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六至二百九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二百十至二百十二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二百十三至二百十五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7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77.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7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77.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7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77.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7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77.djvu/5

南阳府表                

                    

大清一统志

 南阳府在河南省治西南六百一十里东西距五百八十里南北距三百四十里东至汝宁府遂

  平县界二百六十里西至湖北郧阳府郧县界三百二十里南至湖北襄阳府襄阳县界一百七十

  里北至汝州鲁山县界一百七十里东南至汝宁府信阳州界三百八十里西南至湖北襄阳府均

  州界二百五十里东北至许州襄城县界二百七十里西北至陕西商州商南县界四百二十里自

  府治至 京师二千一百四十五里

 ︹分野︺天文柳星张分野鹑火之次兼角亢氏分野寿

  星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豫州之域春秋为申邓二国地文献通考

  申在南阳宛县邓在南阳新野战国分属楚韩秦始置南阳郡

  秦本纪昭襄王三十五年初置南阳郡注今邓州也通鉴注秦置南阳以在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

  汉因之郡治宛三国魏置荆州晋书地理志南阳襄阳南乡属魏而

  荆州之名南北双立晋为南阳国南北朝宋仍曰南阳郡南

  齐因之后魏属荆州州治府西南境穰县隋开皇初郡废大

  业初属南阳郡时复置南阳郡移治穰县武德三年改置宛

  州贞观八年州废属邓州时东境置唐州五代宋皆因之

  金未于南阳县置申州与邓州俱属南京路元至

  元八年升为南阳府属河南江北行省明属河南

  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属河南省领州二县十一

  南阳县附郭东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东至唐县界五十里西至镇平县界三十

  里南至新野县界七十里北至南召县界五十里东南至唐县界三十里西南至邓州界四十里东

  北至𥙿州界七十里西北至河南府嵩县界一百六十里周初申国春秋楚宛邑汉置宛县为南阳

  郡治三国魏及晋因之后魏分置上陌县周省宛县入上陌改曰上宛隋开皇初改南阳县属邓州

  大业初属南阳郡唐武徳三年置宛州贞观八年州废县仍属邓州五代及宋因之金末置申州于

  此元明俱为南阳府治 本朝因之南召县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二百五十五里

  南北距九十五里东至裕州界三十五里西至内乡县界二百二十里南至南阳县界五十里北至

  鲁山县界四十五里东南至南阳县界一十五里西南至镇平县界二百里东北至鲁山县界九十

  里西北至嵩县界一百九十里本汉西鄂雉县地明初置巡检司成化十二年置南召县 本朝顺

  治十七年省入南阳县雍正十二年复置属南阳府唐县在府东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一百二

   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东至泌阳县界七十里西至南阳县界五十里南至湖北襄阳府枣阳县

   界八十里北至𥙿州界八十里东南至桐柏县界四十里西南至新野县界六十五里东北至泌阳

   县界一百十里西北至南阳县界一百二十里本汉棘阳县地后魏分置襄城郡上马县隋郡废属

   舂陵郡唐武德四年属湖州贞观元年废开元十六年复置上马县天宝元年改曰泌阳属唐州天

   祐三年自比阳移唐州来治改曰泌州五代后唐复曰唐州晋又曰泌州汉复曰唐州宋曰唐州淮

   安郡属京西南路金曰唐州属南京路元属南阳府明初省县入州后废州为唐县属南阳府 本

   朝因泌阳县在府东二百里东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东至汝宁府确

   山县界一百里西至唐县界三十里南至桐柏县界三十里北至舞阳县界一百三十里东南至桐

   柏县界七十里西南至唐县界三十里东北至汝宁府遂平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𥙿州界一百

   一十里汉置比阳县属南阳郡后汉晋因之宋属广平郡齐因之后魏太和中于县置东荆州西魏

   改州为淮州隋开皇初又改显州大业初改为淮安郡唐武德四年复曰显州置总管府贞观元年

   府罢九年改曰唐州天宝初曰淮安郡乾元初复曰唐州属山南东道天祐三年徙州治泌阳以比

   阳为属县五代宋金因之元至元三年省入州治泌阳县明初省泌阳县入州洪武十四年改置泌

   阳县于故比阳县属南阳府 本朝因之桐柏县在府东南三百里东西距二百三十里南

   北距一百二十里东至汝宁府信阳州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唐县界一百十里南至湖北德安府随

   州界二十里北至泌阳县界一百里东南至随州界二百八十里西南至襄阳府枣阳县界二百七

   十里东北至汝宁府西平县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唐县界一百四十里汉置平氏复阳二县属南

   阳郡后汉因之晋省复阳以平氏属义阳郡宋省梁置淮安县又置华州及上川郡西魏初改州曰

   淮州废帝三年又改纯州寻废隋开皇初郡废改县曰桐柏大业初属淮安郡唐武德初于县置纯

   贞观元年州废县属唐州五代及宋金因之元至元三年废明成化十二年复置属南阳府 本

   朝因镇平县在府西七十里东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九十里东至南阳县界四十里西

   至内乡县界五十里南至邓州界五十里北至南阳县界四十里东南至新野县界四十里西南至

   淅川县界九十里东北至南召县界一百六十里西北至内郷县界九十里汉置涅阳县属南阳郡

   后汉晋以后因之隋开皇初改曰淉阳大业初仍属南阳郡唐武德初属邓州贞观元年省入穰县

   金末始置镇平县属申州元属南阳府明洪武十年省入南阳县十三年复置仍属南阳府 本朝

   邓州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一百五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东至新野县界

   五十五里西至淅川县界一百里南至湖北襄阳府襄阳县界九十里北至镇平县界五十里东南

   至新野县界五十里西南至襄阳府光化县界六十里东北至南阳县界六十里西北至内乡县界

   九十里春秋邓国地战国秦穰邑汉置穰县属南阳郡后汉因之晋初属义阳郡后改属新野郡宋

   齐因之后魏太和中移置荆州于此隋开皇初改曰邓州大业初改南阳郡唐武德二年仍曰邓州

  三年置总管府四年府废天宝初复曰南阳郡干元初仍曰邓州属山南道五代梁置宣化军节度

  唐改威胜军周改武胜军宋亦曰邓州南阳郡武胜军节度属京西南路金曰邓州武胜军节度属

  南京路元为邓州属南阳府明洪武初省穰县入州仍属南阳府 本朝因之淅川县

  西南二百四十里东西距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距二百里东至邓州界几十里西至湖北郧阳府郧

  县界三十五里南至湖北襄阳府均州界六十里北至内乡县界一百四十里东南至襄阳府光化

  县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郧县界一百九十里东北至内郷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陕西商州商

  南县界三百里本汉析县地后魏始置淅川县属淅川郡后周省入中乡唐武徳初复置淅州领淅

  川县贞观八年州县皆省入内乡五代梁置淅川县宋属邓州金因之元初复并入内乡明成化八

  年仍分内乡置淅川县属邓州 本朝属南阳府新野县在府东南五十里东西距五十

  五里南北距九十里东至唐县界四十里西至邓州界十五里南至湖北襄阳府襄阳县界五十里

  北至南阳县界四十里东南至襄阳府枣阳县界四十里西南至襄阳府光化县界五十里东北至

  泌阳县界五十里西北至镇平县界四十里汉置新野县属南阳郡后汉因之晋初为义阳郡治后

  改置新野郡宋齐及后魏因之后周郡废改县曰棘阳隋开皇初复曰新野大业初仍属南阳郡唐

  武德四年于县置新州旋废县属邓州乾元后省入穰县宋金为新野镇元复置县属邓州明因之

   本朝属南阳府内乡县在府西一百九十里东西距八十里南北距四百八十里东至

  镇平县界四十里西至淅川县四十里南至邓州界三十里北至河南府卢氏县界四百五十里东

  南至新野县界一百九十里西南至浙川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北至南阳县界二百里西北至陕西

  商州商南县治五百里春秋楚析邑汉置析县属宏农郡后汉改属南阳郡晋属顺阳郡刘宋省魏

  置西析阳县为析阳郡治西魏改内乡后周改中乡隋避讳复曰内乡大业初属析阳郡唐武德二

  年改置析州于此贞观八年州废县属邓州五代及宋金元明因之 本朝属南阳府裕州

  在府东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东至舞阳县界六十里西至鲁山

  县界八十里南至唐县界七十里北至叶县界六十里东南至泌阳县界一百六十里西南至南阳

  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北至叶县界六十里西北至南召县六十里春秋楚方城地秦置阳城县汉改

  堵阳县属南阳郡后汉因之晋属南阳国刘宋改为赭阳后魏改置方城县属襄城郡西魏为襄邑

  郡治隋开皇初郡废县属淯州大业初属清阳郡唐武德初于县置北沣州贞观八年改曰鲁州九

  年州废县属唐州五代因之宋庆历四年省入南元丰元年复置仍属唐州金泰和八年始置𥙿

  州属南京路元属南阳府明洪武初省方城县入州仍属南阳府 本朝因之舞阳县

  东北二百七十里东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东至汝宁府西平县界四十五里西至叶

  县界二十里南至泌阳县界八十里北至许州郾城县界七十里东南至汝宁府遂平县界七十五

  里西南至裕州界四十里东北至许州襄城县界七十里西北至叶县界一十里战国魏舞阳邑汉

   置武阳定陵二县属颍川郡后汉因之晋属襄城郡刘宋省魏皇兴初改定陵置北舞阳县永安中

   置定陵郡隋开皇初郡废改县曰北舞大业初属颍川郡唐初属道州贞观𥘉废开元四年复置舞

   阳县属仙州二十六年改属许州五代因之宋属颍昌府金泰和八年改属裕州元至元三年首入

   叶县后复置仍属裕州明因之 本朝属南阳府叶县在府北一百三十里东西距七十五

   里南北距九十里东至舞阳县界五十里西至汝州鲁山县界二十五里南至𥙿州界六十里北至

   许州襄城县界三十里东南至舞阳县界七十里西南至邓州界一百二十里东北至许州襄城县

   界三十里西北至汝州宝丰县界十八里春秋楚叶邑汉置叶县属南阳郡后汉因之晋属襄城郡

   刘宋大明元年省魏复置北齐移襄州来治后周州废置南襄城郡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县属颍

   川郡唐武徳四年于县置叶州五年州废县属北沣州贞观中属许州开元四年置仙州二十六年

   州废县属汝州大历四年复置仙州五年又废县仍属汝州五代及宋因之金泰和八年改属裕州

  元明因之 本朝属南阳府

 ︹形势︺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淮宛亦一都会也

  武关瞰其西桐柏揭其东疏沧浪而为隍廓方

  城而为墉汤谷涌其后淯水荡其胸推淮引湍三

  方是通张衡南都赋北连中原东通呉会西接巴蜀南

  控蛮越宋熊刚大义邓为襄汉樊篱南阳又为邓州樊

  篱古形胜之国虞允文奏议

 ︹风俗︺政尚忠朴有先王遗风南阳好商贾召父富

  以本业被召杜韩黄之化易商贾为本业转争

  讼为笃厚俗有武断之风人勤农桑之务方舆胜览

  惇朴尚农俗以殷富

 ︹城池︺南阳府城周六里有奇门四池广一丈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修干

  隆七年重修南阳县附郭南召县城周二里门四池广二丈明成化中建 本朝雍正十

  二年重筑乾隆十年修二十八年重修唐县城周六里门四池广二丈明洪武三年建正

  徳十二年重建嘉靖中增筑 本朝顺治九年康熙二十五年雍正八年乾隆十年十八年二十

  三年二十八年重修泌阳县城周五里门四池广一丈立尺成化五年建正徳六年崇

  祯十四年増建 本朝顺治六年修康熙二十四年五十四年乾隆十八年二十七年重修

  柏县城周四里门四池广一丈五尺明成化十三年建嘉靖中重建 本朝顺治康熙中修

  乾隆二十七年重修镇平县城周五里有奇门四池广一丈五尺明正徳九年建 本朝

  康熙二十七年修乾隆十八年重修邓州城内城周四里有奇门四池广一丈五尺外城周

  十五里有奇门五池广六丈引刁河水注之明㓋武二年建嘉靖三十二年三十五年复营葺外城

  万历中増浚外城河崇祯七年十年重建 本朝顺治三年増治内城康熙三十年修乾隆十年

  淅川县城周四里有奇门四池广一丈明成化中及正德十二年屡加增筑万历五

  年浚濠加深 本朝顺治三年修乾隆十年重修新野县城周四里门四池广二丈五

  尺明天顺五年正德六年增高嘉靖四年浚濠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修乾隆八年二十八年重

  内乡县城周八里门四池广一丈二尺明正徳六年甃砖万历二十七年增筑 本

  顺治二年修干隆十二年重修𥙿州城周九里门四池广二丈洪武三年建正徳六

  年修 本朝顺治十二年修康熙二十六年雍正十二年重修舞阳县城周八里门四池

  广二丈外筑䕶城堤广一丈明成化十九年建正德隆庆中重建 本朝康熙二十八年修雍正三

  乾隆六年十八年重修叶县城周六里门三池广十丈引昆水注其中明正德六年

  増筑嘉靖三年浚池隆庆万历中重建 本朝顺治十二年修康熙 十九年雍正二年乾隆十四

  年二十九年重修

 ︹学校︺南阳府学在府东门外明永乐七年建 本顺治十年修入学额数二十名

  阳县学在县治东明洪武九年因元旧址建 本顺治九年修康熙六年二十年雍正四

  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南召县学在县治西北隅子城内明成化十二年建正徳十六

  年重建 本朝雍正四年修干隆七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唐县学在县治东南明洪武

  三年建 本朝顺治十二年修康熙六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泌阳县学在县治西

  洪武十四年因元旧址建 本朝顺治十三年修康熙二十五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

  柏县学在县治南明成化中建 本朝顺治十一年修康熙十二年十四年重修入学额数

  镇平县学在县治东元至元初建在县治西北明万历中迁建 本朝顺治八年

  康熙二十三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邓州学在州冶西南明洪武五年因金旧址重建

  万历八年迁于内城 本朝顺治十四年修康熙三十三年乾隆十四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

  淅川县学在县治东南明成化中建万历二十二年重建 本朝顺治十三年修康熙二

  十六年重修入学额数八名新野县学在县治东明㓋武六年徙建 本朝康熙二十

  八年修乾隆九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内乡县学在县治东南元大德八年建明洪武

  七年重建 本朝顺治十五年修康熙二十六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裕州学在州治西

  洪武三年建 本朝顺治十五年修康熙二十八年雍正二年乾隆二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

  舞阳县学在县治东南明洪武五年因宋旧址建 本朝顺治四年康熙三十年重修

  入学额数十五名叶县学在县治东南明洪武三年因金旧址建 本朝顺治十三年

  康熙二十九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南阳书院在南阳县东旧为南汝道驻节之所

   本朝康熙三十年改建书院诸葛书院在南阳县西南卧龙冈至大二年敕建 本

  朝康熙三十年修临湍书院在邓州西关旧在州东南名韩文公书院明嘉靖闲始建

  于此改今名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修乾隆十八年重修白水书院在新野县北 本朝

  康熙三十年因明旧址重建

 ︹户口︺原额人丁三十七万七千四百七十八今滋生男妇大小三百三十一万六千八百七十七名

  口计四十七万七千五百五十四户

 ︹田赋︺田地十四万九千二十四顷七十二亩额征地丁杂项银二十九万八千九百二十三两七钱

  

