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經發隱敘
  太史公言莊周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豈知漁父盜跖皆他人依托。大違莊子本意。觀其內篇推尊孔子處。便可知矣。司馬氏不於內篇窺莊子之學。而據為撰以判莊子。宜其將老莊申韓合為一傳也。至唐初尊之為南華經。而作註解者漸多。唯明之陸西星憨山清二家。以佛理釋之。憨山僅釋內篇。西星則解全部。今閱二書。猶有發揮未盡之意。因以已意釋十二章。與古今著述。迥不相同。質之漆園。當亦相視而笑。嘗見宗鏡判老莊為通明禪。憨山判老莊為天乘止觀。及讀其書。或論處世。或論出世。出世之言。或淺或深。淺者不出天乘。深者直達佛界。以是知老列莊三子。皆從薩婆若海逆流而出。和光混俗。說五乘法。(人乘。天乘。聲聞乘。菩薩乘。佛乘。)能令眾生隨根獲益。後之解者局於一途。中不能盡三大士之蘊奧也。
  光緒甲辰仲秋之月石埭楊文會識於金陵刻經處


  南華經發隱
            石埭楊文會仁山註


 ◎鯤鵬變化(逍遙遊)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耶。其遠而無所至極耶。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蜩與鷽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楡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湯之問棘也是已。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脩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耀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辨也。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冷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此一章書。有十大。一者具大因。二者證大果。三者居大處。四者翔大路。五者御大風。六者亯大年。七者遊大道。八者忘大我。九者泯大功。十者隱大名。初釋大因。北冥。幽闇之處也。鯤魚潛藏其內。喻根本無明也。此無明體。即是諸佛不動智。是之謂具大因。二釋大果。鯤化為鵬。奮迅而飛。脫離陰溼。而遊清虛。無障無礙。是之謂證大果。三釋大處。南冥天池。離明之方也。善財南詢。龍女南往。皆以處表法。天池者。浮幢王剎諸香水海之象也。是之謂居大處。四釋大路。水擊三千。高翔九萬。蒼蒼一色。遠而無極。雖六月乃息。仍不離一真法界也。是之謂翔大路。五釋大風。風積不厚。則不能負大翼。乘九萬里之風。方可圖南。此風何所表耶。乃表大願也。現身九界。普行六度。乘此大願。方證妙果。是之謂御大風。
  六釋大年。以小年大年相形。皆有限量之年也。意在無限量之年。如齊物論。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壽夭齊。而大年顯矣。是之謂亯大年。七釋大道。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者。即大道也。無待於外。而遊無窮者。即逍遙遊也。是之謂遊大道。八釋大我。夫至人者。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者也。法身大我。豎窮三際。橫亘十方。而無我相可得。是之謂忘大我。九釋大功。藐姑神人。利澤遐敷。年豐物阜。而不見其功。是之謂泯大功。十釋大名。聖如唐堯蕩蕩乎民無能名焉。是之謂隱大名。舊解謂此三人無有淺深。竊窺莊生之意。當以法報化三身配之。以上略舉十大。為南華別開生面。闡逍遙之奧旨。至於文字離奇。章法變幻。諸家論之詳矣。不煩贅述。


 ◎子綦喪我(齊物論)
  南郭子綦隱几而坐。仰天而噓。嗒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几者。非昔之隱几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
  此篇摘錄開章七十餘言。辨明喪耦喪我二種差別。蓋旁人見其容貌異常。有似喪耦。耦者對待之法也。心不外緣。幾如槁木死灰矣。而豈知南郭子內證無心。我執已亡乎。倘我執未亡。定有對待法時時現前。不能深入寶明空海。平等普觀也。下文種種不齊之物論。皆從喪我一法而齊之。了無餘蘊。所謂得其一萬事畢者。此之謂也。


