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天原发微
◀上一卷 天原发微卷之六 下一卷▶


天原发微卷之六

鲁斋鲍云龙景翔编著

虚谷方回万里校正

观象

易曰:两仪生四象。又曰:四象所以示也。王辅嗣以下,伊川以上,所说多有不同。独邵子传先天之学,一见而次可以破千载之惑矣。朱子启蒙一书,示人至矣,或者未彻。愚曰:君若看得其中八字,则此一卷书,皆荃蹄尔。奚用多言,识者题之。易言:天数五,地数五,存一以为本,用四以为变,用之于著则曰七八九六。用之于地则曰水火土石。用之以观天象则日日月星辰,其在卦则分为八焉。特所指地头不同尔。

○邵子曰:物之大者无若天地,天之大阴阳尽之,地之大刚柔尽之,阴阳尽而四时成,刚柔尽而四维成。 乾阳物,坤阴物,天地亦物之大者尔。天不过一阴一阳之消长,一寒一暑而四时成天下道也。地不过一刚一柔之交错,一夷一险而四维成地之理也,著于天为四象,列于岁为四时,形于地为四体,布于方为四维,皆乾阳坤阴二物为之。

○程子曰:四象谓阴阳刚柔,阴阳生天,刚柔生地。 朱子曰:邵子说数也从一阴一阳起头。他做阴阳太少,干之四象,刚柔太少,地之四象,阴交阳,阳交阴,生天之四象。所谓四象者天有阴阳,又就其中分为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天之四象日月星辰是也。地有刚柔,又就其中分为太刚太柔少刚少柔。地之四象水火土石是也。其实元初只有一个太极。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又分为八。天得一个四,地得一个四。各有一个太极行乎其中,便是两其五行而已。

○日月为易。 易之一字,上面从日为阳,下面从月为阴。故庄子曰:易以道阴阳也。


○邵子曰: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体尽,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体尽。

邵伯温曰:皇极经世舍金木水火土,用水火土石何也?曰:日月星辰,天之四象,水火土石,地之四体,金木水火土谓之五行,四象四体先天也,五行后天也。先天者后天所自出,水火土石者五行所自出,金出于石,木生于土,五行行乎天地之间,水火土石在其中矣。经世用水火土石本体也。洪范用水火木金土致用也。日为阳精先天图以干为日,干之位在正南,月为阴精先天图以兑以月,兑之位在东南。少阳为星属离位在正东。少阴为辰属震位在东北。太柔为水月象,先天图坤为水位在正北。太刚为火日象,先天图艮为火位在西北,少柔为土辰象,先天图坎为土位在正西。少刚为石星象,先天图巽为石位在西南。日阳月阴,星刚辰柔天有地也。水阴火阳,土柔石刚地有天也。在天成象为日,在地成形为火。火与日本一体,故阳燧取于日而得火,在天成象为月,在地成形为水,水与月本一体,故方诸取于月而得水,在天成象为星,在地成形为石。石与星本一体,故传言星陨为石。在天成象为辰,在地成形为土。辰与土本一体,故自日月星辰之外,高而苍苍者皆辰也。自水火土石之外,广而茫茫者皆土也。盖日月星辰,犹人之有耳目口鼻。水火土石,犹人之有血气骨肉,故谓之天地之体,阴阳刚柔则犹人之精神,而所以生耳目口鼻血气骨肉者也。

○又曰:日为暑,月为寒,星为昼,辰为夜,暑寒昼夜交,而天之变尽,水为雨,火为风,土为露,石为雷,雨风露雷交,而地之化尽,暑变物之性,寒变物之情,昼变物之形,夜变物之体,性情形体交,而动植之感尽,雨化物之走,风化物之飞,露化物之草,雷化物之木,走飞草木交,而动植之应尽。

