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方案 2002年
制定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一、前言

    中华民族具有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文化,对人类文明做出过重大贡献,在人类进入新世纪之际,如何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严肃而重大的历史课题。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地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纳入了“十五”计划建设目标,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针对当前我国文化事业的实际情况和科技发展的水平,整合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研究机构等现有的文化信息资源,形成互联网上中华文化信息资源的整体优势,对于顺利实现“十五”计划确定的文化建设目标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拟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

    “共享工程”将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各种类型的文化信息资源精华以及贴近大众生活的现代社会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与整合;建成互联网上的中华文化信息中心和网络中心,并通过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部分(市)、县(市)以及部分乡镇、街道(社区)的文化信息资源网络传输系统,实现优秀文化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

    (一)建设意义

    1、“共享工程”是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型文化建设项目

    实施“共享工程”,实际上是互联网上中华文化信息基地的建设,它将迅速扭转网上中文信息匮乏的状况,形成整体优势。这不仅可以弘扬博大精深的优秀中华文化,而且必将极大地促进其发展和创新。“共享工程”将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和多媒体等高新科技成果,用这些先进技术来传播先进文化。因此,“共享工程”的实施正是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根据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而进行的文化创新工程;是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的宏大工程;最先进生产力的实践,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文化战线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措施。

    2、“共享工程”是抵制西方发达国家文化渗透,占领基层文化阵地的有力措施

    当今世界,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在互联网上的优势,向发展中国家展开了文化渗透。“共享工程”的实施,将在互联网上充分展示中华文化在新世纪的发展和创新,以此抵御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但由于历史、地域、经济等多方面原因,一些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共享工程”的实施,将把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传送到广大人民群众身边,填补基层文化需求的空白,以先进的文化占领基层思想文化阵地,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丰富、活跃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3、“共享工程”是“以德治国”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迫切需要增强先进文化的渗透力、辐射力和感染力。“共享工程”的实施,将通过网络广泛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先进文化教育广大群众,提高人民群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4、“共享工程”的实施是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

    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当前国际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在文化建设上也是如此。互联网的应用,使信息达到的范围、传播的速度都有显著增长和提高。世界各国争相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对外传播手段,力争在21世纪的世界舆论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共享工程”的实施,就是适应这一发展趋势,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推动文化建设中传播手段的升级换代,从而推动文化事业的更快发展,逐步形成以文化信息的网上服务为基础的新的知识经济增长点。

    5、“共享工程”的实施将改变我国文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据统计,到2000年底,全国仍有57个县无文化馆、有144个县无图书馆、5000多个乡镇无文化站;还有相当数量的图书馆、文化馆、站有馆无舍或设施简陋,这种状况在西部地区尢为突出。

    截止2000年,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675个,人均拥有图书0.3册;到馆读者18854万人次,占全国总人口的15%;有756个县级图书馆全年无一分购书费,占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数的28.3%。全国文化部门共有艺术表演场所1900个,2000年演出场次6.4万场,观众3738万人次,直接到剧场观看演出的人次仅占全国人口的3%。全国共有博物馆1384个,2000年举办陈列、展览17752个,共8540万人次参观,仅占全国人口的6%,这些困难和问题严重阻碍了文化信息的传播。“共享工程”将通过采用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彻底消除不同地区在获取文化信息资源上的不平等,使文化信息能够经济、快速地传送到各地,使老少边穷地区的群众也能享受到优秀文化精品,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的共建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文化建设的现状,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

    此外,一些重要文化机构收藏的文化珍品,由于传播条件的制约,无法充分利用,有些已面临损坏。“共享工程”将使这些濒临灭绝的文化艺术珍品以数字化的方式永久保存,并得以广泛传播。

    (二)建设条件

    1、技术基础

    国内已有的软/硬开发能力,一大批国家“863”的科研成果,为“共享工程”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国内外有关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相关科研课题的进展,为“共享工程”的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国家图书馆联合上海图书馆等七馆共同完成的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在数字信息资源库设计、专用软件工具和检索标准等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为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共享工程”奠定了技术基础。

    2、资源基础

    近年来全国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院团、研究机构等计算机网络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引进和数字化加工积累了一批数字文化资源。以国家图书馆为例,截止目前已上网提供读者免费使用的书目数据1078万条,运行在馆域网及局域网上的书目数据上亿条;并建立了中国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站,向读者提供全文影像数据6000万页。国家图书馆书目数据中心已有成员馆565家,书目数据120余万条。这些都为“共享工程”的建设做了必要的前期数字资源准备。

