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通志_(四库全书本)/卷031 中华文库
山西通志 卷三十一 |
钦定四库全书
山西通志卷三十一
水利〈三 津梁附〉
潞安府
长治县
长治西南逼近漳河旧鲜渠道
长治山多水少漳水经县境西势差平坦东山暨城镇诸水西入于漳者雨集则怒涨奔腾桥梁时受啮焉金皇綂中髙平举子六七辈赴都试憩于韩店一道士遍视诸生得李晏执其手曰公富贵寿考他年当建节于此值水败道赖公治之语毕不见其年登第历官至中丞归老起为昭义节度使水果败道父老请修治晏欣然从之即今石闸也
长子县
漳河源于鹿谷山长子以发源地河流细㣲附近河身皆碎石淤沙两岸民田地髙河卑不能上引以资灌溉旧志神农井在羊头山下
莲花池在南七里李村西上党少莲志之以见土无遗利云
师古注鹿谷山浊漳水所出东至邺入清漳
东魏尚书左仆射髙隆之以漳水近邺城起长堤以防泛溢又凿渠引漳水周流城郭造水碾硙并有利于时
宋太常博士王沿言漳水一石其泥数斗古人以为利今人以为害系乎用与不用尔愿募民复史起十二渠渠复则水分水分则无奔决之患以之灌溉可使河北数郡瘠卤化为膏腴通判洺州王轸言漳河岸髙水下未易疏导又其流浊不可溉田沿又驳之明万历时临漳知县袁应泰筑长堤四十馀里捍御漳水屯留县
屯留绛河发源西南盘秀山流经县北又东流三十里汇入漳河但纡回逺折距田甚逺土人不能引溉旧志张厚泉县北二十里周二丈渊深莫测不涸不溢歳旱乡人淘泥沙辄雨
师古注桑钦言绛水出西南东入海
襄垣县
襄垣虽有漳河旧鲜渠道
旧志暖泉西十五里水温浴之已疾
西门外城基在甘水涯康熙四十三年浚河东流不逼城垣矣
漳河水堤足埀永乆惟创水小堤独当其冲易于圯潞城县
潞城漳河经流地势最卑近河民田岸髙百尺不能资灌溉
旧志翟店渠山水侵田筑堤而渠入漳水宋至和间造至明成化嘉靖重修万历三十二年知县郑崇厚又修
逺患渠在西门外距城二十步许旧有河漕无水土人名枯河遇大雨则横流溢城下城北鐡王村数被其灾间亦入城
国朝康熙四十二年知县张士浩筑堤
养生井县北北行村井旧属一家歳旱众不得汲后易私为公名养生井焉
汉潞城临潞胥荀林父伐石为梁在县北四十里临城
黎城县
黎城四面皆山虽漳河折入境内而岸髙河卑鲜冲决之虞亦鲜渠道之利
旧志田溪在县北横亘如𢃄井里园畦皆资灌溉上党水多冲决溪独为民利焉
玉泉北五十里原泉村泉出石山下深不可测金大定间道士关安道凿山趾为三孔水自孔出别𣲖合流灌溉亩圃居民赖之
漳河性湍急中皆沙石善迁徙雨发涛涌辄数日不能渡有舟及中流困于洲渚二日者
壶关县
壶关居太行之巅无濒河民田
旧志惠泽池在南关洪武九年县丞郭柏浚知县张鲲修
国朝顺治间因乆湮知县朱辅重开康熙二十年知县章经修浚壶关地髙峻凿井甚艰自柏修池民始获利
杜敩新筑南池记壶关踞太行巅地髙亢土峭刚独阙井泉利洪武丁巳三月丞三山郭公柏以南关故地向集雨潦第以浣衣饮畜乃集近县郭民凿浚不旬日池成其漘则䕶以木栅而防冲啮之患其岸则缭以垣墉而限污秽之杂坤隅为闸两壁翼张而环板横施俟大雨则起之以石硖注泻而入水艮隅为门令众人汲挹则开之由石级上而出水名曰惠泽甘泉池在县治东南隅景泰初知县蔺兴开凿壶关城缺井池与惠泽池胥便民汲
济众池在县北门外成化间知县王佐开凿
李郭井邑缺井泉嘉靖二十二年知县李用敬在甘泉池侧义门郭氏地凿四井故名
平顺县
平顺漳河在平北乡两岸胥石山髙岭峻壁虽有田亩无繇引溉
旧志济众池在县南城外迤东主簿李鸾开浚城内水胥注焉植物利之
好水池在城外东南角
三岔口池在县东南河渠
漳义隘口东北九十里两山峭立中有石壑漳水经流入繇壑厓行达河南
上党记潞浊漳也县城临潞晋荀林父伐曲梁在城西十里今名石梁又东北八十里有黎城临壶口关至建安十一年从汹河口凿入潞河名泉州梁以通于海
按后赵程机记则潞城黎城平顺之间汉季尝加浚凿漳水始得循口以通于海不可以山隘而遂谓县无水利也
侯璧里奥治村西有错凿沟土人传鲧治水欲浚漳河南流凿山势逆水不能下被殛禹乃改渠东流始通凿痕今存
津梁
长治县
永济桥在县南韩店宋宣和时建元重修
淘清桥在县南淘清河上嘉靖时建渐圯
郜金桥在南关二里山水河上
通晋桥在西关二里故城水河上后名老胡桥旧桥圯有番僧修之一夕成云
石子河桥在北关外明万历四十五年僧妙光建龙泉桥在南关一里
雍水桥在北一里许雍河上路通泽州洪武二十五年县丞胡通建
蓝水桥在西二十里蓝河上
金桥在县西南关唐𤣥宗封泰山回车驾次上党父老迎谒献食上受之亲加存问赉锡有差及过金桥顾见旗羽鲜严谓左右曰张说言我勒兵三十万旌旗径千里真才子也遂召呉道元韦无忝陈闳令制金桥图图成时称三绝
