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崇文总目 卷五 卷六

  钦定四库全书
  崇文总目卷五
  宋 王尭臣等 撰
  儒家类以下原卷二十四
  仲尼之业垂之六经其道闳博君人治物百王之用㣲是无以为法故自孟轲扬雄荀况一作卿之徒又驾其说扶而大一作本之历世诸子转相祖述自名一家异端其言或破碎于大道然计其作者之意要之孔氏不殊焉共四十四部计三百二十卷
  晏子春秋十二卷
  晏子八篇今亡此书盖后人采婴行事为之以为婴撰则非也
  曽子二卷
  孟子十四卷
  赵岐注
  孟子七卷
  陆善经注善经唐人以轲书初为七篇因删去赵岐章㫖与其注之繁重者复为七篇云
  续孟子二卷
  林慎思撰慎思以为孟子七篇非轲著书而弟子共记其言不能尽轲意因传其说演而续之
  荀子二十卷
  荀卿子十二卷
  鲁仲连子五卷
  贾子九卷
  汉贾谊传本七十二篇刘向删定为五十八篇隋唐皆九卷今别本或为十卷
  太𤣥经十卷
  扬子法言十三卷
  李轨注
  扬子法言十三卷
  柳宗元注
  说苑五卷
  汉刘向撰向成帝时典秘书采传记百家之言掇其正辞美义可为劝戒者以类相从为说苑二十篇今存者五卷馀皆亡
  续说苑十卷
  唐刘贶撰以刘向着说苑二十篇时汉史未行故汉事颇缺贶因采其所遗亡凡十篇云
  新序十卷
  汉刘向撰成帝时典校秘书因采载战国秦汉间事为三十卷上之其二十卷今亡
  盐铁论十卷
  潜夫论十卷
  中论六卷
  中说十卷
  帝范一卷
  青宫要记十卷
  臣轨二卷
  修身要览十卷
  百行章一卷
  君臣政理论三卷
  圣典三卷
  伸䝉子三卷
  康教论一卷
  贞礼一卷
  元子二十卷
  理源二卷
  皇王大政论一卷
  鲰子一卷
  前朝君臣正论二十五卷
  资理论三卷
  本说十卷
  素履子一卷
  里训十卷
  东筦子十卷
  儒门诫节忠经三卷
  中庸论一卷
  商子新书三卷
  李子正解十卷
  尹子五卷
  道家类以下原卷二十五
  道家者流本清虚去健羡泊然自守故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虽圣人南面之术不可易也至或不究其本弃去仁义而归之自然以因循为用则儒者病之
  共三十六部计一百七十二卷
  鬻子一卷
  老子道徳经二卷
  河上公注
  道徳经二卷
  不著姓名
  老子道徳经二卷
  王弼注
  道徳经二卷
  唐明皇注
  道徳䟽六卷
  道徳经传四卷
  唐陆希声撰传疏道徳二经义
  老子道徳经开题序诀义疏七卷
  道徳经广圣义三十卷
  唐杜光庭撰以明皇注疏演其义
  道徳经疏二卷
  不著撰人名氏集河上公葛仙翁郑思逺唐睿宗明皇诸家注序其自疏
  道徳经疏义节解上下各二卷
  伪蜀乔讽撰讽仕伪蜀为谏议大夫知制诰奉诏以唐明皇注疏杜光庭义缀其要附以己意解释之
  老子道徳经谱二卷
  道士扶小明撰不详何代人以道徳经章句略为义训
  老子道徳经小解二卷
  不著撰人名氏注解道徳经义
  列子冲虚至徳真经八卷
  文子十一卷
  徐灵府注
  文子十二卷
  李暹注
  亢仓子三卷
  庄子十卷
  补注庄子十卷
  南华真经篇目义三卷
  鹖冠子三卷
  今书十五篇述三才变通古今治乱之道唐世尝辩此书后出非古所谓鹖冠子者
  集注阴符经一卷
  自太公而下注传尤多今集诸家之说合为一书若太公范蠡鬼谷子诸葛亮张良李筌李合李鉴李锐杨晟凡十一家自淳风以下皆唐人又有传曰者不详何代人太公之书世逺不传张良本传不云著书二说疑后人假托云又有阴符经叙一卷不详何代人叙集太公以后为阴符经注者凡六家并以惠光嗣等传附之
  阴符经一卷
  阴符机一卷
  唐李靖撰以谓阴符者应机制变之书破演其说为阴符机又有势滋及论合三篇
  阴符经太无传一卷
  阴符经辨命论一卷
  唐张果传或曰果于道藏得此传不详何代人所作因编次而正之今别为古字盖当时道书所得之本也
  骊山母传阴符元义一卷
  阴符经要义一卷
  阴符经正义一卷
  唐韦洪撰
  黄帝阴符经辨命论一卷
  阴符经小解一卷
  𤣥解先生撰不详何代人
  阴符天机经一卷
  唐李筌撰自号少室山逹观子筌好神仙尝于嵩山虎口岩石壁得黄石阴符本题云魏道士寇谦之𫝊诸名山筌虽略抄记而未暁其义后入秦骊山逢老母传授
  抱朴子内篇二十卷
  孙子十卷
  无能子三卷
  阴符九经元谭二卷
  法家类以下原卷二十六
  法家者流以法绳天下使一本于其术商君申韩之徒乃推而大之挟其说以干世主收取功名至其尊君抑臣辨职分辅礼制于王治不为无益然或狃细苛持深刻不可不察者也
  共六部计六十五卷
  管子十八卷
  刘向校
  管子一十九卷
  唐国子博士尹知章注按吴兢书目凡三十卷自存十九卷自形势解篇而上十一卷亡又有管氏指略二卷唐杜佑撰采管氏章句之要为十篇云
  管氏指略二卷
  商子五卷
  慎子一卷
  谨按直斋书录解题云崇文总目言三十七篇
  韩子二十卷
  名家类
  名家者流所以辨核名实流别等威使上下之分不相逾也仲尼有云必也正名乎言为政之大本不可不正者也
  共五部计一十卷
  尹文子二卷
  邓析子一卷
  邓析子战国时人汉志二篇初析著书四篇刘歆有目有一篇凡五歆复校为二篇
  公孙龙子一卷
  人物志三卷
  广人物志三卷
  墨家类
  墨家者流其言贵俭兼爱尊贤右鬼非命上同此墨家之所行也孟子之时墨与杨其道塞路轲以墨子之术俭而难遵兼爱而不知亲疏故辞而辟之然其强本啬用之说有足取焉
  共二部计一十六卷
  墨子十五卷
  董子一卷
  纵横家类
  春秋之际王政不明而诸侯交乱谈说之士出于其间各挟其术以干时君其因时适变当权事而制宜有足取焉
  一部三卷
  鬼谷子三卷
  [[#{{{1}}}|{{{1}}}]]
  杂家者流取儒墨名法合而兼之其言贯穿众说无所不通然亦有补于治理不可废焉
  共三十九部计四百二十二卷
  吕氏春秋三十六卷
  孔丛子七卷
  新语二卷
  淮南子二十一篇
  许慎注

