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积经/卷118 中华文库
大宝积经卷第一百一十八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宝髻菩萨会第四十七之二
佛告族姓子。何谓菩萨五根净行。不受诸法而修道义。是为信根愿度彼岸。不须御人为精进根。不舍道意为一切故。是为意根。执御大哀欲济危厄。是为定根。若能奉受一切诸法而修寂寞。是智慧根。又族姓子。笃信一切诸佛之法。顺从道迹。是为信根。奉诸佛法未曾懈倦。是精进根。念诸佛法。圣义存心未曾忘舍。是为意根。修习佛定初不懈废。是为定根。能除一切众生疑结。无所念愿。是为慧根。又慕佛道不怀犹豫。是为信根。其性调柔。顺修精进无有退还。是精进根。劝助德本长而无损。是为意根。等演光明照于众生。救脱愦乱。是为定根。分别一切人之原本而为说法。是为慧根。超越一切诸所挂碍。而无所著。是为信根。解众生结令无诸缚。是精进根。志所奉行而无所著。独步三界卓然有异。是为意根。知诸挂碍因缘所由。是为定根。了诸著猗智靡不达。是为慧根。又使所遵而无所惑。是为信根。化人不惑。舍于非时常怀悦豫。是精进根。所从法教常行清澄。微妙之法不迷众秽。不忘道义日日增修。是为意根。其心清净奉行平等。而以正受圣慧均平而得度矣。是为定根。若于法界了无所碍。去诸非时住解明法。是智慧根。灭除一切诸非善本。修行众德。是为信根。遵诸善本顺从经典。是精进根。积累众善不违失法。是为意根。定意欢悦不贪乐安。分别众生诸德之本。是为定根。奉行众善从其方便。等修道法。是为慧根。又信勤修舍诸懈废。意无所求无所忘失。将护定意令不迷惑。奉行智慧开化愚痴。又行信者弃捐邪法。行精进者放舍吾我。其心专一度于贪身。以能行定。裂坏诸网六十二见。其慧智者。蠲除一切猗著恩爱。是族姓子。菩萨所修五根净行。
佛告族姓子。何谓菩萨行五力净。若计于此能立五根。奉行不舍降弃四魔。不从声闻缘觉之乘。从于大乘未曾退还。消众爱欲尘劳之秽。其愿坚固心得自在。志存勇猛。其身康宁强而有势。诸根澹泊不坏笃信。是族姓子。名曰信力。所不当作而不为之。制御其性而令均调。是精进力。所当修者而皆行之。其意势强。是为意力。所造道业未曾忘失。以度一切。是为定力。不为色声香味细滑众念所危。超度一切犹豫众结。意之所住。是为慧力。又信力者。不从他教而有所受。精进力者。所当执持而不忘舍。其意力者。逮得总持不共道意。其定力者。说法平等不从偏党。其慧力者。决诸狐疑。解散众生结网之缚。又信力者。则能具足诚信之势。精进力者。解脱坚强度未度者。其意力者。具足解慧度知见力。其定力者。具足究竟志性之力。其慧力者。具足一切众行之原。又信力者。能制悭贪垢秽之难。精进力者。皆能放舍一切所有。其意力者。所显德本劝助道心。其定力者。等心遵行舍诸所求。其慧力者。诸可修行未曾望报。又信力者。释除一切毁戒之聚。精进力者。殷勤修禁未曾违失。其意力者。具足道心令不阙漏。其定力者。辄得归趣仁和之地。其慧力者。于诸所行皆断生死。又信力者。离于诤讼瞋恚之本。精进力者。正念所行遵修忍辱。其意力者。具足道行亦不毁法。其定力者。先自制心令不放逸。拥护一切众生之类。其慧力者。不计吾我亦无人想。又信力者。弃捐懈怠众秽尘垢。精进力者。皆得超度一切因缘。不为恶事之所见迷。其意力者。修行于道而令具足。其定力者。身得休息能谐降魔。其慧力者。于诸所作无不作。又信力者。消化诸垢众邪之行。精进力者。合会众生而开化之。其意力者。常一其志而劝助之。其定力者。常行静寂未曾愦乱。其慧力者。晓了诸人所行之法。又信力者。弃于诸见所识众垢。精进力者。常勤修行求于博闻。其意力者。严净思念所行如应。其定力者。心无所生乃能逮得。其慧力者。精学堪任令致成就。又信力者。常得至诚七财之货。精进力者。晓了分别致七觉意。其意力者。心常整齐未曾愦乱。其定力者。则致超度七识之住。其慧力者。过于八邪而无著也。无能破坏心常清净。是为信力。奉行清净而不退还。无净不净。无应不应。是精进力。清净其意合集群类道品之法。无意无念。是为意力。其心精进修于寂寞。乃为正受。是为定力。若能清净。不为诸见之所迷惑。奉诸德本。是为慧力。是族姓子。菩萨所行五力清净。
