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律全书_(四库全书本)/卷07上 中华文库
乐律全书 卷七上 |
钦定四库全书
乐律全书卷七上
明 朱载堉 撰
律吕精义内篇七
旋宫琴谱
雅乐失传赖琴及笙二器尚在虽与古律不无异同若与歌声高下相恊虽不中不逺矣以人声为律准虽百世可知也诗不云乎鼓瑟鼓琴笙磬同音葢笙与琴瑟一堂之乐也以笙定琴以琴定瑟以琴瑟恊歌咏以定八音则雅乐可兴矣古人琴瑟定皆以笙管为准后汉志所谓
以缓急清浊非管无以正也琴有八十四声置八十四以十二除之得七是知每均当具七音自隋何妥建议废旋宫法由是已来世俗琴士不识七音为均之琴惟笙皆是七音为均郤无五音为均之笙援笙为琴瑟作证不亦深切著明乎朱熹蔡元定皆不非七音陈
何人乃敢非之乐记曰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何妥陈
之谓也至今儒者疑信相半七音之均几乎息矣此篇特为七音之均而作琴中八十四声秪用笙中七簧定之以简驭繁妙法也欤
八十四声新说〈古琴有三等四调一曰大琴正调二曰中琴平调三曰小琴清调四曰瑟调瑟调最高古人重之〉
已上六调为下调以中为黄锺故下大吕一律
已上六调为高调以中为太吕故高黄锺一律
已上六调为下调第三为黄锺故下大吕一律
已上六调为高调第三为大吕故高黄锺一律
已上六调为下调第二为黄锺故下大吕一律
已上六调为高调第二为大吕故高黄锺一律
右十二均七音琴图律之大者常在大律之小者常在小
若夫宫商则无定位有以第二
为宫者有以第三四五六七
为宫者宫旋而律不旋正所谓旋宫也先儒泥于宫浊羽清之说遂谓宫商常在大
徴羽常在小
及至论律则有正律变律之别此乃律旋而宫不旋非所谓旋宫也要之旋宫谱中所用诸律皆正律耳无变律之理也但有变宫变徴二音变宫变徴二音亦正律也或误指为变律非也宜正其名名之曰中和者所以破陈
乐书之谬也
正字出处
后汉志曰黄锺为宫大蔟为商姑洗为角林锺为徴南吕为羽应锺为变宫蕤賔为变徴此声气之元五音之正也
应字出处
乐记注曰宫商角徴羽杂比曰音单出曰声乐之器弹其宫则众宫应然不足乐是以变之使杂也易曰同声相应
和字出处
春秋左传齐景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同字出处
乐记疏曰引易曰同声相应易文言文谓同声相应之义也同声虽相应不得为乐必有异声相应乃得为乐耳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按文献通考载宋朝太常琴制第一为黄锺第二
为太蔟第三
为姑洗第四
为蕤賔第五
为林锺第六
为南吕第七
为应锺各随锺律弹之正与古法相合而陈
〉
〈姜夔皆非之妄矣但宋制以琴之第七 徽为中声其说〉
〈非是七音琴第 一张指法是为 律本吹笙定之一黄锺为宫吹上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仲吕散声即黄锺二
太蔟为商吹尺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林锺散声即太蔟〉
三姑洗为角吹工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南吕散声即姑洗四
蕤賔为中吹凡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应锺散声即蕤賔五
林锺为徴吹合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黄锺散声即林锺六
南吕为羽吹四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太蔟散声即南吕七
应锺为和吹一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姑洗散声即应锺建子月黄锺均操缦 黄锺之宫在第一
黄锺正律为宫
林锺正律为徴
太蔟正律为商
南吕正律为羽
姑洗正律为角
应锺正律为和
蕤賔正律为中
七音琴第二张指法 从夷则均缦二半徽
一黄锺为和吹上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仲吕散声即黄锺二
大吕为宫吹上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仲吕散声即大吕三
夹锺为商吹尺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林锺散声即夹锺四
仲吕为角吹工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南吕散声即仲吕五
林锺为中吹合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黄锺散声即林锺六
夷则为徴吹合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黄锺散声即夷则七
无射为羽吹四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太蔟散声即无射建丑月大吕均操缦 大吕之宫在第二
大吕正律为宫
夷则正律为徴
夹锺正律为商
无射正律为羽
仲吕正律为角
黄锺正律为和
林锺正律为中
七音琴第三张指法 从林锺均紧五半徽
一大吕为和吹上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仲吕散声即大吕二
太蔟为宫吹尺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林锺散声即太蔟三
