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昊

太昊,亦作太皞、太皓,风姓,号伏戏氏。以木德王,是为春皇。一云伏羲氏,一云宓牺氏,一云包羲氏,一云庖牺氏,都陈。在位百十一年,一云百六十四年。

十言之教

干、坤、震、巽、坎、离、艮、兑、消息。(《左传》定四年《正义》引《易》云:“伏羲作十言之教。”)

炎帝

帝生于姜水。(《说文》)因姓姜,以火德王,称炎帝。一云赤帝。一云有焱氏。始作耒耜,号神农氏。一云农皇。以起烈山,亦号烈山氏。一云厉山氏。一云连山氏,一云朱襄氏。初都陈,后居曲阜,在位百二十年,传八世五百三十年。一云传十七世,一云七十世。谨案《汉。艺文志》农家有《神农》二十篇,本《注》云:“六国时,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师古引刘向《别录》云“疑李悝及商君所说”。兵阴阳家又有《神农兵法》一篇,五行家有《神农大幽五行》二十七卷,杂占家有《神农教田相土耕种》十四卷。经方家有《神农黄帝食禁》七卷,《周礼。医师疏》引《食禁》作《食药》。神仙家有《神农杂子技道》二十三卷,独《本草》不见,见《平帝纪》及《楼护传》,盖《食禁》、《食药》即《本草》矣。仓颉造字在黄帝时,前此未有文字。神农之言,皆后人追录。晁错所引,显是六国时语。即《六韬》及《管子》、《文子》所载,亦不过谓神农之法,相传如是。岂谓神农手撰之文哉。今除《本草》见存外,皆入录。

神农之禁

春夏之所生,不伤不害。(《群书治要》、《六韬·虎韬篇》引《神农之禁》)

神农之数

一谷不登,减一谷,谷之法什倍。二谷不登,减二谷,谷之法再什倍。夷疏满之,无食者予之陈,无种者贷之新。(《管子·揆度》)

神农之法

丈夫丁壮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文子·上义》、《淮南子·齐俗训》“不耕不织”上皆有“而”字。又《吕氏春秋·爱类》引《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神农之教

有石城十仞,有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汉食货志》晁错引《神农之教》)

神农书

禾生于枣,出于上党羊头之山右谷中。生七十日秀,六十日熟,凡一百三十日成,忌于寅卯。

黍生于榆,出于大梁之山左谷中。生六十日秀,四十日熟,凡一百日成,忌于丑。

大豆生于槐,出于沮石之山谷中。九十日华,六十日熟,凡一百五十日成,忌于卯。

小豆生于李,出于农石之山谷中。生六十日华,五十日熟,凡一百一十日成,忌于卯。

秫生于杨,出于农石之山谷中。七十日秀,六十日熟。凡一百三十日成,忌于午。

荞麦生于杏,出于农石之山谷中。生二十五日秀,五十日熟。凡七十五日成,忌于子。

麻生于荆,出于农石之山谷中。生七十日秀,六十日熟,凡一百三十日成,忌干未午辰亥。

小麦生于桃,出于须石之山谷中。生二百日秀,三十日熟,凡二百三十日成,忌于子。

稻生于柳,出于农石之山谷中。生八十日秀,七十日熟,凡一百五十日成,忌于亥。

五谷以生长日种者多实,以老死日种者无实,又难生。以忌日种之,一人不食。

禾生于己,疾于酉,长于子,老于戌,恶于丙丁,忌于寅卯。黍生于寅,疾于午,长于丙丁,老于戌,死于申,恶于辰,忌于丑。豆生于申,疾于子,长于壬,老于丑,恶于甲乙,忌于丙丁。麦生于酉,疾于卯,长于辰,老于午,死于巳。恶于戌,忌于子。太岁在四季,葶苈子熟时可种禾豆,夏至时可种黍麻。夏至后百日,地气上时可种麦。(丑未戌是也。)太岁在四仲,椹熟时可种禾豆,夏至可种黍麻,夏至后九十日,地气上可种麦(子午丑酉是也。)太岁在四孟,以蚕眠起时可种禾豆。夏至前五十日可种稻黍麻。夏至后八十日,地气上可种麦(寅申已亥是也《开元占经》一百十一。)