    3、网络基础

    目前,我国主要骨干通信网络已具有相当规模,已建和在建的全国性主要互联网络有:

    中国计算机公用互联网(ChinaNet)为国家电信骨干通信网,覆盖全国200多个城市的多层网络结构,已实现全网互联。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已通达各省、市、自治区的160个城市,联网的大学、中小学等教育和科研单位已达895个。中国网通高速宽带互联网(CNCnet)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网络技术,已贯通东南部的17个重点城市。中国科技网(CSTNet)已完成与国内其它骨干网的互连互通,可接入全国各地45个城市、共1000多家科研院所、科技部门和高新技术企业。中国金桥网(ChinaGBN)目前已有600多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ISP接入。中国远程教育卫星宽带网(CEBsat)由教育部为满足国民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而兴建的开放式网络。系统采用宽带和数字压缩技术,将多套电视、IP 、语音广播同时通过鑫诺1号卫星向全国传送。它将联通全国67万所中小学,2千余所高校和电视大学。中国有线电视网(CATV)现已覆盖了31个省(市),335个地方,2614个县市,4.5万个乡镇,72万个行政村,是全球最大的有线电视网。中广电信有限公司的“天网通”(CBT)是中国卫星高速宽带多媒体通信系统。

    随着国家骨干通信网络速度的大幅度提高,宽带城域网的发展如火如荼。北京、广州、宁波等城市已经开始提供宽带接入服务。

    可以说,在全国大部分城市与部分县、乡都已具备了网络条件,只要配备计算机设备,就可以接入国家骨干通信网。此外,我国的电视人口覆盖率已达92%,电视机社会拥有量达3.2亿台,在不具备计算机设备的偏远地区,可以使用电视机加机顶盒接入网络,以确保群众能够获取“共享工程”所提供的丰富文化信息资源。

    4、实施主体

    目前,我国已建成了遍及城市文化设施网点,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675个,群众艺术馆390个,文化馆2907个,文化站42024个,农村集镇文化22171个,图书室59312个,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群众文化网络。“共享工程”主要依托这些现有文化设施进行文化信息资源的传播,提供给社会大众利用。

    二、总体目标

    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国家骨干通讯网络系统,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现有的各类文化信息资源,扩大网上中华文化信息资源的存储、传播和利用,实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建成互联网上的中华文化信息中心和网络中心,实现优秀文化信息通过网络为大众服务的目标。

    (一)网络框架

    实现网络联网的“135”计划,即实现1个国家中心、30个以上省级分中心和5000个以上县、乡、街道和社区基层网点的联网。

    在建设国家中心的基础上,建设30个以上省级分中心或专业分中心;借助国家骨干通讯网,在分中心的周围搭建起一个包括全国5000个以上的县、乡、街道和社区图书馆或文化馆、文化站的联网系统,实现数字文化信息资源的广泛传播与利用。

    (二)资源框架

    1、完成全国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研究等机构的文化信息资源联合目录。

    联合全国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科研机构等,有计划的对原有数据整合及新数据制作,建成上述机构的文化信息资源联合目录,搭建起一个公益性的元数据交换平台,在充分提示这些机构文化信息资源收藏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国的数字资源调度与指向系统,为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及开展网上服务奠定基础。

    2、完成以“百万册(件)文献共建”与“四个一优秀作品”为核心的数字资源建设,即完成100万册(件)文献、1000台优秀地方剧目、1000部优秀音乐作品、1000部优秀美术作品、1000件珍贵文物的数字化,并提供网上服务。

    数字资源建设是“共享工程”的核心内容,要根据社会需求,通过已有数字资源的整合与采购、新建各类资源库、网上信息的抓取与加工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建设包括文化法规、图书、音乐、美术、戏剧、戏曲、文物、文化旅游、文化科技、艺术教育、文化市场、对外文化交流、文化史料、全国知名艺术家等信息的全方位文化数字资源库,力争在“十五”期间实现资源库总量达5TB。

    3、整合贴近大众生活的社会文化信息资源。

    数字资源建设除包括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外,还要建设一批贴近大众日常生活的社会文化资源,围绕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播先进文化。社会文化信息资源包括科普知识、法律常识、生活礼仪、农业科技、卫生保健以及百科知识等资源库。

    4、建设支持文化信息资源共建的基础信息资源。

    为避免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共享工程”可以把一些具有共性的信息资源集中进行建设,形成基础信息资源库提供有关的资源建设单位共同使用。

