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第066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六十六卷 |
第六十六卷目录
释教部总论二
齐竟陵王集〈净住子净行法门 皇觉辨德门一 开物归信门二 涤除三业
门三 修理六根门四 生老病死门五 克责身心门六 检覆三业门七 诃诘四大门
八 出家顺善门九 在家从恶门十 沈冥地狱门十一 出家怀道门十二 在家怀善
门十三 三界内苦门十四 出三界外乐门十五 断绝疑惑门十六 十种惭愧门十七
极大惭愧门十八 善友劝奖门十九 戒法摄生门二十 自庆毕故止新门二十一
大忍恶对门二十二 缘境无碍门二十三 一志努力门二十四 礼舍利宝塔门二十五
敬重正法门二十六 奉养僧田门二十七 劝请增进门二十八 随喜万善门二十九
回向佛道门三十 发愿庄严门三十一〉
神异典第六十六卷
释教部总论二
齐竟陵王集
净住子净行法门
《遗教经》云:“波罗提木叉是汝大师,若住于世,无异我 也。”又云:“波罗提木叉住则我法住,波罗提木叉灭则 我法灭。”是故众僧于望海再说禁戒,谓之布萨。外国 云布萨,此云净住,亦名长养,亦名增进,所谓净住身 口意身絜意,如戒而住,故曰净住。子者,绍继为义,以 沙门净身口七支,不起诸恶,长养增进菩提善根,如 是修习,成佛无差,则能绍续三世佛种,是佛之子,故 云“净住子。”
皇觉辨德门一
“九十六种道,而佛道为最上胜者,非无其义。夫立名 所以表德,非德无以显名。有名未必具德,有德名非 虚唱。”是知名有真假,德有虚实。岂可道俗混同,窃名 假实,而不辨析者乎?今睹殊教异轨,分衢舛迹,未尝 不有其名而阙其德,不无其称而求其用。是知有名 无德者,外道也;有德无名者,佛道也。譬若济海托舟, 践途寄足。故《经》云:“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发行是道 场,能辩事故。”如是四弘六度,俱称道场。藉如此之胜 因,获若斯之妙果。所以解脱去其累,般若穷其照;相 好表其容,法身显其德。语其至仁,则三念齐想;言其 自在,则无畏独步;谈其累功,则十力为用;仰其妙极, 则不共之法。神通方便,无量法门,洞达三世,了照万 有,卓然明显,英圣超群,故号如来,十号具足,既自觉 于生死昏夜,又复起于未觉悟者,斯可谓有其名,德 无不包,具其美,德无不备。故知形端则影直,声调则 响和。未见貌丑鉴镜有悦目之华;体矬照水发溢群 之观。《书》云:“不登山无以知天之高,不测水无以知地 之厚也。”凡如斯之异学,皆漏于佛之大道矣。故经云: “世间亦有常乐我净,出世亦有常乐我净。”世间者有 名无义,出世者有名有义。故《六师结誓经》问佛名德。 佛答云:“最正觉自得,不染一切法,一切智无畏,自然 无师保,至独无等伦,自获于正道,如来天人尊,一切 智无畏。”今各既知至德有归,邪正异趣,善恶分迳,凡 圣路隔,幸得信因果,悟非常,顺智流入正道。诸圣并 能悼川上之不追,悟交臂之潜往,病生灭之无穷,慕 我净之恒乐。凡我咸已仰风餐化,割爱辞荣,岂得不 懔然增到,形命相竞者乎。故当清和其性,哀愍有形, 等心存济,以法惠施,不犯不取,有求不逆,常志大乘, 内外相副。是名“具足清净度门。”
开物归信门二
如来愍念众生,爱同一子,何尝不以善权方便,弘济 益之津乎?所以垂形丈六,表现灵仪,随方应感,法身 匪一。及其金容托体,相好庄严,显发众生,欣乐瞻睹。 “行则大千震动,众魔慑伏;住则洞达诸定,外道归化; 坐则演示方等,释梵咨仰;卧则开一实道,三乘禀德。 言则三涂静苦,笑则四生受乐。闻声者证道,见形者 解脱。”当此之时,岂不盛哉!今者虽禀精灵,昏惑障重。 进不睹分卫国城,退不闻八音辩说,将由罪业深厚, 烦恼固牢。非唯恐不见前佛后佛,来圣近贤。深忧恶 道无由可绝。发如此意,实有切情之悲;运如是想,不 觉痛心之苦。岂容顺默使流,宴安苦海,沉沦沸火,而 不自拔者乎。当须慷慨凛厉,挫情折“意,生增上心,忏 悔灭罪,去诸尘累,乃可归信。自不坚强其志,忘身舍 命,捍劳忍苦,衔悲恻怆者,将恐烦恼炽火无由而灭, 无明重暗,开了未期。譬如牢狱重囚,具婴众苦,抱长 枷,牢大械,带金钳,负铁锁,捶扑其躯,脓疮秽烂,周遍 形骸,臭恶缠匝。而欲以此状求见国主贵臣,虽复一 心无怠,恳诚嘉到,恐升高殿,践王筵,亦无由而果。假 令愍念,欲睹为难。何以故?以其具诸罪恶,不离苦具 故。若去枷脱锁,洗垢严服,王不我碍,自然而现。今欲归信,亦复如斯。将见如来相好光明者,先当净身口 意,洗除心垢,六尘爱染,永灭不起,十恶重障,净尽无 馀。业累既除,表里俱净,方可运明想于迦维,标清心 于宝”刹,去诸尘劳,人归信门,必然仰睹法身无碍。如 囚脱枷锁,自然见于王,“我今除烦恼,亦必睹诸佛。”若 不如是,虽复殷勤倍切,直恐障碍难通,岂可不五体 投地,如泰山崩?一心归信,无复疑想?奉为至尊皇太 子,七庙圣灵、龙神八部,一切剧苦众生,敬礼十方一 切三世诸佛,求哀忏悔。既悔之后,常行柔软“调和心、 堪爱心、不放逸心、寂灭心、真正心、不杂心、无贪吝心、 胜心、大心、慈悲安乐心、善欢喜心、度一切心、守护众 生心、无我所心、如来心,发如是等广胜妙心,专求多 闻修离欲定”,奉戒清净念报恩德,常怀悦豫不舍众 生。
涤除三业门三