 ︹山川︺紫山在南阳县西北二十五里一名紫灵山水经注宛县有紫山山东有一水东西十五

  里南北二百步湛然中满无所通会冬夏常温磨山在南阳县西北四十里石可为磨硙故名

  蘘山在南阳县北二十五里一名黄山昔居民患蛊遇神女于此教食蘘荷得解因名相近有

  北筮精山在南阳县北后汉书朱俊传孙夏屯宛中俊急攻之夏走追至西鄂精山破之

  元和志精山在南阳县西北二十七里蒲山在南阳县东北四十里自紫山迤逦东行冈峦

  陡起逆折而北横亘数里豫山在南阳县东北十五里孤峰峭立下有三十六陂汉召信臣东

  汉杜诗晋杜预作陂漑田民𬒳其利遗址犹存水经注淯水南迳豫山东山上有神庙俗名之为独

  丰山在南阳县东北三十里山海经丰山有兽焉其状如猿名曰雍和神耕父处之常游

  清泠之渊出入有光有九钟焉是知霜鸣注清泠水在西鄂县山上神来时水赤有光耀今有屋祠

  之霜降则钟鸣故言之也元和志丰山在向城县南三十二里百重山在南召县南七十五

  里亦名百里山山峦重复几及百里其最著曰鹿鸣武阳乱石柘禽鲤鱼五山皆高峻深险乃三鸦

  之第一鸦也通典方城有百重山雉衡山在南召县南本名衡山汉书地理志南阳郡有

   雉衡山醴水所出水经注醴口水岀南阳雉山亦云导源雉衡山即山海经云衡山是也马融广成

   颂曰面㩝衡阴指谓是山在雉县界故世谓雉衡山矾山在南召县南产矾石燕尾山

   在南召县西南对形如燕尾又县境西有香𬬻山张屠山金斗山挂鼓山钵盂山西南有壶山板山

   西北有伏牛山望山在南召县西南二十里相传光武登此山以望南阳因名丹霞山

   在南召县西北三十里三鸦路中一名留山上有栖霞寺后一峰巉岩千仞左右两峰夹立旁近诸

   峰朝拱金末武善自三峰败走南阳收溃兵屯留山即此地 武善旧作武仙今改正鹿鸣

   山在南召县北三十里孤山在唐县东南五十里平地介立为县境诸山之右臂又叶县西

   南六十里亦有孤石羊山在唐县东南七十里山多白石如羊相近有龟山尖山香𬬻山

   石柱山在唐县东南八十里山上两石屹立如柱柱有铁环相传大禹导淮系舟于此

   武山在唐县东南九十里层峰叠嶂其中坦平相传汉马武屯兵于此上有剑台峡白玉

  山在唐县南五十里一名髪山上有卓锡泉午峰山在唐县南五十里当县之午五峰并

  花山在唐县南六十里山上有彩石辉映望之如花因名花山坡五代晋天福六年安从

  进攻唐州不克退至花山即此通鉴注花山在湖阳北大王山在唐县南六十里昻藏独

  上为县治之中峰蓼山在唐县南九十里去湖阳城二里古蓼国以此名山上有蓼王庙唐

  书地理志淮安郡湖阳有蓼山唐子山在唐县南百里唐因以名州山麓西南有唐子亭即

  唐子乡也王莽末刘𬙂起兵自新野进屠唐子乡杀湖阳尉葢在此相近有紫玉山顶有龙潭二旱

  祷辄狮子山在唐县南百里下有狮子崖崖麓黄石大小布地皆八楞如人磨𤥨者俗

  名绣球石双凤山在唐县西北二里两峰并峙其状如鳯又县西八里有凤凰山富春

  山在唐县西北七十里首入唐河突起高阜西南一带山峰参错延亘百里内有紫金崖洞口常

  岀云雾又内乡县南十五里亦有富春山下临七里河万子山在泌阳县东四十里群峰

   峻起山多兰蕙相近有锅石山骆驼山黑石山铜山在泌阳县东六十里大胡之攴山旧产铜

   俗传邓通鼓铸其下下有邓荘村其东为小铜山去县七十五里产苍术黄精天桥岭山

   在泌阳县东六十里峰峦奇秀仰观天桥人罕能到牛心石山在泌阳县东六十里高数

   十丈上平坦容百馀人截军山在泌阳县东八十里高险如城对峙为棋盘山上有石棋

   祝家衡山在泌阳县东南七十里又有石碑石婆诸山群峰列峙翠秀插天

   石山在泌阳县南三十里蔡水出焉俗称盘古山水经注蔡水出南盘石山故亦曰磐石川

   慈邱山在泌阳县西北五十里隋因置慈邱县水经注作茈邱山古名重邱史记秦㑹韩魏

   齐兵伐楚败其兵于重邱元和志慈邱山在慈邱县西五十里今俗呼为三山扶予山

   阳县西北七十里𣲘水所出水经注山海经曰朝歌之山无水出焉东流于荥经书扶予者其山之

   异名华山在泌阳县西北七十里山后即马仁陂罗汉山在泌阳县西北九十

  里径险仄惟攀萝可上虎头脑山在泌阳县北五十里特出诸峰为县之王山又虎头

  山在县东北九十里水经注谓之奥山奥水所出也玲珑山在泌阳县北九十里石洞空虚

  曲折相通名玲珑同其下象河山焉相近有光石脑山一名覆瓯山中阳山在泌阳县东北

  五十里接舞阳县界 名中阴山又名上界山瀙水出焉汉书地理志南阳郡舞阴有中阴山水经

  注郭景纯曰瀙水出葴山许慎云出中阳山皆山之殊目也 按寰宇记谓中阳山即慈邱山误

  双山在泌阳县东北五十里两峰并峙大胡山在必阳县东北七十里其下春水河

  出焉一曰大狐山亦名壶山上平衍有池泉中有古风洞后汉书樊英传隐于壶山之阳注山在今

  邓州新城县北水经注大胡山在沘阳东北三十馀里广员五六十里张衡赋南都所谓天封大胡

  者也元和志大胡山在慈邱县东南沘水所岀按文𨕖注天封大狐皆山名通志天封山一名大

  胡则是本一山也大复山在桐柏县东三十里桐柏山之支峰后汉书郡国志南阳郡平

  氏桐柏大复山淮水出盛宏之荆州记桐柏淮源涌发其中潜流三十里东出大复山南萧德言括

  地志大复山南有淮源庙桐柏山在桐柏县西南三十里东南接湖广德安府随州界西接

  襄阳府枣阳县界上有王女卧龙紫霄翠微莲花诸峰淮水出焉书禹贞导淮自桐柏传桐柏山在

  南阳之东汉书地理志南阳郡平氏桐柏山在东南元和志桐柏山在桐柏县西南九十里禹贡锥

  指大复胎簪皆其支峰禹贡则总谓之桐柏也琵琶山在桐柏县西一里又有牡丹山在县

  西北六十里产牡丹胎簪山在桐柏县西三十里禹贡疏胎簪葢桐柏山之旁小山也水经

  注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寰宇记山在县西北三十里黒石山

  柏县北五里山石延亘数里无树其色纯黑故名围山在桐柏县北四十里接泌阳县界四

  围皆山旧出银矿高老山在桐柏县东北一百里亦名栲栳山一名高乐山峰峦峻起高

  出群山相连者有石门山两山对峙如门下有小岭横亘若限大木山在桐柏县东北一百

  里接汝宁府信阳州界大木水出焉水经注即晋将军祖逖自陈留将家避难所居也元和志在县

  东北五十五里山上有池时人号天目寰宇记大木山俗名天目山遮山在镇平县东三十里

  峦岫岧嶤涧谷深阻遮隔前后亘十馀里瓮山在镇平县西北三十里上有石穴如瓮又五里

  为金冢骑立山在镇平县西北九十里山势昻耸状如立骑本名岐棘山音讹耳其上有

  五峰并峙曰圣朵禅庵朵摩云朵娇女朵哑女朵一名五朵山金天兴元年思烈承制授洪鄂三合

  五朵山一带行元帅府事即此又有龙湫三穴谓之上中下三潭即照河之源也其阳有悔来坡极

  峻险 洪鄂三合旧作黄掴三合今改杏花山在镇平县北十里其地宜杏故名下有小

  龙潭溢流入涅水析隈山在邓州南七十里名胜志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秦人过析隈因

  记其地而名山紫金山在邓州城西南隅冈阜崛起城据其上因山为墉禹山

  州西南六十里上有禹庙下有龙潭又西十里为上禹山亦有禹庙其南为泉池平地涌泉漑田数

  汤山在邓州西南七十里有东西两峰对峙东峰有成汤庙下有温泉其东南有河池与

  温泉相接九域志穰县有五垄山今湮洞儿山在邓州西南百里俗名杏儿山连亘数十

  里岩洞甚多下有一堵泉又峭山在州西六十里以高耸得名覆釜山在邓州西北八十里

  跨内乡县境以形似名俗呼为吐雾山山右有五龙泉魏书地形志南阳郡新城有覆釜山

  青山在邓州西北九十里山多松竹四时常青西北即内乡县界𨫼峰山在邓州西

  北山左有济漯泉北为界山下有雅祖洞白崖山在邓州西北唐朱林所云北有白崖联络

  者也自山而西群山连亘以达于武关又赤石山亦在州西北朝水出焉岵山在淅川县东二

  十里山顶有泉容升水恒取不竭唐书地理志邓州内郷有岵山宋史孟珙传绍定六年金将武善

  上岵山之绝顶窥视珙设伏破之马蹬山在淅川县东三十里与内乡县接界宋史孟珙

  传金将武善为宋军所挠退屯马蹬山雷山在淅川县东南二十里下临丹水太白

  山在淅川县东南八十里峰峦高峻下临丹水相近有玉照山北有石壁高仞许截然如削其色

  青莹其下溜水涟漪石杯山在淅川县南一峰雄壮上有隋石杯太子庙象山

  川县南二十里旁有大也数亩深十丈许相近为火焰山山势壁立崖色丹黄如火焰四峰

  山在淅川县南四十里其峰四出屹然如削又鹰子山亦在县南境萧齐永元初陈显达攻魏引

  兵渡均水西据鹰子山泰山在淅川县南六十里半入湖广均州界龙山在淅川县

  西二十里状如游龙偃伏于淅江之香相近有王子山又三十里为凌老山五峰上峙屹若天际

  岝㟯山在淅川县西百里峰峦峭拔㓊穴玲珑丹崖山在淅川县西北九十里水

  经注丹水南有丹崖山山悉赪壁霞举若红云秀天簧锁里山在淅川县西北九十里二

  山对峙其东南有锁里洞簧里洞独阜山在淅川县西北九十里四面无麓两峰拱峙淇

  河中相去四里俗以雌雄呼之蔓荆山在新野县北四十里白河浒积沙高数丈峰峦如堆

  雪多产蔓荆又有小蔓荆山在县西四里灵山在内乡县南二十里一名云山南接邓州界又

  有马户山在县南二十里名胜志山有穴昔有神马出焉石勒时立黄攀神祠于上孤峰山

  在内乡县西南十里一峰特峙高矗天表高前山在内乡县西南十里顶有池甚清冷亦名

  天池山山海经翼望山东南五十里曰高前之山其上有水焉甚寒而清帝台之浆也台子

  山在内乡县西南一百二十里一峰平起若台或讹为太子山其南又有南山深僻多溪涧人迹

  罕到有白龙黄龙五龙等泉南接湖广光化县界石堂山在内乡县西五十里山㓊若堂

  又名灵堂墨山在内郷县西北五十里一名石墨山水经注黄水北有墨山山石悉黑缋彩奋

  发黝焉若墨故谓之墨山隋书地理志淅阳郡南乡有石墨山霄山在内乡县西北百里亦名

  萧山刁水出焉又西北百五十里有花山毎春花如列锦夕阳山在内乡县北六十里竹木

  蓊郁其阳有蚌湖潭广四十步冬夏不涸秋林夏馆山在内乡县北一百五十里泉石

  甚胜湍水出焉元和志翼望山在临湍县西北二百里即此老君山在内乡县北三百里

  突峤悬崖隐见云表相近有擂鼓山马山在内乡县东北五十里有叠嶂悬崖下临黙河其相

  接者为金斗山旧设巡司圣朵山在内郷县东北八十里壁立霄汉形如笔架为一县之胜

  大乘山在裕州东南四十里嶙峋耸翠对峙者为小乘山平顶山有二一在𥙿州

  西北三十五里其侧有龙潭旱祷多应一在叶县北三十里接汝州郏县界西麓有风水二洞

  山在裕州西北六十里赵水出焉又北有小郦山即今驻鹤山故此山亦谓老郦山七峰

  山在𥙿州北三十里上有七峰列峙下有暖泉三时俱凉至冬则温潘河出焉下有滑石洞产滑

  石魏书地形志方城县有七石山即此相近有当阳山泉白山在裕州北五十里与七峰

  对峙绝顶有泉下流如布又宝泉山在州北六十里上有甘泉民资灌漑黄石山在裕州东

  北五十里耸然高出诸山一名小武当山下有青龙潭西有白虎峰南有火精岭北有真龟洞其西

   有牛心山贾河出焉瞻山在舞阳县东南十八里出城即见故名牛脑山在舞阳县

   东南七十里即伏牛山九域志舞阳县有㐲牛山苏家寨山在舞阳县南七十里高千

   馀丈壁立险绝旧有苏氏避兵于此其相属诸山曰百药山虎头崖九头崖白石崖蛮王岭马鳖岭

   走马岭千人屿枪锋垛鸡窝龙窝地皆奇胜 按旧志泌阳县东北二十里亦有苏家寨山与此接

   界即一山也十八盘山在舞阳县南八十里周回十八盘马鞍山在舞阳县

   西南四十里九域志舞阳县有马鞍山高陵山在舞阳县北定陵城西汉书地理志高陵

   山汝水出于东山在叶县东南六十里亦作于东水经注𣲘水迳于东山西方城山

   在叶县南四十里跨𥙿州境后魏因置方城县左传僖公四年楚屈完对齐侯曰楚国方城以为城

   注方城山在叶县南水经注𣲘水东北迳方城郡国志曰叶县有方城郭仲产曰苦菜于东之间有

   小城名方城苦菜即黄城也及于东通为方城矣世谓之方城山元和志在方城县东北五十里

  豹子山在叶县南六十里势极险阻其西有云梦山西唐山在叶县西南六十里

  一曰唐山又名青山后汉书高凤传鳯受业于西唐山中注山在今唐州湖阳县西北水经注昆水

  出鲁阳唐山又醴水东流历唐山下即鳯隐处通志石门山在叶县西南其西有青山昆水所出即

