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集卷第三 研经室集 三集卷第四
清 阮元撰 景上海涵芬楼藏原刊本
三集卷第五

研经室三集卷四

  重修表忠观记

钱塘表忠观宋熙宁十年赵淸献公请于朝始建于

龙山吴越文穆忠献两王墓侧使钱氏之孙为道士

曰自然者居此以修䕶之理宗时官给田三百亩以

旌旧功元至元初遇兵燹观墓俱毁明正德闲遂为

江尚书兆域嘉靖三十九年总督都御史胡宗宪巡

按御史周斯盛布政使胡尧臣按察使胡松提学使

范惟一以灵芝废寺故址迁建新观即吴越时故苑

在涌金门外今所重修之地也当时有武肃十九世

孙德洪自馀姚来守此观饬俎豆辑谱牒湖山灵爽

神实凭依春秋𦙝蚃为最盛焉崇祯中都御史熊飞

复修辑之

国朝康熙四十四年

圣祖仁皇帝南巡

赐𠈃障江山额雍正四年

世宗宪皇帝敕加封为诚应武肃王今

皇帝六次南巡屡

驻跸凡五

赐宸章裦功述事且

命有司以时致祭盖自忠懿宋初纳土以来未有食

报增荣如今日者也今武肃裔孙璋栻等以庙宇少

颓呈请有司修葺于是巡抚吉公庆布政使张公朝

缙盐运使阿公林𠈃各出俸钱命知杭州府李公亨

特董修之增建碑亭左右六闲画廊三十闲正殿基

培高三尺易墍垣以砖石重肖五王像设计费白金

三千四百两有奇及增给银六百两置盐运司库发

商榷子母为岁修之费藏事于乾隆六十年以是

年冬奉

命督学浙江入观展拜乐观厥成爰以重修落成命

十一府士子赋诗纪事凡得诗千有馀篇极一时之

盛择其佳者付武肃裔孙泳录之泳从金匮来寓此

庀材树石实始终其事即为述此大略属为记且

自以隶古书丹刻石者也

  嘉庆九年重浚杭城水利记

杭州水利自古重之今之省城南北十里东西五里

为长方形西湖居其西湖水入城有三路一涌金水

门居正西一涌金旱门环带沟居西少南一淸波门

底流福沟居西南流福沟自淸波门外学士港导水

入流福寺沟入城由街底伏流出府西靑龙庵经府

南面自东折而北过府学运司东至杜于桥环带沟

水西来会之东过红门局三桥址折而北至定安桥

涌金水门之水西来会之入满营城八字桥分为二

一东出满营过众安桥入小河至中河一西过龙翔

宫至丁家桥折而北出满营城过臬司西至回龙桥

折而东由观桥入小河过金箔桥入中河中河汇各

水南行至新宫桥其金箔桥之下有藩司东

行宫前之太平沟水来会之太平沟水亦自三桥址

分流而南者也中河过新宫桥又至抚院西分为二

一出凤山水门东行城外北折至候潮门外之永昌

坝一由通江过军二桥出候潮水门至永昌坝入城

河又至会安坝达东新关至海宁州是水凡三折贯

通城内外数十里南至闸口北至武林门外汲濯舟

楫皆赖之乃数十年来未加浚治惟涌金水门尚通

湖水其环带沟微通涓滴流福沟塞久矣且运司河

三桥址数里高淤满营河亦浅阻每遇大雨水城内

泛滥司府县署刺舟而入居民多卧水中府县狱以

桔槔出水狱多瘐囚下河中河之水反致浅浊无来

源水利若此当治乎不当治乎甲子春予首捐廉俸

宫士商亦各出资计银四千八百馀两计开广学士

港十五丈六尺自学士港流福沟至三桥址掘土四

千七百九十四方自三桥址北至满城南过藩司东

