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八旗通志_(四库全书本)/卷083 中华文库
钦定八旗通志 卷八十三 |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八旗通志卷八十三
典礼志六
八旗军礼〈大阅 京营训练 亲征 凯旋 命将出征 遣使颁敕 凯旋〉大阅
大阅之礼三岁一举兵部奏请
钦命王公大臣六人总理其事编饬八旗火器前锋䕶军骁骑诸营修整戎器甲胄金鼓旗纛之属钦天监诹吉前期二月八旗佐领各出弁卒为大阅之众
命八旗都统副都统前锋统领䕶军统领各勒所部扵演武训练士众严明纪律前二日武备院卿率官校赴
大阅处列
御营张
幄殿设
御座于正中张圎幄于
殿后设
御用甲胄弓矢于幄内八旗将校甲兵依式布步骑军营翼日总理阅兵王公大臣督诸军各宿军幕届日五鼓銮仪卫陈骑驾卤簿乐部陈铙歌乐于
行宫门外乃飨军士食毕飨诸军皆贯甲出营列阵列阵之制去阵前百四十有七丈建大纛以为军表左翼镶黄正白镶白正蓝以次而东西上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以次而西东上阵内诸军各按旗依表为队最前为汉军火器营满洲䕶军火器营骁骑火器营并列各别其队合汉军满洲火器营统兵大臣十有七人将校七百十有二人兵八千三百七十有六人其后间二十有五丈为首队兵八旗前锋居中八旗䕶军骁骑各按翼按旗分列前锋左右合首队前锋䕶军骁骑统帅十有六人将校二百九十有六人兵四千四百十人又后间十有五丈为次队兵八旗䕶军骁骑各按翼按旗分列合次队䕶军骁骑统帅八人将校百四十有四人兵三千五百二十有八人大军左右分张两翼为协队按旗相属斜行雁缀成列合协队䕶军骁骑统帅八人将校百三十有六人兵千七百六十有四人满洲䝉古汉军合委散秩官八人骁骑校八人骁骑三百二十人禁约讙哗又合委传宣官八人骁骑校八人䕶军校八人承传军令军阵既严兵部尚书侍郎诣
行宫奏成列司礟举礟三铙歌大乐作奏壮军容之章
皇帝乘骑出行宫侍卫二十人前引大臣十人骑而导后䕶领侍卫内大臣二人侍卫班领率豹尾班侍卫执枪十人佩刀十人佩弓矢十人骑而従
驾入
御营
躬御甲胄扈従王公大臣侍卫亲军咸擐甲侍班满汉
九卿记注官蟒袍补服豫于
御营前恭俟兵部尚书奏请
阅兵
皇帝佩刀出
御营属櫜鞬乘骑前张黄龙曲盖一武备院官掌之兵部尚书侍郎二人骑导前引后扈如前仪总理阅兵王公大臣满大学士乘骑随従三旗内大臣散秩大臣率亲军举黄龙大纛三旗侍卫亲军各从侍卫什长亲军校随纛扈
跸有执事王公附豹尾班后随行
皇帝入自左翼出右翼由列阵中路行经骁骑䕶军前锋诸队前火器营诸队后阵前将校甲士各就列回身以向恭俟
驾过
皇帝周视队伍还营
御幄殿前引大臣分立殿前东西面后扈大臣侍卫翼
立
御座左右
殿外东西列豹尾班侍卫建黄龙大纛一侍卫亲军按队环卫总理阅兵王公大臣大学士兵部尚书侍郎立于殿外阶上西位东面执事王公侍班九卿记注官分翼立于阶上东西面
御营前左右列侍卫各六人八旗传令官在其下满洲索伦䝉古善驭马侍卫三十人不擐甲按翼立侍卫后备驭惊轶之马届时兵部尚书出班跪奏鸣角开操銮仪使率鸣角军进
御前𫎇古大角鸣承传海螺以次逓鸣逹于军阵司炮三举礟诸阵内击鼓螺角毕鸣乃行阵击鼔鸣螺舁鹿角整队前进鸣金止一字成列领队甲士麾红旗枪炮齐发鸣金止再击鼓鸣螺整队而进鸣金麾旗发枪炮如是者九初进以二十丈再进以七丈五尺为率至第十进大小炮连环枪齐发无间鸣金三乃止开鹿角为八门首队前锋䕶军骁骑甲士以次出次队军随之火器营兵列扵后鹿角门阁诸军出鹿角外既成列八旗齐鸣螺噪而进左右翼兵雁缀斜行成列并进军中鸣金止乃鸣螺振旅而还各列于初成列之地兵部尚书出班跪奏大阅礼成