佛告族姓子。何谓菩萨七觉品净。彼以发显。意觉品者。而得自在不共道慧。法觉品者。观察所行。则随应时而无所著。精进觉品。所勤修行至无挂碍。欢悦觉品者。心成无所乐。信觉品者。身意休息得至究竟。定觉品者。离于志味而得达至。观觉品者。所可造业而悉成办。又求道心。亦无所得亦无所失。是意觉品。若将护法精进日新。是法觉品。开化众生不以厌倦。是精进觉品。设乐法乐殷勤思议。是悦觉品。若化人民。灭除尘劳建立于道。是信觉品。若住等意心不怀乱。是定觉品。若能察行圣贤之慧。建立众人。是观觉品。无忧不念若如师子。过于声闻缘觉之乘。是意觉品。一切诸法皆悉清净。晓了此者。是法觉品。其行清净。护身口意而无所犯。是精进觉品。净无所著离于危害。是悦觉品。严修所行。所当为者而悉成办。是信觉品。未曾顺从世之同尘。平等色像。是定觉品。未曾住于二法之行。离于漂流。常见将护救于众生。是观觉品。
佛告族姓子。所以名曰觉品者何。了了晓诸法靡所不达。分别称量识知所趣。解其威仪礼节所归。开化众生。彼所住处。己身勤修广行道义。除去结缚诸所拘缀。是意觉品。斯则为是贤圣之行。非是愚夫所修。说其圣行非魔所行。非是贡高自大所行。圣贤行者此则非是。外道异学之所及逮。贤圣所行。不行色声香味细滑之法。贤圣行者。则无众想因缘之著。贤圣行者。便无选择处所方面。有所忘失。贤圣行者。无心意识念言之行。贤圣行者。离于见闻念知识法。贤圣行者。无有泥洹造念思想。于一切法无所行者。是贤圣行。修于经典。一切无有应与不应念与不念。亦无他想。是贤圣行。于一切法悉无所住。不慕尊处所。是贤者行。于一切法而不错乱。顺行正义各令得所。是贤圣行。于一切法未曾诤讼。和同止住。是贤圣行。奉行诸法无诸法想。不失道意。是贤圣行。此族姓子。修七觉品圣贤净之行。佛告族姓子。何谓菩萨修八道法清净之行。所谓八道行者。一曰正见。何谓正见。若能奉行一切诸法。于我不我不住空观。所以者何。察身吾我等无差特。亦复不住观身人空。所以者何。身人及空亦复等耳。亦复不住观人寿命与空别也。所以者何。人寿命空观心平等。亦复不观所有生死。离于终始空无之义。所以者何。所有生死及终始患。所见空者悉亦等耳。不住观空断灭常见。有吾有我。所以者何。断灭常见悉亦等矣。亦不计身及所观空。亦不住此。所以者何。身吾我空悉亦等耳。亦复不住见佛法众观空之行。所以者何。见佛法众及所观空。悉亦等矣。是族姓子。有彼此见观至灭度。是为正见见佛法众。其邪见者不离颠倒也。若于诸见无所想念。上妙中间。是谓正见。所以者何。如彼等观则亦无邪。以何为见。其见者当观平等。见凡夫法以为卑贱。所学法者以为尊高。如是观者则为邪观。见凡夫法秽行未消。菩萨法者无有尘劳。如是观者则为邪见。见凡夫法以为是漏。无所学法以为无漏。如是观者则为邪见。见凡夫法有求衣食。缘觉之法不望供养。如是观者则为邪见。见有小意有所悕望。菩萨之意无所悕望。如是观者则为邪见。见凡夫法以为放逸。菩萨之法以为无欲。如是观者则为邪见。见凡夫法悉有为事。佛之正法是无为道。如是观者则为邪见。
佛告族姓子。有能察凡夫法。一切法皆本净。其学法亦本净。观诸法悉自然乃为正见也。凡夫法所学法亦空。了学法空。乃为正见。凡夫法者等于因缘。晓了如此缘觉之法。因缘亦等。乃为正见。凡夫法者则为静默。菩萨之法亦为澹泊。乃为正见。凡夫之法无所成就。诸佛之法亦无究竟。乃为正见。其正见者。心不入二不见二者。人亦无二不见吾我。则为正见。无若干见。不以若干为异见者。为平等观。则不想念。一切诸法有上中下。于一切法无所想见。乃为正见。其正见者。无若干见亦无所见。无所见者乃为正见。所可察者无有形色。以见诸法无形色者。乃为正见。是族姓子。观一切法晓如是者。斯乃名曰班宣法律。说是语时。五百比丘漏尽意解。
