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遇龙华修证忏仪 中华文库
续藏经 得遇龙华修证忏仪 明 如惺撰
龙华忏仪序
明进士赞治尹中议大夫原任两京兵刑部 尚书郎广东湖广等处按察佥事致仕奉 恩诏晋勋阶正四品娄江营志道 撰 当余隆庆壬申春。承乏留曹。得大慧杲集。阅之不禁击节。时有一张叟者。谭及十方三世之故。问。杲公再来否。余曰。来何啻再。正不知历几僧祇耳。又问。再来仍有此机锋否。余曰。此来隐宗而显行上也。不然。亦带教以明宗。越一纪为万历甲申。余既勇退急流。从天池山寂鉴庵。为千松得法师护讲台。知其传法师。为万松林公也。一日道及万松因地曰。大人亦知吾师是大慧之后身乎。余因前有亿逆。惊起问其行实。千松一一道之千松。亦称其法子哉。独疑千松法嗣在何。而千松既逝。有天台象先清公弟子。幻为惺师。法门之麟角也。得衣钵于清公。复从千松请益楞严。及究达磨之道。声称藉藉。以乙未春。偶会于吴门尹山寺。余窥其行止倜傥。解行俱迈。等夷一等。心窃疑曰。此非千松之法子乎。别去数[禾*冀]。连以所刻佛法金汤编诸书相质。丁未春仲来吴。又以所撰龙华忏仪十有二条。起自开发正信。终念一实相。请曰。世有二三大心凡夫。不肯作解脱汉。甘于五浊中。拟窃释迦老子肘后符。直欲向龙华纳弥勒败[门@缺]。长者其何吝数语为铠胄乎。余既高师之见地。而又壮大心菩萨之信根。开卷读之。不禁踊跃。大概因世之独尊净土。而且专恃弥陀。乃不察慈氏之见。居兜率度人。疾入不退之位。于道既捷且稳。不从此处游萨婆若海。而孤仗九品远迎。此非诸佛所望于大心众生之意也。此念甚殷。此见甚正。然其所剖。孰为竖出三界。孰为横出三界。孰为即三界而出三界。孰为离三界而出三界。孰为不即不离而出三界。出三界中。又判其孰为兼提三乘之权教。孰为单提一乘之实教。一乘教中。又判孰为开权显寔之渐门。孰为废权归寔之圆门。因而约主约机。分四殊胜。其为众生开龙华三会真因。可谓既明且切。而无遗漏矣。然吾以莲经实相核之。则此十二条者。在幻师犹属权说。非寔说也。人孰不厌渐修之为拙。而岂知渐者顿之因。唯除未回心之一阐提外。更无一人不以刹那入佛地者。人孰不欣顿悟顿证之为超。而岂知顿者渐之阶。唯除最初威音王以前。更无一人不以三祇成佛果者。此中消息。非过孔圣朝闻夕可之关。而知命从心以上境界难言矣。幻师既虞中下士之信极乐而疑龙华。又虞上上士之尊龙华而卑极乐。故语多回护而修辞。则欲两逗儒释之机。故意多圆活亦有之。吾侪孔氏之徒也。孔子以干无为上达之道岸。以坤元为下学之正因。则于弥陀弥勒等法。不但并行不悖。而且一以贯之。其何欣何厌乎哉。稽孔子之现行。实欲立达众生入不退地。岂非合文殊智普贤行而圆修之者。学者果于下学上达门中有得耶。虽不问弥陀弥勒二尊法界可矣。然其法非吾心外法也。其道亦非夫子一以贯之外之道也。弥陀诚与此土有缘。而尽虚空界之净土则何可胜数。随缘随愿何所不可。若论到乘龙御天。安贞应地之易道。则此时正当双林之既往龙华之将来。而孔宗峙立于其间。弥勒殆收释尊与孔圣。度未尽之儿孙。而胥度之者。则今日之奉孔规正。所以植龙华之因。而后日之礼龙华。未必非竟尼父未竟之志也。幻师于是乎起余不浅矣。故为之序。 时万历岁在丁未春仲之吉书于吴门愓若斋
得遇龙华修证忏仪卷第一
天台山慈云寺传教观沙门 如惺 撰 世有闻弥勒世尊。龙华说法之事。即乃束之高阁。听其自然得遇。如视囊中物耳。可不哀乎。此其不知三会所度。先有定限。如初会度者。九十六亿人。二三两会。各减其二。焉知我等。不假一行一愿。必预于是耶。是惑之甚也。若有大心众生。欲于未来。身居鸡头庄严之城。日游金色如掌之地。享八万岁之长寿。玩四大藏之富饶。得与儴佉轮王。诣龙华。见弥勒。成阿罗汉。证无生忍。于贤劫诸佛。次第受记者。当勤修此十二方便。命终必定先生内院。获睹白毫。入不退地。然后随佛下生。度诸同类。此非一超直入如来地者欤。今依诸大乘经。及法住记。述此忏法。用结胜缘。惟愿见闻随喜。务劝流通。弗以人废教也。 第一开发正信 第二广求良友 第三严持戒律 第四发菩提心 第五明结坛仪 第六礼请三宝 第七忏悔往罪 第八专诵法华 第九三宝福田 第十总观兜率 第十一别观龙华 第十二念一实相
○第一开发正信
夫如来出世。所说八万法门。皆以诱引众生。出离火宅。坐白牛车。入佛知见也。自教法东被。大乘根器。棋布星分。遍树法幢。传佛慧命。方今去圣逾遥。魔军炽盛。赖有净土一门。流通五浊。心佛并显。苦海津梁。但教有明文。往生匪一。有教生妙喜佛国。见阿閦如来者。有教生琉璃世界。见药师光佛者。有教生安养。见阿弥陀等者。此离三界而出三界。名横出三界者也。有教自五停心等。破四住惑。生同居士见三藏佛者。有教修历别三观。破十二品无明。证十二地(如华严初地至十地等觉妙觉是也)。生实报土。见舍那身者。有教圆观三谛。顿破五住烦恼。住首楞严三昧。生寂光土。见毗卢法身者。此即三界而出三界。名竖出三界者也。有教生兜率陀天。见弥勒。闻不退法者。此不即。不离。出三界者也。於戏门类既多。逗机不一。机教有异。非辩。何以标心。今以弥勒。对他方佛。殊胜略计有四。先约主。次约机。约主又二。先约一佛。次约诸佛。 先约一佛者。上说横竖二途。诸佛功德。金口亲宣。亦何优劣。特为弥陀。此土有缘。故龙树等。诸大菩萨。或造论发明。或以身先众。令人信受。据弥陀经云。过西方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彼土有佛。号阿弥陀。是知去此娑婆十万亿刹。方是弥陀化境。以佛愿力。众生善根。弹指可到。实推其量。与此方终远。弥勒为释尊补处。千佛衣法绳承鹤林示寂。赖是菩萨。种种方便。涤我尘襟。引遇龙华。授与道记。其悲心愿力。不下弥陀。又现居兜率。与我同在欲界。举头便是。最近最亲。是为第一殊胜也。 次约诸佛者。众生愿生他方佛土。彼方教主。或遣化佛。化诸菩萨。放光接引。若求生内院。则弥勒菩萨。与无量天子。围绕亲迎。是为第二殊胜也。 约机亦二。先辩离即之异。次辩见佛迟速。离即者。若欲求生他土。必须离此火宅。就彼清凉。上根之人。虽知生即无生。而未证法忍。不无欣厌。况中下者乎。生内院者。乃即此三界。不染三界。亦不见界内毫法可取可舍。是故不劳欣厌。便睹白毫。所以经云。若有众生不厌生死。乐生天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心身精进。不求断结。乃至发弘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华上。结跏趺坐。是为第三殊胜也。 次辩见佛迟速者。西方有九品之阶。上品即得见佛。其中下二品。或经数日。数劫。然后华开(无量寿佛经说。上上品。生即见佛。上中品。经宿华开。上下品。一日一夜华开。七日乃得见佛。中上品。华寻开。不说见佛。中中品。七日华敷。经半劫。成阿罗汉。中下品。七日遇观音势至。过一小劫。成阿罗汉。下上品。七日华敷。下中品。六劫华敷。下下品。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生内院者。方坐莲华。即见弥勒。故经云。未来世中。诸众生等。闻是菩萨。大悲名称。礼拜系念。此人命欲终时。菩萨放白毫光。与诸天子。雨曼陀罗华。来迎此人。须臾得生。值遇弥勒。头面礼敬。未举头顷。便得闻法。于无上道得不退转。是为第四殊胜也。 是皆释尊苦口劝谕令生兜率。我等若不遵依。如母在傍。慈爱诚切。其子愚故。视若路人。甘自逃亡。不肯亲近。母虽诱引。子疾他逝。所谓可怜愍者。是也。而今而后。凡诸行人。有乘释尊慈力加被发心者。有因阅弥勒上生。下生。成佛等经。愿生者。有诵法华普贤劝发品。心生信乐者。应当一心精进。依此勤修。笃行忠孝。慈心不杀。度脱一切。我说此人。虽居苦海。本是大乘不退根器。曾于过去无量无边诸佛法中。种诸善根。发无上愿。得入此门。入此门故。名法王子。虽处烦恼。如优昙华。于一念顷。游诸三昧。即此四大。便是药王。能疗一切八倒苦疾。口发片语。成光明幢。心所思惟。皆大法聚。不思议藏。施舍无穷。为般若船渡诸沦溺。文殊普贤。是其胜友。一念发心。登不退位。直超宝所。不入化城。龙华道场。为唱导首。十方国土。遍供河沙。成就如来无上知觉。三世诸佛。叹莫能穷。 或谓昔有天亲。无着。师子觉。三大菩萨。相率求生内院。师子觉先生。竟住外院。不见弥勒。天台智者大师。造十疑论。因指兜率为难。极乐则易。执为难者。是不知人性不齐。因缘自别也。如夹山弃教归禅。立登祖席。玄奘舍性习相。名冠殊方。临济三遭痛棒。悟在大愚。长庆七破蒲团。卷帘始彻。是皆缘有所关。初非义有胜劣。是药皆可治病。善医何必执方。所以往生。上生。皆从厥志。远接。近接。等一悲光。今虽赞述称扬。俾生信受。逗机设教。理或皆然。若疑此有外院。安养得无疑城。是乃行者自迷。非佛力有差殊也。况外院。疑城。一皆真慈所化。特使处此。令渐见佛。孰以王舍三亿之徒。而讥瞿昙耶。或谓疑城有进无退。外院福尽转轮者。是不知此天有二岐路也。有等众生闻大乘教。求上生者。第为信根未纯。菩萨悲心。寄生外院。俟其淳熟。令见白毫。是比疑城。佥云不退。别有一类凡夫天人。不闻大法。偏修小乘。及外道未到地定。惟冀升进。不谙无生。如无闻比丘。福尽轮转。若谓安养有九品之阶。故三乘毕托。兜率惟说不退法门。则位非鸿渐。得无隘乎。是不知心之妙。土之化也。佛本无生。九界生故。佛界亦生。是故凡夫。以业感而生。诸佛。以无缘慈而生。菩萨。以愿力而生。业感之生。不特三恶苦缘。三善亦苦缘也。无缘之生。不特四土为净土。七趣皆净土也。普贤为薄荷。畜道即净土。观音为面然。鬼趣即净土。调达入油锅。地狱即净土。故谷泉禅师涅盘偈云。今朝六月六。谷泉受罪足。不是上天堂。便是入地狱。遂叉手立化。是等若垂天之翮。奚鸿渐能拘之。愿力之生。于安养有九。兜率亦有三也。一有愿有行得生。如天亲菩萨等(有求生之愿。又有利生之行)。二有行无愿得生。如章安尊者等。及禅教诸师。不归净土者。多生此天。三有愿无行得生。如白乐天居士等。凡于释迦法中。精一戒。勤一行。一念称名者。除百千万亿劫生死之罪。得生内院。否则。龙华会上。亦得道记。所谓纲而绝流。何隘之有。古云。要知佛法义。当观时节因缘。所以缘在弥陀。弥勒不得不教生安养。缘在弥勒。弥陀不得不劝遇龙华。今之人寿至短。劫近刀兵(人寿减将十岁。刀兵劫起。今人寿当六十。与刀兵劫不远矣)。征瑞应于石城(万历丙午冬仲。绍兴新昌县石城山。石弥勒像足生五色优昙华)。人心洽于缁素(人因法末皆慕龙华)。兜率之教。得不兴乎。偈云。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时人自不识。 或谓往生安养。得遇果佛。是称殊胜。弥勒既居补处。位在等觉后心。望彼弥陀。尚隔一间。何胜有哉。是不知佛智之难思也。经云。惟佛与佛。乃能究尽。故大智声闻。不退菩萨。尽思度量。所不能知。且十方诸佛。诸大菩萨。皆住不思议如幻三昧。互为主伴。度脱众生。是故七佛祖师。尚称曼殊童子。乐邦补处。孰非正法如来。净土。秽土。诚实相之空华。大身。小身。乃寂光之镜像。释迦既称古佛。弥勒独曰新成。当以圣人不思议幻。破我梦心。则我无始梦心。应时化为无上知觉。以幻修幻。乃曰真修。请以信归。无劳辞辩。
○第二广求良友
世间有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人。有非常之人。乃能为非常之事。是故如来说最上乘法。是有最上乘之器以当之。若权小之机。必望涯而退。法华五千之徒。信不诬矣。所以欲闻龙华之道者。当择大心行人。为我同愿同行之益友。互相砥砺。则心镜愈明。不复中踬。经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是以药王。药上。世为昆季之亲。提婆达多。实造释迦之道。雪峰。非岩头终难悟彻。智者。因南岳易得心开。譬夫蓬性曲也。或生麻中而自直。葛质短也。苟托樛木而布云。若投垂棘之璧于粪壤。则连城之货必毁。徙芝兰之种于鱼肆。则袭衣之香亦灭。楞严云。一不清净。众不成就。友道之难。可不慎乎。法华三昧仪。止许十人已还。恐人之众。有不肖者厕焉。今稍宽其数。多则二十五人。为二十五圆通也。次则为十二圆觉。其有宰官。居士。及善男子入社者听。亦例数内。独尼。与优婆夷。一不许入。有愿修者。听于尼寺。尼精舍。自依法结坛修之。 然二十五人。务求其行朴志锐者。不必禅讲俱通。今之善于讲者。多放浪不羁。入则。恐排搅净众。有善通于禅讲。尤能虚谨谦光。力修甘苦者。此又为我之上座矣。
