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典籍 少室六门

小室六门

第一门心经颂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智慧清净海。理密义幽深。波罗到彼岸。向道祇由心。 多闻千种意。不离线因针。经花糸一道。 万劫众贤钦。

观自在菩萨。

菩萨超圣智。六处悉皆同。心空观自在。无阂大神通。 禅门入正受。三昧任西东。十方游历遍。 不见佛行踪。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六年求大道。行深不离身。智慧心解脱。达彼岸头人。 圣道空寂寂。如是我今闻。佛行平等意。 时到自超群。

照见五蕴皆空。

贪爱成五蕴。假合得为身。血肉连筋骨。皮里一堆尘。 迷徒生乐着。智者不为亲。四相皆归尽。 呼甚乃为真。

度一切苦厄。

妄系身为苦。人我心自迷。涅槃清净道。谁肯著心依。 阴界六尘起。厄难业相随。若要心无苦。 闻早悟菩提。

舍利子。

达道由心本。心净利还多。如莲华出水。顿觉道源和。 常居寂灭相。智慧众难过。独超三界外。 更不恋娑婆。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与空一种。未到见两般。二乘生分别。执相自心谩。 空外无别色。非色义能宽。无生清净性。 悟者即涅槃。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非空空不有。非色色无形。色空同归一。净土得安宁。 非空空为妙。非色色分明。色空皆非相。 甚处立身形。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受想纳诸缘。行识量能宽。遍计心须灭。我病不相于。 解脱心无碍。破执悟心源。故云亦如是。 性相一般般。

舍利子。

说舍论身相。利言一种心。菩萨金刚力。四相勿令侵。 达道离人执。见性法无音。诸漏皆总尽。 遍体是真金。

是诸法空相。

诸佛说空法。声闻有相求。寻经觅道理。何日学心休。 圆成真实相。顿见罢心修。迥然超法界。 自在更何忧。

不生不灭。

卢舍清净体。无相本来真。如空皆总遍。万劫体长存。 不共皆不著。无旧亦无新。和光尘不染。 三界独为尊。

不垢不净。

真如越三界。垢净本来无。能仁起方便。说细及言粗。 空界无有法。是现一轮孤。本来无一物。 岂合两般呼。

不增不减。

如来体无相。满足十方空。空上难立有。有内不见空。 看似水中月。闻如耳畔风。法身何增减。 三界号真容。

是故空中。

菩提不在外。中闻觅也难。非相非非相。量测失机关。 世界非世界。三光照四天。本来无障阂。 甚处有遮栏。

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色本来空。无受意还同。行识无中有。有尽却归空。 执有实不有。依空又落空。色空心俱离。 方始得神通。

无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无自性。随相与安排。色分缘声响。人我舌诙谐。 鼻或分香臭。身意欲情乖。六处贪爱断。 万劫不轮回。

无色声香味触法。

证智无声色。香味触他谁。六尘从妄起。凡心自惑疑。 生死休生死。菩提证此时。法性空无住。 只恐悟他迟。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六识从妄起。依他性自开。眼耳兼身意。谁肯自量裁。 舌鼻行颠倒。心王却遣回。六识中不久。 顿悟向如来。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十二因缘有。生下老相随。有身无明至。二相等头齐。 身尽无明尽。受报却来期。智身如幻化。 急急悟无为。

无苦集灭道。

四谛兴三界。顿教义分明。苦断集已灭。圣道自然成。 声闻休妄想。缘觉意安宁。欲知成佛处。 心上莫留停。

无智亦无得。

法本非无有。智慧难测量。欢喜心离垢。发光满十方。 难胜于前现。远行大道场。不动超彼岸。 善慧法中王。

以无所得故。

寂灭体无得。真空绝手攀。本来无相貌。权且立三檀。 四智开法喻。六度号都关。十地三乘法。 众圣测他难。

菩提萨埵。

佛道真难识。萨埵是凡夫。众生要见性。敬佛莫心孤。 世间善知识。言论法细粗。顿悟心平等。 中间有相除。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般若言智慧。波罗无所依。心空性广大。内外尽无为。 性空无碍辩。三界达人稀。大见明大法。 皆赞不思议。

心无挂碍。

解脱心无阂。意若太虚空。四维无一物。上下悉皆同。 来往心自在。人法不相逢。访道不见物。 任运出烦笼。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生死心恐怖。无为性自安。境忘心亦灭。性海湛然宽。 三身归净土。八识离因缘。六通随实相。 复本却还源。

远离一切颠倒梦想。

二边纯莫立。中道勿心修。见性生死尽。菩提无所求。 身外觅真佛。颠倒一生休。静坐身安乐。 无为果自周。

究竟涅槃。

究竟无生性。清净是涅槃。凡夫莫测圣。未到即应难。 有学却无学。佛智转深玄。要会无心理。 莫著息心源。

三世诸佛。

过去非言实。未来不为真。现在菩提子。无法号玄门。 三身同归一。一性遍含身。达理非三世。 一法得无因。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智深难测。慧解广无边。无上心正遍。慈光满大千。 寂灭心中巧。建立万馀般。菩萨多方便。 普救为人天。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般若为神咒。能除五蕴疑。烦恼皆断尽。清净自分离。 四智波无尽。八识有神威。心灯明法界。 即此是菩提。