 ◎回問心齋(人間世)
  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顏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夫子曰。盡矣。
  仲尼欲示心齋之法。先以返流全一誡之。然後令其從耳門入。先破浮塵根。次破分別識。後顯徧界不藏之聞性。即是七大中之根大。何以名之為氣耶。蓋所謂氣者。身內身外。有情無情。平等無二者也。隨有聲動。聞根即顯。所謂循業發現者是也。聽止於耳。釋浮塵根之分齊。根塵交接。滯而不脫。所以須破。心止於符。釋分別識之分齊。五根對境。有同時意識。與五識俱。不前不後。故謂之符。此識葢覆真性。所以須破。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名之為氣。其實真空也。自性真空。物來即應。故為道之本體。見此本體。安有不心齋者乎。顏子即時領解。而應之曰。未聞師訓。妄執為我。既聞師訓。本來無我。可得謂之虛乎。夫子印之曰。心齋之法盡於是矣。
  吾語若。(吾告汝。)若能入遊其樊。(入衛君之樊。而不干其祿。故謂之遊。)。而無感其名。(不自衒其能。故無名可感。)入則鳴。不入則止。(聞者信從。則言之。聞者不信。則不言。)無門。(不立門戶。)無毒。(不設醫方。)一宅。而寓於不得已。(以一清虛之境。為棲神之所。感而後應。不為物先。)則幾矣。(於入世之道。其庶幾乎。)
  若能二字。與則幾矣三字。首尾相應。○下文劈空而來。縱橫排盪。神化莫測。非法身大士。不能道其隻字。
  絕迹易。(行無轍迹。猶是易事。)無行地難。(讓公答六祖云。聖諦亦不為。何階級之有。六祖云。汝如是。吾亦如是。故知宗門極則。到無行地。所以最難也。)為人使。易以偽。(隨情流轉。動成虛妄。)為天使。難以偽。(率性而行。觸處全真。)。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無翼飛者也。(古人云。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即是此義。有梵僧晨離天竺。午至東土。禪德猶嫌其緩。鄧隱峯振錫凌空而過。令兩軍罷戰。此皆無翼而飛者也。)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孔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梁武帝問達摩曰。對朕者誰。答曰不識。此皆無知而知者也。○上二語。皆說未聞。乃係歎美之辭。非謂其無有也。)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分破無明。性空自顯。)吉祥止止。(吉祥者至善之地也。求其動相了不可得。即是性定。而以修定契合。故重言止止也。大學言知止而後有定。亦同此義。)夫且不止。(此一轉語。警醒愚迷。)是之謂坐馳。(雖妄念紛馳。而自性未嘗動也。)夫徇耳目內通。(返見返聞。徹證心元。)而外於心知。(離分別識。)鬼神將來舍。(三界有情。同歸性海。)而況人乎。(天下歸仁。)是萬物之化也。(無不從此法界流。)禹舜之所紐也。伏羲几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厯舉上古聖帝共行此道。以啟後人信修之心。)
  此章孔顏問答有千餘言。今錄後段二百餘言。為之解釋。以通其義。以前皆孔子徵詰之辭。至心齋以後。乃正答入衛之道。又復詳示超世之學。窮高極微。為傳心妙旨。至耳目內通一語。應前聽之以氣。而況人乎一語。作入衛收束。言辭如此善巧。而實出於無心也。