身、口、意三祸患之首。故《经》云:“有身则苦生,无身则苦 灭。”既知其患苦,则应挫而灭之。灭苦之要,莫过忏悔。 忏悔之法,先当洁其心,净其虑,端其形,整其貌,恭其 身,肃其容。内怀惭愧,鄙耻外发。《书》云:“礼无不敬,敖不 可长。”又曰:“过而能改,是谓无过。”《经》云:“于一切众生,敬 之如亲想。”各自省其过,然后忏悔。众等从无始世界 “以来至于此生,由于身意造诸苦业,并缘愚痴,多违 至教,遂乃㤭慢懈怠,形用不恭,眠坐放逸,行动轻傲。 或入出僧坊登上堂殿,礼拜旋绕形不卑恭;或于父 母师长上中下座善友知识前,服用不端,动止乖法, 非礼而观,用违体制。或盗三宝财及亲属物,一切他 有抄掠强夺,欺诳增减非分相陵;或”淫佚恣纵,非时 非处,罔隔禽兽,不避亲族,或造五逆,水火焚浇,攻略 坑陷,加毒无罪。或�“劓,刖刵考掠、斫射伤毁,斩截、残 害、剥裂、屠割、炮烧、煮炙𬊈瀹,诸如此罪,或为淫欲,或 为财利,或为悭贪,或为痴我,无惭贤愚,不愧圣达,今 思此过,若影随形,怖惧惭愧,悲恻忏悔痛苦,忏悔已 有相加害者,从今已去,为真善友,生生相向,以法示 诲,愿十方佛,特加摄念,悔身业障,永更不造。”次忏口 业,此是患苦之门,祸累之始。《书》曰:“一言可以兴邦,一 言可以丧国。”又曰:“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一发,荣辱 之主。《经》云:“不得离间恶口,妄言绮语,谄曲华词,构扇 狡乱。”故知有言之患,招报实重。广如《自爱经》彰斯业 相。又如经云:失命因缘,尚不妄语,何况戏笑,构扇是 非。常以直心忏悔口业,次忏意业。意为身口之本,罪 福之门。《书》云:“检七情,务九思,思无邪,动必正。”七情者, 喜、怒、忧、惧、爱、恶、欲者也。九思者,视思明,听思聪,色思 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利思义。 此皆所以洗除胸怀,去邪务正。经云:“不得贪欲、瞋恚、 愚痴邪见。”故知万恶川流,事由心造。何以知其然?若 瞥缘心起,故口发恶言,言由意显,便行重罪。今欲缄 其言而正其身者,未若先挫其心,而次折其意。故《经》 云:“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既心会于道,身过不遏而止; 意顺于理,口失不防而灭。然身口业粗,易可抑绝;意 造细微,难可壑尽。广如诸经,说其相状。
修理六根门四
经云:“罪无定相,随因缘造。”既是因缘而生,今亦随因 缘而灭。前已忏其重恶,则三业俱明。又欲庄严容体, 则须六根清净。固知心之驱役诸识,亦犹君之总策 诸臣。故《书》云:“君人者懔乎,如朽索之御六马。”言其畏 敬御物,不及于亡。验之此事,晓然俱了。但以万境森 然,感发内外,更相因倚,构接心识。故《经》云:“心王若正, 则六臣不邪。须各惭愧,制驭根识。”如《法句经·心意品》 说:昔有道人,河边学道,但念六尘,曾无宁息。龟从河 出水,狗将啖龟。龟缩头尾四脚,藏于甲中,不能得便。 狗去复出,便得入水。道人因悟,我不及龟,放恣六情, 不知死至。轮转五道,皆由意根,故须聪明。六根罪业, 我从无始已来,眼根因缘,随逐诸色,“见胜美之事不 能修学,见不善之业随顺履行。获此双眼其净甚少, 惟见无惭无耻之色,不见贤圣神通方便作用之色。 虽有双目与盲不异,是大可耻一也!我从无始已来 耳根因缘随逐外声,闻说正善信忠劝矣,不能修学 反生愤结,闻邪恶事欢然顺行,缘此因故,唯闻一切 不善音声,不闻清净正法之声。十方诸佛常说妙法。 我今不闻,生聋不异。是大可耻二也。我从无始已来, 鼻根因缘,若闻正教戒德妙香,初不乐闻,反生妨碍, 闻诸恶欲邪媚之香,深心耽著,由此业故堕大地狱, 生在边地,不闻贤圣五分之香,不闻三乘四摄等香, 使我轮回常与善隔。是大可耻三也。我从无始已来, 舌根因缘造过特多,贪著厚味不净说法,致此罪缘 常沦生死,是大可耻四也。我从无始已来,身根因缘 多造众罪,自重轻他增长痴爱,由此业故得下贱报, 于佛胜缘无由攀附,是大可耻五也。我从无始已来, 意根因缘备造众恶,至人经教拔苦出要,心不希行 更生违拒,乃学异论,规图罪种致无正信”,求名求利。
增长我见。乖僻尢重。临死之时方悔虚过。此大可耻六也。生老病死门五
寻。夫远劫已来,三业所缠,六根所惑,染爱润业,沉没 迄今。生老病死,实为大苦。故经云:“一身死坏,复受一 身。生死无数,尽天下草木,斩以为筹”,计吾故身,不能 数矣。所以达人兴厌,高升界系之表;愚夫贪生,恒沦 死生之狱。故须识过,可得长辞。如《胞胎经》云:“众生受 胎,冥冥漠漠,状若浮尘。在胎十月,四十二变。识微苦 毒,楚痛难忍,臭处迫迮剧于牢狱,饥渴寒热,过于饿 鬼,母饱急塞,母饥闷绝,食冷如冰,食热如火,饮多如 漂大海,行急如堕险谷,坐久如土镇笮,立久如悬厕 屋,下熏上压,无时大苦,及将欲生,倍复艰难,如赤身 受刃,叫声震烈,虽具此苦,复多不全。若一日百日,一 月十月,或在胞胎堕落,或出生母子”丧命。当思此生 实是大苦。次思老苦。《经》云:“年耆相熟,形变色衰,坐起 苦极馀命无几。”《涅槃经》云:“譬如灯炷唯赖膏油,膏油 既尽光炷非久。”人亦如是,唯赖壮膏。壮膏既尽,衰老 之炷何得久住?又如折轴,无所复用,如遭霜花人不 欲视。又《经》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 乐?”当思此老复为大苦。次思病苦,皆由风寒冷热,食 饮不节,四时变改,则水石乖戾。况此假合之体,危脆 之形,望免四大不亏,百一无恼,岂可得也。及至苦患 切身,心烦愁塞,求生不差,求死不绝,痛楚百端,穷忧 自结。屎尿臭处,妻子为之改容;形体不摄,傍人为之 变色。况单身寄病,谁肯提携。故《经》云:“慈父孝子,至病 死时”,不能相救。此至言也,实为大苦。次思《死苦。经》云: 死者,尽也。气绝神逝,形体萧索,人物一统,无生不终。 又经云:“去处悬远,而无伴侣,无所破坏,见者愁毒等。” 《经》又云:“独生独死,身自当之,幽冥幽冥,会见无期。”是 以圣人以身为患,岂复以死更受生乎?往来无道,劳 我精神,誓断贪源,绝其生本。是故死苦,实“由此身”,如 来出家,立言此意。
克责身心门六
