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岩集_(李载亨)/卷五 中华文库
杂著
性命图说幷图
〈先生本图。一行三层。今因字细难排。先设空郭。以见其体。后分三图。以著其详。合而观之。可尽图意。〉
某窃以为中庸一篇之大义。固具于其首之一章。而性命二字又是一章之头脑也。然而性命之理。玄深微奥。有非初学之士。所可卒究而易明者也。余自受读是书之后。未尝不三复加意于此。而顾昧道懵学。本无所得。故虽于时日之顷。或见其仿佛。而旋复茫然无所准明也。于是推衍本章之义。而参以古训。作为一图。盖欲备忘。而以为他日就正之资也。后见退溪先生所订郑秋峦天命图。则不觉开蒙发滞。而自视此图。益见其乖谬。即欲坏稿。以灭其妄作之迹。而犹幸其大义之颇或相近。且以此观彼。精麤自见。而庶令瞽者。易得以辨色。故姑置几间以备参看。客有见而难之者曰。自古图书之作。或原于象数之奇偶。或本于经传之旨义。皆有所据。而非出于一时之刱意也。今子之图。亦有所据之可言欤。曰虽不敢僭拟。而亦不为全无所据。盖本乎中庸之首章。而参以太极图及诸家之说也。客不悦曰。中庸言命而不言五行。此独有之。中庸言性而不言五常。此独有之。而命圈之四德。性圈之气质。皆章内所未见。而独见于此。何谓其本乎中庸耶。引经所不同。而强为之说。得无获罪于圣门欤。曰客诚谓命与五行。有二道耶。性与五常。为二物耶。天之四德。人之气质。亦可谓在性命之外耶。五行者。是命之具也。五常者。是性之纲也。命非五行固不行。性非五常为虗位。而四德乃所命之理也。气质乃寓性之器也。犹木之干枝。水之源流。而干之与枝。源之与流。本一贯而非二致也。顾子思之于中庸。欲其辞达而止。故只举性命二字。而四者包在其中也。曰此亦本子思之旨也。何不法子思止于辞达之意。而乃反架屋叠床。以至支离烦碎之域也。玆非夸多而立异耶。曰义有所重。故言有详略。盖中庸传道之书。而所重在道字上也。故推明其道之所从来。而以及于性命。则其辞已达。而道无不明矣。是则性命之图。而所重在性命上也。欲推明其性命之理。而不及乎此四者则为不备也。故必推广而并举之。莫非求达于辞而已。安敢有夸多而立异耶。曰人物之生。虽云同出于天。而人贵物贱。性各不同。固不可论以一列也。中庸之不言物。实非遗忘。今乃与人对举而并列之。无所差别。不亦与中庸相左之甚耶。曰性者天所均赋。而实万物之一源。非人所独得。而其有贵贱之殊者。以其得气之不齐也。中庸既言天命之性。则虽不明言物而物亦在其中。故章句必兼人物而言曰。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又曰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此固然之理。而子思之本意也。但中庸虽言天命。而实自人性而推。则所主而言者惟在乎人。而物乃人之旁孽也。孽固当统于宗。故言人而包物。所以明贵贵而贱贱也。是图虽亦以人为主。而既置天圈。由天而推则人物之于天。均是子也。子无贵贱之殊。故举人而并及于物。所以论父母之子。而不以贵贱别也。然图之于人物。自有详略。果可谓无所差别耶。曰人之圈正而通。禽兽之圈横而稍开一路。草木则逆且塞。而三者之形。又各不同。是亦有所祖述者耶。曰子朱子有言曰得其正且通者为人。得其偏且塞者为物。又曰人头圆象天足方象地。平正端直。以其受天地之正气。所以识道理有知识。物受天地之偏气。所以禽兽横生。草木头生向下。尾反向上。物之间有知者。不过只通一路。观此二条。足以证验。而其形之不同。亦各摸其状也。曰禽兽之位位于右。草木之位位于左。是亦有意义于其间耶。曰禽兽比之草木。犹为阳明之属。而是图以右为阳。故位乎右。草木比之禽兽。尤为阴塞之属。而是图以左为阴。故位乎左。此皆汇分而类从也。曰左阳右阴。乃河图洛书及太极诸图之位。而实万世不易之定法。今图一切反是。而创为右阳左阴之位。其妄意舛错。一至于此耶。曰此非阴阳之易位。第因向背之变而有此不同。盖河洛诸图。皆以下为北。以上为南。而以此分东西阴阳之位。则图之左固为东为阳。图之右固为西为阴。而是图则上为北而下为南。故彼图之左。即此图之右。而为西为阴。彼图之右。即此图之左。而为东为阳。此其所以不同者也。曰是图之以上为北以下为南者。独何意耶。河洛诸图下北上南之位。固不足从欤。曰不然。河洛诸图。率皆以阴阳消长为主。而以阳为重则阳本始生于下。渐长于上。而北方亦阳之所始也。故以北当下。盖取阳气自下自北之义也。是图以命物为重。而命之赋于物者。实诚之所通。则以敛藏凝闭之北。际接于赋物之地。自非诚通之意。故以南当下。盖取南为亨通发用之方也。虽有位置之变。而亦各有意存焉。曰天动而包乎地外。地静而处乎天中。物在两间。故先儒之言曰天形半覆地上。半绕地下。此实仰观俯察而昭昭可验者也。今子之图。摸形状体。而以天与地。各处上下。不相干涉。果可谓摸状耶。曰凡图书之作。惟欲人易晓。而不以分析为嫌。故太极之体。实不出于阴阳一圈。而周子判而为五层。先天之数。固不外于奇偶二画。而伏羲分以为六十四卦。必如是者。以其不如是则区界不明。而人未易晓也。今是图既于天圈。排太极及元亨利贞。而又以地与人物。并排于其中。则自不成位置而眩于看见。故不得不分而位天于上。处地于下。盖用上天下地之说也。曰天之所以命物者。只是阴阳五行而已。今于圈面着阴阳五行字足矣。而子之必欲更加太极元亨利贞者。独何意耶。曰天之于物。气以成形。理亦赋焉。气者阴阳五行之气也。理者太极四德之理也。人物之生。得是气以为魂魄。五脏百体之身。得是理以为健顺仁义礼智之性。则阴阳五行者。是形之根也。太极四德者。是性之原也。虽曰理气初不相离。而论其性与形所从来。各有血络。今为图以明其所从来。而举气遗理则其于性之大原。独不为欠阙耶。曰此则粗闻其槩。其他合于子思周子及诸家说者。皆可历指耶。曰性圈之中。即子思所谓未发之中也。情圈之和。即子思所谓已发之和也。直遂之圈。周子所谓圣人定之者。而不待思勉而能中和者也。存省之圈。周子所谓君子修之者。而必须学而后致中和者也。旁出之圈。又是小人悖凶者。而反乎中和者也。未发时敬。子思戒惧之谓也。