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渊如诗文集_(四部丛刊本)/魏三体石经遗字校释序 中华文库
孙渊如诗文集 魏三体石经遗字校释序 清 孙星衍 撰 清 配王采薇 撰附录 景上海涵芬楼藏原刊本
|
魏三体石经遗字校释序
隶续所载三字石经葢魏正始中立石宋皇祐时苏望得榻本
摹刻于洛阳古文三百七篆文二百十七隶书二𦣻九十五凡
八百一十九为尚书大诰吕刑文矦之命春秋左氏桓庄宣襄
四公经文亦有传考孔子壁中书有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
皆科斗古文汉世藏于秘府亡于晋永嘉之乱魏初邯郸淳犹
得目睹而手摹之故卫恒四体书势称淳为传古文又谓正始
立石失淳法则淳书实孔壁古文也其石在洛阳太学讲堂西
石长八尺广四尺碑石四十八枚广三十丈见于水经注淳既
得见古文所书当有他经而独存尚书春秋者魏齐先后徙洛
阳石经于邺都多没于水隋开皇时又徙于长安以乱废为柱
础但有传拓之本存于秘府故隋经籍志载三字石经惟尚书
九卷五卷春秋三卷比之七录所有卷数且失大半其馀易书
诗仪礼春秋公羊论语孝经即一字石经而已然其时经石犹
有存者唐贞观中魏徵请置三字石经十数段于九成宫秘书
监武后时移于著作院或邺都长安之馀又有开元五年得三
字春秋一十三𥿄至周显德中嗣太子传写之唐世书学博士
教国子生以石经说文字林为业石经三体书限三年业成即
用此诸本郭忠恕取以入汗简多出隶续四十馀字至宋夏竦
之为古文四声韵增多之字无殊绝者宋金之乱中原沦丧经
石既失隋唐故府本及北宋摹刻俱不存焉惟馀隶续所载传
写亦稀善本三体石经之学于是几绝于世矣今就隶续遗字
考其篆法足以补正说文及经传者不少如余作�可证许氏
余从舍省丑为�可证许氏丑象手形替作�及㬱可证汉书
引不敢僭上帝命黄为�可证汉律苛为止句之变体卢作旅
可证新附玈弓之俗字至以锺簴字为莒淖水字为朝鬲为历
婼为若嗀为縠笋为郇又可知古文假借之义或合于说文所
载古文重文或足补说文未备寻绎字画实为小学圭臬唐宋
巳来不究古篆传写音释颇多讹舛至释�为副释强为僵如
秋字作�潞字作�几不知所从苏氏又以尚书春秋左氏错
杂成文命为左传不加分别倘有令甲如唐世用三体石经课
士其学无由复兴岂不惜哉昔杜林得桼书古文尚书一卷握
持不离身常恐斯经将绝韩愈见李服之所得科斗书孝经卫
宏官书两部令贺拔恕写留其本𫎇虽不敏夙究篆籀之学就
隶续所载理而董之证以经典字书为之音释又得严孝廉可
均洪明经颐煊互相是正刋刻传远窃附古人好古善述之志
方冀河阳关中经石后世复岀人间葢以扩其闻见倘吾言疏
谬俟通人更定之若天三字一字五经六经之异说洪氏已详
辩之不复赘述云
禹厮二渠考序
二渠者何大河与漯川也河曷言渠成皋〈今汜水大伾所在〉已北禹所
厮故曰渠漯曷言渠江淮河济为四渎非人力漯则禹所治始
自东武阳〈今朝城〉以达于海〈即大淸河自利津入海〉故亦曰渠班氏地里志
独于漯称禹治是也九河见于经二渠见于史且河漯之名俱
见于禹贡矣史迁见古文书引夏书及二渠之说是即益稷谟
佚文也谓二渠为北渎及漯川者孟康之言近古当得其实禹
河自大名已北东光已南合淸河〈即淇水今卫河〉东光已北合漳水至
章武〈今天津〉入海故班氏称为邺东故大河周定王五年东徙平
原高唐之间王莽时枯故后人谓之王莽河亦谓之大河故渎
也郑氏注尚书以屯氏河为河故道何故渎复岀为屯氏河即
今俗称老黄河支流亦北合于漳故水经注云衡漳旧道与屯
氏相乱自此已北皆禹迹也李吉甫以屯氏为永济渠即今卫
河矣曷以知河徙平原高唐之间也孔子自卫将适赵临河而
返谓之鸣犊口今高唐州西境在河徙之后州境得有河也高
唐西北为赵境或疑之考春秋传齐威王使肸子守高唐赵人
不敢渔于河则知齐与赵魏以河为境贾让之言不诬也何以
言汉武复禹旧迹汉武筑金堤塞子导河北行漯川亦通终
汉之世河患以少河合淇漳以入海即禹迹也漳为禹迹何漳
水过祭陌有河伯娶妇之事故知漳即河也后人锱铢尺寸而
较之岂得谓之通知地理者欤史迁据古文班氏见周地图所
言不可诬也漯首受河自朝城后人谓漯始黎阳宿胥口误以
济渎当之也漯何以不见于后世也大淸河则漯川小淸河则
济水济水绝于章邱之北漯川绝于济阳以东俗称徒骇河即
漯川也东汉北魏河渎何所行行漯川之北出入今马颊徒骇
之间也唐时河患亦少以有漯川且北流也宋时南北分流不
用导河入漳之议而回河使东无复禹迹河患自此多矣今河
北流禹迹乎会通河以西合济渎以东合大淸河大淸河自济
阳以西为济渎以东为漯川河行二渠之一谓之禹迹可也治
之柰何马颊徒骇北达于海西属于会通河深浚而利导之疏
小淸河通于大淸河以复济渎故道而杀河势滨州沧州之间
胡苏钩盘鬲津诸河并有形迹次第可迨汉时议者欲索九河
故迹而穿之御史韩牧以为纵不能九但为四五宜有益今疏
马颊诸河故道奚啻四五下尾合为逆河会于淇漳则二渠之
故道尽复也河不复南运道伤乎曰无伤也河至临邑谓之四
渎津郦道元言自河入济自济入淮自淮达江水径周通故有
四渎之称又言吴王掘沟商鲁之问北属之沂西属于济是河
漯沂济自古相通益以汶流用之济运不减黄淮交会之口也
余氏阙亦言河北徙而会通之漕不废漕以汶不以河也且夫
浚齐桓已塞之河复大禹二渠九河之迹神功也河名大淸百
川之所朝宗美瑞也东北流环拱 神京胜于屈南东注之𫝑
地利也省南河设官岁修亿千万之费涸岀东南亿千万顷之
地足资东方工用赈恤量移民居而有馀致数十百年安澜之
庆转祸为福之大机也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惟 圣人
洒沈澹灾能与天地参也
荆树山房诗集序
嘉庆四年冬十月同年生镇洋田明府以其六世从祖斗岳先
生六世祖云岳先生诗文属叙于子且属编定越岁始报命斗
岳先生名峤有孝行不仕事载方志云岳先生名峨明万历间
由举人历官平乡兴安两县令齐鲁称二田先生兄弟甚友爱
文名筑荆树山房于巨野城西南四十里读书其中斗岳先
生诗文集二卷自编御李集明福集游燕集各一卷云岳先生
诗文集二卷两先生著述故不止是因毁于火亦称烬馀稿皆
明府所辑录云两先生当明之末造汲汲以勖厉风俗激扬士
气为已任故其文多表彰孝友贞烈颂美当道经世实政之作
读之使人亲亲善善之志斐然感发于数百年后诚得诗人兴
观群怨之旨是时兖济间民有惑于白莲教者以弥勒出世相
扇动数万人攻掠郓城巨野间官兵不能制两先生率家属行
间为县令赵某区画守城聚饷募乡勇诘奸宄诸方略贼来有
备斩获甚众巨野城以保全而郓城遂破然则两先生之才猷
智略又岂以仅诗文以自见于时者且读两先生之文知其以
道觉民之苦心欲消患于未萌斗岳先生之作三教堂碑也曰
或欲以般若淸净配圣经吾不知其于南面之治何若又曰世
有孔子必能用二氏又他文曰儒而禅语得毋信道不笃乎云
岳先生亦云我东土素沐圣泽亦且惑于佛事云云可以知两
先生之学之纯传曰经正则庶民兴搢绅者鄕闾所矜式使明
之士夫尽如两先生之辟异学尊圣经造次必于儒庶民不见
异而迁不知有所谓弥勒者何至有白莲教为一方之患使两
先生以为人区画者得自为政以筹攻守之䇿则其时虽有弄
兵潢池者不足为患以此知明之不能用两先生使仅以诗文
自见尤可惜矣斗岳先生诗雄奇之气得于杜子美云岳先生
淸远之致又如刘长至两先生之选词博赡属对工丽俱擅
温李之能事即以诗文自见亦足名一代也镇洋明府能承淸
白之训厉操行肃吏治浸浸乎有移风易俗之政其抱非可
以科名文学尽者今 天子诏举廉吏有实迹者西南兵事
以次告捷行见明府之文之行无愧两先生而遇且过之异时
撰述之传彚为家集如坡仙栾城之有斜川尤一时盛事也嘉
庆四年某月日书
随园随笔序
简斋先生褒集生平所阅经史百家疑义要义为随园随笔十
五卷既卒之两载其子通及迟携以质之星衍寻览终卷窃服
前辈之勤学好古不可及也始星衍以诗谒先生先生亟赏誉
之以为天下淸才多奇才少录其存者入箧衍集中已而见星
衍为训诂声音之学又寓书责其好考据以为才不奇矣先是
星衍亦有诗投先生云我愧千秋无第一避公诗笔去研经又
复书以为惧世之聪明自用之士误信先生之言不求根柢之
学也然先生弃官山居五十年实未尝一日废书手评各史籍
字迹历历犹在则亦未尝不时时考据世之以嬛薄轻艳诗托
言师法随园者非善学先生者也顾先生欿然尝恐所言之或
有舛误故竟其生不以此书付梓实则著书当观大体又思其
命意所在古人千虑亦有一失如马融以今文泰誓为伪卢植
疑王制为汉文博士之作他如贾孔疏义吕顾字书谬误辄数
十百条近世说部如困学记闻日知录佳王氏之误先生书
中亦言之顾氏则不知以父不祭子为馂馀又多误驳说文有
本之说而皆不失为儒林邃学先生之书虽有小疵何病焉昔
先生尝举麟皮鼓郊天及凿尸颊饭啥以问时未及答及检汉
书王莽传冠麟韦之弁李奇注谓鹿皮冠说文谓麟为大牝鹿
与麒麟字异知是鹿皮鼓耳杂记凿巾以饭注士亲饭必发其
巾大夫以上宾为饭焉则有凿巾是凿颊乃凿巾耳惜不及告
先生聊书此慰挂剑之恨先生始为强项令继以才名倾动当
路而未尝先谒人生平不信阴阳术数宋人谈理语及释氏之
教以为佞佛者且求福于无形况其有形者乎故其书言信时
日小数者无不破败又言鬼神生于人心皆合于圣人知不惑
勇不惧之义又言宋学教人认喜怒哀乐未发时气象皆是彼
法也凡所言皆非寻章摘句之儒所能几及者岂非旷世之才
必有过人之识与
筠轩文钞序
临海氏兄弟多才俊先是有坤煊者以诸生文名朱宫傅
石君师视学时生拟成公绥啸赋赏异之拔为选士至都馆于
家以壬子科得苐不永年而卒其弟曰頥煊震煊頥煊字筠轩
震煊字檆堂最好学亦为石君师所识拔阮云台中丞笔记称
临海两生精研经训或过齐次风侍郎者也予主讲浙中与中
丞及王兰泉少寇以古学课诂经精舍诸生见两生撰著古
书尤多越数年而筠轩亦贡成均授经于藁城以所刋文钞见
寄阅其文多证明经史之作与世之浮华佻巧学无所得者殊
予尝惜郑康成六艺论不传欲辑十七史志议礼之文及天文
地理异同之说合之汉魏六朝人文之足证佐经学者为一集
题曰六艺通论未及成书而世人方见予问字堂集有訾以为
不合唐宋八家体格者葢明季以来以八比课士其选唐宋人
文集多取近于时文习见者疑为古文定格不知古人当日亦
自行胸怀随其学之所得司马迁报任少书𥞇康与山巨源
绝交书率意成文不𡧓修饰边幅亦如真英雄之视井底蛙耳
八家中韩退之学识最高无背圣哲之论柳子厚则多出入所
见僻隘略如其人欧阳永叔不惑二氏之学持论甚正然濮议
不合于经苏子瞻经学典礼甚疏其文实天下之才也予尝恨
学不深苦文不逮意毎与筠轩诸人同志者言之又不𡧓为违
经无益之言今观筠轩所作先得我心宜其兄弟见赏于石君
云台两先生筠轩进犹未也近馆于安德平津馆与予商撰尚
书今古文义疏及校订古书将为五经异义补证檆堂从邵楚
帆学使游亦将以夏小正注疏寄予刋刻而予早衰辄有假年
学易之叹倘因仕学馀间拥古书销永日有所成就以遂阐扬
古学之志固宿昔之愿否则幸同志者继成其事无一字背先
圣之言无一言为欺世之学筠轩兄弟其人也嘉庆十一年六
