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_(四部丛刊本)/卷一百四十六 中华文库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一百四十六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9-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1.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9-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1.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9-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1.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9-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1.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9-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1.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9-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1.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9-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1.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9-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1.djvu/9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9-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1.djvu/10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9-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1.djvu/11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9-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1.djvu/1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9-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1.djvu/13
大清一统志
大同府〈在山西省治北六百二十里东西距二百六十里南北距四百六十里东至直隶宣化府〉
〈怀安县界二百十里西至朔平府左云县界五十里南至代州繁峙县界一百六十里北至察哈尔〉
〈界三百里东南至宣化府蔚州界二百五十里西南至左云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北至察哈尔界三〉
〈百一十里西北至朔平府宁远厅界一百三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七百二十里〉
︹分野︺天文昴毕兼尾箕分野大梁之次〈按汉书地理志赵地昴毕〉
〈分野燕地尾箕分野今应州以东为燕地与宣府同分自大同以至偷林则皆赵分大同一府有燕〉
〈赵二分〉
︹建置沿革︺禹贡冀州之域周并州地战国属赵秦雁
门郡地汉为雁门郡东部都尉后汉末废晋永嘉
五年封拓跋猗卢为代公遂有其地后魏天兴中
徙都于此置司州牧及代尹延和元年改万年尹
陷废北齐天保七年复置恒州并置安远临塞威
远临阳等郡周平齐州郡并废隋为马邑郡地唐
州〈元和郡县志自朔州北界定襄城移云州于此〉永淳元年废开元十八
年复置天宝初改曰云中郡乾元初复曰云州属
河东道会昌三年置大同都团练使四年升为都
门节度使徙治代州五代唐同光二年复置大同
节度使晋天福初割入契丹辽重熙十三年建为
西京升大同府宋宣和五年复归于宋改曰云中
府寻入金复为西京路大同府元至元二十五年
改西京曰大同路属河东山西道明洪武五年置
山西行都指挥使司七年改为大同府隶山西布
政使司
本朝因之隶山西省领厅一州二县七
大同县〈附郭东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八里东至阳高县界六十里西至朔平〉
〈府左云县界六十里南至应州界八十五里北至边墙八十三里东南至浑源州界八十里西南至〉
〈怀 仁县 界 六 十 里 东 北 至 阳 髙 县 界 九 十 里西北至 边墙 一 百 里 汉 置 平 城 县 属 雁 门 郡 为 东部都〉
〈尉治 后 汉 末 废三 国 魏 复 置属 新兴 郡晋属雁 门郡后 魏 天 兴 中建 都 为 代 郡治 延和 元年改曰 万〉
〈年太 和 十 七 年 复曰 平 城 为恒 州 治 孝 昌中 废北齐天 保 七 年 置 恒安 镇 寻 改置 太 平 县 后周 改曰〉
〈云 中 属 朔 州 隋改 为 云 内 属 马 邑 郡 后 徙 唐初 为北 恒 州 治 贞 观十 四 年 于 恒 安 镇 改 置 定 襄县 为〉
〈云 州 治 永 淳 元 年 州 县 俱 废开元 十 八 年 置 云 中县 为 云 州 治 辽 重 熙 十 七 年析云 中 置 大 同 县 为〉
〈西 京 大同 府 治 金 因 之元 至 元 二 年省 云 中 入大 同 为大 同 路 治 明 为大 同 府 治 本 朝 因 之〉丰
镇厅〈在 府治 北 边 墙 外 一 百 里 东 西 距 二百 三十里 南北 距 二 百 二 十 里 东 至 直 隶 宣化 府张〉
〈家口 理 事厅 界 二 百 里 西 至 朔 平 府 宁 远厅 界 三十里 南 至大 同 县 界 二 十 里 北 至 察 哈 尔正 红 旗〉
〈正 黄 旗 游 牧 地 界 二 百 里东南 至 天 镇 县 界 二百三 十 里 西 南 至 宁 远 厅 界二十 五 里 东 北 至 察哈〉
〈尔正 黄旗 草地 界二 百 一 十里 西北 至 宁远厅界三十 里 本朝 初为 䝉 古 察哈 尔地 及 太仆寺牧〉
〈厂 雍 正 三 年 隶 直 隶 宣 化 府 张 家 口 理 事厅 管 理十 三 年 改 隶 山 西 省 设 丰 川 䘙 并 设 镇 宁所 干 隆〉
〈十 五 年 裁 䘙 所 改 设 丰 镇 厅 属 大 同 府 移 旧 驻阳 高 县 之 理 事 通 判 驻 此 三 十 三 年 改 设 同 知〉怀
仁 县〈在 府 西 南 七 十 里 东西 距 六 十 里 南 北 距九十 里 东 至 大 同 县 界三 十 里 西 至 朔 平 府左〉
〈云 县 界 三 十 里 南 至 山 阴 县 界 三 十 里 北 至 左 云县 界 六 十 里 东 南 至 应 州 界 三 十 里 西 南 至 朔 平〉
〈府 朔 州 界 九 十 里 东 北 至 大 同 县 界 十 里 西 北 至左 云 县 界 八 十 里 汉 沙 南 县 后 魏 时 废 隋 开 皇 二〉
〈年 移 云 内 来 治 属 马 邑 郡 后 废 唐 云 中 县 地 辽 析置 怀 仁 县 属 大 同 府 金 贞 祐 二 年 升 为 云 州 元 复〉
〈曰怀 仁 县 属 大 同 路 明属大 同 府 本 朝 因 之〉 浑 源 州 〈在 府 东 南 一 百 二十 里 东 西 距 九 十〉
〈五 里 南 北 距 二 百 十 里 东 至 广 灵 县 界四十 里 西至 应 州 界 五 十 五 里 南 至 代 州 繁 峙 县界九 十 里〉
〈北 至 大 同 县 界 一 百 二 十里 东 南 至 灵 邱县 界一百 十 里 西 南 至 繁 峙 县 界八 十 里 东 北 至阳 高县〉
〈界一 百 五 十 里 西 北 至 怀 仁 县 界 七 十 里 汉 置 崞县属 雁 门 郡 后 汉 及 晋 初 因 之 永 嘉 五 年 割 入 于〉
〈代后 魏 改 为崞 山 县 天 平 二 年 改 属 繁 峙 郡后 周废隋 为 云 内县 地 唐 为 云 中 县 地 后 分 置 浑源 县〉
〈属 应 州 五 代 晋 初 随 州 入 辽 辽 因 之 金 贞 祜 二 年于 县 置 浑 源 州 元 至 元 四 年 省 浑 源 县 入 州 属 大〉
〈同 路 明 属大 同府 本 朝因 之〉应 州〈在 府 南 一 百 二 十 里 东 西 距七 十 里 南 北 距 七 十 五 里 东〉
〈至 浑 源 州 界四十里 西 至 山 阴 县 界 三十 里 南 至代 州 繁 峙 县界四十 里 北 至 大 同 县 界三 十 五 里〉
〈东 南 至 繁 峙 县 界五 十 里 西 南 至 繁 峙 县 界 五 十五 里 东 北 至 大 同县 界 四 十 里 西 北 至 怀 仁 县 界〉
〈三十 里汉 置 剧阳 县 属 雁 门 郡 后 汉 因 之晋 省 后魏为 桑干 郡 地隋 为 马 邑 郡 地 唐 为 马 邑县 地 五〉
〈代唐 明 宗 置 金 城 县兼 置 应 州 天 成 元 年 升 为 彰国军 节 度 晋 天 福 元年 入 辽 辽 因 之 属 西 京 道 宋〉
〈宣 和 五 年 属 云 中 路 寻入 金亦 曰 应州 彰 国 军 节度 仍 属 西 京 路 元 曰 应州 属大 同 路明 初 省 金 城〉
〈县入 州 属 大 同府 本 朝 因 之〉 山 阴县〈在 府西 南 一 百 四 十 里 东西 距五 十 五 里 南 北 距 八〉
〈十 里 东 至 应 州 界 二十 五 里 西 至 朔 平 府 朔州 界三 十 里 南 至 代 州 界三 十 里 北 至 怀 仁 县 界五 十〉
〈里 东南 至 代 州 繁峙 县界九 十 里 西南至 朔 州 界四 十里 东 北 至 应州 界三十 里 西 北至朔 州 界 二〉
〈十 五 里汉 置 𪶁陶 县 属雁 门郡后 汉 及 晋 因 之 后省 隋 为善 阳 县地 唐 为马 邑县地 辽 置 河 阴 县 属〉
〈朔州 清 宁 中 改 属应 州金 大 定 七年改 为山 阴 县贞祐 二 年 升 为 忠州 元至 元 二 年并入 金城 县 后〉
〈复 置 仍 属 应 州明 属大 同 府 本 朝因 之〉阳 高县〈在 府 东 北一 百 二 十里 东 西 距八 十 五 里〉
〈南 北 距 一百 四 里 东至 天 镇县 界二 十 五里 西 至大 同 县 界六 十 里 南至 大 同县 界九 十 里北 至 边〉
〈墙 十四 里 东 南至 天 镇 县 界 四十 里 西 南至 大 同县 界五 十 里 东北 至 天 镇 县 界六 十 里 西北 至 大〉
〈同县 界六 十 里汉 置高 柳县 属 代 郡 为西部都尉治后 汉为 代 郡治 县寻 废晋 复 置 后 魏永熙中于〉
〈县置 高 柳 郡 北 齐 郡县 俱省 辽 置长 青县 属大 同府金 大 定 七 年 更 名曰 白登 元 属大 同路 明洪 武〉
〈初 省 二十 六 年 改建 阳和 䘙属山 西 行 都指 挥使司 嘉 靖二 十 六 年设 大同 东路 本 朝 改曰 阳高〉
〈䘙 顺治 六 年 移 大同 府 治 于 此 八 年 还 故治 雍正三 年改 䘙 为 县 属大 同 府 干 隆 三 十 三 年改 大同〉
〈府同知为通判驻此〉天镇县〈在府东北 一百 八 十里东西 距六十五里 南北 距 一百三十 三〉
〈里东至 直 隶 宣化府怀 安县 界三十 里 西至阳高县界三 十 五 里南至广 灵县 界一百 十 三里北至〉
〈边墙二十里东南 至 宣 化府西宁县 界 八十里西南至阳高县界四 十 里 东北至怀安 县 界四十五〉
〈里西 北至阳 高县 界二 十里汉 置阳原县属代 郡后汉 省后魏 道武 帝置 广牧县 后为塞外地唐 置〉
〈天成 军辽置 天成 县 属大同 府金曰 天 城元 初 复故名 属宣德 府中 统 三年改 属兴和 路 明洪 武 四〉
〈年县改 属大 同府 寻 废二十 六年置天 成 镇卤二䘙属山 西行 都指 挥 使司 本朝改曰 天 镇䘙雍〉
〈正 三年 改䘙为县 属大 同府〉广 灵县〈在 府东 南二 百四十 里 东西 距八 十七 里南北 距 八〉
〈十里 东至 直隶宣化 府 蔚州 界二 十 七里 西 至浑源州 界六 十里南至 灵 邱县 界四 十 里北 至 宣化〉
〈府 西宁县 界四 十 里 东南至 蔚州界七 十里西 南至 灵邱县 界七 十 里 东北至 西宁县界 八十里 西〉
〈北至阳高 县 界一百 二十 里汉置平舒县 属代 郡后汉晋及 后 魏因之 孝昌 中陷天平中复 置兼 置〉
〈上谷郡北齐并省入灵邱县唐为兴唐县地五代后唐同光初析置广陵县属蔚州辽因之金改曰〉
〈广灵仍属蔚州元 明因之本朝雍正三年改 属太同 府〉灵 邱县〈在府东南二百七十里东〉
〈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东至直隶易州广昌县界四十里西至浑源州界四十里南至直〉
〈隶正定府阜平县界一百三十里北至广灵县界四十里东南至直隶保定府唐县界二百里西南〉
〈至代州繁峙县界六 十里东北至直隶宣化府蔚州界五十里西北至 浑源州界四十里汉置灵邱〉
〈县属代郡后汉省后魏复置天平二年兼置灵邱郡后周又置蔚州隋开皇三年郡废大业二年州〉
〈废属雁门 郡唐武德六年复置蔚州侨治阳曲县七年侨治 繁峙县八年侨治秀容之北恒州城县〉
〈皆随州寄治贞观五年破突厥复故地还治灵邱县天宝初移蔚州治安边县以灵邱县属焉辽及〉
〈金初因之 贞祐二年升为成州四年割为代州支郡元复曰 灵邱县属蔚州明因之 本朝雍正三〉
〈年属大同府〉
︹形势︺北临广野延亘千里封略之内南北错居〈太平寰宇〉
〈记〉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为边
郡之要冲〈府志〉
︹风俗︺其民鄙朴少礼文好射猎〈汉书地理志〉质直淳厚〈图书〉
〈编〉俗尚武艺信义相先〈旧志〉士人劲直率矜名节饬
廉隅犹存忠厚之风〈府志〉
︹城池︺大同府城〈周十三里门四池广一丈五尺明洪武中因旧土城甃砖城东南北各有〉
〈小城周五里门三明景泰天顺间筑 本朝顺治八年修乾隆十年重修 大同县附郭〉怀仁
县城〈周三里有奇门二池广一丈八尺明洪武中因土城増筑万历间甃砖 本朝増修〉浑
源州城〈周四里有奇门三池广二丈后唐时土筑明万历中甃砖 本朝顺治六年修乾隆〉
〈三十二年重修〉应州城〈周五里有奇门三池广二丈明洪武中土筑隆庆中甃砖 本朝顺〉
〈治十二年修康熙元年乾隆十一年重修〉山阴县城〈周四里有奇门三池广二丈宋时土〉
