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溪先生年谱/卷一 中华文库
东溪先生文集 卷之一 1875年 |
卷二 |
神宗皇帝万历三年〈我宣祖大王八年〉乙亥六月十二日丁未辰时。先生生于丹城县丹溪里第。〈先生之先。安东人也。七代祖监正公。移居三嘉。五代祖司勇公。娶丹城尹判枢公汴之女。始卜居丹溪。〉
四年丙子〈先生二岁〉
五年丁丑〈先生三岁〉
六年戊寅〈先生四岁〉
七年己卯〈先生五岁〉始就学。〈受周兴嗣千字。学字释终篇后。句读无碍。师大惊曰真天才也。因授他书。未终篇文理通畅。〉
八年庚辰〈先生六岁〉
九年辛巳〈先生七岁〉
十年壬午〈先生八岁〉
十一年癸未〈先生九岁〉
十二年甲申〈先生十岁〉通汉书。〈文义肯綮处。自能心解时文忠公柳西厓以观察使到门。与之难疑。叹曰子吾之师也。自后文辞大放。〉○从李松岩〈鲁〉学。〈时李公居县东松岩里。〉
十三年乙酉〈先生十一岁〉
十四年丙戌〈先生十二岁〉
十五年丁亥〈先生十三岁〉
十六年戊子〈先生十四岁〉
十七年己丑〈先生十五岁〉
十八年庚寅〈先生十六岁〉聘夫人晋阳柳氏。〈赠兵曹参判沃之女。〉○十月哭伯兄处士公。〈瀹〉
十九年辛卯〈先生十七岁〉
二十年壬辰〈先生十八岁〉春。禀承旨公移家黄梅山。〈先生当是年。先几倭讧。移家入山。众皆笑之。居数月。日本兵下陆。人始惊服。○时李孝廉斋擎柱侨居黄山。先生与之交游。契谊甚重。〉○夏闻贼锋直上。乃还家。〈时沿边避兵人士多来聚者。先生以米数百斛赈之。沟瘠之人。赖活者众。〉
二十一年癸巳〈先生十九岁〉四月。丁承旨公忧。〈按龙蛇日记。壬辰五月。承旨公倡义。从郭忘忧再祐讨贼。参佐军务。筹画敌忾。○四月自阵中遘疠而还。竟致捐馆。既殡人皆劝避。先生不听。枕块寝苫。糜粥不进。哀毁逾礼。几于灭性。而亦无恙。父老咸曰异哉此人。诚孝所感。〉○五月葬承旨公于县北水清洞西麓。〈母夫人以贼锋且迫。而柴毁过礼忧之。强劝粥饮。先生僶勉俯就。克终襄礼。〉○闻贼锋逾岭。奉母夫人转寓湖西之怀德。〈流离奔避。颠沛困顿。而晨昏哭泣。朝夕馈奠。定省母夫人。未尝少懈。湖人服其诚孝。皆资以养祭具。是以虽在乱中。祭必有鱼果。养必有帛肉。〉
二十二年甲午〈先生二十岁〉四月。过小祥于怀德。○五月宋睡翁〈甲祚〉来问。
二十三年乙未〈先生二十一岁〉四月。过大祥于怀德。○六月服阕。○七月访宋睡翁于其第。
二十四年丙申〈先生二十二岁〉留怀德。〈时岭南贼尚未退。故居怀德数年。〉
二十五年丁酉〈先生二十三岁〉自怀德奉母夫人东还星州。〈星之石田村有小庄。故来寓。与李石潭润雨,李浣亭彦英往来切磋。讲论道义。〉○往玉山谒晦斋李先生庙。○有安危托妇人赋。〈庆尹李公时发尝于黉舍。得见此赋。敛衽叹赏曰此非俗儒寻章摘句者口气。必权某所制也。盖素服先生之名也。〉
二十六年戊戌〈先生二十四岁〉五月长子克重生。
二十七年己亥〈先生二十五岁〉七月重游玉山。
二十八年庚子〈先生二十六岁〉是岁自星州奉母夫人还旧社。〈先生以累年奔避。不遑讲讨为忧。至是屏居一室。日以经史自娱。〉
二十九年辛丑〈先生二十七岁〉赴增广中进士初试。〈不赴省试。○先生尝入试场。考官与先生有素者。价人诱以关节。先生辄正色辞之。其人怃然而退。〉
三十年壬寅〈先生二十八岁〉访卢立斋〈钦〉于三嘉。
三十一年癸卯〈先生二十九岁〉冬拜寒冈郑先生于夙夜斋。〈留侍数日。先生亟称其践履之笃实。经学之博雅。〉○是岁常有羸悴之疾。○有悯忠阁赋。
三十二年甲辰〈先生三十岁〉
三十三年乙巳〈先生三十一岁〉
三十四年丙午〈先生三十二岁〉往德川。谒南冥曺先生庙。迎拜寒冈先生。〈时寒冈先生有德川之行。〉
三十五年丁未〈先生三十三岁〉与吴思湖〈长〉。讲论朱夫子经筵义祧庙议状。
三十六年戊申〈先生三十四岁〉十月哭叔父长鬐公。○十一月第二子克𢽾生。