  西唐山也 按通典以湖阳县唐子山为西唐山误北渡山在叶县西北十八里产美石

  黄城山在叶县北十里俗名花山与方城山相连水经注南阳叶方城邑西有黄城山是长

  沮桀溺耦耕之所有东流水则子路问津处唐书地理志临汝郡叶有黄城山括地志在县西南二

  十五河山在叶县北十三里上有龙泉分水岭在南召县北水自岭而下南北

  分流北流入于汝南流入于淯俗呼为分头岭亦曰鲁阳关寰宇记在向城北七十里即三鸦之第

  二鸦也从此而北五十里为第三鸦入鲁山县界又𥙿州西北亦有分水岭东接七峰西接历山

  青衣岭在泌阳县东八十里上平广有池不涸其西北去县百里为父子岭极峻险

  斯岭在淅川县北二十馀里秦晋之境往来攀陟故名卧龙冈在南阳县西南七里

  起自嵩山之南绵互数百里至此截然而止回旋盘绕相传诸葛草庐在焉望城冈

  县东二里行者至此城郭了然又县西南六里有马营冈西二里有庙儿冈十里有沙冈北十五里

  有枣林冈东北七十里有长洋冈显望冈在泌阳县北元和志显望冈在比阳县西北六

  十里隋显州以此名柘林冈在邓州南七十里或云古柘林郡置此拜台冈

  乡县西南一百十里丹水东岸上有望兵台可以眺远招抚冈在裕州东北二十里相传

  光武曾驻此招抚降众月儿岩在内乡县北一百二十里岩间白石方丈馀形如满月三

  十里闲望若悬鉴故名大红崖在桐柏县北三十里险峻可以避兵滴玉崖

  平县北三十五里崖顶有泉红崖在邓州西四十里山势逶迤刁河环绕为一州之胜

  穴崖在淅川县东三十里两峰对峙如门亦名石门金武善置大砦于山上鲇鱼崖

  在淅川县西十里与王子山对峙亦金武善结砦处铁牛陇在桐柏县东上有铁堆状若伏

  圈子石在必阳县东南七十里铜山东南水中内有四往散鸦坪在南召县

  南十八里县志群鸦引光武至此得路俱散去故名子陵洞在南召县西十五里石洞深𮟏

  莫测世传严子陵曾寓此一名空山(⿱𥫗廉)-- 帘有二一在桐柏县西南十馀里一在淅川县东

  南白崖山北皆悬崖瀑布下垂如帘桃花洞在桐柏县西三十里高丈馀深玉丈许

  石洞在淅川县东南百里有二洞相连洞口大石壁立汉王洞在淅川县西北百里

  洞极深𮟏栗河在南阳县东南十里淯水支流自马渡堰分流至新野县界仍入于淯

  河源有二一出南阳县西马峙岼一出县北曹峰山南流俱合为一经镇平县东名为三拦河又

  南流至新野县界合湍水十二里河在南阳县西十二里源出紫山东南流循鲁家川南

  入淯水又西有江石河达北河俱流入淯水黄渠河在南阳县北二十五里源岀紫山东

  流迳豫山之东其流渐大名雍儿河折而南入淯水又铁河在县北四十里源出三贤山南流白跳

  河在县北五十里源出罗汉山东南流皆入淯水秋河在唐县东南七十里自湖广随州北

  流入县界西合三家河入沘水又老龙峡河在东南九十里自桐柏县流经县界西北入秋河

  水河在唐县南三十五里源出县之石柱山东北流入沘水又土桥河亦在县南接清水支流

  入沘涧河在唐县西五十里源出南阳县周人陂南流至县西南七十里入沘水又绵洋

  桥河在县西南五十里南流会涧河入沘水老阳河在县西南七十里湖阳故城西桐河在县西北

  五十里皆入泚河毗河在唐县东北三十里源出泌阳县马仁陂西南流至县北入沘水又

  江河亦源出马仁陂西南流经县东南入沣水邓荘河在泌阳县东四十里源出桐山经邓

  庄镇西流入沘水又高邑河在县东三十里高邑镇西流入沘水又县西四十里有牡丹河西北二

  十里有后河官荘镇有官荘河北有春水河东北七十里有石河九十里白失镇有党子河玲珑山

  下有象可下流俱入沘水卢家寨河自桐柏县西北流经唐县南入沘水月河

  柏县北发源必阳县又岔河在县东皆入淮锣鼓河在镇平县西南五里中有石窍水触

  沙沟河在镇平县西四十里源出骑立山圣朵峰南流入湍水桐子河

  州南六十里又有茱萸河亦名砖滩河在州西南八十里得子河在州西四十里俱流入淯水

  萸河在邓州西南六十里源出禹山下折而东流沙屿萦回映带左右人东入淯河擅邓西林

  泉之曲河在邓州西北三十里源出内郷县灵山之南夫子崖亦召夫子崖水有大小二

  龙泉合流由州西北流至冠军城曲河堰人湍河明嘉靖闻自曲河铺南开渠三十里曰文渠导水

  西南流至紫金山北后仍由故渠达城下春夏漑田冬则引入城濠洪河在淅川县西北一百

  二十里原出陕西商南县商岭东南流入浙水赵河源出裕州西北郦山之麓东南流经州南

  又西南流经唐县北二十里圆潭南流入沘水又潘河源出当阳山流迳城东入赵河滔河

  在淅川县西南自湖北郧县流入经县西香𬬻山下合丹水又湖河在县西五里源岀黑马黄龙二

  泉合流入丹水小涧河在新野县西北十三里源自邓州东南流入境会潦河入于淯

  河在内乡县东十里源岀马山西南流入湍水又螺蛳河在县北关源出莲花池青山河在县东

  北五十里源岀圣朵山长城河在县北二十里源出屈源岗南入湍水又县北有小水河箕河孤

  河下流俱入湍水贾河在裕州东六十里源出牛心山东流入舞阳县界入于𣹑水

  河在裕州北六十里源出七峰山东流入叶县界注于沣水烧车河在叶县南三十馀里

  水经注烧车水西出苦菜山东流侧叶城南而下注醴水元和志烧车水在叶县南二十四里以光

  武烧王寻等辎重于水滨故名石潭河在叶县东北二十五里中有大石一作石塘河九域

  志叶县有石塘河梅谿水在南阳县西二十里水经注梅谿水岀宛县北紫山南迳百里

  奚故宅又迳宛西吕城东又南迳杜行县东土地垫下湍溪是注古人于安众堨之令游水是潴谓

  之安众港又南谓之石桥水又谓之女谿之流而左注淯水隋书地理志菊潭有梅谿醴水

  源出南召县雉衡山东流经叶县南又东经舞阳县北又东入许州郾城县界水经注醴水导源雉

  衡山东流历唐山下又东南与皋水合又东南迳唐城北南入城而西流出城又屈而东南流迳叶

  县故城北又迳其城东与烧车水合又东迳叶公庙北又东与叶县西陂水会又东注叶陂又东迳

  郾县故城南左入汝洱水源出内乡县熊耳山东南流经南召县西入于淯水汉书地理志熊

  耳之山出三水洱水其一焉东南至鲁阳入于沔水经注洱水出宏农郡卢氏县之熊耳山东南迳

  郦县北又东南迳房阳城北又迳西鄂县南又东南流注于淯水淯水自河南府嵩县东南

  流入经南召县西又东南流经南阳县东分流为二西一支南流经新野县西合潦河湍水又南流

  合刁河又南流入湖北襄阳县界东一支曰溧河南流至郭家滩合泌水又西南流入襄阳界还入

  淯又南流入汉俗谓之白河府境诸水悉㑹焉桑钦水经淯水岀宏农卢氏县攻离山东南过南阳

   西鄂县西北又东过宛县南注淯水东流迳郦县故城北又东南流雉县之雉衡山东迳百章郭北

   又东鲁阳关水注之又东南流迳博望县西北故城东又东南迳西鄂故城东又南洱水注之又南

   迳预山东又西南迳史定伯碑南又西为爪里津又西南迳晋蜀郡太守邓义山墓南又南迳宛城

   东又屈而迳其县南又南梅溪水注之又南入淯阳县迳小长安又西南迳其县故城南又迳安乐

   郡北又南入新野县又南与湍水会又南迳新野县故城西又东与朝水合又东南与棘水合又东

   南迳士林东又南迳邓塞东又迳鄾城东南入于沔明统志白河源岀嵩县双鸡岭鲁阳关

   水在南召县鲁阳关南七里一名三雅水一名鸦河源出分水岭下流一南入淯一东北出而入

   鲁山县界水经江鲁阳关水出分水岭南水自岭南流北水从岭北注其水南流迳鲁阳关历雉衡

   山西南迳皇后城西又西南迳雉县故城南又屈而东南流注于淯赭水自裕州西南流迳唐

   县西为黄水又西南流迳新野县东为棘水又南流入于淯水经注赭水出𣗥阳县北数源并发南

  流迳小赭乡谓之小赭水东源方七八步腾涌若沸故世名之腾沸水南流迳于赭乡谓之赭水堨

  以为陂水决南溃下注为湾湾分为二西为赭水东为荣源赭水参差流结两湖故有东陂西陂之

  名二陂所导俱水枝分东南至会口入沘二湖流注合为黄水迳棘阳县之黄淳聚又谓之黄淳水

  又南迳𣗥阳县故城西是谓棘水又南迳新野县历黄邮聚谓之黄邮水后汉吴汉击秦丰战于黄

  邮水上是也自新野县东而南流入于淯水谓之棘口 按赭水亦名堵水汉置堵阳县以此名后

  更名赭阳元和志堵水在方城县西去县三十五里寰宇记堵水一名柘水皆即此水也沘水

  亦名泌水源出泌阳县东铜山西南流经县南又西南流经唐县西北名曰唐河又西南流经新野

  县东入于淯水吕氏春秋齐令章子与韩魏攻荆荆使唐蔑将兵应之夹沘而军水经注沘水出沘

  阳东北大胡山东南流迳其县南沘水又西澳水注之又西南历长冈月城北又会马仁陂水又南

  迳会口与赭水枝津合又南与沣水会又南赵沣二渠出焉又西南流谢水汢之又西南流迳新都

  县故城西又西南与南长阪门二水合又西南流于淯水元和志比水在比阳县南去县二里明统

  志比水源出唐县大胡山一名马仁陂乃聚泽也漑田万顷汉因此水置比阳县蔡水

  阳县南俗名田市河水经注沘阳故城南有蔡水岀南磐石山故亦曰磐石川西北流注于泚

  水在泌阳县西北俗名凉河水经注澳水北岀茈邱山东流屈而南转又南入于沘水舞水

  亦作𣲘水源出泌阳县西北平地涌岀势若飞舞东北流迳叶县东南名千江河又东经舞阳县南

  为三里河其南有舞泉流入焉又东会港河又东合滚河下流入汝宁府西平县界山海经朝歌之

  山𣲘水出焉东流于荥水经㵲水出㵲阴县西北扶予山注荥水上承赭水东流于𣲘阴县北左会

  𣲘水之道𣲘水又东北河水注之又东北迳于东山西又东北历舞阳县故城南又东至西平舞阳

  县志港河出马鞍山东迳县南八里名八里河滚河出苏家寨山合流入舞水瀙水在泌阳县

  东北源出中阳山东流迳象河关入汝宁府遂平县界汉书地理志𣲘阴中阴山瀙水所岀东至上

  蔡入汝水经瀙水出𣲘阴县工界山注山海经谓之视水也视宜为瀙东与此水合又东北杀水入

  焉又东沦水注之又东合奥水口又东至呉房此水在泌阳县东北水经注此水出𣲘阴县旱

  山东北流入于瀙又沦水岀宣山南东流注瀙又奥水西出奥山东入于瀙淮水源出桐柏

  县西三十里东流入汝宁府信阳州界汉书地理志桐柏山淮水所出东南至淮陵入海过郡四行

  三千四百二十里应劭风俗通南阳平氏县桐柏大复山在东南淮水所出也水经注淮水与澧水

  同源俱导西流为澧东流为淮自潜流地下三十里许东出桐柏之大复山南谓之阳口水又东迳

  义阳县石泉水注之又迳义阳县故城南九渡水注之又东至平春旧志伏流数里涌三泉因浚为

  井口淮井又六七里成河县志淮井在县西三十里 本朝乾隆五十年抚臣毕沅奉   命履

  勘淮源赴桐柏山至阳口地方乃淮伏流发见之所似非初源遂行至山顶大石盘陀广十四亩石

  旁有潭围径丈许泉深尺馀汲之不竭其为淮渎真源无疑计自山顶至阳口上下三十馀里中闲

  井皂不一俱汇入阳口云澧水自桐柏县西北流经唐县南入沘水俗名三家河水经注澧水

  出自桐柏山与淮同源而别流西注故亦谓水为派水西北流迳平氏县故城东北人西北合溲水

  又西迳沘水沘水自下亦通谓之为派水涅水源出镇平县骑立山之三潭东南流经邓州东

  北至㴔滩入于湍水亦名照河水经注涅水出涅阳县西北岐棘山东南迳涅阳县故城西又东南

  迳安众县又东南流注于湍水旧志有严陵河亦出岐棘山东南流经邓州东北为臼牛河又东入

  涅水又淇河在镇平县东十二里源出杏花山南流合东三里河入涅水又西三里河亦出杏花山

  又九曲河在县西北八里皆流入涅水朝水自内乡县西南流经邓州南人经新野县西至

  县南新店铺入淯水水经注朝水出赤石山东南迳冠军县界地名沙渠又东南迳穰县故城南又

  东南分为二水一水枝分东北为樊氏陂朝水又东迳朝阳县故城北而东南注于淯水旧志谓之

  刁河在邓州西南十五里 按刁河出内乡县霄山朝水出邓州赤石山其发源本异而旧志谓刁

  河即朝水以音近而讹也俗又易刁为夕明河愈失其实矣白水在新野县西南水经白水

  出朝阳县西东流过其县南又东至新野县西东入于清隋书地理志南阳郡穰有白水湍水

  在内乡县北界山中南流经县城东又东南流经邓州北又东南流至新野县西合淯水水经注湍

  水出宏农界翼望山东南流迳南郦县故城东又南菊水注之入迳其县东南历冠军县西北又迳

  冠军县故城东又迳穰县为六门陂又迳穰县故城北又东南迳魏武故城之西南又东过白牛邑

  南东南流迳安众县故城南东南流涅水注之又东南至新野县东入于淯元和志湍水在内乡县

  北七十里寰宇记湍河在废菊潭县南七里明统志湍水源出熊耳山枪竿岭丹水自陕西商

  州流入内乡县西南境又东南流经淅川县西南汇黑马黄龙二泉东注均水史记周赧王三年

