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四十七至一百四十九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一百五十至一百五十一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一百五十二至一百五十四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1-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3.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1-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3.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1-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3.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1-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3.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1-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3.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1-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3.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1-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3.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1-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3.djvu/9

大清一统志

忻州在山西省治北一百四十里东西距三百四十五里南北距一百里东至平定州盂县界一百

  二十里西至太原府岚县界二百二十里南至太原府阳曲县界四十里北至代州崞县界六十里

  东南至阳曲县界六十五里西南至汾州府永宁州界三百三十里东北至代州五台县界七十五

  里西北至宁武府五寨县界二百八十里本州境东西距一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一百里东至定襄

  县界二十五里西至静乐县界一百十里南至阳曲县界四十里北至崞县界六十里东南至阳曲

  县界四十里西南至阳曲县界六十里东北至定襄县界四十里西北至崞县界六十五里自州治

  至 京师一千三百里

︹分野︺天文昴毕及参分野大梁实沈之次

︹建置沿革︺古并州之域春秋晋地战国属赵秦为太

  原郡地汉太原阳曲县地后汉建安二十年置新

  兴郡治九原县三国魏及晋初因之元康中改为晋昌

  郡寻复名后魏太平真君七年置肆州永安中改

  郡曰永安治定襄县后周徙州于雁门郡隋开皇初复

  置新兴郡寻废十八年置忻州治秀容县大业三年

  废义宁初仍置新兴郡唐武德元年复曰忻州天

  宝初曰定襄郡乾元初复曰忻州属河东道五代

  因之宋曰忻州定襄郡属河东路金曰忻州属河

  东北路元属冀宁路明初以州治秀容县省入仍

  曰忻州属太原府

 本朝因之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属山西省领县二

  定襄县在州东少北五十里东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五十五里东至代州五台县界七十里

  西至本州界二十里南至太原府阳曲县界二十五里北至代州崞县界三十里东南至阳曲县界

  三十里西南至本州界三十五里东北至五台县界三十五里西北至崞县界三十五里汉置阳曲

  县属太原郡后汉因之建安末改置定襄县属新兴郡三国魏及晋因之后魏永安中为永安郡治

  北齐省改置平寇县隋开皇十年省入秀容唐武德四年复分秀容置定襄县属忻州五代因之宋

  熙宁五年省入秀容元祐初复置仍属忻州金元明不改 本朝因之静乐县在州西一

  百八十里东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九十里东至本州界九十里西至太原府岚县界三十

  里南至太原府交城县界一百三十里北至宁武府宁武县界六十里东南至太原府阳曲县界九

  十里西南至岚县界三十里东北至本州界六十里西北至太原府岢岚州界一百二十里汉汾阳

  县地后汉末为新兴郡地后魏为永安郡地北齐于今岚县地置岢岚县隋开皇十八年移县治此

  改曰汾源大业四年又改曰静乐于县置楼烦郡武德四年罢郡置管州五年曰北管州六年州

  省以县属岚州五代因之宋咸平二年置静乐军五年废军自楼烦县移宪州来治熙宁三年州废

  县仍属岚州十年复置宪州治此政和五年赐州名汾阳郡属河东道金天徳三年改曰管州属河

  东北路元废县入管州属冀宁路明洪武三年废复置静乐县属太原府 本朝雍正二年改属

  

 ︹形势︺翼蔽晋阳控带云朔左卫勾注之塞南扼石岭

  之关屹为襟要续文献通考

 ︹风俗︺地寒物俭民贫而啬士夫恬然自守蚩愚利之

  不庸

 ︹城池︺忻州城周九里有奇门四池广丈馀明万历中因旧土城甃砖 本朝乾隆三十一年

  定襄县城周四里有奇门三池广二丈七尺明万历中因旧址甃砖 本朝康熙四

  十三年修雍正三年重修静乐县城周四里有奇门二池二重广四文宋时土筑明正统

  中增筑万历中甃砖本朝乾隆三十二年

 ︹学校︺忻州学在州治西北旧在治西南五代晋天福初建明宏治中移建今所 本朝康熙

  十六年修二十七年五十八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定襄县学在县治东北旧在南

  城外元大德中建明洪武中移建今所本朝康熙四十六年修入学额数十二名静乐县

  学在县治东岑山上宋大观初建明洪武初改建山之东隅万历中复旧址 本朝康熙二十四

  年修入学额数八名秀容书院在州城内 本朝乾隆四十年晋昌书院

  在定襄县城内 本乾隆十六年恒麓书院在静乐县 本朝乾隆十六年

  ︹户口︺原额人丁七万八千二百一十三今滋生男妇共三十六万六千一百四十六名口计五万三

   千一百三十七戸

  ︹田赋︺田地一万五千四百七十三顷二十六亩四分有奇额徴地丁正杂银八万一千二百三十两

   五钱一厘粮二千九百九十一石六斗四升有奇

  ︹山川︺石梯山在州东南十八里山北有马井土人资以灌溉广峪山在州东南二十

   五里中有石岩广三丈建黄堂于此祀黄堂神即晋尹铎也下有广峪泉山之东有七峰山山峰有

   七俗名笔架山山有龙王寨绝险系舟山在州南三十五里隋书地理志秀容县有系舟

   山寰宇记在县南四十里相传尧时洪水系舟于此州志五代时薛云居此有薛云谷金元好问父

   德明读书其下赵秉文又改曰读书山凤凰山在州南即系舟山支阜数峰耸峙最高处

   名鳯凰台又州城西北四十里亦有鳯凰山独担山在州西南二十里一名云母山寰宇

  记其山出云母上有穴入四五里产玉芝唐贞观十八年敕赐薛遵度采云母玉芝于此山金史地

  理志忻州有云母山州志北俗谓云母为土丹讹为独担也又南七里有前独担山旧名后独担山

  有土阴山在州西南四十里旧传夏月常有积冰又西南十里有三嵬山下有香泉甚甘

  白马山在州西南六十里北接大岭山西南接静乐县界牧马水出焉九原山

  在州西一名九龙冈汉末以此名县今州城跨冈上三面临平畴晋咸宁二年白龙二见九原井中

  又石姑山在州城西二十五里即九原支阜也落雾山在州西六十里一名罗务山其相连

  有马鞍清水诸山五峰山在州西七十里五峰屹立如指形势险绝两截山

  西北二十里浮屠山在州西北四十里与龙池梁石佛嵎相连其西南有白龙头两崖石

  窑绝锺乳山在州西北四十里一名双乳山双峰对峙状𩔖乳形建层楼于其上

  门山在州西北五十里两峰夹立如门一名白云山陀罗山在州西北五十五里怪石

  悬崖有清凉石香𬬻石滴水崖青龙池诸胜云中山在州西北八十里多产药草下有谷

  云中水出焉其相属者为双尖山大岭山在州西北一百里北连代州崞县之黄嵬山西

  接静乐县界程侯山在州北四十里水经注忻水东历程候山山甚层锐其下旧有采金

  处俗谓之金山隋书地理志秀容县有程侯山寰宇记在县西北三十五里新志俗传即程婴匿孤

  处又北十里即忻口诸山踞滹沱河曲 按程婴孤处应在平定州盂县藏山此与定襄县武峪

  山藏孤台并出附会在以备考武子谷山在定襄县东二十里峰峦高峻相近有五石峪

  十八盘山在定襄县东三十里旋折而上凡十八盘武峪山在定襄县东南

  十五里上有藏孤台俗传程婴藏孤于此相近有红砂山琵琶山又南十里有窑头山七岩

  山在定襄县东南十八里以山有七洞名一名摩笄山上有圣母祠居士山在定襄县

  东南三十里名胜志山下有流泉泉侧石室有碑曰魏武定任城王居士室欧阳修集古录云魏宗

   室封任城王者数人其国中绝不知武定中封任城王者何人也山有居士台台上旧有浮图七级

   八峰尖山在定襄县东南三十里以八峰耸峙而名相近有熊儿水山丛𫎇山

   在定襄县南二十五里山自西北环绕而东南群峰联络至此益端耸红泉山在定襄县

   西南三十里山石红𩔖朱砂泉源不绝横山在定襄县西北三十里又相近有凤凰山

   郎山在定襄县北三十里亦名柏树岭山山洞内刻漆郎像俗传即豫让漆身处相近有铁石

   山有黒石可以吸铁神山在定襄县东北十五里平地垒石突兀如盘上有神仙寨圣阜

   山在定襄县东北二十里挺然孤峙下有温泉圣阜水出焉元和郡县志圣阜今名圣人山石上

   足迹犹存牛台山在定襄县东北三十里又东北十里有五公段木青石诸山岑峰

   山在静乐县治东五十步冈峦延亘城之东北隅跨其上愚山在静乐县东五里岩下甚

   平旷又娘娘山在县东十五里峰峦耸如列笋下有温泉四棱山在静乐县东二十五里

  两岭山在静乐县东七十里派自管涔山来西北诸郡并榆林宁夏取道于此悬钟

  山在静乐县东七十五里状如钟多沙石不生草木上有石寨曰马寨桃子山在静乐县

  东南五十里有泉旱祷多应又东南十里有阁雷山二十里有罗汉山皆两岭山之支脉天柱

  山在静乐县南三里相传后魏天柱大将军尔朱荣尝过此因名山间有金龙泉石峡山

  在静楽县南六十里石峡如门有石峡泉流注汾水周洪山在静乐县南七十里一名周公

  山明统志宇文周公巡方至此因名山之西北十里有渥洼池石门山在静乐县南楼烦镇

  西北二十五里两峰耸立其状如门临春山在静乐县南一百二十里寰宇记在楼烦县南

  七十里天池县界高百馀丈西南接石楼山下有泉流入雁门村注于汾河紫石山

  乐县南接交城县界石可为砚石龙山在静乐县南接交城县界有两石坠地如龙一名夹

  龙和山在静乐县西南接岚县界一名花果山黑风山在静乐县西北五里

  山侧有窍秋冬常出黑风芦衙尖山在静乐县西北接岢岚州界一名芦芽山县志前有

  荷叶坪山后有林溪山右有神林山延袤数百里县及岚县处其南麓岢岚五寨处其西麓宁武神

  池处其北麓忻州崞县处其东麓马头山在静乐县北五十里以形似名屹槎山

  在静乐县东北六十里西通磨官谷谷中有磨川水流注汾水刁胡山在静乐县东北接本

  州界亦名雕狐山相近有黄菜山巾字山在静乐县东北接本州界绝顶处状如巾字山

  岩布石如云滴水如雨积而为濑清洁如银有堡管涔山在静乐县东北接本州界山海

  经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首枕汾名曰管涔其上无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岀焉淮南子地

  形训汾水出燕京水经注燕京亦管涔之异名也其山重阜修岩有草无木隋书地理志静乐县有

  管涔山元和志在县北一百三十里旧志其山盘踞甚广不可以道里计自静乐跨宁武岢岚朔州

  界周回百馀里按诸书皆作管独寰宇记作菅云其山多菅草故牧马水在州南五里一

  名牧马河源出白马山合岚水及洛阴水东迳县南三里东北过定襄县入滹沱河洛阴水在州南

  源出闹沟北流入牧马河岚水在州西南一名蓝水亦称石代桥沟东流入牧马河隋书地理志秀

  容县有岚水寰宇记蓝水迳秀容县界滹沱水在州北五十五里亦称滹沱河白代州崞

  县流入迳忻口又东历程侯山北入定襄县界又东入代州五台县界元和志滹沱水在秀容县东

  三十二里西流入定襄县云中水在州北七十里今名云中河源岀云中山流迳云内口又

  东经两截山又东经定襄县西蓝台村至县北羊房村入滹沱河寰宇记秀容县有肆卢川水今名

  云中水一名分岭水汾水在静乐县自宁武府宁武县流入绕县治西南又南流过楼烦镇东

  南流入太原府阳曲县界汉书地理志汾阳北山汾水所出西南至汾阴入河过郡二行千三百四

  十里冀州𥧲水经注汾水又南过侯莫干城又南迳汾阳县故城东南河在州西四十五里源

  出石佛嵎经州西北四十里入云中水金水河在州西源出九原山西麓流经州西十里

  东北流入云中水又有鹄索河在县西三十里有灌溉之利碾河在静乐县东有二源一出

  县东北巾字山一出县东悬钟山合流经县南二里入汾监河在静乐县南七十里源出县西

  南一百四十里独石河村东流至楼烦镇南一里入汾社干河在静乐县西南十五里源

  出太原府岚县梅家庄东流入汾河兴岚临三县及永宁州皆取道于此岚河在静乐县西南

  接岚县界源出太原府岚县即渌水大贤二河下流迳古石门入县界合龙泉水又十五里过进牛

  村东北入汾右折而入石硖羊儿河在静乐县西源出太原府岚县鹿迳岭下流迳县西

  南一里东入汾河绿水泉在州东十五里东流入牧马河海满泉在州西北三十

  五里之嘉禾堡灌田十馀顷南入云中河又南营屯有前山泉亦灌田千馀亩又大沟泉出浮屠山

  南一滴泉出浮屠山北合流俱入云中河三㑹泉在定襄县南丛𫎇山麓三泉合流一曰吕

  布池一曰娘娘池一曰龙液泉四时不涸浸灌数里亦名三会水合牧马水入滹沱河寰宇记三㑹

  水出九原县西经定襄县界

 ︹古迹︺九原故城今州治汉九原县为五原郡治在今大同县西北黄河外后汉侨置县于

  此后魏省入定襄三国志魏武帝纪汉建安二十年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郡郡置一县领其民合