三十七年〈光海元年〉己酉〈先生三十五岁〉七月修德川院录。
三十八年庚戌〈先生三十六岁〉三月。赴增广中进士初试。○闰三月中会试二等第五。
三十九年辛亥〈先生三十七岁〉
四十年壬子〈先生三十八岁〉拜旅轩张先生于不知岩精舍。〈留侍讲易〉
四十一年癸丑〈先生三十九岁〉秋赴增广。中及第初试。○冬赴会试登第。〈先生雅有重望。柄臣将拟以清选。先生知时事无可为。遂浩然而归。〉○与吴思湖〈长〉论出处大义。
四十二年甲寅〈先生四十岁〉正月。丁母夫人忧。〈攀擗哀毁。几于灭性。〉○五月葬母夫人于水清洞东麓。遂庐于墓侧。〈既虞使从子克亮执奠。庐墓三年。日三上致其哀。虽疾风暴雨。未尝少懈。〉
四十三年乙卯〈先生四十一岁〉撰母夫人墓志。
四十四年丙辰〈先生四十二岁〉三月服阕。○作扇枕诗寄怀。〈诗本逸〉○夏例付成均馆学谕不赴。〈初郑仁弘早负时誉。为衿绅所推。先生尝一见于德川书院。退而语人曰人也烹鱼目睛。祸人家国者。未必非此人。人皆疑其太甚。及其遥执朝权。主张凶论。自擅威福。力斁彝伦。于是一时士友。相与诵言叹曰吕献可之先见。人所不及。〉东溪精舍成。〈溪在县北三十里。即故里之东也。峯峦耸秀。洞壑爽垲。溪水缭其下。绀寒清澈。先生尝濯缨而乐之。癸丑以后。知时事不可为。无意于世。就溪上燔椔结茅。莳花种竹。自号东溪病隐。杜门静居。读书翫养。有若将终焉之志。寓吟一绝。题壁上曰东溪逸老鬓如霜。放浪形骸入醉乡。莫向傍人说平素。此翁年少亦颠狂。〉
四十五年丁巳〈先生四十三岁〉
四十六年戊午〈先生四十四岁〉秋与金鹤湖〈奉祖〉会于县斋。〈时金公以地主解归。〉
四十七年己未〈先生四十五岁〉十月会李竹阁〈光友〉葬。〈有挽诗〉○撰郑参判〈思恕〉墓志。○造山阴祭吴思湖墓。〈有祭文及挽诗。〉○庶子克允生。
光宗皇帝泰昌元年庚申〈先生四十六岁〉正月。闻寒冈先生讣。为位而哭。〈挽见文集〉
熹宗皇帝天启元年辛酉〈先生四十七岁〉
二年壬戌〈先生四十八岁〉
三年〈我仁祖大王元年〉癸亥〈先生四十九岁〉正月。往参寒冈先生忌祀。拜旅轩先生于东洛。○二月与李芦坡〈屹〉游枕流亭。〈朴凌虚敏之亭〉○三月仁庙反正。六月首除承政院注书。〈时延平君李贵。举昏朝㓗身不仕之人。别置清选。如金坽,全湜,李埈等十馀人。而先生居首焉。又以立节知名之士。书于一册。名以学行。不次擢用。赵䌹,金堉,洪茂绩,赵恭立,洪百顺,姜鹤年,尹善道,金孝诚,赵溭,李有谦,沈惕,李有让,韩梦参。先生亦与焉。〉○七月赴召。行到高灵。呈病还。○九月复除承政院注书赴召。○十二月迁艺文馆检阅兼春秋馆记事官。
四年甲子〈先生五十岁〉二月有适变。以翰林扈从公州。贼平陪大驾还都。〈有翰苑日记〉○三月录原从勋陞成均馆典籍。论启振武录功事。〈时录振武功。而加资滥典。先生论启略曰国事不幸。事变叠出。金玉盈廷。识者寒心。虽无祖宗朝旧例。亦当思所以变通之。况有成宪可以为监者乎。大臣之献议。有曰官资太滥。国计甚屈。宜从节省。不宜张大。有曰参酌时宜。有所裁处云。则大臣之意亦可见矣。请旧功臣及嫡长加资。幷命改正。依祖宗朝故事别施恩赐〉拜旅轩先生于京邸。○拜梧里李相公〈元翼〉于其第。〈国朝贡案。法久弊生。责应日滋。民不堪命。先生乱平后。即访李公。言及此事疵弊。陈其损益之道。李公曰公之言。即老夫之意也。数日后李公入启榻前。自上有留待贡案详定之教。李公每对先生。以不即举行为恨。〉受由还家。○六月除司宪府监察不赴。旋除兵曹佐郞赴召。○七月著心官赋。〈见文集〉○八月拜兵曹正郞。○十月拜司谏院正言。启请还收赵挺职牒。〈见文集〉○二十五日。陈启论私庙亲祭事。〈时上亲祭私庙。而豫为出斋。先生论启略曰昨日私庙亲祭。豫为出宫斋宿。与宗庙祭享之节。少无降杀。已极未安。而今日时刻已晩。百僚就列。而迟留私室。尚未下豫备之命。非所以严举动而防私昵之道也。答曰尔言是矣。少无降杀之语则过矣。〉○二十六日论启启运宫出入阙内时。承宣陪行事。〈时礼曹启目内。