日月星辰变乎暑寒昼夜,水火土石化乎雨风露雷,暑寒昼夜天之变而唱乎地。雨风露雷地之化而和乎天。一唱一和而后物生,暑寒昼夜变乎性情形体,雨风露雷化乎走飞草木,性情形体本乎天而感乎地,走飞草木本乎地而应乎天,一感一应而后物成,一唱一和,一感一应天地之道,万物之情也。天类属阳,地类属阴。阳为动,阴为植。阳之阳为飞亲上,阴之阳为走亲下。天有至粹,地有至精。人为明哲,飞为鸾凤,走为麒麟,介为龟龙,草为芝兰,木为松相,石为金玉。天有至戾,地有至幽。人为妖孽,飞为枭鸩,走为虎狼,介为虺场,草毒木青石强砾。有数则有物,数尽则物穷。有物则有数,物穷则数尽。天地生物,万殊不同,所以感应交错而变化出焉。邵子曰:日起于一,月起于二,年起于三,辰起于四。一者一元也,二者十二会也,三者三百六十日也,四者四千三百二十时也。举一岁言之。


○又曰:日随天而转,月随日而行,星随月而见,故星法月,月法日,日法天,天半明半暗,日半盈半缩,月半盈半亏,星半动半静,阴阳之义也。

日虽右行然随天左转,月虽行疾然及日而会常在其后,星随月者见于夜也。一阴一阳之谓道。天法道故半明半晦,日法天故半盈半缩,月法日故半盈半亏,星法月故半动半静,有一又有二独阴独阳不能自立,半盈半缩者,在阳度则盈,在阴度则缩。半动半静者,在纬星则动,在经星则静也。蔡氏曰:日者正缠度,月者定晦朔,星者经星纬星也。辰者日月所会十二次。

○又曰:天昼夜常见,日见于昼,月见于夜而半不见,星半见于夜贵贱之等也。 天虽半晦半明而昼夜常见,日当昼时必在天上,月当夜时有在地下,故半不见星,又不及乎月,贵贱之分。上得兼下大能包小。星半见者五纬二十八宿,皆迭见故也。


○又曰:月昼可见也,故为阳中之阴,星夜可见也,故为阴中之阳。 先天以日月星辰,配干兑离震。日为阳中阳,月为阳中阴,星为阴中阳,辰为阴中阴,月昼可见,故为阳中阴,星夜可见,故为阴中阳,星亦随月,故为错综而互用,辰不可见,故为阴中阴,辰天也,日月星辰托焉。辰虽不可见,天昼夜可见,故不用之一用之所宗。

○朱子曰:两仪始为一昼,以分阴阳四象者,次为二昼以分太少。 两仪者一画阴,一画阳,于画上各加一奇一偶而为二画者四是谓四象,其位则太阳一,少阴二,少阳三,太阴四。其数则太阳九,少阴八,少阳七,太阴六。以一二三四,含九八七六。以河图言之则六者一而得于五,七者二而得于五,八者三而得于五,九者四而得于五。以洛书言之则九者十分一之馀,八者十分二之馀,六者十分四之馀。周子所谓:水火木金。邵子所谓:二分为四,四象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为三画者八,于是三才略其而有八卦之名,其位则干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或疑易有四象。唐孔氏以为金木水火,庄氏以为实象、义象、用象,谓之七八九六者又不指为阴阳老少。张子云:龙虎鹑龟,干四德四时。朱子发云:四方四维,诸儒皆不以为天之四象。而子爻以是为言,似与朱子画卦次序不同。愚曰:朱子之言,即本之邵子先天之学也,第先儒未之及尔。先天无所不包,以四象无往不在也。在易为七八九六,在天为日月星辰。老阴变为少阳,老阳变为少阴。少阴少阳则不变,待老阴老阳而变。推是以古则可知吉凶、悔吝、进退、存亡之兆。日为太阳则有寒暑昼夜之变。而少阳为星则分日之光而无变象,月为太阴则有晦朔弦望之变。而少阴为辰则为天之体,而无变形。天象在天,显然之爻象也。卦爻在易隐然之天象也。伏羲仰观天象以画八卦,夫子仰观天文而知幽明,一以贯之可也。孰谓占易者不可以占天。