月七日撰于安德使署孙星衍
太白阴经跋
此本太白阴经十卷前有序题唐永泰四年秋河东节度使都
虞侯臣李筌撰卷数与中兴书目唐宋艺文志符合验是前明
人手录本予在翰林时与校秘阁书录出一本八卷前缺天无
阴阳地无险阻二篇后失卷八分野风角鸟情之文及卷九遁
甲等篇卷十元女式等篇曾以茅元仪武备志中所引校增仅
补卷一所缺二篇及诸陈图并缺文数处及得此本十卷乃为
完备然此本亦有不及内本者卷八杂占之文较省十之四五
恐为抄录者节删或当时用之军中各有简链本不同𫆀陈图
亦与茅本各别不知茅据何本书中称经曰大率用太公阴符
司马法诸文为宋人删去其文犹见此书者故义蕴宏深往往
有韵必非唐人之语筌释经文即命其书为经亦殊僭也遁甲
之术近世惟传宋人符应经得此知五将三门古法已为唐人
所引尤足资考证相法最古见于各史而并无宋时之书葢术
者匿而㷊之以神其伎此书相人篇言之极详且亦有韵必出
古书矣虞侯是军中官筌以永泰间撰此书葢必奉主将之命
搜讨兵钤成之兵法传于世六轁之外有孙吴司马法而此为
唐将行用秘本规制悉备尤切于实用惟中载毗沙门天王事
迹荒诞竟祭之军中唐时崇尚释氏功令之谬要在节取之近
时所出书古本或可增益中秘所未备不敢任其失坠故一一
校录俟他时彚呈 乙览谨记于后嘉庆五年十月十一日
孙星衍书于无锡舟次
乾象通鉴跋
乾象通鉴一百卷宋李季撰卷后题河间府免解进士李季奉
讹舛见系年要录及玉海钱遵王读书敏求记亦载其目四库
全书未曾入录按李季序称天象时变臣已逆知于十五年前
尝以微言咨于故丞相李彦前北帅王安中云云则季为北
宋时人检陆游老学庵笔记有前宣州通判李季善奏章为秦
㑹之设醮未知即其人否是书明抄本备具历代占验之学所
载黄帝巫咸甘石京房郗萌等古书甚多并有在开元占经已
外者实则增损杨维德等景祐乾象新书成之季序所称早遇
异人密传奥㫖则欺人之言也玉海称绍兴三年诏知宋时太
史局毎月具天文风雹气候日月交蚀等事实封报秘书省困
学记闻亦云我朝旧制太史局隶秘书凡天文失度三馆皆知
之毎有星变馆吏以片𥿄录报故得因事献言自景定后枋臣
欲抺杀灾异三馆遂不复知甲子彗星宫中见之乃下求言之
诏则𫎇蔽可见因知秦誓之言人之有技违之俾不通古今一
辙是李季此书殆不行干南宋之世季或以明阴阳为秦桧所
忌后又入其牢笼至为斋醮其书有所本固不以人废言也天
文之学有分天部转算两术之不同近之习西法者率不事仰
观转斥占验为不可信至说日月食推测可知不为灾异余在
北部时有通西法者同僚尝与办论诘以人生死亦可推测而
知将遭丧亦不为灾异邪病目有时而愈病时不为疾邪日月
食何异于此其人语塞近时西法亦因予言改更其术故曰旧
章不可亡也此本抄存家塾予不省占验徒以中引古书可用
为解经证据补注疏未备云
宋拓淳化阁帖跋
吾鄕秦文恭公蕙田所藏宋拓淳化阁帖毎叶㫄有张文敏公
照题字或以示余索售重价因得见之核勘顾从义释文及世
闲流传上海顾氏各本不独𥿄墨神采及游丝飞白处绝胜其
苐五卷仓颉等篆皆县针文李斯篆�字耕字笔画亦大异卷
末款识圣旨圣字比前二行略升高此与今本显然不同之处
至各本阙字误字此独完僃不误苐一卷唐太宗书所疾者
字不阙苐三卷刘瑰〈当作瑰之〉书秋末阳远秋字独全苐四卷徐
峤之书动止安隐止字不误作正苐五卷隋僧智果书蔡邕书
一条增减篆体志其名志字不误作忠苐六卷王羲之书伏想
帖疾至笃笃字不糢糊苐七卷王羲之书省飞白乃致佳省字
下半不阙此郡之弊自非常才所济非字中笔尚全苐九卷王
献之书虽奉对帖方欲与姊姊字有笔苐十卷王献之书鄱
阳归鄕帖饥馑饥字中无点凡此之属不可悉数俱胜于顾从
义所见潘华文顾孙氏诸家本俨与古唐帖及大观十七帖相
符古唐即升元帖与十七帖皆南唐时刻而大观时出内府真
迹重摹上石故与初拓淳化本同也惟此本苐七卷王羲之书
多出吾服食云云廿一字在爱为上一条之上与十七帖同又
重出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知足下行至吴㑹违一条与淳化
帖大异未知何故或因其𥿄似蝉翼拓言是绍兴国学摹刻本
考法帖谱系载绍兴中以御府所藏淳化旧帖刻板寘之国子
监其首尾与淳化阁本略无少异当时御府拓者多用匮𥿄葢
打金银簿者也字画精神极有可观今都下亦时有旧拓本如
其言则是板本而此本所有银锭裂文一二处与顾从义所见
旧拓本同较为细瘦又如苐一卷东晋武帝书苐二卷卫瓘书
俱有石损文验非木刻则不得谓之绍兴摹本矣据顾从义所
引泉州黔江临江长沙潭本修内司本文字与此俱不同疑宋
时枣木本毁后或更以初拓佳本上石即是此本然辍耕录所
载宋仁宗尝诏僧希白刻石于秘阁前有目录卷尾无篆书题
字与此又不同此帖要为宋拓淳化佳本疑以传疑俟博物者
再为考定可也
家文介公殿试卷书后
先文介公殿试一甲三名卷自公官礼部时取岀藏于家者易
代后失去家君始从鄕郡购得之前有朱题第一甲第三名字
传是御书后有朱印读卷官衔名则与今制异卷内加朱围读
卷之名义起于此奉命阅卷仅加句读进御不敢专也文介公
故以书名家此卷细瘦不作馆阁字体间有脱字误字当时不
加指摘由以文义简㧞不苛细失也文中推阴阳以论文武之
不可偏废公深于儒术故所言天人合应之道比于贾董末以
箴规进似逆知神宗之不振故讽以振无形之武所谓言者无
罪闻者足戒也赵志皋张位陈于陛沈一贯四辅臣同年生时
称正士赵张疏救艾穆沈思孝谏夺情被谪者至是居正𫉬戾
而赵张用矣文介公出其门海内有彚征之庆并不意他日之
仅以声著而卒不竟其用也公名愼行以万历甲午乙未䏈
登上第后百九十三年星衍以乾隆丙午丁未通籍登朝先后
鄕㑹科同在午未年分自幸座主及读卷师亦皆一时名德淸
白之传蓬麻之训可以不至坠家声而孤特达之遇聊书此以
自励云五世从孙星衍谨跋
题金陵陈氏祖𧰼𠕋后
金陵陈氏以其先世遗𧰼𠕋属题凡十四人曰旭以升之字行
宋太师丞相■国成肃公曰申之昭化军节度使入相曰泽言
靑苗法不便以京秩贬明州曰泌州佥刾曰洙国子助教仁
宗朝论建储飮药卒明无觊望曰良辅以助教改宣黄主簿曰
汜乾道进士朝奉大夫福建提举常平茶事赐紫金鱼袋曰珤
前明以医征入太医院曰瑜洪武时进士刑部右侍郞曰恺赠
湖广黔阳县知县曰锺能医厉儒行曰钢黔阳县知县曰镜武
昌判官有循声后附立𧰼及长沙通判陈公墓志及传顾璘所
书有文待诏征明跋按跋言陈鲁南褒先世遗𧰼十三人今十
四人后即鲁南𧰼也古者圣人绝地天通知鬼神情状设尸而
祭之其礼大率废于嬴秦然削木祀黄帝模金铸范蠡石室图
孔子所传甚古今孔子塑𧰼据李仲旋碑自魏世已有之明之
奸臣张璁以为𧰼饰𩔖西域金人之教易圣𧰼以木主当时不
尽遵其法故所见山左江右僻邑尚有古𧰼然则子孙之思先
代非𧰼无以交神明而文氏所云画𧰼之说不经见与程氏一
毛一髪之论其违圣经立尸之义也陈氏今居金陵先世代有
达人传家淸白赖有此图𠕋以知梗概诚可谓数典不忘者予
家先世居定远自燕山忠愍侯以佐明定海内子孙多析圭檐
爵者至山西行太仆讳銮及礼部尚书文介公讳愼行俱以
文章淸节显于毗陵今家藏列祖画象不减陈氏他日拟摹彚
一𠕋并记祖德大略以示子孙云
虎邱新建吴将孙子祠堂碑记
吴东门外有孙子冢见越绝书云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
冢也去县十里又见郡国志引皇览在吴县下明卢熊苏州府
志引吴地记云在平门西北二里吴俗传其地名永昌今求其
冢不得惟长洲之雍仓有冢土人呼孙墩雍永声相近道远未
敢定之郡之士大夫及吾族人以为虎邱吴王阖闾所葬孙子
为吴王将军破楚故闾门亦名破楚门宜于虎邱建祠屋以栖
神因谋于当道立祀祭享焉孙子名武字长其先岀自齐田
完五世孙孙书唐林宝宋邓椿姓氏书言景公赐姓孙氏食采
乐安生冯为齐冯生武以田鲍之难奔吴伍子胥荐于吴王
将军破楚古者将军如左传将上军将中军之属非有是官武
特为子胥画䇿不受官故越绝书称为吴王客春秋既载子胥
破楚之功不必及武故名偶不见于史武死有功其子明食采
于富春生膑显于齐其后世有达人支族繁盛或居太原或居
淸河或居汝州郏城或居靑州或居昌黎或居武邑武遂见姓
氏书皆孙子后也孙子有功于吴自当庙食此土后且失其墓
岂称东南士夫声名文物好古兴废之志唐肃宗祀太公望为
武成王以孙吴等十人配享如孔子之有十哲 国家令甲以
孙子十三篇发题试士尤宜令武学诸生有瞻拜像设之处然
则吴门立祠合于祀典有功于民及因国无主后则祀之义也
翰林院庶吉士孙原湘孙尔准山东督粮道孙星衍高唐州知
州孙良炳皆远祖孙子予告刑部侍郞王昶为孙子五十七世
孙以外家为姓同时建议醵赀苏州周太守锷吴县舒大令怀
前朱大令锡爵元和万大令承纪实成此举并族人之好义者
列名碑石云铭曰
桓桓我祖传此韬钤信赏必罚不残以严霸吴入楚析冲樽俎
归功伍胥荣名不处兵经煌煌名将之则适道以权我战则克
士有诵法神所凭依支族分布崇祠在斯左瞻巫门北倚虎卑
魂无不之死而不朽废祀复举武功右文吴都永芘潢池埽氛
诂经精舍题名碑记
人材出于经术通经由于训诂尧典契敷五教皋陶谟言敕我
五典先儒训典为常班史之志蓺文以五经配五常葢有所受
三代已来贤臣谆切告诫以稽古为先则曰汝曷弗念我古后
之闻曰是彝是训于帝其训曰宅心知训别求闻由古先哲王
曰其稽我古人之德周文公谥法解尔雅之篇作焉下逮春秋
列国名臣俱能称述训典汉承秦灭学之后广求遗书任用经
术之士时则有以春秋折狱禹贡行河范明灾异者大臣开
阁延宾文学侍从之臣得与谋议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
故两汉政治文学于斯为盛魏晋巳降经义紊于王肃卮言日
岀而淸谈废事之俗成一变为六朝靡丽之作隋制工商不得
入仕始立进士科然以律赋试士未及振兴古学至唐兼立明
经科其试进士以经策全通为甲第又广立书学试以说文字
林并及石经其时在位通人皆能撰述朝章国典炳然可观北
宋庆历时范文正及富郑韩魏公相继执政力复古学学者知
守古注疏自刘敞王安石先后以新经义惑乱后进并改明经
为进士一科而北人之守诂训者不能进用世目明经之科同
干学究而已然有元皇庆时犹诏令易书诗礼三传用宋注之
外兼用古注疏至明永乐间胡广等四书五经大全岀而经学
遂微自后掇科之士率皆剿说雷同习为应举之业汉唐传注
从是束之高阁我
国家
重熙累洽久道化成试士以四书文主试之有学术者又择五
经文对䇿隹卷列为高第进呈
乙览
殿试专以对䇿词馆课以词赋犹恐经学之不明既开博学宏
词之科又
特举经学之儒授以馆职时则有若毛氏奇龄朱氏彝尊胡氏
朏明顾氏栋高惠氏士奇诸人著作彬彬列于大雅矣阮芸台
先生先以阁部督学两浙试士兼用经古学识拔高才生令其
分撰经籍纂诂一书以观唐已前经诂之会通及为大司农来
开府遂于西湖之阳立诂经精舍祠祀汉儒许叔重郑康成廪
给诸生于上舍延王少寇昶及星衍为之主讲佐中丞授学于
经舍焉其课士月一番三人者迭为命题评文之主问以十三
经三史疑义旁及小学天部地里算法词章各听搜讨书传条
对以观其识不用扃试糊名之法暇日聚徒讲议服物典章辩
