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十五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卷第六十六
宋 朱熹 撰 景上海涵芬楼藏明刊本
卷第六十七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第六十六

 杂着

   孝经刋误古今文有不同者别见考异

仲尼闲居曾子侍坐子曰参先王有至徳要道以顺天下

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曽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

以知之子曰夫孝徳之本也教之所由生复坐吾语汝身

体髪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名于

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

立身大雅云母念尔祖聿脩厥徳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

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徳教加于百姓

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在上

不骄髙而不危制节谨度蒲而不溢髙而不危所以长守

贵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冨冨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

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

履薄冰非先生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

先王之徳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

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

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

一人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

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爵禄而

守其𥙊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𥧌母忝尔所生子曰

用天之道因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巳下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

此一节夫子曾子问答之言而曾氏门人之所记也疑

所谓孝经者其夲文止如此其下则或者杂引传记以

释经文乃孝经之传也𥨸尝考之传文固多傅㑹而经

文亦不免有离析增加之失顾自汉以来诸儒传诵莫

𮗜其非至或以为孔子之所自著则又可𥬇之尤者盖

经之首统论孝之终始中乃敷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庶人之孝而其末结之曰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孝

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其首尾相应次第相承

文势连属脉络通贯同是一时之言无可疑者而后人

妄分以为六七章今文作六章古文作七章又增子曰及引诗书之

文以杂乎其间使其文意分断间隔而读者不复得见

 圣言全体大义为害不细故今定此六七章者合为一

 章而删去子曰者二引书者一引诗者四凡六十一字

 以复经文之旧其传文之失又别论之如左右

曽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义以顺天下是

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

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徳义而民兴

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

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此以下皆传文而此一节盖释以顺天下之意当为传

 之三章而今失其次矣但自其章首以至因地之义皆

 是春秋左氏传所载子太叔为赵简子道子产之言唯

 易礼字为孝字而文𫝑反不(⿱艹石)彼之通贯条目反不(⿱艹石)

 彼之完备明此袭彼非彼取此无疑也子产曰夫礼天之经地之义民

 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其下便陈天明地性之目与其所以则之因之之实然后

 简子赞之曰甚哉礼之大也首尾 通贯节目详备与此不同其曰先王见教之可以

 化民又与上文不相属故温公改教为孝乃得粗通而

 下文所谓徳义敬让礼乐好恶者𨚫不相应疑亦裂取

 他书之成文而强加装缀以为孔子曾子之问答但未

 见其所出耳然其前假文虽非是而理犹可通存之无

 害至于后假则文既可疑而谓圣人见孝可以化民而

 后以身先之于理又巳悖矣况先之以慱爱亦非立爱

 惟亲之序(⿱艹石)之何而能使民不遗其亲耶其所引诗亦

 不亲切今定先王见教以下凡六十九字并删去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

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

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

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𭞹

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𥙊则鬼享之是以天下

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如此诗

云有𮗜徳行四国顺之

 此一节释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之意为传之四章其言

 虽善而亦非经文之正意盖经以孝而和此以和而孝

 也引诗亦无甚失且其下文语巳更端无所隔碍故今

 且得仍旧耳后不言合删改者放此

曽子曰敢问圣人之徳其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

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

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

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軄来𦔳𥙊夫圣

人之徳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𰯌下以飬父母日严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

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此一节释孝徳之本之意传之五章也但严父配天本

 因论武王周公之事而赞羙其孝之词非谓凡为孝者

 皆欲如此也又况孝之所以为大者本自有亲切处而

 非此之谓乎(⿱艹石)必如此而后为孝则是使为人臣子者

 皆有矜将之心而反䧟于大不孝矣作传者但见其论

 孝之大即以附此而不知其非所以为天下之通训读

 者详之不以文害意焉可也其曰故亲生之𰯌下以下

 意𨚫亲切但与上文不属而与下章相近故今文连下

 二章为一章但下章之首语巳更端意亦重复不当通

 为一章此语当依古文且附上章或自别为一章可也

子曰父子之道天性君臣之义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

临之厚莫重焉子曰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徳不

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

于善皆在于凶徳虽得之君子所不贵君子则不然言斯

可道行斯可乐徳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𮗚进退可度

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徳教

而行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𫻪

 此一节释教之所由生之意传之六章也古文析不爱

其亲以下别为一章而各冠以子曰今文则合之而又

 通上章为一章无此二子曰字而于不爱其亲之上加

故字今详此章之首语实更端当以古文为正不爱其

亲语意正与上文相续当以今文为正至君臣之义之

 下则又当有脱简焉今不能知其为何字也悖礼以上

皆格言但以顺则逆以下则又杂取左传所载季文子

北宫文子之言与此上文既不相应而彼此得失又如

前章所论子产之语今删去凡九十字季文子曰以训则昏民无则焉

不度于善而皆在于㓙徳是以去之北宫文子曰君子在位可畏施舎可爱进退有度周旋可则容止可𮗚作

事可法徳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

子曰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

䘮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

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

则刑在丑而争则兵此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

不孝也

 此一节释始于事亲及不敢毁伤之意乃传之七章亦

 格言也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

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此一节因上文不孝之云而系于此乃传之八章亦格

 言也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弟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巳矣故敬其父

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

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

 此一节释要道之意当为传之二章但经所谓要道当

 自巳而推之与此亦不同也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

敬天下之为人父者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教

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徳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太者乎

 此一节释至徳以顺天下之意当为传之首章然所论

 至徳语意亦踈如上章之失云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

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

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至敬不忘亲也修身慎

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

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此一节释天子之孝有格言焉当为传之十章或 云冝为十二章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

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故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

 此一节释立身扬名及士之孝传之十一章也或云冝为九章

子曰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父严兄妻子臣妾犹百姓徒

役也

 此一节因上章三可移而言传之十二章也严父孝也

 严兄弟也妻子臣妾官也或云宜为十章

曽子曰(⿱艹石)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参闻命矣敢问从父之

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

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

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

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䧟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

