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有效减轻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情况的报告
教育部部长 怀进鹏(受国务院委托)
2022年10月28日于人民大会堂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上)
本作品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22年/第六号
——2022年10月28日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上
  • 相关导览。相关导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
国务院关于有效减轻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情况的报告

——2022年10月28日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上

教育部部长 怀进鹏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受国务院委托,我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有效减轻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称“双减”)、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情况,请予审议。

“双减”是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重大教育改革,是落实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实际举措,事关基础教育体系、教育生态和育人格局,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已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双减”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21年5月21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称《“双减”意见》),为“双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李克强总理在去年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规范校外培训,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一年多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双减”工作扎实推进。下面,我汇报三个方面的情况。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强力统筹推进。“双减”工作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事关人民群众小康生活成色。国务院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双减”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重大政治任务,作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大民生工程,坚持依法治理、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全面系统抓、区分阶段抓、突出重点抓,坚决打好“双减”攻坚战,全力推动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二是加强机制建设,形成工作合力。注重部门联动,建立由20个部门组成的“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在教育部增设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形成横向联动、高效互动的工作合力。推动党政履责,通过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中央网信办和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开展宣传、督办等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上下同频共振,建立“双减”工作专报、信息日报和定期调度督办制度,完善监管平台,实时调度指导,形成上下贯通、一体推进的工作态势。

三是出台配套政策,完善制度体系。坚持问题导向,及时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在实行政府指导价、预收费监管、培训材料管理、从业人员管理、作业管理、课后服务、暑期托管、考试管理、家庭教育等方面明确了具体规定,建立了《“双减”意见》和若干配套文件“1+N”政策制度体系,实现全覆盖、全链条治理。政策层面上细化了具体要求,明确了相应标准,为地方执行提供了具体依据。执行层面上优化了程序、明确了分工、规定了时限、提供了指南,保证落实政策有计划、有力度、有效果。

四是依法开展治理,规范培训秩序。全面强化校外培训监管,不再审批新的学科类培训机构,2021年底前实现“营转非”、“备改审”完成率100%,所有省份出台政府指导价,大力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在寒暑假对学科类培训开展专项行动,严防假期培训泛滥。坚决打击隐形变异违规培训,指导各地建立辨别机制,强化监管执法,各地共发现查处隐形变异违规培训2.4万余起。会同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2022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约谈25家线上平台企业,督促其加强审核把关,下架违规培训内容。严肃查处垄断、价格违法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修订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开展集中整治。加强非学科类培训治理,文化和旅游部、体育总局出台专项管理文件;推动各地分类明确主管部门,28个省份出台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设置标准。

五是推进校内提质,满足学习需求。出台作业管理办法和分学科作业设计指引,提高基础性作业质量;指导各地强化作业统筹,严控作业总量和完成时长,开展优质作业设计大赛和展示交流活动。推动学校每周5天、每天2小时(以下称“5+2”)开展课后服务,充分挖掘校内潜力,统筹用好科普、文旅、体育等校外资源,引进28万名专业人员参与课后服务;不断丰富课后服务项目,学校普遍开展了学科知识辅导答疑,85%以上的学校开设了科普、文艺、体育、阅读等兴趣类活动课程;督促各地通过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方式,落实课后服务经费。强化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推动各地出台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建立学校教学基本规程,加强教研备课;实施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组织开展精品课遴选,引领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建设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现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优质资源4.4万条,日均浏览量达5058万,有效支撑“双减”工作。坚持以改革促“双减”,建立了一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组织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出台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规范中小学招生秩序,推动中考依标命题、难易适度、教考衔接,着力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六是加强跟踪督办,务求工作实效。加强调研指导,先后两次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全覆盖调研指导,开展集中调度12次。充分发挥14万名中小学责任督学作用,推动实现义务教育学校督导全覆盖。组织开展“回头看”,累计排查校外培训机构17.2万个、材料24.3万份、人员40.5万人,推动完成了4614个问题机构整改,巩固前期治理成果。持续开展巡查执法,在周末、节假日期间开展暗访,累计出动执法检查人员132万人次;加强线上培训机构监管,组织开展线上日常巡查,发现1600多条违规线索,对66个违规培训机构给予了处罚,共关停下架了199个违法违规教育类网站和移动应用程序(APP)。核查举报线索,在“微言教育”、“中国教育督导”等新媒体开设举报专栏,设立“双减”曝光台,对4万余条群众投诉举报线索逐条进行了核查处理。

七是加大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双减”意见》印发后,及时发布新闻稿、答记者问,先后召开8次“双减”相关的新闻发布会、通气会,介绍工作进展,系统做好解读。对校外培训广告进行全面排查清理,2021年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共办结校外培训广告案件2119件。举办全国培训班,深入解读政策精神,防止执行跑偏。召开试点城市推进会,加强示范引领。在全媒体平台开设专题专栏专版,累计在央媒播发新闻报道1.8万余条,宣传推广77个地方典型经验和102个校内减负提质案例。召开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制作“双减”明白卡、宣传片及短视频,部署开展全国首个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发布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凝聚社会共识、营造改革氛围。

