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元和郡县志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四
  唐 李吉甫 撰
  山南道二 案唐书地理志山南东道有金州次郢州后即汉阴郡其县曰西城洵阳石泉汉阴元和时其名不改今志文皆缺
  郢州富水下
  开元户五千六百九十九 乡一十二元和户一万一千九   乡二十三
  本江夏郡云杜县之地周地图记曰蛮人酋渠田金生代居此地常为边患梁普通末遣郢州刺史元树讨平之因置新州后魏废帝二年改为温州因温水为名也隋末废温州县并入安陆郡武徳四年于今京山县重置温州贞观十七年废温州于长寿改置郢州
  州境案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三百八十五里西北至东都一千一百二十五里
  东南至复州三百里正南微西至江陵府三百里
  西北至襄州三百一十里东北至随州三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白纻布赋 布 麻
  管县三
  长寿 京山 富水
  长寿县上郭下
  本汉竟陵县地宋分置长寿县理石城即今县理是也属竟陵郡魏文帝大统后属温州贞观十七年于县改置郢州县属焉后遂因之
  汉水去县十步
  县城本古之石城背山临汉水呉于此置牙门戍城羊祜镇荆州亦置戍焉即今州理是也
  京山县下西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汉云杜县地也隋属温州大业二年改为京山县皇朝温州所理在此贞观十七年罢温州县属郢州大洪山在县西北二百里孤秀为众山之杰其山多锺乳
  温汤水在县南十五里拥以溉田其收数倍流经其家多凶
  富水县中西南至州三百四十里
  本汉安陆县地后汉分其地置新市县属江夏郡后汉有新市平林兵谓此后魏改新市为富水县取县界富水为名
  富水南去县一百步
  唐州淮安上
  开元户二万一千五百九十七 乡四十五元和户四万七百四十    乡八十七
  禹贡豫州之域春秋时为楚地秦为南阳郡地自汉迄宋皆同后魏太和中于此置东荆州理比阳故地其后改为淮州隋开皇五年又改为显州贞观九年改为唐州
  州境东西三百八里南北三百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叶县路一千三百四十里取邓州路一千二百二十五里
  西北至东都五百二十里东至蔡州二百四十里

  东南至申州二百六十里南至随州三百六十里
  西至邓州三百二十里西北至襄州三百二十里
  北至汝州叶县一百八十里自叶取龙兴路至汝州一百八十里东北至许州二百七十里
  贡赋开元贡 绢 丝布赋 布 麻
  元和贡 绢十疋
  管县七
  比阳 慈丘 桐柏 平氏 湖阳 方城泌阳
  比阳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属南阳郡比水所出故曰比阳后魏属江夏郡隋属淮安郡贞观改属唐州
  显望冈在县西北六十里
  比水南去县二里后汉世祖破甄阜梁丘赐于比水西斩之即此水也案是书因避唐太宗讳凡世字皆作代今遇后汉世祖之称改从史文舞阴故城在县西北六十五里汉县属南阳郡曹公与张绣战引还舞阴即此城也
  慈丘县上西南至州七十里
  本汉比阳县之地后魏孝文于此置江夏县并置江夏郡领之隋开皇三年废郡县属淮州十八年改为慈丘取慈丘山为名
  慈丘山在县西五十里
  比水出县东南太湖山
  桐柏县中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汉平氏县之东界也梁于此置义乡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桐柏取山为名也
  桐柏山在县西南九十里禹贡曰导淮自桐柏出紫草天木山俗名天目山在县东北五十五里祖逖为豫州刺史藏家口于天木山即此山也山上有池时人号为天目
  淮水出县南桐柏山一名大复山
  淮渎庙在县西六十里桐柏山东北
  平氏县中东北至州七十里
  本汉旧县属南阳郡晋属义阳郡其后为北人侵掠县皆丘墟后魏于平氏故城重置属淮州隋改属淮安郡贞观改属唐州