是无上咒。

无上称最胜。拔济为群迷。摩诃三界主。愿广起慈悲。 能顺众生意。随流引化迷。人人起彼岸。 由我不由伊。

是无等等咒。

佛道成千圣。法力更无过。真空灭诸有。示现化身多。 来为众生苦。去为世间魔。劫石皆归尽。 唯我在娑婆。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佛愿慈心广。世世度众生。弘法谈真理。普劝急修行。 回心见实相。苦尽见无生。永息三恶道。 坦荡乐里里。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故说真如理。未悟速心回。六贼十恶灭。魔山合底摧。 神咒除三毒。心花五叶开。果熟根盘结。 步步见如来。

即说咒曰羯谛羯谛波罗羯谛波罗僧羯谛菩提萨婆诃。

羯谛本宗纲。扶机建法幢。如来最尊胜。凡心莫等量。 无边无中际。无短亦无长。般若波罗蜜。 万代古今常。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第二门破相论

问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当修何法。最为省要。答曰。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

问曰。何一法能摄诸法。答。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而始生。及伐树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省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道。则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问。云何观心称之为了。答。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四大五阴本空无我。了见自心起用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者染心。此二种心法界自然。本来俱有。虽离假缘。合互相待。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若随染心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沈沦三界。受种种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佛性者即觉性也。但自觉觉他。觉智明了。则名解脱。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因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涅槃之果。因此而成。如是观心。可名为了。

问。上说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觉为根。未审无明之心以何为根。答。无明之心。虽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及恒河沙众恶。皆因三毒。以为根本。其三毒者。即贪嗔痴是也。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诸恶。犹如大树。根虽是一。所生枝叶其数无边。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诸恶业。百千万亿。倍过于前。不可为喻。如是三毒心。于本体中。应现六根。亦名六贼。即六识也。由此六识出入诸根。贪著万境。能成恶业。障真如体。故名六贼。众生由此三毒六贼。惑乱身心。沉没生死。轮回六趣。受诸苦恼。犹如江河。因少泉源。涓流不绝。乃能弥漫。波涛万里。若复有人断其本源。即众流皆息。求解脱者。能转三毒为三聚净戒。转六贼为六波罗蜜。自然永离一切苦海。

问。六趣三界广大无边。若唯观心。何由免无穷之苦。答。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业轻重。受报不同。分归六处。故名六趣。

问。云何轻重分之为六。答。众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轻趣。云何三轻趣。所谓迷修十善。妄求快乐。未免贪界。生于天趣。迷持五戒。妄起爱憎。未免嗔界。生于人趣。迷执有为。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罗趣。如是三类。名三轻趣。云何三重趣。所谓纵三毒心。唯造恶业。堕三重趣。若贪业重者。堕饿鬼趣。嗔业重者。堕地狱趣。痴业重者。堕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轻。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即得解脱。

问。如佛所说。我于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勤苦。方成佛道。云何今说唯只观心而制三毒即名解脱。答。佛所说言。无虚妄也。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汉名不可数。此三毒心。于中有恒沙恶念。于一一念中。皆为一劫。如是恒沙不可数也。故言三大阿僧祇。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盖。若不超彼三大恒沙毒恶之心。云何名为解脱。今若能转贪嗔痴等三毒心。为三解脱。是则名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说。遂言成佛尘劫。斯岂不疑误行人退菩提道。

问。菩萨摩诃萨。由持三聚净戒。行六波罗蜜。方成佛道。今令学者唯只观心。不修戒行。云何成佛。答。三聚净戒者。即制三毒心也。制三毒心成无量善聚。聚者会也。无量善法普会于心。故名三聚净戒。六波罗蜜者。即净六根也。胡名波罗蜜。汉名达彼岸。以六根清净不染六尘。即是度烦恼河。至菩提岸。故云六波罗蜜。

问。如经所说。三聚净戒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今者唯言制三毒心。岂不文义有乖。答。佛所说经是真实语。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因中修行时。为对三毒。发三誓愿。断一切恶。故常持戒。对于贪毒。誓修一切善。故常习定。对于瞋毒。誓度一切众生。故常修慧。对于痴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种净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诸恶消灭。名之为断。诸善具足。名之为修。以能断恶修善。则万行成就。自他俱利。普济群生。名之为度。故知所修戒行不离于心。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故经云。心垢则众生垢。心净则众生净。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三聚净戒自然成就。