  人大败楚师于月阳即丹水之阳也水经注丹水自商县东南流出武关又东南流入臼口历其戌

  下又东南会淅水又东南迳一故城南名曰三户城又迳丹水县故城西南东南流至其县南黄水

  注焉又南迳南乡县故城东北又东迳南乡县北又南合汋水寰宇记丹水汉固置丹水县

  水自陕州卢氏县东南流迳内乡西至西峡口为三渡河又南流入淅川县为马蹬河又南流合

  丹水入湖北均州界亦曰汤河俗名五渡河又名老鹳河水经注均水发源宏农郡之卢氏县熊耳

  山县即淅县之北乡均水又东南流注迳其县下南越南乡县又南流与丹水合又南迳顺阳县西

  西有石山南临均水又南流注于沔淅水源出陕州卢氏县界南流经内乡县西南又南

  经淅川县东南与丹水合流入均水水经注淅水出淅县西北宏农卢氏县大嵩山南流迳修阳县

  故城北县即淅之北乡也又东入淅县流结成潭谓之龙渊又东迳其县故城北又历其县之东而

  南流入丹水县注于丹水又丹水南合汋水谓之淅水隋书地理志析阳郡内郷有折水元和志邓

  州内乡县淅水自卢氏县界流入与丹水合黄水在内乡县西五里源出丹水诸山东南流

  绕县城南入湍水汉书地理志析有黄水出黄谷水经注黄水出北子山黄谷南迳丹水县南注于

  菊水在内乡县西北五十里亦名菊潭隋以此名县汉书地理志宏农郡析有鞠水岀析

  谷注师古曰鞠水即菊潭也水经注菊水出石涧山芳菊谿亦言出析谷葢谿涧之异名也源旁悉

  生菊草潭涧滋液极成甘美东南流入于湍荆州记菊水出穰县芳菊𬒳涯水极甘谷中皆饮此水

  至上寿元和志菊水出临湍县东石涧山昆水一名浑河亦名万泉河源出叶县西青山西麓

  东流经县南关外又东至舞阳县北舞镇入于汝又有欧阳河在叶县南三里合昆水水经注昆水

  出鲁阳县唐山东南流迳昆阳故城西又屈经其城南又东迳定陵城南又东注汝水滍水

  自汝州宝丰县东流经叶县北又东经舞阳县北又东入许州襄城县界俗名沙河左传僖公三十

  三年楚人与晋人夹汦水而军后汉书光武纪光武击王寻王邑从昆阳城西水上冲其中坚会大

  风雨下如注滍水盛溢寻邑大败水经注滍水出南阳鲁阳县之尧山东南迳昆阳县故城北又东

  迳西不羮亭南于定陵城北东入汝新志有小滍河在南召县东北自神林川流入滍水湛水

   在叶县北三十里自汝州宝丰县流入又东入许州襄城县界左传寰公十六年楚公子格及晋师

   战于湛阪注昆阳县北有湛小东入汝水经注湛水岀犨县北鱼齿山西北东南流历鱼齿山下为

   湛浦方五十馀步今小北悉枕翼山阜于父城东南湛水之北山有长坂葢即湛水以名坂故有湛

   坂之名也湛水迳蒲城北京相璠曰昆阳县北有蒲城蒲城北有湛水者是也邢家川

   柏县西西北流八三家河白马湖在唐县西南七十里汇诸水延袤五里入唐河映山

   湖在桐柏县东百里周广数百尺湖平如镜突岀一山若卧牛然近湖田亩资其引漑䔁草

   湖在邓州南十里湖水由中渠达刁河芰湖在新野县南十里湖水涟漪多产芰荷因名

   涤清湖在舞阳县东北四十里周围十里亦名饮马湖高父陂明统志在唐县凡四

   十处宋治平初知州高赋所作长洋陂在泌阳县西南五里又县西有黒龙陂黄陂东北有

   石堰陂古陂紫湖陂马仁陂在泌阳县北七十里上有九十二岔水悉注陂中周五十馀里

  四面山围如壁惟西南隅稍下可泄水汉太守召信臣筑坝蓄水复作水门以时启闭分流碌礈等

  二十四堰灌漑民田千馀顷今故迹犹存水经注马仁陂水岀𣲘阴北山泉流竞凑水积成湖葢地

  百顷谓之马仁陂历其县下西南堨之以漑田畴公私引利水流遂断故渎尚存人𣲘阴城东有马

  仁陂郭仲产曰陂去沘阳五十里葢地百顷其所周漑田万顷随年变种境无俭歳陂水三周其隍

  自隍西南而会于沘万粮陂在桐柏县西陂地一顷四十二亩有奇栋林陂

  平县西南一名醋桶渠民藉以种菽桼又有柳林陂唐陂小龙陂会乡陂皆在县西南钳卢

  陂在邓州东南五十里一名玉池陂今名迪陂南北长八里有奇东西阔三里接唐堵堰引刁河

  水又接柳渠贾家堰诸水入陂内有东西中三渠张衡南都赋其陂泽则有钳卢玉池注钳卢大陂

  下多良田太平寰宇记钳卢陂召信臣所凿漑田三万顷旧志州界诸陂皆召信臣杜诗所营者凡

  三十有一自后代有废兴元季尽堙明洪武初孔显知州事稍为疏导正德中州人王瑞倡义修复

   于常额外清理得三十一嘉靖三十三年知州王道行修陂凡三十有八堰一十有四启祯以后又

   皆堙六门陂在邓州西即今六门堤水经注湍水迳穰县为六门陂汉孝成之世南阳

   太守召信臣以建昭五年断湍水立穰西石堨至元始五年更开三门为六占门故号六门堨也漑

   穰新野昆阳三县五千馀顷晋太康三年镇南将军杜预复更开广利加于民旧志州境又有白牛

   等四十馀陂樊陂在新野县西北汉樊宏父重善农稼开此陂以灌漑因名后汉书注樊陂

   在邓州新野县西南今讹为瓦亭陂水经注朝水枝分东北为樊氏陂东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谓之

   凡亭陂陂东有樊氏故宅樊氏既灭庾氏取其陂寰宇记樊陂在新野县西南昔有樊邓之邑盖因

   地以名之叶陂在叶县东南有东西二陂水经注醴水东与叶西陂水会县南有方城山山有

   涌泉北流畜之以为陂方二里陂水散流又东迳叶县南而东北注醴水醴水又东注叶陂陂东西

   十里南北七里二陂并沈诸梁之所堨也召渠在唐县西亦名召堰汉召信臣守南阳障水漑

  田民赖其利唐卢庠为刺史使郡从事李允之修复一岁増良田万顷宋嘉祐二年唐州守赵尚寛

  修召信臣故迹浚渠漑田人亦谓之赵渠永国渠在邓州北宋熙宁五年御史张商英言闻

  献议者请开穰县永国渠引湍水灌漑民田失召信臣故址所凿焦家庄地势偏卬水不通流诏宦

  者程昉疏治龙潭在桐柏县东三十里天将雨其水沸腾如雷亢旱常祷雨于此柳泉

  在镇平县东遮山北广五丈馀漑田甚⿰氵専 -- 溥龙女泉在淅川县白崖山西峰下凡三石窍泉涌

  黄龙泉在淅川县西二十里其并出者为黑马泉自山腰涌发南临为湖入丹水居民

  引以漑田五海泉在淅川县西北十二里冬夏不涸中有五泉五锅覆之峨𡺭泉

  在内乡县南十五里又有哑女泉与峨𡺭泉异源同流皆可漑田又县南有白玊泉蒿玉泉暖水泉

  西南有凉水泉西有青泉丹泉西北有五眼泉诸葛井在南阳县西南卧龙冈青石为床

  汲绠渠百十道圣井在裕州东其地四面皆下井居其中独高丈馀泉常仰溢扳倒井

    在裕州东三十里俗传光武尝渴饮于此色澄澈常流不竭漑田数十顷













                     前总纂官张 琴恭纂辑

                     提调官王广阴恭覆辑

                     校对官李孚忠恭 校

                     校对官章诒燕恭覆校

大清一统志

 南阳府

︹古迹︺宛县故城今南阳县治春秋楚邑秦昭襄王十五年白起攻楚取宛十六年封公子

  市于宛二十七年使司马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宛于是始兼南阳之名三十五年初置南阳郡

  治宛二世三年沛公略南阳郡围宛宛降汉三年汉王岀荥阳南走宛寻出兵宛叶闲后亦为南阳

  郡治后汉更始元年刘𬙂拔宛更始入都之既而封其宗室赐为宛王后汉建武二年遣吴汉击降

  之魏太和初使司马懿督荆豫诸州镇宛嘉平中王昶亦镇焉自是遂为重镇晋属南阳国屡为石

  勒慕容俊苻坚所陷太和九年复归于晋刘宋仍为南阳郡治后魏太和二十二年攻宛拔北城南

  阳太守房伯玊降县遂属魏为荆州治北周废宛县入上陌隋初并废南阳郡唐武徳三年置宛州

  领南阳上宛上马安固四县并寄治宛城八年州废以上马入唐州馀二县入南阳县属邓州元和

   志县西南至邓州一百二十里 按水经注南阳郡治大城西南隅即古宛城也荆州刺史治故亦

   谓之荆州城括地志南阳县城在宛大城之南隅其西南二面皆古宛城也育阳故城

   在南阳县南六十里一作淯阳汉置县属南阳郡后汉因之光武纪伯升破严尤陈茂于淯阳注淯

   阳县属南阳郡在今邓州南阳县南晋属南阳国东晋尝置淯阳郡旋复旧孝武避简文帝讳改曰

   云阳宋书州郡志南阳领县云阳汉旧县故名淯阳晋孝武改魏书地形志南阳郡云阳二汉晋曰

   淯阳东晋改魏因之后周省入武川唐武徳三年复置八年省元统志今南阳县西南有故城俗呼

   为绿杨村古淯阳城也杜衍故城在南阳县西南二十三里汉高帝七年封王翳为侯

   国后置县属南阳郡后汉省入宛县建武三年遵引兵击邓奉弟众于杜衍后汉书注杜衍县属

   河南郡故城在今邓州南阳县西南寰宇记杜衍故城在今县西南一十三里武川故城

   在南阳县北后魏县也并北淯郡治此西魏改置𫎇州隋改曰淯州大业初又改淯阳郡皆治武川

   隋末郡县皆废博望故城在南阳县东北六十里汉县武元朔六年封张骞为侯国属

   南阳郡后汉因之晋属南阳国宋永初后省括地志博望城在府城东南四十里元统志在府城东

   北七十里临柘水西鄂故城在南召县南两汉县属南阳郡汉地理志南阳郡西鄂注

   应劭曰江夏有鄂故此加西晋属南阳国宋永初后省后魏复置后周废括地志西鄂故城在向城

   县南二十里雉县故城在南召县南汉置县属南阳郡汉书地理志注师古曰即陈仓

   人所逐二童子名宝鸡者雄止陈仓为石雌止此县故名雉县后汉因之晋属南阳国宋永初后省

   后魏改置北雉县初属南阳郡后改属北淯郡西魏因置雉阳郡隋初郡县俱废元统志故雉城在

   南阳县北八十里豫山后向城故城在南召县南本汉西鄂县地后魏孝文帝置县属淯

   阳郡兼置雉阳郡隋初郡废唐武徳八年以县属北澧州贞观九年属邓州元和志向城县西南至

   邓州九十里后孝文帝于古向城置周显德三年省入南阳元统志向城县在南阳县北六十里明

   统志向城有二一在府东北临向渠一在府北上马故城今唐县治汉棘县地后魏于此

   置襄阳郡领襄城石马二县后并为一县因讹石马为上马唐贞观元年开元十三年复置天宝

   元年更名泌阳宋元因之明省入唐州遂改为唐县元和志泌阳县东至唐州一百里湖阳

   故城在唐县南八十里古蓼国地秦置湖阳县二汉因之史记秦二世二年沛公还攻湖阳汉

   志南阳郡湖阳古蓼国也后汉仍属南阳郡光武封姊为湖阳公主即此城晋省入棘阳杜预左传

   桓公十一年注蓼国即今棘阳县东南湖阳城是也后魏置西淮及南襄州后郡废州改为南平州

   西魏改曰升州后又改为湖州后周改置升平郡隋开皇初郡废仁寿初复曰升州大业初州废以

   县属舂陵郡唐武徳四年复置湖州贞观元年废县属唐州宋因之金贞祐元年废寻复置元至

   元三年省 按元和志湖阳县东北至唐州一百六十里时州治比阳县寰宇记县在州西南六十

   里时州治泌阳县即今唐县故城也昭越故城在泌阳县东后魏置属初安郡陏开皇初

   郡废大业初改为同光寻废比阳故城在泌阳县西战国魏地汉置县属南阳郡后汉

   更始初立王匡为比阳王晋属南阳国宋属广平郡后魏得其地置乐陵镇太和中诏乐陵镇将韦

   镇移治比阳置东荆州于此改县曰阳平西魏得之常置重兵以防东魏隋开皇七年改为饶良大

   业初又改比阳属淮安郡大业末淮安蛮酋杨士林杀郡官而据其郡唐武德二年请降诏以为显

   州道行台贞观九年废显州自枣阳移唐州于此天祐三年权知唐州事卫审符奏州郭残破又不

   居要路请移理于比阳县从之自是比阳为唐州属县元至元三年省入泌阳 按隋书地理志有

   比阳故县魏置西郢州西魏改为渪州后周改为真昌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县废与此比阳不合

   魏书地形志亦不载舞阴故城在泌阳县西北汉县属南阳郡后汉更始初封李轶为舞

   阴王建武三年封岑彭为舞阴侯建安十五年女义玊为舞阴长公主晋义熙元年姚兴割舞阴

   郡归晋郡盖兴所置寻废刘宋因之齐建武五年为魏所陷仍属南阳郡孝昌中置舞阴郡隋开皇

   初郡废改县曰显冈属淮安郡唐武徳四年改为显州领比阳慈邱平氏显冈桐柏五县贞观三年

   省显冈九年州废元和志舞阴故城在比阳县西北六十里期城故城在泌阳县西北

   后魏孝昌中置郡领东西二舞阳县东魏改西舞阳为临舞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东舞阳为昆