不可以弗争于父臣不可以弗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

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此不解经而别发一义冝为传之十三章

子曰君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𥙷过将顺其羙匡救其恶

故上下能相亲诗曰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

忘之

 此一节释忠于事君之意当为传之九章或云宜为十一章

 上章争臣而误属于此耳进思尽忠退思𥙷过亦左传

 所载士贞子语然于文理无害引诗亦足以发明移孝

 事君之意今并存之

子曰孝子之䘮亲𡘜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羙不安闻乐

不乐食㫖不甘此哀戚之情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

毁不㓕性此圣人之政䘮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为之棺椁

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檘踊𡘜泣哀以送之卜

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

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

子之事亲终矣

 传之十四章亦不解经而别发一义其语尤精约也

  熹旧见衡山胡侍𭅺论语说疑孝经引诗非经本文

  𥘉甚骇焉徐而察之始悟胡公之言为信而孝经之

  可疑者不但此也因以书质之沙随程可久文程答

  书曰顷见玉山汪端明亦以为此书多岀后人傅㑹

  于是乃知前辈读书精审其论固巳及此又𥨸自幸

  有所因述而得免于凿空妄言之罪也因欲掇取他

  书之言可发此经之㫖者别为外传如冬温夏清昏定晨省之𩔖即

  附始于事亲之传顾未敢耳淳熙丙午八月十二日记

   孔丛子亦伪书而多用左氏语者但孝经相传巳

   久盖出于汉𥘉左氏未盛行之时不知何世何人

   为之也孔丛子叙事至东汉然其词气甚卑近亦

   非东汉人作所载孔臧兄弟往还书䟽正𩔖西京

   杂记中伪造汉人文章西京杂记之缪匡衡传注中颜氏巳辨之可考

   甚可笑所言不肯为三公等事以前书考之亦无

   其实而通监皆误信之其他此𩔖不一欲作一书

   论之而未暇也姑记于此云

    读管氏弟子职

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必虚其心然后能有所容极谓

尽其本原也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弟母骄恃力服吐蒲北反○

骄而恃力则羝羊触藩志母虚邪行必正直㳺居有常必就有徳

孟反○虚谓虚伪颜色整齐中心必式夙兴夜𥧌衣带必𩛙式法

朝益暮习小心翼翼一此不懈是谓学则

  右学则

少者之事夜𥧌蚤作既拼盥漱执事有恪拼弗运反盥音管漱素茂反○

扫席前曰拼盥絜手漱涤口摄衣共盥先生乃作沃盥彻盥泛拼正席

共音㳟席叶祥𠎤反○共盥谓共先生之盥器也彻盥谓既盥而彻盥器也泛拼谓广拼内外不止席前也

生乃坐出入恭敬如见賔客危坐郷师颜色母怍客叶音恪郷音

向○怍谓变其容貌

  右蚤作

受业之纪必由长始一周则然其馀则否长丁丈反否叶音鄙○谓先从

长者教之一周之外不必然始诵必作其次则已始诵而作以敬事端也至于次诵则不必

凡言与行思中以为纪古之将兴者必由此始行下孟反○中

者无过不及之名以此为纪纲然后可兴也后至就席狭坐则起狭坐之人见后至者则当

(⿱艹石)有賔客弟子骏作对客无让应且遂行趋进受命所

求虽不得必以反命客见上让叶平声行叶音抗○骏作迅起也对客无譲者供给使令不敢

亢礼也受命为先生命求虽不得必以反白反坐复业(⿱艹石)有所疑捧手问之师

出皆起至于食时

  右受业对客

先生将食弟子馔馈摄祍盥漱跪坐而馈置酱错食陈膳

毋悖错七故反悖布内反○馈谓选具其食凡置彼食鸟兽鱼鳖必先菜𦎟

𦎟叶音郎○先菜后肉食之次也𦎟胾中别胾在酱前其设要方胾侧反反别彼

列反要一遥反○胾谓肉而细者逺胾近酱食之便也其陈设食器要令成方也饭是为卒左酒

右酱酱当作浆○是谓胾也礼三饭乃食胾而辨殽皆毕又用酒以酳用浆以漱故言饭胾而食终乃言酒酱

明在胾外也郑注二礼两引上文皆作浆字又此上文已云胾在酱前则此酱不应复在胾外矣今本误也

具而退捧手而立二句用韵不叶未详三饭二斗左执虚豆右执挟

七周还而贰唯嗛之视同嗛以齿周则有始柄尺不跪是

谓贰纪狭古恊反还音旋嗛苦簟反○三饭食必二毁斗也狭犹著也七所以载鼎实者贰谓再益也食尽

曰兼视有尽者则益之齿次序也如菜肉同尽则先益菜后益肉也豆有柄长尺则立进之此是再益之纲纪也

先生已食弟子乃彻趋走进漱拼前敛𥙊漱𥙊未详○既食毕扫席前并

搜敛所𥙊也

  右馔馈

先生有命弟子乃食以齿相要坐必尽席要平声○所谓食坐尽前恐污

饭必捧㧛𦎟不以手亦有据𰯌毋有𨼆肘既食乃饱循

咡覆手㧛音览𨼆于靳反饱叶𥙷苟反咡音二○不以手当以挟也𨼆肘则太伏也咡口也覆手而循之所

以拭其不絜也振祍扫席巳食者作枢衣而降旋而郷席各彻其

馈如于賔客既彻并器乃还而立枢苦侯反郷音向帝客还并见上立未详○振

衽扫席谓振其底祍以拂席之污賔客食毕亦自彻其馈并谓藏去也

  右乃食

凡拼之道实水于盘攘𬒮及肘堂上则播洒室中握手执

箕膺揲厥中有帚揲记注作擖又作叶并以渉反○攘𬒮者恐湿其𬒮且不便于事也堂上寛故

播而洒室中隘故握手为掬以逦揲舌也既有水将拼之故执箕以舌自当而置帚于箕中也入戸而立

