐右城在县东二百一十二里秦时武安君所筑陋城在县东南六十七里汉横海将军韩说所筑三亭县〈中下东至州水路三百七十里〉
本汉迁陵县属武陵郡隋废入大乡县贞观元年分大乡复置因乡西十五里有三亭古城为名
酉水南有龙标故城蜀将马徳信所筑其城甚寛大在龙标山
石门洞在县〈缺〉一百五十里其崄峡才通一舟
黔山在县西五十里后汉时陆康伐蛮假此即祷雨为援诸树木皆有人马之形因平郡寇改为武神山施州〈清江下〉
〈开元户三千四百七十六 乡一十六元和戸一千八百四十五 乡一十六〉
春秋巴国之界七国为楚巫郡之地秦属黔中郡汉为巫县之地巫县即今州巫山县是也吴分丘沙渠县至梁陈不改周武帝建徳三年于此置施州隋改为清江县义宁二年复置郡
州境〈东西六百一十八里南北四百九十五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七百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三百八十五里〉
〈东至叙州七百六十五里南至黔州四百八十五里〉
〈西至万州六百八十五里北至州五百里〉
贡赋〈开元贡 清油 蜜 黄连 药子 蜡元和贡 黄连十斤 药子二百颗〉
管县二
清江 建始
清江县〈中下郭下〉
本汉南巫县地吴沙渠县隋开皇五年置清江县属施州置在清江之西因以为名
清江一名夷水昔廪君浮土舟于夷水即此也
建始县〈中下南至州一百三十里〉
本汉巫县地后周以前无县邑建徳三年于此置业州并置建始县贞观八年废以县属施州
奖州〈龙溪下〉
〈开元户一千七百四十 乡六元和户三百四十九 乡六〉
本汉武阳县地贞观八年于此置夜郎属巫州长安西年于此置舞州开元十三年改为鹤州二十年又改为业州大历五年又改为奖州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北至上都三千八百四十八里东至东都三千五百八十八里〉
〈东沿流至叙州八百里南至牂柯羁縻应州三百里〉
〈西南溯流沿溪至费州五百七十里西南溯流至牂柯充州七百里〉
贡赋〈案开元元和贡赋并传写缺〉
管县三
峨山 渭溪 梓姜
峨山县〈中下郭下〉
本夜朗县天宝元年改为峨山其县本在渭溪之南长寿初移于溪北
渭溪县〈中下西至州水路一百六十里〉
圣历元年析峨山县于渭溪东置因以为名
渭溪水北自锦州渭阳县流入
梓姜县〈中下东北至州水路四百里〉
建中四年自牂柯洞外充州割属奖州〈案唐书地理志武徳三年贞观四年以牂柯蛮部地置牂琰荘充应矩六州皆为下州开元中降牂琰荘为羁縻天宝三年又降充应矩为羁縻以本隶充州之梓姜县隶业州其原委详备惟与是志所云建中四年割属先后有异附识于此〉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二
唐 李吉甫 撰
劔南道
成都府〈益州大都督府〉
〈开元户十三万七千四十六 乡二百五十元和戸四万六千一百 乡二百四十二〉今为西川节度使理所〈管益州彭州蜀州汉州卭州简州资州嘉州戎州雅州眉州松州茂州翼州维州当州悉州静州柘州恭州真州黎州巂州姚州协州曲州 管县一百一十二案都管户数传写缺〉
禹贡梁州之域古蜀国也历夏商周武王时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皆助伐商及周衰蜀僭号王秦恵王王元年蜀人来朝八年因五丁伐蜀灭之封公子通为蜀侯于成都置蜀郡以张若为守因蜀山以为郡名也始皇三十六郡蜀郡不改其理本在青衣江今嘉州龙逰县界汉高帝王蜀分蜀置广汉郡初有汉中广汉巴蜀四郡武帝遣唐䝉通西南夷又置牂柯越巂犍为益四郡因分雍州之南置益州焉后公孙述据成都改益州为司隶蜀郡为成都郡吴汉讨述平之州郡复旧灵帝末刘焉为益州牧初理绵竹后遇天灾焚烧城阙府库荡尽遂徙理成都焉子璋继立后以州降先主独益州置牧蜀郡置守魏景元四年锺㑹邓艾平蜀晋武帝改蜀郡为成都国以皇子颖为王恵帝时李雄窃据桓温讨平之简文帝时符坚遣将邓羌杨安伐蜀益州并没于秦孝武太元八年平蜀安帝时谯纵又据益州叛朱龄石讨平之至梁武陵王萧纪窃号于蜀其兄湘东王绎讨之斩于白帝西魏废帝二年地并入于魏益州置总管至周并省郡与州同理成都隋开皇三年置西南道行台大业二年罢州为蜀郡武徳元年改为益州总管府三年置西行台龙朔三年复为大都督府开元二十一年又于邉郡置节度使以式遏四夷成都为劔南节度理〈都管兵三万九百人马二千匹凡衣赐八十万匹假军粮七万石〉西抗吐蕃南抚蛮摷统团结营〈蜀郡城内营兵一万四千人马一千八百匹〉临翼郡〈通化郡北百四十里管兵五百人临翼今翼州〉维川郡〈通化郡西二百七十里管兵五百人维川今维州〉天宝车〈平戎城东八十里在维川郡东开元二十年章仇兼置管兵一千人〉蓬山郡〈维川郡北管兵五百人蓬山今柘州〉交川郡〈临翼郡北百里管兵二千八百人交州今松州〉平戎城〈㳟化郡南八十里开元二十八年章仇兼琼置管兵千人去蜀郡八百里恭化今恭州〉卢山郡〈临卭郡西二百里管兵四百人卢山今雅州〉江源郡〈贞观二十一年裴行方置管兵五百人江源今当州〉洪源郡〈开元三年陆象先置管兵千人洪源今黎州〉昆明军〈越巂郡南开元中移置管兵五千二百人马二百匹〉宁逺军〈越巂郡西昆明县南开元中置管兵五百人〉云南军〈管兵二千三百人云南今姚州〉澄川寨〈云南郡东六百里管兵二千人〉南溪县〈泸川郡西二百五十里管兵二千人南溪今戎州泸川今泸州〉归诚郡〈静川郡东南管兵四百人归诫今悉州静川今静州〉天宝元年改蜀郡大都督府十五年𤣥宗幸蜀改为成都府州境〈东西二百九里南北三百八十八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一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八百七十里〉
〈正东㣲南至简州一百五十里南至眉州二百里〉
〈正南微西至陵州二百里正西㣲南至蜀州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卭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彭州一百里〉
〈北至汉州一百里〉
贡赋〈开元贡 罗八疋 布八疋元和贡 髙杼禆布绫罗 髙杼衫段 丝布〉管县十
成都 华阳 灵池 犀浦 广都 郫
温江 新繁 双流 新都
成都县〈次赤郭下〉
本南夷蜀侯之所理也秦恵王遣张仪司马错定蜀因筑城而郡县之自秦汉至国初以来前后移徙十馀度所理不离郡郭
武担山在县北百二十步
大江一名汶江一名流江经县南七里蜀守李冰穿二江成都中皆可行舟溉田万顷蜀人又谓流江为悬窄桥水此水濯锦鲜于他水
州城秦恵王二十七年张仪所筑初仪筑城屡颓不立忽有大龟周行旋走巫言依龟行处筑之遂得坚立城西南楼百有馀尺名张仪楼临山瞰江蜀中近望之佳处也
南外城中有文翁学堂一名周公礼殿华阳国志云文翁立学精舍讲堂作石室一曰玉室李膺记云后汉中平中火延学观厢廊一时荡尽惟此堂火焰不及构制虽古而巧异特奇壁上悉图古之圣贤梁上则刻文宣及七十弟子齐永明中刘填更图焉朱龄石平谯纵勒宋武帝檄文于石壁之室代王更以丹青増饰古画仍加豆卢辨苏绰之像
少城一曰小城在县西南一里二百步蜀都赋云亚以少城接乎其西
锦城在县南十里故锦官城也
摩诃池在州中城内
万里桥架大江水在县南八里蜀使费祎聘吴诸葛亮祖之袆叹曰万里之路始于此桥因以为名
西南两江共七桥李冰所造言上应七星汉世祖遣吴汉伐蜀〈案世祖原本避讳作代祖今更正〉谓之曰安军宜在七星桥间升仙桥在县北九里相如初入长安题其门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
江渎祠在县南八里
盘石城在县东三十里
先主庙在县南二十里
邓艾庙在县西二里
华阳县〈次赤管县东界郭下〉
本汉广都县地贞观十七年分蜀县置乾元元年改为华阳县华阳本蜀国之号因以为名
宋兴山在县北三十里
笮江水在县南六里
灵池县〈次畿西至府六十里〉
久视元年长史李通广奏分蜀县广都置东阳县天宝元年为灵池县因县南灵池为名
武侯山在县东南十里
分栋山在县东十五里其山北连秦陇南入资泸其于东川郡此为隔门也
溪江在县北四十里
犀浦县〈次畿东至府二十七里〉
本成都县之界垂拱二年分置犀浦县昔蜀守李冰道五石犀沈之于水以厌怪因取其事为名
都江水在县北四里
黄花水在县南八里
广都县〈次畿北至府四十二里〉
本汉旧县元朔二年置蜀号三都者成都新都广都也先主以蒋琬为广都长诸葛亮曰琬托志忠雅当赞王业非百里之才即此也隋仁寿二年避炀帝讳改为双流县今广都县龙朔三年长史乔师望重奏置
大塔山在县东四十里有阿育王塔因名
牛饮水在县西三里
诸葛亮宅在县南一十九里
郫县〈次畿东至府五十里〉
本郫邑蜀望帝理汶山下邑曰郫是也秦灭蜀因而县之不改
平乐山在县西二十里
郫江一名成都江经县北去县三十一里
故郫城在县北五十步晋恵帝大安二年李雄杀汶山太守陈君遂窃据郫城自称大都督益州牧刺史罗尚数攻之后尚为雄所败委城夜遁雄遂克城都自郫迁据焉
温江县〈次畿东至府七十五里〉
本汉郫县地也后魏于此置温江县属蜀郡隋开皇三年废入郫县仁寿三年于郫东境万春县县贞观元年改名为温江县
大江俗谓之温江南流经县一里出麸金
皂江在县西十里
新繁县〈次畿东南至府六十里〉
本汉繁县地属蜀郡因繁江以为名也周改为新繁隋开皇三年省武徳三年分广都县地重置因周旧名也郫江一名成都江经县西去县十一里
双流县〈次畿北至府四十里〉
本汉广都县也隋仁寿元年避炀帝讳改为双流因以县在二江之间仍取蜀都赋云帯二江之双流为名也皇朝因之龙朔三年又别立广都县
宜城山在城南十二里出紫草
诸葛亮旧居在县东北八十八里今谓之葛陌孔明表云薄田十顷桑八本株即此地也
新都县〈次畿南至府四十八里〉
本汉旧县也属广汉郡隋开皇十八年改为兴乐县武徳二年分成都县地重置
丽元山在县北八里
新妇岘在县北七里
诸葛八阵在县北十九里
彭州〈濛阳紧〉
〈开元户五万一百二十 乡一百元和户九千八百八十七 郷八十八〉
禹贡梁州之地汉分梁州为益州即汉益州繁县地也垂拱二年于此置彭州以岷山导江江出山处两山相对古谓之天彭门因取以名州
州境〈东西一百七十六里南北七十一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一千九百八十五里东北至东都二千八百四十五里〉
〈东至汉州七十五里东南至成都府一百里〉
〈西南至蜀州一百二十里西北取灌口路至茂州三百七十里〉
贡赋〈开元贡 交梭罗〉
管县四
九陇 导江 唐昌 濛阳
九陇县〈望郭下西至州二里〉
本汉繁县地旧曰小郫言土地肥艮比之郫县也梁于此置东益州后周改为九陇郡取九陇山为名也隋开皇三年罢郡为九陇县属益州皇朝因之后改属彭州白鹿山在县西北六十一里
九陇山在县西二十五里连峰迤逦凡有九曲
导江县〈望东至州五十八里〉
本汉郫县地武徳元年于灌口置盘龙县寻改为灌宁县二年又改为导江县取禹贡岷山导江之义也属成都垂拱二年割属彭州
玉垒山在县西北二十九里蜀都赋由玊垒而为守灌口山在县西北二十六里汉蜀文翁穿渝江溉灌故以灌口名山又灌口山西岭有天彭阙亦曰天彭门两石相立如阙故名之蜀后主以建兴十四年至渝江登观坂㸔汶江之流初白马氐侵掠益州刺史皇甫晏表讨之军至都江屯观坂蜀郡何旋进谏曰今所安营地名观坂自上观下反上之象汉高悟柏人岑彭忌岑亡不可不察晏不纳其后果败
盘龙山在县北二十里
大江西自茂州界流入按孙卿子曰江出汶山其源可以滥觞及至江津下方舟避风不可涉也
蚕崖谷在县西北四十七里其处江山险绝凿崖通道有如蚕食因以为名汉于此置县后废
灌口镇在县西二十六里后魏置自观坂迄于顷山五百里间两崖壁立如峰瀑布飞流十里而九昔人以为井陉之厄
楗尾□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决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中累而壅水汉成帝时瓠子河决王延塞之用此法也汉书所谓下淇园之竹以为楗
望帝祠在灌口镇城内
李冰祠在县西三十三里
司马相如墓在县东十二里
唐昌县〈望东至州三十里〉
本郫县导江九陇三县之地仪凤二年于此分置唐昌县
江水在县西北四里
白水在县北三里
昌化山在县北九里
九陇山在县北十三里
严君平墓在县西南十里
濛阳县〈𦂳北至州四十里〉
本九龙雒新都新繁什邡五县之地仪凤二年于此分置濛阳县在濛江之水北因曰濛阳
弥濛水在县南五十步
罗江水在县北十里
蜀州〈唐安紧〉
〈开元户五万二十六 乡八十八元和户一万四千五百八 乡八十八〉
禹贡梁州之域秦灭蜀为蜀郡在汉为郡之江原县也李雄据蜀分为汉原郡晋穆帝改为晋原郡后魏平蜀后移犍为郡理此东三十里因省晋原郡以并之仍于此西十里立多融县取旧郡名也隋开皇年改属益州皇朝初因之垂拱二年割晋原等四县属蜀州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一百一十五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九百一十五里〉
〈东至成都府一百五十里东南至眉州一百七十里〉
〈东北至彭州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卭州八十二里〉
贡赋〈开元贡 单丝罗 木兰皮 沙糖〉
管县四
晋原 青城 新津 唐兴
晋原县〈望郭下〉
本汉江原县属蜀郡李雄时改为汉原晋为晋原周立多融县又改为晋原属益州后因之
鹤鸣山在县西七十九里绝壁千寻张道陵天师得道于此
多融山在县西南
斜江水出鹤鸣山经县西四十里
青城县〈望南至州四十一里〉
本汉江原县地周武帝于此置青城县因山为名属犍为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益州垂拱二年改属蜀州开元十八年改为青城
青城山在县西北三十二里仙经云此是第五洞天上有流泉悬澍一日三时洒落谓之潮泉
大江经县北去县二里
弩机水如弩箭水流甚急故名之县东南四十里新津县〈望西北至州八十里〉
本汉犍为郡武阳县地故城东七里又东有新津渡谓之新津市周闵帝元年于此立新津县垂拱二年割入蜀州
大社山在县南三里在城郭南百里北枕大江南接连岭每益土有难人多依焉
唐兴县〈望西北至州四十里〉
本汉江原县地后魏于此立犍为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又徙僰道县于此大业二年废入新津县武徳元年于废州置唐隆县属益州垂拱二年割入蜀州先天元年以犯讳改为唐安至徳二年改为唐兴县
𨞪江一名皂江经县东二里出麸金
汶井江在县西二十里
汉州〈徳阳上〉
〈开元户四万二千五百 乡一百六元和户二千一百一十三 乡一百六〉
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郡地汉分蜀郡为广汉郡今州即广汉郡之雒县也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益州皇朝初因之至垂拱二年于雒县分置汉州
州境〈东西六十八里南北一百九十九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一千九百一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九百七十里〉
〈东至梓州二百二十里东北至绵州一百八十里〉
〈南至成都府一百里正西微南至彭州七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 布二十疋 交梭罗元和贡 弥子布 纻布〉
管县五
雒 绵竹 徳阳 什邡 金堂
雒县〈望郭下〉
本汉旧县也属广汉郡县南有雒水因以为名隋开皇三年属益州垂拱二年割属汉州
雒水在县东一里
马蹄水在县南二里
绵水在县东三十里
君平卜台在县东一里
鹰桥在县南二里
绵竹县〈紧南至州九十里〉
本汉旧县也属广汉郡都尉理之有紫岩山绵水所出初刘焉为益州牧从事贾龙选吏卒迎焉徙理绵竹抚纳离叛阴图异计其后遇天火烧𤑔乃徙理成都隋开皇十八年改名孝水县境有孝子姜诗泉故取为名大业三年复为绵竹属蜀郡武徳中属益州垂拱二年割入汉州
紫岩山在县西北三十里
鹿堂山在县西二十二里
绵水出县西北紫岩山蜀都赋浸以绵洛谓此水也蜀人称郫繁曰膏腴绵洛为浸沃
绵竹故城在县东五十里诸葛瞻于此战败
徳阳县〈紧西南至州四十五里〉
本汉绵竹县地后汉分绵竹县立徳阳属广汉郡周闵帝元年郡县并废武徳三年复置属益州垂拱二年割属汉州
邓艾平蜀京观在县北三十三里艾以景元四年征蜀大破诸葛瞻于绵竹筑台以为京观初瞻在涪而艾已入江油瞻曰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目而反进屯绵竹埋人脚而战父子死焉
秦宓宅其地曰三造亭在县北五里初太守夏侯纂三造其门故以为名
姜诗泉在县北三十九里诗母好江水一旦泉涌舍侧味如江水
鹿头戍在县北三十八里
什邡县〈望南至州四十里〉
本汉旧县属广汉郡高祖封雍齿为汁邡侯应劭曰汁音十故曰什邡俗名雍齿城周闵帝改为方亭县武帝省武徳三年复置垂拱二年割入汉州
洛通山在县西三十九里李冰导洛通山谓此也雍齿城在县南四十里
金堂县〈上北至州五十三里〉
本汉牛鞞县地属犍为郡咸通二年蜀郡长史李崇义析雒县新都及简州金水三县置以县界连金堂山故以为名旧属益州垂拱二年割属汉州
昌利山在县东北十里
望蜀山在县东南二里
中江水在县东北一里
毗江水在县西二里
邛州〈临邛上〉
〈开元户一万三千五十二 乡六十二元和户二万五千一百七十六 乡六十五〉
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郡地今州即蜀郡之临卭县地也宋及齐梁不置郡县惟豪家能服獠者名为保主总属益州梁益州刺史萧范于蒲水口立栅为城以备生獠名为蒲口顿武陵王萧纪于蒲口顿改置邛州南接雅州武徳元年割雅州依政等五县置邛州
州境〈东西二百八里南北一百一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一百七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三百里〉
〈东南至眉州一百七十里东北至蜀州八十里〉
〈西至羌夷一百三十里西南至雅州一百七十里〉
贡赋〈开元贡 丝布〉
管县七
临邛 大邑 安仁 依政 临溪 火井蒲江
临邛县〈紧郭下〉
本汉县也属蜀郡晋末李雄乱后为獠所侵后魏废帝二年定蜀复于旧城置临邛县仍置临邛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邛州大业二年属雅州武徳复属邛州铜官山在县南二里邓通所封后卓王孙贾为陶铸之所
曰木水经县南二里
火井广五尺深三丈在临邛县南一百里以家火投之有声如雷以竹筒盛之持行终日不灭蜀都赋云火井沈荧于幽泉
卓王孙宅在县南五里
大邑县〈上东南至州四十九里〉
本汉江原县地咸通二年割晋原县之西界置
鹤鸣山在县西北三十七里
七里池在县西七里
安仁县〈紧西南至州二十八里〉
本秦临邛县地武徳二年割临邛依政唐兴等县置贞观十七年废咸通元年依旧置
斜江水经县南五里
依政县〈上西至州五十七里〉
本秦临邛县地后魏于此置依政县属蒲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邛州大业属雅州武徳复属邛州噫棘山在县南四十里山南眉州丹陵县界
白木水东南经县南十里
州城西汉末公孙述为导江卒正理临邛谓此城也临溪县〈中下东至州六十二里〉
本秦临邛县地后魏恭帝于此置临溪县属蒲原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邛州后因之县城三面据险北面平坦
孤石山在县东十九里有铁矿大如蒜子烧合之成流支铁甚刚因置铁官
火井县〈中下东北至州六十里〉
本秦临邛县地后魏于此置县属雅州武徳元年割依政等五县置卭州县属焉县有盐井
蒲江县〈中下西北至州六十三里〉
本秦临邛县地后魏恭帝置广定县隋仁寿元年改广定为蒲江县南枕江水因以为名后因之
车应山在县南八十里
蒲江水经县南二百步
盐井距县二十里
简州〈阳安下〉
〈开元户二万二百二十三 乡三十九元和戸二千五百二十二 乡四十〉
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郡地汉武帝分置犍为郡今州即犍为郡之牛鞞县也李雄据蜀夷獠内侵因兹荒废南齐于此置牛鞞戍隋仁寿三年于此置简州因境有赖简池为名大业二年省武徳三年复置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三里南北一百八十八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一百七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九百里〉
〈正东微南至普州二百四十里东南至资州三百二十里〉
〈东北至梓州三百一十里正西至陵州一百八十里〉
〈正西微北至成都府一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䌷一十五疋〉
管县三
阳安 金水 平泉
阳安县〈上郭下〉
本汉牛鞞县也后魏恭帝二年于此置阳安县属武康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益州武徳三年置简州县又来属分栋山在县西七十七里
中江水即牛鞞水也昔罗尚乘牛鞞水冻征李雄即此水也
赖简池在县东九十六里
阳明盐井在县北十四里又有牛鞞等四井公私仰给金水县〈上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广汉郡之新都县地也县有金堂山水通于巴汉东晋义熙末刺史朱龄石征蜀于东山立金泉戍后魏平蜀置金泉县隶金泉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益州武徳元年以避神尧讳改为金水县属简州
金堂山在县北二十四里
铜官山在县北四十九里
大渡津在县北三十里
平泉县〈中北至州四十八里〉
本汉牛鞞及符县地后为夷獠所居后魏恭帝二年于此置婆闰县属益州十八年改为平泉县以县内有泉源出于平地故以为名隋仁寿三年置简州以县属焉皇朝因之
大塔山在县西北六十三里与分栋山连属南入陵州界
赤水经县南七十步
上军井下军井并盐井也在县北二十里公私资以取给婆闰故县在县南四十六里
资州〈资阳县〉
〈开元戸一万八千五百二十二 乡五十三元和戸一千四百九十九 乡五十五〉
禹贡梁州之域秦并蜀为蜀郡在汉即犍为郡资中县地也李雄之乱夷獠居之后魏废帝二年析武康郡之阳安县置资州取资水为名也隋大业三年改为资阳郡武徳元年复为资州
州境〈东西三百四十八里南北一百三十三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取遂州路二千三百三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二百九十里〉
〈东至合州五百六十五里正西至昌州二百六十里〉
〈西南至荣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简州三百二十里〉
〈正北微东至普州一百七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麸金 甘子赋 绵 绢 布 麻〉
管县八
盘石 资阳 内江 丹山 银山 龙水清溪 月山
盘石县〈上郭下〉
本汉资中县地后为夷獠所居周武帝于汉资中故城置盘石县属资中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资州皇朝因之牛鞞水合内江水南去县二十步多鱼鳖亦出麸金资阳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资中县也属犍为郡李雄乱蜀县荒废后魏废帝二年始通巴蜀开拓资中周明帝于资中县置资阳县因资水为名属资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资州牛鞞水东去县二十一里
王褒墓在县西北十五里褒资中人也宣帝使祠金马碧鸡道病死
内江县〈中西北至州九十八里〉
本汉资中县地后汉分置汉安县李雄之后陷于夷獠周武帝天和二年于中江水濵置汉安戍其年改为中江县属资中郡隋文帝避庙讳改为内江县属资州皇朝因之
盐井二十六所在管下
丹山县〈中南至州二百三十里〉
本汉资中县地贞观四年于此置丹山县取界内崇丹山为名也
银山县〈中西北至州四十八里〉
本汉资中县地隋为内江县地义宁二年分置银山县因县界银山为名
盐井一十一所在管下
龙水县〈中东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资中县地义宁二年招慰夷獠于此分置龙水县以县西北有溪屈曲绕城如龙因以为名
清溪县〈中下西南至州一百三十里〉
本汉资中县地自晋讫梁夷獠所居隋大业十二年于此置牛鞞县因牛鞞水为名也皇朝初因之天宝元年改为清溪县
月山县〈中下东至州五十里〉
本汉资中县地隋义宁二年分置月山县
内江水在县南一里
嘉州〈犍为中〉
〈开元户二万二千九百一十二 乡五十三元和户一千九百七十五 乡六十五〉
