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注疏/卷二十四 中华文库
目录 | 南华真经注疏 | |
◀上一卷 | 卷二十四 外篇知北游第二十二 | 下一卷▶ |
南华真经注疏卷之二十四
河南郭象注
唐西华法师成玄英疏
外篇知北游第二十二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井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
〈〔疏〕此章并假立姓名,寓言明理。北是幽冥之域,水又幽昧之方,隐则深远难知,井则郁然可见。钦明至道玄绝,显晦无常,故,寄此言以彰其义也。〉
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
〈〔疏〕若,汝也。此明运知极心问道,假设宾主,谓之无为。〉
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
〈〔疏〕此假设言方,运知问道。若为寻思,何所念虑,则知至道?若为服动,于何处所,则安心契道?何所依从,何所道说,则得其道也?〉
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
〈〔疏〕知,分别也。设此三问,竟无一答,非无为谓惜情不答,直是理无分别,故不知所以答也。〉
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阅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疏〕白是洁素之色,南是显明之方,呱者疑似夷犹,阕者空静无物。问不得决,反照于白水之南,拾有反无,狐疑未能穷理,既而猖狂妄行,掘若槁木,欲表斯义,故曰狂屈焉耳。〉
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疏〕俟,应声也。初欲言语,中途忘之,斯忘之衍,反照之道。〉
知不得问,反于帝官,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疏〕轩辕体道,妙达玄言,故以一无无于三问。〉
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耶?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
〈〔注〕任其自行,斯不言之教也。〉
〈〔疏〕真者不知也,似者中忘也,不近者以其知之也。行不言之教,引《老子经》为证也。〉
道不可致,
〈〔注〕道在自然,非可言政者也。〉
〈〔疏〕致,得也。夫玄道不可以言得,言得非道也。〉
德不可至。
〈〔注〕不失德故称德,称德而不至也。〉
〈〔疏〕夫上德不德,若为德者,非至德也。〉
仁可为也,
〈〔疏〕夫至仁无亲,而今行偏爱之仁者,适可有为而已矣。〉
义可亏也,
〈〔疏〕夫裁非断割,适可亏残,非大全也。大全者,生之而已矣。〉
礼相伪也。
〈〔疏〕夫礼尚往来,更相浮伪,华藻乱德,非真实也。〉
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
〈〔注〕礼有常则,故矫效之所由生也。〉
〈〔疏〕弃本逐末,散朴为浇,道丧淳漓,逮于行礼,故引《老经》证成其义也。〉
故曰,为道者日损,
〔住〕损华伪也。
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
〈〔注〕华去而朴全,则虽为而非为也。〉
〈〔疏〕夫修道之人,日损华伪,既而前损有,后损无,有无双遣,以至于非有非无之无为也,寂而不动,无为故无不为也。此引《老经》重明其旨。〉
今已为物也,
〈〔注〕物失其所,故有为物。〉
欲复归根,不亦难乎。其易也,其为大人乎。
〈〔注〕其归根之易者,唯大人耳。大人体合变化,故化物不难。〉
〈〔疏〕倒置之类,浮伪居心,徇末忘本,以道为物,纵欲归根复命,其可得乎。今量反本不难,唯在大圣人耳。〉
生也死之徒,
〈〔注〕知变化之道者,不以为异。〉
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
〈〔注〕更相为始,则未知孰死孰生也。〉
〈〔疏〕气聚而生,犹是死之徒类;气散而死,犹是生之本始。生死终始,谁知纪钢乎。聚散往来,变化无定。〉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注〕俱是聚也,俱是散也。〉
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
〈〔注〕息生于异。〉
〈〔疏〕夫气聚为生,气散为死,聚散虽异,为气则同。斯则死生聚散,可为徒伴,既无其别,有何忧色。〉
故万物一也,
〈〔疏〕生死既其不二,万物理当归一。〉
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气耳。
〈〔注〕各以所美为神奇,所恶为臭腐耳。然彼之所美,我之所恶也;我之所美,彼或恶之。故通共神奇,通共臭腐耳,死生彼我岂殊哉。〉
