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九十四 太平御览 卷之九十五
宋 李昉 等奉敕撰 中华学艺社借照日本帝室图书寮京都东福寺东京静嘉堂文库藏宋刊本
卷之九十六

太平御览卷第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

     西𣈆宣帝

𣈆书曰宣帝讳懿字仲逹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姓司马氏

其先出自帝髙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啇世

序其职及周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伯休父周宣王时以

世官克平徐方锡 --(右上‘日’字下一横长出,类似‘旦’字的‘日’与‘一’相连)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间司马昂为赵

将与诸侯伐𥘿𥘿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

孙遂家焉自昂八世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钧生豫章太

守量字公度量生颍川太守俊字元异俊生京兆尹防字

建公帝即防之弟二子也少有奇节聦眀多大略博学洽

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南郡太守同

郡杨俊有知人鉴见帝未弱冠以为非常之器尚书清河

崔琰与帝兄㓪善亦谓㓪曰君弟聦亮明允刚断英特非

子所及也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遂魏武帝为司空闻而

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

魏武使人夜往宻刺之帝坚卧不动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

文学⿰扌⿱彐𧰨 -- 掾敕行者曰(⿱艹石)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于是使

与太子游处迁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寻转主簿

魏国既建迁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辄有奇䇿为太子所

信重与陈群呉质朱铄号为四友迁为军司马言于魏武

曰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而食者盖二十馀

万非经国逺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冝且耕且守魏武纳之

于是务农积榖国用丰赡及魏武薨于洛阳朝野危惧帝

纲纪䘮事内外肃然乃奉梓宫还邺魏文帝即位封河津

亭侯转丞相长史魏文受汉禅以帝为尚书顷之转督军

御史中丞封安国郷侯黄𥘉二年督军官罢迁侍中尚书

右仆射五年天子南巡观兵吴疆帝留镇许昌改封向县

侯转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帝

固辞天子曰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㬰寜息此非以为

荣乃为分忧耳六年天子复大兴舟师征呉命帝居守临

行诏曰吾𭰹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叅虽有战功而萧

何为重使吾无西頋之忧不亦可乎天子自广陵还洛阳

诏帝曰吾东抚军当㹅西事吾西抚军当㹅东事于是留

帝镇许昌及天子疾笃帝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

南堂并受頋命辅政诏太子曰有闻此三公者慎勿疑之

明帝即位改封舞阳侯及孙权围江夏遣其将诸葛瑾张

霸并攻襄阳帝督诸军讨权走之进击败瑾斩张霸并首

级千馀迁骠将军太和元年六月天子诏帝屯于宛加督

荆豫二州诸军事𥘉蜀将孟逹之降也魏朝遇之甚厚帝

以逹言行倾巧不可任骤谏不见听乃以逹领新城太守

封侯假节逹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帝以书谕之逹得

书大喜犹与不决帝乃潜军进讨上庸城三面阻水逹于

城外为木栅自固帝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

有六日逹甥邓贤将李辅等开门岀降斩逹首传京师俘

𫉬万馀人振旅还于宛乃劝农桑禁浮费南土恱附焉时

边郡新附民无名户魏朝欲知隠实属帝朝于京师天子

访于帝帝对曰贼以密网束下故下弃之冝𢎞以大纲则

自然安乐又问二虏冝讨何者为先对曰吴以中国不习

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先扼其喉而㫪其心夏口

东关贼之心喉(⿱艹石)为陆军以向皖城引权东下为水战

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堕破之必矣天

子并然之复命帝屯于宛四年迁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

𨱆与曹真伐蜀军次丹口遇雨班师明年诸葛亮寇天水

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

者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𮪍将军

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

遂进军隃式朱麋亮闻大军直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

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

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

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𮪍诱之

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

重围帝攻之拔其围亮霄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天子使

使劳军増封邑二年亮又帅众十馀万出斜谷垒于郿

之渭水南原天子忧之遣征蜀将军秦㓪督歩𮪍二万受

帝节度诸将欲住渭北待之帝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

必争之地也遂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亮(⿱艹石)

