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卷34 中华文库
志第二十三 五行四 ◄ | 宋书 志第二十四 五行五 |
► 志第二十五 州郡一 |
五行传曰:“治宫室,饰台榭,内淫乱,犯亲戚,侮父兄,则稼穑不成。”谓土失其性而为灾也。又曰:“思心不睿,是谓不圣。厥咎瞀,厥罚恒风,厥极凶短折。时则有脂夜之妖,时则有华孽,时则有牛祸,时则有心腹之痾,时则有黄眚、黄祥,时则有金木水火沴土。”班固曰:“不言‘惟’而独曰‘时则有’者,非一冲气所沴,明其异大也。”华孽刘歆传以为蠃虫之孽,谓螟属也。
稼穑不成
吴孙晧时,尝岁无水旱,苗稼丰美,而实不成,百姓以饥,阖境皆然,连岁不已。吴人以为伤露,非也。按刘向春秋说曰:“水旱当书,不书水旱,而曰大无麦禾者,[1]土气不养,稼穑不成。”此其义也。晧初迁都武昌,寻还建业,又起新馆,缀饰珠玉,壮丽过甚,破坏诸宫,增修苑囿,犯暑妨农,官民疲怠。月令,“季夏不可以兴土功”。晧皆冒之。此治宫室饰台榭之罚,与春秋鲁庄公三筑台同应也。班固曰:“无水旱之灾,而草木百谷不熟,皆为稼穑不成。”
晋穆帝永和十年,三麦不登,至关西亦然。自去秋至是夏,无水旱,无麦者,如刘向说也。又俗云,“多苗而不实为伤”,又其义也。
恒风
魏齐王正始九年十一月,大风数十日,发屋折树;十二月戊子晦,尤甚,动太极东阁。
魏齐王嘉平元年正月壬辰朔,[2]西北大风,发屋折木,昏尘蔽天。按管辂说此为时刑,大风,执政之忧也。是时曹爽区瞀自专,骄僭过度,天戒数见,终不改革。此思心不睿,恒风之罚也。后逾旬而爽等灭。京房易传曰:“众逆同志,至德乃潜,厥异风。其风也,行不解,物不长,雨小而伤。政悖德隐,兹谓乱。厥风先风不雨,大风暴起,发屋折木。守义不进,兹谓眊。厥风与云俱起,折五谷茎。臣易上政,兹谓不顺。厥风大飙发屋。赋敛不理,兹谓祸。厥风绝经纪,止即温,温即虫。侯专封,兹谓不统。厥风疾而树不摇,谷不成。辟不思道利,兹谓无泽。厥风不摇木,旱无云,伤禾。公常于利,兹谓乱。厥风微而温,生虫蝗,害五谷。弃正作淫,兹谓惑。厥风温,螟虫起,害有益人之物。侯不朝,兹谓叛。厥风无恒,地变赤,雨杀人。”
吴孙权太元元年八月朔,大风,江海涌溢,平地水深八尺,拔高陵树二株,石碑磋动,吴城两门飞落。按华核对,役繁赋重,区瞀不睿之罚也。明年,权薨。
吴孙亮建兴元年十二月丙申,大风震电。是岁,魏遣大众三道来攻,诸葛恪破其东兴军,二军亦退。明年,恪又攻新城,丧众太半,还伏诛。
吴孙休永安元年十一月甲午,风四转五,复蒙雾连日。是时孙𬘭一门五侯,权倾吴主,风雾之灾,与汉五侯、丁、傅同应也。十二月丁卯夜,又大风,发木扬沙。明日,𬘭诛。
晋武帝泰始五年五月辛卯朔,广平大风折木。
晋武帝咸宁元年五月,下邳、广陵大风,坏千馀家,折树木。
咸宁元年五月甲申,广陵、司吾、下邳大风折木。
咸宁三年八月,河间大风折木。
晋武帝太康二年五月,济南大风,折木伤麦。
太康二年六月,高平大风折木,发坏邸阁四十馀区。
太康八年六月,郡国八大风。
太康九年正月,京都风雹,发屋拔木。后二年,宫车晏驾。
晋惠帝元康四年六月,大风雨拔树。
元康五年四月庚寅夜,暴风,城东渠波浪;七月,下邳大风,坏庐舍;九月,雁门、新兴、太原、上党灾风伤稼。明年,氐、羌反叛,大兵西讨。
元康九年六月,飙风吹贾谧朝服飞数百丈。明年,谧诛。
元康九年十一月甲子朔,京都连大风,发屋折木。十二月,太子废。
晋惠帝永康元年二月,大风拔木。三月,愍怀被害。己卯,丧柩发许还洛,是日,大风雷电,帏盖飞裂。
永康元年四月,张华第舍飙风折木,飞缯轴六七。是月,华遇害。
永康元年十一月戊午朔,大风从西北来,折木飞石。明年正月,赵王伦篡位。
晋惠帝永兴元年正月癸酉,赵王伦祠太庙,[3]灾风暴起,尘沙四合。其年四月,伦伏辜。
晋元帝永昌元年七月丙寅,大风拔木,屋瓦皆飞。
永昌元年八月,暴风坏屋,拔御道柳树百馀株。其风纵横无常,若风自八方来者。十一月,宫车晏驾。
晋成帝咸康四年三月壬辰,成都大风,发屋折木。四月,李寿袭杀李期。
晋康帝建元元年七月庚申,晋陵、吴郡灾风。
晋穆帝升平元年八月丁未,策立皇后何氏。是日疾风。
升平五年正月戊戌朔,疾风。
晋海西公太和六年二月,大风迅急。
晋孝武帝宁康元年三月戊申朔,[4]暴风迅起,从丑上来,须臾转从子上来,飞沙扬砾。
晋孝武帝太元元年二月乙丑朔,[5]暴风折木。
太元二年闰三月甲子朔,[6]暴风疾雨俱至,发屋折木。
太元二年六月,长安大风拔苻坚宫中树。其后坚再南伐,身戮国亡。
太元四年八月乙未,暴风。
太元十二年正月壬子夜,[7]暴风。
太元十二年七月甲辰,[8]大风拔木。
太元十七年六月乙卯,[9]大风折木。
晋安帝元兴二年二月甲辰,大风雨,大航门屋瓦飞落。明年,桓玄篡位,由此门入。
元兴三年正月,[10]桓玄游大航南,飘风飞其䡟𫐐盖。三月,玄败。
元兴三年五月,江陵大风折木。是月,桓玄败于峥嵘洲,身亦屠裂。
元兴三年十一月丁酉,大风,江陵多死者。[11]
晋安帝义熙四年十一月辛卯朔,西北疾风起。
义熙五年闰十月丁亥,大风发屋。明年,卢循至蔡洲。
义熙六年五月壬申,大风拔北郊树,树几百年也。琅邪、扬州二射堂倒坏。是日,卢循大舰漂没。甲戌,又风,发屋折木。是冬,王师南讨。[12]
义熙十年四月己丑朔,大风拔木。
义熙十年六月辛亥,大风拔木。明年,西讨司马休之。
宋少帝景平二年正月癸亥朔旦,暴风发殿庭,会席翻扬数十丈。[13]五月,帝废。
文帝元嘉二十六年二月庚申,寿阳骤雨,有回风云雾,广三十许步,从南来,至城西回散灭。当其冲者,室屋树木摧倒。
元嘉二十九年三月,大风,拔木飞瓦。
元嘉三十年正月,大风拔木,雨冻杀牛马,雷电晦冥。二月,宫车晏驾。
孝武帝大明七年,风吹初宁陵隧口左标折。锺山通天台新成,飞倒,散落山涧。明年闰五月,帝崩。