  以为新兴郡晋书地理志新兴郡治九原县魏书地形志肆州治九原天赐二年为镇太平真君七

  年置州又定襄县太平真君七年并九原属焉元和郡县志忻州即汉太原郡之阳曲县地县在今

  州东四十五里定襄县理是也后汉末曹操立新兴郡理九原即今州是也后魏宣武帝于今州西

  北十八里故州城移肆州理此隋开皇十八年置忻州 按后汉末九原县属新兴郡隋开皇中

  复置忻州移后魏明元帝所置秀容县于此为州治又按州志肆州故城在州城西北五十里河管

  村东南又新兴郡故城在州南二十里相传后汉建安中曹操所筑亦名建安城平寇故

  城在州东十五里东晋置县隋省魏书地形志永安郡领平寇县隋书地理志秀容县后齐于此

  置平寇县开皇十年废元和志秀容县后魏庄帝于今县东十里置平寇县又定襄县高齐武成帝

  移平寇县于此隋开皇十年移平寇县于崞城肆卢故城在州西东晋置肆卢郡及肆卢

  县后魏郡废县属秀容郡齐省魏书地形志肆卢县治新㑹城秀容故城在州西北五十

  里后魏置县为秀容郡治隋徙魏书地形志肆州领秀容郡永兴二年太平真君七年并肆卢敷

  城二郡属焉治秀容县亦永兴二年置有秀容城元和志隋开皇十八年于县西北五十里秀容故

  城移后魏所置秀容县于今理阳曲故城即今定襄县治汉置县后汉建安二十年改置

  定襄县汉书地理志太原郡阳曲县应劭曰河千里一曲当其阳故曰阳曲也元和志定襄县东至

  忻州四十五里本汉阳曲县后汉末移阳曲县于太原界于此置定襄县属新兴郡高齐省武成帝

  移平寇县于此隋开皇十年移平寇县于崞城武德曰年于汉阳曲城重置定襄县晋昌故

  城在定襄县西北晋书地理志新兴郡领晋昌县魏书地形志定襄县太平真君七年并晋昌县

   三堆故城今静乐县治晋永嘉后尝为县魏书地形志平寇县太平真君七年并三

   堆属焉北齐书文宣帝纪天保四年山胡围离石帝讨之因巡三堆戍大狩而归元和志静乐县西

   至岚州四十五里城内有堆阜三俗名三堆城隋开皇三年自今宜芳县北移岢岚县于三堆城十

   八年改为汾源县大业二年改为静乐县 按寰宇记三堆城在县南八十里故县城恐误

   烦故城在静乐县南七十里唐初为监牧地后置县属宪州宋改属岚州金因之元省旧唐

   书地理志宪州旧楼烦监牧也先隶陇右节度使至德后属内飞龙使龙纪元年特置宪州于楼烦

   监仍置楼烦县郡城开元四年王毛仲筑楼烦县龙纪元年于监西一里置宋史地理志宪州初治

   楼烦咸平五年移治静乐楼烦改隶岚州元史地理志宪州太祖十六年以岚州之楼烦并入本州

   县志楼烦镇东临汾水西抵周洪山通交城县南址尚存北址水冲废 按汉楼烦县在宁武府界

   此唐所置县非汉故地也天池故城在静乐县西南唐末置县宋省旧唐书地理志宪州

  天池县在州西南五十里本置于孔河馆乾元后移置于安明谷口道人堡下五代㑹要唐长兴元

  年吐谷浑内附于天池川静乐安置宋史地理志静乐县咸平五年废天池县入焉县志楼烦镇之

  西马家庄有故城盖即古天池城也铜川废县在州西隋置县寻废隋书地理志秀容县

  开皇初置铜川县大业初废 按隋王通父曽宦游此地所谓铜川府君也三㑹废县

  在州西北魏书明元帝纪泰常八年幸三㑹屋侯泉又地形志肆卢县太平真君七年并三㑹属焉

  怀化废县在州北唐置县寻省唐书地理志秀容贞观五年以思结部落于县境置怀

  化县隶顺州十二年以怀化属代州后省元池废县在静乐县东南唐末置宋省旧唐书

  地理志元池县宪州东六十里宋史地理志静楽县咸平五年废元池县入焉六度废县

  在静乐县南唐初置寻省旧唐书地理志武德四年置六度县六年省县志今县南廉耻乡有六度

  六郎城在州南四十里石岭关北相传宋杨延昭驻兵于此又州西北五十里有北罗

  城七十里有孟良城长城在静乐县东隋书地理志静乐县有长城寰宇记古长城在宪州东

  七十下马城在静乐县东南六十里接太原府交城县界相传魏孝文帝尝于此下马

  今有赵武灵王城在静乐县南三里天柱山左东南北俱跨山上西临汾水城垒

  犹存相传赵武灵王练兵于此凌云台在州东门外元李中立有诗劳师台

  南二十里相传晋大夫赵武诛屠岸贾劳师于此孤在定襄县东南十五里武峪山

  相传程婴藏赵氏孤于此有按见程侯山注锺乳阜楼在州西北有阜屹然状如锺乳

  楼建其上野史亭在州东南十里金元好问建金史文艺传元好问构亭于家著述其上名

  曰野史凡金源君臣遗言往行采摭记录至百万馀言金史多本其所著云

 ︹关隘︺石岭关在州南四十里接太原府阳曲县界详阳曲县关隘赤塘关在州西南

  五十里唐宋时郡置防御团练使戍石岭赤塘二关两岭关在静乐县东南六十里路出太

  原府阳曲县明洪武初调太原左卫官军戍守筑土城雁门关在静乐县南亦名雁门村

  唐书地理志宪州天池县有雁门关寰宇记在宪州东南六十里属天池县雁门乡东临汾水西𠋣

  高山接岚朔二州界 按忻代俱有雁门关代在雁门山建在前忻在雁门乡建在后非一关也

  娑婆岭隘在静乐县东八十里明洪武初调太原左卫官军戍守寻置巡司筑土城宏治

  十年移巡司于太原府阳曲县天门关自岭而南十里有悬钟岭隘口东北十里有石神岭隘口皆

  通本州界又有马家㑹隘口在娑婆岭西五十里又西北三里有桥门岭隘口楼烦镇巡

  司在静乐县南七十里元楼烦镇明置巡司 本朝因之芳兰镇在定襄县东北三十

  里又东北至代州五台县四十五里有堡故镇在静乐县旧社东顺水村明洪武初置巡司今

  窟谷镇在静乐县西北六十里永安镇在静乐县北四十里旧名横水岭有

  小城县志又有小店镇在县东九十里接太原府阳曲县界牛尾庄寨在州西南九十

  里当白马山之西南路通静乐县明洪武初置巡司嘉靖中裁沙沟寨在州西北七十里明

  洪武中置巡司今裁猫貌寨在州北五十里元时戍守处又州西北七十里有满阁寨亦戍

  荞麦寨在定襄县东北二十里滹沱河北势极峻耸隔河南对神山寨与玉池湾胥要

  地又东北有牛台村青石村二土寨狐谷寨在定襄县东北待阳村堡在定襄县

  东南三里又东南有刘晖村南王村二山寨横山村堡在定襄县北三十里又县西北

  三十里有上汤头村山寨及向阳村土堡皆民堡也西街堡在静乐县西南楼烦故城西相

  近有桑园堡下马营堡在静乐县北三十里相近又有风沟武家庄磨官谷等仅

  内口在州西七十里龙门山北云中水所经也亦名寨西口宋史地理志秀容县有云内砦州

  志明初置寨西巡司于此嘉靖中裁其地西至蒲阁寨通静岚石隰等州县北至沙沟寨通宁化宁

  武等边戍守要地也忻口在州北五十五里两山相夹滹沱水经其中魏土地记汉高祖出平

  城之围还军至此六军忻然因名山之西旧有忻口城相传即汉高所筑宋史地理志秀容县有忻

  口寨州志忻口旧筑堡山上以资捍御明万历二十四年环甃以石极为险固九原驿

  治南明洪武中置马驿康家㑹驿在静乐县西三十里旧在县东以道里不均乃移此

 ︹津梁︺巨济石桥在州城东门外又南门外有西张石桥滹沱河桥在定襄县

  西北五里木桥也冬架春撤通济桥在静乐县南楼烦镇北汾水上又西门外有普惠桥

  俱明万历中建县志桥之近县者今皆为汾水所圯

 ︹堤堰︺古河堤在静乐县东门外二百步明初因金元旧址作长堑后为河水所圯正德初又

  建碾河桥于其尾万历二十六年始甃以石长九十七丈高六尺又于郭门外筑水堤二十馀丈

  本朝康熙中修筑牧马河渠在州西南源出白马山经紫岩等二十三村溉田四百馀

  顷又州境引云中水渠十三道引滹沱水渠三道民资灌溉其利甚溥滹沱河渠

  襄县源出繁峙泰戏山至忻口东折入县境为渠二十一道又引牧马水五渠引泉水五渠水源开

  广民资灌溉

 ︹陵墓︺︹周︺韩厥墓在州城南十五里今有韩家沟相传为韩厥故里程婴墓

  西南原上又见平阳府公孙杵臼墓在州城西北七里又见平阳府赵襄子

  墓在定襄县东南五里许︹汉︺霍去病墓在静乐县西邢村西有断墓碑︹南北

  朝︺︹魏︺刘贵珍墓在州城西九原冈上︹北齐︺厍狄干墓在州西门外俗

  呼宰王墓︹金︺元好问墓在州城东南十五里郝经撰碑

 ︹祠庙︺尹铎祠在州东南二十里惠应圣母祠在定襄县东南十五里七岩山

  洞中相传即赵襄子姊为代王夫人摩筓而死者宋崇宁间封今号赵武灵王祠

  襄县见魏书地形志又静乐县南三里亦有武灵王庙烈士庙在州西北三里明嘉靖三

  年建祀赵盾韩厥程婴公孙杵臼锄麑灵辄提弥明七人

 ︹寺观︺兴国寺在州治后唐仪凤中建福田寺在州南系舟山即金元德明读书处

  香泉寺在州西南三嵬山麓唐光化中建华盖寺在州西五十里后唐建

  德寺在定襄县东北十五里神山下白鹤观在州西九龙冈上始为七圣观唐天宝间

  建后改白鹤观天庆观在静乐县城内东隅宋祥符中建

 ︹名宦︺︹南北朝︺︹魏︺元匡景穆帝孙嗣封广平王宣武时为肆州刺史廉慎自修甚有声

  元深太武元孙嗣封广阳王孝明初拜肆州刺史豫行恩信人皆便之劫盗止息

  振安平人正始初除肆州刺史在任有政绩︹宋︺郭进博野人开宝九年为忻代等州行营

  马步军都监招徕山后诸州民三万三千馀口李重诲金城人雍熙三年为忻州都巡检缘

  边十八砦招安制置使北兵寇边邀战败之𫉬牛马铠甲甚众赐诏褒美郭逵洛阳人为汾州

  都监庞籍镇河东俾权忻州辽人来求天池庙地籍不能决逵得太平兴国中故牒证为王土辽人

  郭咨平𣗥人仁宗时知忻州开渭渠导汾水兴水利置屯田冯行巳河阳人知

  宪州因治状増秩武英太原人为忻代同巡检㑹州将出猎因留帐饮英曰今空郡而来万

  一贼乘间入城奈何既而敌果入寇英左右驰射悉擒𫉬之︹金︺石琚定州人天眷初以廉

  办改秀容令谕讼者使自愧期月大治周美蜀人知管州德政显著有去思碑︹明︺锺

  友谅钱塘人洪武初知忻州兴学抚民有循良声凡城郭廨署祠宇坛壝皆一新之公私不甚

  费而事毕集叶砥上虞人洪武初知定襄县时当大兵后境内萧然砥抚绥有方流亡皆集

  史魁平乡人正统中知静乐县邑近边数𬒳兵魁増陴浚隍集丁壮教以骑射守御有法一方

  王轩临清人宏治中知忻州移建学宫疏云牧两河立四仓备荒剿平土寇士民赖之

  周梦彩阜城人嘉靖中知忻州修城备寇不扰闾井清丈各乡屯田即立石勒田亩四至及

  戸口租数俾无侵越民咸便之祀名宦杨维岳馀姚人万历中知忻州政尚廉平听讼立

  断抚流亡八百馀家开水渠三十五道垦荒田五十馀顷杨家龙曲阳人崇祯末知忻州数

  旬流贼即至召语士民曰此城必不守吾出若辈可全也挺身出城骂贼而死士民立祠祀之

 ︹本朝︺何显祖顺治初以阳曲主簿署知忻州事姜瓖之乱督粮于乡中途被害赠太原府左

  卫经祝文光奉天人顺治四年知定襄县有廉声姜瓖之乱死难辛曰杰

  人康熙间为静乐县典史督修河堤植柳成䕃今称辛公堤黄图昌长垣人康熙三十四

  年以进士知静乐县赈饥民兴学校修邑志士民讴思之

 ︹人物︺︹晋︺刘殷字长盛新兴人七歳丧父哀毁过礼服丧未尝见齿曽祖母王氏盛冬思堇殷

  年九岁恸哭泽中便有堇生食而不减至时堇生乃尽又掘得粟十五锺铭曰七年粟百石以赐孝

  子刘殷食之七载方尽性倜傥有济世之志以王母母在堂固辞㣲辟后齐王冏辅政辟为大司马

  军咨祭酒转拜新兴太守明刑旌善甚有政能有七子五子各授一经二子分授史记汉书一门之

  内七业俱兴︹南北朝︺︹魏︺梁越字元览新兴人少而好学博通经传性纯和笃俗行

  无择善魏初为礼经博士太祖以其举动可则迁上大夫授诸皇子经书官至光禄大夫卒︹宋︺

  辅超秀容人晋开运中隶澶州军籍周显德中从太祖征淮南定滁泗破淮阴下扬州俱有功

  建隆初从平上党累官至莱州团练使白重赞楼烦人周广顺中授义成军节度亲部丁

  壮堤塞决河诏书褒美世宗征刘崇重赞率所部力战以功授保大军节度使从征太原与符彦卿

  击辽兵走之建隆初加检校太师贺惟忠定襄人性刚果知书善骑射洞晓兵法有方略

  知易州捍边有功开宝二年太祖驻常山以维忠为本州刺史卒官刘易忻州人性介烈博学

  好古喜谈兵韩琦知定州上其所著春秋论授官不仕赵抃复荐其行谊赐号退安处士︹金︺张

  翰字林卿秀容人大定末进士调隰州军事判官迁戸部尚书宣宗迁汴上言五事略施行之翰

  有治剧才所至辄办初至南京庶事草略翰经度区处皆有条理元德明秀容人系出拓

  拔魏嗜读书口不言世俗事乐易无畦畛累举不第放浪山水间所著有东岩集三卷元好

  问字裕之德明子七岁能诗十四从郝晋卿学淹贯经传百家六年业成至京师礼部赵秉文见

  其诗谓近代无此作由是知名中兴定五年进士第仕至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任诗文为

  一代宗工著作甚多今所传者有中州集及壬辰杂编若干卷赵鼎字宜之定襄人博通书传

  处事详雅工诗有重名孙九鼎字国让定襄人天㑹中举经义第一有诗名与弟九畴九

  亿同榜登第忻州文派九鼎指授为多︹元︺许楫字公度忻州人从元好问学中词赋选又

  举贤良方正孝廉左丞许衡深器重之为劝农副使累迁徽州总管所至皆有善政李子敬

  定襄人博学能诗善骑射至元间以平蛮功官至军民镇抚︹明︺刘圆僧定襄人洪武中

  以学行授翰林洗马充东宫讲官执坐讲之礼时论律之杨安字以安忻州人永乐进士官户

  部郎中有清节及卒遗银带一围子敩正统进士授云南道御史以直言左迁新都县有治称

  泽字时霖定襄人天顺进士除刑科给事中抗直不避权势疏陈戚畹骄恣被杖几毙既苏复谏

  不止闻者称为铁汉仕至光禄寺卿吴忠静乐人孝事继母嘉靖十九年土寇至家人惊走忠

  母老疾不能行忠负去贼不能及人以为孝行所感王治字本道忻州人嘉靖进士历官礼科

  左给事中隆庆初劾中官赵廷玊马尹干没罪寻疏陈四事其一谓献皇当专祀世庙不宜袝太庙

  进吏科都给事中屡劾内外大僚不职及请追谥何塘雪夏言罪追夺大理寺朱廷立等官皆报可

  仕至太仆寺卿张宏业字印吾忻州人父泮万历进士官至光禄卿以廉直称宏业为抚标

  都司崇祯末闯寇犯太原城陷自缢死子凝和通判顺天分守北城亦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郝芳声忻州人崇祯中以进士知滋阳县有治声十五年冬殉城𫉬赠恤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乔迁高定襄人崇祯末累官陕西按察司副使剿