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艹石)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

果上原将北渡渭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数日亮

不勤遂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备阳遂与亮㑹于

积石临原而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㑹有长星坠亮之

垒帝知其必败遣奇兵椅亮之后斩五百馀级𫉬生口

千馀降者六千馀人三年迁太尉累増封邑蜀将马岱入

寇帝遣将军牛金击走之斩千馀级四年辽东太守公孙

文懿反徴帝诣京师天子曰此 不足以劳君事欲必克

故以相烦耳君度其作何计对曰弃城预走上计也据辽

水以拒大军次计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天子曰其计将

安出对曰唯明者能𭰹度彼我乃能豫有所割弃此非其

所及也今悬军逺征将谓不能持乆必先拒辽水而后守

此中下计也天子曰往还几时对曰往百日还百日攻百

日以六十日为休息一年足矣景𥘉二年帅牛金明遵等

歩𮪍四万发自京都车驾送出西明门诏弟孚子师送过

温赐以榖帛牛酒敕郡守典农已下皆往㑹焉见父老故

旧宴饮累日帝叹息怅然有感为歌曰天地开辟日月重

光遭遇际㑹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郷肃清万里揔

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遂进师经孤竹越碣石次于

辽水文懿果遣歩骑数万阻辽隧坚壁而守南北六七十

里以拒帝帝盛兵多张旗帜出其南贼尽锐赴之乃汎舟

濽济以出其北与贼营相逼沉舟焚梁傍辽水作长围弃

贼而向襄平贼见兵出其后果邀之乃纵兵逆击大破之

三战皆捷贼保襄平进军攻之𥘉文懿闻魏师之出也请

救于孙权权亦出兵遥为之声援遗文懿书曰司马公善

用兵变化(⿱艹石)神所向无前𭰹为弟忧之㑹霖潦大水平地

数尺贼恃水樵采自(⿱艹石)朝廷闻师遇雨咸谓召还天子曰

司马公临危制变计日擒之矣既而雨止遂合围起土山

地道楯橹钓橦发矢石雨下昼夜攻之文懿大惧乃使其

所署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乞降请解围面缚不许执

建等皆斩之文懿复遣侍中卫演乞克日送而守者日

军事大要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馀二

事唯有降与死耳汝不肯面缚此为决就死也不须送任

文懿攻南围突出帝纵兵击败斩于梁又作水上时有兵

士寒冻乞𥜗帝弗之与或曰幸多故𥜗可以赐之帝曰𥜗

者官物人臣无𥝠施也遂班师天子遣使者劳军于蓟増

封食昆阳并前三县齐王即位迁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

军录尚书事与曹爽各统兵三千人共执朝政更直殿中

乘舆入殿爽欲使尚书奏事先由巳乃言于天子徙帝为

大司马朝议以为前后大司马累薨于位乃以帝为太傅

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八年夏四月

曹爽用何晏邓飏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寜宫专檀朝政

兄弟并典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帝不能禁于是与爽

