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统编年/序 中华文库
续藏经 宗统编年
清 纪荫编纂
宗统编年进呈奏疏
江南常州府武进县祥符寺(臣)僧(纪荫)谨奏
恭惟皇帝陛下。道涵天地。德贯古今。睿智亶聪。谟训蔚虞周之盛。皇猷允塞。文章焕羲禹之隆。两仪之内。无物不仰赖生成。三教之中。无人不钦承化育。洋洋光辉盛大之日。荡荡名教兴扬之时。窃(臣僧)薮泽蜎微。山林樗废。幼习邹鲁。既识字以无多。长慕禅宗。复究心而未尽。百凡荒昧。俯仰愧惭。祇于世道人心。每切攸同之念。时乎宗传慧脉。实深从上之思。不揣颛愚。辄相探考。会儒释之渊源。参圣贤之壶域。仿史例以编年。垂宗统于后世。燃松滴露。既兀兀以成书。持钵沿门。遂孜孜而付梓。兹盖伏遇皇帝陛下圣化熏陶。仁风渐被。裁成无外。统中天调御之君师。纤巨不遗。现盛世慈祥之佛祖。笔削心承。愿就至尊之衮钺。流通念切。希同藏典以施行。但瞻九重万里。末由蒲伏以谒丹墀。何幸一日千秋。得聆謦欬而亲函丈。不避狂妄之诛。径申冒昧之请。兹因法叔玉泉和尚入觐之次。谨陈皇清一统万年颂一章。敬申草野倾向化日之葵忱。并所纂宗统编年一部。恳求法叔。代呈御前。伏乞陛下万几之暇。俯赐电览。倘蒙日月光烛幽微。不责谬略之愆疵。大施荡平之教训。宠锡冠序。敕许颁行。庶王言穆穆。示大道之康衢。圣诲皇皇。宝鸿章于法苑。(臣僧)誓将泉壑余生。炳香额手。而祝无疆。更矢刹尘微愿。沥胆捐躯。以图上报。(臣僧)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不胜瞻天仰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奏。
康熙三十二年三月十一日
宗统编年序
经明道之书也。史记事之书也。经通则人心之义理斯见。史达则古今之得失有征。合而兼之者。其唯春秋乎。孔子当周室衰微乾纲解纽之际。慨然以斯文为己任。就鲁史而寓王法。叙伦敦典。褒德贬罪。而善以劝。恶以惩。其志存乎经世。一笔一削。功等于抑洪水驱猛兽。而其大意。则主乎正人心术。此春秋之经兼史。而为圣贤传心明道之要典也。吾道一以贯之。大要不出忠恕。能尽己之心。推己之心以及人。而大道不行。天下不治者。未之有也。一贯之旨。吾夫子实于洙泗杏坛。一花拈出。而西方圣人之教。吾夫子亦未尝不先逗其机也。列子述商太宰问圣于孔子。孔子以博学多识自居。而不居于圣。于三王五帝。以任仁义智勇称之。而弗知其圣。及宰骇问。乃动容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以今观之。西方圣人之教。吾夫子盖尝先逗其机也。天地民物之间。古今升降之际。必有厥终厥始。而究极指归。世教存而不论。盖人道参天位地。而不可语于范围之外者也。然朝闻夕可之言。夫子深切叹之。而夫子之言性与天道。如子贡者。尚且叹为不可得闻。则今之凡得闻于吾夫子者。皆夫子之文章而已矣。呜呼世愈后道愈微。而一贯之旨。几何其不悖谬也。西方圣人之教。该摄恒沙。详周法界。慈云旦聚。广被无方。慧日晨跻。光明亘远。莲河葱岭。曷胜象负之书。鹿苑竹林。未罄龙藏之典。自祖衣东被。继佛履西游。粤溯渊源之人。岂无纪载之传。然而各述宗风谱系。或淆近远。并垂语录。流行莫识后先。所以学海波澜。游之者罔臻阃奥。宗门关键。探之者罕辨修途。自非心源泉涌智辩云飞。何以尚论千秋提衡两端者矣。夫椒祥符和尚。德齐龙树。才拟马鸣。髫髦游刃于儒门。肯綮奏刀于法苑。神应不穷。辨济鹿驰羊之小学。智通无累。按鸡园猿沼之真灯。发广大心。示真实语。拈微妙理。开方便门。会佛祖以成书。作吾宗之信史。续慧灯于迦叶。以火传薪。结法集于阿难。持瓶泻水。因时记事。贯一部十七史之菁华。纪月编年。昉二百四十年之笔削。信矣法门龙象。良哉方外春秋。道洽大千。使闻未闻者。忽省雷音之旨。化均百亿。俾见未见者。欣瞻满月之文。具叶翻风。甘露弥于识种。宝华注雨。慧水溢于身田。阐教脂那。接引之方无量。疏源身毒。利济之益靡涯。岂特从上诸方鹅王。标其髓液。将使九流百氏列派。尽以朝宗。儒释不背而相资。理事各适以为用。人心既正。大道自明。其与六经诸史。互相表章。当来之金篦。末法之宝炬也。恭惟今上皇帝陛下。圣学天纵。亶作君师皇极懋昭。彰同文于千古宸猷允塞。垂至化于万年。金舆玉轴。一统辑告成之书。华衮威𫓧。群贤纂前朝之典。洋洋乎。光辉盛大之日。济济乎。名教兴隆之时。而宗统编年。际斯成就。文章黼黻。于以藻饰太平。心法宗风。将来绵亘治运。宁唯纸皮笔骨。藏名山而俟后起行。见刻木铸金。布国门而质大方矣。不避衰悰。欢喜敬序。皈依三宝弟子。七十八老人。许之渐。法名济霈。顿首谨撰。
序