佛告宝髻菩萨。所谓正念。蠲除诸念与不念俱。合集寂然。而观智德至澹泊法。晓了所观见于诸法。所念信者。何谓为法。何谓非法。解知诸法各各别异。不相亲近。以晓了是不念平等。况于信邪未之有也。于一切念无念不念。无所复思无应不应。是为正念。佛告族姓子。所谓正言。其所说者不自见身。不见他人不著彼我。不危己身亦不危他。是谓正言。又正言者。等解诸法。知一切法至于灭尽。知一切法归贤圣法及与解脱。是谓正言。奉行慈心重加愍哀。亲仇无别。正言亦空等演诸法。无相不愿悉无所作。不生不起。诸法言等。一切诸法无常苦空非身之教。其正言者。一切诸法无人寿命。等说诸法从意缘起。如其所种各得其实。菩萨等示众生宣其经法。令行佛道。其正言净。则为一切十方诸佛之所拥护。是为正言。
佛告族姓子。所谓正业。消化一切诸所造业。未曾复作诸所原基。所修业者灭众苦恼。诸可常业悉令立虚。不兴邪业。离于尘劳无有秽浊。是谓正业。若有菩萨。晓了此业及与诸法。于诸善本而无所造。以修德行。是谓无作则为造行。为虚无要空虚之宅。是谓菩萨行上尊道为正业也。
佛告族姓子。所谓正命。不计有我不计有人。是谓正命。其正命者。亦不积聚一切尘劳。菩萨正命。则能净修众生志性。已净志性不自计身。亦无寿命等。为彼我及与法故。行清净义。是谓正命。佛告族姓子。所谓正便。于此不为非法之事。心不舍德。所作方便安无怯弱。修于正行淳淑近之。是谓正便。其正便者不为邪便。所作方便如其所言。不计诸法等与不等。无作不作。如诸法住。顺其所行而设方便。计如此法。诸佛之法亦复如是。如其寂然因为方便。诸法平等无有差特。所行亦等。为诸众生除其邪便。则以劝助于诸通慧。是为菩萨所行正便。佛告族姓子。所谓正意。谓忆佛道。念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慈悲喜护。是谓正意。念于殷勤。不听一切尘劳之秽。不从魔便。其所念者。在所向生不堕邪见。工御其意制其所念。如监门者知闭开时。除去一切诸不善念所思想。不听邪念。是谓正意。菩萨已处于此正意。不于此中寂灭道性。
而取果证。是为菩萨正意净行佛告族姓子。所谓菩萨正定。随贤圣行。知于苦谛。断集谛种。证尽谛种。奉道谛种。是为正定。彼若正受。等于己身亦等诸法。己身清净诸法亦净。己身则空诸法亦空定意正受能如是者。则入平等不堕灭尽。是为菩萨正定净行。发心之顷所行平等。具足智慧一切圣福觉了诸法。是为菩萨正定净行。佛说是正定觉时。千六百天与人弟子行者。好乐小乘已入其法。改发无上正真道意。
佛告族姓子。何谓菩萨护觉意。将养其心令不起生。除淫怒痴去于色著。痛想行识。在于三处而无所著。独步三界过三脱门。至三达智。睹去来今无所挂碍。开度众生除诸秽垢。犹如日明无所不曜。善权智慧随时示现。游于三世如水莲花。开化一切使发道意。是为菩萨护觉道意清净之行。佛告宝髻。何谓菩萨成就神通为清净行。又以五事具备彻视。何谓为五。逮得光明名曰天眼。普照十方消尽窈冥。靡不睹耀见一切佛所可开化。多所度脱。故曰天眼。遥睹众生终始所趣。庄严其志。名曰天眼。皆见十方一切形色像貌种类好丑长短。其天眼者无所挂碍。意念寂灭其相无为。过诸天龙神及揵沓惒声闻缘觉。见其本末靡所不达。是族姓子。如是比类致五神通。逮此天眼为菩萨眼。是为菩萨天眼之净。
佛告族姓子。复以五事。成其彻听靡所不闻。何谓为五。闻于人声。亦复彻闻非人之声。亦闻地狱饿鬼畜生辛苦之音。一切十方诸佛说法悉亦闻之。一切十方诸有言语音辞不同。各各别异亿万种音。皆能听了。是为五事菩萨神通彻听清净。
