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六 增壹阿含经
卷第十七
卷第十八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七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四谛品第二十五

(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四谛之法。云何为四?所谓初苦谛,义不可尽,义不可穷,说法无尽。第二者苦习谛,义不可尽,义不可穷,说法无尽。第三者苦尽谛,义不可尽,义不可穷,说法无尽。第四者苦出要谛,义不可尽,义不可穷,说法无尽。

“彼云何名为苦谛?所谓苦谛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离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阴苦,是谓名为苦谛。

“彼云何名为苦习谛?所谓习谛者,爱与欲相应,心恒染著,是谓名为苦习谛。

“彼云何名为苦尽谛?所谓尽谛者,欲爱永尽无馀,不复更造,是谓名为苦尽谛。

“彼云何名为苦出要谛?所谓苦出要谛者,谓贤圣八品道,所谓正见、正治、正语、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谓名为苦出要谛。

“如是,比丘!有此四谛,实有不虚,世尊之所说,故名为谛。诸有众生,二足、三足、四足,欲者、色者、无色者,有想、无想者,如来最上。然成此四谛,故名为四谛。是谓,比丘!有此四谛。然不觉知,长处生死,轮转五道。我今以得此四谛,从此岸至彼岸,成就此义,断生死根本,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今有四諦法,  如實而不知,
   輪轉生死中,  終不有解脫。
   如今有四諦,  以覺以曉了,
   以斷生死根,  更亦不受有。

“若有四部之众,不得此谛,不觉不知,便随五道。是故,诸比丘!当作方便,成此四谛。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四法,多饶益人。云何为四?第一法者当亲近善知识,第二者当闻法,第三者当知法,第四者当法法相明。是谓,比丘!有此四法,多饶益人。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成此四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若如来出现于世时,便有四未曾有法出现于世。云何为四?此众生类多有所著,若说不染着法时,亦复承受,念修行之,心不远离。若如来出现于世时,有此四未曾有法出现于世,是谓初未曾有法出现于世。

“复次,阿难!轮转不住,恒在五道,正使欲说法时,亦复承受,心不远离。若如来出现世时,有此二未曾有法出现于世。

“复次,阿难!此众生类,恒怀㤭慢,不去心首,若使说法,亦复承受,心不远离。然复,阿难!此众生类,恒怀㤭慢,不去须臾,设复说法时,亦复承受,是谓第三未曾有法出现于世。

“复次,阿难!此众生类,无明所覆,设复说有明法时,亦复承受而不忘失。若复,阿难!说此有明、无明法时,而心意柔和,恒喜修行。是谓,阿难!若如来出现世时,便有此四未曾有法出现于世。若有多萨阿竭现在时,便有此四未曾有法出现于世。是故,阿难!当发喜心向如来所。如是,阿难!当作是学。”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担,亦当说持担人,亦当说担因缘,亦当说舍担。汝等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今当说。”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是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担?所谓五盛阴是。云何为五?所谓色、痛、想、行、识阴,是谓名为担。

“彼云何名为持担人?所谓持担人者,人身是也。字某、名某,如是生,食如是食,受如是苦乐,寿命长短,是谓名为持担人。

“彼云何名为担因缘?所谓担因缘者,爱着因缘是。与欲共俱,心不远离,是谓名为担因缘。

“彼云何名为当舍离担?所谓能使彼爱永尽无馀,已除、已吐。是谓,比丘!名舍离担。

“如是,比丘!我今已说担,已说担因缘,已说持担人,已说舍担,然诸如来所应行者,我今已办。若树下、空处、露坐,常念坐禅,莫行放逸。”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當念捨重擔,  更莫造新擔,
   擔是世間病,  捨擔第一樂。
   亦當除愛結,  及捨非法行,
   盡當捨離此,  更不復受愛。

“是故,诸比丘!当作方便,舍离于担。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四生。云何为四?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彼云何名为卵生?所谓卵生者,鸡、雀、乌、鹊、孔雀、蛇、鱼、蚁子之属,皆是卵生。是谓名为卵生。

“彼云何名为胎生?所谓人及畜生,至二足虫,是谓名为胎生。

“彼云何名为因缘生?所谓腐肉中虫、厕中虫、如尸中虫。如是之属,皆名为因缘生。

“彼云何名为化生?所谓诸天、大地狱、饿鬼、若人、若畜生,是谓名为化生。是谓,比丘!有此四生。诸比丘舍离此四生,当求方便,成四谛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

闻如是:

一时,尊者舍利弗、尊者目揵连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

尔时,舍利弗告诸比丘:“世间有此四人。云何为四?所谓第一人者与结相随,然内有结而不知。或有一人与结相随,然内有结如实知之。或有一人不与结相随,然内无结如实而不知。或有一人不与结相随,然内无结如实知之。

“诸贤当知,第一人者与结相随,然内有结而不知,此二有结人中,此人最为下贱。所谓彼第二人与结相随,内有结如实知之,此人极为妙。彼第三人不与结相随,内无结如实而不知,此人于二无结人中,此人最为下贱。所谓彼第四人不与结相随,内无结如实知之,此人于无结人中最为第一。诸贤当知,世间有此四人。”

是时,尊者目连问舍利弗曰:“有何因缘,有结相随人,一人下贱,一人最妙?复有何因缘,此二无结人相随,一人下贱,一人最妙?”

