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
卷第二十八
作者:朴世采
1731年
卷二十九

答李养而丁未五月二十八日

惠幅至。并带朱书。辞意郑重。苟非高明爱人之德。顾采鄙劣。何以闻此。拜受仆仆。又不任愧悚之至。奏箚之说。诚如尊教。第揆以愚见。似是有为而言者。亦难以此尽废它说。要在异日悉贡鄙忱。盖采天资迟钝。知识昏滞。其于讲论之际。必欲参互称停。以俟其自得而后方始成说。尤不欲以一事一义。遽然立论自以为是。犹且往往失于商量。辄致悔吝。其中虽或积久演绎准拟论定者。亦不敢据为己有。一任他人之争卞。庶几因此得悟其非。此实尊兄之所尝知。而时亦见教以为太似挠弱者也。昨者赐喩据引行宫奏箚。岂不欲奉对商确。以承明教。然而此诚数年以来所未明之理。间且论说。而其后未免一二拘掣。方兹深思遍考。以求其衷而未究。又适其书不在座侧。谨以更详本文为答。不意高明乃加以计较胜负。宛转回护鄙狭骄吝许多罪过。念此非特昨事而已。殆亦由于平日识不能明理。言不能畅意。每于高论出入纵横。不敢言下领悟。委效持难者有以致之。抑何与前日之说异哉。大抵天地之间亭亭当当直上直下。自是公理。何彼何此。何先何后。顾何同异得失之可言。而第人之气禀学问。有万不同。其聪明而博达者。一见而能得。迟钝而昏滞者。虽十驾而不及。若不论自己分限。屈心抑知。惟人言是从。虽或因此免于鄙狭骄吝之咎。而得夫光明正大之称。实非鄙心之所安。而想执事亦何取于此哉。承此砭射。亡论虚实多寡。惟当自反以究古人加勉之意。其终不免于云云者。盖欲一使高明知采之区区为此。虽甚鄙陋。亦有所执。不止计较回护而已也。如何如何。

答李养而六月二日

昨岁赐喩赵公持敬图与论鄙人昧于敬学之失。及承面诲。又论敬不可以存心求。舍此则无贤愚俱得之法者。久而不报。深用愧戢。盖高明既以不易之云。为不易之说。夫不易者。盖谓其中虽有可议。所为考检裒次者。亦自不易也不易者。实以其说明白正当。表里殚尽。为古今不易之定论也。苟以不易。见为不易。则兄之遽加论斥。亦无所异。而其初不过误认文义而然矣。其攻赵说。大抵以一内齐外为不可。盖赵公诸说固多背朱子之训。而此则实出于中庸或问。九经章西山诸公北溪,雪峯说见章句小注。又从而阐之。不啻明白。若乃以此为彼之罪。则其肯心服而无言也欤。至于因此遂论居敬之功。而专以整齐严肃一段为主。是则吾兄之于世采。所以交修警发者。可谓迷涂之指南。而然其当初亦颇厉志于古人之学。所以体验持守之方。具有本末。不敢自诬。愚请为执事效其前日用力之私。申以今日受赐之盛。而末亦并论敬学偏全之极致。幸恕其狂僭而愍其愚蔽。有以终教之也。采虽不佞。亦尝与闻洛闽已来所谓居敬者。实为圣学之要。而从古圣贤曰中曰仁曰诚正曰戒慎谨独曰操存之道。亶不外是。循此而求之。乃得朱子所论程门三先生之说大学或问首章及黄氏所论师旨惟畏为近之说。本章小注已又参之心经附注归以直内章注圣学辑要毋不敬章注等书而后。窃以谓圣学之要。果无过于此。而其用力之法。专以主一为主。盖以整齐惶惶收敛诸说。虽有朱子分晓之喩。第详其义。俱似不无所偏。而惟此为该动静合内外。庶可周偏贯彻。无所刓弊。抑其下手处。则一以朱子所谓读书时只读书或问本章小注及薛氏所谓行第一步。心在第一步上辑要本章小注者为准。亦以行状所论持敬之法。莫先主一。既为之箴指敬斋箴以自警者朱子行状为学章尤有所默契焉。然后以此而体之于身。验之于心。持守之益久。而知其为一身之主宰。万事之本根。举天下之物。圣贤之训。无以易此。盖自以久放之心。难于收拾。不专之功。易于间断。为愚平生之忧。而未尝以学而不得其门。行而不由斯户。或虑其错了路陌。则于是著为主一说说录在别幅以明其义。又以一所自号仿周书所其无逸之所以见其志。又欲著心学指要仿心经诸说。而有所损益。以终其说。然则世采区区所自为者。虽不足道。实亦十数年间辛勤经历。粗识其端。欲卒从事于此。庶几无大差忒而未能者。夫岂以一朝之言而遽变其见哉。以此之故。曾于湖寺伏蒙高明面赐提谕。而不敢遂以为然。及归因读为学之方。反复玩味。始知吾兄之论果有所本。答杨子直,方耕道,何叔京而书而继又寻究节要何叔京,林择之,程允夫。退陶郑子中,金而精,禹景善,李宏仲。诸说。益知所谓整齐严肃者。其工程切实。实有以过于他说。而且与小学敬身之意合。然后乃知高明所以自得者。非世采所能及。亦已编为一书。目以一发千匀。盖集,朱,退所论整齐诸说。而末附延平一条。而将以服膺终身也。然此特以学者入头下工。必须先就视听容貌规矩绳墨上守定。以至于存养纯熟。表里如一。则益有据依。绝无病败云尔。若或由此而遂谓之敬不可以存心求。又谓之舍此一路。更无贤愚俱得其力之法。则愚恐其说反有所滞。非朱子退翁所以表章整齐严肃之意也。盖人之所以为学者。惟此心而已。其所以治心者。惟此敬而已。故朱子曰心体通有无该动静。故工夫亦通有无该动静。然则敬者。言其全则固所以兼有无动静。而言其偏则亦各有所主。虽不害其自专一法。而又不可执一而废一者也。是故朱子之论敬凡四条。而惟主一无适之谓能得其全体。其馀三条则或主外而养中。或主内而方外。问上蔡之说。朱子曰。不如程子整齐严肃尤切。人能如此则其心常惶惶。此主整齐而言。所谓制于外以养其中。○又曰。今人说敬。以整齐严肃言之固是。然心若昏昧。烛理不明。虽强把捉。岂得为敬。此主惶惶而言。所谓内直则外必方。就中论其入头下工。法门切实则二说者。莫如整齐严肃。问和靖说敬。就整齐严肃上做。上蔡却云是惶惶法。由和靖之说。方到上蔡地位。朱子曰。各是法门。和靖是持守。上蔡都不要如此。常唤得醒。要之和靖底是。上蔡底横。此与节要退陶说合。而论其治心节度。各究其致。则整齐严肃一段。又不足以尽二说之义。问何丞说敬不在外。伹存心便是。先生曰。须是动容貌整思虑则生敬。已而曰各说得一边。此与或问说合。然若考其归趣。所谓其实只一般。及至此则三方入处皆在其中者。诚至论也。窃尝推之。朱子于或问则以为观程子谢氏尹氏数说。足以知其用力之方。而于答问则必以整齐严肃。正衣冠尊瞻视为先。岂不以统谕持敬则必合三先生之说。其法始备。故详加论定。以为万世之大训。而专论下工则惟此一段其功尤切。故特与表章。以为始学之要法。其义固并行而不相悖。而况所谓内外交养之说。明有下落。且夫大学论敬之旨。本为不幸过时。摧颓已甚者设。而并具四条于其下。无所分别。则谓之敬不可以存心求。易曰敬以直内。本义释之曰敬者本体之守。孔子曰操则存。程子曰操之之道。敬以直内而已。未知此亦必由整齐严肃而后入耶。又谓之舍此一路。更无贤愚俱得其力之法者。朱子以何叔京偏主存心之说。故曰如此则须是天资尽高底人不甚假修为之力。方能如此。而以颜曾四勿三贵之道。并论整齐严肃。此乃救正之意。尤宜活看。今若因此谓自颜曾以下人物。舍整齐一段。他无为学之路。岂不害理之甚耶。不已过乎。然又尝沿流而求之。居敬之旨。本出程子。而程子之言。不下数条。毕竟皆归于主一。程子曰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又曰动容貌整思虑则自然生敬。敬只是主一也。又曰主一则不须言闲邪。一者无他。只是整齐严肃则心使一。又曰须是习习能专一时便好。不拘思虑与应事。皆要求一。以此观之。第一条外三条。其用功虽殊。而皆所以为主一则同。并见近思录。是故朱子之为敬斋箴。表里动静。无所不论。而卒之以主一无适为主。夫此岂非夫子所以穷理反躬。成始成终。又以为小学大学皆本于此者。而苟如是则今之有志于夫子之学者。安可不以此从事。以究义理之极致乎。夫既知此数说俱为万世之大训如此。又知整齐严肃实是始学之要法如此。又知诸说之旨皆归于主一如此。而其下工则只以整齐严肃一段为主。以达于主一。主一有自为工夫者。即所谓无适之谓。而朱子所论读书着衣乃其事也。有以动容貌整思虑。整齐严肃。习能专一为工夫者。即上文所论三条之说也。然就中动容貌。固与整齐相同。而习能专一。又与无适合。要之不出于两涂。此程子论敬。并举此二者以训学者之意也。高明尝谓整齐专一之外。无持敬工夫云者。似已先获于此。但不深察其归于主一之义。又甚忽于惶惶牧敛诸说。为未周遍耳。然后方可以曲尽其义。而且不失于始学之要法。恐非如高明专守一段。不考诸说之意也。大抵吾兄之病。在于不能遍观诸说。以有所融会贯通。而立论太偏。主张太固。此是平日气象微伤于急迫简略。不足于缜密周遍。以至于知己之是而不知人之或是。见人之非而不见已之或非而不之察也。如此不已。愚恐其无以贯本末而会众理。探渊源而体至道。以副今日朋友之望而立风声于后学也。屡辱提诲切磋之盛谊。实有不可终负者。敢以此私于执事。其亦加察而进退之。又以转谢于用九甚幸。