  流寇河南屡捷寻以饷不继军溃退守潼关力战死

 ︹本朝︺赵家骏本州人顺治进士知南溪县滇逆之乱死于官李士麟定襄人顺治六

  年以贡坐任海州同知海贼攻城辄败之巳而贼大至城渍被执不屈死   赐祭一坛优恤独

  黄缙静乐人顺治初以贡士为垣曲训导姜瓖之乱城陷死之李友直本州人孝

  行着闻乾隆十三年 旌李昌龄定襄人孝义著闻嘉庆七年 旌

 ︹流寓︺︹元︺李冶栾城人金亡后微服北渡流落忻崞闲聚书环堵人所不堪冶处之怡如也世

  祖在潜邸闻其贤尝召至问事每嘉纳之

 ︹列女︺︹晋︺刘殷妻张氏殷同郡张宣子重殷色养谢辟召以女妻之张性婉顺事殷王

  母以孝闻奉殷如君父及王母卒殷夫妇毁瘠几至灭性︹宋︺任玹妻刘氏楼烦人年

  十八夫亡姑欲夺其志刘自刎几死居十馀年弟利富人金逼命改适乃自缢︹明︺姚氏二

   女定襄人正德初随父廷玊任山东武城县主簿㑹流贼破城被𫉬渡河俱投水一溺死一流数

   里得援事闻旌表任继曾妻李氏忻州人嘉靖中北部入边恐被污投井死一女

   守哭累日亦投井事闻俱旌表邦教妻张氏定襄人年十六而寡无子誓不再适

   富民赵加贤贿姑逼嫁讼之官廷谳日拔簪刺颈血流被体归即自缢万历初旌表曹廷辅

   女定襄人年十七未嫁邻人张汝孝令妻卢氏绐至室逼污之不从遂遇害万历中旌表

   纪妻孙氏静乐人纪先娶妻张氏妾张氏皆无岀妻没娶孙未三年纪亡孙抚义子朝辇

   守志妾阴主嫁孙已受奸豪聘伺孙往祀墓令奸豪逼行孙诡言归取私财遂鸣于官得完节为朝

   辇娶己侄为妻辇亦早卒无子偕辇妻守节以终吕新命妻张氏静乐人姑病医

   言乳可疗张以食啖儿乳姑三年后新命为重庆守赠㳟人张宏业妻赵氏

   人崇祯末闯贼陷太原宏业死难赵驱女孙侍婢八人投井井塞不能容寻投缳死李发女

  静乐人崇祯五年被贼执投石崖死

 ︹本朝︺周鈨妻王氏本州人姜瓖之乱被𫉬声容不改徐步从行至巨沟跃入李继

  先妻侯氏本州人奸民谋污未遂诬以不洁讼之官侯不能白即于公庭自刎死

  明月妻陈氏定襄人山贼掠境陈被拥上马骂不绝口贼慕其色不忍加刃行至滹沱

  河跃入水贼挽起刃胁之骂益厉遂被害胡月亮妻任氏定襄人月亮远出不返家

  贫翁数令改嫁不从后遇歳凶翁潜受人䀻欲强嫁之邻妇以告遂缢死王仁升妻张

  氏定襄人年十六适仁升仁升弃家为僧翁姑令改适不从越数载仁升以宗嗣为念还家生一

  子未三月复去张事翁姑愈笃翁姑卒以厚产让其叔抚孤侄如巳子刘藻妻李氏

  静乐人未嫁夫失明父母有异议女坚志不移卒归藻四载夫亡抚遗腹子以守史超妻

  焦氏本州人夫七殉节同州烈妇武举蔚龄妻李氏杨貮旺子妻陈氏节妇李文成妻程氏

  蔚楠龄妻卢氏王曰璜妻曹氏李岑妻杜氏刘恩妻石氏孙连春妻毛氏赵国昌妻崔氏李建聪妻

  周氏李加荣妻石氏焦养初妻马氏周绳殷妻张氏焦清儒妻杨氏卢起用妻杜氏李皓妻董氏李

  秉恒妻胡氏李克立妻张氏俱乾隆年间 旌梁君赐妻崔氏定襄人守正捐躯同

  县烈妇兰桂才妻张氏李仲升妻张氏节妇乔茂功妻张氏牛友圣妻张氏李璒妻郭氏薄芬菲妻

  阎氏郑师悫妻韩氏俱乾隆年间 旌尹赐玮妻郝氏静乐人夫亡守节同县节

  妇李旭妻姚氏郝直妻段氏冯尤肃妻郝氏俱乾隆年间 旌郭二子妻宿氏

  人义烈可风同州烈妇郭周氏张庆妻赵氏节妇梁士龙妻苏氏李毓阳妻石氏梁蛟龙妻吕氏郝

  象贤妻薄氏武进士孙镇吴妻赵氏孙养威妻董氏王𣾴妻马氏巩荣𧙓妻王氏崔云卿妻张氏郝

  庆云妻张氏周咸喜妻焦氏马称德妻张氏焦映驷妻姜氏马仰圣妻常氏赵来选妻张氏王安清

  妻曹氏聂文通妻乔氏焦缉熙妻马氏张士科妻班氏魏嵘妻卢氏魏涌泉妻王氏扬承诏妻张氏

  周曰庠妻泰氏周学渊妻高氏赵万盛妻杨氏卢芝妻范氏赵基妻杨氏俱嘉庆年间 旌

  赵氏定襄人义烈可风同县节妇刘彦德妻田氏邢昌妻呉氏徐定国妻郭氏巩定邦妻冯氏

  邢九天妻曲氏俱嘉庆年间 旌李均正妻袁氏静乐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强

  安晋妻张氏俱嘉庆年间 旌

 ︹仙释︺︹唐︺打地和尚始师江西马祖后隐定襄县往来深山与虎豹群居人问佛法但以

  杖三打地而已大历中入灭︹金︺懒牧和尚忻州人住兴国寺戒行精严后遇南来高

  僧弥闻密谛天德中书偈而逝︹元︺了空忻州人姓王氏为华盖寺僧能前知尝遇一僧云修

  行当学最上乘前知特小乘法数年遂大彻悟一夕作偈而逝

 ︹土产︺解玉砂州出宋史地理志忻州贡州出唐书地理志忻州贡豹尾州出唐书

  地理志忻州贡白雕羽州出唐书地理志忻州贡定襄蟾酥定襄

    炭静乐云母石 静乐出见太原府志









                       纂修官冯 芝恭 纂

                       总纂官臣顾 莼 许应藻恭覆辑

                       校对官钱协和恭 校

大清一统志

 代州在山西省治东北三百二十里东西距三百七十六里南北距三百四十里东至大同府灵邱

  县界二百三里西至宁武府宁武县界一百七十三里南至平定州盂县界二百二十里北至大同

  府山阴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南至直隶正定府平山县界二百四十五里西南至忻州界一百四十

  里东北至大同府浑源州界一百九十里西北至朔平府朔州界一百四十里本州境东西距七十

  五里南北距一百三十八里东至繁峙县界四十五里西至崞县界三十里南至繁峙县界八十八

  里北至大同府山阴县界五十里东南至繁峙县界四十里西南至崞县界三十里东北至繁峙县

  界五十里西北至崞县界三十里自州治至 京师七百七十里

 ︹分野︺天文昴毕分野大梁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冀州之域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置雁

  门郡秦因之汉亦为雁门郡治善无县在今朔平府界

  汉移郡治阴馆县三国魏始移郡治广武县属并

  州晋因之后魏属司州太和中改属肆州后周大

  𧰼元年移肆州来治隋开皇初郡废五年始改州

  为代州置总管府十八年改广武县曰雁门县大

  业初府废改州仍为雁门郡唐武徳元年复置代

  州总管府五年废总管六年又置贞观四年改总

  管为都督府天宝初曰雁门郡乾元初复曰代州

  属河东道中和二年置雁门节度使三年赐名代

  北节度使五代梁唐晋皆因之后又属北汉宋曰

  代州雁门郡景徳初置防御使属河东路金曰代

  州天㑹六年置震武军节度使属河东北路元仍

  曰代州中统四年省雁门县入州属冀宁路明洪

 武三年废为代县八年复曰代州属太原府

 本朝因之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属山西省领县三

  五台县在州东南一百四十里东西距二百七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东至直隶正定府阜

  平县界一百四十七里西至崞县界六十里南至平定州盂县界八十里北至繁峙县界一百里东

  南至正定府平山县界九十里西南至忻州定襄县界六十五里东北至繁峙县界一百里西北至

  本州界八十里汉置虑虒县属太原郡后汉因之晋省后魏太和中复置曰驴夷永安中属永安郡

  北齐属雁门郡隋大业初改曰五台仍属雁门郡唐属代州五代及宋因之金贞祐四年升为台州

   属太原府元属冀宁路明洪武二年废州复为五台县属太原府八年改属代州 本朝因之

   县在州西南八十里东西距一百九十五里南北距五十五里东至五台县界八十里西至宁武

   府宁武县界一百十五里南至忻州界十五里北至本州界四十里东南至忻州定襄县界七十里

   西南至忻州界八十里东北至繁峙县界三十里西北至朔平府朔州界八十里汉置原平县属太

   原郡后汉属雁门郡晋因之魏永兴二年析置石城县属秀容郡东魏置廓州北齐改为北显州后

   周州废隋开皇十年改石城曰平寇大业初改曰崞县属雁门郡唐属代州五代宋金因之元太宗

   十四年升为崞州属冀宁路明洪武二年复为崞县属太原府八年改属代州 本朝因之

   峙县在州东六十里东西距一百四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东至大同府灵邱县界一百

   三十里西至本州界十五里南至五台县界八十里北至大同府应州界六十里东南至直隶正定

   府阜平县界二百五十里西南至五台县界八十里东北至大同府应州界六十里西北至应州界

  六十里春秋晋霍人邑汉置葰人县属太原郡后汉省晋复置属雁门郡永嘉后废徙置繁畤县于

  此后魏天平二年兼置繁畤郡后周郡县俱废隋开皇十八年复置繁畤县属雁门郡唐属代州五

  代宋因之金贞祐三年升为竖州属太原路元属冀宁路明洪武初复为繁峙县讹畤为峙属太原

  府八年改属代州 本朝因之

 ︹形势︺三面临边最称险要文献通考天下九塞雁门为首

  舆地雁门障其西北滹沱经于东南外绕群山中

  开平壤诚险固之地战守之区州冶㕔壁记

 ︹风俗︺民淳讼𥳑节俭勤农无游惰之习绝浇薄之风

  元代州志质野勇悍地无平原多武少文勤耕稼无蚕

  桑

 ︹城池︺代州城周八里有奇门四池深二丈馀后魏时土筑明洪武中甃砖 本朝乾隆三十

  三年五台县城周三里有奇门三东南临虑虒水西北有池后魏时土筑明万历中

  甃砖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修乾隆三十二年重修崞县城周四里有奇门四池深三丈元

  末因旧城土筑明万历中甃砖 本顺治六年乾隆三十三年重修繁峙县城

  里有奇门三池深一丈唐圣历中土筑明万历中甃砖 本朝顺治六年乾隆三十二年重修

 ︹学校︺代州学在州治南明洪武初建 本朝顺治九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五台

  县学在县治西南金正隆中建 本朝康熙十二年修二十二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

  县学在县治东南元泰定闲建明洪武中重建本朝康熙二十五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

  繁峙县学在县治东元至正初建 本朝康熙四十七年修入学额数十二名斗山

  书院在州崇实书院在五台县城 本朝乾隆四十二年崞阳书

  院在崞县城 本朝乾隆四十年石桥书院在崞县北门外明时建北灵

  书院在繁峙县城 本朝乾隆二十一年

 ︹戸口︺原额人丁五万七千五百一十四今滋生男妇共五十一万三千一百三十五名口计七万二

  千八百九十六户

 ︹田赋︺田地二万一千八十一顷一十一亩五分有奇额徴地丁正杂银八万三千一百六两八钱六

  分八釐粮九千四百四十二石八斗有奇

 ︹山川︺舜山在州东南十五里上有舜井其西有王通山去州二十里甚幽阻亦名龙谷

  台山在州东南四十里三峰矗立圭峰山在州东南五十里下丰上锐象圭之终葵

  首故名上有明月岩又繁峙县西南五十里亦有圭峰山香𬬻山在州南二十里四角棱起

  凤凰山在州南三十里相𫝊魏主圭时鳯见于此亦名嘉瑞山有天柱玉案玉女会仙

   四峰桃花水(⿱𥫗廉)-- 帘白云三洞洗参饮虎二池唐孙思邈常栖焉紫荆山在州西南二十五里

   形如笔架多产紫荆木句注山在州西北二十五里上为太和岭其后为白草沟吕氏春

   秋天下九塞句注其一战国䇿赵王欲并代与代王遇于句注之塞史记匈奴列传赵襄子逾句注

   破并代以临貉汉书地理志雁门郡句注山在阴馆元和志句注山一名西陉山在雁门县西北三

   十里句注碑曰盖北方之险有卢龙飞孤句注为之首天下之阻所以分别外内也汉高祖伐匈奴

   逾句注困于平城谓此地也 按李璋河东记句注以山形句转水势注流而名亦曰陉岭自雁门

   以南谓之陉南北谓之陉北汉中平以后陉北之地皆为荒外魏晋中并以句注为塞分别内外实

   南北巨防考州志句注山与雁门山冈陇相接故亦有雁门之称而北斗夏屋并相附近大抵州境

   诸山得名者皆句注之支脉也雁门山在州西北三十五里尔雅北陵西隃雁门是也郭璞

   注即雁门山也史记赵世家苏厉遗赵王书曰齐倍五国之约而秦反𢀖分先俞于赵正义曰𢀖音

  邢分字误当作山字西隃即雁门山西先声相近赵地也后汉书郡国志雁门郡阴馆县注引山海

  经曰雁门山者雁飞岀于其闲州志山一名雁门塞双关陡绝雁度其间稍东有过雁峰巍然特高

  北与应州龙首山相望 按水经注雁门水出雁门山在高柳县西北盖别一雁门山非此之谓也

  北斗山在州西北八十里汉书地理志名曰累头山寰宇记在雁门县西北六十里即句注

  陉西北三十五里山也州志山有七峰如斗形故名一名斗牛山下有白龙池覆宿山

  东北三十五里州志形肖贪狼故名覆宿寰宇记一名牛心山一名伏牛山在雁门县东南十五里

  夏屋山在州东北六十里俗名草垛山尔雅谓之夏壶山史记赵世家赵襄子元年北登夏

  屋请代王徐广曰山在广武括地志云夏屋山一名贾屋山今名贾母山在代州雁门县东北与句

  注山相接元和志在雁门县东北三十五里天蓬山在五台县东五里其峰高峻

  和山在五台县东四十里山有龙洞泉东明山在五台县东四十里山腰一孔兴县

  东月挂山相望铁拐山在五台县东五十里削壁千仭中插二铁拐世传为仙人所遗又东

  三十里为乌牛山暖泉山在五台县东南四十里下有泉极温仙人山在五台县

  东南五十里县志石岩上有人坐迹山腹石上有手迹山下五上有双脚迹皆西向宝髻山

  在五台县南十里有香𬬻峰贞潜洞避雨𬬻出碧阳砂㧓髻山在五台县南十五里两峰

  尖秀形如抓髻又相近有鳯脑山东西两山相接低昂起伏如凤鸾翔翥五洞山在五台县

  南四十里又突兀山亦在县南四十里一峰特出云表段亩山在五台县南四十里石堪

  为砚一曰文山又相近有简子山上有赵简子庙紫罗山在五台县西南八里峰峦高峙

  翠柏一株繁荫曲干上有台骀庙虑虒山在五台县西十五里下有伏虎泉 按县志为

  芦虎山以仸虎泉而讹也峰山在五台县西北二里元起盘旋环城三面有龙蟠之势

  屏山在五台北十五里石壁层峦岩花林树五色交辉阁岭山在五台县东北十里

  旧名白云山五台由此而入跨山为道跨道为阁俯瞰县城如在履舄之下二仙山

  台县东北四十里岩间二石如人一坐一立山左半里一岩壁立石花苍紫为红崖迤东为太师脑

  下为龙湾五台山在五台县东北一百二十里西北距繁峙县一百三十里水经注云山五

  峦巍然故谓之五台通鉴注山在代州五台县山形五峙华严经䟽云清凉山者即代州雁门五台

  也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名清凉元和志道经以为紫府山皆即此山也山左邻恒山右

  接天池环基五百馀里五峰耸立髙出云表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名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奉   皇太后巡幸有御制清凉山诗乾隆十一年十五年二十六