行宫前之太平沟金箔桥通江桥过军桥庆丰关等

处掘土四千六百五十一方由是淸波门首受湖水

淸淸泠泠入流福沟过运司前会环带沟至三桥址

会涌金水门水入满营城畅通无泛滥之苦藩司前

诸山水亦入太平沟畅流无阻其西之涌金西南之

淸波正南之兴隆西北之圣塘涧水石函六闸设金

木水火土五闸板视西湖水盛衰增减启闭委其事

于杭州水利通判专掌之两县主簿运司经历分司

之院司府县督察之别具文案以备考自兹以后每

岁十一月浚治一次毋减工毋累民是役也杭州人

候铨同知邱基知水之理身任其事经营十阅月工

乃毕刻碑记之并刻图于记文之后且载捐银人名

于碑阴置碑于吴山海会寺是寺也为祈谢晴雨长

官共集之地庶几共览而知勿久而废塞焉嘉庆十

年上元日记

  南宋淳熙贵池尢氏本文选序

元幼为文选学而壮未能精熟其理然讹文脱字时

时校及之昔但得元张伯颜明晋府诸本即以为秘

嘉庆丁卯始从昭文吴氏易得南宋尤延之本为

无上古册矣按是册宋孝宗淳熙八年辛丑无锡尤

延之在贵池学宫所刻世谓之淳熙本每半叶十行

每行大字廿一二小字廿一二三四不一惜原板间

有漫漶其修板至理宗景定间止卷二八叶及卷九

十九叶书口并有景定壬戌重刋木记可见其中佳

处即以脱文而论如东京赋上下通倩注宋本卷三十五下

毛本脱言君情通于下臣情达于上故能国家安而

君臣欢乐也廿二字又重舌之人九译注宋本卷三廿八下

毛本脱韩诗外传至献白雉于周公廿三字秋兴赋

天晃朗以弥高兮注宋本卷十三六上毛本脱杜笃至高明

廿字以上毛初刻本脱后得宋本改思元赋行颇僻而𫉬志兮注

卷十五三下毛本脱萧该音至广雅曰陂邪也卅五字陆

士衡答贾长渊诗我求明德注下宋本卷廿四十七上毛本脱

正文鲁侯戾止八字注文卅二字七发客见太子有

悦色下宋本卷卅四九下毛本脱数百字诸如此𩔖不胜枚

举其中异文如蜀都赋千庑万室宋本卷四二十下晋府本

毛本室改屋则与上下文出术等字不韵矣羽猎赋

群娭乎其中宋本卷八廿三上翻张本晋府本毛本娭改嬉

则与汉书杨子云传不合矣宋书谢灵运传论莫不

寄言上德注引老子德经宋本卷五十十四上翻张本晋府本

毛本并作道德经不知德经二字见陆氏经典释文

及礼记正义也吴都赋趫材悍肚注引胡非子宋本五卷

五十五上毛本胡改韩不知胡非乃墨子弟子见汉隋史

志也骚下山鬼篇采三秀兮于山间宋本卷卅三○三上注文

三秀上晋府本毛本增逸曰二字此沿六臣本之旧

崇贤本不当有也永明九年策秀才文自萌俗浇弛

宋本卷卅六十上及齐故安乐昭王碑文缉熙萌庶宋本卷五十九

○十八下翻张本晋府本毛本萌改氓然古书多作萌也

亦非他本之所可及元人张正卿翻刻是书行歀一

切颇得其模范第书中字句同异未能及此若翻张

本及晋府诸刻改其行歀更同自郐矣惜是册缺第

四十一四十二两卷近人即以正卿本补入虽非完

书实亦希世珍也此册在明曾藏吴县王氏长洲文

氏常熟毛氏本朝则句容笪氏泰兴季氏昭文潘氏

以至吴氏独怪册中皆有汲古阁印而毛板讹脱甚

多岂琴板后始𫉬此本未及校改𫆀元家居杨州旧

城文楼巷即隋曹宪故里李崇贤所由传文选学而

为选注者也元既构文选楼于家庙旁继得此册藏

之楼中别为校勘记以贻学者装订既成因序于卷