长子县
蓝水桥在北三十里蓝水上明洪武二十六年县丞冯道古建半圯
雍水桥在北一里雍水上明洪武二十五年建
喜阳沟在西南二十里窟阴沟中河西村后
双济桥在鲍店张荘舗
固葢桥在县南大道青仁荘
东里桥二
屯留县
良马桥在西南八十里边寨镇西通河东路
青苗桥在西南二十里鸡鸣河上后为水冲康熙五年复建
积石桥在西二十四里积石河上元至正十五年建让功桥在东门外
仙济桥在东北二十里上村镇
通沁桥在西门外
襄垣县
虒亭桥在西北六十里虒亭镇
夏店桥在西二十里夏店镇明成化间知县张晓建南营桥在西北四十里磁窑村北相传石勒屯兵时建太平桥在县紫岩寺东宋天圣二年建
永惠桥在北门外甘水上金天㑹间建
市桥在县故城先天观后相传豫让伏桥下云
潞城县
凤栖桥在东一十五里冯村元至正年间建
徴子桥在东北十五里
潞河桥在县北潞河上明嘉靖中敕创建二年始成后被雨冲没
黎城县
漳河渡南二十里
吾儿峪桥在东北三十里吾儿峪清漳水经其下通涉县
峪口桥在东北十五里通古关
汉跋桥在西十里断岸百尺工积数年始成
田溪桥在北关厢
疏岚桥在南关厢
凤凰桥在县辛村
石桥在横山下
壶关县
进徳桥在北关外城壕上元延祐六年建
黄山桥在南三十里桥甚古
合峪桥在𱗮壤村明正徳中建
龙溪桥在北元建
平顺县
天桥在石灰里北涧水东流
柏桥在迁善里
落丝桥在迁善里以水细名通上党道
通济桥在王曲里知县揭文献建
西平桥在东庄村
汾州府
汾阳县
峪道河渠发源县西北二十五里马跑泉经金荘村水泉村峪道河村刘村南荘下村北荘下村太平村长畛堡董寺村古浮图罗城镇金井村贾家荘陈家荘马寨村雷家堡宣柴堡义安村康家堡安头村北荘村干河村师家荘共袤八十五里民引水成渠繇上及下轮期溉田至师家荘东入汾
汾河繇平遥县羌城村流入县境经尹家社狄家荘闫家社裴家㑹郭家荘东社村李家荘九支社韩家桥西河堡新葢村师家荘共袤六十五里流入北小堡孝义县界地形髙阜两岸筑堤河身洼下濒河民田间有用桔槔汲水溉畦者
旧志汾河淮南子曰汾水浊宜麻明嘉靖间副使赵祖元疏渠造江浙水车教民引水灌注民甚利之后汾河淤徙不常遂废
善利渠在县西南自西山由城南十里经行与文谷㑹逹于汾明洪武八年重修刘希参碑记略曰汾地髙亢数多旱灾惟渠西跨诸山北则葫谷泉稍南涧河古堤迹虽存水已枯竭又稍南一支自薛颉山〈即狐岐山〉尾入汾其源初发曰出谷泉后改今名首尾百里有奇从靳家里迤逦渐东四五十里间始散漫而行故阳城见喜干河等村随在开筑甚赖其利
文谷河按地舆综要文水历交城文水县南入汾河文湖城东十里汉唐本大泽与汾河不相通后决流通汾水遂涸
麻窟水在张家堡由东南入汾民引溉田
向阳水繇金锁峡出有龙神庙水过向阳村溉地清沟水即董师河经城南入乔东等村民引以溉田马跑泉在城西北白彪山麓由峪道河经王化里和羙里太和里董正里罗城里共村落则金庄尉家水泉田家沟李家沟刘村庄下太平董村古浮图罗城金井五里十二村汇诸泉为一渠轮流浇灌复开渠引三分之一绕城壕入泮池详明赵日昌永复马跑泉旧例碑记万历二十一年知州刘复碑曰水经金荘村分三孔二孔流溉民田一孔入城
国朝康熙二十六年复浚入城水循山南注至谷口转折而东历城东北数十村灌田万馀亩东南与文湖合雨泽丰㴻则涨流至施庄入于汾以故东方多沃壤焉
灵浮泉东流与三泉水合居民引以溉田
闷泉渟滀无声民穿引艺稻旱歳不竭故旁多沃地三泉水出西山半有三泉洞旧志分三堰二属汾阳一属孝义灌分时刻载水利碑今止存一孔本村万户均赖之潴城泺在义安里去汾河二十五里明冀南道张士佩开渠袤九千二百五十步阔四丈深五尺两堰胥髙七尺下阔一丈上六尺渠髙连堰共深一丈二尺泺胥引渠溉田 孔天印田渠碑义安里有潴水一区曰潴城泺其泺西北受张堡河十八涧之流东南隔汾河二十五里汇不得输天雨暴涨则弥原淹野败壊民田凡七里十一村旱则无补于溉分守冀南道参政澽濵张公令凿渠增堰自泺头起迳通河口渠长九千二百五十步阔四丈深五尺堰髙七尺两堰基各阔一丈收顶各六尺渠髙连堰共深一丈二尺渠有长长有夫渠以衍涝堰以御冲计民得安好腴田二万三千四百亩有奇乆之渠水充积犹足以资灌注而退滩之馀又信利粳麦
唐武徳二年汾州刺史萧𫖮引常渠水过汾水南入汾溉田数百顷
唐汾州刺史薛从堤文谷滤河二水引溉公私田汾人利之
宋熙寜元年正月复汾州西河泺泺旧在城东围四十里歳旱以溉民田雨以潴水又有蒲鱼茭芡之利可给贫民前转运使王沿废为田人不以为便至是知杂御史刘述请复之
平遥县
官沟河在县西南发源门士神等山繇南而北 河西引溉常村侯冀村杜村地 河东引溉安社村七同村梁赵村地胥设渠