神农占

正月上朔,有风雨。三月谷贵,石五百钱。八月有三卯,旱,麦大善。无三卯,麦不善。凡虫食李,则黍贵。食枣,粟贵。食杏,麦贵。食荆,麻贵。食桑,丝贵。正月上朔日,风从东来,植禾善。从南来,植黍善。从北来,稚禾善。四月四日,风从东来,植豆善。西来,四日至七日,中豆善。七日至十日,稚豆善。十四日无风,不种豆。从冬至日到来年,满六十日,有大风雨折树木,麦大善。从平朔至食时,植麦善。至日中,中麦善。至日入,稚麦善。常以夏至后九十日可种。四月朔日,风从东来,从平明至辰时,植黍善。至日中,中黍善。至日入,稚黍善。月朔日入,清明蚕善。正月有甲子,籴初贵后贱。正月上辛,温者善,风寒者不好。(《开元占经》一百十一)

有焱氏颂

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庄子·天运》引“有焱氏为之颂”。《释文》“焱亦作炎”。)

黄帝

帝姓公孙,名轩辕。一云姓姬。始服轩冕,号轩辕氏。一云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号亦云帝轩氏。一云帝鸿氏,一云归藏氏。有熊国君少典氏之子,亦号有熊氏。伐炎帝,杀蚩尤,以土德王,称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一。

道言

一者,阶于道,机于神。(《六韬·兵道》十二)

芒芒昧昧,因天之威,与天同气。(《文子·符言》、《上仁》、《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缪称训》、《泰族训》、《御览》七十七。)

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吕氏春秋·去私》)

帝无常处也。有处者,乃无处也。以言不刑蹇。(《吕氏春秋·圜道》)

厉女德而弗忘,与女正而弗衰,虽恶奚伤。(《吕氏春秋·遇合》)

四时之不正也,正五谷而已矣。(《吕氏春秋·审时》)

政语

日中必彗,操刀必割。(贾谊《新书·一宗首》)

道若川谷之水,其出无已,其行无止。(贾谊《新书》九《修政语》上)

巾几铭

毋翕弱,毋俷德,毋违同,毋敖礼,毋谋非德,毋犯非义。(《路史·疏仡纪》“黄帝作巾几之铭”。案《后汉·朱穆传》《注》:“黄帝作巾机之法。”即此。《汉志》道家有《黄帝铭》六篇)

金人铭

我,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行所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无残,其祸将然。勿谓莫闻,天妖伺人。荧荧不灭,炎炎柰何。涓涓不壅,将成江河。绵绵不绝,将成纲罗。青青不伐,将寻斧柯。诚不能慎之,祸之根也。曰是何伤,祸之门也。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众人惑,我独不从。内藏我知,不与人论技。我虽尊富,人莫害我。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戒之哉!戒之哉!(《说苑·敬慎》。案此铭旧无撰人名,据《太公阴谋》、《太公金匮》,知即黄帝六铭之一。《金匮》仅载铭首廿馀字,今取《说苑》以足之)

余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意林》一引《太公金匮》:“武王问五帝之戒,可得闻乎?”太公曰:“黄帝云”。)

丹书戒

施舍在心平,不幸乃弗闻过。祸福在所密,存亡在所用。下匿其私,用试其上。上操度量,以割其下。上下一日百战。(《路史·疏仡纪》:“黄帝用作戒于丹书”。又《韩非子·杨权》引末五语)

诲颛顼

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吕氏春秋·序意》:“文信侯曰:‘尝得学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