〈筑明隆庆中甃砖 本朝乾隆二十八年修〉阳高县城〈周九里有奇门三池深三丈明〉
〈洪武中土筑崇祯中甃砖 本朝乾隆十二年修〉天镇县城〈周九里有奇门四有池明〉
〈洪武中因旧城土筑万历中修 本朝乾隆十二年重修〉广灵县城〈周三里有奇门二池〉
〈广三丈后唐时土筑明万历中甃砖 本朝顺治六年修〉灵邱县城〈周四里有奇门二池〉
〈广三丈唐开元中土筑明万历中甃砖本朝顺治十二年修乾隆十三年重修〉
︹学校︺大同府学〈在府治东南旧在府治东即辽金西京国子监明洪武中改建 本朝顺〉
〈治十二年修入学原额二十名乾隆五十四年裁拨霍州灵石县三名〉大同县学〈在县〉
〈治西北隅旧与府学一区明万历初徙建今所 本朝康熙五十六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怀
仁县学〈在县治西北隅旧在城东门外明洪武中徙建今所 本朝顺治康熙间屡修入学〉
〈额数八名〉浑源州学〈在州治西元皇初建 本朝顺治六年修入学额数十二名〉应
州学〈在州治西南旧在城西北隅辽清宁间建明洪武中徙建今所 本朝顺治十一年修康〉
〈熙四十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山阴县学〈在县治西宋建明嘉靖中増修 本朝初〉
〈重修入学额数八名〉阳高县学〈在县治东旧在高山䘙东偏明成化中建万历中移建今〉
〈所 本朝顺治间修康熙二十六年重修向为卫学雍正三年改设入学额数八名〉天镇县
学〈在县治东明戌化中建 本朝康熙八年修五十五年重修向为䘙学雍正三年改设入学额〉
〈数八名〉广灵县学〈在县治西北明洪武初建在县治西后徙今所 本朝顺治十四年〉
〈修入学额数八名〉灵邱县学〈在县治东金贞祐间建 本朝顺治十七年修康熙十七〉
〈年重修入学额数八名〉云中书院〈在府治东明御史陈文燧建〉延陵书院
〈在 广 灵 县 城 内 西 北 隅 本 朝 干 隆 二 十 五 年 建 按 旧 志 载 务 学 书 院 在 府 治 西 南 明 宏 治 中 朱〉
〈仕 玳 构 此 以 贮 御 赐 书 籍 赐 额 务 学翠 屏 书 院 在浑 源 州 南 七 里 翠 屏 山 金 状 元 刘 㧑右 丞 苏 保 衡〉
〈讲 学 处 石 溪 书 院 在 浑 源 州 治 北 七 里明 正 德 间 巡 抚 石 玠 建 今 并 废 谨 附 记〉
︹户口︺〈原 额 人 丁 四 万 五 千 二 百 二 十 二 今 滋 生 男 妇共 七 十 六 万 四 千 九 百 二 十 三 名 口 计 一 十 三〉
〈万 三 千 六 百五 十 五 户〉
︹田赋︺〈田 地 五 万 一 千 二 百 八 十 二 顷 一 十 八 亩 六 分有 奇 额 征 地 丁 正 杂 银 一 十 一 万 二 千 六 百 三〉
〈十 两 八 钱 三 分 一 釐 粮 一 万 四千 九 百 七 石 八 斗 一 升 有 奇〉
︹山 川︺纥真山 〈在 大 同 县 东 亦名 纥 于 山 隋 书 地 理 志云 内 县 有 纥 真山 元 和 志 在 云 中 县 南〉
〈三 十 里蕃 语 纥 真 汉 言 三 十 里 寰 宇 记 冀 州 图 云登 之 望桑 干 代 郡 数 百 里 夏 恒 积 雪 故 彼 人 语 曰〉
〈纥 真 山 头 冻 死 雀 又 有 神 泉 人 歌 曰纥 真 山 头 有 神 井 入 地 千 尺 绝 骨 冷〉奚 望 山 〈在 大同 县〉
〈东金史地理志大同县有奚望山寰宇记在云中县东一百里〉白登山〈在大同县东一名白〉
〈登台汉书匈奴传髙帝自将兵击冒顿先至平城冒顿纵精兵围高帝于白登七日颜师古曰白登〉
〈在平城东南十馀里服䖍曰白登去县七里魏书本纪太祖天兴二年起鹿苑于南台阴北距长城〉
〈东包白登太宗永兴五年大阅于东郊帝临白登躬自校览泰常四年筑宫于白登山水经注今平〉
〈城东十七里有台即白登台台南对冈阜即白登山括地志白登山在定襄县东三十里元和志在〉
〈云中县东北三十里〉七峰山〈在大同县西南四十五里又名玉龙山有石洞天桥〉禅房
山〈在大同县西南六十里周六里上有寺塔皆创自辽〉火山〈在大同县西水经注火山上有〉
〈火井南北六十七步广减尺许源深不见底炎势上升常若微雷发响以草内之则烟腾火发山亦〉
〈名荧台火井东五六尺有汤井广轮与火井相状势热又同以草内之则不燃皆沾濡露结故俗以〉
〈汤井为目井北百馀歩有东西谷广十许歩南岸下有风穴厥大容人其深不测穴中肃肃常有微〉
〈风虽三 伏盛暑 寒吹凌人 不可暂停山 出雏乌形类鸦纯 黒姣好 缋采绀发 觜若丹砂性 驯良而易〉
〈附曰 赤 觜乌亦 曰阿雏元和志火 山 在云中 县西五里〉 武 州山〈在大同县西一名武周山〉
〈魏土 地记 平城宫西三 十里有武 州塞口 隋书地理志 云内 县有武周山 寰宇记引 冀州图 云山东〉
〈西数百里 南北 五 十里山 之 南面壁立千仞 旧志 在 县西二 十 里〉雷 公山〈在大同县西北〉
〈十 五里 周 三 十里上 有雷公 庙及 龙 亭 旱祷辄 应〉神 山〈在大同县北四十里〉方山〈在大〉
〈同县 北一 名方 岭魏书高祖纪 太和三 年六月 起文石 室灵 泉殿 于方山八月乙 亥幸方 山起思 远〉
〈佛寺水经 注 羊水又东注 如浑水 乱流迳方岭通鉴注方山 在 平城西北如 浑水上 旧志在县北五〉
〈十里〉采掠山 〈在大同 县东北 金史地理 志 白登山有采掠山 旧志在 县东北四 十 里一名采〉
〈药山其 山多产药 材〉豺 山〈在大同 县东北塞 外魏 书太祖 纪天兴六 年七月筑 离宫 于豺山 天〉
〈赐 元年十 二月 幸豺山 宫〉芦 子山〈在怀仁 县西 南 十五里盘回八十 三里 旧 有铁冶〉小
峪山〈在怀仁县西南二十里上有张万戸洞〉牙余山〈在怀仁县西南三十五里相近〉
〈为红山谷中有舍身崖〉大峪山〈在怀仁县西南四十里峪关可行车南通雁门等关西通〉
〈左云县〉金仙山〈在怀仁县西南五十里上有金仙洞洞南为滴水崖石壁有孔日滴水数〉
〈瓢可供数人之饮〉燕家山〈在怀仁县西南六十里上有洞〉金龙山〈在怀仁县西南〉
〈七十里金史地理志怀仁县有金龙山旧志周三十六里有泉相传与马邑金龙池脉相通故名〉
清凉山〈在怀仁县西十五里金史地理志怀仁县有清凉山明统志旧有砖塔及利国铁冶〉
〈山之西有寒泉〉石井山〈在怀仁县西十五里峪中有石井〉锦屏山〈在怀仁县西二〉
〈十五里金史地理志怀仁县有锦屏山明统志峰峦耸翠旧有瓷窑及铁冶〉鹅毛口山
〈在怀仁县西北十五里西通左云右玉二县〉得胜山〈在怀仁县西北二十里峻石崎岖明〉
〈隆庆中凿砌石梯数里〉陈家峪山〈在怀仁县西北二十里旧志相传宋杨业驻兵处〉
团山〈在怀仁县西北二十五里周四十七里〉玉龙山〈在怀仁县西北四十里七峰并〉
〈列有青石盘旋至巅如龙状壁有玉龙洞上有铁瓦覆之登者援铁索履浮木而上下觑诸山若凌〉
〈空然中有恒岳行宫山岩耸出风雨不侵诚天建也〉五峰山〈在浑源州东三十里山形如掌〉
〈上有五 峰观观有三 洞〉柏 山〈在浑源州东南十里与恒岳相接山高多柏顶有惠岭亦曰秀〉
〈岭下有黒龙池云兴即雨〉恒山〈在浑源州东南二十里 即北岳水经注崞山县南北元 岳括地〉
〈志北岳有五别名一曰兰台府二曰列女宫三曰华阳台四曰紫薇宫五曰太乙宫释家谓之青峰〉
〈埵水经谓之元岳又名阴岳紫岳恒岳志山之最髙胜者无逾岳顶亦名天峰岭入山之迳自山门〉
〈东北行三里 许曰歩云路石径盘纡又三里为望仙岭有望仙 亭又三里为虎风口路益陡峻相近〉
〈为紫芝峪又 有太尉祠祠上为白龙洞山之东峰为琴棋台一 峰突出旁有石几自台而下折东稍〉
〈北为㑹仙府左有集仙洞府东有白虎峰相近有白云堂又有夕阳岩在琴棋台之东崖下为通元〉
〈谷旁有潜龙二泉相距尺许一甘一苦饮浴可愈疾又有聚老岭延亘峻险自琴棋台而南有翠雪〉
〈亭亭下为自在林万松攒植 按恒山汉书地理志以为在上曲阳历代诸志皆因之尚书周礼注〉
〈疏亦云自汉宣帝神爵元年祀北岳常山于曲阳唐宋祀典皆在定州至宋始有恒山没于辽从曲〉
〈阳县望祀之说明人乃定浑源之元岳为恒山宏治六年马文升请𨤲正祀典乃修治浑源州旧庙〉
〈而秩祀尚在曲阳 本朝顺治十七年始改岳祭于浑源〉孙膑山〈在浑源州东南六十里南〉
〈麓有千佛洞皆凿石而成〉翠屏山〈在浑源州南七里秀丽如画屏滱水出其东麓一名高氏〉
〈山亦作高是山海经高是之山滱水岀焉水经注滱水出灵邱县西南高氏山山上有石铭题言冀〉
〈州北界故世谓之石铭陉元和志石铭陉岭在灵邙县西北八十里寰宇记高是山在灵邱县西北〉
〈七十里 按是山古属灵邱今属浑源浑源唐末始置县其东南大率皆灵邱县地〉龙山〈在浑〉
〈源州西南四十里亦名封龙山其绝顶曰萱草坡翠杉苍桧千尺凌云魏书太宗纪泰常二年司马〉
〈顺之入常山遂聚党于封龙山旧志夏时雨过山气上腾如龙故名金末李冶元好问张德辉常游〉
〈此山时号龙山三老〉凤凰山〈在浑源州西北七里山形如凤凰神溪水发源其麓〉崞山
〈在浑源州西北二十里汉以此山名县魏书世祖纪太平真君二年葬惠太后于崞山水经注崞山〉
〈县右背崞山旧志有横山在州西二十里南北横亘隐如城郭故崞县在其左即故崞山矣〉昼
锦山〈在浑源州西北二十二里以元尚书孙公亮居其下故名其相接者曰马鞍山〉龙角
山〈在浑源州北二十里双峰并峙状如龙角〉翠微山〈在应州东南三十里山色极翠秀又〉
〈云山在州东南四十里周五十八里〉茹越山〈在应州南四十里屏列如壁林木深秀中有书〉
〈堂岩其山与代州繁峙县接界〉龙湾山〈在应州西南四十里一名南山周六十三里有龙湾〉
〈峪〉香峰山〈在应州西南四十里上有石甃井〉龙首山〈在应州东北三十里一名〉
〈边耀山高峰相接长二十馀里上有神农庙〉香山〈在山阴县南三十里高一千二百馀丈周〉
〈一百馀里三峰秀起松石苍翠〉龙门山〈在山阴县南三十里周八十三里一名隘门山上有〉
〈御射台后魏文成帝常较射于此〉复宿山〈在山阴县南金史地理志金城县有复宿山府〉
〈志谓之佛宿山金王拱碑云文殊大师留宿处在县南三十五里接代州界俗名草垛山〉黄花
山〈在山阴县北即古黄瓜堆魏书序纪穆帝六年于灅水之阳黄瓜堆筑新平城水经注桑干水〉
〈东南迳黄瓜阜西又迳其堆南北齐书文宣纪天保五年茹茹寇肆州帝自晋阳讨之至恒州黄瓜〉
〈堆通鉴唐垂拱三年黒齿常之大破突厥于黄花堆金史地理志山阴县有黄岭旧志谓之黄花山〉
〈在县北四十里东接应州北接怀仁县界〉蟠羊山〈在阳高县东魏书太祖纪天赐四年五月〉
〈北巡自参合陂东过蟠羊山通鉴晋太元二十年燕主垂遣太子宝伐魏魏军至参合陂西燕军在〉
〈陂东营于蟠羊山南水上〉雁门山〈在阳髙县西北边墙外山海经碣石之山又北水行五百〉
〈里至于雁门之山郭璞曰在高柳北水经注其山重峦叠𪩘霞举云高连山隐隐东出辽塞〉盆
山〈在天镇县东十里其形如盆上有石洞〉晚霞山〈在天镇县东南二十里形似莲花又〉
〈名莲花山〉神头山〈在天镇县东南六十里尖峰耸立〉峰山〈在天镇县南二十里〉
〈平地突起上有风神庙〉福禄山〈在天镇县东北十里〉二郎山〈在天镇县东北十五〉
〈里有泉不盈不涸取之不竭泉上有庙祈祷辄应〉壸山〈在广灵县东一里壶流河绕其下故〉
〈名〉飞凤山〈在广灵县东二十里平地一冈突起轩如翔凤下有西马庄元侍郎庞清居此〉
〈清常任洗马故以官名庄今讹洗为西〉加斗山〈在广灵县东南二十里周一百二十里层〉
〈峦突起高出云表一名神峰山上有圯城〉玉峰山〈在广灵县南一里两峰突岀如玉一名遇〉
〈逢山俗传遇仙人采药于此〉直峪山〈在广灵县南十五里〉天井山〈在广灵县西南〉
〈二十里上有石井〉林管山〈在广灵县西南四十里一名林关山周三十六里为西南咽喉〉
〈山下有石夹泉下流数里出口〉社台山〈在广灵县西关内石罔如台故名〉鞍子山
〈在广灵县西三里两阜相连其状如鞍〉石梯山〈在广灵县西二十里为驿路所经自麓至〉
〈岭石阶天然明嘉靖中高仲宝修葺遂为坦途〉黄龙山〈在广灵县西三十里相传有黄龙见〉
〈此〉白羊山〈在广灵县西五十里周二十六里中有泉湍瀑声如唾玉名曰瑞泉〉望狐
山〈在广灵县西六十里周三十二里〉千福山〈在广灵县西北五里出花斑石旧志一名〉
〈千夫山相传前代遣千夫取石祠而祷之今神祠尚存民常祈福于此〉九层山〈在广灵县〉
〈西北二十五里山有九层因名〉六楞山〈在广灵县西北七十里前后各垂三脊峻险幽深〉
巧八山〈在广灵县北二十里一山居中四围七山相向〉牛栏埚山〈在广灵县北三〉
〈十里周围有天生石栏〉平顶山〈在广灵县北三十里周四十里山顶方平故名〉老山
〈在广灵县东北三里一名翠山其山皆石百草环生若翠然〉瓦房山〈在广灵县东北四十〉
〈里周五十三里形如瓦屋〉桦山〈在广灵县东北四十里一名桦涧岭多产桦树上有三岔砦〉
山〈在灵邱县东十八里〉三山〈在灵邱县东二十五里三峰巍峙〉隘门山〈在灵〉
〈邱县东南周二十里水经注滱水自县南流入峡谓之隘门设隘于峡以讥禁行旅高峰隐天深溪〉
〈埓谷寰宇记隘门山亦曰隘口今呼为龙门在县东南十五里壁立直上层崖刺天有古道极狭后〉
〈魏明元帝置义仓之所〉太白山〈在灵邱县南十里元和志有锺乳穴其深不测仰望穴中〉
〈乳如悬穗旧志在县南二十里高十五里周七十五里𮞉绕十八盘雪积春暮不消〉枚𮞉山
〈在灵邱县西元和志滋水出灵邱县枚𮞉山寰宇记土地记云卤城东三十八里有枚𮞉岭北与髙〉
〈是山连麓接势通为高是山〉花山〈在灵邱县西北十二里春花特盛〉圣水山〈在灵〉
〈邙县北三十里周三十二里山下有泉旱祷辄应亦名龙泉山 按省郡各志并载圣水山在县西〉
〈北龙泉山在县北其实一山也今据邑志删正〉恶道山〈在灵邱县东北二十里路险峻难行〉
双化岭〈在大同县西三十里盘踞百馀里府志世传有二僧同化于此岭西有古寺〉野
狐岭〈在大同县西北二十里辽史兴宗纪重熙六年夏四月猎野狐岭元史穆瑚黎传穆瑚黎〉
〈从太祖伐金金兵四十万阵野狐岭北穆瑚黎率敢死士大呼陷阵帝麾诸军并进大败金兵 穆〉
〈瑚黎旧作木华黎今改正〉枪锋岭〈在浑源州东南五十里〉枳儿岭〈在天镇县东三〉
〈十里〉断驾岭〈在广灵县西四十里〉𮞉岭〈在广灵县西五十里又有马蹄岭亦在县西五〉
〈十里〉火烧岭〈在广灵县西北五十里赤崖烂然与桦山皆称险峻〉银钗岭〈在灵邱县〉
〈东二十五里周三十里接直隶易州广昌县界两傍高山卓峙如立钗然〉玉华峰〈在浑源州〉
〈南十里恒山之左双峰耸翠形如削玉〉化悲岩〈在山阴县西南接朔州界两峰壁立东岩〉
〈有石穴颇深广中有北岳祠中溜圣水滴日盈𦈢以禜雨奇验县志相传有樵夫夏初采薪至岩窟〉
〈见二仙对奕樵夫留薪窟中归告诸父老伐木凿石构祠四楹〉赵霸冈〈在应州东二十五里〉
〈南滨浑河〉护驾冈〈在应州南三十里相传魏孝文帝驻跸于此〉卧龙冈〈在广灵县〉
〈北八里山脉蜿蜓自西而来凝结东向与龙虎岩对峙左右宛然二龙每夏时平地有光上浮若引〉
〈练贯二山之麓冬春则不复见〉大石峪〈在应州东南三十里相近又有小石峪皆南通代州〉
〈繁峙县〉箭杆峪〈在应州西南四十里相近又有明福刘家神堂等峪〉东安峪〈在应〉
〈州西南五十五里又西五里有西安峪〉神峪〈在阳高县西北边墙外去守口峪十五里山阜〉
〈有穴俗名风洞邃不可测有石板掩口之半〉白狼堆〈在应州西北水经注湿水又东北迳〉
〈白狼堆南魏道武帝于是遇白狼之瑞故斯阜纳称焉阜上有故宫庙楼榭基雉尚崇每至鹰隼之〉
〈秋羽猎之日肆阅清野为升眺逸地〉沙陵〈在阳高县南水经注湿水又东迳沙陵南魏金田之〉
〈地〉如浑水〈在大同县东北四十里自塞外南流入又南至县东南入桑干河今名御河水〉
〈经注如浑水出凉城南旋鸿县西南五十馀里东流迳故城南又东合旋鸿池水东南流迳永固县〉
〈右会羊水又南至灵泉池又南迳北宫下又南分为二水一水西出南屈入北苑中历诸池沼又南〉
〈迳虎 圏东又 迳 平城 西 郭内 又屈迳 平 城县故 城南夹 御路南 流 迳蓬 台 西又 南迳皇 舅 寺西又 南〉
〈迳永安 七级 浮 图 西又 南绕 岀 郊 郭又 南 迳白 登山西又 迳安 先 宫 东又 南迳 平 城 县故 城 东自 北〉