路牛河在县南发源石城等山繇南而东北 河西引溉石渠村薄泥村黎基村岳璧村地 河东引溉偏城村西泉村地胥设渠
超山河在县东南发源油房沟等山繇南而北 河西引溉西坡村西源寺村地 河东引溉水磨村圪㙮村东泉村赵璧村地胥设渠
邢村河在县东南发源锅岭等山繇南而北止于河东引溉辛村郭休村青村邢村西郭村地胥设渠
鲁涧小河在县东南发源朱坑沟繇东南而西北 河西引溉东郭村洪堡村闫良荘庞荘村地 河东引溉细腰村金荘村地胥设渠惟庞荘村乃河尾散漫馀水㣲润地亩无渠道
中都河在县东北乃路牛超山邢村等三河汇流也繇南而北环绕至西止于河北岸引溉侯郭村道备村东游驾村西游驾村南政村刘家荘地胥设渠
麓台河在县东北发源祁县麓台山繇东南而西北河西引溉府底村地 河东引溉罗鸣后村地繇罗鸣后村北河分两股 西股之西引溉闫村五里荘地西股之东引溉新盛村大闫村小闫村地 东股之西引溉西襄垣村钦贤村郝同村郝家堡洪善村地 东股之东引溉东襄垣村梁官村地胥设渠
盘石河在县东北发源盘石山繇东南而西北分两股西股之西引溉白城村地 东股之西引溉柏生村
地 东股之东引溉郝开村地胥设渠
以上诸渠胥繇上及下以次用水
汾河繇东北文水县石家荘流入县境经郝荘村桃同村安固村香乐村至羌城村西南入汾阳县境各村地髙河卑不能引溉
旧志中都河在县东南三十里合源嗣水入邬城泊复入汾河溉县西十三村明崇祯间山水暴涨堤壊繇县东北注溉下八村
源祠水在县东南平地涌泉溉田
南涧水在县东由朱坑西注东郭庞荘二里定为一十四程以溉民田
原公水一名贺鲁水出超山下涌注东北流堤引溉田三十顷有奇
汾河介休志万历二十七年介保令史记事同平遥令魏学征开渠灌平遥田一百顷而平遥志不载孝义志载汾河五渠平遥与焉
中都堰在县东南河古西流后洪善驿告分饮马水北注明嘉靖间水冲城修筑堤堰水仍西流万历间复修加厚民免病涉至崇祯间堤又壊水遂北流西注
雷洁疏中都河记平遥城南绵山有大谷三发源连潢合流为一名中都河在城南旋逝㑹归于汾又城东河名鲁涧自东引入城后冲湮沟堑不复入已失地灵今城西民厌水淹城北民幸水利复以洪善驿决堤饮马水之分壊此中都大河自东迤北淜渤飞流城东北一角冲激倾圯诸生李仆等陈言知县曹俸委典史呉钦督夫开河渠深七尺阔二丈长二里筑堤长一百二十步髙三丈五尺阔一十五步建镇河禹王庙两楹
汾州府志中都河古迹西流后北注嘉靖十三年筑堤堰仍西流万历二十六年定西村使水七分北村田相等分一小渠使水三分用石砌渠口以防冲决二十九年山水涨渠口冲塌水独北流三十六年府勘议地形西髙北下向北易向西难仍照前三七分水冲决处厚加堵塞使水全力西注但于堤中开一小口细流向北修砌水口务极坚固西北两村均受水利无水害矣
惠济桥碑记云合亭冈祠源两水为中都河略平陶城东北北西趋汾夏秋山水怒涨人不利涉仍两津处曰下水桥处实无桥刘泽民爰遴匠石傞尺寸而驾之广几五十尺缩二百尺有奇而桥基成乃鼻乃楦广二十尺有奇容两牛车间独轮推车一绰缩一百二十尺而桥梁成
介休县
洪山源神池村渠发源东南二十五里狐岐山即东南三十里洪山水水经注所谓石洞水也分东西中三股东河开渠引溉武屯里屯北张南王里北王里仁安董霍孟村南辛武沙堡等村
中河开渠引溉石屯洪善宋安西段屯西湛泉下磨头三焦七村
西河开渠引溉楮屯曹麻温村宋底崇贤下荘六村〈三河共溉地二十里有奇田二百四十四顷〉
狐村河水渠发源南山
狐村河开渠引溉张良两水义安三村
闷津泉渠源出东三十里南山
闷津泉开渠引溉东阳屯西阳屯东窟则头西窟则头东胡龙西胡龙上里下里后柳沟碱场十村
以上诸渠设循环二水簿渠长司之视水簿定注时刻以炷香为度自上及下周而复始
县西南乡义安村古河 县东十里舗石马河 县北乡沙河 县西门外及十里舗古河
以上诸河南山水发涨流分注以杀其泛滥之势不资引溉
汾河经流霍家堡〈接孝义县界〉韩同村罗王荘大宋曲小宋曲东西堡孙畅村刘同村师屯村义堂镇〈流入灵石县界〉民田虽滨汾河而地形髙亢河身卑凹居民多掘井浇溉未开渠道
古志泽物渠东南一十里
利民渠西南四十里引绵上水溉兴化村田西经灵石县旌介村入汾
东渠中渠西渠宋文彦博引胜水作三渠溉北张韩扳诸村田九十馀顷
