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三十五至一百三十六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一百三十七至一百三十八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一百三十九至一百四十

大清一统志

 太原府二

︹名宦︺︹汉︺张敞其先平阳人后徙杜陵宣帝时为太原太守满岁为真太原郡清郑昌

  刚人成帝时为太原太守着治迹条教法度为后所述彭宣阳夏人成帝时为太原太守

  冯衍杜陵人更始二年尚书仆射鲍永行大将军事以衍为立汉将军领狼孟长屯太原缮甲

  养士捍卫并土刘瓆平原人桓帝时为太原太守时小黄门晋阳赵津等谄事宦官贪横放恣

  为一县巨患瓆使郡吏王允考按其罪虽经赦令竟杀之宦官因縁谮诉帝震怒征瓆下狱死︹晋︺

  荀藐颍川人榆次令为政以德而民怀之㑹凤集其境武帝下诏褒美曰就之如日月敬之如

  神明爱之如父母乐之如时雨王陟琅琊人永兴初为岚州守时刘渊称帝将攻岚石等州刘

  琨与陟约拒寇陟曰公不员朝廷陟敢负哉协力守御卒赖保全后陟既迁其地乃陷︹南北

  朝︺︹魏︺元徽景穆帝曽孙明帝时为并州刺史先是州界夏霜安业者少徽辄开仓赈之文

  武共諌止徽曰昔汲长孺郡守耳尚辄开仓救人灾弊况我受委大藩岂可拘法而不救人困也先

  给后奏明帝嘉之加安北将军汾州山胡旧多劫掠自徽为郡群胡相戒勿得侵扰邻州之人多来

  诣徽投诉愿得公判除泰州刺史还都吏人泣涕攀车不能自已徽车马羸弊皆京来旧物见者莫

  不叹其清俭︹北齐︺段韶武威人家五原郡大宁二年除并州刺史为政举大纲不存小

  察甚得民和︹周︺宇文神举文帝族子建德中从平并州即授刺史州本齐氏别都控

  带要重又甫平定多有奸猾神举励精为治示以威恩旬月之间远近悦服︹隋︺皇甫诞

  乌氏人开皇末汉王谅为并州总管盛选寮佐上以诞公方著称拜并州总管司马总府政事一以

  咨之谅甚敬焉炀帝即位谅发兵作乱诞谏止以死请谅怒囚之及杨素将至谅屯清源以拒之谅

  主簿豆卢毓出诞于狱协谋拒谅谅袭击破之并抗节遇害陶模京兆人仁寿初为岚州司

  马汉王谅作乱刺史乔锺葵将赴逆模拒之临之以兵辞气不挠遂系狱及谅平拜开府︹唐︺窦

  静平陆人武德初并州大总管府长史时突厥数万为边患粮道不属静表请屯田太原以省馈

  运歳收粟数万斛诏检校并州大总管又请断石岭以为障塞制突厥之入李靖三原人武

  德八年突厥寇太原靖为行军总管以江淮兵万人屯太谷时诸将多败独靖以完军归李𪟝

  离狐人贞观初行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治并十六年以威肃闻帝曰炀帝不择人守边劳中国筑长

  城以备虏今朕用𪟝守并突厥不敢南贤长城远矣张文瓘武城人徙家魏州之昌乐贞观

  初并州叅军时李𪟝为长史常以管萧比之𪟝入朝文瓘与僚属二人皆饯𪟝赠二人以佩刀玉带

  而不及文瓘文瓘疑之𪟝曰赠刀欲其果断赠带俾其守约束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李义

  炎乐昌人为太原尉时李𪟝为并州都督僚吏惮其威义炎独敢廷辨曲直𪟝甚礼之韩思

  彦南阳人高宗时使并州方贼杀人主名不立醉胡怀刀而污讯掠已服思彦疑之晨集童儿数

   百暮出之如是者三因问儿出亦有问者乎皆曰有之乃物色推讯遂擒真盗裴怀古寿

   人武后时为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吏民怀爱神龙中迁左羽林大将军未至官还为并州人知其还

   携扶老稚出迎崔宣道始代为长史亦野次怀古不欲厚愧宣道使人驱迎者还而来者愈众其得

   民心如此崔神庆武城人武后时拜并州长史始至有诏改钱币法州县布下俄而物价踊

   昂商贾惊扰神庆得豪猾之煽惑愚民者诛之法遂行后喜下诏褒美初州隔汾为东西二城神庆

   跨水连堞合而一之省防御兵歳数千韦安石万年人武后时并州司马有善政

   说洛阳人明皇时授检校并州长史兼天兵军大使时朔方军大使王晙诛河曲降虏阿布思也

   九姓同罗拔野固皆疑惧说持节从轻骑二十直诣其部宿帐下召见酋豪慰安之由是九姓遂安

   李皓宗室淮安王神通元孙明皇时以黄门侍郎检校太原以北诸军节度使太原俗为浮屠

   法者死不葬以尸弃郊饲鸟兽号其地曰黄坑皓至申励禁条约毋敢再犯遂革其风戴谦

  开元二年为文水令于县东北凿甘泉荡沙灵长千亩等渠俱引文谷水传溉田数千顷民用富饶

  严挺之华阴人开元初太原少尹时殿中监王毛仲抵太原朔方籍兵马后数年仍牒太原

  取兵仗挺之恐毛仲有变密启于帝及毛仲败帝嘉其忠擢刑部侍郎张嘉贞猗氏人为

  并州长史政以严办吏下畏之奏事京师明皇数慰劳突厥九姓新内属杂处太原北嘉贞请置天

  兵军绥䕶其众即以为天兵军使裴寛闻喜人开元中授太原尹明皇赋诗褒饯崔日

  用灵昌人开元十年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卒官并人怀其惠吏民数百皆缟服送丧崔衍

  安平人天宝末为清源令劝民力田怀附流亡观察使马燧表其能辛云京金城人客籍京

  兆宝应元年授大原尹治谨于法下有犯虽丝毫不肯贷赏功亦如之故军中畏而信回纥入朝所

  在暴掠至太原惕息不敢纵数年太原大治令狐楚华原人贞元中为太原尹郑儋判官

  儋暴卒不及占后事军大哗将为乱夜十数骑邀取楚使草遗奏诸将圜视楚色不变秉笔辄就以

   遍示之皆感泣一军乃安定李景略良乡人贞元中为太原少尹行军司马先是景略为

   丰州刺史回纥使梅录将军入朝景略常折服之至是复入朝过太原节度使李说大㑹争坐说不

   能遏景略叱之梅录识其声惊拜曰非李丰州耶遂就坐将吏相顾严惮韦宙万年人卢钧节

   度太原表宙为副时回鹘破诸部入塞下剽杀吏民钧欲得信重吏视边宙请往遍见酋豪谪谕之

   视亭障守卒增其廪约吏不得擅以兵侵诸戎于是三部六蕃诸种皆信悦︹宋︺高琼

   人端拱中授为并州马步军都部署戍兵有以廪食陈腐哗言者琼出巡诸营士卒方食因取其饭

   自啖之谓众曰今边鄙无警尔等坐食甘丰宜知幸也众言遂息真宗时复为并代都部署转运使

   上其政绩诏褒之王嗣宗汾州人咸平中知并州兼并代部署州境有卧龙王庙每穷冬

   阖境致祭值风雪寒甚老弱踣于道嗣宗亟毁之郑文宝上其政绩有诏褒美先是西边市马以给

   北边战士有瘠弱者即送阙下暑月道远多死嗣宗建议以汾州地凉接楼烦诸监美水草请就收

  牧从张禹圭河朔人成平中知岚州西人勒厥麻诱众叛禹圭率众讨之俘𫉬甚众

  雷有终郃阳人景德初为并州副都部署辽兵入寇帝幸澶渊有终赴援威声甚振俄辽人

  修好命还屯所就判并州刘综虞乡人景德四年知并州以政绩闻州民乞留SKchar诏嘉奖

  保裔洛阳人真宗时为并代都部署徙知天雄军并代列状请留诏褒之高继勲

  真宗时为并代州钤辖徙屯岢岚军辽兵五万屯革城川继勲诱令南发伏寒光岭大败之𫉬马牛

  槖驼甚众郑戬吴县人知并州辽兵与元昊交兵奏互上戬不以闻曰敌自相攻中国不足忧

  韩琦安阳人拜武康军节度使知并州奏中贵廖浩然怙𫝑贪恣诬逐前帅李昭亮所为

  益不法帝命鞭诸本省辽人冒占天池庙地琦吕其豪帅示以曩日所永修庙檄证为宋土辽人无

  以对既又侵耕阳武砦地琦凿堑立石以限之始潘美镇河东患寇钞今民悉内徙而空塞下不耕

  于是忻代宁化火山之北多废壤琦以为此皆良田不耕适足以资敌遂请距北界十里为禁地其

  南则募弓箭手居之益田九千六百顷富弼河南人仁宗时以宣徽南院使判并州

  京江夏人仁宗时知太原府诸县公事至即历究之苟与县赎合而处断丽于法者呼法吏决罪

  不以付狱报下捷疾一无壅滞人服其敏云张孜开封人仁宗时为并代副总管有奇绩

  杨偕坊州人仁宗时知并州有中官预军事素横偕一绳以法军政肃然改本路经略安抚招

  使陈尧佐阆中人仁宗时知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

  柳谿民赖其利李若谷缑氏人仁宗时知并州民贫失婚姻者若谷出私钱助其嫁娶赘婿

  无赖委妻去为立期不还许更嫁并多降人喜盗窃籍累犯者以三人为保有犯并坐之悛者削去

  籍名由是盗贼屏迹司马旦夏县人知祁县天旱乏食群盗剽寇富豪以兵自备旦召至开

  以祸福于是争出粟减直以粜饥者𫉬济盗患亦弭司马光旦弟宝元初从庞籍辟通判并

  唐介江陵人英宗时知太原府夏人数扰代边多筑堡境上介遣兵悉撤之谕以利害遂

  不敢范纯仁呉县人哲宗时知太原府其境土狭民众惜地不葬纯仁遣僚属收无主

  烬骨别男女异穴葬者三千馀人又推之一路葬以数万计王素莘人太尉旦季子熙宁初

  知太原府汾河大溢亟命筑堤捍之人赖以安吕公弼寿州人神宗时知太原府韩绛宣抚

  秦晋将取啰兀城令河东兵趣神堂新路公弼曰虏必设伏以待我乃由永和既而新路援兵果遇

  伏诏褒之王安礼临川人安石之弟也从河东唐介辟熙宁中鄜延路城啰兀河东发民四

  负饷宣抚使韩绛檄使佐役后帅吕公弼将从之安礼争曰民兵不习武事今驱之深入此不为

  寇所乘则冻饿而死耳公弼用其言民得归他路遇敌者全军皆覆公弼执安礼手曰四万之众岂

  偶然哉绍圣二年知太原府苦风痹卧帐中决事下不敢欺孙永长社人神宗时知太原府

  忻代产盐苦恶不堪食转运使欲以盗贩阑越之罪罪兵吏永言盐民食也不可禁兵武备也不可

  阙顾以恶盐累防兵非计也诏弛其禁滕元发东阳人哲宗时知太原府元发治边凛然

  威行西北号称名帅陶节夫鄱阳人知太原府盗李勉等起辽州北平之间河东河北骚动

  至出台郎督捕之节夫请悉罢所遣兵卒以计𫉬勉郭永元城人徽宗时知太谷县太原帅率

  用重臣每宴飨费千金取诸县以给敛太谷尤亟永曰用民膏血资豆觞之费可乎投劾而去府不

  敢迫县有潭出云雨岁旱巫乘此哗民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部使者及郡文移不便民者必条利

  病反复或遂寝不行民安其政以为自有令无永比者既去数年复过之老稚遮留如始去时

  恪钱塘人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

  节为长者刘士英靖康𥘉通判太原府金人入境帅臣张孝纯欲避之士英率将官王禀力

  止孝纯及城陷禀焚火死士英持短兵接战死之︹金︺杨邦华阴人熙宗时太原交城

  令太原尹徒单恭托名铸金佛命属县输金邦独不与徒单恭怒召至府将以手持铁拄杖撞邦

  基面邦基不动乘德廉察官吏尹与九县令皆免去邦基以廉为河东第一卢孝俭

  人为太原少尹大定二年陕西用兵尚书省发本路税粟赴平凉充军实期甚严迫孝俭辄易以金

  帛驰至平凉用省而不失期并人称之用廉进官二阶张大节五台人知太原府近郭男

  子被杀妻哭不哀召审之果奸夫所杀人以为神晋叔虞祠旧以施钱输公使库大节还其庙以给

  乌库里德升明安人兴定二年太原府佐监军行元帅府事元兵围太原破濠垣

  德升植栅为拒出其家银币及马赏战士及坏城西北隅德升联车塞之三却三登城破德升谓其

  姑及妻曰吾守此数年不幸力穷乃自缢而死其姑及妻皆自杀 乌库里德升旧名乌古论德升

  明安旧作猛安今并改正乌库里仲温葢州人贞祐初为镇西军节度使时中都被围

  移书安抚使贾益谦约以乡兵救中都驰驿如平阳将与益谦㑹于绛不能进仲温尝治平阳吏民

  留之仲温曰平阳巨镇易守私计得矣如岚州何遂还镇元兵大至城破不屈死之 乌库里仲温

  旧作乌古论仲温今改正乔天翼哀宗时合河令元兵攻城急天翼竭力拒守城陷不屈遂

  ︹元︺攸哈喇巴图渤海人太祖时授河东北路兵马都元帅镇太原时太原新破

  修城池缮兵甲招降属邑市肆不改远近相率来归金兵来犯屡战却之后人献太原东门于金兵

  入攸哈喇巴图鏖战死 攸哈喇巴图旧作攸哈喇拔都今改正谭澄怀来人父资荣金末

  为交城令澄年十九袭职文谷水旧分溉交城田文阳郭帅堰之讼累岁莫能直澄折以理令决水

  以利于民豪民持吏短长为奸者察得主名皆法治之时籍民户有司多以浮客占籍及征赋逃窜

  官为称贷积息数倍民无以偿澄入觐因中书耶律楚材面陈其害太宗为免其逋亡民能归者复

  三年公私便之后复大籍澄尽削交城之不土著者赋以时集李德辉潞人至元元年太原

  路总管崇学校表孝节劝耕桑立社仓一权度凡可以阜民者无不为之嘉禾瑞麦六出其境

  元彝乐城人至正中知兴州抚字有方流离者皆复业民为立碑颜瑜颜子五十七代

  孙以行谊举为阳曲县教谕善启迪士子杨克恭景州人至正中知兴州革弊平讼吏民思

  ︹明︺黄福昌邑人洪武中清源县主簿首建学校仁廉爱民尹暹安丰人洪武初

  知兴县政平讼简赋役均平民怀其惠燕云咸宁人正统中知阳曲阳曲民爱之九年考满

  争伏阙乞留诏增秩还任滕渊祥符人正统间岚县典史有廉能声尝承檄戍偏头关与士卒

  同辛苦秩满去惟携琴书而已张寿华阴人成化间知太谷县刚正有为著故布袍时遣僮采

  藜苋佐食陈镒临清人成化初知岢岚州莅任三载盗贼屏踪公廨后生嘉禾多一本五穗者

  遇旱自系祷于神庙雨即大澍刘经顺天人宏治中知太原县政尚寛厚每笞人笞地而已人

  感其德亦无有犯者杨光泽沂州人宏治中治兴县抚字有方调洪洞老稚俱垂涕送之

  苏民陕西人正德初知榆次县为政务持大体民有犯者先晓以礼义而后治之尤加意学校

  召诸生勤讲课士习一变黄卿益都人嘉靖初知太原府寛仁廉正治狱多所平反黄土寨大

  水漂民居以千计卿掩骸赈恤不遗馀力民舍火将延学宫再拜祷之风反火熄在任六载治声卓

   于惟一怀宁人嘉靖末知太原府岁饥请赈不待报可径发仓廪全活甚多擢陕西副

   使去之日民遮道泣送毕文太原营游击以事系狱嘉靖中标兵作乱破其械奉以为帅不

   从死高鹏嘉靖中太原参将标兵乱胁使主兵不从被害于天经冠县人万历中

   知阳曲县清勤爱民每巡行阡陌劝课农桑一马一吏而已遇讼者以片词折之岁饥停征调屡被

   谴不为动寻以忧归送者拥车不得行吴三省洛阳人万历初知徐沟县廉正有为城旧

   以土筑圯于涂水三省用砖石甃之三年而成永为保障周璧历城人万历间知交城县辟地

   穿渠缮城堡赈恤寒唆士民咸爱敬之毛文炳郑州人崇祯中山西兵备副使驻太原李

   自成来寇乘城固守城陷被执诱以官不从抗骂数日被杀妻妾投井死子数歳被掠去士民以忠

   臣子赎而归之毕拱辰掖县人崇祯中山西冀宁兵备佥事李自成陷太原被执贼适得新

   刀拱辰睨视之问何睨曰欲得此斫头耳贼遂取斩之孙康周安邱人崇祯末知太原府

  闯贼陷城率兵巷战被执不屈死之李一清太原府同知已迁官闯贼围太原巡抚留一清

  守城城陷不屈死范志泰虞城人晋州长史署阳曲县从孙康周守城城陷不食死

  希壮文水典史流寇入境督乡兵往侦猝遇贼力战死

 ︹本朝︺徐淳辽东人岢岚道兵备佥事大同降将姜瓖之乱偏关兵应之被执不屈死赠光禄寺

  王昌龄辽东人顺治四年知太原府迁宁夏道姜瓖叛留转饷军中遇贼被害赠光禄

  寺卿 以上二人祀忠烈祠边大绶任邱人顺治八年知太原府有综理才姜瓖初平悉

  心抚绥多著治绩张国贤宛平人顺治五年以举人任太原府中路同知死姜瓖难赠按

  察司副使马维熙忻州州同署太原府西路通判姜瓖乱偏关兵应之被执不屈死赠忻州

  知州 以上二人祀忠烈祠杨三知良乡人顺治三年以进士知榆次县姜瓖乱率百姓

  守城宿陴下六月卒全其城又捐俸立社学训士并置厨馔田杨其籍按察司照磨署太谷

  县有政声姜瓖乱偕教谕蒲州贾道醇典史王自亮守城城陷被执俱不屈系狱死其籍赠布政司

  知事道醇赠国子监𦔳教自亮赠济源主簿邦布政司都事署交城县与典史郑运

  昌守城拒姜瓖适贼有内应俱被杀邦翰赠都司经历运昌赠山阳主簿曹之贤辽东人顺

  治四年知文水县精敏善剖决姜瓖党陷城遇害李昌汴丰润人顺治四年知兴县刚方

  有守姜瓖陷城索印力拒不屈被杀赠按察司佥事谢应举巡捕都司死姜瓖乱赠游击同

  时死难者守备李进忠董延儒赠都司千总宋贵中王命新并恤其家 自杨其籍下十二人俱祀

  忠烈甘国基正蓝旗汉军康熙二十七年知太原府明敏善折狱奸豪敛迹仁声甚著

  刘果诸城人康熙三年以进士任太原推官修文庙立义学引汾水溉太原榆次诸县田分水

  先后胥有次第民以不争交城盗傅青山等据葫芦峪授计交城令赵吉士平之富人讼产馈黄金

  五百两假黄鼠以进峻却之后弟棨以进士知平阳府亦有治绩唐廉四川人康熙三十六

  年知阳曲县俭朴不事上官中吏议罢归再起知县事卒不少屈礼接士大夫不可以私引民以公

  事至语亹亹不厌骫法者按治不少贷解归行李萧然人谓不愧其名云孙闳达江南通州

  人康熙中以进士知太原县食不重味慈恕不轻敲扑犯者虽至死感颂不辍后以病归行李如始

  赵良璧奉天人康熙八年知徐沟县邑当冲民苦供亿良璧送迎馈献胥绝莅政五年

  寛严并济赵吉士休宁人康熙七年知交城县县居万山中饶良马多灌木时禁民畜马又

  废南堡村木厂民重困多踞险为盗吉士察其出没要地十年十月奉檄进剿葺靖安堡期以月望

  进屯先七日张乐宴会密诫司夜者于子刻鼓报五更起送容出郭饬守备姚顺等统步骑四百疾

  行四十里分三队直捣其窟贼奔溃获渠魁二十二人馀或降或自杀召山民不作贼者三十七家

  赉以羊酒其素不当役者千四百馀户编籍入图旬有六日寇悉平储方庆宜兴人康熙十

  四年以进士知清源县山水数害城修白石堰御之吏缘为奸利方庆设法以办不征民钱以费不

  给停役步祷龙神庙明年春水改道西南去城十里喜曰可保清邑数十年无患矣方庆不延幕客

  遇事悉自裁决上官重之陈履和石屏人嘉庆二十一年以举人知太谷县兴学勤政除弊

  杜私邻邑积讼争请赴质以忧去士民遮道泣送𥸤上官请服阕仍四本任格于例不行私祠祀之

 ︹人物︺︹汉︺卫绾大陵人事文帝为中郎将醇谨无它景帝立拜河间王太傅呉楚反诏将河间

  兵击呉楚有功拜中尉后封建陵侯为丞相上以绾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建元中薨谥曰哀侯