前废帝永光元年正月乙未朔,京邑大风。
明帝泰始二年三月丙申,京邑大风。
泰始二年四月甲子,京邑大风。
泰始二年五月丁未,京邑大风。
泰始二年五月己酉,京邑大风。
泰始二年九月乙巳,京邑大风。
后废帝元徽二年七月甲子,京邑大风。
元徽三年三月丁卯,京邑大风。
元徽三年六月甲戌,京邑大风。
元徽四年十一月辛卯,京邑大风。
元徽五年三月庚寅,京邑大风,发屋折木。
元徽五年六月甲寅,京邑大风。
夜妖
魏高贵乡公正元二年闰正月戊戌,[14]大风晦暝,行者皆顿伏。近夜妖也。刘向曰:“正昼而暝,阴为阳,臣制君也。”时晋景王讨毋丘俭,是日始发。
魏元帝景元三年十月,京都大震,昼晦。此夜妖也。班固曰:“夜妖者,云风并起而杳冥,故与常风同象也。”刘向春秋说云:“天戒若曰,勿使大夫世官,将令专事,冥晦。明年,鲁季友卒,果世官而公室卑矣。”魏见此妖,[15]晋有天下之应也。
晋孝武帝太元十三年十二月乙未,大风晦暝。其后帝崩,而诸侯违命,干戈内侮,权夺于元显,祸成于桓玄。是其应也。
蠃虫之孽
晋孝武咸宁元年七月,郡国螟;九月,青州又螟。
咸宁元年七月,郡国有青虫食禾稼。
咸宁四年,司、冀、兖、豫、荆、扬郡国皆螟。
晋武帝太康四年,会稽彭蜞及蟹皆化为鼠,甚众,覆野,大食稻为灾。
太康九年八月,郡国二十四螟。螟说与蝗同。是时帝听谗诉。
太康九年九月,虫伤稼。
晋惠帝元康二年九月,带方、含资、提奚、南新、长岑、海冥、列口虫食禾叶荡尽。
晋惠帝永宁元年七月,梁、益、凉三州螟。是时齐王冏秉政。贪苛之应也。
永宁元年十月,南安、巴西、江阳、太原、新兴、北海青虫食禾叶,甚者十伤五六。
永宁元年十二月,郡国八螟。
牛祸
晋武帝太康九年,幽州塞北有死牛头语。近牛祸也。是时帝多疾病,身以后事为念,而托付不以至公,思心瞀乱之应也。师旷曰:“怨讟动于民,则有非言之物而言。”又其义也。
晋惠帝太安中,江夏张骋所乘牛言曰:“天下方乱,乘我何之!”骋惧而还,犬又言曰:“归何蚤也。”寻后牛又人立而行。骋使善卜者卦之。谓曰:“天下将有兵乱,为祸非止一家。”其年张昌反,先略江夏,骋为将帅。于是五州残乱,骋亦族灭。京房易妖曰:“牛能言,如其言占吉凶。”易萌气枢曰:“人君不好士,走马被文绣,犬狼食人食,则有六畜祅言。”时天子诸侯不以惠下为务,又其应也。
晋愍帝建武元年,曲阿门牛生犊,[16]一体两头。
元帝太兴元年,武昌太守王谅牛生子,两头八足两尾共一腹。三年后死。又有牛生一足三尾,皆生而死。按司马彪说,两头者,政在私门,上下无别之象也。京房易传曰:“足多者,所任邪也。足少者,下不胜任也。”其后皆有此应。
晋元帝太兴四年十二月,郊牛死。按刘向说春秋郊牛死曰,宣公区瞀昏乱,故天不飨其祀。元帝中兴之业,实王导之谋也。刘隗探会主意,以得亲幸,导见疏外。此区瞀不睿之祸也。
晋成帝咸和二年五月,护军牛生犊,两头六足。是冬,苏峻作乱。
咸和七年,九德民袁荣家牛产犊,两头八足二尾共身。京房易传:“杀无罪,则牛生妖。”
桓玄之国在荆州,诣刺史殷仲堪,行至鹤穴,逢一老公,驱青牛,形色瑰异。桓玄即以所乘牛易取。乘至零陵泾溪,骏驶非常,[17]因息驾饮牛。牛径入江水不出。玄遣人觇守,经日无所见。
宋文帝元嘉三年,司徒徐羡之大儿乔之行欲入广莫门。牛径将入廷尉寺,左右禁捉不能禁。入方得出。明日被收。
元嘉二十九年,晋陵送牛,角生右胁,长八尺。明年二月,东宫为祸。
孝武帝大明三年,广州刺史费淹献三角水牛。
黄眚黄祥
蜀刘备章武二年,东伐。二月,自秭归进屯夷道。六月,秭归有黄气见,长十馀里,广数十丈。后逾旬,备为陆议所破。近黄祥也。
魏齐王正始中,中山王周南为襄邑长。有鼠从穴出,语曰:“王周南,尔以某日死。”南不应。鼠还穴。后至期,更冠帻皂衣出,语曰:“周南,汝日中当死。”又不应。鼠复入,斯须更出,语如向日。适欲日中,鼠入复出,出复入,转更数语如前。日适中,鼠曰:“周南,汝不应我,复何道。”言绝,颠蹶而死,即失衣冠。取视,俱如常鼠。案班固说,此黄祥也。是时曹爽秉政,竞为比周,故鼠作变也。
宋孝武大明七年春,太湖边忽多鼠。其年夏,水至,悉变成鲤鱼。民人一日取,转得三五十斛。明年,大饥。
晋元帝太兴四年八月,黄雾四塞,埃气蔽天。案杨宣对,近土气,乱之祥也。
晋元帝永昌二年正月癸巳,黄雾四塞。
晋穆帝永和七年三月,凉州大风拔木,黄雾下尘。是时张重华纳谮,出谢艾为酒泉太守,而所任非其人。至九年死,嗣子见弑。是其应也。京房易传曰:“闻善不予,兹谓不知。厥异黄,厥咎聋,厥灾不嗣。黄者,有黄浊气四塞天下,蔽贤绝道,故灾至绝世也。”
晋安帝元兴元年十月丙申朔,黄雾皆浊,不雨。
宋文帝元嘉十八年秋七月,天有黄光,洞照于地。太子率更令何承天谓之荣光,太平之祥,上表称庆。
地震
吴孙权黄武四年,江东地连震。是时权受魏爵命,为大将军、吴王,改元专制,不修臣迹。京房易传曰:“臣事虽正,专必震。”董仲舒、刘向并云“臣下强盛,将动而为害”之应也。[18]
魏明帝青龙二年十一月,京都地震,从东来,[19]隐隐有声,屋瓦摇。
魏明帝景初元年六月戊申,京都地震。是秋,吴将朱然围江夏,荆州刺史胡质击退之。又公孙渊自立为燕王,改年,置百官。明年,讨平之。
吴孙权嘉禾六年五月,江东地震。
赤乌二年正月,地又再震。是时吕壹专政,步骘上疏曰:“伏闻校事,吹毛求瑕,趣欲陷人,成其威福,无罪无辜,横受重刑,虽有大臣,不见信任。如此,天地焉得无变。故嘉禾六年、赤乌二年,地连震动,臣下专政之应也。冀所以警悟人主,可不深思其意哉。”壹后卒败。
魏齐王正始二年十一月,[20]南安郡地震。
正始三年七月甲申,南安郡地震;十二月,魏郡地震。
正始六年二月丁卯,南安郡地震。是时曹爽专政,迁太后于永宁宫,太后与帝相泣而别。连年地震,是其应也。
吴孙权赤乌十一年二月,江东地仍震。是时权听谗,寻黜朱据,废太子。