   水大业初亦废慈邱故城在泌阳县北五十里隋书地理志淮安郡慈邱后魏孝文置江

   夏县并置江夏郡隋开皇秘郡废十八年更置慈邱于其北境元和志慈邱县东南至唐州七十里

   汉比阳县地隋取境内慈邱山改名五代周省入比阳桐柏故城在桐柏县东本汉平

   氏县地梁置县曰淮安并立华州又立上川郡西魏改华州为淮州后又改为纯州寻废隋开皇初

   郡废更名曰桐柏唐属唐州宋开宝六年移治淮渎故庙 按元和志桐柏县西北至唐州一百二

   十里故平氏之东界梁分置义乡县隋开皇十八年改曰桐柏以山为名此故县也寰宇记桐柏县

   在唐州界南一百六十里此即今县也今有故县镇在县之东六十四里义阳故城

   柏县东本汉平氏县之义阳乡武帝元符四年封卫山为义阳侯元鳯四年又封傅介子五凤三年

   又封厉温敦皆未置县魏黄初三年徙封章陵王据于此始置县并立为郡晋太康中立义阳郡治

   新野统县义阳后改新野为郡以义阳县属之仍移治石城而故郡县皆废水经淮水过桐柏山东

   迳义阳县故城南注义阳郡治也世谓白茅城复阳故城在桐柏县东故湖阳之乐郷汉

   元康元年封长沙顷王子延年为复阳侯国汉书地理志注应劭曰在桐柏大复山之阳晋省

   氏故城在桐柏县西汉县属南阳郡后汉因之更始初立申屠建为平氏王晋为西平氏县

   属义阳郡宋省齐永明五年陈显达城平氏复置隋属汉广郡开皇初郡废属淮安郡唐因之宋废

   水经注澧水西北流迳平氏县故城东又溲水北屈迳平氏县城西元和志平氏县东北至唐州七

   安众故城在镇平县东南汉县属南阳郡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丹为侯国

   传至崇在新莽时讨莽国绝复汉建武二年绍封崇从父弟宠为安众侯仍属南阳郡晋省入宛县

  永康初封刘乔为安众县男即故县水经注湍水又东南迳安众县故城南县本宛之西乡元统志

  安众故城在南阳县西南三十里金时割属镇平𣵀阳故城在镇平县南汉置县属南

  阳郡汉书地理志注应劭曰在𣵀水之阳高帝七年封吕胜为侯邑武帝元封三年复封朝鲜降人

  路最晋属南阳国宋齐亦属南阳郡后魏因之隋开皇初改曰课阳唐贞𮗚初省入穰县水经注𣵀

  水东南迳涅阳故城西括地志𣵀阳故城在穰县东北六十里明统志俗呼为赤眉城穰县

  故城在邓州外城东南隅战国时韩邑史记韩襄王五十一年秦取我穰又秦昭王十六年封

  魏冉为穰侯汉置穰县属南阳郡后汉更始二年立廖湛为穰王晋属义阳郡后魏属新野郡太和

  二十二年诏以穰民首归大顺标其所居曰归义乡遂置荆州治此隋为南阳郡治唐为邓州治宋

  金元皆因之明初省入州 按旧唐书志汉南阳郡以宛为理后魏移于穰与魏志异朝阳

  故城在邓州东南汉县属南阳郡汉书地理志注应劭曰在朝水之阳故名晋属义阳郡宋初

   属顺阳郡大明八年省水经注朝水东迳朝阳城北寰宇记朝阳故城在今穰县东南俗谓之朝湿

   城 按府志朝阳城在邓州南八十里亦曰朝城俗呼刁城城南属湖广襄阳府北属邓州人宋志

   有广平令南渡以朝阳县境立平晋故城在邓州东南本后魏之晋城梁武帝普通六年

   晋安王纲自襄阳遣司马董当门攻魏晋城唐志邓州南阳郡穰武徳四年析置平晋县六年省平

   晋入乐成故城在邓州西南三十里汉县后汉省汉书地理志南阳郡乐成侯国

   按唐襄阳郡有乐成乡即此冠军故城在邓州西北四十里汉元朔六年割穰县卢阳

   乡宛县临駣聚为冠军侯国属南阳郡汉书地理志注应劭曰武帝以封霍去病去病功冠诸军故

   曰冠军后汉晋魏皆因之唐贞观元年省入新城元和志冠军城在临湍县南四十里新城

   故城在邓州西北八十里本穰县地汉成帝绥和二年封赵钦为新城侯后魏太和十二年

   县属南阳郡西魏改临湍隋开皇初复故唐武徳二年移县治虎遥城兼置郦州八年州废属邓州

  贞观三年还治故临湍聚天宝初复曰临湍五代汉曰临濑宋建隆初省入穰县 按临湍城今名

  南古城其南有张村城去临湍十里当即唐之虎遥城也顺阳故城在淅川县东本汉淅

  县之顺阳乡哀帝绥和二年封孔光为博山侯国后汉明帝时更名顺阳皆属南阳郡章帝时封马

  廖为侯邑晋于酂县置顺阳郡而以顺阳县属之刘宋因之萧齐避讳郡县皆改曰从阳建武五年

  没于后魏仍移治顺阳西魏析置郑县寻改为清乡后周又并顺阳入清乡隋开皇初废郡又改为

  顺阳属南阳郡唐武徳六年省县入冠军为顺阳镇宋太平兴国六年复升为县属邓州金省入穰

  城元复为县至元二年省入内乡括地志顺阳故城在穰县西一百四十里明统志内乡县有顺阳

  淅川故城在今淅川县东三十里后魏置县周省唐复置寻废金天兴二年武善自

  顺阳徙治淅川元初省入内乡明成化六年始移今治寰宇记淅川县在邓州西二百里县志淅川

  故城今名马蹬城武善旧作武仙今改南乡故城在淅川县东南本汉折县及顺阳乡

   地后汉建武中改封顺阳侯嘉子参为南乡侯遂置县属南阳郡三国魏置南乡郡晋废属顺阳郡

   咸康中复析置南乡郡宋因之后魏移郡治顺阳改置南乡郡治此西魏置折州隋开皇初郡废大

   业初又改淅州置淅阳郡县废入焉唐初郡县皆废水经注丹水迳南乡县故城东北汉建安割南

   阳右壤为南郷郡逮晋封宣帝孙畅为顺阳王因立顺阳郡而冶南乡故城兴宁末太守王靡之改

   筑今城城北半据在水中春夏水涨望若孤洲矣安山故城在淅川县东南西魏县隋

   志南乡旧置左南乡县并置左乡郡西魏改郡为秀山改县曰安山后周秀山郡废大业初井安山

   县入焉 按县又有龙泉湖里白亭三县俱西魏置属南乡郡后周俱省入南乡旧志白亭店在县

   西三十里即故白亭县丹水故城在淅川县西本古鄀国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秦晋伐

   鄀注鄀在商密秦楚界上小国秦置丹水县汉因之属宏农郡后汉属南阳郡晋宋齐属顺阳郡后

   魏置丹川郡治此后周郡废隋以县属淅阳郡唐省县入淅川括地志丹水故城在内乡县西南一

   百三十里去丹水二百步所谓内郷近西硖口通典内乡本楚之丹邑有汉丹水县故城在今县西

   南寰宇记丹水汉因水名置县今废城在内乡县西南其城南临丹水新都故城

   野县东本新野之都乡汉永始元年封王葬为新都侯国属南阳郡后汉省入新野谓之东乡后汉

   书志新野有东乡故新都新野故城在今新野县治南汉县魏正始中王昶督荆豫诸军

   事自宛徙屯新野晋永宁初进封新野公歆为新野郡王水经注淯水南迳新野县故城西元和志

   新野县晋惠帝立新野郡开皇三年罢郡县属邓州寰宇记邓州新野旧废入穰县九域志穰城县

   有新野镇即古县也元始改置今治𣗥阳故城在新野县东北古曰黄棘史记楚怀王二

   十五年与秦昭王盟于黄棘汉高帝七年封杜得臣为棘阳侯置县汉书注应劭曰在𣗥水之阳故

   名晋属义阳郡惠帝改属新野郡宋大明中属河南郡齐因之后魏置汉广郡治南棘阳兼领西棘

   阳县西魏改郡曰黄冈以西棘阳省入而改南𣗥阳为百宁县后周废郡又省百宁入新野县寰宇

   记棘阳故城古谢国之地有废城在今湖阳县北元统志𣗥阳镇在新野湖阳二县闲即故城也

   河南故城在新野县东北刘宋置宋书州郡志河南江左侨立孝武大明中分沔北为境

   领河南新城河阴𣗥阳襄乡五县惟𣗥阳为实土萧齐因之后没于魏通鉴后魏正始三年梁将王

   茂侵荆州遣雷豹狠袭河南城注河南城当在故𣗥阳县界析县故城在内乡县西北

   本春秋时楚邑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秦人过析隈注析楚邑一名白羽又昭公十八年楚子迁许于

   析实白羽史记楚襄王元年秦发兵出武关取析注邓州内乡县城本楚析邑一名丑汉置析县因

   析水为名后汉属南阳郡晋属顺阳郡宋省后魏置析阳郡于此领东西二析阳县此为西析阳后

   周改曰中乡隋改曰内乡元和志县东南至邓州二百四十里府志内郷有旧县城在今县西北一

   百二十里内乡保即析县城也修阳故城在内乡县西北后魏置修阳县兼置修阳郡水

   经注淅水南流迳修阳县故城北县即析之北乡也后周时郡县皆废菊潭故城

   乡县西北唐开元二十四年析新城置属邓州括地志菊潭城在新城县西北四十里元和志菊潭

   县东南至邓州一百五十里 按颜师古云菊潭即郦县此谓隋之菊潭也唐菊潭本武陶戍之地

   开元闲分临湍三千户置非郦县故城也其故址在今内乡县北六十里菊潭保五代周省入

   县故城在内乡县东北本楚郦邑史记楚襄王十八年楚人说王曰楚之故地汉中析郦可

   得而复有也汉置郦县武帝元封元年封黄同为侯国属南阳郡后汉魏晋宋齐因之后魏析置南

   北郦南郦县属恒农郡北郦县属东恒农郡水经注湍水东南流迳南郦县故城东史记所谓下郦

   也今城亦谓之下郦又谓之南郦其北有北郦城后周复合为郦县隋开皇初改曰菊潭唐属郡州

   五代周显徳五年并入临濑县志今县北十里有栗城即郦城之讹方城故城今裕州治

   本汉堵阳县地后魏置县为襄城郡治西魏改置襄邑郡隋开皇初郡废以县属清阳郡唐贞观九

   年属唐州宋庆历四年废为镇属南阳县元丰元年复为县仍隶唐州金元为裕州治明初省入州

  元和志方城县取方城山为名东南至唐州一百六十里州志有襄邑城在𥙿州南二里堵阳

  故城在裕州东六里本秦阳城县汉改名属南阳郡史记曹参与南阳守𬺈战阳城郭东注应

  劭曰今堵阳后汉书朱祐传建武二年更封堵阳侯注故城在今唐州方城县晋属南阳国刘宋时

  省齐置北襄城于此永泰元年地入于魏改襄城郡西魏改襄邑郡寻废魏书地形志襄城郡治赭

  阳城水经注赭水南迳赭乡以水氏县故曰赭阳 按魏志襄城郡领赭阳县又建城郡亦领赭阳

  县盖建城之赭阳后并入方城故方城县有赭阳城襄城郡治此北平故城在𥙿州东

  南后魏置县为宣义郡治后改襄州北南阳郡治北齐郡废隋改真昌唐初省入方城隋志真昌旧

  曰北平开皇九年改焉唐志方城武徳二年北澧州领方城真昌二县贞观九年省真昌

  阳故城在今舞阳县西战国时魏邑史记魏信陵君谓安釐王曰秦叶县昆阳与舞阳邻汉

  置县高帝六年封樊哙为侯国魏明帝初又封司马懿于此刘宋省齐永明五年陈显达破羌人桓

   天生进据舞阳即故城也水经注陂水东迳舞阳县故城括地志舞阳故城在叶县东十里旧唐书

   地埋志许州舞阳汉县治所在古城内元和十三年移治于吴城镇元和志舞阳县东北至许州一

   百六十里金时又移今治红阳故城在舞阳县西北红山之南汉置县成帝河平元年

   王立为侯国属南阳郡后汉省定陵故城在舞阳县北十五里汉置县属颍川郡后汉更

   始初光武徇昆阳定陵皆下之晋亦曰定陵县属襄城郡后魏皇兴元年改置北舞阳县永安中又

   置定陵郡隋开皇初郡废改县曰北舞仍属颍川郡唐初县废章怀太子后汉书注定陵故城在今

   郾城西北水经注汝水又东南迳定陵县故城北寰宇记定陵城在舞阳县北六十里九域志舞阳

   县有北舞镇即故定陵县也昆阳故城今叶县治战国时魏邑后属秦史记苏秦说魏

   襄王曰南有昆阳又信陵君谓安釐王曰泰叶阳昆阳与舞阳邻是也汉置县属颍川郡后汉更始

   元年光武狗昆阳下之建武二年封傅后为侯邑晋属襄城郡后魏永安中置广汉郡治此北齐县

  省唐初属汝州贞观元年省水经注昆水迳昆阳县城西南盖藉水以氏县也元和志昆阳故城在

  叶县北二十五里元史地理志初即叶县行随州事就置昆阳为属邑至元元年罢州并昆阳入叶

  南安故城在叶县南本汉叶县地后魏太和十三年置郢州十八年改南中府东魏

  天平初改置南安郡领南安南定二县后周郡废改置定南县隋大业初省入叶县 桉隋志叶县

  有东魏定南郡周废为定南县大业初省入盖即故南安郡也叶县故城在今叶县南三

  十里名旧县店春秋时楚邑左传成公十五年楚迁许于叶昭公十八年又迁于析以叶封沈诸梁

  号为叶公史记秦昭襄王十五年取楚叶自后亦曰叶阳汉置县属南阳郡晋因之北魏属南安郡

  齐移襄州于此金泰和中属裕州元至元中移治昆阳而此城废元和志县西北至汝州二百十里

  建城故城在叶县西南本春秋时楚卷邑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楚子使季然郭卷注卷城

  在叶县南为卷筑郭也后汉书郡国志叶有卷城水经注澧水迳建城东建当为卷字魏志襄州建

   城郡太和十八年置景明末罢永熙二年复置领赭阳北方城二县隋志淯阳郡方城县有魏置建

   城郡及建城县后齐并废汝坟故城在叶县东北十五里北齐改昆阳所置隋志颍川郡

   汝坟后齐置汉广郡寻废县志今有汝坟店南召故城旧属南阳县明成化十年始析

   南阳北壤置南召县 本顺治十六年裁并南阳锺离废县在唐县东南后魏置西淮

   郡治锺离县隋志上马有锺离县置洞州洞川郡后周州废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锺离曰洞川县

