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百三十一至三百三十三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三百三十四至三百三十五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三百三十六至三百三十八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1-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123.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1-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123.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1-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123.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1-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123.djvu/5

湖北统部表                     

                          

大清一统志

 湖北省在 京师西南三千一百五十五里东西距二千四百四十里南北距六百八十里东至

  安徽安庆府宿松县界五百五十里西至四川夔州府巫山县界一千八百九十里南至湖南岳州

  府临湘县界四百里北至河南汝宁府罗山县界二百八十里东南至江西九江府瑞昌县界四百

  五十里西南至四川酉阳直隶州彭水县界二千五百十五里东北至安徽六安直隶州霍山县界

  四百六十里西北至陕西商州直隶州山阳县界一千四百七十里

︹分野︺天文翼轸分野鹑尾之次晋书天文志自张十二度至轸十一度为

  鹑尾楚之分野南郡入翼十度江夏入翼十二度

︹建置沿革︺禹贡荆州之域周亦为荆州春秋为楚国

  及随邓弦黄唐郧庸谷夔州绞卢鄾鄀贰轸权厉

   诸小国地战国属楚汉初项羽建衡山临江二国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立呉芮为衡山王都邾共敖为临江王都江陵寻并于汉高帝

   分置江夏南郡二郡武帝元封五年置十三部刺

   史此为荆州北境后汉因之初刺史治武陵郡汉寿在今湖南境汉末

   刘表为荆州治襄阳在今省境内建安中分属刘先主孙权曹操

   晋书地理志建安十三年魏武尽得荆州之地及败于赤壁南郡以南属呉呉后遂与蜀分荆州南

   郡零陵武陵以西为蜀江夏桂阳长沙三郡为呉南阳襄阳南乡为魏 按南郡江夏襄阳南乡俱

   在今省境南阳今属河南馀皆属湖南三国分属呉魏杜佑通典刘备殁后所分

   之地悉复属呉而荆州南北双立呉荆州治南郡领南郡江夏蕲春武陵宜都长沙零陵桂阳等郡

   増置武昌建平天门衡阳湘东邵陵营阳等郡魏荆州治宛领江夏襄阳义阳弋阳等郡 按天门

   衡阳湘东邵陵营阳今属湖南义阳今属河南馀俱在省境呉人尝立郢州见宋书州郡志旋废其

   所领郡未详晋平呉并荆州为一荆州初治襄阳平呉后治江陵领江夏南

   郡襄阳新城魏兴上庸建平宜都武昌南平武陵天门长沙衡阳湘东零陵邵陵桂阳等十八郡废

   义阳蕲春营阳三郡以弋阳郡属豫州惠帝时立江州以桂阳武昌属焉元帝时侨置新兴南河东

   二郡孝武时又侨置雍州于襄阳遥领京兆始平扶风河南广平义成北河南七郡 按南平以下

   九郡今属湖南馀俱在省境南北朝宋亦为荆州领南郡南平天门宜都巴

   东汶阳南义阳新兴南河东建平永宁武宁等郡当时亦侨置雍州领旧郡七増南上洛冯翊南天

   水建昌华山五郡其义阳随阳安陆南汝南四郡属司州增置郢州治夏口领江夏竟陵

   武陵武昌巴陵西阳六郡其魏兴新城上庸及新置北上洛属梁州齐并因之荆州领南

   郡天门宜都等郡郢州仍领旧郡七又增置襄阳安蛮府南襄等郡属焉其魏兴新城上庸等五郡

   仍属梁州随安陆二郡属司州梁亦为荆郢雍州雍州仍治襄阳増置北

   江治鹿城关治罗治房治绥南洛治上北新

   南司治安治龙治水治夷等州而汉东

   之地寻入西魏大宝元年即西魏大统十六年西魏克安陆尽有汉东之地

   及荆襄西魏恭帝元年克江陵立萧𧦴为梁王居荆州时改雍州曰襄州南洛为上州北新

   曰温州南司曰安州宜州曰拓州其义土应诸州仍旧废岐绥北郢三州增置蔡昌基鄀平岳随唐

   顺诸旋为周有亦置荆襄诸州改安州曰涢州拓州曰硖州南司曰

   黄州废岳州増置沔弋亭迁丰复临江施诸州惟北江州初属齐改曰湘州増置衡州巴州南司州

   罗州周灭齐改罗州曰蕲州湘州复曰北江州馀皆仍旧陈承梁绪仅有郢州

   别置荆州治公隋仍周旧置荆州都督府开皇九

  年并有陈地大业初改为南郡夷陵竟陵沔阳清

  江襄阳汉东安陆永安义阳江夏等郡俱属荆州

  唐武德初复改诸郡为州五年置荆州大总管府

  旧唐书地理志武德五年荆州置大总管管荆辰朗澧东松基沈复巴睦崇硖平等十三州统潭桂

  高交循夔康钦尹九州六年改为大都督督荆辰澧朗东松岳硖玉八州仍统潭桂交䕫高钦尹七

  州其沈复睦崇四州循康二州都督不统八年废玊州贞观二年降为都督府惟督前七州其桂潭

  等七州不统龙朔二年升为大都督督硖岳复郢四州贞观初诸州分属淮

  南及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又分属江南西及淮

  南山南东黔中道江南西道领鄂州治南道领蕲黄安三州山南东道治襄州领

  江陵府硖归随均房复郢诸州黔中道领施州至德二载置山南东道

   方镇表至德元载置襄阳防御守捉使二载升为山南东道节度使领襄邓随唐安均房金商九州

   治襄州贞元三年増领复州会昌四年废是年复文德元年赐号忠义军天祐三年忠义军节度

   使复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及荆南节度使唐书方镇表至德二载置荆南节度使领

   荆澧朗郢复䕫硖忠万归十州治荆州上元元年领澧朗忠硖四州二年领涪衡潭岳郴衡永道连

   九州广德二年罢领忠涪二州以衡潭邵永道五州隶湖南观察使永泰元年罢领岳州大历元年

   复领澧朗涪三州元和三年涪州隶黔中节度使太和六年废节度使置都团练观察使开成三年

   元和初置武昌军节度使唐书方镇表乾元二年置鄂岳沔三州都

   团练守捉使治鄂州上元元年鄂州隶荆南节度使永泰元年升观察使增领鄂蕲黄三州元和元

   年升为武昌军节度使増置安黄二州五年罢节度使置鄂岳都团练观察使大中元年复置节度

   使二年罢四年复六年罢文德元年复置五代时为杨行密高季兴所

  分据黄蕲鄂三州属杨行密后属南唐周广顺五年蕲黄二州为周所取高季兴有荆归硖三

  州惟襄均房随鄂复安七州世属中朝建隆三年平高季兴八年

  灭南唐置湖北及京西路元丰中改荆湖北路分

  置京西南路荆湖北路初治鄂州寻治江陵领德安府复硖归三州荆门汉阳二军南

  渡后增置寿昌军在今省境其馀今属湖南京西南路治襄阳府领随房均郢四州在今省境馀今

  属河南陕西淮南西路夔州路蕲黄二州属淮南西路施州属夔州路

  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治武昌路在省境者武昌兴国二路汉阳府及归州

  属湖广行省之江南湖北道亦分属河南行省在省境者襄阳蕲州黄州三路

  属河南行省之河南江北道中兴硖州二路安陆沔阳德安三府荆门一州属河南行省之山南江

  北道惟施州属四川行省之䕫路明洪武初仍设湖广行省九年

   改置湖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统辖湖南北正统三年设湖广巡抚

   崇祯间设总督俱驻武昌

  本朝康熙三年分置湖北省领府八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徳安荆州

   襄阳郧阳雍正六年升荆州府属归州为直隶州十三

   年升荆州府属夷陵州为宜昌府降归州直隶州

   为州属焉以旧属归州之恩施县治置施南府干

   隆五十六年升安陆府属荆门州为直隶州共领

   府十直隶州一

    武昌府 汉阳府 黄州府 安陆府 德安

    府 荆州府 襄阳府 郧阳府 宜昌府

   施南府 荆门直隶州

 ︹形势︺东连湓浦湓口戍今江西九江府自黄蕲而下则九江为都㑹南距湖湘

  荆州府石首监利二县接岳州府巴陵华容二县其南则洞庭湖湘江及诸水所汇西据三

  峡三峡起自四川䕫州府奉节巫山二县之东达于宜昌之西连山叠嶂凡六七百里北带

  汉川自汉而北即河南陕西之境其名山则有荆山在襄阳府南漳县西

  南漳水出焉禹贡𠛼州之名由此内方今名章山在安陆府钟祥县东荆门州西大别

  在汉阳府北江汉合流处其大川则有江水自四川巫山县流入迳宜昌府及荆

  州府历沔阳州南境过嘉鱼县西北至武昌府城西汉阳府城东会汉水复北折而东历武昌府北

  自广济黄梅县南入安徽宿松县界其南则江西德化县自西而东历境内者约一千八百里

  水自陕西白河县流入历郧阳府至襄阳府城北折而东南又南迳安陆府西至汉阳府城东北

  㑹大沮水源出郧阳府房县南景山东南流入襄阳府南章县人南迳荆门州远安县至

  安陛府当阳县北合漳水又西至荆州府江陵县入大江漳水源出襄阳府南漳县荆山东南

  至安陆府当阳县北合沮水入大江其重险则有夏口即汉水入江之口在武昌

  府城西荆门在荆州府宜都县西北五十里北对虎牙山上合下开江流其中为楚西塞

  西陵在宜昌府西北二十五里西接四川夔州府之瞿塘巫峡江水历峡中至西陵峡口始漫

  为平流府当其冲故自古倚为重镇地居津要形属上游为东南之

  泽国实菽粟之巨区

 ︹文职官︺

  总督通辖湖北湖南驻武昌府

  巡抚驻武昌府

   提督学政驻武昌府

   布政使驻武昌府经历 照磨兼管盐道库大使库大使广

   按察使驻武昌府经历 司狱

   督粮道驻武昌府库大使

   盐法兼分守武昌道驻武昌府

   分巡汉黄德道驻黄州府

   分守安襄郧荆道驻襄阳府

   分巡荆宜施道驻荆州府

   武昌府知府 同知 通判 府学教授 训导

     经历 司狱 知州州判 州学学正

   训导 吏目 知县九员江夏武昌嘉鱼蒲圻咸宁崇阳通城大冶

    县丞三员江夏武昌蒲圻县学教谕九员 训导九

    员 巡检十二员鲇鱼口金口浒黄滩山坡金子矶白湖簰州石头港口富

    池黄颡道士洑典史九员

   汉阳府知府 同知驻汉通判 府学教授 训

    导 经历 司狱 知州沔州同驻新州判

    州学学正 训导 吏目 知县四员汉阳汉川

    孝感黄陂县丞二员旧设汉阳黄陂二员嘉庆十一年裁黄陂一缺移设孝感

    学教谕四员 训导四员 巡检十二员礼智仁义

    新滩沌口蔡店刘家隔小里潭马溪河滠口大城潭锅底湾沙镇旧有小河一员嘉庆十一年

   改驻滠口典史四员

  黄州府知府 同知二员一驻岐亭镇一驻武穴镇通判 府

   学教授 训导 经历旧有司狱嘉庆十四年裁以经历兼管

   州州判 州学学正 训导 吏目 知县

   七员黄冈蕲水罗田麻城黄安广济黄梅县丞四员黄冈蕲水麻城黄梅

   学教谕七员 训导七员 巡检十八员团风杨逻

   但店中和黄陂站巴河兰溪多云虎头关鹅笼大同茅山龙坪马口新开口孔垅亭前嘉庆十

   四年増设仓子埠一员典史七员

  安陆府知府 同知旧驻沙洋乾隆五十六年移驻臼口府学教授

    训导 经历旧有照磨一员干隆四十八年裁知县四员

    京山潜江天门旧有当阳一员乾隆五十六年改隶荆门州县丞三员钟祥京山

    主簿县学教谕四员 训导四员 巡检

    四员丽阳宋河高家场干镇典史四员

   德安府知府 同知 通判 府学教授 训导

     经历 司狱 知州州同驻祝林总乾隆三十六年移鹤

    峰州五里坪一缺改隶州判驻唐县镇嘉庆十五年设州学学正 训

    导 吏目 知县四员安陆云梦应城应山县学教谕四

    员 训导四员 巡检五员长江埠合河店梅邱镇高城总三里

    店旧有唐县镇一嘉庆十五年典史四员

   荆州府知府 同知二员一驻府城一驻万城堤通判驻沙

   府学教授 训导 经历 司狱 知县七员

   江陵公安石首监利松滋枝江宜都旧有远安一县乾隆五十六年改隶荆门州县丞

   四员江陵公安石首监利县学教谕七员 训导七员

   主簿二员一驻郝穴口一驻朱家河俱乾隆五十六年巡检八员

   虎渡口龙湾市孱陵白螺矶窑圻分盐所磨盘洲旧有郝穴口朱家河二员乾隆五十六年

   典史七员

  襄阳府知府 同知驻樊通判 府学教授 训

   导 经历兼管司狱知州州学学正 训导 吏

   目 知县六员襄阳宜城南漳𬃷阳榖城光化县丞县学教

   谕六员 训导六员 主簿一员驻𬃷阳县平林店嘉庆十

     年巡检六员吕堰双沟田家集方家堰石花街左旗营典史六员

   郧阳府知府 通判旧驻府城嘉庆十五年移驻上津堡府学教授

     训导 经历兼管司狱知县六员郧房竹山竹谿郧西保康

    学教谕六员 训导六员 巡检四员旧设板桥山黄

    龙镇上津堡三员乾隆四十八年増设九道梁一员嘉庆十一年移上津堡一员驻官渡河

    典史六员

   宜昌府知府 同知旧驻渔阳关嘉庆十五年移驻新滩通判 府

    学教授 训导 经历 司狱 知州二员

    州判一员旧设归州鹤峰二员嘉庆十五年裁归州一员州学学正

    一员训导一员吏目二员 知县五员

    长阳兴山巴东长乐县丞一员县学教谕四员东湖长阳兴山

    训导一员巡检三员旧设野三关山羊隘二员嘉庆十五年

    设南沱一员典史五员

   施南府知府 同知驻建南镇乾隆四十九年设通判驻塘

    学训导 经历兼管司狱知县六员恩施宣恩来凤咸丰利川建始

    县丞三员旧设恩施来凤利川三员乾隆五十年裁来凤一员改设建始驻大岩岭

    县学教谕一员训导五员宣恩来凤咸丰利川建始巡检

    七员崔家坝干坝东乡卯峒张家坪建南南坪堡典史六员