○第三严持戒律
器净堪贮醍醐。芽焦不生甘露。照乘之珠。不产于沟壑。径尺之璧。必蕴于昆岗。况不思议无上善法。不修尸罗而能荷担者乎。我等生值斯世。魔子群聚。假我衣服。凌灭正法。作师子虫。若不精持波罗提木叉。何异彼魔。妄称释子也。故破戒之人。如处覆盆。三光不烛。白毫普照。非彼所缘。五千大鬼。扫其脚迹。诸天善人。如避粪秽。善芽焦殒。宿福日消。结火城因。非法王种。纵使发无上心。如欲鲁而之楚。北辕而南其辙矣。故上生经是优波离请佛所说。意重戒也。经云。应持五戒。八斋。具足戒。又云。佛灭度后。四部弟子。欲生兜率天者。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是义故。特与行者。首约三章。 第一。须于众中。择一腊高德茂。素所信重。曾于菩萨戒法师前受戒者。与我为授戒师。或于如来降生。成道涅盘。欢喜日。无论已受未受。一皆与授十重四十八轻戒。已受者。作增进上因。未受者。开正知见。 第二。日日于世尊前。身着千佛大衣。诵菩萨心地品。一遍。令轻重法相。了然在心。如握贯珠。斯须不失。 第三。自既得戒。复当展转授受无穷。或自与受。或勉从师。与说持犯开遮深义。俾心开意解。入诸佛位。若众中无堪作戒师者。得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如梵网经说。有堪作戒师。戒师尤当虚己自谦。弗倚师尊。忽诸耆德。必以如幻三昧。彼此交赀。共出生死。稍执人我。便落群邪。非三昧友也。应于朔望。布萨。二时受食。或应供之际。一依腊坐。苟越其次。经中所谓。兵奴外道之法也。有等朝得圆颅。暮躐大僧之上。自云。我年老大。彼等后生。既违佛制。宜摈黜之。 (所云持犯开遮者。声闻。止持作犯。菩萨。止犯作持。开者。大乘许见机得作。遮者。小乘不许见机。一皆禁止。此皆备在天台戒疏)。
○第四发菩提心
依苦集灭道四谛。发四弘誓愿也。众生常沦苦海。外道终是苦因者。皆由不知上求下化之道也。不知上求。则凌人傲物。妄自尊大。不知下化。则惟知有己。不见有人。于是广造深愆。坠诸沉溺。轮转七趣。如蚁循环。二乘虽能习空。出离三界。不发心故。为空所缚。所以菩萨万行。诸佛二严。非彼所有。是故我等欲生内院。值遇龙华。应发无上道心。廓其方寸。于生死海。作大宝筏。自渡渡人。彼此共济。经云。若有比丘。爱敬无上菩提心者。当作是观。是知菩提心。为龙华之要道也。十方诸佛。诸大菩萨。昔为凡夫。由发心故。所得道疾。能发心者。则慈通觉海。悲等含生。曼殊普贤。心精淴合。不起本座。垂形万象。四引誓愿者。第一依苦谛发誓言。众生无边愿度。此未度者。令度也。第二依集谛发誓言。烦恼无尽愿断。此未解者。令解也。是二大愿王。名曰下化。第三依道谛发誓言。法门无量愿学。此未安者。令安也。第四依灭谛发誓言。佛道无上愿成。此未得涅盘者。令得涅盘也。是二大愿王。名曰上求。以上求故。折我高心。则无得少为足之嫌。如善财童子是矣。以下化故。袪我慢心。则无独善之陋。如常不轻菩萨是矣。仰之。则无法不闻。俯之。则无善不克。以之入三途。无非净域。推之化十类。总曰亲姻。火宅原自清凉。结使非今解脱。仗此娑婆竿木。畅我法曲梨园。或厌苦而翱翔。吾知必无用武之地。故此四誓。乃诸佛降伏魔军之勇将。破生死怨敌之前锋。烁五阴昏衢之明灯。具万善功德之如意。是故行者。当于未入忏前。七日方便。昼夜六时。对释迦像前。然臂。然指。烧众名香。胡跪合掌。五体投地。内怀喜悦。发殷重心。目盻金容。意澄不散(首者执香垆众同声白云) 南无释迦牟尼世尊。无上正遍知觉。文殊。普贤。诸法王子。法身常住。佛眼普观。怜愍有情。现为我证。我依大乘。甚深海藏。普为一切。发菩提心。求生内院。得见龙华。闻正法轮。亲承道记。愿垂加被令我成就(白已五体投地复胡跪。首者一人先唱众和)。 无边众生誓愿度 无尽烦恼誓愿断 无量法门誓愿学 无上佛道誓愿成 (或三唱。或七唱。多寡随意。宣四愿毕。齐云)。 发愿已。归命礼三宝(叩首起作三归)若行者。心欲广发众愿。如法藏药师等者。当依诸大乘经论。如梵网经之类。自制成文。或于怡山。中峰。王山谷。诸愿。略加损益。备通己志。亦可。但不可废前四誓。前四愿。为诸愿之根本故也。诸佛菩萨。种种大愿。不过敷演前四而已。行者既发心已。诸佛护念。堪入道场。必使此菩提心。念念无间。心心不忘。即此凡躯。打成千佛大弘愿海也。
得遇龙华修证忏仪卷之一 得遇龙华修证忏仪卷第二
天台山慈云寺传教观沙门 如惺 撰
○第五明结坛仪
此中境观。与诸三昧有所不同。故其坛仪不得不异。既依法华为龙华之本。须结二坛。一为普贤道场。一为弥勒道场。普贤道场。令修法华忏。弥勒道场。惟发愿求生内院。若寺宇精舍迫窄。一坛亦足。但于弥勒像前。别敷一座。安供法华经。一须清净庄严。其弥勒道场所事。或补处像。头戴天冠。身着璎珞。如天王相。依上生经说。或设当来佛像。如越之新昌石城石佛。即慈氏像也。其余坛法。一依法华三昧仪。及修忏要旨。(云云) (法华忏仪云。当于闲静之处。严治一室。以为道场。别安自坐之处。令与道场有隔。于道场中。敷好高座。安置法华经一部。亦不必须安形像。舍利。并余经典。安施幡盖。种种供养具。于入道场日。清晨之时。当净扫地。香汤灌洒。香泥涂地。然种种诸香油。散种种华。及诸末香。烧众名香。供养三宝。备于己力所办。倾心尽意。极令严净云云。初入道场。当以香汤沐浴。着净洁衣。若大衣及诸新染衣。若无。当取己衣胜者。以为入道场衣。于后若出道场。至不净处。当脱去净衣。着故衣。所为事竟。当更洗浴。着本净衣。入道场行事也)。 坛仪既设。六时行道。当想此道场。即是毗卢遮那庄严楼阁。亦即五百亿天子。与牢度跋提宫神。愿力所造兜率陀天宫。及善法堂。等无有异。十方诸佛。弥勒化身。八部鬼神。充满其内。一一佛前皆有我身。修诸佛事。我此色身。即大法聚。此道场量。等于虚空。一切庄严。难思难尽。纵出他事。常令此想念念现前。 又复诸经三昧虽曰万异千殊。约之不出四种而已。一常行。二常坐。三半行半坐。四非行非坐。常行三昧者。出般舟经。亦云佛立三昧。九十日为期。常坐三昧。出文殊问般若经。亦云一行三昧。亦九十日为期。半行半坐三昧。即方等法华等经。或七日。或十日。或三七日为期。而无定限。非行非坐三昧。即请观音等经。亦云随自意三昧。凡不专于行坐者。并属此摄。今此忏法。即第三半行半坐三昧摄也。依弥勒上生经。当七日为期。经言一日乃至七日(云云)。若依法华。当三七日为期。经言于三七日中应一心精进。然所立之期限。虽延促有所不齐。亦乃随行人心量优劣之何如耳。或如思大禅师六年常坐。或有一生修常不轻行。及四安乐行等。此以促为延也。或如智者大师。初入普贤道场。便见灵山俨然未散。又如慈云尊者。修般舟三昧。期限未终。即能悟入。此以延为促也。 又远则如十方调御。佥以三祗百劫为期。近则古人或以悟。或以毕命为期者。贵在破障显理。一息能越三祗。苟或滞相迷宗。沙劫犹称错乱。斟酌修之。无泥俗轨。
○第六请礼三宝
诸佛身相。充满法界。众生心净。佛即现前。第为行人方结道场。凡心未格。故令初日第一时诚心伸请。仰求加被。庶获速破三障。入不退地也。他日。当去请佛一法。但用赞佛。礼拜。宣五悔文。又前总礼三宝。及散华法。六时皆当行之。若或时促。每日初时。决不可缺。须求诸异花。名香。必使香烟花气。交变如云。供养三宝。 (法华忏云。初入道场。至法座前。先敷尼师檀。正身倚立。应先慈念一切众生。欲兴救度。次当起殷重心。惭愧恳恻。存想如来。三宝畟塞十方虚空。影现道场。是时手执香垆。烧众名香。散种种华。供养三宝。五体投地。口自唱言)。 一切恭敬一心敬礼十方常住佛(一拜。此下俱有用心方法。如彼忏说) 一心敬礼十方常住法(一拜) 一心敬礼十方常住僧(一拜) (礼竟。即当胡跪。右膝着地。正身威仪。一心烧香散华。端身正意。口自唱言)。 严持香花。如法供养。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佛经法。并菩萨。声闻。缘觉众。及一切天仙。受用作佛事。 (当运心想此香华。于念念中。遍至十方。一切佛土。作种种众宝庄严诸台楼观。上妙诸色。作种种妓乐。上妙音声。歌呗赞叹。作种种旃檀沉水。上妙诸香。作种种肴膳汤药。上妙众味。作种种衣服璎珞流泉浴池。上妙诸触。作众禅定智慧清净实相。上妙法门。皆悉充满法界。以为佛事。供养十方三世诸佛。一切三宝。普愿三宝摄受。亦熏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于一一佛前。悉见己身。如此供养。等无有异。又愿六道四生。悉入我供养法界海中。了知如是供养。悉从心生。无有自性。心不取着。此念成已。即五体投地。口自唱言)。 供养已。一切恭敬(应更烧香。奉请三宝。请法。当运心正对所请。口称名字。如法奉请。不得散乱轻心)。 一心奉请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想佛法身。犹如虚空。无去来相。应我奉请。从耆阇崛山。与大众围绕。来到道场。如水中月。受我供养。余一切佛。亦复如是。随心想念) 一心奉请南无过去多宝佛(想多宝佛塔。从地涌出。影现道场。受我供养) 一心奉请南无释迦牟尼十方分身佛(想分身诸佛。悉皆云集。众宝树下。受我供养) 一心奉请南无当来弥勒佛(想如释迦尘点劫前。已成佛道。为度我等故。示居补处。当来龙华树下。成无上觉。今现我前。受我供养) 一心奉请南无妙法莲华中三世一切诸佛(想过去日月灯明佛等。现在净华宿王智佛等。未来华光佛等。皆悉现前。受我供养) 一心奉请南无十方一切常住佛(想十方诸佛。各各相好具足。放大光明。大众围绕。来此道场。受我供养) 一心奉请南无大乘妙法莲经上生经及下生成佛经等(想甚深秘密法藏。悉现在前。受我供养) 一心奉请南无十方一切常住法(想十方诸佛所说。甚深法藏。悉现道场。受我供养) 一心奉请南无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想乘狮子。与无量菩萨围绕。来此道场。受我供养) 一心奉请南无普贤菩萨摩诃萨(想乘白象王。与无量菩萨围绕。来此道场。受我供养。法华三昧。以此菩萨为忏悔主。故列在后。今龙华以弥勒为主。故应在前) 一心奉请南无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摩诃萨(一一运心。想念如前) 一心奉请南无观世音菩萨无尽意菩萨摩诃萨 一心奉请南无妙音菩萨华德菩萨摩诃萨 一心奉请南无常精进菩萨得大势菩萨摩诃萨 一心奉请南无大乐说菩萨智积菩萨摩诃萨 一心奉请南无宿王华菩萨勇施菩萨持地菩萨摩诃萨 一心奉请南无下方上行意等无边阿僧祗菩萨摩诃萨 一心奉请南无现居兜率陀天宫补处弥勒菩萨摩诃萨(想此菩萨。形如天王。相好具足。放大悲光明。与无量天子。天女。各执诸供养具。前后围绕。乘天宫殿。自兜率陀天。来降道场。受我供养) 一心奉请南无兜率宫中天亲等一切不退地菩萨摩诃萨(想兜率内院如天亲等皆不退地菩萨。无量无边。围绕弥勒。来降道场。受我供养) 一心奉请南无优波离舍利弗等诸大声闻普及十方一切常住僧(想灵山大众十方圣贤。如云而集。来到道场。受我供养) 一心奉请妙法莲华经中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各及眷属 一心奉请兜率陀天中五百亿天子。牢度跋提天神。及五大神等。一切天子天女。各及眷属(如是一一称名奉请。必满三遍。请竟。首者执垆。与众起立。口自宣言) 惟愿本师释迦牟尼世尊。慈氏善逝。一切诸佛。大慈大悲。受我奉请。来到道场。 大乘妙法莲华经。弥勒菩萨上生经。及下生成佛等经。哀悯覆护。受戒奉请。来到道场。 文殊。普贤。弥勒菩萨。优波离。舍利弗等。一切圣众。悉皆慈悲。受我奉请。来到道场。一切天龙八部。兜率陀天天子天女。牢度跋提诸天神众。悉生哀愍。受我奉请。来到道场。是诸圣众。愿悉证明。我今欲为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修行大乘无上菩提。破一切障道重罪。愿得法华三昧。于念念中。广修三宝福田。命终上生兜率内院。亲睹弥勒菩萨。眉间白毫大人相光。闻妙法轮。证不退转。于一念中。普度十方六道一切众生。随从弥勒菩萨。下生阎浮。于龙华菩提树下。