〈〔疏〕夫物无美恶而情有向背,故情之所美者则谓为神妙奇特,情之所恶者则谓为腥臭腐败,而颠倒本末,一至于斯。然物性不同,所好各异;彼之所美,此则恶之一。此之所恶,彼又为美。故毛墙丽姬,人之所美,鱼见深入,乌见高飞。斯则臬腐神奇,神奇臭腐,而是非美恶,何有定焉。是知天下万物,同一和气耳。〉
圣人故贵一。
〈〔疏〕夫体道圣人,智同万物,故贵此真一,而冥同万境。〉
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应我,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黄帝日: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
〈〔注〕明夫自然者,非言知之所得,故当昧乎无言之地。是以先举不言之标,而后寄明于黄帝,则夫自然之冥物,巢乎有得而见也。〉
〈〔疏〕彼无为谓妙体无知,故真是道也必此狂屈反照遣言,中忘其告,似道非真也。知与黄帝二人,运智以诠理,故不近真道也。狂屈逖听,闻此格量,谓黄帝虽未近真,适可知玄言而已矣。〉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注〕此孔子之所以云予欲无言。〉
〈〔疏〕夫二仪履载,其功最美;四时代叔,各有明法;万物生成,咸资道理;竟不言说,曾无议论也。〉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
〈〔注〕任其自为而已。〉
〈〔疏〕夫圣人者,合两仪之履载,同万物之生成,是故口无所言,心无所作。〉
大圣不作,
〈〔注〕唯因任也。〉
观于天地之谓也。
〈〔注〕观其形容,象其物宜,与天地不异。〉
〈〔疏〕夫大圣至人,无为无作,观天地之覆载,法至道之生成,无为无言,斯之谓也。〉
今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
〈〔注〕百化自化而神明不夺。〉
〈〔疏〕彼神圣明灵,至精极妙,与物和混,变化随流,或聚或散,曾无欣戚。今言百千万者,并举其大纲数尔。〉
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
〈〔注〕夫死者已自死而生者已自生,圆者已自圆而方者已自方,未有为其根者,故莫知。〉
〈〔疏〕夫物或生或死,乍方乍圆,变化自然,莫知根绪。〉
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
〈〔注〕岂待为之而后存哉。〉
〈〔疏〕扁然,褊生之貌也。言万物翩然,随时生育,从古已来,铃固自有,直由措意而后有之。〉
六合为巨,未离其内;
〈〔注〕计六合在无极之中则陋矣。〉
秋豪为小,待之成体。
[注〕秋豪虽小,非无亦无以容其质。
〈〔疏〕六合,天地四方也。兽逢秋景,毛端生豪,豪极微细,谓秋豪也。巨,大也。六合虽大,犹居至道之中,豪毛虽小,资道以成体质也。〉
天下莫不沈浮,终身不故;
〈〔注〕日新也。〉
〈〔疏〕世问庶物,莫不浮沈,升降生死,往来不住,运之不停,新新相续,未尝守故也。〉
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
〈〔注〕不待为之。〉
〈〔疏〕夫二气氤氲,四时运转,春秋寒暑,次叔天然,岂待为之而后行之。〉
僭然若亡而存,
〈〔注〕照然若存则亡矣。〉
〈〔疏〕婚然如昧,似无而有。〉
油然不形而神,
〈〔注〕挈然有形则不神。〉
〈〔疏〕神者,妙万物而为言也。油然无系,不见形象,而神用无方。〉
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
〈〔注〕畜之而不得其本性之根,故不知其所以畜也。〉
〈〔疏〕亭毒群生,畜养万物,而玄功潜被,日用不知,此之真力,是至道一根本也。〉
可以观于天矣。
〈〔注〕与天同观。〉
〈〔疏〕观,见也。天,自然也。夫能达理通玄,识根知本者,可谓观自然之至道也。〉
啮缺问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
〈〔疏〕啮缺,王倪弟子;被衣,王倪之师也。汝之容貌端雅,忽为邪僻,视听纯一,勿多取境,自然和理归至汝身。〉
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
〈〔疏〕收摄私心,令其平等,专一志度,令无放逸,汝之精神自来舍止。〉
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
〈〔疏〕深玄上德,盛美于汝,无极大道,居乎汝心中。〉
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
〈〔疏〕瞳焉,无知直视之貌。故,事也。心既虚夷,视亦平直,故如新生之犊,于事无求也。〉
言未卒,啮缺睡寐。被衣大悦,行歌而去之,
〈〔疏〕谈玄未终,斯人已悟,坐忘契道,事等睡暝。于是被衣喜跃,赞其敏速,行于大道,歌而去之。〉
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
〈〔注〕与变俱也。〉
〈〔疏〕形同槁木之骸,心类死灰之土,无情直任纯实之真知,不自矜持于事故也。〉
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彼何人哉。