  常惠太原人应募随栘中监苏武使匈奴拘留十馀年昭帝时乃还拜光禄大夫宣帝本始二

  年为校尉持节护乌孙兵击匈奴还封长罗侯后代苏武为典属国明习外国事勤劳数有功甘露

  中为右将军薨谥庄武侯郇越字臣仲太原人与族弟相并举州郡孝廉茂才数病去官越散

  其先人赀千馀万分施九族州里志节尤高刘茂字子卫晋阳人孝行著于乡里习礼经教

  授常数百人哀帝时察孝廉建武二年为郡门下掾赤眉来攻茂负太守孙福触刃逾城出保盂县

  昼逃隐夜求食积百馀日贼去乃得归府明年诏求天下义士福上茂征拜议郎后拜侍中卒官

  温序字次房祁人建武六年为䕶羌校尉行部至襄武为隗嚣别将苟宇拘劫序曰受国重任

  分当效死义不贪生宇等复晓譬之序大怒以节挝杀数人贼众争欲杀之宇曰此义士死节可赐

  以剑序受剑衔须于口顾左右曰即为贼所迫杀无令须污土遂伏剑死子寿为邹平侯相弃官归

  谭贤字伯升太原人守节不仕王莽世建武中征并不到闵贡字仲叔太原人世称

  节士虽周党之洁清自谓弗及也党见其含菽饮水遗以生蒜受而不食建武中应司徒侯霸之辟

  既至霸不及政事徒劳苦而已仲叔恨曰以仲叔为不足问邪不当辟也辟而不问是失人也遂辞

  出投劾而去后客沛以寿终郝絜太原人与同郡胡武袁著善皆危言高论尝连名奏记三

  府荐海内高士而不诣梁冀冀衔之㑹著上书指冀凶纵冀笞杀著又檄捕絜武絜初逃亡知不得

  免因舆榇奏书冀门书入仰药而死王烈字彦方太原人少师事陈寔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

  者主得之盗诸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

  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黄巾董卓之乱避地辽东曹操闻烈高明遣征

  不至终于辽东王允字子师祁人同郡郭林宗见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以司徒

  高第为侍御史黄巾贼起拜豫州刺史讨击大破初平元年为司徒董卓迁都关中朝政悉委于

  允允矫情承附扶持王室臣主内外莫不倚恃及见卓⿱𫂁么 -- 篡逆已兆乃潜结卓将吕布刺杀之卓将李

  傕郭汜等不自安合攻长安城陷吕布招允同去允曰朝廷幼少恃我而己临难苟免吾不忍也与

  二子及宗族十馀人皆遇害王宏字长文太原人献帝迁都关中司徒王允以同郡宋翼为

  左冯翊王宏为右扶风李傕等将害允惧二郡为患乃先征翼宏宏遣使谓翼曰郭汜李傕以我二

  人在外故未危王公今日就征明日俱族若举兵共讨恶人山东必应之此转祸为福之计也翼不

  从宏不能独立遂俱就征傕皆杀之王柔字叔优弟泽字季道晋阳人兄弟总角共候郭林宗

  访以才行所宜林宗曰叔优当以仕进显季道当以经术通后果如其言柔为䕶匈奴中郎将泽为

  代郡太守︹三国︺︹魏︺郭淮字伯济阳曲人建安中举孝廉除平原府丞历官镇西长史雍

  州刺史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淮方䇿精详在关右三十馀年外拒强敌内绥民夷羌胡反叛

  皆计破之降服有至万馀落者诏嘉其功以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进封阳曲侯正元二年薨追赠

  大将军谥曰贞侯郝昭字伯道太原人为杂号将军镇守河西十馀年军民畏服蜀相诸葛

  亮围陈仓使昭乡人靳详说之昭曰我受国恩深而门户重但有必死耳相攻拒二十馀日亮引退

  上嘉昭善守赐爵列侯王昶字文舒晋阳人文帝时为洛阳典农迁兖州刺史昶虽在外任

  心存朝廷乃著治论略依古制而合于时务者二十馀篇著兵书十馀篇言奇正之用青龙中奏之

  累官征南将军假节都督荆豫诸军事昶表徙治新野习水军广农垦殖仓库盈积嘉平三年遣兵

  袭吴蜀有功进封京陵侯迁司空薨谥曰穆温恢字曼基祁人父恕为𣵠州太守卒恢年十

  五奉丧归里尽散家财赈宗族州里高之后举孝廉文帝时为侍中累迁凉州刺史持节领䕶羌校

  尉道病卒诏愍其忠勤赐恢子生爵关内侯︹晋︺王浑字元冲昶之子沉雅有器量袭父爵

  京陵侯历官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督率所统击破呉军遂平秣陵以功进爵为公时呉人新

  附颇怀畏惧浑抚循绥纳莫不悦服徴拜尚书左仆射加散骑常侍迁司徒惠帝立加侍中录尚书

  事薨谥曰元玉湛字处冲浑之弟少有识度人莫能知兄弟宗族皆以为痴兄子济尝诣湛

  见床头周易请言之湛剖析元理妙有奇趣济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之罪也后武帝问

  湛于济济称其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历官太子中庶子出为汝南内史郭奕

  字大业阳曲人山涛称其高简有雅量初为野王令累迁雍州刺史太康中为尚书奕有重名当世

  朝臣皆出其下时帝委任杨骏奕表骏小器不可任以社稷后骏果败郭琦字公伟晋阳人

  博学善五行作天文志五行传注穀梁京氏易百卷乡人王游等皆就学武帝以为佐著作郎及赵

  王伦之乱遂终身处于家王济字武子浑之子少有逸才善易及庄老与和峤裴楷齐名尚常

  山公主拜中书郎累迁侍中每侍见武帝未尝不咨论人物及万机得失济善清言修饰辞令讽议

  将顺朝臣莫能尚焉㑹齐王攸当之藩济力諌忤㫖左迁国子祭酒后以白衣领太仆先浑卒

  羡字长卿祁人序之后也兄弟六人并知名号六龙羡少以颖悟称惠帝时为豫州刺史入为散

  骑常侍转吏部尚书建议复张华官爵后以从讨成都王颖有功封大陵县公官至司徒卒谥曰元

  温峤字太真羡弟少以孝弟称为北平大将军刘琨𠫭军琨迁司空以为右司马时石勒刘聪

  跨带疆场峤为主谋琨凭恃焉元帝初镇江左琨使峤奉表劝进辞㫖慷慨举朝属目明帝即位以

  平王敦功封建宁县公咸和初为江州刺史持节都督平南将军镇武昌有惠政苏峻反要陶侃同

  赴国难诛峻于石头封始安郡公至镇未旬卒时年四十二江州士庶闻之相顾而泣追赠侍中大

  将军谥忠武子放之嗣爵官至给事黄门侍郎牧交州甚有威惠王承字安期湛之子永宁

   中为司空从事中郎与迎大驾赐爵蓝田侯复迁东海太守政尚清净不为细察渡江为元帝镇东

   府从事中郎甚见优礼承少有重誉而推诚接物尽宏恕之理为中兴第一名臣子述字怀祖少孤

   事母以孝闻司徒王导辟为中兵属尝见导每发言一座赞美述正色曰人非尧舜何得每事尽善

   导改容谢之累官散骑常侍尚书令王𪷟字仲祖晋阳人哀靖皇后父也事诸母甚谨俸禄资

   产常推厚居薄喜愠不形于色以清约见称初辟司徒掾终左长史︹南北朝︺︹魏︺张伟

   字仲业中都人学通诸经乡里受业者数百常依附经典教以孝弟门人感其仁化事之如父清雅

   笃慎非法不言世祖时拜中书博士仕至平东将军营州刺史爵建安公卒谥曰康在州郡以仁德

   为先不任刑罚清身率下宰守不敢为非郭祚字季祐晋阳人涉历经史工文章孝文初举秀

   才对䇿上第累官黄门侍郎以赞帝迁洛赐爵东光子寻拜尚书进爵为伯宣武时除使持节散骑

   常侍都督雍州刺史镇西将军为领军于忠所害祚清勤在公达于政事凡所经履咸称职每有决

   断多为故事器重望深非罪见杀远近惋惜正光中赠车骑将军仪同三司谥文贞王思政

   祁人魏孝武时以与定策功封祁县侯齐神武潜有异图思政首䇿西迁帝从之进爵太原郡公累

   加特进兼尚书左仆射行台都督荆州刺史大统十四年以大将军守颍川败东魏太尉高岳步骑

   十万毙行台慕容绍宗仪同刘丰生等俄而齐文襄来破城被执不屈文襄厚遇之思政不营赀产

   尝赐园地家人种桑果杂树怒曰匈奴未灭去病辞家况大贼未平欲事产业岂所谓忧公忘私耶

   命拔而弃之︹北齐︺唐邕字道和晋阳人其先自晋昌徙焉天保中文宣出塞邕必从专

   掌兵机或于御前简阅将吏虽三五千人不执文簿暗唱官位姓名未尝谬误文宣尝曰唐邕手作

   文书口且处分耳又听受实是异人尝登佛寺望并州城曰此何等城或曰金城帝曰我谓唐邕是

   金城此非也累官中书监尚书令封晋昌王︹周︺王轨祁人汉司徒允之后从武帝平并邺

   以功进位上大将军爵郯国公陈将吴明彻入吕梁轨俘𫉬明彻及将士三万馀人进位柱国仍拜

  徐州总管威振敌境陈人甚惮之轨以皇太子多凉德不克负荷极议于武帝前武帝深然之而不

  能用及宣帝即位自知必及于祸谓所亲曰此州控带淮南邻接强寇欲为身计易同反掌但忠义

  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𫉬罪嗣主便欲背德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

  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大象元年帝使内史杜䖍信就徐州杀之轨立朝忠恕兼有大功忽以无

  罪被戮天下知与不知皆伤惜焉冀俊字僧儶阳邑人善隶书太祖引为记室世宗二年以

  车骑大将军为大使巡历州郡察风俗理冤滞还拜小御正寻出为湖州刺史性静退每以清约自

  处所历皆有声称进爵昌邑县侯王雄太原人有谋略魏永安末从贺拔岳入关累官大将

  军行同州事入周进柱国封庸国公出为泾州总管与齐将斛律光战死谥曰忠子谦袭父爵授益

  州总管隋文辅政谦以世受国恩将图匡复举兵为梁睿等所败被害王庆祁人少开悟有

  才略武成元年以战功赐爵始安县男屡使吐谷浑突厥皆见感悦后更至突厥属其国有丧讽庆

  (⿸𠩺力)面表哀庆抗词不从突厥见其守正不敢逼武帝闻而嘉之录庆前后使功迁开府仪同三司兵

  部中大夫进爵公隋开皇中卒谥曰庄︹隋︺郭儶字宏乂文水人家门雍睦七叶同居犬豕

  同乳鸟鹊同巢时人以为义感事闻文帝使宇文㢸诣其家劳问侍书御史柳彧巡省河北表其门

  ︹唐︺许世绪并州人从起晋阳有功累官蔡州刺史封真定郡公唐俭字茂系晋

  阳人邕之孙事亲以孝闻俭少与太宗游见隋政乱因说以建大计武德初使至永安王孝基军中

  㑹军败为刘武周所拘于贼中得独孤怀恩反谋密遣刘世让归发之帝命捕反者怀恩自杀俄而

  武周败得还帝嘉俭不忘朝廷诏复旧官还为天䇿府长史莒国公显庆初卒赠开府仪同三司并

  州都督谥曰襄温大雅字彦宏祁人性至孝与弟彦博大有皆知名薛道衡叹曰三人皆卿

  相才高祖兵兴引为记室参军主文檄帝受禅与窦威陈叔达论定仪典隐太子图乱秦王表大雅

  镇洛阳待变数陈密画多所嘉纳终礼部侍郎封黎国公卒谥曰孝四世孙佶字辅国安禄山乱往

  见平原太守颜真卿助为守计后居邺薛嵩荐之朝授太常丞谢去屏处郊野世推高节温彦

  博大雅弟字大临隋开皇末对䇿高第入唐为中书舍人迁侍郎高丽贡方物高祖欲让而不臣

  彦博执不可乃止突厥入寇彦博以并州道行军长史战败被执突厥数问国虚实不肯对囚阴山

  太宗立突厥归款得还累迁中书令封虞国公彦博性周慎既掌机务谢宾客不通进见必陈政事

  利害家贫无正寝卒殡别室帝命有司特为构寝谥曰恭子振历太子舍人居丧以毁卒彦博弟大

  有字彦将高祖举兵引为太原令从秦王徇西河下之累迁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卒谥曰敬

  士逸文水人字逖有战功为齐王府户曹叅军从王守太原为刘武周所执尝间遣人陈破贼

  计贼平擢授益州行台左丞数言当世得失高祖嘉纳之终韶州刺史张道源祁人名河

  以字显年十四居父丧士人贤其孝县令署所居曰复礼郷至孝里尝与容夜宿客暴死道源卧尸

  侧至曙徒步䕶送还其家高祖兴署大将府戸曹叅军历大理卿时何稠得罪籍其家属赐群臣道

  源曰利人之亡取其子女自奉仁者不为也更资以衣食遣之终棉州刺史赠工部尚书谥曰节

  王方翼字仲翔祁人早孤哀毁如成人时号孝童后居母丧哀瘠尤甚其友赵持满诛亲戚

  莫敢视方翼具礼收葬之累官检校安西都䕶徙庭州刺史夏州都督屡平寇乱封太原郡公事具

  陕西名宦武后时以王后属流崖州道卒子玙珣瑨俱以文学称时号三王狄仁杰怀

  英太原人举明经调汴州叅军黜陟使阎立本异其才荐为法曹叅军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

  七千人时称平恕历江南安抚使毁淫祠千七百房为豫州刺史活诖误论死者二千馀人所至民

  爱仰之往往为立碑置生祠召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圣历三年卒赠文昌右相谥文专

  中宗立赠司空睿宗又追封梁国公子光嗣仁杰荐为地官员外郎以称职闻历淄许贝三州刺史

  母丧夺为太府少卿固让睿宗嘉其诚许之 按仁杰荐张东之为相卒成反正之功故其说武氏

  迎复庐陵王一事史传莫不艳称恭译通鉴辑览   御批则知姑侄母子之喻已先发之于李

   昭德而东之被荐时年已八十馀幸而后死以成其功而终仁杰之丗唐祚实未尝复也故于嗣圣

   十七年仁杰之卒特书曰周一字之斧𨱆真足使托言调䕶委蛇乱朝者无可借口兹故举其历仕

   之绩而于说武后语从略武宏度文水人武后父士彟兄子补相州司兵参军永徽中父卒

   自徐州被髪徒跣趋丧所负土筑茔晨夕号日一溢米素芝产庐前狸扰其旁高宗下诏褒美旌其

   武平一名甄以字行颍川郡王载德子也通春秋工文辞武后时畏祸隐嵩山屡诏不

   应景龙中为考功员外郎太平安乐公主各立党相毁帝患之平一上书极论帝美其忠切平一见

   宠中宗尝因诗颂规戒明皇立被谪而名不衰武攸绪武后兄惟良子也恬淡寡欲好易庄

   周书少变姓名卖卜长安市得钱辄委去累官鸿胪少卿武后时固辞官庐岩下如素遁者后遣其

   兄攸宣敦谕卒不起盘桓龙门少室间市田颍阳使家奴杂作自混于民中宗即位以安车召拜太

   子宾客苦祈还山后诸武之祸惟攸绪不及王维字摩诘祁人九歳知属辞与弟缙齐名开

  元初擢进士历监察御史母丧哀毁几不欲生累迁尚书右丞维工草隶善画名盛开元天宝间与

  裴迪赋诗相酬为乐宝应中代宗语缙曰朕于诸王座间闻维乐章今传几何缙裒集数十百篇上

  李憕文水人少秀敏举明经高第累官给事中失李林甫意出为河南少尹天宝初为京

  兆尹杨国忠恶之改光禄卿东京留守安禄山反与卢奕达奚珣缮城垒励士卒将遏贼西锋帝闻

  擢礼部尚书禄山渡河憕坚守城陷死之赠司徒谥忠懿河洛平再赠太尉子源以父死贼手常悲

  愤不仕自营墓为终制时时偃卧埏中长庆初年八十李德裕表其至孝诏以源为谏议大夫

  纬字文卿太原人举明经历长安尉大历中与李泌俱为路嗣恭判官嗣恭欲杀李泌纬解免泌

  执政进纬给事中浙江观察使缺泌以纬清而忠能惠养民请遣纬帝可之果称职贞元十年加御

  史大夫兼诸道盐铁转运使裴延龄以诸道负钱四百万缗献为羡钱纬奏此诸州经费忤延龄意

  改检校工部尚书王仲舒字宏中祁人贞元中贤良方正高第拜左拾遗德宗欲相裴延

  龄与阳城交章言不可改右补阙迁礼部考功员外郎奏议详雅省中伏其能元和初为吏部员外

  知制诰杨凭得罪无敢过其家仲舒屡存之将直凭冤贬陕州刺史改婺州徙苏州俱有惠政终江

  西观察使赠左散骑常侍谥曰成武元衡字伯苍平一孙举进士德宗钦其才略迁御史

  中丞尝对延英帝目送之曰是真宰相器顺宗时王叔文诱为党拒不纳宪宗立进戸部右侍郎元

  和二年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帝素知元衡坚正有守信任异他相淮蔡用兵帝悉以机

  政委之王承宗李师道等恐使贼刺之元衡入朝被害帝闻震悼为再不食赠司徒谥忠愍

  儒衡字廷硕元衡从兄弟以庄词正色为宰相郑馀庆所重累官戸部郎中知谏议大夫事兼

  知制诰论议劲正有风节且将大用令狐楚忌而沮之迁中书舍人以疾恶太分明终不至大任卒

  官兵部侍郎李光进其先河曲诸部姓阿跌氏贞观中内属以其地为鸡田州世袭刺史

  隶朔方军光进与弟光颜居家太原以沉果称从马燧救临洺战洹水有功元和四年加检校工部

  尚书振武节度使赐姓以光宠之光进有至性母丧三年不归寝弟光颜先娶委以家事及光进娶

  母已亡弟妇藉赀贮纳管钥于姒光进命反之曰弟妇逮事姑且尝命主家不可改因持光颜泣乃

  李光颜字光远初从河东马燧为裨将讨李怀光杨惠琳有战功又从高崇文平剑南

  益知名元和元年讨蔡擢忠武节度使诏以其军当一面光颜先破贼裴度宣慰诸军还言光颜勇

  而善必立功韩宏挟贼自重恶光颜忠力乃饰名姝相遗光颜谢曰战士皆弃妻子冒白刃奈何以

  女色为乐天子于光颜恩厚誓不与贼同生将卒数万皆感泣气益励蔡平加检校司空历义成邠

  宁凤翔诸节度使敬宗初拜司徒河东节度使卒赠太尉谥曰忠光颜性忠义善抚士其下乐为用

  故数立勲云温造字简舆佶子性嗜书隐王屋山寿州刺史张建封以书币招礼造往从之

  李希烈反建封奉诏命造往幽州说刘济济流涕愿效死节复隐东都乌重引奏置幕府长庆初以

  京兆司录为幽镇宣谕使以祸福开谕刘总入朝还迁殿中侍御史夏州节度使李佑违诏进马造

   劾之佑瞻落累迁御史中丞弹击无所回畏终礼部尚书子璋以父荫官大理丞阴平吏盗官物而

   焚其帑璋刺得其情擢侍御史累迁京兆尹同昌公主薨懿宗诛医无状者系亲属三百馀人璋与

   刘瞻极谏贬振州司马仰药而死狄兼谟字汝谐仁杰族孙及进士第辟襄阳使府刚正

   有祖风授左拾遗数上书言事累迁御史中丞江西观察使呉士矩擅用上供钱数十万兼谟劾奏

   之士矩贬蔡州别驾兼谟官至东京留守李景让字后已憕之孙性方毅有守宝历初迁右

   拾遗淮南节度使王播以钱十万市朝廷欢求领盐铁景让诣延英极论不可遂知名大中中为御

   史大夫威肃当朝拜西川节度使丐致仕或谏公廉洁无素储不为诸子谋耶景让笑曰儿曹讵饿

   死乎书闻辄还东都以太子少保分司卒谥曰孝弟景温累官尚书右丞卢儶当国其弟隐由博士

   迁水部员外郎材下资浅景温不许赴省众韪其正温廷筠字飞卿彦博裔孙少敏悟工辞

   章与李商隐皆有名号温李数举进士不第徐商镇襄阳署为巡官不得志后迁随县尉卒

  廷皓廷筠弟咸通中署徐州观察使崔彦曾幕府庞勋反以刀胁廷皓使为表求节度使廷皓

  绐曰表闻天子当为公信宿思之归与妻子诀明日复见勋索表廷皓倨答曰我岂以笔砚事汝耶

  其速杀我勋囚之彦曽死亦遇害赠兵部郎中王凝字成庶晋阳人曽祖翊历山南东道节度

  使代宗目为纯臣世称谨廉卒谥忠惠凝举明经进士皆中历台省寖知名擢礼部侍郎不阿权近

  出为商州刺史乾符四年迁宣歙池观察使时王仙芝之党屠建德势益张凝遣将缀贼城守严贼

  不能犯㑹大星直寝庭坠术家言宜上疾不视事以厌胜凝以一方无赖誓与贼相存亡不敢脱祸

  既而贼去未几卒赠吏部尚书谥曰贞王重荣祁人用父任为列校与兄重盈皆以毅武

  冠军累官河中节度使与杨复光李克用讨平黄巢以功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琊郡

  ︹五代︺︹唐︺李嗣昭太谷人本姓韩李克用使弟克柔养为子常从用兵梁军围太

  原克用谋走云州李存信劝奔契丹嗣昭力争以为不可昼夜出奇兵击梁军梁军解去是时镇定

  间已绝晋附梁孤城被围者再嗣昭力战之功为多天祐初为昭义军节度使拒战有功十九年从

  庄宗击契丹于望都契丹围数十重嗣昭以三百骑决围取庄宗以起寻讨张文礼于镇州为贼射

  中脑张宪字允中晋阳人少好学累官东都副留守精于吏事甚有能政郭崇韬代蜀荐

  宪可任宰相宦官伶人不欲宪在朝乃以为太原尹北京留守赵在礼作乱遣人以书招宪宪斩其

  使明宗入洛永王存霸奔太原宪左右教宪拘存霸奉表明宗劝进宪涕泣拒之卒与存霸俱死

  ︹周︺郑仁诲字日新晋阳人事母以孝闻汉高祖为河东节度使周太祖居帐下时过仁诲

  有疑从质问仁诲所对不阿太祖破李守贞于河中军机多所参决官至枢密使谦谨不伐为士大

  夫所称卒封韩国公谥忠正韩通太原人以勇力闻周祖知通谨厚委以心腹筑城浚渠御

  辽屡著功绩累官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宋太祖至陈桥为诸军推戴通在殿阁闻变遽归军校王彦