成正觉时。我等与儴佉王。及诸臣佐。修诸供养。劝转法轮。闻三会法。成阿罗汉。悟无生忍。得受道记。更得供养贤劫诸佛。尽未来际。一切世尊。悉皆承事。无空过者。于一一佛前。广修万行。利益众生。成究竟道。仰愿弥勒菩萨。及一切三宝。以本愿力。受我忏悔。成就所愿。云云。 (既白愿已。复当五体投地。起立。正身威仪。面向法座。烧香散华。口自宣偈。赞叹。并诸咒愿)。 正遍知者两足尊 天人世间无与等 十力世尊甚希有 无上最胜良福田 其供养者生天上 未来解脱住涅盘 稽首无比大精进 稽首慈悲大导师 (偈赞佛已当唱愿言)。 以此叹佛功德。修行大乘无上善根。奉福上界天龙八部。大梵天王。三十三天。阎罗五道。六斋。八王。行病鬼王。各及眷属。此土神祇。僧伽蓝内。护正法者。又为今上皇帝。储君。后妃。内外大臣。率土民庶。师僧父母。善恶知识。造寺檀越。十方信施。广及法界众生。愿借此善根。平等熏修。功德智慧。二种庄严。同会无生。成种智道。 (当了知身口意等。充满法界。赞叹三宝。无生无灭。无有自性。复当一心。正身威仪。次第礼前所请三宝。礼法。当随所礼诸佛。志心念佛法身。等虚空量。应物现形。如对目前。受我礼拜。当知我之身心。本自空寂无有礼相。因空寂故。亦能影现法界一一佛前。悉有我身。头面顶礼一切诸佛。菩萨。声闻。悉如是想。复更烧香。称名礼拜。昼夜六时所礼三宝。皆如下列无异)。 一心敬礼本师释迦牟尼佛(想云。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释迦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释迦前。头顶接足归命礼。下去诸佛菩萨。各随其名。自改云。某佛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某佛前。云云) 一心敬礼过去多宝佛 一心敬礼十方分身释迦牟尼佛 一心敬礼当来弥勒尊佛 一心敬礼东方善德佛等十方十佛 一心敬礼法华经中过去日月灯明佛大通智胜佛等一切过去诸佛 一心敬礼过去庄严劫千佛七佛世尊尽十方过去一切诸佛 一心敬礼法华经中现在宿王华智佛宝威德上王佛等一切现在诸佛 一心敬礼法华经中东方阿閦佛须弥顶佛等八方十六王子现在诸佛 一心敬礼现在贤劫千佛尽十方现在一切诸佛 一心敬礼法华经中未来华光佛具足千万光相佛等一切未来诸佛 一心敬礼未来星宿劫千佛尽十方未来一切诸佛 一心敬礼十方世界舍利尊像支提妙塔多宝如来全身宝塔 一心敬礼大乘妙法莲华经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弥勒下生经及成佛经等十方一切尊经十二部真净法宝 一心敬礼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一心敬礼普贤菩萨摩诃萨 一心敬礼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摩诃萨 一心敬礼观世音菩萨无尽意菩萨摩诃萨 一心敬礼妙音菩萨华德菩萨摩诃萨 一心敬礼常精进菩萨得大势菩萨摩诃萨 一心敬礼大乐说菩萨智积菩萨摩诃萨 一心敬礼宿王华菩萨持地菩萨摩诃萨 一心敬礼下方上行意等无边阿僧祇菩萨摩诃萨 一心敬礼优波离舍利弗阿难等一切诸大声闻众 一心敬礼十方诸大权菩萨及声闻缘觉得道贤圣僧 一心敬礼现居兜率陀天宫弥勒菩萨摩诃萨(应三礼。此菩萨是龙华道场主。故行者。当诚心的对此菩萨。胡跪。说悔众罪。发大誓愿等。其余诸佛菩萨。悉作证明。普放慈光。加被行者。所愿成就)
○第七忏悔往罪
行者既礼佛竟。正身威仪。烧香散花。存想三宝。畟塞虚空。弥勒菩萨。无量天子。眷属围绕。常住我前。是故我今。当为众生。行忏悔法。所以者何。盖我与法界一切众生。无始昏迷。随逐六根。造十恶业。沉沦苦趣。受报万殊。长夜冥冥。少出还溺。可不悲夫。然罪性虽空。果报不失。能以□即空而悔罪。若片雪点于红炉。依幻以修真。类方珠向于杲日。故十方诸佛。称忏威力。名曰徤儿。则何事不办也。今对 三宝。雨泪悲泣。说六根罪。口自唱云。普为四恩三有。及法界众生。悉愿断除三障。归命忏悔(一拜复跽。默运逆顺十心。然后忏悔 云)。比丘(某甲)及法界众生。至心忏悔。我与一切众生。从无始世来。无明所覆。颠倒迷惑。而由六根三业不善。广造众罪。眼贪诸色。以着色故。贪爱诸尘。以爱尘故。受女人身。世世生处。惑着诸色。色坏我眼。为恩爱奴。故色使我。经历三界。为此弊使。盲无所见。耳逐外声。造种种罪。闻妙音时。心生惑着。闻恶声时。起百八种烦恼贼害。如此恶耳。报得恶事。恒闻恶声。颠倒听故。当堕恶道。边地邪见。不闻正法。处处惑着。无暂停时。鼻贪香气。若男女。肴膳。种种诸香。迷惑不了。动诸结使。诸烦恼贼。卧者皆起。无量罪业。因此增长。以贪香故。分别诸识。处处染着。堕落生死。受诸苦报。舌贪诸味。损害众生。破诸禁戒。开放逸门。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诽谤三宝。赞说邪见。说无益语。斗构坏乱。法说非法。非法说法。诸恶业刺。断正法轮。从舌根起。于非义中。多端强说。如此等罪。无量无边。身着诸触。造种种罪。所谓男女身分。柔软细滑。一切诸触。颠倒不了。烦恼炽然。起三不善。谓杀盗淫。与诸众生。作大冤结。造逆破戒。乃至焚毁塔寺。用三宝物。无有羞耻。意贪诸法。狂愚不了。随所缘境。起贪瞋痴。如是邪念。能生十恶五逆重罪。犹如猿猴。亦如黐胶。处处贪着。遍至六情根中。如是六根恶业。遍满三界二十五有。一切生处。亦能增长无明老死。十二苦事。八邪八难。无不经历。恶业果报。无量无边。说不可尽。十方诸佛。常在世间。法音不绝。妙香充塞。法味盈空。放净光明。照触一切。常住妙理。遍满虚空。我无始来。六根内盲。三业昏暗。不见。不闻。不觉。不知。以是因缘。长沦生死。经历恶道百千万劫。永无出期。经云。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当知一切诸法。悉是佛法。妄想分别。受诸热恼。是则于菩提中。见不清净。于解脱中。而起缠缚。今始觉悟。生重惭愧。生大怖畏。诵持大乘。甚深海藏。归向弥勒菩萨。及一切世尊。烧香散花。发露忏悔。不敢覆藏。以是因缘。令我与法界众生。六根三业所起一切众恶。已起。今起。未来应起。自作。教他。见闻。随喜。若忆不忆。若疑不疑。若覆若露。毕竟清净(忏悔已。归命礼三宝。昼夜六时。每当三说。若时促。则一说亦可。次行劝请法)。比丘(某甲)与法界众生。至心劝请。十方法界无量佛。唯愿久住转法轮。含灵抱识还本净。然后如来归常住。弥勒圣尊成正觉。我与王臣诸大众。劝转无上微妙轮。三会授记度我等(劝请已。归命礼三宝。或三或一。随意。次行随喜法云)。比丘(某甲)与法界众生。至心随喜。诸佛菩萨诸功德。凡夫静乱有相善。漏与无漏一切业。我今一一咸随喜(随喜已。归命礼三宝。次行回向法云)。比丘(某甲)。与法界众生。至心回向。三业所修一切善。供养十方恒沙佛。虚空众生尽未来。愿乘此福求佛道。 (回向已。归命礼三宝。次行发愿法。行者当念。我与众生。无始至今。虽勤众善及诸禅定。以不发愿故。则善无所归。不得胜妙解脱。所以十方诸佛。诸大菩萨。所有功德。悉依普贤愿王而得建立。是故我今。修诸三昧。及忏悔业。亦依普贤。发大誓愿。一心胡跪。烧香散华。唱云)。 比丘(某甲)。普为法界一切众生。发广大愿。我等虽生末法。值遇圣世。兴隆三宝。闻大乘教。知有弥勒菩萨。受一生记。现居兜率。当来补处此世界中。成无上觉。于龙华菩提树下。三会度生。以是因缘。心生信乐。发菩提心。不舍娑婆。不求断结。依性空智。修诸善根。读诵大乘。甚深法藏。受持禁戒。不缺威仪。三宝福田。一如教种。称念弥勒大悲洪名。烧众名香。妙华供养。昼夜六时。行深三昧。以此功德与诸众生。誓愿先生兜率内院。次遇龙华。惟愿弥勒世尊。释迦文佛。一切三宝。现为我证。慈力加被悲光照我。令我所忏清净。所愿成就。于临命终时。无诸疾苦。正念现前。如入禅定。亲见弥勒菩萨。现大人相。放白毫光。与诸天子。作天妓乐。持众天花。来迎接我。我如壮士屈伸臂顷。即得上生兜率陀天于莲华上。结加趺坐。闻诸天子。赞言善哉。令我归依天主弥勒。我于尔时。谛观白毫。即得起越百千亿劫。生死重罪。菩萨为说无上妙法。令我坚固不退转于菩提道心。顿入百千三昧。然后随从菩萨下生阎浮翅头末城。为圣眷属。或为王子。臣佐吏民。长者居士。净行六师。种种方便。化诸同类。弥勒成道。我等随儴佉王。先(往劝)请转(妙法)轮。龙华初会。闻微妙法。悟无生忍。得菩提记。亦得承事供养贤劫诸佛。于星宿劫。普及十方。未来一切诸佛世尊。当现世间。我悉供养。得受记莂。又愿自今已往。尽未来际。具大行愿。神通辩才。现法界身。随类说法。度脱一切。无边众生。令成佛道。无有穷极。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业与烦恼或使有尽。我此愿王。终无有尽。发愿已。归命礼三宝。 (时促则一。时宽则三。多少随心。宣竟。三叩首。行者既发愿已。当生大欢喜。得生内院。决定得见龙华。受菩提记。于念念中。令此愿王。常得现前。如我慈母。不舍左右。一切善法。依之而修。命终之际。诸业消散。唯此愿王。作大导师。引我上生。闻不退法。乃至究竟果海。赖此而成。我发愿故。如渡有船。如跛得杖。种种喻说。终不可尽。于三界狱。得大无畏。无常杀鬼。不敢正视。我于普贤。气脉交接。众生道中。作大医王。既入法流。当自庆幸。既发愿已。复当一念。正身威仪。右绕法座。烧香散华。安庠徐步。心念三宝。畟塞道场。皆有我身。旋绕供养。称云)。 南无十方佛 南无十方法 南无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多宝佛 南无释迦牟尼分身佛 南无当来弥勒佛 南无妙法莲华经 南无下生成佛经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三称已。复立本位。正心威仪。烧众名香。诵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或安乐行品。或普贤劝发品。应须高声朗诵。不缓不急。字字分明。非但了此声。相及与身心。如响。如幻。如云。如影。又当觉声。全称法性。法性遍故。我声亦遍十方法界。供养三宝。普及众生。咸令开悟。发菩提心。若诵经毕。复更烧香。右绕称念。南无弥勒菩萨。或百声。或千声。多少随意。次作三归依法。当一心正念。口自称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阂。 和南圣众 (作三归已。此为六时中。一时佛事竟。行者当至坐禅处。随意取便。调息片时。复着净衣。及僧伽梨。诵法华经。法华三昧仪。六时俱在道场内诵。盖止十人已还。则人少。可也。今多至二十五人。纵使道场宽博。亦须别设诵经处。前在道场内。已立诵上生经。今于道场外。坐读 法华经。前或诵安乐行。或普贤劝发一品而已。今读一卷。二卷。或全部。有此不同。但诵经处。不可太远道场。须使切近。行者诵声作呗。俱如前作想供养三宝。三昧仪。必先已诵妙法莲华经一部通利。此中行人既众。则利钝难齐。似不必成诵。但精熟全文。使句逗朗然不紊也。然读诵之方。不可惟恃喃喃唇吻。当默会义趣。久久自然得入旋陀罗尼。又六时中。于昼三时。当读诵妙经。于夜三时。惟上生经。或安乐行。则止。须专坐禅。令观行成就。入不思议境也)。
○第八专诵法华
有三义故。令专诵也。一者。龙华如海殊途同归。一何择焉。第恐行人志趣不一。所适靡定。所以散善日驰。则精一之心荡矣。且令制心一缘。如射望的。工成一片。道体易彰。二者。法华自曰经王。孰能超胜。三者。此经首因弥勒示疑。终则普贤劝发。经说若有人受持读诵。解其义趣。是人命终。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堕恶趣。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大菩萨众。所共围绕。有百千万亿天女眷属。而于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是故智者。应当一心自书。若使人书。受持读诵。正忆念。如说修行。有此义故。令其专诵。但持经有三品人。亦须料拣。一者。文义具足。为上品。如马鸣。龙树。诸大乘论师。及天台智者等。是也。二者。心达其义。不谙于文。为中品。如曹溪六祖等。是也。三者。唯精于文。而昧于义。为下品。如法达和尚等。是也又有二种读诵。一具足诵。二不具足诵。具足诵者。全部成诵。不具足诵者。亦名分诵。如教专持安乐行一品是也。有等行人。无读诵性。如诵帚比丘。今乐见弥勒。但强持一四句偈。亦谓分诵。若据法师品云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菩提则知全分功德等无量也。