〈苑 南出 历 京 城 内 又南 迳 籍田及 药圃西明堂东又 南与 武 周 川 水 㑹又 南 流迳班 氏县故城东又〉
〈东南流注 于湿 水 府志御河源出 府 东 北边墙外葫芦海经 得胜 堡 东宏赐堡西过 府 东 门外又南〉
〈流与 武 周 川合 又 东南至县东 南 三 十里 注 桑干河〉武 周塞水〈在 怀仁县 南七 十里源 出〉
〈县西 新庄村 东流 迳 薛家庄 又东 流至 县 东 南入桑干 河一名 新庄 河 又名南 河水 经注 武 周 塞水〉
〈出故 城 东东 南 流岀 山 迳日没城 南 又东 流 右注 桑 干水〉武 周川水 〈自朔 平府左云 县东〉
〈流入 怀仁 县北 又 东南流至大同 县东 南入 御河今名 十里 河水 经 注武周川水又 东北 右合 黄山〉
〈水又 东 迳故 亭 北右合火山 西谿水 又东南流水侧有 石 祇洹 舍 并诸窟室又 东转迳 灵岩南又东〉
〈南流 出山又 东 迳 平城县南 东南流 注 如 浑水〉乱 岭关水〈在 浑源 州 东 四十 里西 流 入 浑〉
〈河〉远望峪水〈在浑源州东南十里出远望峪西北流入浑河〉温泉水〈在浑源州〉
〈东南一百里西南流入滱水水经注温泉水出西北暄谷其水温热若汤能愈百疾东南流经兴豆〉
〈亭北又东注于滱水〉滱水〈在浑源州南出翠屏山东南流入灵邱县又东南流入直隶易州广〉
〈昌县界即古呕夷水周礼职方并州川曰呕夷汉书地理志灵邱县有滱河东至文安入大河过郡〉
〈五行九百四十里并州川水经注滱水岀灵邱县高氏山即温夷水也南迳𠉀塘又东合温泉水又〉
〈东莎泉水注之又东迳灵邱县故城南又自县南流入峡谓之隘门历南山沿涧西转迳御射台南〉
〈又西流南转东屈迳北海王详之石碣南元和志呕夷水一名滱水岀灵邱县西北髙氏山辽史谓〉
〈之浑源川今名唐河〉磁窑峡水〈在浑源州南十里北流入浑河〉李峪水〈在浑源州〉
〈西南十里北流入浑河〉凌云口水〈在浑源州西南三十里北流入浑河〉神谿水
〈在浑源州西北鳯凰山下水中有石方一亩高丈馀上有律吕神祠又乳泉水在州西二十里一〉
〈名西神谿水俱流入浑河〉崞川水〈在浑源州东北二十里流迳州西南麻家庄又西至应州〉
〈西安镇折而北入桑干河水经注崞川水岀崞山县故城南又西出山谓之崞口北流迳繁峙故城〉
〈东又北迳剧阳县故城西又东注于湿水〉石峪水〈在应州东南三十里有大石峪小石峪二〉
〈水合而北流迳州城东北又北合浑河入桑干河〉桑干水〈自朔平府马邑县东北流入山〉
〈阴县界又东北流迳应州界又东北流迳大同县东南五十里又东流入阳高县界又东流入天镇〉
〈县界又泉流入直隶宣化府怀安县界自应州东亦称湿水水经注桑干水又东左合武周塞水又〉
〈东南迳黄瓜阜西又屈迳其堆南又东右合枝津又东北迳魏亭西又东北迳白狼堆又东北迳巨〉
〈魏亭北又东崞川注之又东迳班氏县南如浑水注之又东北迳平邑县故城南又东迳沙陵南又〉
〈东迳狋氏县故城北又东迳道人县故城南又东迳阳原县故城南〉敦水〈在阳高县南东北流〉
〈入天镇县西入雁门水山海经少咸之山敦水岀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水经注敦水导源西北少〉
〈咸之山南麓东流迳参合县故城南又东𣸢水注之东北注雁门水〉雁门水〈源出阳高县西〉
〈北边墙外东南流入阳高县北又东流入天镇县界又东流入直隶宣化府怀安县界水经注雁门〉
〈水出雁门山东南流迳高柳县故城北又东南流迳叱崄城又东南流屈而东北积为潭敦水注之〉
〈又东北入阳门山谓之阳门水与神泉合又东迳西伺道城北又东托台谷水注之〉托台谷
水〈在天镇县西南东北流入雁门水水经注托台谷水上承神泉于苇壁北东迳阳门山南托台〉
〈谷谓之托台水东迳三会城南又南迳托台亭北又东北迳马头亭北又东北注雁门水〉延鄊
水〈在天镇县西北边墙外水经注延鄊水出延陵县西山东迳延陵县故城北俗谓之琦城川又〉
〈东迳罗亭又东迳马城北又东注修水〉于延水〈在天镇县北一名修水一名东洋河源出〉
〈县北边墙外东南流至县东北又东南流入直隶宣化府怀安县界山海经梁渠之山修水出焉汉〉
〈书地理志代郡且如县有于延水水经注于延水出塞外柔元镇西长川城南小山东南流迳且如〉
〈县故城南即修水也又东南迳马城县故城北俗谓是水为河头又东迳零丁城南右合延乡水〉
祁夷水〈在广灵县南关外郑康成颜师古以此为呕夷川今名壶流河源出县西三十里东〉
〈流入直隶蔚州界汉书地理志代郡平舒县有祁夷水北至桑干入沽水经注祁夷水出平舒县东〉
〈迳平舒县之故城南泽中其水控引众泉以成一川东北迳兰亭南又东北迳石门关北又东北流〉
〈水侧有故代王鱼池〉丰水〈在灵邱县东南二十里平地上乱泉涌出上建丰水神祠东流为葫〉
〈芦河〉滋水〈在灵邱县西南二十里源出枚𮞉山一名莎泉水东流入唐河水经注莎泉水东南〉
〈入于滱水元和志滋水出县西枚回山悬流五丈激湍之声响动山谷樵伐之士咸由此渡巨木沦〉
〈渚久方出或落崖石无不粉碎〉水磨河〈在大同县东门外源出平地东流入桑干〉大峪
河〈在怀仁县南四十里又北十里有薛家河又北五里有小峪河俱流入桑干河〉浑源河
〈在浑源州东南十里源出汉水峪分流绕城北西流汇为大泽又西流汇神谿水折而西北至应州〉
〈龙首山又折而北入桑干河〉黄水河〈在应州西南自朔平府马邑县东北流入山阴县界〉
〈又东北流入州西北八里入桑干河即古湿水也〉清水河〈在应州西北东南流迳黄瓜堆〉
〈北东流入桑干河〉木瓜河〈在应州西北二十里东流入桑干河〉白泥河〈在山阴县〉
〈东一名白迷河源出县东南界榆林峪东北流入应州界曰盆子峪河〉天河〈在天镇县南一〉
〈里流至城北常泥淖不易过故名〉枕头河〈在广灵县南源出翟家疃形𩔖角枕东注壶流〉
〈河〉黒龙河〈在灵邱县西四十里源出黒龙谷上建黑龙池庙南入滱水〉镇子海
〈在怀仁县东南十五里周𮞉四十五里西北有泉深不可测县志镇子海居人决水导流于桑干河〉
〈今水涸皆为禾黍之地〉灵泉池〈在大同县城北魏书孝文纪太和九年六月幸方山遂幸〉
〈灵泉池水经注池东西一百歩南北二百步旧名白杨泉泉上出白杨树因名南面旧京北背方岭〉
〈左右山源亭观绣峙〉旋鸿池〈在大同县北边墙外魏书孝文纪太和十八年八月车驾次旋〉
〈鸿池水经注旋鸿水出凉城旋鸿县东山下水即成池北引鱼水水出鱼谿南流注池池水吐纳川〉
〈流以成巨沼东西二里南北四里北对凉州地之南池池方五十里俗名乞伏袁池西南流经旋鸿〉
〈县南右合如浑水〉龙池〈在应州西南四十里龙湾山下州志元大德三年道士张志通砌石〉
〈立亭其上旱祷有验〉集兴疃池〈在广灵县南五里其水清湛冬夏不竭注壶流河〉作
疃池〈在广灵县西水从西山底出深不可测〉石窟寒泉〈在大同县西三十五里武〉
〈州山峪中有石窟寺故名流至府城南注如浑水〉灰泉〈在怀仁县东二十五里源深不可测〉
〈每岁冬边外烧荒草灰自泉涌出〉圣水泉〈有二一在怀仁县东南海子村北一里许平地〉
〈涌出一在应州东三十里冬夏不竭〉唐泉〈在应州东安边镇自石涧流出下入浑河〉马跑
泉〈在应州南四十里朗岭关下〉何家泉〈在山阴县南三十里复宿山下又沙家泉在县〉
〈西北四十里一泉三眼水白而甘又称神泉〉洒雨泉〈在广灵县南十五里一名滋雨泉出〉
〈直峪山之崖孔间又二十五里有勒汉砦百家泉出焉浚源林管山下俱入壶流河府志洒雨泉在〉
〈直峪山源自石孔出遇旱使数妇人泼洒之遂雨北注枕头河东入壶流河〉一斗泉〈在广〉
〈灵县西北二十五里名胜志九层山有泉水仅斗许可供百馀家名一斗泉〉滴水崖泉
〈在广灵县北二十里名胜志巧八山有滴水崖泉自穴中出滴水成池〉白水泺〈在天镇县〉
〈西北辽史天祚纪保大元年三月闻金师将出岭西遂趋白水泺三年四月金兵送族属辎重东行〉
〈乃遣兵邀战于白水泺金史太宗子杲传天辅五年四月复取西京杲率大军趋白水泺分遣诸将〉
〈招抚未降州郡及诸部族〉羊城泺〈在天镇县北金史太宗子杲传天辅五年杲约宗翰㑹奚〉
〈上岭定议杲出青岭宗翰出瓢岭期羊城泺㑹军时辽主在草泺宗翰与宗干率精兵六千袭之辽〉
〈主西走〉鸦儿汇〈在广灵县西南四里鸦多饮啄于此中有古冰人感寒疾者取饮之汗出〉
〈即愈谚云寿民丹水〉温汤〈在大同县西南五里北史魏常爽传爽置馆于温水之右教授门徒〉
双井〈在怀仁县西南一百十里平地涌泉今砌为二井〉觉山井〈在灵邱县东南三十〉
〈里井在山中深三百尺〉
︹古迹︺平城故城〈在大同县东史记汉高祖本纪七年匈奴攻韩王信因与同反高祖自往〉
〈击之至平城匈奴围平城七日而后罢去后汉书明帝纪永平十六年骑都尉来苗出平城伐北匈〉
〈奴魏书穆帝六年修故平城以为南都太祖天兴元年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太宗泰〉
〈常七年筑平城外郭周围三十二里元和志云州本汉雁门郡之平城县汉末大乱自定襄以西遂〉
〈空曹公鸠集荒散复立平城县属新兴郡晋改属雁门郡后刘琨表封猗卢为代王都平城后魏道〉
〈武帝遂于此建都东至上谷军都关西至河南至中山隘门塞北至五原地方千里以为甸服孝文〉
〈帝改为司州牧置代尹迁都洛邑改置恒州孝昌之际代北尽为邱墟高齐文宣天保七年置恒安〉
〈镇徙豪杰三十家以实之今名东州城其年废镇又置恒州周武平齐州郡并废以其所置恒安镇〉
〈属朔州自周迄隋仍为镇唐武德四年平刘武周置北恒州七年废贞观十四年自朔州北界定襄〉
〈城移云州及定襄县于此复为黙啜所破移百姓于朔州开元十八年复置云州及云中县辽史地〉
〈理志晋高祖代唐以契丹有援立功割山前代北地为赂大同来属因建西京又析云中置大同县〉
〈金史地理志大同县有平城外郭元史地理志大同路大同县至元二年省西县入马盖即云中以〉
〈在大同西也城邑考今大同城东五里无忧陂上有平城外郭南北宛然相传后魏时故址旧志平〉
〈城有三皆在冀北一曰平城汉高被围之所为今大同一曰新平城拓拔猗卢所筑在今山阴县北〉
〈一曰小平城秦䝉骜所拔者今朔州地小平城见吞于秦两汉无闻新平城见据于六修后废独平〉
〈城魏以为都后复为镇称京置府至今显焉 按辽史以大同为本大同川地考之唐中受降城西〉
〈有大同川去此甚远辽史误〉班氏故城〈在大同县东南汉置县属代郡后汉末省水经〉
〈注如浑水南流迳班氏县故城东十三州志曰班氏县在郡西南百里北俗谓之去留城寰宇记班〉
〈氏故城汉为班氏县今废城存〉定襄故城〈在大同县西北二十八里唐置县属云州 按〉
〈汉定襄郡城在今朔平府北塞外此是唐定襄县城或以此为汉郡城非〉奉义故城〈在大〉
〈同县北辽置县金省为镇辽史地理志大同府奉义县本汉陶林县地后唐武皇与太祖会此析云〉
〈中县置金史地理志大同县有奉义镇 按汉陶林县属云中郡为东部在今朔平府北塞外非今〉
〈大同县境辽志误〉云内故城〈在怀仁县西南五十里辽史地理志怀仁县隋开皇二年〉
〈移云内县于此〉怀仁故城〈在今怀仁县治西辽置县因阿巴齐与晋王李克用㑹于东城〉
〈有怀想仁人之语故县取名金贞祐二年徙今治 阿巴齐旧作阿保机今改正〉崞县故
城〈在浑源州西汉置县属雁门郡汉末废晋复置永嘉五年刘琨以繁畤崞县等五县地予拓拔〉
〈猗卢遂入于代改曰崞山东魏天平二年移治水经注崞山县故城王莽之崞张也县南面元岳右〉
〈肩崞山处三山之中故以崞张为名旧志后魏崞山县唐末改为浑源县故城在州西二十里横山〉
〈左侧唐末以土地卤湿迁治东境即今州治故城墉址尚存 按通典元和志旧唐书地理志寰宇〉
〈记皆以崞为汉旧县惟文献通考以为隋县隋书地理志雁门郡崞县后魏置曰石城县开皇十年〉
〈改曰平寇大业初改为崞县魏书地形志石城县属秀容郡永兴二年置隋之崞县既为石城则汉〉
〈崞县即魏崞山无疑自孝宗以后陉北之地尽陷崞山徙于今代州西南而北城废水经注所言故〉
〈城是也地形志属繁畤郡者巳非旧治矣〉繁畤故城〈在浑源州西汉置县汉末废晋复置〉
〈后魏天平二年移于今代州繁畤县界水经注崞川水流迳繁畤故城东〉应州故城〈在今〉
〈应州东五代史职方考应州故属大同军唐明宗应州人也乃置彰国军舆地广记应州唐末置领〉
〈金城浑源二县旧志金城故城在今城东八里即故州治唐天宝初王忠嗣所筑今治旧为天王村〉
〈乾符间李国昌以故城颓圯移筑于此名金鳯城 按辽史地理志唐武德中置金城县后改应州〉
〈考通典元和志新旧唐书皆无金城县辽史所云武德中置不知何据〉剧阳故城〈在应〉
〈州东北汉置县晋省水经注崞川水又北迳剧阳县故城西阚骃曰在阴馆县东北一百三里〉𪶁
陶故城〈在山阴县东汉置县晋永嘉后废水经注南池北对𪶁陶县故城〉山阴故
城〈在今山阴县西南辽初为河阴县金史地理志山阴本名河阴大定七年以与郑州属县同故〉
〈更焉贞祐二年升为忠州元史地理志应州山阴县至元二年并入金城后复置旧志忠州故城在〉
〈县西南十五里元复置县时移治〉阳和卫故城〈即今阳高县治旧志明洪武二十六〉
〈年置阳和䘙宣德元年调高山卫于此嘉靖二十六年设备兵使辖卫四堡七分边九十六里有奇〉
〈为大同东路城南有关垒土为之内设阳和驿万历三十年増修又筑连城于关西隅屹为雄镇分〉
〈边十九里内杏园儿神峪沟天蓬沟皆极冲白沙滩次之边外二十馀里鹅沟等处即首领驻牧〉
道人故城〈在阳高县东南汉置县属代郡后汉末省水经注湿水东迳道人县故城南地〉
〈理风俗记曰初筑此城有仙人游其地故名今城北有渊潭而不注俗谓之平湖〉白登故
城〈在阳高县南本白登台地辽置长青县金改曰白登金史地理志白登县本名长青大定七年〉
〈更名元史地理志至元二年废白登县为镇属大同县寻复置明洪武二年李文忠出朔州败敌于〉
〈白登县寻废旧志今为白登村在䘙南二十五里〉平邑故城〈在阳高县西南本赵邑史〉
〈记赵世家献侯十三年城平邑汉置平邑县属代郡后汉初废永平八年复置曰北平邑晋省十三〉
〈州志平邑城在高柳南八十里北俗谓之丑寅城〉高柳故城〈在阳髙县西北汉置县属〉
〈代郡后汉末为代郡治寻省晋复置后魏永熙中于县置高柳郡北齐省水经注雁门水南流迳高〉
〈柳县故城北城在平城东南六七十里于代为西北寰宇记入塞图六平城直东二百二十里至高〉
〈柳城又东一百八十里至代郡城〉参合故城〈在阳高县东北汉置县属代郡汉书高祖〉
〈纪十一年将军柴武斩韩王信于参合颜师古曰参合代之县也后汉省水经注敦水东迳参合县〉
〈故城南地理风俗记曰道人城北五十里有参合乡即故县括地志参合城在定襄县北 按后魏〉
〈天平二年改置参合县属梁城郡非故县应在朔平府边墙外〉阳原故城〈在天镇县南汉〉
〈置县属代郡后汉省水经注湿水又东迳阳原县故城南北塞谓之北郍州城〉平舒故城
〈在广灵县西本赵邑史记赵世家孝成王十九年赵以龙兑汾门临乐与燕燕以葛武阳平舒与赵〉
〈汉置平舒县属代郡后汉建武七年封马成为侯邑晋书慕容俊载记升平元年匈奴单于贺赖头〉
〈降于俊处之代郡平舒城魏土地记代城西九十里有平舒城水经注祁夷水出平舒县东迳平舒〉
〈县之故城南恬地志故城在蔚州灵邱北九十二里县志平舒城在县西十里平水村南俗呼平水〉
〈城即舒字之讹〉灵邱故城〈在灵邱县东本赵邑史记赵世家孝成王七年赵以灵邱封楚〉
〈相春申君汉置县属代郡高祖十一年樊哙斩陈豨于灵邱元和志灵邱县东北至蔚州一百三十〉
〈里本汉旧县后汉省东魏孝静帝重置隋末陷唐武德六年又置属蔚州旧唐书地理志蔚州灵邱〉
〈县隋末寄治阳曲自此随州寄治贞观五年移于今所括地志灵邱故城在今县东十里〉大昌
故城〈在灵邱县南隋书地理志后周立大昌县开皇初并入灵邱〉莎泉故城〈在灵〉
〈邱县西后魏置属北灵邱郡隋书地理志后魏置灵邱郡后齐省莎泉入焉〉平齐废郡
〈在大同县西三十里后魏时置北史崔道固传道固归魏诏徙齐土望共道固守城者数百家于桑〉
〈干立平齐郡于平城西北之新城以道固为太守隋书地理志马邑郡云内县后魏立平齐郡寻废〉
〈北齐改曰太平县后周改曰云中开皇初改曰云内 按隋改名后旋即移治在今怀仁县界内〉
桑干废郡〈在山阴县南后魏置隋改为桑干镇水经注桑干枝津东南流迳桑干郡北魏〉
〈因水以立郡隋书地理志善阳县有后魏桑干郡后齐置朔州及广宁郡后周郡废大业初州废又〉
〈郭衍传衍朔州总管筑桑干镇〉永固废县〈在大同县北后魏置属代郡后废水经注如浑〉
〈水又东南流迳永固县县以太和中置〉阳门废县〈在天镇县东金史地理志宏州阳门〉