答李养而六月十八日

向赐申覆。即当仰谢一二。而中间邂逅。得竭底蕴。固无所事于咫尺之书矣。既而思之。有往无复。恐不足以见其奉教周旋之意。又况其说殊有未尽究者。谨以卒布之。执事幸加恕察。当初自卞。固知不韪。而窃覵高意。只就出处未合之论。遽加以许多罪过。以为审果如此。大非鄙人之情实。而其弊又将无穷。兹敢效其𫌨缕也。后书珍重。具论始终。乃始转就平日受病上。说得详密。救得亲切。若使当初出于此意。则采虽无似。岂以轻责善之道而昧辅仁之益。以底于几负君子之教乎。盖采于持敬之说。本欲究论书疏出处之说。亦难率易断定。俱不敢明白说破。又未暇以此意详覆于左右。执此谓之舍糊鹘囵则诚所甘心。若曰事之大小。理之精粗。类多如是云则殆失采之心事矣。所谓必欲绝无渗漏。辗转缠绕不能放下者。虽亦推之太深。本缘资识迟滞。持戒深切。如向所面论者。有以致高明之疑。然其意思所在。苗脉所见。时或不无涉于此弊。是则谨当为执事察而矫之。至于过于自重。谓人之莫已若云者。区区平生每以谦逊自卑为美。骄矜自尊为可恶。而行之不力。乃与素志相背至此。悔叹愧恧。诚无所措其说者。然亦当一以古人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之义从事。而卒更请教于高明矣。自古论卞之家。甲乙相争。彼此矛盾。苟必欲使人尽从已意。其不至害义伤交者几希。每观晦翁南轩相与之际。攻其见而不疑其心。规其病而能知其善。意诚辞婉。理直论详。往复终始。去短集长。惟义是从。而未尝以不同为恨。始知夫子所论忠告而善道者果如是也。惟此之故。中和仁敬之说。相须如手足。相合如宫商。卒能发天命之微。立人心之极。为万世道学渊源。夫此岂非后学所当法者乎。此在鄙人固所剖心。而亦愿执事少加之意。若蒙高明不以为僭妄而斥之。则甚幸甚幸。

与李养而己酉七月

尝念栗谷先生实为东方大贤。足继元圣之后躅。无所疑贰。在其后事。诚学者尽力致美之地也。状碑疏略。往矣不须言。虽今年谱。揆以程朱旧例。自多迳庭。采窃闷然。奉请诸丈。遂有再修之役。而其所檃括增损。又莫衷其当否也。兹蒙吾兄特垂订教。几无不合。若能因此。使先生后事克尽精密。获免异日之讥如今之视昔者。宁非大幸耶。望兄更赐留念。商量回示如何。且覵高明以清质正学。为吾党所畏慕。则其所树立非不卓绝鲜觏。第于体用显微大小轻重之际。无甚斟酌从容。而一以当时所自据者因加主张。故如采固陋每不无坐井之疑也。今承盛论。殊与前时不同。不但道理融贯。有日进不已之意。至于彼此殊涂。物我异观。凡人所难舍处。乃能沛然无碍。曲尽其致。使人感叹悦服。益知鄙滞诚浅之为丈夫也。虽然义理难穷。识见易偏。苟非格天下之物。尽吾心之量。则是所谓吾事有未尽者。采之愚方且于此怵然思竭其力。亦不得不为左右献焉。

答李养而壬子七月二日

示喩栗集事。缘此做妄。每烦懃恳。其荷盛意则深矣。第不任愧悚。世采不敏。自少辄读文公书。见其答张敬夫,刘共父论胡本书及周子通书后序。以为虽文字章句之误。如有关于先正斯文之重者。则固不以其微细而忽之也。其所为之订正更定。以成一书者。既有本末。而至论其非曰若如老兄所论则是伊川所谓昔所未遑。今不得复作。前所未安。后不得复正者。又将起于今日。深味其语意。亦何尝以二胡先生之故。而遂废其所当改耶。其于义理明白。不啻如此。故采在弱冠时。已便有意于此事。而顾以年少识微。未敢卒然。及至顷年。谂之子仁。质于尤翁。皆以为恰好无疑。然后乃始下手编辑。初非不十分商确。以致其渗漏也。盖自有古今文集以来。其颠倒缺亡之失。殆未有以过此者。诗集尤甚。虽使牛,沙二先生终始勘当。犹将不堪以此示诸来裔。垂之永久。以病我栗谷大贤万世之业。而况其末稍展转讹谬。又不知竟出于何人。则必欲护彼之疏。而泯此之长者。其可不可也。苟不如是。子仁牛溪之弥甥。而尤翁沙溪之嫡传也。岂忍今日使世采无似。任其破坏分离。不加一言正之。而反为助成之耶。其不然审矣。窃计老兄公平正大之心。亦岂务欲自异于吾辈。而兹乃不免于前却者。特未详考其书首尾乖舛。阙落不成伦理之害。而唯以归重于前辈故耳。且道平日或见世采虽甚愚陋。喜事好胜。无益于实而得已不已如此事者否。似亦可以三隅反也。如何如何。