蜀刘禅炎兴元年,蜀地震。时宦人黄皓专权。按司马彪说,奄宦无阳施,犹妇人也。此皓见任之应,与汉和帝时同事也。是冬蜀亡。
晋武帝泰始五年四月辛酉,地震。是年冬,新平氐、羌叛。明年,孙晧大遣众入涡口。叛虏寇秦、凉,刺史胡烈、苏愉并为所害。
泰始七年六月丙申,地震。武帝世,始于贾充,终于杨骏,阿党昧利,苟专权宠,终丧天下,由是也。末年所任转敝,故亦一年六震,是其应也。裴叔则曰:“晋德所以不比隆尧、舜者,以有贾充诸人在朝。”
晋武帝咸宁二年八月庚辰,河南、河东、平阳地震。[21]
咸宁四年六月丁未,阴平、广武地震;甲子,阴平、广武地又震。
晋武帝太康二年二月庚申,淮南、丹阳地震。
太康五年二月壬辰,[22]地震。
太康六年七月己丑,地震。
太康七年七月,南安、犍为地震;八月,京兆地震。
太康八年五月壬子,建安地震;七月,阴平地震;八月,丹阳地震。
太康九年正月,会稽、丹阳、吴兴地震;四月辛酉,长沙、南海等郡国八地震;七月至于八月,地又四震,其三有声如雷。
太康十年十二月己亥,丹阳地震。
晋武帝太熙元年,[23]地震。
晋惠帝元康元年十二月辛酉,京都地震。
元康四年二月,蜀郡山崩杀人;上谷、上庸、辽东地震。五月壬子,寿春山崩,洪水出,城坏,地坠方三十丈。六月,寿春大雷震,山崩地坼,家人陷死,上庸郡亦如之。八月,上谷地震,水出,杀百馀人。居庸地裂,广三十六丈,长八十四丈,水出,大饥。上庸四处山崩地陷,广三十丈,长百三十丈,水出杀人。十月,京都地震;十一月,荥阳、襄城、汝阴、梁国、南阳地皆震;十二月,京都又震。是时贾后乱朝,据权专制,终至祸败之应也。汉邓太后摄政时,郡国地震。李固以为:“地,阴也,法当安静。今乃越阴之职,专阳之政,故应以震。”此同事也。京房易传曰:“无德专禄,兹谓不顺。厥震动,丘陵涌水出。”又曰:“小人剥庐,厥妖山崩。兹谓阴乘阳,弱胜强。”又曰:“阴背阳,则地裂。父子分离,夷、羌叛去。”
元康五年五月丁丑,地震;六月,金城地震。
元康六年正月丁丑,地震。
元康八年正月丙辰,地震。
晋惠帝太安元年十月,地震。是时齐王冏专政。
太安二年十二月丙辰,地震。是时长沙王专政。
晋孝怀帝永嘉三年十月,荆、湘二州地震。时司马越专政。
永嘉四年四月,兖州地震。
晋愍帝建兴二年四月甲辰,地震。是时幼主在上,权倾于下,四方云扰,兵乱不息。
建兴三年六月丁卯,长安地震。
晋元帝太兴元年四月,西平地震,涌水出;十二月,庐陵、豫章、武昌、西陵地震,山崩。干宝曰:“王敦陵上之应。”
太兴二年五月癸丑,祁山地震,山崩杀人。是时相国南阳王保在祁山称晋王,不终之象也。
太兴三年四月庚寅,丹阳、吴郡、晋陵地震。其年,南平郡山崩,出雄黄数千斤。
晋成帝咸和二年三月,益州地震;四月己未,豫章地震。是年,苏峻作乱。
咸和九年三月丁酉,会稽地震。是时政在臣下。
晋穆帝永和元年六月癸亥,地震。是时嗣主幼冲,母后称制,政在臣下,所以连年地震。
永和二年十月,地震。
永和三年正月丙辰,地震。
永和四年十月己未,地震。
永和五年正月庚寅,地震。
永和九年八月丁酉,京都地震,有声如雷。
永和十年正月丁卯,[24]地震,有声如雷,鸡雉鸣呴。
永和十一年四月乙酉,地震;五月丁未,地震。
晋穆帝升平五年八月,凉州地震。
晋哀帝隆和元年四月甲戌,地震。是时政在将相,人主南面而已。
隆和元年四月丁丑,凉州地震,浩亹山崩。张天锡降亡之象也。
隆和二年二月庚寅,[25]三月丙戌朔,初五日庚寅。兴宁二年三月庚戌朔,亦无庚寅。江陵地震。是时桓温专政。
晋海西太和元年二月,凉州地震水涌。
晋简文帝咸安二年十月辛未,安成地震。
晋孝武帝宁康元年十月辛未,地震。是时嗣主幼冲,政在将相。
宁康二年七月甲午,凉州地震山崩。
晋孝武帝太元二年闰月壬午,地震;五月丁丑,地震。
太元十一年六月己卯,地震。是后缘河诸将,连岁兵役。
太元十五年三月己酉朔夜,地震。
太元十七年六月癸卯,地震;十二月己未,地又震。是时群小弄权,天下侧目。
太元十八年正月癸亥朔,地震;二月乙未,地震。
晋安帝隆安四年九月癸酉,地震。是时幼主冲昧,政在臣下。
晋安帝义熙四年正月壬子夜,地震有声;十月癸亥,地震。
义熙五年正月戊戌夜,寻阳地震,有声如雷。明年,卢循下。
义熙八年,自正月至四月,南康、庐陵地四震。明年,王旅西讨荆、益。
宋文帝元嘉七年四月丙辰,地震。时遣军经略司、兖。
元嘉十二年四月丙辰,京邑地震。
元嘉十五年七月辛未,地震。
元嘉十六年,地震。
孝武帝大明二年四月辛丑,地震。
大明六年七月甲申,地震,有声自河北来,鲁郡山摇地动,彭城城女墙四百八十丈坠落,屋室倾倒,兖州地裂泉涌,二年不已。其后虏主死,兖州刺史夏侯祖权卒。
明帝泰始二年四月,地震。
泰始四年七月己酉,东北有声如雷,地震。
明帝泰豫元年闰七月甲申,东北有声如雷,地震。
后废帝元徽二年四月戊申,地震。
元徽五年五月戊申,地震。七月,帝殒。
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青州城南地,远望见地中如水有影,人马百物皆见影中,积年乃灭。
山崩地陷裂
吴孙权赤乌十年三八月,丹杨、句容及故鄣、宁国诸山崩,鸿水溢。按刘向说,“山,阳,君也;水,阴,民也。天戒若曰,君道崩坏,百姓将失其所也”。与春秋梁山崩,汉齐、楚众山发水同事也。“夫三代命祀,祭不越望,吉凶祸福,不是过也”。吴虽帝,其实列国,灾发丹杨,其天意矣。国主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后二年而权薨,薨二十六年而吴亡。
魏元帝咸熙二年二月,太行山崩。此魏亡之征也。其冬,晋有天下。
晋武帝泰始三年三月戊子,太行山崩。
泰始四年七月,泰山崩,坠三里。此晋之咎征也。至帝晏驾,而禄去王室,怀、愍沦胥于北,元帝中兴于南,是其应也。京房易传曰:“自上下者为崩,厥应泰山之石颠而下,圣王受命,人君虏。”