  年   高宗纯皇帝奉   皇太后巡幸凡三并有   御制恭和   圣祖仁皇帝元

  韵诗乾隆四十六年五十一年五十七年高宗纯皇帝巡幸并有   御制恭依

  圣祖仁皇帝元韵诗嘉庆十六年   仁宗睿皇帝巡幸有   御制启跸西巡瞻礼五台即

  事诗   御制清凉山记中台东台西台南台北台等赞五台者一曰中台在北台南三十里台

  高三十九里顶平广周五里一名翠岩峰峰右有甘露泉   高宗纯皇帝有   御制甘露

  泉诗在南为灵鹫峰上三里有菩萨顶别出五峰之外若屏障焉而其最高者为大螺顶盘旋险仄

  登者绝少   高宗纯皇帝有   御制瞻礼菩萨顶诗   御制跋马至黛螺顶诗

   御制菩萨顶黛螺顶二碑文   御书菩萨顶殿额曰心印毗昙曰人天尊胜嘉庆十六年

    仁宗睿皇帝西巡有   御制登黛螺顶诗东麓有万年冰九夏不消桃李生于冰隙

   圣祖仁皇帝御题额曰净域东三十里内梵仙山亦曰饭仙山山东南三里有玉华池亦曰雨花

  池   圣祖仁皇帝御题额曰天开渌池 高宗纯皇帝有   御制玉华池诗

  御书额二曰华严龙海曰妙参真入嘉庆十六年   仁宗睿皇帝西巡有   御制玉华池

  恭依   高宗纯皇帝壬子诗韵诗池旁有三珠泉自此以南则为九龙冈西南为狮子窝西北

  为太华池北四十里有万圣澡浴池   圣祖仁皇帝御题额曰无垢一曰东台去中台四十二

  里去北台略相等东为龙泉关路台高三十八里顶周三里一名望海峰其上可观日出沧瀛在目

  若陂泽焉   圣祖仁皇帝有   御制望海峰诗   高宗纯皇帝有   御制恭和

     圣祖仁皇帝元韵诗有紫府庙   圣祖仁皇帝御题额曰列真之宇东有那罗延洞又

  东为楼观谷谷内有习观岩西北十五里有华岩岭东南二十里为明月池   高宗纯皇帝有

     御制明月池诗一曰西台去中台四里去北台三十五里台高三十五里顶周二里旧名栲

  栳山后改名挂月峰叠障连延北有秘魔岩东南有清凉岭西北有八功德水   圣祖仁皇帝

  御题额曰霄润一曰南台去中台八十里台高三十里顶周二里金莲日菊佛钵花灿发如锦亦名

  锦绣峰世传文殊示现之处   圣祖仁皇帝御题曰古南台西北有千佛洞   圣祖仁皇

  帝御题曰禅悦   高宗纯皇帝有   御制游千佛洞诗东有圣钟山状如覆钟西南有三

   贤岩亦名七佛岩南七十里则为圣石岩一曰北台去中台十三里台高四十里顶周四里一名叶

   斗峰亦曰掖斗峰台侧有黒龙池即天井也 圣祖仁皇帝御题额曰五界神湫南下二十里

   有白水池与天井通其麓有七佛池南有饮马池东北有宝陀峰又有黒岸洞   圣祖仁皇帝

   御题额曰定水心莲又有   御制北台眺望诗   高宗纯皇帝有   御制恭和

    圣祖仁皇帝元韵诗嘉庆十六年   仁宗睿皇帝西巡有   御制寄题北台诗详山之

   形势北台最高南台去中台最远为入山必由之路而东西中三台皆偏近于北周遭如城垣状

   拱天成其山巅风甚烈不可居古寺皆藏谷中盖以什百计仰邀   列圣御制碑文诗歌扁额

   所在皆有兹各分地恭载贞珉勒于万年宝翰光于四表山灵佛法与有荣施矣 按五台

   为文殊示现之地见于通鉴注唐柳宗元送文畅登五台序所谓云代间有灵山与竺干鹫岭角立

   相望其说相传已久而水经注称晋永嘉十二年雁门郡葰人县百馀家入此山诣访莫知所在又

  以为仙人所居考北齐书突厥入境代忻二州牧马数万匹避五台山柏谷中五台山之名始见于

  此隋书卢太翼者居五台山与弟子庐于岩下盖山深林密隐者托足焉辽史圣宗统和十年饭僧

  于五台山元史英宗至治二年禜星于五台山车驾俱尝临幸而名迹未播自   圣祖仁皇帝

  驻跸   高宗纯皇帝西巡六登是山由是凿坯漱石之区遂为祝华呼嵩之地嘉庆十六年

    仁宗睿皇帝六飞莅止名山显佑古佛延釐复   命儒臣纂辑西巡盛典绘图贴说冠以

     宸章鸿藻景铄舄奕千载岂仅佛号清凉仙称紫府所得标奇而擅美哉五峰山

  在崞县东二十五里五峰高耸横亘二十馀里上有圣母祠元至顺中建神座下有泉祷雨辄应

  凭牛山在崞县东南三十里上有神池天涯山在崞县东南四十五里形类芙蕖亦

  有小五台之称俗名莲花峰峭石壁立峦岫温和雪落随消石鼓山在崞县东南七十里

  魏书地形志秀容县有石鼓山 按县志无石鼓山天涯山下云前有石故建石鼓神祠元好问有

  天涯石鼓诗亦谓山形之像石鼔盖即此山福寿山在崞县东南接定襄县界下有温泉

  将军山在崞县东南接定襄县界上有将军庙庙前石上有马蹄迹又县东南有凤凰山其

  西三里有龙尾山又西十里为尧天山双山在崞县南接忻州界上有寨崞山

  县西南三十里隋书地理志崞县有崞山元和志县因山为名其山连峰叠嶂森森翠色左有甘露

  池又西五里为前高峰亦曰前高山黄嵬山在崞县西南七十里接宁武府宁武县界宋史

  沈括𫝊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得请而后返帝遣括往议凡六㑹其相扬益知不可夺遂舍

  黄嵬而以天池请憨山在繁峙县东八十里其势耸拔岭路屈曲登陟易迷故名华严

  山在繁峙县东九十里公主山在繁峙县东南二十里相传拓跋氏女焚修于此石上有

  手足宝山在繁峙县东南九十里中有南冶谷路通直隶平山县旧传山产矿砂炼之成

  小五台山在繁峙县东南一百四十里五台并耸即目可见有泉石之胜寺观成林

  静明山在繁峙县南十里三峦并列为邑外屏一名净明山又名端横岭内有仙人石洞

  岩头山在繁峙县西南六十里南与太行山相连山坂巉岩始此故名中有龙洞茹越

  山在繁峙县北二十里有谷路通大同府应州铁脚山在繁峙县北三十里一名铁撅

  山为县之镇泰戏山在繁峙县东北接应州界山海经泰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滹沱之

  水出焉元和志一名武夫山通典滹沱水出繁畤县东南派阜山寰宇记一曰平山亦曰戊夫山今

  名派山通志泰戏为大孤山下为泰华池即滹沱河之源其东又有小孤山 按县志列泰戏山又

  孤山并在县之东北此孤山盖太孤山为泰𭟼山之支别自有小孤山而县志不具也通志之说

  可证明统志谓奉戏山一名小孤山是又误大为小矣又此山别名派山派孤字形相近或因派而

  误为孤亦不可知附此志疑虒头岭在五台县东三十五里𮞉光岭在崞县东

  南五十里白仁岩在州西北三十里滴水崖在州东南四十里峭崿十馀丈有水

   细流一线春夏不绝又崞县西南六十五里亦有滴水崖太子崖在崞县西南六十里

   峨峪在州东南接繁峙县界两山壁立万仞又西峨峪在西南十里亦曰荆山下有西峨水其

   在五台县西北八十里曰西峨岭东北八十五里曰东峨岭皆与州相接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武谷在崞县西

   三十里一名羊武谷唐大历十三年回纥寇代州都督张光晟破之于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武谷五代唐清奉三年石

   敬瑭据河东求援于辽辽将五万骑自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武谷西南旌旗不绝盖雁门西偏之要隘也今有堡

   佛谷在崞县西北三十里北接朔州界元末用石垒塞南通庙岭即夹柳树堡也其西北有郎

   华岩岭水在繁峙县东南一百里西北入滹沱河东关河在州城东半里

   发源雁门山东南流入滹沱后汉书郡国志云雁门有常溪水合注滹沱即此又三里河在州西南

   三里源出三里村经西关外又柳村河在州西七里源出上田都流经七里堡又名七里河又马站

   河在州西十里又半头神河有二皆在州西二十里一出黒龙池俗名东河一出黄龙池俗名西河

  又九龙河在州西北三十五里皆南流入滹沱峪口河在州东南十五里源出五台县杨林

  岭北流经鳯游峪口又西峨河在州西南十里源出荆山居民皆引之溉田俱北流入滹沱河

  沱河在州南二里源出繁峙县东泰戏山有三泉并导西南流三里玉斗泉合焉又西流三里

  复有三泉注之又西合北楼口水又西合华岩岭水又西入代州界又西南流入崞县界州境诸水

  皆入焉又东南流入忻州界又自忻州定襄县东流入五台县界至县南五十里河门与虑虒虒阳

  清水三河合又东入平定州盂县界周礼职方氏并州其川呼池山海经泰戏之山呼沱之水出焉

  汉书地理志代郡卤城有滹沱河东至参合入滹沱别过郡九行三千百四十里从河东至文安入

  海通典繁畤县有呼池河寰宇记源出县东南派阜山经繁畤故城西三里与五泉合又西南入楼

  烦郡秀容界又还入崞县又入秀容界东北入五台南入恒山界 按滹沱礼记作恶池周礼作呼

  池史记作呼沱战国䇿作呼沱山海经作呼沱秦诅楚文作亚驼韩非子作呼沱名胜志谓滹沱古

  本作瀖池呼沱乃后人所改传闻互异并存备考东峪河在五台县东发源县东移城村

  南流入河门口与滹沱河合虑虒河在五台县西十五里源出县西王村流环县东南又

  名县河与虒阳清水二河合流入滹沱元和志虑虒水在五台县北十五里寰宇记源出县界汉因

  此水以立县文献通考五台有虑虒水县志明天顺中筑渠引以溉田名曰丰乐县南五十里曰河

  门虒水将㑹滹沱河处水冲崖出两岸壁立万仞崖半有穴高水文许径一尺清明前三四日穴中

  鱼跃出五六日方止泉岩河在五台县西三十里源出县西泉岩堡东南流至县西南三十

  五里入滹沱虒阳河在五台县东北四十里平地涌出西南流入峡口经东明山下至河

  口村与清水河合流清水河在五台县东北接繁峙县界南流过石觜合射虎川又西流合

  虒阳虑虒二河入于滹沱南桥河在崞县南门外又北桥河在县北门外板桥河在县北二

  十五里俱东入滹沱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武河在崞县南二十里源岀太子崖东流经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武谷入滹沱其水支

  分有灌溉之利云中河在崞县南二十里源出县东南九十里黒龙池西流三十里合岩头

  河入滹沱河峨河在繁峙县东二十里源出县东南九十里黒龙池西流三十里合岩头河

  入滹茹湖在五台县东十五里四面阻山水聚为湖周四里春秋雁集于此射虎

  川在五台县东北一百三十里下流入清水河康熙二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西巡还辇循

  长城而东忽有虎伏林莽闲   亲挽雕弧射之虎应弦毙居人行旅莫不忭踊因抚臣请

   赐名射虎川龙池在五台县东北四十里独龙山下石罅出泉旱祷于此太华池

  在繁峙县东南一百里深不可测西泉在州东南五十里圭峰山西㵎有石百尺水自上泻

  下至石根不见数步则从石窦涌出出涧口又不见潜行石溜闲又百步许岀趾下合峨水入滹沱

  龙跃泉在州西二十里一名龙泉一名云龙泉寰宇记龙泉源出县西北平地水经注云出

  雁门县西北平地其大三轮泉源涌沸腾波奋发以巨石投之水辄喷岀云潜通燕京山之天池

  按水经注立今本无之盖乐史时所见本也趵突泉在州西北雁门关西自平地涌岀北

  出塞口入桑干河神武泉在五台县东北一百三十里射虎川旁康熙二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西巡还辇既殪虎于射虎川守土之臣茀除林莽忽有泉自地涌岀清甘澂净经冬不