答李养而七月二十九日

奉恋承问。殊慰阻怀。前书乍读。惶惑不敢有所仰对矣。徐究辞旨。无非所以开牖昏蒙。砭焫病痛者。采虽无似。敢不服膺而猛省焉。第来书亦谓句字之或舛。排儹之或乱。前后之或侧者。不可不改。此正不佞之初意。至参入新作。亦自有说。盖既当一从先生所著年月次序。而又用大全编定式例。则势必不得不与旧本相异。以类添录。恐无害理。况如鄙书所举晦庵所定二书之义。益似可据。乃敢下手。是诚世采之罪也。兹蒙老兄反复贵喩不已。作一大段物事。以弟庸陋。何以必遂已见。无已则欲于旧本。别为考异一卷。具论次序门类颠倒之失。以示不敢有所改正之意。而其他后出。并目以续集以继焉。其尚未满于高见否。第初既使尤丈仁友与议此事。未知诸公闻之。又以为何如也。抑有一说。采之窃欲因缘增损。以去其中香奁数作。如赠松溪及碧桃新唱,云林白足等语也。盖于先生。殊非细故。而古今儒家文字。实无此类故耳。今若只作考异已则便处置此事不得。更乞高明有以明教之。大抵改正之役。外似纷乱。而其实不动旧本。只开新板。如韩文之有馆方。朱全之有徽闽。无甚有妨。考异之作。名虽谦逊。而改其门类。循其次序之际。自难掩旧本之疏缪则诚似不安。此亦未知于高见何如。若曰改正考异。俱不可为。则是何为牛溪者至厚。而为栗谷者反簿乎。其必不然矣。一病垂死。莫由奉拜𫌨缕。每覵尊旨。以稽答为异。兹用倩告。愦愦不省所书。奈何。移计未遂。略言于姜生。其不奉告否。闵台书。当自此直送京里。幸以此意喩邸人也。

答李养而丁巳九月十三日

年来索居。耳边不闻警益之言。每窃自悼其不免于小人之归也。不意日者。既蒙扶病远访。又承赐以镌教。辞意郑重。有逾寻常。苟非吾兄不遗之厚谊。其何以及此。采虽不佞。重以昏耗怠废。不足以仰追逸轨者。然敢不夤缘勉厉。使无至于虚辱高明之盛惠也。朋友说三复玩绎。益见左右发明理义之大体。令人歆服。第故旧有浅深。恶逆有大小。未知伊川之处邢七毕竟与孔子之处原壤无少参差者耶。抑兄其亦见朱子论朋友之不善情义自是当疏之说乎。其下继以亲者毋失其亲云云。似亦以为犹非大恶之类。而况圣人所处。庸非学者所可遽及也耶。如何。先王父事状曲折。想已修润。幸乞并以前后二本寄惠也。窃欲因此参商。以有申复耳。承新城之行己有定期。不任倾喜。但以相望更远。盍簪之期有难预卜者。尤切怅黯。

答李养而戊午正月二十一日

垂示云云。诚荷勤恳。非吾兄眷厚。何以及此。拜谢亡已。第有一说。不得不略暴于高明。采固固陋。岂敢尽以学者之学圣人为非。而自陷于乡愿之诛乎。区区所论。盖亦幷指孔子之处南子阳货之间。虽见淫妇大憝而道大德全。磨不磷涅不缁。非后人所及者而言耳。今若不计故旧之有浅深恶逆之有大小。而又不计所学之地位高下。务欲一以原壤邢七之事率之惟不绝是取。则愚恐高论所以自勉于忠厚。而期全朋友之交者。其必有时以深为浅以大为小。而自处以圣贤之列。求欲尽道。而不觉反贼乎其道。保存故旧。虽与应物体道之权似若不同。而实相通贯。要之随时处义。不失其正。然后方可谓学圣人而无弊。鄙见及此。不审以为如何。仓卒信笔。愈增悚愧。

答李养而己巳八月二十日

夏间得病滨死。今始来省先陇。不意仲郞来访。幷致损帖。就审秋后摄养膺福。慰荷之至。实倍寻常也。所喩殊切悚戢。壬癸以来。闻见各异。杨山日略蒙提教。而拘于时势。不敢悉对。到今恐不能须臾以偿素心。故不得不替告。冀兄之有所垂认也。至于云云。兄尝以向来迷豚事为不置纤芥于胸中。愚每仰其仁且恕也。因此欲望门下之察弟所以模仿于高范者如此。意谓伯玉之耻独为君子。必有所乐闻。而乃以卞字加之何耶。要在异时相对一笑而罢矣。第未知卜在何日。临书不任怅想。多少非远纸所既。

答尹子仁壬寅二月

近于迁次中。从人借得南轩先生文集。时俟心气少爽。玩阅数遭。其远者大者则非浅陋末学所敢识。若其为学教人主敬穷理之大致。粹然实与晦翁表里。其与晦翁往复议论。具见始终。得所未闻。盖不胜歆服之至也。其在规警之际。反复争说。一惟至当之归。而济以蔼然忠爱底意。于今以后始知人伦朋友之义果若是者。想兄已得䌷绎于此也。第奏议文字序中。虽已有不著之端。然意或别有它本以行于世而不得见。抑有可示者否。

与尹子仁甲辰六月

采春夏行役。近始安顿江庐。正值炎雨。昏痛转苦。愦愦终日。无足道者。顷为病中精力日弊。而尚于易经有同墙面。始敢下手。已过数月。而讫未了十数卦。亡论传义至理。不能从头十分理会。即此可见怠忽间断之实状。令人愧惧亡已。顷年蒙寄惠诸作。尝拟追和巨篇。以为千里面目。少慰怀仰之意。而殊无闲靖时节。又患平生笔路短涩。未果遂意。第欲早晩一为枫岳解嘲。昨因大庭入山。略道其义。未知其已关听。而想亦为之莞尔也。此间朋友。子文相距已远。不能如前相聚。惟养而时来讲论不舍。城中具高诸友亦方读节要。或时商确。只是临文解说。然疑相半。又不能从容数日。真有磋切之益。则已未尝不恨其与高明乖阔。益觉鄙吝之塡胸矣。今有一说。久欲奉禀。而适此再容看检。别幅录呈。幸望细赐剖析。俾祛蒙蔀如何。此乃初质于尤丈者。亦欲申论。祖孙兄弟异同争卞之说方骛于世。且为朝家一大议。不知者见以为此类。则非我本意。故敢以私于执事。幸俟闲暇更禀师门洎尊庭先生。示其意所可否也。念采得御以来。已且累岁。纵以索居忧病。不能数承面诲。而尺牍往返。亦不蒙规箴警发之语。殊非平日所望。然此在世采所当反躬自责之不暇。更乞吾兄特垂眷恤。开以未闻之理。勖以未逮之行。庶使滓质贱品不至于忝君子之知甚幸。闻有新除。此于事无益。徒使人难于行止。未知今已裁处否。

