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卷029 中华文库
目录 | 大智度论 | |
◀上一卷 | 卷029 | 下一卷▶ |
大智度论初品中布施随喜心过上释论第四十四之馀(卷二十九)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一切求声闻、辟支佛人诸禅、定、解脱、三昧,欲以随喜心过其上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禅、定者,四禅、九次第定。
解脱、三昧者,八背舍,三解脱门,慧解脱、共解脱,时解脱、不时解脱,有为解脱、无为解脱等。
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如是等诸三昧。
问曰:
上六事中,三昧即是禅、定、解脱、三昧,今何以复说?
答曰:
有二种三昧:一种慧解脱分,二种共解脱分。前者慧解脱分,不能入禅定,但说未到地中三昧;此中说共解脱分,具有禅、定、解脱、三昧。
彼是略说,此则广说;彼但说名,此中分别义。
复次,前胜三昧者,有人谓一二三昧,非深三昧;今此中具说“禅、定、解脱、甚深三昧”。
复次,禅、定、解脱、三昧有二种:一者、离欲时得,二者、求而得。离欲得者,前已说;求而得者,此中说。
复次,禅、定、解脱、三昧得之甚难,精勤求之乃得。菩萨但持随喜心便得过其上,是为未尝有法,是故重说。
问曰:
彼中三昧、智慧、解脱、解脱知见亦难得,何以言此为难得?
答曰:
先以说是慧解脱分,不尽甚深义;共解脱阿罗汉、三明阿罗汉难得,故更说。
复次,是三昧、智慧、解脱、解脱知见,虽难得而不广周悉,直为涅槃。此间明阿罗汉欲得现世禅定乐,所谓灭尽定、顶际禅、愿智、无诤三昧等如是事,非直为涅槃,以是故更广说。何以故?如前者直为涅槃,彼中说解脱、解脱知见相次故,当知一向直为涅槃。
问曰:
若以禅、定、解脱、三昧难得故重说者,智慧于一切法中最难微妙,何以不重说?
答曰:
上言“欲过声闻、辟支佛慧,当学般若波罗蜜”中已说,此禅定未说故重说。
禅定、智慧二法最妙,有此二行,所愿皆得;如鸟有两翼,能有所至。解脱从此二法得,解脱知见即是智慧。
布施、持戒是身口业,粗行易得故不重说。
问曰:
菩萨以随喜心胜于声闻、辟支佛布施、持戒、智慧,可尔。所以者何?布施、持戒,眼见、耳闻,智慧亦是闻法,可得生随喜心。如禅、定、解脱、三昧,是不可见闻法,云何随喜?
答曰:
菩萨以知他心智而随喜。
问曰:
知他心智法,有漏知他心智,知他有漏心;无漏知他心智,知他无漏心。菩萨未成佛,云何知声闻、辟支佛无漏心?
答曰:
汝声闻法中尔。摩诃衍法中,菩萨得无生忍法,断诸结使,世世常不失六神通,以有漏他心智能知无漏心,何况以无漏知他心智!
复有人言:“初发意菩萨,未得法性生身,若见若闻声闻辟支佛布施、持戒,皆知当得阿罗汉,随喜心言:‘此人得诸法实相,离三界,我所欲度一切众生生老病死,彼已得脱,则是我事。’”
如是等种种因缘随喜,以是故随喜无咎!
◎ ◎大智度论初品中回向释论第四十五
【经】
“菩萨摩诃萨行少施、少戒、少忍、少进、少禅、少智,欲以方便力回向故,而得无量无边功德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问曰:
前已说六波罗蜜,今何以复说?
答曰:
上总相说,此欲别相说;彼说因缘,此说果报。
问曰:
不尔!彼中说六波罗蜜广普具足,此言“少施乃至少智”,似不同上六波罗蜜义!
答曰:
不然!即是六波罗蜜。何以故?六波罗蜜义,在心,不在事多少;菩萨行若多若少,皆是波罗蜜。如《贤劫经》说:“八万四千诸波罗蜜。”此经中亦说:“有世间檀波罗蜜,有出世间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亦有世间、出世间。”
问曰:
菩萨何以故少施?