旧志𬸚𬸦泉土人名河为源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洪山村古所谓狐岐山其泉数百孔混混涌出禹贡治梁及岐蔡注狐岐之山胜水出焉即郦道元所称绵山石洞水北流而注于汾者也宋文潞公始开三河引水灌田迤西一分为东河转而北至石桐分为中西两河东西河地额六十顷水程六十日中河地四十顷水程四十日其泉水发源据上流者为洪山河自狐村下者又名狐村河旧册日浇地二十七亩水程一十七日其次有灰柳灰南谢谷诸泉日可浇地六十七顷而程期多不甚逺古人立程轮期设水老人渠长给印信簿籍开渠始三月三日终八月一日明嘉靖二十五年呉绍曾申明前法修筑堤防后又有卖水买水之弊隆庆元年刘旁立旧管新收册讼衅少杜又有地无水有水无地者万历十五年王一魁厘正之以水随地以粮随水惟中西二河同源异𣲖至二十六年旱西河聚讼知县史记事考文潞公分水初中河三分西河七分古有石夹口水闸板木朽石埋三七莫辨故利归于中害贻于西乃至石同照地定水中河地近四十顷水四分西河地近六十顷水六分又以石夹木闸易敝新筑一渠石镶水洞鐡铸水孔上盖砖窑下立石栏一孔四尺归中河一孔六尺归西河门锁老人执掌无故擅入者以盗论两河利始均至二十七年夏复旱见同亩而槁茂异问之槁者乃东西河地茂者乃灰柳狐岐等泉地也始悟东西河程虽有六十日不如程近灌少者其利先得且狐岐水涌日可浇六十亩有奇而水册止载二十七亩地多者借一灌十少者以馀水媒利乃牌谕程逺程近俱以二十四日为则照程加地贫民无水分者与水二三亩共四百三十馀家各泉共加地一十二顷七十八亩九分有奇加粮七十五石七斗八升有奇邑内称平崇祯间三河构讼李若星于发源处铸一鐡孔阔三尺髙五尺无论水盛衰洪山河以满鐡孔为例讼始寝
国朝康熙八年知县李锺盛于三河分水处易木平以鐡平二十二年李应龙于洪山分水处易石平以鐡平二十八年西河中河争讼石同藉圪㙮水使中霸西使西霸中西河以五分作一刻私増水刻紊乱旧规知县王埴令造花名地亩水程册石同村应用西河水六分中河水四分其有馀不足又设四六折算以水还水之法弊乃少息
王埴水利碑西河水老人曰石同应得西河水六分大约于七十日之内该用九程十一时石同应欲中河水四分大约于四十五日之内该用四程五时二刻三分五釐合中西两河之水共使一十四程四时一刻三分予又思石同中河水于四十五日之内计该水五十三时二刻三分五釐则西河七日之内自然该水七十九时七刻五分二釐五毫然两河水分多寡不齐因使石同人于七十日内用西河水七十九时七刻五分二釐五毫用中河水七十九时七刻五分二釐五毫再补以四六折算之水借中河二十三时三刻四分八釐五毫此外中河人又贴石同方程水七刻四分以上石同人各河共该使一百四时四刻一厘此四六折算两河并行之法也于石同西河九程十一时中河四程五时二刻三分五釐之原额毫无増减西河借中河时辰亦用四六折算法还中河六分水一十四时四刻五分九釐外浸河水一时如此通变则各使各水两河原额不増不减下流愤气可平又何受使中霸西使西霸中之害哉又以八月田苖尚须浇灌改定至九月寒露后轮牌方停止
三月以后八月以前水程有定额至春冬间多闲泄于汾知县史记事开渠二十馀村窃意其无渗水矣至二十七年冬间各泉原有间泄者乃令近泉居民凡无水分者胥开报别佥春冬水老人渠长浇法与夏秋同即中河多水磨至尽流处亦许折而溉田共准过水地六百五十六顷有奇山水不可数计水程原额
东河水地五十三顷六十七亩七分有奇水程五十三程四十一刻
中河水地三十八顷八十五亩一分有奇水程四十程八时
西河水地六十顷七十六亩二分有奇水程六十九程六时四刻
洪山河地一十六顷七十六亩七分有奇水程一十七程五时五刻
狐村河地二十顷一亩七分四釐水程二十六程四刻浇至大许村止周而复始轮流灌溉 狐村河与洪山河共为一河四六分用洪山河六分狐村河四分上有四六分水石眼下有四六分水鐡眼洪山当石眼上用水下六分鐡眼不用石眼上不用下听四六鐡眼公用
灰柳泉地二十三顷九十三亩九分有奇水程二十三程十时三刻
利民泉地一十二顷七十亩九釐水程十七程 利民泉与灵石民均使灵石十二日介休十七日谢谷泉地七顷六十一亩一分六釐有奇水程二十七程
灰南泉即龙泉地五顷八十二亩五分
西野闷津泉地一顷九十五亩二分有奇水程一十六程
龙雨泉地二十五亩四分
蒲地泉地一十九亩七分有奇
龙洞沟地四十二亩二分
龙白沟地一十四亩九分三釐
宋璧村泉地一十二亩五釐
南河泉地二亩
武同泉地一十五亩
春冬水额
东河二十村分溉共地一百三十一顷
中河九村分溉共地七十三顷
西河十八村分溉共地六十九顷八十亩
狐村河大许村分溉共地八顷九十五亩水程二十日毕即放流入东河
马家河中河下流十四村分溉共地一百七十二顷水程四月先上十村后下四村
灰柳泉十村分溉共地八十三顷
谢谷泉八村分溉共地三十一顷
磨沟泉六村分溉共地一顷五十一亩水程十日毕放水谢谷泉溉下八村地
西野闷津泉八村分溉共地二十六顷
葫芦三道河六村分溉共地二十顷 后东河民欲壊冬春水额知县李云鸿批冬春水不侵额内而广利额外此惠而不费前令为民苦心不易之法也仍照旧规周行