别纸

谠议序中五世复仇之义。只称为之说者。而语类又称某书。初不知所出矣。今此说见于周礼贾疏。以谠议本文观之。似是记疏。今不得求见。故姑以周礼为据。而朱子发明其义如此之盛。固无可言者。第所谓五世。自亲子至玄孙。不分嫡庶而一视于寝苫枕干之例。此固不能无疑。而贾疏亦有明文。周礼疏祖之仇承后者同父。不承后者同兄第。曾高以上次次渐降云。然丧服者。乃叙恩义之常制。而复仇者。所以处人伦之大变。容有轻重之异分。且礼经诸说。已经朱子手勘。而当时只举五世之说。以为复仇之律度。不及其它则可见其意矣。况其言曰亲尽服穷而遂已。语类又曰亲亲之恩。欲至五世而斩。然则今当以此为正。又无可言者。第所谓万世必报之仇。与语类所谓复百世之仇是乱说。决然相反。虽欲为之通融善看。有不可得矣。盖万世之说。似亦本于公羊国君一体之义。而非徒与此相戾。语类称穀梁春秋许百世复仇。今未检其文。所谓百世者。或只据庶人而言耶。又与末段所谓复仇须复得亲杀吾父祖之仇其中论孝宗时事一款。典谠议一一相反。诚不知其故。及春秋胡传敌怨敌惠之义。大煞迳庭。若参以恶止其身。罚不及嗣之道。尤系可疑。窃想高明于此。必有所独见深识。以得晦翁之定论者。敢因是而仰质。以为破平生之疑之地。幸垂纳焉。抑有一于此。所谓万世必报之仇者。以宋朝言之。虽不当粘罕斡离不之世。若能怨疾隐忍。以此从事。卒乃夷其宗庙俘其民人。而有以恢复土疆刷雪羞耻。粗寓复仇之意。岂不快于心。而有辞于天下万世也。第序文立义。以君父之仇不共戴天为纲。以庶民则五世。国家则万世为目。无少分别于其间。此其说之所以不行。而若欲因此。必皆寝苫枕戈。不与共天下。不计身之生死国之存亡。要以无憾于君臣父子之间。以究其义。而一日得虑君臣将相。必杀乃已。真若甘心于杀吾父兄者。未知其果合于理。而又与语类诸说刺谬甚矣。此所以左右矛盾。不得其衷。而请教于高明者也。曾于戊戌见尤丈时。首举此以为问。则答云晦翁于此。辄使冷字。盖其意若到后世。不如当初乘势打叠云尔。非可以此而废万世必报之义也。后观本文文势。诚或为然。终无奈百世乱说及须复得亲杀及敌怨敌惠等语。不可滚同说去矣。今使之两义相通则大善。不然语类疑于失传。谠议失于未定。去就之间。须得定论。方始有着落处也。此不是小小义理。又非空言之比。敢此。

答尹子仁别纸

语类论百世之仇

复百世之仇是乱说此则公羊既有国君百世之说。而以下文虽百世复之可也观之。恐不可以庶人言。

论九世之仇

许九世复仇。是解春秋者乱说。此则以下文引汉武事又云春秋何处如此说等意观之。恐终不以复九世为是。

论鲁庄公事

凡事贵谋始。自鼓气不振。以上论复仇当乘势早做。

又况复仇。托此以自说耳。以上论复仇当杀杀吾父兄者。

论宋孝宗事

如本朝靖康。事不成盖以此耳。以上论复仇当乘势早做。

僴云但不能杀虏主。干他甚事。以上论复仇当杀杀吾父兄者。

伏蒙别纸回谕。条陈已自明剀。总论又极正当。其于鄙昏如寐得醒。感幸实多。至于多思累正见之说。真是顶门一针。此盖世采平生所自讼。而且不容自舍者。敢不服膺。以卒承盛惠也。然既蒙高明倾倒郑重。似不可不重献其疑。敢复略陈之。鄙说所谓恶止其身罚不及嗣及谠议失于未定云者。当时已觉其病。而为其书成。不复点检。以至于此。今蒙来谕指摘痛快。谨闻命矣。所谓百世者。或只据庶人而言云者。缘当时不得其文。乍有此疑。今蒙高明过以为可。以为通看谠议之的。是则乃鄙人辞不别白之致。又以愧谢无容。大抵鄙意固拟以谠议为正。然于高明之论。有不能尽从者。而本欲毕露疑衷。无所斟量。以俟裁诲之如何。故反若为语类左袒。高明之非之是矣。今请先论谠议之义。而后及他说可乎。此正好商量处也。夫二礼春秋复仇之说。不啻明矣。然而只以被杀者之臣子而单指亲杀吾君父者为言而已。至我朱夫子有五世万世之义。而五世则采于贾疏。万世则兆于公羊。谓之国君可复百世之仇。则推之万世。无不可者。其义可谓益严且精矣。斯义也循之则尽臣子之道。背之则为凶逆之类。虽采之愚。亦已深喩其理。而澟乎不可犯矣。但今之论五世者。谓可复于亲杀者五世之孙。论万世者。谓可复于亲杀者万世之孙。此则恐或不然。盖庶人以人而论仇。国家以国而论仇。故庶人之仇。止于亲杀者之身。国家则自当报之于仇国不亡之前。而以其臣子而言。固不害为五世万世矣。何以明之。贾疏论五世之义而并称仇止其身。疏曰古周礼说。复仇可尽五世之内所复者。惟谓杀者之身乃在。被杀者子孙可尽五世得复之。公羊论百世之义。而并称以国为体。传曰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家亦可乎。曰不可。曰国何以可。国君一体也。国君何以为一体。国君以国为体。诸侯世。故国君为一体也。意者夫子之旨亦不出于此。而当时只欲特明人伦大义。以垂后来之故。不暇致详于小节。而观者不察也。此鄙说所谓少分别者。而今更推之如此。未知如何。若以万世为纲。而仇存则并复其人。仇亡则只复其国为目。似无前日与语类论鲁,宋事矛盾之弊耳。夫有君父之仇者。虽在万世之后。能复其积怨于其孙。而真若甘心于其先。则岂不有恔于臣子之心。然自彼边言之。无与于己。而实为渠父祖时事。以此而受诛。不瑕为大戚。而审不然则周礼何以有调人之职而过杀斗怒尚在成之之例耶。此所谓有违于理。而非敢创立异论。本亦出于语类也。尝闻朱夫子之论方丧曰。谓其服如父母而分有亲疏。此义之至而情或有不至。然则所谓方丧。岂必使天下之人饮水食粥。泣血三年。真如居父母之丧哉。今采之论。正欲如此。盖五世万世之大义。则自可亘字宙而不变。若于臣子而必寝苫枕干。不与共戴天于其仇。而必剚其腹寝其皮而食其肉。则恐与当初有间。详语类固是快三字。亦是不满之意。此所以自知多思之为累。而不容自舍者也。语类之义。已于右面条列。其主意不过当乘势早做。当杀杀吾父兄。二者而已。今欲以有甚意思干它甚事等语。以为只是反复痛恨高宗之意。愚实不知其果否也。下段则或可诿之于此。而上段则因庄公之事而泛论其理。恐不可作如此说。至于论敌怨敌惠之义。而以庄公,孝宗为绝不同者。尤不敢闻命。盖事有大小。祸有深浅。而至于亲杀吾父之可仇。则未知鲁将何负于宋哉。独百世九世乱说云者。与万世之义实难通融。善看则宁姑置此而从谠议耳。窃念鄙意复仇之义则从谠议。其间小节则据语类。而五世万世皆从此边看定。高明之意五世自子至玄。万世自子至万世之孙。皆通彼此而言。无不可杀者。而云主于谠议。所争者只在此耳。幸乞不吝开析。以祛厚蔀。