已发时敬。子思慎独之谓也。非敬于未发则无以致其中也。非敬于已发则无以致其和也。四端者。出于孟子。而于七情之中。剔拨其善一边也。五伦者。本于虞典。而于修道之教。拈出其大条目也。充端即充其四端之谓。约情即约情合中之谓。而怠欲二字。又出于丹书怠胜敬欲胜义之说也。至其立极与夫参天地赞化育。又不外于周子子思立人极天地位万物育之旨。则向所谓此图之不为全无所据者。非借重僭拟而强为之说也。曰性命之说。固微奥难知。而非学究天人者。自不当与论于此也。吾子之才鲁识昧。人所嗤外。而犹不自揆。妄作至此。虽使所言皆得中理。其于僭越犯分之罪。顾不大耶。曰有是哉。子之言也。诚如吾子之言。是有孔孟颜曾然后。始得以论性言命耶。或有讥秋峦之作天命图者。退溪斥之曰士之论义理。犹农夫之说桑麻。匠石之议绳墨。各其常事。子从而尤之。子之说行。吾恐绳墨之废绝而桑麻之芜没也。其在责人之道。得无险且隘耶。噫。吾子之言。无乃类或者之讥秋峦者。而将陷于退溪险隘之诮耶。曰非谓是也。农而说桑麻。匠而议绳墨。是其本分。固不当尤。而其或手不知执耒。目不解䂓矩。而悠泛度日。曾不致心于此。及闻桑麻之当务。绳墨之当业。而始乃假名于农借舌于匠。高谈大论。以为桑麻绳墨之道。尽在于是。则吾恐退溪所谓各其常事者。似不如是。而古人所戒盗名欺世之言。不幸近之。愿吾子之反之也。余闻其言。悚然而惧。赧然而退。因为之说以自警焉。
随笔录
忧寂之中。虽不敢废看书之功。而旁无讲解处。故随笔即记。有疑则记。有得则记。而有粗契于先儒说则亦敷衍其说而记之。盖欲备忘而就正也。
邵子曰历纪之数。肇于河图。注曰合二始以定刚柔。二中以定律历。二终以定闰馀。
河图一三五七九为天数也。二四六八十为地数也。二始者一二也。一为天数之始。二为地数之始。故曰二始。而一奇故为刚。二偶故为柔。二中者五六也。五为天数之中。六为地数之中。故曰二中。而五者十日之数也。六者十二辰之数也。天数终于九。地数终于十。故以十九为二终。而即闰法一章十九岁之数也。盖刚柔日辰闰馀三者。是历纪之终始。而皆本于图。故曰历纪之数。肇于河图。
中庸二十七章
发育峻极。道之极于至大者。三千三百。道之入于至小者。而必待至德之人然后此道乃凝也。尊德性道问学以下五句。皆所以修德凝道之功夫条目。致广大极高明温故敦厚四者。是尊德性之事。而所以充其发育峻极之大也。尽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礼四者。是道问学之事。而所以尽其三千三百之小也。既致其功则于德之全体无不备。而道之大小无不该。故居上居下。有道无道。亦无所施而不宜也。
乾卦六爻〈朱子曰乾卦圣人之德。六爻乃其所处之位也。〉
此卦上下皆干。有纯阳之德至健之材。此圣人之象。而六爻之高下。又是圣人进退之节也。若以舜配爻则舜之处于畎畒。是初九勿用之龙也。舜之所居成聚。是九二在田之龙也。玄德升闻之时。九三之夕惕也。纳于大麓之时。九四之或跃也。而陟升帝位。即九五龙在天之象也。上九则上皇之位。而舜无其位。尧之命舜居摄之后。或可当之耶。〈此爻高亢有危悔之象。而在尧则位愈高而德弥盛。自无危悔。〉虽然此特卦中之一义也。若其本来作易之旨则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为万物万事之体。而各有其用。又岂可局此一义而不通观普施也。
朱子曰性只是理。情是流出运用处。心之知觉。即所以具此理而行此情者也。
能知能觉者。心之未发而所以具此理者也。所知所觉者。心之已发而所以行此情者也。此知觉之所以为一心之妙用而该贯动静也。
朱子曰孟子虽言夜气。而其所欲存者。乃在乎仁义之心。非直以此气为主也。
气譬则马也。仁义譬则人也。欲养马轻肥者。为其人乘致远也。若徒知养马而人不乘马。则是为马。非为人也。能无骀衔折轴之灾耶。
论语颜子不改其乐章
程子曰周茂叔每令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事。又曰若说有道可乐。便不是颜子。朱子曰从事于博文约礼之诲。以至欲罢不能而竭其才。则庶乎有以得之矣。程子固引而不发。而朱子亦不言其所乐之为何事。盖欲使学者深思而自得之也。末学浅识。虽不可容喙于其间。而窃尝以为颜子之心。查滓消融。天理昭著。直与天地万化。上下同流。而无入而不自得。故其乐自生。而大学所云心广体胖。孟子所言手舞足蹈。乃乐之动于中而发乎外者也。若以某事为可乐。则颜子之乐。恐不如是浅浅矣。〈直与天地以下至同流十字。是圣人之事。而颜子三月不违仁之前。恐亦几及于此。〉
朱子曰禽兽于礼义上有见得处。
豺獭之报本。蜂蚁之君臣。固是见得礼义者。而细究密察则一禽一兽。无不各有见处而兼该礼义。如鸿之于渚而蹲。色斯而举。是进退之节。而于礼有见得也。秋日则南。春日则北。是随时之宜。而于义有见得也。然冥顽不能知觉此理。又不能扩行此道。此所以局于形气而推去不得也。
孟子牛山章曰夜气不足以存。
旧说以不足以存一句。为夜气不存。而程朱以为良心不存何也。盖此章主意专在于欲存仁义之良心。而其言夜气者。欲清明其气。使不隔乎理。而以为存此心之助也。今言夜气之亡而不言此心之不存。则都无宾主。而与上下语意不相通贯。孟子立言之意。决不如是。此程朱之所以不用旧说也。
河图洛书之数。
河图之数。自一至十。洛书之数。自一至九。无十数。而一含九为十二含八为十三含七为十四含六为十。则洛书亦有十数。而一与十。乃物之始终也。大而天地远而古今。以至于万物万事。莫不以此数而成。亦莫不以此数而尽。此虽浅近易知。而每一默会于心。未尝不忘食而废寝也。
朱子论夷齐事曰。以天下之公义裁之则天伦重而父命轻。以人子之分言之则又不可分轻重。但各认取自家不利便处退一步。便是夷齐得之矣。
伯夷以违父命为不利便处。叔齐以失天伦为不利便处。而皆以逊国而逃。为退后一步也。认取吾心所不利而退步。即吾心所利处。此二子所以求仁得仁而无怨悔者也。虽然若无仲子之嗣则二子决不可弃先君之国。而自得任其所利。未知二子所处又当如何。为伯夷者宁违父命而以天伦为正耶。为叔齐者宁失天伦而以父命为尊耶。窃以为伯夷兄也。叔齐弟也。德无高下。而孤竹君溺于一时之私爱。废嫡立少。其乖伦失正。亦已甚矣。诸侯之继世袭封。必上告天王。为天王者。苟能秉天下之公义。绳以王法则孤竹君之罪恶。得全无耶。以此而言则所处之权。恐未必不在于伯夷也。然此乃义理十分尽头。不敢质言也。