渠井附
城北十里接孝义县界汾河交城孝义濒河民各有水渠冬春溉地万历二十六年春旱知县史记事欲繇北界霍家堡开凿以韩板民不愿而止至二十七年春又旱孙畅大宋小宋罗王村民言诸村无水诚凿渠引水可溉五村田五千亩有奇特霍家堡民以为开孝义地利介休民不欲韩板民恐岸髙水不得上利归下村亦不欲记事乃繇罗王村起至孙畅村止开渠阔一丈五尺深一丈长一千五百二十七村逺八里有奇渠成而罗王东宋地髙不能遍灌复循河勘至小宋北离渠五丈别开通之可溉孙畅小宋西宋地三十六顷有奇罗王东宋亦引汾入渠用水车灌之
礼城与洪相骆驼村皆沙地㣲风苗即没万历二十七年史记事于大期东神洪相各开渠分冬春水溉田一百二十顷独礼城地髙泉水不能上欲引汾水而南主簿温矿言汾河经平遥离礼城二十五里经汾阳离二十里经孝义离十五里孝义虽近而地形下惟汾阳可但渠口地髙恐不愿耳汾阳民果不从乃欲自平遥罗城村开而罗城与西王治二村民亦不从礼城民愿止记事曰渠地逺我増其价尔力乏我助其工奈何惮烦为㑹平遥令魏学徴访渠过罗城即可润北宫等四村地且北关等四村与礼城同瘠遂劝谕二村民即委温矿督工渠自罗城起至西王治而下经北官地中官地南官地宋家官地后至介休孔家堡复经中街村礼城村万户堡张家寨宋家圪㙮洪相骆驼村通马家河止计渠口阔六丈讫西王治共七百九十丈过西王治至界渠乂长一千八百四十丈平遥四村分修渠在介休又长二千二百八十丈共长四十里有奇溉地平遥一百顷介休一百十二顷水程平遥分十四日介休十五日浇次先介休而后平遥此足下行上之法不可易也万历二十七年旱史记事教民穿井六百眼有奇贫民不能持畚锸者申请一井借榖五斗共开一千三百眼有奇
堤堰附
兴地村利民泉石堰崇祯十五年绵山暴水亟发漂民田王廷傅于河南谷口垒石堰一道址厚一丈髙八尺长一百二十丈俾山水胥归于河
孔天印兴复西渠水记县东南有胜水出狐岐之山其流湛洋汪濊自宋文潞公始作三渠分引溉田其东渠中渠则繇东北灌浸张宋安等村之田西渠则繇石城而西经邑城泮灌浸韩板等村之田其后石河壅阏西渠乃遂不流葢近百年莫之能复辛丑夏分守大参政叠川于公行县得西渠所繇废兴颛命县丞李敏徳主簿董举正兴理石河之役又命知县董君宗鲁督视之河深遂浚七尺而暗构石隧于中袤二百馀步髙三尺广二尺有奇作十日而功成西渠之水遂复流如故又为凿泮池广桥门受新秘之流
孝义县
汾河北繇汾阳县北小堡村界起南流经新荘村小堡村大堡村崔家荘张家荘桥头村卢家荘至东十里五楼荘胥引水溉田分定水程又东至霍家堡村入介休界
永安渠引汾河经辛荘村盐锅头村南盘头村小堡村福溪渠引汾河经大堡村程家荘李家荘
济民渠引汾河经桥头村张家荘
芦桥渠引汾河经芦家荘
仁徳渠引汾河经新家荘
孝河在县南发源西狐岐山东流经上村元杶村贾家荘六璧头张家荘大村小村长兴村卢家荘引水溉田分定水程至五楼荘入汾河 润民渠引孝河经城东大村小村长兴村长黄村马荘屯青义村仁智村南辛安村卢家荘东盘粮村 兴隆渠引孝河经城东桥子上长黄村马荘屯青义村仁智村苏家营
义河在县北发源县西�颉山东流经大虢城村中辛安村司马镇闫家荘引水溉田分定水程至新荘村入汾河
义河渠引义河经中辛安村司马镇闫家荘南辛安村东荘村仁智村青义村新荘村
南曹河以县南南曹里名南曹里南姚里乃县南八里至十五里境也河发源县西南玉泉山东流经曹村梧桐村长魏村引水溉田分定水程至西盘粮村入孝河普济民渠引南曹河经曹村梧桐村长魏村西盘粮
村
孝河流经县西南隅穿渠筑堰引水繇柳巷而东溉田三十顷有奇
以上诸渠水程渠长司之
旧志汾河五渠繇县东北逹东南明万历二十九年知县周佑请分四县水利三十七日歳十月起至次岁二月终止平遥县十月一日至十一月七日止介休县十一月八日至十二月十五日止汾阳县十二月十六日至正月二十一日止孝义县正月二十二日至二月终止县境共堰四道于三十七日内永安渠分九日福溪渠分十一日济民渠分九日芦桥渠分八日
仁徳渠东二十里辛荘村繇平遥县王政村引汾水溉田详知县张日升碑
孝河在西二十里一名胜水源出狐岐山合左水诸溪经县南一里又东入汾
润民渠在县南厢马补桥下自县西张村疏胜水溉附郭及东北诸村田知县王儒水程碑曰十月一日始尚义坊城东十六日大孝里大村五日五楼里长兴村五日小村五日长黄村四日马荘屯四日辛安里青义村四日仁智村四日南辛安村四日东盘粮村四日卢家荘四日共五十九日二月一周
义河渠北十五里源亦出狐岐山民引溉田分三堰水程以次分用详知县刘令誉碑曰上堰正月一日起中堰三月二十一日起下堰五月十九日起至八月三日止馀水上堰八月四日起中堰十月四日起下堰十一月十四日起至十二月晦止闰月两堰照日重用