答尹子仁

东行之日。闻从者久滞交乡。谓其归路庶可一得从容。少摅阻怀。而又不意贱踪未返。高驾已渡汉矣。区区追思。不任愧恨。已拜手札。复申别幅。反复引喩。词气勤恳。是则高明终不以世采为鄙。乃欲与之商量古义。感荷良至。若夫所谓议论明正。措意宛转。能得通融彼此之间。无或掣肘。玩而绎之。实符始愿。苟以庄公比例庶人。而使万世之仇。独归于被灭之宋高。则语类百世乱说。春秋敌怨敌惠之义。皆有着落。而其复于万世之孙者似益可据。第以详究谠议本末。其曰承万世无疆之统则诸侯之义与天子无异可知矣。其上虽有有天下之说。此本局高宗言。恐当活看。其曰二帝北狩而不返则所为报仇者专在于君父。固非以灭国而有加矣。其曰臣子之所痛愤怨疾则所谓万世云者。只据此臣子之身。未必并为彼边而发矣。前书所论。盖以人国分言。且谓灭其宗社俘其君臣。虽不至必杀其孙。似无甚歉于复仇。而适与语类末段合。故以此为说。但亦不敢硬是耳。其果如是。以百世论庄公。以万世论高宗者。终觉不安。盖自吾夫子垂训复仇。至于晦翁此序。所以拳拳致意者。只以君父之仇为重。而未闻以灭国与否交涉于其间。又诸侯殊无不可承万世之统之理。此世采未能晓然于吾兄之论者也。当初以为语类既系末岁问答。又比春秋怨惠之义。故不欲率易论断。必当通融善看矣。既蒙高明反复开示。而亦未免胶漆矛盾如此。然则鄙意姑将二书置诸阙疑之科。直以谠议手笔为正而从事焉。方得其要无渗漏也。未知如何。幸须裁教。病冗无状。既鲜实功。更切孤陋之叹。每欲一至湖关。与兄周旋师友间。以偿宿心。迁奉大计。今年又未了。羸顿缠绵。相望怅然。如何如何。

答尹子仁丙午五月二十四日

岭事竟起。儒宫对卞。未允物情。终始只赖圣明如日中天。魑魅莫逃其形。又其举厝严正缜密。庶绝日后之虑。此殆天祚国家。非人力所及也。湖中文字。闻出手稿。窃以平日所得于高明者度之。亦似不远。茅其义理一款。殊涉歇后。想必有所以然者。诚愿与有闻也。曾索鄙说。当时实未更详。归后乘闲一阅。见其注中颇有冗杂处。兹不免因旧修补。添以后说。敢浼崇听。幸惟不鄙而砭射之。师友篇目亦谨奉禀。唯缘勤教。深用悚仄。大抵此录。皆从古近碑状而得之。所以太广。人多疑讶。采则以为若名道学则其说诚然。若以今名揆之。似不须如此。凡有师友之义者皆可与焉。而其人之淳疵高下固自若也。试尝就其中抄录诸儒姓名。徐而察之。则尚难专责以道学。而所阙者甚多。故不得已出于此计。未知于兄意如何也。苟不以抄录成书为不可。亦望垂示其纯粹可合之人。使世采以有循据。卒成其志。千万。且有一说。欲于篇首别载箕子实记。以表吾人异于三方。盖有所在。自丽末以讫于今日。其渊源所渐。不为无本者。恐无可疑。此外数条。签附本编。并乞商示。远去师友。日事病冗。已不胜尤悔之积。而向来一二疑问。为经面禀。可以得尽曲折。只俟秋至便欲西下。周旋其间旬月而归。此计若遂。实为鄙人之大幸。但未知果无魔戏否耳。

与尹子仁别纸戊申正月二日

昨遭季父母偕丧。礼制颇有可疑者。当时事急。与此间一二朋友商量处之。其所得否。固未易知。况今一家重遭右等节拍及他可疑。切欲明闻长者之论而适从焉。幸兄先以此录细加考检。后以开禀父师两丈前。一一受教。如有异同处。不厌明示。千万。非泛问难也。

小记曰。父母之丧偕。先葬者不虞祔。待后事。集说释之曰。葬父虞祔然后为母虞祔。故云待后事。至于通解此条疏则曰待葬父竟先虞父。乃虞母。所谓先重而后轻也。两说交互。有难取舍。未知将用何义。

丧服父卒则为母疏。父卒三年之内而母卒仍服期。如通典徐庾之论。莫不皆然。而沙溪独以不得如服祖三年疑之。愚意为祖。虽其父才卒而所重在承重。故以既殡为节。为母。虽父死已久而所重在尊父。故以服除为节。似颇直截。而意者通解并存其说。或出此义。未知如何。大抵备要,问解二书。为近日礼书之准的。然犹于此不加明断。其遭此丧者。将何所适从。切望详禀。

母丧父死之服。若依丧服徐庾之说则其或母未葬而父亡者。又难一依服制以死者主丧题主。而似当以子代主母丧。显妣题主。至于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等节目。亦将皆废而不行耶。此段尤欲速知。幸惟加意。

朝祖。自大小宗有祖庙于其家者外。今虽仪节魂帛之礼。亦废而不行。盖其势然也。据仪礼黄氏说又有朝称之文。则继称之宗似当行此。犹愈于己。而非但家礼元无其文。抑似僭于祖否。

偕丧葬法。固宜以曾子问先轻后重之说处之。若父子俱在殡者。亦将以此义推之。先父而后祖否。礼家传记中殊未有可据。须乞明示。沙溪答袭敛先没之问。似有父轻祖重之意。亦未甚晢。

有前后妻者。同葬一冈之礼。其规不一。有夫冢北而两妻祔南者。有夫冢南而两妻祔北者。近考葬法昭穆之说程制。主穴在北。子孙以次而南。周礼主穴在中。子孙贵者在南。贱者在北。已颇迳庭。而又皆子孙之位也。然前后妻祔葬者。亦不可舍此别求它法。则其夫冢北而祔南者。终当为是。未知如何。

有以前妻无子遂与后妻同室者此实悖礼至于前妻葬后几五六十年。其夫始死。为子孙者为其久远。不敢移奉新山。而旧穴地窄。又不得合葬其夫。如此者将用何道而可。尝考退溪答柳希范书。所处亦已类此。然愚意既不得合葬其夫于元妃。则后妻决不可同室也。然而一世三墓。远近难齐。祭祀形势殊极不便。然当以此为正否。

人有因事各葬父母。或不用外棺者。至于其子之身。不敢变命。各葬夫妻。不用椁。此则情礼固当。至于孙曾以下欲世世守之。则恐亦太泥。未知此义何如。或用椁而稍杀其度为合宜否。且家礼以不用椁为是。而今人多用之。究其利病。当以何者为正。想于此必有定说。亦乞示破。

遗衣服一节。礼固有文矣。然藏之庙中则必有虫鼠盗窃之弊。欲混置常服笼箧。又似不谨。未知何为而可也。退溪答郑子中。亦未明白。幸须示破。

祔祭祖庙在远。未及告。则似当依朱子答陆子寿书一条。追行于大祥翌日。第令告庙。固可及于小祥。而必持留待其后者。自与子寿所见欲从高说。意思不同。然则虽用檀弓夫子之言。行于小祥。亦无不可邪。

答尹子仁

垂示年谱校役。函丈所属至此。敢不尽心。第前头犇走劳思既如右。此中元无本谱。势将转借于人。而曾所考检思绎者。今又全然失忘。未知何以能济。然从近如有的便者。幸兄为将本谱一件收惠为妙。厦卿前月末来访。一宿而去。盖忧中读书自饬。所得甚多。可喜。弘毅之说。渠云有语及兄我者。以弘而不毅属兄。以毅而不弘属我。语言传诖。少失其旨。然则正是吾二人所当勉者。然弟前书所谓隔壁听者。非敢有所忽慢于此也。盖弘毅两言。鲁论本文之外。二程夫子屡发明之。实为学者第一用功处。然自揣量目前。只觉疵吝日积。而其于实地上无一所得。故以谓厦卿此言。于我非若顶门一针。其不甚亲切。实与侯师圣所谓隔壁听者。无异云尔。承教似未深会。兹用谩及。然当为兄勉力期于久远看如何耳。至于请教之意。非不恳切。而今获所谕。反示奖进。全欠规责。一叹一笑。殊失素计。千万继此勿更假借。直加砭射也。别纸诸说。靡不折衷情文。委曲详尽。大副所望。又与鄙见无所参差。终当以此受用。第在练祭一款。李兄幼能以为主丧题主亦当从服制以父为主。兹不得已专走一力于怀川。未知尤丈所答如何也。兄亦得报。趁期示及甚仰。练祭似在廿七耳。