 ◎兀者王駘(德充符)
  魯有兀者王駘。從之遊者與仲尼相若。常季問於仲尼曰。王駘。兀者也。從之遊者。與夫子中分魯。立不教。坐不議。虛而住。實而歸。固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者耶。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聖人也。丘也直後而未往耳。丘將以為師。而況不若丘者乎。奚假魯國。丘將引天下而與從之。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與庸亦遠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獨若之何。
  王駘與仲尼分道揚鑣。一顯一密。行顯教者。耳提面命。進德修業。人所共知。行密教者。潛移默化。理得心安。人所難見。常季怪而問之。仲尼直以聖人。稱王駘。而願引天下從之遊。益動常季之疑矣。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常季曰。何謂也。
  痛切至死生。而不能動其心。毀壞至天地。而不能易其性。深知真常不變之義。不隨萬物遷化。且萬物化生。同出一原。既窮其原。何有一物而不由之化生耶。命者。主宰義。入此三昧者。無作妙用。非情量所測。豈有主宰之心。如外道所稱大梵天王者乎。宗者。萬法之本也。若有可守。則非宗矣。愚者昧之。智者見之。知其頭頭顯露。法法全彰。無壞無失。強名為守。此二句中。命字守字。俱要活看。慎毋執言失旨也。仲尼如此開示。常季仍不能曉。故復問之。
  仲尼曰。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依生滅門。作差別觀。)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依真如門。作平等觀。)。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遊心乎德之和。(二門不二。則不為耳目所牖。而情與無情。煥然等現矣。)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差別即平等。何得喪之有。)視喪其足。猶遺土也。(內四大與外四大無二無別。善忘我者也。)
  常季曰。彼為己。(言其傳為修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六識觀照。而得八識現量。)以其心。得其常心。(超八識現量。而顯常住真心。)物何為最之哉。(彼但修己。無益於人。人何為尊崇如此耶。)
  常季只悟王駘之體。不悟即體之用。故勞仲尼委示也。
  仲尼曰。人莫鑑於流水。(流動之水。不能鑑物。)而鑑於止水。(止水澄清。方能鑑之。)唯止。能止眾止。(就俗諦言之。ㄧ家仁。一國興仁。ㄧ家讓。ㄧ國興讓。就真諦言之。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虛空盡皆消殞。均同此義。○以下文勢。分賓主四科。)受命於地。唯松柏獨也在。冬夏青青。(引植物為喻。謂之賓中賓。)受命於天。唯舜獨也正。幸能正生以正眾生。(引古聖作證。謂之賓中主。)夫保始之徵。(徹證心元。妄想不起。)不懼之實。(一切無畏。魔不能撓。)勇士一人。雄入於九軍。將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猶若是。(保始二語。既為王駘寫影。而忽插入勇士一喻。所以謂之主中賓。)而況官天地。(官者主宰也。即先天而天勿違者也。)府萬物。(府者曩括也。心月孤懸。光吞萬象。)直寓六骸。(應身入世。直寄寓耳。六骸者。頭身二手二足也。)象耳目。(在目為見。在耳為聞。人所共知。而勝義根。非人所知也。)一知之所知。(證無分別心。而有分別用。)而心未嘗死者乎。(本自無生。何死之有。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亦同此義。此段方是主中主。二十七字。作一句讀。)彼且擇日而登假。(言其不久當入涅槃。)人則從是也。(人之從遊者。以其妙用無形。隨根普益耳。)彼且何肯以物為事乎。(王駘自他兩忘。不住有為。不住無為。何嘗有教人之意。存乎其心耶。)
  此文出於莊周之手。稱王駘盛德。由常季發問。而仲尼答之。究竟王駘有無其人。而常季仲尼有無其言耶。皆不必問也。以慧眼觀之。莊周者幻化人也。王駘常季仲尼。幻中之幻者也。乃至三界四生六道。無一而非幻也。幻化之中。有知幻者。知幻即離。離幻即覺。覺則非幻乎。曰否也。經云。若有一法過於涅槃。我亦說為如幻如化。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起妄計而已矣。太史公作項羽本記。述戰時之言行。太史公親見之而親聞之乎。抑從他人傳聞而筆之於書乎。誰得而究詰也。一切唯心造一言。足以概之矣。古今人同此心也。此心之妙。同而別。別而同者也。今人展閱此書。有莊周出現。又有王駘常季仲尼同時出現。仲尼之言。王駘之德。畢現於心鏡中。一真法界。主伴交參。妙旨泠然。非今非古。誰謂參訪知識。須厯百城煙水也。
  ◎女偊論道(大宗師)
  南伯子葵。(葵心向日。表慕道之誠也。)問乎女偊曰。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聞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學耶。曰。惡。惡可。子非其人也。(時節未至。)夫卜梁倚有聖人之才。而無聖人之道。我有聖人知道。而無聖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為聖人乎。不然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亦易矣。吾猶守而告之。(雖得上根。猶不輕授。慎之又慎。其道始尊。)三日。而後能外天下。(人在天下。猶牢籠也。外天下。則脫牢籠矣。)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陰符經云。心生於物。死於物。既能外物。則心不隨物轉矣。)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人之所最重者莫如生。既能外生。則無一法可當情矣。)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長夜漫漫。忽然天曉。)朝徹。而後能見獨。(靈光獨耀。迥脫根塵。)見獨。而後能無古今。(妄念遷流。方有古今之異。既能見獨。則妄念全消。過未現在。不出當念。遂能長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延促自由。豈有古往今來之定相耶。)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古今遷流。方有死生去來之相。今證一剎那際三昧。時量全消。迷者妄見生死。實無生死。悟者本無生死。示現生死。所謂生死涅槃二俱平等。方是不死不生義也。)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即用明體。以釋不死不生之義。道之真體。具殺生生生二用。所以證其不死不生也。禪宗謂之殺活自在。)其為物。(即指道體。)無不將也。(一入一切。)無不迎也。(一攝一切。○上文外天下。外物。外生。皆是不將不迎。此文反之。為無不將無不迎。)無不毀也。(一壞一切壞。○應上文殺生者不死。)無不成也。(一成一切成。○應上文生生者不生。)其名為攖寕。(即將。即迎。即毀。即成。合四句為一攖字。朝徹。見獨。無古今。不死生。合四句為一寕字。前文先寕而後攖。此文先攖而後寕。顛倒妙用。存乎其人。道無定法也。)攖寕也者。攖而後成者也。(攖者煩擾也。寕者沈靜也。兩門相反。適以相成。所謂八萬塵勞。即解脫相也。)南伯子葵曰。子獨惡乎聞之。曰。聞諸副墨之子。(去聖時遙。尋諸簡冊。可得道意。)副墨之子聞諸洛誦之孫。(進而求之。讀誦純熟。妙義自顯。)洛誦之孫聞之瞻明。(見地明徹)瞻明聞之聶許。(攝念自許)聶許聞之需役。(拳拳服膺)需役聞之於謳。(詠歎入神。)於謳聞之玄冥。(萬法俱泯。)玄冥聞之參寥。(真空顯露。)參寥聞之疑始。(始覺有始。本覺無始。始覺合本。有始無始。皆不可說。)
  此章分為兩段。前段言卜梁倚依教進修。凡有七層。前三層漸修漸證。自朝徹以下。勢如破竹。一時頓證。以顯真體。其為物以下。將迎毀成四句。一切普應。以彰妙用。體用具足。乃以攖寕二字收之。後段女偊自敘聞道。凡有九層。前二層聞慧。次二層思慧。次二層修慧。後三層證道。是之謂九轉功成也。此九層。皆以聞字貫纂到底。但取文便。其實後之三層。言說不到。思慮不及。豈耳根所能領耶。