问。如经所说。六波罗蜜者。亦名六度。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今言六根清净。名波罗蜜者。何为通会。又六度者。其义如何。答。欲修六度。当净六根降六贼。能舍眼贼。离诸色境。名为布施。能禁耳贼。于彼声尘。不令放逸。名为持戒。能伏鼻贼。等诸香臭。自在调柔。名为忍辱。能制舌贼。不贪诸味。赞咏讲说。名为精进。能降身贼。于诸触欲。湛然不动。名为禅定。能调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名为智慧。六度者运也。六波罗蜜若船筏。能运众生。达于彼岸。故名六度。

问。经云。释迦如来为菩萨时。曾饮三斗六升乳糜。方成佛道。先因饮乳。后证佛果。岂唯观心得解脱乎。答。诚知所言无虚妄也。必因食乳。然始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种。佛所食者。不是世间不净之乳。乃是真如清净法乳也。三斗者。即三聚净戒。六升者。即六波罗蜜。成佛道时。由食如是清净法乳。方证佛果。若言如来食于世间和合不净之牛膻腥乳者。岂不谤误之甚乎。真如者。自是金刚不坏。无漏法身。永离世间一切诸苦。岂须如是不净之乳。以充饥渴。如经所说。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湿。不食谷麦糠麸。不与特牛同群。其牛身作紫磨金色。言此牛者。毗卢舍那佛也。以大慈悲。怜愍一切。故于清净法体中。出如是三聚净戒六波罗蜜微妙法乳。育一切求解脱者。如是真净之牛。清净之乳。非但如来饮之成道。一切众生若能饮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经中所说。佛令众生修造伽蓝。铸写形像。烧香散花。燃长明灯。昼夜六时。绕塔行道。持斋礼拜。种种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观心。总摄诸行。说如是事。应虚妄也。答。佛所说经。有无量方便。以一切众生钝根狭劣。不悟甚深之义。所以假有为喻无为。若复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言伽蓝者。西国语。此土翻为清净地也。若永除三毒。常净六根。身心湛然。内外清净。是名修造伽蓝。铸写形像者。即是一切众生求佛道也。所谓修诸觉行。彷像如来真容妙相。岂是铸写金铜之所作乎。是故求解脱者。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巧匠。以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以为模楑。镕链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无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谓究竟常住微妙色身。不是有为败坏之法。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铸写真容。凭何辄言功德。又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也。薰诸臭秽无明恶业。悉令消灭。正法香者。其有五种。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转。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自观察。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观照常明。通达无碍。如是五种香。名为最上之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宝香。供养十方诸佛。今时众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于世间沈檀。薰陆质碍之香。希望福报。云何可得乎。又散花者。义亦如是。所谓演说正法。诸功德花。饶益有情。散沾一切。于真如性。普施庄严。此功德花。佛所称赞。究竟常住。无凋落期。若复有人。散如是花。获福无量。若言如来令众生。剪截缯彩。伤损草木。以为散花。无有是处。所以者何。持净戒者。于诸天地森罗万像。不令触犯。若误犯者犹获大罪。况复今者故毁净戒。伤损万物。求于福报。欲益反损。岂有是乎。长明灯者。即正觉心也。觉之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身为灯台。心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智慧明达。喻如灯火常燃。如是真正觉灯。而照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轮。次第相开示。即是一灯燃百千灯。灯灯无尽。故号长明。过去有佛。名曰燃灯。义亦如是。愚痴众生。不会如来方便之说。专行虚妄。执著有为。遂燃世间苏油之灯。以照空室。乃称依教。岂不谬乎。所以者何。佛放眉间一毫相光。能照万八千世界。岂假如是苏油之灯。以为利益。审察斯理。应不然乎。又六时行道者。所谓六根之中。于一切时。常行佛道。修诸觉行。调伏六根。长时不舍。名为六时行道。绕塔行道者。塔者是身也。当修觉行巡绕身心。念念不停。名为绕塔。过去诸圣皆行此道。至涅槃时。今时世人不会此理。曾不内行。唯执外求。将质碍身。绕世间塔。日夜走骤。徒自疲劳。而于真性。一无利益。又持斋者。当须会意。不达斯理。徒尔虚功。斋者齐也。所谓齐正身心。不令散乱。持者护也。所谓于诸戒行。如法护持。必须外禁六情。内制三毒。殷勤觉察清净身心。了如是义。名为持斋。食有五种。一者法喜食。所谓依持正法。欢喜奉行。二者禅悦食。所为内外澄寂。身心悦乐。三者念食。所谓常念诸佛。心口相应。四者愿食。所谓行住坐卧。常求善愿。五者解脱食。所谓心常清净。不染俗尘。此五种食名为持斋。若复有人。不食如是五种净食。自言持斋。无有是处。唯断于无明之食。辄作解者。名为破斋。若亦有破。云何获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皆为诸恶。贪欲恣情。不生惭愧。唯断外食。自为持斋。必无是处。又礼拜者。当如法也。必须理体内明。事随权变。会如是义。乃名依法。夫礼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谓恭敬真性。屈伏无明。名为礼拜。若能恶情永灭。善念恒存。虽不理相。名为礼拜。其相即法相也。世尊欲令世俗表谦下心。亦为礼拜。故须屈伏外身。示内恭敬。觉外明内。性相相应。若复不行理法。唯执外求。内则放纵贪痴。常为恶业。外即空劳身相。诈现威仪。无惭于圣。徒诳于凡。不免轮回。岂成功德。