答尹子仁

采辞疏两月无批。宿患转到谻境。惶惑澌缀。不知何以究竟此身也。示喩奉悉盛意。无任感戢。若其高明所自拟议者。正是平稳的当。第此乃朝绅间通行旧例。恐其义甚微。无以自别于它人。如何如何。承答养而辞意未几。而此友又以长幅至。如采拙陋诚难为当。渠欲使之转彻座下。兹用附呈。盖萧,曹一款。栗谷虽有云云。实为当朝救弊之言。吾辈今日何可借此说自处乎。不羞污君。其意似与斥和者不同。幸兄更详之。至于君臣之义。岂敢引而不发。向来除官。此友见勉以此。采对以尊周有太之意。渠又以为不可以彼而废此。若力量不足以出当大事。则只当谢恩如听松所处。以行其义。此说颇有理。厥后又为经权之说曰。今之仕者经也。不仕者权也。权非圣人不可易言。又曰如欲如此。必尽废它伦。遁世离群。然后可以无憾。又曰苟非义理十分穷处如汤武之时。不可废君臣之大义。一以不仕无义。君臣之义。乌可废。欲洁其身而乱大伦等语为主。其说极可惊怪。而尤惑人志。采诚昏滞。不能自决。故不免屡请于左右矣。今承示喩。虽甚精约。恐非所以备究此义。盖此是非之间。所系极大。何不深思博考。以有开示。使吾辈为受用之地。而便以一言直断耶。采则近始有一说。以复养而。秪恐前头事势撕捱。立脚不住。敢更写禀。幸乞裁教。亦愿奉质于尊丈先生前。以示如何。读书箚录。只有小大学。时未整顿。俟稍就完。当即奉效。冠昏疑节。具在别幅。

此事一误于养而誊稿远出。再误于吾兄就质师门。今则遂成泥中之斗兽。采于平日所大闷惧者也。然不免更禀此纸者。实以区区浅见。不敢自信。欲经财教。而有所服行。幸兄更加商量。使弟得以晓然也。盖养而经权功利之说。多出于后来亿逆苟简。然其所谓不仕无义。虽知道之不行。而不可废者无古今无智愚。实为出处之大致。恐难以非之。但吾辈初无所学。时义又适如此。切欲低一头让一步。以附于古人自处之道。而冀免于今日纯盗之罪焉尔。养而乃不察此。一向撕捱。几推而纳之无君之域。是则可闷。更乞勿犯他眼。千万千万。

别纸

近与尤丈论冠昏仪节。有一二未合者。及顷因士威收得兄家昏礼笏记。亦有可疑处。兹以条禀如右。

冠礼应答拜者。此未知指何人。曹芝山考证以嫂当之。尤斋云同堂兄弟岂无相敌者。愚以为不然。冠者之弟则本不在东序之列。兄虽在座。附注温公从母为之起立。下诸父及兄仿此。然则恐无答拜之义。

身及主昏者无期以上丧。曾已奉报。近检朱子答李孝述。其母在长子三年服。令已娶妇之问曰。若叔父主昏。可娶妇无嫌。礼律皆可考也。此说却与此条合。抑其义本异于冠礼之文耶。寓中适无大全。幸须商示。

升奠贽币。采尝据问解所引礼辑之说。以谓贽是虚字。币即代古枣栗腵修者也。及考家礼谚解。质之尤斋。皆云两用古贽今币。然则礼辑所谓改用币者。何以看破耶。下文或言无贽。或言不用币。似是只用贽只用币。以见杀于舅姑之义。而尤斋云言贽者。币亦举之。恐不然。

如见舅姑之礼。此段以文势观之。当一循舅姑之礼。如以礼意推之。昏礼专以舅姑为主。考仪礼可知也。家礼虽参用书仪。若于尊者一用其礼。恐涉不严之甚。而仪节之意。亦与采见同。顷日罗显道家来问。采答以所谓云云。似指两阶下四拜。非并指贽毙及前后四拜矣。今质尤丈。以为当一循舅姑之礼。未知兄家所定如何。幸明示之。笏记则从丘仪

新奴婢勿用。以下笏记俗以新奴婢目之。诚为无据。若奴从婿后婢从妇后之义。恐不可并废。仪礼所谓从者。家礼男宾女宾。似皆指此也。

华冠袡衣。妇人冠服。见前参礼条者详矣。昏礼亦曰冠帔曰裙衫。因此推之。可知其槩。盖妇若从婿摄盛。似当用假髻大衣长裙。然仪家二礼并无其文。则恐用冠子背子。或冠子大衣长裙为当。背子既曰本国蒙头衣。大袖既曰本国长衫则其制不难知矣。所谓冠子大衣长裙。固非家礼上下相通之服。然亦有说。语类或问妇人不看背子则何服。曰大衣。问大衣非命妇亦可服否。曰可。今罢此制。而用华冠袡衣。恐甚不然。何者。妇人冠子。起于后代。而纯衣𫄸袡。乃周制也。既非仪礼。又非家礼。一今一古。揍合而成之。亦不及于牢床之用特豚黍稷。虽乖于今。犹全于古也。此事恐当更详而归正如何。○俗服亦难深斥。盖其制似本于大衣长裙。而首饰亦本国历朝所用故也。但因此益肆妖奢之习。是则不可不痛斥耳。

醮女用脯醢。家礼不用脯醢。必有其意。冠礼则因嘉荐令芳之文及丘氏之说。用之或可。今此添入。恐无所据。如何。

无舅则姑南向。舅虽不在。姑何敢独当南面之位。尤斋之意。与愚见同。

婿见祠堂。此亦家礼所无。仪节虽有其说。恐不宜轻论。

答尹子仁癸丑三月十五日

栗集正续之说。谨已闻命矣。但未知尤丈所谓正本仍旧者。以为不敢动着一字如养而初说否。倘于其颠末失序及当删正处。犹可少容商量云耶。盖养而后来尚许其就正本略加修正。而尤丈到今反谓不敢动着一字。则是与采定议改编于华阳者。太相矛盾。诚不知所以为措。此一段须乞申叩而明示之。年谱追得若干条。旋加添录。具在别幅。亦冀下领自今以后凡系先生谱集二件。区区力所可及者。无复馀蕴。惟在高明往禀师门。详定而亟教之。以幸斯文大事而已。先先生状文。冬间大疾。累提累废。而因移寓海滨。少似闲静。仅得卒业。盖缘年来丧祸。神昏笔涩已甚。终不能模画盛德之万一。益恨子文不在我侧。以得相发而归正耳。辄增一涕。柰何柰何。本欲净写奉完。而抵恐门下不免有许多议论。姑俟裁择回复更详以处计也。闻院议大定。儿郞文字。又烦章甫之勤。属远地有难登时往复者。敢遂浼呈。不审诸见以为何如也。悚悚。