 ◎謀報渾沌(應帝王)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此章在內篇之末)
  儵忽。六七識生滅心也。渾沌。八識含藏心也。渾沌無知。為儵忽所鑿而死。渾沌雖死。其性不死。隨儵忽轉。而冥熏儵忽。生其悔過之心。遂謀所以生渾沌者。時相謂謂曰。渾沌德我。今亡渾沌矣。為之奈何。旦夕推求渾沌之性而培植之。久之而渾沌復甦。曩之無知者。轉而為精明之體矣。於是儵忽奉為宗主。聽其使令。非但分化於南北。抑且并八方上下而統治之。渾沌改名為大圓鏡。儵名妙觀察。忽名平等性。與儵忽為侶者。皆名成所作。四智菩提。圓彰法界。南華之能事畢矣。○以無始無明。稱為渾沌。既是渾沌。必有儵忽。既有儵忽。必至鑿竅。後之解者。但惡其鑿。意謂不鑿。則天性完全。豈知縱不被鑿。亦是闇鈍無明。不能顯出全體大用也。莊生決不以渾沌為道妙。有他文可證。此章說到迷妄極處而止。未說返流歸真之道。留待後人自悟。奈何二千年來。幽關未闢。故為揭而出之。以餉知言君子。○篇末之渾沌。即首章之鯤魚也。鯤喻大心凡夫。在冥海中長養聖胎。一變而證大果。渾沌喻毛道眾生。莫不被鑿而死。莊生哀世人之沈淪。而以此章結之。其無盡大悲。可想見矣。


 ◎象罔得珠(天地)
  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赤水。渾濁汙穢之至也。遊乎其北。舉目無可樂之境也。崑崙。巉巖危險之處也。登乎其丘。置身可畏之地也。一念回光。始知玄珠已失矣。雖然。未嘗失也。知。善於用心者也。離朱。明察秋毫者也。喫詬。辭辯縱橫者也。皆不能得。計已窮矣。乃使象罔。雖使而無使也。象罔得之。得其本有也。黃帝歎異一語。意味深長。百世之下。令人聞之而心折也。