舍利弗对曰:“彼与结相随,内有结如实不知。彼人作是念:‘我当作净想。’彼便思惟作净想。当作净想时,便起欲心,以起欲心已,便有贪欲、瞋恚、痴心而命终。尔时,不求方便,灭此欲心,便有瞋恚、愚痴之心而命终。目连当知,犹如有人诣市买得铜器,尘土垢坌,极为不净。彼人不随时摩抆,不随时净洗,然彼铜器倍更生垢,极为不净。此第一人亦复如是,与垢相随,内有结如实不知,彼便作是念:‘我当思惟净想。’已思惟净想,便生欲心,已生欲心,则有贪欲、瞋恚、愚痴而命终,不求方便,灭此欲心。

“彼第二人与结相随,内有结如实知!‘我今可舍净想,思惟不净想。’彼已舍净想,思惟不净想,彼以思惟不净想,便不生欲心,求方便,不得者得、不获者获、不及者及,便无贪欲、瞋恚、愚痴,亦复无结而命终。犹如有人从市中买得铜器,尘垢所染,彼人随时修治,洗荡使净。此人亦复如是。与结相随,内有结如实知之。彼人便舍净想,思惟不净想,彼思惟不净想,更求方便,不得者得、不获者获、不作证者教令得证,已无欲心、无瞋恚、愚痴而命终。是谓,目连!有此二人与结相随,一人下贱,一人最妙。”

目连曰:“复以何因缘,使此二人不与结相随,一人下贱,一人最妙?”

舍利弗曰:“彼第三人不与结相随,内无结如实而不知。彼便作是思惟,我不求方便思惟,不得者得、不获者获、不作证者而作证。彼人有欲心、瞋恚、愚痴所缚而命终。犹如有人诣市买铜器,尘垢所染,然不随时洗治,亦不随时修治;此第三人亦复如是,不与结相随,内无结如实不知,亦不作是学,我当求方便,灭此诸结;而有贪欲、瞋恚、愚痴之心而命终。

“彼第四人不与结俱,内无结如实知之。彼便作是思惟,求方便,不得者得、不获者获、不作证者令作证。彼以无此结而命终,犹如有人诣市,得好铜器极净洁,复加随时修治,磨洗其器。尔时,彼器倍复净好,此第四人亦复如是,不与结相随,内无结如实知之,彼便作是思惟,求方便,不获者获、不得者得、不作证者而作证,彼便无结使贪欲、瞋恚、愚痴,身坏命终。是谓,目连!有此二人不与结相随,内无结如实知之,一人为上,一人下贱。”

是时,尊者目连问舍利弗曰:“何以故名曰结?”

舍利弗曰:“目连当知,恶不善法,起诸邪见,故名为结。或复有人而作是念:‘如来问我义已,然后与诸比丘说法,不问馀比丘义,而如来与比丘说法。’或复有是时,世尊语馀比丘而说法,然不语彼比丘如来说法。‘如来不语我与比丘说法。’或有不善,或有贪欲。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俱不善。

“或复有时,比丘作是念:‘我恒在诸比丘前而入村乞食,不使馀比丘在比丘前而入村乞食。’或有是时,馀比丘在前而入村乞食,不使彼比丘在比丘前而入村乞食。‘我不在比丘前而入村乞食。’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俱不善。

“目连当知,或复有是时,比丘作是念:‘我当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不使馀比丘先比丘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或复有时,馀比丘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不使彼比丘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我不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俱不善。

“或复有时,比丘作是念:‘我食已与檀越说法,不使馀比丘食讫与檀越说法。’或复有时,馀比丘食竟与檀越说法,不使彼比丘食竟与檀越说法。‘不使我食竟与檀越说法。’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俱不善。

“或复有时,比丘作是念:‘我当至园中,与长者婆罗门说法,不使馀比丘至园中,与长者婆罗门说法。’或复有时,馀比丘至园中,与长者婆罗门说法,不使馀比丘至园中,与长者婆罗门说法。‘不使我至园中,与长者婆罗门说法。’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俱不善。

“或复有时,比丘作是念:‘我今犯戒,使诸比丘不知我犯戒。’或复有时,彼比丘犯戒,诸比丘知此比丘犯戒,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俱不善。

