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卷上

大唐至相寺沙门释智严译

诸经要集四十二部,凡菩萨行门总六十六条,具列如后。

第一、出《象腋经》(显说三条行)

解六波罗蜜行。

修行菩萨为众生故,生于六趣受诸快乐。

菩萨行空喻。

第二、出《说妙法决定业障经》(显说三条行)

教菩萨行,表善知识。退菩提因,虽谤法,法入耳故,当成佛道。

解二十四种大乘名号。

第三、出《维摩诘所问经》(显说二条行)

解佛种性因,发起修行菩萨行。

解出家因缘功德。

第四、出《方广如来智经》(显说二条行)

解非善知识不应同居,挍量声闻道行与修行菩萨行深浅。

第五、出《胜义谛品经》(显说二条行)

修行菩萨起十种行愿速成佛道。解修行菩萨十种戒行成就六波罗蜜。

第六、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显说四条行)

修行菩萨初修檀波罗蜜因无散乱发起菩提。

解修行菩萨恐散乱菩提心故摄念六波罗蜜。

解释烦恼因缘。

解修行菩萨。初发起菩提心专持六波罗蜜

第七、出《花严经善财童子经》(显说一条行)

初修行菩萨发起菩提,挍量声闻道行譬喻。

第八、出《宝髻所问经》(显说一条行)

解修行菩萨清净持戒,行修六波罗蜜。

第九、出《演法师品经》(显说二条行)

修行菩萨挍量声闻法教,又解于诸刹土修行菩萨行门。

第十、出《决定毗尼经》(显说二条行)

解修行菩萨及声闻行人如何住持戒行。

解三毒轻重因。

第十一、出《遍清净毗尼经》(显说二条行)

挍量修行菩萨戒行、挍授声闻戒行,调伏其心。

已上一十一部入上卷

第十二、出《海慧菩萨所问经》(显说八条行)

修行菩萨纵犯六波罗蜜,善巧方便而能成就不犯。

佛说般若波罗蜜深义,引喻挍量声闻与菩萨轻重。

修行菩萨初发菩提心实能忍辱,不令邪魔退失菩提。

解忍身、口、意三业不动,成就六波罗蜜。

解观行成就六波罗蜜念门。

解八种功德与烦恼和杂喻。

解四种善行。

解修行菩萨所修道行有十二种邪魔障道央俱馀钩。

第十三、出《戏乐严经》(显说一条行)

解修行菩萨善巧方便五欲因缘,然则劝令发起菩提因而度脱无量众生。

第十四、出《善巧方便经》(显说一条行)

修行菩萨习学声闻行犯重障因。

第十五、出《胜积品经》(显说一条行)

喻修行菩萨退入声闻行。

第十六、出《如来藏经》(显说一条行)

观念如来忍辱因果。

第十七、出《金光上胜毗尼经》(显说一条行)

金光胜童女发十种行,愿放出家,心开意解。

第十八、出《降伏魔经》(显说一条行)

魔为菩萨说二十种魔障应当自觉不取。

第十九、出《富娄那所问经》(显说一条行)

修行菩萨为恶知识故,四种因缘退舍菩提。入声闻解脱

第二十、出《宝童子天人所问经》(显说一条行)

修行菩萨与声闻挍量道行——四种实语不妄、诸行无厌。

第二十一、出《宝积经》(显说一条行)

修行菩萨与声闻挍量法行。

右已上一十部入中卷

第二十二、出《虚空藏菩萨所问经》(显说一条行)

说修行菩萨有四十五种魔障,若能觉悟兼能超度四魔。

第二十三、出《如来境界经》(显说一条行)

有诸比丘于迦叶如来问法故于今不忘,当生弥勒三会。

第二十四、出《阿阇世品经》(显说一条行)

解三乘藏菩萨因,又解上座因。

第二十五、出《离垢菩萨所问经》(显说一条行)

空中有菩萨众下佛所,是等现身,是女人为发菩提心故转为男子。

第二十六、出《文殊师利菩萨所问经》(显说一条行)

修行菩萨修习二种行,获十种善根利益。

第二十七、出《光明遍照品经》(显说一条行)

诸有比丘随佛在于逝多林中,不见如来威神圣德——喻诸菩萨福力殊胜于声闻。

第二十八、出《出生菩提经》(显说二条行)

说三种佛地,又说三乘高下因缘。

第二十九、出《宝聚经》(显说一条行)

初发菩提心人功德多于恒河沙数罗汉,无能及、可及。

第三十、出《那罗延品经》(显说一条行)

说修行菩萨生于四种住地。

第三十一、出《集一切功德品经》(显说一条行)

修行菩萨投刀请杀,愿易生死,救度众生不离三界。

第三十二、出《密严经》(显说一条行)

挍量声闻与修行菩萨行业深浅。

第三十三、出《梵刹经》(显说一条行)

修行菩萨每数发忍辱大行愿速进菩提。

第三十四、出《一切诸佛所念经》(显说一条行)

修行菩萨忍辱身、口、意,羞耻三业,不复更犯。

第三十五、出《法集经》(显说二条行)

修行菩萨修持十种戒行,复有十种戒行。

第三十六、出《阿差耶末菩萨经》(显说一条行)

一切诸色行人戒力皆有尽时,唯修行菩萨戒力无尽。

第三十七、出《集会品经》(显说一条行)

显示三乘法教。

第三十八、出《郁伽长者所问经》(显说一条行)

说在家菩萨应修四种行功德不出家因缘。

第三十九、出《殊胜具戒品经》(显说二条行)

初修行菩萨初发起菩提心应共魔斗,堪受无衣、食、床卧无障。又释阿耨达龙王以四太河成。

第四十、出《解深密经》(显说一条行)