  醴水出县东南桐柏山西流经县北三里与淮同导西流为醴东流为淮
  湖阳县中东北至州一百六十里
  古蓼国也左传曰郧人将与随绞州蓼伐楚注曰今义阳东湖阳县是也地理志曰蓼国咎繇后为楚所灭后魏孝庄帝于此立湖州贞观元年废以湖阳属唐州方城县上东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汉堵音者阳地也属南阳郡在堵水之阳故名后汉朱祐为堵阳侯梁于此置堵阳郡隋改置方城县取方城山为名也属淯阳郡贞观改属唐州
  方城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即沮溺耦耕处左传屈完对齐桓公楚国方城以为城是也
  堵水西去县三十五里
  泌阳县中东至州一百里
  本汉棘阳县地后魏于此置襄城郡领襄城上马二县贞观元年废入湖阳县开元十三年刺史白知节奏复置天宝元年改为泌阳
  随州汉东上
  开元户一万三千二百一十六 乡二十七元和户一万二千七百一十六 案乡数𫝊写缺
  本春秋时随国与周同姓左传曰汉东之国随为大注曰今义阳随县也其后为楚所灭为南阳郡地汉立为随县属南阳郡晋太康九年分义阳置随郡自宋以还多以封建子弟为王后魏文帝大统十六年改随州后遂因之
  州境东西三百七十里南北三百七十八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四百三里西北至东都一千一百六十五里
  东南至安州一百五十五里西南至郢州三百九十里
  西至襄州三百五十里西至唐州三百六十里
  东北至申州二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 绫 葛 覆盆子赋 绢 布 绵
  元和贡 绫十疋 葛五疋
  管县四
  随  光化 枣阳 唐城
  随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属南阳郡即随国城也历代不改
  厉山亦名烈山在县北百里礼记曰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故曰厉山氏
  断蛇丘在县北二十五里即随侯救断蛇处
  溠水在县西四十里左传曰楚武王伐随莫敖屈重除道梁溠
  平林故城在县东北八十里王莽末闗东起兵陈牧廖堪起兵号平林兵
  季梁庙在县南门外道西三十二步
  光化县下西北至州三十四里
  本汉随县地南齐武帝分其地立安化县属随郡后魏文帝改为新化县废帝改为光化县
  枣阳县上东至州二百里
  本汉蔡阳地属南阳郡后汉分蔡阳立襄乡县周改为广昌隋仁寿元年改为枣阳县因枣阳村为名也舂陵故城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汉景帝子长沙王发子舂陵节侯之邑也世祖即位幸舂陵复其徭役改曰章陵案此条及下二条世祖原本因避讳皆作代祖今改正
  后汉世祖宅在县东南三十里宅南三里有白水东京赋所谓龙飞白水也
  世祖父南顿君陵县东二十七里
  唐城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五里
  本汉随县地梁于此置下溠戍后没魏改为下溠镇隋开皇三年改镇为唐城县大业二年开元二十四年采访使宋鼎奏置
  唐城山在县北三十二里
  均州武当下
  开元戸九千八百五十九 乡二十元和户八千一百八十二 乡二十
  汉南阳郡武当县地也因山为名永嘉之乱雍州始平郡流人出在襄阳者江左因侨立始平郡以领之寄理襄阳宋孝武帝割武当县以隶之后魏改始平郡为武当郡隋开皇三年罢郡置均州
  州境案州境里数𫝊写缺
  八到西北至上都九百里东北至东都八百八十五里
  东至邓州二百四十里东南水路至襄州三百六十里
  南至房州二百六十八里西至金州三百六十里
  北至邓州内乡县二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麝香 山鸡皮毛赋 绢 布 绵 麻
  管县三
  武当 郧乡 丰利
  武当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属南阳郡后汉初延岑起兵于此后遂空废宋元嘉末移县理延岑城贞观十五年于此置均州武当山一名㟥山一名太和山在县南八十里髙二千五百丈周回五百里乃阴长生于此得仙