身为苦,本自所造集,于生死中,复增恶业,不能改悔, 随顺佛语,是故特须深自克责。《经》云:“见人之过,口不 得言,己身有恶,则应发露。”《书》云:“闻人之过,如闻父母 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得言。”又云:“君子显其过。”《经》云:“赞 人之善,不言己美。”《书》云:“君子扬人之美,不伐其善。”《书》 云:“恕己可为譬,勿杀勿行杖。”《书》云:“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今以经书交映,内外之教,其本均同,正是音殊名 异。若使理乖义越者,则不容有此同致。所以称内外 者,本非行分,但以心表为言也。经云:“佛为众生说法, 断除暗惑,犹如良医,随病授药。”《书》云:“天道无亲,唯仁 是与。”若出家之人,观空无常,厌离生死,行出世法,是 则为内,乖此为外。在家之人,归崇三“宝,持戒修善,奉 行礼义,是则为内,乖此为外。”今内外道俗共知内美 之称由心,外恶之名在行,岂得不舍外恶,勤修内善? 若欲修行,先自克责。当知“求进”是假名,退检是实名。 欲涉千里者,必裹粮卫足而致也;欲升彼岸者,必聚 智粮,具戒足而登也。所以能果者,实由退检觉察,校 试轻重,故能却断无“明,退截老死,愚暗灭则慧光发, 四相迁则戒德显。故知廉退者,进之兆也;贪求者,退 之萌也。夫求而获者,虚则实爱情深,故有倾危堕坠 之苦,此外道之法也。退而获”者,实则意无深恋,故得 常安涅槃之乐,斯佛道之法也。今者但应退检不及, 以自责躬,若志求进,必损我伤物;退检失则彼我兼 利。当知克责心口。是八正之路。检察身行。是解脱之 踪。是故如上善自克责。则无善而不归也。
检覆三业门七
“克责之情犹昧,审的之旨未彰。故以事检心,校所修 习,既知不及,弥增悚恧。何谓检校?检我此身,从旦至 中,从中至暮,从暮至夜,从夜至晓,乃至一时一刻、一 念一顷,有几心几行几善几恶,几心欲摧灭烦恼,几 心欲降伏魔怨,几心念三宝四谛,几心念苦空无常, 几心念报父母恩慈,几心愿代众生受苦,几心发念 菩萨道业?几心欲布施持戒?几心欲忍辱精进、几心 欲禅寂显慧、几心欲慈济五道、几心欲劝励行所难 行?几心欲超求辨所难辨?几心欲忍苦建立佛法?几 心欲作佛化度群生?”上已检心,次复检口,如上时刻, 从旦已来,已得演说几句深义,已得披读几卷经典, 已得理诵几许文字,已得几过叹佛功德已得几过? 称菩萨行已得几过?称赞随喜已得几过?回向发愿, 次复检身如上时刻已得几过?屈身礼佛几拜已得 几过?屈身礼法礼僧已得几过?执劳扫塔涂地已得 几过?烧香散华然灯已得几过?拂除尘垢正列供具 已得几过?悬幡表刹合掌供养已得几过?绕佛恭敬 几十百匝,如是检察,会理甚少,违道极多。白净之业, 裁不足言。烦恼重障,森然满目,暗碍转积,解脱何由? 如上检察,自救无功,何有时间议人善恶?故须三业 自相训责,知我所作几善几恶?
===诃诘四大门八===“上已,检校所行多诸废惰,由此四大勿致懈怠,是故 诃诘,令其觉悟。”夫三界遐旷,六道繁滋,莫不依因四 大,相资成体,聚则为身,散则归空。然风火性殊,地水 质异,各称其分,皆欲求适,求适非一,所以乖忤易动。 故一大不调,四大俱疾,乍增乍损,痾疹续生,风轻而 地重,水冷而火热,互相煎恼,无时得安。经喻四蛇,信 哉可患。又此四大无惭、无耻、无恩、无义,我今恐其不 安,所以资给所须。然彼四大初无感愧。何以知之?至 如悲风霜殒,严冬雪零,便须绵纩衣裘,卧褥温室。若 季夏郁蒸,熇赫炎烈,复须轻𫄨广室,风扇牙簟。春秋 改节,气候清爽,复须轻软服御。乃至食则甘肥,珍肴 充满,饮则瓜果温浆冷水,随时资给,“安苦求乐。此皆 四大所须,而我供赡未曾拒逆,而此四大求索无惭, 不知有无,有则充给不厌,无则恐迫令得,如饥须食 不可暂阙,脱致乖违,内愁外战增发火大,不知我艰 辛,不恕我空乏,唯欲贪求无有休息,是名无惭。云何 无耻?汝之所须无穷,我随给汝不少,虽然当受初无 愧容。我既役智尽谋以相资赡,而汝初无矜念于我, 于少日中不须衣食,云何无恩?今既得我如此供给, 未尝为我造作善事,获我衣食饱暖怡怿,反更思念 作一切恶,少时禅诵礼拜即生懈怠,云何无义?此四 大身不可期怀、不可委信。我今为汝种种供须,反复 横起种种爱着,驱逼于我行杀盗淫,我既愚痴不能 制革”,还相随顺生诸疾病,或遭王法、牢狱、鞭杖为汝 所招。我既婴苦,汝亦无利,犹复不知更求更索。从今 日去,不复随汝流转老病生死大海。“汝当随我行道, 作诸善业,方可给汝随病衣食,趣得支身,以除饥渴。 汝当善自驱策,令我蚤得五分法身,常化游行,自在 无碍。”
出家顺善门九
“上已检校所行,知乖道实。远克责自咎,则进趣有途。” 前虽道俗《总论》,混知其过,然在家罪重,出家罪轻。但 出家之人,行业阶差,生熟难辨,然阡陌而观,亦粗见 其迹。今出家者,未登圣境,而期望之人,恒引圣责凡。 良由大教胜远,尊之者责重;法律精微,信之者望深。 何以知然?今欲见雅形妙相之体,当睹仪容端丽之 人,欲观仁义盛德之风,当寻有礼有义之行。何常见 众多之口,竞讥弃诸外道,正以不足及言。所以息议, 在于众僧,动为论端,实由我法清胜,嫉之者多;我法 高远,毁之者众。《书》云:“城高则𧘂生,道尊则魔盛。”今乍 闻诘诮之言,乃足惊怪。就理而寻,非无义而发。试为 检其所修,比其所习,福之深浓,罪之“厚薄,可加意察 之。夫父母是孝恋难遣,而能辞亲;妻子恩染难夺,而 能割爱;势位物情所竞,而能弃荣;饥苦是人所难忍, 而能节食;滋味是人所贪嗜,而甘厌蔬涩翘勤是人 所厌怠,而能精苦;七珍是人所吝惜,而能舍离,钱帛 是人所蓄聚,而能弃散,奴僮是人所资侍而自给不 使;五色是人所欣睹”,而弃之不顾;八音是人所竞闻, 而绝之不听;饰玩细滑人所保著,而能精粗无碍;安 身养体,人所共同,而能忘形舍命;眠卧是人所不免, 而昼夜不寝为业;恣口朋游,人所恒习,而处静自检; 白衣饮馔,不知纪极,而进食如毒;白衣日夜无所不 甘,而己限以晷刻;虚腹白衣则华屋媲偶,而己冢间 离著,又行住坐卧如是法,礼拜围绕如是法,读诵讲 说如是法,食饮便利如是法,受供行施如是法,修道 习行如是法。略说如上,无非有法。数则三千威仪,广 则说不可尽。馀如《出家功德经》说。