问。如经说言。至心念佛。必得往生西方净土。以此一门。即应成佛。何假观心。求于解脱。答。夫念佛者。当须正念。了义为正。不了义为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到彼哉。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也。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了如是义。名之为念。故知念在于心。非在于言。因筌求鱼。得鱼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称念佛之名。须知念佛之道。若心无实。口诵空名。三毒内臻。人我填臆。将无明心。向外求佛。徒尔虚功。且如诵之与念。义理悬殊。在口曰诵。在心曰念。故知念从心起。名为觉行之门。诵在口中。即是音声之相。执外求理。终无是处。故知过去诸圣所修念佛。皆非外说。只推内心。心即众善之源。心为万德之主。涅槃常乐。由真心生。三界轮回亦从心起。心是出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关津。知门户者岂虑难入。识关津者何忧不通。

问。如温室经说。洗浴众僧。获福无量。此则凭于事法。功德始成。若为观心可相应乎。答。洗浴众僧者。非世间有为事也。世尊尝为诸弟子。说温室经。欲令受持洗浴之法。其温室者。即身是也。所以燃智慧火。温净戒汤。沐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七法。以自庄严。当日比丘聪明上智。皆悟圣意。如说修行。功德成就。俱登圣果。今时众生莫测其事。将世间水。洗质碍身。自谓依经。岂非误也。且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事不相应。云何悟道。若欲身得净者。当观此身。本因贪欲不净所生。臭秽骈阗。内外充满。若洗此身求于净者。犹如洗堑。堑尽方净。以此验之。明知洗外非佛说也。是故假世事。比喻真宗。隐说七事供养功德。其事有七。云何为七。一者净水。二者燃火。三者澡豆。四者杨枝。五者净灰。六者苏膏。七者内衣。举此七事。喻于七法。一切众生由此七法。沐浴庄严。能除毒心无明垢秽。其七法者。一者净戒。洗荡愆非。犹如净水濯诸尘垢。二者智慧。观察内外。犹如燃火能温净水。三者分别。简弃诸恶。犹如澡豆能净垢腻。四者真实。断诸妄想。犹如杨枝能消口气。五者正信。决定无疑。犹如净灰摩身障风。六者柔和。忍辱甘受。犹如苏膏通润皮肤。七者惭愧。悔诸恶业。犹如内衣遮丑形体。如上七法是经中秘密之义。皆是为诸大乘利根者说。非为少智下劣凡夫。所以今人无能解悟。窃见今时浅识。唯知事相为功。广费财宝。多伤水陆。妄营像塔。虚役人夫。积木叠泥。图青画缘。倾心尽力。损己迷他。未解惭愧。何曾觉悟。见有为则勤勤爱着。说无为则兀兀如迷。且贪现世之小慈。岂觉当来之大苦。此之修学。徒自疲劳。背正归邪。谁言获福。但能摄心内照。觉观外明。绝三毒永使销亡。闭六贼不令侵扰。自然恒沙功德。种种庄严。无数法门。一一成就。超凡证圣。目击非遥。悟在须臾。何烦皓首。真门幽秘。宁可具陈。略述观心。说其少分。而说偈言。

 我本求心心自持  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  心生便是罪生时  我本求心不求佛  了知三界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  只这心心心是佛

破相论终

第三门二种入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俱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者。谓四行。其馀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皆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也。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也。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信解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悕惜。达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馀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说偈言。

 外息诸缘  内心无喘  心如墙壁  可以入道  明佛心宗  等无差误  行解相应  名之曰祖

二种入终

第四门安心法门(宗镜及正法眼藏载之)

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则识摄色。迷则色摄识。但有心分别计较。自身现量者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动念处。是名正觉。

问。云何自心现量。答。见一切法有。有自不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自不无。自心计作无。乃至一切法亦如是。并是自心计作有。自心计作无。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见己之法王。即得解脱。若从事上得解者。气力壮。从事中见法者。即处处不失念。从文字解者。气力弱。即事即法者。深从汝种种运为。跳踉颠蹶。悉不出法界。亦不入法界。若以法界入法界。即是痴人。凡有所施为。终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体是法界故。

问。世间人种种学问。云何不得道。答。由见己故不得道。己者我也。至人逢苦不忧。遇乐不喜。由不见己故。所以不知苦乐者。由亡己故。得至虚无。己自尚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

问。诸法既空。阿谁修道。答。有阿谁。须修道。若无阿谁。即不须修道。阿谁者亦我也。若无我者。逢物不生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即心无心。是为通达佛道。即物不起见。名为达道。逢物直达知其本源。此人慧眼开。智者任物不任己。即无取舍违顺。愚者任己不任物。即有取舍违顺。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即一切处无处。即作处无作法。即是见佛。若见相时。即一切处见鬼。取相故堕地狱。观法故得解脱。若见忆相分别。即受镬汤炉炭等事。现见生死相。若见法界性。即涅槃性。无忆想分别。即是法界性。心是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废故非无。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无。即说颂曰。