太阳 说卦曰:离为日为火,唐孔氏曰:日取南方而行,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火无形丽物而有形。生于地二王于南方,其神在天为日,在地为火,胡氏曰:日离体阴用阳,离阴故行舒,用阳故昱乎昼。尧典曰:日中日永,宵中日短,举四仲之日言之。月令其日甲乙,其日丙丁,其日戊己,其日庚辛,其日壬癸,举四季之日言之。愚曰:日在于子,夜半方升。升则向生,海宇俱清,日在于午,午后为降,降则向死,万物皆鬼,鬼神之机,升降而已。元命包云:日形圆,望之广天,以应千里,故王畿象之。


○程子曰:天地日月一也。月受日光日不为亏,然月之光乃日之光也。

邵子曰:阳抱阴为(日日阳中)阳。朱子曰:乾乾不息者,体日月寒暑往来者用,有体则有用,不可分先后说,天包地外,地形小,日光大,从地四面光起,月在天中则受日光而圆,月远日则其光盈,近日则其光损。朱汉上曰:天地以坎离相济,以日言日降则月升,以月言日交则月合,以岁言寒来则暑往,皆既济也。坎上离下水火之极,则反其初,故既济之极,未济藏焉。汉张衡曰:日阳精之宗,积而成乌。有三趾阳数奇也。盖鸡属酉阳中之阴,离中虚火气宿焉。又曰:月阴精之中积而成兔,阴偶数属卯。盖阴中之阳坎中满也,天一之水汽宿焉。晋杜预曰:日之质赤月之质白。元命包曰:日之为言实也。大明盛实,日人君之象,行有道之国则光明,日有五色其政泰平。


○邵子曰:夏则日随斗而北,冬则日随斗而南。

夏至热极日自此随斗而北,冬至寒极日自此随斗而南。 愚尝考邵子之言,其有合于太玄之说乎,请条之。其曰:日一南而万物死,日一壮而万物生,盖夏至日在井,日穷南陆,群阴渐长,故万物向死,冬至后日在牵牛,一返北道,群阳渐长,故万物向生。玄又曰:斗一北而万物虚,斗一南而万物盈。盖立冬后斗杓建亥,阴气藏物故曰虚,立夏建巳阳气发物,故曰盈。又曰:日之南也,左行而右旋,斗之南也,右行而左旋,盖日迎天右行,春始行自西方历七星而南,故云右行,秋行回自东方历七星而北,故云左旋。斗随天左行,春指东历三辰而南始指东方,故云:左行。秋指西历二辰而北还从西方,故云右旋。又曰:冬至及夜半以后者近玄之象,盖冬至斗建子,夜半时加子,谓其进而未极,往而未至,虚而未满。时则天道左行,斗柄随天左指。日虽违天右行,每与月会则与斗柄相应。玄卦自中至应四十一首以奇为主,一百八十二日半,日行其中是阳行阳中,行阳度则盈至巳成干而生物也。夏至及日中以后者远玄之象,盖夏至斗建午,日中时加午,谓其进极而退,往极而还,已满而损,时则天道右转,斗柄亦随天右指日。虽违天左行每与月会,则与斗柄右指相应。玄卦自迎至养四十首阴偶用事,一百八十二日是阴行阴中,日行阴度则缩至亥成坤收藏万物。南北者阴阳之定位,故日为经。东西者阴阳之通气,故日为纬。日在天一日则分昼夜,一岁则分南北,于万物则分生死。故曰:阳来则生,阳去则死。注云:上文共三百六十四日半,益以崎疏二赞得一日,通三百六十五日令二十分。其二十分在一日,即得三时成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汉上曰:刘昭云:日行北陆谓冬,西陆谓春,南陆谓夏,东陆谓秋。