癸亥五月。渡湖。访祥符湖公和尚。留宿藏云旧室。时公有编修僧史之愿。即事漫成二诗。其一曰。破浪乘风得得来。湖山高卧许追陪。旷怀欲发古人秘。薄俗每令中念灰。鼓吹词坛嗟末学。栋梁法苑望奇材。他年僧史编成后。先寄须教老眼开。其二曰。叹息吾衰入梦乡。唯余蝴蝶满匡床。孤灯绵历岁月古。千偈澜翻齿颊香。石上苔纹留马迹。天边星彩射龙光。禅流波靡今尤甚。犹幸僧中有此郎。盖志喜也。己巳夏。公手扎函宗统编年。来莲峰山舫曰。和尚不靳一言序之。青炷香展卷曰。斯诚千古阙典。亦千古盛事。佛祖纪纲。宗师血脉。藉以永传。其有功于法苑。岂啻一缕千钧。第草草劳人。何能发扬大意。表白深心。然念和尚数年心血。几为枯瘁。不惜身命。然大法炬。为最后末劫。照耀人天。敢不赞叹申明。昭告天下后世。夫着述难事也。而况于持论宗门。持论宗门不易也。而况于编定宗统。系之岁年。斯诚难之又难矣。无彻见今古之明眼。无大公无我之直心。而不出之。以真才达识。亦何能洞阐精微。张皇要眇。使单传直指之道。彰明较着于目前。佛祖宗师之机。辉煌历落于后日。而且会儒释之渊源。明圣凡之极致。提一心宗。统摄百氏。宝网帝珠。灿交光之涉入。香河狮乳。拈一味以密融。不綦难中之难欤。所以自古及今。未有人曾及之者。况乎时风浇薄。知见日漓。不念苦心。唯存私见者。往往有之。今编年。扩大同之道域。撤一贯之籓篱。哲人奥旨。久而愈彰。古德真风。闻斯兴起。大书特笔。不遗提挈宣明。条目纲领。具见隐微严谨。唯和尚之才之识。足以激扬铿锵。而眼明心公。无丝毫隔碍。故取二千余年佛心祖髓。向笔尖上。流注真常。作未来金镜。虽程婴杵臼之用心。不是过也。读是编者。循年核实。举法知时。千秋文献足征。一会灵山未散。从此人登般若之航。家达菩提之路矣。先师退翁老人。尝有是志而未遑。宝云月兄和尚。尝欲成法苑春秋。及僧宝翼征等书而未就。今公克承先志。丕着宗猷。举其所甚难者。而易为之。成昭代蔚然之巨典。展从上未敷之鸿绪。青以衰飒颓光。犹幸躬逢其盛。宁不亟为前后千古称庆乎。在昔有宋哲后。尊尚祖道。吴中道原禅师。辑传灯录。成。上之。诏词臣杨亿等讨论。颁入大藏。镡津契嵩禅师。着传法正宗记。献之阙下。宰相韩琦。翰林欧阳修诸公。郑重叹美。亦诏入大藏。
今上圣天子。崇文重法。度越前皇。将见此书。上达宸聪。石渠天禄之间。当有补衮调羹。扶起正法轮者。则兹编流通。黼黻太平。助扬盛化。又不止法苑增华。缁门藉重已也。
皇清康熙二十九年岁次庚午春二月谷旦华山沙 门晚青盘谭撰
宗统编年目录
卷之一 佛纪(上) 释迦牟尼佛卷之二 佛纪(下) 释迦牟尼佛卷之三 祖纪(西天祖师) 一祖迦叶尊者 二祖阿难尊者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四祖优波鞠多尊者 五祖提多迦尊者 六祖弥遮迦尊者卷之四 七祖婆须密尊者 八祖佛陀难提尊者 九祖伏驮密多尊者 十祖胁尊者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十二祖马鸣大士卷之五 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 十四祖龙树尊者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 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卷之六 二十祖阇夜多尊者 廿一祖婆修盘头尊者 二十二祖摩拏罗尊者 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 二十四祖师子尊者卷之七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卷之八 祖纪(东土祖师) (西天二十八东震旦第一)世少林菩提达磨祖师卷之九 第二世邺都可祖师 第三世罗浮灿祖师 第四世蕲春信祖师卷之十 第五世东山忍祖师 第六世曹溪能祖师卷之十一 第七世南岳让祖师 第七世青原思祖师 第八世江西一祖师 第八世石头迁祖师卷之十二 第九世百丈海祖师 第八世石头迁祖师 第十世黄檗运祖师 第九世药山俨祖师 沩仰开宗第一世(沩仰)山(佑寂)祖师卷之十三 第十世黄檗运祖师 第九世药山俨祖师 第十世云岩晟祖师 沩仰开宗第一世(沩仰)山(佑寂)祖师 曹洞开宗第一世(洞曹)山(价寂)祖师卷之十四 五宗纪 临济开宗第一世临济玄祖师 曹洞开宗第一世(洞曹)山(价寂)祖师 沩仰开宗第一世(沩仰)山(佑寂)祖师卷之十五 临济开宗第一世临济玄祖师 曹洞开宗第一世(洞曹)山(价寂)祖师卷之十六 临济宗第二世兴化奖祖师 曹洞开宗第一世(洞曹)山(价寂)祖师 曹洞宗第二世云居膺祖师卷之十七 临济宗第三世南院颙祖师 曹洞宗第二世云居膺祖师 曹洞宗第三世同安丕祖师 云门开宗第一世云门偃祖师卷之十八 临济宗第三世南院颙祖师 临济宗第四世风穴沼祖师 曹洞宗第三世同安丕祖师 曹洞宗第四世凤栖志祖师 曹洞宗第五世梁山观祖师 云门开宗第一世云门偃祖师 法眼开宗第一世清凉益祖师卷之十九 临济宗第五世首山念祖师 临济宗第六世汾州昭祖师 曹洞宗第五世梁山观祖师 曹洞宗第六世太阳玄祖师卷之二十 临济宗第七世石霜圆祖师 临济宗第八世杨岐会祖师 临济宗第九世白云端祖师 曹洞宗第六世太阳玄祖师 曹洞宗第七世投子青祖师卷之二十一 临济宗第十世五祖演祖师 曹洞宗第七世投子青祖师 曹洞宗第八世芙蓉楷祖师卷之二十二 临济宗第十世五祖演祖师 曹洞宗第八世芙蓉楷祖师卷之二十三 临济宗第十一世昭觉勤祖师 临济宗第十二世虎邱隆祖师 曹洞宗第八世芙蓉楷祖师 曹洞宗第九世丹霞淳祖师 曹洞宗第十世长芦了祖师卷之二十四 临济宗第十三世归宗华祖师 临济宗第十四世华藏杰祖师 曹洞宗第十世长芦了祖师 曹洞宗第十一世天童珏祖师 曹洞宗第十二世雪窦鉴祖师 曹洞宗第十三世天童净祖师 曹洞宗第十四世鹿门觉祖师 曹洞宗第十五世普照辨祖师 曹洞宗第十六世大明宝祖师 曹洞宗第十七世王山体祖师 曹洞宗第十八世雪岩满祖师卷之二十五 临济宗第十五世卧龙先祖师 临济宗第十六世径山范祖师 曹洞宗第十八世雪岩满祖师 曹洞宗第十九世万松秀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世雪庭裕祖师卷之二十六 