姑洗为商吹工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南吕散声即姑洗四
蕤賔为角吹凡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应锺散声即蕤賔五
夷则为中吹合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黄锺散声即夷则六
南吕为徴吹四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太蔟散声即南吕七
应锺为羽吹一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姑洗散声即应锺建寅月太蔟均操缦 太蔟之宫在第二
太蔟正律为宫
南吕正律为徴
姑洗正律为商
应锺正律为羽
蕤賔正律为角
大吕正律为和
夷则正律为中
七音琴第四张指法 从无射均缦三半徽
一黄锺为羽吹上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仲吕散声即黄锺二
太蔟为和吹尺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林锺散声即太蔟三
夹锺为宫吹尺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林锺散声即夹锺四
仲吕为商吹工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南吕散声即仲吕五
林锺为角吹合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黄锺散声即林锺六
南吕为中吹四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太蔟散声即南吕七
无射为徴吹四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太蔟散声即无射建卯月夹锺均操缦 夹锺之宫在第三
夹锺正律为宫
无射正律为徴
仲吕正律为商
黄锺正律为羽
林锺正律为角
大蔟正律为和
南吕正律为中
七音琴第五张指法 从南吕均紧六半徽
一大吕为羽吹上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仲吕散声即大吕二
夹锺为和吹尺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林锺散声即夹锺三
姑洗为宫吹工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南吕散声即姑洗四
蕤賔为商吹凡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应锺散声即蕤賔五
夷则为角吹合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黄锺散声即夷则六
无射为中吹四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太蔟散声即无射七
应锺为徴吹一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姑洗散声即应锺建辰月姑洗均操缦 姑洗之宫在第三
姑洗正律为宫
应锺正律为徴
蕤賔正律为商
大吕正律为羽
夷则正律为角
夹锺正律为和
无射正律为中
七音琴第六张指法 从黄锺均缦四半徽
一黄锺为徴吹上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仲吕散声即黄锺二
太蔟为羽吹尺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林锺散声即太蔟三
姑洗为和吹工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南吕散声即姑洗四
仲吕为宫吹工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南吕散声即仲吕五
林锺为商吹合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黄锺散声即林锺六
南吕为角吹四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太蔟散声即南吕七
应锺为中吹一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姑洗散声即应钟建已月仲吕均操缦 仲吕之宫在第四
仲吕正律为宫
黄锺正律为徴
林锺正律为商
太蔟正律为羽
南吕正律为角
姑洗正律为和
应锺正律为中
七音琴第七张指法 从应锺均紧七半徽
一大吕为徴吹上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仲吕散声即大吕二
夹锺为羽吹尺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林锺散声即夹锺三
仲吕为和吹工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南吕散声即仲吕四
蕤賔为宫吹凡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应锺散声即蕤賔五