普济渠在南五里引玉泉山水自道相村入南曹五楼等村溉田水程以一月计郭尚义碑曰南曹村六日一日至六日止呉屯村十四日七日至二十日止张魏村四日二十一日至二十四日止西盘粮村六日二十五日至三十日止
三泉西北二十八里东流入板峪民引以溉田海眼西北七里水深不可测旧资灌溉今废
白龙渠西二十里白璧关民决以溉田
兴隆渠县东南隅
国朝康熙十三年间浑水清水筑堰溉地知县陈之文水程碑曰桥子上一分半四月一日起三日止城东一分四日起五日止长黄村一分六日起七日止马荘屯一分八日起九日止青义村一分十日起十一日止苏家营一分十二日起十三日止仁智村半分十四日即止周而复始
利导渠东十五里旧渠歳乆淤塞桥头张家荘等地叠被水患
国朝雍正三年挑浚使水归汾河
洪露渠大村南明万历三十二年署县赵评有碑仁和渠芦家荘北街
元署县事朱守谦开渠堰之利
金正隆中张元祐济民渠记孝子河救旱功为最郊之西南层巅崇丘属谿骈壑经积雨支流吞并汹涌之势洪波怒涛不止三二丈邑东卑下之田舄卤之地变为膏腴民实赖之自正隆二载雨不时降邑苏仲礼世习儒业宋湛精通算术以积水窥管知地形髙下慨然曰孝子河岸髙百丈开崖穿洞流渠行水可以救旱乃集工七十五买渠地十馀里就药家里河口三处导及邑之东北司马里上下二十里中间地之出者削而平坎者积而坦堆阜者凿而深之缺洼者补而完之断岸则刳木为槽以通焉至落成牛车并人力总二万五千
明王𢎞广济渠记髙唐之山有孝子河源出县西北山骈于白璧之左右旁分二水合流一𣲖开渠东注环流城郭赐额曰广济渠歳乆淤淀洪武庚戌春三月乆旱判簿濠梁成公器之访于耆宿成执中验形势故道不旬月而渠复成
明武徳新润民渠记洪武九年亚尹成公器之治是邑曰润民渠废未乆当起𭐏导水乃卜于髙崖底壅筑堤堰疏通水道繇县南厢逹县东北隅次则文瑞中义等乡首末轮流循环不已
明知县张日升普济民渠记孝义西有胜水河旧疏润民渠广济渠新开上原村渠贾家荘芦家荘渠北有行春渠旧开虢城渠柳陂渠东有汾河旧疏王政村渠文峪河渠歳乆多淤塞𢎞治二年予合疏通之维五里有渠曰普济民源出西南七十里玉泉山下经流南曹村入胜水河东道于汾其势悍急堤防易壊先永乐间知县刘祥创修以大水坍塌予于三年春急成渠二载大水防复崩六年寻旧迹而仍增筑堤堰髙厚倍于昔傍栽柳树仍立分水日期历数载无冲决之患
明洪露渠碑大孝里南有胜水河自洪武初开渠城西四里九村轮溉今旧渠废别开新渠地二十亩出夫一
城濠浅狭又经填淤旧有溪濠堤岸
临县
入湫河十六河
郝马坡河 小马坊河 乔子川河 榆林河 甘泉河 安业河 大峪河 小峪河 钟底河 故县河窑头河 太平河 万安河 麻峪河 善卷河
青堂河
以上十六河胥山中沟道冲徙不常间遇山水可溉田内麻峪溉蔬圃
入黄河五河
孝子河 青凉河 曲峪河 杏林荘河 第八舗河以上五河亦间可溉田内孝子㣲溉蔬圃
临县四境皆山惟湫河起兴县自北而南经县境白文镇过县治至三交镇折而西南共袤二百三十里入黄河附近地亦可少资灌溉但无渠道
旧志甘泉县南三里许万历间知县葛升教民开渠筑堤引水溉田
万历三十五年张惟学甘泉沟水利记湫川北自兴县来至县南三交又西南折而出大同碛口其间千沟万壑之水㑹归于此而入黄河古无人治之诸葛侯升创疏渠筑𭐏引水滋田之制渠道深与寛相等堤堰髙与厚相等度地以分区区以分畦塍植以粳稻乃以堤堰逆其水以渠道分其流引而注之南亩曲尽水利
尹同皋诸葛侯兴水利记临邑东甘泉西麻峪北榆林㑹于湫河四时皆泛注非乏水乡也诸葛侯升路经佛堂峪见水虽奔流直去然近村地势颇卑可引以灌南亩遂令筑堤𭐏不日告成
明𢎞治中知县髙峻筑堤御水患
嘉靖中知县脱镐修堤却水患
明雷应志陈侯石砌城堤记临县编杶挑濠凿渠引流无水不然陈侯舜道集士绅耆老亲谊冲流要害之地而告之曰徒浚河筑堤无益莫若运大石以砌髙堤䕶其基完其缝斯可障狂澜而东之此一劳永逸之计也于是肇工万历丁丑之三月戊寅秋告成石楼县
石楼县僻处万山重峦叠嶂无近河民田亦无设立渠道
丁其誉修南关官路记康熙元年夏五月大雨髙原激为湍平畛流为川县境迤南而东城内外诸水皆汇其地汹涌莫遏因决焉袤延九丈馀髙约五十三尺窈若深谷予毅然任之迺运迺筑厥道遂平自诣城西运石其面水口围以砖涂以灰于旧水口造屋六
永寜州
永寜州万山丛杂胥岗坡地无水渠
旧志温泉在西城下明𢎞治初知州吕大川教民种稻灌园今苦河患有蔬畦无稻田
香水岩在州南十五里繇大士河路口石璧中泻出甚甘冽乡人资灌溉焉
宝泉在州北六十里山顶有泉山下之田资其灌溉虽经冬不冻民甚赖之名曰宝泉建寺
灵泉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孟门之南水色清冽如玉金大定间灵泉寺僧喜赓引水入田有嘉禾合颖之瑞有司以闻