难同异以附古人教学藏修息游之旨𥳑其蓺之隹者刋为诂
经精舍文集既行于世不十年间上舍之士多致位通显入玉
堂进枢密岀建节而试士其馀登甲科举成均牧民有善政及
撰述成一家言者不可胜数东南人材之盛莫与为比异时有
令甲夐求经学之士或不至如刘歆所说国家有大事若立辟
雍封禅巡狩之仪则幽冥而莫知其原施之有政庶几通达治
体亦不至有不学无术变乱旧章之患欤则中丞之好士在一
时而树人在数十年之后吾知上舍诸君子亦必束修自好力
求有用之学以为一代不可少之人抚部方𫾻历中外建树不
止此少寇老矣星衍又早衰将屈指同舍生立功立言之效不
独拭目登科之录也夫浙东西与吴俱为会稽郡延陵季子化
行所及越纽载孔子奉雅琴从弟子以就勾践子贡因为内外
传记其风土或者谓此文物盛于南渡以后者殆不然也题
名仿自汉碑阴至唐而名山公府登科集晏之地皆有记述之
碣所以考贤否而厉顾名之士也今作题名记书上舍生因及
抚部督学识拔之士并纂述经诂之友与焉后世必有思抚部
好贤之政而信吾文之不空作者
汪家禧〈杭府〉 范 景福〈杭府〉
陈文述〈杭府原名文杰〉 陈 鸿寿〈杭府〉
汤锡蕃〈杭府〉 殳 文耀〈杭府〉
陆尧春〈杭府〉 钱 林〈杭府原名福林〉
方观旭〈杭府〉 朱 壬〈杭府〉
童人杰〈杭府〉 胡 敬〈仁和〉
赵春沂〈仁和〉 金 廷栋〈仁和〉
孙同元〈仁和〉 赵 坦〈仁和〉
蒋 炯〈仁和〉 李 方湛〈仁和〉
王述曾〈仁和〉 吴 成勲〈仁和〉
周云炽〈仁和〉 宋 咸熙〈仁和〉
陈嵩庆〈钱塘原名复亨〉 吴 文健〈钱塘〉
王 仁〈钱塘〉 周 诰〈钱塘〉
冯廷华〈钱塘〉 严 杰〈钱塘〉
吴引年〈钱塘原名邺〉 梁 祖恩〈钱塘〉
诸嘉乐〈钱塘〉 吴 克勤〈钱塘〉
潘学敏〈钱塘〉 姜 遂登〈钱塘〉
查揆〈海宁〉 锺 大源〈海宁〉
朱轼之〈海宁〉 陈 鳣〈海宁〉
倪 绶〈海宁〉 谢 江〈嘉府〉
金衍绪〈嘉府〉 丁 子复〈嘉府〉
胡金题〈嘉府〉 李 富孙〈嘉兴〉
李遇孙〈嘉兴〉 孙 鳯起〈嘉兴〉
沈尔振〈嘉善〉 吴 东发〈海盐〉
崔应榴〈海盐〉 王 纯〈海盐〉
吴曾贯〈石门〉 方 廷瑚〈石门〉
朱为弼〈平湖〉 邵 保初〈湖府〉
周中孚〈湖府〉 张 鉴〈乌程〉
胡 缙〈乌程〉 沈 宸〈乌程〉
周联奎〈乌程〉 施 国祁〈乌程〉
孙曾美〈乌程〉 丁 授经〈归安〉
丁传经〈归安〉 杨 鳯苞〈归安〉
杨知新〈归安〉 邵 保和〈归安〉
姚 樟〈归安〉 严 元照〈归安〉
徐养灏〈德淸〉 徐 养原〈德淸〉
徐熊飞〈武康〉 张 慧〈鄞县〉
陶定山〈绍府〉 纪 珩〈绍府〉
何兰汀〈山阴〉 童 璜〈山阴〉
顾廷纶〈会稽〉 何 起瀛〈会稽〉
王衍梅〈会稽〉 周 师濓〈会稽〉
刘九华〈会稽〉 汪 继培〈萧山〉
王端履〈萧山〉 徐 鲲〈萧山〉
傅学灏〈萧山〉 周 治平〈台府〉
洪颐煊〈临海〉 洪 震煊〈临海〉
金 鹗〈临海〉 沈 河斗〈临海〉
施 彬〈黄岩〉 张 立本〈开化〉
以上诂经精舍讲学之士九十二人
邵志纯〈仁和〉 叶 之纯〈仁和〉
黄 桢〈仁和〉 闻 人经〈仁和〉
翁名濓〈仁和〉 陈 甫〈仁和〉
龚凝祚〈仁和原名㷳〉 张 迎煦〈仁和〉
李章典〈仁和〉 汤 礼祥〈仁和〉
许乃济〈仁和〉 许 乃赓〈仁和〉
屠 倬〈钱塘〉 林 成栋〈钱唐〉
方懋嗣〈钱塘〉 方 懋朝〈钱唐〉
姜 宁〈钱塘〉 陈 文湛〈钱唐〉
俞思谦〈海宁〉 杨 秉初〈海宁〉
沈毓荪〈海宁〉 查 一飞〈海宁〉
王丹墀〈海宁〉 俞 宝华〈海宁〉
李 㲄〈嘉兴〉 戴 光曾〈嘉兴〉
张廷济〈嘉兴〉 杨 蟠〈嘉兴〉
朱 芬〈石门〉 金 以报〈桐鄕〉
蔡銮扬〈桐乡〉 冯 鸣盛〈乌程〉
温 纯〈乌程〉 凌 鸣喈〈乌程〉
孙东旸〈长兴〉 陈 斌〈德淸〉
郞遂锋〈安吉〉 施 应心〈孝丰〉
童 槐〈鄞县〉 柯 孝达〈鄞县〉
袁 钧〈鄞县〉 郑 勲〈慈谿〉
孙事伦〈奉化〉 李 巽占〈定海〉
王树实〈山阴〉 王 文潮〈山阴〉
沈王臣〈山阴〉 车 云龙〈会稽原名同轨〉
胡开益〈会稽原名隹〉 邵 𫘧〈会稽〉
言九经〈会稽〉 吴 大木〈馀姚〉
卢炳涛〈东阳〉 徐 大酉〈东阳〉
杜立阶〈东阳〉 童 珖起〈义乌〉
潘国诏〈永康〉 陈 舜咨〈永康〉
张汝房〈浦江〉 郑 灏〈西安〉
毛鳯五〈遂安〉 汪 文元〈开化〉
端木国瑚〈靑田〉 姚 沧柟〈庆元〉
以上古学识拔之士六十四人
王瑜〈江苏镇洋〉 臧 镛堂〈江苏武进〉
臧礼堂〈江苏武进〉 方 起谦〈安徽歙县〉
何元锡〈钱唐〉 汤 燧〈仁和〉
以上纂述经诂之友六人
平津馆记
鬲津至平原曰平津经汉高城入海公孙丞相以此封焉予叅
藩山左驻节安德地为平原故郡当燕齐孔道通人过访无虚
日非有翘材之馆也官贫兼帑项布被脱粟非以为诈也位
业去古人远甚射䇿甲科偶相似又不足述也所以名吾馆者
以识风土古迹后之士夫为国树人或有慕夫开阁之风也铭
曰
九河故道 鬲曰平津 有怀公孙 约巳𣗳人
臣门如水 常满车轶 淸风在堂 金石声出
舍此传舍 名之强名 随㑹可作 相如复生
魏吏部尚书孙邕传
孙邕字宗儒乐安青州人也
论语集解疏云孙邕字宗儒乐安靑州人也
典论云光和中北海王和平亦好道术自以当仙济南孙邕
少事之从至京师㑹和平病死因葬之东陶有书百馀卷药
数囊悉以送之后弟子夏荣言其尸解邕至今恨不取其宝
书仙药
按论语集解疏邕为乐安人孙夫人碑及典论谓为济南人
者靑州在济水南
其先与齐同姓岀自田完四世孙无宇生二子常书书字子占
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书子冯生吴将武武生明明
生膑史记有传自膑至邕无世数可纪
任城太守孙夫人碑云其口与齐同姓口别闾族遂以为氏
古今姓氏书云孙岀自妫姓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无宇二
子常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
乐安生冯字起宗齐冯生武字长以田鲍四族谋作乱
奔吴为将军三子驰明敌明食采于富春自是世为富春人
明生膑膑字胜宇国辅秦将胜生葢字光道汉中守生知字
万方封武信君知生愈字湛然二子丰益益字元器生字
伯高汉侍中生凭字景纯车骑将军二子届询询字㑹宗安
定太守二子鸾骐鸾生爰居爰居生福为太原太守遇赤眉
之难遂居太原
邕少儒雅汉光和中从北海王和平至许昌魏国初建为侍郞
事文帝明帝齐王芳历陈留渤海太守迁吏部尚书为侍中光
禄大夫建德亭侯
孙夫人碑云父列光禄大夫建德亭侯以儒雅称世济其
休又云父为侍郞又云为渤海太守又云举君为侍中
邕未有继室长沙桓阶死寡妻伏氏有国色文帝欲以妻之因
辞以与阶同寮不奉诏文帝报曰生敬其人死辞其室追远敬
终违而得道者也
魏志桓阶传云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魏国初建为虎贲中
郎将侍中
孙夫人碑云父时未口继室长沙人桓伯序有寡妻伏氏魏
文帝以用妻之伏氏柔少有国色口非所好而顾为尊命莫
之能定夫人谓父曰何不以尝同寮辞之父意乃窹文帝诏
报之曰生敬其人死辞其室追远敬终违而得道者也父悦
入谓之曰昔臧武仲先犯齐庄不令与已邑今我不犯尊而
蒙优诏同归殊涂尔又云伯序为侍中父为侍郎此为同寮
与鲍勋最善为陈留太守时帝从寿春还邕谒帝岀过勋邪行
营垒闲令史刘曜欲推之勋以堑垒未成解止其事
魏志鲍勋传云勋为治书执法帝从寿春还屯陈留太守孙
邕见出过勋时营垒未成但立标埓邕邪行不从正道军营
令史刘曜欲推之勋以堑垒未成解止不举大军还洛阳曜
密表勋私解邕事
靑龙元年卢毓为吏部尚书多用老成奏以古者敷奏以言明
试以功今考绩之法废而以毁誉相进退故真伪浑杂虚实相
蒙因作考课法明帝使毓自选代曰得如者乃可毓举阮武
及邕帝卒用邕
孙夫人碑云口口为吏部尚书多用老成先帝旧臣
魏志卢毓传云毓为吏部尚书使毓自选代曰得如者乃
可毓举常侍郑冲帝曰文和吾自知之更举吾所未闻者乃
举阮武孙邕帝于是用邕
管宁在靑州不应诏辟正始二年邕为侍中与太仆陶丘一永
宁卫尉孟观中书侍郎王基荐宁文见宁传于是安车蒲轮僃
礼聘宁㑹宁卒拜其子邈郎中
魏志管宁传云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也正始二年太仆陶
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郞王基荐宁云云于
是特具安车蒲轮束帛加璧聘焉㑹宁卒时年八十四拜子
邈郞中后为博士
何晏上论语集解邕与郑冲曹羲荀𫖮等共成之
论语集解序云光禄大夫关内侯臣孙邕光禄大夫臣郑冲
散骑常侍中领军安鄕亭侯臣曹羲侍中臣荀𫖮尚书驸马
都尉关内侯臣何晏上
及司马景王承皇太后令奏帝芳归藩于齐以避皇位邕为光
禄大夫关内侯共奏永宁宫邕后遂无所见
国朝嘉庆十一年得其金印方寸文曰建德亭侯
魏志齐王芳纪注魏书曰景王承皇太后令与群臣共为奏
永宁宫有光禄大夫关内侯臣邕
赞曰孙邕不死友殉以遗囊奉诏纳室义形于色所为志节
之士也及司马景王之行大事虽名列奏牍而封拜无闻殆耻
居其功者君子犹有取焉传不见于魏志千年之后金印出土
子忝同族因辑录事迹补传以存家乘云
明北平都指挥使孙公传
侯讳泰字仲和先世濠州人父讳继达明太祖克常州置陵
翼为行省都镇抚奉命浚治城隍〈见武实录及圣政记〉有功赐第居武
进从祖纬兴祖以佐命功官北平都督追元兵死事封燕山侯
谥忠愍明武十三年听文武官六十以上者致仕从征者许
以子代侯父筑城陕西工竣以凉州卫指挥同知召还侯因代
为凉州卫指挥佥事十四年十二月领兵追捕朵儿只巴获舍
驴参政留古万同知土王哥同知脱禾帖木儿右丞乞答台镇
抚不剰打儿知县等贼六百四十馀名马驼牛羊五千六百七
十八𨾏十六年四月召侯赴京赐金龙縀一匹文币二表里靑
纻胖袄宝钞二十锭靴一双十七年七月赐诰命进秩明威将
军佥凉州卫指挥使司十八年九月率师剿迤北馀敌克之二
十年十一月率师征大宁府命侯驻望京寺山口守御二十一
年六月奉命统本卫军往山西大同脑山等处巡哨二十四年
四月率师攻哈梅里破其城杀死伪王桑哥失里等四百四十
馀名及五百馀贼追斩伪王兀八刺失里等三名贼伏亦等一
百馀人𫉬金印一银印三马驼一百五十馀匹二十五年奉命
领民人佛家奴至西番诏谕沈藏亦失宁二千五百馀人来降
二十六年予世龚诰命领军征哨赛八䍐迓里擒杀无算二十
七年剿捕反贼千戸亦令真本𫉬人口马匹尤众二十九年率
师征昔耳丁大𫉬全胜建文元年擢北平都指挥使是时北平
都指挥张信叛附于燕惠帝倚任都督宋忠及侯遏御燕师故
有是擢秋七月癸酉燕王举兵内向宋忠退保怀来燕师陷蓟
州夺居庸关甲申以精兵趍怀来侯先登鏖战斩𫉬万许军
声大振靖难兵择善射者攒射之身中数矢裹血奋呼陷陈死
