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谱序 东国李相国前集
年谱
卷一 

    东国李相国文集年谱

    戊子

    公生于是年十二月十六日癸卯。讳奎报。字春卿。黄骊县人也。考讳允绥官至户部郞中。母金氏。金壤郡人。考讳仲权。后改施政。中古名儒也。擢高第。官至蔚珍县尉。公始生三月。恶瘇满身。众药不理。严君愤之。诣松岳祠宇。掷䇲卜生死。曰生。问药理与否。曰勿药理。自是不复傅药。皮皆烂。未辨面目。乳妪常以白面铺两臂。然后抱持之。一日。乳妪抱出门外。有一老父过曰。此儿千金之子。何弃之如此。宜善护养。乳妪走白严君。君疑其神人。使人追之。以路有三歧。遣三人追之。皆不见而还。始讳仁底。己酉岁。将赴司马试。梦有人类村甿。皆着缁布衣。群飮堂上者。旁人曰。此二十八宿也。公惊悚再拜。问今年试席捷否。有一人指一人曰。彼奎星乃知之。公即就问。未及闻其言而寤。恨未终其梦。俄复梦。其人来报曰。子必占状元。勿虑也。此天机。但莫泄耳。因改今名赴试。果中第一。

    己丑

    庚寅

    辛卯

    是年。严君出倅成州。随之任。

    壬辰 大金大定十二年

    癸巳 大定十三年

    甲午 大定十四年

    是年。严君以内侍被召。随至京师。

    乙未 大定十五年

    丙申 大定十六年

    丁酉 大定十七年

    戊戌 大定十八年  公年十一

    是年。叔父直门下省李富夸于省郞曰。吾犹子年可若干。能属文。召试之可乎。诸郞欣然使迎之。命为联句。时方受外郡贡纸。以纸字占之。公应声唱曰。纸路长行毛学士。诸郞手书之。又令为对。即曰。杯心常在麹先生。郞皆叹伏。号奇童。慰勉遣之。

    己亥 大定十九年

    庚子 大定二十年

    辛丑 大定二十一年  公年十四

    是年。始籍文宪公徒诚明斋肄业。每夏课。先达辈会诸生。刻烛占韵赋诗。名曰急作。公连中榜头。诸儒始奇之。

    壬寅 大定二十二年  公年十五

    是年六月。又于夏课急作。适有斋中拜翰林者。以内直玉堂为题占韵。公诗曰。独直偏知殿阁凉。金莲花烛照华堂。露凝仙掌惊秋冷。月透纱窗信夜长。七宝床前宫漏永。九华帐里御炉香。词头草罢银河曙。喜见高天瑞日光。先达咸淳等皆叹赏不已。升为第一一等唯置公。示其异也。此诗少时所作。不载集中。

    癸卯 大定二十三年  公年十六

    春。严君出守水州。公留赴司马试不捷。秋。之水州觐省。

    甲辰 大定二十四年  公年十七

    乙巳 大定二十五年  公年十八

    春。自水州至。遂赴司马试不捷。秋还。

    丙午 大定二十六年  公年十九

    春。严君见代。随至京师。

    丁未 大定二十七年  公年二十

    是年春。又赴司马试不捷。公自四五年来。使酒放旷不自检。唯以风月为事。略不习科举之文。故连赴试不中。

    戊申 大定二十八年  公年二十一

    己酉 大定二十九年  公年二十二

    是年春。举司马试。中第一。以十韵诗赋之。其题。先王制轩冕。著贵贱不求美。公破题云。太古无轩冕。谁分贵贱流。制之然后著。美也不曾求。又一句云。始造闻黄帝。徒行岂孔丘。座主柳公嗟赏不已。遂擢第一。

    庚戌 大定三十年  公年二十三

    六月。赴礼部试。擢第同进士。公嫌其科劣。欲辞之。以严君切责。且无旧例。不得辞。因大醉。谓贺客等曰。予科第虽下。岂不是三四度陶铸门生者乎。坐客掩口窃笑。公既不事科举之文。其作赋荒芜。不合格律。又试围内奉命承宣朴纯。与座主受宣酝。次召公飮以一觥。即大醉乱书。欲裂弃之。傍座孙得之夺而呈之。其诗题。戴君若鳌冠灵山。公诗第四句云。壮似支三耸。忧无钓六逃。第五句云。奉天呈屹屹。负岳出滔滔。知贡举李讳知命爱此句。遂不摈之。