得遇龙华修证忏仪卷之二 得遇龙华修证忏仪卷第三
天台山慈云寺传教观沙门 如惺 撰
○第九三宝福田
上教专诵法华。乃依普贤劝发品也。今令广修三宝福田。乃依法住记也。二说既异。须开二门。所谓辐辏并进。庄严本有法身也。又弥勒上生等经。俱有广修之义。弥陀经云。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求生兜率。及与龙华。不修万行。可乎。法住记云。若诸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男女。一切施主。于今释迦牟尼佛正法中。能为佛事。自种善根。或教他种。谓以七宝。金。银。真珠。璧玉。香材。𨱎石。铜。铁木。石。坭土。或以缯缕。或以彩画。作佛形像。及率堵波。若大。若小。乃至最小。如指节量。或以香花诸妙供具。若多若少而为供养。彼由如是善根力故。至弥勒如来成正觉时。善得人身。于彼佛第一会中。以净信心。舍俗出家。净除须发。披着法服。既预圣众。随宿愿力。便得涅盘。是名第一为佛事故。种善根者。所得果报。若诸国王。及以臣庶。一切施主。于今释迦牟尼佛正法中。能为法事。自种善根。或教他种。谓于大乘素怛缆藏。所有甚深空性相应诸大乘经。(云云)乃至有能于四句颂。若自诵。若教他诵若自读。若教他读。若自持。若教他持。若自解说。若教他解说。或于法师。恭敬供养。或于经卷。恭敬供养等。由如是等善根力故。至弥勒如来成正觉时。善得人身。于彼第二会中。以净信心。舍离家法。出趣非家。净除须发。披着法服。既预圣众。随宿愿力。便得涅盘。是名第二为法事故。种善根者。所得果报。若诸国王。及臣庶等。一切施主。于今释迦牟尼佛正法中。能为僧事。自种善根。或教他种。谓诸苾刍苾刍尼众。或次第请。或随缘请。于月一日。或月八日。或十五日。设斋供养。或往寺中。若供养一。若供养众。或作给侍。或有供养。修静虑者。或有供养。诸说法者。或见有人。欲于正法。学习流布。从师听受。不作留难。施其所安。无令怯退。或设五年无遮施会。或施四方僧。施寺舍。及坐卧具。或施钟罄。园林等类。供养僧众。彼由如是善根力故。至弥勒如来成正觉时。善得人身。于彼佛第三会中。以净信心。舍离家法。出趣非家。净除须发。被着法服既预圣众。随宿愿力。便得涅盘。是名第三为僧事故。种善根者。所得果报。又弥勒下生经云。尔时弥勒佛。见诸大众作是念言。今诸人等。不以生天乐故。亦复不为今世乐故。来至我所。但为涅盘常乐因缘。是诸人等。皆于佛法中种诸善根。释迦牟尼遣来付我。是故今者皆至我所。我今受之。是诸人等。或以读诵分别决定修妒路。毗尼。阿毗昙藏。修诸功德。来至我所。或以衣食施人。持戒智慧。修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幡盖华香。供养于佛。修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布施持斋。修习慈心。行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为苦恼众生。令其得乐。修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持戒忍辱修清净慈以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施僧常食。斋讲设会。供养饭食。修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持戒多闻。修行禅定。无漏智慧。以此功德。来至我所。或有起塔供养舍利。以此功德。来至我所。善哉释迦牟尼佛。能善教化如是等。百千万亿众生。令至我所。弥勒佛如是三称赞释迦牟尼佛。然后说法。而作是言。汝等众生。能为难事。于彼恶世。贪。欲。瞋恚。愚痴。迷惑。短命人中。能修持戒。作诸功德。甚为希有。 (行者闻是。当生爱乐。依经而修。决定得遇龙华三会。复须先明台宗性具法门。然后依性起修则法法称性。性体叵测。故事事难思。酌水献华。成功德聚。修有为善。即无漏因。故云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毛端王刹。尘里法轮。法尔自然。非假神力。非唯性善如是。则使逆修。亦成解脱。所以提婆调达。应记天王。故我山家一性具门。永异诸说。愿诸同志。进则当如善财。一生直造普贤行海。退则须学永明。昼夜一百八事。即此幻体。便是功德山王。何虑龙华。不称佛子)。
○第十总观兜率
弥勒上生经云。阎浮提岁数五十六亿万岁。尔乃下生。是知人间寿短。弥勒来迟。若不先生内院。而竟托龙华者。所谓见卵而求时夜也。况今值斯减劫。寿若蜉蝣。圆教住前。尚多退转。如舍利弗。我等初心。久处五浊。不致颠踬者耶。是故当担毕命为期。一息尚存。须勉一息精进。勤修此法。早愿上生得睹眉毫。证不退地。其于龙华。弹指可遘。所谓五十六亿万岁者。如转烛矣。故知兜率为我化城。不亦宜乎。又此南洲人寿固短。多是大乘根器所聚。若能砥砺进修。则三昧易成。大事可办。非若他方。动经尘劫。始得心开。故诸天子愿言。我今持是无价宝珠天冠。为供养大心众生故。此人来世。不久当成阿耨菩提。既称弥勒为大心众生。则知非大心者。不堪为其眷属。是故我等当廓幽襟于六合之外。融法界于方寸之内。以生死海为安宅。秉烦恼障为灯明。不见有涅盘可入。亦不见有三界可出。必如善财。先发广大道心。然后得见毗卢楼阁种种难思事也。又行者。欲观兜率。应知彼天庄严等事。虽是五百亿天子。及牢度神愿力所化。悉由十方诸佛如幻三摩提。及弥勒菩萨惟心识定。慈心三昧之所成就。又况十方诸佛。弥勒菩萨。与我能观之心。同一实相。故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如是知已然后趺坐。一一谛观彼天胜妙庄严也。 ○分四。初观依报。二观正报。三观上生。四结称名获益。初于入定。三种离观。观心若成。三各互具。如鼎三足。摩酰三眼。举一即三。非离非合。以法华如实相智照之。一一全体法界。言如实相智者。即圆顿三止观也。山家教观十界色心。皆依十乘观法。第一观不思议境。谓观现起一念妄心。三千具足。即空。即假。即中。二真正发菩提心。依上妙境。发四弘誓也。三善巧安心止观。谓照而常寂。名止。寂而常照曰观。依前妙境。起斯止观。还以妙观。照前境也。四破法遍。破。即一心三观。法。是一念三惑。以圆观照之。无惑不破。五识通塞。谓六蔽三惑为塞。六度三观为通。六道品调适。于三十七无作道品。调停而入也。七对治助开。谓修正观多障。圆理不开。须别修事相助之。如五停心。六度等是也。八知位次。谓六即。五十五菩提路等。浅深了然。免增上慢也。九能安忍。谓于逆顺诸境。安心不动。自五品位。入六根清净也。十无法爱。谓诸行人。既入六根。相似理显。莫生爱着。须直入初住。见实理也。如是十法。为逗三根。若上上根人。第一则足。何须用九。今观兜率若依。若正。即不思议。故须一心三观观之。
○初观依报
又二。
初正观
弥勒菩萨上生经云。尔时兜率陀天上。有五百亿天子。一一天子。皆修甚深檀波罗密。为供养一生补处菩萨故。以天福力。造作宫殿。各各脱身旃檀摩尼宝冠。长跪合掌。发是愿言。我今持是无价宝珠。及以天冠。为供养大心众生故。此人来世。不久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彼佛庄严国界。得受记者。令我宝冠。化成供具。如是诸天子等。各各长跪。发弘誓愿。亦复如是。时诸天子。作是愿已。是诸宝冠。化作五百万亿宝宫。一一宝宫。有七重垣。一一垣。七宝所成。一一出五百亿光明。一一光明中。有五百亿莲华。一一莲华。化作五百亿七宝行树。一一树叶。有五百亿宝色。一一宝色。有五百亿阎浮檀金光。一一阎浮檀金光中。出五百亿诸天宝女。一一宝女住立树下。执百亿宝无数璎珞。出妙音乐。时音乐中。演说不退转法轮之行。其树生果。如玻璃色。一切众色。入玻璃色中。是诸光明。右旋宛转。流出众音。演说大慈大悲法。一一垣墙。高六十二由旬。厚十四由旬。五百亿龙王。围绕此垣。一一龙王。雨五百亿七宝行树。庄严垣上。自然有风。吹动此树。树相掁触。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此由五百亿天子依甚深般若而行檀度。故檀亦称甚深也。由甚深力而能变造兜率内院。所以一一庄严。事皆叵测。以檀依般若。能摄诸度。度度互具。法法难思议。自天子。至于七宝行树。其数皆五。此观若成。即能圆伏五住烦恼。证入五品观行位也。亦名干慧地。楞严经云。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冗-几)]十方界。此非依般若而行檀度耶。又云干有其慧。名干慧地。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此下。则入十信位也)。 尔时此宫有一大神。名牢度跋提。即从座起。遍礼十方佛。发弘誓愿。若我福德。应为弥勒菩萨造善法堂。令我额上自然出珠。既发愿已。额上自然出百亿宝珠。琉璃。玻璃。一切众色无不具足。如紫绀摩尼。表里映彻。此摩尼珠。回旋空中。化为四十九重微妙宝宫。一一栏楯。万亿梵摩尼所共合成。诸栏楯间。自然化生九亿天子。五百亿天女。一一天子手中。化生无量亿万七宝莲华。一一莲华上。有无量亿光。其光明中。具诸乐器。如是天乐。不鼓自鸣。此声出时。诸女自然执众。乐器。竞起歌舞。所咏歌音。演说十善。四弘担愿。诸天闻者。皆发无上道心。时诸垣中。有八色琉璃渠。一一渠。有五百亿宝珠而用合成。一一渠中。有八味水。八色具足。其水上涌。绕梁栋间。于四门外。化生四华。水出华中。如宝华流。一一华上。有二十四天女。身色微妙。如诸菩萨庄严身相。手中自然化五百亿宝器。一一器中。天诸甘露。自然盈满。左肩荷佩无量璎珞。右肩复负无量。乐器。如云住空从水而出。赞叹菩萨六波罗蜜。 (牢度跋提。守宫神也。由无量劫来。久净诸根。于微妙六尘。修胜功德。今为弥勒造善法堂。所以此中种种六尘。悉皆微妙。言额上出珠者。表一切诸尘。皆从无上中道实相中出也。百亿宝珠下。至华上无量亿光。是色尘也。其光明中。至诸天闻者皆发无上道心。是声尘也。时诸垣中。至如宝华流。是香尘也。一一华上。至诸天甘露自然盈满。是味尘也。左肩荷负无量璎珞。是触尘也。右肩复负。至六波罗蜜。是法尘也。如是六尘。此神久因弥勒慈心三昧所熏而成。还以是法供养菩萨。此观若成。名从假入空。观。所谓一空一切空。破见思惑。见真谛理。得一切智。证十信前七信六根清净位也。亦名相似位。以实相理体。相似乎显。尚为二惑所蔽故也)。 亦有七宝大师子座。高四由旬。阎浮檀金。无量众宝。以为庄严。座四角头。生四莲华。一一莲华。百宝所成。一一宝。出百亿光明。其光微妙。化为五百亿众宝杂华。庄严宝帐。时十方面。百千梵王。各各持一梵天妙宝。以为宝铃。悬宝帐上。时小梵王。持天众宝。以为罗网。弥覆帐上。尔时百千无数天子。天女眷属。各持宝华。以布座上。是诸莲华。自然皆出五百亿宝女。手执白拂。侍立帐内。持宫四角。有四宝柱。一一宝柱。有百千楼阁。梵摩尼珠。以为交络。时诸阁间。有百千天女。色妙无比。手执乐器。其乐音中。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如是天宫。有百亿万无量宝色。一一诸女。亦同宝色。尔时十方无量诸天命终。皆愿生兜率天宫。 (此由宫神久入分证。示居出假。复为弥勒造师子座也。前善法堂。是菩萨利生之所。不动而动。由大慈悲所成。表始觉之用也。今师子座。是菩萨安坐之物。动而不动。由诸法空所成。表本觉之体也。以始本不二。所以堂之有座。体能范围一切所以座之有帐。帐上有网。果不离因。故座上布之以宝华。外则刚以觉物。内则柔以自卫。故或悬之以宝铃。侍之以宝女。若发之于博济。则为四无量心。所以竖之高四由旬。横之四角有四莲华。若充以自郭。则为百界千如。所以梵王天子天女数悉百千。是皆此神无作妙力幻化所有也。此观若成。证入八九二信)。 时兜率天宫。有五大神。第一大神。名曰宝幢。身雨七宝。散宫墙内。一一宝珠化成无量。乐器。悬处空中。不鼓自鸣有无量音。适众生意。第二大神。名曰华德。身雨众华。弥覆宫墙。化成宝盖。一一华盖。百千幢幡。以为导引。第三大神。名曰香音。身毛孔中。出微妙海此岸旃檀香。其香如云。作百宝色绕宫七匝。第四大神。名曰喜乐。雨如意珠。一一宝珠。自然住在幢幡之上。显说无量归佛。归法。归僧。及说五戒。无量善法。诸波罗蜜。饶益劝助菩提音者。第五大神。名曰正音声。身诸毛孔。流出众水。一一水上有五百亿华。一一华上。有二十五玉女。一一玉女身诸毛孔。出一切音声。胜天魔后所有音乐。 (此善法堂外。复有五大神。并前天子。宫神皆是弥勒同行同愿眷属。久证忍位。悉得如幻三昧。故变现自在也。前神由额出珠。珠出供具。此五神。通身及毛孔□雨庄严具。能上供菩萨。下益众生。是乃超胜。表从一实体中。流出五分法身功德也。此观若成名从空入假观。一假一切假破尘沙惑。见俗谛理。得道种智。证十信满心。总名相似位也。又圆教菩萨入于十信满心。便能破最初一分灭相无明而入初住八相成道。故知第十信为初住之因。初住为第十信之果。所谓破四十二品无明。自第十信始也。或有不谙台宗。破惑显理之道。以四十二品。配属四十二位。乃云。破一品无明。名为初住。算至妙觉。尚余一品。而曲为消释。不亦谬乎)。
