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代实录/卷第二十 中华文库
日本三代实录卷第二十
六月丙子朔。二日丁丑。新铸铜印。春日斋院。’去贞观八年出春兴殿甲胄七十三领。下造兵司修理。事毕。▼是日运纳。
八日癸未。授丹后国正五位下篭神从四位下。’复美浓国土岐恵奈两郡百姓调庸一年。
十日乙酉。自朔不雨。至是。班币诸神社。祈雨也。’▼是日。无云而雷。
十一日丙戌。月次神今食祭。天皇不御神嘉殿。遣亲王公卿供祀。
十三日戊子。敕东海。东山。北陆。山阴。山阳。南海道诸国。班币境内名山大泽诸神。并转读大般若金刚般若等经。祈甘雨也。
十五日庚寅。延六十僧于大极殿。限以三日。转读大般若经。苦请注雨。
十六日辛卯。大雷微雨。
十七日壬辰。更延讲经三个日。縁不快雨也。’▼是日。太政官候厅前。晨见鬼迹。所谓候厅者。公卿听政。外记所直侍之处也。
廿日乙未。太政官候厅。昼见狐牝牡二。有人捕得。遣放河南野中。
廿九日甲辰。朱雀门前大。
秋七月乙巳朔。二日丙午。雷雨。诸卫阵于殿前。
四日戊申。广瀬竜田祭。
十日甲寅。地震。
十九日癸亥。狐昼鸣入太政官候厅。捕得放于河南野中。
廿五日己巳。地震。
廿八日壬申。天皇于绫绮殿前。览相扑。’▼是日。无品胜子内亲王薨〈云々〉。不任縁葬诸司。天皇不视事三日。文徳天皇女。母参议滋野朝臣贞主女也。
“廿九日己卯山城国缀嘉郡山本山颓裂陷长廿二丈广五丈一尺深八尺底广四丈八尺相去七丈山少堆起草木无变动时人疑陷地入地中更堆起成山欤”
八月乙亥朔。三日丁丑。释奠。停讲论宴飮。以胜子内亲王薨后。辍朝三日之限在此日也。
四日戊寅。明经博士等奉参内里。不唤御前。赐禄而罢。
七日辛巳。地震。
十一日乙酉。雷雨。东京有人震死。
十三日丁亥。妇近江国高嶋郡人川内史能子叙位二阶。免戸内租。表其门闾。
十六日庚寅。左京人散位从五位下有道王男二人。女二人。侄女一人。赐姓清原真人。舍人亲王之后也。
十七日辛卯。地震。
廿三日丁酉。敕。出羽国始置漏刻。’夜。有大流星。出东方。入天市中。其色赤白。入后。其尾白而曲环。
廿五日己亥。延六十僧于紫震殿。限以三日。转读大般若经。’▼是日。撰贞观式毕。正三位守右大臣兼行皇太子傅藤原朝臣氏宗。参议民部卿正四位下兼行春宫大夫近江守南渊朝臣年名。参议正四位下行左大弁兼勘解由长官大江朝臣音人。从四位上行式部大辅菅原朝臣是善。勘解由次官从五位下兼行下野介纪朝臣安雄等。诣阙奉进。其都序曰。昔唐虞膺。稽古建官。拊竜言。弼予弘化。自后司存倍百。职事滋事。流例委波。政津难渉。虽复俊徳敬风。才莅事。不縁温故。难得允釐。夫然。旧仪彰于汉代。要录著于梁时。事之不以可已。盖其在此乎。粤若弘仁圣帝。风超践翼。化轶滋源。宪章日新。文物咸秩。爰降冲旨。以修撰。作诸司式四十卷。虽机杼已远。衣被无穷。然自燕而观。有不尽矣。况复帝裁弥久。风猷积亿。譬夫调琴瑟。有时当弛张焉。伏惟今上陛下。函元孕象。迪哲重光。临衢室而凝神。御法宫而轸虑。思夫所以策无阙。衡克齐。除梗涩于政途。隆轮奂于堂构。近故右大臣赠正一位藤原朝臣良相知圣旨欲有兴作。与太政大臣从一位藤原朝臣良房定议。奏可撰格式之状。诏令右大臣正二位兼行皇太子傅臣藤原朝臣氏宗。参议民部卿正四位下兼行春宫大夫近江守臣南渊朝臣年名。参议正四位下行左大弁兼勘解由长官臣大江朝臣音人。