    辛亥 大金明昌二年  公年二十四

    秋八月。丁父忧。寓居天磨山。自称白云居士。作天磨山诗。失之不录前集。后追觅之。载后集初卷。首句云。世人但取山崔巍。乃以天磨而号之者是也。后常游此山作诗。若北山杂题重游北山者是也。

    壬子 明昌三年   公年二十五

    是年。著白云居士语录及传。自叙己之行止。

    癸丑 明昌四年   公年二十六

    是年。作百韵诗。呈张侍郞自牧。张公厚遇。每谒。常置酒与飮。四月。得旧三国史。见东明王事奇之。作古诗以纪其异。

    甲寅 明昌五年   公年二十七

    是年。作论潮水书。呈吴东阁世文。作天宝咏史诗四十三首。皆挟注。又作理小园记。

    乙卯 明昌六年   公年二十八

    是年。著和吴东阁三百韵诗。

    丙辰 明昌七年   公年二十九

    四月。京师乱。姊夫南流黄骊。五月。公携姊氏往焉。是年春。母家后婿出守尚州。六月。自黄骊赴尚州觐省。得寒热病。数月不愈。至十月方还。诗集中有南游诗。无虑九十馀首。是黄骊尚州所著也。

    丁巳 承安二年   公年三十

    冬十二月日。冢宰赵永仁任相国崔相国崔相国。 联名上札子。荐公请补外寄。以备将来文翰之任。上遂允可。掌奏承宣某。以尝有微憾。至是夺札子。不付天曹。佯称忽失。冢宰亦以札子不付为解。便不调之。诗集有上赵令公诗云。昔见银杯尝羽化。今闻札子忽登仙。士林莫不叹之。又作上赵大尉书。追诉其由。

    戊午 承安三年   公年三十一

    己未 承安四年   公年三十二

    五月。知奏事相公宅。后为晋康公。千叶榴花盛开。召宾客赏之。因致诗人。李仁老,咸淳,李湛之及公赋之后。一日偶谓左右曰。闻文儒四相国荐某不遂。又有夺札子者。因曰文人相嫉如此。于是始有用公之意。夏六月。颁政。补全州牧司录兼掌书记。秋九月。赴全州。是年所著。无虑古律十五六首。

    庚申 承安五年   公年三十三

    是年所著。无虑三十馀首。冬十二月。被废发全州。初公之理州也。通判郞将某。贪且偃肆。公不屈。因公事屡激怒之。通判不胜其愤。又欲自专。遂构贝锦之词。行次广州。适値守岁。妻兄晋公度为书记。迎到其居守岁。赠诗一首。其首句云。偶霑微禄官江南是已。

    辛酉 承安六年   公年三十四

    春正月。至自广州。夏四月。之竹州迎母至京师。先是。姊婿自黄骊补竹州监务。姊与母之其任居焉。是年四月。母永还京师。公迎侍而至。有游竹州万善寺诗是也。五月。作四轮亭记。六月。作南行记及自竹州与母赴长安诗是也。

    壬戌 泰和二年   公年三十五

    夏五月。丁母忧。冬十二月。东京叛。与云门山贼党举兵。朝廷出三军征之。军幕逼散官及第等。充修制员。历三人。皆以计避不就至公慨然曰。予虽懦怯。亦国民也。避国难非夫也。遂从军。于是幕府欣然。奏为兵马录事兼修制。盖畅其情也。是月。行次淸州。作幕中书怀古诗十八韵。呈同营诸公。又次尚州作观金上人草书古诗十五韵。

    癸亥 泰和三年   公年三十六

    公在东京军幕。二月。作上都统副使书。论葬战亡人事。作古律诗无虑十馀首。

    甲子 泰和四年   公年三十七

    三月。兵马凯还。公随至京师。诗集有猎罢论功谁第一。至今不记指纵人。军士多受赏。公独未尔。故不能无情。有是作。

    乙丑 泰和五年   公年三十八

    是年。作上崔相国书求官。

    丙寅 泰和六年   公年三十九

    丁卯 泰和七年   公年四十

    冬十二月。权补直翰林院。公既陆沈。杜门不出。然每岁史馆翰院国学等儒官荐人。常以公为首。又左右多有揄扬者。晋康侯重违众志。有用之之意。嫌其无因。时方构茅亭。命李仁老,李元老,李允甫及公作记。仍使儒官宰相四者科。公为第一。独上板钉壁。至十二月。补是官。作初入翰林诗二首。又作止止轩记。