   大业初废入上马柘林废县在唐县西南后魏置顺阳郡西魏改为柘林郡后周省郡

   改置柘林县大业初废入湖阳县城阳废县在泌阳县南隋书地理志后魏城阳县置

   殷州城阳郡开皇初郡废其县寻省淮南废县在桐柏县界隋书地理志桐柏旧置淮南

   县开皇末改为油水大业初废黙水废县在内乡县北唐书地理志内乡本析县郡治武

   德二年曰析州并置黙水县贞观八年州废省黙水入内乡县志今有北古旧县在内乡县东北马

   山之阳盖即古黙水县也仙凫废县在叶县南唐书地理志大历四年复以叶襄城置仙

   州又析置仙凫县五年州废省仙凫寰宇记仙凫县分叶县南界置河山废县在叶县西

   北魏书地形志鲁阳郡领县河山太和二十一年置隋志犨城后魏置河山县大业初废入焉县志

   今有河山保在叶县西北十馀里犨城在今宝丰县高阳废县在叶县北魏书地形志汉

   广郡高阳太和元年置旧志县北平顶山侧有高阳里盖犹以故县得名吕城在南阳县西南

   三十里周穆王时封吕侯于此国语史伯曰当成周者南有申吕水经注梅溪迳宛西吕城东括地

   志故吕城在南阳西三十里诗地理考郡国志汝南新蔡有大吕亭故吕侯国舆地广记蔡州新蔡

   县故吕国今以左传考之楚有申吕时新蔡属蔡非楚邑当以在宛县为正元统志今南阳县西有

   董吕村即古城申城在南阳县北二十里周宣王时封申伯于此后为楚邑汉书地理志宛本

   申伯国后汉书郡国志宛有屈申城括地志故申城在南阳县北三十里武城在南阳县北一

   名武延城春秋时申地后属楚左传僖公六年蔡穆公将许僖公以见楚子于武城又襄公七年秦

   人侵晋楚子师武城为秦援杜预注武城在宛县北元统志武延城在南阳县北百里明统志俗呼

   西城相近有𪷟城俗呼东城三公城在南阳县东南三十里水经注郭仲产言宛城南三

   十里有城甚卑小相承名三公城汉时邓禹等归乡饯离处也长安城在南阳县南一作小

   长安聚后汉书光武与莽前队大夫甄阜战于小长安注淯阳有小长安聚故城在今邓州南阳县

   南又郡国志淯阳邑有小长安寰宇记小长安城在南阳县南三十七里淯水东皇后城

   在南阳县东北后汉书阴皇后随家属徙淯阳水经注鲁阳关水迳皇后城西建武元年世祖遣侍

   中传俊持节迎光烈皇后于淯阳俊发兵三百馀人宿卫皇后道路归京师盖税舍所在故城得其

   岐州城有二俱在南召县西六十里名东西岐州城后魏置东西二岐州于此

   城在唐县南周申伯自中迁于此诗肃肃谢功召伯营之又中伯番番既入于谢疏申伯先受封

   于中国本近谢今命为州牧故邑于谢诗缉中国在宛谢城在𣗥阳盛宏之荆州记棘阳东北百里

   有谢城水经注谢水岀谢城北城周𮞉侧水世祖建武十三年封樊重少子丹为谢阳侯即其国也

    按朱子诗集传扬之水黍苗以谢为信阳嵩高以谢为南阳故今罗山县亦有谢城盖因诗集传

   而傅会当以此地谢城为正青台城在唐县北七十里接𥙿州界唐元和十二年李诉遣

   方城镇将李荣宗击淮西青台城拔之又元平章刘祥筑青台城以图襄阳今为青台店舜城

   在泌阳县北三十里亦名舜子城众山环抱如城俗讹为舜所居处吴军城在泌阳县东北

   八十里相传呉元济筑光武城在桐柏县东一百十里相传光武起兵时曾屯此

   阳城在桐柏县西三十里澧水之阳齐永明六年魏人筑城于沣阳即此隔城在桐柏县

   西北南北朝宋所置齐永明六年羌人桓天生引魏兵据隔城即此紫城在镇平县西北俗传

   汉安众侯藩邸今犹有遗址又有安国城在县东北三里安众侯刘崇起兵讨莽时所筑东阳

   城在邓州东本汉穰县之东阳聚后汉建武三年延岑自走东阳朱祐等击破之后汉志育阳有

   东阳聚注东阳故城在邓州南州志盖即今之穰东镇魏武城在邓州西南五里馀曹操

   攻张绣时所筑白牛城在邓州东北三十里后汉书安成侯赐传建武三十年封赐子嵩为

   白牛侯注白牛在邓州东州志今为白牛店马圈城在邓州东北七十里汉𣵀阳县地后

   魏置马圈镇南齐永元初陈显达攻马圈拔之梁普通六年曹义宗围魏荆州取顺阳马圈通典魏

   马圈城去襄阳三百里在今邓州穰县北明统志有马尾镇在顺阳保北即古马圈城也龙城

   在淅川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周围六里相传元世祖为太弟时驻兵于此有龙见之瑞因名又县西