在家从恶门十
俗士,每言谈之次,或问白衣归向何法,无不答云:“释 氏纯臣,纵复实心错背,亦羞言其乖咎。所以尔者,实 由大法精胜,不欲与善相违故也。”既言其信,当事与 言同。若言事相反者,便是矫伪谀谄,侧佞邪媚,天下 所惊嗟,四海所骇叹。若欲真实期于三世者,见沙门 之过,当知凡劣。形服虽异,喜怒何殊,便思其理可崇, “本不在人,何得以鄙吝之行,用废大道乎?且其积习, 胜业已积,《熙连沙》喻可不深思。今诸士女试自检察, 实自多过,瞋恚不避尊贵,恶骂无复高卑,贪求不计 毁辱,悭吝不知礼节,淫欲不择禽兽,黜退不避亲族, 加以㤭慢放逸,贡高怼恨,诤讼邪命,诈现异相,以利 求利,恶求多求,无有恭敬,不随教诲,身见有见及以 无见,未尝省退,以礼自制,一何苦哉!惟恐我不胜人, 人莫及我。”《经》说“起慢,此业炽盛,烧灭宿世所种善根。” 又云:“为恶虽少,后苦无边,如毒在身,终为重患。”诸俗 人等,唯欲营生,不知顾死。然生不可保,死必奄至,寻 此危命,非朝则夕,俄顷之间,凶变无常。如佛为愚痴 富老公说偈:“汲汲忧子财,非我何所有?愚人多预虑, 莫知当来变。”广文如彼,何得不思?贪求积聚,终必散 失,身死名灭,唯业相随。又观女人所起患毒,倍于男 子,经云:“女人甚深恶,难与为因缘,恩爱一缚著,牵人 入罪门。女人有何好,但是诸不净,何不审谛观,为此 发狂乱。”《郁伽长者经》云:“在家修道,当观女人生厌离想,非常久想、不净洁想、臭秽恶想、罗刹恶鬼恒啖人 想,贪色难饱无止足想,恶知识妨净行想”,三恶道增, 忧苦不断,目、面、唇、口,惑人之具,人为所惑,破家灭国, 杀亲害子,众祸之本,皆由女色。
沈冥地狱门十一
“万法虽差,功用不一。至于明昧相形,唯善恶二途而 已。”语善,则人天胜果差别于目验;述恶,则三途剧苦 皎然而非虚。而愚惑之夫,好起疑异,多言人天是妄 造,地狱非实说。以不睹故,便不知推因以测果;由不 了故,复不知验果以寻因。既因果未分,空扇是非,疑 途乱起,明在何日?无论未来,其事难了。但以即今善 恶是验,冥漠非妄。夫有形则影现,有声则响应,未见 形存而影灭,声续而响乖。故知善恶相资,亦复如是。 幸各明信,无厝疑心。何谓地狱?经中广说。此洲地下 八大地狱,最下阿鼻四万由句铁城四周表里火彻, 铜狗黑蛇,哮吼嚼咋,甚可怖畏。诸小狱者,散在铁围 山间,海渚空野众处,备受寒热,难可“具说。狱各有主, 牛头阿傍,其性残虐无一慈忍,见受苦者唯忧不苦, 唯忧不毒。”或问狱卒:“众生受苦甚可怜愍,而汝无慈 常怀毒害。”狱卒答曰:“诸受苦者,由是不孝父母,谤佛 法僧,骂辱亲疏,毁陷一切,破坏和合,瞋恚杀害,贪淫 欺诈,邪命邪求及以邪见,㤭慢懈怠,放逸怨恨,迷没 声色,耽著酒食,犯所”受戒,不知惭愧,具足恶业,来此 受苦。受苦既毕,恒加谏喻:“此是恶处,今已得脱,勿复 重来。”然此众生,初无改悔,今日得出,俄顷复来,劳我 形力,加毒于彼。今观此辈,既不修善,往趣泥洹,则是 无知,不识避苦所以,倍痛害之,何由得生慈忍?又《经》 云:“有十恶业,杀生、偷盗,能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 鬼,无”量劫数,乃得为人,还受短命贫穷等报。又感外 报,棘刺沙砾,水草少味,不如意等。且身口意,此三发 业之始。自作教人,见作随喜,此三成业之由。现报、生 报、后报,此三感业之所。故《论》云:“三三合九种,从三烦 恼生。”然前九位,业通善恶,受三涂报,唯在三毒。是故 行人先须观彼,于此人身,可有出理。
出家怀道门十二
自大圣已还,性体未圆,三相所迁,四山作固。所以如 来智周域外,尚假苦切之言,令诸有生得人律行。今 居在凡愚,善恶杂糅,何能免点累之愆,爱染之失?若 闻所说,当深叹悼,何时免离若斯之过?不得内怀惊 疑,增其忿憾也。然则起忿之来,诚由着我。如《经》所说, “执我见者,生死大患,第一破戒。”且举一我,无人不患。 自非正聚,谁不弊之?出家本意,为灭此惑,故诸行者, 常须遮制,积功不已,渐得出有。迷此不修,还同无始, 徒在僧伦,更招苦业。今闻出家之美,不得便言无恶; 又闻俗人之恶,不可便言无善。故通述之,宜各警策。 夫出家者,犹信故入道也。当去爱着,顺佛语,则出世 之行成也。若于行有亏,则非谓之信也。内既无信,则 翦落衲衣缶𥟡等,于身无用。略引数条,不得自怠,已 去愦闹得空间,已离俗爱无攀缘,已出驰动入寂定, 已离染著得无碍,已舍苦境得无恼,已离妻子无缠 缚,已弃饰好厌华侈,已绝声色灭贪求,已断荣辱、去 我见,已向八正趣道门,已披弘誓忍辱铠,已服解脱 涅槃衣,已望毕竟空寂舍,已登慈悲喜舍堂,已见回 向之大利,已听多闻自觉音,佛见出家之利乐如此, 所以劝奖诫励修学。故《经》云:“盖闻沙门之为道也,舍 家妻子,捐弃爱欲,断绝六情,守戒无为。其清净一心, 则万邪灭矣。”一心之道者,声色不能污,荣位不能动, 免离忧苦,存亡自在,块然独立。舍五悭,除两秽:二坚 缚,二障法、二种垢、二雨雹、二痈疮、二烧法、二种病。四 破戒者,一谓三业不净、二谓闻空怖畏,三谓不为泥 洹、四谓贪着我见。又如经说,“菩萨修行先除四失,谓 舍欺诳、重报恩、决嫌疑、灭谄心,如是备行诸度妙行, 清净广大安住寂静。”
在家怀善门十三