○二结显
此名兜率陀天。十善报应。胜妙福处。乃至若有比丘。及一切大众。不厌生死。乐生天者。爱敬无上菩提心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当作是观。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妙快乐。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行者务要所观之境。开目闭目。了了分明。一如经说。名为正观。此外不但外道小乘所示名邪。纵一切大乘修多罗说。不合此经者。亦名是邪。若于定中忽见他方佛土。胜兜率者。此有二种。一或行人往世曾修念佛三昧观虽未成。以宿根力。暂尔示现。但当专念弥勒菩萨大悲名号。注观兜率。则诸佛慈力。能助正观。必速成也。一或往世曾修异道。邪念种子在八识中今因正观力逼。邪种内发。而魔王波旬伺得其便。故变佛国。以惑行人。当以空观却之。却法。自念一切诸法。惟心所现。我心既空。寂灭无主。如一实相。诸境从何起耶。又况境不自境。因心故境。心不自心。因境有心。我今求心了不可得。何有境耶。如是念时。若果佛境则愈明胜。当如前法治之。若魔示现。轻者即灭。重者种种迁变不常。或善。或恶。或喜。或悲。行者。一心专念正观。及实相体。遍礼诸佛。勤行五悔。诵法华经。及上生经。不久自然消殒。不能为害。又复今观兜率。顿见龙华等像。尚非正观。亦须舍之。况他法可爱着乎。稍生爱染。必入群邪。坏正知见。非法王种。可不慎诸)。
○二观正报
(有圣凡二种。一变易身。是界外圣人三昧所熏示现也。一分段身。是界内凡夫业力所招报得身也。今兜率一天。具此二种。内院。悉是不退菩萨所居。故诸天子。天女。身是变易。外院。纯凡夫天。身是分段。弥勒亦示有二身。生于波罗柰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婆罗门家。此示同分段身也。释尊说上生经后。十二年二月十五日入灭。即于此天化生。此示同变易身也。行者应观菩萨变易即是法身。况非报身耶。既于前观而得空假不二。真俗双融。证十信满心。今当纯用中道妙观。观于弥勒正报。入分证位也)。 时兜率陀天七宝台内。摩尼殿上师子床座。忽然化生。于莲华上。结加趺坐。身如阎浮檀金色。长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悉具足。顶上肉髻。发。绀琉璃色。释迦毗楞伽摩尼。百千万亿甄叔迦宝。以严天冠。有百万亿色。一一色中。有无量百千化佛。诸化菩萨。以为侍者。复有他方诸大菩萨作十八变。随意自在。住天冠中。弥勒眉间白毫。相光流出众光。作百宝色。三十二相。一一相中。五百亿宝色。一一好中。亦有五百亿宝色。一一相好。艳出八万四千光明云。与诸天子。各坐华座。昼夜六时。常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经一时中。成就五百亿天子。令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处兜率陀天。昼夜恒说此不退转法轮。度诸天子。 (此是弥勒菩萨。自名字位后。发菩提心来。三祇百劫。因位已极之最后身也。故释尊授一生记。当得阿耨菩提。自上生此天。当阎浮提五十六亿万岁。尔乃下生。有说释迦灭后。过八百八十万九千三百年。弥勒佛出世。若准后说。前少三百二十万九千三百年。前出金口。后是拘数。未知孰当□。上生兜率。为摄释迦末法弟子。下生阎浮。为化三乘机熟众生。此亦顺悉檀之权宜也。况弥勒神通广大。妙用难思。于未上生前。念念间。尘尘里。何时不成正觉。何处不八相度生。尚与三世诸佛同一法身。同一究竟。孰优。孰劣孰后。孰先。此土缘当其后。故乃求名之不若瞿昙。恐他方机熟。则释迦之又不若弥勒未可知也。故知好游俗姓之说。先发后成之言。不过抑扬其道。为后世劝。此犹幻人说梦话耳若据教乘寔当等觉金刚干慧。又名金刚后心。已历重重单复十二。将入妙觉果海也。行者。前观依报已破枝末烦恼。今观正报。方破生。住。异。灭。四十二品根本无明。此观若成。名空假不二观。所谓一中一切中。破一品灭相烦恼。始入分证初住位。见三德秘藏中一分一切种智。以无明初破。谛理初显。而于补处相好。得见少分庄严。已预圣流。证不退地。问华严八地。尚须如来七劝。圆教七住。始得不退之名。今初住何能便尔耶。答。然退转之言。皆在信位。非入住事也。所以者何圆教行人。自五品位。便纯用一心三观。观不思议境。而无心破惑。其惑自破。如刀劈竹。迎刃即解。直超等妙。永无退事。有等中人。根器不定。虽闻圆理。修即入渐。及回心罗汉。历别修者。先用奢摩他观。破见思惑。自出生死。后用三摩。出假度生。净诸佛土。但为俗境粗强。未得忍方。始舍利弗。多生退转。况今初住尘沙既尽。已破无明。见佛法身。能于百界。八相成道。利乐有情。望后诸位。如顺风扬帆。直达彼岸。何退之有。故华严七劝。实简别修。七住之名。不过策进之说。今修上生观者。皆是不厌生死。不求断结大心众生。可同日而语哉。问。令观依正。经旨甚明。何尝论破惑证位耶。答。三乘发辙。专注破惑。上乘入观。志在见理。此自然之道也。求上生者。虽本不断结。观成其结自断。无心入位。理显位亦自成。譬如金纯。矿自净矣。况乃迷有浅深。则悟有前后。故山家六即判位。迥出寰中。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既释尊令先观依报。次观正报。此破惑入位之序如指诸掌。何必见难。问。经中但令观弥勒相好而已。何处说有观成入住。圣位如此之易耶。答。抑子之不解经意若是也。经不云乎。昼夜六时。常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经一时中。成就五百亿天子。令不退于阿耨菩提。又云。菩萨随其宿缘。为说妙法。令其坚固不退转于无上道心。此等虽在天宫之益。作是观者。若开目闭目。而兜率依正不了了现前。不时时闻不退法者。未可辄谓观成。必须入定出定。常见白毫。散心静心。恒闻妙法。所观之境既彻。能观之心洞然。于如是时。境观方就。观成之际。即此抔土。何异率天。不假命终。便证法忍。岂有闻不退法。尚在初心。直坐天华。始入住位也。若能默会于言表〔里〕自昭然。不可以辞害意)。
○三观上生
(此令观他人上生内院之象。起自信根。见贤思齐。圆观易发也。又二。初观他)。 佛灭度后。我诸弟子。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华供养。行诸三昧。深入正受。续诵经典。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如等是辈。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发弘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华上。结加趺坐。百千天子。作天妓乐。持天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以散其上。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于阎浮提。广修福业。来生此处。此处名兜率陀天。今此天主。名曰弥勒。汝当归依。应声即礼。礼已谛观眉间白毫相光。即得超越九十亿劫生死之罪。是时菩萨。随其宿缘。为说妙法。令其坚固不退转于无上道心。如是等众生。若净诸业。行六事法。必定无疑。当得生于兜率天上。值遇弥勒。亦随弥勒下阎浮提。第一闻法。于未来世。值遇贤劫一切诸佛。于星宿劫。亦得值遇诸佛世尊。于诸佛前。受菩提记。佛灭度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是诸大众。若有得闻弥勒菩萨摩诃萨名者。闻已。欢喜恭敬礼拜。此人命终。如弹指顷。即得往生。如前无异。但得闻是弥勒名者。命终亦不堕黑暗处。边地。邪见。诸恶律仪。恒生正见。眷属成就。不谤三宝。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诸禁戒。造众恶业。闻是菩萨大悲名字。五体投地。诚心忏悔。是诸恶业。速得清净。未来世中。诸众生等。闻是菩萨大悲名称。造立形像。香华。衣服。缯盖。幢幡。礼拜。系念。此人命欲终时。弥勒菩萨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与诸天子。雨曼陀罗华。来迎此人。此人须臾。即得往生值遇弥勒。头面礼敬。未举头顷。便得闻法。即于无上道。得不退转。于未来世。得值恒河沙等诸佛如来。若有归依弥勒菩萨。当知是人。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弥勒菩萨成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时。如此行人。见佛光明。即得受记。若有欲生兜率天者。当作是观(此结观于他人往生。获益如此。我岂不然。次观自)。系念思惟。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弥勒前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若见一天人。坐一莲华。 (此教行人。于坐禅时。修诸三昧。行众净业。当观自身作一天人状。头戴天冠。身着璎珞。于兜率内院。坐一莲华。久久自然观成。所以身居阎浮。心在天上。不论自他。须圆三观。超入初住也)。
○四称名获益
若一念顷。称弥勒名。此人除却千二百劫生死之罪。但闻弥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却五十劫生死之罪。若有礼敬弥勒者。除却百亿劫生死之罪。设不生天。未来世中。龙华菩提树下。亦得值遇。发无上道心。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得遇龙华修证忏仪卷第三 得遇龙华修证忏仪卷第四
天台山慈云寺传教观沙门 如惺 撰
○第十一别观龙华