佛告族姓子。复以五事知人心念。何谓为五。悉能逮知诸天人民地狱饿鬼畜生之类。本末所因心念善恶。方当来世若更受身。知去来今心念所趣。决定来处归于邪业。众生心念善恶所行。皆了知之。察其心意。或怀贪淫瞋恚愚痴。随其本行如应说法。是为菩萨知诸心念清净之行。
佛告族姓子。何谓菩萨知过去神通清净。谓以五事了知古世。其有受于淫怒痴者。悉自然受不熟思惟致此事耳。复解己身无央数世便更专。惟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慈悲喜护。缘其定意而逮得此。亦从已致其受。吾我念心因缘诸相之观。其相因缘。亦从已为而自然受。思惟其心自观其志。其入痴门亦自然受。念识此已。随其色像眷属势力名称豪贵贫贱苦乐。亦己身为。皆自然行而受此患。是为菩萨知往心念清净神通。佛告族姓子。何谓菩萨具备神足。则以五事而逮神足。何谓为五。示现色身神通自在。神识音响神足悉达。心意所行神足普周。一切众生心所娱乐。神足皆别。亲近所见神足咸至。坐见十方无数国土。周遍一切诸佛境界。随其习俗现其形体。身遍一切十方众生。为其说法。令得开解发大道意。是族姓子。菩萨所行神足清净。
佛告族姓子。菩萨慧眼具天眼净。其天眼者。住于神识亦无所著。则致天耳本末清净。住无挂碍。寻即知众生心念。靡不通达。悉知过去当来处所。悉能证明。住无所行。皆尽诸漏生死之行。便净神足诸通明彻。所谓神通。则诸漏尽圣慧之门。菩萨于彼。以此五通而自娱乐。其心不住尽诸漏慧。佛告族姓子。譬如去于居邑。百千俞旬玄回之路。有大国城。其路艰险众难难计。阻邃曲隘寇贼抄掠。师子虎狼还相食啖。若出此路能到彼国。入大城者悉脱众患。安隐无量。时有一人。闻彼国城恩德功勋。快乐远着。其人生年唯有一子。甚爱重念视之无厌。闻彼国名舍子而往。尽力勤行。忍诸艰苦众难之患。昼夜不懈。得值阴凉。六艺备体执持五兵。便得越度。到其城门住门梱上。稍复进前至第二门。开其城门而独住立。即便忆念。所生一子独不得来。以子恩情不入大城。寻更还反将其子来。共至乐国。佛告族姓子。菩萨如是被无极铠。以大精进坚固志性。精诚所致显发大道。净治心业淳淑之行。诸漏得尽兴大哀心。开化众生为其说法。慧断生死。得至无漏究竟成就。哀愍众生欲救护故。则复来还现凡夫地。佛告族姓子。其城者喻圣慧巍巍。诸漏已尽涉难远行百千俞旬。玄迥路者。谓游无量生死诸难。救脱众生不以为拘。盗贼虎狼者。谓众魔邪见非法之难。相食啖者。谓三界中阴衰之患。值阴凉者。谓平等行。六艺五兵。谓六度无极五神通也。其人者菩萨也。到其城住门梱上。从外门稍复进至中门。住不前者。谓菩萨而从有为至于无为。诸漏已尽其心明彻。不舍本愿欲度十方。如念一子也。不入城还反者。菩萨愍伤一切众生。中心念之如一子父。灭除生死诸漏之难。超住法顶虽出生死。不尽诸漏寻复来还。在于五趣开化众生。是为菩萨善权方便大哀之行。尔时宝髻菩萨前白佛言。至未曾有天中天。菩萨大士。志怀大哀不乐解脱。欲度众生如观己掌。反还生死而不恶厌。复问佛言。菩萨遵修何法不厌生死。佛告族姓子。菩萨有二十事不厌生死。何谓二十事。奉行德本至无极慈。执持大慈以摄大危。怀抱大哀摄不弘愍。开化众生度脱一切。常以精进摄诸怯劣。以和调性摄诸怀结。以权方便摄不知节。则以智慧摄诸愚冥。而以一心摄诸放逸。能以神通摄诸不畅。能以圣明摄诸暗塞。能以随时摄诸无义。其意专惟摄诸烦愦。遵奉道心摄诸不学。而行四恩摄诸无护。以布施摄贫穷。以敬戒摄无礼。以博闻摄少智。以总持摄喜忘。以辩才摄顽讷。以上德摄少福。由是之故乃成大慧。是族姓子。菩萨所行二十事不厌生死也。宝髻菩萨复问佛言。何谓菩萨宜于生死。为无数人而有加益。佛告族姓子。若使菩萨。以德庄严宜于生死。以福润泽穷乏危厄。博闻庄严宜于生死。则以辩才多所饶益。能执其意而不忽忘。逮得总持宜于生死。令一切人各各闻慧。逮得宝掌以好布施。而自庄严财不耗减。用此财宝多所饶益。又不放逸宜于生死讲法不倦。多所饶益于一切人。又等集诸相宜于生死。修慧庄严于诸众生。言行相应宜于生死。所为应时不失其节。多所饶益于诸众生。一切所有施而不悋。宜于生死。随时开化各得其所。施度无极。多所饶益于诸众生。奉清净戒宜于生死。庄严持戒。多所饶益于诸众生。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宜于生死。六度无极。多所饶益于诸众生。