修行菩萨修六波罗蜜住地行。

第四十一、出《胜鬘经》(显说一条行)

胜鬘夫人以偈赞叹如来,如来则现,夫人受十大受行愿。

第四十二、出《出生无边门经》(显说三条行)

说持是经陀罗尼者,临命终时八十亿诸佛亲来迎接。又表如来三身。又说修行菩萨修四事——四事无相行门——速成佛道。

右二十一部入下卷若欲偏寻当条,请依此次第披捡经文。

第一

出《象腋经》(显说三条行)

解修行菩萨行六波罗蜜空行。

菩萨生入六道救度众生故,身受快乐。

菩萨修行喻若虚空譬喻。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白佛言:“世尊!我有所疑,唯愿如来为众解说。”

佛告文殊师利童子言:“恣汝所问,我当为汝解说其义,令汝及众欢喜奉行。”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白佛言:“世尊!修行菩萨如何住于胜上妙法,显现一切菩萨行门,而能成熟无量众生,喻如满月现于一切佛刹?”

尔时,世尊叹文殊师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汝以少问,我今为汝广解所疑,汝当谛听,善思念之。”

时文殊师利童子言:“唯然,世尊!授教而听。”

佛言:“修行菩萨有六种相应法,善住于一切甚深法趣。何者为六?所谓:一者、若修行菩萨乐施无悋,不见悭心与身有异,身与悭心俱无所得;二者、坚持戒行,不见身与非戒有异,身与非戒俱无所得;三者、善住忍辱守护自心,不见自身与瞋恚异,身与瞋恚俱无所得;四者、精勤善行,不见自身与慢有异,身与怠慢俱无所得;五者、方便净住禅定三昧,不见自身离于诸行,亦不和合三昧定心,一切法故俱无所得;六者、正智于一切诸法无所得故,乃至不求涅槃、不见自身与众生身而为有异,于六趣中见身无异故。文殊师利!当知修行菩萨以此六种法故,成就一切甚深法行。

“复次,文殊师利!修行菩萨复有六种相应法行,善入一切甚深法行。何者为六?所谓:一者、修行菩萨若生地狱受天快乐;二者、若生畜生则受人间上妙快乐;三者、若生贫家则受转轮圣王快乐;四者、若生六趣,各现本身端严殊胜无能过者;五者、善巧方便游历十方诸佛刹土,无去、无来,安然不动,于一切佛刹示现其身;六者、以随类音演说诸法而不杂乱。文殊师利!当知修行菩萨以是六种法故,善得一切甚深法行。”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白佛言:“世尊!如何修行菩萨生于地狱而得受天快乐?”

佛告文殊师利童子言:“修行菩萨有三昧名摩诃钵头摩,得此三昧已,为诸众生入于地狱受天快乐。是诸狱人见其菩萨受地狱苦,菩萨以福力故与诸罪人普为说法,度脱无量百千众生。文殊师利!当知修行菩萨生于地狱而受诸天快乐。”

复次,文殊师利童子白佛言:“如何修行菩萨生于畜生而受人间上妙快乐?”

佛告文殊师利童子言:“修行菩萨有三昧名遍寂静,得此三昧已,则生畜生不失其念,仍受人间上妙快乐。以畜生身故,与诸畜生解说佛法,度脱无量百千众生。文殊师利!当知修行菩萨为众生故生于畜生,而受上妙人间快乐。”

文殊师利童子复白佛言:“世尊!如何修行菩萨生于贫里而受轮王快乐?”

佛告文殊师利童子言:“修行菩萨有三昧名离缘寂静,得此三昧已,而生贫家与诸贫里众生说法,毁呰悭贪、无戒,赞扬布施、持戒善因,度脱无量百千众生,身受转轮圣王快乐。”

文殊师利童子复白佛言:“如何修行菩萨于六趣中为众生故,各随其类现种种形,受诸快乐皆得殊胜?”

佛告文殊师利童子言:“修行菩萨有三昧名一切遍光明,得此三昧力故,遍生六趣,方便示现杂类身形,受诸快乐,相貌殊胜。”

文殊师利童子复白佛言:“世尊!如何修行菩萨善巧方便游于一切佛刹,无去、无来,安然不动,如水中月现于一切佛刹?”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童子言:“修行菩萨有三昧名摄一切语言,得此三昧力故,分身现于十方诸佛刹土而无去、无来,安然不动,现于佛刹见诸如来皆闻法要。如是,修行菩萨善巧方便遍历一切诸佛刹土,无去、无来,安然不动,如水中月现诸佛刹。”

文殊师利童子复白佛言:“世尊!如何修行菩萨于一切异类众生随其类音而为说法,是诸言音而无杂乱?”

佛告文殊师利童子言:“修行菩萨有陀罗尼名阿难哆伐多,得此陀罗尼已,修行菩萨则能了知无量无边众生心,各解其言语而无杂乱。”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白佛言:“世尊!修行菩萨善巧方便甚难了知。世尊!修行菩萨求于甚深法者,亲近何等法行可知可识?”

佛告文殊师利童子言:“若有修行菩萨乐知是法义者,喻若虚空为对。”

文殊师利童子言:“如何虚空为对?”