世言南北陆是矣。至言东西陆不误则疑,隋志言东陆日春,西陆曰秋。又当别考不可混而言之也。盖南北为经,子午相对。冬至一阳生子,神灵合论天地,以并一年造化。日月星斗皆自此始。故曰:行北陆日冬,行南陆日夏。方与时皆不可易,由是天自北而东,左旋以生物,日则自北而西,右转以为之纬。孟春日在营室北宿也。是为正月建寅,会于课訾之亥。仲春日在奎西宿也。二月建卯,会于降娄之戌。季春日在胃三月建辰,会于大梁之酉,以西纬东,故曰:日行西陆谓之春以至四月,巳与申合会于实沈。日行南陆一阴生午,造化收功挚敛万物。于是天道自南而北,从西右旋以成物。日则自南而东,左行以为之纬。孟秋日在翼申合巳,日鹑尾。仲秋日在角,酉合辰,日寿星。季秋日在房,戌合卯,日大火。以东纬西,故曰:日行东陆谓之秋,所以东不言春而言秋,西不言秋而言春,以见南北之经不可变,东西之纬互相备也。日为阳,阳用事,故自东至夜半而发南。日进而北昼进而长,阳进故为温为暑。阴用事,故自夏至日中而发北,日退而南昼退而短,阴胜故为寒为凉。二至之中道齐景至,春秋分焉。日则有中道,月则有九行,朔会陆行邻于所交,亏夺生焉,日为寒为温,冬至日南极晷长,南不极则温为害,夏至日北极晷短,北不极则寒为害。

○邵子曰:天行所以为昼夜,日行所以为寒暑。夏浅冬深,天地之交。左旋右行,天日之交。 天一日一周日行一度,为天之所转日随之,夏出寅入戌,冬出辰入申,春秋出卯入酉,出为昼入为夜,虽系乎日之出入,其行也则系乎天。日在地下则寒,日在天上则暑。冬行北陆为寒,日行地下深。夏行南陆为暑,日行地下浅。春行西陆,秋行东陆,为寒暑之中。日行所以为寒暑,天道向南则自深之浅,向北则自浅之深,天地之交也。或谓夏则南极仰,冬则南极俯,引人首为喻,为夏浅冬深之说,此不知日有黄道也。夏至日在午而正于午,冬至日在子而正于子,随天运而然。故以浅深为天地之交,冬至日起星纪右行而日移一度,天左旋一周而过十度,日巡 六甲 与斗相逢,此天日之交也。冬至之夜如夏至之日,夏至之夜如冬至之日,冬之夜仅如春秋之昼者,昼侵夜五刻也。日出本有常时,所以然者未出二刻半而明也,入二刻半而后昏矣。


又曰:朝东夕西随天之行,夏北冬南随天之交,天一周超一星应日之行也。春酉正,夏午正,秋卯正,冬子正应日之交也。 冬至夜半子日起星纪,日右行一度天亦左移一度,故夜半日常在。所以朝必出东,夕必入西。天之行而非日之行也。夏则日行随一在北,冬则日行在南,日最北去极最近,故影短而日长,日最南去极最远,故影长而日短此随天之交也。日日行一度,天日一周而过一度,一度者星之一度也,故为应日之行也。冬至日在子,夏至日在午,春分日在酉,秋分日在卯天之移也。冬至子日正在子,夏至午日正在午,春秋二分日,或正于酉,或正于卯。东西迭纬所以为春夏阴阳之交,此应日之交也。愚稽之古志矣。冬至日在牵牛初度,春分日在娄四度,夏至日在东井二十一度,春分日在角十度。隋志曰:日去极近,则景短而日长。言其时为夏至。日行内道去极近则昼极长。八尺之表尺有五寸之景。若春分在娄秋分在角昼夜等,故立八尺之表七尺五寸之景,隋志又曰:日去极远则景长而日短,言其时为冬至。日行外道去极远则昼极短。八尺之表一丈三尺之景。就中去一尺五寸则馀一丈一尺五寸之景,是冬夏往来之景也。故曰:日有中道,北至牵牛去极近为夏至,南至牵牛去极远为冬至,东角西娄去极中。故南至角,东至娄,为春秋分。郑曰:春分日在娄,月上弦于东井,圆于角,下弦于牵牛。秋分日在角,上弦于牵牛,圆于娄,下弦于东井。亦以其景知气至否。春秋冬夏气皆至,则四时序正。冬夏致日者,日实也。故于长短极时,政之极则气至,冬无愆阳夏无伏阴,致日之时日中视其景如度者岁美人和,不如度者岁恶人伪,若人君政教得则四时景依度。