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抱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安心法门终

第五门悟性论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乃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而成于世尊。三毒者。贪嗔痴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菩萨所行之处也。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经云。无乘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知此人解佛语。经云。五蕴窟宅。是名禅院。内照开解。即大乘门。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是禅定。知心是空。名为见佛。何以故。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于心。名为见佛。舍心不悋。名大布施。离诸动定。名大坐禅。何以故。凡夫一向动。小乘一向定。谓出过凡夫小乘之坐禅。名大坐禅。若作此会者。一切诸相不离自解。一切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禅定力。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不著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处无明为大智慧。无烦恼处名般涅槃。无相处名为彼岸。迷时有此岸。悟时无此岸。何以故。为凡夫一向住此。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离于此彼岸也。若见彼岸异于此岸。此人之心已无禅定。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其迷悟耳。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平等法中。不见凡夫异于圣人。经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大菩萨与诸佛如来行也。若见生异于死。动异于静。皆名不平等。不见烦恼异于涅槃。是名平等。何以故。烦恼与涅槃。同是一性空故。是以小乘人妄断烦恼。妄入涅槃。为涅槃所滞。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槃。涅槃者。涅而不生。盘而不死。出离生死。名般涅槃。心无去来。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诸佛入涅槃者。即是无妄想处。菩萨入道场者。即是无烦恼处。空闲处者。即是无贪嗔痴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凡言一心者。似破瓦石竹木无情之物。若知心是假名无有实体。即知自寂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无。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是知将心学法。则心法俱迷。不将心学法。则心法俱悟。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无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见。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两相俱有生灭。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是名真见。夫真见者。无所不见。亦无所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何以故。无所见故。见无见故。见非见故。凡夫所见。皆名妄想。若寂灭无见。始名真见。心境相对。见生于中。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故心境俱净。乃名为真见。作此解时。乃名正见。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见与不见。俱不见故。解与不解。俱不解故。无见之见。乃名真见。无解之解。乃名真解。夫真见者。非直见于见。亦乃见于不见。真解者。非直解于解。亦乃解于不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无所解者。始名真解。解与不解。俱非解也。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则法皆妄。若法逐于人。则法皆真。是以圣人亦不将心求法。亦不将法求心。亦不将心求心。亦不将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两寂。故常为在定。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心生则真法灭。心灭则真法生。已知一切法各不相属。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属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场。迷时有罪。解时无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无罪。何以故。罪无处所故。经云。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业即为消灭。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槃无生死法。修道之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迷时有佛有法。悟无佛无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夫修道者。身灭道成。亦如甲拆树生。此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念修之。亦不得厌生死。亦不得爱生死。但念念之中。俱不妄想。则生证有馀涅槃。死入无生法忍。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眼不着色。眼为禅门。耳不著声。耳为禅门。总而言之。见色性者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善观色者。色不生于心。心不生于色。即色与心俱是清净。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国。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为体非有非无。在凡即有。在圣即无。圣人无其心。故胸臆空洞。与天同量。心得涅槃时。即不见有涅槃。何以故。心是涅槃。若心外更见涅槃。此名著邪见也。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子。为因烦恼而得智慧。只可道烦恼生如来。不可得道烦恼是如来。故身心为田畴。烦恼为种子。智慧为萌芽。如来喻于谷也。佛在心中。如香在树中。烦恼若尽。佛从心出。朽腐若尽。香从树出。即知树外无香。心外无佛。若树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国土秽恶。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经云。若使国土不净秽恶充满。诸佛世尊于中出。无有此处。不净秽恶者。即无明三毒也。诸佛世尊者。即清净觉悟心也。一切言语无非佛法。若能无其所言。即尽日言而是道。若能有其所言。即终日默而非道。是故如来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离默。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若知时而言。言亦解脱。若不知时而默。默亦系缚。是故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著相。默即是系缚。夫文字者。本性解脱。文字不能就系缚。系缚自来就文字。法无高下。若见高下。即非法也。非法为筏。是法为人。筏者。人乘其筏。即渡非法。则是法也。若以世俗言之。即有男女贵贱。以道言之。即无男女贵贱。是以天女悟道。不变女形。车匿解真。宁移贱称。此盖非男女贵贱。皆由一相也。天女于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于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十二年者。即十二入是也。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言离心无佛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著心相。经云。不见相名为见佛。即是离心相也。离佛无心者。言佛从心出。心能生佛。然佛从心生。而佛未尝生心。亦如鱼生于水。水不生于鱼。欲观于鱼者。未见鱼而先见水。欲观于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已见佛者忘于心。若不忘于心。尚为心所惑。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众生与菩提。亦如水与冰。为三毒所烧。即名众生。为三解脱所净。即名菩提。为三冬所冻。即名为冰。为三夏所消。即名为水。若舍却冰。即无别水。若弃却众生。则无别菩提。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众生性者。即菩提性也。众生与菩提同一性。只如乌头与附子共根耳。但时节不同。迷悟异境故。有众生菩提二名矣。蛇化为龙。不改其鳞。凡变为圣。不改其面。但知心者智内照。身者戒外贞。众生度佛。佛度众生。是名平等。众生度佛者。烦恼生悟解。佛度众生者。悟解灭烦恼。非无烦恼。非无悟解。是知非烦恼无以生悟解。非悟解无以灭烦恼。若迷时佛度众生。若悟时众生度佛。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众生度故。诸佛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贪爱皆是众生别名也。众生与无明。亦如右掌与左掌。更无别也。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见相。则离迷悟。既离迷悟。亦无彼岸。如来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者。菩提也。佛有三身者。化身报身法身。若众生常作善根。即化身现。修智慧即报身现。觉无为即法身现。飞腾十方随宜救济者。化身佛也。断惑修善雪山成道者。报身佛也。无言无说湛然常住者。法身佛也。若论至理。一佛尚无。何得有三。此言三身者。但据人智有上中下。下智人妄兴。福力。妄见化身佛。中智人妄断烦恼。妄见报身佛。上智人妄证菩提。妄见法身佛。上上智人内照圆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是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此即解脱心成于大道。经云。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此之谓矣。众生造业。业造众生。今世造业。后世受报。无有脱时。唯有至人。于此身中。不造诸业。故不受报。经云。诸业不造。自然得道。岂虚言哉。人能造业。业不能造人。人若造业。业与人俱生。人若不造业。业与人俱灭。是知业由人造。人由业生。人若不造业。即业无由人生也。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之凡夫。往往造业。妄说无报。岂不苦哉。若以至理而论之。前心造后心报。何有脱时。若前心不造。即后心无报。亦安得妄见业报哉。经云。虽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见。虽信有佛。言佛有金锵马麦之报。是名信不具足。是名一阐提。解圣法者。名为圣人。解凡法者。名为凡夫。但能舍凡法就圣法。即凡夫成圣人矣。世间愚人。但欲远求圣人。不信慧解之心为圣人也。经云。无智人中。莫说此经。此经者。心也法也。无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成于圣人。但欲远求外学爱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堕邪见。失心狂乱。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八万四千法门。尽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内净。由如虚空。即出离身心内八万四千烦恼病本也。凡夫当生忧死。临饱愁饥。皆名大惑。所以至人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变当今。念念归道。