答曰:
有种种因缘故少施。
或有菩萨初发意,福德未集,贫故少施。
或有菩萨闻“施无多少,功德在心”,以是故不求多物布施,但求好心。
或有菩萨作是念:“若我求多集财物,破戒失善,心心散乱,多恼众生;若恼众生以供养佛,佛所不许,破法求财故。若施凡人,夺彼与此,非平等法;如菩萨法,等心一切,皆如儿子。”以是故少施。
复次,菩萨有二种:一者、败坏菩萨,二者、成就菩萨。
败坏菩萨者,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遇善缘,五盖覆心,行杂行,转身受大富贵,或作国王,或大鬼神王、龙王等。以本造身、口、意恶业不清净故,不得生诸佛前,及天上、人中无罪处,是名为败坏菩萨。如是人虽失菩萨心,先世因缘故,犹好布施;多恼众生,劫夺、非法取财,以用作福。
成就菩萨者,不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慈愍众生;或有在家受五戒者,有出家受戒者。
在家菩萨,虽行业成就,有先世因缘贫穷,闻佛法有二种施:法施,财施;出家人多应法施,在家者多应财施。我今以先世因缘故,不生富家,见败菩萨辈作罪布施,心不喜乐;闻佛不赞多财布施,但美心清净施;以是故,随所有物而施。
又出家菩萨守护戒故,不畜财物;又自思惟:“戒之功德,胜于布施。”以是因缘故,随所有而施。
复次,菩萨闻佛法中本生因缘,少施得果报多。
如薄拘罗阿罗汉,以一诃梨勒果药布施,九十一劫不堕恶道,受天人福乐,身常不病,末后身得阿罗汉道。
又如沙门二十亿耳,于鞞婆尸佛法中,作一房舍,给比丘僧;布一羊皮,令僧蹈上。以是因缘故,九十一劫中足不蹈地,受人天中无量福乐。末后身生大长者家,受身端政,足下生毛长二寸,色如青琉璃右旋;初生时,父与二十亿两金;后厌世五欲,出家得道,佛说精进比丘第一。
又如须蔓耳比丘,先世见鞞婆尸佛塔,以耳上须蔓华布施。以是因缘故,九十一劫中常不堕恶道,受天上人中乐;末后身生时,须蔓在耳,香满一室,故字为须蔓耳;后厌世出家,得阿罗汉道。
菩萨如是等本生因缘,少施得大报,便随所有多少而布施。
复次,菩萨亦不一定常少物布施,随所有,多则多施,少则少施。
复次,佛欲赞般若波罗蜜功德大故,言“少施得大果,功德无量”。
问曰:
如薄拘罗阿罗汉等,亦少施而得大报,何用般若波罗蜜?
答曰:
薄拘罗等虽得果报,有劫数限量,得小道入涅槃;菩萨以般若波罗蜜“方便回向”故,少施,福德无量无边阿僧祇。
问曰:
何等是“方便回向”,以少布施而得无量无边功德?
答曰:
虽少布施,皆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作是念:“我以是福德因缘,不求人天中王及世间之乐,但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量无边,是福德亦无量无边;又以是福德为度一切众生,如众生无量无边故,是福德亦无量无边。
复次,是福德用大慈悲,大慈悲无量无边故,是福德亦无量无边。
复次,菩萨福德诸法实相和合故,三分清净:受者、与者、财物不可得故。如《般若波罗蜜》初为舍利弗说:“菩萨布施时,与者、受者、财物不可得故,具足般若波罗蜜。”用是实相智慧布施故,得无量无边福德。
复次,菩萨皆念所有福德如相、法性相、实际相故,以如、法性、实际无量无边故,是福德亦无量无边。
问曰:
若菩萨摩诃萨观诸法实相,知如、法性、实际,是无为灭相,云何更生心而作福德?
答曰:
菩萨久习大悲心故,大悲心尔时发起:“众生不知是诸法实相,当令得是实相。”以精进波罗蜜力故,还行福德业因缘,以精进波罗蜜助大悲心;譬如火欲灭,遇得风、薪,火则然炽。
复次,念本愿故,亦十方佛来语言:“汝念初发心时!又汝始得是一法门,如是有无量法门,汝未皆得,当还集诸功德!”如《渐备经》七地中说。
问曰:
施多少可尔;戒中有五戒、一日戒、十戒,少多亦可知,色法可得分别故。馀四波罗蜜,云何知其多少?