佛言:“譬如虚空,无贪、瞋、痴。文殊师利!当知色等诸法亦复如是,无贪、瞋、痴,不异涅槃相故。

“复次,譬如虚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皆无和合,为无相故。一切色等诸法亦复如是,无所相应;施、戒、忍、进、定、慧不异涅槃相故,涅槃亦无和合。

“复次,譬如虚空,无弃、无别。文殊师利!当知色等诸法亦复如是,无弃、无别;涅槃亦尔,无弃、无别。

“复次,譬如虚空,无知、无习。文殊师利!当知一切色等亦复如是,无知、无习;涅槃亦尔,无知、无习。

“复次,譬如虚空,无明、无暗;色等诸法亦复如是,无明、无暗;涅槃亦尔,无明、无暗。

“复次,譬如虚空,于一切处无所执得;当知色等诸法亦复如是,不可执得;涅槃亦尔,无所执故。

“复次,譬如虚空,无道所得、无非道所得;色等诸法亦复如是,无道所得、无非道所得;涅槃亦尔,无道、无非道故。

“复次,譬如虚空,不学声闻解脱、缘觉解脱、大乘解脱;色等诸法亦复如是,一切乘处无所学故;涅槃亦尔,无所学故。

“复次,譬如虚空,无攀、无受;色等诸法亦复如是,无攀、无受;涅槃亦尔,无攀、无受。

“复次,譬如虚空,不取、不舍;色等诸法亦复如是,不取、不舍;涅槃亦尔,不取、不舍。

“复次,譬如虚空,无有体性、无有浊乱,是以一切众生于涅槃体性皆无浊乱;涅槃亦尔,无浊、无乱。

“复次,譬如虚空,于一切处无著、无动。文殊师利!当知修行菩萨亦复如是,当知一切众生于一切法无所著故;涅槃亦尔,无有所著。若能如是悟达正智,当知执想诸法则是涅槃,知无常故。

“文殊师利!一切诸法既无实相,若愿见佛身者不应如是,若非所见则达正位,达正位者于中执相。如是行施,非大福田、亦非利他;如是施者,不获多福、无所利益。若有所施不求获多福利者,是名世间乞士,于中所施福利无价;既获无价福利,则得自无所得福智成就;既获自无所得福智成就已,则能速得无生法忍。”

第二

出《说妙法决定业障经》(显说三条行)

解善知识不退菩提。

解邪魔故、闻法故、闻法诽谤已闻法故,后当成佛。

解二十四种大乘名号。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法界藏殿诸佛所会无边道场,与大比丘众、菩萨摩诃萨俱。时此道场有一夫人,名曰功德庄严开敷花,合掌向佛,退坐一面。

尔时,夫人白佛言:“若有初修行菩萨,何等之人非善知识,不应共住?”

佛告夫人:“若三界中,梵释四王、沙门、婆罗门,皆与修行菩萨为善知识,唯除声闻非善知识,恐声闻退修行菩萨大乘道行。何以故?声闻、缘觉为己利故,劝引初修行菩萨回入小乘,是以声闻乘人非善知识。

“夫人当知:初修行菩萨不应与声闻比丘同居房舍、不同坐床、不同行路。若初修行菩萨智慧弥广、无二分别、悟大乘法,而为方便劝引声闻令入大乘,方许同住。若声闻比丘福智狭劣,则修行菩萨不应为说甚深大乘,恐其诽谤。复次,修行菩萨不应数览小乘经论。何以故?为障佛道故。

“夫人当知:修行菩萨宁舍身命,不弃菩提而入声闻求罗汉道。菩萨劝请一切众生已,尔时若舍菩提之心,别起异道入于声闻、罗汉道果——因恼乱故——菩萨而退菩提,二人俱堕无间地狱。”

佛告夫人:“修行菩萨宁犯杀等五种大罪,不学须陀洹果、不退菩提修行。菩萨宁于一劫、百劫,乃至千劫受地狱苦,不学斯陀含果、不退菩提修行。菩萨宁堕畜生,不学阿那含果、不退菩提修行。菩萨宁杀害众生堕于地狱,不修阿罗汉果、不退菩提。罗汉独证、私入涅槃,譬如小贼密入他舍。修行菩萨菩提心故摄诸众生,宁同火坑,不住声闻寂灭涅槃、不退菩提。以是义故,为摄众生令入佛道故,如是修行菩萨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之所尊重,堪任供养,超越声闻,则邪魔眷属无能娆恼。”

尔时,夫人白佛言:“何者邪魔眷属?”

佛告夫人:“敷演大乘经典之处,若有众生闻说大乘心不乐闻、调弄诽谤,当知则是邪魔眷属。诽谤大乘经典心故,死堕阿鼻,受苦无量;复生饿鬼,食火、屎、尿;无量劫中受苦毕已,后生人中,盲、聋、喑、痖、病、癞、不具;此等众生命终之后,经无量生方得值遇如来,亲承供养于诸佛所,还复得闻大乘经典,纯一无杂。

“尔时,如来于诸毛孔普出言音,一一毛孔出无量亿百千法光,复生无量法音偈赞。时此会中若有声闻,则闻声闻乘法;若有缘觉乘人,则闻缘觉乘法;若有大乘行人,则闻大乘妙法;鸟兽之类各随其音而闻佛法。于此会中,所有众生过去未曾耳闻佛法,皆见如来默然不语。其馀众生,过去曾谤大乘经故,虽于多劫堕在地狱、饿鬼受苦,由谤法时大乘入耳,是故佛所亲闻大乘,心生欢喜而发无上菩提之心,究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夫人白佛言:“所说大乘,何故名为大乘?何故说为大乘?”