佛告族姓子。乃去往古无央数劫。长远无量。尔时有佛。名普坏世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世界名曰天观。劫名欣豫。何故其劫名曰欣豫。于彼劫中六万佛兴。时净居天闻无数音班宣佛德。于是劫中有六万佛。时天世人皆共歌颂。此咨嗟声其有闻之。靡不欢喜善心生焉。以是之故。劫名欣豫。佛告族姓子。其佛世界安隐快乐。其德巍巍。诸天人民观之无厌。以故世界名曰天观。其土微妙至诚庄严。以杂种香而成其地。堪任执本于千世界。又其佛土所出香熏。则能周遍十方无量无数之国。栴檀烟阴于其土地。自然生起无极莲花。名光明曜。其莲花光。常以大晖照彼世界。人民大小皆有神足。宿德所居香为楼观。讲堂精舍。轩户窗牖床榻茵蓐。微妙綩𫄧。其佛之土。亦无国邑郡县村落。又彼人民。悉得神通经行虚空。楼阁讲堂亦处于空。坐斯楼堂。专精念道讽诵讲论。彼无女人亦无胞胎。人皆化生不闻女名。亦无三涂恶趣之名。又无众恼勤苦之患。一切众人。禅定欢悦以为饮食。笃信微妙志求大乘。彼无异乘声闻缘觉之名也。其土人民皆著冠帻衣服。颜色犹如天人。假使出学。尘劳爱欲寻皆舍离。无有忧累。又彼如来。亦不敕告诸菩萨等使被法服。所以者何。其人不生秽浊心故。而彼如来。形体威颜现如梵天。诸菩萨众。威仪礼节靡不备悉。坐起安详讲说经道。设使十方诸佛之土。有无极变神通菩萨。诣天观世界者。通过诸国来觐如来。稽首归命听说经典。见彼佛土无有伦匹。其德超殊巍巍无量。怪未曾有举声嗟叹。尔乃舍去。佛告族姓子。若彼如来。为诸菩萨班宣道化。踊升虚空。去地六十六丈。坐于微妙清净庄严师子之座。为诸菩萨。论上法教粗举其要。不广分别屡练中义。如吾于此多说殷勤。所以者何。斯诸正士悉入圣慧。以一章句。辄能解入百千之义。是故如来。约宣经教不以多言。其佛为说四清净行。度无极净。道品法净。神通行净。化众生净。是为四也。
佛告宝髻。时彼佛土。有一菩萨名曰珍宝。即自启问坏世如来。何谓菩萨宜在生死多所饶益于诸众生。于时如来便为菩萨。广分别说此两句义。于斯大慧道莫能当。菩萨所行恒在生死。逮得慧曜多所润益。佛适说是。六万菩萨得柔顺忍。佛告宝髻。珍宝菩萨。复问何谓菩萨严净道场坐于佛树。坏世如来。告珍宝曰。以无放逸严净道场坐于佛树。于彼何谓无放逸者。其佛告曰。奉行经典。又问何谓奉行经典。告曰言行相应是无放逸。又无放逸不自驰骋。修于无量大德之铠。不与阴合越于五阴。布施无量不可尽故。持戒无量为未学故。忍辱无量堪众苦故。精进无量正士业故。禅定无量无退落故。智慧无量无挂碍故。慈心无量。开化众生不可限故。悲哀无量。愍伤众生济匮乏故。行喜无量。以法欢悦众生之故。行护无量。救济将养群生之故。生死无量。长育一切佛道法故。化无量人安彼我故。正法无量。将顺随时坚精进故。德慧无量。执权方便等应时故。奉无量佛具足慧故。求无量闻智卓然故。心入无量。睹见众生志性行故。节德无量。志存闲静有限之故。闲居无量将顺心故。寂默无量。所察广普速疾具成诸通慧故。
