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总目

史志艺文者,汉、隋、唐、宋而已。目录则创于刘歆七略,而班固六略、王俭七志、阮孝绪七录、许善心七林因之。荀朂分为四部,而李充四部、任昉五部因之。唐之四库、宋之六阁,则仿隋书。今考历代卷轴之富,莫若隋,而兵火之厄,有甚于秦者矣。

西汉三万三千九十卷,藏于兰台麒麟天禄之阁,石渠石室延阁广内之府,尽于王莽之末。

东汉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藏于东观仁寿阁,尽于董卓移都。

晋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藏于秘书中外三阁,尽于惠怀之乱。

东晋秘阁三千一十四卷,孝武时三万六千卷。

宋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藏于总明观。

齐万八千一十卷,藏于学士馆,尽于末年兵火。

梁二万三千一百六卷,藏于文德殿华林园。江陵七万馀卷,尽于元帝自焚。

北齐三万馀卷,藏于仁寿文林。

后周万五千卷,藏于虎门麟趾。

隋十万三千二百七十八卷,藏于修文观文殿,尽于砥柱舟覆。

唐四库八万九千卷,藏于集贤院,尽于安禄山。十二库七万馀卷,尽于黄巢。

宋三馆秘阁三万六千二百八十卷,尽于祥符之火。崇文院三万六百六十九卷,别藏于龙图阁、太清楼,尽于靖康之变。中兴四万四千四百八十六卷,尽于绍定之灾。盖秦火之后,大厄凡十有一,而江都一厄不与焉。

明秘阁散于正德中,内库散于万历末,是又一厄也。

周易

伏羲始画八卦,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及乎三代,是为三易。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文王作卦辞,谓之《周易》。周公作爻辞,孔子为彖辞、象辞、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谓之十翼。及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得存,唯失说卦三篇。宣帝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之。

汉初言易者有田何,卦、象、爻、彖,与文言、说卦等,离为十二篇,而说者自为章句,易之本经也。

又有焦赣之易,第述阴阳灾异之言,不类圣人之经。

民间又有费直之易,专以彖、象、文言解释上下经。

田氏最盛,费氏初微,至后汉时,陈元、郑众皆学费氏,马融又为其传以授郑玄,玄作易注,荀爽又作易传,魏代王肃、王弼并为之注,自是费氏大兴。而田何遂息。

自晋之后,弼学独行,至唐孔颖达等,又为之正义,而古十二篇之易竟亡其本。按彖象附于卦末者,自费氏始,郑玄、王弼又分附卦爻之下,增入乾坤文言,始加‘彖曰’、‘象曰’、‘文言曰’以别于经。以系辞以后,自如其旧,历代因之,是为今易。釐为分卷,东莱吕祖谦乃定为经二卷、传十卷,是为古易。朱晦庵本义从之,然程传本义既已并行,而诸家定本又各不同。永乐中,胡广等辑大全,定从程传元本,而本义仍以类从。其系辞以下,程传既阙,则一从本义所定章次云。履按六经皆出于汉,他书多散逸,而易独完,盖未经秦火,惟有周易,其为孔氏之旧,无复可疑。中间虽为诸儒所乱,不过离合经传耳。而欧阳修独不信文言,何哉?因元者四语,先见于《左传》穆姜,故谓文言非孔子作。不知《左传》本后人之书,穆姜所引者乃左氏附会填入者也,彼老妇岂能作此微言?顾以后来之窃舍而疑圣人之言,可乎?陆象山、杨慈湖亦疑系辞,至今郝楚望、何玄子诸公且信后天图而不信先天图,不必矣。

尚书

孔安国《尚书序》曰:‘先君孔子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三千之徒并受其义。及秦焚书坑儒,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汉兴,济南伏生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裁二十馀篇,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百篇之义,世莫得闻。

至鲁共王坏孔子旧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蝌蚪文字,悉已孔氏。蝌蚪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字,复以竹简写之,增多伏生二十五篇。伏生又以舜典合于尧典、益稷合于皋陶谟,盘庚三篇合为一,康王之诰合于顾命。复出此篇并序,凡五十九篇,其馀错乱摩灭,弗可复知。悉上送官,藏之书府。遂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书序。序所以为作者之意,故引之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

隋《经籍志》曰:‘伏生作《尚书》传四十一篇,以授张生,张生授欧阳生,传至僧孙高,谓之尚书欧阳之学。又有夏侯都尉受业于张生,两传族子胜,为大夏侯之学。胜传子建,为小夏侯之学。故有欧阳、大、小夏侯三家并立。’讫汉东京,相传不绝,而欧阳最盛。

孔安国传则私传于都尉朝,朝授庸生,谓之尚书古文之学,而未得立。后汉杜林传,古文尚书,夏逵为之作训,马融作传,郑玄亦为之注。然其所传唯二十九篇,又杂以今文,非也旧本,自馀绝无师说。晋世秘府所存,有古文尚书经文,今无有传者。及永嘉之乱,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并亡,伏生之传,唯刘向父子所著五行传是其本法,而又多乖戾。至东晋梅颐,始得安国之传,奏之,时又阙舜典一篇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34434&page=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