晋武帝太康五年丙午,宣帝庙地陷。
太康六年三月,南安新兴县山崩,涌水出。
太康七年七月,朱提之大泸山崩,震坏郡舍;阴平之仇池崖陨。
太康八年七月,大雨。殿前地陷,方五尺,深数丈。
晋惠帝元康四年五月壬子,地陷,方三十丈,杀人。史阙其处。
元康四年八月,居庸地裂,广三十丈,长百三十丈,水出杀人。
晋孝怀帝永嘉元年三月,洛阳东北步广里地陷。
永嘉二年八月乙亥,[26]鄄城城无故自坏七十馀丈,司马越恶之,迁于濮阳。此见沴之异也。越卒陵上,终亦受祸。
永嘉三年七月戊辰,当阳地裂三所,所广三丈,长二百馀步。京房易传曰:“地坼裂者,臣下分离,不肯相从也。”其后司马越、苟晞交恶,四方牧伯莫不离散,王室遂亡。
永嘉三年十月,宜都夷道山崩。
永嘉四年四月,湘东酃黑石山崩。
晋元帝太兴四年八月,常山崩,水出,滹沱盈溢,大木倾拔。
晋成帝咸和四年十月,柴桑庐山西北崖崩。十二月,刘胤为郭默所杀。
晋惠帝元康九年六月夜,暴雷雨。贾谧斋屋柱陷入地,压谧床帐。此木沴土,土失其性,不能载也。明年,谧诛。
晋惠帝光熙元年五月,范阳地然,可以爨。此火沴土也。是时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晋安帝义熙八年三月壬寅,山阴有声如雷,地陷深广各四尺。
义熙十年五月戊寅,西明门地穿,涌水出,毁门扇及限。[27]此水沴土也。
五行传曰:“皇之不极,是谓不建。厥咎眊,厥罚恒阴,厥极弱。时则有射妖,时则有龙蛇之孽,时则有马祸,时则有下人伐上之痾,时则有日月乱行,星辰逆行。”
常阴
吴孙亮太平三年,自八月沈阴不雨,四十馀日。是时将诛孙𬘭,谋泄。九月戊午,𬘭以兵围宫,废亮为会稽王。此常阴之罚也。
吴孙晧宝鼎元年十二月,太史奏久阴不雨,将有阴谋。晧深惊惧。时陆凯等谋因其谒庙废之。及出,留平领兵前驱,凯语平,平不许,是以不果。晧既肆虐,群下多怀异图,终至降亡。
宋后废帝元徽三年四月,连阴不雨。
元徽三年八月,多阴。后二年,废帝殒。
射妖
蜀车骑将军邓芝征涪陵,见玄猿缘山,手射中之。猿拔其箭,卷木叶塞其创。芝曰:“嘻!吾违物之性,其将死矣。”俄而卒。此射妖也。一曰猿母抱子,芝射中之,子为拔箭,取木叶塞创。芝叹息,投弓水中,自知当死矣。
晋恭帝之为琅邪王时,好奇戏,尝闭一马于门内,令人射之,欲观几箭而死。左右有谏者,曰:“马,国姓也。而今射之,不祥甚矣。”于是乃止,而马已被十许箭矣。此盖射妖也。俄而桓玄篡位。
龙蛇之孽
魏明帝青龙元年正月甲申,青龙见郏之摩陂井中。凡瑞兴非时,则为妖孽,况困于井,非嘉祥矣。魏以改年,非也。晋武不贺,是也。干宝曰:“自明帝终魏世,青龙黄龙见者,皆其主废兴之应也。魏土运,青,木色也,而不胜于金,黄得位,青失位之象也。青龙多见者,君德国运内相克伐也。故高贵乡公卒败于兵。案刘向说:‘龙贵象,而困井中,诸侯将有幽执之祸也。’魏世龙莫不在井,此居上者逼制之应。高贵乡公著潜龙诗,即此旨也。”
魏高贵乡公正元元年冬十月戊戌,[28]黄龙见于邺井中。
魏高贵乡公甘露元年正月辛丑,青龙见轵县井中;六月乙丑,青龙见元城县界井中。
甘露二年二月,青龙见温县井中。
甘露三年,黄龙青龙仍见顿丘、冠军、阳夏县界井中。
景元三年二月,[29]青龙见轵县井中。
吴孙晧天册中,龙乳于长沙民家,啖鸡鶵。京房易妖曰:“龙乳人家,王者为庶人。”其后晧降。
晋武帝咸宁二年六月丙申,白龙二见于九原井中。
晋武帝太康五年正月癸卯,二龙见于武库井中。帝见龙,有喜色,百僚将贺。刘毅独表曰:“昔龙漦夏庭,祸发周室;龙见郑门,子产不贺。”帝答曰:“朕德政未修,未有以膺受嘉祥。”遂不贺也。孙盛曰:“龙,水物也,何与于人,子产言之当矣。但非其所处,实为妖灾。夫龙以飞翔显见为美,则潜伏幽处,非休祥也。汉惠帝二年,两龙见兰陵井中,本志以为其后赵王幽死之象也。武库者,帝王威御之器所宝藏也,室宇邃密,非龙所处。后七年,蕃王相害,二十八年,果有二胡僭窃神器。勒、虎二逆皆字曰龙,此之表异,为有证矣。”史臣案龙为休瑞,而屈于井中,前史言之已详。但兆幽微,非可臆断,故五行、符瑞两存之。
晋愍帝建兴二年十一月,枹罕羌妓产一龙子,色似锦文,尝就母乳,遥见神光,少得就视。
晋武帝咸宁中,司徒府有二大蛇,长十许丈,居听事平橑上,数年而人不知,但怪府中数失小儿及猪犬之属。后一蛇夜出,伤于刃,不能去,乃觉之。发徒攻击,移时乃死。夫司徒五教之府,此皇极不建,故蛇孽见之。汉灵帝时,蛇见御座,杨赐以为帝溺于色之应也。魏氏宫人猥多,晋又过之,宴游是湎,此其孽也。诗云:“惟虺惟蛇,女子之祥。”
晋惠帝元康五年三月癸巳,临菑有大蛇长十馀丈,负二小蛇,入城北门,径从市入汉城阳景王祠中不见。天戒若曰,齐方有刘章定倾之功,若不厉节忠慎,又将蹈章失职夺功之辱也。齐王冏不悟,虽建兴复之功,而以骄陵取祸。负二小蛇出朝市,皆有象类也。
晋明帝太宁初,武昌有大蛇,常居故神祠空树中,每出头从人受食。京房易妖曰:“蛇见于邑,不出三年,有大兵。国有大忧。”其后讨灭王敦及其党与。
马祸
晋武帝太熙原年,辽东有马生角,在两耳下,长三寸。按刘向说,此兵象也。及帝晏驾之后,王室毒于兵祸,是其应也。京房易传曰:“臣易上,政不顺,[30]厥妖马生角。”又有“天子亲伐,马生角”。吕氏春秋曰:“人君失道,马有生角。”
晋惠帝元康元年十二月,皇太子将释奠,太傅赵王伦骖乘,至南城门,马止,力士推之不能动。伦入轺车,乃进。此马祸也。天戒若曰,伦不知义方,终为乱逆,非傅导行礼之人。伦不悟,故亡。
元康九年十一月戊寅冬,有牝骝马惊奔至廷尉讯堂,悲鸣而死。是殆愍怀冤死之象也。见廷尉讯堂,又天意乎。
晋孝怀帝永嘉六年二月,神马鸣南城门。
晋元帝太兴二年,丹阳郡吏濮阳杨演马生驹,两头自颈前别,生而死。按司马彪说,政在私门,二头之象也。是后王敦陵上。