〈〔注〕独化者也。〉
〈〔疏〕媒媒晦晦,息照遣明,忘心忘知,不可谋议。非几所识,故云彼何人哉。自形若槁骸以下,并被衣歌辞也。〉
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
〈〔疏〕丞,古之得道人,舜师也。而至道虚通,生成动植,未知己身之内,得有此道不乎?既逢师傅,故有咨请。〉
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
〈〔注〕夫身者非汝所能有也,块然而自有耳。身非汝所有,而况道哉。〉
〈〔疏〕道者,四句所不能得,百非所不能诠。汝身尚不能自有,何得有于道邪?〉
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
〈〔疏〕未悟生因自然,形由造物,故云身非我有,孰有之哉?〉
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
〈〔注〕若身是汝有者,则美恶死生,当制之由汝。今气东而生,汝不能禁也;气散而死,汝不能止也。明其委结而自成耳,非汝有也。〉
〈〔疏〕委,结东也。夫天地阴阳,结东刚柔和顺之气,成汝身形性命者也。故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聚散,既不由汝,是知汝身,岂汝有邪?〉
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
〈〔注〕气自委结而蝉蜕也。〉
〈〔疏〕阴阳结聚,故有子孙,独化而成,犹如蝉蜕也。〉
故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
〈〔注〕皆在自尔中来,故不知也。〉
〈〔疏〕夫行住食味,皆率自然,推寻根由,莫知其所。故行者谁行,住者谁住,食者谁食,味者谁味乎?皆不知所由而悉自尔也。〉
天地之强阳气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注〕强阳,犹运动耳。明斯道也,庶可以遗身而志生也。〉
[疏〕强阳,运动也。胡,何也。夫形性子孙者并是天地阴阳运动之气东结而成者也,复何得自有此身也。
孔子问于老聪曰:今日晏问,敢问至彦才道。
〈〔疏〕晏,安也。孔子师于老子,故承安居闲暇而询问玄道也。〉
老聪曰:汝斋戒,疏沦而心,澡雪而精神,拮击而知。夫道,官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
〈〔疏〕疏沦,犹酒濯也。澡雪,犹精洁也。而,汝也。拾击,打破也。崖,分也。汝欲问道,先须斋汝心逃,戒慎专诚,酒濯身心,清静神识,打破圣智,涤荡虚夷。然玄道宝冥,难可言辫,将为汝举其崖分,粗略言之。〉
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
〈〔注〕皆所以明其独生而无所资借。〉
形本生于精,
〈〔注〕皆由精以至粗。〉
〈〔疏〕伦,理也。夫昭明显著之物,生于宝冥之中;人伦有为之事,生于无形之内;精智神识之心,生于重玄之道;有形质气之类,根本生于精微。〉
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家者卵生。
〈〔注〕言泻物虽以形相生,亦皆自然耳,故胎卵不能易种而生,明神气之不可为也。〉
〈〔疏〕夫无形之道,能生有形之物,有形之物,则以形质气类而相生也。故人默九窍而胎生,禽鱼八窍而卯生,禀之自然,不可相易。〉
其来无迩,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
〈〔注〕夫率自然之性,游无逃之途者,放形骸于天地之问,寄精神于八方之表;是以无门无房,四达皇皇,逍遥六合,与化偕行也。〉
〈〔疏〕皇,大也。夫以不来为来者,虽来而无踪迹;不往为往者,虽往亦无崖际。是以出入无门户,来往无边傍,故能宏达四方,大通万物也。〉
邀于此者,四肢强,思虑徇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
〈〔注〕人生而遇此道,则天性全而精神定。〉
〈〔疏〕邀,遇也。徇,通也。遇于道而会于真理者,则百体安康,四肢强'健,思虑通达,视听聪明,无心之心,用而不劳,不应之应,应无方所也。〉
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
〈〔注〕官此皆不得不然而自然耳,非道能使然也。〉
〈〔疏〕二仪赖玄道而高广,三光资玄道以运行,庶物得之以昌盛,斯大道之功用也。故《老经》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万物得一以生,是之谓也。〉
且夫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圣人以断之矣。
〈〔注〕断弃知慧而付之自然也。〉
〈〔疏〕夫博读经典,不铃知真;宏辫饰辞,不铃慧照。故《老经》云,善者不辫,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斯则圣人断弃之矣。〉
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者,圣人之所保也。