佛告夫人:“善哉,善哉。夫人深乐大乘。以是义故,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乘名号。所谓:一者、令人深乐,是名大乘。二者、不动,是名大乘。

三者、无过,是名大乘。四者、无量,是名大乘。五者、如四大海,是名大乘。六者、金翅及紧那罗、摩睺罗伽杂类所敬,是名大乘。七者、乾闼所赞,是名大乘。八者、诸天恭敬,是名大乘。九者、梵天归依,是名大乘。十者、天帝所敬,是名大乘。十一者、四王所摄,是名大乘。十二者、龙王供养,是名大乘。十三者、菩萨奉持,是名大乘。十四者、成就佛性,是名大乘。十五者、贤圣归依,是名大乘。十六者、一切普堪所受,是名大乘。十七者、如药树王,是名大乘。十八者、断诸烦恼,是名大乘。十九者、能转法轮,是名大乘。二十者、无言、无说,是名大乘。二十一者、如虚空相,是名大乘。二十二者、三宝种性无断,是名大乘。二十三者、钝根众生不信,是名大乘。二十四者、超过一切,是名大乘。”

尔时,佛说大乘威力名号之时,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百千乐器不鼓自鸣,则于空中诸天雨花无量,百千天子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无量百千声闻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有初戒菩萨未悟法者皆已悟解。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此法何名?如何奉持?”

佛言:“是经名为‘大乘巨拏胜斯’受持,又名‘说妙法决定业障’受持。”

如来说此经已,阿难及功德庄严开敷花夫人,及诸天龙八部,皆大欢喜,持受奉行。

第三

出《维摩诘所问经》(显说二条行)

解佛种性因缘发起菩提。

解出家因缘功德。

尔时,维摩诘长者白文殊师利菩萨言:“汝善明解如来种性。于意云何?何等为种?”

文殊答言:“善男子!是诸佛性,五阴种性、无明生死种性、贪瞋痴种性、四倒妄想种性、五盖种性、六入种性、七识烦恼种性、九恼灭坏身心种性、十恶不善种性,善男子!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如来种性。”

时维摩诘问言:“汝何义故云一切烦恼是佛种性?”

文殊师利答言:“善男子!若执见无为已住定灭,是人不应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菩萨住于烦恼住地,见正位实相,是人堪任发得菩提。譬如陆地不生莲花,青淤泥中而生莲种。善男子!亦复如是,若声闻、缘觉住于无为灭定,佛种花芽无复更生;烦恼淤泥池中能发菩提,因烦恼故,佛种芽生。

“善男子!譬如空中种子不生,粪壤之地乃能茂盛。善男子!亦复如是,不应无为灭定而生菩提;若起我所、非我所心等于须弥,仍堪发生菩提,而生佛种无量智慧。

“善男子!譬如不入四大海水,无由取得无价宝珠。善男子!亦复如是,若不入烦恼大海,无由取得佛性宝珠,当知菩提种性本从烦恼中来。”

尔时,长老摩诃迦叶叹文殊师利菩萨言:“诚如所说,真实不虚,如是佛种皆是烦恼种性。何以故?我等声闻无复堪任发生菩提,我等为烧灭三界烦恼种子。我等宁以无间五逆,不应断解世间烦恼。何以故?若人已造五逆恶罪,受毕究竟还复发生菩提之心,亲闻佛法、显现佛事。若阿罗汉烦恼已尽,无复后有,无能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譬如有人五根总坏,是人识心不堪更起。罗汉亦尔,烦恼总坏,诸结已除,既无力故,不堪扶持无上菩提。以是义故,凡夫亲近于佛,声闻、辟支远离菩提。何以故?凡夫数闻三宝威力、无量种性则发菩提,不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若声闻、缘觉,虽曾闻说如来圣德,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亦不堪任发得菩提。”

佛告罗睺罗:“汝诣维摩诘问疾。”

罗睺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我念昔时鞞舍离城有诸族姓子来诣我所,稽首作礼而问我言:‘唯,罗睺罗!汝佛之子,舍转轮王位,出家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时我与诸族姓如法为说出家功德因缘。说此法时,维摩诘而来我所,稽首我足而谓我言:‘唯,罗睺罗!汝今所说出家功德不应如是。所以者何?夫出家者,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无为法故,无为法者,无利、无功德,远离一切诸行处,于涅槃智趣所受圣所行处降伏众魔,度五道、净五眼、定五根,施无畏,不恼于他、不染杂恶,摧诸外道,超越假名,出离犯戒淤泥池中,我所无著,无我所、无所受、亦无扰乱,调伏身心,摄护他众,随禅定离外过,一切处而无所取。若能如是出家,名为善出。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善学律仪、诸佛法教。所以者何?人身难得,佛世难逢,无上菩提甚难发起。’

“尔时,此等诸子白维摩诘言:‘我等闻佛所说:“若父母不听,不得出家。”’尔时,维摩诘长者告诸童子言:‘汝等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常修梵行,是则出家功德。’

“尔时,此三十二族姓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无言可答。以是义故,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第四

出《方广如来智经》(显说二条行)

解善、恶知识,菩萨不应声闻同居。

解修行菩萨与声闻校量道行深浅。

尔时,佛告摩诃目揵连:“善男子当知:善知识故教道诸法,菩萨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以初修行菩萨不应学声闻、缘觉小乘教道。何以故?一切破戒、邪行之人是菩萨善知识,若声闻、缘觉——障佛道故——则非善知识。何以故?犯戒之人不堪破于菩萨正行,是犯戒邪行之人法无力故,不能障于菩萨佛道;若声闻、缘觉,以世谛无我、复无烦恼,以是智故能令初学菩萨入于声闻教道,当知声闻非是菩萨善知识也。

“修行菩萨宁与破戒、邪行交通,不与声闻、缘觉乘人受法。何以故?犯戒、邪行,虽共交通,身相远离;若声闻人,行、坐不离,譬如家贼不离其侧。以是义故,菩萨不应与声闻人习学交往。