答曰:
是皆可知。如忍有二种:一者、身忍,二者、心忍。身忍者,虽身、口不动,而心不能令不起,少忍故不能制心;心忍者,身心俱忍,犹如枯木。
复次,少忍者,若人挝骂不还报;大忍者,不分别骂者、忍者、忍法。
复次,众生中忍是为少忍,法忍是为大忍。
如是等分别“少忍”。
“少进”者。
有二:身进,心进。身进为少,心进为大;外进为少,内进为大;身口进为少,意进为大。如佛说:“意业大力故,如大仙人瞋时,能令大国磨灭。”复次,身、口作五逆罪,大果报一劫在阿鼻泥犁中。意业力大,得生非有想非无想,寿八万大劫;亦在十方佛国,寿命无量。以是故,知身口精进为少,意精进为大。
复次,如经说:“若身、口、意业寂灭不动,是为大精进;动者,为少精进。”
如是等名为“少精进”。
“少禅”者,欲界定、未到地,不离欲故名为少。亦观二禅,初禅则少,乃至灭尽定。有漏为少,无漏为大。未得阿鞞跋致、未得无生法忍禅是为少,得阿鞞跋致、得无生法忍禅是为大。乃至坐道场十六解脱相应定为少,十七金刚三昧为大。
复次,若菩萨观一切法常定、无散乱者,无依止,无分别,是为大;馀者皆为少。
慧有二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世间慧为少,出世间慧为大。净慧、杂慧,相慧、无相慧,分别慧、不分别慧,随法慧、破法慧,为生死慧、为涅槃慧,为自益慧、为益一切众生慧等亦如是。
复次,闻慧为少,思慧为大;思慧为少,修慧为大;有漏慧为少,无漏慧为大;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慧为少,修行六度慧为大;修慧为少,方便慧为大;诸地中方便展转有大少,乃至十地。如是等分别多少。
佛叹菩萨奇特,于少事中得无量无边功德,岂况大事!馀人多舍财,身、口、意勤苦得福少,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亦如是,不及菩萨少而报大。如先说:“譬如口气出声,声则不远;声入角中,声则能远。”如是布施等同少,馀人行是所得福报则少;菩萨摩诃萨以般若波罗蜜方便力回向故,得无量无边福。以是故说:“欲行少施、少戒、少忍、少进、少禅、少智。”
【经】
“菩萨摩诃萨欲行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诸波罗蜜义如先说。
问曰:
五波罗蜜相即是般若波罗蜜相不?若是般若波罗蜜相,不应五名差别!若异,何以故言“欲行檀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
答曰:
亦同、亦异。
异者,般若波罗蜜名观诸法实相故,不受、不著一切法;檀名舍内外一切所有。以般若波罗蜜心行施,是时檀得名波罗蜜。
复次,五波罗蜜殖诸功德,般若波罗蜜除其著心、邪见;如一人种谷,一人芸除众秽,令得增长,果实成就。
馀四波罗蜜亦如是。
问曰:
今云何“欲行檀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
答曰:
檀有二种:一者、净,二者、不净。
不净者,㤭慢故施,作是念:“劣者尚与,我岂不能?”嫉妒故施,作是念:“我之怨憎,施故得名,如是胜我;今当广施,要必胜彼。”贪报故施,作是念:“我施少物,千万倍报。”是故布施。为名故施,作是念:“我今好施,为人所信,好人数中。”为摄人故施,作是念:“我今施之,人必归我。”如是等种种杂结行施,是名不净。
净施者,无是杂事,但以净心信因缘果报,敬愍受者,不求今利,但为后世功德。复有净施,不求后世利益,但以修心助求涅槃。复有净施,生大悲心,为众生故,不求自利早得涅槃,但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净施。
以般若波罗蜜心故,能如是净施。以是故说:“欲行檀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
复次,般若波罗蜜力故,舍诸法著心,何况我心而不舍!舍吾我心故,身及妻子视如草土,无所恋惜,尽以布施。以是故说:“欲行檀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馀波罗蜜亦皆如是,以般若波罗蜜心助成故。
复次,诸馀波罗蜜,不得般若波罗蜜,不得波罗蜜名字,亦不牢固。如后品中说:“五波罗蜜不得般若波罗蜜,无波罗蜜名字。”又如转轮圣王无轮宝者,不名转轮圣王,不以馀宝为名。亦如群盲无导,不能有所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导五波罗蜜,令至萨婆若。譬如大军无健将,不能成办其事;又如人身馀根虽具,若无眼者,不能有所至。又如人无命根,则馀根皆灭;有命根故,馀根有用。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五波罗蜜不得般若波罗蜜,则不得增长;得般若波罗蜜故,馀波罗蜜得增益具足。
以是故,佛言:“欲行檀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
【经】
“菩萨摩诃萨欲使世世身体与佛相似,欲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问曰:
声闻经中说:菩萨过三阿僧祇劫后,百劫中种三十二相因缘;今云何说“世世与佛身体相似,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答曰:
迦栴延子《阿毗昙鞞婆沙》中有如是说,非三藏中所说。何以故?三十二相,馀人亦有,何足为贵!
