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第01卷/第1号/国外大事记 中华文库
← | 艰苦力行之成功者:卡内基传 | 新青年 国外大事记 记者 |
国内大事记 |
国外大事记 记者
▲大隈内阁之改造
大隈内阁者。日本之所谓三派混合内阁也。以同志会为中坚。中正会及无所属者附之。溯日本自第二次西园寺内阁倒后。继之以第三次桂内阁。复继以山本内阁。全国士庶。群以军人阀阅政治。逸出宪政之常轨。为国家前途危。于是渐谋倾覆之道。适海军受贿问题发生。而山本内阁倒矣。伯爵大隈重信。自辞进步党〈后改为国民党〉首领以来。热心倡拥护宪政打破阀阅之说。一时舆论归之。又得众议院内次多数党之同志会拥戴。与中正会及无所属团连合。遂于客岁四月。继萨〈日本维新时萨摩藩勤王军人一派〉政〈政友会〉混合之山本内阁。组织后任内阁。是为第二次〈大隈曾于甲午组织一次内阁未逾半年即倒〉大隈内阁。此虽未足称为纯政党内阁。然已带有政党内阁之臭味。亦可以稍餍国民之望矣。乃成立仅十有七月。忽有全体阁员辞职之举。则又何也。其政界内幕之暗潮。吾人虽不得窥其真象。但就其现有之事实观之。此次内阁之动摇。其重因有二。(一)中日交涉。第五款之要求。袁总统已有许意。让步之最后通牒迟发半日。目的即完全达到。以此市民焚烧大隈伯邸。全国新闻。攻击政府外务大臣加藤高明。虽于贵族院一再答仲小路廉之质问。表示政府意之所在。而失败之声。仍腾诸众口。(二)一万圆事件及议员渎职事件发生。内务大臣大浦兼武。受舆论攻击。牵涉政府。所谓一万圆事件者。议员白川友一。于改选时。以一万圆。分与政友。而追及来源。白川氏曾于选举违反事件之豫审庭。陈述此一万圆。系大浦子爵。捐助大正俱乐部之救济费也。至渎职事件。乃以金钱买收反对党议员。通过政府之增加师团案。与其事者。为关西团议员首领白川氏与关东团议员首领板仓氏。金钱之过付。乃为众议院书记长林田龟太郎。厥后白川与板仓。因贿金生衅。本出保太郎。出为调解。事闻于外。七月二十九日。总检察长起诉。林田及议员多人。先后逮捕收监。大浦子爵。以证据不足。未能起诉。是日午后二时。阁员开阁议于大隈首相私邸。内务大臣大浦子爵。决意引咎辞职。四时。大隈首相入奏阁议情形。并代上内务大臣之辞职表。次日。日皇免大浦子爵本官。敕大隈首相兼任。午后。阁员复开临时阁议于永田官署。协议总辞职事件。首相以负推荐阁僚监督不周之贵任。上表辞职。各大臣又以首相之进退为进退。均连带辞职。而日本政局。一时呈纷扰之现象。第一各政党之态度不一。国民党无所表示。同志会首先招集在京议员开会。议决处以冷静态度。次为政友会。惟一之希望。在西园寺侯爵之再起。以该党为中心。纠合国民党中正会及无所属团。组织混合内阁。或拥戴松方侯爵。若能得国民党之同意。即山县公爵。亦无不可。惟以寺内伯爵及平田子爵。出而组织内阁。为该党所反对。又次为中正会。会员菊池武德。参画中间党之组织。以樱田俱乐部为中心。纲罗旧政友俱乐部员。连合同志会非难本部之一派会员。及无所属团组织之。此种计划。发生于内阁未动摇以前。至此进行益力。大石正己。实主其谋。致同志会非难派之会员。四开纳凉会。逼本部引咎自责。迄今风潮犹未已也。再次为无所属团。开议员会。金泽种次郎及大场茂马。提议维持严正中立之态度。