    (三)服务框架

    通过文化信息资源联合目录,建立网上文化信息资源导航系统;利用由国家中心、省级分中心以及基层中心组成的网络开展服务。

    通过在各级中心之间建立交换和通信机制,在各中心之间实现信息的高速共享,从而充分发挥各级中心的服务职能,满足基层群众对于科普、教育、文艺等多方面的资源需求。同时利用文化信息资源联合目录和各级中心的信息导航功能,建立网上资源导航系统,促进科技、教育、农业等已有的专业网络信息资源的传播,并开展网上参考咨询工作。

    三、实施内容

    (一)建立由国家中心、省级分中心、基层中心组成的网络

    1、网络结构

    “共享工程”的网络体系建立在国家现有的骨干通讯网络上,包括由光缆连接的传输网络以及由卫星接发的网络。网络节点由一个国家中心、若干省级分中心以及基层中心组成。

    2、国家中心

    国家中心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的管理中心,包括汇总资源和提供资源服务两方面的工作。各地加工后的数字资源提交给国家中心,由国家中心把所有资源进行数据整合并装入中心服务器,对外提供网络资源服务。

    国家中心除了进行资源建设,还要提供以下网上服务。

    (1)提供信息资源联合目录,方便用户得到资源目录。国家中心在更新数字资源的同时要更新信息资源联合目录。联合目录的发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式:

    • 国家中心的服务器发布
    • 刻成光盘对外发布

    (2)提供数据同步接口,使各省级分中心和基层中心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数据的同步。对于网络条件较好的省级分中心和基层中心,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双向交互,请求资源服务,进行数据下载,更新本地数字资源。

    (3)国家中心根据用户请求对资源进行打包通过卫星广播方式发送。由于卫星广播方式没有用户数的限制,属于无冲突共享机制。形成相当规模后,成本较低,比较适合互联网不发达的地区。

    (4)国家中心根据用户请求,定期将数据打包成光盘或磁盘介质,发送给其他分中心进行数据更新。

    3、省级分中心

    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省级分中心,负责为本地区的网络用户提供服务;根据需要建立以行业划分的分中心,负责对某一类行业的用户提供服务。

    (1)数据更新

    省级分中心的数字资源来源于国家中心,根据各地方的网络条件,数据的同步方式分为以下几类:

    • 在网络条件较好的地方,省级分中心可以通过互联网得到数字资源。
    省级分中心根据国家中心发布的信息资源联合目录,选择所要同步的数字资源,发出同步请求,把中心服务器上的数字资源同步到本地,通过装入系统把数据装入本地。
    • 数据同步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卫星传输。
    省级分中心根据国家中心发布的信息资源联合目录,提交同步的数字资源请求,国家中心根据请求,通过卫星传输网频道定期发送相应的数字资源,省级分中心通过卫星接收入设备接收入数据,下载后的数据通过装入系统同步到省级分中心的网站。

    (2)对外服务

    由于网络条件的不同,各省级分中心对外提供网络服务的模式也有所不同。

    • 不具备网络服务条件的省级分中心,元数据和对象数据都放在本地服务器上,用户访问时连接到本地服务器。
    • 具备网络服务条件的省级分中心,它的对外服务方式除上述方式外,还有:
    元数据放在本地服务器上,而对于占用数据空间较大的对象数据不下载到本地,当用户访问到对象资源时,系统自动链接到中心服务器上提供服务。
    各省级分中心要对基层中心提供数据更新服务。

    4、基层中心

    建立基层中心(地、市、县、乡、街道、社区、具有局域网的单位、中小学等等),主要任务是方便、快捷地对本地用户提供资源服务。

    (1)数据更新

    基层中心除了少数具备双向网络通讯能力的以外,大多采用以下两种模式进行数据更新。

    • 通过卫星传输网,基层中心根据上级中心发布的数据联合目录,提交选择同步的数字资源请求。通过卫星接收入设备接受数据,下载后的数据通过装入系统同步到本地中心。
    • 对于网络条件不好或是通讯较为封闭的地方,基层中心可以通过获得国家中心或上级中心发布的数据光盘,通过装入系统把光盘上的数字资源导入到本地中心。

    (2)对外服务

    基层中心的数字资源放在本地服务器上,用户直接访问本地服务器。

    (二)数字资源建设

    1、数字资源整合

    (1)资源整合思路

    • 以大文化的概念为背景,建立一套科学的分类体系,既体现全面性,又体现层次性。
    • 以文化系统的可控资源数字化为基础,突出文化信息资源特色,同时组织并整合与大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信息;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源基础,发挥国家图书馆等重点单位的资源优势。
    • 发挥图书馆对内容资源的组织优势,通过纵、横两条线索组织贯穿资源内容,充分体现信息内容的关联性和信息组织的条理性,避免重复劳动。
    • 实现资源整合的多样性和整体性,除整合共享资源的联合目录及图文、声像等多媒体数字资源外,还应重点整合作为底层资源的基础信息资源,如来自图书、期刊等的基本条目库资源,以便在以后的资源建设中达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