“或复有时,比丘作是念:‘我今犯戒,不使馀比丘语我言犯戒。’或复有时,彼比丘犯戒,馀比丘语言犯戒。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俱不善。

“或复有时,彼比丘作是念:‘我今犯戒,使清净比丘告我,不使不清净比丘告我。’或复有时,不清净比丘告彼比丘言:‘彼比丘犯戒。’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俱不善。

“或复有时,比丘作是念:‘我今犯戒。若有比丘告我者,当在屏处,不在大众之中。’或复有时,彼比丘犯戒,在大众中告语,不在屏处。比丘复作是念:‘此诸比丘在大众中告我,不在屏处。’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俱不善。

“目连当知,此诸法之本,兴起此行者,名为结使。目连!复知诸有四部之众,犯此行者,皆共闻知。虽言我行阿练若,在闲静之处,正使著五纳衣,恒行乞食,不择贫富,行不卒暴,往来住止,坐起动静,言语默然,彼比丘作是念:‘使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斯诸梵行者,恒来供养我。’彼比丘虽有是念,然四部众亦不随时供养。所以然者,以彼比丘恶不善行未除故,见闻念知。犹如有人,一铜器极为清净,复以不净盛着铜器中,复以馀器盖其上,持行诣国界。众人见已,问彼人曰:‘君所持者是何物乎?我等欲得观见。’是时,众人素既饥俭,谓呼:‘是好饮食。’寻发器盖,然是不净,皆共得见。此比丘亦复如是。虽有阿练若行,随时乞食,著五纳衣,正身正意,系念在前,彼虽生此念:‘欲使诸梵行者,随时来供养。’然复诸梵行人,不随时供养。所以然者,以彼比丘恶不善法结使未尽故。

“目连当知,诸有比丘无此恶不善法,结使已尽,见闻念知,虽在城傍行,犹是持法之人。或受人请,或受长者供养,彼比丘无此贪欲之想。是时,四部之众及诸梵行者,皆来供养。所以然者,以彼比丘行清净故,皆见闻念知。犹如有人有好铜器,盛好饮食,气味极香,复以物盖其上,持行诣国界,众人见已,问彼人曰:‘此是何物,我等欲得观见。’时寻发看,见是饮食,皆共取食。此亦如是,比丘见闻念知,虽在城傍行,受长者供养,彼不作是念:‘使诸梵行者来供养我。’然复诸梵行者,皆来供养之。所以然者,以彼比丘恶不善行以除尽故。是故,目连!以此诸行故,名为结使。”

是时,尊者大目揵连叹曰:“善哉!善哉!舍利弗!所以然者,我昔游此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到时着衣持钵,入罗阅城乞食,至彼车师舍,在门外默然而立。是时,彼工师手执斧而斫材。是时,更有长老工师有少事缘,来至此工师舍。是时,彼工师修治材板。是时,彼老工师而生此念:‘此小工师斫材如我意不?我今当观之。’是时,彼工师所嫌之处,彼工师尽取斫之。是时,彼老工师甚怀欢喜,而作是念:‘善哉!善哉!卿所斫材尽如我意。’此亦如是,诸有比丘心不柔和,舍沙门行,心怀奸伪,不从沙门之法,性行粗踈,不知惭愧,强颜耐辱,为卑贱行,无有勇猛。或喜多忘失,不忆所行,心意不定,所作错乱,诸根不定,然今尊者舍利弗观察性行已,而修治之。

“诸有族姓子,以信坚固,出家学道,甚恭敬戒,不舍沙门贤圣之法,无有幻伪,不行卒暴,心意柔和,言常含笑,不伤人意,心恒一定,无有是非,诸根不乱。彼闻尊者舍利弗语已,便自承受,亦不忘失。犹如若男、若女,端正无双,极自沐浴,著好新衣,用香涂身。若复有人,复加以优钵华,持用奉上,彼人得已,即著头上,欢喜踊跃,不能自胜。此亦如是,若有族姓子,以信坚固,出家学道,恭敬于戒,不失沙门之法,无有幻伪,不行卒暴,心意柔和,言常含笑,不伤人意,心恒一定,无有是非,诸根不乱。彼从尊者舍利弗闻是语已,甚怀欢喜,不能自胜,而受其教。如此诸族姓子说此法教。”

尔时,诸贤各各闻其所说,欢喜奉行。

(七)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四果。云何为四?或有果生而似熟,或有果熟而似生,或有果熟而似熟,或有果生而似生。是谓,比丘!世间有此四果。世间有此四人,亦复如是。云何为四?或有人熟而像生,或有人生而像熟,或有人生而似生,或有人熟而似熟。

“何等人生而似熟?或有人往来行步不行卒暴,眼目视瞻恒随法教,着衣持钵亦复随法行步,视地不左右顾望;然复犯戒不随正行,实非沙门而似沙门,不行梵行而自言行梵行,尽坏败正法,根败之种,是谓此人生而像熟。