〈〔注〕使各保其正分而已,故无用知慧为也。〉
〈〔疏〕博知辫沧,不益其明;沉默面墙,不加其损;所谓不增不灭,无损无益,圣人妙体,故保而爱之也。〉
渊渊乎其若海,
〈〔注〕容恣无量。〉
〈〔疏〕尾闲泄之而不耗,百川注之而不增,渊澄深大,故譬玄道。〉
巍巍乎其终则复始也,
〈〔注〕与化俱者,乃积无穷之纪,可谓巍巍。〉
〈〔疏〕巍巍者,高大貌也。夫道,远超太一,近迈两仪,囊括无穷,故以叹巍巍也。终则复始,此明无终无始,变化日新,随迎不得。〉
运量万物而不匮。
〈〔注〕用物而不役己,故不匮也。〉
则君子之道,彼其外与。
〈〔注〕各取于身而足。〉
〈〔疏〕夫运载万物,器量韦生,潜被无穷而不匮乏者,圣人君子之道。此而非远,近在内心,既不籍禀,岂其外也。〉
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此其道与。
〈〔注〕还用物,故我不匮。此明道之赡物,在于不赡,不赡而物自得,故日此其道与。言至道之无功,无功乃足称道也。〉
〈〔疏〕有识无情,皆禀此玄之道;而玄功冥被,终不匮乏。然道物不一不异,而离道无物,故日此其道与。〉
中国有人焉,非阴非阳,
〈〔注〕无所偏名。〉
处于天地之问,直且为人,
〈〔注〕敖然自放,所遇而安,了无功名。〉
〈〔疏〕中国,九州也?言人所察之道,非阴非阳,非柔非刚,非短非长,故绝四句,离百非也。处在天地之问,直置为人,而无偏执,本亦作值字者,言处乎宇内,遇值为人,曾无所系也。〉
将反于宗。
〈〔注〕本逐末也。〉
〈〔疏〕既无偏执,在置为人,故能反本还原,归于宗极。〉
自本观之,生者,暗糖物也。
〈〔注〕直众气也。〉
〈〔疏〕本,道也。哈噫,气聚也。从道理而观之,故知生者聚气之物也,奚足以惜之哉。〉
虽有寿夭,相去几何?须爽之说也。奚足以为尧桀之是非。
〈〔注〕死生犹未足殊,况寿夭之问哉。〉
〈〔疏〕一生之内,百年之中,假令寿夭,馀促诅几。俄顷之问,须臾之说耳,何足以是尧非桀而分别于其问哉。〉
果菰有理,
〈〔注〕物无不理,但当顺之。〉
人伦虽难,所以相齿。
〈〔注〕人伦有智慧之变,故难也。然其智慧自相齿耳,但当从而任之。〉
〈〔疏〕在树日果,在地日放。桃李之属,瓜瓠之徒,木生藤生,皆有其理。人之处世,险阻艰难,而贵贱尊卑,更相齿次,但当任之,自合天道,譬彼果蕨,有理存焉。〉
圣人遭之而不违,
〈〔注〕顺所遇也。〉
过之而不守。
〈〔注〕宜过而过。〉
〈〔疏〕遭遇轩冕,徒而不违,既以过焉,亦不留合也。〉
调而应之,德也;偶而应之,道也;
〈〔注〕调偶,和合之谓也。〉
〈〔疏〕调和庶物,顺而应之,上德也;偶对前境,逗机应物,圣道也。〉
帝之所兴,王之所起也。
〈〔注〕如斯而已。〉
〈〔疏〕夫帝王兴起,俯应韦生,莫遇调偶随时,逗机接物。〉
人生天地之问,若白驹之过却,忽然而已。
〈〔注〕乃不足惜。〉
〈〔疏〕白驹,骏马也,亦言日也。隙,孔也。夫人处世。俄顷之问,其为迫促,如驰骏驹之过孔隙,效忽而已,何曾足云也。〉
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浮然,莫不入焉。
〈〔注〕出入者,变化之谓耳,言天下未有不变也。〉
〈〔疏〕注勃是生出之容,油胶是入死之状。言世问万物,相与无怛,莫不从变而生,顺化而死。〉
已化而生,又化而死,
〈〔注〕俱是化也。〉
生物哀之,
〈〔注〕死物不哀。〉
人类悲之。
〈〔注〕死类不悲。〉
〈〔疏〕夫生死往来,会变化耳,委之造物,何足系哉。故其死也,生物人类,共悲哀之务,非类非生,故不悲不哀也。〉
解其天强,堕其天裹,
〈〔注〕独脱也。〉
〈〔疏〕技,囊藏也。裹,束囊也。言人执是竞非,欣生恶死,故为生死束缚也。今既一于是非,忘于生死,故车解天然之技工袅也。〉
纷乎宛乎,
〈〔注〕变化姻媪。〉
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
〈〔注〕无为用心于其问也。〉
〈〔疏〕纷纶宛转,并适散之貌也。魂魄往天,骨肉归土,神气离散,纷宛任从,自有还无,乃大归也。〉
不形之形,形之不形,
〈〔注〕不形,形乃成;若形之,形则败其形矣。〉
〈〔疏〕夫人之未生也,本不有其形,故从无形;气聚而有其形,气散而归于无形也。〉
是人之所同知也,
〈〔注〕虽知之,然不能任其自形而反形之,所以多败。〉
非将至之所务也,
〈〔注〕务则不至。〉
〈〔疏〕夫从无形生形,从有表复无形质,是人之所同知也。斯乃人问近事,非诣理至人之达务也。〉
此众人之所同论也。
〈〔注〕虽论之,然故不能不务,所以不至也。〉
〈〔疏〕形质有无,生死来往,众人凡类,同共乎论耳。〉
彼至则不论,
〈〔注〕悦然不觉乃至。论则不至。〉
〈〔疏〕彼至圣之人,忘言得理,故无所论说,若论说之,则不至于道。〉
明见无值,
〈〔注〕闻至乃值。〉
〈〔疏〕值,命遇也。夫能闭智塞聪,冥契玄理,若显明问见,则不会真也。〉
辩不若默。道不可闻,闻不若塞。此之谓大得。
〈〔注〕默而塞之,则无所奔逐,故大得。〉
〈〔疏〕夫大辫饰词,去真远矣;忘言静默,玄道近焉。故道不可以多闻求,多闻求不如于阁塞。若能妙知于此意,可谓深得于大理已矣。〉
束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
〈〔疏〕居在束郭,故号束郭子,则无择之师东郭顺子也。问庄子曰:所谓虚通至道,于何处在乎?〉