黄雀占

黄者士精,赤者火荧。爵者赏也。余当立大功乎。黄雀者集也。(《御览》八百七十二引《春秋考异邮》:“黄帝将兴,有黄雀赤头立于日旁。黄帝曰”《艺文类聚》九十九引作。黄帝占曰:‘黄者,玉精。赤者,火荧。雀者,赏也。余当立。’”)

《李法》

壁垒已定,穿窬不繇路,是谓奸人。奸人者杀。(《汉书·胡建传》)

《兵法》

甲子从北斗魁第一星起,顺数至庚午,在第七刚星。至辛未,还从第六星逆数至丙子,又从第一星顺数,尽六甲。(《五行大义》第五篇引《黄帝兵诀》。案《隋志。黄帝兵法杂要诀一卷》此省词。《隋志》《黄帝兵法》共八种。又案《李法》《律法》《兵律》在其中。今辑《兵法》次《李法》后。)

沈阴,日月俱无光,昼不见日,夜不见月星,皆有云障之而不雨,此为君臣俱有阴谋,两敌相当,阴相图议也。若昼阴,夜月出,君谋臣;夜阴,昼日出,臣谋君,下逆上也。(《开元占经》五引《黄帝用兵要法》。又十一引《黄帝用兵要诀》)

日月晕,仰视之。须臾,忽有云气从傍入者,急随云以攻之,大胜。(《开元占经》八引《黄帝兵法》)

荧惑出太白之阴,若不有分军,必有他急,分大军也。(《开元占经》二十一引《黄帝兵法》)

太白与辰星俱出东方,西方国大败。俱出西方,东方国大败。若客主人俱出军,在东方,东方军败。在西方,西方军败。言其表面军也。在表者不善,不获已,军坚守可也。(《开元占经》二十二引《黄帝兵法》)

出军诀

牙旗者,将军之精;金鼓者,将军之气,一军之形侯也。(《御览》三百三十八)

帝颛顼

帝名颛顼,黄帝孙,兴于高阳,号高阳氏。妘姓。一云姬姓。以水德王,都帝丘,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八。

政语

帝颛顼曰:“至道不可过也。至义不可易也。是故以后者复迹也。故上缘黄帝之道而行之,学黄帝之道而赏之,加而弗损,天下亦平也。”(贾谊《新书·修正语》上)

颛顼曰:“功莫美于去恶而为善,罪莫大于去善而为恶,故非吾善善而已也。善缘善也。非恶恶而已也,恶缘恶也。吾日慎一日,其此已也。”(同上)

丹书

敬胜怠者强,怠胜敬者忘。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不敬则不正。枉者灭废,敬者万世。(《大戴礼》:“武王践祚,召师尚父而问焉,曰:‘昔帝颛顼之道存乎?’师尚父曰:‘在《丹书》。书之言云云’”。案“昔帝”各本作黄帝,今从官聚珍本。《学记》疏云。检《大戴礼》,惟云帝颛顼之道,无“黄”字)

帝颛顼之法

妇人不辟男子于路者,拂之于四达之衢。(《淮南·齐俗训》、《御览》七十引《淮南子》“拂”作祓,注云“除其不祥”)

帝喾

帝名喾,一云名夋,一云名岌,黄帝曾孙。兴于高辛,号高辛氏。年十五,佐颛顼,三十五即位,以木德王,都亳。在位七十年,年百有五。

政语

帝喾曰:“缘道者之辞,而与为道已。缘巧者之事,而学当作与为巧已。行仁者之操,而与为仁已。故节仁之器以修其躬,而身专其美矣。故上缘黄帝之道而明之,学颛顼之道而行之,而天下亦平也。”(贾谊《新书·修政语》上)

帝喾曰:“德莫高于博爱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故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吾慎此而已也。”(同上)

帝尧

帝姓伊祁,名放勋,帝喾子,兄帝挚封为唐侯,以帝挚之九年受禅,号陶唐氏。以火德王,都平阳。或云以土德王。在位七十年而舜摄,又二十八年崩,年百七十。(谥曰尧。)