“譬如野干不堪师子同居,当知声闻与其菩萨亦复如是。何以故?声闻修学唯利己故;若修行菩萨专求佛道,度脱众生。声闻唯见一身趣路;若菩萨善行正路,导引众生。声闻唯净己心;若菩萨能净己心,亦净众生。声闻唯自除烦恼;若菩萨自除烦恼,亦能除灭众生烦恼。声闻入邪疾路,独避世间;菩萨自入正路,导引众生。声闻唯除习气、烦恼;菩萨成等正觉,习气都灭、烦恼悉除。声闻异道入于涅槃;菩萨自证正道无馀涅槃。声闻入于寂灭涅槃,其法亦灭;若菩萨成等正觉已入无馀涅槃,法仍不灭,十力、无畏、十八不共、四圣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量佛事神通不灭。当知声闻及辟支佛皆无是德。”

第五

出《胜义谛品经》(显说二条行)

修行菩萨起十种行愿速成佛道。

解修行菩萨十种戒行成就六波罗蜜。

尔时,普贤菩萨语普智菩萨言:“佛子!修行菩萨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应起十种行愿。何者为十?所谓:一者、愿度一切众生;二者、令其远离一切烦恼;三者、除灭相续习气;四者、于一切佛法无所疑惑;五者、除救众生一切苦聚;六者、愿救众生三涂八难;七者、归依亲侍一切诸佛;八者、愿学菩萨一切戒行;九者、升于空中示现毛端无量佛事;十者、以大法鼓击动一切佛刹,众生闻者随机速入无馀涅槃。当知初学菩萨如是修行,若住此地不久而起如来行愿。

“复次,佛子!修行菩萨复有十种戒行。何者为十?所谓:一者、究竟不退菩提是其戒行;二者、远离声闻、辟支佛地;三者、常为一切众生身、心利故;四者、令一切众生住于佛行;五者、受持菩萨戒行无令缺犯;六者、开悟一切诸法;七者、所修功德回施十方,愿成佛道;八者、不应分别如来法体;九者、一切世法无所贪著;十者、防护六根,无令染著。佛子!是修行菩萨十种戒行,若菩萨能住此地,不久圆满戒行六波罗蜜,成就无上菩提。

“复次,修行菩萨复有十种退道迷路应当远离,每自察心。何者为十?所谓:一者、不敬师僧、和尚及善知识,是其迷路;二者、怖畏世苦,是其迷路;三者、所修戒行忽生悔心,是其迷路;四者、不乐住于诸佛刹土,是其迷路;五者、不乐三摩钵低,是其迷路;六者、修少分功德便以为足,是其迷路;七者、诽谤大乘,是其迷路;八者、远离菩萨戒行,是其迷路;九者、乐阿罗汉、辟支佛道,是其迷路;十者、若见修行菩萨心生憎嫉,是其迷路。佛子!如是十种菩萨迷路能远离,不久当入解脱法门。

“复次,修行菩萨应有十种行愿。何者为十?所谓:一者、愿我为诸众生尽未来劫住于世间,如是愿者是普善愿;二者、愿我最后亲侍供养一切诸佛,如是愿者是普善愿;三者、愿我令一切众生住于普贤菩萨行愿,如是愿者是普善愿;四者、愿我积集一切戒行功德,如是愿者是普善愿;五者、愿我普修六波罗蜜,如是愿者是普善愿;六者、愿我满足菩提戒行,如是愿者是普善愿;七者、愿我庄严净一切佛刹,如是愿者是普善愿;八者、愿我生于十方佛刹,如是愿者是普善愿;九者、愿我深求一切佛法,善自开解,如是愿者是普善愿;十者、于诸佛刹成等正觉,如是愿者是普善愿。佛子当知:是修行菩萨十种大愿,以愿力故,速获菩萨具足行愿。

“复次,修行菩萨复有十种魔障。何者为十?所谓:一者、忽生退心:‘我不成佛。’是其魔障;二者、正起勤修忽然弃舍,是其魔障;三者、少分功德而生厌足,是其魔障;四者、乐住隐僻,善行俱舍,是其魔障;五者、弃舍一切善愿,是其魔障;六者、舍断烦恼,乐修灭、定,是其魔障;七者、断割世法,是其魔障;八者、退舍菩萨道行,是其魔障;九者、不乐劝化众生,是其魔障;十者、诽谤佛法,是其魔障。佛子当知:是修行菩萨十种魔障,若菩萨远离是等,不久速得如来十种记别地位。”

第六

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显说四条行)

初修行菩萨初学檀波罗蜜发起菩提心。

无散乱已,菩提心散乱故摄念六波罗蜜行。

解烦恼因缘。

菩萨初发菩提心持六波罗蜜行。

尔时,圣者舍利弗语圣者富娄那言:“复次,富娄那!修行菩萨应当初学檀波罗蜜。何以故?贪惜世业无始习气,若修行菩萨舍施之时,悭心则舍,因则能发菩提心;若发菩提,则能渐渐增长成就;若渐增长成就,则渐远离二乘;若渐远离二乘,则复升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譬如雨中安置瓦瓶,是瓶所入第一雨滴及最后滴,非缘前后二滴水瓶得满,要其中间雨滴渐入而得盈满。富娄那当知:亦复如是,若修行菩萨,不应以初发菩提心故而成佛道,亦不以最后菩提树下而成佛道。以是义故,初发菩提心故,乃至最后,于其中间菩萨渐证佛道,发起种种善行,三阿僧祇修行利益资助佛道。是以,仁者富娄那!修行菩萨不应散乱,心无所染。”

尔时,圣者富娄那语圣者舍利弗言:“修行菩萨如何摄心而无散乱?”

舍利弗言:“菩萨助佛道故,若发邪行恶见将为善利。当知我今所发恶行,应是菩提利故。何以故?为我是邪见,不断世间生死。是以,我身变易,世间方便利益无量众生。以是义故,修行菩萨如是智慧,心无散乱。”

尔时,富娄那语舍利弗言:“若菩萨菩提心乱,如何相貌而得知耶?”