〈镇贞祐二年升为县元省〉狋氏废县〈在广灵县西北汉置县属代郡晋省水经注湿水东〉
〈迳狋氏县故城北十三州志曰县在高柳南一百三十里俗谓之苦力干城〉长城〈在大同县〉
〈北一百四十里亘天镇阳高二县北东接直隶宣化府界西接朔平府界史记赵世家肃侯十七年〉
〈筑长城从云中以北至代魏书太宗纪泰常八年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
〈千馀里〉燕昌城〈在大同县北晋书慕容垂载记垂寝疾乘马与而进过平城北三十里筑〉
〈燕昌城而还水经注羊水迳燕昌城南〉日中城〈在怀仁县东南水经注武周塞水迳日没〉
〈城南盖夕阳西颓戎车所薄之城也东有日中城城东又有早起城亦曰食时城在黄瓜阜北金史〉
〈地理志怀仁县有日中城早起城旧志日中城在县西南五十里又有鸡鸣城在县南三十里即故〉
〈早起城〉黄花城〈在山阴县北即后魏之新平城魏书序纪穆帝六年登平城西山观望地〉
〈势乃更南百里于汉水之阳黄瓜堆筑新平城晋人谓之小平城使长子六修镇之统领南部金史〉
〈地理志金城县有黄花城旧志有黄昏城在县北四十五里一名永安城盖花昏声相近而讹或谓〉
〈即水经注之日没城误〉开皇长城〈在广灵县南山巅隋开皇中筑元和志开皇长城西〉
〈自繁畤县经灵邱县北七十里东入飞狐县界〉六郎城〈在广灵县西南四十里林关口相传〉
〈宋杨延朗屯兵所筑遗址尚存又有古城在县南三里相传秦皇所筑〉萧太后城〈在灵〉
〈邱县西南三十里相传辽太后驻兵于此〉清塞军〈在阳高县南唐书地理志蔚州西有清塞〉
〈军本清塞守捉城贞元十五年置元和志云州东至清塞城一百二十里〉天成军〈今天镇县〉
〈治元和志云州东至天成军六十里唐书地理志蔚州东北有横野军乾元元年徙天成军合之废〉
〈横野军又沙陀传景福初赫连铎众八万攻天成军李克用引军夜入云州死战走之辽史地理志〉
〈大同府领天成县本极塞之地魏道武置广牧县辽析云中置天成县金改成曰城元复故明洪武〉
〈中改置天成䘙兼置镇卤䘙及天成驲分边长六里其永谷口寺儿墩等处为极冲边外麻池沟等〉
〈处即首领驻牧䘙当东路最冲与阳和卫相去六十里中间并有白羊口堡鹁鸽峪墩为往来要地〉
安先宫〈在大同县东五里水经注如浑水又经安先宫东魏献文为太上皇所居故宫宫之〉
〈东次下有两石柱是石虎邺城东门石桥柱〉平城宫〈在大同县北后魏故宫也魏书孝文〉
〈纪太和十九年诏皇太子赴平城宫辽史地理志元魏宫垣占城之北面双阙尚在明统志后魏宫〉
〈垣在府城北门外有土台东西对峙即双阙遗址又城西门亦有二土台盖辽金宫阙遗址〉灅
南宫〈在山阴县北魏书太祖纪灅南面夏屋山背黄瓜堆天赐三年发八部五百里内男丁筑〉
〈灅南宫门阙高十馀丈引沟穿池广苑囿规立外城方二十里分置市里经途洞达三十日罢又太〉
〈宗纪泰常五年起灅南宫七年幸灅南宫〉保安殿〈在大同县内金大定五年建宫室名其殿〉
〈曰保安其门南曰奉天东曰宣仁西曰阜成后又建太祖原庙〉凤台〈在府城内西北隅左右二〉
〈台各高数丈元大德十一年地震摧其左台至延德间右台亦摧今其地名鳯台坊〉鬬鸡台
〈在府城外金史地理志大同县有鬬鸡台旧志唐乾符五年李克用至云州屯鬬鸡台下〉白台
〈在大同县南魏书太宗纪泰常二年作白台于平城南高二十丈水经注皇信堂南对白台台甚高〉
〈广四周列壁阁路自内而升国之图箓秘籍咸积其下台西即朱明阁〉天王台〈在大同县〉
〈北二里后魏所建离宫今改郡厉坛〉聚仙台〈在怀仁县西南六十里〉御射台〈在灵〉
〈邱县东南魏书太宗纪和平二年灵邱南有山高四百馀丈诏群臣仰射山峰无能逾者帝弯弧发〉
〈矢出山三十馀丈过山南二百二十歩遂刋石勒铭水经注滱水迳御射台南台在北埠上台南有〉
〈御射石碑寰宇记在县南十八里〉梳糚楼〈在府城西北隅辽萧太后居此遗址尚存〉白
楼〈在大同县南魏书太祖纪登国八年幸羖羊原赴白楼南齐书魏虏传拓跋魏自佛狸至万民〉
〈世増雕饰正殿西筑土台谓之白楼万民禅位后常游观其上水经注魏神瑞三年建白楼甚高竦〉
〈加观榭于上表里饰以石粉故世谓之白楼元史察罕传金将定薛拥重兵守野狐岭帝命鼓行而〉
〈前破其军围白楼七日拔之〉凝翠楼〈在应州城西唐天宝时建〉明堂〈在大同县东魏〉
〈书高祖纪太和十年诏起明堂辟雍十五年明堂太庙成水经注如浑水又南迳明堂东明堂上圆〉
〈下方四周十二戸九堂室外柱内绮井之下施机轮饰缥仰𧰼天状画北辰列宿每月随斗所建之〉
〈辰转应天道加灵台于其上下则引水为辟雍水侧结石为堂太和中所建〉归潜堂〈在浑〉
〈源州西南四十五里玉泉山东金刘祁北归筑以隐居〉兴豆亭〈在浑源州东南水经注温〉
〈泉水东南流迳兴豆亭北亭在南原上攲倾不正故世以攲亭目之〉巨魏亭〈在应州北水经〉
〈注湿水东迳巨魏亭北〉北苑〈在大同县北魏书本纪太宗泰常元年筑蓬台于北苑孝文太〉
〈和元年起永乐游观殿于北苑水经注如浑水又南分为二水一水西出南曲入北苑中历诸池沼〉
鹿苑〈在大同县北魏书太祖纪天兴二年二月以所𫉬高车众起鹿苑于南台阴北距长城东〉
〈包白登属之西山广轮数十里凿渠引武川水注之苑中疏为三沟分流宫城内外七月太阅于鹿〉
〈苑〉碧柳园〈在应州南金高汝砺别业今名柳树巷〉北汉高祖故宅〈在应〉
〈州东北二十里有石甃井及种瓜地〉大胜甸〈在灵邱县东六十里元尝败金兵于此〉丛
桂窟〈在浑源州城内州志金刘㧑至其曾孙登进士者八人尝求书八桂堂于赵秉文秉文曰〉
〈君家岂止八桂书丛桂窟归之〉
︹关隘︺牛皮关〈在大同县东六十里牛皮岭下唐书地理志云州东有牛皮关〉店关
〈在大同县东北明纪事本末成化十九年王越岀店关至猫儿庄袭寇于威临海子〉乱岭
口关〈在浑源州东四十里恒山左胁路通广灵县明洪武七年设巡司后裁〉大寨头
关〈在浑源州东南一百一十里南连紫荆关明洪武九年设巡司后裁〉磁窑口关〈在浑〉
〈源州南十七里恒山右胁路通灵邱县明洪武中筑堡设巡司后裁一名磁峡口通志峡口上有磁〉
〈窑天险四大字〉直谷关〈在广灵县南接直隶蔚州界唐书地理志灵邱县有直谷关寰宇记〉
〈在县北七十里〉王家庄巡司〈在浑源州南九十里明嘉靖十九年筑砖城周二里有奇〉
〈山路崎岖亦控扼之所 本朝初设巡检驻此 按王家庄旧有驿丞顺治九年栽〉安东巡
司〈在应州西山口前村本朝雍正十二年设〉 大 庄科巡司〈在丰镇厅东八十里〉
〈 本朝乾隆三十二年设〉张皋儿巡司〈在丰镇厅东一百四十里 本朝乾隆四十年〉
〈由高庙子移驻〉安宿疃镇〈在怀仁县南五十里东有赵家疃〉安边镇〈在应州东〉
〈二十里又大罗镇在州南四十里司马镇在州西五十里神武镇在州北四十里金元好问诗三冈〉
〈四镇䕶金城旧以赵霸黄花䕶驾为三冈以安边大罗司马神武为四镇〉赵马寨〈在怀仁县〉
〈西南三十里〉陶家寨〈在怀仁县东北又东北有边家店〉寇家寨〈在浑源州西四〉
〈十里又新安寨在州东北三十里〉石级寨〈在浑源州西八十里南山上又西有烛𬬻寨〉
北辛寨〈在山阴县东二十里又南辛寨在县南二十五里〉加斗寨〈在广灵县东南〉
〈十五里一名留老寨亦名留老疃明洪武间筑周一里有奇高二丈五尺濠深二丈〉土岭寨
〈在广灵县西二十里明洪武中筑周围二百歩髙一丈五尺濠深三丈〉焦山寨〈在广灵县〉
〈东北十五里焦山村明洪武间筑周二里十歩髙二丈五尺〉瓦房寨〈在广灵县东北三十〉
〈里瓦房村明洪武中筑周二百步高一丈五尺许濠深二丈二尺〉牛栏寨〈在灵邱县东南〉
〈六十里又顺城寨在县南一百里峭壁如城〉水南寨〈在灵邱县西南五十里北有河水寨〉
〈此寨在南故名〉定西寨〈在灵邱县西五代唐置辽史耶律色钦传统和初太后亲帅师救燕〉
〈以耶律色钦为山西路兵马都统至定西遇贺令图军击破之 耶律色钦旧作耶律斜轸今改正〉
观音寨〈在灵邱县西北六十里又三墁寨在县西十五里寨顶有三墁〉聚落堡〈在大〉
〈同县东六十里东至阳高县六十里南至浑源州治一百二十里明天顺三年筑堡城周三里〉髙
山堡〈在大同县西南六十里明天顺三年筑周三十里时朝议以镇城峙旁无辅䘙乃东城〉
〈聚落西城高山设兵驻守以为左右两翼则按伏之费省犄角之势成〉怀仁堡〈在大同县〉
〈西南八十里明永乐九年筑周三百五十五丈八尺濠深一丈七尺又拒墙堡在县北少西八十里〉
〈明嘉靖中设守备驻防本朝雍正十年改设把总〉沙河堡〈在大同县西北六十里明正统〉
〈初筑周二里三十歩前䘙哨马营〉镇海堡〈在怀仁县东南二十里〉西安堡〈在怀〉
〈仁县东南三十里旧曰西安镇其地平衍为四通之道明嘉靖中筑堡周二里有奇〉青磁窑
堡〈在浑源州南三十里枪风岭之西南又大柯枝堡在州南五十里其西又有枪风岭墩〉荆
家庄堡〈在浑源州西南二十里又水磨疃堡在州西十八里〉韩村堡〈在浑源州西北〉
〈十五里又西留村堡在州西北二十五里蔡村堡在州北十二里〉萧家寨堡〈在应州西〉
〈北其西有韩家房堡又北有刘霍庄堡又三门城堡在州北二十五里其东又有义井堡〉河阳
堡〈在山阴县西北三十里相近有河曲堡又神泉堡在县西北六十里〉白登堡〈在阳高县〉
〈南三十里明永乐中筑周二里有奇高三丈濠深一丈五尺或云即白登故城堡南又有白登河前〉
〈后堡多茂林〉漫流堡〈在阳高县西二十里周二百八十丈髙三丈又许家庄堡亦在县西〉
〈俱接大同县界〉守口堡〈在阳高县西北二十里东至边墙三里西至边墙二十里北至边墙〉
〈十里明嘉靖中筑周二里有奇高三丈八尺属大同中路 本朝属新平路设把总防守又靖卤堡〉
〈在守口堡西二十里明嘉靖二十五年筑周二里有奇旧志守口堡分边十二里靖卤堡诸处为最〉
〈冲〉猫儿庄堡〈在阳高县北明永乐初筑周二里四十歩高一丈五尺其北二十里有口〉
〈子墙高一丈五尺又关头堡在县北明宣德间筑后废〉米辛关堡〈在天镇县南二十里〉
〈周三百二十丈高三丈三尺濠深二丈又方城堡在县南七十里周二百四十丈濠深一丈又上畔〉
〈庄堡在县西南二十里周一百九十丈高三丈濠深二丈〉镇门堡〈在天镇县西四十里南至〉
〈阳高县界三十里北至边墙半里明嘉靖中筑周一里有奇高三丈六尺属大同路 本朝属新平〉
〈路设把总防守旧志镇门堡分边十三里零〉长胜堡〈在天镇县北明永乐元年筑周五里〉
〈六十歩濠深一丈〉瓦窑堡〈在天镇县东北三十里西至边墙八里北至边墙十一里明嘉〉
〈靖中筑周一里有奇高三丈五尺属大同西路本朝属新平路设千总防守旧志瓦窑堡分边七〉
〈里内东烟墩极冲当新平咽喉地〉永嘉堡〈在天镇县东北四十五里明嘉靖中筑周三里〉
〈有奇西去阳高县二百五十里与宣镇李信屯相犄角〉东奕峪口〈在大同县西南四十〉
〈里又石佛寺口在县西三十里〉开山口〈在大同县东北四十里东通阳高县通志自北而西〉
〈有小石大石二口又折而南有黒峪尖峪二口〉红山峪口〈在怀仁县西南三十五里又小〉
〈磨口在县西十五里吴道口在县西二十里灰岭口在县西二十五里鹁鸽峪口在县西三十里陈〉
〈家峪口在县西北二十里〉大峪口〈在怀仁县西南四十里大峪口村高二十丈有奇盘曲二〉
〈里连左云县之四峰山县志县西境群山联列自大峪口而北有王平墎芦子墩石井墩鹅毛口墩〉
〈又北数里有窝窝塞墩皆在山之东麓自大峪口西出有莲花墩自此而北有宝峰山墩刘元墩张〉
〈家疙疸墩自鹅毛口而北有丑岸怀墩长流水墩四老沟墩皆在山之西麓为戍守要地〉偏岭
口〈在怀仁县西南五十里其北有大谷小谷芦子阿毛四口皆受降城之路〉李峪口〈在浑〉
〈源州西南十五里又大凌云口在州西南三十五里相近有小凌云口〉北楼口〈在应州东〉
〈南四十里南通代州繁峙县朗陵关有堡东有黄沙徐峪康峪三口西有牛槽大石小石三口〉大
石口〈在应州南三十里与繁峙县接界宋史杨业传雍熙三年诏迁云朔寰应四州之民于内〉
〈地令潘美以所部兵护之业谓美等曰辽兵益盛但令兵出大石路先宻告云朔守将俟大军离代〉
〈日云州之众先出我师次应州辽人来拒即令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遣强弩千人列于谷口以〉
〈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保万全矣又张耆传耆言云蔚应朔四州间敌数遣人以文移至并代〉
〈间非觇边虚实即欲熟道路宜密谕代州使自云应蔚至者由大石谷入自朔至者由土墱入馀间〉
〈道皆塞之以示险〉茹越口〈在应州南四十里南接繁峙县界有堡通志茹越口西接胡谷〉
〈口其间有峙谷小山门谷龙湾谷箭杆谷明枢谷狼谷神堂谷水谷马谷东安谷西安谷十一口〉
龙湾峪口〈在应州西南四十里南通代州界通志龙湾峪口东有沙家五人赤石盆子四〉
〈谷西有东寺西寺白树棘料石门寛谷水谷七口〉阳和口〈在阳高县西北十五里东西十〉
〈五歩墙高一丈八尺亦名前口其东北二十里有将军口石墙高二丈又东二十里名后口南北六〉
〈十歩墙高二丈八尺〉咸安口〈在阳高县西北七十里东西五十歩墙高一丈五尺〉白括
峪口〈在阳高县东北十五里曰小口县东北三十里曰大口东西各一百馀步石墙俱高二丈〉
〈五尺〉虎峪口〈在阳高县东北二十里东西十五步墙高一丈〉榆林口〈在天镇县西北〉
〈三十里东西五十歩墙高二丈五尺相近又有砖磨口水磨口〉白羊口〈在天镇县北少西三〉
〈十里东西六十歩墙高二丈五尺一作白阳〉直峪口〈在广灵县南十五里直峪山下两岸〉
〈壁立一径幽杳路达灵邱县旧有兵戍守〉林关口〈在广灵县西南四十里林管山下路通灵〉
〈邱县明置巡司后裁〉火烧岭口〈在广灵县西北六十里火烧岭下路殊寛坦明设兵戍守〉
〈逾墙为天镇县界径复狭隘行人不能留足〉桦涧岭口〈在广灵县东北四十里桦山下〉
〈路通西城山险道狭马不并驱〉石门口〈在灵邱县东二十里壁立直上径最险隘旧名隘口〉
〈关宋杨延朗尝守此旧有巡司后裁〉瓮城驿〈在大同县东南六十里西浮村明洪武初置旧〉
〈有驿丞 本朝雍正七年裁〉西安驿〈在怀仁县治东旧在县南西安镇明万历中移此〉
上盘驿〈在浑源州治东明洪武初置〉安银子驿〈在应州西南三十里明洪武中〉
〈置〉山阴驿〈在山阴县治东明景泰中置在县南十八里万历中改置于县治东钟楼后〉
马厂驿〈在广灵县西〉太白驿〈在灵邱县治南〉高庙子村〈在丰镇厅东北〉
〈 本朝乾隆三十三年设守备防守〉四美庄〈在丰镇厅东九十里本朝乾隆三十三年设〉
〈把总防守〉青坡道〈在大同县东唐书地理志云中县有青坡道寰宇记冀州图云青坡道自〉
〈平城东南四十里西北出至纥真山东北斜向平城西门山东出经白登山南脚一百歩仍东回二〉
〈十里出汤钵口更北行六十里至阳门口其道始于魏圣武辽史地理志长青县有青坡梁元帝横〉
〈吹曲云朝跋青坡暮上白登〉得胜路〈在大同县北八十里东至边墙三里北至边墙三里〉
〈明嘉靖十八年筑堡城周三里有奇高三丈八尺二十三年设大同北东路通志得胜堡即宏赐堡〉
〈迤东二十五里曰镇川堡又东二十五里曰镇边堡迤西二十五里曰镇鲁堡又西二十五里曰镇〉
〈河堡五堡俱当要害势相联络宏赐居中明设叅将四堡各设把总戍守 本朝因之〉新平
路〈在天镇县东北六十里西至边墙二里北至边墙五里明嘉靖二十五年筑新平堡城周三里〉
〈有奇高三丈五尺寻分置新平路其东南为平定堡西南为保平堡又西南为桦门堡俱在长城之〉
〈外重城之内所谓城外四堡也明设叅将守备管辖 本朝因之〉
︹津梁︺兴云桥〈在大同县东门外如浑河上旧呼为御河桥元秦定初重建更名明万历中水〉
〈涨桥坏总兵郭琥拓故基更创下为洞十九高三丈馀东西长百馀丈南北阔十馀丈〉古定
桥〈在大同县东南七十里跨桑干河明洪武中建〉小龙门桥〈在大同县东南百馀里大〉
〈新庄村土人解氏当河上流凿石为梁高数丈题曰小龙门〉西安桥〈在怀仁县东南三十〉
〈里桑干河上〉乱岭水桥〈在浑源州东三十里本朝顺治十三年建〉 楼 阁虹
桥〈在浑源州南磁硖口内两峡凿孔架巨梁构楼其上据以守口可称天险〉广济桥〈在应〉
〈州东二十里浑河上〉河杨堡桥〈在山阴县西北三十里跨桑干河明万历中大学士王家〉
〈屏建〉八角桥〈在广灵县东十里通志相传旧有八家环居共建后误称为八角〉平水
桥〈在广灵县西七里下跨一涧遇大雨其水辄平邑人改建石桥〉黒龙河桥〈在灵邱县〉
〈西五里〉树河桥〈在灵邱县西二十里〉
︹堤堰︺康石庄渠〈在大同县东源出天镇县龙池沟溉田四十八顷有奇 本朝雍正七年〉
〈定按时轮溉法〉西坦坡渠〈在阳高县〉定安营渠〈在天镇县南源出县境龙池沟〉