  升逐之为所害妻子皆死诏赠通中书令李筠太原人善骑射晋开运末辽众数万据常山筠

  以控鹤指挥使败走之入周累官招义军节度使加同平章事复以击退辽师功加兼侍中宋太祖

  受周禅遣使谕筠筠延使者置酒遽索周祖画像悬壁涕泣不已杀泽州刺史张福据其城引兵南

  向太祖破筠众于泽南列栅围之拔其城筠赴火死︹宋︺王溥字齐物祁人汉乾祐中举进士

  甲科为秘书郎周广顺中累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建隆初累迁太子太师太平兴国中封祁国公卒

  赠侍郎谥文献⿰氵専 -- 溥性寛厚好汲引后进其所进荐至显位者甚众尝集苏冕㑹要及崔铉绩㑹要补

  其缺漏为百卷曰唐㑹要又著五代㑹要三十卷又有集二十卷子贻孙字象贤博闻强识端拱中

  右仆射李昉求郡省百官集议旧仪贻孙具以对时论许其谙练云药元福晋阳人晋开运

  初辽人围魏郡元福以左千牛卫将军与慕容邺各领三百骑左右驰突无不披靡明年辽兵复入

  元福与符彦卿等御之于阳城大战追奔二十馀里迁威州刺史历仕汉周皆有战功累官检校太

  尉建隆初加太师卒赠侍中元福虽老箸骨不衰时称骁将慕容延钊太原人仕周以

  战功为北面行营马步军都虞侯太祖即位命延钊按治边境以镇静闻加殿前都㸃检同中书门

  下三品建隆四年为湖南行军都部署擒贼将汪端平荆湘加检校太尉子德丰字日新历知蔚庆

  邢廷灵等州轻财好施厚享将士进颍州团练使及卒家无馀财王全斌太原人建隆初

  拜安国军节度诏葺西山保寨不逾时而就乾德二年伐蜀全斌为西川行营前军都部署蜀平𬒳

  诉𫉬罪责授崇义军节度观察留后开宝末为武安军节度卒赠中书令全斌轻财重士不求声誉

  寛厚容众军旅乐为之用黜居山郡十馀年怡然自得识者称之郭从义其先沙陀部人

  后家太原汉祖表为马步军都虞侯屡率师破辽于代北开宝二年以太子太师致仕从义性厚重

  有谋略多技艺尤善飞白书张永德字抱一阳曲人曽祖丕尚气节永德事继母以孝闻

  周祖时官至殿前都指挥使泗州防御使刘崇引辽人来侵世宗亲战高平太祖与永德各领牙兵

  二千分进大捷降崇军七千从克寿州授检校太尉太祖即位加兼侍中咸平三年卒赠中书令

  李万超太原人幼孤负贩以养母晋祖起并州万超应募以功历肃锐指挥使辽入中原

  万超屯潞州杀辽使推王守恩为帅汉祖令史宏肇统兵至潞语之曰得复此州公之力也吾欲杀

  守恩以公为帅可乎万超曰杀辽使推守恩为社稷计尔若贼人自利非宿心也宏肇大奇之建隆

  初累官左骁卫大将军安守忠字信臣晋阳人建隆初为左卫将军淳化三年知宋州兼

  制置营田使卒守忠谨悫淡泊为治简静有威德从征太原多与谋略所至藩郡乐施与喜与士大

  夫逰时论多与之吴廷祚字庆之太原人仕周为检校太尉建隆初加同中书门下三品

  三年特任为雄武军节度廷祚谨厚寡言性至孝居母丧绝水浆累日好学聚书万卷治家严肃子

  元扆字君华尚太宗女累官检校太傅性谨让历藩郡俱有善政待宾佐以礼所得禄赐悉给亲族

  孤边光范字子仪阳曲人为人谦退和雍有吏材起家榆次令开宝中拜御史中丞

  性至孝母病疽尝亲吮之刘孝忠太原人母病割股食母母病心痛剧然火掌中代母痛母

   寻愈后母死佣为富家奴得钱以葬富家知其孝行养为己子养父两目失明为䑛之复能视太祖

   召见慰谕李进卿晋阳人晋天福中杜重威败安重荣于宋城进卿力战有功乾德二年

   蜀为归州路行营步军都指挥使拔巫山寨下夔万二州蜀平录功拜侍卫亲军步军都虞侯卒赠

   侍中子延渥御辽有劳终左武卫大将军杨美文水人武力绝人周广顺初从征淮南以功擢

   鐡骑都指挥使领白州刺史建隆三年升青州北海县为军以美为军使乾德初召还民数百为诣

   阙乞留历官保靖军节度使美任气好施凡得赐予俸禄尽周给故旧亲戚及卒家无馀财

   赟太原人建隆初为诸卫将军先是朝廷岁仰关中谷麦以给用赟掌其事三十年国用无阙开

   宝中历知建安军扬徐二州刺史皆有善政太平兴国七年知灵州得边士心在任十馀年卒于官

   郭守文太原人父晖从周祖征河中战死守文年十四居丧哀毁建隆𥘉为西头供奉官太

   平兴国初秦州内附蕃部骚动命守文抚谕西夏悦服后夏人扰攘守文帅师破之诸部畏惧相率

  来降银麟夏三州归附者百二十五族西边遂安历宫北面行营都部署卒赠侍中谥忠武守文沉

  重有谋略颇知书每退朝习书百行出言温雅未尝忤人意得俸禄赐赉悉犒士卒死之日家无馀

  财士卒莫不流涕袁继忠其先振武人后徙并州开宝中伐广南为先锋以功迁供奉官

  太宗征大原预破鹰扬军先登陷阵辽师入代率兵击走与崔彦进破之于长城口杀𫉬数万众雍

  熙二年从田重进攻辽取飞狐下灵邱平蔚州师还重进欲斩降卒后期至者继忠救免之淳化初

  迁引进使继忠长厚忠谨士大夫多与游前后赐赉巨万悉以犒士卒家无馀财石曦

  人晋祖弟韩王敬晖之子建隆初官左骁卫大将军西人犯边曦率所领击破之斩渠帅十三人太

  平兴国四年知霸州兼部署陈廷山谋以平戍军叛入北边曦与侯延济定计擒廷山以献录功加

  领本州团练使终右龙武军大将军杨业太原人弱冠事刘崇屡立战功号为无敌太宗征太

  原得之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雍熙三年征以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连拔

  云应寰朔四州时辽太后萧氏领众十馀万复陷寰州业言辽兵益盛不可与战䕶军王侁迫之业

  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业转战至此即夹击救之不然无遗𩔖矣美即

  与侁陈谷口自寅至已侁使人望之以为辽兵败走欲争其功即引兵离谷口俄闻业败即麾兵走

  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仍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犹手刃数十百

  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辽所擒不食三日卒帝闻之痛惜甚赠太尉大同军节度潘美降官王侁除

  名业忠烈武勇有智谋练习攻战御下有恩士卒乐为用朔州之败麾下尚百馀人皆感泣不肯去

  无一生还者杨延昭业子本名延朗幼沉黙寡言多戏为军陈业曰儿𩔖我每征行必以

  从太平兴国中补供奉官历官保州防御使高阳关副都部署延昭有智善战出入骑从如小校号

  令严明遇敌必身先行陈克捷推功于下在边防二十馀年辽人惮之目为杨六郎及卒帝遣中使

  䕶榇以归河朔之人多望柩而泣子文广字仲容讨贼张海有功授殿直范仲淹宣抚陕西奇之置

  麾下辽人争代州地界文广献阵图并取幽燕䇿未报而卒王贵太原人太平兴国二年为

  淄州刺史从潘美北征攻沁州颇立战功及从杨业为辽兵所围亲射杀数十人矢尽张空弮又击

  杀数人遂遇害年七十三石普其先幽州人徙居太原累官大将军倜傥有胆略两平蜀盗大

  小数十战摧贼锋众推其勇颇通兵书阴阳六甲星历推步之术武英字汉杰太原人父密

  与辽战殁于望都英以战功历泾原行营都监元昊入寇英与任福合诸将战张家堡斩首数十百

  敌弃羊马伪遁诸将皆趋利争进英以为前必有伏众不听已而㐲发福等既败英力战自辰至申

  矢尽遇害赠邢州观察使尹宪晋阳人太宗时以供奉官䕶府州屯兵与鄜州三族㑹攻岚州

  破敌千馀众擒伪知州马延忠拔缘河诸寨入朔州界破安武军𫉬人马器甲甚众改䕶夏州兵就

  知夏州俱有战功后知定州卒刘美字世济并州人真宗刘后之兄由三班奉职累迁洛苑使

  领勤州刺史在官咸克举其职子从广性谨饬喜交士大夫时颇称之从子永年仁宗尝问御戎䇿

  对合㫖书忠孝字以赐卒谥庄恪呼延赞太原人以材勇授骁雄军使从王全斌讨西川

  当前锋中数创以功补指挥使太平兴国初从征太原先登及堞而坠者数四面赐金帛奖之淳化

  中官至康州团练使真宗尝补军校皆叙已功或至欢哗赞独进曰臣月奉百千用不及半自念无

  以报国不敢更就迁擢众嘉其知分阎守恭榆次人闻郭进为太宗宠遇慨然曰吾自度岂

  不及进耶遂应募擢殿前押班明道中为永兴军兵马钤辖徙并代路守恭性沉勇御军严虽家居

  如对宾客常访求士大夫取郭进事师法之所得俸赐悉散予人王贻永祁人溥之孙性

  清慎寡言咸平中尚郑国公主历徐州团练使知郓州皆筑堤御水患累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贻

  永能远权势在枢密十五年无过失人称其廉静高若讷字敏之榆次人徙家卫州进士

  及第累官参知政事强学善记精于天文兼通医书虽国医皆屈服皇祐中诏累黍定尺以制钟律

  若讷以汉货泉度一寸依隋书定尺十五种上之并损益祠祭服器悉施用有集二十卷王信

  字公亮太原人少勇悍大中祥符中盗起晋绛潞泽数州信应募籍军与其徒生擒贼七十人部使

  者表荐累官西京作坊使知保安军兼鄜延路兵马都监始至之夕敌众号数万薄城信领劲兵二

  千击走之官至步军副都指挥使卒杨畋字乐道太原人重勋曽孙知岳州累迁荆湖南路兵

  马钤辖嘉祐三年冬河北地震明年日食正旦上疏宜早立皇嗣以答天意仕至龙图阁直学士畋

  出将家折节喜学问在山下讨蛮与士卒同甘苦遂破诸峒性清介自奉甚约及卒家无馀赀

  政文水人为德州兵马监押与讨贝州先登守者莫能亢大军乘之以入南征侬智高亦有功累

  拜武叅军节度使时年七十三能上马踊跃观者壮之赵密太原府清源人政和中用材武

  试河北队将金兵陷扬州士民数万从乘舆渡江密露立水滨麾舟济之从张俊征战屡立功迁龙

  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隆兴二年进少保 按清源本传作清河但宋志太原无清河河字误今改正

  ︹金︺李汾字长源平晋人为人尚气跌宕不羁善读史工诗雄健有法举进士不中用荐为史

   馆书写寻上书言时事不合去客唐邓间死时年未四十刘昂字子昂兴州人大定进士高曽

   以下七世登科昂天资警悟律赋自成一家诗得晩唐体官上京留守判官卒郭文振

   之太原人承安二年进士累官辽州刺史兴定二年太原不守以文振权元帅左都监行河东北路

   元帅府事文振招降太原东山二百馀村迁老幼于山寨得壮士七千分驻营栅防䕶秋获寻与张

   开合兵复取太原封晋阳公文振有材略屡上疏言军国事朝廷不能用赵益太原人元兵入

   境合土豪保聚山陕屡战有功晋阳公郭文振署为寿阳令驻兵榆次重原寨率众收复太原𫉬老

   幼二万馀口以出升太原治中擢同知府事兼招抚使元光元年八月元兵大至攻城不可支乃焚

   府库杀妻子沉符印于井遂自杀王渥字仲泽太原人性明俊博学善谈论长于词赋登兴

   定二年进士第为时帅所致故多在兵间后辟安陵令有治绩入为尚书省令史使宋应对敏给宋

   人重刘海兴州人举进士第一仕至河南尹死国难︹元︺郝和南巴图

  人通译语善骑射太祖遣使宋往返数四以辨称从南伐善战所在有功太宗于行在所命解衣数

  其疮痕二十一嘉其劳进拜宣德西京太原平阳延安五路万户卒赠太保冀国公谥忠定 郝和

  南巴图旧作郝和南拔都今改正张德辉字耀卿交城人少力学史天泽开府真定辟为

  经历官资其筹画世祖在藩邸深器重之呼其字而不名及即位以为河东河北路宣抚使考绩为

  十路最入见疏急务四事迁东平路宣慰使有惠至元三年叅议中书省事以老乞归德辉天资

  刚直博学有经济毅然不可犯望之知为端人刘宣字伯宣其先潞人后徙太原沉毅清介居

  家孝友宣抚张德辉至河东见而器之荐为中书至元十二年入为戸部郎中从丞相巴颜平江

  南诣阙上捷书世祖亲问南征事称㫖赐器服宠嘉之累迁吏部尚书时将伐交阯及征日本宣上

  书切谏帝嘉纳其言延祐四年追封彭城郡公谥忠宪 巴颜旧作伯颜今改正王守诚

  字君实阳曲人气宇和粹性好学从邓文原虞集游文词日进泰定初试礼部第一由秘书郎历官

  至礼部尚书与修辽金宋三史至正五年使四川举劾精严为诸道最进河南行省左丞卒谥文昭

  ︹明︺周瑄字廷玉阳曲人正统中以乡举除刑部主事寻迁郎中超拜侍郎奉命赈顺天河间

  饥民先后赈二十六万五千给牛种各万馀奏行利民八事还部救正冤滥甚多瑄官刑部久属吏

  不敢欺意主寛恕不为深文时称长者成化中迁南京刑部尚书令诸司事非㑹勘者母出五日狱

  无滞囚暑疫悉纵轻系者曰召汝则来及期无违令者卒赠太子少保谥庄懿王鉴字彦昭太

  原人景泰中进士授监察御史石亨乱政率同列廷论之下狱搒掠几死谪肤施知县有善政亨败

  升延安知府周经字伯常瑄子天顺进士改庶吉士宏治中累迁户部尚书经悉按祖宗成

  宪寛逋缓征裁节冗滥四方告灾必覆奏蠲除每委官监税课入多者与下考苛切之风为衰经刚

  介方正好强谏虽重忤㫖不恤宦官贵戚皆惮而疾之㑹星变乞休中外论荐者至八十馀疏咸报

  寝卒赠太保谥文端王琼字德华太原人成化进士为工部郎中以敏练称正德中累迁户部

  尚书明习国计转兵部制置周详宸濠反用王守仁督战立擒之嘉靖初谪戍寻以边警起督陕西

  三边军务吐鲁番降服北寇远遁边陲晏然人比之杨一清官至吏部尚书卒赠太师谥恭襄

  蓁阳曲人成化举人由城固知县升南京户部主事以不附逆瑾夺官瑾诛起擢员外郎言行政

  事多可法乡评重之唐希介字景贤阳曲人成化进士以工科给事中稽省真定等四镇储

  备尽得宿弊以闻权幸见嫉谪四川石砫宣抚司经历累迁陕西按察副使皆有善政中官不便构

  诸逆瑾遂罢归薄彦徽阳曲人宏治进士为南京御史论道士崔志端不可玷尚书正德初

  八党窃柄偕同官极论其罪疏上而刘健谢迁已被逐复上疏乞留遂被逮廷杖除名张文

  明字应奎阳曲人正德初进士以御史巡按陕西车驾幸延绥驰疏极諌不省既而文明朝行在

  忤司礼太监张忠辈下诏狱谪官世宗立召复故官寻出为松江知府卒巡按御史马录颂其忠诏

  赠太常寺少卿寇天叙字子惇榆次人正德进士授南京大埋评事历寺副谳狱多所平反

   迁宁波知府有声擢应天府丞武宗南巡江彬等怙宠为虐天叙力与之抗民得不困嘉靖初历抚

   甘肃陕西以御寇功擢刑部右侍郎改兵部卒家贫丧事不具解一贯字曽唯交城人正德

   末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嘉靖元年出核牧马草场凡内臣勋戚所据庄田率归之民帝为后父陈万

   言营第极壮丽一贯力请裁节寻进吏科都给事中张璁桂萼同挤费宏偕同官力诋之竟谪开州

   判官周𫓧字汝威榆次人嘉靖初进士历御史监视十库严杜侵蚀巨珰敛手累迁左春

   坊清纪郎兼翰林院侍读寻以言事谪官起国子监丞迁吏部主事坐与王与龄发严嵩私事贬河

   间府通判已复禠职里居出入徒步萧然若布衣海内皆知其名穆宗立赠光禄少卿李敏

   字钝甫榆次人嘉靖中进士选庶吉士改刑科给事中以论救杨守谦廷杖谪官起礼科给事中又

   以不与醮坛被杖累迁顺天府尹自陈归里卒于家万自约太原人万历进士为刑科给事

   中改户科前后劾罢两尚书两都御史一翰林学士历光禄寺少卿适倭犯朝鲜主兵事者谋以封

   贡款之抗疏力争累迁顺天府尹以停罢大内所索珠宝贬官王元雅太原人万历进士历

   官监察御史巡抚遵化崇祯二年城陷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郑宗周

   字伯忱文水人万历进士为监察御史列首辅方从哲奸状光庙崩累疏请正李可灼崔文升妄投

   药剂之罪与杨涟左光斗并称忠鲠崇祯初迁太仆寺少卿釐辽蓟诸镇宿弊擢兵部右侍郎巡抚

   天津辽东民之徙内地者加意绥辑以母丧归不复出宗周遇义可否挺特不少屈其貌清臞乃若

   不胜衣者张凤奇阳曲人崇祯初永平知府城陷饮药死门内十馀人皆殉节后赠太仆寺

   少卿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胡 玉琴兴人其父博娶关氏生尚黙继娶甄

   氏生玉琴甄疾卒兄弟庐墓父殁玉琴复庐墓哀思竟死墓侧朱慎镂晋府宗室摄灵邱郡

   王府事崇祯末贼陷太原冠带祀家庙驱家人入庙焚之自投焰中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杨方生字尔桢阳曲人闯贼之变两弟被执方生闻之急诣贼曰我杨氏冡