 ◎世之所貴(天道)
  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世雖貴之哉。猶不足貴也。為其貴非其貴也。故視而可見者。形與色也。聽而可聞者。名與聲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聲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
  此章為執著文字者下鍼砭。今進一解。為掃除文字者下鍼砭。古聖遺言。如標月指。執指固不能見月。去指又何能見月。莊子恐人認指為月。不求見月。故作此論。令全書文字。如神龍變化。若有若無。猶釋典中之有金剛經。能令一代時教飛空絕迹也。達摩西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當時利根上智。得其旨趣者。固不乏人。而數百年後。依草附木之流。正眼未開。輒以宗師自命。邪正不分。淺深莫辨。反不若研求教典之為得也。蓋書之可貴者。能傳先聖之道。至於千百世。令後人一展卷間。如覲明師。如得益友。若廢棄書籍。師心自用。不至逃坑落塹不止也。下文輪扁答桓公之言曰。君所讀者。古人之糟粕。試反之曰。予所讀者。古人之英華。有何不可。


 ◎天門(庚桑楚)
  出無本。入無竅。(無本。則無所出。無竅。則無所入。而云出入者。皆假名耳。)有實而無乎處。(實者實際也。處者方域也。既有實。宜有處。而無處者。方之妙也。)有長而無乎本剽。(長者久長也。本剽者本末也。既有長。宜有本剽。而無本剽。時之妙也。)有所出而無竅者有實。(此句束出入二句。互為影略。呂氏謂有缺文。宣氏謂是衍文。皆非也。因有出有入。所以證其有實。)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宇者上下四方也。既無處矣。何得名宇。乃知宇者。唯心之方。非妄計之方也。)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宙者往古來今也。既無本剽。何得名宙。乃知宙者。唯心之時。非妄計之時也。)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生死出入。非有而有。即空之有也。)入出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無形可見。而有出入。何以名之。名為天門。)天門者無有也。(剋實而言。唯是真空。)萬物出乎無有。(從真空。現妙有。)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重申上意。)而無有一無有。(此即重空。亦名空空。亦名大空。亦名究竟空。亦名第一義空。)聖人藏乎是。(即是聖人放捨身命處。)
  此章語語超越常情。顯示空如來藏也。世出世法。皆以真空為本。強名之為天門。天者空無所有也。門者萬物所由出也。既以有無二端互相顯發。而仍結歸甚深空義。恰合般若旨趣。
  ◎七大(徐無鬼)
  知大一。知大陰。知大目。知大均。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至矣。(知此七大。蔑以加矣。上舉七大名。下述七大用。)大一通之。(體則無二。用乃萬殊。)大陰解之。(寂滅大海。究竟解脫。)大目視之。(正法眼藏。徹見本源。)大均緣之。(平等一如。普緣十界。)大方體之。(無邊剎土。不出自心。)大信稽之。(因果歷然。纖毫不爽。)大定持之。(本來無動。不持而持。)盡有天。(業識消亡。天真獨露。)循有照。(隨順羣有。智照無遺。)冥有樞。(得其環中。以應無窮。)始有彼。(有始則有彼。自他宛然。無始則無彼。自他雙泯。)則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聖解非同凡解。真知異於妄知。)不知而後知之。(禪宗所謂髑髏無識眼初明者是也。)其問之也。不可以有崖。而不可以無崖。(此誡學人發問不可墮有無二邊也。蓋有則墮增益過。無則墮損減過。若欲免此二過。心計亦有亦無。則墮相違過。又計非有非無。則墮戲論過。離此四過。方可問道。)頡滑有實。(頡滑者不可捉摸也。雖不可捉摸。而又非虛無。則超斷常二見矣。)古今不代。(古未嘗往。今未嘗來。見有時代遷流者。皆妄情耳。)而不可以虧。(既無往來。何虧之有。)則可不謂有大揚搉乎。(具宣七大。故名大揚搉。權小之機。豈能領會。)闔不亦問是已。奚惑然為。(何不研究此道。而徒自迷惑。汨沒於三有之海耶。)以不惑解惑。(修也)復於不惑。(證也)是尚大不惑。(造極也。○此三句。謂以不惑之理。解暝眩之惑。以復其本性之不惑。然後進而至於大不惑。則契於道矣。)
  此章厯舉七大。陸氏謂其名目。皆莊子所自命。而不知其與佛經暗合也。眾生流轉。由起惑而造業。由造業而受苦。故以起惑為病源。佛經說有三惑。一曰見思。麤惑也。二曰塵沙。細惑也。三曰無明。根本惑也。起時由細而麤。滅時由麤而細。無明貫於本末。此文斷惑次第有三層。至大不惑。則無明破盡。永脫輪回矣。