各议员一致赞成。并誓不为组织第三党之策士所罗政也。第二后继组织内阁者无人。时论有谓年来政事剧烈。宜取缓和手段。连合各政党。组织举国一致之内阁。有谓本宪政之正义。当然推在院内多数党之同志会加藤总理。或政友会原敬总裁。组织政党内阁。更有谓政党之政权争夺。没却立宪政治之精神。如以与党派无关系之平田子爵。组织超然内阁。亦收拾时局之一策。至谓以新进气锐之人物。组织政党内阁。易启政争。不若以老成典型之松方侯爵。组织内阁。可以孚众望。即不得已而思其次。当以山县公爵所亲信之清浦子爵。组织内阁。否则亦当以陆军派新推崇之寺内伯爵。组织内阁。经历威望。二者兼备。乃系主张元老内阁及军人内阁者。然征诸事实。不独举国一致之内阁。不适现状。而加藤男爵。为现内阁之中坚人物。原敬总裁。受前内阁倒阁之影响。同为不能组织后任者。若平田子爵。若松方侯爵。一则多病。一则年衰。均无意于政治。若清浦子爵。若寺内伯爵。一则自流产内阁以来。大失人望。一则因陆军关系。将来对于海军扩充问题。难以解决。更不能组织后任内阁。于是元老对于大隈首相。第一次慰留。此时首相以前日非敢轻率辞职。实迫于当时之情势。既蒙慰留。待征求阁僚意见。然后答复。遂于私邸招加藤男爵协议。加藤男爵坚持前见。主张辞职益力。其理由。(一)现内阁之设施。尚未失民心。及时引退。以便同志会之再起。(二)现内阁既生破绽。势难永续。今日乃为引退之好机。逾日。首相仍从前日阁议之决定。全体辞职。答复山县公爵。于是元老对于大隈首相。第二次慰笛。次日。适为内阁开议例期。首相报告前后慰留及答复情形。各大臣仍坚持辞意无异。迨后首相与山县公爵。往返协商数次。留任之意渐决。继因阁僚主张去留之意见。不能一政。决意改造内阁一部。惟际此发生两种问题。第一同志会大臣之去就如何。若外务大臣加藤高明。若大藏〈财政〉大臣若槻礼次郎。辞意正坚。无可挽留。而农商务大臣河野广中与递信〈交通〉大臣武富时敏。虽未确执如何态度。而以同党关系。似去就宜取一致之行动。但大葡国政变留任。另由该会推出箕浦胜人。加入阁员。而第一问题。得以解决。第二问题以八代中将荐加藤中将自代。加藤要求以海军补充案。能大体承认。为入阁之条件。首相即时承认八四补充之计划实行。中将遂允入阁。而第二问题。得以解决。其馀阁员如文部大臣一木喜德郎与陆军大臣冈市之助。均与山县公爵有关系。首相与之磋商。应允留任无异议。如司法大臣尾崎行雄。出自中正会。本持非连带责任之论。前日辞职。乃以首相辞职之故。今首相变更初志。决意留任。早稻田大学学长高田早苗。因首相及一木博士之劝。亦允入阁。首相以内阁改造。逐渐就绪。于九日午前。入奏日皇。翌日。免加藤若槻八代三大臣本官。新改造内阁阁员。除河野冈尾崎三大臣。留任原官。未受敕命。首相大隈重信。免内务大臣兼官。兼任外务大臣。一木喜德郎。改任内务大臣。武富时敏。改任大藏大臣。加藤友三郎。任海军大臣。高田早苗。任文部大臣。箕浦胜人。任递信大臣。至是大隈伯爵之改造内阁成立。大隈首相于官署开会。招待新闻记者。席上申明留任之理由。复以外务要职。难以兼任。电商驻法大使石井菊次郎。至十二日晨。接石井男爵覆电。应允入阁。内阁遂发归国命令。视事之期。当不远矣。
▲葡国政变