河堤东河出骨节山西流北河出赤坚岭南流至州城西北汇而为一源逺流长山水暴涨城迤西多被河患明𢎞治初冲州城知州吕大川筑堤防䕶多植树以固堤嘉靖中知州髙迁补修后寖废万历二十六年知州夏惟勤改筑大堤旋被冲坍损西城并城楼三十六年知州李橘复修后堤多塌卸
寜乡县
清水河渠发源南三十里东㑹蕉山合泉子山水蕉泉水北入永寜州界合青龙泉水入黄河
南乡引清水河繇黄蒿岭村起经车村朱家店寨子村瑶峪村至水峪村溉地
西南乡引清水河繇暖泉镇起经堡村韩家庒雷家荘王家荘至沙塘村溉地
青龙泉渠源发永寜州西六十里青龙镇
西北乡引青龙河溉锄沟镇地
以上诸渠旧设渠规长沟头司之
旧志车辙泉源出南三十五里车辙山冬夏不竭民多引渠
清水堰明嘉靖间知县张镗建通济桥行水灌田歳乆湮塞万历三十一年知县黄应贞典史唐汝济繇下流引入故道水经厚子坪至城内溉田二顷有奇有碑记三十五年知县赓得宝修浚堤堰称永利云泉子堰溉田九十亩有奇
段家堰溉田七十亩有奇
寺湾堰水经寺子湾龚家湾等地溉田二顷有奇旱则纎流不竭
东观堰万历十五年修溉田八十亩有奇
朱家堰引水入村街旁多园共溉八十亩有奇沙浍堰浍坪旧溉田二顷有奇今废
大髙堰万历十五年张尧佐引山泉循崖而西流入髙坪溉田四十亩
豸湾堰
津梁
汾阳县
康家堡渡在东二十里今在白石村渡汾河
泰和桥在东大街上
古风桥在南郭中
通济桥在南十里阳城村
王荘桥在东北十里陈家庄
太平桥在北十二里太平村南
太沟桥在城北尽善村北
攀龙桥在西北二里朱之俊建有大学士韩爌王铎光禄卿文翔凤碑记
董师桥在东郭南门外清沟水所经也后渠道塞潴城桥明万历十四年曹禄修
石家荘桥在东七里亦清沟水所经也
陆安桥在西顶近山沟堑甚深康熙初冀南道陆光旭修
平遥县
文津桥在东八里聚贤荘
济逺桥在西十里城西舗乃古西河桥也
中都桥在县东洪武七年知县许䕫建
惠济桥在下东门外有碑记康熙三十六年修筑沙堤并南接四洞焉
通济桥在上西门外
介休县
大宋渡在西北十五里
小宋渡在西北十二里
罗王荘渡在北十里
霍家堡渡在北十里
桥头村渡在北十五里
永利桥又名师屯桥在西二十里跨汾河为郡孔道明正徳五年县丞张敬建髙阔二丈有奇袤七十步有奇万历十一年知县王一魁重修更名虹霁马初登碑记晋阳土易汾水善溃倏忽迁流桥梁罔功非舟莫渡惟邑西南谷连山参差土劲多石故不受冲损而以天边一虹通全省之血脉
西门桥在西门外山水时暴涨明万历二十五年知县史记事増修髙阔棚以厚木柱以砖石而水得直下天启三年复壊知县何腾蛟更叠石易棚
永固桥在西二十三里义安村
升平桥在北关街中
崇仁桥在东城门外
利民桥在东四十五里郝家堡
内封桥在西十里舗
普济桥在东二十里
通顺桥在杜家荘
孝义县
小宋曲津在东南二十里通介休县
霍家堡津在东南十五里通介休县有船户
太平桥在县东十五里卢家荘洪武中河徙桥废今船济往来世传有鐡桥六
胜水桥在县南二里知县刘大观名三仙桥
东桥在城东
马补桥在县南厢
行春桥在县北十五里跨义河上一名卢桥
白璧桥在县西二十里宋宣和时里人李隆建
临县
克狐寨渡在县西北一百八十里黄河东岸路通陕西葮州古置浮梁今以舟济金大定偹西夏筑城屯兵历元基废洪武五年置巡检司其南二十馀里有曲峪村渡胥通葮州又南十二里有索逹安潞路通陕西呉堡县
兔儿坂桥在西八十里
许家峪桥在西南六十里
关王庙桥在南二十里
时家滩桥在南五里
崔家坪桥万历二十四年知县常时芳建后废
石楼县
夷吾桥在县东以晋公子夷吾封屈故名县东二十五里有夷吾馆
故县桥在县东五里故县趾知县周上章重修
殿底峪桥在东二十里
曹家坡桥在西七十里又有仁里桥
永宁州
官菜园渡在州西南一百七里黄河东岸
青龙渡在州西一百二十里旧设巡检司今仍之灵济桥在南城门外
松风桥在东北二十里
王家㙮寨东桥在东十五里
洪济桥在西十里
沙曲桥在西三十里
柳林桥在西六十里
庙湾桥在州西七十里
宁乡县
三交口渡在西一百五十里黄河东岸
永济桥在北门外
庆丰桥在北郭外
永寜桥在南郭外
大同府
大同县
康石荘渠县东源出天镇县龙池沟泉繇天镇阳髙二县入引水成小渠溉地四十八顷五十一亩有奇雍正七年定按时轮溉法
大同县胥旱地自康石荘外无渠道
旧志御河在城西北开山口与得胜河西源合流经府东门外折而南民资灌溉
郭传芳守道曹秋岳去思碑龙沙止生寒黍不知六榖有粳稻先生开渠东阡因玉河下流且溉且粪立田粳稻千畦
懐仁县
懐仁无渠道
旧志新庄子河县南七十里源出新庄村西经黄花岭南山阴县诸村皆资灌溉