庄子曰:无所不在。
〈〔疏〕道无不褊,在处有之。〉
束郭子曰:期而后可。
〈〔注〕欲令庄子指名所在。〉
〈〔疏〕郭注云:欲令庄子指名所在也。〉
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梯秆。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臂。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束郭子不应。
〈〔疏〕大道无不在,而所在皆无,故处处有之,不简秽贱。束郭未达斯趣,谓道卓尔清高,在瓦号已嫌卑甚,又闻屎溺,故瞋而不应也。〉
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
〈〔注〕举其标质,言无所不在,而方复怪此,斯不及质也。〉
〈〔疏〕质,实也。言道无不在,岂唯梯牌。固答子之问,犹未逮真也。〉
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稀也,每下愈死。
〈〔注〕稀,大豕也。夫监市之履豕以知其肥瘦者,愈履其难肥之处,愈知豕肥之要。今问道之所,在而每况之于下贱,则明道之不逃于物也必矣。〉
〈〔疏〕正,官号也。则今之市令也。获,名也。监,市之魁也,则今屠卒也。稀,褚也。凡今问于屠人买褚之法,云:践豕之股脚之问,难肥之处,愈知豕之肥瘦之意况也。何者?近下难肥之处有肉,足知易肥之处足脂。亦犹屎溺卑下之处有道,则明清虚之地皆褊也。〉
汝唯莫必,无乎逃物。
〈〔注〕若必谓无之逃物,则道不周矣,道而不周,则未足以为道。〉
〈〔疏〕无者,无为道也。夫大道旷荡,无不制围。汝唯莫言至道逃弃于物也。爻其逃物,何为周褊乎。〉
至道若是,大言亦然。
〈〔注〕明道不逃物。〉
〈〔疏〕至道,理也;大言,教也。理既不逃于物,教亦普褊无偏也。〉
周褊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疏〕周悉普褊,咸皆有道。此重明至道不逃于物,虽有三名之异,其实理指归则同于一也。〉
尝相与游乎无何有之宫,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
〈〔注〕若游有,则不能周褊咸也。同合而论之,然后知道之无不在,知道之无不在,然后能旷然无怀而游彼无穷也。〉
〈〔疏〕无何有之官,谓玄道处所也;无一物可有,故日无何有也。而周褊三者,相与敖游乎至道之乡,实旨既一,同合而论,冥符玄理,故无终始穷极耳。〉
尝相与无为乎。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问乎。
〈〔注〕此皆无为故也。〉
〈〔疏〕此总欺周褊咸三功能盛德也。既游至道之乡,又处无为之域,故能恬淡安静,寂寞清虚,柔顺调和,宽闲逸豫。〉
寥已吾志,
〈〔注〕寥然空虚。〉
〈〔疏〕得道玄圣,契理冥真,性志九夷,寂寥而已乎。〉
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
〈〔注〕志苟寥然,则无所往矣;无往焉,故往而不知其所至;有往焉,则理未动而志已至矣。〉
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
〈〔注〕斯顺之也。〉
〈〔疏〕语既寂寥,故与无还往。假令不往而往,不来而来,竟无至所,亦无止住。〉
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
〈〔注〕但往来不由于知耳,不为不往来也。往来者,自然之常理也,其有终乎。〉
〈〔疏〕假令往还造物,来去死生,随变任化,亦不知终始也。〉
彷徨乎冯闳,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
〈〔注〕冯闳者,虚廓之谓也。大知由乎寥廓,恣变化之所知,故不知也。〉
〈〔疏〕彷徨是放任之名,冯阂是虚旷之貌,谓入契会也。言大圣知之人,能会于寂寥虚旷之理,是以逍遥自得,放任无穷。〉
物物者与物无际,
〈〔注〕明物物者,无物而物自物耳。物自物耳,故冥也。〉
〈〔疏〕际,崖畔也。夫能物于物者,圣人也。圣人冥同万境,故与物无彼我之际畔。〉
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
〈〔注〕物有际,故每相与不能冥然,真所谓际者也。〉
〈〔疏〕物情分别,取舍万端,故有物我之交际也。〉
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
〈〔注〕不际者,虽有物物之名,直明物之自物耳。物物者,竟无物也,际其安在乎。〉
〈〔疏〕际之不际者,圣人之达观也;不际之际者,凡鄙之滞情也。〉
谓盈虚衰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
[注〕既明物物者无物,又明物之不能自物,则为之者谁乎哉?皆忽然而自尔也。
〈〔疏〕富贵为盈,贫贱为虚;老病为衰杀,终始为本末;生来为积,死去为散。夫物物者非物,而生物谁乎?此明能物所物,皆非之也。物既非物,何盈虚衰杀之可语邪。是知所谓盈虚。皆非盈虚故《西升经》云,若能明之,所是反非也。〉
坷荷甘与神农同学于老龙吉。