  子某有事当任于弟无与贼因释其弟囚之两月几死后得脱㑹弟当行戍方生求代不得乃偕弟

  行左右之以及其归

 ︹本朝︺王廷衡阳曲人顺治初举武乡试第一为都司营中军姜瓖之乱贼据太原晋祠镇廷

  衡缮攻具贼爇之熸焉  诏恤其家祀忠烈祠潘一桂阳曲人鬻贩事亲父好酒必醉

  醉必夜归执烛𠉀门扶之终身不改父殁庐墓人称潘孝子李中馥字凤石太原人明天

  启举人为孝廉五十年未尝入官府巡抚御史荐之辞不赴甲申闯贼遣人授伪官怒曰尚不趋召

  肯为贼屈耶顺治四年姜瓖乱为县令画守御计县人赖之读书晚年益勤著述甚多常大

  忠字二河交城人顺治壬辰进士为潜山知县擢保定同知皆有善政在保定朔望必拜杨忠愍

  祠建忠烈祠以祀甲申尽节诸臣卒官榇不能归众赙之乃行胡全才字体舜文水人明季

  进士以职方主事赞画李建泰军至真定率所部百人为疑帜于固关闯贼不敢逼顺治初迁陕西

   汉羌道平贺珍及川孽张定国擢佥都御史巡抚宁夏犹亲剿汉羌山寨杀贼一万四千馀人而去

   四年平宁夏贼十年巡抚郧阳平郧阳贼擢湖广总督卒赠兵部尚书谥勤毅孙世荩

   台兴人工文精骑射顺治初以教谕迁知崇仁县平大盗罗汉七抚按交章荐世荩以老力请归子

   天绣好义乡里称之甄于廷兴人兄怀廷与邑豪赵姓隙顺治九年赵党数百人猝至围堡

   门曰第缚甄怀廷孙奕二人来即解去孙亦隙于赵者乡人缚孙下赵攒刃刺之怀廷将下于廷

   力挽求代争久之乡人感泣乃下于廷赵熟视曰非也于廷恸言状赵感动投刃而去傅山

   字青主阳曲人自幼读十三经诸子史如宿通者明崇祯中袁继咸督学山西为巡按御史张孙振

   诬劾被逮山槖𫗴左右伏阙上书白其冤马世奇作义士传比之裴瑜魏邵后为道士装医术入神

   有司以医见则见不然不见也康熙十八年徴聘至京以老病辞授中书舍人归山工分隶及金石

   篆刻画入逸品子眉字寿毛亦工画能作古赋马电字耀如太原人补博士弟子屡周人急里

  人刘养病亟以所积数十金寄电后养妻他适讼于官电曰刘言遗其子今子未十岁若何县令曰

  第与之即手金还之又出数十金曰此数年来子钱也令益义之康熙四十二年   圣祖仁皇

  帝西巡   幸其家电率四世子孙跪迎 赐坐问电年曰九十解   赐御衣书秀眉

  二字扁其门乾隆五十六年入祀乡贤祠阎若璩字百诗太原人博极群书考核精当多著

  作尤嗜吟诗康熙戊午举博学宏嘉庆二十一年入祀乡贤祠张雪凤字建阁徐沟人

  八岁𡘜母泪尽血流事父及继母色养父病同卧起二十馀年比卒苫块𫗴粥被发终三年

  曰祥徐沟人未十岁丧母哭不绝声事继母如所生父病不解带二百日父及继母殁皆手自

  筑坟庐墓三年邑人将闻诸官力辞张继仲清源人生未浃歳而父商于外年十六父不归

  誓往寻之道出关东遇虎黙祷虎逡巡去明年果得父归乡称孝子成元震字东权文水人

  康熙戊子武举性端重由徐协守备历任至甘肃提督在职以整练间抚营伍有恩威镇兖州日给

   催漕兵役以资粮遂著为例在甘肃安饬蕃人奏改木厂水草地随事设宜有益军屯多𩔖此居家

   孝友闾里称之张旺字月宇兴人少能挽弓十五石左右射吴耿构逆以守备从援漳州复永

   定县从征尚逆先登军乘之城破调入闽剿山海擒渠寇授游撃复龙虎山及长泰海澄数县平金

   门厦门诸岛授左都督历江西南瑞南赣总兵江南福建提督剿湖广红苗先登如少年时卒赠太

   子少李全阳曲人由行伍洊擢至云南永顺镇总乾隆三十二年从剿缅甸大破贼于

   蛮结三十三年转战至蛮花贼蜂至全战益力受枪伤卒得   㫖瀀恤入祀昭忠祠并祀旌勇

   祠   赐祭葬子万年袭职骑都尉随征金川斩𫉬甚多攻剿当噶尔拉碉卡负伤力战克之累

   迁至广西右江镇总兵马全阳曲人乾隆二十五年一甲一名武进士由侍卫署总兵洊升

   甘肃提督三十八年赴金川军营为领队大臣六月木果木大营失利全殿后力战竟夜死之

    赐祭葬谥壮节入祀昭忠祠图形 紫光阁贾士楚阳曲人八岁丧母每父出泣下沾襟

   父返辄知拭泪承顺及父卒事祖母冯氏继母李氏曲尽欢心数十年如一日阎广居

   乾隆四十六年以举人历任湖南麻阳芷江耒阳等县知县升乾州直隶厅同知所至著有循声

   嘉庆十四年祀乡贤祠周昌运榆次人早孤育于祖母及长事祖母甚孝贸易京师匆心

   动曰祖母得无疾乎遽归果病剧与妻王氏𥸤天泣祷翼日旋愈后复病卧床第者十馀年昌运与

   妻谨侍之未尝少怠及卒庐墓三年张星煜榆次人母侯氏病截指血书佛经祈速愈母竟

   卒哀恸几须髪毕白绝牛天𢌿太谷人乾隆七年武进士由侍卫授都司洊升四川川北

   镇总兵从 大兵讨金川多战功三十八年六月木果木大营失利天𢌿力战阵亡   赐祭葬

   谥毅节图形 紫光阁杨𫓧太谷人母病冒雪跪冰𥸤天哀祷及母殁庐墓三年同县冀秉

   良天性仁孝好善乐施俱乾隆年间 旌张克容徐沟人孝义著闻同县孝子李陞鳯苏菱

   俱乾隆年闲 旌牛名士岚人素以孝闻乾隆间 旌孙嘉淦字懿斋兴人世

   荩孙少有至性父天绣以事系狱嘉淦奔走呼𥸤寻得释康熙癸已成进士授检讨闻母病乞假侍

   汤药衣不解带者五月及服阕升国子监司业迁祭酒累迁刑部侍郎乾隆元年晋尚书总督直隶

   移制湖广历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卒谥文定嘉淦自诸生时潜心经学有志发明诸经皆有笺

   乾隆二十年入祀乡贤祠马瑀阳曲人乾隆二十二年武进士由守备洊升总兵六十年

   赴湖北军营协剿苗匪多著战功嘉庆元年加提督衔六月奉   命驰赴大宁九月由奉节县

   黒楼门㑹剿邪匪至张家崖贼据险负隅瑀督兵击之杀贼甚众乘势攻扑贼卡中伤堕崖卒事

     闻赐恤荫子刘芳太原人官把总笃行敦伦嘉庆二十五年入祀忠义祠

   凤翥太谷人孝行着闻嘉庆八年 旌王溶仁徐沟县职员孝行著闻嘉庆二年

   孙孝愉兴人嘉淦子孝友性生敦宗睦邻以荫生授刑部员外郎历福建粮驿汀漳龙

   道勘灾发赈实惠及民捕巨寇治大狱精明勇决上下贤之升直隶按察使卒于官嘉庆十九年

    祀乡贤祠康基田兴人乾隆进士由知县洊升江南河道总督熟悉河务办事不辞劳瘁嘉

    庆五年缘事革职八年复授江南布政使十六年以太仆少卿衔休致卒

  ︹流寓︺︹汉︺孟敏杨氏人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郭泰见而问之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