事事闻惠帝震悼追封广威侯命立庙卢姑春秋致祀葬常州
芳茂山之麓万历三年敕建表忠祠于金陵全节坊祀靖难时
死节诸臣方孝孺等一百十六人侯位第八十二明季追恤逊
国忠节复谥侯勇愍赠𧰼山伯
国朝乾隆间建表忠祠于冶城山南麓
高宗纯皇帝特赐通谥烈愍焉侯生年岁数无考配吴氏祔葬
子一略袭凉州卫指挥同知永乐初以奉革除削秩九年病卒
孙一昌十一年奉敕准复职方九歳以从祖刚代袭昌归常州
生一子勲勲生五子世贤世良世美世德世英世贤生二子芝
芸俱无后世美生一子生一子秉绝世良生一子相相生
一子东绝世德生二子臣武俱绝世英无子侯凡传七世绝
赞曰当燕王举兵内向时北平守土诸臣或送款降附或望风
奔窜有如我烈愍矦数人毕力遏御安能有土崩之势及宋忠
统兵三万不能抚驭绐以燕府屠戮其家激使尽命计既不行
卒有倒戈之变徒以一死塞责使我烈愍矦虽有先登陷陈之
功王师不能复振岂不伤哉然侯死事庙食膺两朝析圭之典
易世之后犹蒙 加谥怀忠守义之士亦何憾焉星衍为侯从
曾孙伤侯之死忠无后为立庙祀并取明史及家乘为之传其
战功则见明参议黄金作传可补正史缺略云
资政大夫经筵讲官刑部尚书王公传
王士祯字贻上号阮亭先世诸城人远祖贵迁新城高祖重光
明嘉靖辛丑进士贵州布政司左参议赠太仆寺少曾祖之
垣嘉靖壬戍进士戸部左侍郞赠尚书祖象晋万历甲辰进士
浙江右布政使撰群芳谱父与敕
国朝顺治元年选拔贡生赠资政大夫士祯生有异禀读书目
数行下九岁能作草书工属对顺治十二年成进士十六年选
授扬州府推官値使者至江宁治海寇之狱罗织甚众士祯保
全善𩔖多所存活坐其诬告者雪高邮居烈妇向氏冤时承追
扬州贾人积逋数万有物故者辄系其孥株连至亲族士祯闵
其无辜募款代输之请巡抚具䟽免其馀出罪人于庭皆泣拜
去比受代门无私谒康熙三年迁礼部主客司主事士祯至江
南所至登临山水名胜必有题咏或为游记集诸名士唱和而
公事不废东南传为盛事七年迁仪制司员外郞榷淸江浦关
务革除弊规转戸部福建司郞中丁母艰起复补戸部四川司
郞中十七年
召对懋勤殿
谕以王士祯诗文兼优改翰林院侍读纂修明史时举博学鸿
词科士祯力言汤宗伯斌于魏侍郞象枢得与䟽荐后为名臣
一时服其知人旋迁国子监祭酒䟽言汉唐己来以太牢祀孔
子加王号尊以八佾十二笾豆至明张孚敬改为中祀失历代
尊崇道德有加无已之意按礼祭从生者天子祀其师当用天
子礼乐又䟽请正从祀诸贤位号言宋代周敦颐等六子改称
先贤位诸汉唐诸儒之上世次殊有未安又请增从祀诸儒谓
田何当汉初受易商瞿有功圣学宜增祀郑康成注经百馀万
言史称纯儒自唐宋巳来从祀至张孚敬改祀于鄕宜复祀其
后郑氏竟得复祀由士祯言也时论以为不成均之职迁詹
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丁父艰起复二十九年补原
官寻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充经筵讲官旋擢兵部右侍郞调
戸部转左侍郞时开纳粟例有因之为利者士祯戒所司勿呈
稿画诺以远嫌督理钱法革除样钱弊规迁都察院左都御史
南书房时议裁冗员九欲裁御史员额士祯持议不可因
言明南北两台设御史百二十员今留二十四员止存五之一
又裁巡按一官今御史内则巡视五城登闻鼓外则茶盐诸差
不足尚欲疏请增之何可减也且言官为朝廷耳目不得谓之
冗员时汉御史以是得不裁三十八年迁刑部尚书有救父杀
人狱秋谳以金刃入情实士祯奏言当论救父情节不当以挺
刃定轻重得
旨改缓决其他争议更正大狱矜恤无算四十三年以失出罢
四十九年
上念旧臣命复职五十年卒于里第得年七十有八士祯与修
国史明史熟悉朝章国典屡与同考典试及为总裁俱称得士
宏奖风流说士常不去口所为诗力追汉魏唐人风格古文雅
正得体与朱检讨彝尊齐名时称南朱北王云所著诗文集谥
法考浯溪考及笔记奉使纪游各集选唐人诗诸书凡三十馀
种刊行于世
淸故江南道监察御史孙君志祖传
先生姓孙氏讳志祖字诒谷世居馀姚五世祖讳隆迁仁和隆
生绍武绍武生子二人曰光祚有孝行曰㫤云南安宁州知州
㫤生庭兰湖南岳常沣道庭兰生子七人先生其次子也弱不
好弄颖悟绝世读书五行俱下一时有奇童之目浙中宿学全
氏祖望厉氏鹗杭氏世骏皆器异之与往来质难焉年十八为
学附生中乾隆二十一年丙子科举人四十年挑选知县是科
㑹试中式先生掇科皆以对䇿经文详赡通古学为先后主试
庄侍郞存与裘尚书文达公曰修所赏拔置高第
殿试二甲赐进士岀身以部员用补刑部主事洊擢郞中先生
钩稽律令附合经义为部臣倚重保荐坐粮㕔严约吏役革除
弊规一时粮艘输纳称便转江南道监察御史以亲老不能迎
养思慕成疾假归里门先生天性恬淡不问产业既家居奉亲
杜门著述博物识古无书不览所藏卷帙率皆校刋谬误丹黄
殆遍浙中之学自明季空谈性命或分门别戸不求古经义好
办者则驰骋其词无所归宿国初经学有非周官信伪尚书不
守汉儒注义者至先生以为说经而不尊信郑康成宜大道岐
而卮言岀也背康成由王肃信王肃出宋人王肃之背经诬圣
由伪造家语孔丛子及作圣证论改易汉以上郊祀宗庙丧纪
之制惜魏时王基孙炎马昭难王之书皆不传于是作家语疏
证六卷集群书之异词以证肃之窜改谬妄以明家语之非古
本刋版流播学者称快又集驳圣证论及疏证孔丛小尔雅之
非古本其书未成又病宋明人率臆删削古书善本甚难购尝
辑风俗通佚文刋入卢学士文弨群书拾补中属子同元辑六
轁佚文以补元丰七书删本之缺又辑谢承诸人汉书五卷补
姚氏之骃漏略凡平生心得手自录记经史杂说若干条仿困
学记闻考古质疑之例编为读书睉录七卷撰文选考异四卷
选注补正四卷详论一卷一时服其学之醇而有本云平生至
性淳笃自遭父母丧及两弟物故哀瘁多疾不乐应接然许与
气𩔖名公巨儒造门问难者必燕其疑而去卢学士卒为之编
订遗文勒成一集汪明经中殁于西湖旅舍集同志为文祭之
送其丧归其笃于旧故𩔖此晩年为阮抚部元敦请主讲紫阳
书院辞不𫉬命乃应聘多士宗仰㑹遘疾以嘉庆六年二月二
十九日卒于里第得年六十有五妻汪恭人先卒嗣子同元以
名诸生传家学孙世学
赞曰汉以来传儒林者以通经诂守家法至晋稍衰焉有王肃
起而乱之至改易制度故肃者经学之罪人也后世至祀之黉
舍旋悟而黜之星衍尝作六天办五庙二祧办又拟集马昭叔
然难王申郑之说为一编而未竟得见先生家语疏证为之心
折语云学如牛毛成如麟角
国朝之学推本汉儒上考三代制作无师而有师法矣以予所
识近代儒林若先生及邵学士晋涵钱校官塘武进士亿汪明
经中皆彬彬大雅之选不幸早世文犹在兹乎
江声传
江声字叔沄号艮庭江苏元和人汉江革五十七世孙六世祖
禹奠自休宁迁吴门有孝行载在方志曾祖大浙祖文懋父黔
生声凡有两兄一弟声弱不好弄聪慧绝伦七岁就傅读书问
读书何为师以取科第为言声求所以进于是者父故为冶业
既折阅居无锡声与兄授徒为养年二十九遭父疾晨夕侍床
褥不解衣带手制药饵至自涤楲窬视秽以验疾进退及居忧
哀毁骨立逾三年容戚然如新丧者侍母疾居丧亦如父殁时
族党哀其至行既孤因不复事科举业独好经义古学得许氏
说文说而习之曰吾始知读书当先识字也年三十师事同郡
惠征君栋质疑难居门下学日以进年四十一始为尚书之学
病唐贞观时为诸经正义自诗礼公羊外皆取晋人后出之注
而汉儒专家师说反不传惠征君既作周易述捜讨古学声亦
撰尚书集注音疏存今文二十九篇以别梅氏所上二十八篇
之伪造取书传所引汤征太誓诸篇逸文按书序入录又探说
文经子所引书古文本字更正秦人隶书及唐开元改易古字
之谬辑郑康成残注及汉儒逸说附以已见而为之疏以明其
说之有本以篆写经复三代文字之旧凡四易稿积十馀年虽
有小疵而大醇不可掩矣时王光禄鸣盛𢰅尚书后案亦以疏
通郑说考究古学为书延声至家商订疑义始以行世焉声又
病后世深求考老转注之义至以篆迹求之因为六书说谓建
𩔖一首即始一终亥五百四十部之首也同意相受即凡某之
属皆从某也嘉定钱判官坫韪之子亦推其说以为尔雅肇祖
元胎之属始也始亦建𩔖一首肇祖元胎皆为始亦同意相受
说文此𩔖亦甚多推考老之训如口部之咽嗌也咽嗌也走部
之走趋也趋走也犹之考注老老转注考矣其同在口部走部
即建类一首也声亦以为然而戴编修震以为贯全部则义太
广声折之曰若止考老为转注不已隘乎且谐声一义不贯全
部乎声与戴君以学问相推重其不相附和如此又为说文解
字考证及见段大令玉裁所著多自符合遂辍笔并举槁本付
之时王侍郞昶钱少詹大昕及毕督部沅雅重声督部延致家
塾校书声为刋释名为之疏证以篆书付刋声不为行楷者数
十年凡尺牍率皆依说文书之不肯用俗字其写尚书水字
蘉字不在说文据淮南作廛蘉据尔雅义作孟人始或怪之
后服其非臆说顾其书终以时俗不便识读不甚行于时又欲
举经子古书俱绳以说文字例去其俗字命曰经史子字凖绳
又为论语质三卷俱未脱槁而遭老疾矣 今上元年诏举
郡县孝廉方正之士有召用为京外官者阮抚部与予各从官
所驰书江苏大府交荐声声固不知陈方伯奉兹造门请见声
辞勿见及府县申牒敦请又陈情不肯应命费抚部淳及方伯
卒以征君应聘 赐六品顶戴以年老终于家时有徐孝廉
颋顾秀才广圻钮布衣树玉从声游俱以通小学为声契赏钮
君𢰅说文新附辨证据经子古书以明新附误增之字其本字
皆已具于说文顾君校宋本列女传国语诸书为之札记考证
文字能实事求是吴中古学自顾氏炎武后有惠氏父子及声
继之后进翕然多好古穷经之士矣以嘉庆四年九月三日卒
于里舍得年七十有九声内行淳笃言动合古人绳尺伤父母
先没岁时祭奠拭杯棬亲涤濯自晨至午屹立如有所见然对
家属如宾客而色甚和悦口不言钱一介不以取闭戸著书者
数十年所𢰅著或有举其失者即时更正尝以岁差绳尚书中
星予寓书言君绳经字以说文既太古释天文以西法又近今
恐致凿枘不如以淮南天文训史记天官书及尚书考灵耀孝
经援神契诸书注经之为得也反复辨论声不非之又规声素
食不合儒行颔之而巳声死后其子镠告予吾父死无他言疑
周官仪礼之委曲繁重不可行于今也予曰礼意之㑹通在礼
记不曰君子行礼不求变俗又曰礼从宜使从俗乎居丧衣衰
麻不食肉饮酒而公门则脱齐衰大夫父友食之则飮酒食肉
惜不能以此告之矣尝以匹缯寄声累书千言𨚫而后受其虚
怀介如此所著书已刋有尚书集注音疏十二卷说一卷恒
星说及艮庭小慧各一卷馀书未梓行子镠吴县学生亦好古
后声一年卒孙沅湘沅县廪生曾孙桢檀
赞曰世人訾朱学士筠及江征君作字兼篆体葢少见多怪耳
秦以隶书更易五帝三代之文传之既久忘其本真汉人犹见
科斗籀文着录于说文解字证之先秦锺鼎刻石皆自符合壁
书漆𥳑之逸迹犹有什一存焉而或以不合于行楷訾之何必
舍三代古文而为秦功臣乎自隋已前刻石皆篆隶行楷相杂
如朱学士及江征君书者不知凡几盍博考以证吾言之不诬
资政大夫兵部侍郞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管
公干贞行状
公姓管氏名干贞字阳夫一字松厓先世家濠州南宋时迁武
进六世祖阳春明礼部侍郎曾祖淑祖栋父景贤赠如子孙宫
干贞在母七月而生佥忧不育父闻啼声喜其气足曰善抚可