政语

帝尧曰:“吾存心于千古,加志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故一民或饥,曰此我饥之也。一民或寒,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曰此我陷之也。”(贾谊《新书·修政语》上)

尧戒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人莫蹪于山,而蹪于垤。(《淮南子·人间训》)

刻璧东沈于雒

天子臣放勋,德薄施行不玄。(《御览》八十引《尚书中侯》)

帝舜

帝姓姚,名重华。或云字都君,诸冯人。颛顼之后。尧征为司徒,寻摄政受禅,号有虞氏。以土德王,都浦阪。在位五十年,年百岁,或云百十岁。(谥曰舜。)

九共

予辩下土,使民平平,使民无敖。(《尚书大传》)

政语

帝舜曰:“吾尽吾敬,而以事吾上,故见为忠焉。吾尽吾敬,以接吾敌,故见为信焉。吾尽吾敬,以使吾下,故见为仁焉。

祠田

荷此长㭒,耕彼南亩,四海俱有。(《文心雕龙·祝盟篇》引舜之《祠田》)

夏禹

禹姓姒,名文命,蜀之石纽人,颛顼六世孙。尧以为司空,封夏伯,因称伯禹。后受舜禅,号有夏氏,始降称王。亦号夏后氏。摄位二十年,即位十年,(谥曰禹,亦称神禹,又曰大禹。)

禹誓

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诸群疑当作群邦诸君以征有苗。(《墨子·兼爱》下)

禹禁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纲罟,以成鱼鳖之长。且以并农力,执成男女之功。(《周书·大聚篇》:“旦闻禹之禁”)

政语

民无食也。则我弗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民,我弗能劝也。(贾谊《新书·修政语》上》)

夏箴

中不容利,民乃外次。(《周书·文传篇》引《夏箴》。孔晁曰:“夏禹之箴戒书也。”)

小人无兼年之食,遇天饥,妻子非其有也。大夫无兼年之食,遇天饥,臣妾与马非其有也。戒之哉。弗思弗行,至无日矣。(同上)

开望

土广无守,可袭伐。土狭无食,可围竭。二祸之来,不称之灾。天有四殃,水旱饥荒。其至无时,非务积聚,何以备之!(《周书·文传篇》引《开望》。孔晁曰:“《开望》,古书名也。”《北堂书钞》一百二引“天有四殃”已下为《周书·夏箴》。今据编于《夏箴》后。)

簨簴铭

教寡人以道者击鼓,教寡人以义者击钟,教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语寡人参狱讼者挥鼗。(《鬻子》:“夏禹之治天下也,以五声听。门悬钟鼓铎磬而置鼗,以待四海之士。为铭于簨簴。又见《淮南子·汜论训》,作“以待四方之士为号”云云,小异。)

祀六沴

若尔神灵,洪祀。六沴是合,无差无倾,无有不正。若民有不敬事,则会批之六沴,六事之机,以垂示我。民人无敢不敬事。上下王祀。(《尚书大传》《鸿范五行传》)

后稷

后稷名弃,帝喾之胄。别姓姬,唐虞之际为天官,主稷。后之言主,故号后稷。后为司马,子孙世居稷官,皆称后稷。至太康末失官。商初代柱为稷神。周克商,追尊为自出之帝,效配天。

教稷

后稷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吕氏春秋·上农》)