  夜坐偈云。

 一更端坐结跏趺  怡神寂照胸同虚  旷劫由来不生灭  何须生灭灭生渠  一切诸法皆如幻  本性自空那用除  若识心性非形像  湛然不动自如如  二更凝神转明净  不起忆想真如性  森罗万像并归空  更执有空还是病  诸法本自非空有  凡夫妄想论邪正  若能不二其居怀  谁道即凡非是圣  三更心净等虚空  遍满十方无不通  山河石壁无能障  恒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  亦无本性即含融  非但诸佛能如此  有情之类普皆同  四更无灭亦无生  量与虚空法界平  无来无去无起灭  非有非无非暗明  无起诸见如来见  无名可名真佛名  唯有悟者应能识  未会众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无边  不起一念历三千  欲见真如平等性  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奥非心测  不用寻逐令疲极  若能无念即真求  更若有求还不识

真性颂

(*图片)

悟性论终

第六门血脉论

三界兴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问曰。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答曰。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问吾。问吾即是汝心。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自性真实。非因非果。法即是心义。自心是菩提。自心是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佛及菩提皆在何处。譬如有人以手捉虚空。得否。虚空但有名。亦无相貌。取不得舍不得。是捉空不得。除此心外觅佛。终不得也。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递相诳惑。不能了本心。被他无情物摄。无自由分。若又不信。自诳无益。佛无过患。众生颠倒。不觉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而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若欲觅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有出期。昔有善星比丘。诵得十二部经。犹自不免轮回。为不见性。善星既如此。今时人讲得三五本经论。以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都无用处。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生死事大。不得空过。自诳无益。纵有珍宝如山。眷属如恒河沙。开眼即见。合眼还见么。故知有为之法如梦幻等。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然则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若自己以缘会合得圣人意。即不用参善知识。此即是生而知之胜学也。若未悟解。须勤苦参学。因教方得悟。若自明了。不学亦得。不同迷人不能分别皂白。妄言宣佛敕。谤佛妄法。如斯等类。说法如雨。尽是魔说。即非佛说。师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他指挥。不觉堕生死海。但是不见性人。妄称是佛。此等众生是大罪人。诳他一切众生。令入魔界。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魔家眷属。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凭何免生死。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若离众生性别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处。众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无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