“彼人云何熟而像生?或有比丘性行似踈,视瞻不端,亦不随法行,喜左右顾视;然复精进多闻,修行善法,恒持戒律,不失威仪,见少非法,便怀恐惧,是谓此人熟而像生。

“彼云何人生而像生?或有比丘不持禁戒,不知行步礼节,亦复不知出入行来,亦复不知着衣持钵,诸根错乱,心着色、声、香、味、细滑之法,彼犯禁戒,不行正法,不是沙门而似沙门,不行梵行而似梵行,根败之人,不可修饰,是谓此人生而似生。

“彼云何有人熟而似熟?或有比丘持戒禁限,出入行步不失时节,看视不失威仪;然极精进,修行善法,威仪礼节皆悉成就,见小非法,便怀恐怖,况复大者,是谓此人熟而似熟。

“是谓,比丘!世间有此四果之人,当学熟果之人。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日空中有随岚风,设复有飞鸟至彼者,若鸟、鹊、鸿、鹄值彼风者,头脑、羽翼各在一处。此间一比丘亦复如是。舍禁戒已,作白衣行,是时三衣、钵器、针筒六物之属各在一处,犹随岚之风吹杀彼鸟。是故,诸比丘!当修行梵行。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九)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比丘当知,有此四鸟。云何为四?或有鸟声好而形丑,或有鸟形好而声丑,或有鸟声丑形亦丑,或有鸟形好声亦好。

“彼云何鸟声好而形丑?拘翅罗鸟是也。是谓此鸟声好而形丑。彼云何鸟形好而声丑?所谓鸷鸟是也。是谓此鸟形好而声丑。彼云何鸟声丑形亦丑?所谓兔枭是也。是谓此鸟声丑形亦丑。复有何鸟声好形亦好?所谓孔雀鸟是也。是谓此鸟声好形亦好。是谓,比丘!有此四鸟,当共觉知。

“此亦如是,世间亦有四人似鸟,当共觉知。云何为四?于是,或有比丘颜貌端政,出入行来,着衣持钵,屈申俯仰,威仪成就;亦复不能有所讽诵诸所有法,初善、中善、竟善,不能承法之教,亦复不能善讽诵读。是谓此人形好而声不好。

“复有何等人声好而形丑?或有一比丘出入行来,屈申俯仰,着衣持钵,威仪不成就,恒好广说;然复彼人精进持戒,闻法能知所学,多闻诸所有法,初善、中善、竟善,义理深邃,具足修梵行,然复彼法善持善诵。是谓此人声好而形丑。

“彼复有何等人声丑形亦丑?或有一人犯戒、不精进、不多闻,所闻便失;彼于此法,应具足行梵行,然不肯承受。是谓此人声亦丑形亦丑。

“彼何等人声亦好形亦好?或有比丘颜貌端政,出入行来,着衣持钵,不左右顾视;然复精进修行善法。然戒律具足,见小非法,尚怀恐惧,何况大者!亦复多闻,所受不忘,诸所有法,初善、中善、竟善,修其善行,如此之法,善讽诵读。是谓此人声好形亦好。

“是谓世间有此四人,在世间者,当共觉知。是故,诸比丘!当学声好形亦好。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云。云何为四?或有云雷而不雨,或有云雨而不雷,或有云亦雨亦雷,或有云亦不雨亦不雷,是谓四种云。世间四种人而像云,何等四人?或有比丘雷而不雨,或有比丘雨而不雷,或有比丘亦不雨亦不雷,或有比丘亦雨亦雷。

“彼云何比丘雷而不雨?或有比丘高声诵习,所谓契经、祇夜、受决、偈、本末、因缘、已说、生经、颂、方等、未曾有法、譬喻。如是诸法,善讽诵读,不失其义;不广与人说法。是谓此人雷而不雨。

“彼云何人雨而不雷?或比丘有颜色端政,出入行来,进止之宜,皆悉具知,修诸善法,无毫厘之失;然不多闻,亦不高声诵习,复不修行契经、本末、授决、偈、因缘、譬喻、生经、方等、未曾有法,然从他承受,亦不忘失,好与善知识相随,亦好与他说法。是谓此人雨而不雷。

“彼何等人亦不雨亦复不雷?或有一人颜色不端政,出入行来,进止之宜,皆悉不具,不修诸善法;然不多闻,亦不高声诵习读,复不修行契经至方等,亦复不与他说法。是谓此人亦不雨亦不雷。

“复有何等人亦雨亦雷?或有一人颜色端政,出入行来,进止之宜,亦悉具知,好喜学问,所受不失;亦好与他说法,劝进他人,令使承受。是谓此人亦雷亦雨。是谓,比丘!世间有此四人。是故,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谛.饶益.阿难  重担.四生.结  四果.随岚风  四鸟.雷在后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