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郡今州即汉犍为郡之南安县地也后夷獠所侵梁武陵王萧纪开通外徼立青州遥取汉青衣县以为名也周宣帝二年改为嘉州境接近汉之汉嘉旧县因名焉隋大业二年并嘉州入眉州八年改为眉山郡武徳二年改为嘉州割通义洪雅等四县别置眉州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三百五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二百一十里〉
〈东至荣州二百一十里东南至戎州陆路三百二十里〉
〈正西微北至雅州三百二十里北至眉州一百四十里〉
〈正北㣲东至陵州一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麸金赋 小布 麻 绢 绵〉
管县八
龙逰 夹江 绥山 罗目 峨眉 玉津平羌 犍为
龙游县〈紧郭下〉
本汉南安县地周武帝保定元年于此立平羌县隋开皇三年改为峨眉山九年又于峨眉山下别置峨眉县改州理平羌县为青衣县取青衣水为名也十三年改为龙逰以隋将伐陈理舟舰于此有龙见江水引军而前故名县皇朝因之
青衣水经县南去县三里
苏稽戍在县南南三十里
夹江县〈上东南至州七十五里〉
本汉南安县地隋开皇十三年割平羌龙逰二县地于夹江废戍置夹江县属嘉州大业三年割属蜀州武徳元年郤隶嘉州
青衣水经县西
绥山县〈中东至州四十里〉
本汉南安县地隋大业十一年招慰生獠立以为县因山为名属眉山郡武徳元年割属嘉州
绥山在县西南一百一十九里在峨眉山西南其髙无极
峨眉山在县西南三十六里
小峨眉山在县南六里
罗目县〈中东北至州九十五里〉
本汉南安县地麟徳二年招慰生獠于今县西南一百八十三里置沐州及罗目县前上元三年州县俱废仪鳯三年重置属嘉州罗目獠中山名因以名县
峨眉山在县西四十里
大渡水在县北二百步
峨眉县〈上东至州七十五里〉
本汉南安县地周武帝于此置平羌县后改平羌为峨眉县又以为青衣县乃别立峨眉县枕峨眉山东麓故以为名属嘉州隋大业三年割入眉州皇朝武徳又属嘉州
峨眉大山在县西七里蜀都赋云抗峨眉于重阻两山相对望之如峨眉故名此山亦有洞天石室髙七十六里
中峨眉山在县东南二十里有古穴初才容人行数里渐寛有锺乳穴穴有蝙蝠其大如筐
车刚水在县北二十里
玉津县〈中西北至州三十九里〉
本汉南安县地李雄时夷獠自柯牂入居焉萧纪置青州之地隋大业十一年于此置玉津县以江有璧玉津故以为名皇朝因之
峨江在县城下
玉津镇在县城中
平羌县〈中下南至州一十八里〉
本汉南安县地周武帝置平羌县因境内平羌水为名隋开皇四年改州理平羌县为峨眉县仍于今县东六十里别立平羌县大业十一年夷獠侵没移于今理熊耳峡在县东北三十一里
犍为县〈中下西北至州一百五十六里〉
本汉南安县地周于此置沈犀郡并立武阳县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属戎州又改武阳为犍为县前上元二年割属嘉州
大江在县西十步
大鹿山在县北一里
沈犀故城在县东三里
戎州〈南溪中〉
〈开元户六千七百八十七 乡二十五元和户一千二百九十三 乡二十五〉
禹贡梁州之域古僰国也初秦军破滇通五尺道至汉武帝建元六年遣唐䝉𤼵巴蜀卒通西南夷自僰道抵牂柯凿石开道二十馀里通西南夷置僰道县属犍为郡今州即僰道县也戎獠之中最有人道故其字从人李雄窃据此地空废梁武帝大同十年使先铁讨定夷獠乃立戎州即以铁为刺史后遂不改
州境〈东西五百六十里南北七百一十三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取嘉眉州水陆相兼二千七百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五百六十里东北至泸州水路三百一十里陆路三百四十里西南至石门镇三百里西南至南诏所居羊苴咩城二千三百里西北至嘉州水路三百五十里陆路三百二十里北至姚州三百 十里〉
贡赋〈开元贡 葛布 纻布元和贡 荔枝煎四斗〉
管县五
僰道 义賔 开邉 南溪 归顺
本汉旧县也属犍为郡永嘉后荒废梁于此立戎州周保定三年改僰道为外江县隋大业三年改为僰道县出荔枝一树可收百五十斗
黄泉山在县西北五十九里
汶江流经县东北去县十步
马湖戍在县西二十一里
义賔县〈中东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汉南安县地属健为郡天宝元年改为义賔属戎州大秋溪在县东南一十三里有秋溪盐井盖因此水为名也
开邉县〈中东北至州六十五里〉
本汉僰道地也周为外江县地隋开皇六年于此县北一百三十里野客川置开邉县后上元元年獠贼叛乱因而荒废永泰二年复于今理
小梨山在县南四十七里
大梨山在县南六十里
南广水在县西北一里
盐泉镇在县西南八十里
南溪县〈中西至州五十里〉
本汉僰道县地梁于此立南广县属戎州隋仁寿二年改为南溪县避炀帝讳也皇朝因之
平盖山在县东三十里多荔枝
可卢山在县南五十里山多卭竹
汶江经县南去县十步
归顺县〈中下〉
圣历二年析𨚲䣕县地以生獠户置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三
唐 李吉甫 撰
剑南道〈二〉
雅州〈卢山下都督府〉
〈开元户六千五百八十九 乡二十二元和户一千四百五十三 乡二十四〉
禹贡梁州之域秦灭蜀为郡即严道县也李膺记曰自晋永嘉崩离李雄窃据此地芜废将二十纪夷獠居之后魏废帝二年置䝉山郡于此隋开皇十三年置蒙山县并镇仁寿四年罢镇改置雅州因州境雅安山为名大业三年以雅州为临邛郡武徳元年复为雅州兼管羁縻州十一
州境〈东西五百三十九里南北四百三十五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三百四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二百里〉
〈东南至嘉州三百二十里东北至邛州一百七十里〉
〈西南至黎州二百四十里西北至西山谷口和顺镇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金 落雁木赋 绵 𫄨 葛〉
管县五
严道 百丈 名山 卢山 荣经
严道县〈中郭下〉
本秦旧县属蜀郡汉迁淮南王长于严道邛邮县有蛮夷曰道后魏于此置始阳县隋大业三年改始阳为严道县
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
长坟岭在县西南二十七里道至险恶
平羌水经县北二里
多切镇在县西北三十二里
垅越镇在县西三十六里
百丈县〈中西南至州八十六里〉
本秦严道县地贞观八年于此置百丈县今按镇城东有百丈穴故以为名
陇西山在县西北三十里
大池水经县东去县十五步
抚人戍在县西南二十里
名山县〈中下西南至州四十二里〉
本秦严道县地后魏于此置蒙山县属䝉山郡隋开皇十三年改为名山县因县西北名山为名也属邛州仁寿四年改属雅州
名山在县西北十里
弱栋坂在县东北八里长二里道至险阻
名山水在县东二百步东南入平羌水
卢山县〈中东南至州七十里〉
本秦严道县地隋仁寿元年于此置卢山镇三年于此镇置卢山县因山为名属邛州后属雅州皇朝因之卢山在县西北九里其山西北连延入夷獠界正北即邛州火井县界
浮图水一名车卢水经县西南五里
罗带水经县东五十步
灵关镇在县西北六十里车灵山在下山有峡口似门阔三丈长二百步关外即夷獠界
荣经县〈中下东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秦汉严道县地武徳三年于此置荣经县
邛来山在县四五十里水名邛笮山故笮人之界也山岩峭峻山竹髙节实中堪为杖因名山也
铜山在县北三里即文帝赐邓通铸钱之所后以山假与卓王孙取布千疋其山今出铜矿
九折坂在县西八十里王阳为益州刺史经此叹息谢病去官后王遵为益州刺史至此叱驭而过
邛来水东流经县北三里
邛来镇在县西南八十七里
石门戍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眉州〈通义上〉
〈开元户四万二千八百三十六 乡六十五元和户五千八百四阙 乡七十二〉
禹贡梁州之域在汉即犍为郡武阳县之南境梁太清二年武陵王萧纪开通外徼于此立青州取汉青衣县为名也后魏二年平蜀改青州为眉州因峨眉山为名也武徳元年改眉州为嘉州二年于通义县复置眉州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二百一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七十里〉
〈东至陵州七十里东南至嘉州二百四十里〉
〈正西微北至邛州一百七十里西北至蜀州一百七十里〉
〈北至成都府二百里〉
贡赋〈开元贡 麸金 獠麻布 甘子〉
管县五
通义 彭山 丹陵 洪雅 青神
通义县〈𦂳郭下〉
本汉武阳县之南境也后魏于此置通义县属齐通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眉州皇朝因之
大江一名汶江经县东去县三里出□金
白战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西临汶江
彭山县〈紧南至州六十六里〉
本汉武阳县也秦惠王时张仪司马错代蜀蜀之王开明拒战不胜退走武阳获之即其地也汉昭帝时犍为郡自僰道移理武阳周武帝于此置隆山郡以境内有鼎鼻山地形隆起故为名隋开皇三年罢郡以隆山属益州贞观元年割属眉州先天元年以犯讳改为彭山县
鼎鼻山亦曰打鼻山在县南十五里宋谯纵据蜀朱龄石伐之命臧熹外出奇兵谯纵遣将谯小茍引兵塞打鼻以御之即此也山形孤起东临江水昔周鼎沦于此水或见其鼻遂以名山
大江一名汶江亦曰导江在县东七里
犍为故城在县西北五里汉犍为郡也武帝建元六年分巴蜀二郡立犍为郡
彭亡城亦曰平无城彭祖家于此而死故曰彭亡后汉岑彭击公孙述至武阳所营地名彭亡闻而恶之欲徙会日暮而止是夜蜀刺客诈为亡奴降彭遂刺杀彭初岑彭至其地改曰平无若言巴蜀已平无复贼也馨堰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拥江水为大堰开六水门用灌郡下公孙述僭号犍为不属述攻之功曹朱遵拒战于六水门是也
丹棱县〈上东北至州七十三里〉
本南齐之齐乐郡也周明帝置乐齐县武帝改为洪雅县隋开皇十二年因县南有洪雅镇就立洪雅县仍改今理为丹棱县属眉州皇朝因之
三青山在县东北四十五里
思蒙水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洪雅故城在县东百五十歩
洪雅县〈上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齐乐郡之南境也自晋迄宋夷獠有其地周武帝攘却夷獠立洪雅镇隋开皇十三年改洪雅为丹棱县更于此置洪雅县兼带洪雅镇属眉州县西有洪雅川以名县
可暮山在县西北三十九里山多材木公私资之青衣水一名平羌水经县南一里
青神县〈中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南广县地也李雄之后夷獠内侵西魏恭帝遥于此置青衣县属眉州之青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徙县居郡理属眉州皇朝因之
青神祠即青衣神在今嘉州界
汶江经县东三里
青神县城在县南二十三里
松州〈交川邉下都督府〉
〈开元户七百二十 乡六 案是州与翼维悉静诸州仅载开元户乡不及元和葢因已没吐蕃〉
禹贡梁州之域古西羌地也羌人本出自三苖葢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滨于赐支至于河首绵地千里赐支者禹贡所谓析支者也夏桀之乱犬夷入居岐邠之间成汤伐而攘之及武王伐商羌髳会于牧野周衰西戎来寇杀幽王于骊山及秦穆公得戎人由余遂霸西戎开地千里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所居无常依逐水草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妇人孕身六月而产子不避风雪性刚猛得西方金行之气始皇时务力并六国兵不西行故羌种得以繁息汉武帝北逐匈奴西逐诸羌乃渡河湟筑令居塞始置护羌校尉列河西四郡隔绝羌胡后汉至于魏晋或降或叛至后魏邓至王象舒理者并白水羌也常为羌豪因地名自汉为邓至王其后子孙彭舒者遣使内附拜龙骧将军益州刺史甘松县开国子假以渠帅之名后魏末平邓至蕃始统有其地后周保定五年于此置龙涸郡天和元年改置扶州领龙涸郡隋开皇三年废龙涸郡置嘉诚镇与扶州同理焉大业三年改扶州为同昌郡领嘉诚县隋末陷于寇贼武德元年陇蜀平定改置松州贞观三年置都督府后但为州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四里南北一百七十七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一千九百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七百六十里〉
〈东至茂州三百里东北至扶州三百里〉
〈南至翼州一百八十里西南至当州三百里〉
贡赋〈开元贡 狐尾 当归 犀 牛酥〉
管县二
嘉诚 交川
本周旧县也武帝天和元年置属龙涸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扶州武徳元年改属松州
雪山在县东八十里春夏常有积雪故名
甘松岭在县西南十五里
宁远镇在县北一百里
大定戌在县北四十里
交川县〈下北至州三十四里〉
本周旧县天和中置属龙涸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扶州武徳改属松州
洛稽山在县西北七十五里
江源镇在县西北三十里
茂州〈通化边下都督府〉
〈开元户二千五百四十 乡一十三元和户六百九十 案乡数传写缺〉
禹贡梁州之域本冉駹国汉武帝破南越冉駹等皆震恐请臣置吏元鼎元年以冉駹为汶山郡今州即汉属郡汶江县也周保定四年立汶州隋开皇五年改为会州大业三年罢会州为汶山郡武徳三年改置南会州总管府贞观八年改为茂州以茂滋山为名
州境〈东西四百七十八里南北三百六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一百四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里〉
〈东至绵州取松岭关路三百七十里南至彭州三百七十里〉
〈西至维州二百二十里北至翼州一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麝香 升麻赋 布 麻〉
〈元和贡 生马牙硝〉
管县四
汶山 汶川 通化 石泉
汶山县〈中下郭下〉
本汉汶江县地晋改为广阳县属汶山郡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汶山县属会州皇朝改属茂州按汶山即岷山也南去青山石山百里天色晴明望见成都山岭停雪常深百丈夏月融泮江川为之洪溢即陇之南首也汶江北自翼州南流经县西二里
石密溪在县东十九里
汶江城在县北三里
汶川县〈中下北至州一百里〉
本汉绵虒县地梁于此置汶川县县西汶水因以为名仍于县置汶山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汶川〈汶州即茂州汶川县理是也〉六年又属会州武徳改隶茂州
玉垒山在县东北四里
湿坂在县南一百三十七里岭上树木森沈常有水滴未尝暂燥故曰湿坂
大江水一曰汶江至汶山故郡乃广二百歩
广柔故县在县西七十二里汉县也属蜀郡禹本汶山广柔人有石纽邑禹所生处今其地名刳儿畔
故桃关在县南八十二里远通西域公私经过惟此一路关北当风穴其一二里中昼夜起风飞沙扬石绳桥在县西北三里架大江水篾笮四条以葛藤纬络布板其上虽从风摇动而牢固有馀夷人驱牛马去来无惧今按其桥以竹为索阔六尺长十歩
通化县〈中下东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汉广柔县地周武帝时于此置石门镇隋开皇十六年以近白狗生羌于金川镇置金川县十八年改为通化县皇朝因之
蜀山在县东北六里
县城累石为城内实外险东北二面并累石南面西面临岸去地百馀丈
石泉县〈中下西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汶江县地贞观八年于此置石泉县县属茂州石城山在县东南一里
石密水经县南一里
翼州〈临翼下〉
〈𨳩元戸一千七百一十四 乡七〉
禹贡梁州之域本秦汉徼外羌也武帝元鼎中开为县今州即汉蜀郡蚕陵县之地也梁太清中武陵王萧纪于蚕陵旧县置铁州寻废周武帝天和元年讨蚕陵羌又于七顷山下置翼州以翼计水为名隋大业三年省州改置和山镇以翼水等三县属会州武徳元年重置翼州其地西枕大江南面临溪
州境〈东西三百三十里南北一百七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四百二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二百七十里〉
〈南至茂州一百二十里西至悉州二百二十里〉
〈西北至当州二百七十里北至松州一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麝香赋 布 麻〉
管县三
卫山 翼水 峨和
卫山县〈中下郭下〉
本汉蚕陵县地周武帝于此置翼水县以翼计水为名属翼计都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翼州皇朝因之天宝元年改为卫山县
七顷山一名落目山此路山岩峻阻平地惟有七顷因呼为七顷山
龙涸故城俗名防浑城在县北十一里城之北境旧是吐谷浑所居故曰防浑城
石臼戍在县北六十里
笮桥在县北三十七里以竹篾为索架北江水
翼水县〈中下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蚕陵县地周于此置龙水县属清江郡隋开皇三年改为清江县三年罢郡以县属翼州十八年又改清江为翼水县皇朝因之
石镜山在县东南九里山侧有石圆径二尺明彻如镜因名
大江水经县西二百步翼水出县南下
峨和县〈中下南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蚕陵县地天宝十一年分置峨和县以县有峨和山也县在石臼戍北大江之西也
维州〈维川邉下〉
〈开元户七百六十五 案乡数传写缺〉
本徼外羌冉駹之别种也初蜀将姜维马忠北讨北汶山叛羌此其地也今居姜维城即维所筑自晋以后羌夷或降或叛隋开皇四年讨叛羌以其地置薛城戌属㑹州复又没贼武徳四年白狗羌首领内附于姜维城置维州以统之其城甚险固乾元元年没西戎〈案旧唐书代宗纪新唐书地理志并云松州维州广徳元年没吐番旧唐书云上元元年后吐蕃赞普攻维州不下乃以妇人嫁维州门者二十年中生二子及蕃兵攻城二子内应城遂陷吐蕃得之号无忧城李肇史补云吐蕃自贞元末失维州选妇人为维州守卒之妻及元和中妇人已育数子蕃寇大至𤼵火应之维州复陷合各书所载维州没吐蕃年代互异当是贞元时复之元和中再没此云乾元元年没西戎葢仅据其始而言〉州境〈东西三百二十五里南北二百五十三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八百三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五百六十里〉
〈东至真州一百里东至茂州二百二十里〉
〈东北至恭州三百五十里东至当州二百六十里〉
〈西至悉州一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麝香 犛牛尾〉
管县三
薛城 定廉 盐溪
薛城县〈下〉
本隋薛城戍武徳四年改为县与州同置
姜维山在县西一里
定廉县〈下〉
本隋开皇四年置定廉戌于此属㑹州武徳四年改为县与州同置因定廉水为名
盐溪县〈下〉
贞观三年置有盐溪村因为名〈案唐书地理志贞观二年置薛城又析置盐溪县永微元年省入定廉〉
定廉山在县东十里
当州〈江源下案户乡数传写缺〉
本汉蚕陵县地贞观二十一年割松州通轨县置当州仍以羌首领为刺史
州境〈东西一百六十八里南北一百三十五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一百一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九百七十里〉
〈东至翼州二百七十里东南至悉州三十里〉
〈东北至松州三百里西南至静州六十里〉
〈北至维州二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麝香 大黄 当归 犛牛尾羚羊角〉
管县四
通轨 利和 谷和 平康
通轨县〈下郭下〉
贞观三年置属松州二十一年于县置当州
利和县〈下西南至州三十里〉
周天和元年于此置广平县寻废显庆二年于广平故城置利和县
谷和县〈下东南至州六十里〉
文明元年开生羌置
平康县〈下西南至州六十里〉
显庆中因古平康城置在平康水西隶翼州寻废垂拱元年置以属当州〈案唐书地理志平康本隶当州天宝元年改隶松州通典及旧唐书并以平康属松州与是志异〉
悉州〈归诚邉下〉
〈开元户八百五十五 案乡数传写缺〉
显庆元年分当州置在悉唐川因以为名其首领任刺史
州境〈东西一百六十里南北八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三百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二百一十里〉
〈东至冀州二百二十里东至维州二百五十里〉
〈东南至成都府六百五十里西北至静州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麝香 犛牛酥并尾 当归 羌活〉管县三
识臼 左封 归诚
识臼县〈下郭下〉
显庆元年与州同置地名识臼因之为名
肃蕃山在州北八十里肃蕃镇在山下
左封县〈下东南至州二十里〉
周天和元年于此置广平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左封天宝中又置县置守捉
归诚县〈中下西北至州八里〉
本生羌垂拱二年从化三年置县以处之
静州〈静川边下〉
〈开元戸六百七十二 乡二〉
本汉蚕陵县地天授元年于此置静州其城据山甚险固
州境〈东西三百二十里南北二百三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三千三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一百五十里〉
〈东南至悉州八十里东北至当州六十里〉
〈南至赤和县三十五里西北至柘州三十里〉
〈北至茹州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麝香 犛牛酥〉
管县三
悉唐 静居 清道
悉唐县〈中下西至州二十四里〉
静居县〈中下〉
清道县〈下〉
右并显庆元年与悉州同置天授元年割属静州柘州〈蓬山边下案户乡数传写缺〉
仪鳯元年置以山多柘木因以为名其城四面险阻易于固守有安戎江蓬婆水在州南三十里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一百七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三十里〉
〈东南至静州三十里南至维州三百里〉
〈西至恭州一百里〉
贡赋〈开元贡 麝香 当归 羌活〉
管县二
柘县 乔珠
柘县〈中下郭下〉
前上元二年置
大雪山一名蓬婆山在县西北一百里
柏岭在县北八十里岭北三十里至白崖驿与吐蕃接界
乔珠县〈中下东至州五十里〉
与州同年置
恭州〈恭化下案戸乡数传写缺〉
开元二十一年析静州部落于柘州西置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东北至上都三千三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一百五十里〉
〈东至柘州一百里东南至茂州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维州三百五十里〉
管县三
和集 博恭 烈山
和集县〈中下郭下〉
旧名广平县属静州开元二十七年于县置恭州天宝元年改名和集
博恭县〈中下西至州二十五里〉
烈山县〈中下西至州五十里〉
真州〈昭徳下案户乡数传写缺〉
在合江镇西一百四十二里其地本名真符天宝三年节度使章仇兼琼以其地险阻又当西山要路奏置真符营控押一州仍置兵于其处五年节度郭虚已縁羌项揺动仍奏置昭徳郡乾元元年改为真州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一百八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四十五里〉
〈东至翼州四十里西至维州一百里〉
〈西北至茂州通化县一百里北至悉州界四十里〉
贡赋〈元和贡 当归三斤半 麝香案是州置自天宝故不载开元贡〉
管县四
真符 昭徳 昭逺 鸡川
真符县〈中下郭下〉
昭徳县〈中下〉
昭远县〈中下〉
鸡川县〈中下〉