前观兜率是因。今观龙华是果。以三世诸佛将成正觉。必先处兜率陀天。接引调伏先佛法中善根成熟众生。使入不退。然后下生授与一乘之记。此千古不易之道也。岂非前观为龙华之化城乎。若愿生他方佛刹。宿与龙华有缘。因弥勒成道。睹光而来华林法会。经说第二会有他方诸天。及八部众。六十四忆恒河沙人发菩提心住不退转者。是也。则知初会得度者。皆是不厌生死。不艳净土。不求断结众生。何以故。秪如释迦。弥勒。同一道也。王舍。鸡头。同一地也。此时。彼世。同一界也。短命。长龄。同吾人也。岂非心垢土垢。心净土净。是知垢净在心。不在国土也。故当内观实相。达诸法空。便使伶俜辛苦。亦饶四藏之珍。外溥仁慈。等心济物。纵处巇崄之巅。即践如掌之地。故毗舍浮佛告持地菩萨言。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今众生以浊心观娑婆界。此界自然秽恶充满。如目有眚。灯现五色毛轮。楞严云。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法华云。见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阎浮檀金。以界八道。宝树行列。诸台楼观。皆悉宝成。其菩萨众。咸处其中。以是观之。则彼鸡头之净。特吾心之净耳。知是而观龙华。易若庵摩勒果也。 ○分二。初辩异。二正观。 所言异者。诸经所载弥勒成佛之迹。颇有异处。何以故。释尊说非一时。住非一处。经至此方。来非一时。译非一人。是故难为准的。今略以四科辩之。余可知矣。一身量。二寿量。三树量。四初会。
先辩身量之异
◎弥勒下生经。姚秦鸠摩罗什译。说弥勒身长千尺。胸广三十丈。面长十二丈。 ◎弥勒来时经。东晋时译。失人名。说身长十六丈。 ◎观弥勒下生经。西晋竺法护译。不说身量。 ◎弥勒成佛经。亦罗什译。说身长释迦牟尼八十肘(三十二丈)。胸广二十五肘(十丈)。面长十二肘半(五丈)。 ◎弥勒下生成佛经。唐武周义净三藏译。亦说身长八十肘。肩二十肘。面广肩半量。 ◎又成佛经说。彼时众生。寿命具足八万四千岁。无有中夭。人身悉长十六丈。若论贤劫千佛。其九百九十九尊。皆出减劫。独楼至一佛。出于增劫。悉在住劫中二十小劫也。第九小劫。自八万四千岁始。每过百千减一岁。人身短一寸。至二万岁时。迦叶佛出。迦叶佛灭后。又百年一减。减至人寿百岁。身长一丈时。释迦出世。释迦灭后。减至人寿十岁。身长一尺止。此后百年一增。增至八万四千岁足。是为第十小劫。又仍前减至八万岁时。弥勒出现世间(若准释迦出于周时。身当一丈。故文王身长九尺余。佛身倍人。乃长一丈六尺。又依十岁一尺之数推算)。彼时人民。尚应身长八百丈。况佛身止于千尺。及八十肘耶。疑此尺字。不无鱼鲁之讹也。佛必倍人。恐应千丈。非千尺也。如释迦化身丈六是矣。又二地菩萨尚见千丈佛身。若地地增胜。则身量难思。况弥勒出时。人寿既云具足八万四千岁。独佛身如是之卑小乎。又言人身悉长十六丈。此当千六百岁时之数。似亦未韪。此或释尊欲逗当时听法之机。故作是异说。不然译师之误也。问。丈六。千尺。皆三乘共见。舍那报身。独菩萨法。可同年哉。答。诚然。二乘不见尊特。大乘报化不二。今借此胜应。明彼劣应。是或非忒。何者。如净华宿王智佛。身长六百八十万由旬。妙音止长四万二千由旬(少佛六百七十五万八千由旬)。岂便指报身耶。妙音身量。不过类彼国人。佛既超胜。况弥勒不能舒之千丈。以应八万岁时众生乎。
○次辩寿量之异
下生经说。弥勒佛住世六万岁。下生成佛经偈云。期于六万岁。说法度众生。观下生经说。佛寿八万四千岁。成佛经说。弥勒佛住世六万亿岁。正法像法亦各六万岁。然弥勒下生及弥勒成佛二经。皆出什师所译。一云六万岁。一云六万亿岁。岂自不检点矛盾一至于此耶。此非笔授者之误。必传书者之谬也。如释迦寿应百岁。自减二十。故八十唱灭。推弥勒应八万岁。当减二万。故云六万。理或当也。讵有国人八万之寿。而佛独高迈六万亿哉。其谬不辩可知矣。
○次辩树量之异
弥勒下生经说。龙华树。高五十里。观下生经说。高一由旬广五百步。来时经说。高四十里(即一由旬)。广亦四十里。成佛经说。高五十由旬(二千里也)。下生成佛经说。高四逾缮那(即四由旬一百六十里也)。荫六拘卢舍。下生。与成佛二经。系什师一人之译。一云五十里。一云五十由旬。二说之不侔又如此。若佛身准减劫八万岁时。应长千丈余。菩提树奚止五十里。及一由旬。准于四逾缮那。方称身量。言五十由旬。树恐太高。
○次辩初会异
略有二种。一说法处异。二见迦叶异。下生经。来时经等。俱说弥勒成道已。在龙华树下。说三会法。独成佛经说。弥勒成三菩提已。首度儴佉王。与无数天龙八部。入翅头末城说四谛。十二缘。度人天众。名为初会。时弥勒佛眷属围绕。出城。还华林园说二会法。此其一也。又观下生经说。弥勒成道已。首度魔王大将。次善财长者。次儴佉王等。将无数千人。往山中见大迦叶。此名第一会。下生经说。在华林园说三会法。度人天已。入城乞食。降大力魔。方至耆阇山顶。见大迦叶。不说初会见。与成佛经所说同。如是种种异说。行人何所的从。以成观境。况罗什素称七佛译师。尚自相左若是。他之不侔。固可知矣。虽然。悉是金口。难可是非。欲令行者标心。故伸辩如右。今观竺法护译名观弥勒菩萨下生经。对前高昌郡译。亦有观字。正是行人用观之处。似可依凭。又况文约义备。初心易成。若观心纯熟。又当进于什师所译弥勒成佛经。廓其心量。故两存之也。
○第二正观
有三。初观同居。二观劣应。三结劝。 同居又二。初略示城郭。二遍观阎浮。 弥勒如来出现世时。正值增极减初之际。故国界之胜妙。身寿之修长。一如诸佛净土。尤当以四土分之。始尽厥德。否则理事既淆。体用亦滥。观心何从。实相靡显。所以迷由理始。悟必事先。诚曰顿修。不妨渐诣。所言四土者。一曰凡圣同居土。此人天七趣。及藏教声闻所居。所见佛身。即八相成道之化身也。亦云生身。但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经或云千尺。或云十六丈。或云八十肘。是也。所居虽或垢净。同此大千。同此日月。不然。彼时何故尚有三病(一者饮食。二者便利。三者衰老)。二曰方便有余土。纯是通教一乘。及菩萨所居。所见生身。尊特。合身佛。证但空二乘。见生身。证不空菩萨。见尊特。佛身既二。土岂一耶(应前缘同居。后缘实报)。三曰实报庄严土。是别圆菩萨所居。非二乘能见。所见。惟尊特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报。亦有无量种种庄严。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如华严说佛相好。一一有十华藏世界微尘数。四曰常寂光土。惟是十方三世如来究竟果位。清净法身所居。形等太虚。体即法界。惟佛究尽。非菩萨法。圆教等觉。犹未了了。况地前者乎。如是分属。不但显圣人有应物现形之用。抑开行者有造修之门。故知鸡头华林。虽云净胜。比今五浊。不过福优根利耳。是宜同居。
○初略示城郭
观弥勒菩萨下生经云。于此国界。当有城郭。名曰鸡头。东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弥勒成佛经云。有一大城。名翅头末。纵广一千二百由旬。高七由旬)。土地丰熟。人民炽盛。街巷成行(自然化生七宝楼阁。端严殊妙。庄校清净。于窗牖间。列诸宝女。手中皆执真珠罗网。杂宝庄校。以覆其上。密悬宝铃。声如天乐。七宝行树。树间渠泉。皆七宝成。流异色水。更相映发。交横徐游。不相妨碍。其两岸边。纯布金沙。街巷道陌。广十二里。皆悉清净。犹如天园。众宝庄严)。尔时城中有龙王。名曰水光。夜雨香泽。昼则清和。(有大龙王。名多罗尸弃。福德威力。皆悉具足。其地近城。龙王宫殿。如七宝楼。显现于外。常于夜半化作人像。以吉祥瓶。盛香色水。洒淹尘土。其地润泽。譬若油涂。行人往来。无有尘坌。是时世人福德所致。巷。陌处处有明珠柱。高十二里。光逾于日。四方各照八十由旬。纯黄金色。其光照耀。昼夜无异。灯烛之明。犹如聚墨。香风时来。吹明珠柱。雨宝缨络。众人皆用服者。自然如三禅乐。处处皆有金。银。珍宝。摩尼珠聚。积用成山。放光普照。城内人民。遇者皆悉欢喜。发菩提心)是时鸡头城中。有罗刹鬼。名曰叶华。所行顺法。不违正教。每伺人民寝寐之后。除去秽恶诸不净者。又以香汁。而洒其地。极为香洁(有大夜叉神。名跋陀婆罗赊塞迦。昼夜拥护翅头末城。及诸人民。扫洒清净)。
○二遍观阎浮
又三。初世界。二人民。三国王。 今初□□□。当尔之时。阎浮提地。东西南北十万由旬。诸山河石壁。皆自消灭。四大海水。各据一方。时阎浮地。极为平整。如镜清明(四大海水。面各减二千由旬。时阎浮提地。纵广正等十千由旬。其地平净。如琉璃镜)。举阎浮地内。谷食丰贱。人民炽盛。多诸珍宝。诸村聚落。鸡鸣相接。是弊华果树枯竭秽恶亦自消灭。其余甘美果树。香气殊好者。皆生于地(大适意华。悦可意华。极大音华。优昙钵华。大金果华。七宝果华。白银果华。华须柔软。状如天缯。生吉祥果。香味具足。软如天缯。丛林树华。甘果美好。极大茂盛。过于帝释欢喜之园。其树高显。高三十里。城邑次比。鸡飞相及)。
○次观人民
尔时时气和适。四时顺节。人身之中。无有百八之患。贪欲瞋恚愚痴。不大殷勤。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相见欢悦。善言相向。言辞一类。无有差别。如彼郁单越人。而无有异。是时阎浮地内。人民大小。皆同一响。无有若干差别异也。彼时男女之类。意欲大小便时。地自然开。事讫之后。地复还合。尔时阎浮地。自然生粳米。亦无皮裹。极为香美。食无患苦。所谓金。银。珍宝。砗磲。码碯。真珠。琥珀。各散在地。无人省录。是时人民。手执此宝。自相谓言。昔者之人。由此宝故。更相伤害。系闭在狱。受无数苦恼。如今此宝。与瓦石同流。无人守护。时阎浮地内。自然树上生衣。极细柔软。人取着之。如今郁单越人。自然树上生衣。而无有异(皆由今佛种大善根。行慈心报。俱生彼国。智慧威德。五欲众具。快乐安隐。亦无寒热风火等疾。无九恼苦。寿命具足八万四千岁。无有中夭。人身悉长十六丈。日日常受极妙安乐。游深禅定。以为乐器。唯有三病。一者饮食。二者便利。三者衰老。女人年五百岁尔乃行嫁。设有便利。地裂受之。受已还合。生赤莲华。以覆秽气。时世人民。若年衰老。自然行诣山林树下。安乐憺怕。念佛取尽。命终。多生大梵天上。及诸佛前。其土安隐。无有怨贼。劫窃之患。城邑聚落。无闭门者。亦无衰老。水火刀兵。及诸饥馑毒害之难。人常慈心。恭敬和顺。调伏诸根。如子受父。如母爱子。语言谦逊。皆由弥勒慈心训导。持不杀戒。不啖肉故。以此因缘。生彼国者。诸根谈静。面貌端正。威相具足。如天童子。复有八万四千众宝小城。以为眷属。翅头末城。最处其中。男女大小。虽远若近。佛神力故。两得相见。无有障碍。夜光摩尼。如意珠华。遍满世界。乃至尔时阎浮提中。常有好香。譬如香山。流水美好。味甘除患。雨泽随时。天园成熟。香美稻种。天神力故。一种七获。用功甚少。所收甚多。谷稼滋茂。无有草秽。众生福德。本事果报入口消化。百味具足。香美无比。气力充实)。
○三观国王
尔时法王出现。名曰儴佉。正法治化。七宝成就。所谓七宝者。金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典兵宝。守藏宝。是谓七宝。镇此阎浮地内。不以刀杖。自然靡伏。四珍之藏。第一乾陀越国。伊罗钵宝藏。多诸珍宝异物。不可称计。第二弥提罗国。般绸大藏。亦多珍宝。第三须赖咤大国。有大宝藏。亦多珍宝。第四波罗捺国。儴佉大宝藏。亦多诸珍宝。不可称计。此四大藏。自然应现。诸守藏人。各来白王。唯愿大王。以此宝藏之物。惠施贫穷。尔时儴佉大王。得此宝已。亦复不省录之。竟无财物之想(其国尔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儴佉。有四种兵。不以威武。治四天下。具三十二大人相好。王有千子。勇猛端正。怨敌自伏。王有七宝。一金轮宝。千幅毂辋。皆悉具足。二曰象宝。白如雪山。七支拄地。严显可观。犹如山王。三绀马宝。朱鬣毛尾。足下生华。七宝蹄甲。四神珠宝。明显可观。长于三肘。光明雨宝。适众生愿。五女宝。颜色美妙。柔软无骨。六主藏臣。口中吐宝。足下雨宝。手中出宝。七主兵臣。直动身时。四兵如云。从空而出。千子。七宝国界人民。一切相视。不怀恶意。如母爱子。有四大宝藏。一一各有四亿小藏围绕。此四大藏。自然开发。显大光明。纵广正等。一千由旬。满中珍宝。有四大龙。各自守护。此四大藏。及诸小藏。自然涌出。形如莲华。无央数人。皆共往观。是时众宝。无守护者。众人见之。心不贪着。弃之于地。犹如瓦石草木土块。时人见者。心生厌离。各各相谓。而作是言。如佛所说。往昔众生。为此宝故。共相残害。更相偷劫。欺诳妄语。令生死罪。展转增长。堕大地狱)。