  竭此   神武之瑞应也因以名泉龙湾泉在五台县东四十里太师山下有大泉二

  小泉近百皆平地岀可灌田沙沛泉在五台县南门外九女泉在五台县西北

  一里峰山下上有黒风洞其水稍温南流虑虒明月泉在五台县东北五台山中相传阴云

  之夕候之月在水中龙泉在崞县西北三十里相传唐魏郑公徴驻师于此以剑插地泉涌岀

  泉左有郑公祠

 ︹古迹︺广武故城在州西十五里汉置县属太原郡后汉属雁门郡三国魏移郡来治晋因

  之北魏移郡县于古上馆城隋开皇中避太子讳改为雁门县括地志广武故城在雁门县西南寰

   宇记汉广武县城今在郡西南续汉书云雁门郡本理阴馆建安初立新兴郡于太原北界后废魏

   文帝移雁门郡南度句注置广武城即今代州西广武故城是也后魏明帝又移置广武东古上馆

   城内即今州城是也阴馆故城在州西北汉初为楼烦乡景帝后三年置县属雁门郡后

   汉自善无县移郡来治晋永嘉五年猗卢求句注陉北之地县遂废一名下馆城东魏武定三年

   欢娶柔然亲迎于下馆魏收云馆即阴馆城也宋白曰后汉雁门郡理阴馆今句注山北下馆城是

   州志雁门废县在州西北四十里盖即故阴馆城以尝为雁门郡治而名俗又讹郡为县虑虒

   故城在五台县东北汉置县晋废汉书地理志太原郡领虑虒县师古曰音驴夷魏书地形志

   永安郡驴夷县二汉属太原郡曰虑虒晋罢太和十年改名永安中属有驴夷城 按北魏太武纪

   神䴥元年诏王倍斤镇虑虒尚有虑虒之称太和中始改驴夷魏收志曰县有驴夷城城即故虑虒

   盖其时已从治矣新志云县北里许有故城村疑即虑虒故址石城故城今崞县治后魏

   置石城县隋改为崞县魏书地形志秀容郡石城永兴二年置隋书地理志雁门郡崞县后魏置

   曰石城县东魏置廓州领广安永定建安三郡寄治石城齐废郡改州为北显州后周废开皇十年

   改县曰平寇大业初改为崞县楼烦故城在崞县东十五里古楼烦国及汉所置楼烦县

   俱在雁门关北晋徙于此北齐省魏书穆帝纪三年帝从刘琨求句注陉北之地琨乃徙马邑阴馆

   楼烦繁畤崞五县之民于陉南更立城邑尽献其地又地形志雁门郡原平县有楼烦城括地志在

   今崞县东北盖晋时所徙原平故城在崞县南汉置县属太原郡后汉属雁门郡晋及后

   魏因之北齐省括地志原平故城在崞县南三十五里按魏书地形志秀客县有原平城盖其时已

   非故治矣唐林故城在崞县南元和志本汉广武县地证圣元年分五台崞县置武延县

   神龙元年改为唐林县寰宇记五代梁开平二年改为白鹿县后唐同光初复旧晋改为广武后复

   旧宋史地理志景徳二年废唐林县新志在崞县南四十里云中故城在崞县西南七

  十里秦汉所置云中郡及县俱在今大同府西北塞外后汉建安中移置此属新兴郡北魏省晋书

  地理志新兴郡领云中县魏书地形志永安郡定襄县太平真君七年并云中九原晋昌属焉隋书

  地理志崞县有云中城东魏侨置恒州寻废寰宇记云中城在崞县西一百里即管涔之异名也旧

  志今名芦板塞卤城故城在繁峙县东一百里汉置卤城县属代郡后汉属雁门郡建安

  中省州志其地多卤故名故城周三里有奇繁峙故城在繁峙县东汉置繁畤县在今

  大同府浑源州界后魏移置于此隋书地理志雁门郡繁畤县后魏置并置繁畤郡后周郡县俱废

  开皇十八年复置元和志隋开皇时置繁畤县于今县东六十里大堡戍大业十二年移于武州城

  唐圣历二年以县在平川难以固守遂东移于今治其城三面枕涧东接峻坂极为险固葰人

  故城在繁峙县南葰人一名霍人左传襄公十年灭 -- 濊 ?逼阳使周内史选其族嗣纳诸霍人汉

  高帝七年周勃从上击韩王信于代降下霍人寻置葰人县属太原郡后汉废晋复置属雁门郡后

   省括地志葰人故城在繁峙县界汉葰人县也武州故城在繁峙县境魏书地形志武州

   武定元年置治雁门川三年始立州城领吐京郡齐郡新安郡隋书地理志繁畤有东魏武州及吐

   京齐新安三郡寄在城中北齐改为北灵州寻废寰宇记武州城在雁门县西六十里𬃷户

   城在州东寰宇记雁门县有𬃷户城隋图经云初筑此城以地多𬃷树为名土人云此𬃷多输北

   京州志𬃷云城在州东四十里俗名枣林村即古枣户城也神武军城在州北唐书地

   理志代州其北 有大同军本大武军调露二年神武军天授二 年曰平狄军大足元年复更名其

   西有天安军天宝十二年置又有代北军永泰元年仓城在五台县西南魏书地形志驴

   夷县有仓城旧志仓城在县西南三十里魏晋时储积处张公城在五台县境寰宇记十六

   国时石勒将张平筑城东有平碑宝兴军在繁峙县东南五代北汉置宋因之后废五代

   史北汉世家五台山僧继禺于柏谷置银冶凿山取矿烹银以输刘氏仰以足用即其冶建宝兴军

  寰宇记宝兴军者今代州烹錬之冶务刘继元割据之时建为宝兴军地属五台山寺宋平河东因

  之不改宋史地理志繁畤有宝兴军砦通阜监在州城内西南隅金史食货志大定十八

  年代州立监铸钱二十年名代州监曰通阜州志监今为武安王庙潘家庄在州南七里宋

  潘美守代时常游息于此南楼即州城南门楼下为莲花池面鳯凰山一名看花楼金赵秉文

  尝游息于此东花园在州城西十里相近又有西花园传为李克用游赏之所

 ︹关隘︺东陉关在州南唐天宝十四载郭子仪败贼兵围云中拔马邑遂开东陉关寰宇记东

  陉关地甚险固在代州南二十里雁门关在州西北三十里一名西陉关唐书地理志代

  州雁门县有东陉西陉二关寰宇记西陉关在雁门县西北五十里州志关旧在雁门山上东西山

  岩峭拔中路盘旋崎岖唐于绝顶置关元时关废明初移今所筑城周二里有奇两山夹峙形势雄

  胜即句注故道也西抵宁武偏头东连紫荆倒马逼近朔州威远为山西之屏垣 本朝雍正四年

  设巡司于此乾隆七年移置广武镇黒山关在五台县东南九十里接直隶平山县界

  门关在崞县东北唐书地理志代州崞县有石门关寰宇记在崞县西北八十里郎岭

  关在繁峙县东一百里旧名狼岭路通应州属振武卫戍守广武陉巡司在州城西

  北雁门关北二十里明洪武七年创置周四里馀西十里为白草沟堡东二十里为水峪堡 本朝

  乾隆七年移雁门关巡司驻此台怀镇巡司在五台县东一百二十里 本朝康熙五

  十二年设营墩汛三乾隆七年移洪口巡司于此 谨按台怀镇旧有 行宫乾隆二十五年改建

  于灵鹫峰之麓   高宗纯皇帝赐题正殿额曰恒春堂后殿额曰清凝斋嘉庆十六年

  仁宗睿皇帝西巡有   御制恭依   高宗纯皇帝辛丑诗韵诗又清疑斋恭依   高

  宗纯皇帝丙午诗韵诗又   御制台怀晴望诗平刑关巡司在繁峙县东一百三

  十里即故瓶形寨九域志繁畤县有瓶形砦金史地理志繁畤县有瓶形镇 本朝雍正九年裁仓

  大使改置巡司 按平刑关路通灵邱县西北连浑源州大寨口南接直隶正定府阜平县界最为

  扼要之地雍正十年并设都司防守东冶镇在五台县西南三十里康熙二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西巡经此有   御制过东冶镇乾隆二十五年建立 行宫十一年二十六年

     高宗纯皇帝西巡经此有御制恭和   圣祖仁皇帝元韵诗 窦 村镇

  在五台县东北四十里通志顺治六年姜党穴窦村镇宣府总兵李延寿声言牧马代州刻期由峨

  口进兵出贼不意夜骤马窦村贼惊遁纵击无一脱者五台围解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武寨在五台县东四

  十里地极险峻曹寨在五台县南七十里崚峋拔起四面石壁滹沱水绕其下水月堂

  寨在五台县东北七十里上如覆甑下如壁立摩天寨在五台县东北九十里峭壁高

  二十馀里上平地数顷可驰射 按五台县志自杨武以下四寨 本朝顺治初皆常有土寇据之

  攻围经月乃下摩天寨顶平处有楼榭洞屋 世祖章皇帝尝命平治之古之堡寨民间借以

  御寇而不谓寇反藉以自固有防守之责者不可不知土墱寨在崞县西北北史魏孝静

  武定元年高欢筑长城于肆州北山西自马陵东至土墱宋史地理志崞县有土墱寨秦王

  寨在崞县北二十里吊桥岭旧设巡司后改入阳曲县石岭关振武卫在州城内东南

  明洪武十三年建八岔口堡在州城北一名水芹堡旧有驿丞乾隆二十七年

  峪堡在州东北旧为砦宋史地理志代州雁门县有胡峪砦州志在州东北六十里与八岔口

  白草口水峪口皆有把总戍守阳武峪堡在崞县西三十里阳武峪中西去芦板寨堡四

  十里南去阳武村三十里宋故砦也元建为关元史明宗纪天历元年九月令崞州之阳武关穿凿

  垒石以为固旧志有阳武峪巡司在县西七十里阳武村今裁芦板寨堡在崞县西七十

  里即宋时楼板寨金为镇宋史地理志崞县有楼板砦茹越口堡在繁峙县北六十里

  东至小石口堡二十里北至应州四十里宋故寨也宋史地理志繁畤县有茹越砦大石口

  堡在繁峙县北宋史地理志繁时县有大石砦小石口堡在繁峙县北大石口堡西

  五里明正徳九年筑城周二里有奇设守备驻此其西十里为马兰峪堡堡北去山阴县三十里

  北楼口堡在繁峙县东北接应州界明正徳九年筑城周四里有奇 本朝初设参将守

  备驻此康熙五十二年移参将驻县城高洪口在五台县东七十里南接石佛口北连大

  峪口明洪武九年巡司乾隆七年大峪口在五台县东北五十里路通直隶正定府

  阜平县西通崞县明永乐中置巡司令裁又石佛峪口在县西南五十里饭仙山口

  台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明永乐九年置巡司今裁其西南二十里有狐野口又西北二十里有赵胜

  雁门驿在州治南原平驿在崞县东南四十里南达忻州闹埿驿

  县西七十里本置于静乐县闹埿村明宏治十一年移于阳武谷后移今所平刑驿

  峙县东平刓关沙㵎驿在繁峙县东北六十里

 ︹津梁︺峪口桥在州东南十五里滹沱桥在州南门外明正徳中建架木为之

  济桥在五台县西南十里孤屿沟上白梁桥在五台县西南四十里滹沱河上西

  巡桥在五台县东北塔院寺前旧名巡检司桥康熙二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西巡过此

  土人因改名以志欣幸焉普济桥在崞县南门外金泰和三年建又名南石桥 本朝乾隆

  二十年修来宣穚在崞县北门外金泰和三年建又名北石桥明洪武间修改今各 本朝

  乾隆十六年重修普济桥在繁峙县东一百二十里平刑关石涧

 ︹堤堰︺雁门渠在州城东南三国魏志牵招为雁门太守郡治广武井水咸苦民担辇远汲流

  水往返七里招准望地势因山陵之宜凿源开渠注水城内民赖其益峨河渠在州东南

  源出峨峪自东而西溉峨口等四村地峪口河渠在州南溉王家等十村地小营

  河渠在五台县南源出县西泉岩村引渠六道溉东冶镇及五级等村田阳武河渠

  在崞县南源出阳武峪口旧志阳武河源出太子崖居民分支灌溉其利颇饶

 ︹陵墓︺︹汉︺郅都墓在州东五十里又见平阳府寰宇记汉郅都葬雁门墓侧有古柏五千馀

  株号郅君柏︹南北朝︺︹魏︺拓跋猗卢墓在州西北雁门山中寰宇记雁门县

  有拓跋陵︹五代︺︹唐︺李克用墓在州西八里柏林寺侧五代史唐庄宗纪天祐五年

  葬李克用于雁门其弟克谦子嗣昭二墓俱在柏林寺东︹宋︺滕茂实墓在州城东七里

  茂实使金被拘卒于代州葬此杨兴墓在繁峙县西十五里︹明︺弋谦墓在州城北

  郭西壁下

 ︹祠庙︺赵文子祠在五台县东北四十里魏郑公祠在崞县西北三十里龙泉

  左祀唐魏徴李卫公祠在崞县北三十里祀唐李靖河神庙在州城南元和

  志在雁门县南开元九年并州刺史张说奏置汉文帝庙在五台县南十里南神山上相

  传帝为代王时猎于兹山人立庙于其上崞山神庙在崞县西南二十五里崞山西南麓

  神为秦将军𫎇恬县志谓筑邑之初神以兵助力出入之地今名鬼儿坪自北齐永明以来列在祀

  典庙碑宋邑人张忱𢰅庙额崞山神三字金王无竞书元好问宝贵之刻石为之记今皆不存又州

  城东二十里别有𫎇恬祠

 ︹寺观︺天安寺在州城北门街唐贞观中建明洪武初割其半为振武卫圆果寺

  城东北隅隋开皇中建有砖塔高一百二十尺洪济寺在州东二十里诸佛像甚工𫝊为刘

  凤山望台寺在州东南四十里宋太平兴国初建又十里有庵头寺延福寺

  在州西南十里元至元初建明洪武时并文殊三圣二寺入焉柏林寺在州西八里通志在

  晋王墓侧后唐同光中建佛光寺在五台县东北五十五里唐穆宗实录元和十五年四月

  四日河南节度使裴度奏五台山佛光寺侧庆云现自巳至申乃灭娑婆寺在五台县东北

  五十五里麻岩山北齐释元顺建又十五里为华法寺亦北齐时建清凉寺在五台县东北

  八十里后魏孝文帝建元至正二年重修 本朝康熙中   御题额二曰水晶域曰心㑹真如

  下有雪浪亭为登山必由之径寺有清凉石其石可转寺僧遂谓顶礼心诚者能扛动此石盖不必

  然也乾隆十六年于寺改修精舍以供   宸憩   御书二额曰菩提不染曰清凉法䕃有

     御制清凉寺诗又有   御制清凉石诗台  麓寺在五台县东北东台之东射虎

  川上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西巡臣民欢忭建寺二十四年发帑兴修以供内

  制香檀佛像   御制碑文   赐梵书藏经   御题额二曰一刹圆光曰五峰化育

    高宗纯皇帝御书寺额三曰妙庄严路曰筏通彼岸曰五髻香云又有   御制台麓寺诗

  寺旁向有 行宫基址乾隆二十五年改修 御题前殿额曰雪妍堂后殿额曰静寄斋殿侧

  书轩额曰雨花又有   御制静寄轩诗嘉庆十六年   仁宗睿皇帝御书殿额曰大觉总

  持又有   御制台麓寺及雨花堂诗望海寺在五台县东北东台望海峰上后魏时建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发帑重建   御制碑文   御书额二曰自在曰般若原乾隆十四

  年重修   御制碑文   御书额二曰霞表天城曰华严真境般若寺在五台县

  东北东台东楼观谷明成化中建 本朝康熙中   御书额曰雁堂乾隆十二年   御书

  额曰妙音如意太平兴国寺在五台县东北东台东楼观谷宋释睿见居此相传为扬

  延朗之师后有僧真宝殉靖康之难元于此祀岳渎后土旃林寺在五台县东北东台南

  本朝顺治八年建寺有娑罗树亦名娑罗寺 圣祖仁皇帝题曰旃林有   御制娑罗树

  歌   高宗纯皇帝御题额曰七佛导师又有   御制恭和   圣祖仁皇帝元韵诗

  栖贤寺在五台县东北东台西南栖贤谷古名栖贤社 本朝康熙中发帑重修   御

  制碑文   御书额二曰小匡山曰鹄苑 高宗纯皇帝有   御制栖贤寺诗

  御书额二曰是忉利天曰身遍恒沙普济寺在五台县东北南台顶宋建 本朝康熙二十

  二年发帑重建   御制碑文   御书额二曰大方广室曰物外游乾隆十四年重修

   御制碑文   御书额曰仙花证果其西三里有云集寺   高宗纯皇帝御书额曰慧性

  明圆又有石觜普济寺康熙二十二年   御书额曰梵觉金阁寺在五台县东北南台

  西北唐大历二年有见金阁浮空因建寺铸铜为瓦涂金其上 本朝康熙中   御书额曰具

  神通力乾隆十二年御书岭后殿额曰宗乘仰镜演教寺在五台县东北中台顶唐

  建有舍利藏于铁塔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发帑重建   御制碑文   御题额二曰翠岩