夷则为商吹合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黄锺散声即夷则六
无射为角吹四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太蔟散声即无射七
黄锺为中吹上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仲吕散声即黄锺建午月蕤賔均操缦 蕤賔之宫在第四
蕤賔正律为宫
大吕正律为徴
夷则正律为商
夹锺正律为羽
无射正律为角
仲吕正律为和
黄锺正律为中
七音琴第八张指法 从黄锺均紧一半徽
一大吕为中吹上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仲吕散声即大吕二
太蔟为徴吹尺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林锺散声即太蔟三
姑洗为羽吹工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南吕散声即姑洗四
蕤賔为和吹凡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应锺散声即蕤賔五
林锺为宫吹合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黄锺散声即林锺六
南吕为商吹四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太蔟散声即南吕七
应锺为角吹一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姑洗散声即应锺建未月林锺均操缦 林锺之宫在第五
林锺正律为宫
太蔟正律为徴
南吕正律为商
姑洗正律为羽
应锺正律为角
蕤賔正律为和
大吕正律为中
七音琴第九张指法 从夹锺均缦六半徽
一黄锺为角吹上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仲吕散声即黄锺二
太蔟为中吹尺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林锺散声即大蔟三
夹锺为徴吹尺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林锺散声即夹锺四
仲吕为羽吹工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南吕散声即仲吕五
林锺为和吹合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黄锺散声即林锺六
夷则为宫吹合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黄锺散声即夷则七
无射为商吹四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太蔟散声即无射建申月夷则均操缦 夷则之宫在第六
夷则正律为宫
夹锺正律为徴
无射正律为商
仲吕正律为羽
黄锺正律为角
林锺正律为和
太蔟正律为中
七音琴第十张指法 从太蔟均紧二半徽
一大吕为角吹上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仲吕散声即大吕二
夹锺为中吹尺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林钟散声即夹锺三
姑洗为徴吹工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南吕散声即姑洗四
蕤賔为羽吹凡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应锺散声即蕤賔五
夷则为和吹合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黄锺散声即夷则六
南吕为宫吹四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太蔟散声即南吕七
应锺为商吹一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姑洗散声即应锺建酉月南吕均操缦 南吕之宫在第六
南吕正律为宫
姑洗正律为徴
应锺正律为商
蕤賔正律为羽
大吕正律为角
夷则正律为和
夹锺正律为中
七音琴第十一张指法 从仲吕均缦七半徽
一黄锺为商吹上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仲吕散声即黄锺二
太蔟为角吹尺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林锺散声即太蔟三
姑洗为中吹工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南吕散声即姑洗四
仲吕为徴吹工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南吕散声即仲吕五
林锺为羽吹合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黄锺散声即林锺六
南吕为和吹四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太蔟散声即南吕七