皇帝入
御营释甲胄扈従王公大臣侍卫各退咸解甲具吉服
随
驾还行宫司炮举炮三铙歌清乐作奏鬯皇威之章将帅各率弁兵按队归营解甲彻幕申严约束依次入城翼日銮仪卫陈
大驾卤簿
皇帝乘骑回銮警跸如前仪
驾还宫
恩赐赏赉有差
京营训练
京营八旗弁兵春秋季月合操四次春曰贯甲秋曰常服营阵规制如
大阅之仪仲春孟秋之月按旗登城习鸣螺兵部遣官稽阅岁为常制䕶军骁骑官兵一岁三校骑射本旗都统临视之前锋䕶军三岁一校骑射兵部疏上领侍卫内大臣八旗都统副都统名每翼
钦命数人㑹本翼都统临视之八旗满洲汉军火器营炮间三岁季秋月演试扵卢沟桥都城各门之炮分三之一更递运往同演
命兵部满尚书一人临视之
亲征
皇帝亲征之礼
命下内阁诹启行吉日以
闻兵部承
制宣摄内外诸司各随职供备前后备六军
颁行军律令
前期三日遣官祇告
天
地
宗庙
社稷
太岁届日遣官致祭
道路之神于
天安门外列炮于演武场遣八旗都统致祭司炮之神銮仪卫陈
骑驾卤簿于
午门外前列铙歌大乐兵部设
御营黄龙大纛于
堂子内门外之南不従征王公暨满一品官蟒袍补服従
征王以下大臣服征衣佩刀豫往
堂子街门内祇俟従征六军分翼列阵于都门外届吉时
礼部尚书侍郎诣
乾清门请
驾御征衣佩刀出宫乘骑前列九龙华盖一武备院卿骑𨗳领侍卫内大臣侍卫咸服征衣佩弓矢乘骑前后翊卫
驾入
堂子街门王公以下跪𠉀过随入武备院官豫布皇帝拜褥于
圜殿外甬道正中及
旗纛前
皇帝降骑礼部尚书侍郎恭𨗳由内门中门入就
圜殿外拜位南向立前引大臣止立门外后扈大臣随侍鸿胪寺官引王公位丹陛上引众官位丹墀东西鸣赞奏跪拜兴
皇帝行三跪九拜礼王公等随行礼毕礼部尚书侍郎
恭𨗳
皇帝出
堂子内门诣
旗纛前望纛行三跪九拜礼王公等随行礼毕
皇帝乘骑𨗳迎乐作奏佑平之章领侍卫内大臣侍卫
班领率亲军䕶军举黄龙大纛扈
跸王公以下咸骑従
驾出都门至陈兵处司炮三举炮各旗将弁士卒俯伏
𠉀过整队随行
驾至郊不从征王以下文武百官咸蟒袍补服跪送车驾载途大军分队前驱
驻跸行营建
御营于正中前锋军过
御营前分列东西二营八旗䕶军及骁骑张左右翼分列十六营火器营军炮军绵甲军列为四营皆环
御营为向
御营内张帐殿黄幄周黄幔为城南设旌门列黄龙大纛于门外左右幔城外设网城东西南树旌为三门网城外布幕为重营东西南北各为一门䕶军参领侍卫銮仪卫官及䕶军执事人每重扈跸将及所征之地遣使赍
敕往谕
亲御军门简阅将士申严纪律诸军秉
宸谟庙算分道进发奏先捷班师
凯旋
皇帝亲征既克有罪诹吉凯旋前期一日遣官致祭
旗纛之神届日
銮舆先发诸军整旅徐旋
驾将至京内阁宣下诸司在京王公百官咸蟒袍补服
郊迎銮仪卫陈
法驾卤簿自郊外五里至
堂子门外
驾至郊王公百官跪𠉀过随行
驾入都门大乐鼓吹前导至
堂子内门礼部尚书侍郎恭导
皇帝降舆致祭
堂子王公等随行礼毕銮仪卫移设卤簿起
堂子至
午门外
皇帝乘舆入东长安门至
午门百官跪𠉀过王公随入至内金水桥𠉀
驾还宫皆退大师凯旋翼日遣官祇告
天
地
宗庙
社稷
太岁并遣官致祭
陵及随征
旗纛
司炮之神宴从征将士扵
御苑
皇帝亲劳之䇿勲行赏有差礼部诹吉疏请
御殿受贺
皇帝御太和殿受中外群臣表贺
颁诏布告天下
御制碑铭勒石太学以告成功编次
亲征方略宣付史馆
命将出征
皇帝命大将军出讨寇乱先期内阁大学士拟衔名奏
请
钦定礼部制印钦天监诹吉以
闻兵部遍布诸司供备前期三日鸿胪寺官豫设敕印案于