朱子曰寤寐者。心之动静也。有思无思者。又动中之动静也。有梦无梦者。又静中之动静也。
神运识通为寤。故寤为心之动。神闭识沉为寐。故寐为心之静。然动静之中。又各有动静。故寤之有思。动中之动。无思动中之静也。寐之有梦。静中之动。无梦静中之静也。然寤有主而寐无主。故有思者实而有梦者虚。无思时惺而无梦时昧。此寤寐之所以为动静之大分也。
朱子曰所以知是非之理则智也性也。所以知是非而是非之者情也。具此理而觉其为是非者心也。此处分别只在毫厘之间。〈此与第四章同一简而分。当参考。〉
具此理者心之軆也。觉是非者心之用也。而非具性无所寓。非觉情无以行。此所以心统性情者也。
近思录及释疑疑目
太极说五行一阴阳云云。注朱子云云。〈以下卷之一〉
五殊二实无馀欠者。释五行一阴阳也。精粗本末无彼此者。释阴阳一太极也。上句既以五行对阴阳而言。则下句独不言太极。而只言阴阳耶。且只言阴阳之精粗本末。可以发明阴阳一太极乎。熊氏之以精本为太极。以粗末为阴阳者似精切。而释疑非之可疑。
定之以中正仁义注。果斋曰定其性。
此定字。与朱子注所释定字似不同。
天专言则道也。天且弗违是也。
程子所引天且弗违。盖只以天字。证专言之天。而非取不违之意也。然此天字只指上天而言。而非指专言之天者。故朱子曰未敢以为然固当矣。释疑以天与道为二为非。则恐失程子引用之意也。
人性本善注。合理与气而成气质。
释疑以若理气上别有主张者。合以成之为病。合理气之说。出于张子合理与气有心之名之言。恐不为大病耶。但言昏明强弱之苗脉而并举理字。此则不可晓。
多少不尽分注。分者天理当然之则。
释疑以此注为不切。而以职分之分为释固当。但以君臣义父子亲为分。亦似未切。恐不如以君仁臣敬父慈子孝。为分之为切耶。
性出于天注。性本理才本气。
释疑曰分为二本未稳云云。朱子释道心人心曰原于性命之正生于形气之私。此亦可谓分为二本乎。可疑。
性者自然完具注。四者各立。
释疑曰仁义礼智四者各立。则是寂然之中。面貌已分。互相对立。此语有病云云。朱子论仁义礼智之性曰面貌不同。然则虽在浑然之中。而不可谓全无分别。但立字似太别。
主敬以直内注云云〈以下卷之二〉
释疑曰叶氏以戒惧谨独为敬。只以应酬之际。事当其则为义。恐未免外义之病云云。应酬是心之制。当其则。是事之宜。恐不为病。且戒谨虽于断事之际。固不可无。而察其面貌。决是敬而非义也。如何。
以记诵博识注。心中不宜容丝发事。
释疑曰若以静时工夫言之则如此可也。不分动静而儱侗言之则恐有病云云。程子曰心不可有一事。此亦不分动静而言。叶注盖本于此。恐不为大病。但容字不如有字之有系累意也。
仁之道注。仁譬泉之源云云。
此注极善喩。而释疑以为语未圆备可疑。朱子曰恕所以施爱者。泉之施润者。非流而何。恐分俵之义。亦在流字中也。
问忠信进德章为人不知注。理有未知。或知有未尽云云。〈以下卷之三〉
理有未知。故知有未尽。恐不可分两项说。如何。
般数
释疑曰数。计数之数云云。恐是多数之数。而非计数之数。如何。
凡解文字章如近处云云注。又岂用尽求其深远云云。
所谓近处怎生强要凿者。只谓言近处。不可以穿凿深远看也。而叶注之意似不然。可疑。
圣可学章注。人欲消尽天理流行云云。〈以下卷之四〉
人欲消尽故虚者。朱子所谓内欲不萌则虚之意也。天理流行故直者。〈二字缺〉所谓无窒碍则理能直遂之意也。似非不切。而释疑云云可疑。其他所论。亦恐太诃。但注中周天下之务务字。似有病。
签论玄白庵以规浑天仪疏解
谨读疏解。固非瞽昧所可容喙。而窃瞷转意密切。发明极分晓。真所谓传世惠后之文。恐不得自私而久为巾笥之藏也。第有一二可疑处。或恐致误于传写之际。既蒙承览。不敢自外。于各条上贴纸悬注。以备考校原鉴如何。
天经环上标。即当天崇高之处。去北极五十五度。而春秋分日道则去极九十一度。今疏说结天纬环于天经上下标。而以三辰仪赤环。上比于春秋分日道。则二环相去之间。却是三十六度。与赤道注中外倚天纬之文。恐相不合。未知如何。且天纬环注有云斜倚赤单环。赤单环即天纬环也。若结于天经上下标。则见其中正而未见其斜倚之形。此又似可疑。
四里分之一厘此六字中。恐有落字误字。周天度数平分为四截则每一截恰是九十一度四分度之一二釐五毫也。
洛下洛字。刻本作落。但曾未见落字地名。恐刻本为误。
夜候候字下。恐着厓吐。而天晦二字则属下句接读而无吐也。
崔仲建斗枢文集序
崔公某甫既没之后十年。从子瑾裒辑其诗文。分为二卷。而请余一言以著卷尾。噫。余之于公。为姻亲也。又同里也。出入相从讲业相资者殆三十馀年。则知公始末者宜莫如余。固不敢辞其请。而顾余卤莽将何以为说以应之也。昔尧夫家以墓铭托伯淳。伯淳得安且成三语曰。某已得尧夫墓志矣。盖立言之旨。固不在多。余于公。亦有所得焉。曰温静简易四字也。其亦以是称述而序公之文。将不失公之平生欤。然大义虽定。而余非能言者。敷衍之间措语之际。何能保其无失本旨耶。此余所以操觚不下者久也。顾公之诗文在集中者凡几篇。而皆自公性情中出来。以出于公性情者。而求公之性情。向所谓温静简易者。靡不毕具于其中。而非拙笔所能摸写可及。则今不必强为之说。而当以是集为证公之案也。虽然人各有所长。而有文优于德者。有德优于文者。退溪与赵月川书称栗翁曰诗不如其人也。余于公之文。亦云尔。后之善读者。当诵公文翫公辞。知公之气趣意味。而论公之等品高下。则不须局于文也。
浣儿婚书
愿室家之有。自是人情之所同。待媒妁之言。何幸天缘之将结。俯赐既厚。私庆实深。恭承令侄女。早服姆师之言。克成闺阃之范。而仆之子浣。圭玷未复。行有愧于谨言。墙面无知。学何取于任业。不度微分。妄意高门。岂曰量材而求。特蒙不鄙之惠。玆凭神龟之告。既得吉辞。爰稽先人之仪。敢伸采典。
生亲改葬记