右昭徳等三县并在州侧近以熟羌首领为其令长居无常所〈案旧唐书地理志昭徳本识臼县属悉州天宝初改属翼州改县名昭徳五年改属真州是志于悉州之识臼不言其后改名此真州之昭徳不言以何县析置殆因侨徙无常姑弗深考而两存之〉黎州〈洪源中〉
〈元和户三百三十八 乡五案开元戸乡数传写缺〉
禹贡梁州之域汉武帝破夷于邛置沈黎郡周天和三年开越嶲于此置黎州隋废州置沈黎镇武徳元年罢镇为南登州大足元年巡察使殷祚奏割雅州汉源飞越通望三县置黎州龙兴三年嶲州都督元膺奏废开元三年本道使陆象先重奏置天宝初废飞越县止领县二其州城东西南三面并临绝涧惟北面稍平贞元元年节度使韦皋凿北面隍堑深阔又于州北故武侯城迤逦置堡三所为州城之援管羁縻州五十七并蛮夷部落大首领主之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五百八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四百三十里〉
〈东至戎城无路约七百里东北至雅州二百四十里〉
〈西南至嶲州六百五十里西至廓清城一百八十里其城西临大渡河河西羌蛮界〉
贡赋〈开元贡 椒一石〉
管县二
汉源 通望
汉源县〈中郭下〉
本汉旄牛县地隋仁寿二年平夷獠于此置汉源县因汉川水为名四年罢镇立县属雅州贞观三年割属嶲州开元二年分属黎州
飞越山在县西北一百里山西北两面并接羌戎界仪鳯二年置飞越县天宝初废
沈黎镇在县东北六十一里
廓清城在州西一百八十里
铜山城西北五十里
定蕃城在通望军东一百八十里
冲要城在通望县东十三里
大定城在州南二百三十里乾元二年改和集镇置
以上五城并贞观元年韦皋置
通望县〈中北至州九十里〉
本汉旄牛县地隋开皇二十年于此置大渡镇大业二年改为阳山镇武徳元年改为阳山县属嶲州天宝元年改名通望县割属黎州
大渡水经县北二百步
沈黎镇在县东北六十一里
通望戍在县西南十二里
巂州〈越巂下府〉
〈开元戸三万八千三十五 乡二十六元和户一万六千五百八十 乡三十〉
本汉南外夷獠秦汉为邛都国秦尝攻之通五尺道政置吏焉至汉武帝始诛且兰邛君并杀笮侯而冉駹等皆震恐乃以邛都之地为越巂郡属益州按郡有越水巂水出生羌界言越巂者以彰威徳远也领县十五魏晋以还蛮獠恃险抄窃乍服乍叛周武帝天和三年开越巂地于巂城置严州隋开皇六年改为西宁州十八年改为巂州皇朝因之至徳二年没蕃贞元十三年节度使韦皋收复
州境〈东西九百八十里南北一千二百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三千二百三十里东北至东都四千九十里〉
〈东至蛮界约二百里东南至姚州三百五十里〉
〈东北至雅州六百五十里南至泸渡四百五十里〉
〈西至东泸水二百里北至成都府一千二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丝布〉
管县七
越巂 西泸 苏祁 台登 邛部 昆明会川
越巂县〈上郭下〉
本汉邛都县地隋开皇六年分邛都置越巂县皇朝因之
陷河在县东南十里初成帝置邛都县无几陷为污泽因名陷河
西泸县〈下东北至州二百七里〉
本汉邛都县地周武帝天和三年于此置本可县天宝元年改名西泸县
温汤水出县西山下十二里
泸水在县西一百十二里诸葛亮征越巂上疏曰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谓此水也水峻急而多石土人以牛皮作船而渡胜七八人
姜磨戌在县西南三里
苏祁县〈上东南至州二十五里〉
本汉旧县属越巂郡后䧟夷獠周武帝重开越巂复立苏祁县属严州隋开皇改属巂州皇朝因之
温水出县东平地二十一里
台登县〈下正南微北至州一百七十里〉
本汉旧县属越巂郡周武帝重开越巂于旧理立台登县后遂因之
铁石山在县东三十五里山有砮石火烧成铁极刚利念诺水本名绳水流入泸水在县西北七百里自羌戎界流入
长江水本名孙水出县西北
胡浪山下有司马相如定西南夷桥桥孙水以通邛笮即此水也
诸葛亮故城在县东南三里亮南征至此所筑也邛部县〈下西南至州二百六十里〉
本汉兰县地属越巂郡周武帝于此邛部城置县仍以旧城为名属邛部郡隋开皇三年改属巂州皇朝因之巂山在县西南九里巂水出于巂山下州郡得名因此水也
清寇镇在县西北一十八里
昆明县〈中东北至州三百里〉
本汉定笮县也属越巂国去郡三百里出盐铁夷皆用之汉将张嶷杀其豪率遂获盐铁之利后没蛮夷周武帝立定笮镇凡言笮者夷人于大江水上置藤桥谓之笮其定笮大笮皆是近水置笮桥处武徳二年于镇置昆明县葢南接昆明之地因以为名
盐井在县城中今按取盐先积柴烧之以水洒土即成黑盐
会川县〈中北至州三百七十里〉
本汉会无县属越巂郡萧齐没于蛮獠髙宗上元二年于其地置会川县天宝初又于县侧立会同军在今州南三百七十里是也
姚州〈云南下案户乡数传写缺〉
本汉云南县之地武徳四年安抚大使李英以此中人多姓姚故置姚州为泸南之巨屏天宝十三年没蕃贞元初蛮帅异牟寻归国册拜谓之南诏九年南诏又以其地内属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东北至上都四千三百里东北至东都四千八百九里〉
〈东南至安南二千里南至戎州三百一十里〉
〈西至羊苴咩城三百里西北至巂州三百五十里〉
〈北接剃州〉
贡赋〈案前自成都府彭蜀汉邛简各州及戎眉松维当悉静柘真黎巂等州之赋恭州与姚州之贡赋并
传写缺〉
管县三
姚城 长明 长城
姚城县〈下西南至州十五里〉
长明县〈下西南至州十五里〉
长城县〈下南至州五里〉
右并与州同置龙朔中于州理置都督府寻废入巂州垂拱元年重置
协州〈下〉
〈开元户二百二十九 案乡数传写缺〉
本夜郎国也汉武帝开夜郎置犍为郡今州即犍为郡之南广县也其后蛮夷内侵郡因荒废隋开皇四年隶附于此置协州大业三年废入犍为郡武徳元年开南中复协州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东北至上都三千一百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九百六十里〉
〈东北至戎州四百一十里南接曲州〉
管县三
东安 西安 胡津
东安县〈下郭下〉
西安县〈下东南至州二十七里〉
胡津县〈下南至州六十里〉
右三县隋开皇三年并同州置本汉南广县之地大业二年废武徳元年南夷款附重置
曲州〈朱提下案户乡数传写缺〉
本汉夜郎国地武帝于此置朱提县属犍为郡后立为郡在犍为郡南一千八百里后汉省郡诸葛亮南征复置朱提县自梁陈以来不复宾服隋开皇四年开置南中立为恭州武徳元年改为曲州朱提山名出善银食货志曰朱提银重八两名为一流因山名郡县也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东北至上都三千三百里东北至东都四千三百三十里〉
〈南接郎州北接协州〉
贡赋〈案前协州与此曲州之开元元和贡赋并传写缺〉
管县二
朱提 唐兴
朱提县〈下郭下〉
唐兴县〈下西至州五里〉
右二县并武徳元年与州同置朱提取汉旧名也七曲水在州西北三十里
溺水在七曲水北百三十里南北四百里东西七百里穷年密雾未尝睹日月辉光树木皆衣毛深厚时时多水湿昼夜沾洒上无飞鸟下绝走兽惟夏月颇有蝮蛇土人呼为漏天也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三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四
唐 李吉甫 撰
剑南道〈三州案唐书地理志剑南采访使所管梓州之前有霸州其县曰安信牙利保宁归化有乾州其县曰招武宁逺是志不载西川节度使所管内而东川节度使所管亦无之又文献通考谓唐时渝州属剑南道合州属山南道旧唐书则渝州亦属山南是志渝合二州并属东川节度使而未详何时自山南改属附识于此〉
梓州〈梓潼下〉
〈开元户一万五千四百七十八 乡二十六元和户六千九百八十五 乡一十六〉今为东川节度使理所〈管梓州剑州绵州遂州渝州合州曹州荣州陵州泸州龙州昌州 管县六十九 都管户三万一千七百二十二〉
禹贡梁州之域秦并天下是为蜀郡汉高帝分置广汉郡今州即广汉郡郪广汉二县地也宋于此置新城郡梁武陵王萧纪于郡置新州隋开皇末改为梓州因梓潼水以为名也州城宋元嘉中筑左带涪水右挟中江居水陆之冲要
州境〈东西三百六十里南北三百六十三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取绵州路一千八百六十四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七百二十四里
正东微南至果州三百五十里东南至遂州二百五十里〉
〈东北至阆州三百一十五里正东微东州至普州三百五十里〉
〈西至汉州二百二十里西南至简州三百一十里〉
〈西北至绵州一百三十里正北㣲东至剑州三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绫 绵 丝布赋 布 绢〉
〈元和贡 绫十六疋 柑子 空青 曽青〉
管县九
郪 射洪 通泉 𤣥武 盐亭 永泰飞乌 铜山 涪城
郪县〈望郭下〉
本汉旧县属广汉郡因郪江水为名也后魏置昌城郡改名昌城县隋大业三年复为郪县
牛头山一名华林山在县西南二里四面危绝
涪江水经县西去县四里
县有盐井二十六所
射洪县〈上西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郪县地后周分置射洪县县有梓童水与涪江合流急如箭奔射涪江口蜀人谓水口曰洪因名射洪白崖山在县南十五里
涪江水西北自郪县界流入在县东一百步滩十七所通泉县〈紧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汉广汉县地宋于此置西宕渠郡后魏恭帝移于涌山改名涌泉郡周明帝置通井县隋开皇三年改为通泉县十八年改属梓州
通泉山在县南二里山前有石虾蟆髙七八尺
涪江水经县东三里
沈水北自盐亭县界流入公孙述令延岑盛兵于沈水固守臧宫进兵纵击大破之斩首溺死者万馀人即此也
赤车盐井在县西北十二里又别有盐井一十三所𤣥武县〈上东至州一百一十五里〉
本先主所立五城县也属广汉郡后魏平蜀立𤣥武郡以县属焉隋开皇三年改五城为𤣥武县因𤣥武山为名也属益州武徳三年割属梓州
𤣥武山在县东二里山出龙骨
天柱山一名覆船山在县西南四十里
七里坂在县东七里
内江水本名中江县县南去县百步
盐亭县〈上西南至州九十三里〉
本汉广汉县地梁于此置北宕渠郡及县后魏恭帝改为盐亭县以近盐井因名隋开皇三年罢郡属梓州梓潼水经县南去县三里
永泰县〈中西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
本汉巴郡充国县地武徳四年分置地号永泰因以为名
盐亭溪水经县北去县一十九里
大汁盐井在县东四十二里又有小汁盐井歌井针井飞乌县〈上东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
本汉郪县地隋开皇十三年于此置飞乌镇十年改镇为县因山为名
飞乌山在县西南五十五里
哥郎等八山并出铜□
郪江水经县北去县四十里
铜山县〈中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郪县地有铜山汉文帝赐邓通蜀铜山铸钱此葢其馀峰也历代采铸贞观二十三年置监署官前上元三年废监调露元年因废监置铜山县
飞乌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郪江水经县南五里
涪城县〈紧东南至州六十里〉
本汉涪县地隋开皇十六年改置涪城县属绵州大历十三年割属梓州
剑州〈普安上〉
〈开元户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 乡二十五元和户二千九百三 乡八十五〉
本汉广汉郡之梓潼县地武帝置十三州属益州宋于此置南安郡梁武陵王萧纪改郡立安州后魏废帝二年先下安州始通巴蜀故改安州为始州隋大业三年罢始州为普安郡武徳元年复为始州先天二年改为剑州取剑阁为名也
州境〈东西二百六十七里南北二百五十六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一千四百三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三百里〉
〈东南至阆州二百二十里东北至利州一百九十里〉
〈西南至绵州二百九十里西北至龙州三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 苏薰席赋 绵 绢〉
〈元和贡 苏薰席六领 巴㦸天 重台〉
管县八
普安 梓潼 黄安 永归 阴平 武连临津 剑门
普安县〈中郭下〉
本汉梓潼县地宋于此置南安县周改为普安县大剑山亦曰梁山在县北四十九里初姜维自沓中为邓艾所摧与张翼董厥合还保剑门以拒锺会即此也石新妇东北一里千人岩之南崖绝壁高数千丈即剑山之危峰见数百里外旁视众岭犹平地也岩下高百许丈有石壁红色方如座席即孟阳勒铭之处
千人岩有石室可容千人因名
大剑水出县西四十九里空山下
汉徳政城又名黄芦城在县东北四十六里三面并阻绝涧惟西面少平周回百五十步
锺㑹故垒一名开远戍在县东北五十三里亦名空戍晋锺㑹军至此既度剑阁居此地遂掘决为死战既无所埋故曰空后魏改名开远戍
大剑镇在县东四十八里本姜维拒锺会垒也在开远戍东十一里其山峭壁千丈下瞰绝涧飞阁以通行旅梁时于此置大剑戍
剑阁道自利州益昌县界西南十里至大剑镇合今驿道秦惠王使张仪司马错从石牛道伐蜀即此也后诸葛亮相蜀又凿石驾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路初李特入汉川至剑阁顾盼曰刘禅有如此地面面缚于人岂非庸才
石新妇神在县东北四十九里大剑东北三十里夫远征妇极望忘归因化为石
梓潼县〈上东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汉旧县属汉郡蜀先主分广汉置梓潼潼郡以县属焉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始州后改属剑州
梓潼水一名驰水北自阴平县界流入
邓艾祠在县南百步
黄安县〈屯下北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汉梓潼县地宋于此置华阳县属南安郡后魏禅帝改为南安县周武帝改为黄安县
永归县〈中下西北至州五十三里〉
本汉梓潼县地宋于此置白水县周闵帝改为永归县阴平县〈中东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汉梓潼县地宋明帝泰始中于此置北阴平郡并县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始州皇朝初因之后改入剑州
龙血山一曰龙象岩在县北五十里绝壁髙岩万有馀丈有四石龙在石壁间昔者群龙共斗四龙疲衄呕血死因化为石血变成鳖堪充器物但不耐风日绵布四五里土人取之今龙象犹存石不复入用
岐江水下流即梓潼水也东流县西南五里
武连县〈中东北至州八十五里〉
本汉梓潼县地宋元嘉中于县南五里侨立武都郡下辨县又改下辨侨置武功县周明帝改武功为武连县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始州
临津县〈中下西北至州一百三里〉
本汉梓潼县地南齐于此置胡原县地开皇七年改为临津县
掌夫山在县西南六十里晋太安元年遣都护卫博讨李特特遣将李荡自掌夫山要博博为伏兵所围即此山山出名柘堪为弓材虽檿桑燕角不能胜也
剑门县〈中西南至州六十里〉
本汉葭萌县地圣历二年分普安永归阴平三县置剑门县因剑门为名也
梁山在县西南二十四里即剑门山也
绵州〈巴西上〉
〈开元户五万一千四百八十 乡一百十三元和戸七千一百四十八 乡九十三〉
本汉广汉郡之涪县后魏废帝二年徙梓潼郡理梓潼旧城于此别置潼州〈梓潼旧城在今剑州界〉隋开皇五年改潼州为绵州因绵水为名也大业三年改为金山郡武徳元年复为绵州按州理城汉涪县也去成都三百五十里依山作固东据天池西临涪水形如北斗卧龙伏马为蜀东北之要冲梁天监中张齐为太守更造楼橹却敌有东西门东门久塞富乐山气所冲门开则丧乱宋元嘉初太守王怀业开之果致覆败尔后还塞
州境〈东西三百一里南北二百六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一千七百三十四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五百九十四里〉
〈东南至梓州一百三十里西南至汉州一百八十里〉
〈西至茂州取松岭路三百七十里北至龙州二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 对鳯两窠独窠白䌷 䨇钏二十疋赋 绵 绢〉管县八
巴西 昌明 罗江 神泉 龙安 魏城盐泉 西昌
巴西县〈望郭下〉
本汉涪县地属广汉郡先主定蜀立梓潼县以县属焉晋孝武帝徙梓潼郡于此后魏改为巴中县隋开皇元年避庙讳改为巴西县
富乐山在县东五里
天池山在县北一十馀里
涪江水经县西去县五十步
罗江水经县西去县三十五里
蒋琬墓在县西八里琬为大司马住汉中后上疏曰今涪水陆四通惟急是应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由是琬还住涪疾转增剧卒于此而葬焉
谯周墓在县南十六里周将亡戒诸子曰吾后嗣当有黄头黑齿几亡吾族及周孙纵之生也头黄齿黑晋末刺史毛璩使纵领白徒七百人由涪水下讨桓𤣥西人不乐逺征乃逼纵为主攻䧟巴西遂屠益州既害毛璩自号成都王义熙九年朱龄石讨平之卒如周言昌明县〈紧南至州七十里〉
本汉涪县地晋孝武帝自白沙戍移汉昌县侨理于此仍属巴西郡后魏废帝改汉昌为昌隆县先天元年改为昌明县
涪水经县南去县一里
罗江县〈中〉
廉水经县东北让水出县北平地宋明帝时梓潼涪人范百年因论事之次帝语及广州贪泉百年对曰臣家梁益所居廉让之间即此水也〈案此条前缺罗江县建置原委据旧唐书罗江汉涪县地晋于梓潼水尾万安故城置万安县后魏置万安郡隋废天宝元年改万安为罗江廉泉让水出县北平地也又新唐书云县北五里有茫江堰引射水溉困北十四里有杨村堰引折脚堰水溉田此皆缺载〉神泉县〈上东北至州八十四里〉
本汉涪县地晋孝武帝于此侨置西充国县属巴西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潼州六年改为神泉县因县西神泉为名
神泉在县西平地冬夏温沸气如附子能愈众疾龙安县〈上东北至州七十八里〉
本汉涪县地周武帝天和六年于此置金山县隋大业三年废武徳三年于废金山县城置龙安县因山为名金山在县东五十步每夏雨奔注崩頺之所则金粟散出大者如棋子
龙安山在县北十里有好林泉隋开皇中蜀王杨秀立亭馆以避暑
魏城县〈上西南至州六十五里〉
本汉涪县地隋大业十年自盐泉井移魏城县理此属金山郡按盐泉井在今县东南四十五里盐泉县理是也
高灵山在县北二十四里
东西井在县东南四里井西为涪县界井东为梓潼县界二县界分境之所故曰东西
盐泉县〈中下西至州五十六里〉
本汉涪县地后魏禅帝元年割涪县置魏城县武徳三年分魏城置盐泉县
五层山在县西南三十里
梓潼水经县北去县十八里
阳下盐井在县西一里
西昌县〈中东至州五十六里〉
本汉涪县地晋孝武帝于此置置益昌县隋开皇三年省永淳元年又置以与利州益昌县同名以其在州西因改为西昌县
龙台山在县东北四里
龙安水在县北五里
遂州〈遂宁中府〉
〈开元戸三万七千三百七十七 乡六十五元和户三千八百四十六 乡六十五〉
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郡地汉分置广汉郡今州又为广汉郡之广汉县地后分广汉为徳阳县东晋分置遂宁郡周保定二年立为遂州后因之
州境〈东西一百二十里南北一百九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取果州路二千二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八百八十里〉
〈东至合州二百六十里东北至果州一百七十里〉
〈正南㣲西至普州一百四十里西北至梓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樗蒲绫一十五疋元和贡 天门冬 柑子〉
管县五
方义 长江 青石 蓬溪 遂宁
方义县〈望郭下〉
本晋小溪县也穆帝永和十一年置属遂宁郡后魏恭帝改为方义县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遂州
涪江水北去县八十步
县四面各有盐井凡一十二所
灵星池在县西南四里
龙池在县北百二十步
长江县〈上南至州五十里〉
本晋巴兴县魏恭帝改为长江县
涪江经县南去县二百五步
青石县〈中西北至州七十里〉
本晋之晋兴县也本属巴郡既置遂宁乃割属焉后魏改为始兴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青石县
青石山在县东南水路五十九里旧巴蜀争界累年未分一朝密雾石为之裂破从上至下直若引绳因此定遂合二州之界
涪水经县南去县一里
九节溪出县东三十六里滩有九节因为名
蓬溪县〈中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永淳元年割方义县北界于今县南二十里蓬川置唐兴县长寿二年改为武丰神龙元年复为唐兴天宝元年改为蓬溪
石香炉山在县西五里
县有盐井一十三所
遂宁县〈中东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景龙二年割青石县置
渝州〈南平下〉
〈开元户五千九百六十二 乡十七元和戸八百三十二 乡一十〉
禹贡梁州之域古之巴国也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如巴字故谓之巴然则巴国因水为名武王伐殷巴人助焉其人勇锐歌舞以凌殷郊后封为巴子其地东至鱼复西抵僰道北接汉中南极牂柯是其界也春秋时亦为巴国战国时楚既称王巴亦称王秦惠文王使张仪司马错伐巴蜀灭之分其地为三十一县始皇置三十六郡巴即一焉汉髙帝既定三秦项羽背约封为汉王王巴蜀天下既定乃分巴蜀置广汉郡武帝又置犍为郡刘璋为益州牧于是分巴郡自垫江以下为永宁郡先主又以固陵为巴东郡由是巴郡分而为三号曰三巴梁武陵王萧纪于巴郡置楚州后魏改为巴州周闵帝又改为楚州隋开皇九年改楚州为渝州因渝水为名汉高祖还伐秦巴人从军歌舞陷阵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后令习之所谓巴渝舞也
州境〈东西五百一十六里南北四百七十九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八百一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六百七十里〉
〈东北至涪州水路三百四十里西南至泸州水路七百里〉
〈西北至合州一百六十里西至渠州四百四十里〉
〈江津县在州西一百二十里县南陆路至溱州三百六十里又自江津县南循僰溪水路至南州二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葛五疋 药子元和贡 葛 牡丹皮〉
管县五
巴 江津 万寿 南平 壁山
巴县〈中下郭下〉
本汉江州县也属巴郡在岷江之西汉水之南即蜀将李严所修古巴城也南齐改为垫江县周明帝武三成年改为巴县后遂不改
州理城即汉巴郡城也先主令都督李严镇此又凿南山欲会文涪二水使城在孤洲上会严被徴不卒其事凿处犹存
江津县〈中下东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江州县地属巴郡周改为江阳县隋开皇三年改为江津县属渝州
万寿县〈中下东北至州三百八十里〉
本汉江州县地武徳三年分江津置万春县属渝州五年改为万寿县
绫绵山在县西八十五里
大江水经县南去县二里
南平县〈中下西至州一百三十里〉
本汉江州县地贞观四年分巴县置南平县属南平州十三年废州县改属渝州
瀛山在县西南三百七十里以其髙峻象海中蓬瀛故名
巴子鱼池在县西北一十里
壁山县〈中下东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汉江津万寿巴三县地四面髙山中央平田周回约二百里天宝中诸州逃户多投此营种川中有一孤山西北二面险峻东南面稍平土人号为重壁山至徳二年置县因山为名县东陆路至江津县二百三十里台州〈巴川中〉
〈开元戸二万六十七 乡四十二元和户二千八百九十二 乡三十九〉
禹贡梁州之域春秋时为巴国秦灭之以为巴郡今州即汉巴郡之垫江县地也宋文帝元嘉中于此置东宕渠郡后魏恭帝于东宫渠郡改置合州以涪江自梓遂州来至州南与嘉陵江合流因名合州
州境〈东西三百二十四里南北六百三十九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六百五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五百一十里〉
〈西至遂州陆路二百六十里水路三百七十里西南至泸州五百九十里北至果州三百里〉
贡赋〈开元贡 药子一百颗 牡丹皮十斤 桃竹箸案此与前遂渝二州后荣龙二州之赋并传写缺〉管县六
石镜 汉初 新明 铜梁 巴川 赤水
石镜县〈上郭下〉