“前已闻其恶,深自鄙悼,今显其善,悦以进道。”何以知 之?自非贪欲情厚,染爱性深,富贵意重,势利心浓者, 则不容安处累缚,黑暗所缠。故知“在家”者,众患之本 矣。故使室家妻子,宗亲眷属,周旋来往,朋友游处,奉 上接下,皆须将意,意不独往。其应筐篚,筐篚之用,非 求不至。既驰求事广,财念无穷,惟念多蓄,不顾无常, 拥积腐坏,靡知分散,是为欲不悭贪,便不能得。既不 属缠绕,百心不同,不加鞭罚,则为恶者众。虽曰止恶, 要由意瞋起,是为“欲不瞋恚,亦不能得。为此资生挍 计,驰求万方,以利萦心,不知患害,水火盗贼,艰苦备 经,或夭身命残杀无辜,宴集欢乐,非此不济。起贪痴 心,谓我加尔,饮啖之后畅快莫思。”是为欲不起痴,而 不能得。当知白衣与善相违,故曰:“所作之事,与地狱 对门。”又曰:“居处如牢狱,妻子如枷锁,财物如重担,亲 戚如怨家。”而今在穷苦之地,系缚忧厄,艰辛缠累,备 诸苦恼,不亲三宝,不近正法,穷迷暗障剧苦之内,而 能一日一夜守持清禁,六时行道,兼修六斋。或持一戒、二戒、三戒,乃至五“戒、八戒、十戒,菜蔬节味,检身口 意。又率妻子内外眷属,回向崇善,建菩提因。或撤父 母之供,妻子之分,财货衣服,甘珍肴果,穷其所有,敬 供精洁。合室营奉,晨昏翘注。或为疾病患危急,县官 牢狱;或亲族崩亡,祈福魂路;或生善灭罪,始发信心。 崇仰沙门,在圣无别。”由其随顺佛正教故,所以顺佛 语故,“出离生死,若违佛语必堕恶道。是故常应坚发 正愿,愿受化生,自在飞行一切佛刹,随所感见,应接 群生,学佛威仪,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巧便 大慧,开悟解脱,于诸法中究竟无障,尽虚空际大誓 庄严。”
三界内苦门十四
夫三界牢狱,四围轮转,在家出家,未断我倒,无得免 者。既为生死所缠,身心劳累,迁变无穷,无非是苦。故 《经》云:“三界皆苦,何可乐者?”而众生常惑,谓言世问是 常是乐,出世乐因无常是苦。何其沈迷,顿此颠倒?才 验刺身,即觉苦受,何得云乐?略引数条,证知唯苦。若 谓饮食为乐者,则应多所餐进,身和心悦。何意小乖 分度,便成疹患?若谓衣服为乐者,则应春夏一服,爱 心无厌。何意寒暑异服?明不甘乐,所以苦本。若谓室 宇为乐者,何意不常一处,既致驰动,明知避苦。若谓 妻子眷属为乐者,则应长相歌笑,何意俄尔无常,悲 号哽噎?当知眷属实是苦本。若谓妙色以为乐者,则 应长悦心目,永慰形骸。何意须臾颜貌变改,发白面 黑,伤痛少年华美之艳?故知此色本是自苦,不是外 来。若谓好声以为乐者,则应丝竹繁会,亲听无厌,何 意小久便致昏倦,耳不乐闻,当知是苦。若谓酣酒以 为乐者,则应适意遣忧,长无恼患。何故神昏心闷,骨 节惨痛?或因此事鞭杖锁系,丧身夭命,破家亡国,受 苦无量。若谓朋游为“乐者,则应终日游散,不知厌极, 何意每一登临,少时便倦,后更相携,无复行意?若谓 淫佚为乐者,则应血气刚强,眼明神爽,少而不老,壮 而不变,何意恣情逞欲,辄有疲困,抽脑彻髓,头眩眼 乱,心惊气迫,筋骨缓纵,口燥唇焦,四肢振掉,抽拔五 藏,由此夭命?当知淫佚实是苦本。若谓荣位为乐者, 则应”始终不变,无耻无辱,何意黜陟之间,憔悴立至。 已上诸条,大举而言。然此六尘五情,游心之处,无非 是苦。所以大圣觉察三界牢狱,知苦不迷,解脱生死。
出三界外乐门十五
佛世尊说三界世间总是苦聚,非唯一苦而已。又是 无常、无我、不净,终归于空。出世之外,则有常、乐、我、净, 具八自在。而众生长迷妄谓为乐,一何可悲?且说一 苦随相有八。“何谓八苦?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 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于一苦中,更 有诸苦。故诸行人策励行道,节身口意,翘勤匪懈,群 小无知,谓之为苦。大圣圆照,三达洞了,知此小苦,大 乐正因。虽有劳顿,所期者大,非谓为苦”,故引诸行相, 用简有心:若舍身命,怜愍众生,得佛金色身光明洞 彻,行住坐卧,震动大千相。若礼拜父母、师长、贤圣,得 佛顶高明相;若不诳众生,赞扬其德,得佛眉间毫相。 若行慈爱,仁救众生,得佛绀青螺发相。若以光灯供 养施人,得佛顶出日光相。若以慈意视众生者,得佛 净目上下眴相。若绝滋味,十善化人,得佛四十齿齐 密相。若说慈善,志意坚强,得佛四牙白净相。若绝口 四过,得佛方颊车广长舌相。若行施平等,得佛果时 七处合满相。若忍苦行,决定无乱,得佛师子臆相。若 行正净,医药救人,得佛身方正相。若行慈仁,不杖众 生,得佛修臂指长相。若视地行,不践虫命,得佛行不 蹈地相。若手扶接有苦众生,得佛手内外握相。若行 四摄摄取众生,得佛手足网相。若以净心供养善人, 得佛《手足轮千辐理相》。若施衣服隐过蔽恶,得佛阴 马藏相。若说除患死法,得佛鹿腨肠相。若善庄严不 解众生肢节,得佛钩锁骨相。若柔和顺塔,右绕从人, 得佛右旋毛相。若平治道,去棘刺,得佛一孔一毛相。 若不服华绮,沐浴于人,得佛皮肤细软相。若扫塔除 秽,得佛身不受尘相。若修万行,常愿具足,得佛胸卍 字相。若舍国城妻子,得佛净土眷属贤圣相。若自节 食,上味施人,得佛上味相。若常诵读,不恶口加人,得 佛总持口香气相。若说法引接众生,得佛面无饥渴, 满口光辩才相。若持戒无缺,得佛法身圆备相。若在 山间头陀苦行,得佛尘累都尽相。若舍华堂幽林禅 思,众生谓苦,不能行之。菩萨志意坚强,所期者大,不 以为苦,故,得自然宫殿、七宝房舍,早得成佛,众生犹 自流转生死海中,岂非为颠倒惑缠之所致也。故当 勤加精进。修行此行。便出三界。
断绝疑惑门十六