其仪不贷执帚下箕𠋣于左侧贷他得反○谓倚箕于戸侧凡拼之道

必由奥始西南隅也俯仰磬折拼毋有彻折之舌反○散动也不得触动他物也

拼前而退聚于戸内从前扫而𨚫退聚其所扫粪壤于戸内也坐板排之以叶

适巳实帚于箕板檅时以手排之适巳向巳也先生(⿱艹石)作乃兴而辞以拼未毕

故辞之令止也坐执而立遂出弃之既拼反立是恊是稽恊合也稽考也

谓合考书义也

  右洒扫

暮食复礼谓复朝食之礼昏将举火执烛偶坐错总之法横于坐

所栉之逺近乃承厥火坐上声错见上所叶䟽果反栉荘乙反○总束也古者束薪蒸以为

烛故谓之总其未然者则撗于坐之所也栉谓烛尽察其将尽之逺近乃更以烛承取火也居句如矩

蒸间容蒸然者处下捧碗以为绪句古侯反下叶音戸○句曲也旧烛既尽则更

使人以新烛⿰纟⿱𢆶匹 -- 继之一撗一直其两端相接之处势曲如矩则方正不邪也蒸细薪也言稍宽其束使其蒸间可以各

容一蒸以通火气又使巳然者居下未然者居上则火易然也绪烛烬也碗所以贮绪也右手执烛左

手正栉有堕代烛交坐无倍尊者乃取厥栉遂出是去

音绪去上声○先执烛者既捧碗以贮栉之馀绪遂以左手正栉而𭠘其绪于碗中至其栉渐短有坠而不可执者

则后执烛者代之而交坐于其处前执独者乃取栉而出弃之也

  右执烛

先生将息弟子皆起敬奉枕席问所何趾俶祍则请有常

则否奉芳勇反俶昌六反否见上○俶始也谓变其祍席则当问其所趾(⿱艹石)有常处则不请也

  右请祍

先生既息各就其友相切相磋各长其仪周则复始是谓

弟子之纪友叶音以叶上声长丁丈反仪叶五何

  右退习

    记嵩山晁氏卦爻彖𧰼说

汉艺文志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颜师古曰上下经

及十翼故十二篇是则彖𧰼文言繋辞始附卦爻而传于

汉欤先儒谓费直专以彖𧰼文言参解易爻以彖𧰼文言

杂入卦中者自费氏始其𥘉费氏不列学官惟行民间至

汉末陈元郑康成之徒学费氏古十二篇之易遂亡孔颖

逹又谓辅嗣之意𧰼木释经冝相附近分爻之象辞各附

当爻则费氏𥘉变乱古制时犹(⿱艹石)今乾卦彖𧰼繋卦之末

欤古经始变于费氏而卒大乱于王弼惜哉熹按正义曰夫子所作象

辞元在六爻经辞之后以自卑退不敢干乱先圣正经之辞及王转嗣之意以为象者本释经文冝相附近其义易

了故分爻之象辞各附其当爻下言之此晁氏所引以证王弼分合经传者然其言夫子作象辞元在六爻经辞之

后则孔氏亦𥘉不见十二篇之易矣又在于彖及大象发之似亦有所未尽柰何后之儒生尤

而效之杜预分左氏传于经宋𠂻范望辈散太玄赞与测

于八十一首之下是其明比也揆观其𥘉乃如古文尚书

司马迁班固序传杨雄法言序篇云尔今民间法言列序

篇于其篇首与学官书不同概可见也唐李𪔂祚又取序

卦冠之卦首则又效小王之过也刘牧云小象独干不系

于爻辞尊君也石守道亦曰孔子作彖𧰼于六爻之前小

象系逐爻之下惟干悉属之于后者譲也鸣呼他人尚何

责哉熹按诗䟽云汉𥘉为传训者皆与经别行三传之文不与经连故石经书公羊传皆无经文而艺文志所

载毛诗故训传亦与经别及马融为周礼注乃云欲省学者两读故具载本文而就经为注据此则古之经传夲皆

自为一书故髙贵郷公所谓彖象不连经文者十二卷之古经传也所谓注连之者郑氏之注具载夲经而附以彖

象如马融之周礼也晁氏于此固不如吕氏之有据然吕氏于乾卦经传之次第所以与他卦不同者则无说焉愚

𢙢晁氏所谓𥘉乱古制时犹(⿱艹石)今之乾卦而卒大乱于一王弼者似亦未可尽废也因𥨸记于此云云

    蓍卦考误

 揲耆之法见于大传虽不甚详然熟读而徐究之使其

 前后反复互相发明则亦无难晓者但䟽家小失其指

 而辩之者又大失焉是以说愈多而法愈乱也因读郭

 氏辩疑为考其误云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

  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𧰼闰五

  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正义曰推演天地之数唯用

  五十䇿就五十䇿中去其一馀所用者四十有九合

  同未分是𧰼太一也分而为二以𧰼两者以四十九

  分而为二以𧰼两仪也此以上系节文挂一以𧰼三者就两

 仪之间于天数之中分挂其一而配两仪以象三才

 也揲之以四以𧰼四时者分揲其蓍皆以四四为数

 以𧰼四时也归奇于扐以𧰼闰者奇谓四揲之馀归

  此残奇于所扐之䇿而成数以法𧰼天道归残聚馀

  分而成闰也五岁再闰者凡前闰后闰相去略三十

  二月在五岁之中故五岁再闰再扐而后挂者既分

  天地天于左手地于右手乃四四揲天之数最末之

  馀归之合于扐挂之一处是一揲也又以四四揲地

  之数最末之馀又合于前所归之扐而緫挂之是再

  扐而后挂也

今考正义之说大概不差但其文有阔略不备及颠倒失

伦处致人难晓又解挂扐二字分别不明有以大起诤论

而是一揲也之揲以传文及下文考之当作扐字则恐传

冩之误耳今颇正之其说如左云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

十有九者五十之内去其一但用四十有九䇿合同未分

是象太一也分而为二者以四十九䇿分置左右两手象

两者左手象天右手象地是象两仪也挂一者挂犹悬也

于右手之中取其一䇿悬于左手小指之间象三者所挂

之䇿所以象人而配天地是象三才也揲之以四者揲数

之也谓先置右手之䇿于一处而以右手四四而数左手

之䇿又置左手之䇿而以左手四四而数右手之䇿也象

四时者皆以四数是象四时也归奇于扐者奇零也扐勒

也谓既四数两手之䇿则其四四之后必有零数或一或

二或三或四左手者归之于第四第三指之间右手者归

之于第三第二指之间而勒之也象闰者积馀分而成闰

月也五歳再闰故再扐而后挂者凡前后闰相去大略三

十二月在五歳之中此挂一揲四归奇之法亦一变之间

凡一挂两揲两扐为五歳之象其间凡两扐以象闰是五

歳之中凡有再闰然后置前挂扐之䇿复以见存之象分