从四位上行式部大辅臣菅原朝臣是善。勘解由次官从五位下兼行下野介臣纪朝臣安雄。右大史正六位上臣大春日朝臣安永。正六位上行弹正少忠臣布琉宿祢道永。正六位下行大学大属臣山田宿祢弘宗等。尚古今。折衷文武。详其流变。补彼旧章。设有取舍之宜。未知其辨。即请雌黄于上台之口中。更忝天听。式终笔削。然史旧式卷轴。前修久为代典。于后以芟夷斟益。且恐似不率由。故准据。其误谬遗漏。及变古宜今者。别录为廿卷。名曰贞观式。方冀新旧两存。本枝相待。不掩美于前觉。将垂裕于后昆。行之可久。用而无穷。均两仪之贞观。历千古而景式。至若朝会宴飨蕃客祭礼诸仪注等。文繁事碎。不载于斯。然厥辞意纷错。式妨履行。详加讨论。用从修正。欲其与式参酌双流于世。臣等才非博物。业谢通机。徒感江之从风。却惭玉绳之垂象。谨序。
闰八月甲辰朔。日有蚀之。
四日丁未。妇阿波国胜浦郡人长直大富卖叙位二阶。免戸内租。表于门闾。
七日庚戌。雷。大雨。诸卫阵于殿前。河水暴溢。京师道桥流损者众。坏人庐舍不知其数。颁遣使者班币诸神社。请止雨。
十一日甲寅。霖雨未止。东京居人遭水损者卅五家百卅八人。西京六百卅家三千九百九十五人。赐谷塩各有差。
“十三日丁亥。妇近江国高嶋郡人川内史能子叙位二阶免戸内租表门闾”
十四日丁巳。敕。夫积土筑堤。尤为避水也。堤绝河决。其害难防。而今有闻。细民之愚昧于远虑。或公请空闲之明验。或私逐地利之膏腴。开发田畴。穿渠漑潅。霑润之渐。遂及坏堤河。濡郊之地者。京邑及诸国输贡之徒。古来所蒭牧也。而求利之。占为田园。遂令远近百姓专失放牧之便。宁恣一家之所利。永忘万民之为愁。宜禁止鸭川堤边除公田之外诸所耕营水陆田。纵虽公田可成堤害者。莫令耕作。犯者罪之。
廿八日辛未。制定百姓葬送放牧之地。其一处。在山城国葛野郡五条荒木西里六条久受原里。一处在纪伊郡十条下石原西外里十一条下佐比里十二条上佐比里。敕曰。件等河原。是百姓葬送并放牧之地也。而愚昧之不知其意。竞好占营。专失人便。须令国司屡加巡。勿令耕营。犯则有法焉。
廿九日壬申。夜有流星。出东南入女林。星大如柚子。青而有光。’授隐伎国从五位上天健金草神从四位下。从五位上比奈麻治比卖神正五位下。正六位上若酢神。无位日乃卖神并从五位下。’左京人有氏王赐姓清原真人。其先舍人亲王之后也。
九月甲戌朔。二日乙亥。地震。
三日丙子。御斋烧灯如常。
九日壬午。停重阳之。于宜阳殿西厢。赐菊酒侍臣。赐禄各有差。
十一日甲申。遣使者于伊势大神宫。奉例币。兼赛宿祷。告文曰。天皇〈我〉诏旨〈止〉。挂畏〈岐〉伊势〈乃〉度会宇治〈乃〉五十铃〈乃〉河上〈乃〉下津磐根〈尓〉大宫柱广敷立。高天〈乃〉原〈尓〉千木高知〈天〉。天皇孙〈乃〉尊〈乃〉称辞竟奉〈留〉天照坐大神〈乃〉广前〈尓〉恐〈美〉恐〈美毛〉申赐〈止〉申〈久〉。常〈毛〉奉〈留〉九月〈乃〉神尝〈乃〉大币帛〈乎〉。王大物从五位上兴我王。中臣神祇大祐正六位上大中臣朝臣常道〈乎〉差使〈天〉。忌部神祇权大祐正六位上斋部宿祢高善〈加〉弱肩〈尓〉。太襁取悬持斋〈波利〉令持捧〈天〉奉出赐〈布〉。此状〈乎〉闻食〈天〉天皇朝廷〈乎〉宝位无动〈久〉。夜守日守〈尓〉护助赐〈倍止〉申赐〈波久止〉申。〈云々〉。辞别“十四年九月十一日戊寅不奉伊势太神宫币以太政大臣薨也大于建礼门前”
十四日丁亥。夜有星。出文昌第二第三星与太阳守星中。历紫微宫。指西南行。长可三丈。其色赤黄。有光照地“也”。