临济宗第十七世仰山钦祖师 临济宗第十八世高峰妙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世雪庭裕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一世少室泰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二世宝印遇祖师卷之二十七 临济宗第十九世中峰本祖师 临济宗第二十世圣寿长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二世宝印遇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三世香严才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四世万安严祖师卷之二十八 临济宗第二十一世万峰蔚祖师 临济宗第二十二世圣恩持祖师 临济宗第二十三世东明旵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四世万安严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五世少室改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六世嵩山斌祖师卷之二十九 临济宗第二十四世翼善慈祖师 临济宗第二十五世高峰瑄祖师 临济宗第二十六世金陵瑞祖师 临济宗第二十七世龙泉聪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七世定国从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八世嵩少载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九世宗镜书祖师卷之三十 临济宗第二十八世圆通宝祖师 临济宗第二十九世禹门传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九世宗镜书祖师卷之三十一 诸方略纪(上)卷之三十二 诸方略纪(下)
宗统编年目录(终)
佛祖宗统单传世系之图
释迦文佛 (西竺)初祖迦叶 二祖阿难 三祖商那和修 四祖优波鞠多 五祖提多迦 六祖弥遮迦 七祖婆须蜜 八祖佛陀难提 九祖伏驮蜜多 十祖胁尊者 十一祖富那夜奢 十二祖马鸣 十三祖迦毗摩罗 十四祖龙树 十五祖迦那提婆 十六祖罗睺罗多 十七祖僧伽难提 十八祖伽耶舍多 十九祖鸠摩罗多 二十祖阇夜多 二十一祖婆修盘头 二十二祖摩拏罗 二十三祖鹤勒那 二十四祖师子比丘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 二十六祖不如蜜多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 (西天二十八东震旦第一)祖菩提达磨 (东震)二祖邺都可 三祖罗浮灿 四祖蕲春信 五祖东山忍 六祖曹溪能 七祖(南岳让 青原思) 八祖(马祖一 石头迁) 九祖(百丈海 药山俨) 十祖(云岩晟 黄檗运 首建沩仰宗沩山佑) (单传十一开宗第一)祖(洞山价 临济玄 仰山寂) 二祖(曹山寂 兴化奖 云居膺) 三祖(南院颙 同安丕) 四祖(风穴沼 凤栖志) (单传十三开宗一世云门偃)五祖(首山念 梁山观) 六祖(汾州昭 太阳玄) (单传十五开宗第一世法眼益)七祖(石霜圆 投子青) 八祖(杨岐会 芙蓉楷) 九祖(白云端 丹霞淳) 十祖(五祖演 长芦了) 十一祖(昭觉勤 天童珏) 十二祖(虎丘隆 雪窦鉴) 十三祖(归宗华 天童净) 十四祖(华藏杰 鹿门觉) 十五祖(卧龙先 普照辨) 十六祖(径山范 大明宝) 十七祖(仰山钦 王山体) 十八祖(高峰妙 雪岩满) 十九祖(中峰本 万松秀) 二十祖(圣寿长 雪庭裕) 二十一祖(万峰蔚 少室泰) 二十二祖(圣恩持 宝印遇) 二十三祖(东明旵 香严才) 二十四祖(翼善慈 万安严) 二十五祖(高峰瑄 少室改) 二十六祖(金陵瑞 嵩山斌) 二十七祖(龙泉聪 定国从) 二十八祖(圆通宝 嵩少载) 二十九祖(禹门传 宗镜书)
宗统历年世代次第之图
宗统编年凡例
大道之统。归于正宗。正宗之传。统乎大道。故曰宗统。 佛法。宗旨。随机设化。编年。纪事。据实征时。其间纪。注。正。变。一本紫阳纲目。他如五经。孔子家语。诸子。通鉴。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唐鉴。新旧唐书。五代史。十九史。诸史详节。读史管见。续通鉴。皇明通纪诸书。法门文字。如释迦谱。古今佛道论衡。弘明广集。大唐内典。神州塔寺三宝感通录。开元释教录。大唐高僧传。内法传。宋高僧传。历代三宝记。景德传灯录。传法正宗记。佛祖统记。佛祖历代通载。佛祖纲目。圣胄集。五灯会元。指月录。总传灯录。诸家语录。及甄正。辨伪等录。(皆详论道教中事者)皆详考合订。不敢一字私涉臆见。 是编单纪宗统。凡正传宗统者。大书其嗣统示寂之年。昭法化也。支流旁出者。皆不具书。其间参佐宗化。年月有征者。仿先经终义之例。书出处颠末于其寂之年。以彰辅化。诸方拈颂论议。