二挂一而为第二变也

  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正义曰四营而成易

  者营谓经营谓四度经营蓍䇿乃成易之一变也十

 有八变而成卦者每一爻有三变谓𥘉一揲不五则

  九是一变也第二揲不四则八是二变也第三揲亦

  不四则八是三变也(⿱艹石)三者俱多为老阴谓𥘉得九

 第二第三俱得八也(⿱艹石)三者俱少为老阳谓𥘉得五

 第二第三俱得四也(⿱艹石)两少一多为少阴谓𥘉与二

  三之间或有四或有五而有八也或有二个四而有

  一个九此为两少一多也其两多一少为少阳者谓

  三揲之间或有一个九有一个八而有一个四或有

  二个八而有一个五此为两多一少也如此三变既

  毕乃定一爻六爻则十有八变乃定一卦则十有八

  变乃其始成卦也正义又曰老阳数九老阴数六老

  阳老阴皆变周易以变者为占故阳爻称九阴爻称

  六所以老阳数九老阴数六者以揲蓍之数九过揲

  则得老阳六过揲则得老阴其少阳称七少阴称八

  义凖此见乾卦𥘉九下刘禹锡曰一变遇少与归奇而为五

  再变遇少与归奇而为四三变如之是老阳之数分

  措手指间者十有三䇿焉其馀三十有六四四而运

  得九是巳馀三象同又曰第一指馀一益三馀二益二馀三益一馀四益四

  二指馀一益二馀二益一馀三益四馀四益三第三指与第二指同李㤗伯曰

  圣人揲蓍虚一分二挂一揲四归奇再扐确然有法

  𧰼非苟作也故五十而用四十有九分于两手挂其

  一则存者四十八以四揲之十二揲之数也左手满

  四右手亦满四矣乃扐其八而谓之多左手馀二右

  手亦馀二矣乃扐其四而谓之少则扐十二并挂而

  十三其存者三十六为老阳以四计之则九揲也故

  称九三多则扐二十四并挂而二十五其存者二十

  四为老阴以四计之则六揲也故称六一少两多则

  扐二十并挂而二十一其存者二十八为少阳以四

  计之则七揲也故称七一多两少则扐十六并挂而

  十七其存者三十二为少阴以四计之则八揲也故

  称八所谓七八九六者盖取四𧰼之数也

今考三家之说正义大概得之但不推多少所以为阴阳

老少之数又以过揲之数巳见乾卦而遂不复言此为太

略而易字之解三揲之分亦为小庇刘氏盖合正义二说

而言其法始备然其曰遇多遇少与归奇为(⿱艹石)干则是误

以两扐为所遇而谓挂一为归奇矣其曰馀三十有六䇿

四四而运得九则是反以过揲为馀数而又必再运之矣

此皆不如正义之名正而法简其论第一指与第二指第

三指之馀数不同则虽为三变皆挂之法然曰馀(⿱艹石)干而

(⿱艹石)干则为揲左不揲右而不免有以意增益之嫌其以

三变挂扐之䇿分措于三指间则𥘉变之扐误并于挂再

变之挂误并于扐亦为失之且一手所操多至二十五䇿

亦繁重而不便于事矣李氏之说最为简易而分别挂扐

为明白但其法为多者一为少者三而不知二变多少之

各二且曰扐十二并挂一为十三而不知扐千并挂三为

十三馀三象同则是后三变不挂而不(⿱艹石)说之为得也今皆

正之如左方云四营而成易者营谓经营易即变也谓分

二挂一揲四归奇凡四度经营蓍䇿乃成一变也十有八

变而成卦者谓既三变而成一爻复合四十九䇿如前经

营以为一变积十八变则成六爻而为一卦也其法𥘉一

变两揲之馀为挂扐者不五则九第二变两揲之馀为挂

扐者不四则八第三变两揲之馀为挂扐者亦不四则八

五四为少九八为多(⿱艹石)三变之间一五两四则谓之三少

一九两八则谓之三多或一九一八而一四或一五而二

八则谓之两多一少或一九而二四或一五一四而一八

则谓之两少一多盖四十九䇿去其𥘉挂之一而存者四

十八以四揲之为十二揲之数四五为少者一揲之数也

八九为多者两揲之数也一揲为奇两揲为偶奇者属阳

而象圎偶者属阴而象方圎者一围三而用全故一奇而

含三方者一围四而用半故一偶而含二也(⿱艹石)四𧰼之次

则一曰太阳二曰少阴三曰少阳四曰太阴以十分之

则居一者含九居二者含八居三者含七居四者含六其

相为对待而具于洛书者亦可见也故三少为老阳者三

变各得一揲之数而三三为九也其存者三十六而以四

数之复得九揲之数也左数右䇿则左右皆九左右皆䇿

则一而围三也三多为老阴者三变各得两揲之数而三

二为六也其存者二十四而以四数之复得六揲之数也

左数右䇿则左右皆六左右皆䇿则围四用半也两多一

少为少阳者三变之中再得两揲之数一得一揲之数而

三二一三为七也其存者二十八而以四数之复得七揲

之数也左数右䇿则左右皆七左右皆策则方二圎一也

方二谓两八圎二谓一十二两少一多为少阴者三变之中再得一揲

之数一得两揲之数而二三一二为八也其存者三十二

而以四数之复得八揲之数也左数右䇿则左右皆八左

右皆䇿则圎二方一也圎二谓两十二方一谓一八

  干之䇿二百一十有六坤之䇿一百四十有四凡三

  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䇿万有一千五百二十

  当万物之数也正义曰干之䇿二百一十有六者以

  干老阳一爻有三十六䇿六爻凡有二百一十六䇿

  也干之少阳一爻有二十八䇿六爻则有一百六十

  八䇿此经据干之老阳之䇿也坤之䇿百四十有四

  者坤之老阴一爻有二十四䇿六爻故一百四十有

  四䇿也(⿱艹石)坤少阴一爻有三十二䇿六爻则有一百

  九十二此经据坤之老阴故百四十有四也凡三百

  有六十当期之日者举合乾坤两䇿有三百有六十

  当期之数三百六十日举其大略不数五日四分日

  之一也二篇之䇿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

  者二篇之爻总有三百八十四爻阴阳各半阳爻一

  百九十二爻爻别三十六总有六千九百一十六也

  阴爻亦一百九十二爻爻别二十四总有四千六百

  八也阴阳总合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今考凡言䇿者即谓蓍也礼曰龟为卜䇿为筮又曰倒䇿