如难陀先世时一浴众僧,因作愿言:“使我世世端政净洁。”又于异世值辟支佛塔,饰以彩画,庄严辟支佛像,作愿言:“使我世世色相严身。”以是因缘故,世世得身相庄严,乃至后身出家作沙门,众僧遥见,谓其是佛,悉皆起迎。难陀小乘种少功德,尚得此报,岂况菩萨于无量阿僧祇劫中修立功德,世世形体而不似佛?
又如弥勒菩萨白衣时,师名跋婆犁,有三相:一、眉间白毛相,二、舌覆面相,三、阴藏相。
如是等,非是菩萨亦皆有相,菩萨岂当三阿僧祇劫后乃种相好!
复次,是摩诃衍中,有菩萨从初发心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初不生恶心;世世报得五通,身体似佛。
问曰:
菩萨未得佛道,何得身相如佛?
答曰:
菩萨为度众生故,或作转轮圣王身,或作帝释身,或作梵王身,或作声闻身、辟支佛身、菩萨身、佛身。
如《首楞严经》中,文殊师利自说:“七十二亿反作一缘觉而般涅槃。”又现作佛,号龙种尊;时世未应有佛,而众生见佛身,欢喜心伏受化!
问曰:
菩萨若能作佛身说法度众生者,与佛有何差别?
答曰:
菩萨有大神力,住十住地,具足佛法而住世间,广度众生故,不取涅槃;亦如幻师自变化身,为人说法,非真佛身;虽尔度脱众生,有量有限。佛所度者,无量无限。
菩萨虽作佛身,不能遍满十方世界;佛身者普能遍满无量世界,所可度者,皆现佛身。亦如十四日月,虽有光明,犹不如十五日。
有如是差别。
或有菩萨得无生法忍,法性生身,在七住地,住五神通,变身如佛,教化众生。
或初发意菩萨行六波罗蜜,行业因缘,得身相似佛,教化众生。
问曰:
三十二相,布施等果报,般若波罗蜜无所有、如虚空,云何说“欲得相好当学般若波罗蜜”?
答曰:
三十二相有二种:一者、具足如佛;二者、不具足,如转轮圣王、难陀等。般若波罗蜜与布施和合故,能具足相好如佛;馀人但行布施等,相不具足。
问曰:
云何布施等得三十二相?
答曰:
如檀越布施时,受者得色、力等五事益身故,施者具手足轮相。如“檀波罗蜜”中广说。戒、忍等亦如是,各各具三十二相。
何等是三十二相?一者、足下安立相,馀如〈赞菩萨品〉中说。
问曰:
以何因缘得足下安立相?
答曰:
佛世世一心坚固持戒,亦不令他败戒,以是业因缘,故得是初相。初相者,自于法中无能动者;若作转轮圣王,自于国土无能侵者。
以如法养护人民及出家沙门等,以是业因缘故,得千辐轮相,是转法轮初相;若作转轮圣王,得转轮宝。
离杀生业因缘故,得长指相。
离不与取业因缘故,得足跟满相。
以四摄法摄众生业因缘故,得手足缦网相。
以上妙衣服、饮食、卧具供养尊长业因缘故,得手足柔软相。
修福转增业因缘故,得足趺高相、一一孔一毛生相、毛上向相。
如法遣使为福和合因缘,及速疾诲人故,得妙踹相,如伊泥延鹿王。
如法净物布施,不恼受者故,得平立手过膝相、方身相,如尼拘卢陀树。
多修惭愧及断邪淫,以房舍、衣服、覆盖之物用布施故,得阴藏相如马王。
修慈三昧,信净心多及以好色饮食、衣服、卧具布施故,得金色相、大光相。
常好问义,供给所尊及善人故,得肌皮细软相。
如法断事,不自专执,委以执政故,得上身如师子相、腋下满相、肩圆相。
恭敬尊长、迎逆侍送故,得身体直广相。
布施具足充满故,得七处满相。
一切舍施无所遗惜故,得方颊车相。
离两舌故,得四十齿相、齿齐相、齿密相。
常修行慈、好思惟故,得白牙无喻相。
离妄语故,得舌广薄相。
美食布施、不恼受者故,得味中最上味相。
离恶口故,得梵声相。
善心好眼视众生故,得眼睫绀青相、眼睫如牛王相。
礼敬所尊及自持戒、以戒教人故,得肉髻相。
所应赞叹者而赞叹故,得眉间白毛相。
是为用声闻法三十二相业因缘。
摩诃衍中三十二相业因缘者。
问曰:
十方诸佛及三世诸法皆无相相,今何以故说三十二相?一相尚不实,何况三十二?