   荆门直隶州知州旧属安陆府乾隆五十六年升直隶州州同驻沙

    州学学正 训导 吏目 知县二员当阳远安乾隆

   五十六年由安陆荆州二府拨隶县学教谕二员 训导二员

    巡检三员石桥建阳河溶乾隆五十六年由安陆府移置典史二员

 ︹武职官︺

  荆州将军驻荆州府左右翼都统二员 满洲协领八

   员 𮐃古协领二员 满洲佐领三十二员

   蒙古佐领十四员 满洲防御四十员 蒙古

   防御十六员 满洲骁骑校四十员 蒙古骁

   骑校十六员 笔帖武三员

  督标中左右三营中军兼中营副将 左右营游击二

   员 都司 守备二员 千总六员 把总十

    二员 经制外委九员 额外外委十二员

    九员乾隆四十八年四员五十年裁一员

   抚标左右二营中军兼左营叅将 右营游击 守备

    二员 千总四员 把总八员 经制外委六

    员 额外外委八员旧设六员乾隆四十七年増二员

   提督驻榖城县旧为襄阳镇设总兵游击都司各一员守备四员千总八员把总十六员经制

    外委十二员额外外委十五员嘉庆六年裁总兵设提督叅将増游击都司守备各一员千总

    二员把总四员经制外委三员额外外委三员中左右前后五营中军兼中营

    叅将 左右营游击二员一驻襄阳一驻南漳前后营都

    司二员一驻榖城一驻枣阳守备五员二驻榖城三分驻南漳东阳樊城

    千总十员 把总二十员以上分驻榖城襄阳南漳枣阳经制

   外委十五员 额外外委十八员

   郧阳镇总兵官驻郧阳府旧为郧阳协设副将都司守备各一员千总三员把总八

    员经制外委六员额外外委三员嘉庆六年为镇裁副将设总兵一员游击三员增守备六

    员千总九员把总十二员经制外委十四员额外外委十七员中左右前四营中左右

    营游系三员分驻郧阳房县竹谿前营都司驻郧守备七

    员二驻郧阳二驻房县三分驻保康竹谿丰溪千总十二员 把总

    二十员 经制外委二十员 额外外委二十

    员以上分驻郧阳房县竹谿

   宜昌镇总兵官驻宜昌府中左前后四营中左前后营游击四

   员一驻宜昌一驻兴山二水师营守备三员分驻宜昌兴山巴东千总八

   员二驻前营六分驻东湖长阳古东口普溪归州三尖观把总十四员

   官庄龙泉铺陈家河竹溪关口垭青林垭黄陵庙临江水塘天台观鸡子山新滩过坪红沙堡

   万流驿经制外委十六员分驻东湖归州天峰铺界岭长阳张关店贾家

   店猫儿坪下坪龙马溪南津关土城寺新难茶店铺额外外委三员

    以上郧阳等二镇均听提督节制

  黄州协副将驻黄州府中军都司 千总三员一驻黄州二分

   驻罗田黄陂把总四员一驻黄州三分驻蕲水麻城长江经制外委

   五员 额外外委三员

  武昌城守营叅将 守备 千总二员一驻府城一驻武昌

    把总四员分驻武昌嘉鱼咸宁崇阳经制外委四员 额

    外外委四员

   兴国营叅将驻兴国州守备 千总 把总二员一驻兴国

    一驻大冶经制外委三员 额外外委三员

   德安营叅将驻德安府守备 千总驻随把总二员

    安陆一驻孝感经制外委三员 额外外委二员

   荆州城守营叅将 守备 千总二员一驻江陵一驻石首

    把总四员分驻公安石首沧港十里铺经制外委三员分驻余家

    嘴黄金口蒋家脑额外外委二员

   均光营叅将驻均州旧为均房嘉庆八年改名守备驻光千总二

   员一驻均州一驻光化把总四员二驻均州二驻光化经制外委六

   员 额外外委三员

  荆门营游击驻荆门州守备 千总二员一驻荆门一驻龙堤

   总四员一驻荆门三分驻沔阳潜江天门经制外委四员 额

   外外委二员

  襄阳城守营游撃 守备 千总二员一驻宜城一驻樊城

   把总四员分驻欧家庙竹条铺薛家集泥嘴塘经制外委四员

   额外外委二员

  汉阳城守营游击 守备水师驻汉口镇千总水师驻汉口镇

   总三员二陆路驻汉阳汉川一水师驻沔阳经制外委二员 额

    外外委二员

   蕲州营都司驻蕲千总驻黄把总二员一驻蕲州一驻广济

    经制外委 额外外委

   安陆营都司驻安陆府千总 把总二员一驻安陆一驻京山旧设

    一员乾隆四十八年增一员经制外委二员一驻丽阳驿一驻多宝湾

    外外委驻石簰镇

   道士洑营都司驻道士洑把总驻广经制外委 额外

    外委俱驻广齐

     以上黄州协武昌等十一营均隶提督管辖

   竹山协副将驻竹山县旧为竹山营设游击守备各一员千总二员把总三员经制外

   委三员额外外委一员嘉庆七年改为协裁游击设副将都司増千总一员把总五员经制外

   委三员额外外委五员中军兼左营都司 右营守备

   千总三员分驻竹山吉阳关洪坪把总八员分驻竹山崔家砦万

   兴砦红岩砦保丰白河口界山两河口经制外委六员 额外外

   委六员

  郧阳城守营游击驻郧阳府嘉庆六年设守备二员一驻郧阳一驻

   郧西嘉庆六年设千总二员一驻郧阳一驻郧西嘉庆六年把总四

   员二驻郧阳二驻郧西嘉庆六年经制外委六员嘉庆六年设

   外外委六员嘉庆六年设

    以上竹山协郧阳营均隶郧阳镇管辖

   施南协副将驻施南府中军兼中营都司 左右营守

    备二员一驻咸丰一驻忠路千总三员分驻宣恩来凤利川把总九

    员分驻咸丰建始崖司大旺忠峒崔家坝建南汛南坪堡经制外委九员

    分驻活龙坪高罗司东乡镇百户司下营坝施州汛忠路石门官渡额外外委五

   员

   远安营游撃驻远安县守备 千总驻当把总四员

    当阳洋坪北砦河溶经制外委三员二驻远安一驻当阳

   卫昌营游击驻鹤峰州守备 千总二员一驻长乐一驻湾潭汛

    把总四员分驻长乐七峰关五里坪渔阳关经制外委四员

    鹤峰邬阳关北佳坪山羊隘额外外委

  宜都营都司驻宜都县千总 把总二员一驻松滋一驻枝江

  制外委二员一驻五眼泉一驻秦家榜额外外委

  荆州水师营守备驻荆州府筲箕洼兼管万城堤工千总 把总

   二员防水塘汛经制外委协防水塘汛额外外委

    以上施南协远安等四营均隶宜昌镇管辖

  武昌卫守备 千总 武昌左卫守备 千总

   沔阳卫守备 千总 黄州卫守备 千总

   蕲州卫守备 千总 德安守御所千总 领

   运千总 荆州卫守备 千总 荆州左卫守

   备 千总 荆州右卫守备 千总 襄阳卫

   守备 千总

 ︹户口︺康熙五十二年原额人丁四十五万四千四百一十七乾隆三十七年停编丁今滋生男妇共

  二千六百七十三万四千三十八名口计四百二万三千一百五十六户又屯卫男妇共二百三十

  二万九千一百四十一名口计二十九万一千六百八十一户

 ︹田赋︺田地山塘共五十四万六千二百四十顷九十七亩六分有奇额徴地丁正杂银一百二十三

  万五千八百七十四两九钱九分六釐南粮一十二万五千六百七十八石八斗六升四合有奇武

  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六府并刑门直隶州共额征漕粮一十三万一千三百五十七石五斗

  六升一合有奇又安襄郧荆道额征漕粮九千八百六十三石八斗有奇芦课银共一万二千五百

  三十二两四钱二分五釐武昌等十卫屯田共一万七千九百二十五顷六十九亩三分有奇额徴

   丁粮银四万七千二百一十六两一分二釐

 ︹税课︺武昌厂额徴正税银三万三千两盈馀银一万二千两荆州关额徴正税银一万七千六百八

  十七两一钱五分六釐盈馀银一万三千两 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八府荆门

  直隶州及宜昌府属之东湖归州长阳兴山巴东五州县行淮南纲引盐课载江苏税课门施南府

  及宜昌府属之鹤峰长乐二州县行四川水引盐课载四川税课门

 ︹名宦︺︹汉︺郭贺雒阳人建武中拜荆州刺史有殊政百姓歌之曰厥德仁明郭乔卿忠正朝廷

  上下平显宗巡狩至南阳特见嗟叹赐以三公之服黼黻冕旒敕行部去襜帷使百姓见其容服以

  章有谢夷吾会稽山阴人章帝时迁荆州刺史行部到南阳遇帝巡狩幸鲁阳䡃刺史

  入传录囚帝临西厢夷吾处东厢分隔帷中央夷吾决三百馀事事与帝合帝叹曰诸刺史尽如此

  朕不忧天下王子香陈留人和帝时为荆州刺史有惠政天子徴之道卒枝江亭中常有

  三白虎出入人间送丧逾境百姓立庙刻石号曰白虎王君杨震宏农华阴人安帝时四迁

   荆州刺史赵戒蜀郡成都人顺帝时荆州刺史梁商弟让为南阳太守恃后戚不奉法戒劾奏

   李固汉中南郑人永和中荆州盗起乃以固为荆州刺史固到郡遣使劳问境内赦寇盗

   前衅与之更始贼师夏密等六百馀人自缚归首固皆遣还使自相招集开示威法半歳间馀党悉

   降州内清平徐璆广陵海西人灵帝时迁荆州刺史时董太后姊子张忠为南阳太守因势

   放滥赃罪数亿璆当之郡太后遣中常寺以忠属璆璆对曰臣身为国不敢闻命璆到州举奏忠赃

   馀一亿使冠军县主薄诣大司农以彰暴其事又奏五郡太守及属县有赃污者悉征案罪威风大

   刘表山阳人初平元年为荆州刺史时宗贼大盛又袁术阻兵鲁阳表不得至乃单马入

   宜城与蒯越蔡瑁共谋诱杀宗贼而江夏贼张虎陈坐据襄阳又说降之江南平表理兵㐮阳以观

   时变荆州人情好⿰扌⿳丆⺝⿱冖友-- 扰表招诱有方威怀兼洽关西兖豫归者千数表慰安赈赡起立学校爱民养士

   从容自保及卒家无馀储︹三国︺︹呉︺周瑜庐江舒人孙权讨江夏瑜为前部都督曹操入

   荆州刘琓举众降议者咸欲迎操瑜曰请得精兵三万进住夏口为将军破之权遂遣瑜与刘备并

   力迎橾遇于赤壁大败之陆逊呉郡呉人孙权时拜偏将军右都督镇陆口时荆州士人新还

   仕进或未得所逊疏乞加抽擢权纳其言后拜辅国将军领荆州收西挫蜀兵北走曹休战𫉬所得

   皆加营䕶不令兵士侵⿰扌⿳丆⺝⿱冖友-- 扰将家属来降者使就料视若亡其妻子者即给衣粮厚加慰劳发遣令还

   或有感慕相𢹂而归者邻境怀之︹晋︺羊祜泰山南城人武帝有灭吴之志以祜都督荆州

   开设庳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巽石城守去襄阳七百馀里祜以计令呉罢守于是戍逻减半

   分以垦田八百馀顷大获其利枯之始至军无百日之粮及其季年有十年之积祜在军尝轻裘缓

   带身不被甲増修德信以怀柔初附每与呉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后入朝面陈伐呉之

   计举杜预自代及卒罢市巷哭者声相接时人为立碑岘山下名堕泪碑杜预西安人以羊祜

   荐拜镇南将军伐呉大克曰势如破竹数节之后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矣封当阳侯楚人德之号

   曰杜陶侃寻阳人愍帝时荆州刺史讨江夏贼降王贡破杜弢久之迁广州明帝时复迁

   都督荆雍益梁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楚郢士女莫不相庆侃勤于吏职诸叅佐或以谈戏废事者取

   其酒器蒱博之具悉投之江吏将则加鞭扑有奉馈者皆问其所由若力作所致虽微必喜答赐三

   倍若非理得之则切厉呵辱还其所馈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

   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佃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劝于农殖家给人足时造船木屑

   反竹头悉令举掌后正会积雪始晴厅事前馀雪犹湿于是以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

   头作钉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𩔖以平苏峻功进侍中太尉封长沙郡公后都督江州移镇武昌遣

   子斌及兄子臻破石勒将平襄阳拜大将军庾亮颍川鄢陵人成帝时都督江荆豫益梁雍

   六州诸军事领江荆豫三州刺史镇武昌时后赵主石勒新殂亮欲开复中原乃解豫州授毛宝使

   与西阳太宁樊峻精兵一万俱戍邾城又以陶称为南中郎将率部曲五千人入沔中弟翼为南蛮

   校尉镇江陵陈嚣为梁州刺史趣子午谷又遣偏师伐蜀执伪荆州刺史李闳巴郡太守黄植送于

   京师亮率大众十万据石头城为诸军声援庾冰亮弟康帝即位除都督江荆宁益梁交广

   七州豫州之四郡军事镇武昌寻卒于官冰天性清慎常以俭约自居临卒谓长史江霦曰吾将逝

   矣恨报国之志不展死之日敛以时服无以官物也及卒无绢为衾室无媵妾家无私积世以此称

   庾翼冰弟咸康中授都督江荆司雍梁益六州诸军事镇武昌每竭志能劳谦匪懈戎政

   严明经略深远数年之中公私充实河以南皆怀归附后赵汝南太守率数千人诣翼降翼又遣使

   东至辽东西到凉州要结二方欲同大举慕容皝张骏并报使请期翼雅有大志以平中原灭巴蜀

   为己任请移镇襄阳后赵遣五六百骑出樊城翼遣冠军将军曹据追击于桡沟北破之翼绥来荒

   远尽招纳之宜立宾馆置典宾穆帝即位还镇夏口缮修军器大佃积榖欲图后举遣益州刺史周

   抚西阳太守曹据伐蜀破蜀将季桓于江阳永和元年卒于官谢尚陈国阳夏人建元初督江

   夏义阳随三郡军事江夏相为政清简始到官郡府以布四十匹为尚造乌布帐尚坏之以为军襦

   袴时庾翼镇武昌尚数诣翼咨谋军事尝与翼共射翼曰卿若破的当以鼓吹相赏尚应声中之翼

   即以其副给之桓冲谯国龙亢人穆帝时督荆州七郡诸军事镇襄阳与兄温破姚襄军

   恢高平金乡人孝武时督梁秦雍司荆阳并等州诸军事雍州刺史镇襄阳甚得关陇之和降附

   者动以千计︹南北朝︺︹宋︺刘粹沛郡萧人文帝时持节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荆州之

   南阳竟陵顺阳襄阳新野随六郡诸军事在任简役爱民︹唐︺李孝恭宗室平萧铣迁荆州

   道总管置屯田立铜冶百姓利之迁襄州道行台左仆射时岭表未平孝恭分遣使者绥辑安慰款

   附者四十九州韦伦京兆人第五琦荐伦才擢荆襄道租庸使襄州裨将康楚元乱刺史王政

   弃城遁贼南袭江陵绝汉沔饷道伦调兵屯邓州厚抚降贼擒楚元以献收租庸二百万缗

   瑱邠州永寿人乾元三年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时襄州部将张维瑾杀其使瑱至维瑾降上元二