镇子海县东十五里周四十五里中产鲤鱼大数十斤居人决退水渠导流于桑干河
南河县南五十里内产地梨居民赖以救荒
山阴县
山阴无渠道
旧志知县刘以守书水利碑阴黄水溉田上则元英黑圪㙮下则五伏图李珠荘擅利乆矣共近城前后可引可灌自奉分日之令又禁上村无得壅阏责坐堡督察而以县法绳之城民旧苦卤饮逺及城南石井担水日费二三文今河绕三门童稚可汲夏秋饮长流冬春饮积冰民咸宜之
西伯渠在县南明巡抚王某开浚以杀复宿山诸谿水涨之害
应州
应州旧无渠道
旧志大井在城南古龙王庙前民咸利赖
大石谿水旧繇城东门绕流城北向西北入桑干康熙二十四年水涨几没城乃筑堤下社村逼水北流入于浑河桑干河不受桥亦不受艇葢怒涨则夺桥而去之缩流又浅不可方舟
浑源州
浑源州无渠道
旧志黑龙河州城秀岭之下云气升不三日即雨浑源川在州西南源出叹土峪
温泉州东南一百里汤泉舗疾者浴之即愈
神峪元麻治律吕神祠记浑源州西北七里许有小丘神峪之水出其阳峪之泉以十数而趵突为最或者浚而堰之水既合湍为碾磨侧置纸房池沤麻泉西引灌溉其利无穷流益逺利益大
灵丘县
灵丘县旧无渠道
旧志白龙池县西北三十里旱取池水祈祷即雨甘泉在县治西圃味甚甘冽居民赖之
广灵县
广灵县旧无渠道
旧志洒雨泉在县西南五十里直峪山源从石孔中突出可溉田数十顷
鸦儿汇在县西南四里鸦多饮啄于此中有积冰寒疾取食汗出即愈
广昌县
广昌县旧无渠道
旧志汤河在县南六十里源出灵丘县北浑源州南汤头舗流入直隶唐县界又名唐河昔年水势甚盛居民结筏以渡今淤成水田可以种稻
阳髙县
西坦坡渠县东源出天镇县龙池沟泉繇天镇县入县境二邑民多争截雍正七年四月定自上而下循次按时引溉法马官屯小渠县西始马官屯止北徐屯繇大同县入大雨水涨晴辄涸濒河民不资引溉
旧志凿石通渠西山麓张氏凿之遂成渠焉徐化诗一水巨灵扼五丁擘划流挥鞭驱石马擐甲挽金牛莎湿林皋茂瓴髙灌溉优开渠千载利奕世食先畴
十里河繇守口堡之开山口入居民取行水磨兼资灌溉马邑河在城西溉圃
天镇县
县南定安营小渠源出县境定安营龙泉沟自北南流诸村历阳髙西坦坡大同康石荘村春夏资水溉田古多争截雍正七年四月定循次轮溉法
县南引溉兴隆堡张家窑城窊堡顾家营咸水皂县东南引溉嘴儿头
旧志七股泉在涌泉南顺流而下水势寖盛邑人导以溉圃
冰泉城西南孙家园可溉圃
涌泉在城西南隅其水万人用之不竭终年不用亦不溢人名海子
津梁
大同县
兴云桥在东门外跨浑河上元泰定元年河东连帅图们重建题曰兴云之桥虞集记曰泰定元年秋大同路城东新修石桥成河东连率图们公题曰兴云之桥葢大同古平城如浑之水循其城东而南行亦名曰御河朝㑹转输东趋京师必逾是焉河水盛遇积雨益横益阻行者故自元魏以至于唐河流分合不同率造桥以达旧桥凡二十有七间其西不坏者二十有二石柱也东当水所趋而柱皆木乡徒取其易成而不计其易坏也乃采石于𢎞山之下凡为柱二十四自上下流望之屹然壁立然后栈木甃石明成化十三年巡抚李勉増脩刘翊撰记万历间总兵郭琯拓而更之翼以石栏规制壮丽
右定桥在东南七十里跨桑干河明洪武中县丞刘炳建
乐安桥在城南六十里跨桑干河
小龙门在府旧城东南百馀里桑干河水势汹涌渉者病之明时土人解铭解九思解文广当河上流凿石为梁髙数丈嘉靖间巡抚侯钺题曰小龙门
怀仁县
西安桥在东南三十里跨桑干河
山阴县
安银子桥在西北二十五里桑干河上明成化六县知县许安建万历九年知县王居仁重修
沙堆河桥在西南十五里黄水河上〈后废今城南黄水河上有桥〉河阳堡桥在城西北三十里桑干河上明万历二十五年大学士王家屏建撰记
麻家疃桥在北十五里桑干河
应州
朱家荘桥在西北十里
青虹桥在姜家荘韩元帅建
曹娘子村桥在西二十里
沙城村桥在西北十五里
寇家寨桥在西北八里
浑源州
太白桥在北五里明𢎞治三年知州黄锡建后废浑河桥在西北十里明成化元年知州关宗建后废乐安桥在西北十里金时僧志贤建成化元年知州关宗修
乱岭水桥在东北沙圪坨
楼阁虹桥在磁峡口〈详关隘〉
广灵县
北关桥在县关外
八角桥在东十里相传有民八家环居共建后误名八角
平水桥在西五里跨涧砌以石
涞源桥在城东一里明嘉靖五年建有碑记左右水碾水磨林木丛茂三十八年指挥孙献策修砖楼以备外患
新桥在南关东门外知县杜一奇建
永安桥在县南门内明嘉靖十三年建
广昌县
涞源桥东一里
拒马河板桥东门外
落水桥在南门外明知县刘登建有记
阳高县〈津梁无〉
天镇县
双成桥在东十五里双桥相连
东桥
西桥
山西通志卷三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