晷进则水者谓晷长于度,日之行黄道外则晷长,晷长者为阴胜故水,晷退则旱者谓晷短于度,日之行入进黄道内故晷短,食者为阳胜故旱,进尺二寸‘晷短则月,月以十二为数也。退尺二寸则日食,日数备于十也。晷进为盈,晷退为缩,亦以其景知气至与不而得之也。


又曰:圣人仰观日月之运,配以坎离,而八卦之义著矣。

系辞曰: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朱子曰:如纳甲法。坎纳戊,离纳己,干之一爻属戊,坤之一爻属己。留戊就己方成坎离,盖乾坤是大父母坎离是小父母也。汉上曰:虞日日月县天成八卦象,晦夕朔旦则坎象,水流戊日中则离象,火就己成戊,己土位象见于中,日月相催而明生。乾坤二五交则生坎离,而日月出焉。三日震象月出庚。八日兑象月见丁,十五日乾象月盈甲壬。十六日巽象月退辛,二十三日艮象月消丙。三十日坤月灭乙,合而论之则坎离为日月,生明于震,生魄于巽,上弦于兑,下弦于艮,盈于干而灭于坤,甲至癸十日具于八卦中也。

记曰: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

诗曰:东方之日,东方之月。

月之始则生于西,其盛则生于东,日之所出乃在东方,未旦则己行于地中,特未出地之上耳。古者训日字实也。月字缺也。日常实是如此。天行有差日月星辰又迟,赶他不及,惟日之行铁定是如此,故日实也。

又曰:天地之大寤在夏,人之神存乎合心 午则日随天在南,子则日随天在北,一日之寤寐也。夏则日正在午,冬则日正在子,一年之寤寐也。故夏日昊天,而离为万物相见之卦。日者天之神也。人之神,昼在心夏也,夜在肾冬也。昼相应夜,藏密也。玄曰:藏心于渊神不外也。谓栖心气腑所以存神也。天地之交十之三。夏至之昼日在天上七分,冬至之夜,在地下亦七分。自天言之,在地上者十之七,在地下者十之三。故阳数盈于七也。日与天不同者,日行有南北道故也。


又曰:日入地中,构精之象。

一日之夜犹一岁之冬,天神地灵阳魂阴魄,冬至子半夜至子半,相与会合于黄泉之官,所以胎育元造,萌芽万物也。故曰:男女会精气而后生人,日以场精交地气而后生物,知此则知性命之学。又曰:日者天之阳魂,阳抱阴为日以魂制魄,阴抱阳为月以魄拘魂也。

朱子曰:日月出水乃升于天,其西下又入于水。 或有问浑天于朱夫子者曰:天外是水,所以浮天而载地。答曰:天外无水,地下是水载。孟子曰:水由地中行。苏子曰:地中无往而非水,知此则知地下有水,天外是气明矣。阳金为水母,水为万物母,天只是一个纯刚清明之气,地平著乎其中。天之日每夜周地下一匝而过一度,天一之气既生水,以为万物利,日为阳精,又能涸地下之水而不为万物害,水岂沃焦尾闲之所能泄哉。盖天一之神是为气母,出云多水滔天云蒸雾沦,日夜流转则水珠流出,使水盛而无日以涸之山奋,则时雨以降天地。阴阳二气自然有许多气也。有许则浩浩下民昏垫,史载尧时十日出虽不足信,然天之哀念下民有是理,日为火而常明日以为之进退也,易曰:明入地中转也。天在水中为需也。日为阳而水为阴而阴气无不散。水汽无不消。出则为昼宇宙之间,天实有之行尔。是亦造化扶阳之意。然则天体正圆络天腹如内郭月为水而有盈亏,随言天一生水故日一升天日一从地下转,而容并验之潮汐可见,明夷日从地下入则为夜,其可一日无阳明之象哉,隋天文志说:日涸水极好。