  年破史思明馀党于鲁山俘贼渠又战汝州斩首万级李承赵州高邑人徳宗时为山南东

  道节度使时李希烈犹据襄州帝虑不受命欲以楚兵卫送承承辞请以单𮪍入既至希烈舍承外

  馆迫胁万端承晏然誓以死守希烈不能屈遂大掠去襄汉荡然承辑绥抚安之居二年阖境完复

  希烈虽去留部校守觇承因得任所厚臧叔雅结希烈腹心周会等谋杀希烈希烈之死承首谋也

  樊泽河中人德宗时累迁山南东道司马就拜节度使诸将惮其材武数与李希烈角禽骠将

  张嘉瑜杜文朝梁俊之等贼气沮缩遂取唐随二贞元三年为荆南节度使会山南东道卒乱剽

  居人以泽威惠著襄汉闻复徙山南东道卒于官李皋太宗五世孙嗣曹王德宗时迁荆南

  节度使江陵东北傍汉有古障不治岁辄溢皋修塞之得其下良田五千顷规江南废洲为庐舍构

  二桥跨江而流人自占者二千馀家由荆抵乐乡二百里间数十墟聚不井饮皋命凿井以便人贞

  元初吴少诚擅蔡徙皋镇山南东道皋练兵峙粮市回鹘马以益战骑岁时大畋以教士少诚畏之

   皋性勤俭能知人疾苦叅听微𨼆尽得吏下短长其赏罚必信所至常平物估豪举不得擅其利教

   为战舰合二轮蹈之鼓水疾进驶于阵马有所造作皆用省而利长以物遗人必自视衡量库帛皆

   印署以杜吏谩裴胄绛州闻喜人德宗雅记胄才拜荆南节度使是时方镇争剥下希恩制重

   锦异绫名贡奉有中使者即悉公帑市欢胄待之有节献赏值不数金宴劳止三爵柳公绰

   京兆华原人元和中为鄂岳观察使时方讨呉元济诏发鄂岳卒五千隶安州刺史李听公绰请自

   行许之抵安州谓听曰两郡守何所统壹吾欲署公职以兵法从事听许之即以都知兵马使中军

   先锋行营都虞侯三牒授之选兵六千属焉戒诸校曰行营事一决都将听被用畏威遂尽力军出

   公绰数省问士卒家疾病生死厚给之妇人放荡者沈之江军中感服故鄂军每战辄克长庆中迁

   山南东道节度使行部至邓县吏有纳贿舞文二人同系狱县令以公绰素持法谓必杀贪者公绰

   判曰赃吏犯法法在奸吏犯法法亡诛舞文者崔郾贝州武城人敬宗时为鄂岳观察使自蔡

   人叛鄂岳常苦兵江湖盗贼显行郾修治铠仗造蒙冲驶追穷蹑上下千里岁中悉捕平初郾尝为

   虢州观察使治虢以寛经月不笞一人及莅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

   抚之不暇犹恐其⿰扌⿳丆⺝⿱冖友-- 扰鄂土沃民剽非用威莫能治闻者服焉裴度河东闻喜人太和中出为

   山南东道节度使白罢元和所置临汉监收千马纳之校以善田四百顷还襄人王起

   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濒汉塘堰联属吏弗克治起至部先修复与民约为水令遂无凶年

   元裕渤海人拜山南东道节度使在镇五年奏蠲逋赋卢钧京兆蓝田人会昌中汉水

   害襄阳拜钧山南东道节度使筑堤六千步以障汉暴卢肇作诗以美之徐商新郑人宣宗时

   迁山南东道节度使襄多山棚为剽贼商取材卒为捕盗将别为屯营寇所发辄迹捕捕必得遂为

   赵匡凝蔡州人昭宗时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不三年以威惠闻天祜元年封楚王时诸

   道不上供惟匡凝岁贡赋天子朱全忠方图天下遣人谕止之匡凝流涕曰吾为国屏蔽渠敢有他

   ︹宋︺李惟清下邑人太平兴国五年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兼总南路尝入奏事太宗问

   曰荆潮累年丰稔又无徭役民间苏否惟清曰臣见官卖盐民以三斗稻价方可买一斤乃诏斤减

   十钱度支许仲宣建议岁赋盐于乡村与户税均纳诏惟清详定奏言以盐配民非便乃罢帝又问

   民间苦乐惟清言荆湖民市官酒转鬻斗给耗二升今三司给一升民多他图而岁课甚减诏复其

   岳飞相州汤阴人绍兴四年李成挟金人破襄阳唐邓随郢诸州及信阳军除飞荆南鄂

   岳制置使寻命兼统黄复诸州飞奏襄阳六郡为恢复中原基本当先取六郡议营田以足军食遂

   破李成悉复诸郡乃以随郢唐邓信阳并为襄阳府路隶飞飞奏襄阳等六郡人户阙牛种乞量给

   官钱免官私逋负州县官以招集流亡为殿最六年入觐面陈襄阳自收复后未置监司州县无以

   按察帝从之又令湖北襄阳府自知州通判以下贤否许飞得自黜陟张浚至江上命飞屯襄阳以

   窥中原改武胜定国军节度使置司襄阳汪澈饶州浮梁人绍兴末为湖北京西宣谕使时欲

   置襄守荆南澈奏襄阳为荆楚门户不可弃留呉拱守襄敌骑奄至拱大战汉水上敌众败走孝宗

   即位以澈督军荆襄澈以襄汉沃壤请因古长渠筑堰募民卒杂耕给种兴牛岁可登榖七十万斛

   功绪略就虞允文隆州仁寿人隆兴元年除湖北京西制置使时朝议欲弃唐邓海泗四州

   允文五疏力争三年拜四州宣抚使过襄阳奏修府城赵葵衡山人宝祜三年镇荆湖城荆

   门及郢州范天顺荆潮都统也襄阳受围天顺守战尤力及吕文焕出降天顺仰天叹曰生

   为宋臣死当为宋鬼即所守处缢死赠定江军承宣使︹元︺廉希宪辉和尔人世祖渡江

   取鄂州命希宪入籍府库希宪引儒生百馀拜伏军门因言王师渡江凡军中俘𫉬士人宜官购遣

   还以广异恩世祖嘉纳之后行省荆南至建即日禁剽夺通商贩录宋故幕僚以备采访拒却珍玩

   禁杀俘𫉬及质卖妻子者先是江陵城外蓄水捍御希宪命法之得良田数万亩以为贫民之业发

   仓乘二十万斛赈公安饥大兴学校选教官置经籍旦日亲诣讲舍以励诸生西南溪峒越境请降

   以疾召还江陵民泣留不得画像建祠希宪环装萧然惟琴书自随而已 辉和尔旧作畏吾今改

   贾居贞真定𫉬鹿人至元十二年伯颜伐宋居贞以佥行省事留鄂发仓廪以赈流亡宋宗

   室子孙流寓者廪食之不变其服而行其楮币东南未下州郡商旅留滞者给引以归之免括商税

   并湖荻禁一方安之十四年拜湖北宣慰使时骄将悍卒合谋扰民居贞出视事人恃以无恐及行

   鄂之老幼号送于道刻其像于石祀之泮宫桑结河西人为湖广行省平章事时威顺王岁

   尝出猎民病之又广园囿萃倡妓役巨贾以网大利有司莫敢忤结至谒王王阖中门启左扉召入

   结引绳床坐王中门曰吾受命作牧非王私臣焉得由不正之道入乎王命启中门结入严词责王

   王谢过悉罢其所为有妖僧恃宠横恣结命掩捕之得妻妾女乐十八人罪而籍之由是豪强敛手

   至正十一年汝颍贼起结任郑万户擒其渠魁数十人 桑结旧作星吉今改正︹明︺邓愈

   虹县人洪武初为湖广行省平章镇襄阳立军府营练屯卒拊循招徕威惠甚著薛瑄

   人宣德中以御史出监湖广银场先是沅州贡金为民累瑄特疏罢之士民怀其德建文清书院祀

   王恕三原人成化初荆襄流民啸聚为乱擢恕右副都御史抚治之与尚书白圭共平大

   盗刘通复讨破其党石龙严束所部毋滥杀流民复业项忠嘉兴人刘通馀党李元王洪王

   彪构乱成化六年诏忠总督湖广军务奏调永顺保靖土兵讨之擒元洪彪遣人入山招谕流民归

   者九十馀万户选一丁充戍湖广边卫馀令归籍给田韩文洪洞人成化中为湖广右叅议

   中官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釐核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赈贷九溪土酋与邻璄争地相攻文往谕

   张敷华安福人宏治初迁湖广布政使岁饥给粟行粥糜高其直以招徕商贾又令府

   县大修学宫以佣直资饿者民忘其灾林俊莆田人宏治初调湖广按察使振刷纲纪豪强

   姚文灏贵溪人督学湖广尚书刘大夏子祖修不才文灏为笞责再至武昌试又笞之

   御史某檄召祖修文灏不允尝自谓所能者三毁誉不入请托不行贿赂不通卒官贫无以敛

   金无锡人正德中巡抚湖广诸王府所据山场湖荡皆奏还之官降盗贺璋罗大洪复叛讨平之

   郴州贵阳猺翼福全称王金破其砦禽之武宗亲征宸濠武昌与江西接壤江彬干求暴横金抗䟽

   论列凡有事以身当之官民皆免于祸邦鄞县人正德时为湖广提学副使下教曰

   学不孔颜行不曹闵虽文如雄褒吾不取也在任三四年诸生竞力于正学应槚遂昌人嘉

   靖末为湖广提学副使清廉方正楚愍王召宴不赴馈遗不纳王衔之及王被世子英耀害长史受

   金以中风报槚发其事英耀伏诛颜鲸慈谿人督学湖广清介不阿楚藩常有所属鲸峻却

   之试毕集诸生于濂溪书院讲学率以为常熊宇奇新建人万历时为湖广提学佥事衡

   鉴精明所拔多知名士试江夏置贺逢圣第一熊廷弼第二评曰贺生清庙之器熊生干将莫邪也

   后贺至大学士熊为经略皆如其言杨世恩湖广副总兵崇祯十二年罗汝才惠登相分屯

   兴山远安夷陵告急世恩往援由重阳坪深入被围援绝陷贼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

  谥烈宋一鹤直隶清苑人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幼习兵事屡有战功乞养候代崇

  祯十六年闯贼䧟承天城守不支自刎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

 ︹本朝︺李承尹三原人顺治初提学湖广人颂公明迁兵备叅议慈惠廉洁民有鬻妇偿债者

  捐俸赎之安陆有官柴供有司承尹蠲其征城东莲花池尝有鱼课承尹立碑永蠲民感其惠

  荫祖汉军正黄旗人顺治十三年授湖广总督时 大兵进剿贵州而流贼郝永忠等拥众十

  馀万踞郧襄间⿰扌⿳丆⺝⿱冖友-- 扰粮运䕃祖疏请移襄阳水师及均黄汉阳诸营兵二千驻守榖城扼贼上流又以

  九谿界连巴蜀贼窥伺肘腋拨武昌洞庭营兵屯备均经议行十五年汉阳天门潜江沔阳被水䕃

  祖请赈恤   谕令速拯得所以疾乞罢卒   赐祭葬入祀名宦祠李  呈祥

  人顺治间任潮广兵巡叅议时兴国州有负固未服者呈祥多方招徕之励己清正决狱明断治行

  王自新句容人顺治时提学湖广起衰振靡试卷必亲校阅积劳成疾卒官江汉之士

  莫不悲泣翟凤翥曲沃人任潮广右布政使好贤乐善修江汉书院选士数百人讲濂洛之

  学士多成就汪𬭚金德嘉周之麟其尤著者刘楗大成人任潮广布政使属吏有贪残者闻

  楗至解印绶去会三省兵合剿山寇刍粮数十万取办旦夕楗输送无阙后仕至刑部尚书谥端毅

  刘兆麒汉军镶白旗人康熙元年任湖广巡抚西山李来亨构逆兆麒筹兵饷不以累民辟

  高冠山南地为教场训练士卒军容丕振又尝置狱田收其租以衣食罪囚高其位

  人康熙中为军营叅领从帅范达礼出师襄阳征呉逆会总兵杨来嘉叛命其位率二十𮪍觇虚实

  猝遇贼众二万人于土地岭其位出不意冲𦊅之贼惊溃且斫且驰至南漳入城守御衣上血模糊

  刀刃尽缺叛贼谭洪率舟师三万向郧阳其位以百人扼杨溪铺贼蜂至其位踞崖射贼矢无虚发

  相特七十日粮尽煮马鞍以食誓必死会副都统李麟隆击破贼乃全师归由是每战必先登前后

  给功牌十二蒋永修宜兴人督学潮广厘正文体葺学宫二十四处修复石鼓书院请复

  周子世袭建义仓义学敦励士行表扬节孝人咸劝兴张道祥徐州人康熙二十二年任

  潮北按察使清慎明决庭无冤民冬给罪囚赭衣夏给茗戒狱卒无得凌轹严禁所属狱讼勿株连

  平民买洪山地为义冢赎邓刘两姓子女俾完聚及卒萧然无馀资徐治都汉军正白旗人

  任夷陵镇总兵以平贼功迁提督夏逢龙作乱据武昌破汉阳犯德安治都率兵至应城县杀伪副

  将以下诸贼渠逢龙以万众围攻应城治都夹击之贼奔德安再遣将败之遂复武昌𫉬逢龙磔之

  军前授镇平将军仍管提督事卒赠太子太保谥襄毅叶映榴上海人康熙二十七年任

  湖北督粮叅议清廉惠爱夏逢龙构逆欲胁为伪官映榴有母在署命子扶出城遣仆赍遗疏驰进

  并封印呈缴具朝服望北拜升堂自刭百姓闻之号泣震地事   闻赠工部侍郎谥忠节荫

  为知州   御尝旌忠二字褒之楚人为立祠宣德仁绍兴人任湖北都司夏逢龙之

  变冠带自经于堂上事 闻赠副将荫一子守备 呉 琠沁州人历官湖北巡抚时夏逆

  初平岁饥民流琠招徕安集捐米赈饥全活甚众次年秦省饥民流入襄郧间加意抚恤得还本籍

  就擢总督政尚慈惠斥深文之吏整饬营伍作兴士𩔖吏畏民怀额棱特满洲镶红旗人

  康熙四十五年任荆州副都统四十九年迁提督红苗向负固额棱特宣布威德开导多方遂归化

  五十二年就擢总督静镇寛大潮南北例有藩库羡馀供制府额棱特各发州县卫所买榖备赈造

  巡船百艘以资缉捕修孔道桥梁凡所兴举民利赖焉郭世隆汉军镶红旗人康熙四十

  六年授湖广总督条奏防守红苗三款均如所请内迁刑部尚书卒入祀名宦祠陈诜

  人康熙中举人四十七年任湖北巡抚禁私派平市价严督堤工却绝馈赆洁已爱民恪勤素著历

  官至礼部尚书卒   赐祭葬谥清恪入祀名宦祠石琳汉军正白旗人康熙中任下荆

  南道时襄阳总兵杨来嘉副将洪福叛应呉三桂踞房县保康竹山煽诱丑徒啸聚劫掠琳同总兵

  刘成龙搜剿斩𫉬甚众抚定各砦洞棹湖北巡抚卒   赐祭葬入祀名宦祠杨宗仁

  汉军正白旗人雍正元年任湖广总督廉洁勤敏盐商旧规数万金及诸馈遗悉屏绝荆关旧有落

  地税司榷者算及行旅宗仁饬正供外毋许丝毫苛取每春轻骑出郊劝农捐俸备物给老壮以示

  奖励谆谆教以孝弟忠信辟公所一区朔望躬诣其地宣讲   圣谕广训恳挚详明僚属军民

  咸振兴鼓舞濒水堤防岁时巡行修筑年𫉬屡丰邻境偶有饥民入楚先给糜粥旋复按名注册寒

  予衣归给粮咸𫉬安全去尤加意武备各属武弁考核精核标兵按期校习赏罚公明士卒竞奋莫

  不挽强命中疾革前数日犹阅兵不稍怠以劳卒官赠少保谥清端世袭骑都尉民立祠祀之雍正

  十年入祀贤良祠鲁之裕字亮侪先世麻城人后由太湖籍举康熙丙子江南乡试雍正

  十年分守安襄郧道明违政体筑䕶城老龙堤议免太和山税建书院修理先贤祠宇下荆南道志

  其所手纂也后调清河道卒呉达善满洲正红旗人乾隆丙辰进士二十九年任湖广总

  督三十一年调陕甘三十三年复任湖广正已率属百废具修先是湖北沿江上下劫盗肆行商民

  颇以为患达善饬属严缉解审后立寘之法自是江行安谧舟师估客至今犹称颂不置谥勤毅入

  祀贤良祠呉垣海丰人乾隆五十年授潮北巡抚是秋值江夏等县旱灾疏请平粜募客赴川

  买米接济查办灾赈事宜实心经理操守谨饬卒于官   赐祭葬恤典如例书麟

  镶黄旗人嘉庆五年以协办大学士总督湖广时教匪肆⿰扌⿳丆⺝⿱冖友-- 扰川陕楚三省房保二县光为要区书麟

  驰至军亲履行阵搜捕不遗馀力积劳成疾卒自以剿贼未尽属身后以行衣殓赠太子太傅谥文

  