鞠也五岁䘮父母史氏尝手录鉴略课之年十一能属文中干
隆已卯科举人丙戌科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预修 国史
任撰文甲午科分校顺天鄕试乙卯科分校会试丁酉科典试
贵州旋充教习庶吉士四十五年改陕西道监察御史巡视西
城调京畿道御史谢绝势要请托劾左翼税局滥罚牲只又劾
副指挥马为玘改供纵犯革除胥役积弊后四年奉 命视
漕天津北河挟沙流行向多浅阻武淸县杨村以雇船拨运累
民有数岁不得释至拆板者又山东闸外粮艘有无弁无丁者
奏请添设剥船及自备船如所请行是秋转掌京畿道复巡视
西城大学士九科道会议秋谳公议由情实改缓由缓改矜
者甚多皆中窾要某大僚后院厂有舆夫聚赌为盗窟者或控
其魁马坤坤回人巨猾而富饬属岀不意擒之诘旦坐城械诸
市𫝑要属托者不及其冬奉 命巡视南漕旋迁戸科给事
中时山东江南久旱虽大挑运道而漕艘仍阻公因奏请令地
方官疏浚支河济运并言宿迁竹络坝不必分黄入运使黄河
全力下注不致停沙得 旨谕令山东江南河臣疏通水泉
无庸分黄济运使两有裨益使还面奏骆马湖蓄事宜略言
山东𫎇山雨水下注沂河至邳州城北支分为三并入骆马湖
岀土下闸坝济运如蓄水入湖遇黄林庄及邳宿上下水浅可
以开涵洞及各坝济运水小堵坝水大则开坝泻入六塘归海
水旱皆可利济得 旨议行九月奉 命仍视南漕五十
一年迁鸿胪寺少旋迁通政司叅议其秋奉 命恊理漕
运总督事务仍兼巡视南漕明年迁光禄寺又迁内阁学士
兼礼部侍郎充文渊阁阁事又明年夏 命赴山东恊办
漕运总督事迁工部右侍郎兼署吏部右侍郎充顺天鄕试主
考官其冬奉 命赴山东兖州谳狱五十四年充会试总裁
官 命赴𨽾查勘旗地六月补授漕运总督加兵部侍郎
右副都御史衔明年就觐 行在赐孔雀花翎黄马褂嘉庆
元年预千叟宴公任漕督七载随时陈奏调剂事宜如江西各
帮行月粮毎石折银七钱不敷米价之半又各丁有积年守冻
截留交缷借垫之项困累几不能出运者为筹减通省浮款酌
添旗丁行月粮复请将各借垫并为一款再分十年摊还又请
仍留𨽾藩库借银十万两先期交长芦盐政易卖盐钱文济
垫杨村各帮船拨价再于各丁名下分十年扣缴解还隶归
款又奏苏州太仓重运二十一帮押运丞倅请照江南通省水
次兑运之例不得到淮更换改派又奏将豫省豁免缓征停运
减存之船就近赴山东受雇拨运又各帮水手纤夫行窃累丁
请责成船戸保赁并得 旨俞奖先是各省兑粮延至春初
离次既迟弁丁需索州县私带货物沿途逗遛至秋水浅及河
漫之年回空船有在北河守冻不归次者公严饬弁丁先期修
艌受兑以复冬兑冬开旧制舟过淮关盘验向多守候公督运
无弊乃使迎前投报无敢留难毎年帮弁出运秉公签派苞苴
不入罢撤沿涂漕委各员以省扰累重运北行则策马登岸督
催虽风雨不避或止宿行帐微弁岀力亲加犒劳严惩其不用
命者故七年中粮艘北上及归次未尝逾限葢归次早则漕卒
省费漕卒船戸无苦累则需索偷盗之弊自绝当时议其苛急
知者以为官丁交便数十年来漕督之有淸操而又能实力调
剂者惟淸江杨锡绂与公而已 高宗皇帝召见时亦以此
言 奖谕云五十八年春因病奏请开缺有 旨命总督
书麟公就近兼摄会奉令甲江浙白粮全运京仓未议运费浙
江运丁巳将馀米交坐粮㕔经纪代运公以江南馀米较少执
议不行被议降级旋奉 旨革职公尽瘁公事弹击势要不
避嫌怨尝因公劾罢榷使时有排挤之者事秘不可知罢官后
因居京师僦居闵忠寺杜门谢绝宾客人事写书日数千字居
二年馀以嘉庆三年四月二十五日卒年六十有五著有书经
一隅易经一隅诗经一隅问礼一隅规左一隅明史志说文考
异黄门篆说义玉书延陵志馀文集诗集诗馀偶存诸书若干
卷又选刻旧雨集并藏于家公少贱孤露能俭约无所耆好在
官案牍皆自裁决不延幕僚署中老吏俱慑服屏绝私谒死之
日家无馀赀时论贤之子遹安遹仪遹群公于星衍为从外祖
又同里前辈因状其大概如此谨状
大淸故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等处
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孙公行状
公姓孙氏讳曰秉字德元一字葆年奉天承德县人先世居临
榆远祖在明永乐时有世袭金带指挥者葬在县城南之古宁
海城外碣字漫漶无名讳可识考曾祖守祖妣穆氏祖自贵妣
杜氏父贤妣王氏何氏三代皆以公官布政使时累赠通奉大
夫江宁布政使妣皆赠夫人公少聪慧读书目数行下乾隆二
十四年举于鄕辛巳 恩科成进士三十六年选授河南郏
县知县越四年丁母艰回籍以赀候铨知府起复仍以知县试
用湖北省四十三年补授嘉鱼县又署建始县公素性俭檏以
为县令亲民之官当约巳奉公今世有以馈贻迁剧邑属托挠
狱讼者吾不忍病国病民以徇俗也故所至之处多不称上官
意同僚亦笑其迂及受代时 国帑无丝毫亏缺士民皆歌思
不忘四十四年选授广西柳州府知府明年到任以能调镇安
府抚辑夷民甚有威惠五十一年擢四川永宁道又二年调贵
州粮储道署贵州按察使又二年擢湖北按察使时値毕督部
以重名坐镇雅俗俗吏少所许可独倚重公商㩁平反以为孙
廉访不吾欺也五十九年擢山东布政使时中朝柄政者以威
权捡摄外台大僚自道府以上皆以货赂固名位公独不与通
谒曰吾以朴诚受 主知不知其他以是为要人属托所不
到寻调江宁布政使嘉庆元年八月到官値山东江南河工久
未合龙议派地方官助赀开浚引河且议请加征公力阻其说
以为加征非 盛世事即扣守令常秩使俯仰无资是迫使朘
民也其事乃已今 上亲政赫然革吏弊开言路公乃奏言
河道挑筑工程请任河员以专责成河员承修工竣应令会同
地方官勘验结报先是开河工程檄调沿江沿海牧令民事旷
废委以购秫雇夫或以征求累民或称赔累亏帑及筑堤浚河
悉敛费以属河员无从稽核沿河守令与河员同有𠫵处分赔
之责工程虚实不相关白公深嫉其弊故奏及之其后河工文
武有以侵帑见法籍其家赀累万或疑公宻陈不知其审也四
年四月奏请复知县改教旧章自五十一年定例知县补缺才
不胜任即令休致公奏言士子读书得第需次多年始登仕版
遽令终身废弃非所以示体恤且恐上司重去人官因其别无
劣迹姑息贻误又非整饬官方之道请以年力强壮学问优裕
者改补教职如旧制又以楚蜀军营召募鄕勇皆不教之兵驱
之远行有急既不可恃无事则散而为患奏请兴建营田编查
保甲言自河南南阳陕西以至湖北安襄郧阳陕西西安汉中
兴商一带长山大谷数千里应 敕下督抚招怀归降流散
之民各给无主田二十亩借与资粮使之耕作水田则浚川通
渠旱田则开沟凿井其山地不宜种植稻麦者杂种桑榆菱藕
以助衣食五家立社择年高晓农事者为伍长教督耕作和睦
邻里守望相助险要地方添设巡检千把驻守弹压习练技勇
则流亡得以安业鄕勇有所归缩此本固宁之效也保甲或
累民因其累以弛之未免因噎废食请责成州县毎邨之中计
戸分甲公举诚悫一人以为保长毎甲十戸之中又公举一人
以为甲长令簿记来往人客则保长不至累民罪匪无从匿迹
又以承平日久惧军营将士不娴武略奏请选募将士训练讲
求以资武备言生聚政守之术权谋应用之宜具在宋许洞虎
钤经其言简明颇中体要恳颁发军营讲求谱练凡所论奏或
𫎇 上施行或下部议覆因是益深荷主知尝以六年正月
入观 上问弥补亏帑之法公奏操之太急恐不肖吏借词
弥补为患地方终无实效 上嘉公朴诚后因公子燕翼之
道任入觐犹属刚方似其父云公性伉江南大吏某以廉絜
自喜尝问何以教我公不敢言及问之切对以公多拥蔽书吏
之弊日甚大吏言亦知之但不得其要领公即举实事以对大
吏故贤者不以公语为憎益以此见重公在江南淸节弥厉苞
苴不入多用悃愊无华之吏置之冲剧率以俭约岁省供张之
费数千两从容调济资有馀以补不足或感恩馈赠则以其赀
完帑项其后皆不敢干公以私故江淮一路亏缺渐淸惟其外
任既久知吏弊深属员不敢欺隐也五年三月擢贵州巡抚甫
到官値铜仁县石岘逆苗滋事之后公恐剿捕时有惊散苗人
藏匿因设法招引安插复内山场馀地使之耕种奏言苗顽均
属赤子不可令其资生无计若苗人各安生业则错居腹地亦
易防范不虞其滋生事端其年七月调云南巡抚公在任絜已
衣不改作日食钱不满千丝毫官物不以入已惟以普洱茶煮
槟榔寄家云此物能治积食胜于致珠璧也七年五月奏请借
粜常平仓谷言滇省山多田少土性瘠簿除秋收米谷之外所
种豆麦杂粮春收本属无多毎至五六月间靑黄不接市粮价
昻若竟停其借粜则籽粮缺乏便致辍耕荒废臣不敢拘泥新
例致使便民之政有名无实业经饬行司道准令各属照例借
粜俟秋成后还仓仍严宻稽察勿许有短发浮收情弊先是有
奏言买补境内仓谷为民累者又有条奏常平仓积久弊生有
短发浮收之累请无灾年分不准岀借者各省仓谷既不买补
平粜又须报部部吏高下其手增减粜价外吏率皆积谷七八
年至红腐米价腾贵富贾独擅其利常平社义诸仓无见谷一
遇偏灾无以给振识者患之至公有此奏 上批有治人无
治法惟在实心办理实力稽查若办理不善即不岀借仓内仍
空空如也緫之于民有益之事只管办去勉之钦此公实心为
民不泥成例𩔖此以十一月十四日卒于抚署正寝官所惟恃
妾二人仆从数人他无亲属身后所需督部为之经纪丧事遗
言不受赙赠归榇之日幕僚延督部捡行箧惟馀养廉银九
千两印封宛然得以归榇而已公生平友爱弟曰俞早卒以次
子冯翼为之嗣弟曰箴早卒迎养其嫠抚教其子燕喜为学附
生以资为知县命弟曰源投效河工官杨河通判一门之内食
指千数雍雍如也笃于故旧爱敬儒士业师某老学未达卒后
为刋其遗文恤其家累好观经世之文辑为一册手自评毎
与人论古昔名臣言行流连企慕辄移日晷先是 诏举孝
廉方正或探朝贵意不为申报公以为 国家异数不当壅于
上闻使野有遗贤故在山左江南所举皆寒素有名之士
善接幕僚咨询公事叅以见闻掾吏不能舞弊葢以诚实待人
未尝察察为明人亦不忍欺云公生于雍正十年十二月八日
得年七十有一子二人长燕翼前广东肇罗道次冯翼荫生
简用通判候补郞中孙一人豫谦星衍官山左时与公同僚
及归侨居金陵公以同族有过从之雅知公为政一二因为行
状以质世之知公者阳湖族弟星衍谨状
淸故资政大夫安徽巡抚兵部侍郞兼都察院右副都御
史荆公行状
曾祖尔极祖毓光父德志俱赠资政大夫安徽巡抚
公名道干字健中号南谿先世自明时从山西猗氏县迁居临
晋公生数龄极颖慧稍长为文力追先正不苟随时好年二十
一为附学生旋食饩中乾隆二十四年已卯科举人三十一年
挑选知县分发湖南试用署麻阳龙山两县事时苗匪不靖官
兵所过水陆役使民夫公核减其数民无扰累题署东安县鞫
何孔熊争山殴毙李芝狱白所诬何振林𡨚岀之衡州迤南食
粤盐粤商入楚馈东安令千金成故事公却之上官始重其操
调永顺旋膺卓荐丁母艰归里四十一年服阕仍发湖南署
利县捕治土豪高斐秦准佐等民以安业补龙山县调署靖州
是年州境大祲饿莩狼藉于道公碾仓谷岀粜设五厂与民期
晨举礟为号民自赴厂买粟胥吏无所施其弊又以粟给其癃
疾无告者且请截留长安营兵米赡赈俟秋收解归营兵民两
便奉檄至省治狱安乡甲与乙婚乙后悔以女许嫁他姓将婚
甲母命甲偕其兄往夺女归乙家来索酒食因叫号甲母恚自
缢吏以甲累母至死罪应死公得乙悔婚状坐乙家妇女威逼