有𨻶五月帝称疾不与政事九年春三月黄门张当私出

掖庭才人石英等一十一人与曹爽为𠆸人爽晏谓帝疾

笃有无君之心与当密谋图危社稷期有日矣帝亦潜为

之备爽之徒属亦颇疑帝㑹河南尹李胜将莅荆州来𠉀

帝帝诈疾笃使两侍婢持衣衣落指口言渇婢进粥帝不

能持柸饮粥皆流岀霑胸胜曰众情谓明公旧风发动何

意尊体乃尓帝使声气𦆵属说年老抱疾死在旦夕君当

屈并州并州近胡善为之备恐不𫉬相见以子师昭弟兄

为托胜曰当还忝本州非并州也帝乃错乱其辞曰君方

到并州胜复曰当忝荆州帝曰年老意荒不解君言今还

本州盛徳壮烈好建功勲胜退告爽曰司马公尸居馀气

形神已离不足虑矣他日又言曰太傅不可复济令人怆

然故爽等不复设备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天子谒髙平

陵爽兄弟皆从是日太白袭月帝于是表奏永寜太后废

爽兄弟时景帝为中护军将兵屯司马门帝列阵阙下经

爽门爽帐不督严世上楼引弩将射帝孙谦止之曰事未

可知三注三止皆引其肘不得发大司农桓范岀赴爽蒋

济言于帝曰智囊往矣帝曰爽与范内踈而智不及驽马

恋短豆必不能用也于是假司徒髙柔节行大将军事领

爽营谓柔曰君为周勃矣命太仆王观行中领军摄羲营

帝亲帅太尉蒋济等勒兵出迎天子屯于洛水浮桥上奏

曰先帝诏陛下齐王及臣升于御床握臣臂曰𭰹以后事

为念今大将军爽背弃頋命败乱国典内则僣拟外专威

权群官要职皆置所亲𪧐卫旧人并见斥黜根据盘牙纵

恣日甚又以黄门张当为都监专共交关伺候神器天下

汹汹人怀危惧陛下便为𭔃坐岂得乆安此非先帝诏陛

下及臣升御床之本意也臣虽朽迈敢忘前言昔赵髙极

意𥘿是以亡吕霍早断汉祚永延此乃陛下之殷鉴臣授

命之秋也公卿群臣皆以爽有无君之心兄弟不冝典兵

𪧐卫表皇太后敕如奏施行臣辄敕主者及黄门令罢爽

羲训吏兵各以本官侯就第(⿱艹石)稽留车驾以军法从事臣

辄力疾将兵诣洛水浮桥伺察非常爽不通奏留车驾𪧐

伊水南伐树为鹿角发屯兵数千人以守桓范果劝爽奉

天子幸许昌传徼徴天下兵爽不能用而夜遣侍中许允

尚书陈泰诣帝以观望风旨帝数其过失事止免官泰还

以报爽劝之通奏帝又遣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谕爽

指洛水为誓爽意信之桓范等援引今古諌说万端终不

能从乃曰司马公正当欲夺吾权耳吾得以侯还弟不失

为冨家翁范拊膺曰坐卿灭吾族矣遂通帝奏既而有司

劾黄门张当并发爽与何晏等反事乃收爽兄弟及其党

与何晏丁谧邓飏毕䡄李胜桓范等诛之二月天子以帝

为丞相増封八县邑二万户奏事不名固让丞相冬十二月

加九锡之礼朝㑹不拜固让九锡 --(右上‘日’字下一横长出,类似‘旦’字的‘日’与‘一’相连)二年春正月天子命帝

立庙于洛阳帝以乆疾不任朝请毎有大事天子亲幸弟

以咨访焉三年天子使兼大鸿胪太仆𢈔嶷持节𠕋命为

相国封安平郡公固让不受六月帝寝疾八月崩于京师

时年七十三武帝受禅上尊号曰宣皇帝陵曰髙原庙称

髙祖〇虞预晋书曰上虽服膺文艺以儒素立徳而雅有

雄霸之量值魏氏短祚内外多难谋而鲜过举必独克知

人拔善显外反陋王基邓艾周𥘿贾越之徒皆起自寒门

而著绩于朝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异苑曰晋宣帝诛王陵后寝疾曰见陵逼帝呼曰彦云

陵之字也缓我身上便有打处贾逵亦为祟少日遂薨𥘉陵既

𬒳执过贾逵庙呼曰贾梁道王陵魏之忠臣唯尔有神知

之故逵助焉及永嘉之乱有觋见帝涕泗云家国倾覆是

曹爽夏侯𤣥诉怨得伸故也爽以势族致诛玄以时望𬒳


太平御览卷第九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