与尹子仁五月十日

前承提喩心主不定。忽忽度日。足见警省之至意。然在高明。岂或如是。正亦画出不佞年来情境。吾人为学。本欲整顿此事。庶几少异于世俗奔驰之流。而年过不惑。其于自家一个主宰。柰何不下至此。使人悔吝随作。愈不自快。愿兄续赐德音。俾有迁改。不使终为小人之归也。千万。栗谷诗集抄删。虽出于诸先辈。其显然不紧者。亦何必仍旧。未知兄以为此皆有神指妙按。添一毫减一毫而不得耶。别集附录。又恐不然。此书方欲一以大全为主。而犹嫌其颇有散佚无例处。何况止以韩集同其律令乎。语录已作。沙溪一编。但恐其所录未广。烦兄更加搜辑为宜。紫院还安之议。采之愚滞。未尝须臾敢忘。近闻院儒已以移建通文。而专主熊潭。计欲因此商确。得成素志者。最是休庵一关透不能得。盖欲同安墓下。则不特前日享右之规终为未安。于休庵亦不无随人之嫌也。欲移享坡山。则虽溪上诸人必不乐闻。欲与成节孝庆敬斋为别庙于院外。则尊休庵者必怀不平。若如一种论议。与栗谷并享一庙而改请院额。则非书院道学为主之本意。决不可为。望兄以此数者细禀师门。亟示定论。以为遵依之地如何。紫院若还旧所。尤丈之意亦欲以新碑立于院中。势尤便顺。然还安之计。初不系于新碑。更冀留念回教。

答尹子仁七月四日

诸说并已拜领。栗集尚无订示。最所翘郁者。盖采二本能成于数月之内。而兄之一勘。拖引于两岁之间。亦知坐于前后丧畏。而自不得不以迁就。奉叹于左右也。且念年谱遗集一向牢封尊阁。一年二年了。无卒业之期。前头人事。又岂可预料耶。千万勉旃。闵氏疑礼。厥后尽暴其彼此底蕴。求正于华阳。而函丈所处终以祥后祔于祖庙为定。礼或有议而谤可以息。抑是从宜观象之一道。足为吾辈应世权度。自此似无甚激恼矣。然于兄说。不敢无辞以对。夫老传之礼。扤㘿稀阔。孰不为疑。千数百年间。惟郑康成朱夫子断然行之。然其见于经者。不过致仕也传家也衰麻在身也不与宾客也四种而已。乃我夫子于戊午十二月乞致。明年四月准请。六月告庙传家事。而又为客座咨目。不复加礼于宾客。次第行之。沛然无所疑。若曰行此三种。而独以人情不忍当废衰麻一节。则愚亦不敢领信也。幸兄深思之。义理无穷。或有如此至难。而犹当守礼处否。紫云院议。既已发端于尤丈。故不获已复申前说。略加商量。而直恐无益于先贤。有害于今人也。盖于去冬以栗碑事。不免一二往复。而尤丈有欲立新碑于书院之语。适惬鄙意。亦为仰勉。庶几其将成者。近闻汉中章甫之论又起。以为非是。又不无说话。以此益知今日一事不可做。只得杜门作粥饭僧。为差安静法。势当于院议。不敢终始与闻也。柰何。

答尹子仁甲寅二月十八日

示喩云云。极荷开释之勤。采亦非不识此意。而义理难明。物论可畏。要欲因缘以得裁教于吾兄耳。第所谓与学者讲究服行有何干涉者。太似轻快。而无当于今日之事。何则。盖曾子问一篇。果是与周家制礼条贯相悖者。便失今用从周之义。岂敢曰有何干涉耶。惟其不悖于此。而可以依仿经义。讲究服行者然后。方无所碍。若家礼宗法四世之类。容亦大贤已上以礼揆典之大义。而非采所能与矣。此今日区区自靖者然尔。不识高明以为如何。养而顷来一宿而去。其意大抵亦归重于国家所制。至如程朱所论与敕令不同处。谓当置之不敢知之地。其他说话通透明快。于大体上不无见得者。但其自处太高。自信太笃。每有人不知而已独知之之意。殊可念也。崔友之说。当时致此生疑。固不无忠信未孚之叹。而所谓相失。本非鄙人之所安。则彼适如此。亦非采所知矣。所教禅继说。恐涉儱侗。盖学者苟欲于义理是非之原。未尝深究其旨趣。使得至当之归。而一以安贞不诏为靠。未知其于体当穷格之方。竟何如也。华阳答纸。曾托阿岘转呈。昨得后书。语益恳至。似亦不以鄙状修删为是。抑采始计窃欲因此反复。务加敛约。以息后来之争端而已。近更详之。不但其书大义吃紧处正在此段。终不可泯没。且其文势语意。俱极阙促而难用。幸兄申禀函丈。如或不至于大悖者。仍从旧文。不必复拘于采之后说也。凡事不厌商量。惟义之比。况于先故莫大之文字乎。亦当以此讨便。奉报于华阳计耳。

答尹子仁四月八日

国恤中祭祀。所示似然。但不察在下者不敢独行之义耳。曾因退,栗两先生说。略有所定。厥后思绎。并质函丈座下。容俟其报计也。北方有事。足令跛躄者奋起。然于平日一无绸缪之备。则至此节拍。其安能为修明义理之本者乎。第增激仰。贱事忽值玉候致哀添苦。无望乎有所指挥。只当于卒哭过后更加商量以处也。

答尹子仁乙卯四月二十九日

自去冬来。屡枉德音。碣文商报。尤非小事。而一向寂然。虽缘病昏行走。无少暇隙。且欲俟其静便。有所申禀者。其为不敏则深矣。窃详一篇大旨及往返诸纸。以弟论之。恐其互有得失。盖高明之所歉者。在于序述之不出手订。而尤丈之所卞者。在于铭系之特加心与。中间虽不可谓专无微意。摠其归趣。视诸退陶之表听松相距绝矣。何者。彼则所重只是隐遁一节。而此乃以有志于三达德为言。夫举天下之义理。岂有以过之者哉。愚意今不必变动全体。若就序述混用鄙文处。略犯手势檃括而称停之。则恐少遗憾。不识佥兄以为如何。苟将以尽得吾所欲言则诚有所难也。近思觅便。条请所疑。以俟函丈之进退。但所谓诚悦揄扬。已见其讥切之甚。而所争骊人事。又极狼狈。如执左契。则岭海忧病。必不无相困之叹。是所趑趄耳。询及盛疏。示意诚然。抑似太从容。恐其终有未尽师友之分者。岂平日涵养。与他人之随世激仰。自不同耶。院斋诸名。亦已拜悉。第适愦惫迫忙。未暇究论。容俟后裭。郑生所往勘者。只是石潭语录。昨将续外两集编定。委送于首阳。使之别写数本以藏之。风色至此。不敢为刊布计故也。

答尹子仁五月

时事展转。他无足怪者。布衣经济。已陞京兆。假令今日直封狼居胥山。恐未足以偿其方寸阴阳之机也。奉两兄书。并不及此一语。岂亦忠厚之至。不欲兴言故耶。思之无任愧叹。

答尹子仁庚申二月十八日

归来半年。不复究心于旧学文字。志业益荒。恐遂止于无闻。使人愧惧靡量也。栗录签教甚详。谨已一一勘正。为学图说。久被尤丈径加退斤。几不自振。兹蒙左右有所采纳。重以砭药之勤。本末备至。区区感戢。不但为私见敝义。获申于高明而已。第所谓未有会通而可为一法者。实指本图并合学庸而为说耳。有非盛谕居敬穷理之意。此则恐失照管。至于开阖云云。虽似略有垂示之嫌。然其下继之曰明白缜密。无所刓弊。以此揆之。始终巨细。自有交济之义。不必删改。唯其逆书一段。反复思绎。难可胶守。谨以所论固有用力两款。分注其间。而又以更详结之。未知因此遂免于专汰之咎否也。务实之教。尤为今日学者膏肓之药。大抵矜文华而简质行。不察己德之虚实。徒责它人之得失。滔滔者皆是也。内自循省。似有一二根株隐伏因袭。诚非细事。谨当为左右申明服膺于斯训。亦以遍告相信朋友为计。心学至诀。又蒙提喩。但其本书自李生许未还。当更消详而追报耳。家礼冠昏之主上下异文。旧与尤丈及兄商量。必以通看为定。盖自慎斋以来未之或改也。厥后思之。文势决是不同。乃敢僭论其义于标题。以俟早晩就正矣。及到往年泰仲家。欲于心丧内嫁其女。尤丈以为行之无疑。而采反以醮节有碍持之。最后使用通典祖为昏主女父不与之论也。今适女子与人议亲。而其家母氏才遭外艰。鄙意以为虽不能纯用通看之义。而若得过其期年而后行之。则恐不至妨。曾于季儿昏时亦用此例矣。未知如何。前后所论并以别纸浼呈。幸乞批破。此说若无所悖。则有不必过期者。切欲知之耳。尝闻尤丈以兄嫁女于外家丧期之前为非。或云其夫家方在亲丧中。故以此为尤非云。未知其说然否。高明所自制义。亦果以何书为据。千万详示。