    戊辰 泰和八年   公年四十一

    夏六月。翰林除权即真。

    己巳 泰和九年   公年四十二

    庚午 大安二年   公年四十三

    辛未 大安三年   公年四十四

    壬申 大安四年   公年四十五

    正月。除千牛卫录事参军事。六月。有翰林兼官阙员。不待颁政。除兼直翰林院。仍本官。作再入玉堂诗二首。

    癸酉 崇庆二年   公年四十六

    十二月。晋康侯嗣子相国。大设夜宴。召搢绅贵介赴座。公独以八品微官蒙召预焉。及夜半。相国谓曰。闻君走笔。未之见也。今日试之何如。因使李仁老唱韵。多至四十馀韵。以烛为题。命名歧研墨。及成。相国大嗟赏不已。明日。将其诗诣府。白于侯。请召试其能。侯初不肯之。再三白之。然后召之。及到。相国曰。此子不飮。则不得如意。即命捷步者往其宅取酒来。未及到。侯已置酒觞之。相国又曰。此子醒醉得中然后可也。乃计盏飮之。至醺乃率诣侯前。侯前有笔匣。笔有十馀事。相国亲择善者授之。时庭中有孔崔游戏。侯以其崔为题。使琴相国唱韵。多至四十馀韵。笔不容一瞬。侯叹息至垂涕。及欲退。侯曰。子若望官。即言所志。公曰。吾今八品。除七品则足矣。相国屡目之。意欲令直望参官。其日相国还第。召让曰。子之望官何劣也。何不以参官为望耶。公曰。予志也。及十二月颁政。越七品除司宰丞。

    甲戌 贞祐二年   公年四十七

    乙亥 贞祐三年   公年四十八

    夏六月。公作诗求参职阶梯。晋康侯将其诗出示其府典签宋恂曰。此子志高者也。应不以阶梯为望。权屈而言之耳。若奏上直除参官。则想其志谓何也。恂曰。然则其喜不可言。亦众望也。及下批。为右正言知制诰。七月。作初拜正言诗。十月。作朝享大庙颂。

    丙子 贞祐四年   公年四十九

    丁丑 贞祐五年   公年五十

    春二月。除右司谏知制诰。赐紫金鱼袋。是年秋。以公事停。公作上晋康侯书。

    戊寅 贞祐六年   公年五十一

    春正月。迁左司谏。馀如故。

    己卯 贞祐七年   公年五十二

    春。公被劾免官。前年十二月日。外方八关贺表有不及进呈者。公欲弹之。琴相国固止之。至是月。晋康侯考其由。即劾相国及公。相国见原而公独免官。四月。出为桂阳都护府副使兵马钤辖。五月。赴桂阳。

    庚辰 贞祐八年   公年五十三

    夏六月。以试礼部郞中起居注知制诰见召。七月。至自桂阳。前年九月。晋康公薨。嗣子相国代秉政权。故有是命。十二月。迁试太仆少卿。仍起居注。作谢表。

    辛巳 贞祐九年   公年五十四

    夏六月。除宝文阁待制知制诰。作让谢表。

    壬午 贞祐十年   公年五十五

    夏六月。太仆少卿即真。

    癸未 贞祐十一年  公年五十六

    冬十二月。除朝散大夫。试将作监。仍待制。

    甲申      公年五十七

    夏六月。将作监即真。冬十二月。为明年司马试座主。作让谢表。十二月。拜朝议大夫。试国子祭酒翰林侍讲学士。仍知制诰。作让谢表。

    乙酉      公年五十八

    春二月。阅司马试。诗赋得李惟信等一十六人。十音诗得安谦一等五十人。明经得康得希等三人。奏御放榜。冬十二月。拜左谏议大夫。馀仍旧。作让谢表。是年。作王轮寺丈六灵验记。又受敕作太仓泥库上梁文。