                前纂修官罗家彦恭纂

                总纂官廖鸿藻恭覆辑

                校对官易长华恭校

武昌府表                 

                     

大清一统志

 武昌府湖北省治东西距五百三十二里南北距四百七十二里东至江西九江府瑞昌县界五

  百二十五里西至汉阳府汉阳县界七里南至湖南岳州府平江县界四百里北至黄州府黄冈县

  界七十二里东南至江西南昌府武宁县治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岳州府临湘县界六百三十里东

  北至黄冈县治一百八十五里西北至汉阳府黄陂县治一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三千一百

  五十五里

 ︹分野︺天文翼轸分野鹑尾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荆州之域周属楚秦属南郡汉属江

  夏郡南境为长沙国地后汉因之三国呉分东境置武昌

  郡晋为武昌郡地南境为长沙建昌二郡地属荆

  州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晋庾翼为荆州曽理于此后属江州初冶武昌后移治寻阳

  南境属湘州自晋怀帝永嘉元年分置湘州至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时置时省省时

  郡仍属荆州南北朝宋孝建元年仍移江夏郡治分置

  郢州按江夏郡治汉在今德安府之云梦县呉孙权筑城于鲁山陆涣所治今汉阳府汉阳县

  之鲁山也魏文聘为江夏太守治石阳在今黄陂县嘉平中王基城上昶徙江夏郡治之在今德安

  府界盖是时呉魏各有江夏郡晋既平呉仍魏之旧治于安陆至刘宋之季又移江夏郡于江南之

  夏口城自后无复移易按明统志旧通志武昌府志皆云汉江夏郡治沙羡今考从汉书郡国志云

  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两汉书江夏郡先书西陵最后乃书沙羡可见汉江夏郡治西陵非沙羡

  也舆地纪胜云梦县即汉西陵县地新志汉阳府之黄陂黄州府之黄冈麻城德安府之云梦皆汉

  西陵县地也旧志又云孙权筑夏口城于江北寻移鲁山据水经注夏口城在黄鹄山乃今江夏县

  境在江南非江北也鲁山自有城为呉江夏郡治耳东南为武昌郡西北为

  巴陵郡地齐因之梁分郢州置北新州又分北新

  置土富𭰁泉濠五州又置沙州及上隽郡隋平陈

  州郡俱废改置鄂州大业初仍曰江夏郡唐武德

  四年复曰鄂州属江南西道天宝初改曰江夏郡

  乾元初复曰鄂州永泰后置鄂岳观察使治宝历

  初又为武昌军节度使按旧志作元和初置武昌军节度使盖本新唐书地

  理志但元和志仍列鄂岳观察使如武昌军元和初巳置不应名仍其旧据旧唐书敬宗本纪宝历

  元年于鄂州特置武昌军通鉴纲目亦于是年云升鄂岳为武昌军是新唐书元和元年乃宝历元

  年之误又旧唐书地理志稻永泰后置鄂岳观察使今从之五代初属呉仍曰

  武昌军后唐遥改为武清军南唐因之宋曰鄂州

  江夏郡武昌军节度使属荆湖北路南境为兴国

  军属江南西路元为武昌路为湖广行省治兴国

  路属湖广行中书省明曰武昌府为湖广布政使

  司治

 本朝因之康熙三年为湖北省治领州一县九

  江夏县附郭东西距七十九里南北距二百九里东至武昌县界七十二里西至汉阳府汉

  阳县界七里南至咸宁县界一百三十七里北至黄州府黄冈县界七十二里东南至咸宁县治一

  百八十里西南至嘉鱼县治二百五十里东北至黄冈县治一百八十里西北至汉阳县界五里汉

  置沙羡县属江夏郡后汉因之三国呉为江夏郡治后属武昌寻省晋太康元年复立东晋尝为荆

  州治咸和中侨立汝南县太元三年省沙羡入之南北朝宋孝建初为郢州及江夏郡治齐移郡治

  沙阳梁陈因之隋开皇初郡废改县曰江夏为鄂州治大业初仍为江夏郡治唐仍为鄂州治五代

  宋因之元为武昌路治明为武昌府治 本朝因之武昌县在府东一百八十里东西距二

  百里南北距二十里东至黄州府蕲州界八十里西至江夏县界一百二十里南至大冶县界十五

  里北至黄冈县大江界五里东南至大冶县治七十里西南至咸宁县界一百五十里东北至黄州

  府罗田县治一百五十里西北至汉阳府黄陂县治二百二十里周属楚汉置鄂县属江夏郡后汉

  因之吴初改曰武昌置武昌郡自公安徙都此寻徙都建业晋仍为武昌郡治东晋初尝为江州治

  宋仍为武昌郡属江州孝建元年分属郢州齐梁陈因之隋初废武昌郡县属鄂州大业初属江夏

  郡唐属鄂州五代因之宋嘉定五年升为军使寻又升为武昌军十五年因玉宝文始置寿昌军为

  江西路治所元至元十四年升为府后废府以县入武昌路明属武昌府 本朝因之嘉鱼

   县在府西南一百五十里东西距二百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五十五里东至咸宁县界八十里西

   至湖南岳州府临湘县界一百三十五里南至蒲圻县界五十五里北至汉阳府汉阳县界一百里

   东南至咸宁县治一百四十里西南至临湘县治一百六十里东北至汉阳县治一百五十里西北

   至沔阳州治一百五十里汉沙羡县地晋太康初分置沙阳县属武昌郡南北朝宋元嘉十六年

   属巴陵郡孝建初属江夏郡齐为江夏郡治梁置沙州陈废隋省县入蒲圻于其地置鲇渎镇五代

   南唐保大中升为嘉鱼县属鄂州宋熙宁六年析复州地入焉元属武昌路明属武昌府 本朝因

   蒲圻县在府西南三百六十里东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八十里东至咸宁县界七十

   里西至湖南岳州府临湘县界四十里南至崇阳县界四十里北至嘉鱼县界四十里东南至崇阳

   县治七十里西南至临湘县界一百五十里东北至咸宁县界七十里西北至嘉鱼县界一百里汉

   沙羡县地三国吴赤乌中分武昌为两部自武昌至蒲圻为右部始为蒲圻县晋因之属长沙郡南

   北朝宋元嘉十六年属巴陵郡孝建元年属江夏郡齐因之梁属上隽郡隋初属鄂州后属江夏郡

   唐属鄂州五代及宋因之元属武昌路明属武昌府 本朝因之咸宁县在府东南二百

   四十里东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九十五里东至兴国州界五十里西至蒲圻县界四十里南至通山

   县界五十里北至江夏县界四十五里东南至通山县治九十里西南至崇阳县治一百二十里东

   北至武昌县界四十里西北至嘉鱼县治一百四十里汉晋沙羡及鄂县地唐为江夏县地大历二

   年置永安镇五代呉改为永安场南唐保大中升为县属鄂州宋景德四年改曰咸宁元属武昌路

   明属武昌府 本朝因之崇阳县在府南三百六十里东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

   里东至通山县界四十五里西至通城县界六十五里南至江西南昌府义宁州界一百二十里北

   至蒲圻县界三十里东南至通山县界八十里西南至通城县界八十里东北至咸宁县界七十里

   西北至蒲圻县界五十里汉沙羡县地晋以后为蒲圻县地唐天宝二载置唐年县属鄂州五代呉

   改崇阳南唐复曰唐年宋开宝八年仍曰崇阳元属武昌路明属武昌府 本朝因之通城

   县在府西南五百里东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五十里东至崇阳县界五十里西至湖南岳州府临

   湘县界四十里南至岳州府平江县界四十里北至崇阳县界十里东南至江西南昌府义宁州治

   二百里西南至平江县治一百六十里东北至崇阳县治九十里西北至临湘县治一百四十里汉

   置下隽县属长沙国后汉属长沙郡晋初因之元康九年置建昌郡咸康初郡废仍属长沙郡南北

   朝宋属巴陵郡齐为巴陵郡治梁置上隽郡隋初郡废省县入蒲圻唐为唐年县地元和中置通城

   镇宋初属崇阳熙宁五年升为县属鄂州绍兴五年废为镇十七年复元属武昌路明属武昌府

   本朝因之兴国州在府东南三百八十里东西距二百二十五里南北距二百四十里东至

   江西九江府德化县界九十五里西至通山县界一百三十里南至江西南昌府武宁县界一百八

   十里北至大江心六十里东南至江西九江府瑞昌县界九十里西南至武宁县界一百八十里东

   北至黄州府蕲州界六十里西北至大冶县界一百里汉置下雉县属江夏郡后汉因之三国呉析

   鄂县置阳新县俱属武昌郡晋初因之义熙中省下雉入阳新宋以后因之隋开皇九年改曰富川

   十八年改曰永兴属鄂州大业初属江夏郡唐属鄂州五代因之宋太平兴国二年于县置永兴军

   三年改曰兴国军属江南西道元至元十四年为兴国路总管府属江西行省三十年改属湖广

   行省明初为兴国府洪武九年降为州省永兴县入焉属武昌府 本朝因之大冶县

   东南一百五十里东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二十五里东至兴国州界三十里西至武昌县界

   四十五里南至兴国州界五十里北至武昌县界七十五里东南至兴国州治一百里西南至通山

   县治一百五十里东北至黄州府蕲水县治一百四十里西北至武昌县治九里汉为鄂县及下雉

   县地三国吴为阳新县地隋为永兴县地唐天祐二年吴置大冶青山场院宋乾德五年南唐始升

   为大冶县属鄂州太平兴国中改属兴国军元属兴国路明属兴国州 本朝属武昌府通山

  县在府南一百八十里东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十里东至兴国州界三十里西至崇阳县

  界四十五里南至江西南昌府武宁县界八十里北至咸宁县界三十里东南至武宁县治一百八

  十里西南至南昌府义宁州治一百六十里东北至兴国州界四十里西北至咸宁县治九十里汉

  下雉县地三国吴为阳新县地隋唐为永兴县地五代呉为羊山镇宋太平兴国中升为通山县属

  兴国军绍兴四年省为镇五年复元属兴国路明属兴国州 本朝属武昌府

 ︹形势︺正对沔口通接雍梁实为津要宋书何尚之传地居形

  要控接湘川边带涢沔南齐书州郡志当荆吴江汉之冲

  要唐赵憬鄂州新㕔记地连大别云梦洞庭穆陵控扼胜势

  号为东南巨镇唐舒元舆鄂政记襟带江沔依阻河山左

  控庐淝右连襄汉王应麟地理通释

 ︹风俗︺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

  蛤食物常足汉书地理志人率多劲悍决烈隋书地理志

  方杂寓家自为俗明统

 ︹城池︺武昌府城周二十里有奇西临大江东南北三面为池门九三国吴赤乌中筑唐牛

  僧孺甃以甓明洪武四年増拓 本朝雍正乾隆间屡修嘉庆六年重修 江夏县附郭武昌

  县城周四里有奇门四明万历初建 本朝康熙五年建东门城楼甃女墙雍正五年八年先

  后修葺乾隆四十三年重修嘉鱼县城周四里门四南距湖西北距江因水为濠明万

  历中建 本朝顺治中修雍正五年重修蒲圻县城周三里有奇门六明万历二年建

  本朝康熙九年雍正四年九年干隆六十年嘉庆二年先后修葺咸宁县城周四里有

  奇门四濠广三丈水门四明万历六年建 本雍正四年八年相继修葺嘉庆元年重修

  阳县城周三里有奇门四明成化中筑万历二年甃以甓 本朝康熙十二年通城

  县城周二里有奇门四明万历中建明末毁 本朝顺治八年重建兴国州城

  里有奇门八明初筑正德四年甃以甓嘉靖三十三年改营石城 本朝雍正八年大冶

  县城周一百六十丈门四明嘉靖三十一年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重修复増二门

  山县城旧土城后圯明嘉靖二十八年于县治东西建二楼以为防御万历十一年毁寻建

  四楼 本朝顺治十八年修

 ︹学校︺武昌府学在府城内黄鹄山下元延祐中建本朝康熙十七年雍正十一年修嘉

  庆三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江夏县学在县治西明洪武中建 本朝康熙十六年

  十八年乾隆三十六年先后修葺嘉庆八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武昌县学在县治南

  宋淳熙中建 本朝顺治十一年修康熙中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嘉鱼县学在县治东

  北龙潭山东明建文元年建 本朝康熙十年修雍正七年重葺入学额数十五名蒲圻县

  学在县治南宋绍圣初建 本朝康熙十一年十六年雍正七年先后修葺入学额数十五名

  咸宁县学在县治东南高峰下宋庆历中建 本朝顺治初修乾隆五十七年重修入学

  额数十二名崇阳县学在县治北旧在西门外元末毁明洪武初改建 本朝顺治十

  二年修雍正六年修入学额数十二名通城县学在县治东明洪武五年建 本朝雍

  正三年八年相继修乾隆五十五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兴国州学在州治西南宋

  建明宏治中重建 本朝顺治十八年康熙五十四年雍正二年先后修葺入学额数二十名

  冶县学在县治西宋建明洪武十二年重建本朝雍正七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

  山县学在县治东罗阜山麓宋庆历四年建 本朝雍正五年修入学额数八名江汉

  书院在江夏县治东明建在治西 本朝顺治初改建今址康熙中重修勺庭书院

  在府城忠孝门内 本朝康熙中提学薄有德藏书处乾隆四年改建南湖书院

  昌县治东半里 本雍正十三年凤鸣书院在嘉鱼县治东本朝乾隆二十四

  龙门书院在蒲圻县学东 本乾隆二十四年淦川书院在咸宁县

  城内 本朝干隆五十七年建桃溪书院在崇阳县城内 本雍正十二年

  阳书院在通城县学东明嘉靖中建 本朝乾隆九年叠山书院在兴国州

  东一里湖堤山宋谢枋得寓居著书处金湖书院在大冶县城内本朝乾隆十四年

  罗峰书院在通山县城内 本朝乾隆四年 按旧志载芹南书院在武昌县学

  宫前濓溪书院在府城文昌门内安湖侧明提学高世泰建东山书院在江夏县城内东皋书院在

  武昌县城内明嘉靖中建义学书院在嘉鱼县西凤山书院在蒲圻县明提学蔡潮建万历中改为

  莼川书院大宗书院在蒲圻县治东北明建相山书院在咸宁县儒学南明正德中知县邱魁即旧

  址迁建今俱废

 ︹户口︺原额人丁十四万二千八百五十七今滋生男妇共六百五十万九千六百六十九名口计七

  十三万二千七百二户又武昌卫男妇共二十三万五千二百六十二名口计三万六千六百一十

  四户武昌左卫男妇共一十二万八千二十四名口计二万一千三百五十一户

 ︹田赋︺田地山塘五万二千四百二十九顷五十九亩一分有奇额徴地丁正杂银二十五万三千五

  百一十八两七钱八分九釐南粮二万八千七百五十七石七斗六升三合五勺漕粮四万八十五

  石一斗六升一合一勺芦课银三千五百四十二两一钱四釐又武昌卫屯田一千七百一十三顷

  六十七亩四分有奇额徴丁粮银五千五百八十九两一钱六分一厘武昌左卫屯田一千一百四

  十顷三十一亩三分有奇额徴丁粮银七千九百二十两二钱七分九釐

 ︹山川︺黄鹄山在府城内西隅一名黄鹤山西北二里有黄鹄矶水经注船官浦东即黄鹄山

   山下谓之黄鹄岸岸下有湾目之为黄鹄湾南齐书州郡志黄鹄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鹄过此元