因时阐明宗旨。切要者书之。否则不书。 全提密证。不涉语言。大道真宗。岂存功迹。然有系于法化。有关乎宗统者。皆大书焉。讲律并书。儒道兼摄。昭宗统无外也。国政时事。有关宗统。须参考者。亦附书之。非关宗统者。虽彪炳史传。皆不具书。 凡正传宗统者。书某宗第几世某处祖示寂。而不书名。有谥加谥。非正传宗统者。讲书法师。律书律师。禅则方书禅师。不敢滥也。书寂书名。有谥加谥。应化圣贤。难以格定者。不在此例。来往参承。或称禅师。或单书名者。皆有深意微义具存。非轻率也。有隐而须发者。夹注发明之。 文献俱关。地异时远。无从稽定者。曰阙文。文献并征。因时因事。不能无碍。未敢据定者。曰阙疑。自昔互有异同。至今确实考证者。曰考定。诸子百家别集中。参合可证者。曰别证。文阙献征据实准定。以俟后稽者。曰存考。 迦文开宗垂统。为佛纪。迦叶以至黄檗云岩诸祖。绍统传宗。为祖纪。五宗而后。承宗继统。为宗纪。临济禹门。曹洞宗镜。两祖之下。诸方法化。正在繁衍。宗统未敢遂定。诸方之出处大略。随年编至今康熙己巳。为诸方略纪。以俟后来补定。 法门广大。知见浅近。兹编聊为草创拥簪。岂能遂称成书。搜讨未周。当从补入。大纲细目。不全不合者。仰祈大方宗匠。垂教删定。以永真传。
皇清康熙二十八年岁次己巳佛诞日临济三十四世后学新安沙门释纪荫盘谭 谨述于夫椒祥符之大中堂
宗统编年总论
祥符纪荫曰。盖闻圣王之治天下也。本乎格致诚正。施之修齐治平。尽性践形。事天立命。是以首出庶物。建极乘干。一人有道。万国咸宁。唐虞之化。于变时雍。夏商之间。政刑并用。爰及周衰。道微政弛。人心坏乱。笃生孔孟。明道德以叙[(雪-雨)/粉/大]伦。行仁义而正风俗。汉唐以降。教化不兴。法度是守。渐骛于外。失其本心。又以诸家庞杂。大道支离。程朱出而阐明约束之。圣学虽显。然以为章句致身之涂。鲜见成己成物之士。斯文将丧。叔世何堪。蚩蚩者氓。固不可使之知。而坦坦者道。亦何可不使之由也。夫语大莫载。六合之外。岂可存而不论。语小莫破。圣人岂真有不知能。然而洪荒以前。浑沌先是何状。九州之际。溟渤终于何底。沧桑见见。生死历然。将来世数何终。人物何止。藉曰方圆一气。一气之始。何以弥纶。太极两仪。无极之初。是何境象。性本于天。而天之所以为天。则曰无声无臭至矣。得之有命。而命之所以为命。则曰莫之致而致焉。是岂原始要终。圣贤有所未尽。抑亦察伦明物。变化示于几微。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参赞位育。终日乾乾。大人之所以为大人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各从其类。可与知能。民物之所以为民物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各正性命。保合太和。斯天下之达道也。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人之极致。性命之本源。达大道之体而无殊。尽一心之量而不变者。非智超劫外。行遍寰中。其孰能与于斯乎。惟法王之出三界也。洞彻一心。了明万有。真心本性。一切圆融。天人由行业以分途。善恶从真妄而异趣。心有真妄善恶。而性则纯真至善。真善之名。亦无以加焉。唯心有真妄善恶。是以悟心之真而善者。有四圣焉。谓佛与菩萨。缘觉。声闻。是也。迷心之真而善恶杂糅者。有六凡焉。谓人。天。鬼神。三道。地狱。饿鬼。畜生。三涂是也。人可不言。天则匪一。居须弥山。治四部洲。为四天王天。居人间顶。超日月明。为忉利天。(有三十二天并帝释。为三十三天)此之二天。未离地居。上之。于虚空中。朗然安住。身有光明。日月不及。如是一类。名焰摩天。上升精微。不接下界。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名兜率陀天。更上有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如是等天。未离乎欲。通名欲界。上之有三梵天。(梵众。梵辅。大梵天)名初禅天。上之有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名二禅天。上之。有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名三禅天。上之复有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名四禅天。其间复有五不还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见天。色究竟天。以上诸天。未离形色。通名色界。上之。复有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如是等天。无业果色。名无色界。天之次复摄十种仙。一地行仙。二飞行仙。三游行仙。四空行仙。五天行仙。六通行仙。七道行仙。八照行仙。九精行仙。十绝行仙。仙之与天。迥然不同。仙以人身而恋长生。处海山岛。天则福德化生。自在无碍。上品之仙。不能及下品之天。是皆不了真心。随业妄报。不值佛化。沉溺长途者也。鬼神多门。各以业报。受生其中。因为善而夹杂妄缘。正直聪明之士。忠孝节义之流。未证真常。皆为业苦。复有修罗。四趣所摄。(谓天。人。鬼。畜)因多嗔业。致感斯伦。三涂则随三业。(贪嗔痴)轻重以受报。