○二观劣应身
有八种相。一降兜率。二托胎。三住胎。四出胎。五出家。六降魔。成道。共合为一。七转法轮。八入涅盘。此名大乘八相成道。若小乘经说。无住胎。合在托胎。共为一种。又大乘人。见如来相相互具。各各有八。小乘人见相支离。始终唯八。此中又二。
先观父母
尔时彼王有大臣。名曰修梵摩。是王少小同好。王甚爱敬。又且颜貌端正。不长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不老不少。是时修梵摩有妻。名梵摩越。玉女中最极殊妙。如天帝妃。口作优钵罗华香。身作栴檀香。诸妇人八十四态。永无复有。亦无疾病乱想之念。
○次正观佛身 第一降兜率
尔时弥勒菩萨。于兜率天。观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应(时城中有大婆罗门主。名修梵摩。婆罗门女。名梵摩跋提。心性柔弱。弥勒托生以为父母。虽处胞胎。如游天宫。放大光明。尘垢不障)。 ○护译缺托胎住胎二种。今什译足之。
第四出胎
从右胁生。如我今日右胁生无异。弥勒菩萨。亦复如是。兜率诸天。各各唱令。弥勒菩萨已降神生。是时修梵摩。即与子立字。名曰弥勒。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身黄金色(身紫金色。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坐宝莲华。众生见之。无有厌足。光明晃耀。不可胜计。诸天世人。所未曾睹。身力无量。一一节力。普胜一切大力龙象。不可思议。毛孔光明。照耀无量。无有障碍。日月星宿。水火珠光。皆悉不现。犹如埃尘。身长释迦佛八十肘。胸广二十五肘。面长十二肘半。鼻高修直。当于面门。身相具足。端正无比。成就相好。一一相八万四千好。以自庄严。如铸金像。一一好中。流出光明。照千由旬。肉眼清彻。青白分明。常光绕身。面百由旬。日月星辰。真珠摩尼。七宝行树。皆悉明耀。现于佛光。其余众光。不复为用。佛身高显。如黄金山。见者自然。脱三恶趣)。
○第五出家
尔时弥勒在家。未经几时。便当出家学道(尔时弥勒。谛观世间五欲过患。众生受苦。沉没长流。在大生死。甚可怜愍。自以如是正念。观察苦空无常。不乐在家。厌家迫迮。犹如牢狱。时儴佉王。共诸大臣。国土人民。持七宝台。有千宝帐。及千宝轩。千亿宝铃。千亿宝幡。宝器千口。宝瓮千口。奉上弥勒。受已。施诸婆罗门。婆罗门受已。即便毁坏。各共分之。诸婆罗门观弥勒能作大施。生奇特心。弥勒菩萨。见此宝台。须臾无常。知有为法。皆悉磨灭。修无常想。赞过去佛清凉甘露无常之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第六成道
尔时去鸡头城不远。有道树。名曰龙华。高一由旬。广五百步。时弥勒菩萨。坐彼树下。成无上道果。当其夜半弥勒出家。即其夜分成无上道。应时三千大千刹土。六反震动。地神各各而相告曰。弥勒已成佛道。其声转至。闻四天王宫。弥勒已成佛道。转闻彻于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陀天(此外院诸天子也。若内院闻不退法者。俱随弥勒下生。外院虽与弥勒同居此天。但闻其名。不见身相。亦不闻法。况知菩萨降神处胎等相耶。故今成道。赖下天报。闻乃知也)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乃至梵天(坐于金刚庄严道场。龙华菩提树下。枝如宝龙。吐百宝华。一一华叶。作七宝色。色色异果。适众生意。天上人间。为无有比。树高五十由旬。枝叶四布。放大光明。尔时弥勒与八万四千婆罗门。俱诣道场。弥勒即自剃发出家学道。早起出家。即于是日初夜降四种魔。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说偈曰。久念众生苦。欲拔无由脱。今者证菩提。豁然无所有。亦达众生空。本性相如实。永更无忧苦。慈悲亦无缘。本为救汝等。国城及头目。妻子与手足。施人无有数。今始得解脱。无上大寂灭。当为汝等说。广开甘露道。如是大果报。皆从施戒慧。六种大忍生。亦从大慈悲。无染功德得。说此偈已。默然而住。时诸天龙鬼神王。不现其身。而雨天华供养于佛。三千大千世界。六变震动。佛出光明照无量国。应可度者。皆得见佛)。
○第七转法轮
此是龙华树下说三乘法。三会度人者也。 弥勒成道已。尔时魔王。名曰大将。以法治化。闻如来名。音响之声。欢喜踊跃。不能自胜。七日七夜。不眠不寐。是时魔王。将欲界无数人天。至弥勒佛所。恭敬礼拜。弥勒尊圣与诸人天。渐渐说法。微妙之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此说人天欲界法。五戒十善等)。欲不净想。出要为妙(此说禅天法。即九想八背等也。下说出世法)。尔时弥勒见诸人民已发心欢喜。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集尽道。与诸天人。广分别其义(此说小乘声闻四谛法也)。尔时座上八万四千天子。诸尘垢尽。得法眼净(成佛经备说十二缘。及助菩提法。今唯说四谛。盖略之也)。尔时大将魔王。告彼界人民之类曰。汝等速出家。所以然者。弥勒今日已度彼岸。亦当度汝等使至彼岸。尔时鸡头城中。有一长者。名曰善财。闻魔王教令。又闻佛音响。将八万四千众。至弥勒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弥勒渐为说法。微妙之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云云)。 尔时弥勒见诸人民。心开意解。如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集尽道。为诸天人。广分别其义。尔时座上八万四千人。诸尘垢尽。得法眼净。是时善财。与八万四千人等。即前白佛。求索出家。善修梵行。尽成罗汉道果。尔时弥勒。初会八万四千人。得阿罗汉。是时儴佉王。闻弥勒已成佛道。便往至佛所。欲得闻法。时弥勒佛。与王说法。初善。中善。后善。义理深邃。尔时大王。复于异时。立大子为王。赐剃头师珍宝。复以杂宝与诸梵志。将八万四千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尽成道果。得阿罗汉。是时修梵摩大长者。闻弥勒已成佛道。将八万四千梵志之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得阿罗汉果。唯修梵摩一人断三结使。必尽苦际。是时佛母梵摩越。复将八万四千婇女之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尔时诸女尽得罗汉。唯有梵摩越一人断三结使。成须陀洹。尔时诸刹利妇。闻弥勒如来出现世间。成等正觉。数千万众。往至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各各生心求作沙门。出家学道。或有越次取证。或有不取证者。其不越次取证者。尽是奉法之人。厌患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尔时弥勒。当说三乘教。如我今也。云云(尔时释提桓因。护世天王。大梵天王。无数天子。于华林园。头面礼足。合掌劝请转于法轮。时弥勒佛默然受请。告梵王言。我于长夜受大苦恼。修行六度。始于今日。法海满足。建法幢。击法鼓。吹法螺。雨法雨。正尔当为汝等说法。诸佛所转八圣道轮。诸天世人无能转者。其义平等。直至无上无为寂灭。为众生断长夜苦。此法甚深。难得难入。难信难解。一切世间无能知者。无能见者。洗除心垢。得万梵行。说是语时。复有他方无数百千万亿天子。天女。大梵天王乘天宫殿。持天华香。奉献如来。绕百千匝。五体投地。合掌劝请云云。时儴佉王。高声唱言。设复生天乐。会亦归磨灭。不久堕地狱。犹如猛火聚。我等宜时速。出家学佛道。说是语已。与八万四千大臣。恭敬围绕。及四天王。送转轮王。至华林园。龙华树下。诣弥勒佛求索出家。为佛作礼。未举头顷。须发自落。袈裟着体。便成沙门。时弥勒佛。共儴佉王与八万四千大臣比丘僧等。恭敬围绕。并与无数天龙八部。入翅头末城。足蹑门阃。娑婆世界。六种震动。阎浮提地。化为金色。翅头末大城中央。其地金刚。有过去诸佛所坐金刚宝座。自然涌出。众宝行树。天于空中。雨天宝华。龙王作众妓乐。口中吐华。毛孔雨华。用供养佛。佛于此座。转正法轮。谓是苦。苦圣谛。谓是集。集圣谛。谓是道。道圣谛。并为演说三十七品助菩提法。亦为宣说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等。尔时大地六种震动。如此梵声。闻于三千大千世界。复过是数。无量无边。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腻咤天云云。尔时弥勒佛。以大慈心。语诸大众言。汝等今者。不以生天乐故。亦复不为今世乐故。来至我所。但为涅盘常乐因缘。是诸人等。皆于佛法中。种诸善根。释迦牟尼佛出五浊恶世。种种诃责。为汝说法。无奈汝何。教植来因。令得见我。我今摄受云云。说是语已。称赞释迦牟尼佛。善哉善哉。能于五浊恶世。教化如是等百千万亿诸恶众生。令修善本。来生我所。时弥勒佛。如是三称赞释迦牟尼佛。而说偈言。忍辱勇猛大导师。能于五浊不善世。教化成熟恶众生。令彼修行得见佛。荷负众生受大苦。令入常乐无为处。教彼弟子来我所。我今为汝说四谛。亦说三十七菩提。庄严涅盘十二缘。汝等宜当观无为。入于空寂本无处。复更赞叹彼时众生。于苦恼恶世。能为难事。贪欲。瞋恚。愚痴。迷惑。短命人中。能修持戒。作诸功德。甚为希有。尔时众生。不识父母。沙门。婆罗门。不知道法。互相恼害。近刀兵劫。深着五欲。嫉妒谄曲。佞浊邪伪。无怜愍心。更相杀害。食肉饮血。不敬师长。不识善友。不知恩报恩。生五浊世。不知惭愧。昼夜六时。相续作恶。不知厌足。纯造不善五逆恶聚。鱼麟相咀。求不知厌。九亲诸族。不能相济。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以大方便。深厚慈悲。能于苦恼众生之中。和颜美色。善巧智慧。说诚实语。示我当来。度脱汝等。如是导师。明利智慧。世间希有。甚为难遇。深心怜愍恶事众生。为拔苦恼。令得安乐。入第一义。甚深法性。释迦牟尼佛。三阿僧祇劫。为汝等故。修行难行苦行。以头布施。割截耳鼻手足支体。受诸苦恼。为八正道平等解脱。利汝等故。时弥勒佛。如是开导安慰无量诸众生等。令其欢喜。彼时众生。身纯是法。心纯是法。口常说法。福德智慧之人。充满其中。天人恭敬。信受渴仰。时大导师。各欲令彼闻于往昔苦恼之事。复作是念。五欲不净。众苦之本。又能除舍忧戚愁恨。知苦乐法。皆是无常。为说色受想行识。苦。空。无常。无我。说是语时。九十六亿人。不受诸法。漏尽意解。得阿罗汉。三明六通。具八解脱。三十六万天子。二十万天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天龙八部中。有得须陀洹者。种辟支佛道因缘者。发无上道心者。数甚众多。不可称计)。 (○二师所译初会不同。护译三会俱在树下。什译初会入城中说。今并存之。贤者自考)又弥勒如来。将无数千人。前后围绕。往至此山中。遂蒙佛恩。诸鬼神当与开门。使得见迦叶禅窟。是时弥勒伸右手。指示迦叶。告诸人民。过去久远。释迦文佛弟子。名曰迦叶。今日现在。头陀苦行。最为第一。是时诸人见是事。叹未曾有。无数百千众生。诸尘垢尽。得法眼净。或有众生。见迦叶身已。此名为最初之会九十六亿人。皆得阿罗汉。斯等之人。皆是我弟子。所以然者。悉悉由受我教训之所致也。亦由四事因缘。惠施仁爱。利人等利。尔时弥勒如来。当取迦叶僧伽梨。着之。是时迦叶身体。奄然星散。是时弥勒。复取种种华香。供养迦叶。所以然者。诸佛世尊。有敬心于止法故。弥勒亦由我所。受正法化。得无上正真之道。当知弥勒佛。第二会时。有九十四亿人。皆得阿罗汉。亦复是我遗教弟子。行四事供养之所致也。又弥勒第三会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亦复是我遗教弟子。尔时比丘。姓号皆曰慈氏弟子。如我今日诸声闻。皆称释迦弟子。尔时弥勒。为诸弟子说法。汝等比丘。当思惟无常之想。乐有苦想。计我无我想。实有空想。色变之想。青瘀之想。胖胀之想。食不消想。脓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所以然者。比丘当知。此十想者。皆是过去释迦文佛为汝众等说。令得尽有漏。心得解脱。云云(时弥勒佛。与九十六亿大比丘众。并儴佉王。八万四千大臣。比丘眷属围绕。如月天子诸星随从。步出翅头末城。还华林园重阁讲堂。时阎浮提城邑聚落。小王。长者。及诸四姓。皆悉来集龙华树下。华林园中。尔时世尊重说四谛。十二因缘。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他方诸天。及八部发三菩提提心。云云)。 (○此龙华三会说法度之像止此。护译直观龙华。不说入城。盖略之也)尔时彼众中诸天人民。思惟此十想。十一垓人。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弥勒如来千岁之中。众僧无有瑕秽。尔时恒以一偈。已为禁戒。口意不行恶。身亦无所犯。当除此三行。速脱生死关。过千岁后。当有犯戒。遂复立戒(尔时说法之处。广八十由旬长百由旬其中人众。若坐若立。若近若远。各自见佛。在于其前。独为说法)。