千九百十一年。葡国国体。改建共和。亚利亚博士。于八月二十四日。以资望被选为第一任总统。任期定四年。至今年五月。距满任之期。仅数月。忽以党争激烈之故。辞职矣。按亚氏年已八旬。虽系出王室。在千八百八十二年。已抱共和主义。被选为旧王国议员。迨被选为总统。仅逾一月。王党库塞罗上校。率兵士七百人。侵入葡国。及乱平。稳健主义之茶格斯内阁又倒。不得已组织混合内阁。时同盟罢工之风潮。起于各处。教会以僧正等被放。与国家为难。王党又以处罚阴谋党人不服。大启争端。至千九百十二年六月。此内阁又更换。翌年一月。课斯塔内阁成立。采用超然政略。利害与教会及王党相反。未几各处阴谋复起。课斯塔内阁。逾一年又倒。马加特起而代之。组织内阁。大赦政犯。仅能收拾时局。延至十二月。内阁复倒。民主党之柯琴河内阁代之。逾六星期。生命又尽。于是亚氏以党争无已国势终衰为忧。命卡斯楚将军。组织超然内阁。讵知卡氏军人武断内阁。不洽舆情。卒为古对滩所推倒。而总统亦因之去其位矣。
总统之辞职书。以五月廿七日。发表于两院议场。二十九日。两院召集议员会议。准其辞职。选布拉卡为后任总统。此次选举。保守党放弃一切之投票权。布拉卡之当选。乃系民主党之力。缘布氏夙以诗人学者。知名于时。年十五。即刊一诗集。曰“女郎”行世。至历史哲学。造诣尤深。此外关于人种学及社会学。著作甚富。其社会学之著述。乃私淑孔特一派。惟主张妇人参政权之一点。与之稍异耳。被选后。致书国会。誓忠于民选国会制度之共和国。反对独裁性质之武断制。按常识与公平。以行政治。至此葡国之行政元首。可谓得人。德国报评前总统曰。“亚利亚起用卡斯楚将军。意在付以独裁权力。一清政界之纷乱。殊不知已堕入英国术中。英利葡国恢复王政。使其陆军。统制于英国将校之下也。”
▲倭尔斯特(Worster)之今昔
现今英国政局。以朝野两党。组织混合内阁。表示举国一致对外之敌忾心。实开英国政治史上未有之特例。惟观爱尔兰国民党与倭尔斯特人不洽。攻击之声。时露言外。虽主张权利。发为言论。本英人之自由风概。而以激烈之言动。致双方多生误解。究不得谓之佳兆也。
倭尔斯特之自由协会。属于自由党之自治派。反对爱尔兰自治案者也。曾于伯耳发斯特。刊行一书。曰“凯撤在倭尔斯特之友。”倭尔斯特反对自治团之领袖。更向英国公众。表示如英德有构兵之时。倭尔斯特之民意。当以倾向德国凯撤。总之倭尔斯特领袖之言论。激于感情。逸出常轨者甚多。其最著者。千九百十年二月。彼中一人。语模林波斯特记者。曰“无论若何之事发生。均不足动我等。若英国弃我等不顾。我等甯归向德国也。”有少佐某。客岁自德国密运毛瑟枪归。亦曰“与其屈于自治案。宁臣服德皇。”至倭尔斯特党首领沙卡佐。在汉堡。赴德皇宴会。德国库尔曼男爵。赴倭尔斯特。市民尊为上宾。益增其国人之忧惧也。前谣传倭尔斯特人主张倭尔斯特之义勇队。虽加入英国之新募军队。但不可用于国内勤务以外。实际此种风闻。全系误传。倭尔斯特之人民。现今应募出征者。仍络绎不绝。惟外间有此传闻。倭尔斯特党与国民党。更互相猜疑。无复提携之望。两党领袖。亦终不能释然。今虽暂因战事。外持沉静之态度。而危险潮流。时簸荡于内也。
▲华沙(Warshaw)之役
德军自移师东响以来。集全国之军力于波兰方面。以迫俄军。战线之长。自里巴〈波罗的海边〉至罗马尼亚国境。计三千馀里。两军士卒之数。约六百万人。开有史乘以来未有之战局。而华沙一役。尤为有史乘以来未有之剧战。捷报传来。联军震动爰将此役前后情形撮要记迅如左。