太和殿内东楹之南内阁侍读二人自阁奉
敕印入陈于案銮仪卫率官校陈
法驾卤簿乐部率和声署陈乐悬王公百官咸蟒袍补服就班位序立如常朝仪出征大将军暨従征各官蟒袍补服入俟于丹墀之东西面礼部尚书侍郎诣
乾清门请
驾
皇帝龙袍补服至
太和殿北阶中和韶乐作奏隆平之章
皇帝御太和殿陞座丹陛乐作奏庆平之章鸿胪寺官引大将军升自东阶立丹陛之东北面接敕印官二人从升立扵左西面分引从征各官按左右翼就丹墀东西拜位均北面序立赞受
敕大学士一人入
殿左门就东案奉
敕由中门循左𫔶出授大将军大将军祇受转授接敕官跪奉以兴退俟扵左赞受印大学士一人奉印授大将军如受
敕仪乐作大将军暨従征各官行三跪九叩礼奉敕印
官降自东阶由
太和中门出大将军従出从征各官皆出
驾兴中和韶乐作奏显平之章出师日銮仪卫陈法驾卤簿扵
午门外文武百官蟒袍补服按翼集
午门外东西闗下大将军暨従征各官服征衣王贝勒贝子公满大学士将军都统尚书蟒袍补服均东面豫俟扵
堂子街门内兵部建八旗大纛各一于
堂子内门外之南军士执螺角列俟扵街门外従征将士按翼分立扵甬道左右礼部尚书侍郎诣
乾清门请
驾
皇帝龙袍补服乘舆出
法驾卤簿前导百官跪送
驾至长安桥军士吸角吹螺大将军従征各官暨王公
大臣等跪𠉀过随行
驾进
堂子街门礼部尚书侍郎恭𨗳
皇帝降舆就位行礼群臣咸随行礼毕恭导
皇帝至纛前行礼大将军暨従征各官均随行礼毕𨗳
迎乐作奏佑平之章
皇帝回銮遣官以师行祇告
奉先殿其日工部官豫张黄幄扵东长安门列南向武备
院官供
御座铺陈光禄寺官备酒以俟
皇帝祇告
堂子礼毕王公大臣先至东长安门分翼序立大将军暨
従征将士先至幄外恭俟
皇帝入幄陞座内大臣侍卫翊立左右
皇帝命大将军入
亲赐卮酒大将军跪饮毕退率从征将士谢
恩行三跪九叩礼毕佩櫜鞬辞
驾
皇帝命乘马启行乐作
皇帝乘舆还宫王公百官送
驾各退遣官祖饯大将军于都门外礼部官豫张幕扵门外道左内务府官设燕扵幕内光禄寺官备茶酒承
㫖饯送之王公大臣侍卫各官蟒袍补服俟扵幕外大军按翼肃队大将军至下马从征官咸下马王公大臣侍卫迎入鸿胪寺官引就拜位行三跪九叩礼毕分引就燕席礼部兵部尚书侍郎奉茶燕毕望
阙谢
恩行礼王公大臣等送至幕外视大将军启行各退
遣使颁敕
王公大臣出师疆
皇帝即军中命为大将军先期
临轩遣正副使各二人持
节赉
敕印往至日大将军率属郊迎扵演武筑坛坛上正
中设
敕印案前为香案届时正副使蟒袍补服登坛陈敕印于案退东面立大将军蟒袍补服诣香案前跪宣
敕官东面宣读
敕文讫正使奉
敕副使奉印以次授大将军大将军祇受转授従官跪
接大将军行三跪九叩礼大将军奉
敕印莅事正副使还
朝持
节复
命
凯旋
大将军战胜灭冦诹吉凯旋先期具疏以
闻振旅还
朝将至
京师先遣官入奏
皇帝命廷臣以茶酒出郭迎劳大将军率従征将士望阙谢
恩行三跪九叩礼毕还朝翼日
皇帝御太和殿中和韶乐作奏隆平之章大将军出班
従征内阁官二人恭奉
敕印升丹陛大将军诣案前跪以次恭纳
敕印扵案退就班位丹陛乐作奏庆平之章大将军率
従征将士谢
恩行三跪九叩礼毕
驾兴中和韶乐作奏显平之章诹吉祇告
天
地
宗庙
陵寝
社稷
先师孔子并致祭
旗纛
炮神群臣恭进
贺表
皇帝陞殿受贺
御制碑铭勒石太学分
命儒臣编纂方略垂示武功乃燕劳大将军诸従征者
咸与燕翼日论功行赏有差若
命重臣经略军务节制将帅出征不庭其
颁敕印祭
堂子饯送凯旋之仪均与大将军同
钦定八旗通志卷八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