本汉垫江县属巴郡后汉岑彭与臧宫伐公孙述自江州从涪水上至垫江是也宋文帝于此置东宕渠郡石似镜因以为名
铜梁山在县南九里蜀都赋曰外负铜梁石渠是也山出铁及桃枝竹
涪江水经县南去县二百步
巴子城在县南五里
汉初县〈中东南至州一百九十四里〉
本汉垫江县地后魏于此置汉初县属合州
西溪水一名嘉陵水经县理南去县一里
新明县〈中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垫江县地自后魏讫隋又为石镜县地武徳二年分石镜县之东北界为新明县
铜梁县〈中东至州二百五十里〉
长安四年刺史陈靖意以大足川侨戸辐凑置县取小铜梁山为名
小铜梁山在县西北七十里
涪江水在县东北四十里
巴川县〈中北至州二百里〉
开元二十三年刺史孙希庄奏割石镜之南铜梁之东置县
小安南溪源出县南山下
赤水县〈中东至州一百里〉
本汉垫江县地隋开皇八年分石镜县于今县西二里置县因水为名
朝霞山在县南十八里
普州〈安岳中〉
〈开元户三万二千六百八 案乡数传写缺元和户一千六百五十二 乡二十五〉
禹贡梁州之域秦汉为巴蜀二郡之地今州即汉之资中牛鞞〈音髀〉垫江后汉之徳阳四县之地周武帝于县立普州隋大业二年罢普州以所领县属资州武徳二年重置
州境〈东西二百七十八里南北一百九十三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一百六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二十里〉
〈正南微西至资州一百七十里正西微北至简州二百四十里〉
〈正北微东至遂州一百三十里正北微西至梓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葛八疋赋 纻布 绢〉
〈元和贡 天门冬〉
管县六
安岳 普康 安居 普慈 崇龛 乐至
安岳县〈上郭下〉
周武帝建徳四年与州同置
县有盐井一十所
安岳山在县西南一里
普康县〈下北至州七十里〉
周建徳四年于此置永康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隆康先天元年改为普康
县有盐井三所
安居县〈中南至州八十里〉
本周柔刚县也因山为名隋开皇十二年改为安居县因水为名天授三年移于今理
柔刚山在县东二十里
安居水在县北八十步
县有盐井四所
普慈县〈中东南至州一百里〉
本名多业县周建徳四年置属普慈郡隋开皇十三年改多业为普慈
婆娑山在县西北三十里其山绵亘数百里
安居水在县北一里
县有盐井一十四所
崇龛县〈下西至州一百一十里〉
隋开皇三年于此置隆龛镇大业十二年于镇置县先天元年改为崇龛山为名
崇龛山在县西三里
乐至县〈中东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周车免镇也属普州以车免山为名武徳三年于镇置乐至县
乐至池在县东二里
荣州〈和义下〉
〈开元戸四千七百七 乡一十五元和戸八百八十 乡二十〉
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郡地在汉即犍为郡之南安县地也李雄据蜀后夷獠居之所谓铁山生獠也隋开皇十三年置大牢县武徳元年割资州大牢威逺二县于公井镇置荣州取荣徳山为名也
州境〈东西一百八十三里南北一百三十六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取资州路二千四百九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三百五十里〉
〈东北至资州一百六十里东北至泸州水陆路相兼五百四十里〉
〈南至戎州三百一十里西至嘉州二百一十里〉
〈西北至陵州二百一十里〉
贡赋〈开元贡 斑布六疋 利铁〉
管县六
旭川 咨官 和义 威逺 公井 应灵
旭川县〈中下郭下〉
本汉南安县地贞观元年于此置旭川县因县有盐井号旭井取以名县
荣徳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铁山在县北四十里
大牢溪出县北铁山下南流经县北
咨官县〈中下东南至州九十里〉
本汉南安县地晋义熙十年置冶官县属犍为郡隋后误以冶为咨也武徳元年属嘉州贞观六年改属荣州白崖山在县西北十里
和义县〈中下西南至州一百七十里〉
本汉资中县地是资泸二州界隋大业十二年分置和义县以招和夷獠故以和义为名
内江水在县西一百七十里
县有盐井五所
威逺县〈中下西至州七十里〉
本汉资中县地隋开皇三年于此置威逺县以招抚生獠十一年改戍为县属资州武徳元年改属荣州铁山在县西北四十里
威逺镇在县城内
县有盐井七所
公井县〈中下西北至州九十里〉
本汉江阳县地属犍为郡周武帝于此置公井镇隋因之武徳元年于镇置荣州因改镇为公井县
野客山在县南六十里
县有盐井十所又有大公井故县镇因取为名
应灵县〈中下东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南安县地隋开皇十年于此置大牢镇十三年改镇为县县界有大牢溪因取为名天宝元年改为应灵县有盐井四所
陵州〈仁寿中〉
〈开元户一万七千九百五十五 乡四十七元和户一千九百八十五 乡四十七〉
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郡地在汉即犍为郡之武阳县之东境也晋孝武帝太元中益州刺史毛璩益西城戍以防盐井周闵帝元年又于此置陵州因陵井以为名陵井者本沛国张道陵所开故以陵为号晋太元中刺史毛璩乃于东西两山筑城置主将防卫之后废陵井更开狼毒井今之煮井是也居人仍旧名犹曰陵井其实非也今按州城内北二面悬崖斗绝四面显敞南临井
州境〈东西一百四十里南北三百一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二百一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七十里〉
〈东至资州二百三十五里东南至荣州三百一十里〉
〈东北至成都二百里东北至简州一百八十里〉
〈西至眉州七十里西至嘉州一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麸金 细葛四疋赋 绢 绵〉
管县五
仁寿 贵平 籍 始建 井研
仁寿县
本汉武阳县之东境也后魏定蜀于此置普宁县属怀仁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陵州十八年改普宁为仁寿县
三隅山有东隅南隅西隅三山相对去陵井各一里故为名
婆支水出县北婆支山去县四十五里
陵井纵广三十丈深八十馀丈益部盐井甚多此井最大以大牛皮囊盛水引出之役作甚苦以刑徒充役中有祠葢井神
张道陵祠在县西南百步陵开凿盐井人得其利故为立祠陵即张鲁之祖父学道鹤鸣山人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时人号米贼亦曰五斗米道
贵平县〈中西南至州六十七里〉
本汉广都县之东南地后魏于此置和仁郡仍立县唱车山在县西南九里
禄水在县南五十步
平井盐井在县东南七步
籍县〈上东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武阳县地周闵帝于此置籍县因蜀先主籍田地为名隋大业二年省永徽四年复置
丹砂田在县南七十里
大江水在县北三十五里
木津水在县南五里
始建县〈中下北至州五十七里〉
本汉武阳县地隋开皇十年于今县立始建镇大业五年改镇为县圣历二年移于仁寿县界置其旧县复置始建镇
铁山在县东南七十里出铁诸葛亮取为兵器其铁刚利堪充贡焉
井研县〈中北至州一百一十五里〉
本汉武阳县地隋大业元年因井研镇立县取镇为名属陵州
井研盐井在县南七里镇及县皆取名焉又有四棱井镬井
泸州〈泸川下府〉
〈开元户一万六千八百七 郷三十七元和户一千九百六十九 乡三十八〉
禹贡梁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巴子国秦并天下为巴郡地武帝分置犍为郡今州即犍为郡之江阳符二县之地按江阳即今州城是也先主入益州遣诸葛亮张飞等引兵溯流定江阳是也晋穆帝遣安西将军桓温将万人伐李子仁军次江阳亦谓此地也后为獠所没梁大通初割江阳郡置泸川魏置泸州取泸水为名隋大业三年改为泸川郡武徳元年复为泸州
州境〈东西四百七十八里南北五百六十三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资州路三千三百三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八百三十里〉
〈东北至渝州水路七百里东北至合州五百九十里〉
〈西北至荣州五百四十里西北至资州溯流六百三十里〉
〈西至戎州水路三百一十里陆路二百四十里山路险峻或不通〉
贡赋〈开元贡 麸金 葛 酱赋 麻 布〉
管县五
泸川 绵水 江安 富义 合江
泸川县〈中下郭下〉
本汉江阳县也属犍为郡初曹公入汉中诸葛亮出屯江阳晋穆帝于县置东江阳郡领江阳县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泸州大业元年改江阳县为泸川县皇朝因之
汶江水经县南三十步
中江水亦曰绵水经县北三里出麸金
绵水县〈中下东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汉江阳县地晋于此置绵水县
汶江水经县东一十五里
江安县〈中下东北至州五十里〉
本汉江阳县地也李雄乱后没于夷獠晋穆帝于此置汉安县十八年改为江安县
方山在县西北一十二里
汶江水经县北八十步
可盛盐井在县西北一十一里
富义县〈中下东南至州三百里〉
本汉江阳县地周武帝于此置富世县贞观二十三年改为富义县
中江水亦曰绵水经县东百步
富义盐井在县西南五十步月出盐三千六百六十石剑南盐井惟此最大其馀亦有井七所
合江县〈中下西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符县地晋穆帝于此置安乐县梁改置安乐戍周改为合江县
安乐山在县东八十三里县取名焉
龙州〈江油下都督府〉
〈开元戸九百一十九 乡六元和戸三百二十九 乡六〉
禹贡梁州之域秦汉及魏不置郡县魏景元元年诏邓艾征蜀艾自阴平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髙谷深至为艰险艾自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縁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即其地也晋于此置平武县属阴平郡至梁有杨李二姓最豪分据其地各称藩于梁至西魏禅帝二年平蜀于此立龙州随末陷贼武徳元年陇蜀平定改为龙门郡其年加西字贞观元年改为龙州州境〈东西四百六十八里南北至东九十六里〉
八到〈东北上都取利州路一千六百五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五百一十里〉
〈东至利州四百里东至松州三百二十里〉
〈东南至剑州三百二十里西至绵州二百二十里〉
〈西南至茂州四百九十里西北至扶州六百里〉
〈北至渝州取文州路三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麸金 羚羊角元和贡 乌头 附子 天雄 侧子〉
管县二
江油 清川
油县〈中下郭下〉
本晋平武县地后魏于此置江油郡并立江油县以属焉石门山在县东一百三里有石门戍与氐分界去仇池城四百馀里
雪山在县西三百里以春夏常有积雪也
飨崖山在县南八十二里出锡
涪江南流经州城东又经江油城东其水出金
清川县〈中下西南至州九十里〉
本后魏之马盘郡也领马盘一县属龙州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入郡理属龙州天宝元年改为清川县
昌州〈昌元中〉
〈元和户一千一百九 乡七案此州置自乾元故不载开元户乡与贡赋〉
本汉资中县之东境垫江县之西境江阳郡之北境皇朝乾元元年左拾遗李鼎祚奏以山川阔远请割泸普渝合资荣等六州界置昌州寻为狂贼张朝等所焚州遂罢废大历十年本道使崔宁又奏复置以镇押夷獠其城南凭赤水北倚长嵓极为险固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北至上都取普州遂州路二千五百四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四百里东北至合州三百九十里正南至泸州取合江县路三百八十里〉
〈西北至资州三百里正北㣲西至普州三百八十里〉
贡赋〈元和贡 筒布案元和赋传写缺〉
管县四
静南 昌元 永川 大足
静南县〈中郭下〉
乾元元年与州同置
铜鼓山在县北八十里
赤水溪经县南去县九十步
始龙溪在县东南流屈曲五十里合赤水溪流也昌元县〈中东至州一百二十里〉
乾元元年与州同置东接瀬波溪西临耶水
葛仙山在县南一百五十里
濑波溪在县南五十步
永川县〈下西至州九十里〉
大历十一年置东西北三面并枕侯溪水南面接延陵英山
大铁山在县东南八十里
大足县〈下西南至州七十五里〉
乾元元年与州同置东临赤水西枕荣山
牛斗山在县东南八十里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五
唐 李吉甫 撰
岭南道〈一〉
广州〈南海中都督府〉
〈开元戸六万四千二百五十 乡一百九十四元和户七万四千九十九 乡九十一〉今为岭南节度使理所〈管广州循州潮州端州康州封州韶州春州新州雷州罗州髙州恩州潘州辩州泷州勤州崖州琼州振州儋州万安州 案管县及都管戸数传写缺所列州目与唐书方镇表元和时岭南节度使领二十二州相合今缺春新以下十五州志文春州即南陵郡其县曰阳春罗水新州即新昌郡其县曰新兴索卢永顺雷州即海康郡其县曰海康遂溪徐闻罗州即招义郡其县曰廉江呉川干水零绿髙州即髙凉郡其县曰良徳电白保定恩州即恩平郡其县曰恩平杜陵阳江潘州即南潘郡其县曰茂名潘水南巴辩州即陵水郡其县曰石龙陵罗泷州即开阳郡其县曰泷水开阳镇南建水勤州即云浮郡其县曰铜陵富林崖州即珠崖郡其县曰舎城澄迈文昌琼州即琼山郡其县曰琼山临髙曽口乐会颜罗振州即延徳郡其县曰宁逺延徳吉阳临川落屯儋州即昌化郡其县曰义伦昌化感恩洛富罗万安州即万全郡其县曰万安陵水富云博辽此元和时十五州所领五十县可徴诸地理志合封韶以上七州所领县为八十有六也〉
禹贡梁州之域春秋时百越之地秦并天下置南海郡〈下言南海郡地即禹贡之域也〉秦末赵佗窃据之髙帝定天下为中国劳苦释佗不诛因立佗为南越王使无为南边害至武帝元鼎五年遣伏波将军路博徳出桂阳下湟水楼船将军杨仆下浈水咸会番禺诛佗𤣥孙建徳及相吕嘉遂定越地以为南海苍梧郁林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郡按汉南海郡即秦南海故郡也属交趾刺史献帝末孙权以步骘为交州刺史迁州于番禺即今州理是也孙皓时以交州土壤太逺乃分置广州理番禺交州徙理龙编晋代因而不改义熙中卢循自称平南将军广州刺史用徐道覆计举兵建业军败单舸走保广州为晋将杜慧度所破投水而死隋开皇九年平陈于广州置总管府仁寿元年改广州为番州大业三年罢番州为南海郡隋末陷贼武徳四年讨平萧铣复为广州开元二十一年乂于边境置节度经略使式遏四夷广州为岭南五府经略使理所以绥静夷獠统经略军〈南海郡系本州城内有经略军额管镇兵五千四百人〉清海军〈恩平郡管兵一千人恩平今恩州〉桂管经略使〈始安郡管兵千人〉容管经略使〈普宁郡管兵一千一百人〉镇南经略使〈安南都䕶府管兵四千二百人〉邕管经略使〈朗宁郡管兵一千七百人〉
州境〈东西六百四十八里南北一千二百一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郴州路四千二百一十里取䖍州大𢈔岭路五千二百一十里西北至东都取桂州路五千八十五里东北至韶州五百三十里〉
〈正南至大海七十里正西微北至端州沿沂相兼二百四十里〉
〈西南至恩州水路六百里西北至贺州八百七十六里〉
贡赋〈开元贡 沈香 甲香 锺乳 石斛 山姜竹布 丝布 蕉布 蚺蛇胆元和贡 荔枝煎 馀甘子 占腊香 鼊皮案唐六典岭南道厥赋蕉纻落麻今是志以蕉布丝布麻布为广州及潮端康封韶等州之贡当因传写脱去赋字误移作贡非李吉甫之原本也〉
管县十三
南海 番禺 化䝉 懐集 増城 洊水东莞 新会 义宁 清逺 四会 浈阳浛洭
南海县〈上郭下〉
本汉番禺县之地也属南海郡隋开皇十年以其地置南海县属广州
番山在县东南三里
禺山在县西南一里尉佗葬于此
南海在县南水路百里自州东八十里有村号曰古斗自此出海浩淼无际
石门水一名贪泉出县西三十里平地即晋广州刺史呉𨼆之饮水赋诗之处
州城步骘所筑也骘为交州刺史登台逺望乃曰斯诚海岛膏腴之地〈案斯诚各本作新城非未筑时语步骘本传不载其事详见水经注今据以改正〉宜为都邑遂迁州于番禺建筑城郭焉
赵佗故城在县西二十七里即尉佗都城也
陆贾故城在县西一十四里贾之来也佗不即前贾故为城以待之
卢循故城在县南六里循既为宋髙祖所破聚其馀党还至番禺髙祖遣建威将军孙季髙振武将军沈田子力战大破之
朝台在县东北二十里〈案水经注引交州治中姚文式问答云朝台在州城东北三十里〉昔尉佗初遇陆贾之处也后岁时于此望汉朝拜故曰朝台
牛鼻镇在县西北五十里
赤岸戍在县东百里
柴石戍在县东七十里
北庙在县北三里即尉佗之庙也
虞翻庙在县西北三里翻为孙权骑都尉以数谏争徙交州卒
海庙在县东八十一里
任嚣墓在县北三里
尉佗墓在县东北八里又言佗葬在禺山葢与此相连接耳
番禺县〈工北至州十五里〉
本秦旧县故城在今县西南二里县有番禺二山因以为名或言置在番山之隅隋开皇十年改置南海县即今县是也长安三年于江南洲上别置番禺县取汉名其洲周回约八十里
化䝉县〈下东南至州四百八十里〉
本秦四会县之地宋元嘉十三年分四会县之䝉乡置化䝉县属绥建郡隋开皇十年废郡以县属广州铅穴山在县西六十里出铅锡
滑水一名绥建江经县南去县三十步
懐集县〈中东南至州六百三十里〉
本汉四会县地也宋元嘉中分四会县之银屯乡置懐集县属绥建郡隋开皇十年改属洭州〈洭州即今广州浛洭县理是也〉二十年废洭州改属广州
骠山在县东北四十二里多铁□百姓资焉
绥建江经县西南二里
増城县〈中西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汉番禺县地后汉于此置増城县按昆仑山上有阆风増城葢取美名也属南海郡隋开皇十年属广州猊山在县东南二十三里多婆娑摩竹围三四尺至坚里人以为弓形如弩
九子岭在县西四里
泉山在县西三十二里其上多漆树
鼋泉在县西青山有神鼋带铜镮上此水有秽此水则便澍雨
石陂水在县东北百五十里漑田〈缺〉馀顷
牛潭在县东北二十里
洊水县〈中东北至州七百五十里〉
本汉封阳县地在今贺州界萧齐于此置洊安县属广州至徳二年改为洊水县
齐乐水经县北百步
滑水在县北五十里
东莞县〈中西北至州三百里〉
本汉博罗县地晋成帝咸和六年于此置宝安县属东莞郡隋开皇十年废郡以县属广州至徳二年改为东莞县取旧郡名也
宝山在县东北五十五里
南海在县西二里
新会县〈中东北至州三百里〉
本汉四会县地隋开皇十年置新会县属冈州〈冈州即义宁今广州理是也〉开元二十三年割属广州〈案冈州旧唐书云贞观五年州废以新会义宁属广州乾元元年复为冈州与此新会义宁两县志文有异〉
利山在县南百七十里上多沈香木
南海在县北一百五十里
义宁县〈下东北至州五百里〉
本汉番禺县之地宋元嘉六年于此置义宁县属新会郡隋改属冈州天宝初废冈州以县属广州
天路山在县西一十六里
清逺县〈中南至州二百四十里〉
本汉中宿县地也梁武帝于此置清逺郡中宿县属之隋开皇十六年废郡置清逺县属广州
观亭山一名观峡一名中宿峡在县东三十五里县昔取此峡为名
四会县〈中东南至州二百四十里〉
本秦旧县也属桂林郡隋开皇十年改属广州
金山一名金冈山在县北六十五里出金沙
鸡笼山在县西二里
浈阳县〈中南至州四百二十五里〉
本汉旧县也属桂阳郡在浈水之阳因名呉属始兴郡隋开皇十年改名贞阳属循州十九年改属广州武徳元年复改为浈阳
浈山在县北四十里浈水所出尉佗为城于此山上名曰万人城
浈阳峡一名皋石山在县南二十五里崖壁千仞猿狖所不能游
溱水一名始兴大江北自韶州曲江县界流入东去县一百一十步洭浦故关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山谷深阻实禁防之要地也
浛洭县中东南至州五百里本汉旧县也地理志含字无水属桂阳郡隋开皇十年于此置洭州县属焉二十年废洭州以县属广州因县界洭水为名也
尧山在县北四十里白鹿山在县东南三十里
洭水西自连州阳山县界流入经县南百步含洭故城本汉含洭县也在今县东四里
故洭城在县西三十步
循州
海丰上〈开元户九千五百二十五 乡元和户二千八十九 乡十五〉三秦南海郡地汉平南越复置南海郡今州即汉南海郡之博罗县也梁置梁化郡隋开皇十年于此置循州取循江为名也大业三年改为龙川郡武徳五年复改为循州〈案此所叙未全旧唐书地理志云隋龙川郡武徳五年改为循州天宝元年改为海丰郡乾元元年复为循州〉
州境〈东西九百八十三里南北七十二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广郴路四千六百一十里西北至东都取广郴路四千四百五十里〉
〈东北至韶州一千二百里南至海一百一十里〉
〈西至广州水路沿溯相兼四百里陆路三百五十里北至䖍州一千五百里〉
贡赋〈开元贡 甲香 藤器 蚋蛇胆 鲛鱼皮元和贡 藤箱 水马 大鱼睛 罗浮柑子〉管县六
归善 博罗 兴宁 海丰 河源 雷乡
归善县〈中下郭下〉
本汉博罗县地也宋于此置归善县属鄣郡梁属梁化郡隋开皇十年废梁化郡以县属循州
长山在县东南百里
寅山在县东北十五里多出茯苓
南海在县南一百一十里
河源水北去县四十步
归善故城在县东北七十里
梁化故郡在县东南八十里
博罗县〈中下东南至州三十里〉
本汉旧县也属南海郡隋开皇十年改属循州二汉县立名不一自呉以后复为博罗
罗浮山在县西北二十八里罗山之西有浮山盖蓬莱之一阜浮海而至与罗山并体故曰罗浮髙三百六十丈周回三百二十七里峻天之峰四百三十有二焉事具袁彦伯记
浮水出罗浮山
河源水东自归善县界流入南去县一百步
兴宁县〈中下西南至州七百里〉
本汉龙川县之地也晋于今县西三里置兴宁县属东莞郡隋开皇十年废郡以县属循州
六石山在县西南二里
循江西自河源县界流入西去县五十里
兴宁江南去县一百八十里
海丰县〈中下西北至州五百里〉
本汉龙川县地东晋于此置海丰县属东莞郡隋开皇十年废郡以县属循州
南海在县南二十五里
龙山在县北五十里
河源县〈中下西南至州二百三十里〉
本汉龙川县之地齐于此置河源县以县东北三百里有三河之源故名也属南海郡隋开皇十年改属循州龙穴山今名龙川山在县东北三百四十里
循江经县东南去县二百步
龙川故城在县东北水路百七十五里秦龙川县也秦南海尉任嚣疾召龙川令赵佗授之以政即此处也雷乡县〈中下西南至州六百里〉
天授二年广东都督陈崇业奏置南临大江
潮州〈潮阳下〉
〈开元户九千三百二十九 郷一十六元和户一千九百五十五 乡一十六〉
今州即汉南海郡之掲阳县也晋安帝义熙九年于此立义安郡及海阳县隋开皇十年罢郡省海阳县仍于郡廨置义安县以属循州十一年于义安县立潮州以潮流往复因以为名大业三年罢州为义安郡武徳四年复为潮州
州境〈东西五百三十六里南北四百八十四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䖍州路五千六百二十五里西北至东都取䖍州路四千八百一十里东至大海一百二十里东北至漳州取漳浦县路四百八十里〉
〈南至大海八十五里西南至循州一千五百里〉
〈西南至广州水陆路相兼约一千六百里西北至䖍州一千五百里〉
贡赋〈开元贡 甲香 蚺蛇胆 鲛鱼皮 灵龟散元和贡 细蕉布 水马〉管县三
海阳 潮阳 程乡
海阳县〈中下郭下〉
本汉揭阳县地晋于此立海阳县属义安郡隋开皇十年省郡废海阳入循州十一年置潮州又立海阳县以属焉南滨大海故日海阳
凤凰山在县北一百四十里
大海在县东南一百一十三步
西津驿在县西六里
盐亭驿近海百姓煮海水为盐逺近取给
官鄣湖在县东南二十里出名龟以卜胜于含洭龟潮阳县〈中下东北至州二百里〉
木汉揭阳县地晋安帝分东莞郡置义安郡仍立潮阳县属焉以在大海之北故曰潮阳贞元九年移于今理获子山一名龙首山在县东南五十里
龙溪山今名海宁岭在县西南一百七十里
大海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
程乡县〈中下东南至州四百里〉
本汉揭阳县地齐于此置程乡县盖分海阳县立焉属义安郡隋开皇十年省十一年置潮州复立程乡县属焉
西阳山在县东南四十五里
西阳水在县南二十三里
端州〈髙要下〉
〈开元户八千一百四十二 乡十四元和户一千七百九十五 乡十四〉
本秦南海郡地汉武帝置苍梧郡则为苍梧郡之髙要县也梁大同中于此立髙要郡隋开皇十一年置端州大业三年罢为信安郡武徳四年平萧铣五年重置端州州当西江入广州之要口也
州境〈东西一百五十八里南北一百一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韶郴州路四千三百三十五里西北至东都四千六十五里
东至广州二百八十四里东至广州义宁县一百五十里〉
〈东南至广州新会县水路三百里东北至广州四会县陆路一百八十里〉
〈西至康州二百九十里西南水陆相兼至新州一百八十里〉