侧龟皆以䇿对龟而言则可知矣仪礼亦言筮人执䇲尤

为明验故此凡言䇿数虽指挂扐之外过揲见存之蓍数

而言然不以挂扐之内所馀之蓍不为䇿也䟽义及其解

说皆巳得之且其并以乾坤二少之爻为言则固不专以

乾坤为老六子为少矣但乾坤皆少而其合亦为三百六

十两篇皆少而其合亦为万一千五百二十则䟽有未及

而学者不可不知尔

 右揲蓍之法见于大传者不过如此为之说者虽或互

 有得失然亦不过如此愚巳论之详矣学者反复其言

 使各尽其曲折则后之为说者其是非当否不能出乎

 此矣

  康节先生曰归奇合扐之数得五与四四则䇿数四

  九也馀放此○郭氏曰归奇合扐之数谓不用之馀数也策数所得之正策数也去此不用之馀数

  止语归奇合扐之馀数故有三多三少之言至康节然后䇿数复见于书馀数不复相乱矣

今按康节归奇合扐四字本于正义所谓最末之馀归之

合于挂扐之一处盖因其失而不暇正也然四九四六四

七四八之数则正义于干篇𥘉九文下巳明言之安得谓

唐𥘉以来不论䇿数耶且康节又言得五与四则四亦未

得为去此不用之馀数矣大抵为此辨者未知挂扐之中

奇偶方圎参两进退之妙是以必去挂扐之数而专用过

揲之䇿其说愈多而其法愈偏也

  横渠先生曰奇所挂之一也扐左右手之馀也郭氏曰自

  唐初以来以奇为扐故揲法多误至横渠而始分云再扐而后挂者每成一爻

  而后挂也谓第二第三揲不挂也郭氏曰凡一挂再扐为三变而成一

 爻横渠之言正所以明正义之失也闰常不及三歳而至故曰五歳再

  闰此归奇必俟再扐者𧰼闰之中间再歳也

今按此说大误恐非横渠之言挂也奇也扐也大传之文

固各有所主矣奇者残零之谓方蓍𧰼两之时特挂其一

不得便谓之奇此则自毕董刘氏而失之矣扐固左右两

揲之馀然扐之为义乃指间勒物之处故曰归奇于扐言

归此馀数于指间也今直谓扐为馀则其曰归奇于扐者

乃为归馀于馀而不成文理矣不察此误而更以归奇为

挂一以避之则又生一误而失愈逺矣郭氏承此为说而

诋唐人不当以奇为扐夫以奇为扐亦犹以其扐为馀尔

名虽失之而实犹未爽也(⿱艹石)如其说以归为挂以奇为一

则为名实俱乱而大传之文揲四之后不见馀蓍之所在

归奇之前不见有扐之所由亦不复成文理再扐者一变

之中左右再揲而再扐也一变之中一挂再揲再扐而当

五歳盖一挂再揲当其不闰之年而再扐当其再岁之闰

也而后挂者一变既成又合见存之蓍分二而挂一以起

后变之端也今曰第一变挂而第二第三变不挂遂以当

挂之变为挂而𧰼闰以不挂之变为扐而象不闰之歳则

与大传之云挂一象三再扐𧰼闰者全不相应矣且不数

第一变之再扐而谓第二第三变为再扐又使第二第三

变中止有三营而不足乎成易之数且于阴阳奇偶老少

之数亦多有不合者今未暇悉论后当随事𤼵之尔

  伊川先生揲蓍法云先以右手指于左手之中取蓍

  一茎挂于左手小指之间此名奇也次以右手四揲

  左手之蓍四揲之馀数置案之东西隅此名右手之

  扐复以左手四揲右手之蓍四揲之馀亦置于案之

  东南隅此名左手之扐其两手所握之蓍为所得之

  正䇿数又云再以左右手分而为二更不重挂奇又

  云三变讫乃归先所挂之奇于第一扐之中次合正

  䇿数又四揲布之案上得四九为老阳郭氏曰此法先人亲受于

  伊川先生雍复受于先人夲无文字歳月滋久虑或遗忘谨详书之

今按此说尤多可疑然郭氏既云本无文字则其传受之

际不无差舛冝矣其以挂一为奇而第二三变不挂愚巳

辨于前矣其曰两手馀数置之案隅而不置之指间则非

归奇于扐之义其以一变过揲之蓍便为正䇿则未合四

九四六四七四八之数其曰三变讫乃归先所挂之奇于

第一扐之中则其挂之之久也无用其归之之晚也无说

尤不合于大传所言之次第又以四揲正䇿布之案上

然后见所得之爻则其重复又甚焉凡此恐皆非伊川先

生之本意也覧者详之

  兼山郭氏曰蓍必用四十九者惟四十九即得三十

  六三十二二十八二十四之䇿也盖四十九去其十

  三则得三十六去其十七则得三十二去其二十一

  则得二十八去其二十五则得二十四凡得者䇿数

  也去者所馀之扐也雍曰世俗皆以三多三少定挂象如此则不必四十九数凡三

  十三三十七四十一四十五五十三五十七六十一六十五六十九七十三七十七八十一八十五八十

  九九十三九十七皆可以得𥘉揲非五即九再揲三揲不四即八之数独不可以得三十六三十二二十

  八二十四之策尔

今按此书之中此说最为要切而其踈率亦无甚于此者

盖四十九者蓍之全数也以其全而揲之则其前为挂扐

其后为过揲以四乘挂扐之数必得过揲之䇿以四除过

揲之䇿必得挂扐之数其自然之妙如牝牡之相衘如符

契之相合可以相胜而不可以相无且其前后相因固有

次第而挂扐之数所以为七八九六又有非偶然者皆不

可以不察也今于挂扐之数既不知其所自来而以为无

所务于揲法徒守过揲之数以为正䇿而亦不知正䇿之

所自来也其欲増损全数以明挂扐之可废是又不知其

不可相无之说其失益以甚矣圣人之道中正公平无向

背取舎之私其见于象数之自然者盖如此今乃欲以一

偏之见议之其亦误矣

  又曰四象之数必曰九八七六者三十六三十二二

  十八二十四之䇿再以四揲而得之也九六天地之

  数也乾坤之䇿也七八出于九六者也六子之䇿也

  乾坤相索而成者也

今按四象之数乃天地之间自然之理其在河图洛书各

有定位故圣人画卦自两仪而生有画以见其𧰼有位以

定其次有数以积其实其为四象者久矣至于揲蓍然后

挂扐之奇耦方圆有以兆之于前过揲之三十六三十二

二十八二十四有以乘之于后而九六七八之数𨼆然于

其中九七天数也三十六二十八凡老阳少阳之䇿数也

六八地数也三十二二十四凡老阴少阴之䇿数也今专

以九六为天地之数乾坤之䇿谓七八非天地之数而为

六子之䇿则巳误矣

  又曰天之生数一三五合之为九地之生数二四合

  之为六故曰九六者天地之数也干之䇿二百一十

 有六以六分之则为三十六又以四分之则为九坤

 之䇿百四十有四以六分之则为二十四又以四分

  之则为六故曰九六者乾坤之䇿数也阴阳止于九

  六而巳何七八之有故少阳震坎艮三卦皆干画一

 其䇿三十六坤画二其䇿四十八合之为八十四复

  三分之而为二十八复四分之而为七少阴巽离兊

  三卦皆干画二其䇿七十二坤画一其䇿二十四合

  之为九十六复三分之而为三十二复四分之而为

  八是七八出于九六而为六子之䇿也然九六有象

  而七八无象盖以卦则六子之卦七八𨼆于其中而

  无象以爻则六子皆乾坤之画而无六子之画也故

  惟乾坤有用九用六之道诸卦之奇画用干之九也

  得偶画者用坤之六也无用七八之道也

今按一二三四五天地之生数也五中数故不用六七八

九十天地之成数也十全数故不用而河圗洛书之四象

亦无所当于五与十焉故四象之画成而以一二三四纪

其次九八七六积其实揲蓍之法具而挂扐之五与四以

一其四而为奇九与八以两其四而为偶奇以象圆而径

一者其围三故凡奇者其数三偶以象方而径一者其围

四而用半故凡偶者其数二所谓参天两地者也及其揲

之三变则凡三奇者三其三而为九三偶者参其两而为

六此九六之所以得数之实也至于两奇一偶则亦参其

两奇以为六两其一偶以为二而合之为八两偶一奇则

亦两其两偶以为四叁其一奇以为三而合之为七此七

八所以得数之实也是其老少虽有不同然其成象之所

自得数之所由则皆有从来而不可诬矣(⿱艹石)专以一三五

为九二四为六则虽合于积数之一端而于七八则有不

可得而通者矣不自知其不通而反以七八为无𧰼不亦

误乎又况自其四营三变而先得其七八九六之数而后

得其一爻过揲之䇿以四乘其七八九六之数而后得其

一卦过揲之䇿此于大传之文盖有序矣今乃以乾坤之

䇿为母反再分之而后得九六焉且又不及乎七八而以

为无𧰼误益甚矣抑七八九六之用于蓍正以流行经纬

乎阴阳之间而别其老少以辨其爻之变与不变也九六

岂乾坤之所得专而七八岂六子之所偏用哉(⿱艹石)如其言

则凡筮得乾坤者无定爻得六子者无定卦矣尚何筮之

云哉其曰乾坤有用九用六之道六子无用七用八之道

此又不考乎欧阳子明用之说其凿甚矣又况方为四𧰼

之时未有八卦之名耶如苏氏所引一行之言谓有其象

而合其数则可尔今直以八卦分之不亦太早计哉

  释疑序云繋词不载九六七八阴阳老少之数圣人

  画卦𥘉未必以阴阳老少为异然卜史之家取动爻

  之后卦故分别老少之𧰼与圣人画卦之道巳不同

  矣后世大失圣人之意者多主卜史之言而不知所

  谓䇿数也

今按周礼太卜占人筮人之官概举其法不能甚详然其

不见于大传者已多矣然皆周公法也安知七八九六之

说不岀于其中而夫子赞易之时见其巳著而遂不之及

乎正如礼记冠义郷饮酒义之属亦以其礼自有明文故

详其义而略其数亦不可但见大传之词有所不及而遂

谓圣人画卦𥘉不以此为异也圣人作易本为卜筮(⿱艹石)