治椁。〈用松板。考妣同椁。两棺间有隔板。圹阔而薄板。任重不能无虑。故用此制。〉椁板厚一寸八分。〈分作两段。八分居内。一寸居外。而以八为坤。以一为干。盖用八卦干一坤八之数也。两段间有记墨。〉隔板厚九分。〈分作两段。五分在左。四分在右。而以五属土。以四属金。盖用河图五生土。四生金之数也。两段间有记墨。〉容棺合三寸。〈河图之数天三生木〉灰底二寸。〈河图之数地二生火〉墙七寸七分。〈七七在易为重艮〉上一尺六寸。〈河图之数一六为水〉自椁板以下至此。凡尺寸之数。各有义意。盖考位生辰丙子水也。妣位生辰乙亥火也。考西妣东。而以板木之左五土右四金。隔两棺之间。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而水又生容棺三数之木。则木火土金水五行既顺于圹中。而椁之内八数外一数。象乾坤之定位也。灰之底二数上一六。象水火之既济也。墙灰七七为重。艮艮即止也。取迁而止于至善之义。盖迁墓。故以是终焉。
封坟。〈坟基五十五尺。五十五。即河图之数也。盖河图圆而坟形亦圆。故取焉。用布帛尺。〉
筑阶。〈内阶长四尺广六尺。外阶长十一尺广二十四尺。合四十五尺。即洛书之数也。盖洛书方而阶形亦方。故取焉。幷用布帛尺。而内阶长。用营造取其适也。〉
记训戎镇婢李娘事
吾乡上舍郑公属余而言曰。鄙之妾母。有卓尔之行。而尚无㫌闾之典。甚慨然。愿得一言以记之。因出府民文状及邑倅报牒以示之。余读之未毕。不觉敛衽。不敢以辞拙辞。乃按状而略叙之曰。娘姓李名翠。训戎镇婢也。自儿时已有贞静之操。年十六戊午。本镇佥使纳之生一女。佥使即锺城人金光远也。金递归之后。顿无顾护之意。而娘一心仰望。固守不更之志。以名在贱籍。累被狂暴之劫。而善辞哀乞。以死自矢。终亦免焉。庚午金以高原郡守。死于任所而归。娘被发徒跣即奔往。其颜色之戚。哭泣之哀。见者无不掩涕濡衣也。与夫人日夜寝处几筵之旁。栾悴日甚。如不能支。而祭奠及上食。必禀于夫人。亲自具馔。而一不委之于人也。奉君之父母。极其诚敬。尽卖箱箧之物。以极其甘旨之供。未几君之父母又没。其哀慕致诚。一如丧郡守时也。及制终。归养其母。母又死而无男子。丧葬祭奠之具。娘竭力营办。无所遗憾。既丧毕年近五十。而穷无所归。只依一女以为终年之计。本镇假将姓某素强悍。欲夺志。以威劫之。娘引刀削发。以额叩壁。流血被面。大号而走。仅得脱而形貌尽毁伤矣。自是之后。母女每相抱而泣曰。吾以至贱之身。幸而曾免大辱。岂谓垂老之年。反有今日之事耶。行负神明。身体发肤。吾不得全。他日入地。无以见吾父母与郞君也。悲号度日。因而成疾。阅三岁至壬辰竟不起。远近闻者莫不咨嗟涕泣如悲亲戚也。事闻于国而竟不报。噫。烈孝二行。人道之大节。在丈夫犹难。况女子乎。有一犹难。况兼有之耶。娘以贱娼之身。生于贱娼之家。长于贱娼之间。而其所立若是其卓尔。则此又难之尤难者也。有此三难。而尚未得㫌显。宜上舍之慨然而窃叹也。虽然娘之死已过十年。街谈者称其孝。巷议者诵其烈。而南北之往来于其地者。莫不闻而知。知而慕之如昨日事。则是亦一㫌也。何必棹楔其门而后。乃谓之㫌也。余不及见娘。而闻其女上舍公之妾之有诚孝。而节操又不凡。亦可以知风之所自矣。玆并及之。以见是母之有是女云尔。
祭文祝辞附
彰烈祠李公麒寿追享祭文
在昔岛夷。祸我邦国。东寇西劫。遂及我北。列郡瓦解。叛民称逆。声张势立。莫与敢敌。向非义旅。举事之力。惟玆邠土。几乎靡复。然其树立。盖资公绩。公于斯时。在乡首席。痛国抢攘。愤贼充斥。扼腕图恢。日夜筹画。府库之财。廪庾之粟。收其烬馀。乃积乃畜。逮夫兴师。事豫不跲。微公之备。械器何责。微公之调。馈饷谁继。一则二则。皆公之济。考烈酬忠。宜受㫌褒。同功祀祠。嗟哉独漏。一方舆情。久而愈郁。理无终泯。公议上彻。追享之命。慰此渴伫。日吉辰良。盛仪斯举。肃肃灵宫。左配右对。洋洋如在。俨有次第。生既共事。死宜同祭。我将我享。维牲曁醴。神其来格。溢我假以。镇护我邦。永世勿替。
彰烈祠徐公遂追享祭文
英俊之姿。忠义之质。生在遐裔。志存殉国。昔当寇来。曁李共事。雪严血涕。继萧调馈。军无乏食。战有馀备。终使义旅。得扬我武。烈烈其志。卓卓其树。嗟哉汉㫌。独无到信。堙沉几久。百年乃显。同功有祠。恩命追配。馨我黍稷。洁我牲币。令辰吉日。聿跻神位。东列西对。俱是同事。昔未共享。始焉参差。今无礼缺。卒乃同归。人情既洽。灵神攸妥。多士肃雝。笾豆右左。香烟一升。若睹英风。毋我逖远。鉴我忱悰。佑我溢我。世世镇邦。
祭李直长震荣文
呜呼我公。而至于斯耶。谨厚之质。俊伟之资。和易之气。弘毅之度。既不复得而见之。已而已而。痛矣痛矣。不拘小节之行。可镇浇俗之材。容人受物之量。拔萃出群之标。今何易得而闻诸。已而已而。痛矣痛矣。天之生公。盖必有意于始。微官末禄。未足以称其德。终何惓佑而无试。遭骂相公。归袖飘然。天其或者厄公之身而彰公之直耶。家居训迪。子孙多贤。天其或者厄公之行而兴家之业耶。区区所祝。惟在于寿考无疆。矜式乡邻。而天何不遗。遽至于此耶。已而已而。痛矣痛矣。如载亨者。曾以先契之重。猥蒙眷诱之极。粪墙难朽。虽蔑观感之益。膻慕自切。实深依仰之怀。晩缘多掣。积岁阻违。薰兰久旷。几叹吝萌。每拟立庑陪屦。更得拾馥茹馨。何意此计之未遂。遽尔凶报之先惊。已而已而。痛矣痛矣。即当匍匐。写我情曲。有老在堂。实难离侧。敛不躬助。葬未执绋。耿耿此恨。结我心腹。惟灵降鉴。倘垂恕察。敢具绵渍。庶几昭格。尚飨。
祭仲姊崔氏妇文
呜呼哀哉。我姊而至于斯耶。姊之寿只六十六而止耶。自姊之离我而逝已二十有九日矣。其始也芒芒焉恍恍焉。犹不知姊之弃人世而隔冥漠也。寤寐之间。谓或声音之闻乎耳。视瞻之际。谓或仪形之见乎目。而望望企企。有若候行者之反。俟寐者之觉。一日二日。今将越月。而终无闻见则已而已而。无复有望。而姊果弃人世而隔冥漠也。以姊孝友之诚而未能获其报耶。以姊慧美之姿而未能蒙其泽耶。今夏一疾。几不能起。而勿药勿医。旋得快复。旬日之间。神气如常。一家相庆。以为神天冥佑之致。曾不数月。遽至于斯。天不可恃而神不可测者。其若是耶。呜呼哀哉。惟我兄弟。女三男三。而姊之于序为第二。中岁以来。天祸我家。父母兄弟。相先后而逝。踽踽人间。形影相托者。惟伯姊与姊与我三人而止。而伯姊则远在百里外。不得以时月相接。而独与姊对门而居。相依而生。则其所以相存以为命者。复当如何。有戚则必对而相慰。有喜则必对而同庆。年来老病俱深。步履虽涩。