〈春夏资水溉田民赖其利〉
︹陵墓︺︹后魏︺文成冯后陵〈在大同县北方山上魏书孝文纪太和五年建永固石室〉
〈于山上立碑于石室之庭十四年十月癸酉葬文明太皇太后于永固陵又文成皇后冯氏传太后〉
〈与高祖游于方山顾瞻川阜谓群臣曰舜葬苍梧二妃不从岂必远祔山陵吾百年之后神其安此〉
〈高祖乃诏有司营建寿陵于方山又起永固石室太和五年起作八年而成刋石立碑颂太后功德〉
〈水经注方岭上有文明太皇太后陵陵之东北有高祖陵二陵之南有永固堂〉︹战国︺赵武
灵王墓〈在灵邱县东史记应劭注武灵葬代郡灵邱县元和志赵武灵王墓在灵邱县东三〉
〈十里寰宇记灵邱故城在县东十里又二十里为武灵王台土阜尚存〉︹五代︺︹唐︺李克
用墓〈在应州东安边镇南五代史唐庄宗本纪克用卒葬于雁门旧志五代会要有遂陵衍陵〉
〈奕陵庆陵俱在应州金城县乃唐明宗追号其祖父者 按朱𢑴尊朱邪府君石盖记次应州马神〉
〈祠下前有施石台覆而观之上有文曰唐故汾州刺史朱邪府君墓志铭考后唐明宗父电赠汾〉
〈州刺史葬应州其为电墓无疑录此以补前志之缺〉康思立墓〈在山阴县东十五里〉︹辽︺
沙彦恂墓〈在山阴县南三十里府志辽开国伯沙彦恂墓在沙家寺东山坡明正德间水〉
〈冲出石碣碑铭〉︹金︺刘从益墓〈在浑源州东二十里〉雷渊墓〈在浑源州西北十七〉
〈里〉苏保衡墓〈在浑源州西北七里冈下〉刘㧑墓〈在浑源州北二十里〉高汝
砺墓〈在应州南接马峪石兽俱存〉诸王墓〈在广灵县东北五里〉︹元︺许子逊
墓〈在大同县东关无榆坡上〉托都墓〈在大同县东一百里府志墓在友宰村有碑记子孙〉
〈易姓李隶大同县民籍托都旧作脱脱今改正〉 孙 公亮墓〈在浑源州西北二十二里〉
韩浩墓〈在应州南茹越口〉李彦古墓〈在应州东北彦古为元左丞〉安明
本墓〈在山阴县东六里〉张守中墓〈在广灵县西二里〉︹明︺孙逢吉墓
〈在浑源州东北二里〉石瑁墓〈在应州东南刘义村〉田天泽墓〈在应州城南关内〉
王家屏墓〈在山阴县西三里阿阳堡〉李景墓〈在广灵县西北邑厉坛南〉
︹祠庙︺文井祠〈在大同县西南五里水经注汤井东有文井祠以时祀祭朱谋㙔笺文当作火〉
〈元和志云州火山有火井祠寰宇记汤井东有火井祠〉张仁愿祠〈在怀仁县治内亦曰〉
〈张总管祠即筑受降城者 按唐书张仁愿传神龙三年以仁愿为朔方军总管唐自武德七年改〉
〈总管曰都督为朔方军如故故仁愿有总管之称但考方镇表朔方军止领单于大都䕶府夏盐绥〉
〈银丰盛六州定远丰安二军东中西三受降城而云州非其属盖三城既筑云州人亦食其福遂尸〉
〈而祝之明统志缘此并列三受降城于大同古迹误矣〉太白祠〈在浑源州南府志祠在南〉
〈磁硖明成化十九年建祀唐李白嵓上有白书壮观二字〉律吕神祠〈在浑源州西北七里〉
〈神溪中石上元魏时建〉天王祠〈在应州城内旧为天王村府志文昌寺在古旧城帅府东〉
〈北唐卫公李靖建相传晋王李克用母常祷于祠生克用 按天王祠即古文昌寺〉忠肃祠
〈在应州南金建祀道国分康弼〉道坛庙〈在大同县南魏书文成纪兴光元年帝至道坛登受〉
〈图箓水经注如浑水左大道坛庙始光二年少室道士寇谦之议建通志在县南三里后移桑干河〉
〈阴改名崇虚寺〉北岳庙〈在浑源州南二十里恒山上唐开元中封安天王宋大中祥符中加〉
〈号安天元圣帝元至元中晋号安天太贞元圣帝明洪武中更号北岳恒山之神旧祀于正定府曲〉
〈阳县 本朝顺治十七年准科臣粘本盛奏改祀恒山载之秩典屡遣官致祭康熙四十七年〉
〈 圣祖仁皇帝御书化垂悠久扁额屡遣官致祭通志岳庙创自元魏太延元年唐武德间复建金〉
〈元明俱重建〉孟姜女庙〈在浑源州东北二十里龙角山上通志相传秦时其夫筑长城〉
〈而死姜向城痛哭城为之崩乡人立庙祀之 按孟姜女庙沿边郡邑不一其处间多傅㑹非必尽〉
〈在其𡘜泣城隳处也〉三灵庙〈在应州东南大石村祀唐李克用宋杨业元韩浩〉魏文
成帝庙〈在灵邱县东二十里通志碑记云文成征慕容垂师还牧马于此后人立庙〉
︹寺观︺华严寺〈在大同县西门内辽史地理志清宁八年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金史〉
〈地理志大同县华严寺有辽帝后像旧志辽重熙七年建薄伽教藏于正殿东南明洪武三年改正〉
〈殿为大有仓二十四年即教藏置僧纲司寺复正〉皇舅寺〈在大同县东南水经注如浑水〉
〈又南迳皇舅寺西是太师昌黎凭晋国所造有五层浮图朱谋㙔笺凭当作冯后魏冯熙文明太后〉
〈兄爵昌黎王在诸州镇建佛浮图精舎七十二处〉禅房寺〈在大同县西南六十里唐天宝〉
〈中建〉石窟寺〈在大同县西武州山上水经注武周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祇洹舎并诸窟〉
〈室比邱尼所居也其水又东转径灵崖南凿石开山因崖结构真容巨壮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
〈锦镜缀目新眺通志石窟十寺在大同府治西三十里元魏建始神瑞终正光历百年而工始完其〉
〈寺一同升二灵光三镇国四䕶国五崇福六童子七能仁八华岩九天宫十兜率内有元载所修石〉
〈佛十二龛府志石窟十寺壁立千仞石窟千孔佛像万尊 本朝顺治八年总督佟养量重修其山〉
〈最髙处曰云冈冈上建飞阁三重阁前有世祖章皇帝御书西来第一山五字康熙三十五〉
〈年 圣祖仁皇帝西征幸寺中 赐御书庄严法相扁额〉崇 国寺〈在怀仁县治东〉
〈北元至正间建〉圆觉寺〈在浑源州治东金正隆三年建〉静居寺〈在浑源州南二十里〉
〈元至治三年建〉悬空寺〈在浑源州南磁窑峡口石壁巉岩悬空结构飞阁相望下临无地寺〉
〈创自后魏盛于元时近増三殿称奇观焉〉宝峰寺〈在浑源州西三十里宝峰寨元建〉永
安寺〈在浑源州东北元延祐三年建明洪武中并报国等寺入焉〉文殊寺〈在应州东〉
〈小石村辽乾统中建〉天王寺〈在应州东南下社村唐太和六年建〉觉兴寺〈在应州南〉
〈唐太和三年建〉大安寺〈在应州南三十里元皇庆二年建有碧峰独峰二和尚塔明洪武中〉
〈帝赐碧峰诗石刻及宋濓所撰塔铭俱存〉佛宫寺〈在应州西南通志寺初名曰宝宫寺五代〉
〈晋天福间建辽清宁二年重建元延祐二年改名有木塔五层额书释迦塔高三十六丈周围半之〉
〈六檐八角玲珑宏敞为天下浮图第一明永乐四年北征驻跸塔上亲题峻极神功四字正德三年〉
〈武宗亦幸此亲题曰天下奇观州志寺内有透玲碑相传晋王墓上石光明如镜元季兵变留二尺〉
〈许明正德中镇守太监刻诗置塔壁〉沙家寺〈在山阴县南三十里迎岚里金明昌二年建〉
龙泉寺〈在阳高县南四十里石洞连龛水自西而环绕东入业林俗传唐太宗饮马于此辽〉
〈宋间断碣存焉〉圣佛寺〈在广灵县西南三十里元至元间建上有灵台三座〉西照寺
〈在广灵县西五十里𮞉岭北唐建宋仁宗有御制碑文〉宏教寺〈在广灵县东北三十里后〉
〈唐清泰二年建〉大云寺〈在灵邱县东唐开元间建〉觉山寺〈在灵邱县东南三十里后〉
〈魏太和中敕建通志寺有浮图高三十丈左山冢小浮图高与之埒塔侧一井深亦三十丈土人称〉
〈塔井三奇〉太安观〈在大同县东南府志辽建湛然观明洪武初改为大同县治十九年改为〉
〈太安观〉太清观〈在怀仁县东北元建〉冲虚观〈在应州西南唐广德四年建明洪武〉
〈闲并云溪观入焉〉龙翔宫〈在大同县东辽建〉
︹名宦︺︹汉︺李超〈代郡太守永建元年鲜卑寇郡超战死〉︹三国︺︹魏︺裴潜〈闻喜人汉〉
〈建安末武帝以潜为代郡太守时乌桓王及其大人凡三人各自称单于专制郡事前太守莫能治〉
〈正武帝欲授精兵以镇讨之潜曰单于放横日久内不自安今多将兵往必惧而拒境少将则不见〉
〈惮宜以计图之遂单车之郡单于惊喜潜抚之以静单于以下脱㥜稽颡悉还前后所略妇女器械〉
〈财物潜案诛郡中大吏与单于为表里者郝郭端等十馀人北边大震百姓归心〉︹唐︺段文
楚〈汧阳人秀实之孙咸通末为云州防御使李克用引兵攻之战殁鬬鸡台下〉︹五代︺︹晋︺
吴峦〈字宝川卢人清泰中为大同沙彦珣节度判官契丹过云州彦珣为所虏城中推峦主州〉
〈事峦即闭门距守高祖以云州入于契丹峦犹守城不下契丹围之凡七月高祖义峦所为以书告〉
〈契丹使解兵去〉︹宋︺杨业〈太原人雍熙中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业以云州观察使副之〉
〈契丹复取寰州力战重伤被擒不食三日死〉︹辽︺张俭〈宛平人统和中调云州幕官故事车〉
〈驾经行长吏当有所献圣宗猎云中节度使进曰臣境无他产惟幕僚张俭一代之宝愿以为献先〉
〈是上梦四人侍侧赐食人二口至闻俭名始悟召访世务占奏三十馀事由此顾遇特异太平五年〉
〈由武定军节度使移镇大同〉︹金︺大怀贞〈辽阳人大定二年迁彰国安武军节度使县尉〉
〈𫉬盗得一旗上图亢宿有谋叛状株连万人怀贞请诛其首十八人馀释之尝以私忌饭僧就中一〉
〈僧异常懐贞曰汝何许人对曰山西人复问曾为盗杀人否对曰无之后三日诘盗果引此僧皆服〉
〈具明察〉丁𬀩仁〈宛平人大定中同知西京留守事首兴学校以明养士之法〉曹望
之〈宣德人世宗朝同知西京留守事上书论便宜事多见采纳以本官行六部事于北边〉完
颜守贞〈大定二十五年由西京警巡使改同知西京留守事御史台奏守贞治有善状〉︹元︺
李德辉〈潞人至元七年录囚山西河东至怀仁有魏氏得木偶告妻厌胜谋不利于巳移数〉
〈狱词皆具德辉察知其有爱妾疑妾构陷召鞫之移时而服杖其夫论妾死〉张思明〈辉州〉
〈人延祐五年西京宣慰使岭北戍士岁凶相挻为变思明威惠并行边境乃安〉韩浩〈蔚州人至〉
〈正间应州彰国军节度使性持正人不敢干以私善抚循士卒一军倾心百姓怀其德皆戴之如父〉
〈母〉孙德谦〈睢人任大同行省平章事明兵围大同德谦婴城固守自知力不支作诗数章〉
〈自决城陷不屈死〉︹明︺许彦馀〈籍未详洪武三年知怀仁县建学宫徙县治置诸𪠘舍仓〉
〈铺多惠政民咸戴之〉张文焕〈籍未详洪武中为大同白洋镇巡检忠勇有清操敌骑逼边文〉
〈焕率弓兵力战中流矢死妻闻之同日亦死〉王士嘉〈武城人建文中知山阴县善决疑狱〉
〈有赍钱百缗卧树下失之者士嘉曰此树为祟吾将治之趋驾岀士民倾城往视宻令人侦不往者〉
〈果得盗代王内藏失物戸扃如故士嘉曰此必狙公教狙窃之乃陈币于庭呼群狙过伺而观之果〉
〈有狙攫去诘其主皆服人以为神〉王良〈永乐初以户部主事督大同饷有威信为边士所服〉
周郁〈济南人永乐中知浑源州时旱蝗郁斋沐以祷蝗飞出境州南有虎伤人郁牒于神是夜〉
〈虎果入笼〉霍瑄〈凤翔人正统初知大同府土木之变额森拥英宗至城下瑄号泣出叩马众露〉
〈刃叱之不为动因献英宗服物出金帛犒军英宗嘉叹军民被掠脱归者老弱发粟赈而所留丁壮〉
〈为除赋役诏加山西右参政仍治府事英宗复位赐诰奖异 额森旧作也先今改正〉朱冕
〈沂人正统中以武进伯充总兵官镇大同在镇数年士卒爱戴十四年北征战于阳和死之谥忠悫〉
郭登〈临淮人正统十四年以都督佥事充参将守大同英宗北狩军士伤残登涕泣抚循誓同〉
〈存亡众皆感奋敌奉英宗至呼门登不纳曰臣奉命守城不敢擅启景帝监国擢总兵官额森数入〉
〈边登大破之栲栳山封定襄伯居数年练兵蓄马边备复完〉年富〈怀远人景泰初以右副都〉
〈御史巡抚大同筑新城广屯田奏免秋赋罢诸州县税课局停太原民之转饷大同者在镇数年人〉
〈戴之若父母〉韩雍〈长洲人天顺中以佥都御史巡抚宣大恤军缮堡治贪蠹饬边防一时称〉
〈之〉王越〈浚人天顺末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修筑诸边城堡成化三年鞑靼入塞督战士〉
〈御却之〉余子俊〈青神人成化二十年以兵部尚书总督宣大边务修筑长城起大同中路〉
〈至偏头关六百里又以威远至朔州一百七十里为转运路乃城井坪以防堵截边民称便〉陈
梁〈泾阳人成化中知浑源州恒山素禁樵采梁奏弛禁民获其利南人充大同军役多死者梁上〉
〈状各调本土卫所军民图像祀焉〉张文质〈扶风人成化中知浑源州境有妖狼啮人文质〉
〈祈诸神诘旦狼伏死南𫮃之右岁旱祷雨即应是岁郡歉而浑源独稔〉薛敬之〈渭南人成〉
〈化末知应州首课耕织时行田野贫者赉以牛种负租及不能婚葬者助之州近边少盖藏积粟至〉
〈四万馀石岁饥民免流殍复业者三百馀家境有虎患为文𥙊告虎死于壑萧家寨洪水涌岀亦为〉
〈文祭告水即下泄州不知学敬之亲为训诱人多兴起课绩为天下最〉刘安〈山阳人成化中〉
〈以都督佥事充左参将分守阳和十九年伊彻黙音达入大同周玺击𨚫之无何复入掠安将兵三〉
〈千连战败之而大同西路参将庄鉴亦邀其归路敌遂遁时诸将多失利安独以功超迁都督同知〉
〈寻改左副总兵协守大同与周玺并著功北边称名将 伊彻黙音达旧作亦思马因大今改正〉
周玺〈迁安人成化中以署都指挥佥事充右参将分守阳和有战功进署都督佥事迁大同副〉
〈总兵十九年秋伊彻黙音达入大同总兵官许安败绩玺移兵往援大呼陷阵与麾下壮士急击敌〉
〈乃退以功予实授〉庄鉴〈辽东人成化十九年为大同西路参将伊彻黙音达入𨖟其归战牛〉
〈心山寇遂遁鉴所部无亡失赉银币〉杨志学〈徐州人正德时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大同时帝〉
〈数往幸江彬等恣征索志学率取办公帑不病民爱养士卒有边警争致死力岁饥请发帑赈救又〉
〈奏増军士月粮折色居五年边人爱之若父母〉许进〈灵宝人宏治初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大同〉
〈精谙边务北部小王子以二万众抵关声言入贡进遣犒奏许三千人入严饬备入贡者警畏不得〉
〈肆终进之任不敢窥大同子论嘉靖中以兵部尚书总督宣大亦有勲绩〉史道〈𣵠州人嘉靖十〉
〈五年以大理少卿巡抚大同创置五堡垦田数万项为边大利郡人立祠祀焉〉詹荣〈山海䘙人〉
〈嘉靖中以户部郎中督饷大同值兵变肆掠用计擒戮首恶遂讨平之擢光禄寺少卿后复以右佥〉
〈都御史巡抚其地俺答数大举入边荣累破之筑东路墙一百三十八里又召军辟治近地五百馀〉
〈里得田数十万顷佃作之复其租徭移大同一岁市马费市牛赋之秋冬则聚而遏寇录功进兵部〉
〈尚书累被赏赉〉梁震〈榆林䘙人嘉靖十五年以右都督为大同总兵官初大同数变震至惮其〉
〈威名一军帖服小王子等屡入抄掠数破之毛伯温来督师与震协议修镇边诸堡不数月功成〉
周尚文〈西安后䘙人嘉靖二十一年为大同总兵官总督翁万达议筑边墙自宣府西延袤〉
〈二百馀里以尚文忠勤专属之尚文益筑阳和以西至丫角山边墙四百馀里斤屯田四万馀顷全〉
〈镇赖之先是俺答及吉农诸子数入扰尚文与万达规画战守累破强敌边氏息肩者数年 吉农〉
〈旧作吉囊今改正〉张达〈凉州人嘉靖中大同总兵俺答数万骑入塞伏精锐山谷中达欲持〉
〈重巡按御史胡宗宪信敌诱乘醉趣达出师达愤怒挺身陷阵北兵围之数匝达左右突不得出副〉
〈总兵林椿引兵来救亦陷重围矢如雨违与椿俱死事闻赠达左都督谥忠刚立祠赐祭葬〉岳
懋〈陕西人嘉靖三十三年大同总兵巡边遇俺答追击至青屹塔陷伏战死事闻赠左都督谥庄〉
〈愍立祠致祭〉韩靖〈朝邑人嘉靖初为山西叅议分守大同岁饥奏请发帑不许复抗疏〉
〈不报遂乞归兵民遮道泣留马不得前未几其兄奇亦以叅议莅大同为政亦如其弟民并戴焉〉
李瑾〈大同右䘙人嘉靖初为中路叅将霍贼扰西路瑾驰兵击败之陞大同总兵官与士卒同〉
〈甘苦其有追北失期烽堠失警者不少贷镇兵恨之废将朱振乘衅为乱夜攻瑾格鬬力竭自刎死〉
张世忠〈山海卫人嘉靖中为署指挥佥事叅将大同拒敌丁家庄有斩获功〉薛蓁〈嘉靖〉
〈中为大同指挥佥事总兵岳懋遇俺答欲逐之蓁曰疑有伏请母深入懋不从追至青屹塔果陷伏〉
〈中懋战死蓁巳夺围出闻懋被害复陷阵搏敌亦死事闻赠都督佥事〉丁碧〈为大同西路叅〉
〈将嘉靖中俺答入边碧提军数百遏其锋于马家窊大呼突阵敌攒射而死〉王直〈磁州〉
〈人嘉靖二十四年北部入掠鹁鸽峪直佐守将张凤射却之转战而前敌大合凤与直结方阵〉
〈拒之凤战死或劝直溃围出直曰我岂独生遂挥刃向前击杀数人知不得脱乃自刎死〉
许光宗〈乾州人嘉靖间知山阴县邑患水筑堤以捍旧城卑薄又请重筑坚厚邑赖以全〉