○又曰:天有黄赤二道,沈存中云:特历家说色,以记日月之行尔。

天体正圆如两盖之相合,赤道横如两盖之交处,赤道之北如上覆盖,赤道之南如外郭,如下仰盖,皆以图心为极。赤道而北为北极,自赤道而南为南极。朱子云:黄道是那匣子相合缝处在天之中。又云:赤道正在天之中,如合子缝模样,黄道是横过在那赤道之问。又曰:赤道一半在黄道内,一半在黄道外。东西两处与黄道相交度,却是将天横分为许多度数。会时是那黄道赤道十字路头相交处厮撞著望,时在月与日正相向,如一个在子,一个在午,皆同一度。如月在毕十一度,日亦同在此度,却南北相向。日所以食朔者月常在下,日常在上。既是相会,日被月在下面遮了。故曰:食望时月食,故阴敢与阳为敌也。

日有中道,一曰黄道。 或曰:中央戊己土,应之星辰,四时有四游。春西秋东夏北冬南,与日春东秋西夏南冬北行道不同。及四季辰戌丑未之月皆属土,是为黄道之正,其时星辰亦属黄道,还复正位日常依行黄道中。郑注洪范云:四时之问,合于黄道问者何?愚谓:冬春之间,春夏之间,秋冬之间即四季属土之月,每季寄王十八日,通计七十二日,而末居火金之间,其位在坤以时言也。黄道居中亦曰中道,青赤白黑四分为八并为九月,佐日以生成万物也。故天文志 曰:日之所由谓之黄道,月有九行者黑道二出,黄道北,赤道二出,黄道南白道二出,黄道西青道二出,黄道东并黄道而九,立春、春分月东从青道,立秋、秋分月西从白道,立冬、冬至月北从黑道,立夏、夏至月南从赤道黄正色。又曰:青赤出阳道,白黑出阴道,月失节而行,出阳道则旱风,出阴道则雨水,在黄道为正。故星备云:明王在上则日月五星皆乘黄道。月之行虽有白黑赤青,道不同然不过在黄道之东西南北耳。日行黄道之中,又其内为北,自奎至轸亥至巳也。外为南自角亢至室壁辰至戌也。东方角其间天门又房为天街,黄道经其中七曜之所行也。


○邵子曰:日月之相食数之交也。日望月则月食,月掩日则日食,犹水火之相克,是以君子用智,小人用力。

日月相对日望,相会日晦。日食朔是月近日,无光为晦,故小人狎比之时多 能危 君,月食望是月敌日而尤盛。如小人在外虽盛必自危。如水克水掩而克之,小人用力也。火克水必隔物焉,君子用智也。日月一年十二会,十二望交则食,不交则不食。故日行黄道,月行九道亦有交而不食者。其合朔时日月同在一度。其望日则日月极远而相对,其上下弦则日月近一而远三。如日在午月或在卯酉之类。合朔时日月东西,虽同在一度,而月道南北,或差远于日则不食。或南北虽日相近,而日在内,月在外则不食。

○朱子曰:日月之食皆非其常也,而以月食为常。日食为不臧者,以阴胜阳而掩之不可言也。故春秋日食必书,而月食无纪焉,亦以此尔。

日月一岁十二会,方会月光都尽而为晦,已会则月光复苏而为朔,朔后晦前各十五日,日月相对,月光正满而为望,望而日月之对,同度同道,则日亢月而月为之食,晦朔而日月之合,东西同度南北同道,则月掩日而日为之食,是皆有常度矣。然王者修德用贤去邪,阳盛而阴不能侵,则月常避日。虽参差不齐亦当食而不食也。不然德政不修,臣子背君父,小人侵君子,夷狄乱中国。阴盛阳微,当食必食,实为非常之变,穀梁子书日食有四种:日有食晦日者隐三年是也。有食既朔者次日也,相十七年是也。日有食之既者相三年也。他如夜食者则庄十八年也。一日一夜为一日,日不食而夜食则日在地下,人不见其形,至朔日日始出,如见其有亏伤之处,日光未复故知其夜食也。夜食亦属前月之晦,夜食星无光也。