    益泰异之因劝令游学十年知名三公俱辟并不就︹三国︺︹魏︺杨俊𫉬嘉人避地并州本

    郡王象少孤时为人仆隶年十七八见使牧羊而私读书因被棰楚俊嘉其才质即赎象著家聘娶

   立屋然后与别︹南北朝︺︹魏︺辛绍先狄道人世祖平凉州绍先内徙家于晋阳先是

   蓼泉之战父渊以所乘马援李歆而身死于难绍先三年口不甘味头不栉沐髪遂落尽常著垂裙

   卢景裕𣵠人从兄仲礼据乡应西魏齐献武王驿征景裕系晋阳狱后舍之使教诸子

    兴和中补齐王开府属卒于晋阳齐献武王悼惜之铉南皮人武定中高祖令世宗𥳑硕学

    以教诸子征诣晋阳时中山石曜北平阳绚北海王晞清河崔瞻广平宋钦道及工书人韩毅同在

  东馆师友诸王铉于讲授之暇览说文苍雅删正六艺经注中谬字名曰字辨崔子约

  人武定中与兄子瞻俱谒晋阳𭔃居佛寺每凭几相对仪望俱华诸沙门窃窥之以为二天人也

  ︹北齐︺杨愔华阴人正光中随父津之并州性恬黙好山水遂入晋阳西悬瓮山读书永安

  中津为并州刺史北道大行台愔随之任李德林安平人皇建初诏搜扬人物追赴晋阳撰

  思春赋一篇世称典丽︹唐︺张后允昆山人尝从父在并州以学行见称时高祖镇太原

  引居宾馆太宗就受春秋左氏传义师之举后允首赞之段志元临淄人从父客太原以剽

  果诸少年畏之甚为太宗所识义兵起募得千馀人授都督府军头李白兴圣帝九世孙天宝

  中客并州有太原早秋诗晋祠尤为亟游地尝见郭子仪奇之子仪犯法白为救免崔从

  人与兄能偕隐太原山中力学㑹歳饥拾橡实以饭讲诵不辍怡然终日不出山岩如是者十年

  刘巨敖彭城人为太原晋阳令乐其土俗遂著籍太原之阳曲曰我为此邑人可也何必彭

   ︹五代︺︹唐︺赵玉渔阳人尝客沧州依节度判官吕兖刘守光破沧州收兖亲族尽戮

   之兖子琦年十四玉负之以逃至太原变姓名丐衣食以给琦琦同光初为藩郡从事当时燕赵之

   士以玉能存吕氏之孤然称之见宋史北汉世家︹宋︺李琼幽州人杖䇿诣太原与周祖等

   十人约为兄弟周祖与琼情好尤密尝过琼见其危坐读书因问所读何书琼曰此阃外春秋也周

   祖令读之谓琼曰兄当教我自是周祖出入常袖以自随遇暇辄读每问难琼谓琼为师入宋仕至

   右骁卫上将军︹金︺张中孚其先自安定徙居张义堡父远宋封庆国公中孚以父任补承

   节郎侍父守太原金宗翰围太原其父战殁中孚泣涕请迹父尸乃独率部曲十馀人入金军中竟

   得其尸以还︹明︺范济元进士洪武中以文学举为广信知府坐累谪戍兴州宣宗即位济

   年八十馀矣诣阙言八事帝命廷臣议之尚书吕震以为不足采帝曰所言甚有学识多契朕心当

   察其素履以闻震备言之帝曰惜哉斯人令久淹行伍今犹足用震曰年老矣帝曰国家用人正须

  老成但不宜以任繁剧耳乃以济为儒学训导

 ︹列女︺︹唐︺李景让母郑氏文水人早寡治家严肃身训诸子始贫乏时治墙得积钱

  母曰士不勤而禄犹灾其身况无妄而得我何取亟使闭坎景让为浙西观察使尝怒牙将杖杀之

  军且谋变母召景让廷责之将鞭其背将吏再拜请不许皆泣谢乃罢一军遂定︹五代︺︹周︺

  李筠母太原人史亡其氏筠拜义成军节度每怒将杀人母屏后呼筠筠趋至母曰闻将杀

  人可免乎筠遽释之︹宋︺王禀妻孟氏岢岚军人禀为太原总管靖康末金讷黙亨陷

  太原禀死汾水中孟氏曰妻以夫为天夫死我何生为亦赴水死 讷黙亨旧作黏没喝今改正

  王履谦妻齐氏太原人治家严肃克守妇道至正十八年贼陷太原齐与二妇萧氏

  吕氏及二女避难于赵庄石岩贼且至度不能免俱投崖死︹元︺李宏益妻申氏

  冀宁人至正二十年贼陷冀宁申语宏益曰君当速去勿以我相累若贼入室必以妾故害及君言

   讫投井死宏益既免难再娶安氏居二歳而宏益卒安亦自缢于柩侧白氏太原人夫弃家

   为僧白年二十留养姑不去绩絍以供租赋夫一日还迫使他适白断髪誓不从夫不能夺乃去姑

   年九十卒竭力营葬画姑像祀之终身武祺妻王氏太谷人祺为甘肃行省叅政值

   寇入其家欲污之王氏骂不绝口贼以刀劈其首死武氏女名管婴太原人年十七未嫁至

   正间避兵山洞父被执管婴奔父所请以身代众释其父去又言井边有瘗金众掘得争取之女即

   投井死后人名其井曰烈女井︹明︺姬公辅妻常氏太谷人正德中𬒳流贼执欲污

   之常骂贼不从遂遇害同邑赵守贵女年十六亦以拒贼被害孔俊妻武氏祁人正德

   间流贼入祁缚俊连射六矢因胁武使从武大骂遂被害时同邑段奎妻阎氏杨子秀妻田氏赵文

   茂妻高氏王原妻郝氏张才玘妻范氏温廷美妻郭氏俱以被掠不从死李氏兴人为李君玙

   之姑适吕某君玙父巨富而君玙荡产几尽父将死密出二千金付氏曰子改行付之不则与甥氏

  泣而受之密藏近村树下君玙父死数年益落魄氏数赒而激之君玙愧悔甚氏乃发金付之告以

  故君玙感泣献其半氏坚辞之君玙持归自励复至富氏死为成服郭宪妻王氏

  人嘉靖中俺答入寇被掠不从遂遇害宪继娶牛氏宪亡牛散遗赀于亲族不食十四日而绝

  文杰妻梁氏太原人嘉靖中遇寇掠不从斩其首血溅尺馀尸行数步而仆又李永刚

  妻姜氏同时被执亦以不从死仲显妻李氏榆次人嘉靖中避寇王碧寨寇来破寨掠

  妇女百馀北行及李李大骂曰安敢犯我遂从寨后投崖死又郭思德妻安氏随思德避寇思德被

  害絷安与二女行中道俱乘间赴井死张大纪妻徐氏岢岚人嘉靖中俺答入寇

  阖家被驱北行大纪投岩死徐氏继之妾武氏掷幼儿岩下绐贼下马拉贼俱坠岩死又武勋妻王

  氏年十七未婚寇乱被𫉬骂贼遇害戴宛女祁人隆庆初随母遇寇杀其母以刃劫女女骂

  不从亦死之王应璧妻郝氏祁人隆庆初被寇掠迫之乘隙投井死聂三

  妻曹氏交城人天启初山贼啸掠被执欲污之绐以他辞得间自经死武氏庆成王之

  妃崇祯末年闯贼渡河妃闻之蓬垢不事栉沐宫媪问其故曰天之所坏人不能支待死而已贼至

  投井陈见妻孔氏阳曲人孀居二十年闯贼陷城掠其家骂贼被害子妇朱氏孙

  性福并孙女俱投井死又同县李桂芳妻朱氏投井死幼女侍婢皆从之郝尧宰妻柴

  氏阳曲人夫死守志闯贼逼城匿地窨中雠家引贼入柴恐被污以鐡器自击其额流血仆地贼

  舍之不食三日死又同县王纮妻陈氏城破亦不食死朱万寿妻於氏阳曲人闯

  贼陷城偕群妇走匿夹墙失后众以为必𫉬于贼及贼退得尸井中两胁俱有刀痕寸许里衣绳缚

  数匝见者叹为真节妇又同县李时春妻任氏骂贼触石死秦谦妻康氏武瓒妻程氏俱自缢死程

  侄女亦投井死朱新甄妻张氏阳曲人新甄蒲城知县李自成之变张氏被执绐贼

  取赀财乃乘间投井死同县静海知县崔嗣远妻黄氏率其妇於氏并女孙女侍女同死一井又诸

  生聂辉妻李氏城陷投井水浅贼欲出之以头濡水死又裴润妻范氏侯三接妻高氏俱投井死

  赵氏太原人适阳曲罗某罗初娶妇时曽贷匪人金约与私之既娶匪人先匿寝室赵坚拒姑

  强之怒乃以他词诉匪人于官稍绳以法己而逼如故赵遂断髪垢面自刎死王一元妻

  李氏榆次人崇祯末闯贼陷城被执不屈受烙死其母马氏亦骂贼投井死侯化龙

  妻李氏太谷人闯贼之乱与妇任氏侄妇王氏赵氏女五人及诸婢妾十三人俱投井死又

  同县李芳妻贠氏张孔教母孔氏并骂贼死张翀妻侯氏太谷人流寇之变携夫妾

  王氏夫妹张氏避兵母家贼逼之侯投井死母李氏弟妻任氏夫妾夫妹暨婢妾軰十有三口胥从

  之 本朝顺治中 旌杨士隆妻孟氏祁人流贼逼其家胁以刃不屈夫与子俱

  被害骂贼死刘祚隆妻王氏清源人流贼逼城下偕婢投井死惠贞旺

  妻安氏交城人流寇乱夫被杀安年十九生女甫三月舅姑将避乱以携少妇有难色欲使

  更适人安闻啼哭终日至夜卧女于床潜出自缢康所里妻孙氏兴人遇流贼逼

  污之不从骂贼求死贼不加刃挟之去至黄河岸投水死又同县刘文妻樊氏被贼执投崖死

 ︹本朝︺孟孙蕙妻杨氏阳曲人年十八夫亡无子欲殉姑慰止之寻以哀毁成疾其父

  延医视之卒不受医而死申灿妻温氏祁人姜瓖之乱夫妇被执贼杀灿挟温上马温

  怒骂之堕马遇害闫士特妻冯氏徐沟人夫亡濒死者再子甫五岁姑劝以立孤

  苦守十年馀子既长卒投井死同县闫士宏妻刘氏年二十七夫亡殉节李星锦妻任氏年十九夫

  亡守节教子和梅以孝行举李佩妻孙氏交城人与佩弟环妻曹氏闻贼至并投井

  中贼出之复奋跃而入闫环奇妻李氏交城人幼字环奇环奇出游不返及笄不

  肯改适自缢死郭超宗妻文氏文水人贼至恐被辱投井死乔之珩妻

  康氏兴人年二十一夫亡逾年一子又殇舅姑老而疾康孝养惟谨舅姑殁孑然苦节终身又

  同县王氏不详其夫姓氏少寡子废疾守志不夺王授基妻康氏兴人年十九夫

  亡遗腹子立阅十馀歳为缔姻毕率立哭奠夫墓归即自缢又孙云妻白氏夫亡二十年为子娶

  妇遂携奠夫墓曰子有室可延夫祀吾事毕矣一恸而绝刘士麒妻康氏兴县举人

  康体元女少字士麒将婚而士麒癫久益甚或议解婚女誓死不移体元喜而归之年十九侍疾四

  十年士麒死守节终身又刘光荣妻王氏事三姑俱尽孝夫弟光世生五日而姑卒王代抚之乳汁

  自生光世苦病七歳不释怀李进选妻庞氏榆次人早寡恶少逼之庞忿恚指裂

  其肤自投井死康熙四十三年 旌郭命宏妻李氏岢岚人强暴逼污之不从被杀

  康熙五十三年 旌程尔洁女祁人年十六未字守正捐躯雍正三年 旌宋发

  富妻刘氏阳曲人守正捐躯同县烈妇王玉环妻康氏傅荣妻陈氏张广妻康氏谢俊妻

  武氏李昌妻刘氏白万保妻胡氏烈女王朝藩聘妻韩开姐韩云女润姐节妇梁栋妻李氏贾铉

   卢氏贾登仕妻乔氏赵锺秀妻萧氏炭良栋妻任氏马鹏鸿妻荣氏杨祥妻孙氏刘国瑄妻慕氏阎

   玉妻赵氏黄旸妻张氏李瓒妻季氏王抚远妻李氏杨连妻刘氏阎威俊妻贾氏王瑞妻李氏郑小

   三妻郭氏张宏绪妻贾氏李廷翼妻张氏贾霈妻郝氏徐琠妻孙氏李邺妻阮氏王春元妻郭氏侯

   贵妻张氏呉瑛妻冯氏崔世藩妻薛氏罗麟英妻武氏刘锡妻孙氏张玠妻史氏王莅妻李氏靳贵

   连妻闫氏冯天喜妻靳氏蒋浚妻王氏俱乾隆年间 旌郝林女三姐太原人守正捐

   躯同县节妇王道隆妻李氏刘复兴妻石氏杨阿凤妻畅氏张廷元妻刘氏孟光瀛妻杜氏俱乾隆

   年间 旌张贵生妻殷氏榆次人守正捐躯同县烈妇李福妻张氏杨二黒旦妻李

   氏牛成㑹妻张氏许吉荣妻许氏女顺姐儿节妇李作极妻庞氏闫上麟妻郭氏孝妇王氏朱邦𤥻

   妻侯氏郭登举妻马氏张国鼎妻齐氏白佳玉妻张氏王綍妻乔氏王檀妻赵氏张成美妻秦氏桑

   国华妻韩氏张信妻赵氏要化金妻王氏马秉智妻范氏郝建功妻赵氏俱乾隆年间 旌

  成妻李氏太谷人守正捐躯同县烈女张翠女碰女儿节妇程崇婴妻赵氏牛树德妻韩

  氏李雩妻孟氏孟敏妻吴氏李恭妻杨氏侯宣妻魏氏白焕妻程氏牛树铨妻孙氏何应大妻乔氏

  史尔辅妻郭氏胡显舜妻田氏贠良勲妻杨氏车履福妻呉氏郭琬妻成氏车咸妻郭氏贾明鉴妻

  崔氏俱乾隆年间 旌王定邦妻温氏祁人守正捐躯同县烈妇高德山妻孟氏

  吕振兴妻马氏烈女李永照女九儿节妇王保龄妻汪氏渠天锡妻畅氏程存和妻胡氏郝如璧妻

  岳氏梁钏妻李氏郝九成妻连氏孟良才妻冯氏孟玉玺妻王氏曹善行妻常氏李维梅妻张氏程

  师孔妻杜氏俱乾隆年间 旌张光妻杜氏徐沟人天亡守节同县节妇李秀品妻王

  氏王贵妻杨氏常宏谟妻续氏又清源乡节妇郭大盛妻张氏俱乾隆年间 旌宋氏

  人夫亡氏殉节同县烈妇李廷妻王氏张广妻康氏贾廷芝妻孟氏节妇张奇杰妻王氏李麓妾韩

  氏李经方妻张氏武玫妻胡氏薛应富妻石氏宋祖诚妻罗氏孙绳妻陈氏史圣明妻郑氏俱乾隆

  年间 旌李廷汉妻王氏文水人守正捐躯同县烈妇李大有妻赵氏节妇杨占春

  妻陈氏张健妻王氏武景望妻李氏范增光妻武氏李九叙妻康氏李九龄妻吕氏麻名扬妻韩氏

  贡生某妻白氏宋绍𣪞妻王氏王廷弼妻郭氏王屏妻白氏俱乾隆年间 旌杨外外妻

  马氏岚人守正捐躯同县节妇刘圣基妻李氏刘安都妻李氏祖盛美妻刘氏范晫继妻牛氏

  李本确妻程氏郭万寿妻张氏樊建妻牛氏孝妇牛名士妻谢氏俱乾隆年间 旌赵好女

  挞儿兴人守正捐躯乾隆年间 旌张映奎妻马氏阳曲人夫亡守节同县节

  妇曹元妻马氏要全真妻高氏加和鼎妻周氏武生刘存仁妻王氏秦肇坚妻张氏季凤翮妻李氏

  乔㟚妻路氏李新春妻吕氏常统绪妻白氏张衍祚妻王氏张旭妻王氏张天德妻侯氏赵希蔺妻

  武氏马藻妻王氏慕永新妻王氏刘仲妻郭氏王焕妻郭氏冯伦妻李氏周段氏闫振贵妻弓氏俱

  嘉庆年间 旌牛敏妻曹氏太原人守正捐躯同县烈妇李宗福妻原氏烈女武定边

   女大姐节妇段青云妻王氏王鸣凤妻胡氏俱嘉庆年间 旌赵茗保妻李氏

   人义烈可风同县烈妇尹光辉妻任氏韩琮母杜氏节妇贾沂妻桑氏要梦槐妻李氏要梦兰妻彭

   氏侯大振妻赵氏巩光裕妻要氏许育德妻贠氏赵联芳妻胡氏何大鹏妻张氏白寅妻杨氏王元

   隆妻乔氏王家彦妻王氏杜若棠妻李氏俱嘉庆年间 旌杨秀普妻冯氏

   人守正捐躯同县节妇刘国秀妻薛氏孙鹤年妻朱氏贠璧妻杨氏杨沛妻师氏游巨川妻贾氏白

   尚德妻孟氏王文秀妻白氏王汉翀妻胡氏武德恒妻任氏韩晋朝妻白氏杜大名妻白氏李景官

   妻郝氏杜大夏妻吕氏白中正妻杨氏李浥妻武氏牛学伋妻武氏胡安定妻王氏贾光阳妻朱氏

   范璐妻侯氏姚维翰妻王氏牛天定妻温氏李高妻武氏杨檀妻孟氏俱嘉庆年间 旌高全

   维妻岳氏祁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武举闫麟妻李氏畅位中妻刘氏闫定邦妻郭氏刘

   宗尧妻闫氏闫兴邦妻吕氏李俊妻马氏闫国士妻史氏畅春熙妻刘氏袁统妻高氏柳应发妻曹

  氏岳高光妻薛氏闰绩妻何氏梁文煌妻郭氏何应奎妻赵氏俱嘉庆年间 旌张连魁

  妻啜氏徐沟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甘肃镇海营叅将温常胜妻马氏陈茂芳妻武氏秦善

  贵妻田氏郭玉珍妻董氏庞应明妻康氏常修懋妻赵氏俱嘉庆年间 旌樊鱼姐

  人樊泰之女守正捐躯同县烈妇李得名妻魏氏节妇孙大诰妻康氏王璧妻贾氏田起元妻张氏

  贾玉金妻蔚氏张学孔妻张氏高志谦妻徐氏闰赋铭妻贾氏贺尔正妻任氏乔冲璧妻张氏路受

  期妻闫氏丰恩继妻孙氏吕必昌继妻梁氏薛恩赐妻潘氏石敏继妻韩氏石岩妻刘氏俱嘉庆年

   寇 安妻宋氏文水人守正捐躯同县烈妇王殷氏节妇郭崇妻杜氏刘泳兴

  妻张氏俱嘉庆年间 旌刘世昌妻郝氏岚人夫亡守节嘉庆年间 旌孙孝

  愉妾余氏兴人夫亡守节嘉庆年间 旌

 ︹仙释︺︹三国︺︹魏︺尹𫐄字公度太原人甘始太原人二人俱见晋葛洪神仙传︹北

  齐︺阿秃师晋阳沙门乍愚乍智时人呼为阿秃师齐文宣少时与诸童共见之历问禄位

  至帝举手再三指天而已口无所言︹唐︺智满太原奉圣寺开山师尉迟敬德礼智满云割绝

  他命敢问还否师曰将军悔心天启之也若斋僧建刹何如曰一念善生𫉬福无涯敬德稽首拜施

  别业为梵宇高祖赐额十方奉圣禅寺延智满居之见元王居实记哲法师太原人母曹氏

  尝梦日光满室因有娠及生有过人之才名重当世武后临朝屡征不起开元间示化于福聚寺

  ︹宋︺诸仙禅师俗姓裴祁县人居幽仙寺一日午梦觉云河南好麦时三月中旬也徒众

  皆窃笑师乃出麦穗袖中示之众大异尝游汴徽宗诏入朝赐号诸仙设宴不食问之云闻本寺钟

  声方食少顷果闻钟声上遣兵卫取其钟钟飞西崖今名坠钟崖逾百歳髪尚黒不食百日而化

  ︹元︺印宝榆次人俗性康师妙聪禅师戒行甚高后住持汾州法兴院坐逝三日茶毗烈焰中

  有金光获舍利数千粒眼舌胥备有人见宝于黄芦岭单骑西去云宋德方号披云子隐居

  太原昊天观凿石洞七龛为修炼至元七年赠元通披云真人︹明︺板特达西域僧洪

  武初从晋恭王之国居普光寺能驱雷雨鬼神敕封大国师圆寂𫉬舍利万馀昌海

  人俗姓许叅彻半藏禅师与洪莲义金谈道人称三高士旱祷辄应隐崛𡼱山刺血书五大部经百

  十三卷永乐中诏选赴京纂修大藏经一日更衣趺坐逝时年八十有二义金太原人俗姓张

  礼了空为师游金陵受戒衍曹洞宗永乐中诏赴京雠校内典并三藏法授官弗就归故山

  莲太原人姓呉氏幼孤事母孝母殁出家戒行卓越诣天龙洞刺血书五大部经文永乐中诏选

  注大明三藏法数校大藏经典授官恳辞还山景泰初趺坐说偈而逝

 ︹土产︺铁出太原诸县汉书地理志大陵有铁官府志太原榆次俱出有冶出阳曲太原徐

  沟文水各县汉书地理志太原郡有盐官府志太原清源二县出出阳曲太谷各县元和志

  太原府赋麻布又岚州贡麻龙骨出交城县唐书地理志太原府土贡出阳曲太原二

   县唐书地理志太原府土贡矾石𤓰出榆次县三郝村 按唐书地理志太原府土贡铜铁镜

   马鞍熊鞹石𨥥柏实葡萄酒又岚州土贡麝香元和志太原贡石蜜今并未闻至榆次产𤓰歳充土

   贡而前志无闻今补入









                        纂修官冯 芝恭 纂

                        总纂官臣顾 莼 许应藻恭覆辑

                        校对官梁逢辰恭 校

平阳府表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47.djvu/8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47.djvu/8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47.djvu/85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47.djvu/86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47.djvu/87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47.djvu/88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47.djvu/89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47.djvu/90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47.djvu/91

大清一统志

 平阳府在山西省治西南六百里东西距二百九十里南北距三百二十五里东至泽州府沁水

  县界一百五十里西至陕西延安府宜川县界一百四十里南至绛州闻喜县界一百四十五里北

  至霍州赵城县界一百八十里东南至解州垣曲县界一百九十里西南至绛州稷山县界一百十

  七里东北至沁州沁源县界二百十里西北至隰州界一百九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一千八百里

︹分野︺天文觜参分野实沈之次

︹建置沿革︺古帝尧所都禹贡冀州之域春秋属晋战

  国属韩秦为河东郡地汉高帝元年项羽置西魏

  国二年属汉仍为河东郡地三国魏正始八年

  分置平阳郡三国志魏纪分河东之汾北十县置平阳郡晋初因之永

  嘉三年为刘渊所都后魏太平真君四年置东雍

  州太和十八年罢孝昌中复置唐州建义初改曰

  晋州按元和郡县志高齐武成帝于晋州置行台而北齐书隋书地理志皆不载后周

  置总管府隋开皇初府罢改郡为平河大业初州

  废改郡为临汾义宁初复曰平阳郡唐武德元年

  复为晋州三年置总管府贞观六年府罢天宝初

  复曰平阳郡乾元初仍为晋州属河东道唐书方镇表兴

  元二年置晋慈隰节度使治晋州寻罢贞元四年置晋慈隰防御观察使元和三年罢以三州隶河

  中节度长庆二年置晋慈都团练观察使治晋州太和元年升为保义军节度是年罢以二州隶河

  东节五代梁开平四年置定昌军贞明三年改建

  宁军后唐同光元年改建䧺军宋仍曰晋州平阳

  郡建雄军节度政和六年升为平阳府属河东路

  金仍为平阳府天会六年升总管府为河东南路

  治所元初曰平阳路大德九年改晋宁路属中书

  省明洪武初复曰平阳府属山西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隶山西省领州一县十

  临汾县附郭东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五十三里东至浮山县界五十五里西至隰州蒲

  县界八十五里南至襄陵县界二十八里北至洪洞县界二十五里东南至翼城县界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襄陵县界三十里东北至岳阳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汾西县界一百八十里古为尧都

  春秋晋平阳邑汉置平阳县属河东郡后汉为平阳侯国三国魏为平阳郡治晋因之后魏太平真

   君六年并入禽昌太和十一年复置平阳县孝昌中为唐州治建义元年为晋州治隋开皇初改为

   临汾县大业初为临汾郡治唐为晋州治五代因之宋为平阳府治金因之元为晋宁路治明为平

   阳府治本朝因之洪洞县在府东北五十五里东西距八十五里南北距四十五里东至

   岳阳县界三十五里西至隰州蒲县界五十里南至临汾县界三十里北至霍州赵城县界十五里

   东南至浮山县界二十五里西南至临汾县界四十里东北至心州沁源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

   霍州赵城县界三十五里周扬侯国春秋晋扬氏邑汉置扬县属河东郡后汉因之晋属平阳郡后

   省后魏太和二十一年复置建义元年属永安郡隋属临汾郡义宁元年改曰洪洞唐属晋州五代

   因之宋属平阳府金因之元属晋宁路明属平阳府 本朝因之浮山县在府东南八十

   里东西距一百里南北距八十里东至泽州府沁水县界七十五里西至临汾县界二十五里南至

   翼城县界四十里北至岳阳县界四十里东南至泽州府阳城县界二百里西南至太平县界一百

   三十里东北至岳阳县界七十里西北至洪洞县界八十里汉襄陵县地后魏及齐为禽昌县地隋

   为襄陵县地唐武德二年置浮山县属晋州四年改曰神山五代因之宋属平阳府金大定七年

   曰浮山兴定四年更名忠孝元复曰浮山属晋宁路明属平阳府 本朝因之岳阳县

   东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一百六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东至潞安府屯留县界一百五十里

   西至霍州赵城县界十五里南至浮山县界六十里北至沁州沁源县界一百里东南至泽州府沁

   水县界一百十里西南至洪洞县界二十里东北至沁州沁源县界九十里西北至霍州界七十里

   汉置陭氏县属上党郡后汉曰猗氏晋省后魏建义元年置安泽县属义宁郡隋间皇十六年改属

   沁州大业初改曰岳阳属临汾郡唐属晋州五代因之宋金属平阳府元至元四年省寻复置属晋

   宁路明属平阳府 本朝因之曲沃县在府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七十里

   东至翼城县界三十里西至绛州界四十里南至绛州绛县界三十里北至襄陵县界四十里东南

  至绛县界二十五里西南至绛州闻喜县界五十里东北至浮山县界四十里西北至太平县界四

  十里春秋晋新田亦曰新绛汉置绛县属河东郡后汉曰绛邑县晋改属平阳郡后省后魏太和十

  一年改置曲沃县属正平郡隋属绛郡唐属绛州五代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二年改属平阳府

  本朝因之翼城县在府东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五十里东至泽州府沁水

  县界六十五里西至曲沃县界二十五里南至绛州绛县界二十里北至浮山县界三十里东南至

  解州垣曲县界七十里西南至绛县界七十里东北至浮山县界六十里西北至太平县界五十里

  春秋晋都翼邑亦曰故绛汉绛县地后魏太和十二年置北绛县孝昌三年兼置北绛郡隋开皇初

  郡废十八年改县曰翼城属绛郡义宁元年置翼城郡唐武德元年改郡曰浍州二年曰北浍州四

  年州废县属绛州天祐二年改曰浍川县五代因之宋仍曰翼城金兴定四年升为翼州元光二年

  又升翼安军节度元初州废复曰翼城县属绛州明洪武二年改属平阳府 本朝因之太平

  县在府西南九十里东西距六十里南北距五十五里东至曲沃县界四十里西至乡宁县界二

  十里南至绛州界三十里北至襄陵县界二十五里东南至曲沃县界三十里西南至绛州界二十

  五里东北至襄陵县界三十里西北至乡宁县界三十五里汉临汾县地后魏太平真君七年析置

  泰平县属平阳郡后周改曰太平隋初属晋州后属绛郡唐属绛州五代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二

  年改属平阳府 本朝因之襄陵县在府西南三十里东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三十七里

  东至浮山县界五十五里西至乡宁县界十五里南至太平县界三十五里北至临汾县界二里东

  南至曲沃县界五十里西南至绛州稷山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北至临汾县界十里西北至隰州蒲

  县界一百四十里战国魏襄陵邑汉置襄陵县属河东郡后汉因之三国魏属平阳郡晋及后魏因

  之北齐省后周平齐移禽昌县来治隋大业二年仍改为襄陵县属临汾郡唐初属晋州元和十四

  年改属绛州太和元年又改属河中府五代因之宋初属晋州后属平阳府金因之元属晋宁路明

   属平阳府本朝因之 汾 西县在府西北一百八十里东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十七

   里东至霍州界二十里西至隰州界七十里南至隰州蒲县界七十里北至霍州灵石县界四十七

   里东南至霍州赵城县界七十里西南至蒲县界八十里东北至灵石县界四十里西北至隰州界

   六十里汉彘县地后汉以后为永安县地北齐分置临汾县兼置汾西郡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

   县曰汾西属晋州大业初属临汾郡唐武德初属吕州贞观十年属晋州五代因之宋属平阳府金

   贞祐三年改属霍州元因之明属平阳府 本朝因之雍正二年分属隰州九年还属平阳府

   宁县在府西南二百二十里东西距二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二十五里东至襄陵县界一

   百三十五里西至陕西同州府韩城县界一百里南至绛州河津县界九十五里北至吉州界三十

   里东南至绛州稷山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河津县界九十里东北至隰州蒲县界八十里西北

   至韩城县界一百里汉临汾县地后魏延兴四年置昌宁县属定阳郡东魏分置中阳郡隋开皇初

  郡废属文城郡唐属慈州五代唐避讳改曰乡宁宋熙宁五年省入襄陵县元祐元年复置还属慈

  州金属吉州元至元三年省入吉州后复置明属平阳府吉州 本朝雍正二年属吉州直隶州干

  隆三十七年改属平阳府吉州在府西一百七十里东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五里东

  至隰州蒲县界六十里西至陕西延安府宜川县界六十里南至乡宁县界三十里北至大宁县界

  七十五里东南至乡宁县界三十五里西南至乡宁县界五十里东北至蒲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北

  至宜川县界一百二十里汉北屈县地属河东郡后汉因之晋改属平阳郡后魏延兴四年改置定

  阳县兼置定阳郡属汾州东魏天平元年于郡置南汾州后周改汾州北齐复曰南汾州周曰西汾

  州置总管府隋开皇元年改为武城郡三年郡废四年府废十六年改为耿州十八年复曰汾州改

  县曰吉昌大业初改置文城郡唐武德元年复为汾州五年曰南汾州贞观八年改为慈州天宝元

  年复曰文城郡乾元元年复曰慈州属河东道后唐改吉昌县曰吉乡宋初因之熙宁五年州废以

  县置吉乡军属隰州元祐元年复置慈州属河东路金天德三年改曰耿州置文城郡军明昌元年

  改曰吉州属河东南路元至元二年省州治吉乡县入州属晋宁路明属平阳府 本朝雍正二年

  升为直隶州乾隆三十七年改属平阳府

 ︹形势︺景霍以为城汾河涑浍以为渊被山带河天

  下要地三国志杜畿传太行犄之首阳起之黄河迤之大

  陆靡之柳宗元晋问南枕河曲北涉汾水诗地理考

 ︹风俗︺其民有先王遗教君子深思小人俭陋汉书地理志

  瘠多沃少是以伤于俭啬隋书地理志有温恭克让之

  德故其人至于今善让刚强多豪杰矜功名

  

 ︹城池︺平阳府城周十一里有奇门四池深二丈明洪武初土筑景泰初甃砖 本朝康熙

  三十四年修乾隆十三年重修 临汾县附郭洪洞县城周五里有奇门六池广三丈明

  正统中土筑隆庆初甃砖浮山县城周四里馀门四池深一丈后唐长兴中土筑明嘉靖

  中增筑 本朝康熙三十四年雍正九年乾隆十八年重修岳阳县城周二里馀门二

  池深五尺隋大业中土筑明万历中甃砖 本朝顺治十二年修康熙中重修曲沃县城

  周六里馀门八池广四丈明嘉靖中因旧址展筑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修三十四年重修

  城县城周六里有奇门四池深数丈明崇祯中因旧址筑 本朝康熙十二年增修乾隆二

  十八年重修太平县城周三里有奇门五池广四丈明正德间因旧址展筑嘉靖中甃

  砖 本朝康熙十八年修襄陵县城周五里有奇门四宋天圣中土筑明隆庆初甃砖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修四十六年重修汾西县城周四里门四西南临壑东西北三面

  浚池宋太平兴国中筑明万历中甃砖本朝康熙四十六年雍正七年重修 乡 宁县

  城周四里有奇东西南三门池广二丈宋皇祐中筑明嘉靖间增筑万历间甃石 本朝康熙五

  年重修并筑䕶城石堰吉州城外城周四里高三丈五尺门四南临山涧无池内城周一

  里二百九十步明嘉靖间筑本朝顺治间修康熙中重修

 ︹学校︺平阳府学在府治内宋绍熙中建在治前明嘉靖中移建今所 本朝康熙三十四

  年发帑重建雍正十年修入学额数十七名临汾县学在县治西旧在城外北坂下元

  徙置城中明洪武十一年复徙今所 本朝康熙三十四年发帑重建入学额数二十名洪洞

  县学在县东北隅元至元中建在县治后明嘉靖初改建今所 本朝顺治十年修康熙十八

  年重建入学额数二十名浮山县学在县治西元至元中建明万历初展修 本朝顺治

  中修康熙五十五年修入学额数十二名岳阳县学在县治西偏元延祐中建明洪

  武中增建 本朝顺治十二年修康熙二十九年重修入学额数八名曲沃县学

  治西宋庆历中建在县东南后废元大德中改建今所明成化中增修 本朝顺治十四年修康熙

  十六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翼城县学在县治西门内后唐长兴闲建在县治南宋天

  圣八年改建今所明宏治中增建 本朝顺治十四年修康熙四十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

  平县学在县治西北唐贞观间建元至元中增建两序后废明洪武中重建 本朝顺治十

  五年修康熙三十八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襄陵县学在县治西南旧在城西北三里

  金大定初移建今所 本朝康熙三十四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汾西县学在县治西

  元至元中建明万历三十四年增建 本朝顺治十四年修康熙十三年修入学额数八名

  宁县学在县治西宋皇祐初建明嘉靖中重修入学额数八名吉州学在州东门

  外元延祐初建明末毁 本朝顺治初重建康熙初修入学额数十二名平阳书院

  城东关外 本朝康熙五十年玉峰书院在洪洞县治东南本朝雍正二年

  神山书院在浮山县治东 本康熙六十一年乐昌书院在曲沃县学东

   本朝乾隆十二年建龙门书院在太平县西门外 本康熙五十七年

  城书院在吉州南一里锦屏山明正德初建 按旧志载晋山书院在府治北正谊书院在

  府东关外讲学书院在洪洞县学东南 本朝康熙中建丽泽书院相观书院俱在洪洞县治东北

  翔山书院在翼城县治东北俱明建扶风书院在翼城县西门外 本朝康熙中建今并废谨附记

 ︹戸口︺原额人丁二十一万七千六百三十六今滋生男妇共一百三十九万七千五百四十六名口

  计二十五万七千一百一十三户

 ︹田赋︺田地四万八千九百八十一顷三十七亩二分有奇额征地丁正杂银四十四万一千三百四

  十六两七钱七分六釐粮四千一十八石二斗一升有奇

 ︹山川︺卧虎山在临汾县东三十里即浮山北冈浮山在临汾县东南相传洪水横流

  此山随水消长故名水经注潏水北迳浮山东元和志浮山在襄陵县东南七里新志在县东南三

  平山在临汾县西南水经注平水出平阳西壶口山元和志平山一名壶口山在县西八

  里平水出焉新志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接襄陵县界 按禹贡壶口两汉志尚书疏俱云在北屈县