(一)德军方略 开战之始。德军于西现取攻势。于东现取守势也。破比临法。卒以后防空虚。仓皇退却。而俄军出师之速。又在意外。东顾多忧。遂翻然变计。移倾国之众于加里西亚。而东欧从此多事矣。德军有事于波兰。而其目标则在华沙。盖华沙不守。则撒去波兰之第一屏幛。德军歼灭俄国之主军。从此可期。于是德奥军以全力自三面围攻华沙。意在东欧之战事结束。可以从事比法方面之战争也。
(二)俄军弱点 此次德军作战计划。分三路进攻库尔兰方面。比罗将军以骑兵三万。占波埃俄依铁路截断接彼得格勒舆华 沙之柯夫洛威尔拉铁路。统大兵向柯夫洛攻击。主军兴登堡元帅。渡拉里夫河。驻军华沙北方。逐俄军于布格河方面。南军麦刚森将军。又自南方占卢布林、课尔们路线。与主军呼应。取猛烈进势。其意盖在破俄军国防第一线。但俄军据有坚固要塞。又用乓境内。征发军需。较敌便利。攻陷非易。惟其弱点一征军器子药缺乏。一在运送之机关不甚完备。且重要军器及子药之制造能率。又劣于敌军。以此统帅尼古拉大公。知与德军对抗徒损大兵。难操胜算。遂下令撤回防第一线内之兵。退入国防第二线内。
(三)华沙攻陷 俄军既下令退军。同时各要塞所有之炮。计一千四百尊。均移送他处。其馀军器、军需品及金属物。凡可以资敌用者。无不运送后方。全市为之一空。至八月五日晨。巴伐利亚邦亲王里哇波尔特军。突入内防御线。无抵抗力之华沙遂归德军占领。后留之俄国戍兵。渡维斯土拉河。沿那夫俄心斯党铁路。往华沙东方之普拉卡退去。斯役也德军以五次进攻之力。虽陷华沙。损失颇巨。惟俄军因此士氟大沮。按华沙系波兰故都。人口都百万。在俄国推为第三都会。物产之富。为俄军供给军需之源。今委于敌手。俄军损失更巨。所以德人闻捷。异常欢忭。德皇维廉二世。以八日归柏林。开重要会议。布告波兰之半独立。以奥国大公查理提芬。为波兰新王。至此军事家多推测东方战局。将小有结束。殊不知德军志在覆俄国主军。免其卷土重来,故占领华沙后,仍向退走之俄军全线猛击也。
(四)退走困难 俄军以二百馀万人。在三千馀里之战线内退走。其秩序断不能如总司令部之所期。当其退走之始。按地势及指挥官之定计。步兵先退。炮兵留于第一线内。几陷于重围之中。在昔俄军虽以善退称。今则难免有意外之混乱。况德奥军正思断其退路。兴登堡元帅指挥大军。自华沙西北两面袭击。里哇波尔特亲王与麦刚森上将两军。自华沙南方及其东南进攻。于是拉里夫河之要塞线。及普拉卡、伊芬哥罗德、卢布林、课尔们之战线。均为弹雨所蔽。虽德国公报。载俄军后卫勇于战闘。讵知掩护战闘。与攻击战闘。其意气精神。有不可同日语者。果不出数日。普拉卡攻陷。伊芬哥罗德失守。俄斯托罗领加、罗们、夏洛安三处。且相继归于德军。而白莱斯托利土夫斯克。其势益危矣。
(五)最后决战 波罗的沿岸之库尔兰方面。比罗将军又增兵活动。一面迫利卡。一面攻柯夫洛要塞。至十一日。俄军于柯夫洛各工场。下令即时撤退。其势巳危。加之兴登堡元帅。德皇特任为柯夫洛总指挥官。下严令攻袭。纵有若何牺牲。在所不顾。俄国之戍兵。乃至力竭退去。惟柯夫洛既归德军。截断波兰与俄都之交通线及向北走之俄军退路。俄军所据之第二线。更不能支势将于距彼得格勒六百里之战线为最后之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