后稷曰:“子能以窐为突乎?子能藏其恶而揖之以阴乎?子能使吾土靖而圳浴土乎?子能使保湿安地而处乎?子能使雚夷母淫乎?子能使子之野尽为泠风乎?子能使槁数节而茎坚乎?子能使穗大而坚均乎?子能使粟圜而薄糠乎?子能使米多沃而食之强乎?无之,若何?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缓,缓者欲急。湿者欲燥,燥者欲湿。上田弃亩,下田弃圳。五耕五槈,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必无螟蜮。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是以六尺之㭒,所以成亩也。其博八寸,所以成圳也。槈柄尺,此其度也。其槈六寸,所以间稼也。地可使肥,又可使棘。人肥必以泽,使苗坚而地隙。人槈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缓。草諯大月。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孟夏之昔,杀三叶而获大麦。日至,苦菜死而资生,而树麻与菽。此告民地宝尽死。凡草生藏日中出。狶首生而麦无叶,而从事于蓄藏。此告民究也。五时见生而树生,见死而获死。天下时,地生财,不与民谋。有年瘗土,无年瘗土,无失民时,无使之治。下知贫富,利器皆时至而作,渴时而止,是以老弱之力可尽起。其用日半,其功可使倍。不知事者,时未至而逆之,时既往而慕之,当时而薄之,使其民而郤之。民既郤,乃以良时慕,此从事之下也。操事则苦,不知高下,民乃逾处。种稑禾不为稑,种重禾不为重,是以粟少而失功。”(《吕氏春秋·任地》)

商汤

汤姓子,名履。一名天乙。契十四世孙。即位十七年克夏,号曰武王。王十三年崩,年百岁。谥曰汤。一曰成汤,一曰武汤。

帝告

施章乃服,明上下(《困学纪闻》二引《尚书大传·帝告》)

汤征

汤曰:“予有言,有视水见形,视民见治不。”伊尹曰:“明哉。言能听,道乃进。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汤曰:“汝不能敬命,予大罚殛之。无有攸赦。”(《史记·殷本纪》案《孟子·滕文公》篇引“葛伯仇”饷。《梁惠王篇》引“汤一征自葛始”,又引“徯我后,后来其苏。《滕文公》篇引“汤始征自葛载”,又引“徯我后,后来其无罚”,皆《汤征》文。以《孔书》入《仲虺之诰》,故不录。)

汤诰

惟三月,王自至于东郊,告诸侯群后:“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罚殛女,毋予怨。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后稷降播,农殖百谷。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后有立。昔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帝乃弗予,有状。先王言不可不勉。曰:‘不道毋之在国,女毋我怨。’”(《史记·殷本纪》)

与诸侯誓

汤即天子之位,与诸侯誓曰:“阴胜阳,即谓之变,而天弗施。雌胜雄,谓之乱,而人弗行。故诸侯之治政,在诸侯之大夫治与从。”(《周书·殷祝》)

政语

汤曰:“学圣王之道者,譬如其日。静思而独居,譬其若火。夫舍学圣之道而静居独思,譬其若去日之明于庭,而就火之光于室也。然可以小见,而不可以大知。”(贾谊《新书》九)

汤曰:“药食尝于卑。然后至于贵。药言献于贵。然后闻于卑。”(同上,又见《说苑·君道》)

嫁妹辞

无以天子之尊而乘诸侯,无以天子之富而骄诸侯。阴之从阳,女之顺夫,本天地之义也。往事尔夫,必以礼义。(《困学纪闻》一京房引汤嫁妹之词)

盘铭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纲祝

汤见设纲者,四面张,祝曰:“自天下者,自地出者,自四方至者,皆罹我纲。”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能如此。”令去三面,舍一面,而教之祝曰:“蛛蝥作纲,今之人循绪。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请受其犯命者。(贾谊《新书》七。又见《吕氏春秋·异用》、《史记·殷本纪》、《新序》五,并小异。)

桑林祷

惟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告于上天后曰:今天大时,即当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简在帝心。万方有罪,即当朕躬。朕躬有罪,无及万方。(《墨子·兼爱》下引汤说。又《吕氏春秋·顺民篇》:“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多末二语。其为祷旱之词,可以互证。而《周语。汤誓》曰:“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韦诏注:“《汤誓》,《商书》伐桀之誓也。”今《汤誓》无此言,则散亡矣。又《论语·尧曰篇》孔安国注:“此伐桀告天之文。”《墨子》引《汤誓》其词若此,则与《墨子》显异,所未详也。)