    (2)资源整合步骤

    数字数据的整合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内容获取与内容管理的过程,即把各种数字资源专题库及无序的离散信息整合到结构统一、内容独立的数字资源加工库;后期是内容的挖掘、分析、发布、增值的过程,即把内容独立的各个加工库的内容,通过不同线索的关联整合到统一的发布库中,对外提供专栏专题服务。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是对数据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分类可粗可细,每大类下可包含若干小类。例如法律、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生活、旅游、健康等。每一个分类涵盖资源库中该领域的最新资源内容,可随时更新,可根据自身的需要从中选择编辑所需内容,可以进行定题服务,可以创建可预见的专题,充分体现资源的丰富性、广泛性、完整性、时效性。

    因为有跟踪新信息和新数据的技术的支持,所以面对如卫星频道接收、生活小区、光盘专递等特定用户可以进行连续的个性化服务,成为周刊、日报式的连续数字资源服务。

    2、数字资源建设标准

    为达到数字资源的高度共享,“共享工程”的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应该在统一的标准下进行,要从数字资源元数据与对象数据两方面明确资源建设的具体标准。

    需要整合的资源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 数字图书馆资源库
    • 图书、期刊等的书目数据
    • 其他系统建立的资源库
    • 素材资料

    资源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格式:

    • MARC数据
    • 格式文本文件
    • 数据库文件
    • HTML文件
    • 文体文件
    • 多媒体文件

    经过整合后数字资源在中文元数据与对象数据方面都应该符合“共享工程”提出的统一标准。

    3、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1)资源共建

    资源加工一般在国家中心和特定分中心进行,工作人员使用统一的资源加工软件创建若干特色资源库。特定分中心创建的资源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将元数据和对象数据传递到中间节点。其它中心主要利用国家中心创建的资源数据。

    (2)资源查询

    系统采用元数据同步技术,国家中心建为资源门户网站,存放全部元数据,提供对所有资源统一的查询入口。其它中心可以在上级中心或国家中心选择部分或全部元数据,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进行元数据同步,并提供对本地存放的元数据的查询入口,条件允许的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访问国家中心或上级中心的门户网站,对相应中心的元数据进行查询。

    (3)资源服务

    系统采用对象数据同步技术,国家中心的资源门户网站,存放全部对象数据,提供对所有资源的应用服务界面。其它中心可以在上级中心或国家中心选择部分或全部对象数据,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进行对象数据同步,并提供对本地存放的对象数据的应用服务,条件允许的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访问国家中心或上级中心的门户网站,使用相应中心对象数据提供的应用服务。对于元数据在本地存放而对象数据不在本地的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激活上级中心或国家中心的资源发送服务,同步相应对象数据。或者直接访问存放在上级中心或国家中心的对象数据。对于不具备网络条件的基层中心可提供单机光盘版的服务系统。

    (4)资源索取

    下级中心在本地元数据集、对象数据集不足的情况下,在工作人员的干预下,激活本地的资源索取服务,提交索取请求。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激活上级中心或国家中心的资源发送服务,传递请求,获取相应数据,并将获取的数据装入本地资源库。

    发送服务的激活方式包括:

    通过互联网等直接激活,发送索取请求,相应数据批量下载,装入到本地。

    以e-mail等方式发送索取说明,由工作人员激活发送服务,将相应数据卸出为文件,传递到下级中心,并装入本地服务器。

    (5)资源发送服务

    国家中心或分中心启动资源发送服务,分析、响应下级中心的索取要求,将元数据或对象数据卸出、封装,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将数据传递到下级中心。

    4、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需要从法律、运营、技术三个方面去考虑和解决,“共享工程”所涉及的数字资源的知识产权有很大部分在法律上难于很快明确,需要在实践的过程逐步解决。为此,在遵循现有有关法律的前提下,要尽快从运营和技术两个方面出发,建立公正和实用的运营模式和技术平台,为最终合法地解决数字版权保护问题提供一定的基础。

    (三)技术实现

    1、网络平台

    “共享工程”将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通讯主干网络,通过在各级中心运行的系统,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