舍利弗言:“此心散乱是声闻、缘觉乘人障其道故。若求二乘道果,当知则是散乱心也。何以故?二乘道行不应菩提。若修行菩萨贪、瞋、痴见,尚不散乱。何以故?为此三毒见助佛道故,转易生死,利益菩提。以是见故,生于世间善巧方便圆满六波罗蜜。修行菩萨以资助烦恼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富娄那当知:若修行菩萨摄念心故而生障善,当知则是散乱。复有相应声闻、辟支佛摄念,菩萨亦是散乱。若非此等,摄念不断生死,资助道故,不应乱心。何以故?为摄念故。修行菩萨在于世间以善巧方便摄念相续,不断生于世间。生已,则受檀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波罗蜜、智慧波罗蜜。修学如是摄念,资助世间生死道故。修行菩萨应当如是授学,乃至成佛而无有舍。

“富娄那当知:修行菩萨不应厌离烦恼。何以故?以智识别烦恼,作是思念:‘是等烦恼饶益我身,助我成佛。’若此烦恼有相,可以上妙供养。何以故?为此烦恼故,修行菩萨常所护惜烦恼。以是义故,应当以智识烦恼因。何以故?为我善巧方便,不摄三界系缚,令我增长圆满六波罗蜜故,速得菩提。若六波罗蜜渐渐增长,我则解脱世间生死系缚而得宽慢。

“富娄那当知:譬如车载重物,以车重故,车轴渐渐研磨,载物才入到城,其轴事毕则断。当知因烦恼故,三界而有生死。修行菩萨若烦恼故续续生于世间,六波罗蜜则得增长圆满;若六波罗蜜渐得圆满,则生死烦恼渐得微薄;若生死烦恼渐薄,则能决定渐近佛位;若修行菩萨坐菩提树已,则起萨婆若智,前后烦恼当则断灭,无复更生是诸烦恼。所作已办,菩萨成正觉已,烦恼无复有缘。譬如车轴载重入城,事毕然乃始断;修行菩萨若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亦复如是,烦恼事办,无复有缘。是以当知:为是利故,中间不断烦恼。修行菩萨纵被瞋骂、返从乞求所须,皆是助道善缘,发起菩提心故。若摄罗汉心智,亦是修行菩萨助佛道故。若无罗汉行门,如来从何制修罗汉道果?以制修故而助佛道。”

尔时,世尊于摩诃般若伽他所说:“譬如世间,若树木无芽则无树身;若无树身,枝、叶、花、果无由盛茂。当知:众生若无菩提芽种,诸佛不现世间;若佛不出于世,声闻从何而起?譬如明灯要赖炷心,而是炷心不因第一火焰而能烧尽,亦非不因初焰而尽;复非后焰烧灭而尽,亦非因后焰而尽。以是义故,前、后、中间焰焰相续故,炷心烧尽。菩提亦尔,非缘初心成佛,亦非后心,前后中间相续心故而能成佛。何以故?刹那刹那菩提心故而成佛道。若修行菩萨布施,不着我相、人相、受者相,心无所求,无悭悋心,如是布施纵施少分等施无量,则是修行菩萨具足檀波罗蜜行。

“复次,修行菩萨若恒念如来圆满威神、显扬圣德,则是菩萨甚深戒行;若菩萨渐减佛说,戒相则亏。若修行菩萨顺世法故,虽受五欲,心念三归:

‘是故,愿我成等正觉救度众生。’此则已住持戒波罗蜜行。修行菩萨如是智慧念心不犯,不名犯戒。若修行菩萨于亿劫中虽持十善戒行,若乐声闻、阿罗汉果,当知则是增上缠犯,亏于大乘。是为修行菩萨持戒波罗蜜行。

“复次,若修行菩萨发广大心,见诸众生禁闭牢狱、枷锁、杻械、栲楚、鞭挞、斩其头项、割截手、足、耳、鼻、身分,尔时菩萨念言:‘愿我代彼普受诸苦,令一切众生皆得安乐。若有恼我,难忍能忍,心无恶对。’当知如是修行菩萨则是慈忍波罗蜜行。

“复次,修行菩萨愿为众生乐住世间,成熟众生、清净佛土,苦行逼恼而无疲倦,当知则是菩萨精进波罗蜜行。

“复次,修行菩萨若色、声、香、味、触五欲所缠,不乐声闻、罗汉道果,专念菩提,当知是人恒在禅波罗蜜行。

“复次,譬如商人欲入大海,船舶不修,商人及财陷没当尽;若预修船宽广牢固,商人及财皆达彼岸。修行菩萨虽有道心,若无坚牢智慧,不久退失菩提。是以智慧波罗蜜成就菩提无所缺陷,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刹那一念无上菩提,则是修行菩萨过于无量二乘功德智慧波罗蜜行。”

第七

出《花严经.入法界品》(显说一条行)

初修菩萨发起菩提心故,喻类声闻无所能及。

“善男子!譬如师子兽王,为诸兽故哮吼大声。以其声故,师子初生子而得肥壮,勇健跳梁;诸兽闻其大声悉皆逃窜。初修行菩萨喻若师子,初生子息菩提发吼。菩萨亦复如是,是以如来萨婆若智,为初修行菩萨故吼赞佛性,皆以如来善教引故,菩萨而得智慧勇健、菩提增长;若诸众生贪著烦恼而自损减。

“譬如师子身筋造作筝弦,其音若奏,馀弦悉断。如来以波罗蜜成熟菩提起发心故,若有赞叹,五情俱断、二乘道行皆悉俱断。

“譬如以象、牛杂乳盛满大池,若以师子真乳一滴入池,是诸杂乳悉皆流出,不住同池。菩提心乳亦复如是,百千劫中积恶罪业,以师子菩提心故,罪障悉皆坏灭无馀,二乘解脱与菩提种性不堪同居。