问曰。若不见性。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精进。广兴福利。得成佛否。答曰。不得。

又问。因何不得。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为法。是因果。是受报。是轮回法。不免生死。何时得成佛道。成佛须是见性。若不见性。因果等语是外道法。若是佛。不习外道法。佛是无业人无因果。但有少法可得。尽是谤佛。凭何得成。但有住着一心一能一解一见。佛都不许。佛无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净。诸法无修无证。无因无果。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恶。佛不精进。佛不懈怠。佛是无作人。但有住着心见佛。即不许也。佛不是佛。莫作佛解。若不见此义。一切时中。一切处处。皆是不了本心。若不见性。一切时中。拟作无作想。是大罪人。是痴人。落无记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恶。若拟修无作法。先须见性。然后息缘虑。若不见性。得成佛道。无有是处。有人拨无因果。炽然作恶业。妄言本空。作恶无过。如此之人。堕无间黑暗地狱。永无出期。若是智人。不应作如是见解。

问曰。既若施为运动。一切时中。皆是本心。色身无常之时。云何不见本心。答曰。本心常现前。汝自不见。

问曰。心既见在。何故不见。师云。汝曾作梦否。答。曾作梦。问曰。汝作梦之时。是汝本身否。答。是本身。又问。汝言语施为运动。与汝别不别。答。不别。师云。既若不别。即是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此心从无始旷大劫来。与如今不别。未曾有生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好不恶。不来不去。亦无是非。亦无男女相。亦无僧俗老少。无圣无凡。亦无佛亦无众生。亦无修证。亦无因果。亦无筋力。亦无相貌。犹如虚空。取不得舍不得。山河石壁不能为碍。出没往来自在神通。透五蕴山。渡生死河。一切业拘此法身不得。此心微妙难见。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见。于此光明中。运手动足者。如恒河沙。及于问著。总道不得。犹如木人相似。总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识。佛言。一切众生尽是迷人。因此作业。堕生死河。欲出还没。只为不见性。众生若不迷。因何问著其中事。无有一人得会者。自家运手动足。因何不识。故知圣人语不错。迷人自不会晓。故知此难明。唯佛一人能会此法。馀人天及众生等尽不明了。若智慧明了此心。方名法性。亦名解脱。生死不拘。一切法拘他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来。亦名不思议。亦名圣体。亦名长生不死。亦名大仙。名虽不同。体即是一。圣人种种分别。皆不离自心。心量广大。应用无穷。应眼见色。应耳闻声。应鼻嗅香。应舌知味。乃至施为运动。皆是自心。一切时中。但有语言。即是自心。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色无尽是自心。心识善能分别一切。乃至施为运用。皆是智慧。心无形相。智慧亦无尽。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四大色身即是烦恼。色身即有生灭。法身常住。而无所住。如来法身常不变异。故经云。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迦叶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即此同诸佛心。前佛后佛只传此心。除此心外。无佛可得。颠倒众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驰求。终日忙忙。念佛礼佛。佛在何处。不应作如是等见。但识自心。心外更无别佛。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云。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自心是佛。不应将佛礼佛。但是有佛及菩萨相貌。忽尔现前。亦切不用礼敬。我心空寂。本无如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尽落邪道。若是幻从心起。即不用礼。礼者不知。知者不礼。礼被魔摄。恐学人不知。故作是辨。诸佛如来本性体上。都无如是相貌。切须在意。但有异境界。切不用采括。亦莫生怕怖。不要疑惑。我心本来清净。何处有如许相貌。乃至天龙夜叉鬼神帝释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亦莫怕惧。我心本来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相。但莫取相。若起佛见法见。及佛菩萨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堕众生位中。若欲直会。但莫取一切相即得。更无别语。都无定实。幻无定相。是无常法。但不取相。合他圣意。故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问曰。因何不得礼佛菩萨等。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罗示见神通。皆作得菩萨相貌。种种变化。皆是外道。总不是佛。佛是自心。莫错礼拜。佛是西国语。此土云觉性。觉者灵觉。应机接物。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直见本性。名之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不可话会。典教凭何所及。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见性即是佛。圣体本来清净。无有杂秽。所有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用体本来空名。言尚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道本圆成。不用修证。道非声色。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唯有如来能知。馀人天等类。都不觉知。凡夫智不及。所以有执相。不了自心本来空寂。妄执相及一切法。即堕外道。若知诸法从心生。不应有执。执即不知。若见本性。十二部经总是闲文字。千经万论只是明心。言下契会。教将何用。至理绝言。教是言词。实不是道。道本无言。言说是妄。若夜梦见楼阁宫殿象马之属。及树木丛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乐着。尽是托生之处。切须在意。临终之时。不得取相。即得除障。疑心瞥起。即被魔摄。法身本来清净无受。只缘迷故。不觉不知。因兹故妄受报。所以有乐着不得自在。只今若悟得。本来身心。即不染习。若从圣入凡。示现种种杂类等。自为众生。故圣人逆顺皆得自在。一切业拘他不得。圣成久矣。有大威德。一切品类业。被他圣人转。天堂地狱。无奈他何。凡夫神识昏昧。不同圣人内外明彻。若有疑即不作。作即流浪生死。后悔无相救处。贫穷困苦皆从妄想生。若了是心。递相劝勉。但无作而作。即入如来知见。初发心人神识总不定。若梦中频见异境。辄不用疑。皆是自心起故。不从外来。梦若见光明出现过于日轮。即馀习顿尽。法界性见。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唯可自知。不可向人说。或静园林中。行住坐卧。眼见光明。或大或小。莫与人说。亦不得取。亦是自性光明。或静暗中。行住坐卧。眼见光明。与昼无异。不得怪。并是自心欲明显。或夜梦中。见星月分明。亦自心诸缘欲息。亦不得向人说。梦若昏昏。犹如阴暗中行。亦是自心烦恼障重。亦可自知。若见本性。不用读经念佛。广学多知无益。神识转昏。设教只为标心。若识心。何用看教。若从凡入圣。即须息业养神随分过日。若多嗔恚。令性转与道相违。自赚无益。圣人于生死中自在。出没隐显不定。一切业拘他不得。圣人破邪魔。一切众生但见本性。馀习顿灭。神识不昧。须是直下便会。只在如今。欲真会道。莫执一切法。息业养神。馀习亦尽。自然明白。不假用功。外道不会佛意。用功最多。违背圣意。终日区区念佛转经。昏于神性。不免轮回。佛是闲人。何用区区广求名利。后时何用。但不见性人。读经念佛。长学精进。六时行道。长坐不卧。广学多闻。以为佛法。此等众生。尽是谤佛法人。前佛后佛只言见性。诸行无常。若不见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十大弟子中。阿难多闻第一。于佛无识。只学多闻。二乘外道皆无识佛。识数修证。堕在因果。是众生报。不免生死。违背佛意。即是谤佛众生。杀却无罪过。经云。阐提人不生信心。杀却无罪过。若有信心。此人是佛位人。若不见性。即不用取次谤他良善。自赚无益。善恶历然。因果分明。天堂地狱只在眼前。愚人不信。现堕黑暗地狱中。亦不觉不知。只缘业重故。所以不信。譬如无目人不信道有光明。纵向伊说亦不信。只缘盲故。凭何辨得日光。愚人亦复如是。现今堕畜生杂类。诞在贫穷下贱。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虽受是苦。直问著亦言。我今快乐。不异天堂。故知一切众生。生处为乐。亦不觉不知。如斯恶人。只缘业障重故。所以不能发信心者。不自由他也。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鬓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