晋成帝咸康八年五月甲戌,有马色赤如血,自宣阳门直走入于殿前,盘旋走出,寻逐莫知所在。己卯,帝不豫,六月崩。此马祸,又赤祥也。张重华在凉州,将诛其西河相张祚,祚厩马数十匹,同时悉皆无后尾。
晋安帝隆安四年十月,梁州有马生角,刺史郭铨送示都督桓玄。案刘向说,马不当生角,由玄不当举兵向上也。睹灾不悟,故至夷灭。
人痾
魏文帝黄初初,清河宋士宗母化为鳖,入水。
魏明帝太和三年,曹休部曲兵奚农女死复生。时人有开周世冢,得殉葬女子,数日而有气,数月而能语。郭太后爱养之。又太原民发冢破棺,棺中有一生妇人,问其本事,不知也。视其墓木,可三十岁。案京房易传,至阴为阳,下人为上,晋宣王起之象也。汉平帝、献帝并有此异,占以为王莽、曹操之征。公孙渊炊,有小儿蒸死甑中,其后夷灭。
吴孙亮建兴二年,诸葛恪将征淮南,有孝子著衰衣入其阁。诘问,答曰:“不自觉入也。”时中外守备,亦悉不见。众皆异之。及还,果见杀。恪已被害,妻在室,使婢沃盥,闻婢血臰。又眼目视瞻非常,妻问其故,婢蹷然跃起,头至栋,攘臂切齿曰:“诸葛公乃为峻所杀。”
吴孙休永安四年,安吴民陈焦死七日,复穿冢出。干宝曰:“此与汉宣帝同事。乌程侯晧承废故之家,得位之祥也。”
吴孙晧宝鼎元年,丹阳宣骞母,年八十,因浴化为鼋。兄弟闭户卫之,掘堂上作大坎,实水其中。鼋入坎戏一二日,恒延颈外望,伺户小开,便轮转自跃,入于远潭,遂不复还。与汉灵帝时黄氏母事同。吴亡之象也。
魏元帝咸熙二年八月,襄武县言有大人见,长三丈馀,迹长三尺二寸,发白,著黄巾黄单衣,柱杖,呼民王始语曰:“今当太平。”寻晋代魏。
晋武帝泰始五年,元城人年七十,生角。案汉志说,殆赵王伦篡乱之象也。
晋武帝咸宁二年二月,琅邪人颜畿病死,棺敛已久,家人咸梦畿谓己曰:“我当复生,可急开棺。”遂出之。渐能饮食屈申视瞻,不能行语也。二年复死。其后刘渊、石勒遂亡晋室。
晋惠帝元康中,安丰有女子周世宁,年八岁,渐化为男,至十七八,而气性成。此刘渊、石勒荡覆晋室之妖也。汉哀帝、献帝时并有此异,皆有易代之兆。京房传曰:“女子化为丈夫,兹谓阴昌,贱人为王。丈夫化为女子,兹谓阴胜阳,[31]厥咎亡。”
晋惠帝永宁初,齐王冏唱义兵,诛除乱逆,乘舆反正。忽有妇人诣大司马门求寄产。门者诘之,妇人曰:“我截齐便去耳。”是时齐王冏匡复王室,天下归功。识者为其恶之。后果斩戮。
永宁元年十二月甲子,有白头公入齐王冏大司马府,大呼有大兵起,不出甲子旬。冏杀之。明年十二月戊辰,冏败,即甲子旬也。
晋惠帝太安元年四月癸酉,有人自云龙门入殿前,北面再拜曰:“我当作中书监。”即收斩之。干宝曰:“夫禁庭,尊秘之处,今贱人径入,而门卫不觉者,宫室将虚,而下人逾之之妖也。”是后帝北迁邺,又西迁长安,盗贼蹈藉宫阙,遂亡天下。
晋惠帝世,梁国女子许嫁,已受礼娉,寻而其夫戍长安,经年不归。女家更以适人,女不乐行,其父母逼强,不得已而去,寻得病亡。后其夫还,问女所在,其家具说之。其夫径至女墓,不胜哀情,便发冢开棺,女遂活,因与俱归。后婿闻之,诣官争之,所在不能决。秘书郎王导议曰:“此是非常事,不得以常理断之,宜还前夫。”朝廷从其议。
晋惠帝世,杜锡家葬,而婢误不得出。后十馀年,开冢祔葬,而婢尚生。其始如瞑,有顷渐觉。问之,自谓当一再宿耳。初婢之埋,年十五六,及开冢更生,犹十五六也。嫁之有子。
晋惠帝光熙元年,会稽谢真生子,大头有鬓,两跖反向上,有男女两体。生便作丈夫声,经日死。
晋惠、怀之世,京、洛有兼男女体,亦能两用人道,而性尤淫。案此乱气之所生也。自咸宁、太康之后,男宠大兴,甚于女色,士大夫莫不尚之,天下皆相放效,或有至夫妇离绝,怨旷妒忌者。故男女气乱,而妖形作也。
元帝太兴初,又有女子阴在腹上,在扬州,性亦淫。京房易妖曰:“人生子,阴在首,天下大乱;在腹,天下有事;在背,天下无后。”
晋孝怀帝永嘉元年,吴郡吴县万祥婢生子,鸟头,两足马蹄,一手无毛,黄色,大如枕。
晋愍帝建兴四年,新蔡县吏任侨妻胡,年二十五,产二女,相向,腹心合同,自胸以上,齐以下,各分。此盖天下未一之妖之。时内史吕会上言:“案瑞应图,异根同体谓之连理,异苗同颖谓之嘉禾。草木之异,犹以为瑞,今二人同心,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嘉征显见,生于陕东之国,斯盖四海同心之瑞,不胜喜踊,谨画图以上。”时有识者哂之。
晋中兴初,有女子,其阴在腹,当齐下。自中国来江东,性甚淫,而不产。京房易妖曰:“人生子,阴在首,天下大乱;在腹,天下有事;在背,天下无后。”
晋元帝太兴三年十二月,尚书驺谢平妻生女,堕地濞濞有声,须臾便死。鼻目皆在顶上,面处如项,口有齿,都连为一,胸如鳖,手足爪如鸟爪,皆下句。京房易妖曰:“人生他物,非人所见者,皆为天下大兵。”后二年,有石头之败。
晋明帝太宁二年七月,丹阳江宁侯纪妻死,三日复生。
晋成帝咸康四年十一月辛丑,有何一人诣南止车门自列为圣人所使。录付光禄外部检问,是东海郯县吕畅,辞语落漠,髡鞭三百,遣。
咸康五年四月,下邳民王和侨居暨阳。息女可,年二十,自云:“上天来还,得征瑞印绶,当母天下。”晋陵太守以为妖,收付狱。至十一月,有人持柘杖,绛衣,诣止车门口,列为圣人使,求见天子。门候受辞,列姓吕名锡。云王和女可,右足下有七星,星皆有毛,长七寸,天今命可为天下母。奏闻,即伏诛。并下晋陵诛可。
晋康帝建元二年十月,卫将军营督过望所领兵陈渎女壹,有文在足,曰“天下之母”。灸之逾明。京都喧哗。有司收系以闻。俄自建康县狱亡去。
石虎末,大武殿前所图贤圣人像人头,忽悉缩入肩中。
晋孝武帝宁康初,南郡州陵女人唐氏,渐化为丈夫。
晋安帝义熙七年,无锡人赵朱,年八岁,一旦暴长八尺,髭须蔚然,三日而死。
义熙中,东阳人黄氏生女不养,埋之。数日于土中啼,取养遂活。
义熙末,豫章吴平人有二阳道,重累生。
晋恭帝元熙元年,建安人阳道无头正平,本下作女人形体。