“善男子!譬如迦陵频伽犹在卵中,若发声音,雪山大鸟声不能及。修行菩萨亦复如是,生死卵中发大菩提心故,所修功德大悲势力,若声闻、缘觉无能及者。

“善男子!譬如金翅鸟王,其子初生目则明利,飞则劲捷。一切诸鸟虽久成长,无能及者。修行菩萨亦复如是,发菩提心为法王子,智慧清净、大悲勇猛,一切二乘虽已历劫久修道行,皆不能及。”

第八

出《宝髻所问经》(显说一条行)

解修行菩萨一种持戒清净行波罗蜜。

尔时,佛告宝髻菩萨言:“善男子!何者是修行菩萨持戒波罗蜜清净行?善男子!修行菩萨有一种持戒清净行。何者为一?所谓于无上菩提而舍心复有是心,若不相应事者而能相应,是心于三界中胜上为最,是心超越声闻、缘觉,是心能救一切度达三界众生至于彼岸,是心能类无价宝珠而为等量,是心深重护念无舍,使无暂忘。

“善男子当知:修行菩萨为十种尸波罗蜜清净行。何者为十?所谓三种身净行、四种口净行、三种意净行,是为十无尽清净戒。”

第九

出《演法师品经》(显说二条行)

修行菩萨挍量声闻法教。

修行菩萨于诸刹土修学菩萨行门。

尔时,佛告舍利弗言:“舍利弗!譬如有人自言:‘我能入大海,至海底坐。’是人既见海已,则于牛迹涡中动摇手脚,自云:‘我学拍浮。’他人告言:‘汝自昔云:“我入大海,取海底坐。”何故今日不入海中?’其人答言:‘我先于此牛迹水中习学,然后方入大海。’舍利弗!于意云何?是人所修邪正以不?所拟作者善巧方便以不——所执‘我入海底,先于牛迹涡中习学。’”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若人愿入大海,必须入海习浮。”

佛告舍利弗:“亦复如是,佛入涅槃后,世有法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于是大乘经典信心供养,显扬如来智慧圣德,恭敬尊重。既缘大乘深义,智慧狭劣不达其底、不解其义。后时依止声闻修习杂学阿含经论,以名闻利养故,与诸檀越交通。若有比丘不习大乘经者,随顺递相谄曲心故,构引伴侣乐学声闻,牛迹水涡习学拍浮。舍利弗!以是义故,若修行菩萨所将大乘经典而求佛智者,是修行菩萨应学如来威仪集行。若如来在于无智众中,不共交通、亦不所受,除施法外,默然不语。修行菩萨亦复如是。如闻诸佛刹土、诸大菩萨摩诃萨见在住持百千善巧方便、于诸百千刹土习学教授亿百千众生,令得神通大力而得善行功德,舍利弗!修行菩萨应当于诸刹土随诸菩萨习学法行,复应学彼威仪行业、禅定解脱、三昧三摩钵帝、善巧方便、威神、五通解脱故,随其修学,然于空闲静处心念十方刹土、诸大菩萨随机方便,不应乐入声闻智慧、受持习学。”

第十

出《决定毗尼经》(显说二条行)

解声闻及菩萨如何授教戒行、律仪相应。

又解三毒类定轻重。

尔时,圣者优波离从禅定起,诣于佛所,稽首顶礼,退坐一面而白佛言:“世尊!我今向来宴坐入定而有所思。世尊先为声闻、缘觉乘人及初修大乘行菩萨为其制戒清净律仪,如来所说:‘宁舍身命,不得犯戒。’我于毗尼律藏名为上首,今如来在世,若复涅槃,我当云何教授戒律?若声闻、缘觉乘人修持禁戒不令缺犯,复当云何教授初修大乘行菩萨修持护戒?世尊!是以为我广说教迹。我今密于佛所听闻授记,我则以佛威神力故敢当自制。我若摄授禁断律仪,愿佛慈悲为我宣说云何犯戒?云何无犯?世尊!今此会中声闻菩萨无量众集,堪可表示。”

尔时,优波离说此语已,佛告优波离言:“汝为声闻应机别说清净戒行,复为初修大乘行菩萨故善巧方便应机别说清净戒行。何以故?优波离!若声闻持戒,当知戒行差别与初修大乘菩萨戒相违背,则非菩萨净戒。若初修大乘菩萨持戒清净,则与声闻戒行违背不同,非是净戒。所以者何?若声闻志愿力故,乃至刹那不求世间生死,亦无所乐、亦无所愿,是其声闻清净戒行。若初修大乘行菩萨志愿力故:‘愿我无量劫时于此苦海救度众生,心无疲倦。’是其初修大乘行菩萨清净戒行。以是义故,优波离当知:各为随机当说禁戒。

“若为初修大乘行菩萨,说戒顺于他心,无恼众生;若为声闻,说戒利己,不顺他心。若为初修大乘菩萨,说戒宽容方便;若为声闻,说戒无所宽容,禁戒严切。若为初修大乘菩萨,说戒可以长远,无相所说;若为声闻,说戒可以严切,执见有相为其所说。

“优波离!何故初修大乘行菩萨兼顺他意而令修学?何以故声闻不顺他意而令修学?优波离当知:初修大乘行菩萨各各随机引化众生,顺他心故、无所恼故修持戒行;若声闻,则非他心故修持戒行。