有阴阳而无老少则又将何以𮗚变而玩其占乎且䇿数

之云正出于七八九六者今深主䇿数而力排七八九六

为非圣人之法进退无所据矣

  辨证曰凡卦爻所得之数独谓之䇿自馀虽天地大

  衍亦皆但谓之数

今按此说之误巳辨于大传䇿数之下矣大凡蓍之一筹

谓之一䇿䇿中乘除之数则直谓之数矣

  又曰扐者数之馀也如礼言𥙊用数之扐是也或谓

  指间为扐非也扬子云作艻亦谓蓍之馀数岂以草

  间为艻耶

今按归奇于扐谓归此馀数于指间耳则此扐字乃归馀

数之处而非所归馀数之名矣祭用数之扐者亦谓正数

在握中而其奇零之数在指间指属人身故从人从力而

为扐也艻生于蓍而言此草在人指间也凡从力者皆勒

之省文

  又曰如正义之说是六揲六扐而成一爻三十六揲

  三十六扐而成八卦与十八变而成卦之文异矣

今按一变之中再揲再扐则十有八变之与三十六揲三

十六扐未有所戾也

  过揲二十八䇿

 圆围三     方围四用半   方围四用半

  三揲挂扐四再揲挂扐八 𥘉揲扐八 𥘉揲挂一

   圆径一   方径一    方径一

   挂扐二十一䇿

   过揲二十四䇿

  方围四用半 方围四用半 方围四用半

  三揲挂扐八 再揲挂扐八 𥘉揲扐八 𥘉揲挂一

   方径一    方径一    方径一

   挂扐三十五䇿

   又曰苏氏所载一行之学曰多少者奇偶之象也三

   变皆少则干之象也干所以为老阳而四数其馀得

 九故以九名之三变皆多则坤之象也坤所以为老

  阴而四数其馀得六故以六名之又曰七八九六者

  因馀数以名阴阳而阴阳之所以为老少者不在是

  而在乎三变之间八卦之𧰼也如上所言则是直取

 三变多少卦象相𩔖以画爻而不复论其䇿数也

今按四十九中圣人无不用之数巳见于前矣苏氏之说

既不知七八九六之巳具于挂扐而必求之过揲之间其

与郭氏之说巳略相似矣但苏氏以八卦之象为断而郭

氏以四象之䇿为言少不同耳然苏氏亦云四数其馀得

九则固亦兼取䇿数矣而郭氏峻文深诋遽至于此亦可

畏哉

  又云凡揲蓍第一变必挂一者谓不挂一则无变所

  馀皆得五也惟挂一则所馀非五则九故能变第二

  第三变虽不挂亦有四八之变盖不必挂也

今按三变皆挂盖本大传所谓四营而成易者予已论于

前矣然其所以不可不挂者则又有两说盖三变之中前

一变属阳故其馀五九皆奇数后二变属阴故其馀四八

皆偶数属阳者为阳三而为阴一围三径一之术也挂一而左

一右三也卦一而左右皆二也卦一而左三右一也皆阳也卦一而左右皆四者阴也属阴者为阴

二而为阳二皆以围四用半之术也挂一而左一右一也挂一而左二右一也

阳也挂一而左三右四也挂一而左四右三也阴也是皆以三变皆挂之法得之后

两变不挂则不得也后两变不挂则左一右三左二右二左三古一皆为阳惟左右皆四乃为

三变之后其可为老阳者十二可为老阴者四可为少

阴者二十八可为少阳者二十虽多寡之不同而皆有法

老阴阳数本皆八老者动而阴性本静故损阴之四以归于阳少阴阳本皆二十 少者静而阳性本动故损

阳之四以归于阴是亦以三变皆挂之法得之而后两变不挂则

不得也后两变不挂则老阳少阴皆二十十少阳九老阴一郭氏仅见第二第三变

可以不挂之一端尔而遂执以为说夫岂知其挂与不挂

之为得失乃如此哉大抵郭氏他说偏滞虽多而其为法

尚无甚戾独此一义所差虽小而深有害于成卦变爻之

私尤不可以不辨




  过揲三十六䇿

 圆围三    圆围三    圆围三

  三揲挂扐四  再揲挂扐四  𥘉揲扐四  𥘉揲挂一

   圆径一    圆径一     圆径一

   挂扐十三䇿



   过揲三十二䇿

  方围四用半   圆围三     圆围三

 三揲挂扐八  再揲挂扐四  𥘉揲扐四  𥘉揲挂一

  方径一     圆径一     圆径一

  挂扐十七䇿

 五歳再闰圗

  旧说

 第一变  第二变  第三变

 挂揲左  扐左揲右  扐右  挂揲左  扐左  揲右

 扐右 挂 揲左 扐左揲右 扐右 丙乙丙

 丁戊  巳  庚辛  壬  癸  甲  乙丙

 丁戊

旧说挂一以象三者也扐谓归奇于扐以𧰼闰者也五岁

者一变之间一挂再揲再扐各当一岁之𧰼也再闰者两

扐之岁为再闰之𧰼也而后挂者又合馀蓍再分而挂以

起后变之𧰼也其文义𧰼𩔖既皆有条而不紊又通数之

必五岁而再闰亦无不合

  郭氏说

 一变 二变 三变 四变 五变 六变 七变

 八变 九变

 挂扐 扐  扐  挂扐 扐  扐  挂扐

 扐  扐

 甲 乙   丙  丁 戊   巳  庚

辛  壬

郭氏之说以挂为奇三变之中第一变挂扐第二第三变

不挂而扐故以有挂有扐之变为挂无挂有扐之变为扐

其有挂之扐又弃不数而曰归奇必俟再扐者𧰼闰之中

阅再岁也然则挂𧰼闰岁而不𧰼三才扐反𧰼不闰之岁

而不𧰼闰且必三扐而后复挂与大传之文殊不相应又

其闰必六岁而后再至亦不得为五岁而再闰矣

  易𧰼九为老阳七为少八为少阴六为老旧说阳以

  进为老阴以退为老九六者乾坤之画阳得兼阴阴

  不得兼阳此皆以意配之不然也九七八六之数阳

  顺阴逆之理皆有所从来得之自然非意之所配也

  凡归馀之数有多有少多为阴如爻之偶少为阳如

  爻之奇三少干也故曰老阳九揲而得之故其数九

  其䇿三十六两多一少则一少为之主震坎艮也故

  皆谓之少阳少在𥘉为震中为坎末为艮皆七揲而得之故其数

  七其䇿二十有八三多坤也故曰老阴六揲而得之

  故其数六其䇿二十有四两少一多则一多为之主

  巽离兊也故皆谓之少阴多在𥘉为巽中为离末为兑皆八揲而

  得之故其数八其䇿三十有二盈则变纯少阳盈纯多阴盈

  为老故老动而少静吉㓙悔吝生乎动者也卦爻之

  辞皆九六者惟动则有占不动则无朕虽易亦不能

  占之国语谓正屯悔豫皆八遇㤗之八是也今人以

  易筮者虽不动亦用爻辞断之易中但有九六既不

  动则是七八安得用九六爻辞此流俗之过也

诸家揲蓍说惟笔谈此论简而尽但谓不动则易不能占

与引国语之说为误尔

    琴律说

太史公五声数曰九九八十一以为宫二分去一得五

十四以为祉为九三分益一得七十二以为啇为十二徽三分

去一得四十八以为羽为八三分益一得六十四以为角

为十一徽十二律数曰黄锺九寸为宫琴长九尺而折其半故为四尺五寸而下生林

林锺六寸为祉为第九徽徽内三尺徽外一尺五寸上生太簇太蔟八寸为啇

为第十三徽徽内四尺徽外五寸下生南吕南吕五寸一分为羽为第八徽徽内二尺七寸

徽外一尺八寸上生姑洗姑洗七寸一分为角为第十一徽内三尺五寸徽外九寸下生应锺

应锺四寸六分六釐位在八徽内二寸七分内二尺四寸外二尺一寸上生㽔賔㽔賔

六寸二分八𨤲位在十徽九徽之间内三尺一寸五分外一尺三寸五分上生大吕大吕八

寸三分七𨤲六毫在龙龈内二寸半内四尺二寸半外二寸半下生夷则夷则五寸