杳杳昏衢。谁从拯救。匪佛垂慈。少能脱苦。此之六凡。皆迷一心。致趋多报。天之与人以福德殊。非真谓苍苍茫茫。高而无极。不识不知也。声闻因修四谛。(苦。集。灭。道)见道。缘觉谓觉十二因缘。(无明缘行等)证道。此二圣流。自了生死。不能利他。菩萨则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万行。广度众生。名为大乘。圆满行解。具证三身。(法报化)尽妙觉性。成无上道。斯名为佛。佛者觉也。先知先觉。遍满十方。非一非异。不可思议。释迦文佛。则此娑婆之化身也。通一化土。总摄世界。则三千大千。通一寿量。点尽尘墨。尚无穷无尽。阎浮洲乃大千界之一。八十年适因减劫之时。(此界为南阎浮洲。佛世寿七十九年)降生兜率。示道成也。见处王宫。示尊胜也。脱屣世荣。示世苦也。因睹生老病死等事出家。示世无常也。出家苦行。示真修实证也。降魔。示正能摧邪也。成道。示证本有也。三七思维。示妙法难喻也。渐说三乘。曲垂方便也。五戒十善。以接人天。随其欲乐也。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开发大机。广相成就也。四摄法。慈摄无遗也。四悉檀。三根等度也。四十九年。说法十二部。随机接引也。末后拈花付嘱。密传心印也。佛之出世。唯欲人人共了此心。心之知见。万别千差。非以正法印印之。则不契圆宗。皆非了悟。此正法印。离言说相。唯证乃知。此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也。如来说法。一则教通。一则宗通。教乃言诠。宗则大意。的的大意。直指人心。见性忘言。当下成佛。此宗传自迦叶。以及阿难。西天二十八世。历历传持。光昭正眼。列皆法身大士。应世宣化。传达摩氏。以般若智光。运照东震。遂躬航海。达于梁朝。由梁历魏。止于少林。面壁九年。直接二祖。传至曹溪。分为南岳。青原。南岳青原。后复分为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五宗。一华五叶。二桂昌昌。沩仰。云门。法眼。三宗。不数传而止。唯临济曹洞。传至于今。阐佛真宗。宣扬法化。单提向上。不涉功勋。以心印心。初无剩迹。真传正脉。递代相承。宗统昭然。历年可按。用是远溯迦文降神之年。当此土周昭王甲寅之岁。以及于今。二千余年。正续大法。方来未艾。谓之宗统编年。以见佛法大意。不离时节因缘。世出世间。皆与时为消长。约而论之。如春夏秋冬。互相成就。造化之妙。无能名焉。是知佛与圣人。设化不同。其归则一。悟心之士。各各契真。触途之流。往往成滞。是自过咎。于佛何尤。又以宗门施设。觑捕无从。铁壁银山。攀仰莫及。棒喝交加。宾主历然。黑白未分。正偏宛尔。真符密印。唯真子得之。不在常山。大吼雄威。非狮儿当之。鲜不脑裂。纤毫不隔。天地悬殊。入此门中。莫存知解。顺行逆用。一一皆我真机。圣见凡情。彼彼谁能测识。非此宗眼难瞒。岂不浑同魔异。宗苟通也。千途异辙。入密室以消融。妙药神针。起膏肓于瞑眩。依时垂范。逐类行慈。功孰大焉。用斯伟矣。合而言之。佛之所谓自觉。儒之所谓明明德也。佛之所谓觉他。儒之所谓亲民也。佛之觉行圆满。儒之在止于至善也。佛儒之修证同也。佛之清净法身。即天命之性也。佛之圆满报身。即率性之道也。佛之千百亿化身。即修道之教也。其体用同也。但浅深大小。在造其极。与未尽其量耳。施之治世。治不离世。故吾儒之道。不外庶物之间。而圣人就易就近。以裁成乎过与不及。而适于时中。圣人之所以为圣也。施之出世。出不离世。故我佛之教。不出一心之外。而宗师当前。当处。以指示其本所固有。而归于无得。宗师之所以为宗也。不离世而治世。道无在而无不在也。不离世而出世。道无不在而无在也。故曰。时也。明乎时。而权实通焉。明乎时。而本末贯焉矣。
宗统编年别问
问曰。洪荒以前。浑沌先是何状。九州之际。溟渤终于何底。世数何终。人物何止也。祥符曰。虚空无边。却数无量。世界无尽。不可思维。讵能拟议。劫之长短。界之胜劣。皆随心所见。心所种种成就。今就一劫一世界而言。劫之为言时数也。即世也。界之为言方位也。众生为情界。正报也。方位为器界。依报也。凡界总成住坏空为一大劫。谓之世界。二十小劫成。二十小劫住。二十小劫坏。二十小劫空。一增一减而成小劫。积八十小劫而成一大劫。劫初人寿皆八万四千岁。身有神光。日月未出。人寿减至二万岁时。迦叶佛出世。人失神光。日月出照四天下。今世史所称盘古洪荒三皇。各一万八千岁。考其时乃迦叶佛之后。第九小劫之末减矣。所云混沌者。乃身光初失。日月未出之时。非真天地开辟也。详见佛纪中。世界无尽。佛智乃知。今就娑婆世界而言。此世界在华藏庄严世界海中。华藏海中央。有香水海。名无边妙华光。出一莲华。持一世界种。名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中列二十重佛刹。(刹土即界也)其第十三重为娑婆世界。毗卢遮那佛之报土。释迦文佛其分身。娑婆世界仅当一世界种十九分之一。释迦化土有百亿须弥。百亿四天下。仅当娑婆界微尘数之一。然华藏庄严世界海。特微尘数世界海中之一海耳。此无尽世界海。悉依虚空。虚空在大觉中一浮沤耳。故楞严经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又曰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于太虚。