夫因果感应,影响相生,必然之道,理无差舛。而众生 业行不纯,善恶迭用,以不纯故,报有精粗,或贵或贱, 或美或恶,其事迹匪一,不了本行,故致疑惑。何者?如 精进奉戒,应得长生,子孙炽盛,亲族荣显,而返见身 命夭促,门族衰殄;屠害之人,应婴促寿;眷属残灭,而反延年寿考,宗强援广,清廉之行,应招富足,而见贫 苦。贪盗之人,应见困窘而睹丰饶。此乃缘其福故,现 世轻受。如《金刚般若》云:“由持经故,为人轻贱”,是人先 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轻贱故,先世罪灭。所以致有 此疑者,由其无明惑故,妄起颠倒,不能解了三世业 相。今略出数条世人惑事,用以惩诫,庶有识者识以 除疑。智人以生为苦,所以不忍;愚夫贪生,以生为乐, 是一惑也。智人以不生则不死,故云“涅槃寂灭之乐。” 而愚夫恶死,不知远死之方,是二惑也。智人以居家 为苦,譬之牢狱。《书》云:“割情在于骄奢”,而愚夫染著,以 为荣乐,是三惑也。智人知妻子之累,故比之枷锁。《书》 云:“割情在于所爱”,而愚夫以恩爱为欢欣,是四惑也。 智人以眷属是系缚之本,放之如仇,而愚夫系恋以 为胜适,是五惑也。智人以荣利,是自灭之筌。《书》云:“割 情在于速达”,而愚夫不计谗害取贵,是六惑也。智人 以色声香味为苦本。《书》云:“割情在于嗜欲”,而愚夫为 之沈溺迷醉。且列如前,不容致惑。是以智人当勤自 勉,自生老病死不离其身,勿生疑惑,一生空过。今更 出之,以显疑相。见布施者疾患早亡,便起疑心悭吝; 见持戒人过中不食,致患怀疑自养;见忍辱人检心 摄形,致患怀恼,劝令开意;见诵经人旦夕缘理,致患 劝息;见菜蔬人致患瘦弱,劝啖肥美;见坐禅者致患 劝卧。闻语引进便称本情,懈怠自恣随顺流俗曾不 思量,朝闻夕死如救头然,何有情赖更习常俗,以死 自誓,方曰“有志。”
十种惭愧门十七
既已同知在家男女之恶,又见出家僧尼瑕累,又闻 疑惑颠倒之门,退自思省,实可惭愧。经云:“惭愧得具 足,能灭暗障故。”又云:“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若无惭 愧,与诸禽兽无相异也。”《涅槃经》云:“有二白法,能救众 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恶,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 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有惭愧故,则能恭敬父母师 长。怀惭愧故罪则除灭。显相如此各须惭愧顺清白 法事乃无量。略举十条以为纲要。“第一惭愧诸佛如 来往昔欲令我等离苦获安。所以发心行菩提道。忍 苦受辱令成法身。常以正法为我解说,而我不能如 说修行。第二惭愧父母。哀哀父母生我劬劳。长养教 诏常怀忧惕。既为人子不顺诲约,反学凶强陵蔑贵 贱,既乖诤子上失令名,深为可愧第三惭愧诸子。然 彼实能晨昏定省色养无亏,而终贫贱无物赈给,故 使诸子无由得立,又阙教导使子愚昏,实为可愧第 四惭愧师僧。然我父母生育训诲不能使我出生死 海。今此师僧教我出家受增上戒,怀罗汉胎得罗汉 果,而我违犯,深为可”愧。第五惭愧。弟子既能晨夕依 教策修,而反固遮有违圣说,致使道业寸尺无功,一 生空过,无法制奉,顾斯负累,亦可深愧。第六惭愧。帝 王恒以十善化导天下,故国土安宁,五谷丰熟。所以 百姓安家复业,出家之人泰然安乐,任其禅诵,而今 懈怠,深是可愧。第七惭愧。檀越出家所怀解脱为本, 形骸“资待,衣食为先。所以诸俗为道兴福,供给资缘, 故隆正业,而或不全,失于敬重,亦可深愧。第八惭愧。 良友知识化导,见佛因缘,令具梵行。《大经》唱示,而我 闻谏反以为仇。背逆三归礼向神俗,迷著善导,故违 正诲,深为可愧。第九惭愧。所化诸人由我无德,久不 种缘,致使开悟莫能津济,故令听者徒枉”功夫。纵闻 杂善不获纯净。内心自疾深可惭愧“第十惭愧天龙 神鬼护法冥祇。我本发心誓度一切。故诸天龙拥护 无恼。而我愆缺情志不恒。唯知负恩但增惭愧。”
极大惭愧门十八
惭愧之义,以不及为本。若于正行悉能遵奉,则无假 惭愧。《书》云:“内省不疚,何忧何惧?”又曰:“心苟无暇,何恤 无家。”今既理妙难精,触向乖背,一念之间造过无量。 过无量故,惭愧亦应无量。前已略举大致,其中枝派 不可缕悉。更立此门,使寻文求旨,知理无不摄也。夫 众生以我见故,不能推美于物,引恶在己,而于万善 不能修习,见人胜行,意欲陵之,无惭之甚,何得不见? 今列位显之,庶可敛迹。若见直心行惭愧人,我不能 行,愿彼不作。见行布施持戒人,开解脱门,愿其早止; 见行忍辱精进人,自不能行,愿早退没。见多闻修定 者,自不能行,不欲使作见;行慈悲喜舍者,不能赞勉, 欲其不行;见菜蔬一食者,自不行,故,劝令退败。见行 伏心人,应惭愧法,乃劝不行,乖八正道。见学问诵经 人,自无此行,不使彼作。见围绕礼拜者,自嫩惰故,嫉 令不行。见有唱导梵音者,自不及彼,愿不为之。见经 行头陀者,既不能行,反谤毁灭。今据叔世,设法开化, 以此为高,义当生信灭罪,祈福弘道。而今登无畏座, 开广笑谑之端,饰词自丽之美,高言兴色,诽诮往还, 仪容傲佷,初无谦逊,永不退省。我解未深,唯诘咨者, 寻经有谬,故《经》云:“若为利养名誉,我心爱党而说法 者,是名非说。若利于彼,增信心故,灭烦恼故,起净业 故,知惭知愧,开八正路,是名善说。”如过去世,有苦岸比丘,说有众生我人寿命。违于佛语,命终入阿鼻地 狱,仰“卧伏卧,左右胁卧,各九百万亿岁,尔后更历诸 馀地狱。自外徒党受苦难言。故知不依佛教,毁谤正 法,其罪实重。”当知法师实亦为难。其善则致福无量, 其恶则获罪亦重。是故法师应须极大惭愧。然居在 世间,养生之急,在于衣食,由此衣食劳乱极深,所须 缯纩皮革,无不损生残命。着他皮肉,还养肉身,乃至 食啖一粒之食,非用功夫无由入口。推度前功商量 我腹,“上入下出常流不止,而于其中选择精肥,进纳 软滑,贪嗜美味无羞无耻,须臾变改臭不可近,将行 将坐如厕不殊。”何有智者于食生贪?若生贪者大须 惭愧,与彼畜兽复何取别?