五分五𨤲一毫在九徽八徽之间内二尺八寸半外一尺六寸半下生夹锺夹锺七寸

四分三𨤲七毫三丝为第十二徽徽内三尺八寸徽外七寸下生无射无射四寸

八分八釐八丝在八徽内徽内二尺五寸徽外二尺上生中吕中吕六寸五分八

釐三毫四丝六忽为第十徽亦为角徽内三尺四寸徽外一尺一寸复生变黄锺八寸七分八釐

有奇今少宫以下即其半声为四寸三分八釐有奇也■以上十二律并用太史公九分寸法约定周礼郑注以从

简便凡律律皆九分分皆九釐釐皆九丝丝皆九忽琴尺皆十寸寸皆十分分皆十釐釐以下不𭣣

 按此以上为自龙龈之内至于七徽左方十二律之位

 而七徽以后之说亦附其后盖琴之有徽所以分五声

 之位而配以当位之律以待抑按而取声而其布徽之

 法则当随其声数之多少律管之长短而三分损益上

 下相生以定其位如前之说焉今人殊不知此其布徽

 也但以四折取中为法盖亦下俚立成之小数虽于声

 律之应(⿱艹石)简切而易知但于自然之法𧰼懵不知其所

 自来则恐不免有未尽耳○或曰(⿱艹石)子之言声数也律

 分也徽寸也三者之相与皆迂回屈曲而难通无乃岀

 于传㑹牵合之私耶曰律之九分也数之八十一也琴

 之八尺一寸也三者之相与固未尝有异焉今以琴之

 太长而不适于用也故十其九而为九尺又折其半而

 为四尺五寸则四尺五寸之琴与夫九寸之律八十一

 之数亦未始有异也盖𥘉弦黄锺之宫次弦太蔟之啇

 三弦中吕之角四弦林锺之祉五弦南吕之羽六弦黄

 清之少宫七弦太清之少啇皆起于龙龈皆终于临岳

 其长皆四尺五寸是皆不待抑按而为本律自然之散

 声者也而是七弦者一弦之中又各有五声十二律者

 凡三焉且以𥘉弦五声之𥘉言之则黄锺之律固起于

 龙龈而为宫声之𥘉矣数八十一律九寸琴长四尺五寸太蔟则应于

 十三徽之左而为啇数七十二律八寸徽内四尺姑洗则应于十一

 徽而为角数六十四律七寸一分徽内三尺五寸中吕应于十而为角律六寸五分八釐有奇徽内

 三尺五寸但姑洗唯三弦用之馀弦皆用中吕林锺则应于九而为祉数五十四律六

 寸徽内三尺南宫则应于八而为羽数四十八律六寸徽内二尺七寸○次

 弦则太蔟之律固起于龙龈而为啇之𥘉矣用宫数后仿此

 其姑角应于十三之左用啇数后仿此林祉应于十南羽应于

 九黄清少宫应于八之右○三弦则姑洗之律固起于

 龙龈而为角之𥘉矣而林祉应于十三南羽应于十一

 黄清少宫应于九太清少啇应于八○四弦则林锺之

 律固起于龙龈而为祉之𥘉矣而南羽应于十三黄清

 少宫应于十太清少啇应于九少角应于八○五弦则

 南吕之律固起于龙龈而为羽之𥘉矣黄清少宫则应

 于十二少啇应于十少角应于八九之间○六弦之黄

 清则固起于龙龈而为少宫之𥘉矣少啇则应于十三

 少角则应于十少祉则应于九少羽则应于八○七弦

 之太清则固起于龙龈而为少啇之𥘉矣少角则应于

 十二少祉则应于十少羽则应于九少宫之少则应于

 七八之间故皆按其应处而鼓之然后其声可得而见

 而声数律分与其徽内之长无不合焉然此皆黄锺一

 均之声也(⿱艹石)大吕夹锺㽔賔夷则无射应锺之为律则

 无所用于黄锺故必因旋宫而后合于五声之位其在

 于此则虽有定位而未当其用也大在黄太之间律八寸三分七釐有奇内

 四尺二寸半○夹在太姑之间律七寸四分三釐有奇内三尺八寸○蕤在中林之间律六寸二分八釐内三

 尺一寸五分○夷在林南之间律五寸五分五釐有奇内二尺八寸半○无在南右律四寸八分八釐有奇内

 二尺五寸○应在无右律四寸六分六釐内二尺四寸○蔟宫见本章图说

 (⿱艹石)自七徽之后以至四徽之前则五声十二律之应亦

 各于其𥘉之次而半之𥘉弦七徽承羽而为宫六七间为啇六右为角五为祉四五间

 为羽○次弦七徽承宫而为啇六左为角六右为祉五为羽四五间为宫○三弦七徽承啇而为角六为羽五

 为宫五右为啇○四弦承角而为祉六左为羽六右为宫五为啇四五间为角○五弦七徽承祉而为羽六左

 为宫六右为啇五右为角四五间为祉○六弦承羽而为宫七右为啇五右为角五为祉四五间为羽○七弦

 承宫而为啇六左为角六右为祉五为羽四五间为宫四徽之后以至一徽之后

 则其声律之应次第又如其𥘉而又半之此一节声难取而用处希

 不能尽载然其大概次第亦与上两节不异但加促宻耳○凡五弦起于龙龈𥘉弦五声次弦四声三弦三声

 四弦二声五弦一声凡十九声皆正声○初弦七徽次弦八徽三弦九声四弦十徽五弦十二徽六弦龙龈以

 后为第二宫各五声七弦龙龈以后四声凡三十四声皆少声○𥘉弦四徽以下至七弦八七间以后为第三

 宫各五声凡三十五声皆少少声○初弦一徽之后下至七弦四五之间𥘉弦一声次弦二声三弦三声四弦

 四声五弦五声六弦五声七弦四声凡十九声犹为少少入前三十五声数内唯六弦一声七弦二声凡三声

 为第四宫又别为少少少声通为三十八声○合一琴而计之为百十有三声但七徽之左为

 声律之𥘉气后身长声和节缓故琴之取声多在于此

 七徽则为正声正律𥘉气之馀承祉羽既尽之后而黄

 锺之宫复有应于此者且其下六弦之为声律亦皆承

 其巳应之次以复于𥘉而得其齐焉气巳消而复息声

 巳散而复圆是以虽不及始𥘉之全盛而君子犹有取

 焉过此则其气愈散地愈迫声愈髙节愈促而愈不可

 用矣此六徽以后所以为用之少虽四徽亦承以应之

 次以复于𥘉而得其齐而终有所不能反也此处但泛声多取之

 自当别论而俗曲䌓声亦或有取则亦非君子所冝𦗟也大抵琴徽之分布声律正

 与𠉀气同是一法而亦不能无少异候气之法阙地为

 坎盈尺之下先施木案乃植十二管于其上而实土埋

 之上距地面皆取一寸而止其管之底则各随其律之

 短长以为浅深黄锺最长故最深而最先应应锺最短

 故最浅而最后应今移其法于琴而论之则所谓龙龈

 即木案之地也所谓临岳即地面之平也声应之处即

 其律寸之短长距案之逺近也故按此鼓之而其声可

 见此其所同也但律之次第左起而右行者以气应先

 后为之序自地中而言之也徽之次第右起而左行者

 以律管入地浅深为之序据人在地上目所见者而言

 之也此其似异而实同者也其甚异者则管虚而弦实

 管有长短而无大小围皆九分径皆三分弦有大小而无短长管

 上平而下不齐弦则下齐而同起于龙龈也是以候气

 者异管而应不同时既应则其气遂逹于上而无复升

 进之渐布徽者亦异弦而应于同时既应则各得其量

 之所受如以弦大小为五声之序而循序以渐进至于三周而后巳

 此其甚不同者也然明者𮗚之以其所异乘除凖望而

 求其所同则是乃所以益见其同而无可疑者但自有

 琴以来通儒名师未有为此说者余乃独以荒浅之学

 聋瞆之耳一旦臆度而诵言之冝子之骇于聴闻而莫

 之信也然吾岂以是而必信于当世之人哉姑以记余

 之所疑焉耳抑此七弦既有散弦所取五声之位又有

 按徽所取五声之位二者错综相为经纬其自上而下

 者皆自上弦递降一等其自左而右者则终始循环或

 先或后每至上弦之宫而一齐焉盖散声阳也通体之

 全声也无所受命而受命于天者也七徽阴也全律之