  送杨忠愍公墨迹归焦山记

杨忠愍公墨迹一卷共五幅一为开煤山记一为谪

所苦阴雨述怀诗一为哀商中丞诗一为元旦有感

诗一为与王继津书此卷本藏谢东墅少宰师家

师嗣寿绅庶常恭铭以赠梁山舟侍讲同书侍讲不

欲全留之但割存与王继津一书而返其四有跋记

事与翁覃溪阁学方纲跋并存卷中庶常以元撰少

宰墓铭故以此卷赠元元却之不许藏数年欲归之

焦山故于卷中钤以官印尚未致送也焦山仰止轩

者明天启间建奉忠愍木主旧在水晶葊今圯无存

嘉庆丁卯僧秋屏觉镫请改立忠愍公主于焦隐葊

后屋中元稍葺新之重题木扁且邀翠屏洲诗人王

柳邨归之焦山轩中此夙愿也明嘉靖壬子忠愍

约唐荆川至焦山诗云杨子怀人渡扬子椒山无意

合焦山姜如须先生仰止轩诗云六义风流今不

灭十行疏草未全焚原因报国成忠愍翻似完身傍

隐君今卷中诗文并存仰止轩旧与汉隐葊远今轩

在葊后似姜先生诗豫为今日兆者二公忠义之气

与江山共千古兹与汉定陶鼎同置方丈固其宜也

又元藏宋嘉定元至顺写本镇江府志二部乃张木

靑学士所赠其闲旧闻古迹甚多极可宝贵乃谋

之镇江人无肯刊之者今亦附忠愍卷同付秋屏曁

其师借庵巨超两诗僧世守之如摹刻墨迹钞写志

书祇可在山为之勿令俗夫持去也嗟夫卷帙之藏

昔人比之云烟过眼若贤忠之遗迹史志之文献固

未可等量之惟是子孙少不肖非饱蟫蠹即归鬻失

平泉艸木能终不与人哉世家秘阁之藏不如名山

僧寮之寄较然明矣兹送卷归山事元作记存之拙

集中且当代贤卿名士亦多题咏载之各集海内共

知为焦山之物若他日有不肖僧徒以此贡之他人

之手陈之几𢇮之架人皆能说所从来而贱之恐世

闲无此伧父也

  焦山仰止轩记

嘉靖壬子杨忠愍公与唐荆川先生约同至焦山

忠愍诗有云杨子怀人渡扬子椒山无意合焦山天

启闲郡守于水晶庵后建仰止轩奉忠愍木主今已

圯矣汉隐庵者旧祀汉焦孝然先生其后轩甚虚敞

余与寺僧觉镫丹徒王君豫议以后轩名仰止轩加

以修葺立忠愍木主祀之又余旧藏忠愍墨迹五纸

共一卷久为墨林所重因钤以官印跋而归之轩中

王君亦以所藏忠愍文集板同置轩中庶几忠烈之

气与江山共千古矣同奉主至焦山者甘泉陈本礼

黄金余之弟亨子常生并题名刊石后金匮钱泳书

  连理玉树堂寿诗序

辛未夏元在京师得表叔江玉华先生书知由歙来

扬州应其弟吉云表叔之招也古人偶一相思千里

命驾况此连床奚间风雨至情至性骨肉之恩在焉

是可感已元童时游橙里舅祖之庭舅祖文词名家

素持礼法闺门以内既和且肃先生以孝谨著于时

吉云先生为先生幼弟先生教之友爱备至吉云先

生亦事兄弥悌至于今盖三十馀年矣岁丙寅先生

于歙村老屋建小轩三楹题曰知还实有恋鄕里返

素朴之志乃由扬归居于歙又恐吉云先生或失故

步将去扬而志四方也故题扬州老屋曰留云阁以

寓意于今盖亦五年矣中间先生来扬州者再今且

寿七十吉云先生总鹾务不克归歙省其兄乃复迎

兄至扬将慰离思偁寿觞兄弟之间怡怡然如此先

生幼读书工诗善楷法惠定宇厉樊榭沈学子诸先

生皆曾馆于家先生习染所及闻见深远履蹈儒术

沈潜书史不衣华服不食兼味远声色而淡货利又

其壮年涉历江湖追随定省施济贫困荫陟甚广垂