犹未撤朝暮相从。而飮食言笑。鲜不与姊偕矣。祸故馀生。苦无人世之乐。而犹以此为幸。人耶鬼耶。仇我者谁。而使我不得终此幸耶。三日不见。尝以为阻。未知自今所阻者几日。一馔未分。尝以为恨。未知自今未分者几馔。言念及此。心肠俱裂。呜呼哀哉。我之违父母离兄弟。已积年纪。而一痛在心。愈久愈切。每与姊所共伤悼者。而姊今同归。此在后死者所欲羡也。九地之下泉台之间。倘能侍父母对兄弟。而叙平日所痛怀者否耶。日相追游。懽笑娱乐。一如在世时否耶。亡儿最鸣。亦得侍其侧否耶。老舐之悲。姊所熟谙。不待我言。而必能道我怀而抚而存之也。虽然地府深阴。有难测知。姊何不入我梦接我魂而道其详耶。呜呼哀哉。明日是葬姊之日。上有君子而主其丧。下有嗣子而致其诚。自敛殡以至将葬凡百。皆欲尽礼。是则可慰。而嗣子又于明年永窆之后。欲迁渠之亡姊与亡弟之墓于姊墓隧道之侧。其意恳恻。而盖体姊平日之愿也。此姊之所欲闻。故玆敢并告也。今当永迁。不可无诀。为文告哀。何无一言。沥酒荐诚。何不一尝。一声长号。情不可极。呜呼哀哉尚飨。
崔仲建迁窆祭文
维岁次丁未十月癸未朔十日壬辰。故友崔公之柩。将改葬于玆。全州李载亨。敢以渍绵之奠。哭而酹之曰。兄之弃世而离我者已九年于玆矣。敦厚之质。温雅之态。不害人之意。无骄人之心。久不复见于世。鄙吝之萌。赖谁而消。过悔之积。有谁而䂓。则虽欲忘兄而有不可得也。呜呼。兄之病也。我不能问。兄之敛也。我不能视。及其葬也。又不能临穴而致诀。平生情义。到此扫如。迨切愧负。今闻墓隧将迁。衣裘出地。强扶病躯而来。睹㫌翣而望棺和。则恍恍焉若九原之复作。琅琅之音温温之容。庶几复有所闻见而慰我哀臆也。冥然昧然。终未接其影响之仿佛。则不但不能慰臆。秪以增伤益悲。呜呼。新阡复起。玄户将闭。攀依叙痛。又不可延时。聊奠一酌。以写余怀。灵或无吐乎玆觯也。尚飨。
祭崔季建斗柄文
维岁次壬子十月乙卯朔。初五日己未。全州李载亨谨以时羞之奠。敬祭于姊夫崔公之灵。嗟嗟我公。而至于斯耶。自公逝去之后。当事者于其所难处而无所叩问。行礼者于其所可疑而无所就质。朋亲知旧靡与讲道而进其学。小子后生靡所请业而发其蒙。一人之逝而闾里之索然乃至于此。则所以悼公者。岂但悼其逝而止也。呜呼哀哉。在我之私。尤有所不忍于情者。公之于我为姊夫。长于我三岁。而自少接屋而居。出入相友。游嬉相伴。自我之兄亡弟没。所依而恃者只公一人。而一朝相失。此痛何极。况公晩岁有意此学。孔孟遗训。程朱格言。昼诵而夜思之。必欲哜其胾啖其蔗。而责我驽劣。俾与之先后。是以忘其孤陋。敢效相长之益。公之所然。我之所疑。我之所是。公以为非。相磨相切。庶冀老境寡过之地。而此事人间。已矣无复。则后死之痛。益复如何。在丧之初。痘忧方深。及葬之后。墓道稍远。尚阙一酌叙哀。情义扫如。明日即公初期也。始以薄具。为文以侑。不昧者灵。庶几降鉴。呜呼哀哉尚飨。
祭侄女车氏妇文
维岁次庚申七月己巳朔十一日己卯。叔父以渍绵之奠。哭酹于侄女车氏妇之灵。呜呼痛哉。汝年今五十有九。古人以六十为中寿。而汝少六十一岁则余非以汝为无寿也。念汝平生。顿无暂时在世之乐。此余所以绝悲而惨痛者也。汝十有一岁而失所怙。惟母是依。长于哭泣之中。年二十二而嫁。自嫁后连年丧子丧女。泪眼未干。至庚戌自春末至夏仲。长末二男相继而死。秋初又夫没。人世惨祸。复有如是者耶。膝下遗存。只允壮一子而年甫九岁。苍黄逃避。托非其所。衔哀忍泪。惟以存孤为心。十载辛苦。至于今春。允壮娶妇。庶可以稍慰汝心。而汝即死焉。呜呼。不惟汝塡胸之悲塞肚之痛。结而终不得解。推之于理。亦所难测。以为天乎则汝之顺德懿行。宜无获罪于天矣。以为神乎则汝之淑质纯姿。宜得见佑于神矣。而使汝至此极者。果谁为耶。呜呼痛哉。汝之亡今已五月矣。闻其既殡而葬。卒哭而祔。万事已矣。而犹不忍以汝为死为鬼。常若有前期而冀得一见。今日之来。入门而汝不迎。举帷而汝不在。呼汝不应。酹汝不飮。然后始信汝之为死为鬼。而不复有望于一见也。白首垂死之日。而乃反哭汝。宁不痛心。但未知汝归何方。在于何处。而得与汝君子相从如平日否。聚汝亡子亡女于膝下。叙生前结恨否。又能得谒于汝父母与吾父母。复蒙提挈周旋。而得从游否耶。若是则固汝所乐。余亦无恨。而神理冥昧。有难测度。是可哀也。呜呼痛哉。汝初居我之北邻去百许步之地。而朝往暮来。团圆无时。自汝遭患分散之后。虽各在南北。而汝常源源而来。近岁以来。汝移住于渔社姊舍之邻。余每岁一行或再行。以候于姊。而汝与二三表从。酿酒具肴。预待于姊氏之旁。而尽数旬之欢。实不落莫。而犹以别多会少为恨。今则埋之厚壤。隔以重泉。经千古历万劫而未有倘来之期。虽欲复得向来别多会少之日。其可得耶。闻汝病时。切欲见余。屡形于言色。而余终不得见。此不独余之一倍增痛。抑汝长逝魂。必飮恨无穷。而想亦致憾于余也。然而临终寄言于余曰。愿毋过哀致伤。此亦可见汝之雅量。而诚意之至死愈切也。终天之痛。永诀之恨。无以自泄。忍涕为文。略此云云。汝其闻乎不闻乎。其有知乎不知乎。一声长号。天地茫茫。呜呼痛哉尚飨。
生亲墓立表祝辞以嗣孙濈名
诚孝浅薄。尚阙表墓。积岁经营。今始得就。大提学李公縡之文。副提学金公镇商笔。濈之外从弟玄道渊率其子侄。以主刊刻。当此日吉。将树隧域。谨以酒肴。敢伸虔告。
墓表
学生车君墓表
君之妻孺人李氏。即余从兄载泰女也。丧君之四年。贸石将树墓。告余而泣曰。夫之志行可称者多。而赋命奇薄。连年丧子。见今所存。只稚儿一人而已。失今无记。恐遂湮没。此尤至痛。敢请一言识之。余哀其情而不忍以不文辞。略为之叙曰。君讳锡庸字日三。延安人。八代祖讳守庭迁于富宁。祖辕学生。考斗行学生。移居镜城。妣公州李氏。士人挺荣女。君性廉洁。自五六岁时。已有若凂之心。如知非义之食则虽在口而必吐不食。及长知有古人为己之学。有沉疾虽不自力。犹惓惓不置于心。而其操持之方则以毋自欺。为三字符也。顺于父母。友于兄弟。仲兄绩庸早夭。虽岁久而每语及。辄呜咽不已。哀寡嫂之孀居无男子。不计家之有无。极力周护。以资其产也。此其大者。馀不悉举。而与余邻居殆十馀年。盖未见行一不正之事取一不义之物也。君以崇祯纪元癸亥二月初十日生。庚戌七月十五日卒。越明年四月二十九日葬于府南诸坊乙向之原。男七。长法六幼亡。次允闲娶进士李扬世女。先君一月亡无子。次未名而亡。次彦范幼亡。次见龙幼亡。次庆龙年十二。次显范。先君三月亡。女一亦幼亡。噫。以君向善之笃。受殃至此。而末年所遭。尤极惨毒。福善之理。若是其茫茫。而天亦不可必耶。尚幸孤儿孑遗。抑天将有定而致必于后也耶。松岩居士李载亨识。