 ◎得其環中(則陽)
  冉相氏。(古之聖君。)得其環中(自證之道。如禪宗一圓相。)以隨成(隨眾生機而成就之。)與物。(真俗圓融。)無終無始(始或為終。終或為始。)無幾無時。(幾心盡息。時量全消。以上四無。環中之妙也。)日語物化者。一不化者也。(恆順眾生。與之俱化。而自無化相可得。此即隨物曲成也。)闔嘗舍之。(慈心濟世。何肯舍棄眾生而自求安樂耶。以上述冉相氏之德。)夫師天而不得師天。與物皆殉。(此言世人不達真理。錯亂修習。雖欲師天。不知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以為有天可師。則與殉物何異。)其以為事也若之何。(以此為事。何能合道。反詰之語。映起下文。)夫聖人(超越常情。)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四者皆無。空之極也。既言未始有天。可知非師天者。乃先天之聖人。得環中之體者也。)與世偕行而不替。(雖證真空。而不絕世緣。偕行者同事攝也。不替者不休息也。)所行之備而不洫。(萬行備修。而不混濫。洫者。濫也。以上二語。得隨成之用。)其合之也若之何。(如此行道。方順正軌。反詰語。映帶上文。)湯得其司御門尹登恆為之傅之。(又引成湯得賢臣為之輔弼。方能行聖人之道。)從師而不囿。(雖以賢臣為師。而不為師所囿。)得其隨成。(與冉相氏無異也。)為之司其名。(無為而治。雖居君位。但虛名耳。)之名蠃法。(此名不過嬴餘之法。無關大要。)得其兩見。(要在得兩見耳。實智見真諦。性空也。權智見俗諦。假有也。得此兩見。方能治天下。)仲尼之盡慮為之傅之。(又引仲尼與湯相形。湯為人君。以賢臣為傳。仲尼為人師。以己之盡慮為傅。盡慮者。慮至極盡處也。見無不徹。智無不周。即以傅師道之傳於萬世也。此慮非凡夫六識妄緣。乃自性所起妙觀察智耳。)容成氏曰。(引古聖之言。以結上文之意。)除日無歲。(破時量也。積日而成歲。除日則無歲矣。積剎那時成日。除剎那則無日矣。剎那者時之極促。無時量之可得也。證剎那際三昧者。延一念為無量劫。促無量劫為一念。過未入現在。現在入過未。即冉相氏無終無始無幾無時。莫不由此道也。)無內無外。(破方量也。自外觀之。以內為小。小之內更有小焉。小而不可極。則歸於無內而已。自內觀之。以外為大。大之外更有大焉。大而不可盡。則歸於無外而已。內外消融。遂能小中見大。大中見小。一塵偏法界。法界入一塵。何方量之有。即聖人之非天非人非始非物。莫不由此道也。)
  此章顯示行菩薩道之正軌也。發大乘心者。以第一義空為本。冉相氏既得此理。入俗利生。不轉而轉。轉而不轉。誠為無上至德。不可以常情測度也。次則舉下凡妄修。以啟上聖真修。徹證真空。而不捨度生之業。又舉成湯仲尼。以明君師之別。然後引容成氏二語結之。二語之義。豎窮三際。橫亘十方。前文環中隨成不化盡慮種種法門。攝無不盡矣。


 ◎得意忘言(外物)
  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
  筌者魚笱也。蹄者兎罝也。因筌而得魚。因蹄而得兔。魚兔既得。筌蹄可捨。後人不達此意。竟欲捨筌蹄而求魚兔。魚兔何由可得耶。章末二語。神韻悠然。天道篇內世之所貴一章。專主離言。此章先即後離。以救其弊。維摩經云。言說文字。皆解脫相。則非即非離。更進一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