佛告珍宝。是无放逸所当遵法。菩萨行此无放逸者。严净道场坐于佛树。则其义也。又族姓子。其无放逸诸道品法所立之本。致无放逸圣慧之原。逮坚要法以无放逸积累德本能不放逸。未曾忘失往古久远所听闻法。普能执怀一切经典。消化尘劳无量阴盖。于诸道义无所挂碍。无放逸者。则能烧尽旷野积聚愚痴之冥。悉能将护一切经法。灭除众相抑制诸根。无放逸者。退舍邪径奉行众善。力势超殊具足十力。力如虚空而无等双。无放逸者。得无所畏。具足成就一切佛法。归其原顶。无放逸者。便能获致佛诸通慧。佛告族姓子。彼佛说此无放逸时。万二千菩萨。逮得无所从生法忍。于族姓子。所忆云何。时珍宝菩萨岂异人乎。莫作是观。所以者何。则汝身是。由斯缘故。当作此观。若使菩萨无放逸者。乃为应宜严净道场坐佛树下入如来道不可限量。
佛复告宝髻菩萨。所谓菩萨开化众生。若菩萨行清净者。见众生行心怀善恶。便能开化无量难限不可思议众生之类。各使奉行无极之法。其菩萨者。志性调柔入于审详。自在开化几何人民。彼族姓子。人根不同所见各异。是故菩萨。随时示现而诱进之。或能有人坚正禁戒乃成开化。或从毁戒因得受教。或以衣物往来交接。缘受道化。或以柔软。或以粗犷。或怀毒心。或以恐怖。或以苦恼。或以安隐而受开化。或在言语。或从得胜。或从因生。或从志性。或从逼恼。或从顺意。或从所有。或从无所有。或从兴盛。或从所受。或无所受。或从财业治生。或从静然无所易取。或从贪慕求妙颜容。或从恶色。或从色声香味细滑之法。而致开化。或从瞋骂臭气恶味粗坚秽法。而得开解。或从共居宿止受化。或从往来数数相见。或从闻佛法圣众。或从欢喜。或从忧戚。或从无我。或从寂音。或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之音。而受开化。或从众生有为之恼。或从听闻天上世间所遭安隐。而受开化。或听声闻所说乘教或缘觉乘。或闻大乘而受开化。或从常喜不以忧恼。或从愁戚不因欣豫。或从货利。或从踊跃不见爱敬。或从得利。或因衰耗。或复有人而从四恩因而开化。或从内业。或从外业。或从眼耳鼻口身体手足。而受开化。或以娱乐歌戏。或以花香而受开化。或从其身专遭苦患。或从常乐而受开化。或从其心得静方便。或从化作比丘形像。或复变现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像。而受开化。或复现作佛像容貌。而开化之。或如释梵转轮圣王像貌。而开化之。佛告族姓子。若使不现若干种变。观其性行行其心念。而开化者不能度之。当晓了知众生性行。应病与药所度乃广。设令菩萨行度无极。则能奉受佛道品法。亦能明了神通之慧。然后寂然开化众生。菩萨有四事法。开化众生。何谓为四。一曰不厌终始之患导示未及。二曰不贪安己愿安一切。三曰常以时宜宣示道教。四曰分别众类心性所行。是为四。复有四。一曰所说柔和言辞可敬。二曰奉戒清净。犹如日明。三曰颜色常悦未曾怀恨。四曰常怀慈心。复有四。一曰心不怀害。二曰志于大哀。三曰意多愍伤。四曰常调其心。复有四。一曰性行清净。二曰无有谀谄。三曰精进坚强。四曰忍于苦乐善恶。是为菩萨四法开化众生。当作此观。乃能堪任救济一切。
佛告族姓子。往昔过去无央数劫。长远无量不可思议。尔时有佛。名离垢光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世界曰寂然。劫名爱敬。寂然世界丰乐安隐。五谷平贱快乐难量。天人孳盛。离垢光佛。其声闻众九十六亿。菩萨八万四千。其佛寿三十三万六千岁。时有梵志为大国王。王有太子名曰业首。端正姝好见者无厌。厥年十六。惑于颜貌迷于豪贵。荒乱自大。不肯往诣离垢光佛。不修恭敬稽首为礼。佛心念言。太子业首。云何忽失无上正真道意。劝助德本。不识宿本而计吾我。荒迷容色财业豪贵。及怀自大不数诣佛。既来至此不肯归命。违失礼节。设为殷勤宣其本行者。必识宿命。数诣如来稽首受教。于时离垢光如来。皆悉请会八万四千菩萨。使行法筹谁能堪任诣太子业首所。八万四千岁教化说法者。而不患厌一切苦恼所见逼迫。虽往教彼不见接待。座席言谈。但得骂詈毁辱诽谤耳。佛告族姓子。时虽行此筹。