“何故初修大乘行菩萨戒行宽容无犯?何故声闻禁戒窄狭严切?优波离当知:若初修大乘行菩萨,晨朝有犯应当结罪,至午若菩提心无间断,戒聚成就则非所犯;若当午时有犯,至于黄昏菩提心无间断,戒积成就则非所犯;若黄昏有犯,至于初夜菩提心无间断,戒积成就则非所犯;若初夜有犯,至于中夜菩提心无间断,戒积成就则非所犯;若中夜有犯,至于后夜菩提心无间断,戒积成就则非所犯。优波离当知:初修大乘行菩萨戒行宽缓,若有菩萨结罪有犯不应悔惧。复次,若声闻犯戒,戒相则灭,无复更全。何以故?若声闻持戒除烦恼故,如救头然、烧衣,心速为求寂灭涅槃,坚持戒行。

“云何初修大乘行菩萨长远修行无相、无著,不离世间?云何声闻执相,一生断灭,现前修学?优波离!若初修大乘行菩萨,喻若恒河沙劫,虽受五欲快乐,菩提心无暂舍,当知是菩萨戒行无缺。何以故?为初修大乘行菩萨后时成熟菩提心故,若在睡眠,五欲尚无所染,况在觉悟。所以者何?若初修大乘行菩萨,不应一生总断烦恼,若菩提成熟烦恼自灭。若声闻修习道行犹未成熟,是等其心刹那不愿更生世间,是以一生迅速修行,喻若救头。优波离当知:初修大乘行菩萨长远,心无厌倦,随入修行;应知声闻一生暂时修学。以是义故,优波离!汝若为初修大乘行菩萨教授说戒宽遮顺他意故,长远深邃,教其修学。若为声闻教授说戒不应顺他,亦无宽缓。何以故。初修大乘行菩萨为大因缘修法器故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不应厌惧世间:‘愿我无量长远劫时,为众生故受生死苦。’是以如来不为修行菩萨而说出离三界生死苦海悔过因缘。所以者何?如来为修行菩萨故喜悦欢心,为说甚深清净因缘,无过、无缠、无障、空相,如是与其言说。若菩萨闻是说已,乐住世间,无有厌倦,乃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圣者优波离白佛言:“世尊说有三种三毒重罪——或缘贪欲相应、或缘瞋恚牵缠、或为愚痴。何者最重?何者最轻?愿为初修大乘行菩萨说其轻重方便戒行。”

尔时,佛告圣者优波离言:“若初修大乘行菩萨以恒河沙劫常犯贪欲种类罪故,若信受大乘而生一念瞋心,结罪重于贪欲。何以故?优波离!若瞋心发动,则能舍弃众生。若舍瞋、贪,欲心发则摄众生,菩萨而无厄难。何以故?优波离!佛说若犯贪欲,舍离稍慢,犯罪稍轻;若犯瞋恚,解离稍速,获罪甚重;若犯愚痴,解离则速,得罪稍深。优波离当知:三毒轻重如是,修行菩萨应当守护善巧方便智慧心故无令缺犯。”

第十一

出《遍清净毗尼经》(显说二条行)

解释菩萨行、声闻行各各如何调伏其心,类于二乘轻重。

尔时,寂净天子白文殊师利童子言:“初修行菩萨云何调伏其心?若声闻比丘云何调伏其心?”

文殊答言:“厌离三界,心惊动故,则是声闻调伏其心;若摄授世间无量法故,不断生死,一切众生而施无畏,利众生故乐住世间,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厌离功德资粮,则是声闻调伏其心;若集智资粮功德无厌,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厌见一切烦恼,则是声闻调伏其心;若摄一切众生烦恼,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不为众生故不念诸佛圣德,则是声闻调伏其心;若为一切众生故显现诸佛圣德,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所修行业诸天不证,则是声闻调伏其心;若复所修业行三千大千世界诸天普证知闻,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舍一切魔军,则是声闻调伏其心;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魔军令其发动,菩萨而能摧伏,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不明自身心量,则是声闻调伏其心;若明一切刹土诸佛、如来圣德,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唯为自身,则是声闻调伏其心;若为众生故修习摄念一切诸佛圣德,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为小乘解脱执速,则是声闻调伏其心;若以刹那智慧成熟菩提,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断灭三宝种性,是声闻调伏其心;若修学三宝种性,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喻瓦瓶坏破,无复更全,则是声闻调伏其心;若喻金器破坏,修持如旧,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以善巧方便不具,则是声闻调伏其心;若善巧方便相应,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十力、四无所畏不具,则是声闻调伏其心;若以十力、四无畏心相应,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避世间如避火坑,则是声闻调伏其心;若乐住世间如游园苑、居住殿堂,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不具六波罗蜜并四摄事,则是声闻调伏其心;若修六波罗蜜并四摄事,坚持摄念,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若不断一切宿缘习气,则是声闻调伏其心;若除相续一切习气,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略要言之:若心着数量、亲近量法,习学有量戒行、三昧、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则是声闻调伏其心;若非量数、以无量系,亲近无量善巧方便,所学戒行、三昧、智慧、解脱,复缘解脱所见,则是修行菩萨调伏其心。”

尔时,如来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说,此是修行菩萨初入调心法行。以何义故?文殊师利!听我所说乃至解脱,此调伏义多应成就圆满故。文殊师利!譬如二人同居一处,一人赞叹四大海水、一人赞叹牛迹涡水。文殊师利!于意云何?牛迹涡水堪赞多不?”

文殊师利言:“是坑微浅,况堪类于四大海水赞叹轻重?”

佛言:“若声闻调伏现相亦复如是,譬如牛迹涡水,自少不济,无所赞益,当知小乘轻重若是。其有一人所赞大海者,文殊师利!于意云何?是人堪任赞大海不?”

文殊师利言:“大海功德无量,赞叹无量。”

佛言:“修行菩萨亦复如是,应现修行无量,譬如大海不知滴量,大乘功德亦复如是。”

尔时,说此法已,一万二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各发是言:“世尊!我等从今修行菩萨行处而能修学,愿引一切众生令入此道。”

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