   和志黄鹤山在江夏县东九里名胜志有费文祎洞在山阴亦传为驾黄鹄仙去者梁任昉记升仙

   事乃荀瑰字淑玮非费文祎也府志黄鹤山自高冠山西至于江其首隆然黄鹤楼枕焉又通城县

   南二十五里亦有黄鹤山高冠山在府城内东隅一名高观山一名蛇山即黄鹄山支阜东

   有凤凰窝西有乌龙池清风明月二井明初改筑郡治包入城内胭脂山在江夏县治东

   北隔明统志其土色赤故名洪山在江夏县东十里旧名东山唐大观中改今名有洪山寺

   上有宋岳飞手植松明初伪汉将张必先引兵援武昌至洪山太祖遣常遇春乘其未集击败之又

   蒲圻县西四十里亦有洪山磨儿山在江夏县东十五里又东二十五里有黄屯山

   笔山在江夏县东四十馀里状如笔格横亘长湖九峰山在江夏县东五十里府志

   山环如城列峰九曰狮子钵盂宝葢沙碧石门扬罗马驿丁管黄蘗半面山在江夏县东一

   百二十里周十四里馀明统志山半面产木故名清平山在江夏县东南五里清秀平衍

   栎山在江夏县东南十里山多苞栎冶塘山在江夏县东南三十里寰宇记晋宋之时

   依山置冶因名八分山舆地纪胜在江夏县东南四十里明统志有水分流如八字傍有八

   分湖八分院府志有洞曰白云洞内有龙土人以龙隐见卜年金华山在江夏县东南五十

   里寰宇记山土石红赤因名县志一名大观山山有鹿跑泉景首山在江夏县东南五十

   二里上广下削江夏山在江夏县东南六十里寰宇记有小山迤逦东入武昌界其山重叠

   本名峡山唐天宝六年改名灵泉山在江夏县东南六十里山有泉旱祈有应因名又通

   山县西南三十里亦有灵泉山白头山寰宇记在江夏县东南七十里上有四石俱白故名

   大槐山在江夏县东南七十里明统志相传昔有李大槐隐居山麓因名惊矶山

   在江夏县东南七十里寰宇记西南俯临大江下有石矶波涛迅急商旅惊骇故名灵山

   夏县东南九十里一峰独耸相近有鼔楼山五峰秀出如楼又名五楼山静山在江夏县东南

   一百二十里舆地纪胜其山回耸有曲涧茂林可以栖息故名静梅亭山在江夏县南五

   里明太祖征陈友谅尝驻跸其上萧山在江夏县南五里相传晋萧丹隐居处夜泊

   山在江夏县南四十里以骆禅师泊舟于此得名明太祖时起兵围武昌张必先以潭岳兵来援

   至夜婆山常遇春击败之即夜泊也嵋梁山在江夏县南五十里汤孙湖西南六老

   山在江夏县南五十里层峦耸翠如六老拱揖锦绣山在江夏县南七十里接武昌县

   界明统志山多桃李春时花如锦绣鸡翅山在江夏县南七十五里水经注江水又东迳鸡

   翅山北山东即土城浦也寰宇记昔有金鸡飞集此山仙人山在江夏县南九十里上有

   仙人金屏山在江夏县西南七十里众山旋绕如屏鸽子山在江夏县西南

   七十里一名个字山山中水分如个字又名大觉山凤凰山在江夏县北二里舆地纪胜吴

   黄龙九年夏口言凤凰见因以名山又嘉鱼县西北半里蒲圻县西三里咸宁县西三十里俱有凤

   九鲤山在江夏县东北十里白洋湖滨麓分九枝突出水面如鱼尾然梁城山

   在江夏县东北十六里梁武帝筑城屯军于此烽火山在江夏县东北四十里上有烽火城

   隋书地理志江夏有烽火山明统志梁末北齐清河王岳进军临江梁将侯瑱来逼江夏以伐齐尝

   屯兵于此举烽火相应故名白浒山在江夏县东北九十里一名白虎矶接武昌县界水

   经注江水东迳白虎矶北山临侧江𣸣府志在武昌县西九十里半属江夏半属武昌虎头

   山在武昌县东三里下瞰南湖又名凤穴山石门山在武昌县东五里方舆胜览两石对

   峙如门唐武昌令马珦与元次山同游石刻存焉又蒲圻县西二十八里成宁县东四十里崇阳县

   西五十里俱有石门山仙堂山在武昌县东十五里名胜志山有仙人修炼堂基尚存黄

   石城在山下凤山在武昌县东十五里一名鳯栖山接大冶县界寰宇记凤栖山在鄂州西

   北二百二十五里吴建兴中凤凰降此因名山有石鼓鸣则雨降又通城县东五里亦有凤山

   花山在武昌县南五里山若莲花浮水故名又大冶县西四十里亦有莲花山葛山

   昌县南五里相传葛洪炼丹处三角山在武昌县南一百三十里名胜志状如三角故名相

   近有白云山灵溪山在武昌县南一百五十里虬山在武昌县南一百五十里搜神

   后记山有龙穴居人每见神虬飞翔出入旱祷即雨后人筑塘其下曰虬塘马迹山

   昌县南一百八十里舆地纪胜石上有双马迹武昌山在武昌县南一百九十里方舆胜览

   孙权都鄂欲以武而昌故名清溪山在武昌县南一百九十里高八十丈周四十里涌溪

   源出樊山在武昌县西五里一名袁山一名来山一名西山一名寿昌山一名樊冈上有

   九曲岭水经注今武昌郡治城南有袁山即樊山也隋书地理志武昌有樊山寰宇记樊山出紫石

   英山东十步有冈冈下有寒溪苏轼樊山记樊山或曰燔山歳旱燔之起龙致雨或曰樊氏居之不

  知孰是循山而南至寒溪寺上有曲山山顶即位坛九曲亭皆孙氏遗迹明统志山产银铜铁

  亭山在武昌县西一名郎山与地纪胜在樊山西路出退谷土俗编云郎山樊山相接而中㫁

  江上望如八字方舆胜览朱梁时朱友恭凿山开道射以强弩遂拔武昌即此县志山下有窊樽石

  唐元结有铭序神人山在武昌县西七十五里寰宇记历代帝记云呉建衡二年有神人乘

  白鹿从此山出连洲山在嘉鱼县东二十三里脉与前湖诸峰相连水涨则四围皆水水落

  则独峙如卓笔故名阴山在嘉鱼县东南其上产茶牛头山在嘉鱼县东南七里以形

  似名又蒲圻县北五十里亦有牛头山白云山在嘉鱼县南十里一名白面山山石皆白

  南宋初蕲阳贼刘忠据白面山韩世忠自豫章移师长沙因讨平之即此秦钟山在嘉鱼县

  南三十里名胜志世传秦时铸钟于此其下为太平湖梅山在嘉鱼县南五十里接蒲圻县

  界山多梅树故名下有洞又大冶县西四十五里亦有梅山石头山在嘉鱼县南八十里

   接蒲圻县界隋书地理志蒲圻有石头山龟湖山在嘉鱼县西南三十里石色纯白

   帽山在嘉鱼县西南三十里树木葱蔚望之如帽九陇山在嘉鱼县西南四十里九

   陇回合又大崖山与九陇相峙悬崖峭削上有半眼泉兔儿泉号南嘉第一峰蒲矶山

   鱼县西南一名蒲圻山蒲圻县初置于此水经注陆水又东迳蒲矶山北 按水经注蒲矶本在陆

   口之南与乌林密迩盖即今人所指为赤壁者鱼岳山在嘉鱼县西半里一名江岛山水经

   注鱼岳山在大江中扬子洲南孤峙中洲隋书地理志蒲圻有鱼岳山寰宇记鱼岳山去旧蒲圻县

   一百二十里明统志今去水己远山在平地县志西 削壁高耸崖洞奇险龙潭山

   鱼县北二里山足有潭渊深不竭世传有龙潜焉百疋山在嘉鱼县北五里明统志山势

   连延东西二十里如百疋练西保山在嘉鱼县东北二十里西湖上宋末有李氏保障乡

   闾于蜀山在嘉鱼县东北三十里相传蜀先主会吴拒曹曾驻于此赤壁山

   鱼县东北江滨水经注江水右迳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所也明胡圭赤壁考苏子

   瞻适齐安时所游乃黄州城外赤鼻矶当时误以为周郎赤壁耳东坡自书赤壁赋后云江汉之间

   指赤壁者三一在汉水之侧竟陵之东即今复州一在齐安县步下即今黄州一在江夏西南二百

   里许今属汉阳县按三国志操自江陵西下备与瑜等由夏口往而逆战则赤壁非竟陵之东与齐

   安之步下矣又赤壁初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则当在江南亦不应在江北犹赖水经能正讹也