〈北取广州四会县界水路至韶州六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 银四铤 蕉布 麻布元和贡 乳香 黄鱼 春子〉
管县二
髙要 平兴
髙要县〈下郭下〉
本汉旧县也属苍梧郡有盐官隋开皇十一年置端州割属焉
石室山在县北五里
零羊峡在县东水行三十里呉步骘为交州刺史兴军取南海衡毅钱博等〈案衡毅钱博苍梧人步骘本传不载详见水经注所引王氏交广春秋〉领兵逆之战于峡口毅博等军败投水死者千馀人即此处也
青岐镇在县东八十五里
鹄奔亭在县西八里汉交趾刺史何敞辨死女子冤即此处也
平兴县〈下西北至州八十里〉
本汉髙要地也晋末分置平兴县属新宁郡隋开皇十二年罢郡属端州
漏山在县东四十里
康州〈晋康下〉
〈开元户一万三千一百五十二 乡十六案元和户乡数传写缺〉
汉武帝平南越置苍梧郡今州即苍梧郡之端溪县也晋末于此置晋康郡隋开皇十二年省晋康郡以所领县属端州大业三年罢州为信安郡隋末陷贼武徳四年讨平萧铣五年置康州
州境〈东西二百七十九里东北二百四十五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四千五百二十五里西北至东都四千二百五十五里〉
〈东至端州二百九十里西南水路至泷州一百八十里〉
〈西北溯流至封州一百二十五里北至霍山一百二十里与广州蒙化县分界〉
贡赋〈开元贡 银 蕉布 麻布〉
管县四
端溪 悦城 都城 晋康
端溪县
本汉端溪旧县也属苍梧郡
端山在县北百二十五里有树冬荣其子号曰猪肉子大于杯炙而食之味如猪肉故名也
西江水经县南去县五十二步
悦城县〈下西至州八十里〉
本汉端溪县地也宋于此置乐城县属端州武徳五年改属康州天宝元年改名悦城
郁水一名西江水经县南去县十步
程溪水东去县百步
都城县〈下东北至州四十五里〉
本汉端溪县地宋于此分置都城县属晋康郡隋大业二年属封州武徳五年改属康州
郁水经县西去县一里
晋康县〈下东至州七十一里〉
本汉端溪县地宋于此置遂安县贞观八年于县置乐州十八年废州以县属康州至徳元年改为晋康县建水在县东五十步
封州〈临封下〉
〈开元户五千六百五十二 乡七元和户八百一十一 乡七〉
秦为南海郡之地汉平南越置苍梧郡今州即汉苍梧郡之广信县地也梁于此置梁信郡属成州隋开皇十年改为封州大业三年罢州以县属苍梧郡武徳四年复置封州
州境〈东西一百二十八里南北二百八十九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梧桂州路四千三百八十五里西北至东都四千一百二十五里
东南溯流至康州一百二十里西北溯流至梧州五十五里〉
〈北至贺州陆路三百九十里水路六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 银 蕉布 麻布〉
管县二
封川 开建
封川县〈下郭下〉
本汉广信县也梁于此置梁信郡隋开皇十年改为梁信县属封州十八年改为封川县皇朝因之
古斗山在县西十三里
封溪水经县北去县十五里
开建县〈下南至州一百七十里〉
本汉封阳县之地宋明帝分置开建县属临贺郡〈案宋明帝一作宋文帝〉隋开皇十年改属连州武徳四年改属封州鼠石在县东北二十四里傍有三穴皆容人居止其石上时多石斛石髙五十丈周𮞉五里
临贺水一名封溪水经县西去县十五里
韶州〈始兴下〉
〈开元户二万七百六十四 乡四十一元和户九千六百六十六 乡四十一〉
秦南海郡地汉分置桂阳郡今州即桂阳郡之曲江县也后汉置始兴都尉今州即都尉所部呉甘露元年初立为始兴郡梁承圣中萧勃据岭南于此置东衡州隋开皇元年平陈改东衡州为韶州取州东北韶石为名十一年废入广州十二年自今南海县移广州理曲江之废韶州城即今州理是也仁寿元年改广州为番州大业二年又自今始兴故镇移番州理南海县今广州理是也三年以番州为南海郡隋末陷贼武徳四年平萧铣重于此置番州贞元年改为韶州复旧名也
州境〈东西六百二十里南北四百五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郴州路三千六百八十五里取䖍州吉州路四千六百八十里西北至东都取郴州路三千四百二十五里取䖍州吉州路二千八百七十里东北至䖍州陆路五百五十里南至广州水陆相兼五百三十里〉
〈西至连州山路险峻五百里西北至郴州陆路四百一十里〉
贡赋〈开元贡 竹布十五疋 锺乳五两 乳花兰桂 石斛 麻布〉管县六
曲江 始兴 乐昌 翁源 浈昌 仁化
曲江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也属桂阳郡江流𮞉曲因以为名呉置始兴郡县属焉隋置韶州县属不改皇朝因之
灵鹫山在县北六里
玉山在县东南十里有采玉处
银山在县西二十二里出银
韶石在县东北八十里两石相对相去一里石髙七十五丈周回五里有似双阙名韶石
牢石在县东六十里石髙七十丈周回二十一里色备五彩状若楼观上多零羊〈案水经注韶石南有逃石髙三十丈广圆五百丈本在桂林武城县夜逃雷忽然迁此彼人来见曰石乃逃来因名逃石以其有灵运徙又名灵石旧唐书云贞观十一年改智州为牢州以牢石为名牢石髙四十丈周二十里或疑牢石即逃石而与是志之髙七十丈皆异〉王城一名故郡城在县南六里地势险固晋义熙初卢循克广州循将徐道覆移始兴郡据此城
浈水在县东一里元鼎五年征南越楼船将军下横浦入浈水即此水
始兴县〈下西南至州一百九十四里〉
本汉南越之地呉于此分置始兴郡隋改属韶州皇朝因之
大庾岭一名东峤山即汉塞上也在县东北一百七十二里从此至水道所极越之北疆也越相吕嘉破汉将军韩千秋于石门封送汉节置于塞上即此岭本名塞上汉伐南越有监军姓庾城于此地众军皆受庾节度故名大庾五岭之戍中此最在东故曰东峤髙一百三十丈秦南有五岭之戍谓大庾始安临贺桂阳揭阳县也
邪阶水今名阶水出县东百三十里近水有邪阶山又有脩仁水出县东北东峤山仍有三枫亭五渡水齐范彦龙为始兴守至修仁酌水赋诗曰三枫何习习五渡且悠悠宁饮脩仁水不浥邪阶流
安逺镇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
乐昌县〈中东南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汉曲江县地也梁武帝分曲江置梁化县属始兴郡隋开皇十年改属广州十八年改为乐昌县武徳中改属韶州
蓝豪山在县西北一百九十里广五百里崖岭峻阻所谓泷中即此也
沧湖在县东南十里周回三十五里南通泷水
任嚣故城在县南五里秦楚之际南海都尉任嚣因中国方乱欲据岭南故筑此城以图进取嚣死此城尉佗因之遂有南越
翁源县〈下西北至州二百八十里〉
本汉浈阳县地在今广州界梁承圣末萧勃分浈阳立翁源县因县界翁水之源为名也后因不改贞元元年刺史徐申移于今理
翁水出县东北一百四十里
松派水与浈水合经县南二十步
浈昌县〈下西南至州陆路二百三十里〉
光宅元年析始兴北界置浈昌县北当驿路南临浈水大庾岭在县北五十六里
仁化县〈下南至州陆路一百一十里〉
垂拱四年分曲江县置仁化县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五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六
唐 李吉甫 撰
岭南道〈二〉
桂州〈始安中都督府〉
〈开元戸三万六千二百六十五 乡七十二元和户八千六百六十 乡三十五〉今为桂管经略使理所〈管桂州梧州贺州昭州象州柳州严州融州龚州富州蒙州思唐州 管县四十七案都管户数传写缺〉
禹贡荆州之域汉元鼎六年置零陵郡今州即零陵郡之始安县也呉归命侯甘露元年于此置始安郡属荆州晋属广州梁天监六年立桂州于苍梧郁林之境因桂江以为名大同六年移于今理隋开皇十年置总管府大业三年罢州为始安郡武徳四年复为桂州总管府七年改为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始安郡至徳元年改为建陵郡〈案前各州不皆叙天宝后之改郡此既叙及则当如旧唐书有乾元元年复为桂州之文或因各州皆天宝改郡乾元复为州已标名于首专叙至徳改郡名之不同终觉未竟其委〉州境〈东西三百八十一里南北一百二十八里〉
八到〈北至上都三千七百五里东北至东都三千四百四十五里〉
〈东南至昭州二百三十五里东南水路至梧州六百三十里〉
〈东北至道州四百八十里南至䝉州三百五十里〉
〈西至柳川五百四十里西南至象州五百四十里〉
〈西北至融州四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铜镜四十面元和贡 银一百两〉
〈案此桂州与后梧贺昭象柳严融龚富䝉诸州及思唐州之赋据唐六典当是纻布而传写并缺〉
管县十
临桂 全义 灵川 阳朔 永福 建陵理定 慕化 永丰 荔浦
临桂县〈上郭下〉
本汉始安县属零陵郡至徳二年改为临桂〈案唐书地理志云贞观八年更名与此异〉
桂江一名漓水经县东去县十步杨朴平南越出零陵下漓水即谓此也
驳乐山一名福禄山在县东北十五里
全义县〈中下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始安县之地武徳四年分置临源县大历三年改为全义县
越城峤在县北三里即五岭之最西岭也
湘水出县东南八十里阳朔山下经零陵郡西十里阳朔山即零陵山也〈案汉书地理志零陵郡零陵县阳海山湘水所出后汉书郡国志零陵阳朔山湘水出阳海阳朔二志不同据水经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注云即阳朔山也足信汉时称阳海晋以后称阳朔一山而先后殊名矣此云阳朔山即零陵山殆因前人有湘出零陵山语然彼以郡县名统称犹言零陵之山实非是山本名零陵则证合之似赘〉其初则觞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其中
故越城在县西南五十里汉髙后时遣周灶击南越赵佗踞险为城灶不能逾岭即此也
灵川县〈中下西南至州六十里〉
龙朔二年分始安县置东临桂江
冷山在县西南一百里出滑石
阳朔县〈中下北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汉始安县地隋开皇十年分置阳朔县取阳朔山为名也皇朝因之
漓水在县西二十里
永福县〈中下东北至州一百里〉
武徳四年析始安县之永福乡置因以为名
白石水经县东去县七步
建陵县〈中下北至州三百四十里〉
本汉荔浦县地呉孙氏置建陵县梁武帝立为郡隋开皇十年废郡仍为建陵县后因之
建水出县北建山南流经县东
骆驼水在县西七里
理定县〈中上东北至州三百里〉
隋仁寿初分始安县置兴安县〈案隋书地理志大业初废兴安县入始安其何时复置此缺载〉至徳二年改为理定县
慕化县〈中下东北至州二百二十里〉
武徳四年析始安县置
常安水东去县七步
永丰县〈中下北至州二百一十里〉
呉甘露元年析汉荔浦县之永丰乡置隋开皇十年省入阳朔县武徳四年复置
荔浦县〈中下北至州二百四十七里〉
本汉旧县因荔水为名属苍梧郡县南有荔平闗今废呉属始安郡隋改属桂州武徳四年于此置荔州贞观十二年州废县复属桂州
荔江水在县南一里
梧州〈苍梧下〉
〈开元戸一千二百九 乡九元和户一千八百七十一 乡九〉
古越地也秦南取百越以为桂林郡秦末赵佗自立为南越王其地复属焉汉元鼎六年平吕嘉又以其地为苍梧郡之广信县领县十自汉至陈为郡不改隋开皇十年罢郡为苍梧县属静州大业三年罢静州复为苍梧郡武徳五年于郡置梧州
州境〈东西一百一十里南北三百八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桂州路四千三百三十五里北至东都四千一百五里
东南沿流至封州五十里正南微西至义州三百里〉
〈西南沿流至藤州一百里西北至桂州六百三十里〉
〈西北溯流至富州三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 白石英二十两〉
管县三
苍梧 戎城 孟陵
苍梧县〈下郭上〉
本汉苍梧郡广信县地也自汉迄陈不改隋开皇十年罢郡于此立苍梧县皇朝因之
通星山在县北六十二里汉刘曜为太守尝登此山仰观星历因号通星山
郁水南去县八里
戎城县〈下东北至州二十里〉
本汉广信县地梁于此置遂城隋开皇十年虞庆则南征屯兵于此改为戎城县〈案遂城戎城之城隋书地理志并作成〉皇朝因之县北临西江水
孟陵县〈下南至州水路九十里〉
本汉旧县也属苍梧郡〈案孟陵前后汉书并作猛陵〉隋省武徳四年重置属藤州贞观八年改属梧州
贺州〈临贺下〉
〈开元户二千五百三十七 乡十元和户四百四十九 乡十〉
汉苍梧郡地今州即苍梧郡之临贺县也呉黄武五年割苍梧置临贺郡贺水出州东北界西流又注临水郡对临贺二水故取名焉呉属荆州晋属广州隋开皇元年以郡为贺州大业二年废州以县属苍梧郡武徳五年复置贺州
州境〈东西三百七十里南北四百一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八百五十里北至东都三千五百九十五里〉
〈东至连州二百七十里南至封州三百六十里〉
〈西至昭州三百里西南至富州三百一十里〉
〈西南至梧州四百一十里〉
贡赋〈开元贡 蕉布 石斛 竹布 蚺蛇胆元和贡 银三十两 千金藤 班弓弹弓面〉管县六
临贺 封阳 冯乘 桂岭 荡山 富州
临贺县〈下郭下〉
本汉旧县也自汉至陈不改隋大业二年省临贺县入富川县十二年重置属苍梧郡武徳四年改属贺州县北四十里有大山山有东游龙中二冶百姓采沙烧锡以取利焉
临水东去县十步又有贺水合更名临贺水
封阳县〈下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
本汉旧县属苍梧郡在封水之阳故名呉属临贺郡隋属桂州武徳四年属贺州
长林山在县东五里
临贺水东去县百步
冯乘县〈下东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汉旧县属苍梧郡界内有冯溪因以为名呉属临贺郡至隋不改大业三年改属零陵郡武徳四年属贺州萌渚峤在县北一百三十里即五岭之第四岭也按今县与道州江华县分界于此峤之上
锡冶三
桂岭县〈下西南至州八十二里〉
本汉临贺县之地呉分置建兴县属临贺郡晋改为兴安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桂岭县属连州因界内桂岭为名武徳四年改属贺州
桂岭在县东十五里
程冈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
朝冈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并有铁𨥥自隋至今采取荡山县〈下东至州一百七十二里〉
萧梁于此立县隋大业二年省武徳四年复置〈案唐书地理志天宝后置与此异〉
荡山在县西七里
富川县〈下东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
本汉旧县属苍梧郡呉属临贺郡隋属桂州武徳四年改属贺州
锺乳穴三
灵溪水今名富水去县西二里
昭州〈平乐下〉
〈开元戸七千三 乡十二元和户一千五百七十八 乡七〉
本汉苍梧郡之富川县地也呉甘露元年分富川县置平乐县属始安郡至隋不改武徳四年于县置乐州贞观八年改乐州为昭州取境内昭潭为名〈案昭潭旧唐书作昭冈潭〉州境〈东西一百七十三里南北二百三十七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九百三十五里北至东都三千六百七十五里〉
〈东至贺州三百里东南水路至富州一百六十里〉
〈东北过岭至道州四百里西北至桂州二百里水路三百里〉
〈北过岭至永州六百里〉
贡赋〈开元贡 银三十两元和贡 银二十两〉
管县三
平乐 恭城 永平
平乐县〈下郭下〉
本汉富川县地呉于此置平乐县取平乐溪为名〈案唐书地理志武徳四年析置沙亭县贞观七年省〉
目岩山在县北三十八里岩有两孔相对如人目瞳子白黑分明因号为目岩
萦山在县南十里山有木客
县东三十一里有阳里穴那溪穴新穴皆出锺乳平乐溪在县南三里水之西岸有昭潭周回一里其深不测
恭城县〈下西南至州九十里〉
武徳四年析平乐县置
银殿山其下有锺乳穴十二所在县东二十八里平乐水西去县二百步
永平县〈下西南至州九十里〉
证圣元年割平乐县永平乡置因乡为名县南临永平水西流入平乐县界
象州〈象郡下〉
〈开元戸三千二百九十 乡十元和户二百三十二 案乡数传写缺〉
汉平南越置郁林郡今州即郁林郡中留潭中二县地也〈案中留后汉书郡国志宋书州郡志并作中溜惟前汉书作中留而颜师古注曰留音力救反水名则音义实同〉隋开皇十一年废二县以潭中县为桂林县仍于桂林置象州大业二年废象州以桂林县属桂州武徳四年平萧铣析桂林立武徳县仍于县治重置象州取界内象山为名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北至上都四千二百二十五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九百六十五里〉
〈东至康州陆路一百九十里东南至浔州二百一十里〉
〈西至柳州一百六十里西南至严州二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 银二十两〉
管县三
阳寿 武仙 武化
阳寿县〈下郭下〉
本汉中留县之地也隋开皇十一年废中留县入桂林县又析桂林置阳寿县属象州
象山在县西北三里
阳水南去县二十步
武仙县〈下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武徳四年析桂州建陵县南置
武化县〈下西南至州六十五里〉
武徳四年析桂州建陵县之南界置属晏州贞观十二年废晏州改属象州
柳州〈龙城下〉
〈开元户一千二百七十四 乡十四元和户一千二百八十七 乡九〉
本汉郁林郡潭中县之地迄陈不改隋开皇十一年改潭中为桂林县仍析桂林为马平县属象州隋末陷贼武徳四年平萧铣于此置昆州又改为南昆州贞观八年改为柳州因柳江为名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北至上都四千二百四十五里东北至东都四千一百四十里〉
〈东至桂州五百四十里东至象州一百六十里〉
〈北至融州陆路一百二十三里水路三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 银二十两〉
管县五
马平 龙城 洛容 洛封 象
马平县〈下郭下〉
隋开皇十一年析桂林县置属象州贞观属柳州潭水东去县二百步
柳江在县南三十步
龙城县〈下东南至州八十八里〉
隋开皇十年析桂林县置〈案隋书地理志云梁置与此异〉
潭水在县西十里
龙溪水经县南入潭水
洛容县〈下东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永徽中置属严州天授二年割属柳州
洛封县〈下东南至州一百七十里〉
本乌蛮所住村名乾封二年招慰蛮戸因为县
象县〈下西南至州六十五里〉
陈于今县南四十五里置象郡隋开皇九年废郡为县〈案旧唐书云页观中置与此异〉龙朔三年为贼所𬋖乾封二年复置总章元年割属柳州
严州〈循徳下〉
〈开元户一千六百六十 乡十四元和户一千一十六 乡四〉
本汉郁林郡中留县之地乾封二年于废昆州乐沙县置严州仍改乐沙县为懹义县州城南枕大江当桂州往邕州之路在严冈之上因为名
州境〈东西一千四百四十一里南北三百八十二里〉
八到〈北至上都四千四百五十里东北至东都四千一百二十五里〉
〈南至澄州二百二十六里西南至宾州一百九十里〉
〈东北至柳州陆路二百里〉
贡赋〈开元贡 银〉
管县二
循徳 来宾
循徳县〈下郭下〉
武徳四年析桂林立阳徳县其年又改名循徳县〈案旧唐书云改归徳为修徳与此阳徳循徳并有异〉本属柳州永徽初割入严州仍为州理〈案永徽在乾封前州为乾封二年置则县之为州理必非永徽初此葢有讹脱字句〉
古郎山在县西四十里
都泥江南去州一里
来宾县〈下东至州二百里〉
本乐沙县也乾封二年为懐义县天宝二年改曰来宾在都泥北来宾水东故以为名
融州〈融水下〉
〈开元户一千七百七 乡七元和户二百四十二 乡五〉
本汉郁林郡潭中县地也自汉迄宋不改萧齐于此置齐熙郡梁大同中又于郡置东宁州隋开皇十一年改为融州废齐熙郡为义熙县大业二年州废武徳四年平萧铣于义熙县复置融州因州界内融山为名州境〈东西四百四十七里南北四百九十七里〉
八到〈北至上都四千一百九十五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九百三十五里〉
〈东至桂州四百九十五里南至柳州水路三百八十里陆路二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黄藤 防风元和贡 金二两 桂二十五斤〉
管县二
融水 武阳
融水县〈下郭下〉
隋开皇十一年改齐熙郡为义熙县属融州武徳六年改为融水
铜鼓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融溪水在县北五十二里
武阳县〈下东北至州八十里〉
隋开皇十一年析义熙县置临牂县永徽元年废入融水龙朔二年重置改为武阳〈案唐书地理志天宝初并黄水临牂二县更置与此异〉
武阳溪水在县东十里
龚州〈临江下〉
〈开元戸二千四百二十 乡十五元和户二百七十六 乡十五〉
古越地也汉平南越置苍梧郡今州即苍梧郡猛陵县之地晋分猛陵置永平郡又为永平郡之武林县地也贞观三年于此置燕州七年移燕州于今州东六十五里于燕州旧理置龚州都督府因龚江以为名也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梧桂路四千五百七十五里北至东都四千三百一十五里
东至藤州一百四十里南至绣州一百七十四里〉
〈西南至浔州溯流一百三十里北至象州三百一十里〉
〈正北微东至䝉州二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银二十两〉
管县五
平南 武林 隋建 大同 阳川
平南县〈下郭下〉
本汉猛陵县地贞观七年于此置平南县属龚州燕石山在县东南十里
龚江一名浔江亦名都泥江在县南五十步
武林县〈下西北至州二十五里〉
本汉猛陵县地宋元嘉二年置武林县属永平郡隋属藤州贞观七年割属龚州
浔江东南去县十五里
隋建县〈下西至州八十里〉
隋开皇十九年分武林县置属藤州贞观七年割属龚州
卢越水在县东南一百一十步
大同县〈下南至州七十五里〉
本汉郁林郡布山县之地也贞观七年于此置大同县属龚州
花怜水在县东北二十步
阳川县〈下东南至州四十里〉
本汉布山县地贞观七年于此置西平县属龚州天宝元年改为阳川
仙人山在县东北三十里
浔江南去县三十五里
富州〈开江下〉
〈开元户一千三百一十六 乡四元和户二百四十二 乡四〉
禹贡荆州之域汉平南越置苍梧郡今州即汉苍梧郡之临贺县地也梁武帝分临贺郡置南静郡隋开皇中废武徳五年重置静州贞观八年改为富州因富川水为名也
州境〈东西一百七十六里南北一百八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四千九百五里北至东都三千八百三十五里〉
〈东南沿流至梧州三百二十里东北至贺州三百一十里〉
〈西至䝉州九十里西北至昭州一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斑布五疋 银〉
管县三
龙平 开江 思勤
龙平县〈下郭下〉
本汉临贺县地也梁于此立南静郡隋开皇十一年废以龙平县属桂州贞观八年改置富州县割属焉漓水东去县二十一步
富川水经县南又东入漓水
开江县〈下北至州一百里〉
本汉猛陵县地梁于此置开江郡隋开皇十年罢郡为县以属静州大业二年废武徳五年复置属梧州神龙元年割属富州
桂江在县西二里
思勤县〈下南至州一百四十里〉
圣历元年分龙平县置〈案唐书地理志天宝后置与此异〉二年于县置武安州开元二年废以县属富州
富川水在县东五十步南流
印冈山在县北四十五里
䝉州〈蒙山下〉
〈开元户一千六百三十七 乡七元和户二百七十二 乡七〉
本汉苍梧郡地今州即汉苍梧郡之荔浦县也隋开皇十年分置隋化县属桂州武徳五年于此置南恭州贞观八年改为蒙州因蒙水以为名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北至上都四千五十二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七百九十二里〉
〈东至富州九十里南至龚州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象州三百五十里西北至荔浦县八十里〉
〈北至桂州三百四十七里〉
贡赋〈开元贡 麸金〉
管县三
立山 正义 东区
立山县〈下郭下〉
本开皇十年分荔浦置隋化县属桂州武徳五年置立山县属荔州改属蒙州
蒙水旧名泾水在县北二里
正义县〈下东南至州三百里〉
武徳五年分荔浦县置属荔州改属蒙州
蒙水在县南四里
乳穴二
东区县〈下西北至州八十里〉
武徳五年分荔浦县置
泾水西北去县三十五里
葛峨镇在县城内
思唐州〈武郎下〉
〈元和户六寸一 乡二案开元户乡数传写缺〉
永崇二年〈案永崇即永隆唐髙宗年号后因避明皇讳改隆为崇〉前桂州司马夏侯处廉奏割龚䝉象三州置开元二十四年奏为羁縻州建中元年升为正州额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北至上都四千二百一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九百五十里〉
〈东至富州三百五十里南至龚州一百四十里〉