祖考学生府君墓表
公讳暹字明远。全州人。有讳世良谪镜城。仍家焉。即公五世祖也。曾祖讳成春训导。祖讳中立老职嘉善。考讳尚孝武科。妣原州崔氏。士人定国女。以万历庚申七月二十一日生公。少孤而事母夫人二十馀年。承顺无违。与兄讳晟友爱笃至。每于暇日。咏歌鼓瑟。以尽湛乐。人称和兄弟焉。终于崇祯壬辰十一月六日。享年三十三。配孺人忠州池氏。士人朝海女。公之没也。哀号绝飮。才阅月而遂自决。即同年十二月十四日也。后乙巳有㫌闾之典。一男一女。男曰应征。无子取从兄讳应瑞之子载亨为后。女适方有豪。噫。当公在世之日。先君年尚幼。未及记事行。载亨又不逮事先君。而古老尽。无由考问。所传者甚没没。是可痛也。然事亲从兄。人道之大者。后之人。庶或因此而推见其馀也欤。崇祯后再己未。不肖孙载亨述。
从兄学生公墓表
公之弃世于今四十有八年。尚无一字记墓。嗣子濈惧其事行之久而泯没。伐石图树于隧。而属载亨识其阴。呜呼。公之行可书者多而难以悉举。书其大而推见其馀。庶古人之意也欤。公襟怀坦然。意度豁如。其于货利产业。一无经意。而内行甚笃。事亲至孝。公家素多婢仆。而凡系奉养之事。身必亲之。常谓诸弟曰吾辈当竭力供职。无有后日悔也。仲姊居在邻。生计素贫。公朝夕察其有无。告父母而资其不足。每到姊家。汲水抱薪。殆同仆隶。姊以劳止之则曰。我自乐此。不为劳也。其于宗族乡党。靡不尽其诚。汎爱喜施。而尤急于恤穷。见寒者饥者。解衣推食。如恐不及。好隐恶而扬善。人皆悦服。而守义不苟。亦无敢干以私者。得末疾疾革。谓孺人曰吾死命也。奈贻戚父母何。子濈甫七岁。孺人泣而指之曰此儿谁养。曰是则父母在。吾何忧也。言讫遂瞑。即肃宗壬申正月二十三日也。远近闻者皆愕然相吊曰。硕士亡。吾乡空矣。公生于显宗辛丑。至是仅逾甲子之半。噫。公之贤宜得报。而有文不试。又不得寿。果可谓有天道乎。公姓李讳载泰字大来。学生讳应瑞之长子。世系刻于学生公表阴。此不复著。孺人广州玄混一之女。二男。濈为长。次洽出继其季父。一女车锡庸。崇祯后再己未。从弟载亨述。
学生崔公墓表
公讳应祚字庆叔。与载亨生考有同门之义。而公之孺人朴氏。即载亨先妣之姊也。以此载亨之侍公者数。而其志尚事行。亦尝粗闻而与知之矣。公之性狷介有所执。而志在幽闲。卜居于渔郞地八景台下。右挟长川。前对莲湖。日啸咏其间。客至辄登台临水。谈说趣味。竟日亹亹。而不以贫窭自汩也。余之得公于游从之间者如此。公没之后三十四年。嗣子齐华恐潜懿之久而遂泯。伐石图树于墓。而属载亨志其阴。而授以公所自撰遣兴歌四阕,自警文一篇。义不可以辞拙辞。谨拜受而读之。歌以咏江湖之乐而寓闲趣。文以述所操之坚而戒迁夺。则向余所得于游从者。于是益验矣。遂记其槩。而因按状而叙曰。崔氏系出原州。虎勇侍卫司大护军讳宝隐赐乡吉州。是于公为十三世祖也。护军七世孙浚汀徙居镜城。曾祖讳定邦万户。祖讳立通政。考讳继望学生。妣晋州姜氏。仪宾都事敏行女也。以崇祯庚辰三月十九日生公。少好读书。晨夜不怠。至孝庙丁酉。屯村闵文贞公来守是邦。选邑秀充弟子贠。公曁载亨生考俱应是选。共相勉励。期以远到。公以多疾未究志业。终于肃宗乙酉十二月十二日。享年六十六。临终孺人丧方未殡。指挥凡节。言语不错。与知旧之来问者。执手永诀。俄而命起坐而逝。葬于某村某向之原。即其翌年某月某日也。孺人忠州讳士彦女。有讳惟一以壬辰寇乱时。救护王子。配享彰烈祠。孺人其曾孙也。孺人淑慎温良。妇德纯备。而甚宜于公。公病膈痛甚毒。孺人潜入寝房。刲股以食公。疮大如掌。流血淋漓。而少无痛色。终不使公知之。孺人长于公二岁。而先公三日卒。俱享顺稀之寿而偕丧偕殡。又同日葬于同圹。人皆嗟异之也。五男。齐华其长。次齐岳,齐仑,齐台,齐岷。二女李烱,郑时龟。
家状
生亲学生府君家状
公讳应瑞字国祯。全州人。六代祖讳世良谪居镜城。仍籍焉。高祖讳成春训导。曾祖讳中立。国家以老再赐爵同知。祖讳尚孝武科。考讳晟学生。妣仁同张氏。通政友益之女。以崇祯丙子八月初二日生公。性沉毅严重。姿貌魁伟。自儿时见者皆知其远器也。幼养于其外家。外祖张公性默少可。亟称奇而甚爱重焉。年十二出就外傅。事师敬与人忠。凡处事接应。已有成人之度。同门之人。靡不敬爱而称以儿中君子也。不喜游戯。专意读书。初以质鲁。所讲日课不过数行。及读过二三篇。文理大畅。其于盘错肯綮处。不待师说而多自解。自是益自刻励。昼不窥园。夜不就枕者几十稔。而龙梵,山城两寺。即公读书处也。龙梵有老僧。每以糜粥劝公曰。僧之来往南北。阅人多矣。未尝见如公之勤劬者。恐生病也。用工专在于经书。而尤喜论语一部。常成诵不辍曰只此一书。最切于己。于此有得则当一生受用不尽也。丁酉骊阳闵公来守是邦。选邑之有才行者。以充弟子贠。公应是选。受礼书而问难切至。闵公极称许。闵公即同春宋先生之女婿也。以其所传所受。悉心相告。及其递归。公来往京师。出入其门下者盖有年矣。公以敦确之姿。加有学文之力。持身慎密。恒自饬励。未尝有少懈。而其于义利之辨邪正之别。尤加谨焉。如其义也正也。则虽小事。行之必果。如其利也邪也。则虽细行。惩之必严。人之于公。所以推重者。或以知虑之远。或以见识之高。而公之所自持养者。则以坤之直方二字。为平日之符也。公有至诚事亲。极其怡愉。严侍者二十年。慈侍者四十馀年。而一无违意者。母夫人常语人曰吾子真孝子也。自儿时未尝见有不称意者。公丧尽其哀祭尽其诚。而于内忧中抄礼书二册。以为一家定行之礼。恤同气睦宗党。有仲祖居数里许。朝夕分甘旨。非疾病事故则不废晨见。凡节一如事父母。仲祖感而视同己子也。治家有法。不烦声色。而内外肃穆。事皆自理。教子必以孝悌为先。常曰孝悌者。百行之本。人不孝悌则既无其本。馀何可论。孔子以入孝出悌。为弟子职。有子以孝弟为为仁之本。是皆务本之意也。又以利之一字。每加深戒曰。利者百恶之根。一有利欲之心则明者不明刚者不刚。而常屈于万物之下。虽欲自拔于庸庸之中。其可得乎。