   按水经注赤壁山在百人山南应在嘉鱼县东北与江夏接界处上去乌林且二百里自元和志以

   赤壁与乌林相对新志遂以为在今县西南盖误以古蒲矶山为赤壁矣又按江夏县东南七十里

   亦有赤壁山一名赤矶一名赤圻非周瑜破曹操处也叠秀山在蒲圻县治南屈曲而西

   为梅隐冈金台冈回龙冈云盘冈逾城循河而止又金叠山在县治西南脉自金紫凤凰两山层叠

   而来为万峰之会马鞍山在蒲圻县治西又兴国州东五十里亦有马鞍山丰财

   山在蒲圻县东二里形如覆釡上有天池旁有荆竹坡洞虚敞可容数千人其阴有迓鼓洞初入

   石道蹭蹬历三关始空阔中有石床石鼓西麓有石突起于东洲曰萧堆灵应山在蒲圻县

   东三里岧嶤东峙与丰财山相望又蒲圻县西三十里亦有灵应山幽兰山在蒲圻县东二

   十里上有石泉南山在蒲圻县东二十五里一名大壶坪顶平方前一峰突起谓之石榴尖其

   阳为回龙潭其阴为天马峰峰下为楂林畈木兰山在蒲圻县东二十五里怪石层叠古

   木参黄葛山在蒲圻县东三十五里上有黄柘湖盈涸无定县志葛洪遍游名山至蒲

   圻了髻山距山十馀里复有山对峙因栖其上昔有黄真人居此人遂称为黄山上有剑池丹灶其

   水清冽饮之能愈宿疾复因朝者络绎遂塞井平灶去空山日⿰日𡨋 -- 暝却时闻棋声或即此山又东三十

   里有青龙山金狮山在蒲圻县南十里其南为紫金泉为沙田畈荆泉山

   圻县南十二里其下为金泉洞泉在洞旁又南八里有玉岩山雪峰山在蒲圻县南二十里

   有雪峰寺唐咸通二年了髻山在蒲圻县南二十里双峰如髻其阴为土桥畈王子畈

   白石山在蒲圻县南二十五里明统志距山里许有白石泉出岩中流下为白石港

   城山在蒲圻县南四十里孙权尝筑城其下遗址尚存五洪山在蒲圻县西南十里

   下有温泉沸如汤曰汤塘又有寒泉曰冷塘白鹿山在蒲圻县西南三十里其阳有荆原

   荆港出焉其阴为石家畈高岭山在蒲圻县西一里相近为王家山茅山在蒲圻县

   西十里其阴为风潭为亭止岭其右为牛鞍石为官田为车埠独山在蒲圻县西二十里其阴

   为横冈为萧桥偏髻山在蒲圻县西十五里上有玉萧诸峰下为斗门畈黄茅山

   在蒲圻县西二十五里其阳有黄泥洞真阴有龙泉又成宁县南三十里亦有黄茅山上有腴田可

   蒲首山在蒲圻县西四十里明祭酒魏观读书处狮子山在蒲圻县西五十五

   里耸峭嵚崎壁立河岸竹山在蒲圻县西北二十五里一名西泉山山多产竹有洞名竹山

   范包山在蒲圻县西北五十里盘石湖西西北临黄冈西临大罗湖南临黄盖湖其东

   南相连者为月塘山龙翔山在蒲圻县北一里上有洼樽石刻熙宁癸丑上巳等字又北五

   里有望高山茗山在蒲圻县北十五里产茗为嘉鱼蒲圻县通衢又大冶县西五十里亦有

   茗山有泉宜瀹茗黄岐山在蒲圻县北二十五里左有明水洞其阴为石口为毕家河

   擂鼓尖山在蒲圻县北二十五里前有池曰马王塘下有溪曰马家陂行将山

   在蒲圻县东北七里下有洞阴晦时尝闻钲鼓声洪口山在蒲圻县东北三十五里两山

   对峙洪沟中贯即为隽水所经神山在蒲圻县东北四十里蜿蜒如蛇盘踞湖上东高

   山在咸宁县东一里为邑之镇又东二里为大野山浮山在咸宁县东八里卓立塘中若

   浮故名一名湖山辋山在咸宁县东四十里一名车辋山寰宇记在江夏县东南二百七十

   三里山形图曲有如车辋 按今属咸宁县大墓山在咸宁县东七十里接兴国州界世

   传唐李靖母墓在此上有三十六峰峰下灵泉祷雨有应牛鼻山在咸宁县东寰宇记在永

   安县东八十里有潭深百丈四面青萝绿竹可观山形似牛鼻王存九域志嘉鱼县有牛鼻潭

   山在咸宁县东南半里明统志宋冯京尝读书其上故名洪崖山在咸宁县东南相传

   为洪崖先生炼丹处一名挂榜山金鸡山在咸宁县东南五十里高数十丈顶有巨石有

   窟如碗水常不涸饮之愈疾金龙尖山在咸宁县东南五十里有金龙洞钟台

   山在咸宁县东南六十里一名钟山一名桃花尖山裴子野家略永嘉元年钟山洪水有钟自山

   流出因名寰宇记钟台山在永安县东南一百里上有桃花洞即李邕读书处石宣见存顶有石台

   台上石钟或时自鸣又兴国州南五十里亦有桃花尖山舆地纪胜上有泉甚甘洁里人用以造茶

   号曰桃花绝品铜鼓尖山在咸宁县东南六十里下有张口泉一名廖家泉白望

   山在咸宁县东南八十里金灯山在咸宁县南一里一名金山石屋山

   宁县南二十里崖石深敞如屋潜山在咸宁县南三十里上有葛仙崖明统志形如展旗上有

   坛旧传葛洪炼丹处宋冯京未第时筑室山间读书有潜山碑及李唐侯记禅台山

   宁县南三十里山形峭直相近有横山又南五里有常轮山鹳巢山在咸宁县西南山如

   钴𬭁山在咸宁县西四里一名熨斗山俗名风火斗寰宇记在江夏县东南一百十七

   里山形如钴𬭁按今属咸宁县 斧 头山在咸宁县北三十里其状𩔖斧金城山

   在咸宁县西北寰宇记金城山在江夏东南二百三里下有村在金口水南村人堰水成塘以此为

   名 按今属成宁县又崇阳县东十五里亦有金城山宋黄庭坚读书其上墨池尚存碧泉

   山在咸宁县东北有龙池四时不涸白羊山在崇阳县东四十五里接通山县界明统

   志晋永昌中有三人乘白羊入此山故名雨山在崇阳县东四十五里接通山县界五峰笋立

   连亘数十里上有观音崖有泉如乳祷雨辄应一名乳山灵女山在崇阳县东四十五里雨

  山之南接通山县界上有古城俗呼为女城旗山在崇阳县东南六十里一名北山

  山在崇阳县东南七十里其南有居北山天灵山在崇阳县南十五里祷雨多应

  钟山在崇阳县南二十里旁有洞穴相传昔山巅寺钟为龙所摄入此金匮山

  阳县南三十五里山有洞高数十丈洞外有数池又南五里有河山弩牙山在崇阳县南一

  名楂桠山又名拏牙山寰宇记在县南四十里有吴城港水统岩下其岩势如弩牙大湖山

  在崇阳县南八十里上有五湖蒹葭丛生朝岚墓霭不见其顶顿旗山在崇阳县西南三十

  里其并峙者有圣人山茱萸山在崇阳县西南五十里明统志唐存制禅师居此以其多

  蛇虺毒物植茱萸辟之故名龙泉山在崇阳县西南六十里舆地纪胜周二百里山有洞

  如人居室可容千百众有石渠泉流清驶号鲁溪岩常时草木狼籍过旱有祷则地无纎芥若有汎

  扫者明统志山前产茶味甚甘美号龙泉茶鸡鸣山在崇阳县西南九十里接通城县界

   有古道岁久湮废明嘉靖中修复岩头山在崇阳县西五十里舆地纪胜周百馀里有罗

   汉宝陀二岩俱极幽胜八斗山在崇阳县西六十里接通城县界一名茶坑山铁桂

   山在崇阳县西七十里接通城县界台山在崇阳县西七十里有卓锡龙霖二泉祷雨投

   楮于泉沈则雨浮则否箬姑山在崇阳县西七十里路达临湘商贾通衢龙窖山

   在崇阳县西七十里接通城县及湖南岳州府临湘县界相近有三台山桃花山破冈山

   在崇阳县西北五里宋张咏凿山引水灌田处灌溪山在崇阳县西北十五里有沤麻池劈

   白泉山在崇阳县西北三十里泉流不竭亦张咏引水灌田处后屡修治至今为利

   方山在崇阳县西北四十里四方坦平岩壑幽䆳北跨临湘蒲圻二县界石龙山

   阳县西北五十里相近有金山大集山在崇阳县北五里脉自龙窖山来历方山岩头东至

   此山有桃花洞前有芦渚泉葛仙山在崇阳县北二十五里元和志在唐年县北六十里

  舆地纪胜葛仙坛在县东北葛仙山上坛西有清泉岁旱环数百里人乞杯勺以去则阴雨随之

  壶头山在崇阳县北二十五里元和志在唐年县东北六十里寰宇记壶头山幽谷深邃下

  有溪名桃花洞水名壶头滩三里皆石石脉流水才通小舟水泛涨方可济行旅惮之如罂壶之口

  故名县志两岩夹峙一线流出为隽阳水口 按寰宇记以为即马援卒处非也援征五溪卒于壶

  头在沅陵去此千里而遥龙头山在崇阳县东北十里陆水中有石如龙形乌土山

  在崇阳县东北二十里有洞可容千人后汉末有包姓者立砦于此避黄巾之乱今洞中碓磨尚存

  东泉山在崇阳县东北四十五里山有龙岩龙洞县志高广约百馀里有泉二溉田甚广一

  入本县界一入蒲圻县界团山在通城县东门外上有东山阁又东二十五里有汤管山

  里山在通城县东三十五里邑人廖忠断元跃马处宝葢山在通城县东五十里下有

  百丈蜜岩山在通城县东南二十里蜂多酿蜜岩下又东南二十五里有大盘山

  阜山在通城县东南五十里东接江西南昌府义宁州南接湖南岳州府平江县舆地纪胜山

  周五百里跨三县有一水四出东南入湘西入洞庭北入隽呉太史慈拒刘表从子磐于此置营幕

  九岭山在通城县南半里寰宇记九岭山在崇阳县西南二百里九山连接锡山

  在通城县南五里旧产银曰银山后又产锡今俱无寿隆山在通城县南十三里又南七里

  有龙洞山云溪山在通城县南四十里寰宇记在崇阳县西二百二十里山甚峭拔中有清

  流界道如带相师山在通城县南四十里黄龙山在通城县南四十里顶有湫中

  有黄鱼二能致雨相近有张师山白面山在通城县西南四十五里山多白石南唐保大

  中尝徙县治于山下宋平江南复还旧治遥广山在通城县西十里相近有月半山

  桐山在通城县西十五里相传有凤栖此梅林山在通城县西二十五里又西五里有

  虎岩山又西十里有白云山铁束山在通城县北十里接崇阳县界云葢山

   城县东北二十五里时有云气如葢鸡笼山在兴国州东五十里舆地纪胜山巅有金鸡隐

   伏每遇夜晦暝其光往来出没州志相近有马鞍诸峰瞰江高千仞望西塞屹若重关诸山皆逆挽

   长江抱绕郡治内包重湖阔二百里相传伍子胥曾驻兵于此今遗址尚存又通城县南二十五里

   亦有鸡笼山大坡山在兴国州东五十里明统志旁有石楼崭然出众山上里人于此制

   茶名坡山凤髓州志东坡谪黄州过此有埽壁歌刻于石城山在兴国州东六十里世传南唐

   屯兵于此山北有西南二营锺成山在兴国州东南十里相传晋锺离嘉飞升处上有锺

   颜子山在兴国州东南三十里三峰相连状如笔架坡山在兴国州东南八十

   里本名碧云山以东坡谪黄州逰此因改名印山在兴国州南十里一名月山武昌记阳新

   县月山高二十丈有石仿佛如印锺山在兴国州南八十里寰宇记锺繇墨池在永兴县西

   南一百七十里世传锺繇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今其地名锺山阖闾山在兴国州南九十里

   文献通考永兴有阖闾山明统志世传伍子胥屯兵于此史记阖闾九年子胥伐楚是也今有阖闾

   太平山在兴国州南一百九十里接江西南昌府武宁县界与九宫山相连相近者为

   牵牛岭迤西有后脑山菁山在兴国州西南八十里一名望夫山武昌记昔有妇人送夫出

   征至此化为石双履之迹犹存舆地纪胜上有望夫石石上产芜菁孟嘉山在兴国州西南

   一百十里寰宇记上有孟嘉宅白崖山在兴国州西南一百二十里与乌崖相对石色鲜皑

   顶有石盆水不竭名浴泉又西南三十里有南乡山黄土山在兴国州西南一百七十里东

   接江西九江府瑞昌县界南接江西南昌府武宁县界西接通山县界黄姑山在兴国州

   西二里旧有银场石榴山在兴国州西五十里一名百福山相近有粟湾山三教

   山在兴国州西七十里下有龙泉旱祷即应白阆山在兴国州西三教山东有瑞桧泉庆

   箕山有二大箕山在兴国州西八十里小箕山在兴国州西七十里中夹两溪聚诸水历

  群陇尽天津源湖尾石鼓山在兴国州西八十五里元和志在永兴县西六十里上有三石

  鼓鼓鸣即雨龙角山在兴国州西九十里接大冶县界舆地纪胜两峰相对本名龙耳唐

  天宝四年改名天尊山在兴国州西一百十里山至高周四十馀里五龙山

  国州西北八十里隋书地理志永兴有五龙山舆地纪胜山有五峰状如龙州志下有逆龙泉浊水

  出即大银山在兴国州北十五里元时于此采银相近有小银山盘龙山西门

  山在兴国州北三十里舆地纪胜上有石台平如掌名曰仙女台州志一名犀牛山荆山

  在兴国州北五十里 按舆地纪胜以为卞和得璞之所非是卞和荆山遗迹在今南漳县地

  山在兴国州北七十里武昌记天欲雨则有声如吹角青龙山在大冶县东一里蜿蜒入

  湖内水涨时烟波环绕为一县之胜章山在大冶悬东二十五里名胜志自马隘延连至道士

  洑皆名章山磊山在大冶县东三十里𣲗源湖中相近有白额山上有神游洞𡏟山

   在大冶县东四十里磁湖之右俗名石灰𡏟山舆地纪胜𡏟山有石窝名醉吟窝吉祥山

   在大冶县东四十里相传杨行密征时隐此西塞山在大冶县东九十里一名道士洑矶

   卢溥江表传刘勲闻孙策等已克皖乃投西塞水经注黄石山连延江侧东山偏高谓之西塞东对

   黄公九矶所谓九圻者也两山之间为阙塞元和志在武昌县东八十里竦峭临江寰宇记西塞山

   高一百里名胜志西塞山周三十七里回山在大冶县东九十里明统志在西塞山之右上

   有飞云三洞上洞出云中洞出水下洞出风为唐元结读书之所县志上有百丈泉锦云幄滴乳岩

   鹿头山在大冶县南七里山脊有水南北分流天台山在大冶县西南三十里又

   西南十里有书堂山果城山在大冶县西南五十里四山围绕如城左为屏风峡山黄茅尖

   山山极峻削登陟甚难右为三峰山三峰特秀高出众山慈云山在大冶县西一里又西四

   里有铜绿山青山在大冶县西十里旧设青山场以此名𤫊峰山在大冶县西二

   十里一名曼倩山俗传东方朔之子隐此下有妙子洞洞左有雷公尖右有大禹穴有泉流注十馀

   里可灌田一顷又西十里有鹤泊山西山在大冶县西三十五里一名西野山又名龙居山相

   近有香炉山舆地纪胜西山在县西三十里有白水台岁旱望台间有云气必雨梅山

   冶县西四十里三峰秀丽最多梅树沼山在大冶县西五十里舆地纪胜绝顶有覆盆山狮子

   石厓下有沼清澈可鉴雷山在大冶县西北四十里中裂如劈相传雷所击也宫台

   山在大冶县西北四十里接武昌县界将军岭山在大冶县北半里宋谢千牛将军庙

   在焉故名又北二十五里有长乐山东方山在大冶县北三十里名云峰山上有十二面四

   望如一明统志有石刻云东方朔故隐非也按此乃智印禅师道场在或昌东界故曰东方旧志山