  东南即今吉州境水经注以此为禹贡之壶口非也姑射山在临汾县西隋书地理志临汾

  县有姑射山寰宇记临汾县有石孔山九孔相通深不能穷新志姑射山在县西三十五里即古石

  孔山也上有姑射莲花二洞其山南跨襄陵太平二县界 按姑射山旧引山海经姑射之山无草

  木多水注云山在平阳城西庄子所谓藐姑射之山也今考山海经内姑射山又南水行三百里有

  北姑射之山又南三百里有南姑射之山是姑射一名而三未可专指又曰列姑射在海河洲中郭

  璞注云列姑射山名也山有神人庄子所谓藐姑射之山也陆德明庄子音义云藐姑射山名在北

  海中据此二注所称姑射乃海中之山未必即指平阳境内第庄子又云尧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

  水之阳似又指此山者要之庄周多寓言未可尽核记载家正不必藉以数典耳矾石山

  在临汾县西北五十里有石似矾故名九箕山在洪洞县东十三里东北接霍山之麓状

  𩔖箕南向者九故名英山在洪洞县西二十五里与姑射山相接娄山在洪洞县西三

  十里北接赵城县之罗云山玉峰山在洪洞县东北脉自九箕山来西临汾水尧山

  在浮山县东八里上有帝尧庙又南尧山在县东南五里北尧山在县东北二十里上俱有尧祠北

  尧山南有石坛三级名天坛坛东有龙井中条山在浮山县东四十里东接乌岭南通翼城

  北达岳阳草峪岭俗称横岭去此山数里为佛岭山司空山在浮山县东南二十里旧名风

  穴山以上有司空庙改今名鸣山在浮山县东南二十五里寰宇记每天欲雨此山飒然有

  声草木不动俗传为鸣山银洞山在浮山县东南四千里西北与龙角山相连旧传其下有

  金银矿及朱砂石绿其洞水南流达翼城县界名金河羊角山在浮山县南元和志在神

  山县东三十五里寰宇记唐武德三年见神人于羊角山下因改县为神山旧志谓之龙角山唐时

  改名去县三十五里南麓跨翼城县界东西两峰并峙高出云表下有穴名珍珠洞深不可测东峰

  巅有泉曰华池流入潏水月山在浮山县西南二十里南接卧龙山西距漫天岭壶口

  山在浮山县西南四十五里一名蜀山延亘数十里东连龙角山西接崇山黑山在浮山县

  北四十里接岳阳县界涝水所出元和志黑山今名乌岭山在神山县东四十四里黒水出焉寰宇

  记一名牛首山屏风山在岳阳县东四里俗名桂榜山刁黄山在岳阳县东南寰宇

  记在冀氏县东五十八里新志在县东南一百五十里高八里长二十里接潞安府长子县界

  凰山在岳阳县西北七十里一名露岩山顶有风洞有泉二道出其中尖阳山

  阳县西北七十里崇冈峭壁旭日先照雪白山在岳阳县北四十里上多白石三棱

  山在岳阳县北五十里三峰并峙相近为鳌头山莲花山在岳阳县北七十里七峰并峙

  又北二十里为党家山皆霍山之支也绛山在曲沃县水经注绛县南对绛山隋书地理志

  曲沃县有绛山元和志山在县南十三里出铜𨥥新志在县西南二十里一名紫金山东达太行西

  极隘口盘距百里其巅为四棱寨其东为景明山其西为郝家山又西为冰岩岩下有龙㡳泉

  山在翼城县东浍山在翼城县水经注浍水出翔高山亦曰河南山又曰浍山括地志浍

  山在绛州翼城县东北元和志浍高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出鐡隋置平泉冶旧志山形似鸟翼又

  名翔皋山在县东南十五里后有千佛窟历山在翼城县东南七十里相传舜耕于此上有舜

  王坪西北属本县西南属绛州垣曲县东属泽州府阳城沁水二县为四县之交覆釜山

  在翼城县西北十五里俗名小棉山下有介之推庙又陵山在县西五里丹山在翼城县北二

  十里一名丹陵尝产丹砂县之镇山也蜀山在翼城县北三十里相传旧铸钱处唐铜源监

  置此相近有七宝山又县东北二十五里有八宝山两山相对小银山在翼城县北接浮山

  县界金大定时曾出银故名乌岭山在翼城县东北六十五里南接泽州府沁水县界一

  名黑水岭有二岭相对曰东乌西乌其南有关子河隋书地理志翼城县有乌岭山寰宇记在县东

  七十五里山南北有长岭岭上东西有通道穆天子传云钘镫即此也 按此即水经注之东陉山

  与浮山县之黒山各为一山中隔潏水不能相通因彼亦有乌岭之名或以为一山误也汾阴

  山在太平县南二十里东西延亘为县南屏九原山在太平县西南二十五里接绛州界

  相传即礼记所载赵文子与叔誉观于九原之处详见绛州龟山在襄陵县东三十五里平

  地隆然特起阡陌小石二涧出此其后为少石山上有石洞崇山在襄陵县东南四十里东

  接浮山南接曲沃翼城北接临汾县界其巅有塔一名卧龙山一名大尖山三交水出焉寿星

  山在襄陵县东南四十里俗名南岱山桥山在襄陵县东南四十里接曲沃县界山形峭拔

  其东北支岭曰石牛曲沃县志桥山在县东北四十里中有石洞窈然无际山覆其上如桥然今省

  三磴山在襄陵县西南三十里其形三层故名雀水涧出此其后为盘龙山旁有摩云

  九龙山在襄陵县西南三十五里三磴山之南其山脊有九曲下有水曰九龙沟

  山在汾西县南六十里上有神祠圣水山在汾西县西五十里有泉不竭青山

  西县西六十里见寰宇记南入赵城西北至温泉总一百六十里旧名青山天宝六年改为汾西山

  亦姑射山之支延也在县西南六十里其上有莲花洞岱山在乡宁县东十里柏山

  在乡宁县东十五里山多柏树崿山在乡宁县东三十里一名鄂山隋书地理志昌宁县有鄂

  高天山卿宁县东四十里峰峦峻绝高出群山尖山在乡宁县东南二十里孤

  峰特马头山在乡宁县东南八十里南与绛州稷山县接界上有黄龙洞元和志在吕

  香县南六十里峭嶷如马首故名车辙山在乡宁县南三十里下有车辙泉云邱

  山在乡宁县南九十里林山在乡宁县西南三十里林木森秀两乳山在乡宁县

  西南七十里元和志山有两岫望如乳形因以为名石塔山在乡宁县西南九十里上有云

  中寺石塔高田山在吉州东接乡宁县界极高峻一名高天山锦屏山在吉州南

  一里以山饶花木故名旧名挂甲山相传唐尉迟敬德从征尝挂甲于此壶口山在吉州西

  南尚书禹贡既载壶口汉书地理志北屈县禹贡壶口山在东南括地志壶口山在慈州吉昌县西

  南五十里州志在州西南七十里河势北来至此全倾于西崖奔放而下约五六百尺悬注潆旋有

  若壶寿山在吉州西南半里中有观音洞又西有山层次如级名九龙堰孟门山

  在吉州西山海经孟门之山上多金玉下多黄垩𣵀石穆天子传北登孟门九河之隥淮南子龙门

  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水经注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

  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黄河之巨厄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

   复倚元和志俗名石槽在文城县西南三十六里河中有山凿中如槽束流悬注七十馀尺州志在

   州西四十里壶口之北黄河中流高祖山在吉州西三十里峰峦奇秀其上旧有汉高祖

   庙因管头山在吉州西北三十里接高祖山树木数十里吉山在吉州北旧城

   半枕其麓俗传自古不被兵革故名风山在吉州北水经注北屈故城西十里有风山上有穴

   如轮风气萧瑟习习不止当其冲飘略无生草隋书地理志吉昌县有风山元和志在吉昌县北三

   十里州志在州北九十里庖山在吉州北三十里周六十里迤北而上又三十里至绝顶上有

   伏羲庙俗名人祖山鸡山在吉州东北魏书地形志五城县有鸡亭唐书地理志仵城县有鸡

   石门山在吉州东北隋书地理志文城县有石门山元和志在仵城县北六十里寰宇

   记在文城县北六十里其山石壁夹道如门因以为名按唐志谓之石鼓山横岭山

   州东北元和志在吕香县西北六十里寰宇记在仵城县东六十五里明珠山在吉州东

  北九十里分水岭在临汾县西四十里西接隰州蒲县界南接襄陵县界水经注云天井水

  出东陉山其山南北有长岭岭上有东西通道葢即此漫天岭在临汾县东此五十里与

  浮山县之龙角山东西相距西左岭在浮山县西十五里一名黄花岭以其地产芫花也

  南距月山西达府城横亘十馀里秦王岭在浮山县东北四十里接赵城县界相传唐太

  宗与宋老生相拒于霍邑从霍山东分兵潜行至此率游骑转战于柏壁村故名洪门岭

  在岳阳县东八十里草峪岭在岳阳县东南七十里又东邬岭在县东南一百里安吉

  岭在岳阳县东北五十里百草岭在翼城县东南四十里多产药草焦石岭

  在襄陵县西其石皆紫黄色宝崖在洪洞县东七里四壁巉绝俯临涧河明嘉靖二十年

  城堡于其上洪崖在洪洞县南一里许高逾百尺近为涧水所啮渐徙而南渗水崖

  在岳阳县北六十里有水涌流透山而过至霍州赵城县广胜寺山下涌出石佛崖

  西县北三十里高三丈许崖上凿大小佛像百馀又𠮷州寛静河上有石佛崖唐勒心经于上

  炉崖在乡宁县西北一百里滨河以形似名龙澍峪在襄陵县西南二十里深七里

  许一名龙鬬峪又华池峪在县西十五里中有石洞豁都峪在乡宁县东一百三十五里一

  名官水峪通襄陵太平二县界三官峪在乡宁县东南通太平县界石门峪

  宁县东南通绛州界安分峪在乡宁县东南又马壁峪亦在县东南俱通绛州稷山县界

  庄头峪在乡宁县南少西为桑平峪俱通绛州稷山县界青石峪在乡宁县南

  双柏朴峪在乡宁县西南八十里有滴水崖峭壁万仭中有石洞上有清泉有文中子洞

  通绛州稷山县界庞统峪在乡宁县西南八十里通绛州河津县界白石坂

  陵县西南三十五里姑射山南又南五里即乡宁县之豁都谷也山迳崎岖明宏治十二年辟为大

  路吉隰诸属县皆由此赴省坂广丈有四尺亘千六百步有奇自坂下而东里馀有渠曰雀水构桥

  观音洞在翼城县东二十里一名菩萨崖桃花洞在太平县西北二十五里

  九仙洞在汾西县东南六十里石壁峭立俯临汾水洞深莫则月夜辄有仙乐声汾水

  在府城西自汾州府介休县流入经霍州灵石县西南入汾西县东又南入霍州西经霍州赵城洪

  洞二县至临汾县西又南经襄陵太平二县又南入曲沃县西西南入绛州界水经注汾水南入河

  东界又南过永安县西历唐城东又东与⿱彐⿰垁凡 -- 彘水合又南迳霍城东又迳赵城西南又南霍水入焉又

  南迳扬县西西南过高梁邑西又南迳白马城西又南迳平阳县故城东又南与平阳水合又南历

  襄陵县故城西又南过临汾县东又屈从县南西流迳绛县故城北元和志汾河在灵石县北十步

  在汾西县东三十五步经霍邑县西二里赵城县西四里自赵城县东流入洪洞县自洪洞县界流

  入临汾县经太平县东二十九里又西南去曲沃县二十三里府志汾水自介休县流入径冷泉等

  镇直逼县城北合小河水环绕县西复转而东抵翠峰山下折而西南流迳汾西县东入霍州界又

  南入赵城县界又南至洪洞县西二里又南至府城西二里又南至襄陵县东一里又南至太平县

  东又南至曲沃县西十八里西南流入绛州界平水在临汾县西源出平山东流至县西五里

  名平湖又分流至襄陵县界入汾一名平阳水应劭曰平阳县在平河之阳水经注平水出平阳西

  壶口山其水东迳狐谷亭北又东迳平阳城南又东入汾俗以为晋水魏书地形志平阳县有晋水

  寰宇记引冀州图云平阳故县西南十五里有平水即晋水也潏水在临汾县北有二源一出

  襄陵县崇山一出浮山县龙角山俱西北流合涝水至临汾县北入汾水水经注潏水源出巢山北

  流迳浮山东又西北流与涝水合流迳高梁城北西流入于汾水元和志潏水今名三交水在襄陵

  县北十五里自襄陵县流入临汾县寰宇记潏水一名巢山水源出襄陵县东南又虏投交水在神

  山县南二十里出龙角山西桥山东北流入县即潏水也唐书地理志水徽二年刺史李寛自临汾

  县东二十里夏筑堰引潏水溉田令陶善鼎治百金泊亦引潏水溉田浮山县志潏水源出龙角山

  至交头河折而西流径汗水淀合济渎涧绕大义寺而北趋龙神沟历下寨桥入汾涝水

  汾县北源出浮山县黒山西流合潏水至临汾县北入于汾一名黒水山海经牛首之山涝水出焉

  西流至于潏水水经注黑水出黑山西迳阳城南又西与巢山水会元和志黑水经襄陵县北二十

  五里寰宇记涝水源出乌岭山俗名长寿水旧志涝水在临汾县北五里一名高梁水一名高河自

  浮山县东趋龙神沟会金水河又西至樊家庄去城八里亦名樊家河明嘉靖三十五年筑樊家庄

  石堰引涝水穿永利渠溉田三十馀年渠坏万历十八年复筑石堰疏流膏洞受水洞旁凿月池以

  潴蓄水开渠十三里引水溉田仍引入城内外莲池便民汲饮并灌城濠涧水在洪洞县南有

  二源一出岳阳县安吉岭一出岳阳县堆金里合而西流至洪洞县南入于汾水经注涧水出榖远

  县西山西南迳扬县霍山南又西迳故城北西流入于汾水旧志涧水在洪洞县南门外西流至城

  西南隅渐转而北环抱城郭明宏治十七年水溢侵塌城垣筑堤捍之长二百丈嘉靖二十二年

  弃波水在岳阳县东元和志在和川县东八十步赤壁水在岳阳县南西北流

  合涧水一名通军水沁水在岳阳县东北九十里自沁州沁源县入县境又东南入泽州府沁

  水县界水经注沁水自谷远县南迳猗氏县故城东又南历猗氏关元和志沁水在翼氏县东一里

  和川县东十里绛水在曲沃县南源出绛州绛县绛山下西北至曲沃县南入浍水应劭曰绛

  水出绛县西南水经注绛水出绛山西北流注于浍括地志绛水一名白水今名沸泉元和志绛水

  出绛山东谷悬流奔壑十许丈在绛县北十四里曲沃县南三十里县志绛水自绛县流入经景明

  山悬崖瀑布而下转流由石洞出名分水渠又清水在县南十里合绛县景明诸水北流入浍

  井水在曲沃县北水经注天井水出东陉山西其水三泉奇发总成一川西迳尧城南又西流

  入汾寰宇记天井水一名石捶水新志有合水在县北二十里源出卧龙山与温泉诸水合而成流

  西入于汾葢即故天井水贺水在翼城县东水经注贺水东出近川西南至浍交入浍新志源

  出县东南贺水村至县西南二十里入浍水紫谷水在翼城县东水经注紫谷水东出白

  马山白马川西迳荧庭城南而西出紫谷与干河合浍水源出翼城县东南浍山下西经县南

  又西经绛县曲沃县南又西入绛州界左传成公六年晋韩献子曰新田有汾浍以流其恶杜预注

  浍水出平阳绛县南西入汾水经注浍水出绛县东翔高山西迳翼城南又西南合黒水又西南与

  贺水高泉水紫谷水女家水合谓之浍交又西南与绛水合括地志浍水出浍山北元和志浍水今

  名翼水在曲沃县南二里寰宇记在翼城县南二十里经曲沃县故城南西流合绛水高泉

  水在翼城县东南水经注高泉水出东南近川西北趋浍交注浍女家水在翼城县西南

  水经注女家水出于家谷有范壁水出于壁下并西北流至翼广城合而西北流至浍交入浍

  水在翼城县北源出乌岭山西入浍水水经注黑水岭水导源东北黑水谷西南流迳翼城北右

  引北川水西南入浍水龙谷水在太平县南二十五里源出柴村名南柴泉南流入绛州

  雷鸣水在太平县其源有二一在县西北十五里自蔚壁峪经县西溉田一在县西北

  二十五里自豁都峪经县北溉田其源皆自姑射山来俱流入汾鄂水在乡宁县东三十里

  水经注河水南至崿谷旁东北穷涧水源所导也西南流注于河县志源出鄂山之阴西南迳县城

  东与罗峪水合又西北至县西八十里入黄河豁都峪水在乡宁县东一百三十五里每

  大雨四山诸水皆会溉田甚广罗峪水在乡宁县东北三十里源出高田山西南迳县城东

  北绕县东南与鄂水合羊求水在吉州南水经注东出羊求川西迳北屈县故城南西流

  注于河寰宇记水去吉乡县五十三里州志在州南五十里诸葛河在浮山县北六里源

  出中条山西流为丞相河又西与南河㑹又西合黑水入汾南河在县南一里源亦出中条山自东

  南环城西北至马台亦名马台河合丞相河又杨村河在县北二十五里源亦出中条山西北至杨

  村与黑水合入汾又金水河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土人时于流沙中见金屑故名源出浮山下北合

  潏水入汾蔺河源出岳阳县东北八十里东流入沁水干河在翼城县南史记白起传

  起涉河取韩安邑以东到干河水经注干河即教水之支川也其水西与田川水合西北至浍交入

  小水河有四一在吉州东门外环门横流一在水东三官庙前一在锦屏寿山之峡一

  在州西五里曰蒲峪皆入清水河清水河在吉州南即古燕完水也水经注燕完水异源

  合舍西流注河州志清水河源出州东北迳州南五十步合山涧诸水东南流注于河黄河

  在吉州西从隰州大宁县南流入州界南迳乡宁县西南入绛州河津县界河西为陕西宜川县界

  水经注河水南过北屈县西河南孟门山其水崩浪万寻悬流千尺迄于下口有燕完水注之又南

  得鲤鱼水又南羊求水入焉又南为采桑津又南过皮氏县西又南过崿谷旁元和志黄河北去吉

  昌县六十里北去昌宁县七十九里地理通释河至慈州文城县孟门山是为入龙门至绛州汾阴

  县合河之上是为出龙门口乡宁县志黄河自州南流入县西北百里经香炉崖又二十里至师家

  滩又五里至石鼻崖又二十里至李家集又三里至船窝镇又五里至高石崖又二里至桥子沟又

  三里至干柴陂又东南三十里至禹门为河津县界县底河在吉州东北四十里源出高田

  山下北入隰州蒲县第一河漹沟涧在襄陵县东南二十五里源出浮山县界明宏治二

  年疏凿又有长泊牛角二涧源亦出浮山峪皆可溉田阡陌涧在襄陵县东南三十里又

  小石涧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源皆出龟山峪又焦家峪涧在县东南五十里源出卧龙山皆可溉田

