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0533 中华文库
礼仪部十一 ◄ | 太平御览 卷五百三十三.礼仪部十二 明堂 |
► 礼仪部十三 |
《尚书帝命验》曰:帝者承天立府以尊天重象,〈象,五精之神也。天有五帝,集居太微,降精以生圣人,故帝者承天立五帝之府,是为天府。〉赤曰文祖,〈赤帝怒之府名文祖。火精,光明文章之祖,故谓之文。周曰明堂。〉黄曰神斗,〈黄帝含枢纽之府而名曰神斗。斗,主也。土精澄静四行之主,故谓之神主。周曰太室。〉白曰显记,〈白帝白招矩之府曰显记法也。金精断割万物成,故记之,显记。周曰总章。〉黑曰玄矩,〈黑帝汁光纪之府名曰玄矩。矩,法也。水精玄昧,能权轻重,故谓玄矩。周曰玄堂。〉苍曰灵府。〈苍帝威灵仰之府,名灵府。周曰青阳。〉
《周书·明堂》曰:明堂方百一十二尺,高四尺,阶广六尺三寸。室居中方百尺,室中方六十尺。东应门,南库门,西皋门,北雉门。东方曰青阳,南方曰明堂,西方曰总章,北方曰玄堂,中央曰太庙。以左为左个,右为右个也。
又《程寤》曰:文王在翟,太姒梦见商之庭产棘,小子发取周棫庭之梓树于阙间,化为松柏棫柞,惊以告文王。文王曰召发于明堂,拜,告梦,受商之大命。
《毛诗·清庙·我将》曰:《我将》,祀文王于明堂也。
《周礼·冬官下·匠人》曰: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世室者,宗庙也。修,南北之深也。夏度以步,令堂修十四步,其广益以四分修之一,则广十七步半也。重室者,王室正堂若大寝者,周则其广九寻七丈三尺也。〉
《大戴礼·威德》曰:凡人民疾、六畜疾、五谷灾者,生于天道不顺;天道不顺,生于明堂不饬;故有天灾,则饬明堂。
又《威德》曰:明堂者,古有之。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户八牖,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盖屋,上圆下方。明堂者,所以明诸侯尊卑也。外水名曰辟雍,列南蛮、东夷、北狄、西戎。
《礼记·明堂位》曰: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周公摄王位,以明堂之礼仪朝诸侯也。不于宗庙,避王也。〉天子负斧,南向而立。〈天子,周公也。负之言背也。斧为斧文屏风于户牖之间,周公于前立焉。〉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上。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上。五狄之国,北门之外,南面东上。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四塞,世告至。此周公明堂之位也。〈朝之礼不于此,周公权用之。〉
又《明堂位》曰: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也。〈朝于此,所以正仪辨等也。〉昔殷纣乱天下,脯鬼侯以飨诸侯,〈以人肉为荐羞,恶之甚也。〉是以周公相武王以伐纣。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
又《祭义》曰:祀乎明堂,所以教诸侯之孝也。
《礼记明堂阴阳录》曰:明堂阴阳,王者之所以应天也。明堂之制,周旋以水,水行左旋以象天。内有太室,象紫宫。南出明堂,象太微。西出总章,象五潢。北出玄堂,象营室。东出青阳,象天市。上帝四时各治其宫。王者承天统物,亦于其方以听国事。
《礼含文嘉》曰:明堂,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明堂者,八窗四达。窗通八卦之气。布政之宫,在国之阳,面三室,四面十二,法十二月也。天子以孟春之月幸于南郊,总受十二月之政,远藏于祖庙,月取一政,班于明堂也。诸侯以孟春之月朝于天子,受十二月之政,藏于祖庙,月取一政行之。闰月无常处,则阁门而居之。〉