罪责免之人皆以为当复以卓荐擢甘肃宁夏府同知㑹入
觐刘相国墉称为第一淸官中朝属目刘曾巡抚湖南习知
公行政云署肃州石峰堡逆回抗拒官军公从军书㫄午中治
事不废犹修复水利资灌漑制府举公端方谨愼卓荐 记
名擢安徽池州府知府五十四年到官革除弊规甚多署芜湖
道江安粮道时大兴朱相国圭巡抚安徽尤信任公六署芜湖
道事榷税赢馀存公不以入已旋上大府为赈恤费五十八年
调凤阳府知府复调安庆首府随制府至江西公干其冬大兴
朱公以卓荐保公入 觐 高宗纯皇帝有闻汝作好
官之谕记名请假省墓未抵家 简授山东登莱靑道嘉庆
元年到官五月代理山东布政司事时康方伯基田塞河丰工
檄公代至省治事是冬与康公商举计典以激浊扬淸庶巳任
荐廉吏崔映辰李如珩等而宻劾其不饬者二年擢山东按察
使四年二月擢江苏布政使先是州县官存留俸新仪从邮驿
经费自令甲改解司库侯奏销后请支始则防吏侵挪久之解
有浮费发有短平甚至勒抵前官亏帑佐杂教官不能得俸其
驿传领于臬司不絜者或苛驳案牍因为馈饴邮政废弛日甚
公 陛见时奏请州县坐支经费依旧章在地丁项下开除
以省解司请领之繁奉 旨补折即荷 俞允施行天下
便之六月到官八月擢安徽巡抚公以淸名荷知遇不三年自
监司加擢节𨱆益思厉节操整顿地方积习先是外台州县亏
帑代任时以供帐什物铺陈作抵积多至腐败不可触手犹以
重値注籍公检察通省存贮实数尽令斥卖偿帑而征其不
足之数于前后任事者曰吾荷 主知不敢避嫌怨也又言
事君当念勿欺故奏牍质无华饰虽以此得过不悔时弊政
难骤革而他省复不能画一行罢任官有牵连久不得赴补者
始怨公求治太急矣六年赴江宁监临乡试归奏请以劳疾解
任奉 朱批奖公官声及办理封疆公事妥协 谕令解
任后或回本籍或即在江省就近调理痊愈来京简用十二月
受代居皖城明年三月三日以疾终于寝舍春秋七十有二临
终呼首府县至寝所指床下金示之曰若视印封吾幸受
重恩积养廉数千两足以归榇营葬事诸君素爱我勿为敛赙
又呼其兄属曰兄仁弱勿听此辈怂恿受赙违吾言言讫气绝
公生平俭约无姬侍服食之好自处刻厉不肯以淸名葢人性
友悌兄应干御干俱先卒与兄学干不离晨夕至老共床褥教
督子孙严不为具产业笃念师友尝受业牛大令运震之门后
官山东召其子为运震表墓树碑亲往醊奠居恒好阅书传格
言尝言生平得力是敬让二字沈静有先识故大僚某官山左
时有 旨命往济上视运道卒不往公忧之曰事上如此何
以使下又见其不救月食挟优伶出省为使车设燕告人曰此
公不敬天不敬君祸至无日矣属同僚愼之其后大僚果以佞
贵要败去星衍任臬使时与公先后受代共公知契最深及丁
母艰归公过金陵必相视执手不忍别亲见公行事略因行述
为撰次所记忆以俟录名臣碑传者采择焉子泽桓泽棈孙三
人长炳县学生早卒泽棈生次炆次烺俱泽桓生山东督粮道
孙星衍撰状
候补部郞山东济南府知府徐君大榕传
君讳大榕字向之一字愓庵先世由江阴迁武进五世祖州
府通判赠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东旭生龙游县知县元璞曾祖
县学生允容祖国子监生材赠兵备道父瓒由举人官四川新
繁县知县乾隆三十八年将军温福统兵征金川失事瓒守粮
饷拒贼不屈死赠兵备道予荫袭瓒生君性开敏少善为文工
书以县学生应试屡不售辱于武弁遂入都以辛卯科举顺天
乡试壬辰科成进士用主事补戸部浙江司丁父艰归服阕补
官由戸部员外郞转郞中京察一等授山东莱州府知府调泰
安寻调济南府请改部员以嘉庆八年十一月十九日卒于里
第得年五十有七君在戸部始从故大学士李侍尧至楚按狱
李素操切以君治事得其平因是知名君强项不畏权要管戸
部故大学士伯和珅以好恶进退僚属时争趍附君争议侃侃
不为屈以唾溅其面和拭而听之曰徐君真率乃如是卒不能
没其才举京察一等守莱州府劝课农桑兴理学校以儒术饰
吏治士民向化府所属平度州民罗有良殴毙妇弟张子布畏
罪乃毙其母以诬子布君覆讯得实具狱上大府大吏惑浮言
反以案不实奏削君职将岀逆子罪君素以切忤僚友多媒
孽拘苦之在狱系缧绁梏其手至皮脱君方从狱卒索围棋或
执笔为诗恬熙自若守者懈乃削牍具𡨚状付从子走诉刑部
有 旨命胡尚书季堂案治其事质逆子于庭辞未伏牵出
忽迅雷大震逆子反顾欲一言因自陈毙母状奏释君且复原
官 钦使去莱郡时万人执香火跪送云为贤明守伸𡨚众心
共服也守泰安时治移尸诬赖案甲有恶其嗣子者与妻缢杀
之且杀子妇移尸诬县学生某以盗嗣子妻致夫妇羞愧自尽
君发棺视尸得勒毙状鞫讯尽伏岀某生于狱时称神君及调
首府尤锐意平反声誉大起外台廉使鞫囚率据守令爰书问
名姓而已谓之过堂有呼𡨚堂下辄付首府按治或以原问官
属托掠治囚以附已成狱或承上官意故反其事以罔贿遗君
折狱务得其情不避嫌怨不听嘱托遇不平事恒称以官徇之
牧令人人惧以狱不实被大府诘山左风气为之一变君因自
署其堂曰独持风裁以别异于众时多忌嫉之者方君治狱时
脱帽鼓掌不修威仪或坐囚于庭谈笑劝诱以行其钩距之术
得其辞下堂拍囚肩飮食之故案无匿情传其事者以为神明
同按狱者亦敛手无置喙处自以为远不及也俸满入 觐
高宗皇帝尚记君治平度州狱言山东巡抚已易人可无
与尔为难矣记名迁擢有日不悦者乘君未回任摭他事白大
府以失出降级君因呈请改京员例用部郞旋假归逾年遭母
忧服阕遂不赴补君既自吏才尽心民事不得志于时乃治
田宅置姬侍以自慰藉或溷迹市井斗蟋蟀赌锥刀之利论说
时务义形于色江左当道畏其口舌辄过存之君即面质其短
晨于事颇有救正及病困犹语所知曰 今上赫然新吏治
吾及死前不可不一谒 英明天子也闻者哀之君素达观
常租居邻屋期八年乃起楼堂䟽池叠石费千金或以赎屋为
言君曰安知八年后吾尚在𫆀与人交不设城府合意则从屠
沽游不合意虽富贵人亦唾弃之言人生何容置高下于𮌎中
其致如此所为诗抒𮌎臆字学虞褚自以为一代绝手也子
维馨早卒次维贤世袭恩𮪍尉仍以县学生应试次维干
赞曰予官东方闻徐守大榕之吏才及武令亿之循政甚悉二
君皆以强项不谐于时所遭大府又非不贤者俱不使尽其才
众口铄金恶丑正人言岂不可畏欤及徐君与予同寓虎邱
客馆病甚欲写生平事状属予为传未果因为撰次�略以示
挂剑之意云
淸故文林郎赐同进士出身福建连江县知县赠奉大
夫兵部武选司额外主事王蓺山先生行状
先生姓王氏讳光燮号蓺山曾祖之仕高才不偶工画山水及
蟹与恽寿平齐名祖赠文林郞讳滋生父赠文林郎晋奉政大
夫国子监生家梓母唐太孺人先生生数岁父赠公教之严读
书楼中扃门自小窦通飮食积寒暑不少暇九岁能文章十一
岁应童子试县令奇先生文拔前列十二歳应学政试日不移
晷走笔成七艺补学生员乾隆元年以五经举顺天试明年丁
巳科成进士十年授广东博罗县知县始视事县中投牒者四
百馀人先生坐庭中细事即决遣当召捕案验者属吏子期断
不理者饬罢自已至申手批数百𥿄皆尽县中悦服两月后按
治旧牍一淸久之调定安县博罗耆民数十百人诣省言民等
束髪至今七十馀年未见有视民事若已事如王公者愿假一
日留因日向台使辕门叩头请至流涕大府先不许重违民请
子留半载乃去之宫定安县民有犯淫拟辟系狱者先生录囚
至其人实十馀龄耳曰孩也安有此事贳之县境际海甫登舟
遇飓风大雾有物触舟破海水沸舟中人皆泣先生神气如平
常俄得一舟先生呼馀人毕登乃自登舟从雾中抵岸巨涛拍
石上前舟尽裂在定安二年道府重先生治行他邑疑事辄委
谳决咸当其理欲白台省石迁㑹坐博罗邮递稽迟免官十五
年起复为鸡泽令明年 上幸江南交河知县尹侃有政声
偕先生办差交州交人德之为之语曰尹也干王也善先生治
鸡泽好为民兴水利通沟浍每舟出或经行堤上徘徊视水道
曲折良久乃去邑东引㵚灌城濠名文明河明末湮废乾隆九
年 诏修畿辅水利前令自邢堤开渠通文明故河入濠道
曲水不能达先生凿堤偏引水西入东关建靑龙闸时启闭
浚沟南北七道建七利闸漑田三百馀顷筑护城堤种柳千株
濠中植夫渠十馀里花时邑人游泳为乐沙河为鸡泽害圯郑
历南纵横二十馀里毎夏水田尽没舟行过村落间东柳柏枝
诸墅历历见水中秋乃涸种麦号一水一麦鄕先生舍河畔召
约民浚亩岀夫里均二旬而工竣水患遂息县故有义学三
舍先生至建书院𪠘东凤起山下毎间便服过诸生行学舍观
其书籍及所为文为之疏解疑难行数年高者擢甲科次或补
明经食饩士风大振畿南蝗起先生赴魏县出赏格令民捕蝗
满格者予钱如数蝗尽灭岁尝旱先生旦夜祷盛衣冠坐赤日
中汗涔涔下左右争扶持去不得趣白太宜人出阻乃起走谒
东门龙王庙叩头𥸤祷辄大雨一县皆喜方祷时首触坐石碑
上血流渍碑积久不灭邑人异之旋摄广平县数月还时拟擢
大兴县有阻者乃止调邯郸令县中闻先生迁旦明先生出阁
门民老小遮道泣留掖持舆几败先生遣吏谕散因共叩头进
卮酒辄少飮慰士民意日中乃得出城就道后鸡泽人列上先
生于名宦云先生居官乆大指与民兴利除害力之所能至务
推行之以此得吏民心先是都兵尝出临洺关鸡泽僦送车五
十两故事先期吏选民马牧城中吏缘为奸或诈增车先生
乃按鄕亭定岀车数书其令民自择马至期乃㑹吏毫厘无
敢侵犯邯郸厩骑诣边假县中马邮亭役使民自具刍牧五日
代征马遍邯郸中先生具为区处取贷富人马至十假一畜官
舍园中繇满还其主仆者辄予又夜隶从数马更繇𪧐南关
市逆旅数十家更次供亿隶或群飮叫号即有不遂辄怒骂毁
器物先生以私秩置民舍数间官给用度什物𨽾岀不敢舍市
中自此安焉河东盐池坏西商梁借盐引长芦由漳运十二万
㵚河运八万过郡县为扶持谢各数十百金先生却之左右或
以为言先生曰人各有分即非分得子孙弗能享久且为祸吾
辈人前谈言若可斩金铁见利则柔其节如唾涕岂可复面目
对天下邪遂不受后事觉河北诸郡受者皆被议制府按商簿
无先生名以此叹服后以㑹谳事牵连免官家居久之复起署
江西安远县改署广丰初安远孤女谢英珠许嫁何氏后母求
赀不遂击逐行娶者㑹岁除祭英珠拜父前啼泣母怒率其子
击辱英珠发箧中尽夺衣服遗嘱书契英珠走匿族家母白县
𫝊英珠罪先生㑹族家皆言状因召何至趣成昏礼廷中何即
日御其妻归县中男妇纵观皆叹息广丰徐氏兄弟为仇抵先
生雪其罪为复诸生服旋授宜黄县先生治以恻棐为行不忍
任刑法收赋租民有者辄假其期㑹上课时或不足计簿至
典裘服适其数以缓民追捕闻民俗多溺女出教严谕广育婴
舍收恤之禁民私铸捕首恶按其不法馀皆慑服岁饥举平粜
法市贾不得腾涌临川饥民突入官舍中先生奉檄至郡按其
事与临川令共论囚庭中某令欲穷竟其罪株连多先生唯唯
不更一言自日中㑹论夜中未决令倦起去先生令民更前略
问状即论杖笞有差立具谳稿俄顷令还复询先生曰休矣论
且定吾今报府因示之状令愕然起即夜报府免数十人邑民
牛儿少时盗人物后为赘婿妇劝夫耕田学医法十馀年牛舅
犯臧掠死南丰狱往候执牛连坐拟配送宜黄先生历竟所考
无臧处自言久为妇谏止先生曰牛前犯臧不足惜岂可令贤
女子失所随配军邪令更捕贼果廉得乃释牛县故山疆民争
山及坟垄或趣守山上下炮石投人吏不敢收捕汇集益多㑹
大府行部先生言官山无粮民各趋利便无劵约豪有势者即
益兼并愿一切令民认恳升科以息争讼大府善之令下通行