启运宫出入阙内时。以承旨一员陪行事定夺。先生论启略曰此是无前变礼。虽有上命。该曹不可率尔擅便。当与大臣议处。而今者独以己见。先自停当。殊无慎重之意。请该曹堂上郞厅幷推考。答曰该曹小无所失。勿烦。〉○二十七日。启请还收金公谅加资。〈公谅仁嫔金氏之兄也。往在穆陵末年。得罪时议。故尝有降资而还收矣。至是自上有还授之命。喉司不敢承受。上特下严旨。先生论启略曰公谅往在先朝末年。泛滥横恣之罪。罔有其极。而廷臣之麤鄙嗜利者。又从而附丽之。以致物议喧腾。朝野以目。稍以廉隅自好者。耻言其姓名。而降资还授之命。遽下于意虑之外。政院之不敢承受。固出于爱君之诚。而殿下非但不恢虚受之量。反下至严之教。臣等实不料殿下之有是失也。今日在廷诸臣。谁不欲执艺以谏。而出纳惟允则责在喉舌。随事匡弼。政得其职。而一言不称。严旨遽行。使之结舌而不敢言。则将何所措手足哉。臣等伏想殿下私情所激。不觉其忿懥之发。而深宫乙夜细入睿量。则必已悔悟而有所裁处矣。传曰予自幼少时受养于仁嫔。昨日亲祭于私庙。不胜渭阳之感矣。今其同气。只有金公谅一人。曾亦有降资之事。故不忍至情言之。其令该曹还收已降之资。〉翌日再启请递职。〈是日传旨又伸金公谅加资之命。故先生上启。略曰人主之一举一措。不可不慎。宁有今日以为不可行。而明日以为可行。今日已从台谏之请。而明日又复废格之理。金公谅往时罪恶。有不可论。而政令之无恒。待下之不诚。其弊有不可胜言。此无非臣庸劣无状。不能有无之致。请命递斥臣职。答曰勿辞。〉○十二月递授成均馆典籍兼知制教。移拜兵曹正郞。
五年乙丑〈先生五十一岁〉正月。拜弘文馆副修撰知制教兼经筵侍讲官。上箚请罢讥察仁城君珙。〈时仁城出于逆招。而廷议不一。自上命讥察其迹。先生上箚略曰珙之希冀之念。臣等不敢以为必有。而亦不敢保其必无也。人之用心。举一则可反三隅。以子而废母。天下之极恶。而珙既以怵祸。未免穪首。则其不能安分而守死。国人之所共知也。设令初无是心。实未与知。而今日出于逆招。明日又出于逆招。负莫大之名。处必疑之地。则以前日怵祸之心。能保其后日之不与知乎。不幸羝羊之触。计乃无聊。羸豕之孚。至于踯躅。而不止于假以为名。则殿下仁爱之心。亦将何以处之哉。抑臣等之私忧过虑。又有大于此者。枳句之来巢。空穴之来风。理势之必然也。人心动则有疑。疑则有惧。惧则必危。积疑之极。至于危惧。则祸乱之作。可立俟也。目今国事艰虞。人心未靖。君臣上下。如处飞幕。而指以为的者珙也。始则勋臣疑之。今则国人尽疑之矣。群疑塞胸。危甚累卵。而所恃以为安者。讥察而已。逆适之变。弘耉之变。盖尝用之而得力矣。然而国家之有讥察。非国家之福也。上自三代圣王。下至汉唐庸君。治乱得失。不一其迹。而未闻以讥察为国者。周厉之监谤。武后之告密。虽不敢取以为今日之戒。而国体之损伤。人心之疑畏。其弊有不可胜言者。臣等身逢圣明之际。拭目尧舜之盛。而国家之大计。乃出于此。臣等实为殿下羞之。今不出珙于外。则讥察不可止。讥察不止则国家不可保。臣等之血诚吁呼而不能自止者。区区之念。不在于保珙而已。伏愿殿下快从公论。以安宗社云云。〉○移拜司宪府持平。上避嫌疏。〈以拘于署经。不得仕进避嫌。○疏见文集〉○二月递授司宪府监察。○陞弘文馆副校理。知制教兼经筵侍读官春秋馆记注官。○撰赠参判柳公〈沃〉墓志。○三月拜司谏院献纳。论启朴炡请递南以恭事。〈时炡以论斥南以恭事被责。先生论启略曰一朴炡也而前攻赵希逸则殿下褒奖如不及。后攻南以恭则云云。臣等不复远引前代。姑以殿下近日之待朴炡者。为殿下言之。赵希逸见陷于虎口。絷累累年。才得放归。而居乡即其居忧之日也。虽欲不善。何暇为之。朴炡以暗昧行言。不待长官。径先弹劾。亦涉狙击。而殿下奖擢如不及。至于以恭则曩时所坐不甚轻。而立帜邪论之罪。又非居乡不善之比。其他行己少无可观。而朴炡既通于长官。又与同僚共之。则其视攻赵之举。亦太详缓。而殿下疾恶之又如此。