槖而归萧然寒素迨去江淮纷华之区依祠墓耕读

之地却埽课子若将终身常作招隐诗以示弟然则

先生生平行谊可以概见矣昔诸葛武侯有契于淮

南子澹泊凝静之旨拟之先生岂为过哉连理玉树

堂者扬州康山之𪋤有二玉兰树交柯连理而生元

舅祖鹤亭先生所居也吉云先生既为鹤亭方伯后

于先生虽出为从弟而情谊弥笃无异鹤亭橙里两

先生之相友爱也连理之木古人以为嘉应故在汉

碑中为图刻之最古者论语曰君子务本又谓孝弟

乃为仁之本本之不立枝叶尚不能荣况连理乎斯

树之生盖有所应爰绘为图以征戚友之诗元文词

鄙拙不足表扬惟是幼年受知于先生最早抚之无

异子侄故知先生亦最深用记顚末以为序焉

  晚钟山房记

杭之净慈寺所谓南屏晚钟也昔江少司马兰读书

寺中寺西南墙外隙地司马构屋数楹北向外环以

廊中奉佛象嘉庆八年秋余过扬州司马语余曰此

屋未圯𫆀吾远祖吴越侍御有德于浙曷设斯主余

曰六一泉三堂余已迁主数百矣是屋也礼亦宜之

九年春司马治河赴淮北江君鸿江君士相以资来

葺新之于屋西建楼一楹可望西湖余名其屋曰晚

钟山房楼曰屏山楼于屋之背立一龛设吴越侍御

史充镇海军节度判官江公景房栗主以

皇淸诰授中议大夫两浙江南都转盐运使江公承

玠 诰授光禄大夫 赐布政使衘江公春 诰赠

光禄大夫兵部左侍郞江公进 诰授中议大夫候

选知府江公昉四主从之侍御名景房字汉臣吴越

常山人宋太平兴国初吴越纳土时充镇海军节度

判官奉版籍归宋吴越赋重亩增三斗有奇民病之

侍御沈其籍于河以罪自劾幸免于诛后王方贽奏

定赋亩一斗浙东西十三州民受其德赋减于王沈

籍实始于江事见元张枢所撰沈籍记及宋史王圭

传以六一泉遗爱堂之例准之是主固宜设也转运

使侍御二十六代孙也雍正元年以戸部郞中出知

嘉兴台州二府用朱子旧法修台州太平水利擢盐

运使输资修海塘有惠于商士齐次风侍郎公所植

士隶书院称弟子焉方伯赠少司马太守皆侍御二

十七代孙赠公以子兰贵赠如其官今修山房江君

鸿者转运之孙太守子为方伯后者也士相者赠公

之孙少司马弟之子也修山房设主既毕遂书石记

之俾浙人知侍御史之主所由来他日江氏子孙往

来扬歙者入山房而拜焉不亦宜乎

  郑氏得墓图跋

吾郡郑氏世笃忠义明东里先生讳之彦生四子元

嗣元勲元化侠如元勋即职方公明季以守城说高

杰事被讹言遇害元化子为虹守浦城死节明史有

传侠如后人修休园志于双忠事略不少及并官职

亦略之殊无识也职方事实见李淸王心湛杭世骏

所撰三传而杭传为最详核余与职方裔孙新甫孝

廉星北茂才同里相友茂才寄得墓图属题案图职

方公孙讳嵩者记云甲申职方遇害诸子皆幼公执

友率其仆舁柩渡江远葬遂逸其墓爰奉父遗命访

之于江南句容穿长林而东至邓家边潘姓邨遇一

老者自言尚及见葬事并能指其处但在深山为虎

穴久矣诘朝募徒众操兵仗渡溪逾岭遂达墓所断

碑犹在时康熙四十九年也载展遗图敬此忠孝得

墓之事可补诸传所未及又余旧藏职方画山水一

幅各传亦未言其善画也并举此画归之茂才以此

为先忠手泽可宝也

  碧纱笼石刻跋

王敬公之才之遇岂阇黎所能预识为之纱笼亦至

矣而犹以诗愧之褊哉敬公相业诚有可讥然其浚