《礼记外传》曰:明堂,古者天子布政之宫,在国南十里之内、七里之外,黄帝享百神于明廷是也。〈南方阳明之地,因为明堂,路寝宫室之制同。〉唐虞为五府,〈府者聚也,合五帝之神祭之。〉夏谓太庙为世室,〈世室,不毁之义。〉殷人谓路寝为重屋,周人谓五府为明堂。〈形制同,故手。〉夏后氏一堂之上为五室,〈木室东北,火室东南,金室西南,水室西北,王室中央。〉南面三阶。〈三面两阶,则九阶矣。〉五室者,象地载五行也。五行生于四时,故每室四达,〈达,向也。四户相对。〉一室八窗。〈夹户之窗象八节。〉周人有圆屋。九月,大享五帝于明堂。〈即祖庙。〉心为天子明堂。〈东方之宿大火谓之辰,即心星也。〉或以明堂独以一室耳。
《孝经授神契》曰:明堂之制,东西九筵,筵长九尺也。明堂东西八十一尺,南北六十三尺,故谓之太室。
又曰:周之明堂,在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在辰巳者也。
《春秋合成图》曰:明堂在辰巳者,言在水火之际。辰,木也;巳,火也。木生数三,火成数七,故在三里之外、七里之内。
《汉书·郊祀志》曰:天子封太山。太山东北趾,古时有明堂处,处险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晓其制度。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明堂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天。天子从之。
又曰:元始五年春正月,祭明堂,诸侯王列侯宗室子九百馀人助祭。毕,皆益户赐爵及金帛,增秩补吏各有差。
《后汉书》曰:永平二年春正月辛未,宗祀光武于明堂。帝及公卿列侯始服冠冕衣裳玉佩糸句屦以行事。
《续汉书·祭祀志》曰:明帝即位,祀五帝于明堂。光武帝配,五帝坐位堂上,各处其方,黄帝在未,皆如南郊之位。光武帝位在青帝之南少退,西面牲犊各一,奏乐如南郊。
又《礼仪志》曰:明堂、五郊、宗庙、太社稷、六宗夕牲,皆以昼漏未尽十四刻初纳,夜漏未尽七刻五刻初纳,进熟献,送神,还,有司告事毕。六宗燔燎,火大燃,有司告事毕。
蔡邕《礼乐志》曰:汉承秦灭学,庶事草创,明堂、辟雍,阙而未举。武帝封禅,始立明堂于太山,犹不于京师。元始中,王莽辅政,庶绩复古,乃起明堂、辟雍。
《宋书·礼志》曰:晋元帝绍命中兴,依汉氏故事,宜享宗明堂祀之礼。江左不立明堂,故阙焉。
《齐书·礼志》曰:案《礼》及《孝经援神契》并云︰明堂有五室,天子每月听朔布教,祭五帝之神,配以有功德之君。
《大戴礼》曰:明堂者,所以明诸侯尊卑也。
许慎《五经异义》曰:布政之宫,故称明堂。明堂,盛貌也。
《周官·匠人》职称:明堂有五宫。郑玄云︰周人明堂五室,帝一室也。
《齐书·礼志》曰:永明二年,祠部郎蔡履议:“郊与明堂,本宜异日。汉东京《礼仪志》‘南郊礼毕,次北郊、明堂、高庙、世祖庙,谓之五供。蔡邕所据亦然。近世存省,故郊堂共日,来年郊祭,宜有定准。’”太学博士王祐议:“来年正月上辛,宜祭南郊;次辛,有事明堂;后辛,飨祀北郊。”
《隋书·礼仪志》曰:明堂在国之阳。梁初,依宋齐,其祀之法,犹依齐制。礼有不通者,武帝更与学者议之。先是,帝欲有改作,乃下制书,而与群臣切磋其义。制曰:“明堂准《大戴礼》九室八牖,三十六户,以茅盖屋,上圆下方。”郑玄据《援神契》亦云︰“上圆下方。”又云︰“八窗四达。”明堂之义,本是祭五帝神,九室之数,未见其理。若五堂而言,虽当五帝之数,向南则背汁光纪,向北则背赤怒,东向西向亦如此,于事殊未可安。
又《礼仪志》曰:明堂,后齐采《周官·考工记》为五室。周采汉《三辅黄图》为九室,各存其制,而竟不立。
又《礼仪志》曰:隋将作大匠宇文恺依《月令》文,造明堂木样,重檐复庙,五房四达,丈尺规矩,皆有准凭,以献。高祖异之,命有司于郭内安业里为规兆。方欲崇建,又命详定,诸儒争论,莫之能决。牛弘等又条经史正之重奏。时议既多,久而不定,又议罢之。及大业中,恺又造《明堂议》及样奏之。炀帝下其议,但令于霍山采木。而建都兴役,其制遂寝。终隋代,祀五方上帝于明堂,恒以季秋,在雩坛上而祀,其用币,各于其方。