  髙诱注
  仲长子昌言三卷
  汉仲长统撰按本传统论说古今及时俗行事著论名昌言凡三十四篇十馀万言隋唐书目十卷今所存十五篇分为三卷馀皆亡
  论衡三十卷
  傅子五卷
  晋傅休奕撰集史经治国之说评断得失各为区例本传载内外中篇凡四篇亡录合一百四十篇今亡一百一十七
  抱朴子外篇二十卷
  古今注三卷
  续古今注三卷
  古今善言二十卷
  金楼子一十卷
  子抄三十卷
  意林三卷
  刘子三卷
  理道集十卷
  帝王略论三卷
  理道要诀十卷
  十代兴亡论十卷
  古今精义十五卷
  致理书十卷
  致书十卷
  牧宰政术二卷
  检志三卷
  两同书二卷
  唐罗隠撰采孔老二书著为内外十篇以老子修身之说为内孔子治世之道为外㑹其㫖而同元
  治乱集三卷
  子书要略一卷
  法语二十卷
  古今语要十二卷
  格言五卷
  帝道书十卷
  公侯正术十卷
  鲁人初撰盖鲁人名初不著其姓氏未详何代人
  帝王㫖要一卷
  五书一卷
  正训十卷
  不著撰人名氏按唐志有正训二十卷辛徳源撰而此书云陆机撰又止十卷据隋以前书录皆无陆机正训之目晋史机𫝊亦不言尝有此书而徳源所著今世已亡疑是其遗书
  历代纪要五十卷
  导言略三卷
  正性论一卷
  农家类
  农家者流衣食之本原也四民之业其次曰农稷播百谷勤劳天下功炳后世著见书史孟子聘列国陈王道未始不究耕桑之勤汉兴劭农勉人为之著令今集树艺之说庶取法焉
  共八部计二十四卷
  齐民要术十卷
  兆人本业三卷
  山居要术三卷
  大农孝经一卷
  农家切要一卷
  农子一卷
  淮南王蚕经三卷
  孙氏蚕书二卷
  小说类以下原卷二十七
  书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又曰询于蒭荛是小说之不可废也古者惧下情之壅于上闻故每岁孟春以木铎徇于路采其风谣而观之至于俚言巷语亦足取也今特列而存之
  小说上共七十部计二百八十八卷
  世说十卷
  谨按郡斋读书志云唐艺文志刘义庆世说八卷刘孝标续十卷而崇文总目止载十卷当是孝标续义庆元本八卷通成十卷耳
  小说十卷
  辨疑志三卷
  两同书一卷
  干𦠆子三卷
  演义十卷
  刋误二卷
  炙毂杂录五卷
  忠烈图一卷
  唐说纂四卷
  五经评判六卷
  刍荛论三卷
  续论衡三十卷
  通论五卷
  本书三卷
  杂说六卷
  三教论一卷
  颜氏家训七卷
  家范一卷
  开元御集诫子书一卷
  六诫一卷
  卢公范一卷
  诫子拾遗四卷
  家学要录二卷
  先贤诫子书二卷
  古今家诫一卷
  诫文书一卷
  正顺孝经一卷
  孝感义闻录三卷
  家诫一卷
  谈薮八卷
  中枢龟鉴一卷
  酉阳杂爼三十卷
  庐陵官下记二卷
  摭言十五卷
  卢言杂说一卷
  云溪友议三卷
  剧谈录二卷
  幽闲鼓吹一卷
  戎幕闲谈一卷
  因话录二卷
  资暇录三卷
  玉溪编事三卷
  耳目记二卷
  郑氏谈绮一卷
  释常谈一卷
  初举子一卷
  野人闲话五卷
  洛阳搢绅旧闻记五卷
  事始三卷
  续事始五卷
  冯鉴撰
  谨按新唐书艺文志刘睿续事始三卷崇文总目阙
  燕丹子三卷
  博物志十卷
  猗玕子一卷
  平泉山居草木记一卷
  通㣲子十物志一卷
  感应类从谱一卷
  感应经三卷
  化书六卷
  灵图感应歌一卷
  造化权衡六卷
  前定录一卷
  定命录二卷
  报应录三卷
  广前定录七卷
  儆戒录五卷
  奇应录三卷
  续定录一卷
  科名定分录七卷
  感定命录一卷






  崇文总目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