扬州大渠利转运以盐铁济军国之用亦不为无功

坡公诗以阇黎为具眼亦过激之论也古木兰院僧

心平属书碧纱笼扁遂论之如此

  二老重逢图跋

朱竹垞郑寒邨两先生为老友寒邨元孙勋持竹垞

赠寒邨诗墨迹索题余既和诗且书二老堂扁俾勲

奉二先生矣勲复属友绘二老重逢图盖取竹垞诗

别久重逢转倾倒之句为此是时嘉庆三年秋七月

勲以荐举孝廉方正寓吴山读书朱氏元孙莱墨林

等亦将来赴省试相与拜此图下旧家世泽百年末

艾是可慕也

  钱塘严氏京邸祖墓图记

钱塘严氏厚民之四世五世两代祖墓在今京城

永定门外当明嘉靖时有宦于京者葬于此也此后

子孙在明有内官京卿外官布按者在我

朝有官侍郞总督仓场者皆得近祭之子孙以试事

选官入京者亦皆祭之嘉庆辛未壬申间厚民从余

在京师毎朔望必展其墓亲以土崇其封复恐后人

迷失之乃画图多帧肖其地形分藏族人之家且属

元以小记记之其用心追远良云厚矣墓在永定门

外刘家窑之北南向有碑窑在七圣庵之东三里许

庵旧名安乐禅院近在永定门外里许墓之东南曰

九圣庵东北曰濮家庄西北曰李家村高庙在墓东

北二里许墓后负城城中月皇台可望而见也至于

祖墓祖祠之在杭者厚民又积笔耕之资买田以为

完粮祭埽之用厚民敬宗孝祖之义可以风矣

  顾亭林先生肇域志跋

明末诸儒多留心经世之务顾亭林先生所著有天

下郡国利病书及肇域志故世之推亭林者以为经

济胜于经史然天下政治随时措宜史志县志可变

通而不可拘泥观日知录所论已或有矫枉过中之

处若其见于设施果百利无一弊欤四库书提要论

亭林之学经史为长此至论未可为腐儒道此肇域

志稿本未成之书其志愿所规画者甚大而方舆纪

要实已括之亭林生长离乱奔走戎马阅书数万卷

手不辍录观此帙密行细书无一笔率略始叹古人

精力过人志趣远大世之习科条而无学术守章句

而无经世之具者皆未足与于此也

  浮屠说

佛之教始于后汉盛于晋魏然自西晋以前则皆称

曰浮屠或称为佛图佛陀虽音同字异而字必相连

在华音为叠韵未尝但割上一字单称为佛也说文

佛字训为见不审毛诗论语曲礼学记荀子之佛字

皆绝无西域神人之说后汉书楚王英传喜黄老学

为浮屠斋戒诏曰楚王尚浮屠之仁祠又桓帝纪曰

桓帝设华盖以祠浮屠老子使当日苟单称为佛则

诏书曷不称佛而称浮屠也其称佛者始于后汉书

西域传明帝梦见金人群臣或曰魏收魏书以为傅毅所对傅毅本传

无此西方神名曰佛此一节未可深据盖蔚宗为宋

人宋时始有佛之称蔚宗以晋宋以后之恒言改汉

之旧语也魏收魏书释老志曰张骞还始闻天竺有

浮屠之教哀帝时博士弟子口授浮屠经明帝写浮

屠遗范又得佛经四十二章缄于兰台石室桓帝时

襄楷言佛佗黄老以谏魏明帝徙宫西佛图洛中白

马寺盛饰佛图浮屠正号曰佛佗佛佗与浮图声相

近皆西方言其来转为二音华言译之则谓净觉按

魏收此志所言甚明盖佛图二字必相连乃成文其

译为净觉也何字为净何字为觉或必相连或可倒

转未可知也而乃但割其上一字单称为佛训为觉

是浮屠为教本兼净觉二义而今但一义盖非其本

袁宏日佛者汉言觉𥨸谓单称浮屠为佛当始于晋宋之间

北朝亦当在魏秦之际故石勒时尚称澄为佛图澄