世界如此广大。心量如是包容。故曰。法界量同太虚。众生心智自小。人第知肉团之心。藏于方寸腔中。而抑知性体之心。圆摄无尽边际乎。须弥(梵语。此云妙高)山深入大海八万四千由旬。(梵语此云限量也四十里为一由旬)高出大海八万四千由旬。四方面各为一天下。谓一大部洲。四方为四天下。四大部洲。各一天王统摄。为四王天。人失神光之后。世间黑暗。日月天子。从四天出见。绕须弥山腰。周行照一四天下。诸星宿佐之。便有昼夜。须弥山顶为忉利三十三天。以次而上。有夜摩天。兜率天。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此名一世界。帝释为忉利天主。今道教所称玉皇是也。如此一千世界。一千日月。一千须弥山。一千四天下。一千四天王天。一千三十三天。一千夜摩天。一千兜率天。一千乐变化天。一千他化自在天。一千梵世天。总为第二禅天所覆。名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百万日月。百万须弥山。百万四天下。乃至百万梵世天。一千二禅天。总为第三禅天所覆。名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百亿日月。百亿须弥山。百亿四天下。乃至百亿梵世天。百万二禅天。一千三禅天。总为第四禅天所覆。名大千世界。(亿有四等一以十万为亿二以百万为亿三以千万为亿四以万万为亿今言百亿者以千万为亿也)此大千世界。为一化佛世界。当娑婆界微尘数之一。大海之下为金轮。坚八万四千由旬。金轮之下复水轮。深六十八百千由旬。水轮之下为风轮所摄持。其风轮量广六万八十俱胝。(梵语此云百亿)风轮之下。乃依空轮。而凝然静住。空无所依。结业成熟。世界前后左右上下。十方次第安住。围绕周匝。四大部洲。为南阎浮提洲。又云赡部。即此土是。人寿减后。增至二万岁时。有铁轮王出。治一南洲。东弗于逮(此云胜身)洲。人寿增至四万岁时。有铜轮王出。治东南二洲。西瞿耶尼(此云牛贺)洲。人寿增至六万岁时。有银轮王出。治东西南三洲。北郁单越(此云胜处)洲。此洲人与长寿天报等。人寿增至八万四千岁时。有金轮王出。治东西南北四大部洲。皆有大威力。十善治世。地居天子。治一国为粟散王。九州溟渤。此一国土界也。此世界之略也。详具华严经中。佛住正觉世间为法界。圆周太虚。无欠无余。法界参合世界。为四法界。谓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如来法身。居常寂光。为法性净土。亦遍微尘。依于山河大地色相之土凡圣同居。事理交互。不即不离。入四种法界。而摄化众生。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岂曲士之可谈。凡夫之能信哉。积刹那呼吸而成时。积时成日。积日成月。积月成岁。积岁成劫。为增。渐损为减。劫减坏时。有大小三灾。劫减时。有小三灾。人寿减至三十岁时。天不降雨。地大亢旱。草菜不生。思欲见水。尚不可得。何况饮食。人民饥馑而死殆尽。为饥馑灾。人寿减至二十岁时。疾疫大行。种种诸病。染者皆死。死亡殆尽。为疾疫灾。人寿减至一十岁时。人怀斗诤。见即相戕。手执草木。即成兵仗。杀害无遗。为刀兵灾。大三灾者。劫欲坏时。有七日出见。大地山裂。四海水消。千世界及初禅天。皆悉火炽。洞然无余。为火灾。初禅天已下。七番火灾之后。世界复成。又于坏劫之时。降澍大雨。滴如车轴。地下水轮。涌沸上腾。大千世界。至二禅天。水皆漂荡。如水消盐。坏尽无余。为水灾。二禅天已下。七番水灾之后。又经七番火灾。世界复成。又于坏劫之时。从下风轮。有猛风起。名毗岚风。三千大千世界。上至三禅天。悉皆飘散。如空扬尘。为风灾。此大三灾。世数人物之终始也。问曰。儒释之体用修证既同。所以造极而未尽其量者。可得闻乎。祥符曰。法界皆一心所见。儒释之修证体用。不出一心。此心无二。岂得不同。大同之原。在于无我。凡夫执我。不达本心。圣人无我。能尽此性。此性尽处。即浅可以资深。无小而不具大。实无极之可造。量之可尽。佛教摄化十方。融通三世。十方三世。一念全该。如来智入三世而无来往。身于十方成等正觉。修行三大阿僧祇劫。誓度一切众生。尽法界性。佛圆证焉。儒教圣人。以道治世。适可而止。致位育于中和。能参赞乎天地。平常之理。只在时中。喜怒哀乐未发之时。中体原无十方三世之隔。子臣弟友皆道之际。和气岂有我人众生之分。儒教圣人。盖世间之佛也。佛盖出世间之圣人也。人在世间。尽圣人之道。尚何处而非佛哉。人出世间。尽佛之道。尚何处而非圣人哉。此心原一体也。此道斯一贯焉。造极而未尽量。悟彻此心。当自知之耳。问曰。世间三教并称。然乎否乎。祥符曰。率性之谓道。道也者。吾性体之一条通畅大路也。此通畅大路。一任东西南北。各适其适。而归家者自罢问程。老聃庄列诸子。皆已腾身千仞之上。徘徊瞻顾此大路。欲人不昧南北东西。而自尚不能不滞迹于南北东西焉者也。大士摄化。多密乘权。老聃庄列诸子。当世相纷争。人心轇轕之际。而以清净旷达之言荡涤之。亦如人病热恼。而医者下一服清凉散也。其有功于世教人心孰大焉。读其书得其大意。俱可就路还家。守其言执其知解。只自迷方小歇。若也荡平南北东西。豁然一条通畅大路。弥贯十虚。见前无隔。则步步踏佛阶梯。时时诞登道岸。何教之有三。然之与否乎。问曰。西竺九十六种外道。及此土诸异端。何也。祥符曰。心外有法。谓之外道。心外有法。则不达本心。诸见横生。谓断见。世间一切皆归断灭也。