答曰:
佛法有二种:一者、世谛,二者、第一义谛。世谛故,说三十二相;第一义谛故,说无相。
有二种道:一者、令众生修福道,二者、慧道。福道故,说三十二相;慧道故,说无相。
为生身故,说三十二相;为法身故,说无相。佛身,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自庄严;法身,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诸功德庄严。
众生有二种因缘:一者、福德因缘,二者、智慧因缘。欲引导福德因缘众生故,用三十二相身;欲以智慧因缘引导众生故,用法身。
有二种众生:一者、知诸法假名,二者、著名字。为著名众生故,说无相;为知诸法假名众生故,说三十二相。
问曰:
是十力、四无所畏功德亦各有别相,云何说“法身无相”?
答曰:
一切无漏法,十六行、三三昧相应故,皆名无相;佛欲令众生解故,种种分别说。说一切诸佛法,以空、无相、无作印故,皆入如、法性、实际;而为见色欢喜发道心者,现三十二相庄严身。
复次,为一切众生中显最胜故,现三十二相而不破无相法。
如菩萨初生七日之中,裹以白[叠*毛],示诸相师。相师以古圣相书占之,以答王曰:“我谶记法,若人有三十二相者,在家当为转轮圣王,出家当得作佛。唯此二处,无有三处。”诸相师出已,菩萨寝息。
复有仙人名阿私陀,白净饭王言:“我以天耳闻诸天鬼神说,净饭王生子,有佛身相,故来请见!”王大欢喜,此人仙圣,故从远来,欲见我子;敕诸侍人:“将太子出!”侍人答王:“太子小睡。”是时阿私陀言:“圣王常请一切,施以甘露,不应睡也!”即从坐起,诣太子所,抱着臂上,上下相之;相已涕零,不能自胜!王大不悦,问相师曰:“有何不祥,涕泣如是?”仙人答言:“假使天雨金刚大山,不能动其一毛,岂有不祥!太子必当作佛;我今年已晚暮,当生无色天上,不得见佛、不闻其法故,自悲伤耳!”王言:“诸相师说,不定一事,若在家者当作转轮圣王,若出家者当得作佛。”阿私陀言:“诸相师者以世俗比知,非天眼知;诸圣相书,又不具足遍知,于相总观,不能明审,是故或言:‘在家当为转轮圣王,出家当为佛。’今太子三十二相,正满明彻,甚深净洁具足,必当作佛,非转轮王也!”
以是故知,三十二相于一切众生中最为殊胜。
言无相法者,为破常、净、乐相、我相、男女、生死等相,故如是说。
以是故,佛法虽无相相,而现三十二相引导众生,令知佛第一,生净信故,说三十二相无咎。
问曰:
何以故说三十二相,不多不少?
答曰:
若说多、若说少,俱当有难。
复次,佛身丈六,若说少相,则不周遍,不具庄严;若过三十二相,则复杂乱。譬如严身之具虽复富有珠玑,不可重著璎珞;是故三十二相不多不少,正得其中。
复次,若少不端严,则留八十随形好处;过则杂乱。
问曰:
若须八十随形好,何不皆名为“相”而别为“好”?
答曰:
相大严身,若说大者,则已摄小。
复次,相粗而好细,众生见佛则见其相,好则难见故。
又相者,馀人共得;好者,或共、或不共。
以是故,“相”、“好”别说。
问曰:
佛毕竟断众生相、吾我相,具足空法相,何以故以相庄严,如取相者法?
答曰:
若佛但以妙法庄严其心,身无相好者,或有可度众生,心生轻慢,谓佛身相不具,不能一心乐受佛法。譬如以不净器盛诸美食,人所不喜;如臭皮囊盛诸宝物,取者不乐。以是故,佛以三十二相庄严其身。
复次,佛常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言:“我于众生中,一切功德最为第一!”若佛生身不以相好庄严,或有人言:“身形丑陋,何所能知!”佛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庄严其身,众生犹有不信,何况不以相好庄严!