别纸

士昏礼宗子无父母命之

士冠礼冠者母不在

通典晋刘嗣二条

家礼必父母无期以上丧

身及主昏者

朱子大全李继善三条

按家礼所谓身及主昏云者。其义本出于士昏礼请期所谓三族不虞之文。而今礼律亦同矣。但其主昏者。古今诸礼皆指宗子自为昏者之父而言。则主与父母固是一人而无所妨者。唯所谓支子称其宗一节。始有主昏无服而父母有服之异。此不但与上冠礼之文不相通而已。苟行此礼。人家昏嫁之过期未售者。率将由是而起。恐不可以不究其衷也。大抵朱子所引礼律。未知定指何书。而礼恐是书仪。律恐是宋朝敕令。诚以开元礼中亦无别立身及主昏之文故也。盖春秋传既举称父兄师友以命之之说。而至于通典乃有祖为昏主女父不与之论。则一与礼律之意表里通贯。而冠礼母不在昏礼不亲迎之类。皆可旁推。以此言之。其遵古礼者。即如丧服所论具正体传重。而全为长子三年之服。天地之常经也。其依今之礼律者。即如或以正体或以传重。而只为众子期年之服者。亦不害于传世承家之事。古今之通谊也。非可以此胶守而泥人之大伦矣。或有以为朱子再答李继善问。皆以更详结之。而及其复请盥馈。遂有本领不正百事俱碍之教。恐此方为定论者。窃谨推之。所谓更详者。前则未详母在叔父主昏之义。后则未详母既有服而能命叔父以命使者之义。而其曰更以上条幷考之者。即指礼律及春秋传而言。初未尝以此为不可昏也。但至盥馈之问。不免云云。亦谓其未能尽正如本经之义耳。恐亦非所以终废其昏之意也。况其先兄已自立后。则继善之妇虽微。其姑之有服而自无越礼盥馈之义。诚亦不识其何谓。恨不及当时躬质于函丈之下耳。如何如何。

祠堂龛室之制。殊无明文。若如俗制以长板横着壁前。而分为四龛用帘垂之。则其中甚窄。似难容置小床。既坐主椟而复设俗节等馔。则其执事者立于龛外卑处。无以仰手而开闭主椟矣。或言当只以室中近北一架。分为四截。外用帘垂。而不加长板。更置小床于龛内地上。如今人家安主于床。仍设馔物之规云。未知兄家及诸丈许。有能以古制立祠堂者耶。其尺度曲折果如何。切冀详示。

显考之称。始于祭法。其必通用于祖考。见于周元阳祭录。韩魏公亦尝用之。至于仪节遵行无疑。则家礼图虽有大德年间之说。详其语意。当时只禁皇字。而其谓用显者。即撰图之人所为。恐非可拘。而尤庵必欲不用何也。盖题主条有粉面曰考某官妣某氏之说。而恐承上文陷中两故字而言。似非直称考妣之意也。何以明之。仪节祝辞既以皇祖某子为称。家礼有事则告条又有故考云云之文。祝辞所举。即是粉面所题。则安有全无皇故诸字。而直曰考妣之理。须明教之。

妇人服色。曾以上衣长裙当为昏祭盛服之意奉裁矣。未知湖中诸丈家妇人参祭之服。以何为准耶。虽用上衣长裙之制。而其冠与带皆无明文。并乞商量示破。此事每苦无所定式。为敢申告。

玄𫄸位置。开元礼有置柩东旁之说。盖所谓东旁者。从柩外而言。故常不免奉置于柩翣之间矣。后闻尤丈亦用此法。第以所置之处深而且狭。殊不妥帖为疑。崔生瑞吉言当置柩上之东旁。仍谓家礼题奉祀于神主左旁者。亦是主身上左旁。则于玄𫄸何独不然。此言却似直截。兄亦于此有所更思否。批破为妙。曾闻先丈以士丧礼文证之。谓当加棺上。今不记为某条。示之亦仰。

家礼发引。有妇人从行之说。今人鲜行之者。唯于夫丧三年前后。往往上墓。至于考妣祖先则无闻也。盖以引定时礼推之。此亦非可深疑。然而不见于后来诸贤之议。尝问诸宋甥。云渠家在板桥时。终无妇人上墓之举。岂以原野之非闺梱所宜。而又与初丧临穴。事体不同故耶。兄家所行亦更何如。切欲知之。幸明示。

祭馔左设。自初虞而已然。盖以神道尚右。不得不尔。自与曲礼所谓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者事义煞别。而沙溪以为大疑何耶。

祖先忌祭。子孙异居者素食居外之外。终无所为。殊欠节目。今人唯于父母之忌。别设祭奠。祖以上则否矣。曾阅先谱。有起坐达曙之语。以为至行可法。但未见古人所论也。李哀世龟送示其先人所定祭式。有曰若在远方。不得参祭者。当忌辰晓起望拜。尤似可据以行。未知诸家礼说或有近于此义者耶。明示之。退溪答李淳问曰。妻当拜。弟不当拜。盖当通丧祭看。与家礼小敛奠只言卑幼皆再拜之义。亦可相发也。但今人于年辈相敌从兄弟以下及异姓从甥等处。有难以父兄自居者。率用答拜之规。而独于死后奠祭。必行此礼。则似未妥当。且如弟侄卑幼之类。当初临丧时。犹可以哭代拜矣。其于三年之后。若或时节经过。为省坟土。殊无节目可以遵行。未知先辈其有论及此礼。抑且何以裁处耶。亦乞详示。

备要言妇人铭旌从夫实职云云。然书府夫人于正一品下。书郡夫人于从一品下。未尝以实职论。故当丧者例用阶级以称之。未知兄家所行亦果一从备要之说耶。曾见退溪志碣文字。多不如此。似亦有据。兹欲知之耳。

州县客舍。殿牌在焉。方伯邑宰每于此行望阙礼。则其严可知也。然时俗未有行过而下马如乡校之例何耶。未知其不下马者。亦有可据否。

署押之说。常所未晓。纲目曰陈蕃不肯平署。韩文曰平立睨丞曰当署。小学曰重易押字。朱子大全范文正家书曰叔父押。语录解曰花押。此二者之卞也。今俗以其名字省变本画而用于书缄曰著名。别以他字更加省变而用于牌尾者曰手例。经国大全启本式注曰只见在官员书衔署名。又曰悉书见设员位名押。不必佥署其下。启目则只用署。平关则只用押。牒呈则并用署押。准此始知署者今俗著名之谓。押者今俗手例之谓也。然小学注曰重易押字。谓去旧署而改之。然则以署释押。更无分别。又大全社仓事目。大保长下亦用押状。此乃我国牒呈之类。而只以押行之。尤似可疑。未知中朝元无署押之卞耶。抑押是著名。花押是手例。而署则通释者耶。幸须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