二、形势研判

经过各方不懈努力,校外培训市场“虚火”大幅下降,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校内减负提质受到普遍欢迎,全社会支持和认可“双减”改革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一是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有效减轻。87.8%的学生认为作业量明显减少,90%以上的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课后服务基本实现“5+2”全覆盖,92%以上的学生自愿参加了课后服务,88.3%的学生表示喜欢学校的课后服务;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由原来的12.4万个压减至4932个,压减率96%,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由原来的263个压减至34个,压减率87.1%,绝大多数学生校外培训时长较“双减”前减少了50%以上。二是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学科类培训收费在政府指导价标准出台后平均下降4成以上;全国价格监测预警系统显示,非学科类培训价格总体平稳。三是教育观念正在发生积极转变。广大教师更加注重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落实“双减”作出积极贡献;“健康第一”的育儿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广大家长更加关心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盲目报班趋势得到扭转。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双减”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一是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难题还需破解。有的机构以“高端家政”、“众筹私教”、“住家教师”等名义违规开班,隐蔽性强,存在发现难、取证难、查处难的问题。有的机构表面关门闭店,实则转移到居民楼、酒店、咖啡厅等隐秘地点违规开展培训。还有机构提供线下“一对一”家教服务,或通过通讯软件开展线上培训。

二是非学科类培训监管还存在短板。非学科类培训种类繁多,行业属性突出,涉及多个部门,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机构底数尚未完全摸清,还存在监管盲区。部分地方部门协同不足,在资质审核、预收费监管等基础性工作上进展缓慢,没有形成治理合力。资本从学科类培训撤离后,有的流向非学科类培训领域,亟待加强引导和规范,防止过度逐利。

三是校内提质增效还存在差距。有的学校作业设计水平不高,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还不够强。有的学校课后服务质量不够高,校外资源统筹不足,服务内容还不够丰富。有的地方部分教师负担偏重,工作时间长、压力大,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减轻教师负担。

四是风险防范处置仍存在薄弱环节。受新冠肺炎疫情散发影响,各地校外教育培训断续停业,机构倒闭、人员失业、家长退费难等风险明显上升。一些地方对培训内容审核不到位,亟待规范管理。一些地方治理水平不高,执行方式简单粗暴,极易产生风险。

五是宣传引导工作效果还不够明显。一些地方政府教育政绩观不科学,过度关注升学率,加剧了教育功利化倾向。社会用人导向仍存在偏差,重学历轻能力现象普遍存在。家长观念始终存在“怕吃亏”的心理,担心“我减你不减”,引导转变教育观念仍任重道远。

经过“双减”一年多来的实践,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和家长教育焦虑深层次原因的认识。从教育内部来讲,主要是职普协调发展和中高考竞争性选拔;从教育外部来讲,主要是就业竞争压力以及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这些内外部问题层层传导,导致学生学业压力较大,引发家长教育焦虑,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全面系统深化改革。

三、下一步工作考虑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增强落实“双减”决策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坚持“巩固、深化、防风险”的思路,巩固前期治理成果,充分发挥部门合力,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坚决防止旧态重演;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综合推进体系结构、考试评价、教师队伍、优质均衡等系统改革,务求做到标本兼治;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做好各利益相关方工作,确保社会大局稳定。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巩固成果,严防反弹。保持声势不减、力度不减,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治理,完善黑白名单制度,严惩重罚违规行为,并向社会公开通报。强化非学科类培训监管,指导各地压实主管部门责任,抓紧制定设置标准,严格准入程序,完善日常监管体系。健全培训机构“爆雷”、“冒烟”监测预警制度,建立风险台账,跟踪督促指导,保持风险机构“动态清零”。加强转型引导,依托行业协会搭建培训机构转型指导、人员就业帮扶等平台,为企业纾困解难,确保改革稳妥推进。

二是夯实校内,提升水平。进一步提高作业设计水平,在“压总量、控时间”的基础上,注重“调结构、提质量”,深入开展优质作业设计与展示交流活动,广泛汇聚共享优质作业资源,不断提高作业设计的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提高课后服务水平,研究制定课后服务指南,完善课后服务信息化管理,加强资源建设,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等方式统筹利用社会资源,不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更好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健全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机制,使非学科类培训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广先进教育教学方法,加强教师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术培训,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常态化广泛应用,以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是综合改革,系统推进。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入推进破“五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进一步提高中考、高考命题质量,加强试题的基础性,突出关键能力考查,充分发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中考、高考录取中的作用;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落实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观念,营造良好教育生态。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指导意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

四是加强法治,促进规范。立足当前,强化执法,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治理,理顺执法工作机制,配齐配强执法力量,加强执法人员专项培训,统筹各方资源,推进综合执法,提升治理的整体效能。着眼长远,完善立法,出台校外培训行政处罚办法和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加快推动校外培训监督管理立法,进一步发挥法治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

五是强化保障,提供支撑。督促地方全面落实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指导保障不足的地区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将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补助。关心解决教师负担过重问题,督促落实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切实减少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保障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积极推广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按照编制标准配足配齐教师,畅通校外专业人员参与学校课后服务途径。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教师激励机制,深化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科学有序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促进优质师资均衡配置。

六是持续宣传,营造氛围。引导地方政府减少对升学率的过度关注,大力宣传各行业、各学历层次劳动者自立自强、勤劳创新致富的典型,引导用人单位树立科学用人评价导向。利用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多种途径,加强“双减”政策解读和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理念和正确教育观念。全面总结“双减”一周年宣传工作经验做法,立足新情况新问题,坚持用事实和效果说话,呈现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营造良好氛围。

长期以来,全国人大对教育工作十分关心,给予了大力支持,多次赴广东、浙江、湖南、湖北等地进行“双减”专题调研,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建议,充分体现了对“双减”工作的高度重视,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认真研究落实全国人大和各位委员意见,深化“双减”改革,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