诗:十月之交。朱子取孔注说得甚详,今掇其说于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

古历及周髀皆言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月皆右行于天,日日行一度,月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是日迟月速,二十九日有馀,而月行一周,追及于日而与之会是之谓交,每月交会而月或在日道表,或在日道裹,故不食其食要于交会,又月与日同道乃食,周十月夏八月也。日月交会而日食,阴侵阳,臣侵君之象,以日食者月食之也。何休曰:不言月食之者其形不可得而睹,故疑言日有食之,从甲至癸为日。甲刚乙柔其中有五刚五柔,十日皆为干故日为君。子至亥为臣。子阳丑阴其中有六阳六阴以对,十日皆为支,故辰为臣。卯比臣, 辛比 君,金应胜木。今臣反侵君,是五行相逆。以辛王在秋,臣以休废之,时侵当 王之幼 君也。

古今天度一也。日月之食本无常时,历家为日月交会之衍,大率以百七十三日有奇为限。日月行天各自有道,虽至朔相逢而道有表裹,若月先在裹依限而食者多,若月先在表虽依限而食者少。杜预见其参差乃云:日月动物虽行度有大量,不能不少有盈缩。故虽有交会而不食者,唯正 阳之日 君子忌之。是日月食无常时,非分至之月必相食也。正以二分昼夜等,有类同道,二至长短极似。若相过因名示义非实然也。其实日食皆为异矣。若人君改过修善,虽正阳之月,祸亦可消。若长恶遂非,虽分至之月,亦将有咎,安得二至二分,独为不灾。

夫以昭昭大明,临照下土。忽尔纤亡,俾昼作夜,其为怪异,莫斯之甚,故有伐鼓用币,贬胜去乐之典,皆所以重天变警人君也。而天道深远有时而验。或亦人之祸衅,偶与相逢,故圣人因其变,常假灵神,以为劝戒,使智达之士,识先圣之深情,中下之士,信妖祥以自惧。但神可以助教,不可以为教。神之则惑众,去之则害宜。故其言若有若无,其事若信若不信,期于大通而已。杜预曰:日光以望时夺月光故月食,日月相会,月掩日故日食。苏氏曰:仲尼修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日星之变必书,而月食不纪。解之者云:月诸侯道也,夷狄象也。彼有亏王者中国之政胜,故不为灾。

○左氏卜楚丘曰:日之数十,故有十时亦当十位。 晋杜氏曰:日中当王食时当公,平旦为卿,鸡鸣为士,夜半为阜,人定为舆,黄昏为隶,日入为僚,哺时为仆,日映为台,隅中日出,阙不在弟,尊王公也。禺中巳也,日出卯也皆阙。亦如一月五卦,初侯二大夫三卿四公五辟之类。愚曰:易崇阳抑阴之书也。日为君象故尊之崇之,上经三十卦而终于离,离在天为日则苍生无不仰照,下经三十四卦而终于既未济,离皆在其中,民无此则不生活,所以济生民之日用也。干君象也,坤来交干成离。臣事君以忠之义,是故以离升天上则日大有,而柔得尊位。反是则下之为同人,离出地上则日晋,而昼日三接,反是则入地中为明夷,皆所以崇阳抑阴,而惟恐阳明一息之不升于天也。其馀散入诸卦各尽其用,或为烹饪之鼎,或为人文之贵,或为日中之丰,或为治历明时之革,若夫睽噬旅家人则离之反矣。名其象曰:太阳者所以为群物之宗,月星且分其光而丽天,况万物乎。文王入美里而为明夷文王之不幸也。又能演易以启夫子十翼之传,然则仲尼之日与文王相继而代明,昼夜有经其又天下后世之大幸欤。

天原发微卷之六

 上一卷 ↑返回顶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