    2、国家中心系统

    国家中心包含资源数字化、资源加工、资源转换、资源查询、资源服务、资源发送六个模块。

    • 资源数字化主要功能为将未数字化资源数字化,将已数字化资源转换为指定格式。
    • 资源加工主要功能为通过资源加工软件创建特色资源库。
    • 资源转换主要功能为将指定格式的资源文件批量装入资源库。
    • 资源查询主要功能为对本地存放的元数据提供查询功能。
    • 资源服务主要功能为对本地存放的对象数据提供应用服务。
    • 资源发送主要功能为响应下级中心的索取要求,提供相应数据。

    资源上送到国家中心后,国家中心负责将资源数字化,经过资源加工、资源转换将资源装入资源库。用户通过资源查询在元数据中查询记录,通过资源服务得到数字资源的最终服务。国家中心通过资源发送响应下级中心的元数据、对象数据索取要求,解析索取要求,动态生成结果返回下级中心。

    3、省级分中心系统

    省级分中心包含资源查询、资源服务、资源发送、资源索取四个模块。

    资源索取主要功能为向国家中心提出资源索取请求,得到所需数据后装入本地资源库。

    其他模块主要功能同国家中心。

    4、基层中心系统

    基层中心系统包含资源查询、资源服务、资源索取三个模块。模块主要功能同国家中心与省级分中心。

    四、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2002年)

    • 组建“共享工程”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
    • 制定“共享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 调研并制订有关标准规范
    • 开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现状调研,提出资源建设方案
    • 建立项目试验系统,就网络平台、系统开发、资源建设、用户服务、项目管理等方面开展试验性运行
    • 完成国家中心与若干省级分中心、以及300个基层中心的联网;完成国家中心与文化部直属试点单位的联网
    • 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结算系统
    • 完成资源建设总量的20%,并提供服务

    (二)第二阶段(2003-2004年)

    • 采购、制作、整合各类数字文化信息资源
    • 搭建元数据共享平台,联合目录系统投入试运行
    • 完成国家中心与所有分中心的联网,以及分中心下属3000个基层中心的联网
    • 完成文化部直属单位的联网
    • 完成资源建设总量的60%,并提供服务

    (三)第三阶段(2005年)

    • 全部完成资源建设规划,并提供服务
    • 完成总体目标中的县、乡、街道、社区、基层中心的建设与联网

    五、保障措施

    “共享工程”既是一项文化建设项目,也是一项政府工程,应坚持公益性为主,科学规划,统一标准,加强管理,分步实施。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1、成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领导小组

    职责是:宏观规划建设方向;组织协调、指导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协调网络通道使用;协调与有关部委、单位、地方主管部门的关系等事宜。

    组 长:孙家正(文化部部长)

    副组长:金立群(财政部副部长)

        周和平(文化部副部长)

    成 员:张少春(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

        李 雄(文化部计划财务司司长)

        陈琪林(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司长)

        周小璞(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副司长)

        杨炳延(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文化部。其职责是:组织起草建设规划和编制实施方案;负责专项资金的管理与使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国家中心章程,监督国家中心的运行;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等。

    2、成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

    职责是:协助领导小组对“共享工程”的规划、实施方案、资源建设、标准规范、技术路线等重大问题给予咨询。专家咨询委员会由文化部聘请有关专家组成。

    顾问:

    胡启恒(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国杰(中国科学院院士)
    汪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任委员:

    孙承鉴(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员)

    成员:

    镇锡惠(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高级工程师)
    杨力舟(中国美术馆馆长、一级美术师)
    薛若琳(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韩宝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缪其浩(上海图书馆副馆长、研究员)
    陆行素(天津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
    李东来(辽宁省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莫少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
    常 林(首都图书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
    郑智明(福建省图书馆馆长助理、副研究馆员)
    赵红川(四川省图书馆馆长助理、副研究馆员)

    3、建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中心

    国家中心设在国家图书馆内。主要职责是:负责工程实施的技术路线;组织起草有关项目管理办法与验收办法;制定、推广有关标准规范;具体组织全国性的数字资源建设;指导各省级分中心的业务建设;承担“共享工程”系统的日常运转工作。

    (二)建立“共享工程”专项资金

    1、专项资金的使用原则

    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国家中心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技术研发及人员培训;重点支持具有使用价值、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大项目;重点资助西部地区及其它老少边穷地区的基层中心建设。各地也应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

    2、专项资金的管理

    参照财政部印发的《中央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试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具体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的使用要符合国家文化政策,遵守国家财务制度,坚持诚实申请、公证受理、科学评估、择优支持、专款专用的原则,建立项目与经费管理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建立项目事前审核、事中监督和事后考核的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有关部门、中介机构在决策管理过程中的管理、评议和咨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