 半声也受命于人而人之所贵者也但以全声自然无

 形数之可见故今人不察反以中徽为重而不知散声

 之为尊甚矣其惑也至其三宫之位则左阳而右阴阳

 大而阴小阳一而阴二故其取𩔖左以象君右以象臣

 而二臣之分又有左右左者阳明故为君子而近君右

 者阴浊故为小人而在逺以一君而御二臣能亲贤臣

 逺小人则顺此理而国以兴𨺚亲小人逺贤臣则咈此

 理而世以衰乱是乃事理之当然而非人之所能为也

 又凡既立此律以为宫则凡律之当徽而有声者皆本

 宫用事之律也其不当徽而无声者皆本宫不用之律

 也唯第十二徽有徽无声亦不当用未详其说律旋而宫变则时异而事殊

 其遭时而遇俗者自当进据可为之㑹而发其鸣声其

 背时而忤俗者自当退㐲无人之境而箝其颊舌此亦

 理势之当然而其详则旋宫之圗说尽之矣

  定律

沈氏笔谈据唐人琵琶录以为调琴之法湏先以管色合

字定宫弦乃以宫弦下生祉祉上生啇上下相生终于少

啇凡下生者隔二弦上生者隔一弦取之凡丝声皆当如

此但今人苟简不复以管定声故其髙下无法出于临时

按沈氏所言可救流俗苟简之弊世之言琴者徒务布

 爪取声之巧其韵胜者乃能以萧散间逺为髙耳岂复

 知礼乐精㣲之际其为法之严宻乃如此而不可苟哉

然其曰以合声定宫弦者亦黄锺一均之法耳不知沈

 氏之意姑举一隅以见其馀耶抑以琴声之变为尽于

 此而遂巳也(⿱艹石)曰姑举一隅而当别用旋宫之法以尽

 其变则又当各以其字命之而不得定以合声为宫也

 盖今俗乐之谱厶则合之为黄也龴则四下之为大也

 龴则四上之为大也二则一下之为夷也二则一上之

为姑也龴则上之为中也厶则勾之为㽔也厶则尺之

为林也下之为夷也上之为南也SKchar

 凡下之为无也SKchar则凡上之为应也六则六之为黄清

也丌则五下之为大清也丌则五上之为太清也则

 上之为夹清也此声俗工皆能知之但或未识古律之

名不能移彼以为此故附见其说云按今俗乐或谓髙于古雅乐三律则

合字乃夹锺也沈氏后章即言今教坊燕乐比律髙二均弱合字比太蔟徽下𨚫以凡字当宫声比宫之清宫

徽髙外方乐又髙坊一均以来惟契丹乐声比教坊乐下二坊疑唐之遗声也(⿱艹石)如沈说则方外合字真为夹

锺矣(⿱艹石)便以此为黄锺恐声巳髙急更用旋宫至辰巳位即巳为林夷非唯不容弹亦不可得而上矣更详之

  调弦

调弦之法散声隔四而得二声宫与少宫啇与少啇中徽亦如之而

得四声按上散下得二声按下散上得二声其弦则同八徽隔三而得六声宫与羽啇

与少宫角与少啇按上得三声按下得三声九徽按上者隔二而得四声宫与祉啇

与羽角与少宫祉与少啇为四○内角声在九十间四之○少浊按下者隔一而得五声

少啇与羽少宫与祉羽与角祉与啇角与宫为五○内角声在九八间四之一少清十徽按上者隔

一而得五声宫与角啇与祉角与羽祉与少宫羽与少啇为五○内角声在十一徽少浊按下

者隔二而得四声少啇与祉少宫与角羽与啇祉与宫为四○内角声在十一徽少浊十三

徽之左比弦相应而得六声宫与啇啇与角角与祉祉与羽羽与少宫少宫与少啇凡

 右调弦之法大概如此然惟九徽为得其相生之序十

 徽则虽律吕相得而其伦序倒置(⿱艹石)有未谐故沈氏说

 以隔二者为下生隔一者为上生盖九徽之宫隔二者

 生散祉而散祉隔一上生十徽之啇九徽之啇隔二下

 生散羽而散羽隔一上生十一徽之角九徽之角隔二

 下生散少宫而散少宫隔一上生十徽之祉九徽之祉

 隔二下生散少啇而散少啇隔一上生十徽之羽也如

 此则九徽之隔二者常以木声命散声十徽之隔一者

 常以散声命木声然后十徽之按上按下者亦皆得以

 恊其相生之序此又不可不知也此外诸弦号为相应

 者则但以散声木声同于一律而自相酬酢至于相生

 之序则无取焉然散声者全律之首七徽者散声之贰

 故其应声浑厚寛平最为谐韵特以中三弦者孤孑特

 立无上下之交焉则其为用有所不周(⿱艹石)八徽之三声

 十三徽之六声则为律虽同而丝木有异是以其声虽

 应而不和如人心不同而强相然诺外虽和悦而中实

 乖离求其天属自然真诚和恊则惟九徽十徽与十一

 徽之三弦为然此调弦之法所以必于此而取之亦非

 人力之所能为也或者见其如此而不深求其故遂以

 巳意强为之说以为九徽者林锺之位十徽者中吕之

 位林锺为黄锺之所生而中吕又为能反生黄锺者所

 以得为调弦之地而非他徽之可及此其为说亦巧矣

 然使果有是理则SKchar为不直于黄锺焉调之而必为此

 依傍假托之计耶(⿱艹石)角声二律之说则予尝𥨸怪古之

 为乐者通用三分损益隔八相生之法(⿱艹石)以黄锺为宫

 则姑洗之为角有不可以毫发差者而今世琴家独以

 中吕为黄锺之角故于众乐常必髙其一律然后和唯

 第三弦本是角声乃得守其旧而不变流传既久虽不

 知其所自来然聴以心耳亦知其非人力之所能为也

 昔人亦有为之说者皆无足取其曰五声之𧰼角实为

 民以民为贵故于此焉上之者其穿凿而迂踈固巳甚

 矣又以为姑洗为正角中吕为慢角者则恐此等变调

 随世而生又非独此为然也近世惟长乐王氏之书所

 言礼乐最为近古然其说琴亦但以第三弦为律中中

 吕而不言其所以然者予于是益以为疑乃为之深思

 而有得焉然后知古人所以破去三分损益隔八相生

 之明法而俛焉以就此位之僣差者乃为迫于声律自

 然之变有不得巳而然也盖建乐立均之法诸律相距

 间皆一律而独宫羽祉角之间各间二律相距既逺则

 其声𫝑隔阔而有不能相通之患然犹幸其隔八之序

 五声既备即有二律介于宫与祉角之间于是作乐者

 因而取之谓之二变然后𬒳四声者乃得连续无间而

 七均备焉唯琴则专用正声不取二变故于二位之阙

 无以异乎众乐之𥘉然又以其别有二少而少宫之分

 地位近于变宫故宫羽之间有以𥙷之而不至于大阙

 惟祉角之间既为阔逺𣣔以少啇𥙷之则其分寸地位

 相望甚逺而不可用是以巳午二位特为空阙而角声

 之𫝑必将乘其间隙进而干之以求合于林祉然其本

 位(⿱艹石)遂空虚而无主则姑夹两位又成旷阔而啇角二

 声将不能以相通幸而三弦姑洗之本声与十一徽姑

 洗之本位自有相得而不能相离者乃独固守其所而

 不肯去于是姑前中后皆得秪间一律而无空阙之患

 是亦律吕性情自然之变有如此者而非人力所能为

 也然非古之哲人机神明鉴有以尽其曲折之㣲则亦

 孰能发其精蕴著为明法以幸后世之人哉深究其端

 殆未易以常理论也今好事者乃有见二律之兼用遂

 通五均数为六律而谓凡周礼孟子之单言六律者皆

 以是言而非六律六同之谓果如其言则是周礼孟子

 皆为专指琴之一器而言且使众乐之七均皆废而所

 谓七音七始亦皆虚语矣鸣乎异哉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第六十六终




           福州府儒学训导郑琏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