常见。世间一切长久不灭也。亦断亦常见。世间一切亦断灭。亦恒常也。非断非常见。世间一切。亦非断灭。亦非恒常也。此四种见。单复参错之有六十四种。西天竺修道者。不悟自心。妄自窥测。各执一见。与道相背。所以谓之外道。如南北东西。各争一路。而不达通畅十虚之当前大路也。此种外道。一经点拨。多有当下知归者。至于异端远离道路。别寻蹊径。多以小术小数。簧惑于人。有堕其云雾。而不知非者。由不识本心。不逢良导故也。世尊初学道时。亦先历试邪法。然知非即舍。乃证菩提。广以大乘而为度脱。若执吝不悔。将来难于救度。如来说为可怜悯者。问曰。即以佛教言。有讲有律。今皆并行。何以称宗统而编年也。祥符曰。道之在人心。如水然。水散流为四渎百川。而朝宗于海。四渎百川之水。归海而成一味海者。四渎百川之宗也。故言海。而四渎百川之水统之矣。今夫道一也。而弘道之迹不一。曲顺机宜随时施设。其立法也。必有所宗。久而日沦于迹。渐失其宗。如水泛滥横行。而以邻国为壑者有之矣。此宗之不明。无以统之也。宗统创述。必征乎时。因时明宗。大统斯在。是以释迦文佛雪山成道之时即欲一切众生。同证此道。而观机垂慈。遂有四十九年之教。其教也。一音演说。一一皆宗。而众生随类得解。失佛本怀。故于灵山一花拈出。全体付授迦叶。四十九年之大宗。昭然揭日月而中天之统垂于后。唯法身大士。能契此宗。传持密护。具体而微者。有演佛之经以为教焉。有奉佛之仪以为律焉。其始也皆宗之所摄。而其渐也究妙失宗。遂支离之。教忘其为诠宗之言。律忘其为表宗之行。饮水分河。统斯涣矣。时移世异。隐显微茫。甚而清浊泾渭。溟涬河汉。统斯淆矣。此皆宗统不明。年历无征。以致考信无从。滔滔天下。徒深望洋之叹也。佛祖圣贤。以及诸子百家之道。不外一心。心之全体。圆澄如海。性海湛然。支流遍注。圆湛性海。妙极一心。遍注支流。散周法界。今之画佛祖圣贤及诸子百家而区别之者。是不曾体究此心量之到极则处。喻犹观水者只观其澜。而未溯其源。若体究此心量之到极则处。则佛祖圣贤诸子百家。归源又岂有二乎。诚能溯源于海。而万派千波之回澜自消释矣。今以性海之大宗。统心源之流注。汇四渎百川而循流知源。一滴全潮。初无二水。杯盎沟涔。江淮济泗。水无不在。即海无不在也。在在明宗。法法统摄。编年考实。质之今古而无疑。百世以俟后起而不惑。宁有教律之不融。儒释之不合哉。问曰从上说法不说心。言道不言性。宗门中事。不贵说破。今论列亹亹。岂不令人目为知解宗徒乎。祥符曰。从上无所谓法也。所说之法。因时而已。佛初说华严时。岂非称性而谈。直示心体。无如众生之不能领会也。乃不动觉场而游鹿苑。因而说四谛法。说十二因缘法。说种种六波罗蜜法。四十九年之间。所说之法。岂有他哉。皆欲众生了悟此心。修证此心而已。悟证此心。方复本性。末后拈花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明。微妙法门。又付法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是佛不但不说心。亦并不说法也。文殊请佛再转法轮。佛咄曰。文殊谓吾曾转法轮耶。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尽垢除光始见。心法双亡性即真。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二祖觅心。了不可得。与安心竟。后来三拜。依位而立。得祖之髓。佛佛祖祖。道岂有二乎哉。六祖从无住生心得悟。于五祖言下。见自本性。开东山法门。大阐般若。未尝不直示人明心见性也。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众生妄缘夹杂。知见横生。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未能洞彻心性。先于心性上。想念纷驰。意识卜度。是以祖师为之直截根源。全提向上。曹溪拈出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南岳融为无相三昧。五宗建立。设大法药。以治方来。名言断。理路绝。欲人于拟议思量。圣见凡情不到处。命根大死一回。然后却活转来。有自由分。重着精彩。深入宗旨堂奥。方可入泥入水。为人解粘去缚。使一切人得大受用。一切法得大自在。否则坐在洁净地上击石火。闪电光。久久只成得个自了汉。以不透从上大法。单明空劫。不明目前。头尾不得相称也。传至今日。依稀彷佛者。掠得些小光影倚。一棒一喝为躲身计。将麻三斤。乾矢橛等。古德机缘。扭抳扯合。聊略成语。谓之为法。机昧终始。而瞒盰儱侗者。正自不少也。指迷途者引之归家。救飘堕者令其到岸。今何时哉。从上来事。将草昧矣。而不明揭之以性体心宗。表系之以法脉纲要。将来大事因缘。荒沉坠于地矣。区区几句。长语闲言。能令开佛知见。存祖血脉乎。苟明自心。见本性。透彻宗旨。说破不说破。药出金瓶。为救病也。执药成病。谁之过欤。今之硬作主宰。法见未亡者。恐望知解宗徒。十步五步耳。汝若知时节。吾宁复再三哉。问曰。心宗无二。佛祖圣贤。诸子百家。既同此心。何以佛法人难信向也。祥符曰。心体喻如虚空。宿障喻如浮云。浮云能蔽虚空。宿障能覆心体。浮云不蔽。则虚空廓然。宿障不覆。则心体自见。宿障不出二种。谓理与事。智者宿习慧业。多为理障。凡夫习近见闻。多为事障。佛法除破理事二障。与众生初心不合。是以遽难信受。然长空万古。浮云一时。