政不节与?使民疾与?宫室崇与?妇谒盛与?苞苴行与?谗夫兴与?(《荀子·大略篇》。又《公羊解诂》二引《韩诗传》、《说苑·君道篇》、《御览》八十三引《帝王世纪》,小异。)

武丁

武丁,小乙子,汤十世孙,商之第二十二王。在位五十九年,一云百年,庙号高宗。

说命

高宗梁暗,三年不言。(《尚书大传》)

曰:“以余正于四方,余恐德之不类,兹故不言。(《楚语》上:白公子张曰:“昔殷武丁能耸其德,至于神明。于是乎三年默以思道,卿士患之,曰:“王言以出令也。若不言,是无所禀令也。”武丁于是作书。”贾逵。唐固曰:《书》,《说命》也。)

曰:“若金,用女作砺。若津水,用女作舟。若大旱,用女作霖雨。启乃心,沃朕心。若药不暝眩,厥疾不瘳。若跣不视地,厥足用伤。(同上)

必交修余,无余弃也。(同上)

念终始,典于学。(《文王世子》)

学学半。(《学记》)

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同上)

惟口起羞,惟甲胄起兵,惟衣裳在笥,推干戈省厥躬。(《缁衣》)

爵无及恶德,民立而正。事纯而祭祀,是为不敬。事烦则乱,事神则难。(同上)

伊尹

伊尹名挚,姓伊字尹,有侁之空桑人。初仕桀,归相汤,为阿衡。太甲尊为保衡。

伊训

惟太甲元年,十有二月乙丑朔,伊尹祀于先王,诞资有牧方明。(《汉书·律历志》引《伊训》)

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孟子》)

载孚在亳。(《尧典》疏云。郑《注》典宝引《伊训》)

征自三届。(同上)

从谏而不指,微谏而不倦,为上则明,为下则逊。(《荀子·臣道》引《书》。杨倞云:“《书》,《伊训》也。”)

四方献令

汤问伊尹曰:“诸侯来献,或无牛马之所生。而献远方之物,事实相反,不利。今吾欲因其地势所有而献之。(本脱“而”字,从《文选》左思《咏史诗》注引补,)必易得而不贵。其为四方献令。”伊尹受命,于是为四方令曰:“臣请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九夷、十蛮、越沤、湔发、文身,请令以鱼皮之鞞,𩶭鲗之酱,(𩶭字本空白,从《北堂书钞》一百四十六引补)鲛瞂利剑为献。正南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请令以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正西昆仑、狗国、鬼亲、枳巳、闟耳、贯胸、雕题、离丘、漆齿、请令以丹青、白旄、纰罽、江历、龙角、神龟为献。正北空同。大夏、莎车、姑他、旦略、豹胡(一作貌胡)代翟、匈奴、楼烦、月氏、孅犁、其龙、东胡。请令以橐驼、白玉、野马、𫘦𬳿、𫘝𫘨、良弓为献。”汤曰:“善!”(《周书·王会》)

说汤

汤得伊尹,祓之于庙,熏以萑苇(此四字本脱,从《风俗通·祀典》、《续汉·礼仪志》中注引补)爝以爟火,衅以牺猳。明日设朝而见之。说汤以至味。汤曰:“可得(本作“可对”,从《御览》八百四十九校改)而为乎?”对曰:“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后可具。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燥,草食者膻。臭恶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嚛(本作“酷”。从《玉篇》引改),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𦞕。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隽觾(《文选·七命》注作“隽燕”)之翠,述荡之腕,旄象之约。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凤之丸,沃民所食。鱼之美者,洞庭之𩹲,东海之鲕。醴水之鱼,名曰朱鳖,六足有珠百碧(疑当作“若碧”。)雚水之鱼名曰鳐,其状若鲤而有翼,常从西海夜飞,游于东海。菜之美者,昆仑之𬞟,寿木之华。指姑(《齐民要术》十引作“括姑”)之东,中容之国,有赤木玄木之叶焉。馀瞀之南,南极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树,其色若碧。阳华之芸,云梦之芹(《说文》作䔇),具区之菁,浸渊之草,名曰土英。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鳣鲔之醢,大夏之盐,宰揭之露(《开元占经》一百一作“雩揭之露”,《初学记》二、《御览》十二作“揭雩之露。”宋本《初学记》作“揭萼”),其色如玉,长泽之卵。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阳山之穄,南海之秬。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仑之井,沮江之丘,名曰摇水,曰山(疑当作“白山”)之水,高泉之山,其上有涌泉焉。冀州之原,果之美者,沙棠之实。常山之北,投渊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箕山之东,青鸟之所,有甘栌焉。江浦之橘,云梦之柚,汉上石耳,所以致之。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非先为天子,不可得而具。天子不可疆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则至味具。”(《吕氏春秋·本味》。案《汉志》道家有《伊尹》五十一篇,小说家有《伊尹说》二十七篇。本注:“其语浅薄,似依托也。”此疑即小说家之一篇。《孟子》:“伊尹以割烹要汤,”谓此篇也。)