  曰古雪乾隆十四年重修   御制碑文   御书额二曰灵鹫中峰曰震那金界文殊

  寺在五台县东北中台灵鹫峰顶唐释法云建相传寺成时文殊现金像塑工安生肖之名曰真

  容院明易今名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发帑重修   御制碑文   颁赐藏经全部

   御题额四曰五峰化宇曰珠林花两曰云峰胜境曰十刹圆光又有   御制灵鹫峰文殊寺诗

   乾隆二十五年于寺改建 行宫二十六年 赐额曰雨花堂有   御制灵鹫峰文殊寺

   恭和   圣祖仁皇帝元韵诗又有   御制题雨花堂文殊寺静舍真客院诸诗嘉庆十六

   年  仁宗睿皇帝西巡有 御制灵鹫峰文殊寺瞻礼诗殊像寺在五台县东北

   灵鹫峰麓有文殊跨狻猊像神工所造康熙二十二年   御题额曰瑞相天然三十七年发帑

   重修   御制碑文又有   御制殊像寺乾隆十四年发帑重修   御制碑文

    御书额二曰大圆镜智曰现清净身又有御制恭依   圣祖仁皇帝元韵诗嘉庆十

   六年   仁宗睿皇帝西巡   御书额曰人天胜果有   御制恭依   高宗纯皇

   帝壬子诗韵诗显通寺在五台县东北灵鹫峰上建自东汉明帝名大孚灵鹫寺后魏文帝

   置十二院环绕鹫峰名花园寺唐改大华岩寺明永乐中赐额大通显寺万历中改永明寺中有无

  梁殿寺后铜殿一区铜塔五座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发帑重修仍名显通寺   御制碑文

    御题额二曰甘露津曰绀园又有   御制显通寺诗   高宗纯皇帝御书额二曰十

  地圆通曰真如权应又有   御制恭依 圣祖仁皇帝元韵诗嘉庆十六年   仁宗

  睿皇帝西巡   御书文殊殿额曰宝地珠林又有   御制恭依   高宗纯皇帝壬子

  诗韵广宗寺在五台县东北灵鹫峰南半麓明正徳初建 本朝康熙中发帑重建

    御制碑文内有铜瓦殿   御题额曰云嵋圆 照寺在五台县东北灵鹫峰下明永

  乐初建 本朝康熙中   御书额曰胜幡西振乾隆十二年   御书额曰宏范三界寿

  安寺在五台县东北中台南三十里一名竹林寺唐大历初僧法照见白光中现文殊像因建

  寺 本朝康熙中   御题额曰白毫光现  高宗纯皇帝御题额曰善超诸有又有

   御制寿安寺诗嘉庆十六年   仁宗睿皇帝西巡   御书文殊殿额曰圆成方广又有

     御制寿安寺诗涌泉寺在五台县东北北中二台之间有涌泉传为文殊盥掌之

  地 本朝康熙中发帑重建   御制碑文  御书额曰法雨晴飞   高宗纯皇帝御

  制涌泉寺诗嘉庆十六年   仁宗睿皇帝西巡   御书三大士殿额曰灵源法宇又有

    御制涌泉寺诗法雷寺在五台县东北西台顶唐建寺在林中松杉交荫旋折而上如

  栈阁然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发帑重建御制碑文   御书额二曰莲井曰初地乾隆

  十四年重修   御制碑文 御书额曰月镜空圆曰徳水香林灵应寺在五台县

  东北北台顶明万历中建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发帑重建   御制碑文   御书额三曰

  栖真境曰火珠月白曰龙叅乾隆十四年重建  御制碑文   御书额二曰应真禅窟曰

  宝陀飞观白云寺在五台县东北北台外旧名接待院面临逵道后枕岩椒 本朝康熙中

  发帑重建   御制碑文   御书额曰法云真际乾隆十年于寺改修 行宫二十五年改

  为精舍十五年二十六年四十六年五十一年五十七年并有   御制白云寺诗   御题

  额三曰法云地曰朗莹心珠曰松风花雨嘉庆十六年   仁宗睿皇帝西巡   御题额曰

  香昙涌现又有   御制驻白云行馆恭依  高宗纯皇帝士子诗韵诗及静宜书屋引怀

  堂诸罗㬋寺在五台县东北五台山有莲花藏宋元祐中建张商英常见神灯于此

  本朝康熙四十一年发帑重修   御制碑文   御书额曰八正门乾隆十年于寺改修

  行宫二十五年改为精舍寺后有转轮阁高宗纯皇帝御书额三曰慧灯净照曰悟色香空

  曰意蕊心香又有   御制罗㬋寺诗嘉庆十六年   仁宗睿皇帝西巡有   御制罗

  㬋寺碧山寺在五台县东北五台山华严谷明天顺中建名普济寺又名北山寺 本

  康熙三十七年发帑重建改今名   御制碑文   御书额曰入云天籁寺有文殊殿

    高宗纯皇帝御书额二曰净域灵因曰香林宝月镇海寺在五台县东北五台山交

  口西南岭下 本朝康熙中   御书额曰金光轮藏   高宗纯皇帝御书额曰金轮不住

  又有   御制镇海寺诗   仁宗睿皇帝西巡   御书释迦殿额曰宗乘海㑹又有

    御制𮞉跸至镇海寺诗慈云寺在五台县东北五台山古称慈云社 本朝康熙中

     御书额曰真实相崇圣寺在崞县治东宋政和二年楼烦寺在崞县西

  北二十五里正觉寺在繁峙县西关外元建瑞云观在州南八里潘家庄西唐

  贞观中建凤凰观在州南三十里凤凰山南一名来仪观元魏太武帝迎嵩山寇谦之居此

  葛洪孙思邈刘海蟾皆常寓焉寿安观在州境金元好问续夷坚志代州寿安观中一楸树

  老且枯矣海蟾子过州卖药三日不售投药此树中明年枯枿再茂人目之为脱壳楸明阳

  观在五台县西南八里紫罗山下元大徳中建有元好问碑记又长春观在五台县东北元时建

  朝元观在崞县西南七十里元大徳中建有元好问碑记观内有碑带石至晚光明如月又

  神清观在县治百元至治中建三清观在繁峙县东南一里元大徳中建宝塔院

  在五台县灵鹫峰下内有佛舍利塔左有文殊髪塔佛足碑后殿有转轮藏明永乐中建亦称塔院

  寺 本朝康熙中   御书额二曰景标清汉后阁曰金粟来仪   高宗纯皇帝御书额曰

  揽妙鬘云又有   御制宝塔院诗嘉庆十六年   仁宗睿皇帝西巡   御书释迦殿

  额曰尊胜法幢又有  御制宝塔院诗 万 縁庵在五台县东北东台南 本朝康熙

  十二年建乾隆七年慈云寺圯敬移供   圣祖仁皇帝御书真实相三字额于庵内文殊殿

    高宗纯皇帝御书额二曰施洽群有曰智宏六度妙徳庵在五台县东北南台西北

   本朝康熙中   御书额二曰香阁慈云曰松风水月乾隆十六年   御书额曰性因净

  杂花庵在五台县东北北台之东南明永乐三年建 本朝雍正七年万圣澡浴池被

  火敬移供   圣祖仁皇帝御书无垢二字额于庵内乾隆十二年   御书额曰无量福田

 ︹名宦︺︹汉︺郭凉右北平人建武中为雁门太守击卢芳将尹由于繁畤由将共杀由诣凉自是

  卢芳城邑稍稍来降凉诛其豪右郇氏之属镇抚羸弱旬月间雁门且平芳遂亡入塞︹三国︺

  ︹魏︺牵招观津人为雁门太守郡在边陲寇抄不断招教民战阵虏犯塞逆击辄摧破缮治陉

  北故上馆城置屯戍以镇内外野居晏闭寇贼静息乃简𨕖才俊诣太学受业还相教授数年中庠

  序大兴明帝即位赐爵关内侯在郡十二年威风远振治边之称次于田豫傅容渔阳人继

  牵招为雁门太守有名绩︹晋︺吾彦吴郡人有文武才干武帝时为雁门太守索靖

  人武帝时为雁门太守︹隋︺宇文㢸洛阳人文帝末为代州总管有能名王颁

  高祖时为代州刺史有惠政李景休官人仁寿中检校代州总管汉王谅作乱并州拒之屡

  挫贼锋司马冯孝慈参军吕玉骁勇善战仪同三司侯莫陈乂多谋画工拒守景推诚此三人月馀

  朔州以兵来援合击大破之敬钊蒲坂人仁寿中为繁畤令有能名贼至力战城陷贼临之

  以兵辞气不挠伪将乔锺葵署为代州总管司马钊拒之再三葵怒将杀之㑹葵战败得免

  孝意河东人大业中为雁门郡丞时长史多赃污孝意清节弥厉发奸摘伏动若有神吏人称

  之炀帝幸江都刘武周作乱前郡丞杨长仁雁门令王确等谋应贼孝意族灭其家郡中莫敢异志

  武周来攻孝意拒之每致克捷孤城无援誓必死遣使江都竟无报命孝意知帝必不反旦暮向诏

  敕库俯伏流涕粮尽为校尉张世伦所杀︹唐︺张俭新丰人高祖时检校代州都督劝民垦田

  力耕岁数稔私蓄富实乃建平籴法入之官民悦喜由是储斛流赢张公谨繁水人贞观初

  为代州都督置屯田以省馈运数言时政得失太宗多所采纳王忠嗣郑人明皇时试守代

  州别驾大⿰犭⿱口肯 -- 猾闭门自敛不敢干法李光进河曲人后家太原宪宗时为代州刺史弟光颜

  亦历代州刺史︹宋︺陈恕南昌人精史治太宗时知代州杨业太原人太宗以业老于边

  事迁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契丹入雁门业自西京岀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击败