廿八日辛丑。地震。’▼是日太皇大后崩。太皇大后。姓藤原氏。讳顺子。赠太政大臣正一位冬嗣朝臣之女也。母尚侍赠正二位藤原朝臣美都子。后美姿色。性和厚。尝在大臣家。晨起澡手。有小虹。降亘两器。卜占者曰。至贵之祥。其庆不可言焉。仁明天皇储贰之日。聘以入宫。宠遇隆笃。生文徳天皇。天长十年仁明天皇践祚之初。授从四位下。承和十一年加从三位。嘉祥三年四月甲子。文徳天皇即位。是日。尊为皇太夫人。齐衡元年为皇太后。天安二年八月乙卯。文徳天皇崩。后哀恸柴毁。后遂落彩为尼。请东大寺戒坛诸僧于五条宫。受大乘戒。屈延暦寺座主圆仁。受菩萨戒。崩葬山城国宇治郡后山阶山陵。后贞固天。礼则脩。母仪之范。求古少比。深信释教。建立精舍。额曰安祥寺。资财田园。株给甚多。年分度僧。修大乘道焉。
廿九日壬寅晦。诸卫警固。令伊势。近江。美浓等国诸关警固。敕曰。今月廿八日太皇大后崩。事须遣使警固。然而时在秋收。恐妨农业。况复牧宰其人。宜停发使。一委国吏。勤令警察。
是月。樱梨桃李皆华。
冬十月癸卯朔。四日丙午。太皇大后遗令。不听天下素菲。仍令京畿七道。停举哀并着素服。
五日丁未。天皇服锡纻。近臣皆素服。葬太皇大后于山城国宇治郡后山阶山陵。’是时。天皇为祖母太皇大后丧服有疑未决。于是。令诸儒议之。从五位上行大学博士兼越前权介菅野朝臣佐世。从五位下行助教善渊朝臣永贞等议云。仪礼丧服经。不杖齐衰期章曰。祖母。传曰。何以期也。至尊也。又隐元年左氏传曰。吊生不及哀。杜预曰。诸侯以上。既葬则衰麻除。无哭位。谅暗终丧也。孔颖达曰。诸侯既葬。则免丧服。诸侯既然。知天子亦尓。不除则群臣莫敢除。故屈己以除之。而谅暗以终制。天下之人皆曰。我王之仁也。屈己以从宜。皆曰。我王之教也。据此等文。祖母服制如此。春秋之义。天子之位至尊。万机之政至大。故三年之丧。既葬卒哭。除丧即告。依此言之。天子于母尚尓。况祖母乎。然则葬后除丧。即告。可合杜之说。问曰。仪礼齐衰期章。所称祖母者。含太上皇及三后欤。将只指凡人欤。曰。贾公彦疏曰。丧服一篇。惣苞天子以下丧服之事者。以此言之者。祖母之文。上至天子。下苞士庶。公彦虽不云后之尊与天子同。然则太上皇及三后。虽经典无文。而天子之文。可以苞之。’大学头从五位上兼行文章博士巨势朝臣文雄议曰。晋隆安四年孝武太皇大后李氏崩。尚书左仆射王。尚书车胤。孔安国。祠部郎徐广等议。春秋之义。母以子贵。成风者庄公之妾。僖公之母。文公之祖母。薨于文公之世。文公同于夫人服三年之丧。凡子于之所生。体尊义重。且礼。祖不厌孙。故仲尼书之。不复追贬。合情礼故也。于是。安帝遂服齐衰期。百僚亦一期者。今据件文。是古行三年丧。时之礼也。然而本朝制令。三年之丧。降为一年。周期之丧。亦为五月。自以下。皆有降杀。然则若依晋礼而行之者。今须成五月之服耳。但案唐礼曰。皇帝本服大功已上亲丧。皇帝不亲视事三日。又唐令曰。皇帝皇太后皇后皇太子。为五服之内亲举哀。本服周者三朝哭而止。大功者其日朝哺哭而止。小功以下者并一举哀而止。〈其举哀者皆素服。皇帝举哀之日。内教及太常停乐〉。又案本朝令条曰。皇帝二等以上亲丧。皇帝不视事三日。又曰。天皇为本服二等以上亲丧。服锡纻。义解云。凡人君即位。服绝傍期。唯有心丧。故云本服者。今据此等文而案之。皇朝之令既同唐典。君上之仪。诚异臣下。然则自非别有遗制。盈缩期程者。事须必依新礼三日成服。三日之后无妨即告。岂容远考古礼。还为今疑哉。’