复次,佛法甚深,常寂灭相故,狂愚众生不信不受,谓身灭尽,无所一取。以是故,佛以广长舌、梵音声、身放大光,为种种因缘、譬喻说上妙法;众生见佛身相威德,又闻音声,皆欢喜信乐。
复次,庄严物有内外,禅定、智慧诸功德等,是内庄严;身相威德、持戒具足,是外庄严;佛内外具足。
复次,佛愍念一切众生,出兴于世,以智慧等诸功德,饶益利根众生;身相庄严,饶益钝根众生。心庄严,开涅槃门;身庄严,开天、人乐门。身庄严故,置众生于三福处;心庄严故,置众生入三解脱门。身庄严故,拔众生于三恶道;心庄严故,拔众生于三界狱。如是等无量利益因缘故,以相好庄严生身。
【经】
“欲生菩萨家,欲得鸠摩罗伽地,欲得不离诸佛,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菩萨家”者,若于众生中发甚深大悲心,是为生菩萨家。如生王家,无敢轻者,亦不畏饥渴、寒热等。入菩萨道中,生菩萨家亦如是,以佛子故,诸天龙、鬼神,诸圣人等无敢轻者,益加恭敬;不畏恶道、人天贱处,不畏声闻、辟支佛人、外道论师来沮其心。
复次,菩萨初发意,一心作愿:“从今日不复随诸恶心,但欲度脱一切众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菩萨若能知诸法实相、不生不灭,得无生法忍;从是以往,常住菩萨道。如前所说《持心经》中:“我见锭光佛时,得诸法无生忍,初具足六波罗蜜;自尔之前,都无布施、持戒等。”
复次,若菩萨作是念:如恒河沙等劫为一日一夜,用是日夜,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岁;如是岁数过百千万亿劫,乃有一佛,于是佛所,供养、持戒、集诸功德;如是恒河沙等诸佛,然后受记作佛。菩萨心不懈怠,不没不厌,悉皆乐行。
复次,菩萨于诸邪定五逆众生及断善根人中而生慈悲,令入正道,不求恩报。
复次,菩萨初发心以来,不为诸烦恼所覆、所坏。
复次,菩萨虽观诸法实相,于诸观心亦不生著。
复次,菩萨自然口常实言,乃至梦中亦不妄语。
复次,菩萨有所见色皆是佛色,念佛三昧力故,于色亦不著。
复次,菩萨见一切众生流转生死苦中、一切乐中,心亦不著,但作愿言:“我及众生,何时当度?”
复次,菩萨于一切珍宝心不生著,唯乐三宝。
复次,菩萨常断淫欲,乃至不生念想,况有实事!
复次,众生眼见菩萨者,即得慈三昧。
复次,菩萨能令一切法悉为佛法,无有声闻、辟支佛法、凡夫之法种种差别。
复次,菩萨分别一切法,于一切法中,亦不生法相,亦不生非法相。
如是等无量因缘,是名“生菩萨家”。
问曰:
从发心已来,已生菩萨家,今云何“欲生菩萨家,当学般若波罗蜜”?
答曰:
有二种菩萨家:有退转家、不退转家,名字家、实家,净家、杂家,有信坚固家、不坚固家。为不退转家乃至信坚固家,欲得如是等家故言:“欲生菩萨家,当学般若波罗蜜。”
“欲得鸠摩罗伽地”者,或有菩萨从初发心断淫欲,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行菩萨道,是名鸠摩罗伽地。
复次,或有菩萨作愿:世世童男,出家行道,不受世间爱欲,是名为鸠摩罗伽地。
复次,又如王子名鸠摩罗伽,佛为法王。菩萨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故,悉名王子,皆任为佛。如文殊师利,十力、四无所畏等悉具佛事故,住鸠摩罗伽地,广度众生。
复次,又如童子过四岁以上,未满二十,名为鸠摩罗伽。若菩萨初生菩萨家者,如婴儿;得无生法忍,乃至十住地,离诸恶事,名为鸠摩罗伽地。
欲得如是地,当学般若波罗蜜。
“常欲不离诸佛”者,菩萨世世所生,常值诸佛。
问曰:
菩萨当化众生,何故常欲值佛?