   之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旗即引去张齐贤冤句人徙家洛阳雍

   熙三年知代州与部署潘美同领沿边兵马辽兵薄城下齐贤𨕖厢军二千岀誓众慷慨一以当百

   辽兵遂却乃夜发兵二百人持一帜负一束刍距州城西南三十里列帜然刍辽兵骇走齐贤先伏

   兵于土墱砦掩击之柳开大名人真宗即位命治代州开至葺城垒治战具甚有方略

   永清世家灵州祖美归京师永清为河北沿边安抚副使知代州契丹无名求地永清入对言

   疆境不可轻与人臣职守土不愿行固遣之复上章陈利害竟以母病辞刘文质保塞人天

   禧中知代州先是蕃部𫉬逃卒给绢二疋茶五斤卒皆论死时捕得百三十九人文质取二十九人

   以赦后论如法馀悉配隶他州张亢临濮人仁宗时为并代副都总管知代州兼河东沿边安

   抚使増广堡砦以广田牧蕃汉归者数千户岁减戍兵万人河外遂为并汾屏蔽刘永年

   并州人仁宗时知代州契丹取西山木积十馀里辇载相属永年遣人焚之一夕尽契丹移檄捕纵

  火盗永年曰盗在我境何预汝事冯行已河阳人皇祐中知代州时五台山寺调厢兵义

  勇缮葺为除和籴谷三万行已谓不可捐岁入之储事不急之务刘舜卿开州人神宗时

  知代州辽遣谍盗西关锁舜卿易旧𫔎而大之后以锁来归曰吾未尝亡锁也引视纳之不能受遂

  惭去诛谍者史抗济源人宣和末为代州沿边安抚副使金人围代急抗呼二子稽古稽哲

  谓曰吾将死事汝辈能不负国当令家属自裁然后同赴义二子泣曰唯父命至城破父子三人突

  围力战死于城隅李翼新泰人宣和末为代州西路都巡检使屯崞县金人取代执守将嗣

  本遣谕降翼射却之帅士卒坚守金兵入翼挺身搏战被执不屈与县令李耸丞王唐臣尉刘子英

  监酒阎城同死之张忠辅宣和末为将同崔中折可与守崞县金人来攻婴城固守中有

  二心忠辅宣言曰必欲降请先杀我中绐斩忠辅开城门可与被执不屈死之可与兄可求建炎中

  言于朝官可与之子五人而忠辅不与士论惜之可与云中人王忠植绍兴十年知代州举

  兵复石代等十一州︹金︺璞萨忠义上京巴尔古河人海陵时为震武军节度使火山贼

  李铁枪乘暑来攻璞萨忠义单衣从一𮪍迎击之射杀数人贼乃退 璞萨忠义旧作仆散忠义巴

  尔古河旧作已卢古河今并改正完颜衷中都人世祖曾孙大定中授代州宣锐军都指

  挥使岁旱州委祷雨于五台灵潭步致其水两随下人为刻石记之鄂通丑和尚

  州经略使贞祐四年八月元兵攻代州鄂通丑和尚御战败绩身被数创被执欲降之不屈死 鄂

  通丑和尚旧作奥敦丑和尚今改正︹明︺陆亨晋江人洪武中以吉安侯镇守雁门缮甲练兵

  戎伍整肃州关城堡营建甚坚至今赖之刘英宝坻人洪武间知繁峙县居官廉洁赋役均平

  尝以抗疏言事解官父老数十人备列治状诣阙请留得复任李升盩厔人洪武闲五台典史

  值秋霜杀禾即以状闻乞赈布政司委官勘称不实置升于狱升曰为民𫉬罪虽死何憾耆庶争诉

  其诬得复职曹鼐宁晋人宣徳二年以举人授代州学正课诸生有声时年十九徐绶

  昌平人成化间知崞县岁饥亲诣富室贷米以赈全活万馀人比稔悉为徴还马通同州人宏

  治中知繁峙县县故顽梗逋赋不知学通勤于化导俗为一变㑹大水没禾他邑承风㫖减报通独

  诣司台力争得报全灾他邑民以不生繁峙为恨郭宗皋福山人嘉靖十七年代州兵备

  副使自奉约而法令严凶豪潜伏抚民以恩有𨼆咸得自达闻讣奔丧即日徒步号𡘜归送者万馀

  李士元洛阳人嘉靖中知代州州使客旁午民苦供亿士元特设支房命谨愿吏掌之

  岁输有节又上官遣吏来督赋辄索财物不应则捶馆人士元命如数以给辄报上官后虽强𢌿之

  不敢受卒以不善事上官论罢杨启允狄道人知五台县世宗建三殿募邑民伐山采木二

  十万时亢旱水竭艰挽运启允祷于天夕果大雨木尽浮岀南居益渭南人万历二十九

  年雁门叅政缮治亭障省费万计阎梦夔鹿邑人崇祯末代州参将流贼破城抗节死

 ︹本朝︺许可用盖州人顺治四年为雁平道刘迁攻代州城可用坚守密遣人期天军合剿迁

  遂授首代人立祠祀之李延寿奉天人姜瓖之乱五台被围延寿以宣府总兵往援值窦

  村为贼巢佯言进剿代州潜出峨口夜抵窦村擒斩无遗慰胁从者数百人馀贼守尧山岩岩高数

  百丈设长围募死士数十夜破之贼遂坠崖死其被诬通贼者尽释之在五台二年班师百姓建祠

  刘正任邱人顺治初知代州州人某为仇家所讦祸不测力白其枉得释怀数百金以谢

  却之姜瓖作乱代人刘迁应之贼数万攻城百日正守御甚力大军至围解或指聚落为贼党正抗

  声折之密令具牛酒犒师胥𫉬免范印心河内人顺治五年以进士知崞县克勤其职姜

  瓖乱殚力守御邑𫉬安官兵往返刍粮备而不扰又请蠲逋赋赎俘掠妇女民甚徳之崔尚

  质奉天人顺治四年知繁峙县治行第一时刘迁乱尚质守城力屈死之家人皆自焚死赠按察

  司佥事祀忠烈祠周远祚临汾人顺治初繁峙县教谕姜瓖勒授伪职不屈死张道

  祥徐州人康熙十三年任雁平道多善政代州饥捐俸金煮粥以赈又购米平粜全活甚众

 ︹人物︺︹汉︺周党字伯况广武人束身修志州里称高王莽窃位托疾杜门后贼暴纵横唯至广

  武过城不入建武中征为议郎以病去职复被徴引见自陈愿守所志帝乃许焉遂隐居渑池著书

  上下篇而终邑人贤而祠之殷谟字君长雁门人守节不仕王莽世建武中徴并不到

  恁字君大广武人少修清节资财千万父越卒悉散于九族隐居山泽以求厥志王莽末匈奴入

  寇闻恁名节相约不入荀氏里光武征以病不至永平初应东平王苍之辟寻罢归卒于家

  霸字儒仲广武人少有清节王莽篡位弃冠带绝交宦建武中徴到尚书以病归隐居守志连徴

  ︹晋︺秦秀字元良云中人少敦学行以忠直知名咸宁中为博士议何曽贾充谥及讼王

  浚平吴功世多称之后议齐王攸事忤㫖除名寻复起为博士卒于官范隆字元嵩雁门人

  生而父亡四岁丧母䟽族范广愍而养之隆好学修谨奉广如父博通经籍着春秋三传𢰅三礼吉

  凶宗纪甚有条义惠帝时隐迹不应州郡之命︹南北朝︺︹魏︺张黎原平人善书计太祖

   知待之太宗器其忠亮赐爵广平公世祖时以镇北将军征赫连定有功进号征北大将军镇长安

   清约公平甚著声称恭宗初与崔浩等辅政忠于奉上非公不言官至太尉后以议不合㫖免

   含繁畤人刘琨为并州辟含从事含居近塞下常往来于魏穆帝爱其才器及为代王备置官属

   求舍于琨琨遣入参国官常参军国大谋卒于左将军关内侯子显知名于时昭成世为左常侍显

   子云好学善射道武时执金吾太武克赫连昌诏云与常山王素留镇统万进爵安定公云抚慰新

   旧皆得其所︹唐︺茹汝升代州人长安闲为仆射时本郡西峨谷水溢汝升理泉脉穿渠

   灌田里人安业即峪口立庙祀之︹五代︺︹唐︺史敬思雁门人晋王为雁门节度使时

   敬思为九府都督从入关破黄巢复京师常为先锋晋王过梁梁王置酒上源驿独敬思等十馀人

   侍晋王醉留宿梁兵攻之敬思登驿楼射杀梁兵十馀人晋王与从者缒门岀敬思为梁兵所杀

   史建瑭敬思子初为先锋梁兵数为建瑭所杀相戒常避史先锋后败梁兵于柏乡加检校

  左仆射又败梁兵于下博桥败刘𬩽于故元城累以功历贝相二州刺史卒李嗣本

  人本姓张世为铜冶镇将少事太祖太祖爱之赐姓李累以战功迁代州刺史云州防御使振武节

  度使号威信可汗从庄宗下洺滋诸州还军振武契丹入代北攻破蔚州嗣本战没郭崇韬

  雁门人为河东教练使明敏以干材称累迁兵部尚书枢密使劝庄宗袭汴州八日灭 -- 濊 ?梁以谋议居

  佐命功第一赐铁劵拜侍中成徳军节度使崇韬尽忠国家建天下利害二十五事施行之遇事切

  諌无所𮞉避宦官伶人用事不便共谗构杀之明宗即位诏许归葬︹晋︺史匡翰建塘子尚

  髙祖之女匡翰为将沉毅有谋接下以礼与部曲语未尝不名历怀和二州刺史终成徳军节度使

  所至兵民称慕之史氏世为将而匡翰好读书尤善春秋三传与学者讲论终日无倦安彦

  威字国俊崞人善射颇知兵法髙祖入立时拜北京留守徙镇归徳迁西京留守皆有惠政丁母

  忧哀毁过制彦威与安太妃同宗出帝事以为舅彦威未尝言及卒太妃临哭人始知其同宗︹宋︺

  杨宗闵崞人为永兴军路副总管靖康中金兵围永兴与经略使唐重提调程迪提刑郭忠

  孝等拒守城陷不屈死谥忠介杨震字子发宗闵子以巡检从折可存讨方腊追至黄岩贼帅

  吕师囊扼险拒守震以轻兵縁山背凭高鼔噪贼惊走生得师囊进秩五䓁还知麟州建安砦契丹

  亡将济济哩驱幽蓟叛卒与夏人奚人围建安矢尽力乏城不守与子居中执中力战𣳚谥忠毅

  济济哩旧作小鞠䩮今改正杨存中本名沂中字正甫震子少警敏力能绝人学孙吴兵

  法善骑射父震及难时存中从征河北故独免由忠翊郎累官至检校少保兼领殿前都指挥使干

  道二年以太师致仕卒追封和王谥武恭存中天资忠孝勇敢大小二百馀战身被五十馀创宿卫

  出入四十馀年最寡过高宗尝以郭子仪比之︹金︺张大节字信之五台人天徳进士累官

  戸部郎中定襄退吏诬县民匿铜者十八村大节廉得其实抵吏罪章宗即位擢中都路都转运使

  言河东赋重宜减从之授震武军节度使部有银冶有司皆以官榷为便大节曰山泽之利当与民

  共宜谕民授地输课则游手者有所资于官亦便上亦从之大节忠实刚直果于从政又善弈当世

  推为第一子岩叟字孟弼大定中进士累官太常卿兼国子祭酒大安三年朝廷议塞诸城门为兵

  备岩叟曰是任城而不任人也莫若遣兵择将背城疾战时论多之胥鼎字和之繁畤人由进

  士第累官至平阳府兼河东南路兵马都总管建言利害十三事宣宗多采纳之拜本路宣抚使寻

  权尚书左丞行省于平阳设方略拒战屡郤元兵兴定初进拜平章政事封莘国公鼎忠勤练达国

  事善料敌威望甚隆人乐为用朝廷𠋣重之杨慥字叔玉五台人能文承安进士累官户部

  尚书资器雅重识朝廷大体处事皆有法度王特起字正之崞人好学工于词赋泰和中

  由进士为真定录事参军有惠政累迁司竹监使卒聂天骥字元吉五台人至宁元年进士

  兴定初辟为尚书省令史时胥吏擅威士人往往附之独天骥不少假借哀宗迁归徳天骥以右司

  员外郎留汴中崔立之变天骥被创甚卧十馀日其女舜英谒医救疗天骥笑曰吾幸得死儿女曹

   尚欲活我耶竟郁郁以死禹显雁门人贞祐初以战功授义胜军节度使兼沁州招抚副使元

   光二年元攻河东显扼龙猪谷夹攻败之擒元帅韩光国所历州县悉复之守襄垣八年元大帅攻

   之数四不能拔寻权元帅府都监至大六年军内变被擒帅以铁绳钤之密遁去元兵追执不屈死

   刘㑹繁时人兴定闲起布衣为监州判官政绩著闻累迁坚州都元帅兼节度使乔天

   翼五台人天兴末为合河令元兵陷城不屈死︹元︺赵惟贤崞人博学能文仕至太常

   礼仪院奉礼郎著春秋集传等书姚天福字君祥本绛州人父居实避兵徙雁门天福糿

   读春秋通大义及长以才辟怀仁丞至元中拜监察御史每廷折权臣世祖嘉其直时按行畿内有

   出使者凌民取贿天福得其状奏戮之以徇豪右慑服历河东淮西湖北山北诸道按察使威惠并

   行所在称治大徳四年拜叅知政事大都路总管兼大兴府尹后之尹京者莫及焉卒于官

   甫徳崞人议论英发穆瑚黎器之数咨时务拜信威将军本州观察判官锄强梗植良善兴学

  劝农为时良牧 穆瑚黎旧作木华黎今改正殷仲温繁畤人父珍有隐徳州县屡辟不就

  仲温廉慎精敏起家奉宸副使有政绩五迁朝列大夫佥中书院事皇甫世忠崞人性纯

  孝母卒庐墓尽哀自祖而下封墓高丈馀皆自筑手为血裂未几卒︹明︺弋谦代州人永乐中

  进士授御史迁大理少卿直陈时政多见纳后以言事太激触仁宗怒已而嘉其清鲠擢副都御史

  往四川治采禾中官暴横遂寝其役后罢官卒韩士𤦺繁峙人永乐中举人历陕西关内道

  天顺闲贼定山等乱士𤦺讨平之生擒其魁犹子铎有勇略士𤦺尝困于贼铎奋身驰救得岀

  文博字子约代州人景泰进士授监察御史天顺中劾石亨曹吉祥下狱寻贬淳化知县有善

  政亨败擢卫辉知府终河南巡抚右副都御史田益字损之崞人天顺中举人知光山县政称

  第一擢监察御史权幸敛迹巡按鳯阳狱多平反墨吏望风解绶官至陕西兵备佥事梁璟

  宇廷美崞人事父以孝称天顺末进士成化时历兵科都给事中请宽减山西民预征又请顺天永

  平分设巡抚从之以请起致仕尚书王竑李秉而斥都御史王越并及宫闱事被杖寻擢陕西叅政

  进布政使在陕十五年多政绩累迁户部尚书卒孙玺代州人宏治中举人知扶风县时蜀

  盗攻陷郡邑都御史蓝章檄玺至略阳盗至略阳县令窜去玺力拒不敌死赠光禄寺少卿

  绎字以成代州人宏治进士以戸部主事督理辽东粮储正徳中触刘瑾怒罢为民寻起监察御

  史迁卫辉知府有御贼功终长芦运使王汝敬代州人正徳中进士官行人亢直不容弃

  官归养亲卒庐墓雨雪冻死王源五台人宏治进士四川按察使佥事正徳中御贼蓝廷瑞

  死赠副使安瑄五台人正徳中夏邑丞流寇入境城守不支骂贼遇害诏赠开封同知

  贯崞人㓜丧父事母张至孝母卒悲号几死既葬庐墓三年有白兔乌鸦绕集王梦弼

  代州人嘉靖中进士历刑科都给事中楚世子狱具诏无覆奏即行刑梦弼曰楚狱诚无冤但覆奏

  制也竟三覆奏寻晋都御史巡抚宁夏有战功谢兰字兴徳振武卫人嘉靖进士授真定推官

  历副都御史巡抚陕西功徳及民转兵部侍郎卒董旸繁峙人以战功累官逰击嘉靖闲敌

  入马市口战死赠镇国将军祀褒忠祠子一奎一元仕皆至总兵都督并推良将杨恂

  伯代州人万历进士累官户科都给事中疏节财四议皆近幸所不便格不行复论辅臣赵志皋张

  位贬按察司经历杨梦弼五台人万历中以举人知浙川县调荥泽皆有平贼功迁开封

  同知以藩邸不法事诣阙陈奏王惧遗金十万并封其金以闻诏削王籍为庶人丁父丧归以哀毁

  崔贤代州人由举人知新河县崇祯中殉难被赠恤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

  孙传庭字伯雅振武卫人万历进士天启中由商邱知县入为吏部主事魏忠贤乱政

  乞归崇祯九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擒斩流贼累建大功忤杨嗣昌下狱十五年起兵部侍郎

  总督陕西明年加尚书督师出关剿贼师溃转入潼关贼破关城陷阵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忠靖李景时崞人崇祯中以贡生任济南通判釐奸剔弊有能声徳州兵乱抚按