   二十里有张陂城周围半里三户城在淅川县西南左传哀公四年晋人执戎蛮子以畀

   楚师子三户注今丹水县北有三户亭后汉桓帝时封河闲孝王子博为三户亭侯即此商于

   城在渐川县西战国时秦地史记张仪谓楚怀王曰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注裴骃曰地在南

   乡丹水闲有商城在其中故曰商于通典今内乡县七里有于村亦曰于中即古商于地县志今南

   乡县南有商于保汉王城在内乡县夏馆山中相传汉高祖所筑城内有试剑池云其西

   有赤眉城房阳城在内乡县东北水经注洱水迳房阳城北汉哀帝四年封孙宠为侯国

   吴城在舞阳县东三十里唐元和中吴元济筑此以拒官军元济平移舞阳县治此后徙今治

   遂为吴城镇金史地理志舞阳县有呉城镇东不羮城在舞阳县西北左传昭公十一

   年楚子城陈蔡不羮注定陵县西北有不羮亭后汉书郡国志襄城有西不羮定陵有东不羮又有

   楚城在县北五十里相传楚平王所筑方城在叶县南左传僖公四年屈完对齐桓公曰楚

   国方城以为城文公三年晋阳处父伐楚以救江门于方城襄公十六年晋荀偃伐楚遂侵方城之

   外注方城山在南阳叶县南史记秦昭襄王八年魏公孙喜韩暴鸢共攻楚方城荆州记叶东界有

   故城始犨县东至瀙水达沘阳界南北联数百里号为方城一谓之长城水经注郦县有故城一面

   号为长城城之西隅其闲相去六百里南北虽无基筑皆连山相接而汉水流其南又楚霸南土欲

   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故号此城为万城或作方城唐城在叶县西南西唐山南因山为

   蒲城在叶县北二十里水经注湛水迳蒲城北京相璠曰昆阳县北有蒲城蒲城北有湛

   水旧志有蒲城店安乐乡在南阳县南后汉建和六年封胡广为侯邑后魏置安乐戍于

   密阳乡在淅川县西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楚鬬克屈御寇以申息之师戍商密注商密

   郑别邑今南乡丹水县汉书地理志丹水密阳乡故商密也蓝乡在新野县东后汉书齐王

   𬙂传𬙂还保棘阳甄阜留辎重于蓝乡𬙂潜师夜袭蓝乡尽𫉬之注比阳有蓝乡又郡国志棘阳有

   蓝乡伯升袭甄阜处 按明统志泌阳县有古蓝乡误南就聚在南阳县南后汉书郡国

   志宛有南就聚夕阳聚在南阳县西北袁山松后汉书贾复从击邓奉追至夕阳聚后汉志

   宛有夕阳聚宜秋聚在唐县东南后汉书齐王𬙂传𬙂会下江兵五千馀人至宜秋注宜

  秋聚名在沘阳县又郡国志平氏县有宜秋聚黄邮聚在新野县东后汉书呉汉与秦丰战

  黄邮水上破之注南阳新野县有黄邮水黄邮聚也百章郭在南召县南水经注淯水东迳

  百章郭北元统志俗讹为擘獐郭永饶冶在南阳县南晋时置冶此地有令掌之后废

  宜阳栅在桐柏县西唐元和中李诉讨吴元济自唐州徙屯宜阳栅即此百花洲

  在邓州城东南隅宋州守范仲淹营为游咏之所又菊台在洲南仲淹尝植菊于此天春园

  在内乡县治内宋邵雍有诗百里奚宅在南阳县西七里张衡宅在南阳县

  北故西鄂城东遗址尚存一名平子读书堂宗资宅在南阳县郭明统志宗为南阳名族

  世居于宛宅负县郭一门仕宦至卿府者三十四人祖逖宅在桐柏县西南桐柏山下有石

  碑存邓晨宅在新野县北二十四里元和志晨起兵新野王莽焚其冢墓洿其宅

  禹宅在新野县板桥里水经注湍水至新野县西北东分为邓氏陂汉太傅邓禹故宅与奉朝

   请西亭侯邓晨故宅隔陂南雍州记禹与邓晨宅隔陂虽垣墙已平基堑可识阴皇后宅

   在新野县东北有捣衣石存焉樊哙宅在舞阳县西北隅有垣基广百步石楼

   阳县北水经注洱水南道侧有二石楼相去六七尺双峙齐竦高可丈七八柱围二丈有馀石质青

   绿光可以鉴其上栾栌承拱雕檐四柱穷巧奇刻妙绝人工题云蜀郡太守姓王字子雅南阳西鄂

   人生三女无男而家累千金父殁一女筑墓二女建楼以表孝思云渐嘉楼在邓州城内宋

   谢绛为州守时建为一郡之胜黄庭坚有诗看花楼在邓州紫金山后旧有月池菊园

   春风阁在邓州治内宋范仲淹建表忠阁在淅川县东三十里宋欧阳修读书于此

   明彭凌霄为建阁升仙阁在裕州东北黄石山葛仙翁修真之所燕居堂

   阳县东六十里元府尹庄文昭建以教阖郡子弟清德堂在唐县治内唐李适之为刺史

   人为作清徳颂宋顿起知州事慕其流风为建堂立碑莱公堂在邓州治内宋寇准尝为

  州守后人追思为建此堂议事堂在新野县儒学内世传先主与徐庶议枉顾诸葛亮于此

  后人建堂今为丈昌祠秋香亭在唐县治内元至正闲建嘉宾亭在邓州治内宋

  范仲淹为州守时建黄庭坚有诗览秀亭在邓州城上宋谢绛为州守时建范仲淹有诗

  兼隐亭在内郷县治内宋邵雍有诗半山亭在内郷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汤河半

  山闲宋张舜民建有洼尊石刻存焉金元好问有乐府心远亭在𥙿州旧方城县治相近

  有美哉亭宋陈与义俱有诗光武台有五一在府城西北一在唐县一在邓州一在新野

  县北二十里一在叶县南二十里读书台在南阳县南明统志西鄂城西南有张平子读

  饲鸦台在南召县北元统志三鸦路中大山侧有石台相传汉光武北趋河朔至此失

  路得鸦引于马前饲之于此曲水台在桐柏县南五里宋庆历闲建台侧石铭犹存

  王台在邓州东南汉高祖所筑玩龙台在叶县内相传叶公好画龙神龙降此唐王维

   讲武台在叶县东二十二里唐武后讲武于此上有温泉樊重石室

   县南故湖阳县界荆州记樊重母畏雷为石宅避之悉以文石为阶今遗址尚存孔嵩旧

   居在南阳县南水经注三公城东有大将军何进故宅城西有孔嵩旧居诸葛草庐

   在南阳县西南七里卧龙冈






                前总纂官张琴恭纂辑

                提调官王广荫恭覆辑

                挍对官李孚忠恭 校

                校对官章诒燕恭覆校

大清一统志

 南阳府

︹关隘︺鲁阳关在南召县北即三鸦路水经注鲁阳关左右连山插汉秀木干云通典向城县

  北有三鸦路元和志鲁阳关在向城县北八十里邓汝二州于此分境荆豫迳途斯为险要 按故

  向城有石川路即百重山为三鸦路第一鸦又北十里有分水岭岭北为第二鸦由故向城而北有

  鲁阳关入汝州鲁山县界为第三鸦皆道狭路深晋张协诗所谓朝登鲁阳关峡路峭且深是也明

  初设鸦路镇巡司今废石夹口关在唐县东北凿石为道北临河南负山仅通车马

  象河关在泌阳县东北一百二十里东出遂平西平北达舞阳叶县为要隘之道旧有巡司

  桐柏关在桐柏县东九十里与信阳州接界亦为桐柏镇旧有巡司塌河关

  州南四十里亦名构林关明𥘉置今废荆子关在淅川县西北三十里有土城周二里金

  正大八年武善由荆子口会邓州军今名荆子关有副将驻此花园头关在淅川县西北

  一百八十里路通陕西商南县本内郷县西南界明成化中改属淅川旧有巡司党子口

  关在内郷县西南一百十里道通湖北光化仙翁关在裕州东北道出汝颍昆阳

  关在叶县西南又有大小关口在县南方城山间路通裕州明初置关于此寻废賖旗店

  巡司在南阳县东九十里 本乾隆十一年置巡司李青店巡司在南召县

  北设巡司及把总驻此西硖口巡司在内乡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有古城设巡司驻

  戍守又魁门关在县西北金斗关在县东北旧置巡司今俱废又有半川亭口在县西北一百六十

  石桥镇在南阳县北五十里九域志县有博望罗渠石桥安众北赵故城六镇

  阳镇在唐县西南金史地理志泌阳有明阳镇县志县西南有绵洋河盖即明阳之讹镇在河

  桐河镇在唐县西五⺊里又名桐河店古路镇在泌阳县泌水东南岸去城二

  饶良镇在泌阳县西七十里或云即隋饶良县治羊栅镇在泌阳县西北七十

  里金史地理志比阳县有羊栅镇吴城镇在桐柏县东五十里又县东六十四里有故县

  镇西北九十里有平氏镇 按舞阳县东三十里亦有吴城镇唐元和中移县治此金徙今治

  桥镇在邓州东金史地理志攘城有顺阳新野穰东板桥四镇㴔滩镇在邓州东四十

  里西枕湍河当襄陕之冲千金镇在邓州西宋史范致虚传靖康二年致虚军岀武关至邓

  州千金镇张村镇在邓州西六十里金史地理志南阳有张村镇九域志穰县有张村曲阿

  延陵刁涧阳管穰东穰廷广晋八镇马尾镇在内郷县顺阳保北即秦汉沮阳故城后魏置

  以拒平台镇在裕州西南金史地理志方城有十台镇又九域志县有肖台许封罗渠

  新塞四镇北舞镇在舞阳县北五十里即隋北舞县元置巡司于此后废九域志舞阳县有

  孟寨北舞顺化三镇临坟镇在叶县界金史地理志叶有临坟镇 按今有坟台店在县东

  南三十里旧县镇在叶县南三十里元置巡司明初废保安镇在叶县南六十里又

  县东北五十里有洛冈镇接襄城县界樵峪寨在淅川县南二十里宋孟珙破金武善屯

  兵于土门村在镇平县南三十里就沙冈凿南北门相传曹操攻张绣凿地道为遁处

  胡村在淅川县西北九十里舆程记自县西北水行四十里至幕围四面皆山又四十里至胡

  湖阳店在唐县南八十里即故县也宛城驿在南阳县治东兼置递运所

  林水驿在南阳县南六十里有驿丞兼置递运所博望驿在南阳县北六十里有驿

  丞兼置递运所湍阳驿在新野县治西旧在城东南今改置赭阳驿在裕州治

  安驿在叶县南六十里有驿丞管巡检事兼置递运所滍水驿在叶县治西北

 ︹津梁︺双桥在南阳县东二十里跨栗河上板桥在南阳县东九十里跨清河上石桥

  有二一在南阳县南十五里一在南阳县北石桥镇瓜里桥在南阳县北四十里即淯水之

  津后汉书郡国志宛有瓜里津刘珍东观淇记邓奉拒光武瓜里水经注淯水迳史定伯碑南又西

  为瓜里津水上有一梁谓之瓜里渡自宛道途东岀堵阳西道方城博望桥在南阳县北博

  驿平氏桥在唐县南十里桐江桥在唐县西三十里官庄桥在泌阳县

  西四十里象河桥在泌阳县东北一百二十五里正善桥在桐柏县东又县西有淮

  三道桥在桐柏县东四十五里明天启七年建 本朝乾隆元年东安桥

  在镇平县东沙沟茱萸河桥在邓州西南四十里穰东桥在邓州东北六十里

  普济桥在淅川县东关外跨小金河即元董达桥明万历十一年改建溧河桥

  野县东二十里木寨桥在内郷县西北其地有鬼门关两旁皆石街延袤数里云溪

  桥在内郷县顺阳保云虹桥在裕州东门外跨潘河陌陂桥在𥙿州东南

  舞泉桥在舞阳县南跨舞水邵奉桥在叶县东八里相近又有廉村桥俱跨昆水上

  望仙桥在叶县南门外相近又有昆水桥沣水桥在叶县南旧县镇北汝坟

  桥在叶县北滍水上明天启中建 本朝乾隆四年湛河桥在叶县北三十里

  河渡在泌阳县南路通信阳州五里河渡在泌阳县西路通唐县南阳又灵稷渡在

  县西二十里亦通唐县南阳渡口㴔滩渡在邓州东㴔滩镇又州西北三里有斜潭渡州

  东北五里有赵河渡七里有湍河渡马蹬河渡在淅川县东三十里又县东南八十里有

  程寛埠口渡南三里有南河渡西关口有西河渡新店渡在新野县南三十里白河经流

  处也路通湖北襄阳县江石渡在新野县西南二十里又有两河渡在县西北三里为湍

  潦二水合向河处路通邓州沙河渡在舞阳县北北舞镇一曰北舞渡淮安渡

  在叶县东四十里沣河下流又县东南有辉河渡干江渡县南有沣河渡县西北有严村渡县北有

  问津渡沙河渡县东北有洛冈渡

 ︹堤堰︺六门堤在邓州西三里亦名鹿门堤汉召信臣所筑宋真宗时知州谢绛复修壅湍水

  注钳卢陂溉田兼障泛溢之害详前六门坡沙窝铺堤在新野县北又有车儿湾堤石

  楼口堤明嘉靖隆庆中屡加修筑又有古堤起自古城西南隅至土邱寺延袤二十五里万历中修

  上石堰在南阳县东北四十里引淯水溉田千馀顷又有马渡蜣螂沙堰诸堰汉召信臣所

  置溉田甚多后汉杜诗晋杜预皆増广之又县东南有稗子堰六轴堰小儿堰羊皮堰李家堰宋家

  堰将军堰岳庙堰虎尾堰张公堰龙王堰竹扒堰聚宝堰乔家堰杏子堰小河堰大河堰波水堰西

  南有陶家口堰毕家堰棠梨堰小石堰西有泉水堰黒龙堰在唐县南又县西南有柳花堰

  莽修堰县北有苇陂堰青台堰泥沟堰在泌阳县东十里又县东有观音堰官堰龙王堰黑

  龙堰西有饶良堰北有粉徐堰碌堰石头堰东北有胡伯川堰祁河堰在邓州东又州

  东有长流堰洋河堰东南有短堰工堰南有白洛堰札口堰西南有双口堰吕公堰西有柳堰得子

  堰倪家堰牛氏堰九重堰姫家堰西北有黑龙堰曲河堰青冈堰黄家堰永安堰小堰北有三郎堰

  东北有白牛堰白马堰竹筲堰马龙堰鹳鹊堰楚堰在邓州西北六十里亦名楚堨相传晋杜

  预所作引湍水溉田元至正问杨彦开修明水乐中萧用谦夏茂同修水经注冠军县西北有楚堨

  高下相承八重周十里方塘蓄水泽润不穷元和郡县志楚堰在临湍县南八里拥断湍水溉田五

  百馀顷旧志又有黙河黑龙三郎白牛等堰皆引湍水永安青冈等堰皆引刁河水溉田石口

  堰在淅川县东又有何家堰旺泉堰王泉堰沱泉堰阮家堰秦家堰杨其堰西有柳家泉堰五海

  堰白浪堰鸡鸣泉堰北有蒿平堰老龙泉堰韩家堰萧家堰黑马堰乌𥙿堰涌泉堰杨母堰洪水堰

  闸峪口堰胡裕堰黄龙泉堰清泉堰磨峪堰蹇掦沟堰三泉堰在新野县东又县东有苦

  竹堰纸坊堰附马堰柳堰土堰长平堰县南有黑龙堰短堰二郎堰县西有藁荐堰县北有蜣螂堰

  石桥堰沙堰棠梨堰眉儿堰黄水河堰在内乡县南又县西南有塔子湾堰十宇堰珍

  珠堰西北有青山河堰马山堰东俞公堰黙河堰木寨堰北峪堰北有长城堰螺蛳河堰郑渠堰三

  层堰揣家堰老高堰西俞公堰西河堰磨石河堰宿家堰又有鬼谷堰白莲堰四渡河堰八迭堰瓦

  屋堰侯公堰梁子堰在裕州境又有霍陂堰月皮堰潘河堰昆水三堰

  县上堰在县西南中堰在东下堰在县东南上闸在邓川南昔时潴水溉田处宋端平二年

  襄阳帅赵范败元兵于上闸即此

 ︹陵墓︺古丹朱墓在淅川县西北七里︹周︺百里奚墓在府城西七里墓前有七

  石俗名七星冢宋玉墓在唐县东华严寺后扁鹊墓在镇平县西北祷𢇻辄愈

  冉墓在邓州新城东巫马期墓在内乡县北二十里沈诸梁墓在叶县南

  三十里后汉书郡国志注皇览曰方城西北三里有叶公诸梁墓近人祠之曰叶公邱︹汉︺张

  玑墓在南阳县东二里仁济桥西玑墓久湮 本朝顺治年间同知张三异访得其处因建祠

  召信臣墓在南阳县南张衡墓在南阳县北水经注洱水迳西鄂县南水北有

  张平子墓墓之东侧坟有平子碑文字悉是古文篆额是崔瑗之辞宋均墓在南阳县东北

  墓前有二石兽踊踞相向状若羚干左刻天禄右刻辟邪字古丈最奇右刻为雷所轰宗资

  墓在南阳县东北 按欧阳修集古录天禄辟邪四字在宗资墓前石兽膊上沈存中笔谈今南

  阳县北宋资碑旁两兽镌其膊一曰天禄一口辟邪而一统志云宋均墓在南阳县东北古城内有

  二兽左刻天禄右刻辟邪论地则皆南阳按方俱在东北两存之以俟考据邓禹墓

  召县西十八里杜茂墓在唐县南洪沙河北岸周勃墓在唐县旧县治北城下

  刘崇墓在镇平县安国城南马武墓在邓川旧城东门外马武山南岑彭墓

  在内乡县西南二十里张释之墓在裕州西北四里韩棱墓在舞阳县西南

  四十韩韶墓在舞阳县西南四十五里樊哙墓在舞阳县北二十四里地名樊

  王乔墓在叶县东南三十里按后汉书本传葬于城东土自成坟诸葛氏墓

  在叶县北平山下有断石幢相传此地有诸葛旧坟墟疑是亮祖茔也石幢为隋开皇二年︹三

  国︺︹魏︺黄权墓在南阳县东北豫山下水经注淯水迳豫山东山南有魏车骑将军黄权

  夫妻二冢地道潜通其冢前有四碑其二魏明帝立二是其子及臣吏所树者也张澹墓

  在邓州西北水经注湍水迳冠军县故城东水西有汉太尉长史张敏碑碑之西有魏征南将军司

  马张澹墓墓有碑︹晋︺范晷墓在淅川县东南九十里丹水东岸︹宋︺贾黯墓

  在邓州西北故冠军城内范镇为墓铭梅询墓在叶县南二十五里︹元︺博都里

  翀墓在淅川县东南百里丹水西岸博都里翀旧作孛术鲁翀今改︹明︺郭云墓

  阳县东门内铉在邓州南地名下刁河有荒邱旧传为铉墓 按铉死节江宁此或

  其先茔也李贤墓在邓州南十里刁可之阳孝子乔玑墓在新野县北三里白

  河南岸弟璋墓亦在焉又县北二里有孝子齐云墓县南五里有孝子周官墓

 ︹祠庙︺忠武祠在府西南卧龙冈即诸葛亮故庐旧为祠以奉之春秋祭祀前代碑文俱存

  二忠祠在府西门外祀唐御史中丞张巡明兵部尚书铁铉三太守祠在南阳县

  豫山之巅祀汉召信臣杜诗晋杜预鐡忠烈祠在邓州珹东南隅祀明铁铉 本朝康熙

  三十三年重建李文达祠在邓州城东南隅祀明大学士李贤三君子祠

  州西𨵿祀唐韩愈宋寇准范仲淹理学名儒祠在内乡县东门内祀元国子祭酒博

  都里翀明万历间改建于县学东北隅积德祠在内乡县北元末有𡊮氏伯仲多财好施

  后以御寇阖门死难乡人立祠祀之双忠祠在裕州城南门内祀明同知郁采监察御史任

  七贞祠在𥙿州南门内祀明烈妇杨氏胡氏刘氏二余氏二赵氏王乔祠

  县南旧县北门外后汉书王乔传乔葬于城东百姓为立庙号叶君祠牧守每班禄皆先拜谒之吏

  人祈祷无不立应汉光武庙在南阳县南光武中兴始基于宛故南阳诸县多立庙祀

  范蠡庙在南阳县南三十里水经注三公城侧有范蠡祠蠡宛人祠即故宅也后汉末

  有范曾为大将军司马讨黄巾贼至此祠为立碑夏侯湛之为南阳又为立庙焉淮渎庙

  在桐柏县东唐书地理志桐柏有淮渎祠府志庙初建于桐柏镇西汉延熙六年移建桐柏镇东历

  代皆有封号明洪武初改称东渎大淮之神 本康熙二十九年重修大殿三十三年   圣

  祖仁皇帝御书灵渎安澜额禹王庙有二一在桐柏县西淮井上一在淅川县西十五里

  白龙庙在邓州东太平村湍河南岸下有石潭时启时闭宋宣和间祷雨辄应赐名惠润尚

  有断高密侯庙有二一在淅川县东南五十里一在新野县南五十里祀汉邓禹

  汉昭烈庙有二一在新野县南关外一在镇平县西南先主山上汉高祖庙

  有二一在𥙿州东三十里一在叶县平顶山东舞阳侯庙在舞阳县治西北祀汉樊哙

  叶公庙在叶县南旧北门外寰宇记在县东北三里古塜前

 ︹寺观︺弥陀寺在南阳县东门外晋永昌三年建今呼为东寺文殊寺在南阳县东南

  唐贞观二年建兴国寺在南阳县东南至和元年崇善寺在南阳县西元至元

  间敕铁佛寺在南阳县东北上石堰东北宋元祐三年栖霞寺在南召县

  西北丹霞山唐长庆四年菩提寺在唐县冶东宋绍圣三年罗汉寺

  柏县东宋元丰八年建永庆寺在桐柏县东北三里宋大观元年福胜寺

  州南关宋天圣中建名胜志寺东北隅有古塔几十三层高百丈中有一井水常泛溢俗呼为海眼

  龙巢寺在淅川县东三十里后魏太和中建龙巢于此故名今其窟尚存又香严寺在

  县东南白崖山唐建久废乾明寺在新野县东南名胜志汉阴皇后故宅后建为寺

  祥寺在内乡县东北宋政和中建天安寺在内乡县东北马山之阳金明昌初重建

  开化寺在裕州城内西北隅宋元丰八年建明洪武二年修 本朝顺治十八年重修

  音寺在𥙿州西南二十里宋元丰八年显庆寺在舞阳县南唐显庆中建开元

  寺在舞阳县治西唐开元中建奉恩寺在叶县河山里唐天宝元年建元妙观

  在南阳县西北二里元至正中建太极观在镇平县治东北佑德观在邓川南

  关元中统二年建回阳观在淅川县东南雷山下唐贞观三年建古铁云板石柱犹存

  奉仙观在内郷县治东宋元祐初建长生观在内乡县南水青山宋淳化中建

  仙翁观在𥙿州东北黄石山葛仙翁上升处唐开元中建双凫观在叶县治东北

  隅唐普济宫在内郷县西石堂山即麻衣子修真之所本名灵堂观唐贞观中敕赐今

  额岁时旱涝皆祷焉本朝康熙二十年重修炼真宫在𥙿川城北后汉湖阳公主所建

  万观宫在𥙿州东北黄石山麓唐开元中建

 ︹名宦︺︹汉︺郑宏刚人宣帝时为南阳太守着治迹条教法度为后所述召信臣寿

  人元帝时迁南阳太守躬耕劝农开通沟渎起水门凡十处以广灌溉歳増田亩至三万顷民得其

  利蓄积有馀禁止奢靡斥罢游遨户口増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号之曰召父翟义

  人成帝时为南阳都尉行太守事威振南阳王常舞阳人更始以常行南阳太守事令专命

  诛赏常性恭俭遵法度南方称之杜诗汲人建武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

  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木排铸为农器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比室殷足时

  人方于召信臣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鲍昱屯留人建武中为比阳长政化仁爱

  境内清静阮况永平中为南阳太守有能名鲁丕平陵人建武初为新野令视事期年

  州课第一鲍德屯留人肃宗时为南阳太守时岁多凶灾惟南阳丰穰吏人爱悦号为神父郡

  学久废德修起黉舎备爼豆黻冕行礼奏乐又尊飨国老宴㑹诸儒百姓劝服周章随人仕郡

  为功曹时大将军窦宪免封冠军侯就国太守行春到冠军犹欲谒之章进谏曰今日公行春岂可

  越仪私交且宪退就藩国祸福难量明府剖符大臣举上进退其可轻乎太守不听章前拔佩刀绝

  马缰乃止韩棱舞阳人永元中迁南阳太守发摘奸盗郡中震怀政号严平法雄

  建平中除平氏长善政事好发摘奸伏贼盗稀发吏人畏爱之南阳太守鲍德上共理状乃迁宛陵

  黄昌馀姚人拜宛令政尚严猛好发奸伏大姓战惧皆称神明赵戒成都人顺帝时

  迁南阳太守纠豪杰恤吏人奏免中官贵戚子弟为令长贪浊者成瑨陕人桓帝时为南阳

  太守郡旧多豪强中官黄门盘牙境界瑨下车振威严以检摄之署郡人岑晊为功曹张牧为贼曹

  吏委心晊牧褒善纠达肃清朝府郡人语曰南阳太守岑公孝宏农成瑨但坐啸王畅

  人桓帝时拜南阳太守奋厉威猛其豪党有衅秽者莫不纠发豪右大震后纳功曹张敞之谏更崇

  寛政慎利简罚教化遂行郡中以奢靡相尚畅常布衣皮褥车马羸败以矫其弊吴树

  人桓帝时为宛令将之官辞梁冀冀宾客布在县界以情托树树对曰卜人奸蠹比屋可诛宛为大

  都士之渊薮侍坐以来未闻称一长者而多托匪人诚非敢闻冀黙然不悦树到县遂诛杀冀客为

  人害者数十人郭晊汤翟人为南阳太守政有名绩刘寛华阴人桓帝时为南阳太守温

  仁多恕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示辱每行县止息亭传辄引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执经对讲见父老