八万四千诸菩萨中。无一菩萨肯受法筹。时彼会中有一菩萨。名极妙精进。即从坐起。偏露右肩长跪叉手。前白佛言。我能堪任八万四千岁。往来太子业首数数相见。舍一切安皆忍众苦虽遭诸厄不以为患。极妙精进适发此言。三千大千世界。应时六反震动。百千天人住于虚空。举声叹曰。善哉善哉。无极精进。被弘誓铠。于时极妙精进菩萨。往诣业首太子门前而住。太子方见。骂詈毁辱瞋恚诽谤。言语冲口无有其限。撮土坌之。瓦石打之。刀杖加之。于时菩萨被辱如是。不怀瞋恚。不以为恨。亦不悔还。遂坚其心被精进铠。智力益增。兴发大哀而愍伤之。如是千岁。乃得自前入第一门。从所苦困轻毁之难。不以患厌至千万岁。转复进至王宫第一之庭。又二万岁至第二庭。如是之比。八万四千岁至第七庭。七日七夜。太子业首。时复见之。寻便质问。比丘何来诣此所求。菩萨答曰。故来相诣相称名勋。于时太子心自念言。怪未曾有。今此比丘戒德难量无能逮者。被诸毁辱未曾懈耻。极妙精进欢悦业首。寻说颂曰。
太子吾今无所求 不用饮食及衣服
宜当显发无怖心 吾以法来故至此
人中尊号离垢光 大圣现世多所益
讲说经法除苦患 若有人闻逮甘露
诸佛兴出甚难值 无数千劫难可遇
执御众人令受法 则为世间之炬曜
反以欲得而放逸 贪于财色自娱乐
迷荒豪贵及王位 不肯往诣见法王
财业无常命难保 佛说人寿如朝露
太子自察亦常然 云何闻佛复放逸
仁者以曾志佛道 召请众生欲度脱
于今何因为欲使 放逸安可度众生
吾且欲还诣最胜 当降伏心灭尘欲
仁兴精进愍一切 将无后恨怀忧恼
时国王子闻斯颂 即自下意发恭敬
礼极精进稽首足 吾今自悔辱仁罪
我当弃舍一切士 不慕豪贵贪国土
吾当往至安住所 弃捐瑕秽求见益
即与一亿八万人 各执众花擎诸香
俱往诣于最胜所 见离垢光人中上
已皆悉到安住所 前稽首足而供养
退在一面住佛边 于时太子说此言
极妙精进是我师 心不患厌和颜劝
此之恩德无以加 如是供养不足报
归悔首过救护世 违失法王之教命
我今都悉自归诚 愿佛纳受所首情
于是发意悉求佛 用一切故兴愍伤
不复造邪为放逸 今我立德成佛道
尔时太子弃荣位 与人一亿八万四
于最胜所作沙门 发意志求于佛道
时佛知其所志愿 为说最上佛道业
诸闻净法逮柔顺 诸高士住无我法
佛告宝髻菩萨。欲知尔时极妙精进。我身是。太子业首。弥勒是。族姓子。过去菩萨。开化众生不以懈倦。威德巍巍无量如此。所学日深精进无侣。是故菩萨欲度众生。当念修学。如彼往世极妙精进菩萨之德。
佛告族姓子。菩萨有四业而得自在。以此四业摄取诸佛道法。何谓为四。一曰超越诸魔靡不归伏。二曰念净佛土令修净教。三曰严身口意顺开士本。四曰合集一切诸佛道品。是为四法自在之业。复有四事为菩萨业。何谓为四。一曰其慧晓了所入志性。二曰普见众生根原所归。三曰分别一切诸趣所由。应病与药。四曰明识一切径路所行。令得寂寞不怀瞋恚。是为四事菩萨所行自在道业。于是宝髻菩萨。从无数劫殖于难限百千德本。髻中明月珠。其价当此三千佛土。以奉如来口宣此言。以顶上宝贡献如来。因是德本。致无能睹其顶相者。逮成诸佛不可思议圣慧之顶。佛即时笑。五色光明从其口出。照无央数诸佛国土。寻即来还。绕佛三匝。忽没顶上。于是会中有菩萨。名曰捷辩。从坐而起。偏露右肩长跪叉手。赞叹世尊。以颂问曰。
最尊无等伦 超世俗之上
无垢以离秽 三界称其德
其慈无俦匹 超越须弥山
今者何欣笑 愿慧为我说
真谛戒调定 执性人敬言
令我志趣安 善修快寂然
天人尊在此 其志甚坚妙
为以何感应 哀愍而今笑
十方总势强 光明福曜威
勇师子坏冥 游众无所畏
三界无有侣 何能有殊者
法宅为解说 何故而欣笑
离垢性游安 颜色常和悦
名德通虚空 驰逸不可限
消除诸窈冥 光明靡不照
安住唯为解 何故而欣笑
修德心清净 愿如金宝山
常训诲不及 世人普供养
则为最良田 众祐圣超世
释师子现要 所演如虚空
诸天及人民 无与妙等者