〈西至象州一百八十里北至蒙州一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银一十两〉
管县二
武郎 平原
武郎县〈下郭下〉
与州同时置前临驼礼江
唐岭在县西南四十里与平原分界
平原县〈下东北至州八十里〉
与州同时置前临思洪江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七
唐 李吉甫 撰
岭南道〈三〉
邕州〈朗宁下都督府〉
〈开元户一千六百二十四 乡十一案元和户乡数传写缺〉
今为邕管经略使理所〈管邕州贵州宾州澄州横州钦州浔州峦州 管县三十三案都督户数传冩缺〉
古越地也秦并南越为桂林县地在汉为郁林郡之领方县地也晋于此置晋兴郡隋开皇十四年废晋兴郡为晋兴县属简州大业三年州废以县属郁林郡武徳四年于此置南晋州贞观六年改为邕州因州西南邕溪水为名乾封二年置都督府后为夷獠所陷移府于贵州景云二年州界平定复于邕州置都督府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北至上都取象州路四千七百七十五里取藤州路五千四十五里
北至东都四千五百八十五里东至钦州三百三十里〉
〈东北至澄州二百四十里西南至让州二百八十里〉
〈西南至安南一千里〉
贡赋〈案唐六典邕州贡银赋纻布此并缺载〉
管县七
宣化 武縁 晋兴 朗宁 思笼 封陵如和
宣化县〈下郭下〉
本汉领方县地隋开皇十四年于此置晋兴县十八年改为宣化县属郁林郡武徳属南晋州贞观改邕州郁江水经县南去县二十步
左溪右溪在县东西流至县东南同注郁江
武缘县〈中西至州一百里〉
本汉领方县地隋开皇十一年于此置武缘县属缘州大业三年废武徳五年又置〈案武缘晋兴置属南晋州后改邕州此并缺叙〉郁江水经县南去县三十步
都棱镇在县西水路一百里
晋兴县〈中下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领方县地晋于此置晋兴县隋开皇十四年省〈案前邕州及宣化县叙谓隋废晋兴郡为县又谓隋置晋兴县而此云晋置隋省者考宋书州郡志晋元帝太兴元年分郁林立晋兴太守所领有晋兴县葢至隋而废郡及县别置晋兴县于百里南后改宣化参合乃明〉武徳五年又置
朗宁县〈中下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汉増食县地武徳五年分置朗宁县属南晋州改属邕州〈案唐书地理志武缘晋兴朗宁并武徳五年以宣化县析置此不备叙葢省文〉
思笼县〈中下东至州三百里〉
封陵县〈中下西南至州一百里〉
右二县并景云后置〈案唐书地理志思笼封陵并乾元后开山峒置与此异〉如和县〈中下东北至州九十里〉
本汉合浦县之地武徳五年析钦州南宾安京二县地置如和县因县西南四十里如和山为名属钦州景云二年割属邕州
贵州〈懐泽下〉
〈开元戸三千六百二十九 乡十九案元和戸乡数传写缺〉
本西瓯骆越之地秦并天下置桂林郡尉佗王越改桂林为郁州后又为桂林元鼎六年平南夷改桂林为郁林郡梁时于郡置南定州隋开皇十年罢郁林等郡改为南尹州大业二年改尹州为郁州三年罢州为郁林郡隋末陷贼武徳四年平萧铣于郡置南尹州并置总管府八年改南尹州为贵州
州境〈东西一百三十七里南北二百一十七里〉
八到〈北至上都取梧桂州路四千八百七十五里取象州路四千五百八里东北至东都四千六百三十五里取象州路四千三百二十五里东北沿流至浔州一百一十五里陆路一百四十里东至绣州一百里南至郁林州一百四十里〉
〈西至宾州二百二十五里西南沿流至横州一百七十里〉
〈北至象州三百一十里〉
贡赋〈开元贡 纻布案此贵州与后宾澄横钦诸州之赋并传写缺〉管县四
郁林 懐泽 义山 潮水
郁林县〈上郭下〉
本汉广郁县也呉改为阴平晋改为郁平隋开皇十年于此置郁林县属郁林郡武徳属贵州
显朝冈在县北二十里陆绩为大守每登此冈制浑天图
郁江水南去县十五步
石井亦名司命井在县北二里竭则人疾疫岁不登懐泽县〈下北至州一百里〉
本汉广郁县地武徳四年置
义山县〈下东北至州八十里〉
本汉广郁县地隋开皇十年置马度县因县南三十里马度山为名武徳四年改为马岭天宝元年改为义山〈案唐书地理志云贞观后省天宝后更置曰义山与此略异〉
潮水县〈下东至州五十里〉
本汉广郁县地武徳四年分置潮水县
浮溪水在县南十三步
宾州〈岭方下〉
〈开元户一千八百九十五 乡十一案元和户乡数传写缺〉
古越地也今州即汉郁林郡之领方县也至隋不改隋乱陷贼贞观五年析澄州三县于此置宾州
州境〈东西一百三十二里南北六十三里〉
八到〈北至上都四千五百九十五里东北至东都四千三百三十五里〉
〈东至贵州二百二十五里东北至严州一百九十里〉
〈西南至邕州二百四十五里西北至澄州八十八里〉
贡赋〈开元贡 银 筒布 蕉布〉
管县三
岭方 琅琊 保城
岭方县〈下郭下〉
本汉旧县也呉改为临浦县隋复为领方属郁林郡武徳四年属南方州贞观五年改属宾州
都婪水去县二十三里
琅琊县〈下西北至州二十五里〉
武徳四年析领方县置属南方州贞观五年割属宾州琅琊水在县西一里
保城县〈下西至州五十里〉
本汉广郁县地属郁林郡梁置安成郡隋改县属郁林郡贞观割入宾州至徳二年改名保城
可零水出县西平地北流
澄州〈贺水下〉
〈开元户二千一百六十五 乡十二案元和户乡数传写缺〉
古越地也今州即汉郁林郡之领方县地也汉领方县今宾州岭方县也〈案汉晋宋隋志皆作领方至杜佑通典新旧唐书乃作岭方当是贞观后改书〉自汉迄隋其地不改隋乱陷贼武徳四年平萧铣于此置南方州贞观八年改为澄州
州境〈东西三百五十三里南北三百三里〉
八到〈北至上都四千六百三十五里东北至东都四千三百七十五里〉
〈东至贵州三百四十一里南至宾州八十八里〉
〈西至邕州三百三十九里北至严州三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银〉
管县四
上林 无虞 止戈 贺水
上林县〈下郭下〉
本汉领方县地武徳四年分置上林县在上林洞口因以为名
都澧水在县北一百步
无虞县〈下西南至州三十六里〉
武徳四年析领方县置属南方州后改属澄州
罗富山在县西北五里
都澧水在县北一里
止戈县〈下东至州八十里〉
武徳四年析领方县置属南方州改属澄州
贺江水一名都泥江在县北一百九十里
贺水县〈中西南至州一百六十里〉
武徳四年析柳州马平县置属南方州改属澄州都泥江在县北一百四十里
横州〈宁浦下〉
〈开元户一千三百七十八 乡十七案元和户乡数传写缺〉
古越地赵佗王越地亦属之汉平南越置合浦郡今州即汉合浦郡之髙凉县地也在今髙州界晋于合浦北部置宁浦郡隋开皇十年废为县以属简州十八年改简州为缘州大业二年废州入郁林郡隋末陷贼武徳四年平萧铣重置南简州贞观八年改为横州至徳移于旧州东七里郁江北岸
州境〈东西一百三十二里南北二百一十一里〉
八到〈北至上都取贵象州路四千七百五十五里取藤州水路四千一百七十五里
东北至东都四千三百九十五里东北至贵州水路一百七十五里〉
〈西南至钦州水陆相兼三百一十一里〉
贡赋〈开元贡 银〉
管县四
宁浦 乐山 淳风 岭山
宁浦县〈下郭下〉
本汉髙凉县地〈案旧唐书云汉广郁县地与此异〉呉分为宁浦县隋开皇时属郁林郡贞观属横州
郁江水俗名蛮江北去县十步
乐山县〈下西至州水路一百二十里〉
本汉郁林郡雍鸡县地陈于此置乐阳郡隋开皇十年废郡改为乐山县属缘州大业初改属郁林郡贞观八年改属横州
蛮江南去县七步
淳风县〈下西南至州九十里〉
武徳四年析宁浦县之北界置
鳄江水经县西去县百步
岭山县〈下东至州一百里〉
本汉髙凉县之地梁于此置岭山郡隋开皇十年废郡为县属郁林郡武徳四年改属横州
蛮江北去县五步
钦州〈宁越下〉
〈开元户二千二百八十 乡十二案元和户乡数传写缺〉
古越地非九州之域尉佗王越亦属焉汉平南越置合浦郡今州即合浦郡之合浦县地也按合浦在廉州界宋分合浦置宋寿郡梁武帝于今钦江县南三里置安州隋开皇十八年改安州为钦州取钦江为名也大业三年改为宁越郡武徳四年平萧铣改为州仍为都督府贞观元年罢都督府复为州
州境〈东西六百七十三里南北四百四十四里〉
八到〈北至上都五千五十五里东北至东都四千八百五里〉
〈东至廉州三百三里东北至横州三百十里〉
〈西南至陆州七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 银 金〉
管县五
钦江 安京 遵化 内亭 灵川
钦江县〈下郭下〉
本汉合浦县之地宋于此置宋寿郡隋开皇十九年罢郡为钦江县州皇朝因之
丰子岭在县北一百二十里
钦江在县东二百步
西零戍在县南三里
安京县〈下西北至州七十里〉
梁武帝分宋寿郡于此置安京郡隋开皇十年废郡为县属钦州皇朝因之
罗浮山在县北十里俗传似循州罗浮山因名之遵化县〈下西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隋开皇二十年置本合浦县地也
钦江水源出县东北阇博山
内亭县〈下东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合浦县地隋开皇十七年置名新化县十八年改名内亭属钦州皇朝因之因内亭水为名〈案唐书地理志武徳五年以内亭遵化二县置南亭州贞观二年州废仍属钦州〉
灵川县〈下南至州九十六里水路一百二十里〉
隋开皇十八年于州北四十八里置南宾县贞观十年移于峰子岭南天宝元年改为灵川县今南四十里谓之水步即是钦州北来人溯流舍舟登陆处
浔州〈浔江下〉
〈开元户一千七百一十六 乡五案元和户乡数传写缺〉
本汉合浦郡地贞观七年分置浔州取北浔江为名十二年废入龚州长寿元年又割龚州桂平皇化大宾三县重置浔州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冩缺〉
八到〈北至上都四千六百九十五里东北至东都四千一百七十五里〉
〈东北沿流至龚州一百二十里南至绣州八十里〉
〈西南溯流至贵州二百里陆行一百里西北至象州陆路二百一十里〉
贡赋〈案杜佑通典浔州贡银二十两此与赋并缺载〉
管县三
桂平 皇化 大宾
桂平县〈下郭下〉
本梁于此置桂平郡隋开皇十年罢郡为县属郁林郡贞观七年于县置浔州十二年废以县隶龚州后复置县又属焉
皇化县〈下西至州三十里〉
隋开皇十一年置因县东一里皇化水为名大业二年废贞观七年复立
大宾县〈下西至州四十里〉
隋开皇十五年分桂平县置以县西北宾水为名武徳七年曽于县置浔州后移于桂平县
峦州〈永定下案开元元和户郷数并传写缺〉
本汉领方县地贞观末永徽初置后以蛮獠背叛废于其城置驿开元十五年李商𨼆重奏置〈案唐书地理志武徳四年置淳州天宝元年改为永定郡乾元元年复为淳州永贞元年改为峦州与此详略互异〉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北至上都取横象州路四千八百五十五里东北至东都四千六百三十五里
西溯流至邕州一百五十里东沿流至横州一百三十里〉
〈北至澄州抵大山无路〉
贡赋〈案唐书地理志峦州贡金银此与赋并缺载〉
管县三
永定 武罗 灵竹
永定县〈下郭下〉
武罗县〈下北至州九十里〉
灵竹县〈西至州九十里〉
右三县并与州同置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八
唐 李吉甫 撰
岭南道〈四 案唐书地理志岭南道七十三州内有藤州即感义郡其县曰镡津感义义昌宁风有岩州即常乐郡其县曰常乐恩封髙城石岩有宜州即龙水郡其县曰龙水崖山东玺天河有瀼州即临潭郡其县曰瀼江波零鹄山𢎞逺有笼州即扶南郡其县曰武勤武礼罗笼扶南龙额武观武江有田州即横山郡其县曰都牧惠佳武龙横山如赖有环州即整平郡其县曰正平福零龙源饶勉思恩武石歌良都蒙有古州即乐兴郡其县曰乐山古书乐兴有容州即普宁郡其县曰普宁北流陵城渭龙欣道陆川有牢州即定川郡其县曰南流定川宕川有白州即南昌郡其县曰博白建宁周罗南昌有顺州即顺义郡其县曰龙化温水南河龙豪有绣州即常林郡其县曰常林阿林罗绣有郁林州即郁林郡其县曰郁平兴业兴徳潭栗有党州即宁仁郡其县曰抚文善劳善文宁仁容山懐义福阳古符有窦州即懐徳郡其县曰信义懐徳潭峨特亮有禺州即温水郡其县曰峨石罗辩扶莱宕昌有廉州即合浦郡其县曰合浦封山蔡龙大廉有义州即连城郡其县曰岑溪永业连城有汤州即汤泉郡其县曰汤泉渌水罗韶有芝州即忻城郡其县曰忻城富川平西乐光乐𧰟多云思龙有武峨州即武峨郡其县曰武峨如马武义武夷武缘武劳梁山此二十二州分领百有三县旧唐书或隶南海节度使或列桂管或列邕管或列容管或列安南都督府后新唐书则皆隶之岭南采访使在元和时未尝有所并省今志文并缺佚〉
交州〈交趾上都䕶府〉
〈开元户二万五千六百九十四 乡五十五元和户二万七千一百三十五 乡五十六〉今为安南都䕶府理所〈管交州爱州驩州峰州陆州演州长州郡州谅州武安州唐林州武定州贡州 演州以上朝贡长州以下附贡 管县三十九 羁縻州三十二案都管户数传写缺〉
古越地也秦始皇平百越以为桂林象郡今州即秦象郡地也赵佗王南越地又属焉元鼎六年平吕嘉遂定越地以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元封五年置刺史以部之名曰交趾者交以南诸夷其足大趾广两足并立则交焉汉本定为交趾刺史不称州以别于十二州建安八年张津为刺史士燮为太守共表请立为州自此始称交州焉呉黄武五年分交趾日南九真合浦四郡为交州南海郁林苍梧三郡为广州寻省广州还并交州以番禺为交州理所后又徙于交趾晋太康中徙理龙编隋开皇十年罢交趾郡为玉州仁寿四年置总管府大业三年罢州复为交趾郡武徳四年又改为交州总管府永徽二年改为安南都䕶府兼置节度至徳二年改为镇南都䕶府大历三年罢节度置经略使仍改镇南为安南都䕶府贞元六年又加招讨处置使
府境〈东西五百一十六里南北七百九十一里〉
八到〈北至上都六千四十五里水路六千六百四十里北至东都五千七百八十五里水路六千三百八
十里东至大海水路约四百里〉
〈东北至陆州水路百馀里西南至爱州五百里水路七百里〉
〈西北至峰州一百三十里西北至姚州水陆相兼未有里数〉
贡赋〈开元贡 孔雀 鹦鹉 犀角 蕉布 槟榔蚺蛇胆 龙花蕊 鲛鱼皮 白露藓元和贡 翠毛 翡毛 豆䓻案交州及爱驩峰陆演诸州之赋据唐六典亦是纻布而是书惟载爱州赋绵馀皆传写缺之〉
管县八
宋平 武平 平道 太平 南定 朱鸢交趾 龙编
宋平县〈上郭下〉
本汉日南郡西卷县地宋分立宋平县属九徳郡后改为宋平郡隋开皇十年改属交州武徳四年于此置宋州贞观元年废宋州改属交州
慈广水经县南二里
苏晋江南去县二百步
安阳王故城在县东北三十一里葢昔交州之地羸𨻻〈音莲𡞱〉故城在县西七十五里本汉县属交州郡有𨻻官后汉交趾刺史理于此后徙龙编
武平县〈中下西南至府九十里〉
本扶严夷城地也呉归命侯建衡三年破扶严夷置武平郡隋开皇十年废郡立崇平县属交州武徳四年改名武平
平道县〈中下西北至府五十里〉
本扶严夷地呉时开为武平郡立平道县属之隋开皇十年废县属交州
仙山县东北十三里𨼆嶙数百里则龙编之西门也太平县〈中下西南至府六十里〉
本扶严夷地隋开皇十年分武平置隆平县开元元年改名太平
南定县〈中下东北至府六十里〉
本汉羸𨻻县地贞元七年于此置南定县其旧南定县在今县东南二百馀里羁縻长州侧近开元十年后废朱鸢县〈上东南至府五里〉
本汉旧县也属交趾郡至隋不改武徳四年于此置鸢州贞观九年废县属交州
朱鸢江北去县一里后汉马援南征铸铜船于此扬排燃火炙船头令赤以焦涌浪及杀巨鳞横海之𩔖交趾县〈中下东南至府一十五里〉
本汉龙编县地隋开皇十年分置交趾县武徳四年于此置慈州贞观元年州废县属交州
泊江水西北自崇平县界流入至此故名
慈廉水北去县四十步
龙编县〈中下西北至府四十五里〉
本汉县也属交趾郡立县之始蛟龙盘编于江津之间因以为瑞而名县也武徳四年于此置龙州贞观元年州废县属交州
朱鸢江在县北即楪榆水之一源也〈案水经叶榆水过交趾□泠县北分为五水络交趾郡中至南界复合为三水东入海此所云楪榆当即是叶榆〉卢循之寇交州也刺史杜慧度率军水步晨出南津以火箭攻之烧其船舰一时溃散循亦中矢赴水而死
交州故城在县东十四里呉时刺史陶横所筑
石九子母祠在县东十四里
爱州〈九真下〉
〈开元戸一万四千五十六 乡二十九元和户五千三百七十九 乡八〉
秦象郡地也汉元鼎六年平南越置九真郡领胥浦居风都庞〈音龙〉馀发咸驩无切无编七县属交趾刺史〈案无切后汉书作无功据汉书地理志及水经注并作无切与此同〉梁武帝于郡理置爱州隋大业三年改爱为九真郡武徳五年丘和归国罢郡复为爱州
州境〈东西二百八十二里南北四百一十里〉
八到〈北至上都六千四百七十五里北至东都六千二百一十五里〉
〈东至演州一百四十里东北至交州五百里〉
〈南至演州二百五十里东北至长州水行四百五十里〉
〈西至小獠界水行一百九十里西北至獠栅二百里〉
〈西北至安南都䕶府五百里水路七百里〉
贡赋〈开元贡 孔雀毛赋 绵〉
〈元和贡 孔雀尾十具 翡尾一百枚槟榔五百颗 犀角二十斤〉
管县五
九真 安顺 崇平 日南 军宁
九真县〈下郭下〉
本汉居风县地也呉改居风为移风隋开皇十七年分移风置县属爱州后汉任延为九真太守旧俗以猎射为业不知牛耕人常告籴交趾每至困乏延乃令作田器教之垦辟百姓充给
居风山在县西四里上有风穴长风自是出焉其山出金
珍山在县西三里
安镇山在县南三十一里出石磬胜于湘州零陵者安顺县〈下西北至州九里〉
本汉居风县地呉改为移风又分置常乐县属九真郡隋开皇十年改属爱州十六年改为安顺县皇朝因之浮岳山在县西五里
崇平县〈下北至州三十里〉
本汉居风县地晋于此立为髙安县属九真郡隋开皇十年改属爱州十八年改髙安为隆安开元元年改为崇安至徳二年又改为崇平
日南县〈下北至州三十里〉
本汉居风县地晋分置津梧县隋开皇十年析置日南县属爱州皇朝因之
凿山在县北一百三十里昔马援征林邑阻风波乃凿此山弯为通道因以为名
海在县东七里
军宁县〈下东南至州二十里〉
本汉都庞县也晋分立军安县属九真郡隋开皇十年改属爱州至徳二年改名军宁
驩州〈日南下府〉
〈开元户六千六百四十九 乡十四元和户三千八百四十二 乡六〉
古越地九夷之国越裳氏重九译者也在秦为象郡汉平南越又置九真呉归命侯天纪二年分九州之咸驩县置九徳县属交州梁武帝于此置徳州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驩州取咸驩县为名也大业三年改为日南郡武徳五年改为南徳州仍置总管府贞观元年改为驩州兼管羁縻州六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北至上都六千八百七十五里东北至东都六千六百一十五里〉
〈东至海一百里南至林邑国界一百九十里〉
〈北至演州一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象牙 沈香 翠毛 犀角 金薄黄屑〉管县二
九徳 越裳
九徳县〈下西至州五里〉
本呉所立属九徳郡后改属驩州
越裳县〈下西至州七十里〉
本呉所置因越裳国以为名也属九徳郡武徳初属智州后属驩州
峰州〈承化下〉
〈开元户三千五百六十一 乡十五元和户一千四百八十二 乡入〉
古夜郎国之地按今新昌县界有夜郎溪秦象郡之地汉平南越置交趾郡之麊泠县地也〈麊音弥亦作□〉呉归命侯建衡三年分交趾立新昌郡陈于此置兴州隋开皇十八年改为峰州大业二年州废以县属交州武徳四年又置峰州兼管羁縻州二十八
州境〈东西九十七里南北六十里〉
八到〈北至上都六千一百五里北至东都五千八百四十五里〉
〈东南至安南都䕶府一百三十里南至漏口江一百里〉
〈北至羁縻平南州界二百里〉
贡赋〈开元贡 八蚕丝 豆蔻 槟榔 蚺蛇胆元和贡 豆蔻三千二百颗 翠毛一百合
犀角四十斤〉
管县二
嘉宁 承化
嘉宁县〈下郭下〉
本汉麊泠县地也呉分其地立嘉宁县后因之
承化县〈下东南至州五里〉
本麊泠县地也天宝元年分置承化县汉交趾麊泠女子徴侧及妹徴贰反称王伏波将军援讨平之此地也陆州〈玉山下〉
〈开元户一千九百三十四 乡六元和户二百三十一 乡三〉
本汉交趾郡地梁大同元年于郡分置黄州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陆州以在海南有陆路通海北因以为名州在穷海不生菽粟又无丝绵惟捕海物以易衣食葢岛夷卉服之𩔖也
州境〈东西七百一十里南北五十四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水陆相兼六千一百二十里北至东都五千八百六十里〉
〈东至廉州界三百里东北至钦州六百里〉
〈西南至安南都䕶府百馀里〉
贡赋〈开元贡 玳瑁 鼊皮 甲香〉
管县三
宁海 乌雷 华清
宁海县〈下郭下〉
本梁安海武徳四年又置海平至徳二年更今名罗佩山在县东九里其山在大海中也
乌雷县〈下西北至州一里〉
本在州东水路三百里总章元年置在海岛中因乌雷州为名大历三年与州同移于安海县理
狗理山在县东四里
华清县〈下西至州一里〉
本名玉山县天宝元年改名华清本在乌雷县北四十里大历三年与州同移于安海县理南枕大海
官井山在县东约五十里相传越王过海泊船于此为无淡水因凿石为井因号焉
演州〈龙下〉
〈元和户一千四百五十 乡三案开元户乡数传写缺〉
古南越地汉九真郡之咸驩县地也自汉迄隋不改武徳五年于此置驩州领安人扶演相景西源四县贞观元年以徳州改此为演州〈案前驩州叙云武徳五年改日南郡为南徳州贞观元年改为驩州据此叙武徳五年置驩州贞观元年改为演州是贞观后之驩州即武徳时之南徳州而贞观后之演州乃武徳五年所置之驩州非以徳州改也当如唐书地理志云贞观元年改名演州为是〉因演水为名其州西控海当中国往林邑扶南之大路也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北至上都六千七百二十五里北至东都六千四百六十五里〉
〈东至大海六里南至驩州一百五十里〉
〈北至爱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 孔雀尾 金薄 黄屑〉
管县三
忠义 懐驩 龙池
忠义县〈下郭下〉
本汉咸驩县地广徳二年分置忠义县
懐驩县〈下东至州二十四里〉
本汉咸驩县武徳五年分置安人县为演州理所〈案此与州叙武徳置驩州贞观改演州之文亦未协〉贞观二十四年废州改安人县为懐恩天宝二年又改为懐驩广徳二年复置演州仍移理忠义县
龙池县〈下南至州二百二十里〉
本汉无编县地也葢夷獠所附免其徭役故以无编为名后汉省重拱二年于此置龙池县仍于县理立山州广徳二年废山州以县属演州
大海在县东四里
长州〈文阳下〉
〈户六百四十八西北至府约一百里〉
附贡〈金〉
管县四
文阳 铜蔡 长山 其常
〈案旧唐书云唐置长州失起置年月天宝元年改为文阳郡乾元元年复为长州领县四皆与州同置此必有志文而传冩缺之〉
郡州〈案是州旧唐书不载新唐书列羁縻州其县有乐安与此安乐异〉
〈户三百三十五西北至府约一百九十五里〉
附贡〈白蜡二十斤 孔雀尾二具蚺蛇胆二枚〉
管县二
郡口 安乐
谅州〈案楚州旧唐书不载新唐书列羁縻州其县曰武兴古都与此文谅长上并异〉
〈户五百五十西北至府约二百五十里〉
附贡〈白蜡二十斤〉
管县二
文谅 长上
武安州〈武曲〉
〈户四百五十八西至府约一百八十里〉
附贡〈朝霞布〉
管县二
武安 临江
唐林州〈案旧唐书云龙朔三年智州刺史谢法成招慰生獠昆明北楼等七千馀落总章二年置福禄州以处之天宝元年改为福禄郡至徳二年改为唐林郡乾元元年复为福禄州新唐书云福禄州本福禄郡总章二年以故唐林州置大足元年更名安武州至徳二载更郡曰唐林乾元元年复州故名据二书则元和时名福禄州此仍作唐林未详其故〉
〈户三百一十七北至府约一千里〉
附贡〈白蜡二十斤〉
管县二
唐林 安逺
武安州〈案是州旧唐书不载新唐书列羁縻州其县三福禄柔逺康林与此扶即潭湍二县异
户一千二百东至府三百二十里〉
附贡〈翠毛二百二十合〉
管县二
扶即 潭湍
贡州〈案是州新旧唐书皆不载〉
〈户三百一十八西南至府约二百五十里〉
附贡〈翠毛三百合〉
管县二
武兴 古都〈案唐书以此二县隶谅州似误〉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八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
钦定四库金书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九
唐 李吉甫 撰
陇右道〈上 案唐贞观初分州县为十道陇右列闗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之次淮南江南剑南岭南之前是志因元和时久陷西蕃故移于后其有开元户乡而无元和户乡亦非传写佚之〉州十三〈秦州渭州武州兰州河州鄯州廓州岷州洮州叠州芳州宕州临州 其县三十七〉
秦州〈天水中府〉
〈开元户二万五千七 郷三十九〉
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周孝王时其地始为秦邑孝王使非子主马于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邑诸秦使为附庸今天水陇县秦亭秦谷是也其后秦仲始大襄公列为诸侯武公伐邽戎灭而县之今州理上邽即秦之旧县也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此为陇西地汉武帝元鼎三年分陇西置天水郡郡前有湖水冬夏无増减取天水名由此湖也王莽末隗嚣据其地后汉建武永平之后改天水曰汉阳郡魏分陇右为秦州因秦邑以为名后省入雍州晋复改汉阳为天水郡武帝泰始中又立秦川郡与州同理隋开皇三年罢郡所领县并属州大业三年罢州为天水郡隋末陷于盗贼武徳二年讨平薛举改置秦州仍立总管府天宝元年改为天水郡乾元元年复为秦州宝应二年陷于西蕃
州境〈东西四百三十九里南北五百五十里〉
八到〈东至上都八百里东至东都一千六百六十里〉
〈东北至陇州三百六十里东北至原州四百六十里〉