公得长孙。深以为一家之庆。及其初度。置酒宴客。酒半有一族人欲慰公庆喜之心。以牛给其儿。以为日后滋息之资。公辞不受曰。置财殖货。是利心所由生。吾不欲自是日导儿以利也。因书训戒之辞以遗其儿曰。吾门祚之衰薄久矣。自先世几绝而仅续。及乃祖之身。得有三子。而汝之生亦不至太晩。否极泰来。理之必然。天将兴我之衰耶。一门之幸。孰大于是。第家之盛衰。不在子孙多少。实系于人之贤不肖。若不肖则虽多。而亦何足贵。必谨行受业。得免襟裾之归。然后方可谓有子有孙。此乃祖之所以一喜一惧者。惟汝辈惕念毋忽焉。与朋友信而敬。久亦不衰。但交之必择曰友者所以辅仁。苟非直谅。所损大矣。可不慎耶。与乡人处。由由然各得其懽心。而亦不以声音笑貌苟假于人也。累为校任。而严绳约以帅诸生。斋中肃然。诸生中有一人性豪气放。不肯低头为人下者。每听条约而退。辄缩然曰令人沮一半气力也。公见人犯义。未尝假贷。然德量宽裕。能容人小过。故人皆亲服而无憎㤪也。其接引后生。谆谆奖进。而论其自修之道则必以诚信为本。言其读书之序则必以四子为先。而又以诚信为四子之旨要曰。中庸传道之书。而篇中特以诚之一字。反复致详。结之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以此观之则天下之理。岂复有加于诚者耶。天之所以为天者。以其至诚无息也。圣人之所以为圣者。以其纯亦不已也。学问之道无他。亦在乎勉勉致曲而已。此所谓思诚之道也。又曰敬者一心之主宰。而圣学之终始。为小学者不由乎敬。则无以涵养本源。而谨其洒扫应对之节也。为大学者不由乎敬。则无以开发聦明而致其明德新民之功也。是犹舍楫而行舟。果有能济者耶。公之教人。虽随其材。而平日雅素之言。盖不外是数者。公之于文艺。以精切典紧。见推于人。每举于乡而辄屈于礼部。参判任公弘望叹曰有才无命。甚可慨然也。公始除德陵参奉不就。后以识量行义。累应乡荐而竟不显。自中岁以后自分田野。若不相关于世。而忧君恋国之诚则有不能自已者。当己巳坤极遭变。牛栗黜享之日。公慨然有伏阙之志。而适病未果。乙酉春感疾。身不离席者已数日矣。适当亲忌。强起即事。而疾遂添剧。累月委顿。一无愁苦之色呻吟之声。每见子女忧遑之状。辄止之曰余已年老。老而死。理之常。在人子为亲之心。虽欲寿考无疆。其可得耶。五月十二日。考终于寝。享年七十。越明年丙戌四月初七日。葬于府西归德洞先垅侧负巽之原。〈配与子孙在别录〉公之下世二十九年于玆。而力绵诚薄。尚阙一字表墓。惭恧痛迫。当复如何。今方图立小石碑。谨次世系及行实。欲控于当世有德有言之君子。而第念泽堂李公求其祖墓志于任踈庵而述其志行曰。古人论画像云一髭不类则便非其父祖。外貌且不可误。况于德行乎。此言甚切至。实为记行者之所深戒。而常人之情。例于所爱。自不觉其言之过实。此甚可惧。玆谨阙其繁而撮其槩。以俟知言者之举一反三也。
生亲孺人许氏家状
孺人阳川许氏。九代祖讳惟礼。以讨逆功封吉城君。赠工曹判书。曾祖讳应寿。祖讳敬立。考讳宗胤。妣全州李氏。成均典籍士瑀之女。孺人资质精粹。聦明过人。事一经眼。辄记不忘。其于事理。亦能辨其当否而决其取舍。父母兄弟每以不得为男子为恨也。自儿时已有深爱于亲。母李夫人有眼患。不能辨物。孺人日夜在侧。不忍暂离。而尽其扶护之道。及既嫁而归。常涕泣曰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若使吾母目明则吾何必伤离至此耶。见者为之感恻也。顺于舅姑。谨于祭祀。而端庄诚一。深为一家所敬服。府君无男。昆季只有女弟。而不欲相离。同巷而居。孺人克体其意。友爱笃至。尺布必分。斗粟必共者几廿年。而无一毫或忤于心者。及其没也。有未笄女子。孺人取养于家。极其抚慈。飮食衣服。必先于己子。而犹恐伤其意。其嫁而资送。罄其箱箧而无所惜也。其于宗党。无少长贵贱而一以诚心待之。赒穷恤乏。靡不周均。而各得其懽心。族内妇女食于家者常五六人。每戒侍婢曰人家门族不和。多因婢仆不良行言以离之。汝辈若有此行则罪死无赦。以此阃庭之内。外言不入。婢仆有罪过。不少容贷。而亦甚抚爱。其饥饱寒煖。无日不察。使之亦必以其道。虽豪奴悍婢。亦皆革心而输忠。有一老奴一老婢先代所尝使令者。养之甚厚。而待之亦加礼也。汎喜施而尤恤穷。见饥者寒者。未尝不恻然。而解衣推食。如恐不及。以此邻妇里姥有急辄告。有一老妪家甚贫。待而举火掩体者盖有年。其将死。谓其子女曰吾家之至今得免塡壑者。全赖某宅救恤之力。汝辈若忘此恩则必有灾殃也。孺人素廉洁。于财脱然无所累。常曰利欲之心。一萌于中。即形于外。而面目俱变。虽欲厌然掩之而其可得耶。其私亲所遗臧获数口。尝谓府君曰私亲之财。固非出嫁女所应得。而况彼贫此优。尤不当取。所得臧获因留本家。使之护吾病母如何。府君义之。因立约。令子孙后亦勿推。府君以继先之宗。长子载泰先府君没。府君丧毕。高曾二代神主当并迁于长房。将迁。孺人泣谓长孙曰。家运不幸。二代神主一时出庙。怆感罔极。凡迁主祭仆。留置宗家。虽云法例。而其在人情。不无歉缺。以生人之道言之则岂有先祖迁动。而子孙全无护送之理耶。况今所遭。异于常例。似不可执而不通也。因送一婢。以供祭祀。自末年以来。丧戚连仍。其于家事。全不经意。而犹于子孙劝戒愈勤。闻其有一善行则喜形于色。见其有一不善则怒显于言。末女早夭。哀其幼女之无依。取养于家。慈爱虽笃。而教方甚严。及婴末疾。其诀语亦皆训戒之辞。而加明切也。孺人生于崇祯乙亥五月初六日。终于庚子六月初七日。享年八十六。以其年九月二十六日。合葬于府君之墓左。出后子载亨泣血识。
先考学生府君家状