此一朴炡也。而前则宠擢之。后则疾恶之。臣等于此便知殿下先以党恶二字着在圣心。而忿懥之发。不能处之以无心。于赵则以炡为公。于南则以炡为私。殊不知殿下此心已陷于私窝。而不得为大公至正之发矣。臣等窃恐人人有以窥殿下之浅深。而圣德之疵累。有可忧者也。臣等虽无状。待罪言地。主张公道。何敢区区为一朴炡游说。以负殿下哉。〉○四月参别试考官。〈时诸考官徘徊厅上。纷纭顾眄。先生正色曰检察之任。自有所主。不必离坐。以乖体面。自是各就席。不敢循情。场屋肃然。〉○五月除成均馆典籍。呈辞还乡。○七月作入德赋。〈见文集〉○八月为号牌都监郞厅赴召。○九月参会盟录靖社原从功臣三等。○十月辞还。○十一月造山阴。哭朴龙湖。〈文楧。有祭文见文集。〉○往西溪。谒德溪吴先生庙。
六年丙寅〈先生五十二岁〉正月。付忠武卫司果。〈时有启运宫之丧。故先生赴京。〉○四月拜旅轩先生于京邸。○五月论启运宫葬时。返魂阙内。〈与李石潭润雨联箚。而箚本逸。〉○七月以长子病呈还。○八月游头流山。〈与李公得圻,士吉,后俊,宗人勋,勚俱焉。有诗见文集。〉○十二月差庆尚左道号牌御史赴召。旋拜弘文馆修撰。○治送柳奉事〈爟〉丧。〈柳同闬人。时殁于京邸。〉
七年丁卯〈先生五十三岁〉二月。金人来侵。扈从江都。〈大驾之方幸江都也。以领府事李元翼兼四道体察使。火急发送。势甚苍黄。而先生以修撰承制教书之命。立呼驾前。如诵宿构。而文辞激发。旨意恳到。盖文章先生之馀事。而其敏速赡给如此。〉○差庆尚右道督运御史。○与李观察〈敬舆〉会于星州。○六月俟事还朝。拜司宪府掌令递归。○八月拜弘文馆副修撰。○九月赴召。道拜司宪府执义。论天安前郡守尹命之奸赃。〈尹即烜爀贵族。而先生正色举弹。不小假借。由是权贵多敬惮。〉○论高原郡守金光煜托疾图递。因陈疏避嫌。〈疏见文集〉○庶子克绅生。
毅宗皇帝崇祯元年戊辰〈先生五十四岁〉正月。参鞫柳孝立逆狱。录宁社原从功臣一等赐马。○二月拜司谏院司谏。论宗室海平君佶罪。请拿鞫。〈时海平御人于街市而夺其妻。满朝莫敢纠劾。先生草启请鞫。略曰宗室海平君佶。白昼大都之中。杀人而夺其妻。其乱扑殒绝之惨。逼迫宣淫之状。道路过者不忍正视。此实百年来所未有之大变。天子之父执之而已。何有于宗戚近属。请海平君佶拿鞫定罪。○按此一条。司谏时事。而不知年月。故姑付于此。〉○论启乐安郡守林庆业苞苴事。〈先生以公事往左相金瑬家。庆业馈四十八种。金有惭色。至于发明。先生曰大监如有清望。彼武夫何敢乃尔。即草启论庆业。辞连左相。左相至呈辞待罪。上震怒以待大臣不饶。至于削黜。大臣陈箚。台官陈启请还收成命。命补外。自是人心肃然。苞苴不行。当时朝著。号为清明云。○启本逸〉五月补外兴阳县监。〈及辞朝。一时名流如金堉,李敬舆,金光炫,朴轸,赵希进诸公皆以诗慰其行。称之以秋天一鹗。〉六月赴任。〈李石潭润雨以潭阳守。邀慰淳昌曰兄之此行。无愧古人云。○县滨海。土俗颇陋。先生下车。创定邑规四条。行养老宴。八十以上咸给衣资。因聚生徒。亲自教导。数月之内。一邑丕变。兴阳之有文学。盖始于此。〉○九月以司谏院司谏征还。〈初上虽以待大臣不饶。命补外。而嘉其忠直。故到官才四月而征。○先生之还也。不以一毫自随。匹马萧然。路见衙僮担中。有一领獐皮。乃乡射堂所赆也。责令谢还。入𬮱。左相金瑬最先迎慰。礼意甚至。其敬服如此。○先生之在邑也。公廉矜恕。一境爱戴。至是老幼男妇。皆攀辕涕泣。因立石颂德曰一片短碣。万古清风。〉○十月拜司仆寺正。
二年己巳〈先生五十五岁〉正月。为平安道推考敬差官。○四月拜司宪府执义。论斥承旨李靖。〈启本逸〉○七月拜掌乐院正。还乡。○著身疾喩朝政赋。
三年庚午〈先生五十六岁〉正月。拜世子侍讲院辅德还朝。○宣赐击蒙要诀。○二月与郑愚伏〈经世〉参会试考官。○三月为体府从事兼迁穆陵都监。○四月上疏论讨刘兴治事。〈时兴治杀副摠陈继盛。自领岛众。我朝议遣李曙郑忠信为征讨之举。先生以天朝控御之地。不可擅兴师拦入。上疏请与王承鸾同事。朝廷是其言。议遂寝。○疏逸〉○七月上疏陈民弊时变。〈言甚剀切。有敬天修省等语。○疏本逸〉○屡呈递都监还。○长子克重中进士。