无射为宫吹四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太蔟散声即无射建戌月无射均操缦 无射之宫在第七
无射正律为宫
仲吕正律为徴
黄锺正律为商
林锺正律为羽
太蔟正律为角
南吕正律为和
姑洗正律为中
七音琴第十二张指法 从姑洗均紧三半徽
一大吕为商吹上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仲吕散声即大吕二
夹锺为角吹尺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林锺散声即夹锺三
仲吕为中吹工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南吕散声即仲吕四
蕤賔为徴吹凡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应锺散声即蕤賔五
夷则为羽吹合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黄锺散声即夷则六
无射为和吹四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太蔟散声即无射七
应锺为宫吹一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姑洗散声即应锺建亥月应锺均操缦 应锺之宫在第七
应锺正律为宫
蕤賔正律为徴
大吕正律为商
夷则正律为羽
夹锺正律为角
无射正律为和
仲吕正律为中
已上八十四声皆是正律无所谓变律也若夫清声则有之矣然而清浊相和实散相应亦无孰正孰半许多分别是故律皆注以正字恐人误信先入之说仍指为变半耳自汉京房谓仲吕不复生黄锺故有变律自汉刘歆谓黄锺不为他律役故有半律今以琴笙二器考之黄太姑蕤林南应七音为黄锺之均若缦其第四按九徽吹合字则散声为仲吕是名仲吕之均又缦其第七
按九徽吹上字则散声为无射是名无射之均若以仲吕之均考之十徽按一与散四应是为仲吕之宫十徽按二与散五应是为仲吕之商十徽按三与散六应是为仲吕之角十徽按五与散一应是为仲吕之徴十徽按六与散二应是为仲吕之羽十徽按七与散三应是为仲吕之和九徽按三与散七应是为仲吕之中所谓商角徴羽中和六声即是林南黄太应姑六律皆正律也而无所谓变黄锺等则知先儒谓有变律之说误矣若以无射之均考之十徽按一与散四应是为无射之徴十徽按二与散五应是为无射之羽十徽按三与散六应是为无射之和十徽按四与散七应是为无射之宫十徽按五与散一应是为无射之商十徽按六与散二应是为无射之角九徽按六与散三应是为无射之中所谓商角徴羽中和六声即是黄太仲林姑南六律皆正律也而无所谓半黄锺等则知先儒谓有半律之说误矣大抵乐家所谓宫者谓均主耳非清浊之谓也长律为宫短律为羽则宫浊而羽清短律为宫长律为羽则宫清而羽浊伶州鸠谓大不逾宫细不过羽𦕅举黄锺之均为譬非通论也夫旋宫之法废葢由先儒泥于宫浊羽清之说是故不可不辨今以琴音证之则斯理昭然矣
已上论琴已下兼论琴瑟
讲律吕者为兴乐耳律者体也乐者用也体用兼庶几全书先儒独详于律而略于乐有体无用非全书也琴瑟与笙互相为用曲礼曰士无故不彻琴瑟而燕射及乡饮乡射独有瑟而无琴鹿鸣先瑟而后琴山枢车邻只言瑟而不言琴论语言瑟再三亦不言琴以此观之瑟之于琴尚矣自操缦失其𫝊而
歌之声遂绝不绝如线者琴与笙在也以笙定琴以琴定瑟则得之矣雅乐秘传子午二琴〈用琴二张不论古琴时琴皆可但要音好者耳〉
北极在子南极在午子午者天枢也故最尊最贵超胜馀方也子即黄锺午即蕤賔十二律中惟此二者最尊最贵是以琴家尚之为雅乐枢机也
子琴七音定捷法 即是黄锺之均
一黄锺为宫吹上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仲吕散声即黄锺二
太蔟为商吹尺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林锺散声即太蔟三
姑洗为角吹工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南吕散声即姑洗四
蕤賔为中吹凡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应锺散声即蕤賔五
林锺为徴吹合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黄锺散声即林锺六
南吕为羽吹四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太蔟散声即南吕七
应锺为和吹一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姑洗散声即应锺午琴七音定
捷法 即是蕤賔之均
一大吕为徴吹上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仲吕散声即大吕二
夹锺为羽吹尺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林锺散声即夹锺三
仲吕为和吹工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南吕散声即仲吕四
蕤賔为宫吹凡字按十徽定之实音为应锺散声即蕤賔五
夷则为商吹合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黄锺散声即夷则六
无射为角吹四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太蔟散声即无射七
黄锺为中吹一字按十一徽定之实音为姑洗散声即黄锺雅乐秘传定瑟
法
解更张草草上毕斜排瑟柱如筝马然只作一行勿作两行将柱排就然后定