问曰。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凭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见性。不言淫欲。只为不见性。但得见性。淫欲本来空。寂不假断除。亦不乐着。何以故。性本清净故。虽处在五蕴色身中。其性本来清净。染污不得。法身本来无受。无饥无渴。无寒无热无病。无因爱。无眷属。无苦乐。无好恶。无短长。无强弱。本来无有一物可得。只缘执有此色身因。即有饥渴寒热瘴病等相。若不执即一任作为。于生死中得大自在。转一切法。与圣人神通自在无碍。无处不安。若心有疑。决定透一切境界不过。不作最好作了。不免轮回生死。若见性。旃陀罗亦得成佛。

问曰。旃陀罗杀生作业。如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见性。不言作业。纵作业不同。一切业拘他不得。从无始旷大劫来。只为不见性。堕地狱中。所以作业轮回生死。从悟得本性。终不作业。若不见性。念佛免报不得。非论杀生命。若见性疑心顿除。杀生命亦不奈他何。西天二十七祖。只是递传心印。吾今来此土。唯传一心。不言戒施。精进苦行。乃至入水火登剑轮。一食卯斋长坐不卧。尽是外道有为法。若识得施为运动灵觉之性。即诸佛心。前佛后佛只言传心。更无别法。若识此法。凡夫一字不识亦是佛。若不识自己灵觉之性。假使身破如微尘觅佛。终不得也。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无形相。无因果。无筋骨。犹如虚空。取不得。不同质碍。不同外道。此心除如来一人能会。其馀众生迷人不明了。此心不离四大色身中。若离此心。即无能运动。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身是无情。因何运动。若自心动。乃至语言施为运动。见闻觉知。皆是心动。心动用动。动即其用。动外无心。心外无动。动不是心。心不是动。动本无心。心本无动。动不离心。心不离动。动无心离。心无动离。动是心用。用是心动。即动即用。不动不用。用体本空。空本无动。动用同心。心本无动。故经云。动而无所动。是故终日见而未曾见。终日闻而未曾闻。终日觉而未曾觉。终日知而未曾知。终日行坐而未曾行坐。终日嗔喜而未曾嗔喜。故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见闻觉知。本自圆寂。乃至嗔喜痛痒何异木人。只缘推寻痛痒不可得故。经云。恶业即得苦报。善业即有善报。不但嗔堕地狱。喜即生天。若知嗔喜性空。但不执即诸业脱。若不见性诵经。决无凭。说亦无尽。略标邪正如是。不及一二也。

  说颂曰。

 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江槎分玉浪  管炬开金锁  五口相共行  九十无彼我

血脉论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