四年辛未〈先生五十七岁〉夏有忧旱诗。〈见文集〉○七月以宗簿寺正有征命。〈路访赵龙洲䌹〉○八月拜弘文馆校理。○九月拜世子侍讲院辅德。○闻从子参奉克亮讣。○十月拜司宪府执义。论知事李贵昼讲失对。〈先生尝入侍昼讲。李延平贵引朱子引君为党语有失对。先生承顾问。略陈朱子立言之本旨。至是延平上箚。至举先生名。咎以失对。故先生上箚略曰吾朱子继往开来。集成圣道。横说竖说。泛应曲当。皆可为万世法。而殿下遽疑其不能无病。系着坚固。不肯决舍。不幸而近于侮其言。其为圣学之疵累。为如何哉。噫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习。则党之一字。固可以亡人之国。而朱子所遇之时。则与今日之事自别焉。当绍煕新服。阴邪朋结。盘据左腹。形势日炽。一时端人正士。不肯受其笼络者。举皆目之而朋党。一网打尽之计。机牙垂发。而宰相留正不能辨别贤邪。扶植士类。而顾乃依违其间。专事调停。言路章疏稍侵奸党者。或黜之远外。或处以闲地。助其气势。酝酿巨祸。而方且晏然泯虑。欲以无党自处。则以朱子救世之心。其可不为之尽气而力争耶。前后往复书疏累数千言。谆复启发。叩竭无馀。而务为调柔。规避党目。政为留相受病重处。不得不勤攻其阙而有是言也。圣贤立言之旨。各有所指而发。孔子之死欲速朽。孟子之仇雠何服。若不深究微意。而断取一句语。以辞害义。则其不能无疑者鲜矣。殿下试取朱子与留书四通。宴闲之暇。反复温绎。则朱子立言之本意。庶几昭晣于乙览之下。而无复可疑矣。〉○拜弘文馆校理。○闻长姊姜孺人讣。○闰十一月宣赐四书纲目。〈是月以葬姊事呈还。〉○十二月以司谏院司谏赴召。
五年壬申〈先生五十八岁〉正月初四日上避嫌疏〈以赴召过限避嫌〉○陈启请推吏曹判书李贵。〈时李延平以铨长。举劾台官安时贤。先生论启请推考。略曰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政柄言责。不宜越俎相侵。而吏曹判书李贵偃然陈启。举劾台官。李贵之口不择言。轻肆詈骂。乃其病痛。其在闲地。固当任之。而今为冢宰。大小注拟。皆出其手。则自我除拜。自我弹驳。职是冢宰。而兼行台阁之事。则该曹权柄。无亦太重乎。〉复陈疏对举李贵箚子。因避嫌。〈时延平上箚攻先生以欺罔君上。扶护时贤为语。故先生陈疏自明。仍请递职。略曰臣与安时贤年辈藐然。素昧平生。朝廷一揖之外。未尝一过其门。臣不知此言奚为而至哉。今之士夫间。世禄子弟落在科臼。不能自脱。则稍存私意。迹涉营护则果有之矣。臣本孤立。何党之可护。至于欺君二字。臣子之所不忍闻。而圣明在上。臣有所恃。臣之无此罪目。李贵非不知之。而忿懥之发。自不觉其言之过当耳。箚中又有徒以攻臣为奇货之语。以臣之愚。窃恐此言全没思量也。日者李贵之轻肆詈骂何限。受人践踏亦何限。臣之前后忝窃。非止一再。何不以此时居此奇货。而乃于身居铨地。眷注方隆之日。为此龃龉之计哉。此则愚者之所不为也。臣之所论皆是设辞。重臣之攻臣不遗馀力。臣于昨夕。得见元箚。不可一刻仍冒。〉○拜司宪府执义。○三月陈启请改正元宗大王谥号字数。〈时将追崇元庙。而谥号字数该曹请用四字例。自上必欲仿成庙故事。先生与掌令金声发,持平闵光勋,许棨联署以启曰。古者虽有谥法。而文武成康只一字而已。降及后世。比古稍加。而未有如我朝近代繁文也。惟我四祖。肇基王迹。功德巍荡。而太祖只上四字之号。其法古从简之意。可谓盛矣。岂以谥号之加损而有所轻重也。今殿下所当遵行者。我圣朝家法也。成庙朝何必仿而行之。请追崇谥号。依太祖朝例。只上四字。答曰减削已定之号。实非人子之所可忍为。尔等若以为滥则勿言于寡昧。与主张指挥之人。