只许紧
不许移柱欲常如雁行耳弹时移柱无妨不可胶也后项白文五十一字写纸条贴岳上
黄中第一黄锺中声与子琴第一
散声同
大中第二大吕中声与午琴第一
散声同
太中第三太蔟中声与子琴第二
散声同
夹中第四夹锺中声与午琴第二
散声同
姑中第五姑洗中声与子琴第三
散声同
仲中第六仲吕中声与午琴第三
散声同
蕤中第七蕤賔中声与子午二琴第四
散声同林中第八
林锺中声与子琴第五
散声同
夷中第九夷则中声与午琴第五
散声同
南中第十南吕中声与子琴第六
散声同
无中第十一无射中声与午琴第六
散声同应中第十二
应锺中声与子琴第七
散声同黄清第十三
黄锺清声与子琴第一
七徽实音同大清第十四
大吕清声与午琴第一
七徽实音同太清第十五
太蔟清声与子琴第二
七徽实音同夹清第十六
夹锺清声与午琴第二
七徽实音同姑清第十七
姑洗清声与子琴第三
七徽实音同仲清第十八
仲吕清声与午琴第三
七徽实音同蕤清第十九
蕤賔清声与子午二琴第四
七徽实音同林清第二十
林锺清声与子琴第五
七徽实音同夷清第二十一
夷则清声与午琴第五
七徽实音同南清第二十二
南吕清声与子琴第六
七徽实音同无清第二十三
无射清声与午琴第六
七徽实音同应清第二十四
应锺清声与子琴第七
七徽实音同小黄清第二十五
小黄锺清声与午琴第七
七徽实音同黄中隔八下生林中〈勾黄擘林〉 林中隔六上生太中〈擘林抹太〉太中隔八下生南中〈勾太擘南〉 南中隔六上生姑中〈擘南抹姑〉姑中隔八下生应中〈勾姑擘应〉 应中隔六上生蕤中〈擘应抹蕤〉蕤中隔六上生大中〈擘蕤抹大〉 大中隔八下生夷中〈勾大擘夷〉夷中隔六上生夹中〈擘夷抹夹〉 夹中隔八下生无中〈勾夹擘无〉无中隔六上生仲中〈擘无抹仲〉 仲中隔八下生黄清〈勾仲擘黄〉黄清隔八下生林清〈勾黄擘林〉 林清隔六上生太清〈擘林抹太〉太清隔八下生南清〈勾太擘南〉 南清隔六上生姑清〈擘南抹姑〉姑清隔八下生应清〈勾姑擘应〉 应清隔六上生蕤清〈擘应抹蕤〉蕤清隔六上生大清〈擘蕤抹大〉 大清隔八下生夷清〈勾大擘夷〉夷清隔六上生夹清〈擘夷抹夹〉 夹清隔八下生无清〈勾夹擘无〉无清隔六上生仲清〈擘无抹仲〉 仲清隔八下生小黄清〈勾仲擘小黄〉下生顺行隔八相和用右手中指钩大指擘 〈犹琴家大间勾〉上生逆行隔六相和用右手食指抹大指擘 〈犹琴家小间勾〉古人鼔瑟别有指法与今太常所习者异未逹之士党同排异不惊疑者鲜矣请论其略夫诗有之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瑟音失传当以琴音校正则得之矣斯谱是也钩抹以大
为正者则必以小
为应和擘托以小
为正者则必以大
为应和此自然之理也亦犹琴焉大
鸣则小
应之小
鸣则大
应之乃琴瑟之常理何尝妄分其大小哉太常之瑟右手不鼓小
左手不鼓大
盖为异说之所惑也韩非子书有云齐宣王问巨倩曰儒者鼓瑟乎对曰不也瑟也者以小
为大声以大
为小声是细大易序贵贱易位也儒者谓害义故不能宣王曰善韩子法家者流矫枉过正泥于尊君卑臣故有是喻虽然韩子不独善喻亦可谓知瑟矣盖瑟大
小
互相倡和古之制也专以小应大近代之拘也上古瑟制周世犹存韩子盖据当时所亲见者如此礼失求诸野斯之谓欤学者取其幸睹瑟制之存不以文害辞而以意逆志可也遂谓儒家真不鼓瑟正犹痴人前说梦耳好事者又从而辩之非梦中说梦乎近代惑于其说因而改易古人瑟制若今太常之所习者误矣又按庄子文子二书皆云瑟鼓之二十五
皆动其言最古必有所本是周人未尝谓中
不弹也淮南子书亦云瑟鼓之二十五
皆应是汉人未尝谓中
不弹也杜氏通典云颂瑟二十五
尽用之则知唐制亦与周汉制同文献通考云宋朝太常瑟用二十五
具二均之声第一
黄锺中声第十三
黄锺清声左右手互应清正声相和所谓第十三
即中
也既言互应必非不弹矣原夫初设黄
主意以其
多难辨遂将黄锺黄之睹黄
即知是黄锺使人易认弹不错耳后乃传讹谓君
不宜弹于君
傍添设黄锺当隔八乃隔九误矣然非初设黄
者之意也夫乐以作为吉不作为凶有故则设而不作既添设君
乃设而不作则是乐中无君非吉兆也无乃不可乎愚议黄
之设无可无不可但作黄锺弹之其傍便作大吕勿重添黄锺也第二十五
为黄锺清声俗呼六者是也夫如此则隔八相生而无不协矣返本还元循环无端乃最精之妙义亦复古制之一端也虽然不如不用黄
尤妙此惟可与达者言之古用瞽者鼓瑟而朱黄其何能别哉大抵瑟之为器
虽多而指法极少初学惟患不熟熟则绝妙超胜于琴逺矣好古君子宜尽心焉
初学操缦口诀
以笙定琴 以琴定瑟 以简驭繁 万无一失瑟音虽多 琴律止七 琴有乃弹 琴无不必琴引瑟音 瑟协琴律 琴瑟协同 音律引出琴瑟非二 音律如一 皆成操缦 则能事毕
琴谱四字指法〈十三字操缦用正应和同四字十六字操缦惟用正应和三字〉
正者中声右手中指鼔〈圆印朱书〉 应者清声左手中指弹〈方印朱书〉和者隔八右手大指擘〈方印朱书〉 同者专壹两手声一般〈圆印墨书〉凡初学瑟者左右两手十指皆伸切忌屈其小指自与筝手不同七音以周闗雎为祖二谱对弹琴瑟同音则初学易晓也
十六字操缦引
正应和三字谱
黄锺倡林锺和
林锺倡太蔟和
太蔟倡南吕和
南吕倡姑洗和
姑洗倡应锺和
应锺倡蕤賔和
蕤賔倡大吕和
大吕倡夷则和
夷则倡夹锺和
夹锺倡无射和
无射倡仲吕和
仲吕倡黄锺和
建子月黄锺均操缦 〈依七音琴第一张定〉
黄锺之角姑洗起调姑洗毕曲 〈法此均太蔟为商不用〉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建寅月太蔟均操缦 〈依七音琴第三张定〉
太蔟之角蕤賔起调蕤賔毕曲 〈法此均姑洗为商不用〉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建辰月姑洗均操缦 依七音琴第五张定法姑洗之角夷则起调夷则毕曲 此均蕤賔为商不用蕤賔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