〈〔疏〕姓何,字荷甘。神农者,非三皇之神农也,则后之人物耳。二人同学于老龙吉。老龙吉亦是号也。〉
神农隐几阖户昼瞑,坷荷甘日中奋户而入曰:老龙死矣。
〈〔疏〕隐,凭也,阖,合也。杳,开也,亦排也。学道之人,心神凝静,闭门隐几,守默而暝。荷甘既闻师亡,所以排户而告。〉
神农隐几拥杖而起,曝然放杖而笑,
〈〔注〕起而悟夫死之不足惊,故还放杖而笑也。〉
〈〔疏〕曝然,放杖声也。神农闻吉死,是以拥状而惊;覆思死不足哀,故还放杖而笑。〉
曰:天知予僻陋慢𫍙,故弃予而死。已矣夫子。无所发予之狂言而死矣夫。
〈〔注〕自肩吾已下,皆以至言为狂而不信也。故非老龙连叔之徒,莫足与言也。〉
〈〔疏〕夫子,老龙吉也。言其有自然之德,故呼之曰天也。狂言,犹至言也,非世人之所解,故名至言为狂也。而师知我偏僻鄙陋,慢𫍙不专,故弃背吾徒,止息而死。哲人云亡,至言斯绝,无复谈玄垂训,开发我心。〉
彝纲吊闻之,曰:夫体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系焉。
〈〔注〕言体道者,人之宗主也。〉
今于道,秋豪之端万分未得处一焉,
〈〔注〕秋豪之端细矣,又未得其万分之一。〉
而犹知藏其狂言而死,又瓦夫体道者乎。
〈〔注〕明夫至道非言之所得也,唯在手自得耳。〉
〈〔疏〕姓拿,名钢,隐者也。系,属也。闻龙吉之亡,傍为议论云:体道之人,世间共重,贤人君子,系属归依。今老龙之于玄道,犹豪端万分之未一,尚知藏其狂简,处顺而亡,况乎妙悟之人,曾肯露其言说。是知体道深玄,忘言契理者之至稀也。〉
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于人之论者,谓之冥冥,所以论道,而非道也。
〈〔注〕冥冥而犹复非道,明道之无名也。〉
〈〔疏〕夫玄道虚漠,妙体希夷,非色非声,绝视绝听。故于学人论者,论曰冥冥而谓之冥冥,犹非真道也。〉
于是泰清问乎无穷曰:子知道乎?无穷曰:吾不知。
〈〔疏〕泰,大也。夫至道宏旷,恬淡清虚,囊括无穷,故以泰清无穷为名也。既而泰清以知问道,无穷答以不知,欲明道离形声,亦不可以言知求也。〉
又问乎无为。无为曰:吾知道。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曰:有。曰:其数若何?
〈〔疏〕子既知道,颇有名数不乎?其数如何,请为略迷。〉
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
〈〔疏〕贵为帝王,贱为仆隶,约聚为生,分散为死,数乃无极。此略言之,欲明非名而名,非数而数也。〉
泰清以之言也问乎无始曰:若是,则无穷之弗知与无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
〈〔疏〕至道玄通,寂寞无为,随迎不测,无终无始,故寄无穷无始为其名焉。无穷无为,弗知与知,谁是谁非,请定臧否。〉
无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
〈〔疏〕不知合理,故深玄而处内:知之乖道,故粗浅而疏外。〉
于是泰清中而叹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
〈〔注〕几得之不由于知,乃冥也。〉
〈〔疏〕泰清得中道而嗟叹,悟不知乃真知。谁知不知之知,明真知之至希也。〉
无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注〕故默成乎不闻不见之域而后至焉。〉
〈〔疏〕道无声,不可以耳闻,耳闻非道也;道无色,不可以眼见,眼见非道也;道无名,不可以言说,言说非道也。〉
知形形之不形乎。
〈〔注〕形自形耳,形形者竟无物也。〉
〈〔疏〕夫能形色万物者,固非形色也,乃曰形形不形也。〉
道不当名。
〈〔注〕有道名而竟无物,故名之不能当也。〉
〈〔疏〕名无得道之功,道无当名之实,所以名道而非。〉
无始曰: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
〈〔注〕不知故问,问之而应,则非道也。不应则非问者所得,故虽问之,亦终不闻也。〉
〈〔疏〕夫道绝名言,不可问答,故问道应道,悉皆不知。〉
道无问,问无应。
〈〔注〕绝学去教,而归于自然之意也。〉
〈〔疏〕体道离言,有何问应。几言此者,覆释前文。〉
无问问之,是问穷也;
〈〔注〕所谓贵空。〉
〈〔疏〕穷,空也。理无可问而强问之,是贵空也。〉
无应应之,是无内也。
〈〔注〕实无而假有以应者外矣。〉
〈〔疏〕理无可应而强应之,乃成殊外。〉
以无内待问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太初,
〈〔疏〕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太初,道本也。若以理外之心待空之智者,可谓外不识乎六合宇宙,内不知乎己身之妙本者也。〉
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
〈〔注〕若夫婪落天地,游虚涉远,以入乎冥冥者,不应而已矣。〉
〈〔疏〕昆仑是高远之山,太虚是深玄之理。苟其滞著名言,犹存问应者,是知未能经过高远,游涉深玄者矣。〉
光曜问乎无有曰:夫子有乎?其无有乎?