宋文帝元嘉十七年,刘斌为吴郡。娄县有一女,忽夜乘风雨,恍忽至郡城内。自觉去家正炊顷,衣不沾濡。晓在门上求通,言:“我天使也。”斌令前,因曰:“府君宜起迎我,当大富贵。不尔,必有凶祸。”斌问所以来,亦不自知也。谓是狂人,以付狱,符其家迎之。数日乃得去。后二十日许,斌诛。
孝武帝大明中,张畅为会稽郡,妾怀孕,儿于腹中啼,声闻于外。畅寻死。
大明末,荆州武宁县人杨始欢妻,于腹中生女儿。此儿至今犹存。
明帝泰豫元年正月,巨人见太子西池水上,迹长三尺馀。
后废帝元徽中,南东莞徐坦妻怀孕,儿在腹中有声。
元徽中,暨阳县女人于黄山穴中得二卵,如斗大,剖视有人形。
疾疫
魏文帝黄初四年三月,宛、许大疫,死者万数。
魏明帝青龙二年四月,大疫。
青龙三年正月,京都大疫。
吴孙权赤乌五年,大疫。
吴孙亮建兴二年四月,诸葛恪围新城。大疫,死者太半。
吴孙晧凤皇二年,疫。
晋武帝泰始十年,大疫。吴土亦同。
晋武帝咸宁元年十一月,大疫,京都死者十万人。
晋武帝太康三年春,疫。
晋惠帝元康二年十一月,大疫。
元康七年五月,秦、雍二州疾疫。
晋孝怀帝永嘉四年五月,秦、雍州饥疫至秋。
永嘉六年,大疫。
晋元帝永昌元年十一月,大疫,死者十二三。河朔亦同。
晋成帝咸和五年五月,大饥且疫。
晋穆帝永和九年五月,大疫。
晋海西太和四年冬,大疫。
晋孝武帝太元五年五月,自冬大疫,至于此夏。多绝户者。
晋安帝义熙元年十月,大疫,发赤班乃愈。
义熙七年春,大疫。
宋文帝元嘉四年五月,京都疾疫。
孝武帝大明元年四月,京邑疾疫。
大明四年四月,京邑疾疫。
日蚀
魏文帝黄初二年六月戊辰晦,日有蚀之。有司奏免太尉。诏曰:“灾异之作,以谴元首,而归过股肱,岂禹、汤罪己之义乎?其令百官各虔厥职。后有天地眚,勿复劾三公。”
黄初三年正月丙寅朔,日有蚀之;十一月庚申晦,又日有蚀之。
黄初五年十一月戊申晦,日有蚀之。后二年,宫车晏驾。
魏明帝太和初,太史令许芝奏日应蚀,与太尉于灵台祈禳。帝诏曰:“盖闻人主政有不得,则天惧之以灾异,所以谴告使得自修也。故日月薄蚀,明治道有不当者。朕即位以来,既不能光明先帝圣德,而施化有不合于皇神,故上天有以寤之。宜励政自修,以报于神明。天之于人,犹父之于子,未有父欲责其子,而可献盛馔以求免也。今外欲遣上公与太史令具禳祠,于义未闻也。群公卿士,其各勉修厥职。有可以补朕不逮者,各封上之。”
魏明帝太和五年十一月戊戌晦,日有蚀之。
太和六年正月戊辰朔,日有蚀之。〈见吴历。〉
魏明帝青龙元年闰月庚寅朔,日有蚀之。
魏齐王正始元年七月戊申朔,日有蚀之。〈纪无。〉
正始三年四月戊戌朔,日有蚀之。〈纪无。〉
正始六年四月壬子,日有蚀之;十月戊寅朔,又日有蚀之。[32]
正始八年二月庚午朔,日有蚀之。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飏等转改法度。会有日蚀变,诏群臣问得失。蒋济上疏曰:“昔大舜佐治,戒在比周;周公辅政,慎于其朋。齐侯问灾,晏子对以布惠;鲁君问异,臧孙答以缓役。塞变应天,乃实人事。”济旨譬甚切,而君臣不悟,终至败亡矣。
正始九年正月乙未朔,日有蚀之。
魏齐王嘉平元年二月己未,日有蚀之。
魏高贵乡公甘露四年七月戊子朔,日有蚀之。
甘露五年正月乙酉朔,日有蚀之。按谷永说,正朝,尊者恶之。京房占曰:“日蚀乙酉,君弱臣强。司马将兵,反征其王。”五月,有成济之变。
魏元帝景元二年五月丁未朔,日有蚀之。
景元三年三月己亥朔,日有蚀之。[33]
晋武帝泰始二年七月丙午晦,日有蚀之。
泰始七年五月庚辰,日有蚀之。
泰始八年十月辛未朔,日有蚀之。
泰始九年四月戊辰朔,日有蚀之。
泰始十年三月癸亥,日有蚀之。
晋武帝咸宁元年七月甲申晦,日有蚀之。
咸宁三年正月丙子朔,日有蚀之。
晋武帝太康四年三月辛丑朔,日有蚀之。
太康六年八月丙戌朔,日有蚀之。
太康七年正月甲寅朔,日有蚀之。乙亥,诏曰:“比年灾异屡发,邦之不臧,实在朕躬。震蚀之异,其咎安在?将何施行,以济其愆?”太尉亮、司徒舒、司空瓘逊位,弗许。
太康八年正月戊申朔,日有蚀之。
太康九年六月庚子朔,日有蚀之。后二年,宫车晏驾。
晋惠帝元康九年十一月甲子朔,[34]日有蚀之。
晋惠帝永康元年四月辛卯朔,日有蚀之。
晋惠帝永宁元年闰三月丙戌朔,日有蚀之。
晋惠帝光熙元年正月戊子朔,日有蚀之。尊者恶之。七月乙酉朔,又日有蚀之既。占曰:“日蚀尽,不出三月,国有凶。”十一月,宫车晏驾。十一月壬午朔,又日有蚀之。
晋孝怀帝永嘉元年十一月戊申,日有蚀之。
永嘉二年正月丙午朔,日有蚀之。
永嘉六年二月壬子朔,日有蚀之。明年,帝崩于平阳。
晋愍帝建兴四年六月丁巳朔,日有蚀之。十一月,帝为刘曜所虏。十二月乙卯朔,又日有蚀之。明年,帝崩于平阳。
晋元帝太兴元年四月丁丑朔,日有蚀之。
晋明帝太宁三年十一月癸巳朔,日有蚀之。
晋成帝咸和二年五月甲申朔,日有蚀之。
晋成帝咸康元年十月乙未朔,日有蚀之。
咸康七年二月甲子朔,日有蚀之。
咸康八年正月己未朔,日有蚀之。正朝,尊者恶之。六月,宫车晏驾。
晋穆帝永和七年正月丁酉朔,日有蚀之。
永和十二年十月癸巳朔,日有蚀之。
晋穆帝升平四年八月辛丑朔,日有蚀之,不尽如钩。明年,宫车晏驾。
晋哀帝隆和元年十二月戊午朔,日有蚀之。
晋海西公太和三年三月丁巳朔,日有蚀之。
太和五年七月癸酉朔,日有蚀之。明年,废为海西公。
晋孝武帝宁康三年十月癸酉朔,日有蚀之。
晋孝武帝太元四年闰月己酉朔,日有蚀之。
太元六年六月庚子朔,日有蚀之。
太元九年十月辛亥朔,日有蚀之。
太元十七年五月丁卯朔,日有蚀之。
太元二十年三月庚辰朔,日有蚀之。明年,宫车晏驾。海西时有此变。又曰,臣有蔽主明者。[35]
晋安帝隆安四年六月庚辰朔,日有蚀之。
晋安帝元兴二年四月癸巳朔,日有蚀之。
晋安帝义熙三年七月戊戌朔,日有蚀之。