  饮虹涧在襄陵县南二十里下通二郎沟又雀水涧在县南三十五里源出三磴山

  朱涧在襄陵县南三十五里源出乡宁县界豁都峪溉田七百馀顷相近为洞子涧明宏治十

  四年疏浚又西王涧关良涧在县西南四十里源皆出豁都峪可溉田小潺涧在汾西县

  东北五里东流入汾以声潺潺故名冬寒其水若汤尝有白蛇出没又名白龙池济溪

  沃县南四里源出紫金山引溉园圃八十里川在岳阳县寰宇记在翼氏县东三十里源

  出潞州长子县界发鸠山西南流入县界合沁水川长八十里故名新志在县东南一百六十里

  善渊在翼城县东北十里金龙池在临汾县西南平山下寰宇记刘渊筑平阳城不就

  募能城者赏之有韩媪者于野田得婴儿养之字曰橛儿谓媪曰母其应募我能城之竟如其言元

  海问其故橛儿遽化为蛇投入山穴露尾数寸使者斩之仍掘其穴忽有泉涌出激溜奔注与晋水

  合流东入于汾府志晋刘渊时导下合诸泉东流分为上官河中官河下官河北磨河并庙后小渠

  共溉田三百六十馀顷夏水池在临汾县西南寰宇记临汾县西南三十里有大池其水

  六畜不敢饮一名翻镬池水上有脂润其流合晋水入汾永利池在临汾县城东北隅宋庆

  历三年引东山卧虎冈黄卢泉水入城为莲池金时淤废明洪武十年改引汾河潨利渠水穴城注

  池名曰永利后又废万历十八年改引涝水入池泊池在汾西县东门内元天历中开冬夏

  不涸流入汾龙王池在乡宁县东南半里许自石孔中出西入鄂水引以溉田黄芦

  泉在临汾县东二十五里卧虎山下沄泉在临汾县东南二十里相传与济源相通旧名

  深泉金改曰亢泉元改今名有渠引水溉田上有沄泉神祠嘉泉在临汾县西十里周六十

  五步又马跑泉在县西南二十里深不可测又灰泉在县西南二十五里皆可溉田又乡宁及岳阳

  曲沃翼城四县俱有马跑泉清泉在洪洞县东十里一名尚家泉宋庆历中乡人开渠导流

  溉城东南地西流为副清渠溉城西南地又华池泉亦在县东十里一名甘露泉一名五龙池西入

  双泉在洪洞县东二十里一出龙王沟一出小舌沟金明昌五年乡人引流溉田

  泉在洪洞县南三十里又宝泉东坡小泉俱在县南三十里英泉在洪洞县西南二十五里

  英山西南麓水出石窦不盈不涸一名神泉普济泉在洪洞县西二十里又普润泉亦在

  西无底泉在洪洞县东北十八里阴晦水浊晴明水清人有溺者浮而不沈俗传为海眼

  永惠泉在浮山县东四里天坛山西麓悬泉在浮山县东北二十里西北流合黒水一

  名清圣泉在岳阳县东三里源出石中导为石渠𣾀为二池又泽泉在县北二十五里又

  县北有神水其水常满数百人饮之不涸不取亦不溢下冶泉在岳阳县东北二十五里

  出西山石崖下经下冶村流合涧水温泉在曲沃县东三十里一名龙泉一名七星泉

  剑泉在曲沃县东南十五里又龙底泉亦在县东南十五里溢沟泉在县东南二十里金沟泉

  在县南十里皆引以灌田梦感泉在曲沃县北桥山西麓府志昔有孝子思得甘泉奉母夜

  梦北壑中有水如饴明日探之果得居民引以灌田沙泉在翼城县东南十七里有二泉溉西

  尹东尹二村田西尹故渠坏宏治十三年重浚钗股泉在翼城县西十三里双泉并涌又县

  北冰清寨有神泉灵源泉在太平县东北明嘉靖二十一年塞 本朝康熙十年

  泉在襄陵县东平地涌出𣾀而为池虽旱不涸娥英泉在襄陵县西南十里又丹朱泉

  在县西南十五里俱引流溉田洞泉在汾西县东十五里洞深五丈馀有清泉丈许不涸

  泉在乡宁县东门外百步许严冬不冻南入鄂水剑泉在乡宁县东南流入马壁峪入绛州

  稷山县界马跑泉在乡宁县东南八十里流入庄头峪入稷山县界温泉在乡宁县

  南半里许高山之阳湛然深碧冱寒弗冰西流半里许至昭远寺从石龟口出𣾀而为池又西流折

  而北分溉田圃白云泉在乡宁县西南一里出昭远寺白云洞佛龛下岁旱祷雨辄应

  渠泉在乡宁县西南七十里源出柳朴渠流迳上马台涧中溉河津县田饮马泉

  州城东文庙前从石孔中涌出流入州南清水河相传唐尉迟敬德尝饮马于此甘泉

  州治西深八尺味甘冽作酒醋最佳屈家沟在乡宁县北相传即古产良马处天井

  在临汾县北汾水东

 ︹古迹︺白马故城即今府治南北朝魏置水经注汾水又南迳白马城西魏刑白马而筑之

  故世谓之白马城今平阳郡治府志元魏及唐晋州皆治此 按寰宇记后魏于白马故城置禽昌

  县是今府治又即禽昌县也平阳故城在临汾县西南帝王世纪尧都平阳于诗为唐

  国春秋晋羊舌氏邑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晋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赵朝为平阳大夫史记韩世

  晋定公十五年韩贞子移居平阳又魏豹传汉元年项羽徙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汉书地理志

  河东郡领平阳县应劭曰尧都也隋书地理志临汾郡临汾县后魏曰平阳并置平阳郡开皇初改

  郡为平河改县为临汾括地志平阳故城在晋州西南今平阳城东面是也尧筑寰宇记魏正始八

  年分河东之汾北十县置平阳郡晋因之刘元海僭位都此后魏太平真君四年置东雍州孝昌中

  改唐州建义元年又改晋州移故平阳城东北二十里白马城为治历东魏北齐皆为重镇隋炀帝

  初州废又立为临汾郡仍移于白马城南一里义宁二年又改为平阳郡唐武德元年改为晋州四

  年移治白马城贞观十二年移治所于平阳故城旧志唐以后平阳复移治白马域扬县故

  城在洪洞县东南十五里周时扬国春秋时晋羊舌氏邑汉置县隋义宁初改洪洞左传襄公二

  十九年晋司马女叔侯曰虞虢焦滑霍扬韩魏皆姬姓也又昭公二十八年晋魏献子分羊舌氏之

  田以为三县僚安为扬氏大夫汉书地理志河东郡扬县应劭曰扬侯国又扬雄传其先出自有周

  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扬在河汾之间水经注魏土地记曰平阳郡治扬县魏书

  地形志永安郡扬县二汉属河东晋属平阳后罢太和二十一年复后属治阳城旧唐书地理志洪

  洞县本汉扬县至隋不改义宁元年改为洪洞寰宇记故扬城春秋时扬国汉扬县城也在洪洞县

  东南十八里县志扬城在县东南范村禽昌故城在洪洞县东南北魏置县初属平阳

  郡后徙元和志禽昌故县在洪洞县东南二十里 按魏书地形志禽昌即汉晋之北屈神䴥元年

  置郡太平真君二年改县北屈为今吉州去此殊远元和志所载与魏志不合盖神䴥时置郡在北

  屈真君时改县乃徙此至太和时又徙白马城洪洞故城在今洪洞县北六里括地志洪

  洞县以县有洪洞镇故名通典故城在今县北东魏北齐镇也元和志姚最序行记曰周建德五年

  从行讨齐师次洪洞百雉相临四周重复控据要险城主张元静率其所部肉袒军门即此也

  山故城在今浮山县西南十里即古郭城北魏戍守处魏书地形志禽昌县有郭城元知志

  神山县西至晋州七十八里武德二年仆射裴寂奏分襄陵置浮山县因山为名至三年因羊角山

  神人见又改为神山寰宇记其城东西高四丈南北二面绝崖险固周𮞉五里金史地理志浮山县

  旧名神山大定七年更为浮山岳阳故城在今岳阳县东宋移今治寰宇记隋大业二年

  改安泽为岳阳县以在大岳之南故名武德元年移于今治南三十三里东池堡贞观六年又移于

  今治又赤壁成在县西一里隋岳阳县治此旧志县东有故县镇盖唐时县治 按元和志寰宇记

  俱云岳阳县在晋州东北一百五十里王存九域志云县在州东北九十五里是宋元丰以前又移

  陭氏故城在岳阳县东南一百里汉置县后汉改曰猗氏晋省刘聪复置魏建义初

  改置冀氏县徙治而故城废汉书地理志上党郡领陭氏县水经注沁水又南迳猗氏故城东刘聪

  以詹事鲁繇为冀州治此 按陭氏后汉志作猗氏与河东之猗氏县无异恐传写之讹冀氏

  故城在岳阳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后魏建义元年置冀氏郡冀氏县后齐废郡隋属临汾郡唐

  属晋州宋属平阳府元初改为猗氏后改为岳阳元和志冀氏县本汉陭氏县地晋省后魏孝庄帝

  于陭氏城南置冀氏县元史地理志岳阳本猗氏至元三年省入岳阳县四年以县当驿路之要

  复置并岳阳县入焉后复改为岳阳县县志冀氏故城今名冀氏镇 按元改猗氏为岳阳仍迁岳

  阳县旧治不在旧冀氏城也安泽故城在岳阳县西北寰宇记后魏孝庄帝于今岳阳

  县西七十八里安泽故城置安泽县属义宁郡隋开皇十六年改属晋州大业二年改为岳阳县

  和川故城在岳阳县东北九十里后魏置义宁县隋改名大业初省入沁源唐复置属沁

  州魏书地形志义宁县建义元年分禽昌置属义宁郡元和志和川县北至沁州七十里本汉谷远

  县地后魏孝庄帝于今县南九里置义宁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和川大业二年武德二年重置

  宋史地理志平阳府和川县熙宁五年省为镇入冀氏元祐元年复为县元史地理志岳阳县至元

  四年并和川县入焉名胜志和川废县今为和川镇曲沃故城在今曲沃县南元和志曲

  沃县西至绛州五十里后魏孝文帝于今县东南十里置曲沃县因晋曲沃为名寰宇记周明帝移

  治乐昌城即今县南七里乐昌堡隋开皇十年移于绛邑故城北即今治也 按古曲沃今闻喜

  县见杜预左传注韦昭国语注史记索隐两汉及晋地志今之曲沃则古之新田也见括地志及文

  献通考通典以今之曲沃为春秋曲沃邑误绛邑故城在曲沃县西南晋新田地景公

  迁都于此亦谓之新绛汉置绛县后汉改为绛邑县后魏改置曲沃县移治左传成公六年晋迁于

  新田水经注晋居新田又谓之绛即绛阳也盖在绛浍之阳南对绛山西背二水括地志汉绛县本

  晋都新田在绛州曲沃县南二里因绛山为名元和志汉绛县在曲沃县南周勃为绛侯即其地也

  今号绛邑故城旧志城南对紫金山有中城有外城其南面为浍水冲没东西北遗址尚在肇域志

  云此城一名晋城其地至今产𬃷比他产者加重名晋𬃷小乡故城在翼城县西二里魏

  书地形志南绛郡小乡县建义元年置有小乡城隋书地理志后周并南绛县入小乡县开皇十八

  年改曰汾东大业初省入正平唐书地理志义宁元年置小乡县武德九年省入翼城寰宇记故汾

  东城在正平县东北一百二十里 按后魏所置小乡县属南绛郡当在今绛州曲沃之间此则隋

  所置小乡县也泰平故城在太平县北元和志太平县本汉临汾县地后魏太武于今县

  东北二十七里太平故关城置泰平县周改为太平因关名寰宇记隋治在今县东北三十里太平

  故城是也唐武德元年移于今治东北二十七里太平关城贞观七年移于敬德堡今治是也旧志

  故城有二一为故城镇在县北二十五里即故关城魏置县处一为北故县里在县东北三十里即

  隋时移治处襄陵故城在今襄陵县东南十五里汉置县宋移治汾西宿水店后又移

  治晋桥即今治史记魏世家文侯三十五年齐伐我取襄陵徐广曰今在南平阳县汉书地理志河

  东郡襄陵县应劭曰襄陵在西北师古曰晋襄公之陵因以名县隋书地理志临汾郡襄陵县后魏

  太武禽赫连昌乃分置禽昌县齐并襄陵入禽昌县大业初又改为襄陵括地志襄陵城在临汾县

  东南二十五里元和志襄陵县西北至晋州二十六里高齐省周平齐自临汾县移禽昌县于今治

  大业二年改禽昌为襄陵寰宇记襄陵县在州东南二十六里旧志宿水店在今县西南十里 按

  元和志寰宇记俱云县在晋州东南二十六里是移治汾西当在宋太宗以后也汾西故

  城即今汾西县治北齐置旧唐书地理志汾西县隋末陷贼武德初权于今县城南五十里申村

  堡置贞观六年移于今所旧志汾西县唐末迁徙无定宋太平兴国七年移归旧治即今治也申村

  堡今曰申村里在县南七十里昌宁故城在乡宁县西四十里魏书地形志定阳郡昌宁

  延兴四年置元和志昌宁县西北至慈州五十里汉临汾县地后魏太武帝分置太平县孝文帝

  又分太平置昌宁县旧志宋知县事刘舒重建文庙记曰乡宁旧邑以附河多水患皇祐三年卜鄂

  侯故垒而迁治焉即今治也昌宁废县后改名西宁村今名全城岭又有泊城在县西三里亦乡宁

  旧城盖县治自后魏至今凡再迁也吉昌故城即今吉州治元和志吉昌县本汉北屈县

  地后魏孝文帝置定阳郡并定阳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吉昌县贞观八年改置慈州县依旧属焉

  寰宇记后唐改吉乡避国讳元史地理志唐慈州宋置吉乡军金改耿州又改吉州元至元二年

  吉乡入州文城故城在吉州西北六十里隋书地理志文城郡文城县后魏置旧唐书地

  理志慈州文城县元魏曰仵城县隋改为文城显庆三年移仵城县东北文城村宋史地理志熙宁

  五年即吉乡县治置吉乡军使省文城为镇隶焉旧志文城唐天祐中避朱全忠父讳改曰屈邑后

  唐复曰文城翼城故郡在今翼城县东十里晋故绛都后魏置北绛郡隋义宁初改置

  翼城郡唐武德中改郡为州天祐中州废左传𨼆公五年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又桓公八年

  曲沃伯灭翼后汉书郡国志绛邑县有翼城杜预曰在县东八十里水经注浍水西迳翼城南诗谱

  言晋穆侯迁都于绛翼侯孙孝侯改绛为翼翼为晋之旧都也魏书地形志北绛郡孝昌三年置隋

  书地理志绛郡翼城后魏置北绛郡开皇初郡废唐书义宁元年以翼城绛置翼城郡武德元年

  浍州二年曰北浍州四年州废元和志故翼城在翼城县东南十五里北绛故郡

  城县东二十里魏书地形志北绛郡领北绛县两汉晋曰绛后罢太和十二年复隋书地理志绛郡

  翼城县后魏置曰北绛开皇十八年改为翼城元和志翼城县因县东古翼城为名旧志翼城县唐

  天祐中改名浍川后唐长兴元年徙治王逢寨乃唐会昌中王逢讨泽潞时屯兵处即今治也北绛

  故城在县东今曰北绛村西河废郡在临汾县西魏书地形志西河郡旧汾州西河邑孝

  昌二年为胡贼所破遂居平阳界还置郡又敷城天平四年置五城郡天平中置北五城郡兴和

  二年置定阳郡兴和四年置隋书地理志临汾有东魏西河敷城伍城北伍城定阳等五郡后周废

  为西河定阳二郡开皇初郡并废新安故县在翼城县后魏置北齐省魏书地形志北

  绛郡新安县孝昌二年置隋书地理志绛郡翼城县后魏置曰北绛县后齐废新安县入焉西

  河废县在临汾县北魏书地形志西河郡永安县孝昌中置治白坑城隋书地理志临汾有

  后魏永安县开皇初改为西河大业初省旧唐书地理志武德元年分洪洞置西河县贞观十七年

  省入临汾合阳废县在岳阳县东北魏置县北齐废魏书地形志冀氏郡合阳县建义元

  年置有合阳城隋书地理志后齐废冀氏郡又废合阳县入冀氏新城废县在汾西县

  西北隋书地理志汾西有后周新城县开皇十年省入县志县西北王提里有𮞉城云城二村即其

  骐县废县在乡宁县东南汉书功臣表骐侯驹元鼎五年封又地理志河东郡骐

  县本侯国寰宇记骐汉县后汉省乡宁县东南约六七十里有马头山山形似马骐则马之骏者县

  因山故名吕香废县在乡宁县西南八十里本后魏平昌县魏书地形志五城郡平昌县

  世祖置刑军县太和二十一年改名隋书地理志开皇初废后魏平昌县入伍城县元和志吕香县

  至慈州一百二十里隋义宁元年于此置平昌县贞观元年改为吕香因旧吕香镇为名旧唐书地

  理志上元三年移治所于故平昌县南寰宇记周显德三年省入乡宁县志西南八十里有城里村

  城址宛然盖即吕香废县旧志讹为东南五城废县在吉州东北六十里北魏置五城郡

  五城县隋初废郡改县曰伍城唐改曰仵城魏书地形志五城郡五城县世祖名京军太和二十一

  年改旧唐书地理志仵城后魏置县取镇戍名也元和志仵城县西南至慈州五十八里寰宇记周

  显德三年并入吉乡县 按魏志晋州又有五城北五城郡南汾州又有五城西五城郡并汾州之

  五城其名凡有五焉隋志临汾县有东魏五城北五城郡周废又蒲县有魏五城郡周末废元和志

  蒲县南魏五城郡是晋州之五城也又大宁县有魏五城县盖南汾州之五城也惟南汾州之西五

  城无北屈废县在吉州东北春秋时晋屈邑汉置北屈县属河东郡晋属平阳郡后

  魏置禽昌郡后改县寻徙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蒲与二屈注二屈今平阳北屈县或云二当为北汉

  书地理志河东郡领北屈县应劭曰有南故称共魏书地形志平阳郡禽昌县即汉晋之北屈神䴥

  元年置禽昌郡太平真君二年改县元和志后魏于北屈县南二十一里置定阳郡即今慈州治也

  续通典慈州吉乡县汉北屈县今县北二十一里古城即汉治 按禽昌县在今洪洞县说并见禽

  昌故城注武遂城在临汾县西南史记秦本纪武王四年拔韩宜阳涉河城武遂又韩世家

  襄王六年秦复与我武遂九年秦复取我武遂十六年秦与我河外及武遂釐王六年与秦武遂地

  二百西平城在临汾县西北四十里通鉴晋永嘉六年汉主刘聪以其子济南王骥为

  征西将军筑西平城居之注西平城当筑于平阳西高梁城在临汾县东北三十七里左传

  僖公九年齐侯以诸侯之师伐晋及高梁而还二十四年晋公子重耳杀怀公于高梁史记郦食其

  传食其子疥封为高梁侯后汉书郡国志扬县有高梁亭杜预曰在县西南晋地道记有高梁城去

  扬县五十里叔向邑也水经注汾水又南迳高梁故城西故高梁之墟也竹书纪年晋出公三十年

  智伯瑶城高梁魏书地形志平阳县有高梁城括地志高梁城在临汾县东北二十七里新志今县

  北有高河镇即古高梁也唐尧城在岳阳县东北八十里相传尧时所筑今有唐城堡

  庭城在曲沃县西北十里左传桓公二年哀侯侵陉庭之田陉庭南鄙启曲沃伐翼三年曲沃

  武公伐翼次于陉庭史记韩世家桓惠王九年秦拔我陉庭城汾旁括地志陉庭城在曲沃县西北

  二十里绛州东北三十五里汾水之旁 按白起传谓之陉城范睢传谓之汾陉皆此地也

  牢城在翼城县东三十里今名牢寨村史记赵世家成侯十三年魏败我浍取皮牢正义浍水

  在县东南皮牢当在浍之侧晋城在翼城县东南十五里今名故城村荧庭城

  城县东南七十五里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齐侯伐晋入孟门登大行张武军于荧庭水经注紫谷水