等心甚坚强 惭愧祥丰盛
巍巍德百千 相如花茂盛
最胜能仁笑 愿为发遣之
其慧无挂碍 流布于三世
处若干身意 其心无所著
一时悉晓了 如应当行化
仁师子属笑 其义为何义
诸天住空中 意内怀悦豫
地上诸人民 叉手而自归
能仁胜唯说 殊特甘露味
诸天神人闻 消灭尘劳冥
佛告捷辩菩萨。汝为岂见宝髻不乎。以此宝髻珠奉上如来。志愿无上正真道意。则为供养佛之原慧。对曰唯然。已见世尊。佛言。是族姓子。宝髻菩萨。于恒河沙劫。供养恒沙如来至真。常修梵行。开化无数众生之类。立于三乘。过十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号曰宝成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世界名离垢光。劫曰无垢。其离垢光世界。七宝合成咸出光明。照于十方无量佛土。其光紫金。假使众生值此光者。一切尘劳悉蒙消灭。其土丰乐。皆诸菩萨悉无所著。无有异学相发起者。普修道宝。以故如来名曰宝成。此诸菩萨。皆得神通咸有辩才。其土诸天人民。悉当淳淑遵平等觉。无有不及无智之名。其土亦无君主。唯以世尊为无上法王。诸天人民自然化生。无有女人无爱欲名。其土人民皆殖德本。无无福者诸根悉具。皆以相好庄严其身。尔时如来。诸菩萨众不可称数。佛寿十四劫。初无异谈。所说唯宣菩萨之慧诸度无极。辩才大哀淳一品教。是诸菩萨皆曾被训。诸根明达。能以一句普入一切诸佛之道。如来为说总持言教。慈心如地。何谓总持言教。以一绝句普入诸章。何谓一句。谓妙圣句不可究尽道品之法。何谓无尽句。谓于佛道不可穷尽。何谓无尽。论于无者。谓无尽句。已能入无普入文字。是为一句。一切文字而不可尽。复有二字本所未闻亦未行也。而宣说言出于一字。其一字者。不与二字而同势也。是以一字而宣训诲。设使宣布斯训诲者。无念不念。无应不应。此句无念亦无不念。以无念句而成开化。是为族姓子入总持教。宝成如来。为诸菩萨说总持言句。于彼学入此一句者。便得普入一切佛意。我于一劫若复过劫。分别咨嗟离垢光世界功德之称。不能究尽得其边际。宝成如来讲说经道德称之慧。不可思议亦不可赐。其佛大德国土清净。巍巍超绝上不可及。宝髻菩萨闻佛授决。欢喜踊跃。以颂赞佛。
普知悉能见 度诸法无极
如来皆超越 一切诸瑕秽
大慧未曾有 皆知我往古
供养诸佛数 佛悉具说之
去来今现在 本末为如是
复知鄙末世 及与一切人
为佛所授决 不复怀狐疑
开化度世间 诸根之本末
于是一切地 日月尚可堕
佛口所可宣 终不有改变
佛出至诚言 所演无有虚
授以尊觉道 成佛人中上
如我志所愿 严净于佛土
所言亦如是 悉知我心念
彼闻此教已 悦颜无犹豫
所修行为尊 欲度众生故
如我之所行 当复增无量
严治其本际 我身奉净行
兴发行得佛 度诸法无极
勤力无怯弱 由从精进至
堪任所布施 皆知我往古
未曾舍精进 至大哀如来
为以诸众生 本末为如是
吾当悉开化 得佛度异学
宝髻菩萨说此偈时。七万二千人皆发无上正真道意。悉愿生彼离垢光世界。同时发声俱说是言。宝成如来得佛道时。普令吾等生彼佛土。佛皆记说当生其国。
尔时世尊告贤者阿难。受是经典持讽诵说。广为众人宣传其旨。殷勤劝助是经典要。天上世间之所归伏而共供养。所以者何。其闻此经我悉授决。其不信者本宿德薄。其受是经德本非凡。趣闻此经世世值佛。何况闻持而奉行说。功勋无限。族姓子族姓女。若以七宝满此三千大千世界。随时布施。如是比类于百千岁。其闻此经欢喜信持。功德逾彼。阿难白佛。此经名何云何奉持。佛言。名曰菩萨净行宝髻所问。当奉持之。佛说如是。宝髻及十方诸会菩萨。贤者阿难。天龙鬼神揵沓惒阿须伦世人。闻佛所说莫不欢喜。
大宝积经卷第一百一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