先君讳应征字休卿。全州人。六代祖讳世良谪居镜城。仍籍焉。高祖讳成春训导。曾祖讳中立。国家以老再赐爵嘉善。祖讳尚孝武科。考讳暹。妣忠州池氏。学生朝海女也。以崇祯乙酉正月二十日生先君。先君生才八岁。父母俱没。无兄弟。只有一姊。就养于伯父母。伯父母哀其零丁。且忧质弱多疾。不甚劝读。而先君性自嗜学。受业于从兄参奉公讳应瑞。温恭自虗。所受必极。而凡所闻见。辄箚录而记诵之。自十五以后。益自勉励。不少休息。文辞日进。而长于传疑。甲辰畏斋李公以评事佐北幕。职兼教授。会集诸生。日与讲说。而先君以年少。晩后得谒。畏斋见而爱之。授以朱书。朱书实先君所未尝见。一览心悦。朝受夜读。如恐不及。而讲质之暇。手自抄写。作为家计。其意盖不专在于寻摘也。乙巳遽感末疾。因遂废读。自是病日深。常在医家。而枕席之间。犹不释卷而废看阅之功也。越明年丙午正月十七日卒。寿二十二。葬于府西归德洞先兆内坐未向丑之原。先君无嗣。后先妣取先君从兄子载亨为后。先君气禀精粹。资质端雅。常持欿然自下之心。言若不出口。軆若不胜衣。而其所操之确则殆非势利所回夺也。不喜芬华。不乐琴酒。而笃于内行。以早失怙恃。为终身至痛。每值生辰。一倍悲哀。至废食飮。闻人呼父母之声则辄汪然涕下。见者为之感恻也。事伯父母如事父母。养志养体。靡不极至。而和柔之声愉婉之色。人皆知有深爱也。与姊友爱甚笃。姊既嫁。不忍相离。恳要姊夫。筑室家旁。极其湛乐。而择其臧获之丁壮土田之肥饶。以资其产业。处事周详简洁。待人乐易平恕。而凡节必以诚曲。不事文餙。年方少。且勤业不出。虽乡邑州里之间。鲜有知者。而及其闻丧。莫不咨嗟叹惜。恨其未及远到也。不肖孤生未一周。先君下世。音容莫逮。志行无征。而先君从兄参奉公。即载亨之生亲也。每语及先君。必呜咽涕泣曰。汝父之死。实系门运。若假之以年则振吾衰门者必汝父也。因道其槩如右。载亨谨受识之。而顷年上洛。得谒畏斋。畏斋亟称先君曰慈雅之质。廉介之操。实未易得。幽明之隔。已过廿年。而余不能忘也。畏斋于先君。既有师生之义。其知之宜详。而且不为苟言者。并著于状末。以备立言君子之采择云尔。不肖孤载亨泣血识。
先妣孺人朴氏家状
先妣孺人忠州朴氏。曾祖讳惟一。以壬辰倭乱时救护王子。配享于彰烈祠。祖讳瓘。考讳士彦。妣延安车氏。士人敬轴之女。先妣以崇祯癸未十二月二十四日生。天姿温粹。性行贞静。又纯于孝。自儿时虽一菜一蔬。不敢先尝。必荐于父母。父母有疾。啜泣废食。常好观古传及女戒等书。见嘉言善行则籍记而不忘也。既适先人。承顺无违。尽其诚敬之道。先人幼失怙恃。受鞠于伯父母。先妣事之一如舅姑。奉养备至。而克称先人之意。嫁之翌年。先人婴末疾。以治疗累月在医家。先妣昼不安席。夜不就枕。常依户而望。及先人疾革而归。号泣祈祷。靡所不至。而愿以身代命。人皆谓得神感。而竟不能救。遂引刀自刭。因傍人急救。刃不犯喉。而疮血淋漓。人不忍当视窒塞。经时而后仅得甦。勺水粒米不入于口者八九日。而期于自尽。因父之恳谕。强进数匙米飮。而哀毁日甚。形貌顿变。见者靡不惊惨。日夜寝处于几筵之傍。虽病甚如不能起。而犹亲执馈奠。未尝一日废也。及制尽藏主。皇皇如无所归。每哭于庙门之外。人之过门者。皆感泣濡衣也。当节祀及忌祭。辍哭泣。率一婢亲自具馔。常戒婢曰吾之今日所可致力者。惟奉祭祀一事。汝须竭力。以軆吾意。婢亦感而尽其诚。先妣无己出。取先人从兄讳应瑞之仲子载亨为后。年尚幼。每抚而泣曰汝若稍长。可以托先君香火。则吾何复有所顾而苟延此命耶。平居以丧人自处。未尝见齿。衣素食素者几十年。而病日益甚。父悯其羸悴难支。强令开素。自是哀恸一倍。后十馀日而遂自引。即乙卯八月三十日也。父临尸而哭曰汝之死。得遂汝所愿。吾何痛为。但贤而命薄。是可哀也。邻里乡党迄今共记其迹。累闻国而尚无㫌典矣。孤哀子载亨泣血识。
诗
咏怀
此理亭当中复庸。一毫添减也难容。须开灵觉从他应。莫遣微埃点着胸。
自山庄还家。临发谩咏。
好在复好在。松风与溪云。青春好时节。芒鞋更访君。
行山谷马上。口占即事。
日落穷村里。间关独自行。山临溟海断。江入暮云平。细路偏多黑。危崖半欲倾。每逢樵采老。驻马问前程。
次崔季建韵
嚣处功难静处易。皆言乐静厌嚣边。道无不在通嚣静。偏槁那宜作块然。
朴济叔命世挽
痛惜公之逝。非关寿未遐。操持盘有水。清白玉无瑕。困极心犹泰。年尊礼益加。于今关塞北。儒业转堪嗟。
山行偶吟
春日山村信马行。入云樵路细纡萦。仙家安在寻寻去。隔水松林鸡一声。
泛舟武溪湖
暇日携朋行复休。青林踏尽更登舟。回头欲问江湖趣。飞去飞来有白鸥。
次崔季建韵
欲从佳境问天根。费却精神耐却烦。关锁重重难透去。不知何日到真源。
壬辰倡义诸公战捷碑始树之日。老少咸聚。有唱酬韵。追步以呈。
天日高高秋色凛。诸公忠义与之争。崇勋不但存东土。贼计曾闻犯大明。奸孽蔽贤魂有怨。圣恩彰烈屋流名。即今关塞防胡地。片碣多于万甲营。〈流一作垂〉
次崔季建韵
往愆前过揔无隐。一一开陈到底穷。自是高明担却勇。何曾昧陋说能中。须当直进为家计。切勿遅回作话空。只怕新工犹未熟。草烧不尽又春风。
崔表兄齐岳挽
闻兄返乡土。约会书报期。书成未及传。朝露告先晞。人间此恨长。欲忘那可得。回头曩时事。历历如在昨。咏归楼上月。祗今同一色。魂兮若有知。过此应沾臆。
读大学至小人掩其不善之句。遂吟一绝以示门徒。
闭匿阴邪假餙真。象恭言信巧施仁。莫幸外容都占好。世间犹有不瞒人。
除夕
满酌不曾御。如何意自凋。旧年终此夕。新岁报明朝。贤圣书千卷。微玄理万条。那能穷到底。白发谩萧萧。
访观海庵
缘壁攀崖上翠微。白云残日到禅扉。绳床坐听高僧语。较胜人间说是非。
寄文房诸君子
日来花事起颓侬。百匝园林耐负筇。不敢独专天飨意。摘将双蘂侑书封。
重九日过陶谷有感。次李校理亮臣韵拜呈。陶谷即金承旨受命之地
伤心陶谷涕洟过。林锁寒烟巷咽歌。野老至今传旧事。尚令遐裔警顽多。〈谷中居人迄今道金公临命时事颇详。怆感之馀。不觉竖发。故落句云尔。〉
敬次朱子长涧诗韵示李以复
巷瘠街羸遍问寻。半垂塡壑半愁吟。莫言拯济元无策。惟在仁人一段心。
玄成夫挽
公年长我八。猥蒙许知己。我諐公即规。公言我得议。志合喜切磨。地隔恨乖离。顷年一造室。俱是衰老时。懽情两忘疲。剧谈达二宵。前期苦未易。临别倍魂消。昨冬在渔日。获拜诗与札。只谓替面资。岂知便成诀。儒林顿索如。一恸非止私。遗恨商量在。何日讲同归。
李推卿挽
公年长我三。托契在童时。中岁各牵故。少合多别离。前冬造其室。一宵稳情话。临分结后期。迨春花未谢。岂谓泉途隔。一会更无日。有泪失丽绋。和墨题哀诀。
春帖
蠧鱼食书。味则不知。味虽不知。亦足疗饥。
其二
震来运毂。起伏启蛰。予亦天地中物。岂以衰老自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