〈〔疏〕光曜者,是能视之智也。无有者,所观之境也,智能照察,故假名光曜;境体空寂,故假名无有也。而智有明暗,境无深浅,故以智问境,有乎无乎?〉
光曜不得问,而孰视其状貌,官然空然,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
〈〔疏〕夫妙境希夷,视听断绝,故审状貌,唯寂唯空也。〉
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及为无有矣,何从至此哉。
〈〔注〕此皆绝学之意也。于道绝之,则夫学者乃在根本中来矣。故学之善者,其唯不学乎。〉
〈〔疏〕光明照曜,其智尚浅,唯能得无丧有,未能双遣有无,故叹无有至深;谁能如此玄妙。而言无有者,非直无有,亦乃无无,四句百非,悉皆无有。以无之一字,无所不无,言约理广,故称无也。而言何从至此者,但无有之境,穷理尽性,自非玄德上士,孰能体之,是以浅学小智,无从而至也。〉
大马之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
〈〔注〕拈捶钩之轻重,而无豪芒之差也。〉
〈〔疏〕大马,官号,楚之大司马也。捶,打锻也。钩,腰带也。大司马家有工人,少而善锻钩,行年八十,而捶钩弥巧,专性凝虑,故无豪芒之差失也。钩,称钩椎也,谓能拈捶钩推,知斤两之轻重,无豪芒之差失也。〉
大马曰:子巧与?有道与?
〈〔疏〕司马怪其年老而捶锻愈精,谓其工巧别有道衍也。〉
曰:臣有守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
钩,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
〈〔疏〕更无别衍,有所守持。少年已来,专精好此,捶钩之外,无所观察,习以成性,遂至于斯也。〉
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长得其用,而况乎无不用者乎。物孰不资焉。
〈〔注〕都无怀,则物来皆应。〉
〈〔疏〕所以至老而长得其捶钩之用者,假赖于不用心视察他物故也。夫假不用为用,尚得终年,况乎体道圣人,无用无不用,故能成大用,万物资禀,不亦宜乎。〉
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犹今也。
〈〔注〕言天地常存,乃无未有之时。〉
〈〔疏〕姓冉,名求,仲尼弟子。师资发起,询问两仪未有之时可知已否。夫变化日新,则无今无古,古犹今也,故答云可知也。〉
冉求失问而退,明日复见,曰:昔者吾问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曰:可。古犹今也。
〈〔疏〕失其问意,遂退而归。既遵应问,还用应答。〉
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问何谓也?
〈〔疏〕昔日初咨,心中昭然明察;今时后间,情虑昧然暗晦。敢问前明后暗,意谓如何?〉
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
〈〔注〕虚心以待命,斯神受也。〉
今之昧然也,且又为不神者求邪?
〈〔注〕思求更政不了。〉
〈〔疏〕先求未悟,锐彼精神,用心求受,故昭然明白也。后时领解,不复运用精神,直置任真,无所求请,故昧然暗塞也。求邪者,言不求也。〉
无古无今,无始无终。
〈〔注〕非唯无不得化而为有也,有亦不得化而为无矣。是以无有之为物,虽千变万化,而不得一为无也。不得一为无,故自古无未有之时而常存也。〉
〈〔疏〕日新而变,故无始无终,无今无古,故知无未有天地之时者也。〉
未有子孙而有子孙,可乎?
〈〔注〕言世世无极。〉
〈〔疏〕言子孙不相生,世世无极,天地人物,悉皆无原无有之时也。可乎,言不可也。〉
冉求未对。仲尼曰:已矣,未应矣。不以生生死,
〈〔注〕夫死者独化而死耳,非夫生者生此死也。〉
不以死死生。
〈〔注〕生者亦独化而生耳。〉
〈〔疏〕已,止也,未,无也。夫聚散死生,皆独化日新,未尝假赖,岂相因待。故不用生生此死,不用死死此生。冉求未对之问,仲尼止令无应,理尽于此,更何所言也?〉
死生有待邪?