  西迳荧庭城南寰宇记古荧庭城在翼城县东南八十五里盖齐侯所筑也文献通考翼城有古荧

  唐城在翼城县南括地志在县西二十里尧裔子所封寰宇记都城记云夏后孔甲时有

  刘累者夏后赐氏曰御龙封其孙于此至周武王时唐作乱成王灭 -- 濊 ?之而封其弟太叔虞更迁唐之

  子孙于杜然则唐是叔虞初封之处 按日知录左传昭公元年迁实况于大夏定公四年命以唐

  诰而封于夏虚服䖍曰大夏在汾浍之间杜氏则以为太原晋阳县按晋之始见春秋其都在翼北

  距晋阳七百馀里远不相及又史记晋世家曰成王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翼城正在

  二水之东而晋阳在汾水之西又不相合窃疑唐叔之封以至侯缗之灭 -- 濊 ?并在于翼史记屡言凿龙

  门通大夏所谓大夏者正今晋绛吉隰之间当以服氏之说为信县志唐城坊在今县西北隅

  城在翼城县西北五里今名寿城相传郑康公太子寿质晋封此府志息城在三张村屠岸

  贾城在太平县东南二十五里圈羊城在太平县东南三十里永固村干壁城

  在襄陵县东南魏书地形志禽昌有乾城又太祖天兴五年诏并州诸军积谷于平阳之干壁

  鄂城在乡宁县南一里左传隠公六年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纳诸鄂晋人

  谓之鄂侯杜预注鄂晋别邑括地志故鄂城在慈州昌宁县东二里县志今谓之鄂侯故垒 按鄂

  侯故城有二其北垒即宋刘舒改迁县城者今治是也魏书地形志云昌宁县有阴阳二城可以为

  倚梯城在乡宁县西南八十里今名万岁堡元和志在昌宁县西南一百五十里累石

  为之东北两面据崖临谷西南两面俯眺黄河悬崖绝壁百馀尺其西南角即龙门之上口以城在

  高岭非倚梯不得上因名耿城在吉州南一名耿吉城隋金置耿州取此通典慈州隋置耿州

  治耿吉城姚襄城在吉州西五十里通典姚襄城在吉昌县西姚襄所筑西临黄河控带龙

  门孟门之险周齐交争之地元和志在县西五十二里齐武平二年斛律明月段孝先破周兵于此

  城立碑表功其碑现存齐氏又于此城置镇隋开皇中废唐武德二年又置镇九年废城高二丈周

  回五文城在吉州西北九十里元和志文城在文城县北二十里故老曰晋文公从蒲奔

  狄因筑此城人遂呼为文城拓定城在吉州东北六十里元和志在仵城县西一里周保

  定四年置以拓齐境为名隋废平安里在浮山县北十五里寰宇通志汉光武令鲍永安集

  河东破青犊贼既平还报光武曰贼巳平国已安因赐其乡为平安里七星台在府城北

  㑹仙观内九层台在太平县东南二十五里说苑晋献公筑九层台荀息谏曰臣能累十二

  棋子加卵其上公曰危哉遂止其役府志今其遗址改为凉马寺鬬鸡台在太平县杨威

  村相传晋公子鬬鸡处河山一览楼在府城内明统志洪武初国子监助教张昌题

  扁府志 本朝康熙四十五年重建更名大中楼白石楼在曲沃县白水村西明嘉靖五

  税驾堂在府城内名胜志税驾堂宋黄庭坚书扁在府学大成殿后清音亭

  在府城西五里平水上元时建观澜亭在府城北八里涝河渠上明万历十八年建

  月亭在曲沃县南济溪上下有满水井犨氏乡亭在襄陵县东南汾水东岸水经

  注襄陵县故城晋大夫郤犨之邑也故其地有犨氏乡亭 按汉志作班氏乡亭乃传写之讹

  香亭在襄陵县南三十五里故关镇元延祐三年狐谷亭在襄陵县西左传僖公十

  六年狄侵晋取狐𢊍水经注平阳水东迳狐谷亭北春秋时狐𢊍也烟霞阁在浮山县南三

  十五里天圣宫内金建待旦轩在府治内元王恽建潞公轩在翼城县城内按察

  分司东宋天圣六年文彦博知翼城时建亲书岁月榜于屋楹桑维翰故居在浮山县

  东北五十里邓伯道故居在襄陵县东南二十五里钱坊在翼城县东㑹蜀二

  山之下唐书地理志翼城有铜源翔皋钱坊二慈乌戍在吉州西旧唐书地理志慈州以郡

  近慈乌戍故名铁治在吉州东一百五十里唐书地理志慈州吉昌昌宁俱有铁 按明洪武

  三十二年复置吉州丰国富国二铁冶先以采铁劳民罢之至是以工部营造益广请复置冶以供

  国用从之今罢𫎇坑在曲沃县北四十里魏书安同传进计魏主曰汾东有𫎇坑东西三百馀

  里迳路不通姚兴来必从汾西直临柴壁不如为浮梁渡汾西筑围以拒之魏主从之大败兴于𫎇

  坑之南五代史王峻传刘崇攻晋州峻军出自绛州前𨦟报过𫎇坑峻喜曰𫎇坑晋绛之险崇不分

  兵拒之使吾过此可知其必败也

 ︹关隘︺府城关在岳阳县东见唐书地理志宋史地理志冀氏县有府城永兴二寨陭氏

  关在岳阳县东南水经注在陭氏县南铁岭关在曲沃县西南五十里五代晋置今名隘

  口村一名厄口五代旧史汉高祖自晋赴雒次绛郡有司奏置顿厄口镇帝恶其名别路至闻喜县

  从骑由厄口者多争道堕绝壑府志隘口东倚绝𪩘西临大壑迤南石色如黛峰峻径仄车难并轨

  昔尝置闗于此太平关在太平县北接襄陵县界隋书地理志太平县有关官元和志太平

  故关在太平县东北二十七里后魏置县于此唐书地理志太平关贞观七年置寰宇记隋大业三

  年置太平关隋末废县志今为吉城镇在县北二十五里有堡即襄陵县故关镇乌仁关

  在吉州城西六十里下临黄河与陕西延安府宜川县接界平渡关在吉州城西北九十

  里临黄河为津济要口千佛沟隘在岳阳县北五十里沟甚深有旧关址潼关

  隘在岳阳县北七十里有石城侯马镇巡司在曲沃县西南三十里 本朝嘉庆

  二十四年置泊庄镇在临汾县西汾水西岸其北为刘村镇又呉村镇在县西北乔李镇

  在县东北俱有堡矾山镇在临汾县西北七十里九域志晋州有矾山务又练矾务在州

  城南皆庆历元年置郭盆镇在洪洞县东三十里又曲亭镇在县东南四十里万安镇在县

  西二十里赵村镇在县西三十里俱有堡东张镇在浮山县西南三十里又王村镇在县北

  二十高县镇在曲沃县西北二十五里又西庄镇在县北二十里曲村镇在县东北二

  十五里𫎇城镇在县东北四十里柴村镇在曲沃县北九里金史地理志曲沃县有柴村

  九王二镇龙化镇在翼城县东四十里南连绛县北接浮山为商旅辏集之所清储

  镇在太平县南十里有堡长五百三十步高一丈三尺为二门各甃以石中有义仓明梁纲纪云

  汾阳山旁多溪壑藏奸盗万历已丑知县侯于鲁即其巅为镇赵康镇在太平县南二十五

  里有赵曲镇在襄陵县东南二十里又京安镇在县南三十五里干河镇

  西县东南六十里又水润镇在县南六十里有堡凤头镇在县西七里营里镇在乡宁县

  东十里又官水镇在县东九十里西坡镇在县西南七十里船窝镇在县西一百里三垢镇

  在吉州西南二十里又桃源镇在州城东北六十里路通隰州大宁县界又有大度临峪共四镇

  雕掌寨在襄陵县宋史地理志襄陵有雕掌豹尾二砦袁达寨在乡宁县南六十里

  相传旧有袁达据此因名又有清平寨八角寨与此鼎峙相距各三十里牛心寨在吉州西

  六十里 按通鉴宋嘉定十五年金人侨置吉州于牛心寨即此南山沟寨在吉州北

  六十里深山中四面石崖垒级而上一人扼要万人莫上又有塌石崖曹花坪楼儿山三寨险峻与

  南山沟同伊村堡在临汾县南十里村有满水井旧尝引流灌田数顷韩买堡

  山县宋史地理志神山县有韩买安国史壁垒头等堡东池堡在岳阳县东南元和志在

  县南三十三里今堡中现贮义仓北面绝崖三面各二丈五尺周围二里寰宇记唐武德二年尝移

  县治于此安民堡在岳阳县西附城元末红巾贼乱创筑今为连城西堡又乔岳堡在安民

  堡南明崇祯中筑今为连城南堡各乡有湾里五马东池尧兴故县永乐高邑曲城东里蓝村孔村

  高壁和川唐城亢驿贾寨弱柳罗家山辛庄高城徐村贾村左村等二十三堡又宋史地理志云翼

  氏县有陶川白练当谷横岭四堡今俱废秦冈堡在曲沃县东二十五里又驿桥堡在县西

  南四十里东庄堡在县西十五里南庄堡在县西北二十里南柴堡在县北三十里中堡

  城县南二十里又合云堡在县西南二十里王庄堡在县东北二十里上交堡在县东北五十里

  东汾阳堡在太平县南十五里 本朝顺治中因旧堡重筑周一里四十步其西为西汾

  阳堡明季筑周一百八十步南柴堡在太平县南二十五里明季筑周三里八十七步其

  北为北柴堡明成化中筑周四里一百四十步许禇堡在襄陵县西南许村三国时建四门

  遗址尚存神符堡在汾西县东又干河堡在县东南僧念堡团柏堡俱在县南头化堡在县

  西北对竹堡在县北沙要堡在县东北高安堡在汾西县西五十里 本朝康熙十二年

  建周一百三十三丈八尺高二丈知县蒋鸣龙记曰蒲隰通衢姑射要道山则壁立千寻上凌霄汉

  东西北三隅陡峻惟南鸟道一线可登青龙堡在吉州东南元史穆瑚黎传大兵薄青龙

  堡州志又有赵家堡白杨堡塌村堡俱系土山削筑极为险要 穆瑚黎旧作木华黎今改正

  奇垒在太平县东三十里元和志后秦王姚兴遣弟义阳公平字子奇与征虏将军狄伯支等

  步骑四万伐魏攻平阳陷之遂据柴壁魏军大至截汾水以守之平大败将麾下三十骑赴汾水而

  死狄伯支等十将四万人皆为魏擒垒西临汾水侧有柴村子奇投汾水即此处也白波垒

  在太平县东南三十五里今名永固村元和志白波垒在县东南十二里后汉末黄巾贼由西河白

  波谷寇太原于此筑垒虾蟆口在翼城县东南三十五里两山相夹以形似名建雄

  马驿旧在临汾县北关今移城南普润驿在洪洞县北关旧在县北十里苗村里明

  洪武中置正统中为汾水所侵改建北洞里官路东嘉靖中又迁北关导教厢街东侯马驿

  在曲沃县西南三十里侯马镇洪武八年置旧有驿丞今裁𫎇城驿在曲沃县北四十里

  𫎇城镇明洪武八年置旧有驿丞今裁史村驿在太平县东三十里汾水东 本朝乾隆

  二十七年设驿丞驻此

 ︹津梁︺采桑津在乡宁县西大河津济处也左传僖公八年晋里克败翟于采桑杜预注北屈

  县西南有采桑津史记晋世家啮桑即采桑也永利桥在府城内永利池上明洪武间建

  公济桥在临汾县北五里明许成名记高河㑹岳阳诸山泉达于汾嘉靖乙酉春御史王溱

  建石桥阔三丈长十倍之四载始成聚瑞桥在洪洞县南门外一名通驷桥明崇祯中建

  本朝顺治中修县志城南百馀步涧水如带夏涝苦涉崇祯十年创建大梁叠甃巨石二载乃竣

  羊獬桥在洪洞县南三十里为南北要冲济川桥有二一在洪洞县西二里一在

  汾西县东北三十里俱跨汾河善人桥在洪洞县西二里许汾水横断明万历中建桥 本

  朝顺治中复建三桥又惠远桥在县北五里为南北通衢金天德中建虹霁桥在曲沃县

  东南二十里明李浩记景明山南曰沸泉源出绛县合流成派至此益洪旧桥腐败里人撤其木以

  石甃通济桥在曲沃县西南三十里侯马镇南浍河上相传晋平公与齐景公相会地

  汾西县志县东南六十里水润镇有通济桥跨汾河金沟桥在曲沃县西南三十五里隘口

  南金沟水上明万历中建又献文桥在县西南四十里㵚河桥在县西北二十里石桥

  城县东五里即浍水横桥横五尺纵二丈许顶仅一石承重冲涨不漂偏桥在翼城县东二

  十五里又名偏桥庄豫让桥在太平县东四十里接曲沃县界广济桥在太平县

  有三一在西门外一在县西南七里俱明宏治中建一在县东北十八里柴王村 本朝顺治十四

  雷水桥有南北二桥俱在太平县北二十五里故城镇金皇统四年遗爱桥

  在襄陵县东南十五里北邓村元大德六年建世传晋邓攸尝建桥于此后人因名遗爱龙飞

  桥在襄陵县西南二十里龙澍谷前元元贞元年飞虹桥在襄陵县西南三十里明

  邢雷记先是人皆病涉里人侯思政建桥于故元之丙辰悬崖巧构栋宇凌空正统庚申重葺迄六

  十年宏治已未春新之通志众木攒成不见斧㾗俗呼鲁班桥晋桥在襄陵县北门外宋嘉祐

  六年建明高邦佐记桥长九丈广二丈馀上植石栏两岸甃以石堤惠民桥在乡宁县西门

  外明万历中置淇水桥在吉州城宣化坊西下有淇水穿城入河龙门飞桥

  州城西南壶口山石峡上元末于石岸凿孔树桩SKchar2以铁索上架板桥以渡兵今圯嘉泉渡

  在临汾县西又呉村渡亦在县西俱渡汾水郭村渡在襄陵县东门外又北陈渡在县东

  南五里东徐渡在县南十五里又十里为太陈渡俱渡汾水龙尾碛在乡宁县西北一百

  里黄河岸冬结冰桥路通陕西同州府韩城县界

 ︹堤堰︺萧公堤在襄陵县东汾河西岸明王应吉记襄陵在汾水之西郭东去汾不百步秋水

  溢岸每岁为患嘉靖乙卯冬缮堤以为保障水𫝑迅激处悉甃巨石延袤二百二十馀丈千金

  堰在临汾县东北八里明万历间建高一丈六尺阔七尺长一百二十大建闸四以障涝水其西

  北三十步为洞砌以砖石高三丈润源渠在洪洞县东三十里宋天圣四年置堰导赤沙

  河水灌田明嘉靖三年重浚又众议渠陈珍渠长润渠沃阳渠先济渠皆在县东广利渠小渠园渠

  要截渠流泽渠晋源渠皆在县南诸渠俱引涧水溉田南霍渠在洪洞县北即霍水下流

  唐贞元间开又副霍渠俗名南堰在县北三里明建文四年开通霍渠一名小霍俗名北堰在县北

  五里宋庆历六年开利泽渠在洪洞县北元中统间自赵城县卫店村置堰开渠导汾水溉

  洪洞临汾二县田后渠坏明正统间复改引霍渠经城南合涧水溉田又通利渠在县西北三十里

  汾水西金兴定二年自赵城县开渠导汾溉赵城及本县临汾田又兴利渠在县北半里引汾水溉

  沙渠在襄陵县南三十五里接太平县界引流溉田东入于汾中渠在襄陵县西南

  二里又横渠在县西南五里李郭渠在县北一里高石渠在县北二里皆引平水溉田东入于汾

  新浚河渠在乡宁县通志明万历间知县彭万里浚河渠十三道溉田三百三十五亩

 ︹陵墓︺尧陵在临汾县东七十里城冢记俗谓之神林又曰神临陵高一百五十尺广二百馀歩

  通志陶唐氏陵旁皆山石惟此地为平土深丈馀有金泰和二年碑记明初访历代帝王陵墓山东

  东平州有以尧陵闻者至今载在祀典而临汾者阙如县志明嘉靖闲立守冡道士五置守冢戸十

  取陵旁闲田给焉 按汉书刘向疏尧葬济阴邱垄皆小葬具甚微括地志尧陵在濮州雷泽县西

  三里述征记城阳县东有尧冢宋皇览尧冢在济阳城文献通考唐尧葬城阳谷林又曹州志有尧

  陵东平州志有尧陵诸书多载尧陵在山东惟城冢记载在平阳而非唐宋前书难以徴信然尧都

  平阳在位七十载而殂落陵似宜在平阳今存之︹周︺师旷墓在洪洞县东南二十里元

  和志师旷祠在洪洞县东南二十五里新志有墓在县东南二十里师村东庙在其侧冀缺

  墓在岳阳县东寰宇记在和川县南三十六里新志在县东七十里蔺相如墓

  阳县北八十里墓前有河因名蔺河其祖茔在赵城县许村里 按相如赵人岳阳邯郸皆属赵地

  史记正义曰蔺相如墓在邯郸县西南二十三里然其祖茔在赵城则相如之墓在岳阳近是

  生墓在曲沃县西门内墓前有祠晋惠公改葬太子即此里克墓在曲沃县南五里

  荀息墓在曲沃县北十里程子墓在曲沃县寰宇记程公祠在曲沃县界郡国志

  云龙头城有程公祠即晋贤士程子华与孔子相遇倾盖与语孔子以束帛赠之死葬于此

  小子侯墓在翼城县东十五里冢高三丈周百歩俗呼小王坟晋厉公墓

  城县寰宇记在翼城县东南十六里高一丈六尺葬在城东门之后杜预云不以君礼葬按绛县晋

  文公墓高十丈厉公不以礼葬故墓小耳新志在县东南故城村郑太子墓在翼城县

  西十里唐卢照邻铭太子寿者康公之子桓公二十代孙也聪明仁智邑封千户今之寿城是其地

  也年七十八薨于晋葬于天陵南赵盾墓在太平县南十五里元和志赵盾祠在太平县

  西南十五里新志盾墓在县南十五里汾阳村有庙程婴公孙杵臼墓在太平县

  元和志在赵盾墓茔中文献通考元丰中婴封成信侯杵臼封忠智侯立祠于墓侧载之祀典又见

  晋襄公墓在襄陵县颜师古曰襄陵县有晋襄公之陵因以名县新志在县南十里

  ︹汉︺郅都墓在洪洞县东南二十里许又见代州部周勃墓在曲沃县南周家

  庄又太平县东北七里郭店村有周勃墓 按史记周勃世家勃食绛县在绛州曲沃县南二里勃

  墓当在曲沃︹三国︺︹魏︺许禇墓在襄陵县南十八里︹晋︺刘和墓在临汾县

  南三十五里元海太子也刘聪墓在县西南十一里元海第四子也通志按晋书刘聪载记靳准发

  渊聪墓则刘氏父子墓当其时巳毁或故址至今存耳刘渊墓在洪洞县东南八里通志

  墓高三丈周一百四十步︹隋︺王通墓在曲沃县西北三十八里汾河东︹唐︺孙思

  邈墓在洪洞县南二十里︹五代︺︹晋︺桑维翰墓在浮山县东北六十里︹元︺

  石元亨墓在洪洞县东二里周三十亩张著墓在襄陵县东南四十里王恽撰

  张翥墓在襄陵县南三十八里又县西南二十五里翥之祖茔在焉屈继平

  墓在翼城县西傅岩起墓在汾西县西︹明︺韩文墓在洪洞县东十里

 ︹祠庙︺四贤祠在府学内元李守贤建祀荀况杨雄王通韩愈后增孙复司马光赵鼎又名景

  汾水神祠在临汾县西一里俗名河神祠龙子祠在临汾县西寰宇记在姑

  射山东平水之源其地茂林郁蓊俯枕清流晋地之胜境也新志谓之平水神祠在县西南二十五

  涝水神祠在临汾县北八里涝河渠上姑射神庙在临汾县北十三里

  姑射山东见元和武德元年敕建霍将军祠在临汾县寰宇记在晋州西南唐天宝七

  年敕建新志在县西八里祀汉霍光李卫公祠有三一在临汾县东关外一在浮山县北

  二十里一在翼城县之四望村名曰风雨神庙俱祀唐李靖台骀神祠在曲沃县西元

  和志祠在曲沃县西三十六里汾神也通典曲沃汉绛县地春秋时曲沃地台骀在此寰宇记祠盖

  晋都绛时立恭世子祠在曲沃县西门内李牧祠在太平县东北十三里

  三皇庙有三一在临汾县右市坊一在襄陵县一在洪洞县东十五里尧庙在临汾县

  魏书孝文帝纪太和十六年诏祀唐尧于平阳魏土地记平阳县东十里汾水东原小台上有神屋

  石碑水经注汾水南迳平阳故城东水侧有尧庙前有碑元和志尧庙在县东八里汾水东寰宇记

  尧碑旧在汾水西晋元康中移于汾水东显庆三年移就今庙金史张浩传天眷二年改平阳尹缮

  葺帝尧祠作击壤遗风亭元史世祖纪中统四年六月建帝尧庙于平阳给田十五顷新志在县南

  八里明正统间修合祀舜禹三大圣于此 本朝康熙三十四年发帑重修颁   御书扁额尧

  殿曰光被四表舜殿曰浚哲文明禹殿曰万世永雍正七年又修又洪洞浮山太平三县界内亦

  并立有庙祠唐太宗庙有二一在临汾县东十五里一在浮山县孙真人庙

  在洪洞县南三里元至元中建祀唐孙思邈舜庙有三一在洪洞县英山一在太平县西一

  里一在翼城县东南七十里舜王坪上禹汤庙在浮山县北十里唐时建元大德中重修

  以伯益伊尹配汉文帝庙在翼城县东南唐叔虞庙在翼城县有二一在县东

  南翦桐坊一在县东南十五里故城村禹庙有二一在太平县东南十五里一在浮山县东

  南二十里司空山名司空庙三侯庙在太平县古晋城北门外宋史礼志崇宁间封韩厥

  义成侯绍兴中改封启信公升为中祀通志宋元丰四年建庙祀程婴公孙杵臼崇宁三年祀厥共

  为三侯庙

 ︹寺观︺大云禅寺在临汾县城内安道坊唐贞观中建俗名鐡佛寺内有大铁佛头上建浮

  图又有北禅慈云等寺俱唐时建奉慈寺在临汾县城西南隅元至正初建福岩

  寺在洪洞县东南一名鹿苑寺治平二年建王安石有记西蓝寺在洪洞县西二里一

  名罗汉寺晋永和二年建寺内有通幽桥流杯池寒翠轩雪香邃绿花心月波环碧宜雨六亭后寺

  为汾水浸塌移建近城兔在浮山县西南十里唐建露岩寺在岳阳县北五

  十里凤凰山顶灵光寺在曲沃县东三十里唐初建有王勃碑文金仙寺在翼城县

  东门外浍水旁宋建元延祐间徙同颖坊太平兴国寺在翼城县西门外唐贞元三年

  建名庆国寺宋敕赐今名凉马寺在太平县东南二十五里即晋献公九层台遗址

  惠寺在太平县西八里北齐天统中建初名敬屈亭宋嘉祐中赐今名明初并慈化院入焉

  普救寺在襄陵县东南四十里大尖山巓唐广德中赐额上建浮图天庆观

  汾县城内大通坊原名元妙观唐显庆中建元都观在洪洞县治东北朝阳坊元泰定四

  年建明洪武中并玉虚玉清玉峰三观入焉庆唐观在浮山县南寰宇记老君祠在神山

  县东南二十里唐武德三年见神于羊角山下因敕通事舍人柳宪立祠至开元十四年于旧庙置

  庆唐观唐书五行志大历九年晋州神山县庆唐观枯桧复生金石文字记龙角山庆唐观纪圣铭

  元宗御制并八分书新志一名天圣宫在县南三十五里安贞观在浮山县西八里元延祐

  七年建明洪武中并洪禧二真龙祥太清太华五观入焉延庆观在岳阳县东三里宋宣和

  中建明洪武间并通元清华仙游栖贞临溪龙泉清泉七观入焉内有泉曰圣泉九龙观

  在曲沃县南二十里内有古柏一株大十数围真游观在太平县东四十里修真观

  在太平县南关高阜处殿壁间人物系元人朱好古笔精妙入神有钟声闻百里万圣观

  在襄陵县西齐村元至元初郦希诚修炼处世祖赐额光宅宫在临汾县南帝尧庙东元

  至元中建崇圣宫在临汾县北二里元至元中建赵孟𫖯书碑紫阳宫在翼城县

  唐城坊相传宋紫阳真人张伯端修炼处慈氏院在襄陵县东南唐开元间建宋太平兴国

  中赐阜山道院在襄陵县南故闗镇元至元四年建明宣德六年改为朝阳观










                        纂修官冯 芝恭 纂

                        总纂官臣顾 莼 许应藻恭覆辑

                        校对官华文榕恭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