部中断狱大减江右至今称便奉檄守鄱阳三月还以母年至
高乞飬归四十年免䘮起宫𥳑往闽省海洋群辈为盗劫商舟
乘以行劫又掠贩者五人贩者尽纳赀免死贼驱五人过前商
舟登贩舟去商报县五人适归行捕识舟执贩榜击无完者强
服先生鞫商及贩者时日不符贩言某某日至某所贩𪧐某某
家因召贩主及所尝𪧐者证之𡨚竟白闽每谳盗贼数百多所
平反闽中称平行署莆田事二十馀日尝释官舍前无罪繋者
三十馀人先生前后所辄人轻枉罪皆此𩔖也四十二年署
将乐旋授连江闻前令亏帑因移病不任事曰吾代人受过为
上官挟制何能复自为政邪先生素善子平术常言吾行年六
十九恐不利毎叹曰仲翁知止薛公县车吾虽百不及二子又
可黙墨长违首𨚑之义遂辞疾循粤东归先生恬于势利不𡧓
为容悦邀当世名毎计典多有称荐辄罢同列及故属吏或治
下生多有至大官者而先生前后为令三十馀年终不得徙官
凡任粤闽各三隶再历江西者四三与同考所至县去官后
久之犹见思生平为人朴介而真衣服不少饰行道中辄为鄕
里所指笑与人交忘形骸不立崖岸毎宴集时脱帽露顶虽当
道显者未尝少拘礼然恭让下士毎贫士敝服造谒迎致密坐
语移日左右侍者皆疲急人难岀肝胆周旋曲周幕某病辞去
依先生于鸡泽属死事寻卒先生为大小敛以礼使护其䘮归
其缓急可恃𩔖此以四十四年二月二日卒于家寝春秋六十
有九娶白氏宜人侧室黄张陈氏子育琮已酉进士兵部武选
司额外主事次宝云次育玑俱国子监生次育琪早卒次育瑞
次育琯女五人长适甲午举人蒋纯裕次适乙酉举人广东番
禺知县许成志次适分发广东候补县丞吴兆晋次即适星衍
次适府庠生刘植之孙男成锦成钥成鉽成鉴成钧成镛孙女
二人星衍辱在甥馆故得书闻见之实以请于当代立言之君
子采择焉谨状〈此文为先生子育琮作托名星衍既已行世文甚古雅因删改存之〉
淸故承德郞陕西汉阴通判署乾州知州叶刺史墓志铭
予与叶文学枚同侨居金陵君弟槐以死事陕西 赐赠荫属
予为传时米往还江浙未有以应久之君父刺史又卒官复
持家状乞志墓虽不文不可辞按状君姓叶名文麟字圣植号
星槎先世祖某随宋南渡居浙东若邪邨遂为会稽人父某移
家钱塘生三子君最长少颖异善读书工楷法入都以兵部则
例馆议叙选授江苏吕城司巡检会巡抚陈文恭公宏谟过境
有夫役凌人于途君缚而杖之巡抚目为强项吏旋以获盗十
七案申部记功丁母艰归浙江乾隆▭▭年 高宗纯皇
帝南巡督抚奏留君檄浚三江口水利相度地势凡不便民者
悉请大府改道服阕由嘉定南翔司巡检调淮安税大使卓异
加一级淮安城外市河久淤君创议请依五里津帖之例挑浚
不动帑而工速成民田资其灌漑会河漫入淮君悉心赈给岩
惩窃盗民以安业以父年八十有八捐擢府通判博捧檄之喜
旋丁父艰归葬浙中服阕分发安徽奏留江南署江宁北捕通
判修治 行宫及诸名胜独以节省浮縻称予加级是年题
署淮安通判议浚城河建滚水坝开文渠沟修桥梁道路安东
县以民便河为壑大河既淤县即受水君以疏浚请于守出良
田亿万馀亩盐艘往来尤便之桃源县知县以徴秸料涉讼君
摄县平其事总督莅淮饥民索食甚众𫝑汹汹以君得民心檄
摄山阳县议调济君请郡守升堂晓谕之众乃安帖因议赈粥
出赀五百两与邑人立条约收放民皆乐输复以其有馀散钱
米全活甚众补徐州府通判署江宁南捕通判复办 巡
幸工程赐大缎荷包旋署江宁府江防同知调摄通州隶州
知州沿海有放火抢劫积案沙地千馀人讼莫决君廉得起衅
始末罪其士豪之争地者案遂结州治十月不雨前官未报灾
仓储复不足君曰吾先宰山阳亦如是因谋之众众知君公廉
相率出钱赈粥君请运谷万斛由海道购薪苇数百艘令分路
开仓日赈人二万馀最后发仓平粜三月民既稣时又患疫传
染殆遍君为文牒神驱除瘟疫之厉病者多愈期年受代攀辕
泣送者百五六十里时巡抚某与君不相得因移前数任公过
劾君降级君回浙省墓置祭田令昆弟守之构别墅于金陵寓
其孥莳花种竹翛然自得会大学士总督孙文靖公士毅访公
挂误事不实遂入 告起官降选陕西布政司经历权孝义川
抚民同知孝义川在终南要隘之处设官未久流民争据旷土
开恳禾熟时辄相侵夺君勘定界址议六年已内勿更佃勿加
租限满听田主自便申上大府并饬五狼㕔镇安县一带仿衍
之众感德造生祠君为改祀先贤之有功德者六十年川匪扰
及关中君严立保甲团练鄕勇随提帅剿贼于兴安雪夜袭破
贼营事闻𫎇 御笔记注今 上纪元之明年补授兴
安府通判兼摄孝义川同知事贼据镇安县光头山君往断其
粮道贼惶遽夜遁二年贼复扰至孝义时官兵甚少环山无城
君设楼橹拒之会仲子槐以县丞效力军营自大营带兵入援
夹击破贼事闻得 旨嘉奖其后二年槐以奉檄赴洋县防
堵遇贼力战死事君两摄富平县値军书旁午马上治公牍尽
瘁民事创南湖书院延名师课士捐置膏火士多𫉬隽民有女
为妖所嬲为牒城隍神病以愈因听民作新庙君以馀力修补
破败休息教化一时望君如岁焉临潼旱灾民苦差徭罢市値
官兵过境大吏惶急以君往莅事下车即𫉬澍雨为革除糜费
抚辑回民邑人按堵寻署乾州隶州知州临潼士民诣方伯
乞留乾州人争曰柰何夺我公其得民如此州驿马不足常货
之民间君自捐良马补之岁需刍豆购以时价民不苦扰以剿
贼时坠马伤疾作卒于嘉庆七年四月戊午春秋七十有五君
笃于亲故以馀禄周恤贫急或为㛰葬教督其子弟持家有善
政好撰集格言以劝世妻郑宜人先君十三卒事舅姑至孝方
淮安城为巨浸时宜人居高楼楼下水激墙崩民或具舟载宜
人宜人计一身渡无复以舟济邻人者乃命舟具载邻人毕始
登舟虽仓卒不忘仁恕如此以某月某日合葬某厚子三人长
枚 钦天监肄业国子生次槐县丞赠云骑尉世职入祀昭忠
祠次梅候选知县女子子四人孙三人长养福袭云骑尉次养
禄养寿铭曰
君善书临锺王君作吏模龚黄理沟洫发囷仓德绥黎威伏羌
𤸄厥躬苏民殃妻临难为贞姜子执戈成国殇宦未达民之望
死不朽葬者藏铭乐石同旗常
孔子题吴季子墓字考
孔子题吴季子墓字见于唐大历十四年萧定刻石称开元中
元宗敕殷仲容摸拓之本文云于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幕又见
汝阁绛帖字迹缩小文亦不同然皆在此刻之后余考春秋时
孔子未尝至吴而至齐观嬴博之葬细绎�字亦当为葬字恐
是孔子题季札子墓文后人摹而刻诸吴地者也蓺文类聚载
宋范泰吴季子札赞云嬴博远死解剑在生夫子戾止爰诏作
名是言孔子戾止在嬴博作名者铭字古不从金此称孔子题
字之始则晋宋人已盛传之碑文�字汗𥳑引作�音墓云孔
子题季子墓文郭忠恕所见亦是唐摹本已与萧定石刻不同
葢缘碑本漫摩漶传摹者不能无舛耳予按�字实当为�从
古文�在�间下省一屮汗𥳑以�为石经死字而葬作�知
�即�之误人即尸下人也则孔子所题应是观葬嬴博时书
此文以叹美之其为先圣手迹非妄传也考泰安府莱芜县西
北三十里有季札子墓即水经汶水注所引从征记云嬴县西
六十里有季札儿冢冢前有石铭二所汉末奉高令所立者今
亦不可访求矣又考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二引史记泰伯世家
注云季子冢在既阳西孔子过之题曰延陵季子之墓今史记
注引皇览曰延陵季子冢在毗阳县曁阳鄕至今吏民皆祀事
无寰宇记所引孔子过之题墓之语岂李昉增其文与后人引
唐张说谢碑额表云孔篆吴札之坟以证题字又在范泰之后
今萧定刻石在丹徒之九里镇季子庙前又非曁阳曁阳为今
江阴之申港有季子墓反无唐人真刻可知此刻转展流传自
齐至吴误葬为墓以题季札子墓为题札墓𫎇昧至数千年无
人能发其覆或嬴博间题石复岀始证吾言之不诬耳明赵崡
石墨镌华以范泰赞属之陶濳葢因蓺文𩔖聚与陶潜赞相连
致误陶集无此文明人之不精核𩔖此
赠薛公冉子仲子墓碑
冠县北二十里有冉子仲弓墓墓前有祠其传创自宋元自明
景泰天顺以来历世修葺碑碣具存其墓之在县载于元和郡
县志太平寰宇记甚著后世忽指曹县之冉堌当之冉堌实穰
侯魏冉之墓见于水经注何得以伪乱真使者奉命叅藩山左
下车之始即以崇礼先贤振厉风俗为𬨎轩应问之事饬校官
访考冠县冉子祠墓倡始捐修即据冠县田平约士民等以出
赀修理完毕申报前来使者嘉其急公免其徭役用以劝善考
冉子仲弓为鲁人不载于史记而见于郑康成论语注其家语
所称少孔子二十九岁既是王肃伪书亦不足据王充论衡自
纪篇云鲧恶禹圣叟顽舜神伯牛寝疾仲弓洁全颜路庸固回
杰超伦则以仲弓为伯牛之子汉人及见古书或有所本未敢
定之孔子四科列仲弓为德行问仁问政则告以家无怨赦
过举贤仅仅为季氏宰欲使南面临民孔丛载仲弓两问惟刑
教折狱为兢兢是仲弓固以德行兼通政事者郑康成序论语
以为仲弓与子游子夏等撰定是又兼言语文学之长四科几
一人兼之古有族葬之法今伯牛葬在东平冉子有葬在郓城
仲弓以鲁人葬在晋冠氏未详其故唐开元赠薛侯至宋祥符
赠下邳公咸淳又赠薛公儒家尚文反葬封墓之事三代有之
而明奸臣张𤧚逞其私议削其礼秩今象饰端冕犹存不予𤧚
之矫诬改制也 国朝为冉子建立博士而春秋祀在曹县得
毋为明一统志岐说所误乎后有智者其鉴于斯铭曰
德行之选列于圣门寒门非贱人爵非尊用同且角使可南面
弓旌不及规模自见手著论语独综微言游夏避席求孺随肩
古有族葬东平非近冠氏有冢云胡适晋采樵既禁崇祠在兹
祀典有举神无不之嘉庆十年五月刻石
释方
有信地圆之法云凡物形皆圆人身体皆圆无所谓方者即云
足方象地及草木中间有方质者如益母方竹之𩔖形亦未尝
不圆是地圆之说可以验人物而信之也余曰不然在天成𧰼
若北斗衡三星象规魁四星象矩斗为帝车故后人法衡以制
轮法魁以制轸此象之著于天者也易言方又言其动方书
言海隅礼以方邱祀地海外经言海外自东南陬至东北陬及
东南陬以西云云隅陬皆方也淮南天文训言子午卯酉为二
绳丑寅辰巳未申戊亥为四钩东北为报德之维酉南为背阳
之维东南为常羊之维西北为蹄通之维绳在四隅则为方四
钩四维亦为方此方之见于书传者也其在人也齿圆而牙方
其显然也足下不方不能立并而成方阴数岐象有馀以九数
加十二明堂之基法之且不读礼周旋中规折旋中矩乎周则
为圆如人之臂节股外脾手足指节也折则为方如人之坐屈
体屈手足及指皆折成方也今徒见其屈体屈手足之外而不
察其内是知周旋而不知折旋也又不读周髀家言乎周髀者
髀股外也故旋则为周圆象也勾股者股内也勾则为折方象
也大戴礼曾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道为行道周旋中规即
天道曰圆折旋中矩即地道曰方也故日道行于天则圆晷影
经于地则则方岁星与太岁亦同矣文子曰大圆不中规
大方不中矩方亦不必有四角故曾子又有四角不掩之言周
髀云地如覆盘古礼器簠方簋圆簠形亦椭方而四角不出此
其遗𧰼矣夫方而模棱君子恶之故圣人有不觚之叹自地圆
之说行则重圆而毁方自岁差之说行指分杪以求天地之差
忒则小过足以累贤才吾惧世道人心之去古日远也孔子云
举一隅书传足以释方者多不备录云
夏正加时考
夏正用寅不独年月加时当起于寅六月亦用甲寅为始尚书
大传曰夏以平旦为朔殷以鸡鸣为朔周以夜半为朔故礼记
大传改正朔孔氏正义云周子殷丑夏寅是改正也周夜半殷