义熙十年九月丁巳朔,日有蚀之;七月辛亥晦,日有蚀之。[36]
义熙十三年正月甲戌朔,日有蚀之。明年,宫车晏驾。
晋恭帝元熙元年十一月丁亥朔,日有蚀之。
宋少帝景平二年二月癸巳朔,[37]日有蚀之。
文帝元嘉四年六月癸卯朔,日有蚀之。
元嘉六年五月壬辰朔,日有蚀之。十一月己丑朔,又日有蚀之,不尽如钩,蚀时星见,晡方没,河北地暗。
元嘉十二年正月乙未朔,日有蚀之。[38]
元嘉十七年四月戊午朔,日有蚀之。
元嘉十九年七月甲戌晦,日有蚀之。
元嘉二十三年六月癸未朔,日有蚀之。
元嘉三十年七月辛丑朔,日有蚀之,既,星辰毕见。
孝武帝孝建元年七月丙戌朔,日有蚀之,既,[39]列宿粲然。
孝武帝大明五年九月甲寅朔,日有蚀之。
明帝泰始四年八月丙子朔,日有蚀之;[40]十月癸酉,又日有蚀之。
泰始五年十月丁卯朔,日有蚀之。
后废帝元徽元年十二月癸卯朔,日有蚀之。
顺帝升明二年九月乙巳朔,日有蚀之。
升明三年三月癸卯朔,日有蚀之。
日月乱行
吴孙权赤乌十一年二月,白虹贯日,时地又频震。权发诏深戒惧天眚。
晋武帝泰始五年七月甲寅,日晕再重,白虹贯之。
晋武帝太康元年正月己丑朔,五色气冠日,自卯至酉。占曰:“君道失明。丑主斗、牛,斗、牛为吴地。”是时孙晧淫暴,四月降。
晋惠帝元康九年正月,日中有若飞䴏者,数月乃消。王隐以为愍怀废死之征也。
晋惠帝永康元年十月乙未,日斗,[41]黄雾四塞。占曰:“不及三年,下有拔城大战。”
晋惠帝永宁元年九月甲申,日有黑子。按京房占:“黑者,阴也。臣不揜君恶,令下见百姓恶君〔则有此变。”又曰,臣有蔽主明者。〕[42]
晋惠帝永兴元年十一月,黑气分日。[43]
晋惠帝光熙元年五月癸巳,日散,光流如血,所照皆赤。甲午,又如之。占曰:“君道失明。”
晋孝怀帝永嘉元年十一月乙亥,黄黑气掩日,所照皆黄。案河图占曰:“日薄也。”其说曰:“凡日蚀皆于晦朔,有不于晦朔者,为日薄。虽非日月同宿,时阴气盛,掩薄日光也。占类蚀。”
永嘉二年二月癸卯,白虹贯日,青黄晕五重。占曰:“白虹贯日,近臣不乱,则诸侯有兵,破亡其地。”明年,司马越杀缪播等,暴蔑人主。五年,胡破京都,帝遂见虏。一说王者有兵围之象。
永嘉五年三月庚申,日散,光如血,下流,所照皆赤,日中有若飞䴏者。
晋愍帝建武元年正月庚子,白虹弥天,三日并照,日有重晕,左右两珥。占曰:“白虹,兵气也。三、四、五、六日俱出并争,天下兵作,王立亦如其数。”又曰:“三日并出,不过三旬,诸侯争为帝。[44]日重晕,天下有立王。晕而珥,天下有立侯。”故陈卓曰:“当有大庆,天下其参分乎。”三月而江东改元朔,胡亦改元朔,跨曹、刘疆宇。于是兵连积世。
晋元帝太兴四年三月癸亥,日有黑子。四月辛亥,[45]帝亲录讯囚徒。
晋元帝永昌元年十月辛卯,[46]日有黑子。
晋明帝太宁元年正月己丑朔,[47]日晕无光;癸巳,黄雾四塞。占曰:“君道失明,臣有阴谋。”是时王敦陵上,卒伏其辜。
晋成帝咸康元年七月,白虹贯日。[48]
咸康八年正月壬申,日中有黑子。丙子,乃灭。
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四月戊辰,日晕厚密,白虹贯日中。
太和六年三月辛未,白虹贯日,日晕五重。十一月,桓温废帝。张重华在凉州,日暴赤如火,中有三足乌,形见分明,数旦乃止。
晋安帝元兴元年二月甲子,日晕,白虹贯日。明年,桓玄篡位。
晋安帝义熙元年五月庚午,日有采珥。
义熙十一年,日在东井,有白虹十馀丈,在南干日。依司马彪说,则灾在分野,羌亡之象也。
晋恭帝元熙二年正月壬辰,日晕,东西有直珥各一丈,白气贯之交匝。
晋孝怀帝永嘉五年三月丙申夜,月蚀既;丁酉夜,又蚀既。[49]占曰:“月蚀既尽,夫人忧。”又曰:“其国贵人死。”
安帝义熙九年十二月辛卯朔旦,月犹见东方。[50]按占谓之“侧匿”。
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十一月己卯朔,[51]日始出,色赤如血,外生牙,块礨不圆。明年二月,宫车晏驾。
孝武帝大明七年十一月,日始出四五丈,色赤如血,未没四五丈,亦如之,至于八年春,凡三,谓日死。闰五月,帝崩。
后废帝元徽三年三月乙亥,日未没数丈,日色紫赤无光。
元徽五年三月庚寅,日晕五重,又重生二直,一抱一背。
文帝元嘉中,有两白虹见宣阳门外。
后废帝元徽二年八月壬子夜,白虹见。
元徽四年正月己酉,白虹贯日。
从帝升明元年九月乙未夜,白虹见东方。
- ↑ 水旱当书不书水旱而曰大无麦禾者 各本并脱“不书”二字,据汉书五行志、晋书五行志补。
- ↑ 魏齐王嘉平元年正月壬辰朔 按是年正月己丑朔,壬辰为正月初四日。三国志魏志管辂传作“岁朝”。
- ↑ 赵王伦祠太庙 各本并脱“赵王伦”三字,据晋书五行志补。
- ↑ 晋孝武帝宁康元年三月戊申朔 按是年三月戊子朔,二十一日戊申,“朔”字疑衍文。
- ↑ 晋孝武帝太元元年二月乙丑朔 按是年二月辛未朔,无乙丑。太元二年二月乙丑朔,元年当是二年之讹。
- ↑ 太元二年闰三月甲子朔 “二年”各本并作“元年”。按太元元年无闰月,二年闰三月甲子朔,今改正。
- ↑ 太元十二年正月壬子夜 “壬子”各本并作“壬午”,据晋书孝武帝纪改。按是年正月戊戌朔,十五日壬子,无壬午。
- ↑ 太元十二年七月甲辰 “七月”各本并作“正月”,据晋书五行志改。按是年正月戊戌朔,初七日甲辰。七月乙未朔,初十日甲辰。前条“太元十二年正月壬子”为太元十二年正月十五日,本条接其下,不容为正月初七日甲辰。故改从晋书五行志作七月。
- ↑ 太元十七年六月乙卯 “乙卯”各本并作“乙未”,据晋书孝武帝纪改。按是年六月丙申朔,二十日乙卯,无乙未。
- ↑ 元兴三年正月 “三年”各本并作“二年”,据晋书五行志改。按桓玄以元兴二年冬称帝,此当是三年正月间事。