《唐书》曰:永徽中诏曰:“朕闻合宫、灵府,创鸿规于上代;太室、总章,标茂范于中叶。虽复质文殊制,奢俭异时,然其立天中,作人极,布政施教,归之一揆。朕嗣膺下武,丕承上烈,思所以答眷上灵,事遵孝养,而法宫旷礼,明堂寝构,永言大礼,朕甚惧焉。宜令所司与礼官、学士等考核故事,详议得失。”于是太常博士柳宣依郑玄义,以为明堂之制,当为五室。内直丞孔志约据《大戴礼》及卢植、蔡邕等议,以为九室。秘书郎薛文思等各造明堂图。
又曰:永徽中,令礼官、学士详议明堂制度,久之不定。上乃内出九室样,更令损益。群儒纷竞,各执异议。于志宁等请为九室,太常博士唐畛等请为五室。上令所司于观德殿依两议张设,亲与公卿观之。上曰:“明堂之礼,自古有之。议者不同,未果营建。今设两议,公等以何者为宜?”阎立德对曰:“两议不同,俱有典故。九室似暗,五室似明,取舍之宜,断在圣虑。”上亦以五室为便。议又不定,由是止。
又曰:垂拱二年,毁乾元殿,就其地创造明堂,凡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南北各广三百尺。凡有三层:下层象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圆盖,盖上盘九龙捧之;上层法二十四气,亦图盖亭,亭中有巨木十围,上下通贯,刻木为瓦,纻漆之。明堂之下施铁渠,以为辟雍之象,号为万象神宫。
又曰:证圣元年正月,明堂后佛堂火,延烧明堂。三年,又令重造如明堂,高广如旧制,上施宝凤,号为通天宫也。
又曰:永昌元年正月,天后亲享明堂。戊午,布政于明堂,颁九条以记于百官。已未,神皇御明堂,飨群臣,赐缣练有差。自明堂成后,纵神都妇人及诸州老人入观,兼赐酒食,至是日始止。
又曰:开元中,敕云州置魏孝文帝祠堂一所,有司以时享祭。是州有魏故明堂遗迹,乃置庙于其迹焉。
《家语·观周》:孔子观乎明堂,睹乎四门之墉,有尧舜桀纣之象,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焉。语襇周公相成王,抱之而负斧,南面朝诸侯之图焉。
《晏子春秋》曰:明堂之制,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
《尸子》曰:黄帝合宫,有虞氏曰总章,殷人曰阳馆,周人曰明堂,此皆所以名休其善也。
《淮南子》曰:自古者明堂之制,〈明堂,太庙正室。〉下之润湿,弗能及也;上之雾霜,弗能入也;四方之风,弗能袭也。
颍容《春秋释例》曰:周公朝诸侯于明堂。太庙与明堂一体也。春秋人君将出,告于宗庙,反,行策勋、献俘于庙。
《礼论》曰:或以为明堂者,文王庙。周时德泽和洽,蒿茂大,以为宫柱,名曰蒿宫。
《三辅黄图》曰:孝武帝议立明堂于长安城南。许令裒等议曰按《五经》。
《礼传记》曰:圣人之教,制作之象,所以法则天地,比类阴阳。以之宫室,本之太古,以昭令德。茅屋采椽,土阶素舆,越席皮弁,盖兴于黄帝尧舜之代,是以三代修之也。
《黄图》曰:明堂者,明天道之堂也。
蔡邕《礼乐志》曰:孝武帝封禅岱宗,立明堂于泰山汶上也。
许慎《五经异义》曰:明堂在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巳地就阳位也。
《释名》曰:明堂,犹堂堂、高显貌也。
《三礼图》曰:明堂者,布政之宫。周制五室:东为木室,南为火室,西为金室,北为水室,土室在中。秦为九室,十二阶,各有所居。
赵晔《吴越春秋》曰:越王召范蠡问曰:“孤窃自志,欲以今日一登上明堂,布恩致令,以抚百姓。”
袁子《正论》曰:明堂、宗庙、太学,礼之大物也。事义不同而论者合以为一,失之远矣。
李尤《明堂铭》曰:布政之宫,上圆下方。体则天地,在国之阳。窗闼四设,流水洋洋。顺节行仪,各居其房。春恤幼孤,夏进贤良,秋厉威武,冬谨关梁。
桓谭《新论》曰: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化也。
班固《东都赋·明堂诗》曰:于昭明堂,明堂孔阳。圣皇宗祀,穆穆皇皇。上帝宴飨,五位时序。谁其配之?世祖光武。
晋纪赡《答秀才策》曰:周制明堂,所以宗其祖以配上帝,其正中皆太庙,以顺天时、施令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