民部少辅兼东宫学士从五位下橘朝臣广相议曰。天皇为太皇大后。可服锡纻五月。所以服锡纻者。据丧葬令文也。所以丧期五月者。据仪礼丧服经。曰。不杖麻者祖母。郑玄注云。此齐衰文也。又戴徳丧服变除曰。为祖母。十三月而祥。々而除。又刘表丧服后定。亦同此文。又隋江都集礼。齐衰不杖期。祖母之丧。又唐开元礼。为祖母齐衰不杖周。又田琼丧服条例曰。天子不降其祖母。〈言天子绝期丧。唯不降其祖母等〉。然则唐天子为祖母太皇大后齐衰期。国家殊制丧服。降斩衰三年为一年服。降齐衰一年为五月服。下至大功小功麻皆从降杀。故丧期当五月。或人疑曰。仪制令。皇帝二等已上亲丧。皇帝不视事三日。又丧葬令义解曰。天子服绝傍期。唯为考妣。依式处分者。然则皇帝除考妣之外。不应有服。但应不视事三日服锡纻耳。今释之曰。服绝傍期者。是戴徳丧服变除。及白虎通之文也。说此文者即云。不降其祖母曾祖母也。而作义解者只举考妣。不及祖母者。盖以为。令文为二等已上亲也服锡纻者。锡纻是君吊臣丧之服。而非丧服也。唐天子丧服。用斩衰齐衰。而国家制令。殊以锡纻为丧服。至于为考妣服此。则恐甚轻。故云。为考妣依式处分者。是则谓丧服所服之衣色也。非谓丧服日月之数也。仪制令不视事三日者。是只谓不视事之日数也。非谓丧制之日数也。至于丧制。则唐令无文。唯制唐礼。以据行之。而国家制令之日。新制服纪一条。附丧葬令之末。夫丧礼委曲条流千万。而一条之内。事自不尽。自成此疑也。然则仪制令。只说不视事之日数也。丧葬令只说丧服之衣色也。至于丧制日月。则引礼而准行耳。又疑曰。丧葬令。服纪为君一年者。太皇大后既君也。然则应服一年。今释之曰。为君一年。义解云。君谓天子也。又礼曰。为君之祖母期。又周曰。臣为君祖母齐衰。又戴徳丧服变除曰。为君之祖母。与孙之为祖母同。据此等文。则君者指谓天子一人也。君之祖母谓太皇大后也。若谓太皇大后为君。则君之祖母谓谁人哉。若天子为太皇大后。为君服。则太皇大后于臣下。是君之君也。古今岂有君之君服者哉。若天子为祖母服。臣下为君服。则变除参差。吉凶相犯。恐非礼经从服之义。又疑曰。近臣与百僚丧服。同耶异耶。今释之曰。礼记服问曰。君之母非夫人。则群臣无服。唯近臣仆从。准君之所服“之”也。此谓君之母若祖母。非皇太后及太皇大后者也。与今事既异。不可更议。须近臣同百僚。又仪礼丧服经曰。不杖麻者为君之祖母。传曰。何以期也。从服也。又周丧服图曰。臣为祖母齐衰。据此等文。则唐齐衰期。故国家当五月。然则百官可服五月。’正六位上行少内记都宿祢言道。菅原朝臣道真等议曰。仪礼丧服经。为祖母齐衰期。本朝丧葬令云。天皇为本服二等以上亲丧。服锡纻。义解云。人君即位。服绝傍期。唯有心丧。国家别制令。降期以为五月。今须皇帝为祖母太后心丧五月。又据周官司服。锡衰是君吊臣之服。不可为祖母太后施之。然则先葬服齐衰。既葬即便除之。昔者。晋武帝杨皇后崩。依汉魏旧制既葬。帝及群臣皆降服。时疑。皇太子亦应除服否。尚书杜预以为。古者天子诸侯三年之丧。始服齐斩。既葬除服。谅暗以居。心丧终制。传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士庶。此谓天子绝期唯有三年之丧也。非谓居期衰服三年与士庶同也。周公不云服期三年。而云谅暗三年。此释服心丧之文也。皇太子亦配至尊。与国为体。当复古礼谅暗终制。从之。谨案。恵帝为太子。丧其母后。既葬除服。况以皇帝。