- ↑ 江陵多死者 各本作“江川多死者”,据晋书五行志改。
- ↑ 王师南讨 “王师”各本并作“三帅”,据晋书五行志改。
- ↑ 会席翻扬数十丈 各本并脱“席”字,据御览八七六引补。
- ↑ 魏高贵乡公正元二年闰正月戊戌 各本并脱“闰”字,“戊戌”晋书景帝纪作“正月戊午”。按是年正月甲寅朔,初五日戊午,是月无戊戌。闰正月甲申朔,十五日戊戌。毌丘俭举兵在正月十二日乙丑,司马师决无先在正月初五日出兵讨俭之理,疑当是闰正月十五日开始出兵。今补“闰”字。
- ↑ 魏见此妖 各本并脱“见”字,据晋书五行志补。
- ↑ 曲阿门牛生犊 “曲阿门牛”,晋书五行志作“晋陵陈门才牛”,搜神记作“晋陵东门有牛”。
- ↑ 骏驶非常 “驶”三朝本作“𩢲”,涵芬楼影印百衲本时,修改作“驶”。北监本、毛本、殿本、局本并作“𫘝”。按说文,𫘝为马父驴母之𫘝𫘨本字,后人始借为“快”字。“𩢲”,马行疾也。省文作“驶”,“𩢲”“驶”实即一字。疑作“𩢲”作“驶”并不误。
- ↑ 将动而为害之应也 各本并脱“为”字,据汉书五行志、晋书五行志补。
- ↑ 从东来 “东”下三国志魏志明帝纪有“南”字。
- ↑ 魏齐王正始二年十一月 “十一月”,三国志魏志齐王芳纪作“十二月”。
- ↑ 河南河东平阳地震 “平阳”各本并作“平阿”,据晋书武帝纪、晋书五行志改。按平阿,县名。平阳,郡名。上平列之河南、河东皆郡名,则下亦宜作平阳。
- ↑ 太康五年二月壬辰 “二月”各本并作“正月”,据晋书武帝纪改。按是年正月丙申朔,无壬辰。二月乙丑朔,二十八日壬辰。
- ↑ 晋武帝太熙元年 各本并作“泰始元年”。晋书五行志有记太熙元年正月地震事。按前十一条中,泰始二条,咸宁二条,太康七条,此条在太康之后,不当再见泰始,当是太熙之讹,今改正。
- ↑ 永和十年正月丁卯 “丁卯”各本并作“丁酉”,据晋书穆帝纪、晋书五行志改。按是年正月己酉朔,十九日丁卯,无丁酉。
- ↑ 隆和二年二月庚寅 “隆和二年二月”,晋书五行志作“兴宁二年三月”。按隆和二年二月丁巳朔,无庚寅。
- ↑ 永嘉二年八月乙亥 “二年”各本并作“三年”,据晋书孝怀帝纪改。按三年八月丁酉朔,无乙亥。二年八月癸酉朔,初三日乙亥。
- ↑ 毁门扇及限 “扇”各本并作“房”,据晋书五行志改。
- ↑ 魏高贵乡公正元元年冬十月戊戌 各本并脱“冬十月”三字,据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纪补。
- ↑ 景元三年二月 “三年”各本并作“元年”,据三国志魏志陈留王纪改。
- ↑ 政不顺 各本并脱“不顺”二字,据汉书五行志、晋书五行志补。
- ↑ 兹谓阴胜阳 各本并脱“谓”字,据汉书五行志补。
- ↑ 十月戊寅朔又日有蚀之 按正始六年九月戊寅朔,十月戊申朔。
- ↑ 景元三年三月己亥朔日有蚀之 按是年三月壬寅朔,十一月己亥朔。
- ↑ 晋惠帝元康九年十一月甲子朔 “十一月甲子朔”各本并作“十月甲子朔”,据晋书惠帝纪、晋书天文志改。按是年十月为甲午朔,十一月为甲子朔,晋书五行志作十一月是。
- ↑ 臣有蔽主明者 本条之下,各本并接“晋惠帝永兴元年十一月黑气分日”条,以晋书天文志对校,知是错简。今据晋书五行志校正。
- ↑ 义熙十年九月丁巳朔日有蚀之七月辛亥晦日有蚀之 “丁巳”各本并作“己巳”,按是年九月丁巳朔,据晋书安帝纪改。七月辛亥晦上,脱“义熙十一年”五字,见晋书安帝纪。
- ↑ 宋少帝景平二年二月癸巳朔 “二月癸巳朔”局本宋书少帝纪同。三朝本、北监本、毛本、殿本宋书少帝纪、通鉴考异引宋略、建康实录并作“正月癸巳朔”,南史宋本纪作“二月己卯朔”。按陈垣朔闰表,景平二年正月癸亥朔,二月壬辰朔。癸巳为二月初二日。日蚀当在朔日,是年正月祇二十九日,疑二月癸巳朔本不误,后人定朔有误。
- ↑ 元嘉十二年正月乙未朔日有蚀之 按元嘉十二年正月己未朔,元嘉十一年正月乙未朔。
- ↑ 孝武帝孝建元年七月丙戌朔日有蚀之既 按是年七月丙申朔,非丙戌朔。
- ↑ 明帝泰始四年八月丙子朔日有蚀之 按是年八月甲戌朔,丙子为八月初三日。
- ↑ 日斗 晋书天文志作“日暗”,疑“斗”字有误。
- ↑ 令下见百姓恶君则有此变又曰臣有蔽主明者 “令下见百姓恶君”之下,各本有夺文错简。今并据晋书天文志订补。
- ↑ 晋惠帝永兴元年十一月黑气分日 本条各本旧接“太元二十年三月庚辰朔日有蚀之”条下,以晋书天文志对校,知是错简,今据晋书天文志订正。
- ↑ 三日并出不过三旬诸侯争为帝 本条下各本并接“晋安帝隆安四年六月庚辰朔日有蚀之”条,以晋书天文志对校,知本条未完,又下有错简。今据晋书天文志订正。
- ↑ 四月辛亥 各本并脱“四月”二字。按上有“三月癸亥”。是年三月庚申朔,初四日癸亥,无辛亥。四月己丑朔,二十三日辛亥。晋书元帝纪:“太兴四年夏四月辛亥,帝亲览庶狱。”则此为四月间事至确。今据晋书元帝纪补“四月”二字。
- ↑ 晋元帝永昌元年十月辛卯 十月各本并作“十一月”,据晋书天文志改。按是年十月辛巳朔,十一日辛卯。十一月庚戌朔,无辛卯。
- ↑ 晋明帝太宁元年正月己丑朔 按是年正月己卯朔,非己丑朔。
- ↑ 晋成帝咸康元年七月白虹贯日 “咸康”三朝本、北监本、毛本、殿本作“咸宁”,局本作“咸和”,今据晋书天文志改“咸康”。晋书天文志:“咸康元年七月,白虹贯日。”即此事。
- ↑ 晋孝怀帝永嘉五年三月丙申夜月蚀既丁酉夜又蚀既 按是年三月戊午朔,无丙申,亦无丁酉。
- ↑ 月犹见东方 各本并脱“月”字,据晋书五行志补。
- ↑ 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十一月己卯朔 按是年十一月丙子朔,初四日己卯,“朔”字疑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