鸡鸣夏平旦是易朔也据此是周之夜半为子时殷之鸡一鸣
为丑时夏之平旦则寅时矣史记历书云历正作于孟春卒于
冬分时鸡三号卒明抚十二节卒于丑张守节正义云言夜至
鸡三鸣则天晓乃始为正月一日言异岁也又云自平明寅至
鸡鸣丑凡十二辰辰尽丑又至明朝寅如张所言是分日以丑
寅不以亥子之证又征之范甯注庄十八年日夜食传以为朔
日日始出其食有亏伤之处未复属前月之晦云云日始出而
亏伤未复古以夜食为前月之晦日是旦明为月朔又征之隋
薛道衡歳穷应教诗日故年随夜尽初春逐晓生又唐太宗守
岁诗曰冬尽今宵促筵开明日长是隋唐巳来俱以加寅为一
日之始未有起于子者既用夏正则用其平旦为朔也唐书历
志云李淳风上言古历分起于子葢为汉时冬至言之即泰初
元年夜半朔旦冬至之说也其时改历建亥为建子故以子为
朔旦唐会要引李淳风言又作古历分不起于子未知何以互
异今世人以夏时年月建寅推测人命而加时则起于子将以
昨日干支误入今日者且有以去年入新年者宜多舛错不验
矣知六甲亦用甲寅者淮南天文训云太阴元始建于甲寅日
月俱入营室五度天一以始建七十六歳日月复以正月入营
室五度无馀分名曰一纪天一凡十二纪千五百二十岁方终
日月星辰复始〈此据开元占经补脱字〉此葢甲寅元历法命历序所云颛
顼设元岁在甲寅是也〈宋书律历志祖冲之引〉范传亦云历纪始于颛
顼上元大始阏摄提格之歳毕陬之月朔旦乙巳然则汉泰
初元年太岁在丙子冬至既交则为丁丑其七曜会聚得本星
度如颛顼甲寅年之元耳司马贞注史记历术甲子篇不明此
义乃据此以为甲寅岁不知其文追叙颛顼上元之岁也历元
至四千六百十七年日月皆无馀分然此一元中亦自有元据
淮南则七十六岁为一元一千五百二十岁又为一元不必至
四千六百馀年也列代史家推元亦多有七曜会聚之时然则
今人推唐尧时中星差度已历后世无馀分之元不知凡几岁
差之说不可信明矣
公羊以春王为文王解
春秋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云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注及
疏说公羊之义皆不了使后人转疑为迂怪考鲁隐公元年与
文王改元之歳同在已未故称文王以纪年史记十二诸侯年
表鲁惠公四十二年甲寅则四十六年当是戊午鲁隐公元年
则已未也诗文王疏引尚书运期援引河图曰仓帝之治八百
二十岁立戊午蔀注云周文王以戊午蔀二十九年受命疏又
云以历校之入戊午蔀二十九年岁在戊午其年殷九月二十
五日得甲子明年改元则元年岁在已未又案三统之术鲁隐
公元年岁在己未其年前惠公之末年岁在戊午计文王受命
是戊午之年下至惠公未年又复戊午当三百六十年矣而雒
师谋注云数文王受命至鲁公末年三百六十五岁遍校诸书
则无五字也寻孔氏此疏证之史记年表知年表最上格所记
甲子起于共和庚申即是三统术或以为徐广所增未必然也
隐公元年适得周王受命改元之岁故因以为作春秋之始论
语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即谓春秋也若以尊周室何
以不托始于平王明正统何以不托始于武王葢称鲁隐之元
年非王号不足以尊周称平王之元不起隐元不足以发端鲁
史因举周鲁适符之岁以纪年托始耳注言春秋托新王受命
于鲁者何氏深明纬候岂不知鲁隐之元与文王同岁所称新
王亦即谓文王受命徐彦未能释其意与
周公不诛管蔡论
书序者孔子所作也吾读书序而知周公之不忍自诛管蔡也
书序之言曰武王崩三监及淮夷畔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
诰成王既黜殷命杀武庚命微子代殷后作微子之命云三监
者即管蔡流言而畔也云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云成王杀武庚
尚书大传云周公以成王之命杀禄父是禄父之杀周公辅成
王为之故言周公黜殷其时并无诛管蔡之文也书序次言唐
叔得禾献诸天子王命唐叔归周公于东明周公已在东土杀
武庚而辟管叔之流言也不杀武庚则国危不辟居东土则无
以明志禄父既死或管蔡因周公去而流言止不至畔君危身
则保全者大故墨子云周公非关叔辞三公东处于商越绝云
周公乃辞位岀巡狩于边论衡云王意狐疑周公奔楚此皆本
之先秦书传故不谋同词有周公出辟之说季札见歌豳以为
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季子读豳诗而知其乐是其诗必不
作于兵所明也故金縢之文云我之不辟我无以告我先王史
记鲁世家释其文云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
无以告我先王明禄父死周公方可以去鲁世家亦有成王用
事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之文郑氏释诗公孙顾肤为逊辟是
周公有辟居之事审也若周本纪述归禾言成王以归周公于
兵所兵所二字书序所无史增其词或方伯述职亦得有兵如
越绝所称巡狩于边乎书序言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馀民
封康叔作康诰酒诰梓材在周公既得命禾作嘉禾之下明伐
管蔡者成王非周公之志也是时周公在东土周本纪言周公
受禾东土旅天子之命故金縢之文言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
也罪人谓管蔡鸱鸮之诗曰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毛传以为宁
亡二子不可以毁我周室东山之诗云我徂东山慆慆不归云
徂东山明辟去而非从征也又言我东曰归我心西悲毛传以
为公族有辟公亲素服不举乐为之变如其伦之丧明周公在
外闻管蔡死而悲之王虽得罪人公则痛骨肉之罹祸也周颂
序言闵予小子嗣王朝于庙也曲礼天子在丧曰予小子成王
除丧仍同丧称且有嬛嬛在疚之言明周公此时辟居未反也
或曰破斧之诗曰既跛我斧又缺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诗
序以为恶四国此则周公征伐四国矣按书序言成王东伐淮
夷遂践奄次在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之后是周公归朝反
政后数年之事大传记流言不利孺子起于管叔而奄君导禄
父及三监反是禄父之畔奄君导之周公始诛禄父不诛管蔡
者不忍残其骨肉也成王继伐管蔡不及奄君者不欲株连党
与也久之必奄君不自安而畔周公又从王东征遂有破斧缺
斨之作后人以东征为居东征淮夷为征管蔡故有异说耳今
金縢秋大熟未获已下葢毫姑逸文其后脱简合于金縢以其
文有以启金縢之书而误也鲁世家载此文于周公既卒葬毕
之后成王因雷风乃有改葬赐郊之礼后汉书张奂传注引尚
书大传云周公薨成王欲葬之成周天乃雷电以风禾即尽偃
大木斯拔国人大恐王葬周公于毕示不敢臣也按之书序周
公薨成王葬于毕告周公作毫姑正谓此事矣故秦𫎇恬及汉
儒为今文之学者俱以反风之应为在周公死后不一而足也
伏生所藏之书岀于屋壁者仅廿九篇鲁壁古文后岀又无师
说秦隶既行之后汉人已不能尽识其文赖孔安国以今文读
其大半夏侯欧阳亲受学于伏生以所闻百篇之说载在尚书
大传又为宋人毁弃无全文是以前代说金縢异义最多谯周
亦云失其本末余则以为周公不诛管蔡见于经文历有征验
惜后人不暇此事而稽之天伦至重象之杀舜舜见象忸怩则
实喜而诚信之封之有庳岂周公既杀禄父以安国家而必欲
报管蔡流言之怨上愧虞舜下惭夷齐不损圣人之盛德乎自
有周公诛管蔡之文为自残骨肉者之所借口后世令主甚至
有元武门射兄杀弟之事故世道人心之患由于史学之不明
经义之不贯考古者可不愼言欤
践奄异说
书序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奄作成王征次于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之后郑注云此伐淮夷与践奄是摄政
三年伐管蔡时事其编于此未闻豳谱正义引书传称周公居
摄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伐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七
年致政成王今辑尚书大传者以为本文疑书传所云与史记
不合史记周本纪载周公奉成王命诛武庚之后封卫康叔及
受禾东土次作归禾次嘉禾次康诰酒诰梓材下云行政七年
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下及成王在丰周公卜洛之事云作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始云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
其君薄姑汉书律历志亦云周公摄政五年后二岁得周公七
年复子明辟之岁是岁二月乙亥朔庚寅望后六日得乙未故
召诰曰惟二月既望粤六日乙未又其三月甲辰朔三日丙午
召诰曰惟三月丙午朏是岁十二月戊辰晦周公以反政故洛
诰篇曰戊辰王在新邑蒸祭岁命作策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
惟七年据二书之文则周公营成周在七年致政之后与诗疏
引书传摄政五年营成周者殊异史记东伐淮夷残奄在召公
为保周公为师之下明书序次践奄于君奭之后并非错简葢
奄君导禄父以畔周公止诛禄父及居东后成王又诛管蔡俱
未问罪于奄奄君数年之后不自安而畔周成王乃往伐之郑
氏疑书序编篇之误葢未考之史记矣郑氏注金縢云居摄四
年作康诰五年作召诰七年作洛诰是以作诰为在反政之前
与古义俱不合史公所用多今文尚书兼采孔安国古文说孔
氏古文说又与贾逵古文家言不同是可信也周公奔楚未知
何时周颂雍疏云郑以武王十二月崩成王三年二月禫周公
避流言而岀郑氏注金縢以为武王崩后三年岀五年秋反而
居摄豳风疏亦云武王初崩总摄王政自是常事管蔡不应致
疑应是三年丧毕周公不授王政故流言耳此言似得之周公
辟居后作诗七月东山成王有归禾之事不应在武王丧期以
内是摄政后二年而辟居逾三年而后反又二年而致政成王
故东山诗云自我不见于今三年践奄虽无年数可考其在七
年反政之后见于传记甚明不得因居摄三年践奄之说以为
书序有错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