比于祖母乎。诚宜哀戚积于内。而衰服除于外。’勘解由次官从五位下安倍朝臣兴行议曰。伏见诸儒所议。远稽唐礼。近酌朝典。论之详矣。而至制服事。或五月为限。或三日为断。窃所不同何。则夫恩厚者其服重。疮巨者其痛深。故齐以上。含闰持久。大功以下。计闰为数。今若三日为断。则恐傍降下杀。无复所施。但神化所务。一日万机。若五月制。则麻在身。事绝临朝。甚不可也。以愚管思之。机务殷重。不可废。以日易月。权变所宜。然则心丧五月。制服五日。是为允焉。’外从五位下守大判事兼行明法博士樱井田部连贞相议曰。或人问曰。丧葬令云。天皇为本服二等以上亲丧服锡纻。义解云。凡人君即位。服绝傍期。唯有心丧。故云本服。其三后及皇太子。不得绝傍期。故律除本服字也者。今案。此义解。天皇于本服二等以上亲绝傍期。但为三后皇太子不可绝傍期。可同庶人。何以故者。称律除本服字者。是为人主所言文之故也。曰。名例律。六议条云。一曰。议亲。注云。谓皇亲及皇帝五等以上亲。及太皇大后皇大后四等以上亲。皇后三等以上亲。古律同条云。议亲。注云。谓皇亲及太皇大后皇大后本服七日以上亲。皇后本服一月以上亲者。案此等文。除古律三后本服字。新律止计等亲示荫法。是则义解所谓。律除本服字者也。然则称除本服字者。是为三后。非帝王事。则知三后者为等亲。不可绝傍期。人君者为三后。犹须绝傍期。为一日万机事异臣下故也。’朝议定心丧五月。服制三日焉。
七日己酉。天皇释服。近臣随除。诸卫解严。令伊势。近江。美浓等国解关。
八日庚戌。二品行大宰帅贺阳亲王薨〈云々〉。帝不视事三日。桓武天皇第七子也。
廿一日癸亥。应天门火灾之后。修复既讫。令明经文章等博士。议应天门可改名欤。又名应天门。其义何据。又朱雀罗城等门。名义如何。从五位上行大学头兼文章博士巨势朝臣文雄议言。宫殿城门等火灾之后。更改其名者。两汉以上未必有此事。但魏明帝青竜二年四月。崇华殿。延于南阁。缮复之后。至三年七月。此殿又。高堂隆以为。不可更为营造。帝不从。遂复崇华“严”殿。曰九竜殿。唐玄宗天宝二年东京应天门。延烧至左右延福门。十一月应天门成。改曰干天门。本朝制度。多拟唐家。凡天人火。其名虽异。惣而论之。皆是非国之休徴。然则修复之后。除其旧号。更制嘉名。不亦宜哉。又洛都宫城门。是谓应天门。案礼含文嘉曰。阳顺人心应于天。然则应天之名。盖取诸此乎。又长安南面皇城门。是谓朱雀门。又大明宫南面五门正南。曰丹凤门。夫丹凤朱雀。其义是一。然则以其在南方。故谓之朱雀乎。又称罗城门者。是周之国门。唐之京城门。西都谓之明徳门。东都谓之定鼎门。今谓之罗城门。其义未详。但大唐六典注云。自大明宫。夹东罗城复道。经通化门磴道。而入兴庆宫焉。今案其文势。盖此罗列之意乎。’从五位上行大学博士兼越前权介菅野朝臣佐世。从五位下行助教善渊朝臣永贞。外从五位下船连副使麻吕等议言。定二年左传云。夏五月壬辰。雉门及两观。冬十月新作雉门及两观。毛诗云。迺立皋门。皋门有伉。迺立应门。应门将々。〈诸侯之宫外门曰皋门。朝门曰应门。内有路门。天子之宫加以库雉也。〉正义云。鲁有库门雉门。明堂位云。库门天子皋门。雉门天子应门。是则名之曰库雉。制之如皋应。鲁以周公之故。成王特衰之。使制二兼四。则其馀诸侯不然矣。与群臣决事之朝。在应门之内。故以应门为朝门也。件等文。鲁有三门库雉路。兼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然则彼鲁三门。与本朝三门。其义相当。即雉鲁之天。犹不改名。今此应天门。既是人火。仍旧谓之。何必更改。但名曰应天。朱雀罗城之义。经典无见焉。