〈西南至成州一百八十里西北至渭州三百里〉
贡赋〈案唐六典陇右道厥赋布麻秦州贡龙须席犛牛尾雕翎芎穷此并传写缺〉
管县五
上邽 伏羌 陇城 清水 成纪
上邽县〈上郭下〉
本邽戎地秦伐邽戎而置县焉汉属陇西郡晋属天水郡后魏以避道武帝讳改曰上邽废县为镇隋大业元年复为上邽县属天水郡武徳属秦州
嶓冢山在县西南五十八里漾水之所出也东流为汉水
渭水在县北十三里西自伏羌县界流入
段谷水源出县东南山下蜀将姜维为邓艾破于段谷星散流离即此谷也
司马宣王垒俗名上募城在县东二里魏明帝太和五年诸葛亮寇天水诏大将军拒之此其垒也
诸葛亮垒俗名下募城在县东二里初亮出议者或欲自芟上邽左右麦以夺贼食帝不从又敕令䕶麦及宣王与亮相持赖此麦以为军粮
姜维垒在县北八里
汉髙祖庙在县东北五里隗嚣自立为大将军聘平陵人方望为军师劝嚣立髙祖庙以取信于人
伏羌县〈中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冀戎地秦伐冀戎而置县焉汉冀县属天水郡后汉隗嚣自称西伯都于此后魏以冀为当亭周为黄𤓰隋大业二年改黄𤓰为黄城县武徳三年初立伏州仍置伏羌县八年罢伏州以县属秦州
朱圉山在县西南六十里上有石鼓不击而自鸣则有兵起
渭水经县北去县一里
县城本秦冀县也隗嚣称西伯都此时冀人有谣曰出冀门望羝群〈案后汉书隗嚣传注引此童谣作出呉门望缇群谓呉门冀都门名也有缇群山〉有一跛人欲上天谓天可上地上安得人嚣卒败陇城县〈中西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汉略阳道属天水郡初隗嚣之据冀城也来歙从上道袭得略阳城嚣乃使王元拒陇坻牛邯军瓦亭嚣自率众攻略阳道隋开皇二年罢郡河阳县徙理焉六年改为陇城县
大陇山在县东一百里
略阳川水北去县三十步
瓦亭山在县东北二百馀里隗嚣使将牛邯守处其山亦入原州界又有街泉亭蜀将马谡为魏将张郃所败清水县〈中下西南至州一百二十五里〉
本汉旧县也属天水郡后魏分略阳置清水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秦州
小陇山一名陇坻又名分水岭隗嚣时来歙袭得略阳嚣使王元拒之陇坂九回不知髙几里每山东人西役升此瞻望莫不悲思陇山有水东西分流因号驿为分水驿行人歌曰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见秦川肝肠断绝东去大震闗五十里上多鹦鹉
成纪县〈中东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旧县也属天水伏羲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迹生伏羲于成纪即此丘也周成纪县属略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秦州皇朝因之
瓦亭川水东去县一十五里
渭州〈陇西下〉
〈开元户五千二百三十一 乡一十四〉
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战国时羌戎杂居其地秦昭王伐得义渠戎始置陇西郡按天水有大坂名曰陇坻郡处坻西故曰陇西有鐡官盐官汉末隗嚣窃据建武十年嚣降陇右平仍旧为郡灵帝分南安郡魏于此置镇守邓艾曰蜀师来而为一我分为四以御之谓狄道陇西南安岐山四处齐王芳嘉平五年蜀将姜维围南安襄武皆不克后魏庄帝永安三年于郡置渭州因渭水为名禹贡道渭自鸟䑕同穴山在州西一百二十九里渭源界隋大业三年罢州复置陇西郡隋乱陷贼武徳元年西土底平复置渭州宝应二年陷于西蕃州境〈东西二百六十六里南北三百八十六里〉
八到〈东至上都一千一百里东至东都一千九百六十里〉
〈东南至秦州三百里东北至原州五百五十里〉
〈西南至岷州二百二十六里西北至临姚军一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秦兆 麝香赋 布 麻〉
管县四
襄武 渭源 陇西 彰
襄武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也属陇西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渭州大业三年复属陇西郡武徳改属渭州
渭水北自渭源县界流入
六泉水在县东北原上泉源有六因以为名
渭源县〈上正东微南至州九十里〉
本汉首阳属陇西郡西魏文帝分陇西置渭源县因渭水为名也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渭州
鸟鼠山今名青雀山在县西七十六里渭水所出凡有三源并下其同穴鸟如家雀色小青其鼠如家鼠色小黄近穴溲溺气甚辛辣使人变逆呕吐牛马得此气多疲卧不起而大汗
陇西县〈上西至州五十里〉
本汉獂道县也属天水郡后汉末于此置南安郡隋开皇元年废郡移武阳县名于郡理属渭州八年改武阳县为陇西
安都山在县西四十九里
洛门水出县东南洛门谷后汉建武十年来歙大破隗嚣于洛门即此地也
渭水经县南
彰县〈上东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鄣县也属陇西郡永元元年封耿秉为鄣侯是也〈案后汉书耿秉传封美阳侯此云鄣侯未详所据〉永嘉南渡县遂废焉后魏宣武帝复置属略阳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渭州
龙马山在县西四十里
鄣水南去县一里
盐井在县南二里逺近百姓仰给焉
武州〈武都下 案唐书地理志禄山之乱武都郡没吐蕃大历二年复置为行州是志所叙未全开元戸三千四百五十三 乡一十二〉
禹贡梁州之域古西戎地也战国时白马氐居焉氐即西戎之别种也元鼎六年开白马氐以其地为武都郡魏太祖以杨阜为武都太守及刘备取汉中魏文帝徙武都于美阳即今好畤县界也后诸葛亮使将攻武都阴平遂克定二郡其地始入于蜀蜀平后晋复以为郡及永嘉南迁中原背叛武都又为氐杨茂搜所据群氐推以为王其后杨难当为宋所破其苗裔复拥众据武都之仇池山在今成州界后魏平仇池于仙陵山东置武都镇宣武帝于镇城复置武都郡废帝改置武州隋大业三年又改为武都郡武徳元年复为武州
州境〈东西二百五十六里南北二百九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一千三百里东北至东都二千六十里〉
〈东至兴州三百五十里南至文州二百五十里〉
〈西北至宕州二百五十里北至成州三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 蜡烛 椒赋 布 麻〉
管县三
将利 福津 盘堤
将利县〈中下郭下〉
本汉羌道县地后魏于此置石门县周闵帝改为将利县属武都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武州皇朝因之仙陵山在县西六里
武都有紫水泥亦紫汉朝封玺书用紫泥即此水之泥也又出上品雄黄色如鸡冠
羌水一名陵水经州城南二里
福津县〈中下西北至州六十六里〉
本后魏之武阶郡也属南秦州文帝又置福津县属武阶郡隋开皇三年罢郡移福津县于郡置焉属武州皇朝因之
陇东山在县北四十五里
盘堤县〈中下西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河池县地也后魏废帝于此置武阳郡领盘堤县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武州皇朝因之
盘堤山在县东南七十三里
县城魏邓艾与蜀将姜维相持于此筑城置茄芦戍后于此置县
兰州〈金城下〉
〈开元户四千 乡一十五〉
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也秦并天下是为陇西郡汉武帝降匈奴以其地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又分陇西置天水郡昭帝六年分陇西张掖以为金城郡今州即金成郡之旧地也初筑时得金故曰金城又言金取其坚固领县十三宣帝又置金城属国以处降羌平帝元始四年金城塞外羌献鱼盐之地内属汉遂得西王母石室以为西海郡理龙夷城即今河源军西一百八十里威戎城是也后汉建武十三年省金城入陇西郡明帝永平元年复立永熹未前凉张轨分立兴晋郡〈案晋书张重华传魏书张骏传并有晋兴郡与此兴晋异未详孰是〉张寔徙金城县即今州理是也西秦乞伏干归都苑川南凉秃发乌孤都广武皆此地也〈苑川至乞伏慕末为赫连定所灭广武至秃髪傉檀为乞伏炽盘所灭〉隋开皇元年立为兰州置总管府取皋兰山为名也大业三年罢州为金城郡武徳二年讨平薛举复置兰州八年置都督府显庆元年罢复为州宝应元年没于西蕃州境〈东西二百一十七里南北六百一十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一千四百六十里东南至东都二千三百二十里〉
〈东至临州一百九十里东北至会州三百八十里〉
〈西南至河州三百里西北至鄯州四百里〉
贡赋〈开元贡 褐 野马皮赋 布 麻〉
管县二
五泉 广武
五泉县〈中下郭下〉
本汉金城县也属金城郡前凉张寔徙金城郡理焉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兰州皇朝因之
康狼山亦名热薄汗山在县南一百四十里西秦乞伏干归太子炽盘招结诸部二万七千筑城于康狼山以据之即此山也
黄河流经县北去县二十里
金城闗在州城西周武帝置金城津隋开皇十八年改津为闗
广武县〈中下南至州二百二十五里〉
本汉枝阳县也前凉张骏三年分兴晋置广武郡隋开皇三年罢郡置广武县属兰州大业二年改为允吾〈音铅牙〉县取汉旧名也六年改为会宁县武徳三年重置广武县
琵琶山在县西北一百五十里北凉沮渠䝉逊恃其强阴谋图周周乃拥众南保琵琶山即此也
乌逆水在县西南二十许里水西有马蹄谷汉武帝使李广利伐大宛得天马胡马感北风之思遂顿绝羁绊而驰晨发京城食时至炖煌塞下今谷中石上犹存蹄迹
允吾故城在县西南一百六十里本汉县属金城郡浩亹故城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汉县也属金城郡亹者水流峡岸深若门也
河州〈安乐上 案杜佑通典河州为安郷郡旧唐书同之新唐书作安昌郡与此安乐互异关元户五千二百八十九 乡一十四〉
禹贡雍州之域古西羌地也汉昭帝分陇西天水张掖三郡立金城郡今州即金城郡之枹罕县也灵帝时陇西宋建自称河平王聚众枹罕改元置百官献帝建安末夏侯妙才讨平之晋惠帝立枹罕䕶军前凉张轨保据凉州立为兴晋郡张骏二十一年以州界辽逺分置河州以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积石州界故曰河州后乞伏炽盘又自金城都于此后魏平定秦陇西改置枹罕镇孝文帝太和十六年改镇复为河州隋大业三年罢州改为枹罕郡武徳二年讨平李轨改置河州宝应元年陷于西蕃
州境〈东西二百八十八里南北三百七里〉
八到〈东至上都一千四百六十里东至东都二千二百二十里〉
〈东北至兰州三百里南至洮州三百里〉
〈西至廓州三百九十里西北至鄯州三百里〉
贡赋〈开元贡 麝香 麸金赋 布 麻〉
管县三
枹罕 鳯林 大夏
枹罕县〈中下郭下〉
本汉旧县属金城郡故罕羌侯邑秦灭为县后遂因之积石山一名唐述山今名小积石山在县西北七十里按河出积石山在西南羌中注于蒲昌海潜行地下出于积石为中国河故今人目彼山为大积石此山为小积石
鳯林山在县北三十五里
河水在县北五十里河下也按四渎之中河源最髙从髙注下故其流峻急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又曰导洛自熊耳按洛水出上洛西山经熊耳之北所言导者皆谓纪所施功不必自其源也
鳯林县〈中下东南至州八十里〉
本汉白石县地后魏大统十二年刺史杨寛于河南鳯林川置鳯林县因以为名仪鳯元年于河州西移安乡县理此又名安乡天宝元年改名鳯林
石门山在县东北二十八里山髙险绝对岸若门即皋兰山门也汉武帝元符三年霍去病出陇西至皋兰即此也
离水西去县二百步
大夏县〈中下西北至州七十里〉
本汉旧县属陇西郡前凉张骏置大夏郡县属焉周改属枹罕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河州
金剑山在县西二十里
大夏山水经县南去县十步
镇西军在州西一百八十里开元三年哥舒翰于索恭川置
振威军在天成军西百馀里天宝十三年哥舒翰攻吐蕃雕窠城置
鄯州〈西平下府〉
〈开元户六千四百四十六 乡一十五〉
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也春秋及秦汉为羌胡所居昭帝元始元年置金城郡按今州界即金城郡地也后汉献帝分置西平郡属凉州前凉张轨分西平置兴晋郡张大锡以兴晋西平二郡辽逺分为广源郡后凉吕光改西平为西河郡南凉秃发乌孤自称武威王徙都于此弟傉檀迁于姑臧后复徙理于此为乞伏炽磐所并后魏以西平郡为鄯善镇孝昌二年改镇立鄯州隋大业三年罢州复为西平郡隋乱陷贼武徳二年讨平薛举闗陇平定改置鄯州仪鳯二年置都督府后复为州开元二十一年置陇右节度使〈都管兵七万五千人马一万六百匹衣赐二百五十一万疋段〉备西戎统临洮军〈开元中移就节度衙置管兵五万五千人马八千四百匹〉河源军〈州西一百二十里仪鳯二年中郎将李乙支置管兵一万四千人马六百五十三匹〉白水军〈州西北二百三十里开元五年郭知运置管兵四千人马五百匹〉安人军〈河源军西一百二十里星宿川开元七年郭知运置管兵万人马三百五十匹〉振威军〈州西三百里开元中信安王祎置管兵千人〉威戎军〈州西北三百五十里开元二十六年杜希望置管兵千人马五十匹〉绥和守捉〈州西南二百五十里开元二年郭知运置管兵千人〉合川郡守捉〈州南百八十里贞观中侯君集置管兵千人合川郡今叠州〉莫门军〈洮州城内仪鳯二年置管兵五千五百人马二百匹〉宁塞军〈廓州城内管兵百人马五十匹〉积石军〈廓州西一百八十里仪鳯二年置管兵七千人马一百匹〉镇西军〈河州城内开元二十六年杜希望置管兵一万二千人马三百匹〉平夷守捉〈河州城西南四十馀里开元二年郭知运置管兵三千人〉宝应元年没于西蕃州境〈东西三百五里南北二百一十五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一千八百六十里东南至东都二千七百二十里〉
〈东南至兰州四百里东北至凉州五百里〉
〈西至西海三百七十里西南至廓州一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 褐十疋 羚羊角两只赋 布 麻〉
管县三
湟水 鄯城 龙支
湟水县〈中郭下〉
本汉破羌县地属金城郡魏分置西都县属西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鄯州十八年改为湟水县皇朝因之
土楼山在县西百三十里下有土楼神祠
湟水名湟河亦谓之乐都水出青海东北乱山中东南流至兰州西南入黄河
浩亹水今谓之阁门水经县东去县五十五里汉宣帝神爵元年遣后将军赵充国击先零羌充国欲罢骑兵屯田以待其弊计度临羌东至浩亹羌虏故田人所未垦可二千顷以上又理湟狭以西道桥七十所令可至鲜水左右留步士万人屯田为必禽之具诏从之充国竟以屯田之利支解先零
鄯城县〈中东至州一百二十里〉
仪鳯二年分湟水县置北枕湟水西即土楼山
龙支县〈中北至州一百三十五里〉
本汉允吾县也属金城郡后魏初于此置金城县废帝二年改名龙支县西南有龙支谷因取为名
积石山在县西九十八里南与河州枹罕县分界黄河在县西南六十里
廓州〈宁塞下〉
〈开元户三千九百六十四 案乡数传写缺〉
禹贡雍州之域古西羌地汉宣帝时西羌数背叛后将军赵充国屯陇西诸羌不敢动后汉烧当等八种羌为寇段颎击破之诸羌弭定献帝建安中分金城置西平郡南凉秃发乌孤又以河南地为浇河郡周建徳五年于今州理西南达化县界浇河故城置廓州葢以开廓边境为义隋大业三年罢州复为浇河郡隋乱陷于寇贼武徳二年西土平定改置廓州乾元元年陷于西蕃州境〈东西三百九十四里南北四百九十里〉
八到〈东至上都二千里东至东都二千八百六十里〉
〈东至河三百九十里南至新置耀武军二百里〉
〈西至蕃界树郭城三百二十里北至新安夷骑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麸金 大黄 戎盐 麝香赋 布 麻〉
管县三
化城 达化 米川
化城县〈下郭下〉
本后魏石城县地废帝二年因境内有化隆谷改为化隆县皇朝因之先天元年改为化城县
黄河在县南八十步
扶延山在县东北七十里多麋鹿
达化县〈下东至州三十里〉
本后周置达化郡并达化县隋开皇三年罢郡移县入郡廨即今县是也皇朝因之
黄沙戍在县东六十里
米川县〈下西至州一百里〉
本前凉张天锡于此置邯川戍后魏孝昌二年于戍城置广威县贞观十年于本县东一百二十里黄河南岸置米川县属河州永徽六年移于河北属廓州
积石军在州西南一百五十里仪鳯二年置西临大涧北枕黄河即隋浇河郡所理
宁邉军在积石军西黄河北
威胜军在积石军西八十里宛肃城
金天军在积石军西南一百四十里洪济桥
武宁军在洪济桥东南八十里百谷城
曜武军在州南二百里黒硖川
右宁边等五军并天宝十三年哥舒翰奏置
岷州〈和政下〉
〈开元户三千九百五十 乡一十四〉
禹贡雍州之域古西羌地也禹贡西倾朱圉鸟鼠按西倾山在洮州之西今州处其东北此则雍州之域明矣在秦为陇西郡洮县地自秦至晋不改后魏文帝始于此置岷州南有岷山因以为称仍领同和郡又改为临洮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岷州大业三年复为临洮郡隋末沦陷寇贼义宁二年改置岷州天宝元年改为和政郡乾元元年复为岷州上元二年因羌叛陷于西蕃州境〈东西一百六十三里南北三百六十七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一千三百三十六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一百八十六里〉
〈东北至渭州二百二十六里南至宕州三百八十里〉
〈西南至洮州一百八十里北至临州三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 龙须席 鹦鹉鸟 犛牛酥 雕翎赋 布 麻〉管县三
溢乐 祐川 和政
溢乐县〈中下郭下〉
本秦汉之临洮县也属陇西郡后魏置同和郡县属焉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岷州义宁二年改置溢乐县岷山在县南一里
崆峒山在县西二十里
州城本秦临洮城也后汉建初二年金城陇西保塞羌皆反车骑将军马防长水校尉耿恭击平之即此地也董卓台在县北十五步
秦长城首起县西二十里始皇三十四年并天下使䝉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筑长城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
祐川县〈中下西北至州七十里〉
周明帝武成元年置基成县隋开皇九年省义宁二年重置先天元年改为祐川县取县西祐川为名也和政县〈中下南至州三十二里〉
本后周洮城郡也武帝保定元年郡省置同和县属同和郡宣政元年改为和政县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岷州皇朝因之
洮水西南自溢乐县界流入
和政府在县西北七里
洮州〈临洮下〉
〈开元戸三千七百八十四 乡七〉
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也自秦汉至于魏晋皆诸羌所居至后魏吐谷浑又侵据其地后周明帝武成中西逐诸戎其地内属置洮阳防武帝保定元年立洮州隋大业三年罢州改为临洮郡隋季乱离所在陷没郡守孙长询率所部百姓婴城固守以义宁元宁举城归国武徳二年复于此置洮州贞观四年州移理故洪和城于此置临洮镇五年废镇置淳州〈案原本避唐宪宗讳缺淳字今校补〉八年废州复移洮州理此永徽元年置都督府开元十七年废入岷州二十年于临潭又置临州二十七年又改为洮州广徳元年陷于西蕃
州境〈东西五百五十里南北二百二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一千五百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三百六十里〉
〈东北至岷州一百八十里西至黄河六百里〉
〈西南至叠州一百八十里北至河州三百里〉
贡赋〈开元贡 褐 酥赋 布 麻〉
管县二
临潭 美相
临潭县〈中郭下〉
本隋美相县周保定元年置贞观四年移美相县于东北洪和城内五年于州理改置临潭县其城东西北三面并枕洮水
洮水出县西南三百里嵹台山即禹贡西倾山也抃傍山在县东南十一里抃傍羌语也羌语呼石为抃呼髙为傍因以为名
安西府在县东四十里周明帝武成元年行军总管博陵公贺兰祥讨吐谷浑作此城以保据西土后因置博陵郡隋又为县属洮州贞观十二年省县入临潭十三年于此置安西府
广思镇在县西一百八十里
莫门军仪鳯二年置在州城内
神策军在州西八十里天宝十三年哥舒翰置在洮河南岸
美相县〈中西至州七十五里〉
本汉隋旧县理在州城贞观四年移洮州在此县亦随徙焉
雾露山在县北一十里
叠州〈合川下〉
〈开元户一千二百七十七 乡一十一〉
禹贡梁州之域历秦汉魏晋诸羌常保据焉至后魏其地入吐谷浑周武帝建徳六年西逐诸戎始统有其地乃置叠州葢取山川重叠为义隋大业元年废叠州以县属洮州武徳二年西土内附于今州西二十九里合川故城置叠州五年陷吐谷浑七年讨平之复置叠州今州城在独山上西临绝涧南枕羌水十三年置都䕶府永徽元年罢天宝元年改为合川郡乾元元年复为叠州〈案唐书地理志云禄山之乱合川懐道等郡没于吐蕃此所叙未合〉
州境〈东西二百六十五里南北一百二十九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一千七百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五百六十里〉
〈东南沿流至宕州二百五十里东南至故芳州一百四十里〉
〈东北至洮州一百八十里西至黄河上党项岸二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 甘松香 麝香 酥赋 布 麻〉
管县二
合川 常芳
合川县〈下郭下〉
本周武成二年置有三谷水至县东合流因以为名属西疆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叠州皇朝因之
石镜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其山石皎彻临照莫不见其形体故以为名山有铜窟隋代采铸今亦填塞白水一名垫江水在州西六十里
药水出县东平地人有患冷者煎水服之多愈
常芳县〈中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周武成中所置桓香县属芳州郭下前上元中芳州没蕃神龙元年移县名于大法山东苏董谷西即合川县理是也
芳州〈贞观戸八百六十二 案是州陷西蕃在髙宗时其天宝郡名开元户乡皆未有故止载贞观户〉禹贡梁州之域秦汉及魏晋皆诸羌所居至后魏吐谷浑入侵据焉周明帝武成中西逐诸戎始有其地乃于三交口筑城置甘松防武帝建徳中改为芳州领恒香深泉二郡隋大业二年郡州废以县属扶州隋氏丧乱陷于寇贼武徳元年西边平定复于常芳县置芳州〈案隋书地理志云后魏立芳州有深泉郡后周置常芳县立恒香郡此谓周武帝建徳中改甘松防为芳州与隋志异又唐书地理志云武徳元年以常芬县置芳州此谓置于常芳县芳葢芬之误〉髙宗上元二年陷于西蕃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东北至上都一千八百四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七百里〉
〈东至羌二百三十里东南至扶州三百三十里〉
〈西南至羌直州一百六十里西至叠州一百四十里〉
贡赋〈贞观贡 犛牛酥赋 布 麻〉
管县三
常芬 恒香 丹岭
常芬县〈下郭下〉
本周置属恒香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芳州前上元二年陷于西蕃神龙元年移县名属叠州
素岭山在县东七十里春夏常多积雪因名之
甘松府在城内
恒香县〈下东北至州二十五里〉
<span id="贞观二年置寄理恒香戍">[[#贞观二年置寄理恒香戍|贞观二年置寄理恒香戍]]
帝候山在县南三里
丹岭县〈下东南至州二十里〉
本隋旧县开皇十九年置属芳州义宁三年属甘松郡武徳元年罢郡县属芳州所管百姓皆是党项诸羌界内虽立县名无城郭居处
湫池在县西八十里通弥山中周回百馀里葢古之天池大泽白水之源葢出此也
宕州〈懐道下〉
〈开元户一千六百五十九 乡六〉
禹贡梁州之域古西羌地也自秦汉至魏晋皆诸羌据焉后魏招抚西戎始有其地有梁弥忿者宕昌羌也其先羌豪祖勤自称宕昌王弥忿于太武初表求内附太武嘉之拜弥忿为宕昌王其后递相传袭称藩于魏谓其地为宕昌藩周天和元年改藩置宕州隋大业三年罢州置宕昌郡武徳元年复宕州天宝元年改为怀道郡乾元元年复为宕州因宕昌山为名也〈案陷蕃事缺叙〉州境〈东西三百六十五里南北四百二十九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一千四百七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三百三十里〉