善友劝奖门十九
夫能了除疑惑,内发惭愧,劝奖之功,善知识也。今欲 修习万行,非善知识,无由进道。《经》云:“如栴檀叶,在伊 罗林,其叶则臭。伊罗臭叶,在栴檀林,其叶则香。”《书》云: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偕芳。与恶人居,如在 鲍鱼之肆,与之俱臭。”又云:“近墨必缁,近朱必赤。”故知 善友能作佛事,是大因缘,是同梵行。善知识者,今能 “将我得升净土;恶知识者,今能陷我坠于地狱。当知 善恩,不可酬报。”夫善恶之理,皎然明白。但以任情适 道,则进趋之理迟;善友劝奖,便勇猛之心疾。经有奖 课之文,书有劝学之说。当知要行,实由劝成。故《经》云: “菩萨自身布施,亦劝他人令行布施;自行持戒、忍辱、 精进、一心、智慧,亦劝他人令行此事。”然则胜美之事, 欣乐羡仰,物之恒情。今若徒有愿乐之心,不行愿乐 之事,未见其果,犹若绝粮思味,其于饥渴,终无济益。 故略引数条盛行要事,以相警诫。今有财富室温,家 给人足,不劳营觅,自然而至。复有贫苦饥弊,形骸劳 悴,终日愿于富饶,而富饶未尝暂有。以此苦故,劝其 布施,力厉修福。若有衣裘服玩,鲜华充备,又有尺布 不全,垢腻臭杂,是以劝奖,令施衣服,及以室宇。若见 百味珍羞,连几重案,又有藜藿不充,困于水菜,所以 劝奖,令施饮食。若见荣位通显,乘肥衣轻,适意自在。 复有卑陋猥贱,人不齿录,涂炭沟渠,坐卧粪秽,此苦 可厌,劝令修福,除灭㤭慢,奉行谦敬。岂可他人常贵, 我常在贱。若见形貌端正,吐言广利,又有面状矬陋, 所言险暴,此苦可舍,劝令忍辱。若见意力强干,少病 登劳,行道无碍。有人多患不安,所行莫济,见有此苦, 劝施医药,令其进趋。故《法句经》云:“四时行道,得度众 苦:一者少年有力势时,二者有财物时,三者遇三宝 福田时,四者当计万物必离散时。”常行此四,必得道 迹,应自督课,不待他劝。
戒法摄生门二十
前已劝奖于他,我今自加课励。凡论课励,要必托境 行因。若心志浮荡,则进趋无寄。然托境行因,戒为其 始,可谓入圣之初门,出俗之正路。如乖此训,永处三 涂,人天长绝。是以《经》云:譬如大地,长生万物。戒亦如 是,能生众生人天华果。”故《经》云:“若无此戒,诸善功德, 皆不得生。”良以三涂苦报,罪障所缠,人天胜果,堪为 道器。欲感胜果,非戒不生。是以圣人先明此教。然三 归五品,戒法两科,七种小学,要以三归为宗;一乘大 教,必崇三聚为本。并如经律,具显规猷卓尔,宪章行 业,明逾鉴镜。今粗举其大致,用光恒俗。所以发戒之 原,须依三宝者,盖由佛、法僧宝,天人所尊,归依生信, 必能出有;若归邪神,反增苦趣。故《经》说云:“归佛清信 士,不归诸天神。”故须先定邪正,方识逆顺。《经》云:“信为 道元,功德之母;智是解脱,出有之因。”诚至言也。若无 此信,心志浮虚,归戒不得。是以发足,立信为先。何谓 三归?谓佛、法、僧。此三可重,故名为宝。何谓为佛?自觉 觉彼无师大智,五分法身也。何谓为法?能轨能正,灭 谛涅槃,清净无相也。何谓为僧?能和和众,无学功德, 自他灭处也。何谓为归?可凭可向也。何谓为宝?能招 利乐,正心依仗,近获人天,远登无学。此则三宝区别 之门。若论极教理,唯一统,照无不周,照周等觉,谓之 佛宝;礼无非法,谓之法宝;至德常和,谓之僧宝。此乃 体一义三、同性三宝。众生解悟,信知佛性,离此生死, 招兴利乐,是故一切无不归凭。第一“《翻邪三归》、第二 五戒、《三归》第三《八戒》《三归》第四十戒。第五具戒。第六 《十善戒》、第七大菩萨戒。此之七戒,所防过境,近约大 千世界之内,一切六根六大,并是戒境,广如常说。
自庆毕故止新门二十一
从前发心已来,知至德可归,检校克责,灭诸恶门。疑 惑既遣,惭愧续修。劝奖兼行戒德又显。得舍如是之 罪障,餐听若斯之胜法。岂得不踊跃欢喜,差抃自庆 者乎?《经》云:“八难难度:一、地狱难;二、饿鬼难;三、畜生难; 四、边地难;五、长寿夭难;六、虽得人身,盲聋喑痖不能 听受难”;七、虽得人身,六情完具,而世智辩聪,信邪倒 见,不信三宝,肆意轻侮。此身死已,便在三途,随业沈 没,久乃得出。时在人道,还不正信家生。第八前后佛 间,不睹正法,徒生一世,增长邪见,具造众罪,寻尔徒死。是故《经》云:“徒生徒死,甚可怜愍。”奉法行人,先崇此 意,生死大事,不可自宽。今略出《自庆》数条,系在心首。 佛言:地狱难免,而今同得免离此苦。“一自庆也;佛言: 饿鬼难免,而今同得,远于此苦,二自庆也;佛言畜生 难舍,而今同得,不树此因,三自庆也。佛言:生在边地, 不知仁义,今在中国,修习礼智,四自庆也。佛言:生长 寿夭,不知植福,福尽命终,还堕恶道,而今不以世乐 自娱,回以供养,五自庆也;佛言:人身难得,一失不返, 有过盲龟浮木之譬,今得人身”,六自庆也。佛言:“六根 难具,今无缺损”;七自庆也。佛言:“丈夫男身难得,我已 得也。”佛言:“女人身者,须知佛性,则是丈夫,我已知也。” 佛言:“邪辩难舍,我今归正法也。”佛言:“佛前佛后,是为 大难。我今相与,慷慨立志,既见色像,又闻正法,则同 鹿野,灭惑不殊也。”佛言:“见佛为难,我今顶礼,佛所记 像,功”用等伦也。佛言:“闻法为难,我今备得闻也。”佛言: “出家为难,我今具随众也。”佛言:“出家专信倍复为难, 我今一心无敢二见,敬法爱法以法为师。”经中偈言: “惟念过去世,供养为轻微,蒙报历遐劫,馀福值天师。 净慧断生死,痴爱销无遗,佛恩流无穷,是故重自归。”
大忍恶对门二十二
夫道从苦生,不由乐果,德凭功建,非情所集。故《经》云: “忍辱第一道,于诸众生心无碍故。”以其在苦则多碍, 多恼,起不善业。今所以得无碍者,良由在碍而修无 碍,故碍而不为碍。既于碍而无所碍,岂非忍力之所 致乎?《经》云:“娑婆世界,五浊之刹,五痛、五烧,具诸恶报。” 是故发大乘者,多来此土,以救苦为资粮,以拔恼为 要行。此土一日修善,胜于他方净国百千万劫。所以 尔者,良由极苦之地,心不及善,而能于剧苦之中卓 然发意,忍苦受辱,岂不奇哉?所谓“火中生莲华”,此实 为其有他方净土无修福地,所以不及此土。何者?净 国七财丰溢,不假布施,摄贫穷也;净国律仪圆净,不 假持戒,摄毁禁也。净国则无辱无忍,秽土无事非辱, 在辱能忍胜他方也。净国精进如救头然,不假翘勤 摄懈怠也。净国之人入法流水,念念修顺无出入观, 不假寂定摄乱意也;净国智慧明满,不假才巧说摄 愚痴也。又净国之人非无弘誓,但弘誓之功不及净 土,四摄四等例同无用。净国乐故,则救苦之心薄;恶 土苦故,则进善之心猛。故《经》云:“行于非道,通达佛道” 也。夫欲发广大心,行菩萨行,自非履危涉险,备受艰 难,蹈炽火,历冰霜,婴苦切,甘楚毒,于万苦中而能忍 受者,则道场可践。若无此恼,忍何从生?借此烦恼,起 我诸善,所谓尘劳之俦,为如来种。当知忍者,有力大 人,功德之本。所谓忍痛痒,忍思想,忍疾病,忍饥苦,忍 疲劳,“忍寒暑,忍忧悲,忍热恼,忍恶骂无耻辱,忍挝打 无恚碍,忍贪欲无爱着,忍㤭慢无背道,忍所难忍,忍 所难行,忍所难作,忍所难办。”能行此者,真可谓大忍 辱矣。