真性本觉。理事之障。岂终碍也。时至理彰。良俟因缘耳。荫初习邹鲁学时。偶见佛经。窃疑曰。使佛果索隐行怪。欺世矫异之徒。亦何能使天下后世。敬奉如此。若非矫妄。则其言字字不虚。如经所说。可不信受。因决志出家。渐入渐深。愈远愈近。今而知世之疑议佛者。皆犹是最初习邹鲁学时见解也。世岂有饥而见粒食不餐。寒而逢布帛不服者。未之有也。佛法之为益于人。甚于菽粟布帛。而众生旷劫饥虚。法身冻馁。幸值良缘。信受无庸缓矣。问曰。佛经祖录。亦浩瀚矣。今诸方出处。亦繁多矣。如编年所载。不挂一漏万乎。祥符曰。唯唯否否。经录浩瀚。明其大意。而浩瀚可括以精微。出处繁多。举其大端。而诸凡亦何能详尽。孔子作春秋。微辞隐义。时措时宣。拨乱反正而已。二百四十二年之间。列国之事。止于斯乎。兹编聊存宗统大意云耳。诸方出处事迹煌煌。今古不能磨没者。自有其录行世。挂漏之失。愚何知焉。纪荫博地凡夫。荒田小草。三毒未除。二严全缺。见未窥于圣贤。而敢测度圣贤。识未达于今古。而辄衡量今古。愚昧之罪。方自深于惭皇。流通之缘。宁人必其信向。所冀佛祖慈光。不遗圭窦隙影。宥狂妄之多愆。悯颛蒙之一念。野干半偈。帝释翘勤。私陀一经。轮王给侍。毋以人废。幸将量容。谨矢十愿微忱。仰祈十方昭鉴。一愿三途拔苦。慈悲所缘。缘苦众生。菩提所度。度尽法界。今兹宗统编年中所述。自贤劫第四尊释迦文佛以下。西天东土列代祖师。及诸方见坐道场。名山说法诸大善知识。凡为佛祖善知识慈心道念所普摄之众生。暨十方五浊。已造逆恶重罪。谤毁三宝。堕大邪见。见在三途苦趣中受报者。皆承佛祖善知识慈悲心菩提心。光明之所照注。而一念回光。当下拔苦。拔苦之后。皆修正道。永灭三涂。同成佛果。二愿九界齐资。未登佛地。皆有见障。已极圆乘。方为量周。尽十方际。见在圣凡。居菩萨乘者。在缘觉声闻位者。在天仙籍者。生人伦中者。及滞鬼神修罗趣。堕异类旁生者。皆圆彻一心。进修万行。直趋宝所。不恋化城。无余涅盘。一时灭度。妙庄严路。不涉轮回。大解脱门。齐登觉岸。三愿普忏罪愆。悟心之士。习气未除。含识之流。无业不造。况自无始以来。直是等虚空际。债实积于多生。报岂逃乎永劫。从今一念。达本性空。烁重霾于烈日。扇猛焰乎清风。凡有罪业。无不消融。纵属冤愆。俱相解释。清净光明。方处处以无碍。道场佛国。祈步步以先登。四愿同修福慧。佛为世尊。以其两足。道本大备。岂可偏枯。痴报终沉。狂华难果。行解未能相应。理事何以无碍。从今一切。皆发大心。刹刹尘尘。身心奉重。时时处处。正念见前。三身四智以齐彰。六度万行而普摄。五愿共证菩提。本觉之性。生佛无殊。圆证之时。古今一致。直下一心顿悟。当前万法圆该。生西方而成自性之弥陀。觐兜率而补吾心之弥勒。居娑婆而见住世之迦文。新新作佛。处处成道。无三世去来之分。无彼此自他之别。帝网光舒。宝灯焰照。六愿护持正法。智光常照。则迷途不昧。正法住世。则邪见不兴。龙华正法住世。年数久长者。慈氏旷劫果纯。众生熏修根熟也。今佛正法。住世仅五百年者。时当减劫。五浊障深也。今当末后又逾五百年斗诤坚固之时。解脱禅定。既如角中之麟。多闻塔庙。亦等星中之月。正法护持。亦甚难事。然般若智光。运照未息。大乘气象。隐跃犹存。微言未堕。大旨堪寻。即今宗脉之传持。庶令慧命以接续。所愿持护。以永真机。头目髓脑。当不靳于爱怜。屏障金汤亦何辞乎捍卫。韦天之杵。摧魔孽以无遗。梵释之香。熏人天而普利。七愿消融诸见。法性波澜。谁谓涅盘易晓。识情畛域。方知差别难明。魔子披缁。每每狮虫自食。明眼落井。往往蛙沸争鸣。各立籓篱。时分墙堑。儒指佛老为异端。释藐天人为凡界。道流昧昧。妄指青牛度关。释氏区区。欲与玄门角胜。甚至一室之内。矛盾互施。太虚之中。涂割交受。此皆一时之见。偶有差殊。因而多种之门。谬开同异。岂知佛身充满法界。无非赴感随缘。心体圆摄十方。总是分光散影。三清乃觉皇示见。老君是迦叶东来。大士利生。由净土而肇诞羲农。圣人教世。隐儒童而应生孔孟。世人岂能遂信。古佛岂其我欺。即老即释。即释即儒。道并行而不悖。法并化以相资。两掌何嫌于十指。阖户原属乎一家。到极归宗。一切平等。诸方旗鼓。毋闪烁以崩腾。大匠斧斤。贵引绳而正直。贬剥提持。楔出空中之楔。慎弗橛系枯桩。称扬赞叹。空印镜里之空。何须泥摹死迹。额手斯时。会心千古。八愿树立真宗。真宗淡薄无五味盐酱之可染指沾唇。而希取一餐者望崖退矣。所以面壁老人。折齿受毒。古德云。若欲举扬宗旨。法堂前草深一丈。今之浩浩。不道无禅。然谓之树立真宗。则太远在。从今稽首。仰祝真师。说真法。行真道。毋徇世缘而乘从上。仰山乘愿。不遗风穴以涕零。大慧秉公。直指杨歧之正脉。九鼎单丝。大地含灵命脉所系。万年一念。千秋凡圣统绪斯存。九愿帝道遐昌。圣皇统驭。
当今天子即如来。盛世昌期。见在太平真乐土。仁风荡荡。尽率土以同文。至治巍巍。摄三教而无外。振古之化。未若兹也。居今之时。不其盛欤。无疆有庆。历劫石而难穷。不朽无为。数尘墨而何限。永为众生。长延覆帱。十愿法轮常转。法住法位。世相常住。天地位。万物育。中和霶霈以周流。为臣忠。为子孝。君父安乐而悦豫。各安其生。各遂其所。世间之法轮常转也。法无定相。遇缘起宗。三世炽然。说无间歇。微尘毫端小大见量。出世间之法轮以常转也。凡属见闻觉知。无不明心见性。风柯月渚。孰倦流传。水鸟树林。时资道妙。以兹十愿。尽世未来。见闻随喜。俱结佛法之缘。赞助修行。具证真常之果。伏惟三宝。咸赐证明。俯及四生。同承摄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