任意削去可也。○时政院请还收启辞。传曰此非不允而已之事。尔等慎勿防塞。传曰此减谥号之言。出于何人也。问于闵光勋以启。〉再启陈前说。因乞递。〈时传旨既严。都宪及联署诸台。或递或避。不敢复言。先生独凝然不怵。草启以陈曰。臣以谥号字数增损。该曹启辞参酌得宜。而自上必用成庙故事。似非得中之典。故昨与同僚论启。盖古者谥法。所以据实而易名。子不得以私其父。臣不得以私其君。名之以幽厉。而不孝之讥。不及于宣平。其义之严。有如是矣。受命临御之君。发政施仁。德盛业茂四字懿称。不足以形容其美。则继体诚孝之发。或可以有加无损矣。至于追崇之礼。则不幸而未及临御矣。未及发政矣。德盛业茂。无迹可寻。而育德毓庆。为可称谓。则四字美名。足以尽之。不得于言而强为架虚。毋亦有欠于诚实之道乎。我圣祖康献大王追谥肇基之世。而徽称只用四字。大圣人所作为。实出寻常万万。区区犬马之诚。实附于责难之恭。而殿下乃以人子所不忍为为教。臣诚惶惧无地自容。臣既论事率尔。致勤严教。不可一日仍冒。请命罢斥。答曰尔等未议之前则含默不言。既定之后。欲为减削。其意难测也。既谓之架虚。则其侮辱可知也。勿辞。退待物论焉。〉夏四月撤拿鞫令。削职配海南郡。〈时上震怒。鞫问之教。愈往愈严。左相李廷龟右相金尚容联箚伸救。略曰臣等伏睹昨日权涛鞫问。朴东善削夺之教。臣等聚首惊惶。不知所以。大礼已定。凡干节目。该曹与都监讲定禀处。固非一二人所可轻议。朝廷亦岂以一二人之言。遽为加减乎。权涛徒见故事。乃欲裁损谥字。诚为轻率矣。然其本情则不过职在言责。有怀必达而已。岂有一毫侮辱之心哉。国家待台谏。自有体面。常使增益其气。导之尽言。无所忌讳。言虽不中。不用可也。今者圣上遽以无君不道为罪目。人臣负此罪目。将何以容息于覆载之间乎。至于拿推鞫问之教。尤是近古所未有之事。凡罪之鞫问者。以有隐情也。今权涛之言。只是敢陈无隐而已。有何他情可以鞫问者乎。且朴东善以长官同参之罪。至命削夺。不亦太重乎。䨓霆无竟日之怒。伏想圣心必发悔端矣。言路杜塞。士气摧沮瞻聆所及。景象愁惨。此岂圣朝之美事乎。伏愿圣明平心宽恕。亟收成命。臣等待罪鼎司。不敢不达云云。上霁威。只加削黜。定配海南。一时名宰巨卿如李白江敬舆,李泽堂植,李白轩景奭,赵竹阴希逸。皆出饯江上。以诗歌其事。盖时有三学士鸣凤之称。而以先生为首云。○按李月沙抵先生书曰辞拙诚薄。未能上格天心。使左右终不免此行。为世道一叹云云。〉○七月闻仁穆王后昇遐。〈按先生谪中日录曰。初六日未时。奉大行大妃讳音。举哀于堂。十年幽闭。祸惨夷宗。得见天日才十年。圣寿又不永。累臣久在从班。亟霑恩赐。西望长恸而已。〉○尹孤山〈善道〉来访。送子仁美学焉。○八月林石川庙成。〈石川名亿龄。院庙旧在海南中。经灰燹而子孙零替。不能重建。先生为之怆然。言及地主。规画设施。八月乃成。招本孙宗峻等。与士林奉安位版祀之。○柳眉岩希春旧宅亦在海南。先生于两贤遗墟。赋诗怀古。以寓旷世之感。仍聚学子。勉以讲业。抠衣负笈者騈阗而至。海南人士。因此成名者多。〉○十月下玄宫日。行望哭礼。○撰伯兄处士公墓碣。
六年癸酉〈先生五十九岁〉五月。闻从父兄默翁公〈潗〉讣。〈默翁守宁海。未递而卒。〉○秋有明政殿震变。审理蒙赦。〈时䨓变大作。殿楹有震痕。自上震惊。遂下求言之旨。浦渚赵公翼以摈逐直言之臣为对。先生蒙宥。及归湖岭人士。多会蟾津邀慰。〉○八月还家。著天心无改移赋。〈见文集〉○九月文祭从子参奉克亮。○十月文祭李参奉〈瑴〉。○十二月以祧庙质疑事。遣侄孙斗庆往拜旅轩先生。
七年甲戌〈先生六十岁〉起家塾。与诸生定月朔讲会规。〈塾凡三间。而有室有堂。先生以成就后学为己任。聚洞中诸生。授诗书。又选乡秀才分三科。上月二卷。中一卷。下半卷。每月一会讲。背诵所读书。因为之论难疑义。考其勤慢。第其赏罚。讲毕肄之以揖让进退之节。勖之以孝悌睦姻之行。循循善诱。各充其量。其规矩条目。大抵仿伊川月课之法。〉○会朴无悯堂〈𬘡〉于孤山亭。○闰八月。闻李石潭讣。〈有挽诗〉○致书金东溟〈世濂〉请承旨公墓碣行状。○撰赵大笑轩〈宗道〉尚德祠奉安文。