答曰:
有菩萨未入菩萨位、未得阿鞞跋致受记别故,若远离诸佛,便坏诸善根,没在烦恼,自不能度,安能度人!如人乘船,中流坏败,欲度他人,反自没水;又如少汤投大冰池,虽消少处,反更成冰。
菩萨未入法位,若远离诸佛,以少功德、无方便力,欲化众生,虽少利益,反更坠落!以是故,新学菩萨不应远离诸佛。
问曰:
若尔者,何以不说“不离声闻,辟支佛”?声闻、辟支佛亦能利益菩萨。
答曰:
菩萨大心,声闻、辟支佛虽有涅槃利益,无一切智故,不能教导菩萨;诸佛一切种智故,能教导菩萨。如象没泥,非象不能出;菩萨亦如是,若入非道中,唯佛能救,同大道故。以是故说菩萨常欲不离诸佛。
复次,菩萨作是念:“我未得佛眼故,如盲无异,若不为佛所引导,则无所趣,错入馀道;设闻佛法,异处行者,未知教化时节、行法多少。”
复次,菩萨见佛得种种利益,或眼见心清净,若闻所说,心则乐法,得大智慧,随法修行,而得解脱。如是等值佛无量利益,岂不一心求欲见佛!譬如婴儿不应离母,又如行道不离粮食,如大热时不离凉风冷水,如大寒时不欲离火,如度深水不应离船,譬如病人不离良医;菩萨不离诸佛,过于上事。何以故?父母、亲属、知识、人、天王等皆不能如佛利益;佛利益诸菩萨,离诸苦处,住世尊之地。
以是因缘故,菩萨常不离佛。
问曰:
有为之法,欺诳不真,皆不可信;云何得如愿不离诸佛?
答曰:
福德、智慧具足故,乃应得佛,何况不离诸佛!以众生有无量劫罪因缘故,不得如愿;虽行福德而智慧薄少,虽行智慧而福德薄少,故所愿不成。菩萨求佛道故,要行二忍:生忍、法忍。行生忍故,一切众生中发慈悲心,灭无量劫罪,得无量福德;行法忍故,破诸法无明,得无量智慧。二行和合故,何愿不得!以是故,菩萨世世常不离诸佛。
复次,菩萨常爱乐念佛故,舍身受身,恒得值佛。譬如众生习欲心重,受淫鸟身,所谓孔雀、鸳鸯等;习瞋恚偏多,生毒虫中,所谓恶龙、罗刹、蜈蚣、毒蛇等。是菩萨心,不贵转轮圣王、人天福乐,但念诸佛,是故随心所重而受身形。
复次,菩萨常善修念佛三昧因缘故,所生常值诸佛。如《般舟三昧》中说:“菩萨入是三昧,即见阿弥陀佛;便问其佛:‘何业因缘故,得生彼国?’佛即答言:‘善男子!以常修念佛三昧,忆念不废故,得生我国。’”
问曰:
何者是念佛三昧得生彼国?
答曰:
念佛者,念佛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金色身,身出光明遍满十方,如融阎浮檀金,其色明净;又如须弥山王在大海中,日光照时,其色发明。行者是时都无馀色想,所谓山、地、树木等;但见虚空中诸佛身相,如真琉璃中赤金外现。亦如比丘入不净观,但见身体膖胀烂坏,乃至但见骨人;是骨人无有作者,亦无来去,以忆想故见。
菩萨摩诃萨入念佛三昧,悉见诸佛,亦复如是;以摄心故,心清净故。譬如有人庄严其身,照净水镜,无不悉见;此水镜中亦无形相,以明净故,见其身像。诸法从本以来,常自清净,菩萨以善修净心,随意悉见诸佛,问其所疑,佛答所问。
闻佛所说,心大欢喜;从三昧起,作是念言:“佛从何所来?我身亦不去。”即时便知:“诸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去。”复作是念:“三界所有,皆心所作。”何以故?随心所念,悉皆得见。以心见佛,以心作佛;心即是佛,心即我身;心不自知,亦不自见。
若取心相,悉皆无智,心亦虚诳,皆从无明出。因是心相,即入诸法实相,所谓常空。
得如是三昧、智慧已,二行力故,随意所愿,不离诸佛;如金翅鸟王,二翅具足故,于虚空中自在所至。菩萨得是三昧、智慧力故,或今身随意供养诸佛,命终亦复值遇诸佛。
以是故说:“菩萨常不离诸佛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