石崐玉〈黄梅人万历中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大同与总督涂宗浚宣府巡抚汪道亨协䇿定〉
〈顺义王布色图之封进右副都御史在镇四年威惠大著后以疾归 布色图旧作卜石免今改正〉
曾乾亨〈吉水人万历十八年以光禄少卿兼监察御史阅视大同边务劾罢总兵官以下十〉
〈馀人大同土兵岁饷万二千石兵自徴之民不胜扰乾亨议留兵二百馀尽汰之屡奏边备事宜辄〉
〈中机要〉张信民〈渑池人万历中知怀仁县行条鞭法开垦荒田千五百亩又严斥异教讲〉
〈学造士民建祠祀焉〉卫景瑗〈韩城人崇祯十五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大同岁饥且疫疏乞〉
〈赈济给牛种民获苏乃戢豪宗蒐军实练火器声绩甚著阅二年李自成陷大同入驻代王府执景〉
〈瑗以见景瑗不屈大哭自缢于佛寺〉满桂〈崇祯九年为大同总兵官时察哈尔部顺义王入大〉
〈同大掠挟赏不去桂至遍历八路七十二城堡大修守备军民恃以无恐 察哈尔部旧作插部今〉
〈改正〉朱家仕〈河州人崇祯中历副使分守大同政尚寛平流贼至或劝之避家仕曰生平所〉
〈学何事尚惜一死不以报国耶城陷尽驱妻妾子女赴井而已从之一家死者十六人〉徐有
声〈金坛人崇祯末以户部郎中督饷大同城陷被执不屈死福王时赠太仆少卿〉李倬〈陕西〉
〈人崇祯末知山阴县流贼破城死之〉蒋秉彩〈全州人崇祯中知灵邱县有循吏风 大兵至〉
〈慨然曰吾以死卫民遂登陴列守力屈自经死阖门殉之〉
︹本朝︺佟养量〈奉天人顺治六年任宣大总督驻阳和时姜瓖初平骸骨遍野敛而葬之又建〉
〈报忠祠祀一时死事诸人䘙所屯田部议照内地起科养量言边地沙碛种迟霜早加以兵凶荒残〉
〈愈甚若授例起科势必闻风俱溃疏上𫉬允郡人至今感之〉佟养升〈奉天人顺治闲养马〉
〈大同姜瓖之乱战败不屈死〉张肇斌〈顺治五年大同府西路同知死姜瓖之乱〉王度
〈山东人顺治进士知大同有能声姜瓖之乱招抚怀仁诸县以次定督运劝输括马擒寇胥有功贼〉
〈反闲度于亲王统师者王知其忠告之度怒檄诋贼家人尽为贼所杀事平迁太常寺卿时县丞项〉
〈一科死之〉荣尔奇〈德州人知浑源州刚毅明达爱民礼士姜瓖之乱城陷死之时吏目周官〉
〈同死难〉郎永清〈广宁人顺治六年知浑源州立义冡遗骸招流亡开垦请豁逋赋万馀〉
〈两给贩易者母钱俾通货器残民渐苏为立祠祀之〉宋起凤〈沧州人顺治十一年知灵邱县〉
〈力请蠲逋赋万讦时诣田劝相流民渐得复业〉管一举〈顺治间得胜路叅将姜瓖之乱殉节〉
〈死赠副总兵祀忠烈祠〉梁化凤〈长安人顺治间官阳和高山䘙守备能得士死力 大兵〉
〈进剿姜瓖化凤率所部从大小七十馀战所向有功晋都督佥事〉李吐馨〈同官人灵邱典〉
〈史姜瓖之变兵数千集城下令恇怯莫措吐馨招集乡勇激以大义皆感泣为之坚守〉曹溶
〈嘉兴人康熙六年任阳和兵备道赈荒驭吏皆有声绩〉董遂升〈河闲人康熙九年官大同〉
〈府西路同知时民有重狱已定拟察其诬释之而寘奸于法〉石佳𢑴〈奉天人康熙二十年〉
〈知怀仁县出金赈荒给牛种以劝耕邑近边地鲜文学立义学兴起诸生民立碑识之〉董学
诗〈辽阳人康熙二十六年知怀仁县年少精敏在任三年冶行为当时最〉谭从𥳑〈山海〉
〈卫人康熙元年知灵邱县谙民间利病百废具举疮痍渐复〉王度〈汉阳人康熙十一年知灵〉
〈邱县莅官仁恕能济以严明吏民畏爱之卒官䈓愇布被敝衣数袭而已百姓罢市往哭〉陈际
熙〈石屏人雍正三年知天镇县时初改卫为县际熙一意振作百务具举值歳旱遍历各乡抚慰〉
〈力请蠲县去官后士民立像私祀之〉朱宗洛〈无锡人乾隆二十三年知天镇县缉获积匪穷〉
〈治窝党境内肃然凡听讼不逾三日悉论报可息者令自和解公馀勤课诸生士习丕懋卒于官仅〉
〈存著书数十卷士民环署涕泣与陈令并立像私祀之〉
︹人物︺︹汉︺韩珩〈字子佩代人少丧父母奉养兄姊宗族称孝弟官至别驾袁绍之子熙尚为其〉
〈将焦触等所攻奔乌桓触自号幽州刺史驱率诸郡大守令长背袁向曹杀白马盟令曰违者斩众〉
〈莫敢言各以次歃至别驾珩曰吾受袁公父子厚恩智不能救勇不能死于义阙矣若北面曹氏所〉
〈不能为也一座失色曹操闻珩节甚高之屡辟不至卒于家〉︹南北朝︺︹魏︺卫操〈字德〉
〈元代人少有才略晋征北将军䘙瓘以为牙门将后与从子雄及其宗室乡亲姫澹等归魏说桓穆〉
〈二帝招纳晋人附者稍众桓帝嘉之以为辅相任以国事及刘渊石勒之乱桓帝匡助晋氏操稍迁〉
〈至右将军封定襄侯〉燕凤〈字子章代人好学博综经史明习阴阳䜟纬昭成待以宾礼后拜代〉
〈王左长史叅军决国事又以经授献明帝尝使苻坚不辱命苻坚存立道武凤之谋也道武即位历〉
〈吏部郎给事黄门侍郎行台尚书甚见礼重太武初以旧勲赐爵平舒侯〉许谦〈字元逊代人少〉
〈有文才善天文图䜟之学昭成擢为代王郎中令兼掌文记与燕凤俱授献明帝经登国初为右司〉
〈马与张衮等叅赞初基后为阳曲䕶军赐爵平舒侯〉长孙嵩〈代人寛雅有器度道武以为南〉
〈部大人累著军功明元即位与奚斤安同崔宏等八人坐止车门右听理万几世号八公明元寝疾〉
〈与嵩定䇿禁中诏太武临朝监国嵩为左辅太武即位进爵北平王司州中正迁太尉薨〉长孙
道生〈嵩从子道武爱其慎重使掌机宻太武即位进爵汝阴公迁廷尉卿从征蠕蠕大捷而还〉
〈征赫连昌为前驱遂平其国累除司空加侍中进封上党王道生廉约身为三司衣不华饰食不兼〉
〈味每建大议多合时机为将有权略善待士众所在着绩孙观以壮勇知名有军功官至征南大将〉
〈军〉长孙肥〈代人有雅度果毅少言道武之在贺兰部肥常侍从御侮左右登国初与莫题〉
〈等俱为大将屡有战功从平中山赐爵琅琊公累迁兖州刺史肥善策谋勇冠诸将前后征讨未尝〉
〈失败南平中原西摧羌寇肥功居多子翰以善骑射为猎郎累加平南将军太武即位进封平阳王〉
〈迁司徒翰清正严明善抚将士所征讨咸有克获功〉尉古真〈代人道武之在贺兰部贺染干〉
〈等将肆逆古真密驰告染干执拷之以两车轴押其头伤其一目后从平中原以功赐爵东州侯弟〉
〈诺侍道武以忠谨称从围中山先登亦伤一目道武叹曰诺兄弟并毁其目以建功效诚可嘉也赐〉
〈爵安乐子诺长子眷忠谨有父风明元时执事左右为太官令以骁烈闻文成时拜侍中太尉封渔〉
〈阳王录尚书事〉庾业延〈代人后赐名岳恭慎修谨善处危难道武嘉之命为外朝大人叅预〉
〈军国从平中原拜安远将军以军功赐爵西昌公迁邺行台岳为将有谋略士众服其智勇名冠诸〉
〈将迁司空被诛时人冤惜焉〉叔孙建〈代人登国初为外朝大人累除平原镇大将封丹阳〉
〈王加征南大将军击走宋将檀道济拔滑台建沈敏多智东西征伐常为谋主又雅尚人伦礼贤爱〉
〈士魏初名将鲜有及之〉穆观〈代人父崇从道武平中原位太尉宜都公观少袭崇爵明元时〉
〈尚宜阳公主拜驸马都尉太武监国观为右弼出则统摄朝政入则应对左右事无巨细皆关决焉〉
〈终日怡怡无愠喜之色劳谦善诱不以富贵骄人年三十五薨赠宜都王〉楼伏连〈代人忠厚〉
〈有器量道武初从破贺兰部又平中山以功赐爵安邑侯太武即位封广陵公再迁光禄勋进爵为〉
〈王后镇统万薨〉贺狄干〈代人为北部大人登国初道武遣狄干结婚于姚苌苌死兴立因止〉
〈狄干而绝婚狄干在长安习读书史通论语尚书诸经举止风流有似儒者初帝普封功臣遥赐狄〉
〈干爵襄武侯加秦兵将军后还国见其言语衣物𩔖中国忿而杀之〉于栗䃅〈代人材力过人〉
〈能左右骑射登国初拜冠军将军袭慕容宝于中山进假新安公后为河内镇将刘裕伐姚浤栗䃅〉
〈虑其北扰筑垒河上𥙿不敢进遗栗䃅书假道题曰黒矟公麾下栗䃅以状表闲明元因授黒矟将〉
〈军栗䃅好持黒矟故有其号累迁外都大官爵新安侯卒赠大尉栗䃅自少总戎迄于白首临时善〉
〈断所向无前加以谦虚下人刑罚不滥太武甚悼惜之子洛拔少拜侍御中散有姿容善应对袭爵〉
〈出为和龙镇都大将营州刺史有能名后迁侍中尚书令在朝祇肃百僚惮之〉车路头〈代人〉
〈少以忠厚选给东宫为帐下帅天赐未明元出外路头随侍竭力及即位封宣城公忠意将军帝性〉
〈明察群臣多以职事遇谴路头性无害每评狱处理常献寛恕之议以此见重于朝帝亦敬纳之〉
古弼〈代人少忠谨初为猎郎门下奏事以敏正称明元嘉其直而有用赐名曰笔后改名弼言〉
〈其有辅佐才也太武时位侍中爵建兴公假节督陇右诸军累著战功迁尚书令事务殷繁而读书〉
〈不辍遇事敢言不避诛责帝常称为社稷之臣吴王立以弼为司徒文成即位坐法死时人冤之〉
叔孙俊〈建长子字丑归内侍左右谨密无过行道武崩清河王绍闭宫门明元在外绍逼俊〉
〈以为巳援俊仍与元历磨浑等说绍归明元明元即位迁䘙将军赐爵安城公朱提王悦怀刃将为〉
〈逆俊觉举动有异执悦杀之明元以俊前后功重军国大计一以委之〉刘尼〈代人勇果善射〉
〈世祖见而善之拜羽林中郎赐爵昌国子宗爱杀南安王余于东庙尼密以状告殿中尚书源贺与〉
〈南部尚书陆丽谋迎文成登大位众咸唱万歳尼迁内行长封东安公寻岀为定州刺史以清慎称〉
〈官至司徒〉来大千〈代人骁果善射永兴初位中散典宿䘙禁旅用法严明上下齐肃太武践〉
〈阼为常侍累从征讨以战功赐爵庐陵公寻使巡抚六镇经略得宜后吐京胡反以大千为都将讨〉
〈平之〉周几〈代人少以善射为猎郎明元即位为右部尚书以军功封交阯侯太武以几有智勇〉
〈遣镇河南威信着于外境进号宋兵将军率洛州刺史于栗䃅以万人袭陕城卒于军军人无不叹〉
〈息之〉豆代田〈代人明元时从攻虎牢登楼射贼矢不虚发从讨赫连昌乘胜追贼入其公门〉
〈门闭逾宫而岀太武壮之拜勇武将军后从讨平凉破赫连定又从讨和龙战功多封长广公〉陆
真〈代人少善骑射太平真君中从讨蠕蠕以功赐爵关内侯从太武至江还次盱眙真功居多文〉
〈成即位进爵都昌侯后拜长安镇将氐豪仇傉檀等及东平王道符先后反俱击平之进爵河南公〉
陆俟〈代人明元践阼累拜给事中典选部兰台事无所屈挠累拜冀州刺史治绩为天下第一〉
〈历安定长安二镇大将迁内都大官加都督秦雍诸军俱以方略讨平巨寇文成践阼以子丽䇿立〉
〈勋进爵东平王〉于什门〈代人明元时为谒者使喻冯跋及至和龙住外舍使谓跋曰大魏皇〉
〈帝有诏须冯王出受然后敢入跋使人牵逼令入见不拜跋令人案其项终不憢屈既而跋拘留什〉
〈门随身衣裳败坏略尽虮虱被体跋遗以衣服拒而不受历二十四年后冯宏上表称臣乃送什门〉
〈归拜治书侍御史太武下诏褒美比之苏武〉罗结〈代人刘显谋逆结从道武幸贺兰部后以〉
〈功赐爵屈蛇侯太武初累迁侍中外都大官总三十六曹事太武以其忠悫甚信待之除长信卿归〉
〈老赐大𡩋东川为私第别业并为筑城曰罗侯城朝廷每有大事驿马询问年一百二十卒子斤从〉
〈太武讨赫连昌力战有功历位四部尚书后从平凉州以功赐爵带方公累除柔元镇都大将〉伊
馛〈代人勇健善射太武将讨凉州议者咸以无水草諌惟崔浩劝行馛曰若凉州无水草何得为〉
〈国宜从浩言帝善之克凉州太武曰馛智力如此终至公相欲拜馛为尚书馛辞曰中秘多文士请〉
〈叅其次遂拜袐书监进爵河南公兴光元年拜司空清约自守为政举大纲不为苛细太安二年领〉
〈太子太保与陆丽等并平尚书事〉封敕文〈代人始光初为中散稍迁西部尚书出为使持〉
〈节开府领䕶西夷校尉秦益二州刺史赐爵天水公镇上邽征吐谷浑慕利延兄子舍归于枹䍐拾〉
〈归遁去金城边冋天水梁会谋反阳王元达聚党攻城皆讨破之天安元年卒长子万护让爵于弟〉
〈翰朝廷义而许之〉苟颓〈代人性严毅清直武力过人太武南征为前锋都将常先登陷阵赐〉
〈爵建德男历位侍中都曹尚书颓方正好直言虽文明太后生杀不允颓亦恳切致諌未曾阿谀累〉
〈迁司空进爵河东王大驾幸三川颓留守京师沙门法秀谋反颓率禁旅收掩毕𫉬内外晏然〉陆
馥〈俟长子多智有父风兴安初为相州刺史多善政在州七年征为散骑常侍百姓乞留者千馀〉
〈人后袭父爵改封建安王献文将禅位于京兆王子推馥抗言曰皇太子圣德承基四海属望不可〉
〈横议干国之纪臣请刎颈殿廷有死无贰帝意乃解诏曰馥直臣其能保我子乎遂以馥为太保奉〉
〈皇帝玺绶传位孝文〉陆丽〈馥弟少以忠谨入侍左右审慎无僭失赐爵章安子稍迁南部尚书〉
〈太武崩南安王余立为宗爱等所杀丽首建大义奉迎文成而立之社稷获安受心膂之任兴安初〉
〈封平原王累迁司徒公领太子太傅〉尉拨〈代人初从兖州刺史罗忸击贼于陈汝有功赐爵介〉
〈休男讨和龙击吐谷浑皆有功进爵为子累迁杏城镇将清平有惠绩献文时进爵安成侯〉娄
提〈代人献文时为内三郎献文暴崩提号泣欲殉遂引佩刀自刺几死太后诏赐帛二百疋〉和
其奴〈代人少有操行善射御文成初封平昌公累迁尚书左仆射又与河东王闾毗太宰常英〉
〈等并平尚书事在官慎法不受私请迁司空加侍中薨赠平昌王〉薛彪子〈代人父野䐗并〉
〈太二州刺史封河东公有声称彪子姿貌壮伟明断有父风太安中迁内行长典奏诸曹事当官正〉
〈直内外惮之太和四年徐州民桓和等叛诏彪子与尉元等平之除开封徐州刺史甚多惠政〉尉
元〈字苟仁代人由羽林中郎累迁北部尚书天安元年薛安都以徐州内附以元为持节都督东〉
〈道诸军事赴之宋兖州刺史毕众敬遣章仇𢶏归款元并纳之遂长驱入彭城分击吕梁绝其粮运〉
〈宋将张永夜遁太和三年进爵淮阳王齐高帝多遣间谍扇动新民以元威名夙振使率诸军讨之〉
〈东南清晏远近帖然寻迁尚书令进司徒诏为三老卒〉元澄〈字道镜任城王云子少好学言〉
〈辞清辨以孝闻袭封累授尚书令孝文谋迁都澄赞成其事众闻惊骇澄援引古今晓之众乃开伏〉
〈从幸邺宫除吏部尚书及车驾自代北巡留澄铨简旧臣自公以下万数量其优劣别三等用之咸〉
〈无怨者明帝初迁司空加侍中领尚书令奏利国济人所宜振举者十条后加司徒公政无大小皆〉
〈引叅预澄亦尽心匡辅事有不便谏诤不巳内外咸敬惮之〉穆亮〈字幼辅观曾孙孝文时累〉
〈官至侍中尚书右仆射于时复置司州孝文曰司州须立中正必任德望兼资者尚书陆睿举亮为〉
〈司州大中正寻迁司空叅议律令孝文南伐以亮录尚书事留镇洛阳徙封顿邱郡开国公〉于
烈〈洛拔长子善射少言有不可犯之色少拜羽林中郎累迁光禄卿太和十九年大选百僚烈子〉
〈登引例求进烈表请黜落孝文嘉其有识进登为太子翊军校尉又加烈散骑常侍及穆泰陆睿谋〉
〈反旧京时代旧族同恶者多惟烈一宗无所染预帝益器重之以为节概不让金日䃅诏除领军将〉
〈军宣武即位以宰辅咸阳王禧等专擅与烈潜谋废之自是长置禁中叅预机密大事禧谋反烈追〉
〈执之卒赠太尉进封巨鹿郡公〉长孙虑〈代人母因饮酒其父真误以杖击致死为县囚执处〉
〈以重坐虑列辞尚书云父母忿争本无馀恶直以缪误一朝横祸今母丧未殡父命旦夕兄弟五人〉
〈并冲幼虑身居长今年十五乞以身代父使婴弱众得䝉存立尚书奏云虑于父为孝子于弟为〉
〈仁兄寻情究状特可矜感孝文诏特恕其父死罪以从远流〉董洛生〈代人居父丧过礼诏〉
〈遣秘书中散温绍伯奉玺书慰之令自抑割以全孝道又诏其宗亲使相喻奖勿令灭性〉朱长
生 于提〈并代人孝文时长生为员外散骑常侍与提俱使高车既至高车王阿伏至罗〉
〈责长生等拜长生拒之至罗既受献不拜长生曰为臣内附宜尽臣礼呼出帐令众中拜至罗怒囚〉
〈之胁降长生与提瞋目厉声责之至罗大怒绝其饮食各分徙之三岁乃放还孝文嘉其节拜长生〉
〈河内太守提陇西太守并赐爵五等男〉穆绍〈字永业亮之子拜驸马都尉历七兵殿中二尚〉
〈书遭忧免居丧以孝闻除中书监侍中领本邑中正绍资性方重罕接賔客领军元乂当权熏灼候〉
〈绍绍迎送下阶而已灵太后欲黜乂犹豫未决绍赞成之以功加特进仪同三司孝庄立尔朱荣遣〉
〈人徴之绍往见荣捧手不拜寻授尚书令司空公进爵为王〉长孙冀归〈字承业代人聪〉
〈明有才艺虚心爱士为前将军从孝文南征宣武时假镇西将军讨蜀都督频战有功累除尚书右〉
〈仆射雍州刺史萧宝夤据州反以承业为行台讨平之除雍州刺史孝武入关位太师录尚书事封〉
〈上党王〉陆凯〈字智君馥之子谨重好学位太子庶子给事黄门侍郎在枢要十馀年以忠厚〉
〈见称兄琇陷罪凯痛兄之死哭几失明诉冤不巳至正始初宣武复琇官爵凯大喜置酒集诸亲曰〉
〈吾数年中抱病死顾门戸计耳今愿毕矣遂以其年卒二子𬀩恭之并有时誉〉陆旭〈俟曾〉
〈孙性雅淡好易纬候之学撰五星要诀及两仪真图颇得其指要太和中徴拜中书博士稍迁散骑〉
〈常侍知天下将乱遂隐于太行山累征不起〉元顺〈字子和澄子通杜氏春秋性謇谔淡于荣〉
〈利起家为给事中时高肇权重天下顺诣肇直往登床捧手抗礼父忧哭泣呕血身自土领军元〉
〈乂威势尤盛顺曽不诣乂至于朝论得失顺常鯾言正议曽不阿㫖累官左仆射庄帝初河阴遇害〉