八年乙亥〈先生六十一岁〉十二月。闻仁烈王后昇遐。行望哭礼。
九年丙子〈先生六十二岁〉三月。赴京下玄宫日。行望哭礼于郊外。〈因山后即还乡〉○八月哭长子克重。○十二月闻清兵猝至汉都。大驾入南汉。作赴难之行。〈行至闻庆。岭路已塞。仍住观察使沈演阵。与全参判湜参佐军务。筹画应变。及双岭军败。力劝沈公收合散卒。以为勤王之计。闻有城下之盟遂止。〉
十年丁丑〈先生六十三岁〉二月。闻大驾出城。奔问于朝。〈岭路才通。先生即日发行。星夜驱驰。以赴于朝。〉○叙拜弘文馆应教。知制教兼经筵侍讲官春秋馆编修官。〈先生以壬申议谥事被削黜。至是始叙复。〉○以都畿流民赈恤事。奉命南下。〈赈厅启目。有特选各司中有德望实心奉公人。分遣三南广募。使弊不及民之奏。故先生膺是命。〉二十八日。逾岭留尚州。分差列邑募粟有司。〈该厅启目及御史开谕节目。分路送诣各官。〉三月留山阴。〈时募粟未及就緖。而畿辅新经兵燹。民无播种。先生取沿海列官元会租及各㨾糓先以漕运。为畿农种子。又请蠲出民府冬春支用之需。以为赈恤之资。而待募粟就緖。转次塡补。盖畿辅为国家根本。故先生于是役。竭节尽诚。左支右吾。而其所施措。若合符契。〉四月留咸阳。〈先生自承命而南。出入闾巷。招集士民。言及国计板荡。生民饿莩。辄挥涕晓谕。辞气慷慨。稍有馀储者。莫不感悦应募。遂陆续转输。以供该厅〉设赈岭南流民。〈时落南士民。扶絜啼号。而该厅事目。遗此一款。先生以为既奉赈恤之命。则流离之民。何间京外。遂行文各邑。录呈姓名。而亲加点考。别设赈馈。以事近擅便。条陈驰启。自上下旨曰本道流民赈救。实出古人矫制发仓之遗意。有何嫌乎。由是被抢流民之转徙两湖者。一时坌集。其所赖活。以累万计。每巡到各邑。老病羸弱。遮道相庆曰吾侪小人。面无莱色。莫非我公之赐也。先生皆慰谕而遣之。〉五月留陜川。〈先生巡到。辄询弊瘼。列邑文状。毛集鳞沓。取其道内巨弊可以变通者三件条列。其一曰民结征布。其二曰田制不均。其三曰贡案滥征也。皆为之条画。具由驰启。朝议难之。事竟不报。〉六月留闻庆。〈以馀糓一半。留置各邑。以为救荒之资。道内之有赈糓。盖始于此。〉竣事复命。除世子侍讲院辅德。上陈情疏。〈疏本逸〉○八月拜司宪府执义。旋拜议政府舍人。○九月除司仆寺正。移拜司宪府执义。○十月迁议政府舍人。○初九日。旅轩先生讣至。为位而哭。〈讣至遂位于郊外。与都中士夫会哭。修吊客录。送于玉山护丧所。〉○冬呈还。葬子克重于昆阳古洞浦。〈时朝家多虞。先生奔走职事。故久在浅土。至是始完窆。〉
十一年戊寅〈先生六十四岁〉七月。拜司谏院司谏还朝。○递拜宗簿寺正。○撰李军威〈宗文〉墓碣。○九月兼庄烈王后嘉礼都监。上疏辞加资。〈以实仕日浅辞。○疏见文集〉迁司宪府执义疏辞。○十月答兪杞平〈伯曾〉书。〈略曰前年下城之变。宁欲溘然。会稽之羞辱。无时可洗。今日在廷之人。谁不深悲隐痛。䩄颜于天地乎。惟以君臣分义。有死无贰。僶勉从君而不忍去者何限。今乃以去者为高致。则谁肯忍饥吃苦扈从于危乱之时哉。国空之叹。良可寒心。〉○上疏论天变民弊。因乞递。〈略曰今日之事。不止于痛哭而流涕。丧乱甫定。饥馑斯酷。三南郡邑。赤地者几半。流离之惨。有甚于安上所见。而君臣上下。方且恬然越视。未闻有救焚拯溺之政。仁爱之天。安得不动威而警告之乎。阴虹浊气。敢抗于太阳之精。竟夕氛雾。乃发于闭塞之节。冬䨓夜殷。阴曀经旬。若以洪范传所载言之。此非小变。而如臣淟劣。待罪言地。曾无一言裨补。徒费吁勤。如李景奭所言。诚臣等之药石也。不可䩄然在职云云。〉○十二月升通政阶。○书与第二子克𢽾。〈略曰助兵之请。已为从顺。恬然不以为怪。不得出一策沮挠。柰何柰何。调粮运馈。以攻父母。所不忍言。欲以近日决意还家耳。〉○呈辞还乡。有寄金东溟诗。〈存亡遗泽在东藩。忍把干戈答圣恩。白首重来羞满面。不如归去闭柴门。○先生盖自丁丑以后。无意仕宦。而以其当尽所事之义。僶勉从仕矣。及有助兵运馈之举。遂决意还乡。而凡有除拜。皆朝递暮归。或未尝淹焉。〉感朱子诗。著要见复中原赋。〈见文集〉