〈〔注〕独化而足。〉
皆有所一体。
〈〔注〕死与生各自成一体。〉
〈〔疏〕死,独化也,岂更成一物哉。死既不待于生,故知生亦不待于死。死生聚散,各自成一体耳,故无所因待也。〉
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犹其有物也,无已。
〈〔注〕谁得先物者乎哉?吾以〔阴阳为先物,而阴阳者即所谓物耳。谁又先阴阳者乎?吾以自然为先之,而自然即物之自尔耳。吾以至道为先之矣,而至道者乃至无也。既以无矣,又奚为先?然则先物者谁乎哉?而犹有物,无已,明物之自然,非有使然也。〉
〈〔疏〕夫能物于物者,非物也。故非物则无先后,物出则是物,复不得有先于此物者。何以知其然邪?谓其犹是物故也。以此推量,竟无先物者也。然则先物者谁乎哉?明物之自然耳,自然则无穷已之时也。是知天地万物,自古以固存,无未有之时也。〉
圣人之爱人也终无已者,亦乃取于是者也。
〈〔注〕取于自尔者,恩流百代而不废也。〉
〈〔疏〕夫得道圣人,慈爱覆育,恩流百代而无穷止者,良由德合天地,妙体自然,故能虚己于彼,忘怀亭毒,不仁万物,刍狗苍生,盖取斯义而然也。〉
颜渊问乎仲尼曰:回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无有所迎。回敢问其游。
〈〔疏〕请夫子言。将,送也。夫圣人如镜,不送不迎;颜回问之日,未晓其理,故询诸尼父,问其所由。〉
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
〈〔注〕以心顺形而形自化。〉
〈〔疏〕古人纯朴,合道者多,故能外形随物,内心凝静。〉
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注〕以心使形。〉
〈〔疏〕内以缘通,变化无明,外形乖误,不能顺物。〉
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
〈〔注〕常无心,故一不化;一不化,乃能与物化者耳。〉
安化安不化,
〈〔注〕化与不化,皆任彼耳,斯无心也。〉
〈〔疏〕安,任也。夫圣人无心,随物流转,故化与不化,斯安任之,既无分别,曾不栗意也。〉
安与之相靡,
〈〔注〕直无心而恣其自化耳,非将迎而靡顺之。〉
〈〔疏〕靡,顺也。所谓化与不化悉安任者,为不件苍生,更相靡顺。〉
必与之莫多。
〈〔注〕不将不迎,则足而止。〉
〈〔疏〕虽复与物相顺,而亦不多仁恩,各止于分,彼我无损。〉
稀韦氏之囿,黄帝之圃,有虞氏之官,汤武之室。
〈〔注〕言夫无心而任化,乃常圣之所道处。〉
〈〔疏〕稀韦、轩辕、虞舜、股汤、周武,并是圣明王也。言无心顺物之道,乃是稀韦彷徨之苑囿,轩辕敖游之园圃,虞舜养德之官闱,汤武怡神之虚室,斯乃莘圣之所进而处之也。〉
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师,故以是非相毙也,而况今之人乎。
〈〔注〕圣,和也。夫儒墨之师,天下之难和者,而无心者犹故和之,而况其几乎。〉
〈〔疏〕整圣,和也。夫儒墨之师添更相是非,天下之难和者也,而圣人君子,犹能顺而和之。况乎令世之人,非儒墨之师者也。随而化之,不亦宜乎。〉
圣人处物不伤物。
〈〔注〕至顺也。〉
〈〔疏〕处俗和光,利而不害,故不伤之也。〉
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
〈〔注〕在我而已。〉
〈〔疏〕虚舟飘瓦,大顺韦生,韦生乐推,故处不害也。〉
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
〈〔注〕无心故至顺,至顺故能无所将迎而义冠于将迎也。〉
〈〔疏〕夫唯安任韦品,彼我无伤者,故能与物交际而明不迎而迎者。〉
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注〕山林皋壤,未善于我,而我便乐之,此为无故而乐也。〉
乐未毕也,哀又继之。
〈〔注〕夫无故而乐,亦无故而哀也。则几所乐不足乐,几所哀不足哀也。〉
〈〔疏〕几情滞执,忘生欣恶,忽睹高山茂林,神皋奥壤,则欣然钦慕,以为快乐;而乐情未几,哀又继之,情随事迁,哀乐斯变。此乃无故而乐,无故而哀,是知世之哀乐,不足计也。〉
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
〈〔注〕不能坐忘自得,而为哀乐所寄也。〉
〈〔疏〕逆旅,客舍也。穷达之来,不能御折,哀乐之去,不能禁止。而凡俗之人,不闲斯趣,譬彼客舍,为物所停,以妄为真,深可悲叹也。〉
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
〈〔注〕知之所遇者即知之,知之所不遇者即不知也。〉
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
〈〔注〕所不能者,不能强能也。由此观之,知与不知,能与不能,制不出我也,当付之自然耳。〉
〈〔疏〕夫智有明阁,能有工拙,各禀素分,不可强为。故分之所遇,知则知之,不遇者不能知也;分之所能,能则能之,性之不能,不可能也。譬乌飞鱼泳,蛛网蜕丸,率之自然宁非性也。〉
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兔也。
〈〔注〕受生各有分也。〉
〈〔疏〕既非圣人,未能智周万物,故知与不知,能与不能,禀生不同,机关各异,而流俗之人,叉固其所不免也。〉
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岂不亦悲哉。
〈〔疏〕人之所不免者,分外智能之事也。而几鄙之流不能安分,故锐意感情,务在独免,愚惑之甚,深可悲伤。〉
至言去言,至为去为。
〈〔注〕皆自得也。〉
〈〔疏〕至理之言,无言可言,故去言〉
也。至理之为,无为可为,故去为也。
齐知之所知,则浅矣。
〈〔注〕夫由知而后得者,假学者耳,故浅也。〉
〈〔疏〕见贤思齐,拾己效物,假学求理,运知访道,此乃浅近,岂日深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