廿二日甲子。敕颁贞观式。施之内外尽使遵行。
廿三日乙丑。太政官论奏曰。越前国守从四位下弘宗王。为百姓所诉。増出举之数。欲私其息利。左京人大初位下佐伯宿袮弥恵伪造“知”内印。刑部省断曰。弘宗身卒。不更论罪。弥恵罪应绞刑。诏绞刑宜减一等处之远流。
廿四日丙寅。延六十僧于紫宸殿。限以三日。转读大般若经。
“廿五日丙申太政官论奏曰刑部省断罪文〈云々〉越前国足羽郡人生江恒山因幡国巨浓郡人占部田主等駆伤中权史生大宅鹰取女子恒山等言随私主右卫门佐伴宿袮中庸教駆杀鹰取女子斗讼律云威力使人駆撃而死伤者虽不下手犹以威力为重罪下手者减一等又云故杀人者斩恒山田主等随中庸教非因斗争杀鹰取女子须以中庸为首处斩刑而身犯大造配远流不更断罪恒山田主为从减一等并令远流者降恩诏斩刑减死一等处之远流自馀并依省断”
廿八日庚午。雷一声。
廿九日辛未。应天门成。所司设馔。飨大工已下。公卿大夫莫不毕会。
十一月癸酉朔。“壬寅雷雨”五日丁丑。鹭集于绫绮殿。
十日壬午。雷电。’授武藏国正五位上勋七等秩神从四位下。从五位下椋神从五位上。飞騨国正五位下水无神正五位上。出云国正五位上汤神。佐往神并从四位下。从五位上能义神。佐草神。揖屋神。女月神。御译神。阿式神并正五位下。从五位下斐伊神。智伊神。温沼神。越中国从五位下楯桙神并从五位上。
十一日癸未。授丹后国从五位上大河神正五位下。下総国从五位下茂侣神从五位下。
十三日乙酉。伊豫国越智郡人外从五位下行直讲越智直广峰改本居贯隶左京职。
十七日己丑。停园韩神祭。
十八日庚寅。停镇魂祭。
十九日辛卯。停新尝会。又平野。春日。梅宫。大原野等祭。并随停止。以太皇大后崩也。
廿二日甲午。雷。地震。大鸟一集于神泉干临殿东鵄尾上。
廿九日辛丑晦。地震。’大于建礼门前。
十二月壬寅朔。雷雨。
三日甲辰。日有蚀之。’太白从西贯东。共在宿。
五日丙午。大宰府言。肥前国木连理一。’制。诸司年终帐。永留弘 仁十三年天长四年帐。以为证帐。自馀年帐。留三ケ年。依次除。永以为例。
十一日壬子。于神祇官。修月次神今食祭。亲王公卿行事。’渤海国入觐使杨成规等百五人着加贺国岸。
十三日甲寅。于宫内省。修镇魂祭。东宫镇魂。同日行之。以太皇大后崩故。十一月不修此祭。今日行之。
十四日乙卯。阴阳寮言。明年当有天行之。又古老言。今年众木冬华。昔有此异。天下大疫。敕令五畿七道诸国。颁币境内诸神。于国分二寺转经。祷冥助于佛神。销凶札于未萠。
十五日丙辰。分遣使诸山陵奉荷前币。
十八日己未。大雨雪。
十九日庚申。始修佛名懴悔如常。
廿五日丙寅。僧纲申牒。承和七年七月廿八日格云。正月胜御斋会读师。以持律持经及苦修练行三色禅师。轮转请用。贞观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宣旨。以内供奉十禅师次第请用。而顷年十禅师中六人。固辞不肯应。递请四人。事似不遍。请依先后格旨。不论十禅师三色僧。请其中英者。太政官处分。从之。但请用之时。录其名簿。先申官。不得辄恣。
卅日辛未。大朱雀门前。并追傩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