    丙戌      公年五十九

    冬十二月。祭酒即真。

    丁亥      公年六十

    戊子      公年六十一

    春正月。除中散大夫判卫尉事。馀仍。夏五月。以同知贡举阅春场。得李敦等三十一人。明经得鞠受圭等四人。奏御放榜。

    己丑      公年六十二

    庚寅      公年六十三

    冬十一月二十一日。长流于猬岛。是年八关会侍宴次事有戾于旧例者。是枢密车公所使也。知御史台事王猷怒叱执事者不从。车公误以王猷诃宰相诉之。时公及宋左丞恂夹座。故疑其助扬之。皆流于远岛。是日出宿靑郊驿。十二月。至保安县。留待顺风二十六日。入猬岛。

    辛卯      公年六十四

    春正月十五日。量移桑梓黄骊县。二十二日。行次竹州。寓宿万善寺。公曾于辛酉岁。客游此寺。和板上诸公诗。落句云。好在靑山色。休官欲重寻。今落职重来。是几于诗谶也。复和二首云。秋七月。自黄骊至京师。九月。仍备胡兵。以白衣守保定门。诗集有犹胜炎州岚瘴地。折腰甘向海村民是也。公在散官。凡达旦通和书表文牒。皆委之。

    壬辰      公年六十五

    岁己丑。王师薨。至是年。门人等闻于上。命公作碑铭。夏四月。复旧除。拜正议大夫判秘书省事宝文阁学士庆成府右詹事知制诰。六月。移都。公于此京未构屋。借河阴客舍西廊居之。作诗二首。秋九月。为留守中军知兵马事。

    癸巳      公年六十六

    夏六月。拜银靑光禄大夫枢密院副使左散骑常侍翰林学士承旨。嗣子涵为直翰林院。故以亲嫌改为宝文阁学士。八月。直枢院。作诗四首。寄内省金相国仁镜。 冬十二月。拜金紫光禄大夫知门下省事户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判礼部事。又作让谢表。

    甲午      公年六十七

    夏五月。以春场知贡举阅试。得金谏成等三十一人。明经得李邦秀等二人放榜。冬十二月。拜政堂文学监修国史。受敕作松广社主法真觉国师碑铭。

    乙未      公年六十八

    春正月。拜太子少傅。冬十二月。拜参知政事修文殿大学士判户部事太子大保。

    丙申      公年六十九

    夏五月。以知贡举阅春场。得朴曦等二十九人。明经李克松等三人放榜。冬十二月。上表乞退。上留其表于内。遣内侍金永貂。敦谕令复起。公称病笃。晋阳侯亦以户籍缩岁为辞。勉留之。公不得已至十一月起视事。然惶恐不自安。屡作诗见其意。公殊不以缩岁为幸。以实陈之。乞退固切。然犹不得谢 常有诗云。有面不敢抬。惭愧已不少是也。十二月。拜守大尉。

    丁酉      公年七十

    秋七月。奉敕作东宫妃主谥哀册。公又上表乞退甚恳。冬十二月。以金紫光禄大夫守大保门下侍郞平章事修文殿大学士监修国史判礼部事翰林院事太子大保致仕。是年。又承敕作大藏经刻板君臣祈告文。

    戊戌      公年七十一

    冬十二月。承敕作上蒙古皇帝表状及送晋卿唐古官人书。

    己亥      公年七十二

    承敕作蒙古皇帝上表状。冬十二月。又作同前表状及送晋卿书。

    庚子      公年七十三

    辛丑      公年七十四

    公虽解位家居。于国朝有高文大册及异朝往来书表等事。无所不为。秋七月。寝疾。晋阳公闻之。遣名医等问诊不绝。乃取公平生所著前后文集凡五十三卷。募工雕印。其督役甚急。欲及公之眼见。以慰其情也。然以役巨未能告毕。越九月初二日。忽离常寝。向西而卧。以右胁著于席。至夜翛然而化。上闻讣震悼。命有司庀丧事。又令迩臣作诔书以美终。仍赠谥曰文顺公。十二月初六日庚寅。葬于镇江山东麓。公于平生。不营产业。常以诗酒自娱。虽在蚁床。犹不绝于讽咏。又嗜读楞严。至背经辄诵。及临大期。屏妻息等勿令喧扰。自然抛世。可谓豁达真人君子也欤。噫。涵时出守于洪州。未及见其终也。其平生伤悼。曷可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