〈家徒壁立无物以殓门下通事令史王才达裂裳覆之赠尚书令司徒公〉娄宝〈字道成伏连孙〉
〈明帝时随源子邕讨击葛荣师败被囚变姓名匿于戎伍密启贼形势规为内应荣灭始得还永安〉
〈中除假员外散骑常侍使蠕蠕先是蠕蠕称藩上表复以中州不竞书为敌国仪宝责之蠕蠕主谢〉
〈遂更称藩后从孝武入关封广安县伯官至仪同三司兼太子太傅宝清简少言颇谙旧事位历师〉
〈傅守靖谦恭以此为人所敬〉陆操〈字仲志丽从孙高简有风格学业知名为散骑常侍聘梁〉
〈使还迁廷尉卿齐文襄为世子甚好色薛寘妻元氏有色迎入欲通之元氏正辞且哭世子送付廷〉
〈尉操曰廷尉守天子法须知罪状世子怒召操命刀环筑之操终不挠后徙御史中丞天保中卒于〉
〈殿中尚书〉︹北齐︺慕容绍宗〈字绍宗燕太原王恪之后曽祖腾归魏遂居代绍宗恢毅〉
〈深沈有胆略尔朱荣入洛欲因百官出迎悉诛之绍宗諌不听后以军功封所卢侯迁尔朱兆长史〉
〈及兆败绍宗携荣妻子及兆馀众自归神武神武仍加恩礼军谋兵略时叅预焉元象初以军功进〉
〈爵为公累迁尚书左仆射侯景反命绍宗为东南道行台讨景于涡阳时景军甚盛绍宗麾兵径进〉
〈诸将从之因大捷西魏王恩政据颍川又以绍宗为南道行台与髙岳刘丰围击之堰洧水灌城未〉
〈几临堰见北有尘气乃入舰忽暴风飘艗向敌城绍宗度不免遂投水卒赠太尉〉綦连猛
〈字武儿代人初事尔朱荣尔朱兆后为神武亲信尔朱文畅将为逆猛曰昔事其父兄愿今日受死〉
〈不忍告而杀之神武闻之曰事人当如此舍其罪而益亲之以军功累封山阳王猛颇疾奸佞言议〉
〈时有可采官至大将军卒〉娄昭〈字菩萨平城人祖父提家僮千数牛马以谷量性好周给士多〉
〈归附之昭方雅正直有大度深谋神武少亲重之神武将出信都昭赞成大策即以为中军大都督〉
〈从破尔朱兆于广阿累封濮阳郡公樊子鹄反以昭为东道大都督讨之子鹄既死诸将劝昭尽捕〉
〈诛其党昭曰此州横被残贼其人何罪遂皆舍焉累迁司徒出为定州刺史薨〉侯莫陈相
〈代人七岁父死号慕过人及长性雄杰后从神武起兵以战功封白水郡公天保初累迁司空进爵〉
〈为王历太傅朔州刺史次子晋贵严重有文武干略袭爵官至开府仪同三司梁州刺史〉陆卬
〈字云驹丽元孙博览群书多通大义善属文起家员外散骑侍郎累除中书侍郎修国史以父忧去〉
〈职居丧骨立兄弟相率庐墓负土成坟诏褒所居里为孝终里天保中遭母丧哀毁沈笃弟搏遇疾〉
〈临终曰大兄尪病如此性至慈爱抟死必不使大兄知之致有感动家人至祖载始告卬闻而悲一〉
〈恸而绝卬自在朝笃慎周密不说人短不伐巳长言论清远有人伦鉴裁朝野甚悲惜之子又袭爵〉
〈始平侯五经精熟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张华原〈字国满代人周文据雍州华原以散骑常〉
〈侍入关往说周文谓曰能屈于此当共享富贵不尔命悬今日华原曰有死耳不敢闻命周文嘉其〉
〈亮正乃使东还累迁兖州刺史人怀感附寇盗寝息重囚给假依期毕至卒官州人大小莫不号慕〉
〈为树碑立祠祀焉赠司空公尚书左仆射〉︹周︺达奚武〈字成兴代人初为贺拔岳别将岳为〉
〈侯莫陈悦所害武收尸归平凉从文帝平悦封须昌县伯魏大统初自大丞相府中兵叅军出为东〉
〈秦州刺史历雍同二州累著战功进封郑国公转太傅武微时奢侈好华饰及居重位不持威仪行〉
〈常单马门不施㦸每曰天下未平国恩末报安可过事威容子震习武艺有政术建德中从平邺拜〉
〈大宗伯出为原州总管〉窦炽〈字光成其先扶风平陵人亡奔匈奴后随魏南徙家于代炽少〉
〈从范阳祁忻受毛诗左氏春秋略通大义善骑射以战功拜杨烈将军大统中从文帝禽窦泰复宏〉
〈农破沙苑皆有功历泾原二州刺史政绩著闻保定初进封邓国公后拜太傅炽名望素隆军国大〉
〈谋常与叅议隋文帝为相国百僚皆劝进炽独不肯署笺时人皆高其节〉窦毅〈字天武炽兄子〉
〈魏孝武初起家员外散骑侍郎齐神武擅朝毅慨然有殉主之志从孝武西迁及禽窦泰复宏农战〉
〈沙苑皆有功累封神武郡公保定三年拜大将军时突厥君臣有贰志于齐毅抗言正色以大义责〉
〈之乃定毅性温和谨慎尚文帝女襄阳公主朝廷委信任兼出入未尝有矜惰之容时人以此称焉〉
厍狄峙〈其先辽东人徙居代峙仕魏为高阳郡守为政仁恕大统初迁黄门侍郎时与东魏〉
〈争衡蠕蠕屡为边患朝议欲结和亲使峙往峙善辞令蠕蠕主信重之自是不复为寇封高邑县公〉
〈累拜侍中蠕蠕灭后突厥强盛虽与周通好而外连齐氏令峙喻之突厥执齐使归诸京师进爵安〉
〈丰郡公明帝时为少师卒子嶷嗣位蔡州刺史嶷弟征徽嵚皆以军功拜仪同大将军〉陆腾
〈字显圣旭之子魏大统中为文帝帐下都督迁武䘙将军安康贼黄众宝等作乱腾大破之迁拜龙〉
〈州刺史转江州历龙州总管拜司宪大夫前后破平诸贼凡赏得奴婢八百口马牛称是天和四年〉
〈迁江陵总管陈人围江陵腾奋击遂遁加位柱国进爵上庸公〉尉迟𮞉〈字薄居罗代人有大〉
〈志好施爱士魏大统中累官尚书左仆射兼领军将军寻拜大将军督开府元珍等六军伐蜀所至〉
〈皆降诏以𮞉为大都督益潼等十二州诸军事益州刺史三年加督六州迥绥辑新民人怀服性〉
〈至孝大长公主年高文帝徴回入朝以慰其意武成元年封蜀国公建德初拜太师宣帝即位岀为〉
〈相州总管隋文辅政迥举兵图匡复为韦孝寛所败自杀弟纲善骑射河桥之役文帝马中流矢惊〉
〈奔纲与李穆等左右力战众皆披靡文帝方得乘马进爵平昌郡公历位少傅大司空陕西总管〉
梁椿〈字千年代人初从尔朱荣入洛又从贺拔岳讨平万俟丑奴仍从文帝平侯莫陈悦魏大〉
〈统中累以战功封东平郡公位开府仪同三司保定元年拜大将军椿性果毅善抚纳所𫉬赏物分〉
〈赐麾下故每战咸得其死力好俭素不营赀产时论以此称焉〉尉迟运〈纲之子宣帝在东宫〉
〈数有罪失武帝选忠谅鲠正者匡弼之以运为右宫正建德三年帝幸云阳宫令运与长孙览辅太〉
〈子居守卫刺王直作乱袭肃章门览惧走行在所运手自阖门直乃纵火运更益其火直遂不得进〉
〈乃退运率留守兵击之直大败而走武帝嘉之授大将军将伐齐召运叅议东夏厎定颇有力焉进〉
〈爵卢国公宣帝即位出为秦州总管〉︹隋︺达奚长儒〈字富仁代人高祖受禅封蕲春郡公〉
〈开皇二年突厥众十馀万来寇以长儒为行军总管率众二千力战却之进上柱国历鄜州刺史母〉
〈忧去职长儒性至孝毁悴过礼天子嘉叹起为夏州总管匈奴不敢窥塞转荆州总管卒〉窦荣
定〈炽兄子高祖受禅以佐命功拜上柱国寻除秦州总管突厥沙钵略寇边为行军元帅出凉州〉
〈击之数挫其锋突厥惧请盟而去进爵安丰郡公高祖欲以为三公上书固辞〉房兆〈代人本姓〉
〈屋引氏刚毅有武略频为行军总管击寇有功位至柱国徐州总管〉吐万绪〈字长绪代郡鲜〉
〈卑人在周袭爵元寿县公高祖受禅有吞陈之志授徐州总管令修战具陈平拜夏州总管汉王谅〉
〈举兵诏绪从杨素击破之大业初转光禄卿贺若弼遇谗绪明其无罪免官刘元进作乱攻润州帝〉
〈徴讨破之斩伪仆射管崇等五千馀人寻忤帝意徴诣行在所发疾卒〉杨义臣〈代人本姓〉
〈尉迟氏父崇仕周为仪同大将军开皇初击突厥于周盘战死义臣幼养于宫中赐姓杨氏性谨厚〉
〈能骑射有将领才突厥达头可汗犯塞以行军总管出白道破之明年突厥又寇边义臣追至大斤〉
〈山破之代州总管李景为汉王将乔锺葵所围诏义臣往击破之以功授上大将军其后屡平巨寇〉
〈进位光禄大夫寻拜礼部尚书卒〉︹五代︺︹唐︺安金全〈代人数从庄宗用兵有功官至〉
〈刺史以疾居太原庄宗与梁相距河上梁将王檀袭太原监军张承业大恐金全强起召率子弟及〉
〈故将吏百馀人夜出北门击檀于羊马城中檀军惊溃明宗即位拜振武军节度使〉安重诲
〈应州人为人明敏谨恪明宗镇安国为中门使及即位累加侍中兼中书令事无大小皆以叅决尽〉
〈忠劳力时有𥙷益卒被䜛死〉︹周︺史彦超〈云州人周太祖入立为虎捷都指挥使以战守〉
〈功累拜感德军节度使周兵围汉太原契丹救汉出忻代世宗遣符彦卿拒之彦超为先锋战忻口〉
〈勇愤俱发解而复合者数四遂殁于阵赠太师优恤其家焉〉︹宋︺李汉超〈云中人初从太〉
〈祖平李重进等迁齐州防御使在郡十七年政平讼理吏民爱之后为关南都巡检使卒汉超善抚〉
〈士卒与之同甘苦死之日军中皆流涕子守恩骁果善战有父风累官至陇州刺史知灵州战殁特〉
〈赐洪州观察使〉折御卿〈云中人从太宗征河东破岢岚军淳化五年拜永安军节度使辽兵〉
〈入御卿大败之于子河汊岁馀被病辽谍知之率众来侵御卿力疾出战其母使人召归御卿曰世〉
〈受国恩死军中分也翊日卒赠侍中子惟昌为洛苑使知州事破言泥族拔黄砦累拜兴州刺史惟〉
〈信与赵保吉战殁于阵惟忠最知兵累官云麾将军卒惟忠子继闵为西京作坊使嗣知府州〉毕
士安〈字仁叟云中人事继母以孝闻乾德四年举进士太平兴国初呉越钱俶纳土选知台州〉
〈言钱氏张侈赋数今宜用旧籍诏从之累迁翰林侍读学士景德初辽人谋入境士安陈选将饷兵〉
〈理财之䇿真宗嘉纳与寇准同拜平章事辽引兵大掠与准条所备御状又合议请幸澶渊定和议〉
〈未几赵德明亦内附中外晏安卒赠太傅中书令谥文简士安饬躬慎行有古人风仕至辅相无田〉
〈园居第没未终丧家用已绌真宗感叹赐白金五千两〉折继祖〈字应之继闵弟嗣知府州〉
〈累转成州团练使韩绛城罗兀继祖深入敌帐降部落户八百加解州防御使有子当袭请以授兄〉
〈子克柔诏从之弟继世延州东路巡检嵬名山内附继世以骑歩万军怀安砦分名山之众万五千〉
〈戸居大理河夏人来攻再战皆捷录功领忠州刺史说韩绛城啰兀以抚横山因画取河南之䇿绛〉
〈以为然以果州团练使卒〉折克行〈字遵道继闵子夏人寇环庆克行与战于葭芦州斩级四〉
〈百降戸千马畜万计诸老将矍然曰真折太尉子也擢知府州讨夏国每出必胜夏人畏之益左厢〉
〈兵专以当折氏城葭芦筑八砦皆用克行策在边三十年善拊士卒战功最多羌人呼为折家父官〉
〈至秦州观察使〉折可适〈克行从子少隶延州屡与夏人战皆败之东兵久不得食千人成聚〉
〈籍于军门或欲掩杀以为功可适曰此以饥而绕耳非叛也单马出诘之皆回面流涕谢再生各遣〉
〈归夏人入寇大破之于尾丁硙又分骑据西山转战至高岭间道设伏邀其归路敌赴厓涧死者如〉
〈积论前后功至成州团练使夏人有桀𭶑用事者哲宗诏可适密图之可遣兵夜袭俘其族属三〉
〈千人遂取天都山以其地为西安州累拜怀康军节度使〉︹辽︺邢抱朴〈应州人保宁初累官〉
〈翰林学士加礼部尚书统和四年山西州县被兵命抱朴镇抚之民始安十年拜叅知政事按察诸〉
〈道守令能否而黜陟之大协人望尝两决南京滞狱人无冤者卒赠侍中〉陈昭衮〈云州人勇〉
〈而善射累官敦睦宫太保兼掌围场事开泰五年秋大猎帝射虎马驰太速矢不及发虎怒奋将犯〉
〈跸左右辟易昭衮舍马捉虎两耳骑之虎轶山终不堕地伺便拔佩刀杀之辇至上前即日设燕悉〉
〈以席上金银器赐之特加节钺迁围场都太师命张俭吕德懋赋以美之历西南面招讨都监卒〉
︹金︺苏保衡〈字宗尹天成人天会中赐进士出身补太子洗马累官工部尚书大定二年伐〉
〈宋保衡行户部于关中兼纠察黜守令不法者十馀人邠守傅慎微忤用事者被谗构下狱且死保〉
〈衡力救之得免入为太常卿迁礼部尚书拜参知政事进右丞称贤执政〉康元弼〈字辅之云〉
〈中人正隆三年进士由汝阳簿累迁大理丞大定二十七年河决曹濮间朝廷遣元弼往视相其地〉
〈如盎而城在盎中请改筑于北原曹人赖焉官至南京路转运使〉刘从益〈字云卿浑源人〉
〈登大安元年进士第累官监察御史坐与当路辨曲直得罪去起为叶县令有古良吏风未几被召〉
〈百姓诣尚书省乞留不听人授应奉翰林文字卒从益精于经学为文章长于诗子祁字景叔太学〉
〈生甚有文名金末丧乱作归潜志以纪其事修金史多采用焉〉雷渊〈字希颜一字季黙浑源人〉
〈入太学读书后从李之纯游遂知名登至宁元年词赋进士甲科累拜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贵出〉
〈巡郡邑所至有威誉官至翰林学士卒〉高汝砺〈字岩夫金城人登大定进士第莅官有能〉
〈声擢左諌议大夫时遇奏事台臣亦令回避汝砺言国家置諌臣盖欲周知时政以叅得失岂可疏〉
〈远乞自今有司奏事諌臣得预闻从之累拜户部尚书时钞法不能流转汝砺随事上言多所更定〉
〈民甚便之贞祐四年拜尚书左丞高琪欲从言事者岁阅民田徴租又议榷油汝砺言其不可遂寝〉
〈俄进右丞封寿国公〉︹元︺孙威〈浑源人沉鸷有巧思授义军千户从军攻潞州破凤翔皆有功〉
〈善为甲尝以意制蹄筋翎根铠以献太祖亲射之不能彻大悦授顺天安平怀州河南平阳诸路工〉
〈匠都总管每从战伐恐民有横被屠戮者辄以蒐简工匠为言而全活之卒谥忠惠子拱袭父官巧〉
〈思如其父尝制叠盾张则为盾敛则合而易持世祖以为古所未有历保定路治中岁饥先发粟赈〉
〈民而后请于朝曰缓则民馁死矣苟见罪吾自任之累官益都路总管兼府尹卒谥文庄〉赵璧
〈字宝仁怀仁人世祖为亲王闻其名召见呼秀才而不名宪宗即位召璧问天下何为治对曰请先〉
〈诛近侍之尤不善者宪宗不悦璧退世祖曰秀才汝浑身是胆耶历河南经略使威惠大行中统元〉
〈年拜燕京宣慰使时供给属军府库巳竭及用兵北边璧经画馈运相继不绝中书省立授平章政〉
〈事寻改枢密副使大败宋将夏贵于虎尾洲髙丽王植为其臣林衍所逐议遣兵护归复国古京以〉
〈安兵息民帝从之卒赠大司徒谥忠亮〉雷膺〈字彦正浑源人渊之子少笃学事母以孝闻〉
〈至元二年拜监察御史首以正君心正朝廷百官为言又斥聚敛之臣不宜作相累历外任皆著威〉
〈惠徴拜集贤学士成宗即位召诸故老询国政膺为称首多所建白卒谥文穆〉︹明︺李𢑴〈浑源〉
〈人永乐举人授监察御史以刚直有声台中后历江西按察使治狱明恕迁浙江布政使益厉素节〉
〈出纳锱铢必谨寻卒于官〉郭颐〈应州人永乐中由知县擢监察御史巡按京畿文皇北伐抗疏〉
〈力争后复屡疏言事朝右咸侧目遂乞归〉孙逢吉〈字馀浑源人正统举人授延长知县有〉
〈贤声擢御史巡盐长芦监军榆林所至风纪肃然后复按四川历陕西佥事累迁左布政使川陵之〉
〈民皆被其泽引疾归〉石瑁〈字信之应州人数岁以孝友称宣德进士正统初授礼科给事中克〉
〈举其职擢金华知府除邑患赈流民甚有善政累迁礼部尚书靖共于位朝望益孚〉王尚文
〈广灵人正统进士官户部主事额森入塞英宗亲征尚文以督饷从土木之难踵驾号哭遂遇害〉
〈额森改见前〉焦鉴〈大同人父卒哀毁柴立庐墓三年白狐游狎野蚕成茧成化中被旌〉石
鼐〈浑源人父殁庐墓山水暴涨木石漂沉鼐伏墓号泣水将至忽分两道去墓斍无恙宏治中被〉
〈旌〉李翰臣〈大同人正德进士以行人除御史按山东辨归善王之诬忤㫖谪判广德州改〉
〈知随州有能声历河南佥事讨平流贼王塘进山东曹濮兵备副使曹濮多盗悉以计擒之后移疾〉
〈归〉温钺〈大同人父景清有胆力嘉靖初为巡抚蔡天祐密捕镇兵之杀巡抚张文锦者叛兵〉
〈恨之欲索景清杀之不得遂执钺及其母王氏钺终不言景清所在母亦大骂并见杀事平获旌〉
蒋应奎〈大同人嘉靖进士授工部王事以功累拜太仆寺少卿迁应天府府尹裁勋戚以法〉
〈垦秣陵荒田千馀顷擢副都御史巡抚辽东辟安远开原之地陞兵部侍郎卒之日丧不克举赠尚〉
〈书〉林椿〈字永年大同人有孝行嘉靖中以军功进署指挥佥事历左副总兵协守大同俺答〉
〈入扰总兵张达陷阵不得出椿闻急引兵来救一日三战亦陷重围与达俱死赠都督同知谥忠勇〉
郭石〈山阴人嘉靖举人知滕县多善政累迁整饬延绥道驻偷林守御有功获赐金币丁艰归〉
〈补山东按察佥事寻致仕石性沉静居官以清谨著名〉郭民敬〈山阴人嘉靖进士知寿光〉
〈县以治行第一擢御史按南畿岁歉奏蠲租赋数十葛缗复按四川过里值边警时山阴土城难守〉
〈民敬为留集丁壮城守甚力邑人赖之至四川墨吏望风解绶去性至孝家资分给诸弟侄一无所〉
〈取〉乔景华〈山阴人嘉靖中扶母避乱父稍后见执景华复奔救翼之右臂受刃更易左臂〉
〈父子仆地贼感其孝而去〉樊深〈大同人嘉靖中为通政使陈御寇七事中言仇鸾养寇要功上〉
〈方眷鸾立斥为民隆庆初复官寻迁刑部右侍郎齐康劾徐阶深劾康并诋高拱时登极诏赦死罪〉
〈以下而流徙巳至配者所司拘律令不遣深言诛死犹赦而此反不及非所以广皇仁诏从其议旋〉
〈进左侍郎罢归卒〉王汝濂〈怀仁人隆庆进士以母老引疾归养奉侍左右如婴儿出必禀〉
〈命母殁哀毁尽礼人称其孝〉王家屏〈字忠伯山阴人隆庆进士由庶吉士历修撰充日讲〉
〈官敷陈剀挚帝尝敛容而受称为端士张居正寝疾同官奔走祈祷家屏独不往累擢吏部左侍郎〉