〈东南至武州二百五十里南至扶州四百里〉
〈西北至叠州二百五十里北至岷州三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麸金 麝香赋 布 麻〉
管县二
怀道 良恭
怀道县〈中下郭下〉
本周武帝天和元年置属甘松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宕州皇朝因之
苏董戍在县西一百八十三里
良恭山在县北四十里出雌黄
斫花山在县东北八十里出朱砂雌黄入常采取之宕昌故城今为交和戍在县东五十二里
良恭县〈下西南至州二百一十里〉
本周之阳谷县也武帝天和五年置宕昌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宕州十八年改为良恭县
愿虏山接县城西北隅东西四十里南北三里
临州〈狄道下府 案是州置自天宝三年故不载开元户〉乡
天宝初割兰州狄道县又别置安乐县置临州州郭旧有临洮军久视元年置至宝应元年陷于西蕃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东南至上都一千四百八十里东南至东都二千二百四十里〉
〈南至岷州三百四十里西至兰州一百九十里〉
贡赋〈案此临州由兰州析置其贡赋在天宝初当与兰州同而传写遗缺〉
管县二
狄道 长乐
狄道县〈下〉
本汉县属陇西郡晋改为武轺县隋复为狄道属兰州天宝初改属临州
长乐县〈下〉
天宝初置安乐县乾元后改为长乐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四十
唐 李吉甫 撰
陇右道〈下 案是卷凉州至庭州载开元贡而不载布麻之赋并由传写遗缺〉州八〈凉州甘州肃州沙州𤓰州伊州西州庭州其县二十五〉
凉州〈武威中府〉
〈开元戸二万六千一百六十五 乡二十五〉
禹贡雍州之西界自六国至秦戎狄及月氐居焉后匈奴破月氐杀其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氐乃逺过大宛西击大夏而臣之匈奴使休屠王及浑邪王居其地汉武帝之讨北边休屠浑邪数见侵掠单于怒遗使责让之二王恐见诛乃降汉汉得其地遂置张掖酒泉炖煌武威四郡昭帝又置金城一郡谓之河西五郡改州之雍州为凉州五郡皆属焉地势西北邪出在南山之间隔绝西羌西域于时号为断匈奴右臂献帝时凉州数有乱河西五郡去州隔逺自来别立州于是以五郡立为雍州魏又分雍州置凉州领河西五郡晋惠帝永宁元年以张轨为刺史持节领䕶羌校尉㑹永嘉之乱因保据凉州是为前凉至张天锡为苻坚所灭后十馀年又为吕光所据是为后凉至吕隆为姚兴所灭及沮渠䝉逊起兵据张掖是为北凉至沮渠茂䖍为后魏所灭及太武帝改州镇置四军为戍孝文帝太和十四年复为凉州领武威等十郡二十县周置总管府隋大业三年改为武威郡废总管隋末丧乱陷于寇贼武徳二年讨平李轨改为凉州置河西节度使〈都管兵七万三千人马一万八千八百匹〉断隔羌胡统赤水军〈在凉州城内管兵三万三千马一万三千匹本赤乌镇有青赤泉名焉军之大者莫如赤水幅员五千一百八十里前拒土蕃北临突厥〉太斗军〈凉州西二百里本是赤水军守捉开元十六年改为大斗军因大斗枝谷为名管兵七千五百人马二千四百匹〉建康军〈证圣元年尚书王孝杰开镇周回以甘肃两州中间阔逺频被贼抄遂于甘州西二百里置此军管兵五千三百人马一千二百匹东去理所七百里〉宁寇军〈甘州东北十馀里天宝二年置管兵一千七百人马五百匹〉玉门军〈肃州西二百馀里武徳中杨恭仁置管兵千人实三百人马六百匹东去理所一千一百馀里〉墨离军〈𤓰州西北一千里管兵五千人马四百匹东去理所一千四百馀里〉新泉军〈会州西北二百里大足初郭元振置管兵七千人西去理所四百里〉豆卢军〈沙州城内以当匈奴要路山川回阔神龙初置立豆卢军以镇之兵四千五百人马四百匹去理所一千七百馀里〉张掖守捉〈东去理所五百里管兵六千五百人马一千匹〉交城守捉〈凉州西二百里管兵一千人〉白亭军〈凉州西北三千里管兵一千七百人〉天宝元年改为武威郡乾元元年复为凉州广徳二年陷于西蕃州城本匈奴新筑汉置为县城不方有头尾两翅名为鸟城南北七里东西三里地有龙形亦名卧龙城
州境〈东西四百里南北八百三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取秦州路二千里取兰皋路一千六十里
东南至东都二千八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野马皮五张 细褐 柔毛毡白小麦十石〉
管县五
姑臧 神乌 昌松 嘉麟 天宝
姑臧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属武威郡因姑臧山为名亦言故匈奴葢藏城后人因讹为姑臧焉
姑臧南山一名雪山在县南二百三十里
天梯山在县南二十五里
白亭军在县北三百里马城河东岸旧置守捉天宝十年哥舒翰改置军因白亭海为名也
文车泽在县东三十里前秦苻坚遣将军茍苌毛盛将军伐北凉造机械冲车于此因名
休屠城在县北六十里汉休屠县也
明威戍在县北百八十里
武安戍在县西北百六十里
武兴盐池眉黛盐池并在县界百姓咸取给焉
神乌县〈上旧郭下〉
本汉鸾鸟县张天锡改置武兴县后废武徳三年又于城内置神乌县与姑臧分理神乌理西姑臧理东贞观元年废总章元年又置也
昌松县〈中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仓松县属武威郡后魏置昌松郡县属焉隋开皇三年改昌松为永年县后以重名复为昌松
金山在县南一百八十里丽水出焉
苍松故城在县东北十里汉苍松县也
丽水府在县城中
白马戍在县东北五十里
嘉麟县〈中下东南至州七十里〉
本汉宣威县地前凉张轨于此置兴武郡后凉吕光改置嘉麟县后废万岁通天元年重置
天宝县〈中下东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汉番〈音盘〉禾县属张掖郡北凉沮渠䝉逊立为番禾郡后魏太武帝平凉罢郡置军隋开皇三年改为县皇朝因之天宝中改为天宝县
甘州〈张掖下〉
〈开元戸五千四百四十 乡一十七〉
禹贡雍州之域自六国至秦戎狄月氐居焉汉初为匈奴右地武帝元鼎六年使将军赵破奴出令居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断匈奴之右臂自张其掖因以为名初属张轨后凉末段业亦尝据此地后业为北凉沮渠䝉逊所杀据之后又迁理姑臧后魏太武平凉以为张掖军废帝二年改军置甘州因州东甘峻山为名或言地多甘草故名隋大业三年罢州为张掖郡隋乱陷贼武徳二年讨平李轨改置甘州永泰二年陷于西蕃
州境〈东西四百一十六里南北一千三百七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二千五百里东南至东都三千三百六十里〉
〈东至凉州五百里东北至花门山一千四百五十里〉
〈南至大雪山二百三十里西至肃川四百里〉
贡赋〈开元贡 野马皮 白柰 枸杞〉
管县二
张掖 删丹
张掖县〈下郭下〉
本汉觻得县属张掖郡本匈奴觻得王所居因以名之晋改名永平隋开皇三年改永平为酒泉县大业二年改为张掖县取旧郡为名也皇朝因之
合黎山俗名要涂山在县西北二百里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
祁连山在县西南二百里张掖酒泉二界上美水茂草山中冬温夏凉宜放牧牛羊充肥乳酪浓好夏泻酥不用器物置于草上不解散作酥特好一斛酪得斗馀酥雪山在县南一百里多材木箭竿
甘峻山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出青鹘鹰称为奇绝常充贡献
居延海在县东北一百六十里即居延泽古文以为流沙者风吹流行故曰流沙
盐池在县北九百三十里其盐洁白甘美随月亏盈周回一百步
建昌军在州西北一百九十里
删丹县〈中下西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旧县属张掖郡按焉支山一名删丹山故以名县山在县南五十里东西百馀里南北二十里水草茂美与祁连同匈奴失祁连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弱水在县南山下
大斗枝谷在县南二百里隋大业五年炀帝躬率将士出西平道讨吐谷浑还此谷会大霖雨士卒冻馁死者十六七
宁寇军在居延水两中天宝二年置
肃州〈酒泉下〉
〈开元户二千二百五十三 乡八〉
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也六国时月氐居焉后为匈奴所逐奔逃西徙匈奴得其地使休屠昆邪王分守之武帝元狩二年昆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来降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以隔绝胡与羌通之路以城下有泉其味若酒故名酒泉初属张轨后凉吕光复据有其地后魏道武帝天兴三年晋昌太守唐〈缺〉移檄六郡推武昭王为主为大都督凉公秦凉二州牧自敦煌迁都于此号西凉王后沮渠䝉逊复据有其地后魏太武帝平沮渠氏以酒泉为军属炖煌镇明帝孝昌中改镇立瓜州复置酒泉郡隋开皇三年罢郡立酒泉镇所领县并属甘州仁寿二年以境宇辽逺分甘州置肃州隋末陷于寇贼武徳元年河右底定复于酒泉县置肃州大历元年陷于西蕃
州境〈东西五百六十四里南北五百四十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二千九百里东南至东都二千七百六十里〉
〈东至甘州四百里南至吐蕃雪岭二千五百里〉
〈西北至葭芦泉五百里〉
贡赋〈开元贡 野马皮 砺石 肉苁蓉 柏脉根〉管县三
酒泉 福禄 玉门
酒泉县〈中郭下〉
本汉福禄县也属酒泉郡自汉至隋不改义宁元年分置酒泉县初西凉武昭王自敦煌迁都于此至子歆为沮渠䝉逊所破
昆仑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此山
洞庭山在县西七十里四面悬绝人不能上遥望焰焰如铸铜色山中出金
白亭海在县东北百四十里一名会水以众水所㑹故曰会水以北有白亭故曰白亭海方俗之间河北得水便名为河塞外有水便名为海
遮虏障在县北二百四十里李陵与单于战处隋镇将杨𤣥于其地得铜弩牙箭镞
西凉武昭王陵在县西十五里
福禄县〈中下西至州一百里〉
本汉乐㴦县属敦煌郡后魏太武帝平沮渠茂䖍改县为戍隶敦煌镇孝文帝改为乐㴦县隋改县为镇武徳二年置福禄县取旧名也
崆峒山在县东南六十里黄帝西见广成子于崆峒汉武帝行幸雍祠五畤遂登崆峒并为此山也
祁连戍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
盐池在县东北八十里周回百姓仰给焉
玉门县〈中下东至州二百二十里〉
本汉旧县属酒泉郡汉罢玉门闗屯戍徙其人于此因以名县后魏孝明帝改为玉门郡周武帝省入会稽县隋开皇十年复改为玉门县皇朝因之
金山在县东六十里出金
独登山在县北十里其山出盐鲜白甘美有异常盐取充贡献
石脂水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泉有苔如肥肉燃之极明水上有黒脂人以草□取用涂鸱夷酒囊及膏车周武帝宣政中突厥围酒泉取此脂燃火焚其攻具得水愈明酒泉赖以获济
玉门军开元中玉门县为吐蕃所陷因于县城置玉门军天宝十四年哥舒翰奏废军重置县
沙州〈炖煌下府〉
〈开元户六千四百六十六 乡一十三〉
禹贡雍州之域古戎地也左传所谓允姓之戎居于𤓰州注云在今敦煌是也汉武帝元鼎六年分酒泉置敦煌郡今州即其地也前凉张骏于此置沙州葢因鸣沙山为名流沙即居延泽也以西胡校尉杨宣为刺史后三年宣让州复改为敦煌郡凉武昭王初都于此后又迁于酒泉后魏太武帝于郡置敦煌镇明帝罢镇改𤓰州为敦煌郡寻又改为义州庄帝又改为𤓰州隋大业三年又罢州为敦煌郡隋末丧乱陷于寇贼武徳二年西土平定置𤓰州五年改为沙州建中二年陷于西蕃〈皇朝以敦煌为炖煌〉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东南至上都三千七百里东南至东都四千五百六十里〉
〈东至𤓰州三百里西至石城镇一千五百里〉
〈西至吐蕃界三百里北至伊州七百里〉
贡赋〈开元贡 野马皮 石膏 棋子石 㹀羊角〉管县二
炖煌 寿昌
炖煌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也属敦煌郡周武帝改为鸣沙县以界有鸣沙山因以为名隋大业二年复为敦煌敦大也以其开广西域故以盛名
三危山在县南三十里山有三峰故曰三危尚书窜三苗于三危即此山也
鸣沙山一名神沙山在县南七里今按其山积沙为之峰峦危峭逾于山石四面皆为沙垅背有如刀刃人登之即鸣随足頺落经宿风吹辄复如旧有一泉水名曰沙井绵历古今沙填不满水极甘美
悬泉水在县东百三十里出悬泉山汉将李广利伐大宛还士众渴乏引佩刀刺山飞泉涌出即此也水有灵车马大至即出多小至即出少
盐池在县东四十七里池中盐常自生百姓仰给焉寿昌县〈中下东至州一百五里〉
本汉龙勒县因山为名属敦煌郡周武帝省入鸣沙县大业十一年于城内置龙勒府武徳二年改置寿昌因县南寿昌泽为名也
龙勒水在县南百八十里龙勒山上李陵发兵至遮虏障东浚稽山南龙勒水上徘徊观虏所见即此水阳闗在县西六里以居玉门闗之南故曰阳闗本汉置也谓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车后魏尝于此置阳闗县周废
玉门故闗在县西北百一十八里谓之北道西趣车师前庭及疏勒此西域之门戸也班超在西域上疏曰臣幸得䕶西域如自以寿终屯部诚无所恨恐后代谓臣没西域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即此是也
<span id="豆卢军神龙元年置在州城内">[[#豆卢军神龙元年置在州城内|豆卢军神龙元年置在州城内]]
瓜州〈晋昌下府案户乡数传写缺〉
本汉酒泉郡元鼎六年分酒泉置敦煌郡今州即酒泉敦煌二郡之地晋惠帝又分二郡置晋昌郡周武帝改为永兴郡隋开皇三年罢郡按隋瓜州即今沙州也大业三年改瓜州为敦煌郡武徳五年改瓜州别于晋昌置瓜州地出美瓜故取名焉狐食其瓜不见首尾大历十一年陷于西蕃
州境〈东西三百九十三里南北六百八十四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三千四百里东南至东都四千二百六十里〉
〈东南至肃州四百八十里南至大雪山二百四十里〉
〈西至沙州三百里〉
贡赋〈开元贡 草鼔子 吉莫皮〉
管县二
晋昌 常乐
晋昌县〈中下郭下〉
本汉冥安县属敦煌郡因县界冥水为名也晋元康中改属晋昌郡周武帝省入凉兴郡隋开皇四年改为常乐县属𤓰州武徳七年为晋昌县
雪山在县南百六十里积雪夏不销东南九十里南连吐谷浑界
冥水自吐谷浑界流入大泽东西二百六十里南北六十里丰水草宜畜牧
玉门闗在县东二十步
合河戍在县东北八十里在州西二百步葢神龙元年置也
常乐县〈中下东至州一百一十五里〉
本汉广至县地属敦煌郡魏分广至置宜禾县后魏明帝改置常乐郡隋于此置常乐镇武徳五年置常乐之县也
伊州〈伊吾下〉
〈开元户一千七百二十九 乡七〉
禹贡九州之外古戎地古称昆吾周穆王伐西戎昆吾献赤刀后转为伊吾周衰戎狄杂居泾渭之北伊吾之地又为匈奴所得及秦始皇攘戎狄筑长城以界中国汉武时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据两闗焉两闗即阳闗玉门也王莽时地属匈奴后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北征匈奴取伊吾卢地宜禾都尉以为屯田兵镇之所未为郡县后复为匈奴所得自建武至于孝和三通三绝至顺帝时以伊吾旧膏腴之地傍近西域匈奴资之以为钞暴开设屯田如故事置伊吾司马一人至魏立伊吾县晋立伊吾都尉并寄理敦煌北界非今之伊州后魏及周又有鄯人来居之隋大业六年得其地以为伊吾郡隋乱又为群胡居焉贞观四年胡等慕化内附于其地置伊州〈案是州据唐书地理志元和时亦久陷吐蕃此所叙未全〉
州境〈东西一千一十五里南北四百九十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四千三百三十里东南至东都五千一百六十里〉
〈东南取莫贺碛路至瓜州九百里西南至西州七百三十里〉
〈正南微东至沙州七百里〉
贡赋〈开元贡 刀 阴牙角〉
管县三
伊吾 柔逺 纳职
伊吾县〈下郭下〉
<span id="本后汉伊吾屯贞观四年置县">[[#本后汉伊吾屯贞观四年置县|本后汉伊吾屯贞观四年置县]]
天山一名白山一名折罗漫山在州北一百二十里春夏百雪出好米及金铁匈奴谓之天山过之皆下马拜盐池海在县南三百里周回百馀里州东北四涧水并南流至州南七入里合流为一水侧近皆有良田柔逺县〈下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
贞观四年置县东有柔逺故镇因以为名兼置守捉天山在县北二十里
柳谷水有东西二源出县东北天山南流十五里合纳职县〈下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贞观四年置其城鄯善人所立胡谓鄯善为纳职因此名县焉后汉明帝曽于此置宜禾都尉
但密山在县北百四十里山北二十里正抵蒲𩔖海其蒲𩔖海后汉桓帝时匈奴呼衍王寇伊吾司马毛恺遣吏兵五百人与战悉为所没即此海也
绕海名良田汉将赵充国所屯也俗名婆悉厥海伊吾军在州西北三百里折罗漫山北甘露川置刺史为使景龙四年置
陆盐池在州南六十里周回十馀里无鱼水自生如海盐月满则盐多而甘月亏则盐少而苦
西州〈交河中都督府〉
〈开元户一万一千六百四十七 乡二十四〉
本汉车师国之髙昌壁也后汉和帝永元三年班超定西域以超为都䕶复置戊巳校尉治车师前部髙昌壁以其地势髙敞人物昌盛因名髙昌晋成帝咸和中张骏置髙昌郡后魏太武时有阙爽者自为髙昌太守真君中爽为沮渠无讳所袭夺据之无讳死弟安周代立为蠕蠕所并蠕蠕以阚伯周为髙昌王髙昌之称王自此始也太和初伯周死子义咸立岁馀为其从兄首归所杀自立为髙昌王五年阿伏至罗杀首归以敦煌孟明为髙昌王太和二十年孟明为国人所杀立马儒为王以麹嘉为长史遣使内附髙昌人恋本土不愿东迁相与杀王而立麹嘉麹嘉卒子坚立坚卒子伯雅来朝隋炀帝以宇文氏女玉波为华容公主妻之伯雅卒子文泰立遣使贡献其后渐失臣礼贞观十四年诏兵部尚书侯君集统薛万钧牛进达等总兵讨之文泰病死子智盛立八月君集进兵破之下其二十二城获戸八千列其地为西州并置安西都䕶以统之显庆三年置都督府天宝元年复为西州贞元七年没于西蕃州境〈东西八百九十五里南北四百八十六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五千三十里东南至东都五千里〉
〈东南至金沙州一千四百里东北至伊州七百三十里〉
〈南至楼兰国一千二百里并沙碛难行西南至乌耆七百二十里〉
〈北自金婆岭至北庭都䕶府五百里〉
贡赋〈开元贡 毡毛 干蒲萄 刺蜜〉
管县五
前庭 柳中 交河 天山 蒲昌
前庭县〈上郭下〉
贞观十四年置髙昌县取旧髙昌国为名也天宝元年改为前庭县
天山夷名折罗漫山在县北三十里
交河在县西髙昌国土良沃谷麦一岁再熟出赤盐其味甚美泽间有草名为羊刺其上生蜜食之与蜂蜜不异名曰刺蜜有盐其状如玉取以为枕贡之中国柳中县〈中下西至州三十里〉
<span id="贞观十四年置驿路城极险国">[[#贞观十四年置驿路城极险国|贞观十四年置驿路城极险国]]
天山在县东北
大沙海在县东南九十里
交河县〈中下东南至州八十里〉
本汉车师前王庭也按车师前王国理交河城自汉迄于后魏车师君长相承不绝后魏之后湮灭无闻葢为匈奴所并髙昌据其地贞观十四年于此置交河县与州同置
交河出县北天山水分流于城下因以为名
天山县〈上东至州一百五十里〉
<span id="贞观十四年置">[[#贞观十四年置|贞观十四年置]]
蒲昌县〈中下西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贞观十四年置本名金蒲城车师后王庭也
天山军在州城内开元二年置本汉车师后王庭乌孙之东境也贞观十四年置
庭州〈北庭上都䕶府〉
〈开元户二千六百七十六 乡五〉
庭州因王庭以为名也后为贼所攻掠萧条荒废显庆中重修置以来济为刺史理完葺焉请州所管诸蕃奉敕皆为置州府以其大首领为都督刺史司马又置参将一人知表疏等事其俗帐居随逐水草帐门皆向东开门向慕皇风也其汉户皆龙朔以后流移人也长安二年改置北庭都䕶府按三十六蕃开元二十一年改置北庭节度使〈都管兵二万人马五千匹衣赐四十八万疋段〉以防制突骑施坚昆斩啜〈西北去突骑施三千馀里北坚昆七十里东去斩啜一千七百里〉管瀚海军〈北庭都䕶府城内长安二年初置烛龙军三年郭元振改为湖海军开元中葢嘉运重加修筑管兵一万二千人马四千二百匹〉天山军〈西州城内开元二年置管兵五千人马五百匹在理南五百里〉伊吾军〈伊州西北三百里廿露川景龙四年置管兵三千人马三百匹在理所东南七百里〉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东南至上都五千二百七十里东南至东都六千一百三十里〉
〈东至西州五百里东南至伊州九百七十里〉
〈东北至回鹘衙帐三千里西至碎叶二千二百二十里〉
〈西南至焉耆镇一千一百里北至坚昆衙帐约四千里〉
贡赋〈开元贡 阴牙角 内沙 阿魏 延胡索速霍角〉管县三
后庭 蒲𩔖 轮台
后庭县〈下郭下〉
贞观十四年于州南置蒲昌县长安二年改为金蒲县宝应元年改为后庭县
蒲𩔖县〈下南至州十八里〉
<span id="贞观十四年置因蒲">[[#贞观十四年置因蒲|贞观十四年置因蒲]]𩔖海为名先天二年为黙啜所陷开元十四年复置
轮台县〈下东至州四十二里〉
<span id="长安二年置">[[#长安二年置|长安二年置]]
清海军在州西七百里旧名镇城镇天宝中改名清海军
俱六镇在州西二百四十里当碎叶路
凭落镇在州西三百七十里
神仙镇在州南五十里当西州路
沙钵镇在州西五十里当碎叶路
蒲𩔖镇在蒲𩔖县西
郝遮镇在蒲𩔖县东北四十里当回鹘路
盐泉镇在蒲𩔖东北二百里当回鹘路
特罗堡子在蒲𩔖县东北二百馀里四面有碛置堡子处周回约二千里有好水草即往回鹘之东路
元和郡县志卷四十
元和郡县志后序
右元和郡县志四十卷唐宰相李吉甫所上也吉甫病古今地理家著录不得其要独取萧何收秦图书而究天下阸塞戸口多少者以为凖则则不待详阅其书而其体要卓然可纪也已吉甫再相葢元和六年此志自载其所尝建白者二事改复天徳旧城则在八年更置宥州于经略军则在九年其年十月吉甫遂薨于位则是书又其当国日久乃始纂述此于唐家郡县疆境方面险要必皆熟按当时图籍言之最为可据又其言曰志凡四十七镇镇皆有图冠其篇首故以图志名之图今亡矣独志存焉耳宪宗经略诸镇吉甫实赞成之其于河北淮西悉尝图上地形宪宗得以坐览要害而阴定策画者图之助多也惜乎其不存志传写久有阙逸又讹误不敢强补谨书其有益者以示可传而已淳熙二年五月一日秘书少监臣大昌序
张几仲帅襄阳且行谓予曰以予之好异书知世间有甚欲之而无其力者矣之镇茍暇期取古书有益者刻木而布传之庶其费寡而人可得是亦一为政也秘藏多书盍选择见授予思之有元和郡县志者其所记地理多唐家制度本朝疆理天下率多本唐则是书之备稽究特与今宜予尝即蓬山藏本之未叙列其所以可传者矣茍欲嘉惠夫人则莫此为要遂录寄之以遂其雅好几仲名子颜今以敷文阁待制在镇淳熙二年至日新安程大昌泰之书
右元和郡县志四十卷目录二卷唐元和八年丞相李赵公吉甫所上也后三百六十有三年今京西牧待制张公几仲始刻版于襄阳幕府按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是书为五十四卷会要析而两之一曰州县郡国图三十卷一曰郡国图其卷与新志同皆冠以元和三者了不相似以今所刻证之皆非也地理之最莫切于图书周官职方氏掌天下之图要周知其利害沛公入闗萧何收秦丞相府图籍具知阸塞戸口多少强弱处基汉为雄光武与邓禹论天下郡国亦披舆地图乃克见则不出户庭而九州万里在吾目中如策马并辔援衣挈领舎此谁则然方赵公为相强藩悍帅狃贞元馀习擅地自予朝廷莫敢诃而能以期年间易三十六镇魏田季安病公请以滑任薛平戍重兵邢洺因图上河北险要宪宗张于浴堂门壁每叹曰朕日按图信如料则其所著书葢已见之行事矣岂直区区纸上语而已哉几仲先忠烈王勲在彝鼎为中兴社稷臣几仲济美称家文史声猷有晋宋胜流风度方守国西门雍容缓带蹑叔子元凯故迹一旦天子读此书悼河山之独西想燕冀而忼慨眷焉北顾思有所出赵营平不必驰至金城图上方略马伏波不必聚米为山指画形势几仲知之矣予愿拭目焉本作书之旨则赵公之叙固在今揭于篇首淳熙三年十一月番阳洪迈书
子颜少有四方志逮长益笃比年数被上委使寻复领符襄州奏事便殿上谕曰驰驱原隰尔素志也顾昧陋何以克承玉音洎至郡每登岘山抚中原未始不叹息久之思有以自效者浩不知其涯焉会故人程刑部寄元和郡县志阅之瞿然有感仰惟明主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者不在兹乎亟用版传以资有志者筹赞恢拓之业又得程洪二巨公题品详赡斯文为不朽矣昔司马子长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北涉汶泗东观齐鲁孔子之遗风西使巴蜀以还周览山川故其为文广博驰骋古今愚不敏讵敢拟一二惟欲勉驰驱之素志竭绵薄于异时葢有务于是书亦报上之一云淳熙三年十二月朔旦上秦张子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