   为县北诸山之冠山西北即武昌也铁山在大冶县北六十里唐宋时于此置炉烧炼金铁上

   有金铁山砦白雉山在大冶县北六十里一名白纻山隋书地理志武昌有白纻山寰宇

   记白雉山高一百二十五丈其山有芙蓉峰前有狮子岭复有金鸡石南出铜铆自晋宋梁陈以来

   置炉烹炼舆地纪胜山在武昌县南五十里大冶县界顶有龙泉牛马隘山在大冶县

   北长乐山东十里险厄难行故名今名牛角山五卦山在大冶县北士十里上有龙蟠石仙

   黄荆山在大冶县东北四十里一名白塔崖高八十馀丈产仙人韭虎塘山

   在大冶县东北五十里世传虎蹍成塘故名磁湖山在大冶县东北五十里磁湖滨多产

   石航山在通山县东二里以形似名山势自下流连亘数十里而上壁立水口

   水山在通山县东三十里名胜志沈水山岩谷深邃人迹罕及中有仙人坛石钟石鼓罗列左

   右县志上有大龙塘号仰天湖旁有仙坪翠屏山在通山县南半里上有贺仙崖高五丈通

   明如屋舆地广记上有石城三面有石壁本名石城山唐天宝中改名名胜志翠屏亭尘外亭俱在

   山上有东西两泉石壁山在通山县南五十里冈连沈水盘踞崔嵬东西临湖壁立百丈

  大城山在通山县南六十里舆地纪胜后汉张平子隐此县志上有四石门壁立若城郭中

  平衍广数十亩九宫山在通山县南八十里舆地纪胜其山高峰九层故名县志路由太平

  山万竹山盘折而上至壶天亭前有三峰山拨云峰东有赤松洞龙斗岩西有白龙潭上有龙井水

  可疗疾西南有水口亭是为喷雪岩瀑布数百丈触石飞散如雪旁有雷公洞伏虎岩天尊岩宝陀

  山眠云石试剑石后有骆驼岭怪松坡青猿洞本朝顺治初流贼李自成兵败过此为县人撃死

  黄鹰山在通山县西南四十里接崇阳县界白鹤山在通山县西半里东对石航山

  其形𩔖鹤白羊山在通山县西三十里罗阜山在通山县西北城在山麓上有一峰

  秀出名罗峰尖万松岭在武昌县西五里樊山下一名九曲岭一名万松山名胜志山在樊

  山北临江松阴夹路特为幽邃苏子瞻同弟子由尝憩于此其诗注云路有直入寒溪不过武昌者

  山下之捷径也建炎后邑人伐为栋宇遂荒羊子岭在蒲圻县南十五里舆地纪胜岭势

   耸拔有桃花泉穿石飞流长仑岭在蒲圻县西十五里山口有大壶岭小壶岭长岭

   在咸宁县东二十五里官埠港发源于此浚水岭在咸宁县东南五十里接通山县界

   河岭在咸宁县西南五十里接崇阳县界回头岭在崇阳县东二十五里道出通山县

   梅岭在崇阳县东南五十里有大小二岭为南达义宁州之间道二岭中⿰土㓜 -- 坳处有亭以憩行人

   城岭在崇阳县北十二里周围如城曲径盘上田庐烟井宛若画图鸡鸣岭在通城县

   东四十五里接崇阳县界南楼岭在通城县东南四十里接江西南昌府义宁州界

   鸟岭在通城县南四十里接湖南岳州府平江县界大岐岭在通城县东北三十五里

   接崇阳县界石鼓岭在大冶县西南十里一名马叫山有石鼓时或响震黄虾蟆

   岭在通山县东一里高数十丈结一石虾蟆悬立峭壁俯视溪水朦胧岭在通山县东南

   三十里路极险峻为江西武宁必经之地上有朦胧营明成化中建新开岭在通山县北四

  里明宣德间凿岭通道为兴国州必经之路青峰花蒲圻县南十二里卓立直上势侵云汉

  罗峰在蒲圻县南二十里接崇阳县界金紫峰在蒲圻县南三十里峻耸入云高出

  县诸峰上雪峰在蒲圻县西南二十里奇胜险绝南冈在武昌县东南湖上舆地纪胜

  晋太宁二年王敦收郭璞于南冈即此吴王冈在武昌县西七十五里相传呉主孙权驻

  白岩在蒲圻县南十二里奇峰崒嵂如瀑布倒垂又兴国州西八十里亦有白岩

  岩在蒲圻县西三里即凤凰山西麓骨立崭削中有平地数十亩旁皆峰峦拱秀最为幽胜有白

  龙池朝冠石普陀岩诸景龙头岩在崇阳县东十五里名胜志石𩔖龙首卧于洞门击之声

  闻百步北有流泉萦回三十里可资灌溉仙师岩在崇阳县东三十里石屋邃敞中通往来

  下有龙湫寒泉一道穿石窦出注为水陂韭菜岩在崇阳县东四十里壁立如屏壁上有洞

  紫龟岩在崇阳县东四十里泉出其下溉田数百亩青山岩在崇阳县西二

   十五里下有龙潭雷岩在崇阳县南七十里洞口颇狭中容百人人迹罕到有泉可滋灌溉

   宝陀岩在崇阳县西六十里宋建炎中丞相李纲勒铭其上有龟纹竹频伽鸟许仙

   岩在崇阳县西北三十里相传旌阳许逊追蛟过此有龙洞插剑池凤栖岩在兴国州

   西百里岩穴深半里有石宝葢石钟鼓石龙之属观音岩在通山县南四十里明统志宋

   绍兴间居民万俊见云气盘“郁”中“寸”换成“彡”异常寻其源见一洞窈然广十馀丈有石磬石榻石盏石果内有一

   石观音像旁有人物森列奇怪邑宰朱朝仙为记㑹仙岩在通山县西南半里中有石钟

   鼓扣之有声挂榜崖在武昌县南一百三十里宋孟宗政墓前山白石峻峭如挂榜然

   呉造岘在武昌县西一里樊山下一名吴王岘水经注孙权与群臣泛舟江津至岸而败因

   凿樊山为路以上人即名其处为呉造岘在樊口上一里龙床矶在江夏县南四十里壁立

   江津嶙峋峭厉状貌特奇相传下有龙潭故名青山矶在江夏县东北二十五里滨大江宋

   史地理志黄陂端平三年寓治青山矶元史世祖中统二年鄂州青山矶浒黄洲所招新民迁至

   江北者设官领之又至元十一年阿珠率万户等四冀军对青山矶泊 阿珠旧作阿术今译改

   五矶在武昌县东水经注江水东迳五矶北有五山沿次江阴故名安乐矶在武昌县

   东三十里水经注江右岸有厌里口安乐浦从此至武昌诸屯相接枕带长江上碛矶

   昌县西水经注江水东迳上碛北山名也仲雍谓之大小竹碛县志在碛矶湖口以石碛横截湍流

   黄子矶在武昌县西三十里舆地纪胜与逻洲相接世传黄巢置砦于此白鹿

   矶在武昌县西九十二里神人山下与黄州新生矶相对为滨江险要处黄石矶

   冶县东北三十里一名黄石山下有黄石港水经注江之右岸有黄石山即黄石矶一名石茨圻

   金牛堆在武昌县南一百二十里金牛镇一名金牛冈武昌记凤阙南十里有金牛冈相传

   有金牛出此冈今半圯坑深数丈牛迹尚存箬谷在武昌县西寒溪山多箬竹故名退

   谷在武昌县西樊山郎亭二山之间唐元结游此孟士源命之曰退谷结作退谷铭招士源同隐

   金鸡坪在蒲圻县东二十五里其阳为渡头其阴为石子冈吕公洞在江夏县

   西明统志在石镜亭下黄鹄矶上初无洞穴隐然如门叩之有声世传吕洞宾尝题诗其上又武昌

   县城下亦有吕公洞仙人洞在蒲圻县东三十二里唐道士刘元靖遗迹上洞

   圻县南五十里舆地纪胜诸峰攅立有泉出半山石罅间下注成溪荆泉洞在蒲圻县西南

   十二里明统志中有石台又有石田沟塍悉具居民岁视其燥湿以占凶穰自洞门入行可百步别

   有门甚狭父老云尝有好事者裹粮而入信步趋出则在崇阳之葛藤坪相距百馀里羊楼

   洞在蒲圻县西南六十里东有石人泉西有莲花洞竹山洞在蒲圻县西北名胜志洞

   口阔五六尺有潭水旁皆石穿山洞在蒲圻县北二十里洞横山腹高数十丈石室朗然

   前后见日月青云洞在蒲圻县北二十五里洞在山腰中架楼阁可登眺石龟洞

  在咸宁县东南一名石燕洞明统志在黄茅山下洞口甚狭既八辄寛平有石如龙水吐龙口祷雨

  得石龟者多验九龙洞在咸宁县南三十五里常轮山下旧名寓仙洞有滴乳泉下有石盘

  承之寒气袭人盛暑如冬旱祷有应蒋师洞在咸宁县西南四十馀里洞门拗折入数十步

  豁然宏敞一水内流窅不可测其上为黑山砦山崖洞在咸宁县西深窅莫穷岁旱祷雨有

  斗洞在崇阳县西四十里多白石可为碑蘘河洞在通城县东五十里白雀

  洞在兴国州东明吴国伦有游白雀洞记荆桥洞在兴国州南五十里栗湾山有玉田

  雪山诸景石屋洞在兴国州南五十里舆地纪胜形如石屋高数十丈峭壁崔嵬寻流入洞

  二里许有石观音像凤栖洞在兴国州西一百里一名小宝陀山名胜志岩穴深半里旧传

  赵居士纸衣僧并隐此凤山洞在兴国州东北八十里南唐屯兵于此依山筑城今山顶

  遗堞尚存大泉洞在大冶县东四十里舆地纪胜二洞相对东洞有仙人卧石石田三十六

   亩有石稻西洞有樵人常见龙鳞于石间琦玕洞在大冶县东九十里回山上一名飞云洞

   名胜志琦玕洞在西塞山之侧元结自号琦玕子本此猴儿山洞在大冶县东路通江

   西九江府瑞昌县洞宏敞修道者多居之朝真洞在通山县东舆地纪胜泉上有岩容数十

   人可攀援而上大贤洞在通山县西南三十里舆地纪胜介于泉台翠屏二山间八角

   石在武昌县治南街中石分如八卦仙人石在武昌县南一百二十里石形岝㟧有古

   柏盘根于上世传仙人密悟真以𬖂髻柏枝戏种而成试剑石在武昌县西樊山下明统

   志其石中㫁相传吴王试剑于此蟠龙石在武昌县东北江上寰宇记蟠龙石周𮞉七十

   馀丈冬出夏没曽有龙蟠于此节度石在武昌县东水经注江中有节度石三段广百步高

   五六丈是西阳武昌界分江于斯石也顾县石在蒲圻县东北蒲圻河中回瞰上流

   江自湖南岳州府临湘县东流入嘉鱼县与汉阳沔阳州分界自嘉鱼县东流入江夏县㑹汉

  水与汉阳府汉阳黄陂二县分界自江夏县东南流入武昌县与黄州府黄冈县分界又东南流入

  大冶县与黄州府蕲水县及蕲州分界又东南流入兴国州与蕲州分界又东流入江西九江府瑞

  昌县界水经注江水又东得蒲矶口又迳鱼岳山北江中有沙阳洲右岸有雍口亦谓之港口又东

  得聂口迳赤壁山北又东涂水注之又东北至江夏沙羡县西北沔水从北来注之又东得二夏浦

  又东有李姥浦又东迳白虎矶北又东㑹赤溪夏浦二口又东迳贝矶北有秋口又东得黎矶口又

  东迳上碛北有凤鸣戍又东迳鄂县北得樊口又东得次浦又东迳五矶北又东有厌里口安乐浦

  又东历孟家溠有黄石山又东得苇口浦浦东有苇山又东迳虾蟆山北而东㑹海口水东合臧口

  江浦又东富水注之旧志大江自临湘县清江口入嘉鱼县境经石头口陆溪口嘉鱼口至嘉鱼县

  城九十里过城历上下二簰州至上沙洑接下沙洑入江夏县界稍北至金口历白沙洲鲇鱼口凡

  九十里历黄鹄矶下又西北过府城㑹汉水历青山至白浒山九十里至武昌县界迳芦洲碛矶至

   樊口凡九十里抵武昌县城过城经五丈口土脑嘴又七十五里至大冶县界大冶县志大江自武

   昌县界五十里至黄石港经道士洑又七十五里至𣲗源口流入兴国州兴国州志大江迳黄颡口

   又东南迳富池口东入江西九江府瑞昌县界涂水源出咸宁县东南钟台山曰咸河又名西

   河北流至县南金灯山下名淦川又合官埠赤港二水又西北入江夏县界汇为斧头湖北流至金

   口入江水经注涂水出江州武昌郡武昌县金山西北流迳汝南侨郡故城南历县西又西北流注

   于江明统志一名金水入江夏县谓之涂口亦名金口咸宁县志其源有二一出浚水岭西北流过

   洪崖山名𬞟花溪一出钟台山之桃花泉北流与𬞟花溪合 按旧志以水经注之金山为泰山因

   于钟台山下注云一名泰山今从 文渊阁本改正据旧志涂水出钟台山本曰咸河至县南金灯

   山下名淦川金灯山一名金山淦当为涂之误葢至金山始有涂水之名故水经注以为涂水出金

   山也隋书地理志江夏有涂水涂字本作涂与淦形相似致误其称金水者亦因金山得名寰宇记

   鄂州江夏县下云金水出金山西注大江旧记云有金鸡从鸡翅山南飞产金于此故名又引荆湘

   记金水北岸有汝南旧城与水经注合而于永安县别出钟台山足徴旧志之非陆水

   隽水源出通城县上隽乡东北流绕城西经县治北合秀水又东北经柘桥入崇阳县界名崇阳河

   至县西南㑹桃溪又绕城东㑹大东港迳壶头及崇阳洪入蒲圻县界名蒲圻河自县东南洪下滩

   西北流至县城东南㑹荆巷绕城东过浮桥又西北流入嘉鱼县界至县西南七十里陆溪口入江

   水经注陆水出下隽县西三山溪东迳陆城北又东迳下隽县南又屈而西北流迳其县北又入蒲

   圻县北又迳蒲矶山北入大江谓之刀环口旧志崇阳县东有呉城港白石港县西有白泉河龙坊

   河县南有高枧河太原河东北有龙头河西北有仙岩河俱㑹崇阳港以入隽水 按明统志以陆

   水出岳州府巴陵县考之舆图非是东水在咸宁县东有二源一出县东南石坑东北流迳石

   门山入武昌县界一出石门山阴北流过金鸡山亦入武昌县界合流入樊港白泉水

   阳县东源出县西北神峰东南流至县东入陵水秀水在通城县南源出县南三十五里老

   龙潭迳朝宗桥过县东而北入陆水富水源出通山县东流至兴国州东富口入江今名长河

   水经注富水出阳新县之青湓山西北流迳阳新县又西北迳下雉县水之左右公私裂溉咸成沃

   壤旧吴屯所在也旧志长河有二源俱出通山县界南源为宝石河源出九宫山流迳州西界首浦

   名慈口港北源即通羊港由州西北一百三十里鸡口港入境俱东流至阳辛渡合流名阳辛河曲

   折东流绕州城南纳境内诸湖水凡二百二十五里出富池口入江州境水最多皆汇于此

   溪河在蒲圻县西南四十里古名大嶓水今名新店河亦称新店湖元和志蒲圻县大嶓水西

   北流入江县志发源港口望湘桥及龙桥诸泉折而西入马蹄湖由黄盖湖出石头口入江

   湖在江夏县东四里舆地纪胜上有东园为近城登览之胜梁子湖在江夏县东八十里

   分属武昌大冶二县春深冬涸由武昌县樊口入江明月湖在江夏县南二里湖中有郭公

  堤宋都统郭果筑斧头湖在江夏县南一百二十里汇嘉鱼咸宁诸县水至金口入江

  南湖在江夏县南望山门外舆地纪胜南湖周二十里旧名赤栏湖外与江通长堤为限长街

  贯其中四旁居民蚁附清安湖在江夏县西南十五里东北通黄家湖又东南通汤孙湖

  又东通赛湖赛湖汇诸湖之水折而西北流俗呼为里河出鲇鱼口入江鲁湖在江夏县西南

  八十五里南通斧头湖余家湖在江夏县东北十五里其南为郭郑湖下流入江

  洋湖在江夏县东北十五里一名白杨湖西北流迳青山矶北入江曰白杨浦败桥湖

  在武昌县东十二里寰宇记秋夏水深丈馀春冬即涸昔呉主于此造桥游猎其后桥败因以为名

  县志滨湖有棠棣径枫香径盖苑囿地也车湖在武昌县东二十里一名东湖由五丈口入江

  一名车武湖相传晋车武子居此西洼湖在武昌县东三十里由五丈口入江五丈