〈兼东阁大学士每议事秉正持法不激不随进礼部尚书尝以久旱乞罢指时事甚切不报与申时〉
〈行等恳请册立疏至再及为首捕请益力李献可以请豫教被黜家屏封还御批累疏争之帝不悦〉
〈遂乞归家屏端严忠直深识有谋秉国止半载卒赠少保谥文端熹宗立再赠太保〉李怀信
〈大同人由世䕃历定边副总兵勇敢有谋寇入辄败擢甘肃总兵官松山多扰连击败之边人恃以〉
〈无恐万历末辽东急诏充援剿总兵官有战守功寻引疾去天启中追录边功进左都督〉王从
义〈大同人万历进士授评事多所平反历郎中陞东昌知府以善政闻秩满擢副使备兵寿张与〉
〈平妖贼徐鸿儒全活胁从数万人累迁副都御史巡抚山东安集流移除大猾不遗馀力寻以协饷〉
〈功进戸部右侍郎引疾归居乡谦退俭约母丧哀毁欲绝〉曹文诏〈大同人崇祯三年以功擢〉
〈延绥东路副总兵讨贼王嘉应于河曲降其众陞临洮总兵官击斩群贼𨵿中略平贼遂流入山西〉
〈六年文诏至山西屡战皆捷馀贼多流入河北移师讨平之寻调大同为援剿总兵复由河南剿贼〉
〈商州大捷于金岭川寻以三千人遇贼于湫头镇转鬬不支自刎死赠太子太保左都督立祠祀之〉
〈文诏天性忠勇为明季良将第一其死也贼中为之相庆弟文耀从兄征讨数有功河曲之战斩获〉
〈多后击贼忻州战死城下诏予赠恤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文诏谥忠果〉曹变蛟
〈文诏从子幼从文诏征讨以勇敢知名贼闻大小曹将军来皆怖慑崇祯十年历官临洮总兵降小〉
〈红狼一部馀贼入蜀继入秦变蛟邀击破之与李自成转战千馀里贼党多降惟自成东走复穷追〉
〈之自成妻女尽失仅以七人逃录功进左都督后从洪承畴援松山被执死之赠太子太保 本朝〉
〈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忠烈〉 焦 埏〈大同人祖泽父承勲皆总兵官著劳绩埏以世将子〉
〈喜兵法精骑射以功累官大同副总兵崇祯十五年奉命东援力战不屈死事闻赠恤 本朝乾隆〉
〈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 张 尔垫〈大同人事母以孝称乡里争讼率片言而决人服其〉
〈公以功历官守备崇祯末都城戒严战死卢沟桥事闻赠恤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
〈愍〉李若葵〈大同人崇祯末闻贼陷都城与兄象葵弟心葵从子柱周并妇女五人俱缢死〉
︹本朝︺李国英〈字培之大同人少倜傥有才略从肃王收四川擢巡抚以功晋尚书总督川陕〉
〈时全蜀未定再统师入川大兴屯田与士卒同甘苦日飨士卒遂平巴巫逋寇晋太子太保以劳疾〉
〈卒官〉鲍承先〈应州人负大略尝上书 世祖章皇帝请行仁除暴 召见〉
〈赐马及币 授内秘书殿大学士与定剿抚方略承先事继母孝粝食布衣第舍仅蔽风雨居〉
〈鄊退让又尝修府县学创桑干河石桥乡里德之〉韩一苏〈广灵人与弟一欧事父廷和以〉
〈孝行着闻顺治初闯贼败归所过剽掠至南和䌸廷和去二子奔赴贼营并求代贼挺刃交下一欧〉
〈立麋烂一苏亦垂毙犹祈免其父不少止贼党有义之者因释其父贼退一苏获苏事其父以寿终〉
王逢泰〈大同人幼时父之云携其兄出游独与母杨居姜瓖之乱母死井中殡讫徒歩访父〉
〈兄遇于金陵奉归父年八十终既葬逢泰诣墓辄攀柏哀号没齿不衰〉于怀汉〈怀仁人事〉
〈母孝被 旌康熙甲辰蠲粟赈饥全活甚众〉周于德〈广灵人父之屏姜瓖之乱县令城守〉
〈徴乡勇之屏督众往于德与弟于道俱请从贼猝至兄弟奋长矛大呼逐贼旋陷入贼垒被执不屈〉
〈死又之屏妻弟李蓂亦同往于德兄弟陷贼驰救之亦被杀〉呉之琳〈阳高人以孝友 旌〉
〈门抚从子二十年无间言有徐某寄以金徐死而其子不知如数还之〉穆生辉〈天镇人骁〉
〈勇有知略起行间洊历副将所向有功总兵郧阳屡以功世袭拖沙喇哈畨后以讨贼战死〉张
光璧〈大同人天性淳笃事亲尽孝乾隆五年 旌〉任举〈大同人乾隆七年以武进士任〉
〈固原城守营叅将值兵变手刃乱兵解散贼党捍御全城十三年调赴金川洊升总兵进攻昔岭石〉
〈城被枪阵亡加赠都督同知 赐祭葬谥勇烈入祀昭忠祠〉 张 朝龙〈大同人寄籍贵〉
〈州乾隆三十七年由马兵随征金川奋夺碉寨洊升游击五十二年随征台湾屡立战功五十三年〉
〈台湾平图形 紫光阁复随 大兵进击市球江战殁 赐谥壮果入祀昭忠祠〉田 佳
富〈怀仁人以孝义称干隆三十九年 旌〉王万〈阳高人乾隆二十年由侍䘙任凉州〉
〈营游击值西陲用兵万剿贼有功洊升总兵三十六年赴金川身先士卒奋夺碉卡后以力疾督〉
〈战伤卒 赐祭葬入祀昭忠祠〉
︹流寓︺︹南北朝︺︹魏︺江疆〈凉州人太延五年凉州平内徙代京上书三十馀法各有体例〉
〈又献经史诸子千馀卷拜中书博士〉︹宋︺朱弁〈婺源人建炎初假吉州团练使使金通问两宫〉
〈至云中见宗翰邀说甚切宗翰不听使就馆守之以兵及正使王伦归弁请留印为信伦解授弁受〉
〈而怀之卧起与俱金人迫弁仕刘豫弁不屈绍兴中和议成乃归所著有聘游集〉洪皓〈番阳〉
〈人建炎三年假礼部尚书为金通问使二帝迁居五国城皓在云中密遣人奏书以桃梨粟面献二〉
〈帝始知帝即位皓闻祐陵讣北向泣血旦夕临讳日操文以祭闻者皆挥涕金人迫仕刘豫皓不从〉
〈流递冷山〉︹元︺元好问〈秀容人以诗文名世时游浑源之封龙山与李冶张得辉结吟社称〉
〈龙山三老〉刘秉忠〈邢州人尝为僧游云中留居南堂寺世祖在潜邸海云禅师被召过云中〉
〈闻其博学多才艺邀与俱行既入见应对称㫖世祖大爱之遂留藩邸〉︹明︺沈良〈仁和人刑〉
〈部主事洪武三十二年谪戍大同应州以春秋授徒石瑁辈皆岀其门〉
︹列女︺︹南北朝︺︹魏︺和跋妻刘氏〈代人道武北狩豺山收跋刑之路侧刘自杀以〉
〈从〉叔孙俊妻桓氏〈代人泰常元年俊年二十八卒明元命桓氏曰夫生既共荣殁〉
〈宜同穴能殉葬者可任意桓氏乃缢遂合葬焉〉陆昕之妻元氏〈献文帝常山公主奉〉
〈姑有孝称神龟初与穆氏琅邪长公主并为女侍中性不妒忌以昕之无子为纳妾媵公主有三女〉
〈无男以昕之从兄希道第四孑子彰为后子彰事公主尽礼丞相高阳王雍以为过于自生〉陆
卬母元氏〈子彰妻咸阳王禧女上庸公主初封蓝田高明妇人也甚有志操卬昆季六人〉
〈并主所出故邢邵常谓人曰蓝田生玉固不虚矣主教训诸子皆以义方虽创巨痛深出于天性然〉
〈动依礼度亦母氏之训焉〉萧宝夤妻元氏〈宝夤归魏尚南阳长公主主有妇德敬事〉
〈不替宝夤每入室公主必立以侍相遇如宾自非太地疾笃未尝归休〉萧赞妻元氏
〈赞奔魏尚寿阳公主出为齐州刺史尔朱兆入洛为城人赵洛周所逐公主被录送京尔朱世隆欲〉
〈相陵逼公主守操被害〉︹辽︺邢抱朴母陈氏〈应州人抱朴与弟抱质受经于母皆〉
〈以儒术显抱朴官至南院枢密使抱质至侍中时人荣之〉元雷膺母侯氏〈浑源人膺〉
〈生七岁而金末母挈膺北归浑源艰险备尝织衽为业课膺读书膺遂以文学称〉刘仲亨
妻田氏〈浑源人仲亨死田年二十五投缳死丧侧至正间旌表〉宋坚童妻班
氏〈大同人坚童死班不食数日死特诏表扬〉朱淑信〈山阴人少寡不嫁一女妙净糿𡘜父〉
〈双目失明士人王士贵重其李乃求娶焉〉张思孝妻华氏〈大同人元季为貊高兵所〉
〈执以不辱见杀其妇刘氏僵压姑尸大骂不已兵并杀之后检其尸妇姑之手犹相持不舍〉︹明︺
高清妻王氏〈大同前䘙人少寡姑病目双瞽王氏以舌䑛之两目复明舅姑卒号泣毁〉
〈形士夫并称之〉王谟妻郭氏〈山阴人嘉靖间察哈尔部入境郭匿南山寇索得驱之郭〉
〈大骂投崖死又张天叙妻贺氏有女年十五俱被掠贺虑女见辱潜取刀与女俱自杀 察哈尔部〉
〈旧作插部今改正〉朱充�妻郝氏〈大同人孀姑曹氏性严重好洁有心疾展转需〉
〈人郝须臾不离者垂四十年跪伏进膳积乆手足几不能屈伸曹氏曰吾死何以报汝愿汝有妇亦〉
〈以事我者事汝尔其后妇许氏事郝尽孝果如曹氏言〉石铭妻马氏〈铭大同人鹾于〉
〈广陵娶马氏生子二方在抱铭客死长芦族人利其遗赀令马他适马涕泣不从族人舁柩返不与〉
〈马俱马乃治装携二历数千里抵夫家守节以死〉朱充�妻石氏〈大同人年二十〉
〈一夫亡家贫劝嫁者踵至石矢死抚成甫娶未几子妇相继夭又抚孙芝田成立被旌〉米
贞妻周氏〈山阴人年十九夫亡里人争欲娶之周毁容守节历四十馀年卒又王洊初妻〉
〈刘氏少寡父母欲嫁之啮指矢志抚成立先后被旌〉宋定妻刘氏〈大同人定为陕〉
〈西都司亡刘誓守节有邻郡宦族谋娶之刘峻拒不从闻闯贼陷太原绝粒七日而死〉何大
本妻武氏〈大同人闯贼陷城大本遇害武闻同子妇𡩋氏投缳死又王璇继妻方氏少寡〉
〈闻城陷亦自刎死〉王尔扬妻朱氏〈怀仁人崇祯中以贤孝旌闯贼之变缢死〉杨
儒女〈应州人年十四闯贼陷城随母匿木塔板内贼索得之掠其母去女不从坠地死〉宋
伟妻边氏〈山阴人伟为大同总兵官闯贼入城据其室杀伟不为屈厉声大骂贼加以〉
〈炮烙两乳焦烂骂犹不已贼称其烈而止子妇朱氏被执绐贼往取藏金自缢死〉任朝阳
妻郭氏〈广灵人年二十馀夫亡有遗腹每夕祝生男以延夫祀已果得男抚守节姑爱次〉
〈子利其赀逼令改适郭誓死不从姑数以非礼虐之郭事姑弥谨终无怨言年九十馀卒〉王永
卿妻李氏〈灵邱人少寡子幼家贫就食于叔祖王学家学亦贫不能养与族姓谋嫁之李〉
〈挥刀断髪族姓惊愧去抚子完节以终〉
︹本朝︺何士璋妻焦氏〈大同人事舅姑至孝姑抱沉疴不能动履焦之卧起积劳成〉
〈疾至呕血侍姑不少辍姑殁毁瘠逾常翁年几八旬事之一如其姑岁时祭享必以诚敬士民咸称〉
〈其孝〉刘德溥妻魏氏〈大同司马魏某之女许字广灵刘令之孙德溥魏迁官滇南刘〉
〈卒广灵德溥以官逋系狱魏闻言及婚事有沮色女言于母曰贫富远近命也魏嘉其志送完婚荆〉
〈布自甘克修妇道虽在患难中敬礼如賔女读书能诗有冰鉴阁闺中三十咏〉王某妻刘
氏〈怀仁人家贫有老姑夫不能养妇勚薪硙延日会大饥有豪贾货买饥人子女刘谓夫曰旦暮〉
〈将俱死贾购我多金诚全此老姑弱子可无死矣君送我郊外金既得妾自为身谋如其言之郊外〉
〈贾防有他变令其夫送出界四日舍于天城贾乃逐其夫出外舍贾盛服入妇诡语醉之乃引簪刺〉
〈喉而死贾惊去道路传为饥妇奇节云〉王之云妻杨氏〈应州人姜瓖之乱之云与〉
〈长子他出杨谓仲季二子曰吾不贪生致辱儿辈无偕死以绝王祀跃入井死季子泣从之女已适〉
〈人间母死亦自经仲子访父数千里奉归孝养〉郭隆继妻许氏〈山阴人年二十夫亡〉
〈族人利其产百计挠之外御侮内抚二十馀年始定子二俱成立寿七十馀〉王绳祖妻
谢氏〈阳高人少寡子七岁家贫事姑不遗馀力每奉甘㫖绐子出不令分姑食姑性严少不遂〉
〈辄诟骂至批颊啮臂终无怨色〉杨月斗妻梁氏〈大同人守正被𢦤康熙年闲 旌〉
谷发妻王氏〈天镇人守正被𢦤康熙年间 旌〉孙汝葺妻段氏〈大同〉
〈人义烈可风同县烈妇王孝妻相氏节妇宋芝池妻魏氏乔佳选妻韩氏彭国瓒妻刘氏聂显妻龚〉
〈氏徐昌妻李氏王通贤妻李氏陈慧妻王氏王志选妻汪氏项贵妻高氏郭辅妻刘氏王有监妻常〉
〈氏康孔昭妻吕氏董国玺妻袁氏杨可范妻张氏王通妻赵氏宋显荣妻郝氏马秉慧妻朱氏张维〉
〈屏妻徐氏张秉钺妻吴氏曹应贵妻薛氏由泰妻朱氏王希禹妻马氏刘凤彩妻柴氏郑模妻马氏〉
〈杨宗仁妻施氏贺尚本妻于氏韩宗妻张氏杨士俊妻姚氏靳天宠妻刘氏王威妻杜氏田英妻朱〉
〈氏王振纲妻杜氏张登第妻董氏郭进朝妻赵氏师镇玺妻姚氏孙登鲤妻刘氏曹世家妻郭氏乔〉
〈起云妻岳氏李润妻王氏聂文光妻段氏高嵩妻刘氏李轃妻薛氏俱乾隆年间 旌〉张宗
第妻李氏〈丰镇厅人守正捐躯同厅烈女李根女李氏并乾隆年闲 旌〉武令德
妻何氏〈怀仁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王𪟝妻郭氏王其正妻王氏郝贽妻王氏马荣妻赵氏〉
〈管应阁妻夏氏武登科妻李氏张文运妻杨氏马国俊妻周氏王仁邻妻纪氏张汉卿妻梁氏刘金〉
〈廒妻张氏刁成妻管氏刁士光妻彭氏孙有功妻武氏王法妻李氏阎士建妻李氏王定昌妻李氏〉
〈杨换妻赵氏李棠妻石氏王治妻阎氏武致中妻朱氏王深妻郝氏王邻妻赵氏俱乾隆年闲 旌〉
张珆妻侯氏〈浑源人夫亡守节与同州节妇姜讲之妻王氏任慧妻吕氏白充琳妻张〉
〈氏李周鼎妻杨氏马苗妻张氏白维商妻李氏田发妻郭氏胡宗义妻白氏白智妻郭氏李深源妻〉
〈张氏白思诚妻魏氏姚时名妻于氏孙鸐妻侯氏郭制文妻任氏熊秉锐妻白氏王用极妻张氏俱〉
〈乾隆年间 旌〉邓廷彦妻赵氏〈阳高人守正被𢦤同县节妇杨秀妻王氏俱乾隆年〉
〈间旌〉 王 三爵妻温氏〈天镇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曹宏妻郭氏李澳妻高氏俱〉
〈乾隆年间 旌〉梁遇春妻曹氏〈广灵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曾传钧妻王氏王赐禄〉
〈妻苏氏李维明妻黄氏俱乾隆年间 旌〉郝周妻王氏〈灵邱人守正捐躯同县烈妇温〉
〈天启妻张氏节妇李凤翺妻张氏马建标妻刘氏张良弼妻李氏白凤妻李氏张广妻孙氏王在国〉
〈妻燕氏岳谆然妻王氏张健妻王氏俱乾隆年间 旌〉王天相妻杨氏〈大同人夫〉
〈亡守节同县节妇徐俊妻赵氏刘琮妻赵氏王世魁妻杨氏师镇威妻李氏张德妻潘氏王汝为妻〉
〈汪氏刘汉章妻韩氏李积馨妻刁氏仝琦妻张氏仝均妻刘氏袁伏誊妻郑氏郭堂妻张氏李尔惠〉
〈妻周氏勒嘉修妻罗氏王自刚妻张氏张师仲妻阎氏刘登高妻赵氏刘毓功妻贺氏彭凤举妻刘〉
〈氏呉日畅妻郭氏刘文彪妻周氏郝定禄妻王氏戴沛霖妻孟氏戴天锡妻程氏马凌妻冯氏俱嘉〉
〈庆年间 旌〉高刘氏〈丰镇厅人守正捐躯同厅烈妇淮赵氏并嘉庆年间 旌〉杨泰
妻张氏〈怀仁人守正捐躯同县烈妇郭宗植妻冯氏俱嘉庆年间 旌〉张自财媳
章氏〈浑源人守正捐躯同州节妇孙体仁妻穆氏张乔龄妻章氏孟毓隆妻张氏陈瑜妻邢氏〉
〈赵发妻侯氏张圣训妻任氏任义妻李氏任联登妻李氏耿仰贤妻傅氏敖盛世妻杨氏杨秉正妻〉
〈翁氏穆希尧妻焦氏乔璋妻杜氏杨凤集妻翟氏一产三男王万有妻白氏俱嘉庆年间 旌〉彭
云程妻郭氏〈山阴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丰桂妻闰氏俱嘉庆年间 旌〉张文
安妻董氏〈阳高人夫亡守节嘉庆年间 旌〉李琯妻季氏〈灵邱人夫亡守〉
〈节同县节妇卢家屿妻韩氏曹德妻岳氏张俊妻王氏刘煊宗妻李氏王崇礼妻孙氏刘恒继妻李〉
〈氏王修文妻李氏丁绍南妻李氏俱嘉庆年间 旌〉
︹仙释︺︹五代︺︹唐︺诚慧〈灵邱李氏子其亲祷于台山而娠长不愿娶从五台真容院法顺和〉
〈尚披剃尝诵华严于李牛谷有五六儒服者来坐听或持异花鲜果而献怪问之答曰某神仙也愿〉
〈充执侍诚慧舍而他适同光元年庄宗制书并紫衣赐之固辞不受吉祥而逝寿八十谥曰法雨大〉
〈师塔号紫云〉︹元︺李溥光〈大同人号雪庵幼为僧博学工诗善书法一时宫殿扁额皆出〉
〈其手至元间诏蓄髪授昭文馆大学士〉张可昙〈云中人生于世祖初幼好道弃家云游年〉
〈几百岁面如童颜过交城上𣓉霞观人呼为石头道人重阳日自言曰我明年今日去矣至期尸解〉
〈时至正元年也〉印简〈俗姓宋世业儒年十一祝发于佛书无所不通及王侯公卿问治民之道〉
〈必以儒术为先后游云中住华严寺时年五十六示寂茶毗之日焰烟所至皆成舍利〉︹明︺一
斋〈大同地藏庵僧持戒律终日闭关燕坐或施金帛多不受受亦随施贫者或雨雪则累日不举〉
〈火苦行三十年沐浴趺坐而化〉
︹土产︺石绿〈出大同县府志废平城有石绿山以山岀石录故名〉绿矾〈府境皆有之金史地〉
〈理志大同府产绿𥖎〉花斑石〈出广灵县名胜志广灵县千夫山产〉盐〈岀大同浑源等境汉〉
〈书地理志沃汤有盐泽金史地理志大同府产煎盐𫭼盐府志阳和桥头村出者佳〉白驼〈府境〉
〈俱岀金史地理志大同府产〉神䕶〈出浑源州常山本草常山有草名神䕶置之门上每夜叱〉
〈人 按元和志飞狐县有铜冶云州贡雕翎金史地理志大同府产铁贡玛瑙又产碾玉𥑖寰宇记〉
〈云州贡𤛆牛尾产羊马通志浑源州出凝水石今并未闻〉
纂修官〈臣〉冯芝恭 纂
总纂官〈臣顾 莼 许应藻〉恭覆辑
校对官〈臣〉吴清皋恭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