  汉水去县西北四十里水中有洲名沧浪洲即禹贡云又东为沧浪之水
  盐池在县东南百里池水四周上生紫气池左右草木十馀里气所染著上如雪霜尝之盐味土人谓之盐花郧乡县上东至州一百一十三里
  本汉钖县钖音羊古麇国之地也左氏传曰楚潘崇伐麇至于钖穴是也汉钖县属汉中郡晋武帝改钖县为郧乡县隋初属均州后隶房州贞观又改属均州
  西山今名宝葢山在县西南三里其山南临汉水汉水西自丰利县界流入南去县三里东有涝滩冬即水浅而下多大石又东为净滩夏水急迅行旅苦之歌曰冬涝夏净断官使命
  丰利县 东至州二百四十里
  本汉长利县之地也理在长利川故以为名宋于此侨置南上洛郡属梁州后魏文帝改南上洛郡为丰利郡又立丰利县隋以丰利县属金州贞观八年改属均州锡义山一名天心山在县东北六十五里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相传以为仙灵所居
  汉水南去县二十里
  房州房陵下
  开元户一万四千四百三十一 乡三十四元和户四千四百      乡三十四
  禹贡梁州之域古麇国之地左传曰楚子伐麇成大心败麇师于防渚阚骃以为防陵即春秋时防渚州之得名盖自此也战国时属楚秦为汉中郡地汉立房陵县属汉中郡后汉末立为房陵郡建安三十四年蜀先主遣宜都太守孟逹征房陵杀太守申耽魏文帝时孟达降魏魏改房陵郡为新城郡后达叛魏降蜀司马宣王击杀之侯景之乱地入后魏至周武帝改为迁州贞观十年废迁州自竹山县移房州于废迁州廨即今州理是也
  州境东西五百二十三里南北三百六十九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六百六十八里东北至东都一千一百五十五里
  东至襄州四百二十里水路五百八十四里南至归州山路五百里正西微北至金州五百四十里北至均州二百六十八里
  贡赋开元贡 麝香 蜡 锺乳 苍矾石赋 布 麻
  元和贡 麝香二十颗 石膏 雷丸 芮草
  管县四
  房陵 永清 竹山 上庸
  房陵县上郭下
  本汉旧县属汉中郡后汉改防为房后魏以为光迁县贞观十年改为房陵
  房山在县西南四十三里其山西南有石室似房因以为名
  建鼓山在县南百一十三里与马鬃山连接二山并髙峻冬夏积雪
  筑水出县西北叶山经县北二里魏遣夏侯泉与张郃下巴西集军宕渠刘备屯军筑口即此水也
  赵王迁墓在县北九里秦使王翦灭赵徙赵王迁于房陵
  永清县中下西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房陵县地后魏废帝分房陵东境置大洪县周武帝改为永清县属迁州隋改属房陵郡
  沮水出县西南景山东南入于汉江左传曰江汉沮漳楚之望也案沮今左传本作睢孔颖达疏云睢经襄阳至南郡枝江县入江与山海经睢水出景山相合汉书地理志临沮注引左传作沮与水经沮水出房陵县相合沮睢二字旧盖通用
  筑水经县北三里
  大洪故县城在县东六里
  竹山县中下东至州一百四十八里
  本汉上庸县古庸国也昔武王伐纣庸人往焉故牧誓云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注云庸濮在江汉之南左传曰庸率群蛮以叛楚使庐戢梨侵庸后遂灭之至汉初立上庸县属汉中郡后汉于县立上庸郡后魏改置竹山县因黄竹岭以为名也
  方城山在县东南三十里顶上平坦四面险固山南有城周十馀里
  白马塞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初孟达为新城太守登此山而叹曰刘封申耽据金城千里而不能守岂大丈夫也
  黄竹山在县北百里山上竹色皆黄因以为名也上庸县中下东至州二百五十里
  本汉上庸县地也按汉上庸县今竹山县理是也萧齐武帝分上庸县地于此立新丰县属上庸郡后魏改为孔阳县因界内孔阳水为名隋开皇三年罢孔阳县仍移上庸县理于废孔阳县理属罗州贞观十年改属房州
  长罗山在县北四里
  孔阳水在县西五十步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四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