至鸠摩罗什译经始称为佛殆中国文士所改非兰

台旧经本单称佛也又魏书中沙门即桑门桑门二

字切音为僧僧字不古亦晋宋人所造也

  六合县冶山祇洹寺考

嘉庆十二年余在扬州入西山酒城拜外祖林荣禄

公墓冶山者更在西数十里遂登之山多铁可拾而

镕也冶山之势自西北棠山来西北东三面皆回抱

而虚其中有二泉自山中出汇为溪南流注于江其

东南之峰下方而上锐有石脉出其下起为冈脊南

延数里为原田实为溪之东岸一在原上曰上陈庄

别有下陈庄更在其南庄西向溪经其前溪之外有近山山皆

卑迤𨓦相接至西南桂子山而止实为溪之西岸立

于庄之前西望近山之外复有靑色远山山形正方

如屏与庄相对夕阳落山外时岚黛更浓矣冶山泉

石溁回水木淸湛非郡城所有之境也山口有祇洹

寺寺屋十数楹甚荒陋无旧碑记可读然可少憩焉

十四年冬余重入翰林检永乐大典见宋绍熙仪真

志载唐开元二十三年六合令房翰祇洹寺碑文凡

千馀言碑称此寺吴始为𧰼塔梁以地若祇洹遂以

为名宋国公镇吴州建寺隋皇为晋王时立白楼隋

末焚坏唐开元重建且有座飞万鹤门结千龙影殿

香台雕甍绣柱三百间䆳宇十八变云图诸语然则

此寺最古唐时且甚壮丽矣又碑云八百人遂以名

村然则上陈庄即称之为祇洹村也亦可爰考而记

之以告游斯山者

  重订天台山方外志要序

余自束发受书诵孙兴公天台山赋慨然如闻金石

嘉庆丁巳

命督学浙江按部至台既竣事游山中笋舆数十里

出入泉石云霞闲飘然有出尘之思夜宿方广寺寺

在石梁之上飞瀑自枕边泻落如惊风涷雨终夜有

声次日晓发遇雨飞流百道动与人足相交午下天

姥山憩淸凉寺登仙遗俗非徒太白之梦吟也嘉庆

己未复以巡抚来浙中以防海事时往来其闲然碌

碌道途不遑游览所谓一行作吏此事遂废矣今夏

山中各寺僧以松江陈通判韶所录方外志求序于

余台山之有专志始于元之无名氏其书世已罕觏

方外志则明高明寺僧无尽所撰也钱希言尝称其

学识高出道流所撰山志甚有禅藻云初乾隆丁亥

僧化霖请于齐息园先生删益无尽书为四册刻板

行于世然体例既不协一繁芜猥杂疑其为未定之

稿今通判取而订之其用心勤矣元又命钱塘严生

杰修订之严生云录艺文过繁山水寺观反如附录

宜仿宋范氏成大吴郡志例分隶各门以合比事属

词之义从之书成释灵在绘图二十有一灵在住此

山中所绘或得其真面目亦从之列于卷首

  蔗查集序

宋宝祐废城在今扬州城北唐宋以来之旧城也通

池已夷峻隅又頺兴废之感当与明远同之今扬城

亦繁富游人舟楫所到仅在平山一隅若废城之古

木兰院诸处非诗人逸客觅句访古无游迹矣木兰

院即唐王播题诗处今名惠照寺寺有大铁镬二又

有古银杏七八株绿阴夏满黄叶秋零极闲净荒寒

之趣已故诗僧诵苕者旧居寺中所为诗淸微隽永

警悟脱俗予曩辑淮海英灵集竟未得诵苕诗入录

是余疏漏之咎也诵苕弟子圆灿以其师蔗查集示

余余乃序其诗集并刊之以广其传圆灿亦能诗善

画圆灿务致佳弟子能文字禅者主此古院庶不堕

诵苕之教也










研经室三集卷四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