  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刘陶颍阴人除顺阳长县多奸

  猾陶到官宣募吏民有气力勇猛能以死易生者不拘亡命奸赃于是剽轻剑客之徒过晏等十馀

  人皆来应募陶责其先过要以后效使各结所厚少年得数百人皆严兵待命于是覆按奸宄所发

  若神以病免吏人思而歌之曰悒然不乐思我刘君何时复来安此下民种拂𠗂阳人桓帝时

  拜宛令时南阳郡吏好因休沐游戏市里为百姓所患拂出逢之必下车公谒以愧其心自是莫敢

  出者政有能名杨彪华阴人光和中为南阳太守以仁爱为政既去百姓思之秦颉

  初为南阳太守黄巾张曼成攻杀前郡守颉击斩之羊续平阳人中平三年为南阳太守时江

  夏兵赵慈叛续入郡界乃羸服问行采问风谣今长贪洁吏民良猾悉逆知其状郡内惊竦乃发兵

  击赵慈斩之馀贼并诣续降贼既平乃班宣政令候民病利百姓劝服府丞常献生鱼续受而悬于

  庭后又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续妻与子秘俱往郡舎续闭门不内妻自将秘行其资藏

  惟有布衾敝祗裯盐麦数斛而己顾敕秘曰吾自奉若此何以资尔母使与母俱归应余

  中为南阳郡功曹时宛将侯音叛余与太守东里衮迸窜得出音遣骑追逐相及贼便射衮余身当

  箭被七创谓追贼曰我以身代君因涕泣血泪俱下贼见其义烈释衮不害贼去之后余亦命绝

  ︹三国︺︹魏︺田豫雍奴人献帝时迁南阳太守先时郡人侯音反众数千人在山中为盗前

  太守收其党馀五百馀人奏表皆当死豫开其自新之路破械遣之诸囚皆叩头愿自效即相告语

  群贼一朝解散郡内清净杨浚𫉬嘉人献帝时为南阳大守宣德教立学校吏民称之︹晋︺

  杜预杜陵人咸宁中守南阳修召信臣遗迹引𣹑淯诸水灌田万馀顷分疆刋石使有定分公

  私同利众庶赖之号曰杜父吾彦吴人为顺阳内史清身率下威刑严肃众皆畏惧

  尼中牟人为宛令在任寛而不纵恤隐勤政厉公平而遗人事刘璠相人为顺阳内史江

  汉之问翕然归心魏该东阿人为顺阳太守王敦谋逆梁州刺史甘卓不从欲观该去就试

  以敦㫖动之该曰我惟忠于国王公举兵向天子非吾所宜与也及苏峻叛率众救台城病卒

  穆谯国人孝武时为顺阳太守㑹符坚遣众来寇穆战败被执至长安称疾不仕坚又倾国南寇

  穆与关中人士倡义谋袭长安事泄遇害︹南北朝︺︹齐︺刘思忌新野太守魏主引兵

  至新野思忌拒守攻之不克筑长围守之城陷不屈遂遇害︹魏︺韦珍杜陵人孝文初以桓

  诞为东荆州刺史令珍为使与诞招慰蛮左珍至桐柏山穷淮源宣杨恩泽凡所招降七万馀户置

  郡县而还韦孝寛杜陵人普泰中除淅阳郡守时独孤信为新野郡守与孝寛情好款密政

  术俱美荆部吏人号为连璧︹周︺薛慎汾阴人保定初为湖州刺史时界杂蛮夷恒以劫掠

  为务慎乃集诸豪帅具宣朝㫖殷勤戒谕一年之问翁然向化又蛮俗婚娶之后父母虽在即与别

  居慎亲自诱导示以孝慈有数户蛮别居数年遂还侍养风化大行乐逊猗氏人天和初为湖

  州刺史人多蛮左未习儒风逊劝厉生徒加以课试数年之间化冾州境︹隋︺李孝贞

  人开皇中为𫎇州刺史吏民安之苏孝慈扶风人开皇中为析州刺史有惠政柳旦

  解人开皇中为析州刺史有能名张奫清河人高祖时为显州刺史有能名皇甫无

  逸京兆万年人大业中为淯阳太守治为天下最︹唐︺吕子臧河东人武徳初拜邓州刺

  史与马元规并力击朱粲时粲新衄复张臧婴城守会霖雨雉堞摧剥或劝其降曰我天子方伯肯

  降贼乎率麾下数百人赴敌死马元规安陆人持节下南阳与吕子臧击朱粲为所围城䧟

  不屈死之雷四𭅺邓州总管武德三年王世充陷邓州死之陈君宾贞观初为邓州

  刺史州承丧乱之后百姓流冗君宾加意劳徕不期月皆还业明年四方霜潦独君宾所治有年仓

  储充羡蒲虞二州民就食其境太宗下诏劳之鲁炅蓟人明皇时为南阳太守寻迁山南节度

  使保南阳贼使哥舒翰招下不从田承嗣继至被围凡一年昼夜战人至相食城中一鼠直四百卒

  无救至至德二载五月乃率众⿱㓁大 -- 𥤮围走襄阳承嗣尾击旲殊死战贼引去初贼欲剽乱江湖赖炅适

  扼其冲故南夏以完赵矜德宗时为舞阳簿吴少诚反矜誓不从叛以县来归张嘉瑜

  贞元十五年吴少诚陷唐州嘉瑜时为守将死之狄兼谟太原人文宗时为邓州刺史岁

  饥发粟赈济民不流𢓺卢祥会昌人为唐州刺史兴复召信臣陂堰甚有劳𪟝︹宋︺苏

  易简桐山人淳化初知邓州以诗书饬吏事甚得人心赵延进顿邱人淳化中知邓

  州飞蝗不入境下诏褒之寇准下邳人至道初知邓州以寛慈待民民甚德之张知白

  清池人咸平中知邓州㑹关右流佣至境知白既发仓廪又募民出粟以济谢绛富阳人真

  宗时知邓州距州百二十里有美阳堰引湍水溉公田水来逺而少利不及民滨堰筑新土为防岁

  数坏辄调民増筑奸人蓄新茭以时其急往往盗决绛按召信臣六门堰故迹距城三里壅水注钳

  庐陂溉田至三万顷范仲淹呉人仁宗时知邓州后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

  邓许赵尚寛河南人嘉祐中知唐州州经五代乱土旷民稀尚寛乃按视图记得汉召

  信臣陂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馀顷又教民自为支渠转相浸灌四方之民来者请

  以𮎰田计口授之又贷民官钱买耕牛比三年榛莽复为膏腴増户万馀三司使包拯上其事进秩

  赐金民图像以祠王安石苏轼作新田新渠诗以美之高赋中山人继赵尚寛知唐州益募

  两河流民计口给田使耕作陂堰四十四再满再留比其去田増辟三万一千三百馀顷户增万一

  千三百八十岁増税二万二千二百五十有奇玺书哀谕宣布治状以劝天下民为立生祠

  蒙渤海人神宗时知湖阳县议免役法䝉以为不便不肯与议退而条上其害即投劾去

  若冲无丰中知南阳县政治清平修陂堰辟土田比屋殷富岁资丰稔董敦逸

  人元祐初知穰县提举官调民凿马渡港云可溉田二百顷敦逸言于朝以为利不𥙷害核实如敦

  逸言免役夫十六万全旧田三千六百顷刘汲丹棱人建炎初以直龙图阁知邓州金兵来攻

  汲暮得敢死士四百人御之力不敌遂死之金光庭罗源人知南阳县建炎初金人陷南

  阳不屈死吕由诚开封人监邓州酒税临事精敏老吏不能欺㑹营兵𥨸发聚众闭城守贰

  逃匿由诚亲往招谕贼敛兵听令以功迁秩李道相州人为武胜军承宣使武兴蛮杨再兴

  连岁寇掠道破其众擒再兴及其二子︹金︺舒穆鲁兀毅明昌中同知武胜军节度

  事别郡有杀人者屡鞫不伏兀毅讯不数语即具服河东北路田多山坂硗瘠大比时定为上赋民

  力久困朝廷命相地更赋兀毅以三壤法平之民赖其利 舒穆鲁兀毅旧作石抹兀毅今改王

  刘从益浑源人大安𥘉知叶县修学励俗有古良吏风叶自兵兴户减三之一田不毛者万

  七千亩有奇其岁入七万石如故从益请于大司农为减一万流亡归者四千馀家被召卒叶人立

  石颂徳以致哀思乌库里黒汉天兴间权唐州刺史行帅府事镇防军有归宋之谋

  独裕州聂都统一军在州黑汉与之固守宋兵攻益急求救不至城中粮尽人相食黑汉杀爱妾啖

  士士争杀其妻子总领赵丑儿开四门纳家军黑汉率兵巷战军败被𫉬不屈死之 乌库里黑汉

  旧作乌古论黒汉今改正︹元︺梁曾中统十六年除南阳知府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

  而岁赋丝民甚苦之曾请折输布以便民尚野满城人至元二十八年南阳县尹初至官狱讼

  充斥野裁决无留滞涉旬遂无事喜同河西人为南阳县达鲁噶齐居二岁妖贼起抵南阳

  南阳无城无兵喜同见贼势盛与家人诀策励义兵奋力与贼搏贼退明日复至知无后援战愈急

  南阳遂陷喜同⿱㓁大 -- 𥤮围身被数创见执被害 达鲁噶齐旧作达鲁花赤今改正庄文昭

  间为南阳府尹劝民耕种兴水利置义仓建燕居堂以教郡子弟民既殷富教化大行︹明︺段

  坚兰州人成化中为南阳知府召州县学官具告以古人为学之指使转相𭄿诱创志学书院聚

  秀民讲说古今要义及濂洛诸儒遗书建节义祠祀古先烈女去豪强贪墨必尽而讼狱徭赋务底

  于平居数年大治郁采山阴人正徳中为裕州同知流贼率众来攻采与都指挥詹济在籍

  御史任贤共坚守斩𫉬甚多城陷被执采骂贼不辍贼碎其辅颊而死济贤亦不屈被害唐天

  恩常熟人正德中为叶县知县流贼陷城死之岳锺秀山阳人万历中知新野县部内

  多豪猾持长吏短长锺秀课农桑省徭役月朔集父老以孝友勉其子弟久乃化其至诚即豪猾亦

  自敛比归士民泣送数百里署中古木多巢乌亦随车飞噪数日乃还县人作义乌传纪之

  腾蛟黎平卫人崇祯中授南阳知县地当群盗往来腾蛟战守有备贼来辄挫从巡抚陈必谦

  破贼安𦤎山斩首四百馀级又讨平土寇益知名艾毓初米脂人崇祯中授内乡知县毓

  初生长边陲习战事六年冬流贼来犯埋大礟于外城中燃线发之贼死无算遂解去历官右参议

  分守南阳与知府颜日愉郤贼有功贼复至偕总兵猛如虎刘光祚坚守食尽援绝自缢死如虎光

  祚亦死之孙泽盛掖县人为邓州知州崇祯十年张献忠破其城泽盛与同知薛应龄皆战

  颜日愉上虞人崇祯𥘉除叶县知县后以南阳要冲命为知府大治守具十四年贼猝

  至登城日愉击杀之几尽城𫉬全日愉亦负重伤殒于城上赠大仆卿潘宏山阳人崇祯十

  三年为舞阳知县明年李自成罗汝才攻陷南阳纵兵覆所属川县民虑贼屠城请委曲纾祸宏叱

  曰吾守土吏当与土存亡岂能降贼求活耶贼薄城发礟击之多毙城中人潜与贼灼降缚宏以献

  宏怒骂不屈死子登澜亦赴井死刘振世丰润人崇祯中为邓州知州十四年流贼陷城

  振世与吏目李国玺千户余承荫李锡皆抗节死姚运熙山东人崇祯中为南阳知县十

  四年贼攻陷南阳运熙与主簿门迎恩训导杨气开皆死之锺其硕成县人崇祯中为镇

  平知县城陷被执骂贼死龚新南昌人崇祯中为内乡知县流贼陷城不屈死王士昌

  宁州人为泌阳知县崇祯十四年张献忠破信阳𫉬左良玉旗帜假之以登城士昌懐印端坐被㙛

  不屈姚昌祚临晋人崇祯十四年为泌阳知县甫数月遘变手斩数贼力屈死典史雷

  晋暹亦战死邱懋素崇祯十五年为南阳知府李自成再陷南阳懋素骂贼不屈阖门𬒳

  韩醇四川人崇祯中为新野知县流贼陷城不屈死又主簿江朝瀛歙县人典史惠永祯

  朝邑人同时殉节

 ︹本朝︺王燕翼河问人顺治二年知南阳府时拐河土寇未靖燕翼招抚来归地方安堵初赴

  任时单骑就道止以一苍头自随粗衣菲食内乡令某馈一羊裘曰此亦民膏也却之马迪

  吉夏县人顺治二年知邓州修治城池拊循尸口百废俱举流民复业㑹土寇刘二虎率众数万

  掩城迪吉鼔励士民誓以死守粮尽杀牛为食撤屋为薪人无异志贼计穷遁去赵耀

  顺治二年知舞阳县时流氛未息耀中请招抚单骑入裕州土寇李好寨谕降之西平寇渠刘洪

  起亦投戈来附招集流亡民复业者相继胡养素直隶人顺治三年内乡县多善政流寇

  馀党攻城死之张光祁歙县人顺治四年知邓州治尚严明而居心寛厚邓自明季以来佥

  里长解粮当其役者家辄破光祁中请更制立官解法州人感徳若更生祀名宦任克溥

  平山卫人顺治七年除南阳府推官摘奸伏革积弊官吏肃然奉法许鸿翔榆林人顺治十

  一年知叶县时拐河土寇作乱鸿翔练乡兵躬擐甲胄削平之张盖濮州人顺治十五年知舞

  阳县值岁凶民饥盗起荩区画赈济捕缉有方民无流离而盗以息境内戴之如父母云张三

  异汉阳人顺治间任南阳府同知时烽烟初靖郡邑雕敝三异安辑流移劝开硗壤又创兴水利

  蓄泄有方旱涝无患祀名宦田介京山人康熙三年知唐县时邑民为钱粮所累多逃窜者

  介募新垦以抵𮎰粮编现户以补逃丁民困尽除任事三年凡城池公署学校修理咸备祀名宦

  高以永嘉兴人知内乡县招民开垦𮎰芜贷给牛种兼督令树桑麻枣栗自是田畴弥望时

    大兵驻襄阳邻内郷南鄙将吏多出金诱民为奴仆逃则系缧其家室以永莅任甫三日有二悍

   卒夺门称将军命缚人于市以永械送巡抚正其罪邑人𫉬安祀名宦李之性商邱人任

   归徳营把总值吴逆变檄调南阳守御康熙十五年攻魏家寨阵殁   诏加优恤荫二子祀名

   






                前总纂官张琴恭纂辑

                促调官王广荫恭覆辑

                校对官李孚忠恭 校

                校对官章诒燕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