对汤问

汤问于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对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将先取。”(《吕氏春秋·先己》)

汤问伊尹曰:“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知之有道乎?”伊尹对曰:“昔者尧见人而知,舜任人然后知,禹以成功举之。夫三君之举贤,皆异道而成功,然尚有失者。况无法度而任已,直意用人,必大失矣。故君使臣自贡其能,则万一之不失矣。王者何以选贤?夫王者,得贤材以自辅。然后治也。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是以主无遗忧,下无邪慝。百官能治,臣下乐职。恩流群生,润泽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说苑·君道》)

汤问伊尹曰:“三公九卿,大夫列士,其相去何如?”伊尹对曰:“三公者,知通于大道,应变而不穷。辩于万物之情,通于天道者也。其言足以调阴阳,正四时,节风雨,如是者举以为三公。故三公之事常在于道也。九卿者,不失四时,通于沟渠,修堤防,树五谷,通于地理者也。能通不能通,能利不能利,如是者举以为九卿,故九卿之事常在于德也。大夫者,出入与民同众,取去与民同利。通于人事,行犹举绳,不伤于言。言之于世,不害于身。通于关梁,实于府库。如是者举以为大夫,故大夫之事常在于仁也。列士者,知义而不失其心,事功而不独专其赏,忠政强谏而无有奸诈,去私立公而言有法度,如是者举以为列士。故列士之事常在于义也。故道德仁义定而天下正。凡此四者,明王臣而不臣。”汤曰:“何谓臣而不臣?”伊尹对曰:“君之所不名臣者四:诸父臣而不名,诸兄臣而不名,先王之臣臣而不名,盛德之士臣而不名,是谓大顺也。”(《说苑·臣术》、《五行大义》第二十二篇引《帝王世纪》)

汤问伊尹曰:“古者所以立三公九卿大夫列士者,何也?”伊尹对曰:“三公者,所以参王事也。九卿者,所以参三公也。大夫者,所以参九卿也。列士者,所以参大夫也。故参而有参,是谓事宗。事宗不失,外内若一。(同上)

仲虺

仲虺亦作中蘬,亦作中垒。一曰莱朱,薛人。夏车正奚仲之后,为汤左相。

仲虺之告

我闻于夏,人矫天命,布命于下,帝伐之恶,龚丧厥师。(《墨子·非命上》引《仲虺之告》。又《非命中》引作“我闻有夏,人矫天命,布命于下,帝式是恶,用阙师。”又《非命下》引作“我闻有夏,人矫天命于下,帝式是增,用爽厥师。”凡三引互异。)

诸侯自为得师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荀子·尧问》引《中蘬之言》,又《吕氏春秋·骄恣》引无“霸得疑者”四字。)

乱者取之,亡者侮之。(《左传》襄十四年引“仲虺有言”。又襄三十年引《仲虺之志》同。又宣十二年引“仲虺有言曰:‘取乱侮亡’”。盖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