  湖在武昌县南半里一名洋漫湖一名洋澜湖连车湖西洼两湖之水出大江寰宇记五丈湖在

   武昌县东有长湖通江南冬即干涸陶侃作塘以遏水于是水不竭因取琅琊摄湖鱼菱置湖内其

   菱异于他处有鲫鱼长三尺永嘉初颓破太守禇隽之重修复舆地纪胜五丈湖旧曰南湖臧质逃

   入南湖以荷自蔽即此浮石湖在武昌县南一百二十里一名浮瓢渚寰宇记浮石湖春

   冬干涸中有石独立周回二十步形状极下水涨不没县志涌溪源出清溪山合众流北出迳虬山

   下为涌溪西汇为浮石湖流合金牛港马饮浆湖在武昌县西南一百里又西南五十

   里为乌翎湖大草湖在武昌县西南一百四十里方围有数里产鱼菱芦苇蚌舟

   湖在武昌县西九里又碛矶湖在县西北五十里炭门湖在县西南七十里俱有菱芡鱼蒲之利

   杯湖在武昌县西樊山郎亭之间方约一二里唐元结作杯湖铭招孟士源隐此岳公

   湖在嘉鱼县东名胜志宋时岳武穆驻节所有岳公楼在其上太平湖在嘉鱼县南三

   十里方舆胜览顷岁中涸夜有光怪掘之得古铜钟秦少游为吊镈钟文即此县志太平湖相接者

   有长湖杨汊湖等二十处皆汇流而北至嘉鱼口入江龟湖在嘉鱼县西南三十里由陆口

   黄盖湖在嘉鱼县西南八十里分属蒲圻县及湖南岳州府临湘县由石头清江二口

   入江县志相传孙权论赤壁战功以此湖赐黄盖故名明洪武初以赐武臣汪清一名黄冈湖

   湖在嘉鱼县西分属蒲圻县西保湖在嘉鱼县东北三十里又致思湖大湖皆在县东

   龙坑湖在蒲圻县西五十里又县西六十里有马蹄湖沧湖俱流出通新溪河

   罗湖在蒲圻县西北六十里由嘉鱼县石头口入江相近有小罗湖活湖松柏湖左荆湖柳山

   湖杨林湖俱由蒲圻湖南岸入江蒲圻湖在蒲圻县西北湖多蒲草元和志呉大帝立蒲

   圻县因蒲圻湖为名盘石湖在蒲圻县西北由嘉鱼县石头口入江相近又有郎当湖接里

   湖梅湖锦湖沙阳湖螺蛳港湖俱由蒲圻湖北岸入江西良湖在蒲圻县东北分属咸宁

   县东接涂水北㑹斧头湖宿曹湖在咸宁县西北一名后湖与紫潭湖通涂水萦带其间

   谷口湖在咸宁县西北中有洲渚凫雁聚焉其东为关阳湖与紫潭湖相接紫潭湖

   在咸宁县西北水甚深大旱不涸涂水所经天井湖在咸宁县西北接江夏县界中有五

   泉龙蛰其中旱可取水祷雨其东为泉水湖又东为黄塘湖接江夏县界戴家湖在崇阳县

   南十五里通吴城港入陆水长湖在崇阳县西南二十五里明湖在兴国州东三十里

   无雨则涸久雨则涨流入富水网湖在兴国州东五十里州志良荐港北流二十里入门枋湖

   又东北流四十里入网湖南塘湖东流五十里入网湖网湖汇诸流入长湖富池湖

   国州东六十里富水下流汇为湖入江其入江处名富池口戎湖在兴国州东南三十里汇

   州南石田湖等水入长湖舒婆湖在兴国州东南五十里黄冈湖东南流八十里入夹节湖

   又东南六十里入舒婆湖而入长湖常湖在兴国州南十里北入长湖肘湖在兴国州

   西南十五里排港等水汇于此入长湖沫湖在兴国州西二十五里亦称沫河荻田港水㑹

   流为湖南入长湖欧家湖在兴国州北一里其北有双港莲花池水流入焉东南入长湖

   𣲗源湖在兴国州北七十里接大冶县界发源武昌县阳桥诸山合大冶县诸水迳下游湖

   出漳源口入江海口湖在兴国州东北六十里源出州西诸山至黄颡口入江即水经注海

   口水金湖在大冶县南半里湖南为兴国州界春冬则涸夏潦盛时由𣲗源口入江

   家湖在大冶县东北五十里源出县西北流水里自黄石港入江磁湖在大冶县东北

   五十里自胜阳港入江名胜志以岸旁多生磁石故名府志有苏公石在湖上二苏诗刻犹存

   溪在武昌县西樊山下寰宇记盛暑之月常有寒气桃溪在崇阳县西四十里源出龙窖

   山东流入陆水牧马港在武昌县东十里明统志其上即呉王故城盖孙权牧马之处

   港在武昌县西南一名樊溪一名袁溪一名樊川源出咸宁县东四十里石燕泉北流为高家河

   入武昌县界又北迳金牛镇为金牛港汇为梁子湖又北为芦席口又北为樊港经樊山下而北入

   江为樊口唐书地理志武昌有樊川明统志在樊山西南控县南湖泽凡九十有九石头港

   在嘉鱼县西南临湘县东蒲圻县北诸水所汇也北注大江为石头口荆港在蒲圻县南源

   出县西南白鹿山东流汇诸小水为镜潭又北入蒲圻湖名胜志荆港发源荆泉洞有泉六合流数

   里入于钟潭又西泉山麓竹山洞有潭水迓鼓行将二洞俱有潭水以上诸泉皆㑹荆港流入蒲圻

   官埠港在咸宁县东源出长岭北流至县东北官船渡与赤口港合又西流入涂水

   马桥港在咸宁县西二十里源出县南沸泉西北流入西良湖北洪港在咸宁县

   西十里源出县西南长手畈过黄家桥入紫潭湖丁泗桥港在咸宁县西四十里源出

   县西南杨泉西北流入西良湖桃林港在咸宁县北源出县东北桃林浦西北流至黄石桥

   入黄塘湖赤口港在咸宁县东北源出县东九嶰西北流至官船渡南合官埠港大东

   港在崇阳县东南六十里北流入陆水梓木港在崇阳县西南三十里顿旗山下北流入

  太平港在通城县东五里文献通考通城有太平港新安港在通城县东二

  十里源出黄龙山西北流入陆水鲤港在通城县东三十里源出蘘荷洞流入新安港

  沙港在通城县西北十里一名铁东港源出湖南岳州府临湘县东北流入通城县经铁东山

  入陆通羊港在通山县南五里源出灵泉山北流迳县西南十里名犀港又东北至兴

  国州曰鸡口港为富水之源九域志通山县有通羊水舆地纪胜犀港在通山县之西兴善里世传

  昔有犀牛经涉因名县志通羊港可灌田千亩中有大石连亘至兴善里为乡城陂湄港

  城县南源出雨山东北流四十馀里入通羊港又城港源出大城山东北流三十里入湄港

  浦在江夏县南三里一名新开港寰宇记离騒云送美人兮南浦其源出景首山西入江春冬涸

  竭秋夏泛涨商旅往来皆于浦停泊在郭之南故名名胜志有赵陀石在其内长十丈许高半之

  黄金浦在江夏县西一名黄军浦宋书沈攸之传攸之至沌口暂泊黄金浦水经注直鹦鹉

   洲之下尾江水溠𭰁洑浦是曰黄军浦昔吴将黄盖军师所屯故浦得其名船官浦

   夏县西水经注江之右岸有船官浦历黄鹄矶西而南张公洲在江夏县南二十五里相

   传晋隐士张公灌园处鹦鹉洲在江夏县西南二里水经注江之右岸当鹦鹉洲南有浦

   口江水右迤谓之驿渚三月之末水下通樊口水寰宇记鹦鹉洲在大江中与汉阳县分界后汉黄

   祖为江夏太守祖长子射大㑹宾客有献鹦鹉于此洲故名金沙洲在江夏县西南大江

   白沙洲在江夏县西南大江中对陈公套土壤甚沃新淤洲在江夏县西南

   与鹦鹉洲相对明永乐中立水母祠以镇之鸭弹洲在江夏县东北江中杨叶洲

   在武昌县东一名白田洲南史陈世祖纪天嘉元年侯瑱袭破独孤盛于杨叶洲芦洲

   昌县西二十里一名逻洲水经注邾县故城南对芦洲亦谓之罗洲寰宇记舆地志云伍子胥逃楚

   出关于江上见渔父求渡时旁多人渔父歌曰灼灼兮侵己私与子期兮芦之漪既渡解剑与渔父

   渔父曰楚购子粟五万爵执圭岂百金之剑乎子胥行未数步回顾渔父己覆舟而死此处是也

   新生洲在武昌县西四十里分属黄州府黄冈县峥嵘洲在武昌县西六十里分属

   黄州府黄冈县一名得胜洲水经注李姥浦北对峥嵘洲冠军将军刘毅破桓元于此蒲圻

   洲在嘉鱼县西南水经注蒲矶山北对蒲圻洲亦曰擎洲又曰南洲洲头即蒲圻县治洲上有白

   面洲洲南又有澋口水出豫章艾县东入蒲圻县至沙阳西北鱼岳山入江蔑洲在嘉鱼县

   西又叶家洲团洲杜家洲俱在嘉鱼县西金梁洲在嘉鱼县西北水经注江水迳鱼岳山北

   下得金梁洲洲东北对渊洲一名渊步洲江𣸣从洲头以上悉壁立无岸历蒲圻至白沙方有浦江

   中有沙阳洲沙阳县治也龙穴洲在嘉鱼县北水经注龙穴洲沙阳洲之下尾也洲里有驾

   部口宋景平二年迎文帝于江陵法驾顿此因以为名文帝车驾发江陵至此黑龙跃出负帝所乘

   舟左右失色上谓长史王昙首曰乃夏禹所以受天命矣我何德以堪之故有龙穴之名焉

   簰洲在嘉鱼县东北相近又有下簰洲黄龙洲在兴国州东北江中舆地纪胜在富

   池江中乾道中新生舟楫夹洲而下自是无风涛之虞上有仙女屋磁湖洲在大冶县东三

   十里名胜志宋绍兴间新生一洲相望磁湖状如覆釡与黄石矶峙立散花洲在大冶县

   东西塞山侧舆地纪胜在县大江中流之南周瑜战胜于赤壁吴王散花劳军故名鄂渚

   夏县西江中楚辞乘鄂渚而返顾刘向说苑昔鄂君乘青翰之舟下鄂渚浮洞庭榜人拥楫而歌鄂

   君翕绣袂行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舆地纪胜在江夏西黄鹄矶上三百步隋立鄂州以渚故名

   陈公套在江夏县西南五里旧名管家套明宏治十四年知府陈晦以小舟数百载铁器沈

   于此并渡急棹犯其高处沙随水去于是水绕城南商旅得避风涛之险遂名陈公套夏口

   在江夏县西一名鲁口一名夏口浦宋书何尚之传夏口在荆江之中正对沔口南齐书州郡志郢

   州镇夏口旧要害也呉置督将为鲁口屯对鲁山岸因名晋永嘉中山简自襄阳避贼奔夏口庾翼

  为荆州治夏口并依地险也泰元中荆州刺史桓冲上表言江州刺史桓嗣宜进屯夏口据上下之

  中于事为便义熙元年冠军将军刘毅以为夏口二州之中地居形要请并州刺史刘道规镇夏口

  五丈口在武昌县东樊口在武昌县西北五里水经注江水右得樊口𣲗源

  口在大冶县东南败舶湾在武昌县西一名败船矶水经注樊口之北有湾昔孙权装大

  舶名之曰长安与群臣泛江值风起权欲西取芦洲谷利不从乃拔刀急上令取樊口薄舶船至岸

  而败故名河泾凌家湾在大冶县西北县志源出顾云县城等里合流至芦席口百折

  而东至樊口入江界武昌者为下兴湖连江夏者为月山湖冬春不涸散花滩在武昌县

  西欧阳修集古录吴王散花滩疑当时苑囿之别名名胜志散花滩在寒溪之侧怡亭石门窊樽俱

  在此滩上洪石滩在蒲圻县东南一名洪下滩蒲圻湖所经崇阳蒲圻至此分界有石屹立

  水中势若建瓴流浪洑在武昌县东江中明统志俗讹为刘郎洑名胜志旧传孙权迎蜀主

   刘备于此大小𭰁在武昌县西北江中舆地纪胜在樊口者曰大洄在钓台下者曰小𭰁

   崇阳洪在崇阳县北二十五里名胜志崇阳洪在壶头山下两山相夹水中多石其中为大

   洪东西为小洪行者不下吕梁之险镜潭在蒲圻县南左岸为金狮观右岸为鲍家洲

   石潭在蒲圻县西北蒲圻湖及诸湖之水咸汇于此有石屹立水中当蒲圻嘉鱼两县界因名

   风潭在蒲圻县陆水中有巨石出水中高可十丈名曰海船头鸬鹚潭在蒲圻县陆水

   中峭壁对峙黄龙潭在蒲圻县陆水中岸有黄龙镇旁有矶龙𮞉潭在蒲圻县

   陆水中中有石梁盘涡漩洑水势险绝老龙潭在通城县南三十五里龙蛰其中旱祷辄

   百丈潭在通城县西南三十五里每阴雨有声如钟石牛潭在通城县东三

   里水中有石如牛开其颐世传南唐时洪都廪(“㐭”换为“面”)多耗占者以为此牛所啖遂凿其颐自是不复耗

   曲水池在江夏县东十五里寰宇记梁邵陵王纶为太守雅好宾客乐诗酒尝慕王右军兰

   亭流觞曲水之兴故效之洗剑池在武昌县西西山中松风阁下世传呉王淬剑于此有石

   刻洗剑池三字旁有井清冽异常卓刀泉在江夏县东十里明统志在汉昭烈郊坛下世

   传关忠义卓刀于此飞锡泉在江夏县东南四十里八分山明统志昔骆禅师飞锡腾至泉

   所因建道场虽久旱甚雨泉无盈涸鹿跑泉舆地纪胜在江夏县东南六十里大观山上

   乌龙泉在江夏县南七十里县志峰回路转处巨石夹道或立或伏其水夏凉冬温甘甚

   醴泉在武昌县治堂左相传令贤则泉涌岀白岩泉在武昌县南一百六十里方舆

   胜览泉石幽绝有马祖禅师道场菩萨泉在武昌县西樊山宋苏轼菩萨泉铭序寒溪少

   西数百步别为西山寺有泉出于嵌窦间色白而甘号菩萨泉名胜志西山有泉曰菩萨水晋时书

   滴滴泉三字刻于崖顶蜜泉在嘉鱼县南其水甘如蜜故名温泉在嘉鱼县西南石头

   港其水常温冬月可浴又咸宁县南潜山下亦有温泉浴可愈疾汤泉在蒲圻县南五里冬

   夏常沸炎䒱上达又崇阳县东北十里亦有汤泉寰宇记汤泉在龙头山可以愈疾县志在城冈岭

   上泉眼周四五文沸𤍠如汤神山泉在蒲圻县东北名胜志神山泉发源神山湖水环绕

   泉涌湖中其深莫测鸣水泉在咸宁县南四十里与寓仙洞相通其水东流入双汊港名胜

   志鸣水泉飞沙泉其地可雩沈泉在咸宁县西五十里明统志源出蒲圻境入咸宁县界数

   里下注大石窦中声如万鼓遂伏流不见分水泉在通城县南四十里黄龙山下分二流一

   南入江西南昌府武宁县一西流入陆水玉泉在兴国州东六十里高二丈五尺如瀑布状

   双泉在兴国州东七十里舆地纪胜有双泉院院之东西两泉并涌故名三潮水

   国州西北四十里泉一日三涌故名金水潭泉在大冶县东五里一名蛟潭异泉

   在大冶县东回山唐元结有异泉铭颜真卿书舆地纪胜天宝十三载回山之巅忽有飞泉涌出垂

   流四百仞元结名之曰异泉龙窟洞泉在大冶县西南三十里天台山下泉流四时不

   圣水泉在大冶县东北旱久泉涌则雨雨久泉涌则晴故名石航泉在通山县

   东二里出石航山大泉洞水流数十丈常有四足鱼长二尺许出没水中泉港泉在通山县

   东三十里沈水山龙塘下溉田数顷阮婆泉在通山县南翠屏山下与井湾泉通井湾

   泉在通山县西五里与石航泉通铜盘井在府治南明统志昔有铜盘盖井底日汲不竭

   浪花井在江夏县东十五里明统志在大洪山南塔下名曰无影塔水常沸涌如浪其

   脉通义井在通城县东二十五里县志昔吴述道七代不分共饮其井故名







                         前纂修官罗家彦恭 纂

                         总纂官廖鸿藻恭覆辑

                         校对 官丁运泰恭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