  檄景时往谕降之流贼破济南景时曰吾职守土殉国分也但老母在家不可以不诀驰归白母母

  曰臣死忠子死孝汝自为之景时遂服药而死高斗垣繁峙人性孤鲠崇祯中知西平县以

  清慎得民城陷不屈死 本朝干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

 ︹本朝︺冯如京字秋水本州人顺治初授永平知府累迁广东左布政使屡平巨盗每上疏陈

  事次第施行母殁如京年六十馀居丧哀毁骨立服阕未几而卒冯亨期本州人㓜丧父

  折产裁取十之三姜瓖之乱州人刘迁应之谋袭城亨期密白当事为备贼夜至不敢动知谋出于

  亨期遂杀其子于城下亨期捐家资募士乞援云中三遣乃达城𫉬全尝游扬州闻有身负官帑就

  系者立解槖赠之高鼎大同籍五台人闯寇焚掠纠里中诸少年自保寇不敢窥顺治初自

  叅将历官总兵从平吴三桂王辅臣叛被羁知贼虚实密遣人归报 大兵至举众来㑹以功至四

  川松潘镇总兵   圣祖仁皇帝幸云中驻跸其家   赐扁旌之张  熏字孔昭五台人

  顺治中举人嗜读书不事章句以古圣贤自期居丧毁甚以孝闻姜瓖胁之佯疾被缚中道逸归贼

  怒追掠纵火杀其妻子七人兄失明熏推譲田宅居茅屋讲道洎病危坐不少倚遗命不用音乐殓

  端坐而逝张琳崞县诸生贼攻大阳堡琳纠众御之杀贼数人既而贼大至力战被杀

  旦时崞县贡生景时弟顺治初姜瓖作乱道出崞旦时率乡勇御之以棺自随示必死兵力不

  支被执骂贼死其子含玉犹子养兆同日死难奉   㫖旌表旦时弟朂时亦贡生性孝友尤多

  智略痛旦时死密侦贼党得杀旦时者三人计擒之馘以祭于是馀贼不敢复至后为陵川训导以

  教泽张志崞人雍正初武举事母至孝母死庐墓墓前枯树复荣有鸟来集其上乾隆八

  旌表冯锺宿字垣拱本州人性孝友父庆曽署安西兵备道卒于任锺宿时为中书舍

  人闻讣奔驰扶榇归葬居丧三年几灭性以母老不仕与诸弟相爱怡怡如也周恤乡里力行不怠

  者二十馀年乾隆四十五年入祀乡贤郎廷劻本州庠生秉性恬澹不慕仕进孝友敦睦

  乐善不倦嘉庆二十三年入化乡贤

 ︹流寓︺︹隋︺卢太翼河间人博综群书尝隐白鹿山数年徙居林虑山茱萸𡼏请业者自远而

  至后惮其烦逃于五台山与弟子数人庐岩下萧然绝世魏先生宋人逸其名隋初太常议

  乐如聚讼先生为调律乐遂和太常欲荐而官之先生不可受帛二百段归寓雁门以帛市酒旦夕

  欢饮时李密败黎阳亡命雁门先生见之曰子气沮而目乱心揺而语偷方今捕蒲山党得非长者

  乎密惊起曰既知我能免我否先生曰子非帝王规模又非将相才略吾望气晋汾有异人岀能往

  事之当不失富贵密终不能用其言而败︹宋︺姚孝锡丰县人徽宗时任五台簿因家五台

  县境歳饥出家藏万石赈济全活甚泉滕茂实临安人靖康元年工部员外郎假侍郎

  副路允迪出使为金所留时兄裪通判代州巳先降金尼稚哈素闻茂实名乃迁之代州又自汴取

  其弟华实同居以慰其意茂实闻钦宗将至即自为哀辞且篆宋工部侍郎滕茂实墓九字授其友

  朔宁府司理董诜钦宗及郊茂实具冠帻迎谒拜伏号泣请从行金人不许忧愤成疾卒云中 尼

  雅哈旧作粘罕今改︹明︺赵南星高邑人天启中以吏部尚书谪戍代州处之怡然

 ︹本朝︺李因笃富平人博学工诗文康熙初曹溶观察三晋因笃从之至代州爱其风土人物

  居句注夏屋闲者十年

 ︹列女︺︹汉︺王霸妻不知何氏之女霸少立高节妻亦美志行初霸与同郡令狐子伯为友后

  子伯为楚相其子为郡功曹令子奉书于霸霸子时方耕于野闻宾至投耒而归见令狐子沮怍不

  能仰视霸月之有愧容客去妻曰君少修清节子伯之贵孰与君之高奈何忘宿志而惭儿女子乎

  霸起而笑遂共终隐︹金︺聂孝女字舜英尚书左右司员外郎天骥长女读书知义理适进

  士张伯豪伯豪卒依父母居及哀宗迁归徳天骥留汴崔立劫杀宰相天骥被创甚舜英刲股以进

  天骥死舜英自以年少葬父之明日绝脰而死合葬伯豪墓︹元︺吉彦亨妻马氏

  崞人夫死自誓终身不二与谭君泽妻张氏王徳素妻辛氏至顺以来俱以贞节被旌︹明︺弋

  福妻王氏代州人成化末福为御史王以姑老留侍养姑齿落不能食王乳之始疾尝粪

  甘苦后福卒京师姑忧死王不食三日殡殓成礼乡人称其孝事闻褒赠刘寿贞五台人举

  人刘复初女字同邑卢春未嫁而春客死及归葬寿贞变服披髪奔号榇前葬如礼遂往事舅姑终

  身尽孝事闻旌表婢感其贞节亦不适人寿贞卒为尼又有刘氏女许字崞县张氏子张殁往吊自

  刎柩前被诏旌表冀廷威妻王氏代州人家雁门都堡俺答破堡被执王大骂寇

  怒攒杀而裂其尸要聚刚二女崞人正统间俺答入寇二女被执犯之不从以善言

  绐至崖边俱投崖死后人名其崖曰烈女崖王维垣妻贺氏代州人父璠病割股

  疗之适维垣事翁姑孝谨维垣卒翦髪以殉守节五十六年抚孤成立其女弟适崞县程子朝年十

  九而孀其节亦如其姊云李钦妻赵氏崞人年二十夫亡守节姑两目盲祝于天以舌

  䑛之左目复明石锦妻田氏崞人御史田益女少刲股愈父疾锦卒割耳殉葬年七十

  杨茂三女崞人富民吕廷要强聘为妾三女耻辱身相继缢死有司为旌表立祠

  陈淑英五台人许字刘氏子未婚刘亡女遂奔丧守节事舅姑克尽孝道年六十馀又同县

  王奇中妻陈氏陈纪妻孙氏陈俊妻师氏陈价妻王氏俱以守节奉诏旌表陈福朝妻

  田氏五台人年十九夫亡誓与俱死竟自缢曲致化妻杨氏五台人致化以

  秋闱被放抑郁而卒氏密缢于柩侧事闻旌表孙嗣芳妻王氏五台人嗣芳省试卒

  于客邸柩归氏缢以殉事闻旌表徐光明妻康氏五台人娶三月光明卒父母令

  改适氏曰腹有遗娠得男可继徐氏且夫肉未寒何忍议此及生子不育遂自缢事闻旌表

  秋叶灵邱曲大保女岁祲大保携妻子就食五台僦居安崇徳家崇徳见其美屡欲私之女峻

  拒𡘜诉于父母父母去不决女愤恚自缢死时年十七岁事闻旌表孙传庭妻张氏

  代州人传庭总督陕西兵陷战亡张在西安闻之率三妾二女俱投井死寇良政妻张

  氏崞人崇祯七年流贼肆掠抱幼子投井死同县张桂妻祁氏闻桂为贼所执呼号奔救愿生桂

  以养舅姑而已代挂死贼从之行数十里欲自尽贼语曰吾即汝夫母为念汝家也氏怒骂不止贼

  脔杀之又同县张计生妻贺氏夫卒自缢苏奈妻皇甫氏崞人奈卒营殓具氏谓匠

  曰斲棺令可容二人潜自缢李昌时妻王氏崞人夫卒五日不食死于柩侧

  光先妻张氏崞人时年二十一光先弃家从黄冠游数载知无归志㑹有以改适劝者

  氏大恸绝食十一日死具题旌表又同县谭子信妻靳氏任彪妻贺氏武本妻李氏程可久妻杨氏

  李三戒妻靳氏俱以守节被旌糜岩妻侯氏繁峙人守节被旌

 ︹本朝︺王维妻杨氏五台人明末流贼至与夫相失恐不免遂自杀后以夫官吏部郎中

  赠淑人又任氏适夏县柴云龙寄居五台夫为商被劫身死任闻自缢以殉蔡贵妻王

  氏本州人年二十五夫旅卒王方娠矢殉家人止之举男甫弥月柩归里乘闲自缢康熙年闲

  王则尧妻安氏五台人采田蓟于野遇强暴逼污之恕骂奔逸诉于县引刀刺

  颈未死复自经罗清妻沈氏五台人年二十夫亡殉节狄贞女崞人糿字张梦

  麟将嫁夫卒奔丧守志事舅姑极谨康熙年闲 旌杜青云妻王氏五台人守正捐

  躯雍正年闲 旌贺烈女崞人许字郝琪未婚夫亡女奔丧侍婢安氏从之既葬与婢俱

  经死雍正年闲 旌张允中妻封氏崞人允中任铨曹遘疾封忧𢡖甚𠃔中恐其殉

  己嘱曰慎勿以二柩累长途封然之旋里乃自缢郎起发妻马氏本州人守正被

  戕同州烈妇李小小妻王氏高文章妻樊氏陈步武妻李氏烈女刘继武女崔仙桃沈金金节妇张

  翺妻毕氏妾孟氏张翔妻刘氏孙章锦妻冯氏张儒魁妻杨氏陈宫华妻阎氏任振翺妻白氏庞敦

  修妻张氏冯伟妻孙氏黄秉钥妻张氏张廷瓒妻阎氏柔银妻温氏崔永宽妻王氏施永吉妻吴氏

  俱乾隆年闲 旌李量小妻智氏五台人守正捐躯同县烈妇杨卓义妻齐氏节

  妇张素蕴妻王氏阎心镕妻张氏阎鹰扬妻李氏俱乾隆年间 旌韩伏兰妻李氏

  崞人逼嫁捐躯同县烈妇文采银子妻兰氏李冬兰妻李氏烈女杨照林妹孟登远女秀娃杨赞女

  二女于扶娃李大徳女矩娃节妇苏生兰妻孟氏杨廷璧妻张氏张宏运妻安氏张昭妻李氏田朝

  佐妻杨氏杨春先妻冯氏索应图妻郭氏要极妻吴氏要曰珩妻黄氏李祖尧妻张氏郄珠继妻杨

  氏樊来福妻杜氏李先禄妻张氏阎慕菊妻元氏武天相妻郭氏杨任妻李氏郝生贵妻吉氏田助

  公妻邢氏俱干隆年闲 旌刘有宝妻韩氏繁峙人守正被戕同县烈妇李举子

  妻宋氏节妇侯肱妻殷氏侯安民妻郭氏张春元妻侯氏常养信妻刘氏俱乾隆年闲 旌

  祥运妻高氏本州人夫亡殉节同州烈妇刘奏泰妻柳氏冯宠妻张氏李𤥨玉妻冯氏

  节妇间文光妻程氏邱世基妻王氏呉勇桢妻段氏呉永通妻刘氏程儒妻王氏赵逵妻王氏赵震

  兴妻柳氏李位妻王氏李儒妻韩氏李琼林妻张氏刘实妻路氏阎于谦妻贾氏冯思恭妻范氏赵

  郁文妻李氏刘泰妻高氏贾公钦妻高氏王正梅妻汪氏冯棉祚妻范氏陈锡常妻黄氏陈锡爵妻

  张氏俱嘉庆年闲 旌马东喜妻董氏五台人守正捐躯同县烈女王二有女老

  仕节妇王恩洋妻张氏杨万鹏妻赵氏俱嘉庆年间 旌甯亢氏崞人夫失名守正捐躯同

  县烈妇张素子妻张氏贞女兰储聘妻张氏节妇弓招妻杨氏王梦龙妻索氏樊继贤妻苏氏周开

  基妻王氏邸通富妻李氏郑丽中妻王氏李朝阳妻王氏赵来宾妻武氏兰慎修妻李氏贾足录妻

  李氏陈万肇妻李氏曹必因妻何氏赵有年妻萧氏郭贵林妻解氏段嗣绩妻李氏俱嘉庆年闲

  李举妻宋氏繁峙人守正捐躯同县烈妇刘玉廷妻原氏穆开运妻郭氏张宣妻

  任氏节妇何廷悦妻韩氏赵中献妻刘氏孟兆凤妻郭氏俱嘉庆年闲 旌

 ︹仙释︺︹北魏︺灵辨悬瓮山沙门熙平初顶戴华严日夜行道于五顶之闲足破血流曾无少

   怠一夕松下坐急尔心光凝湛自是一切文字触目冰释造华严论一百卷孝明帝请于式干殿敷

   扬奥㫖宰辅重臣皆北面而听后终于清凉昙鸾大师雁门人年十四即岀家穷研经

   论因注大乘经成疾周行医疗遂往江南陶隐居所得仙方十卷归魏依方修法后至潞州逢三藏

   菩提留支师以观经授之曰修此当得解脱生死也师即受行调心链气魏主重之号为神鸾卒之

   日异香满室︹隋︺解脱和尚代州那氏子尝于东台麓见草衣比邱跏趺石上即前叩

   首语曰夫解脱者当求诸己而由人乎于是狂机顿歇深契大法普度垂五十馀年莫知所终︹唐︺

   澄观㑹稽人大历中入五台驻锡大华严寺博览六艺图史九流异学竺经梵字及四围五圣

   圣教世典等书靡不该洽自是笔无停思注述华严无闲贞元十二年上遣河东节度使礼部尚书

   备礼迎入京翻译乌茶国所进华严既就进之上大悦宪宗时赐号清凉国师︹宋︺真宝

   人五台山僧正能外死生靖康之扰与其徒习武事于山中钦宗召对便殿令还山聚兵助讨州破

  被执曰吾法中有口回之罪吾既许宋以死岂当妄言也怡然就戮︹金︺苏陀室利

  度那兰陀寺僧慕清凉文殊住处与弟子七人航海而来殒者三还者三惟苏陀室利六载始逹台

  山时年八十五矣经一台顶诵华严十部禅寂七日不息不食后化于灵鹫峰弟子佛佗阇毗收舍

  利八合持归西土︹明︺葛尔麻乌斯藏人太宗闻其名遣使迎之至京封如来大宝法王

  西天大善自在佛性乐林泉奏辞游五台遣使卫送命重修大显通寺居之后疏别入寂大化无物

  相传关吏见法王适西奏上所赐玉玦云 葛尔麻旧作葛哩麻今改正

 ︹本朝︺阿王老藏俗姓贾顺天西山人十岁出家顺治中摄斋受戒西天上士谛视曰此中

  有五台主人众皆惘然后果以兼通番汉𨕖主五台年七十退居长坐不卧   圣祖仁皇帝幸

  五台   赐号清凉老人老藏丹贝𫎇古人入卫籍为赵氏顺治中挂锡五台冲澹

  疏朗解文义工翰墨   圣祖仁皇帝西巡特   奖赉之

 ︹土产︺铁州志有铁冶铁砂 磁器 石炭五台县志天和山岀又五洞山

  岀煤豹尾唐书地理志代州贡白雕羽元和志代州贡雕羽五具青碌

  地理志代州贡青碌五台县志北台宝山产石碌紫石五台县志石有紫砚石紫英又段亩

  山出紫绿纹石可为砚崞县志凤凰山有石可为砚按山海经郭璞传瓀石出雁门山白者如水中

  有赤色岂即此耶天花五台县志五台山产天花五台山志雨馀菌生黄曰天花白茎紫伞

  谓之地菜又有银盘蔴姑猴头蔴姑皆菌属牧儿得一本辄易一缣广群芳谱五台山天花蕈一名

  天花菜形如松花而有香气食之甚美   圣祖仁皇帝御制天花诗乾隆十一年二十六年四

  十六年   高宗纯皇帝并有御制恭和   圣祖仁皇帝元韵诗 麝   香

  仙茅唐书地理志代州土贡麝香五台县志县岀麝香曲洧记闻五台有草名长松亦名仙茅

  有患麻疯者入山异僧指示此药服之两眉更生广群芳谱引本草亦云五台山有仙茅按隋书称

  五台山地多药物县志所列近百种意此二种乃专产也金莲花五台山志山有旱金莲如

  真金传是文殊圣迹广群芳谱色金黄七瓣两层蕊亦黄色一茎数朵若莲而小六月盛开辽史道

  宗幸黑山赏金莲元周伯琦上都纪行诗上都金莲花盖塞外产 本朝康熙中   圣祖仁皇

  帝命移植避署山庄三十六景其一曰金莲映日种又有绿色者   圣祖仁皇帝御制诗赋及

  柳梢青词又有绿金莲花诗   高宗纯皇帝有恭和   圣祖仁皇帝元韵诗鸡足

  草 瞢𧄼草 菩线草五台山志有异草鸡足瞢𧄼五台县志又有菩线草

  按广群芳谱引本草有鸡脚草赤茎对叶如百合苗盖药属惜志不言其状未知与鸡足同异馀亦

  未详 按唐书地理志代州贡蜜五代史僧继融于柏谷置银洞凿矿取银一统志代州凤游峪出

  铜代州志州有银洞五台县志五台山北台有宝山产银崞县志县西七里有蟾酥池泉自地岀旧

  产蟾酥金元好问有诗今皆无之又太平寰宇记代州赋麻布崞县志福寿山温泉冬月可以沤麻

   不言出布山海经泰戏山有兽名䍶尔雅西方有比肩兽其名谓之蹷郭璞注今雁门广武县夏屋

   山中有兽形如兔名蹷鼠并附识于此








                  纂修官冯 芝恭 纂

                  总纂官臣顾 莼 许应藻恭覆辑

                  校对官赵徳潾恭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