十二年己卯〈先生六十五岁〉正月。拜通政大夫承政院同副承旨。疏辞。○荐卢亨弼。〈时自上有举遗逸之教。〉○拜右副承旨。迁左副承旨。升右承旨。○三月迁左承旨。呈病还乡。著养心寡欲箴。〈见文集〉○撰朴龙湖〈文楧〉墓碣。○十一月。拜户曹参议还朝。○十二月。受由还乡。
十三年庚辰〈先生六十六岁〉正月。到家封辞疏。递付龙骧卫副护军。○致书李观察使。〈命雄〉论筑岳坚山城。〈城在三嘉。形势绝险。而岁久夷圮。故先生劝方伯修筑。以为东南保障之地。○黄石在安阴。而壬辰之后。颓废几尽。先生亦劝方伯增筑之。〉○三月。闻世子东还。力疾赴朝。〈与岭南散官。会于明礼洞。〉○四月拜兵曹参知。○俄拜承政院左承旨。呈还。○六月拜户曹参议。俄迁承政院左承旨。不赴。○七月除吏曹参议。寻除弘文馆副提学。知制教兼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不赴。○十月。拜司谏院大司谏。〈征命累至。故遂僶勉赴召。〉○掌令李时万上疏构诬。遂解归。〈先生尝为岭南督运使时。李观察使敬舆邀会星州。论殿最州牧。李时万使小吏附壁窃听。误闻方伯语。以先生为害己。衔之。至是以台官嗾其同僚成台耉。上疏构捏。疏中所言。皆情外事。子弟欲伸之。先生曰吾无所慊。人言何害。责止之。○按李泽堂抵先生书曰骇机猝发。世道之难行如此。自京来者。往往诵台谏弹文。尤可骇人听。国事危急朝著之不如草野久矣。其所以逐兄者。未必不为兄谋福地也。〉
十四年辛巳〈先生六十七岁。○自是屏居邱园。惟以修养性情为事。尝以诗示从弟霜岩道甫曰。我病君莫忧。君病我不戚。七旬能几何。久为浮世客。世难败人意。大晩税羁束。归来卧一室。时把邻翁酌。十年为此乐。于世无不足。惟当顺元和。且莫亲药物。李云窗时馩尝见先生此诗。以为有乐天知命之意。〉正月调病萧寺。〈先生素患臂痛。至是经岁不差。〉春与学者约会龙岩精舍。讲论太极,西铭,近思等书。○秋遣子克𢽾于安阴。文祭朴参判。〈明榑〉○就宜春之鼎岩下流。占精舍基址。〈层壁苍翠。澄江皓洁。先生欲就数间精舍。为晩年栖息之所。而疾病未果。尝赋诗寄怀。○诗见文集。〉
十五年壬午〈先生六十八岁〉春。造西溪校正德溪吴先生文集。○十月哭从弟霜岩。
十六年癸未〈先生六十九岁〉家训成。〈先生之处家也。率以规矩。处以严恪。宗族有过则必谆谆教诲。使之自格。未尝以疾言遽色加之。教子弟必先孝弟忠信修己治人之方。至是著家训以示子孙。大率皆敦宗睦族百世勿替之意也。书成藏于家。○尝戒子曰毋饮酒。毋从禽。毋与闲人往来。一味勤读。毋令老父忧在负羽。〉会姜寒沙〈大遂〉于武陵洞。
十七年甲申〈先生七十岁〉秋寝疾。○八月二十七日辛巳亥时。考终于东溪精舍。〈凶耗所及。朝野莫不嗟叹。〉○十二月二十九日。葬于水清洞东麓负辛之原。〈即祖考别坐公墓左也。○湖岭缙绅及校院儒生来会者。数百馀人。〉
十八年乙酉特赠资宪大夫吏曹判书。兼知经筵义禁府春秋馆成均馆事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世子左宾客。
〈显宗十三年〉壬子。奉位版腏享于道川书院。
〈正宗十一年〉戊申。上疏蒙允建书院于浣溪之东。〈浣溪即东溪精舍旧址也。先生当昏朝。十年闭户。讲道于此。故士林因就其地营建焉。〉
〈正宗十二年〉己酉八月丁卯。移安位版于浣溪书院。行释菜礼。
〈纯祖二十五年〉甲申十月。赐谥曰忠康。〈危身奉上曰忠。渊源流通曰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