○第八入般涅盘
什译八相甚详。避繁不录。学者请自检之。 弥勒如来。当寿八万四千岁。般涅盘后。遗法当存八万四千岁。所以然者。尔时众生。皆是利根(弥勒住世六万亿岁。怜愍众生故。令得法眼。灭度之后。诸天世人。阇维佛身。时转轮王。收取舍利。于四天下。各起八万四千塔。正法住世。六万岁。像法。亦六万岁○正观文竟)。
○结劝勤修
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见弥勒佛。及三会声闻众。及鸡头城。见儴佉王。并四大藏珍宝者。欲食自然粳米者。并着自然衣裳。身坏命终生天上者(此生兜率天宫非余天也)。彼善男子。善女人。当勤加精进。无得懈怠亦当供养承事诸法师。名华捣香。种种供养。无令有失。当作是学(汝等宜应勤精进。发清净心起诸善业。得见世间灯明弥勒佛身。必无疑也。云云佛告阿难。汝好忆持。普为天人。分别演说。莫作最后断法之人。此法之要。名一切众生断五逆罪。净除业障。报障。烦恼障。修习慈心。与弥勒共行。亦名一切众生得闻弥勒佛名。必免五浊世堕恶道经。亦名破恶口业。心如莲华。定见弥勒佛经。亦名慈心不杀不食肉经亦名一切释迦牟尼佛以衣为信经亦名若有闻佛名者。决定得免八难经。亦名弥勒成佛经。佛告舍利弗。我灭度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八部鬼神等。得闻此经。受持读诵。礼拜供养。恭敬法师。破一切业障。报障。烦恼障。得见弥勒。及贤劫千佛。三种菩提。随愿成就。不受女人身。正见出家。得大解脱)。 (○已上所录二经。既本二译。文自难齐。如护译先城郭。后始阎浮。什译先阎浮。后说城郭。据理什译诚当。但护译文约事简。足副初机。故三会后。不说余文。是今立科。一依其意。况志在便阅易观。乌敢辞其抄窃擅改之罪。所以或文在前。截之于后。或文在后。提之于前。此亦断章取义之道也。又或文有不关于观行者。去之。有繁而不便录者。乃书云云二字概之。不过欲行人之成观而已。览者谅恕之也。若欲尽其文意。阅彼全经。义必自畅。又复应知正观文中。虽分同居。劣应二科。一须用圆三观。观其若依若正。一一唯心。事事实相。如是进功。自然顿见不思议谛理也。若见是理。观于鸡头道树。便是华藏庄严。胜身劣身。总即遮那法体。一土如是。诸尘亦然。一佛既然。众生悉尔。是以普贤一毫。具含法界华严一说。十世无穷。如是见者。方知吾心之弥勒。念念道成。即性之龙华。时时香喷。风动尘起。猿啸乌啼。无非三会之音。又何俟五十六亿万岁。而后始见慈氏耶)。
○第十二念一实相
实相者。即法华所谓佛知见也。诸佛出世。本令众生。开示悟入。称为一大事因缘。天台大师教观。本具十如。制曰不思议境。此一法而异名也。众生迷诸佛知见。为楞严心目。菩萨悟众生心目。即法华知见。此一体而异相也。然则名有千殊。法无二致。相虽万别。体自一真。故观不照体。总曰邪因。行或离心。终成有漏。所以摩诃止观。专令行者。务于十法成乘。观于现前一念妄心。即空。即假。即中。三千具足。此为五十五位菩提之究竟。三乘十二分教之指归者矣。若修前十一门。而不造极乎此者。可谓寻流而忘源。舍本而务末也。若圆教行人。正信中。便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故一一门。皆依不思议境起。何俟至此。方念实相者耶。然前十一门。虽依妙境而起。尚涉事修。惟此一门。专属理观。故以一行三昧。直观第一义谛。毫不托彼观心。所以宁缺前前。莫亏后后。事忏纵密。独被初机。虽破惑缠。但尽四住。理观直通等觉。穷极无明边际。故谓弹指超无学。日劫相倍者。诚在是矣。如是之观。名曰正观。 ○分二。初观正体。二显妙用。
初正体
法华忏仪云。何名正观。如菩萨法。不断结使。不住使海。观一切法空如实相。是名正观。云何名观一切法空。行者。当谛观现在一念妄心。随所缘境。如此之心。为因心故心。为不因心故心。为亦因心亦不因心故心。为非因心非不因心故心。为在三世。为在内外两中间。有何足迹。在何方所。如是等种种因缘中求心。毕竟不可得。心如梦幻不实。寂然如虚空。无名无相。不可分别。尔时行者。尚不见心是生死。岂见心是涅盘。既不得所观。亦不存能观。不取不舍。不倚不着。一切念想不起。心常寂然。亦不住寂然。言语道断。不可宣说。虽不得心非心相。而了了通达一切心非心法。一切皆如幻化。是名观心无心。法不住法。诸法解脱。灭谛寂静。作是忏悔。名大忏悔。名庄严忏悔。名无相忏悔。心如流水。不住法中。所以者何。一切妄想颠倒。所作罪福诸法。皆从心起。离心之外。则无罪福。及一切法。若观心无心。则罪福无主。知罪福性空。则一切诸法皆空。如是观时。能破一切生死颠倒。三毒妄想。极重恶业。亦无所破。身心清净。念念之中。照了诸法。不受不着。微细阴界。以是因缘。得与三昧相应。三昧力故。即见普贤。及十方佛。摩顶说法。一切法门。悉现一念心中。非一非异。无有障碍。譬如如意宝珠。具足一切殄宝。如是宝性。非内非外。行者善观心性。犹如虚空。于毕竟净心中见一切法门。通达无阂。亦复如是。是名行者。观心实相。忏悔六根。不断五欲。得净诸根。见障外事。
○二显妙用
夫法无得失。垢净惟心。心净则宝树七珍。心垢则土坚五浊。是故十界依正。总若捏目之空华。五阴妄缘何异寐人之梦境。所以佛祖垂言。教观现前习起。刹那生灭妄心。本具一切善恶诸法。因缘感故。陟降随焉。达性体空。升沉一际。故行人应观。现今三障。即是诸佛清净三德。所以者何。以法非实故。性不二故。众生无明覆心。德乃成障。圣人智慧朗然。障即是德。故诸佛菩提三智。涅盘四德本于众生烦恼业苦中求。舍九界修恶。别无佛界之性善也。亦非翻破彼九性恶。成佛界善。又非坏九恶相。成法身体。何以故。譬富长者。其子心狂。聚仆为寇。劫自家宝。长者有智。但治其心疾。贼不须破。狂妄既瘳。而天性之亲自在。所有营伍衣械。原是家具。非外寇物。须毁坏之。如水具波。波即是水。似金成器。器不离金。故知众生七趣之升沉。便是如来无作之妙用。十缠九结。岂非究竟三解脱门。是故当观我此阴心。岂非法华惟佛与佛究尽诸法实相观实相者。虽处斯世。不见有秽恶之可舍。居龙华。亦不见有净妙之可取。欣厌之情既空。而垢净之心荡矣。然后十方国土。如意往生。十二类众。随缘度脱。或说佛界是众生界。众生界是佛界。非抑扬也。或说众生界即佛界。非增益也。佛界即众生界。非损减也。或说一佛。有无量身。一一身放无量光明云。一一光明云。现无量世界海一一世界海有无量药华幢。一一蕊华幢。庄严无量宝狮子座。一一座上。各有菩萨。成无上道。即从自身。现无量眷属围绕。转微尘数三乘十二行法轮。度无边众生海。各各令其成就无量无边诸三昧门。诸神通门。诸解脱门。于世出世法不增不减或说一身。有无量尘。一一尘。有无量诸宝王刹。一一刹。有无边胜道场。有无量微尘数如来。坐华光王座。演说无量契经海。显现无边神通海。或一念为无量劫。无量劫为一念。或抟无量刹。为一尘。破一尘为无量刹。如是自在。于前身前尘。不动不变。如善财童子。于普贤菩萨毛孔刹中行一步。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如是而行。尽未来劫。犹不知一毛中刹海次第。况一切毛孔耶。一切微尘耶。如是变现。如是境界。既非诸佛之神通。又岂菩萨之三昧。佥吾心实相自然之大用也。有是不思议体。则有是不思议用。而善财之所见亦不过自心之少分耳。作是观者。其鸡头之大城。龙华之道树。乃吾心之故物。何足异哉。 又复应知前十一门。悉依此门而得建立。法非实相。皆成有漏之因。事属思议。难造无为之域。故川流望于大海。涯量自殊。臣庶比于轮王。贵贱迥异。隋珠终非髻宝。燕石岂并连城。又此十二门。总名忏悔。若对三障。理事分之。前后颇异。第一至第九。皆属事忏。能破业报二障。是谓宿累既净。来果自空也。第十第十一二门。虽用妙奢摩他等三止观法。观彼兜率。及与龙华。尚乃约境观心。亦事亦理。未到彼岸。惟第十二实相一门。专依自心不思议境。起不思议观还以不思议观。照不思议境。惟境惟观。惟观惟境。能所泯合惑智双融。方名理忏。直破烦恼。彻法底源。三世顿空。尽罪边际。若以此智。遍照诸门。则门门十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全修全性。全性全修。法法圆通尘尘具足。一多无碍。帝网重重。难议难思。无穷无尽如斯忏悔。雅称佛怀。一法不修。名大精进。一念不起。洞见十方。毗卢遮那。心精通淴。普贤弥勒。常住其前。地涌七宝。非外庄严。天雨四华。不足称供。修是法者。名第一义忏悔也。 行者。得是忏已。当念法界众生。封锢未悟。须以斯道。还觉斯民。展转宣传。普济一切。同闻三会之音。共克二严之果。报佛深慈。堪称佛子。当师子吼。发海潮音。摄伏群邪。摧诸外道。荷担如来。将坠大法。于斯末运。树正法幢。内照人空。外兴功德。真俗并演。生佛两亡。其或未阶法忍。中间自有种种证相。相似不同。若不预明。恐至泣跂莫辩。大则顿遭邪误。小则渐入二乘。于无上心。悉名颠倒。自既沦溺。奈众生何。固当虚己从人。精思研究。而于楞严经。禅经。天台止观。法华忏仪。诸辩魔处。当尽心焉。不致认贼为子。指玞作璧也。能使五阴主人。秉烛登堂。纵有八万四千魔军。所谓割水吹光。不得汝便。直超宝觉。永绝尘嚣。何虑衣珠。不我朗曜。因思华屋。是彼未登。愿此法门。流通无尽。
得遇龙华修证忏仪卷第四(终)
龙华忏仪跋语
夫真性湛然。本无生佛之名。灵心阒尔。曷有根尘之迹。特由迷悟之一心。遂感升沉之十界。因善恶之殊途。受安危之异趣。所以轮回永劫。解脱无期。故我迦文。不离寂光土而示现受生。顿舍金轮王而方便成道。观机称性。创说华严。指彼大心。乘遮那之本智。入华藏之圆门。然其聋哑之机。别当俯就。是以顿掩一实。渐启三根。四谛十二缘。六度三三昧。既游般若。堪驾白牛。终令入佛知见也。始末化缘。大略如斯而已。嗟乎末法。违真世远。去圣时遥。凡情炽而法义微。圣道迂而业绳系。故诸古德。始开忏摩一门。意令涤旧染而受新熏耳。切观诸家忏式。详略不一。独萧梁所集者。曲尽人情。委明忏意。以故流通斯世。得其益者。深且博也。至于天台家所集。辞礼尚约。宗旨惟圆。或一七日。或三七日。即获圣灵。往往而应。固一家之良规。末学之善导也。万历丙午岁。天台慈云忏主。幻为惺公。按观弥勒上生等经。集龙华忏仪四卷。列十二门。为后学劝。始事而终理条贯有法。外权而内实凡圣非遥。理能成事念念而不异真心。事得理融门门而无非实相。实相缘生罪福无性。缘生无性寂光常现。智也惑也。心如境如。是名真实忏悔。亦名究竟忏悔。所谓事忏摩。理忏摩。不离当人之念。身恭敬。口恭敬。宁越自己之心。诚末运之慈航。昏衢之法炬也。幸哉(鉴)也。忝斯微质。良遇法乘。既登鹫岭之坛。复预龙华之会。愿身尘刹。深报佛恩。在欲行禅。当家获圣。更何欣厌于心哉。由是募众剞劂。以公同志云耳。 时明万历庚戍岁佛成道日携李楞严寺后学沙门如鉴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