缘境无碍门二十三
经云:“在俗则谓之为缚,在道则谓之为解。”解即无碍 所致,缚即资待所招。今若欲有待于无待,则有待更 烦;无待于无待,则有待自遣。有待既遣,则无碍之门 可入。若志在于资养,便睹缚缠更重。但众生凡类,触 向多阻,不资于物,则自济无方。资于物者,累之重也。 生累缠绕,解脱何由?今既深如其累,累实为苦。何以 “知之?今欲陆行,非车舆、人马不动,一累碍也。今欲水 游,非舟航不移,二累碍也。今欲养身,非衣裘屋宅,则 无所凭托,三累碍也。今欲养命,非粳粮黍粟、五味柔 软,则无所资待,四累碍也。今欲修习一慧,仿像无向, 五累碍也。今欲求见一佛及一净土,发奇特心,冥漠 不见,六累碍也。今欲彻视十方,障碍满目,七累碍也。 今欲求佛圣智以除障惑,近是众生心行而我不睹, 八累碍也。今欲披文寻义,虽课心力,近在浅言不达 意旨,九累碍也。今欲诵习经典受己忘漏,十累碍也。 凡此累碍其事无量,圣”人所无碍自在者,由何而致? 实由远诸尘劳,自策为本,是所资待莫不勤役自办, 不假于地而他为我用。所谓让而得者,则其理通;求 而获者,则其理滞。菩萨不求自利,但欲利益众生,是 以其利在己,而得无碍。众生常利我,忘彼所以,恒缚 而无解。圣是可求而得,非是永隔无津。今若欲学圣 舍凡者,当遵圣人所习。虽其途无量,然津济要趣,唯 一解脱耳。故《经》云:“若自无缚,欲解彼缚”,斯有是处。今 欲学菩萨道,必须弃凡夫缚。凡夫缚者,唯愿得五欲, 纵意自在,实大缚也。菩萨行人,弃之不顾。《经》云:“不得 畜养奴婢畜生,当自翘勤,出离生死。若假于他,他还 缚我,无解脱期。”今云:无奴不立,无婢不办,此乃气力 强梁之时。一旦卧床,百事同弃,自救不暇,何忧及人? 宜自勉励,则解脱之门,易可豋耳。
一志努力门二十四
初从辨德,极于无碍。善恶二途,凡圣苦乐,明了审谛, 斯言备矣!唯应努力,勤而行之。《经》云:“感伤世间贪意 长流,没于爱欲之海。吾独欲反其源,故自勉而特出是以世世勤苦,不以为劳。”《经》云:“我与阿难,空王佛所, 共发菩提心,我常勤精进,所以速成正觉。”又云:“得正 法智己,以无疲厌心为众生说。”斯可谓努力矣。夫众 生流转三有,触苦相缠,所以情识暗弱,虑浅多迷。每 一修善,怯退遑扰,念念之间,百变乖舛。自非劝之以 努力,奖之以刚干,则勇锐骁果之心不发。《经》云:“众生 与无明怨贼斗战,亦不异世间。”�“敌相御。世间则须 金钲壮其气,鼓钟激其忿,郁拂增其怒,决裂成其力, 不资此发勇,不假此振威,何能摧鸣条之战,拉牧野 之师乎?今与烦恼共战,当集无漏之智,命无畏之师, 控道品之众,御六度之侣,建道场之幡,击甘露之鼓, 著弘誓铠胄,被忍辱袍甲,握智慧弓刀,执坚固箭盾, 精进督怠惰,翘勤课不及,登行登”欢喜,税驾顿法云, 种智断其勇,方便运其略。于是无明老死之贼,协附 四魔之军,影响波旬,因倚天女,凭带鬼神亿千万众, 担山吐火,雷电四绕,欲入暗惑之旅,退金刚之师。由 乎菩萨忍调无想,积德久善,魔怨稽伏,一念努力,豁 然大明。非法王坏,正法王胜。此并经中之盛事,若不 努力,何由办也?如人营家,晨起夜寐,劬劳督课,便自 室内盈实,饥寒不切,但能努力,无所不济。出世妙行, 事不殊俗。若小努力,微复加意,三明六通,不足为难。 更运方便,重课心形,信顺之忍,渐深自至,岂得空舍 一生,虚过三涂?切己力无所施,方复生悔,何嗟及矣! 所以努力一门,贯通前后,位心极行,唯此而已。愿幽 明“圣鉴,照览穷途,故敢发言,托文现意。”
礼舍利宝塔门二十五
“大圣诠化,随机感发。譬若一音说法,各得其解。是故 应以现生蒙利者,所以降神母胎,诞圣王宫。”应以出 家蒙利者,“所以舍金轮位,剃除须发。”应以相好蒙利 者,“所以现成正觉,坐菩提树。应以实相蒙利者,所以 三转法轮,十二部经。”应以灭度蒙利者,所“以双树潜 辉,现于涅槃。”良由众生障业烦多,是故圣化随应不 一。然则现于涅槃者,复是增发悲恋之心,以悲慕故, 善心浓到。凡礼拜像塔,皆宜感发悲心,潸然思慕,惨 切其情,“追想正法,我不餐仰,泣想如来,不亲音旨,如 入祖祢之庙,睹灵若在,歔欷无颜。如来殷勤令我等 具诸苦行,而我违背,自堕恶道,在于像末未蒙解脱, 以苦报故,忆如来恩。是以今各归心于此像塔,呜咽 涕零,惭颜哽恸,至心奉为至尊皇后皇太子七庙圣 灵,今日信施龙神八部,广及一切剧苦众生,敬礼十 方三世一切诸刹土中所有如来形像灵庙,敬礼释 迦如来。一切现在灵骨舍利,敬礼如来。现在顶骨舍 利,敬礼如来;现在镂盖舍利,敬礼如来。现在眼睛舍 利,敬礼如来;现在一”切绀发红爪舍利,敬礼如来现 在一切指骨舍利,敬礼如来现在一切牙齿舍利,敬 礼如来现在衣钵、水缶、锡杖、众具,敬礼过去四佛生 地,并行坐遗迹,敬礼如来得道树宝塔,敬礼如来转 法轮处。宝塔,敬礼如来般涅槃处。宝塔,敬礼如来灭 后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敬礼阿育王所造无量诸 佛像,“敬礼天上人间海中龙宫一切像塔,敬礼此国 诸州诸瑞圣像,敬礼此国诸寺诸山无量灵像,敬礼 天上人间海中无量形像。愿一切众生不在佛前佛 后,常见佛生,常见佛出家,常见佛得道,常见佛涅槃, 能建立是无量像塔,尽于来际,佛事不绝!”
敬重正法门二十六
“诸法本空,寂灭无说,以因缘故,现有文字。”当知文字 经典,本在破病灭惑为先。惑既八万四千,故使教门 亦有八万四千法藏。至于病销惑遣,药亦随亡,如筏 喻者,可以情悉。然群生沈罔,随言封滞。由此见故,教 药常陈。所以金简盈于宝殿,玉轴焕于神宫,辩析空 有于假实,表发权智于无方。故如来一代四十九年, 随缘示教,种种说法,及于涅槃。但有声教,计随言说, 必致沦亡。然以义理谈元,正宗无昧,言虽得丧,金旨 难乖,故立法依,用永刊定,天魔外道莫敢侵陵。自慧 日已沈,法云遐布,非夫简册,无由献功。尊大迦叶,法 门英㒞,击钟声告,召集无学千僧一夏撰结遗言十 二,义求三藏文摄多罗叶典,其量莫思,蕴积西夏将 及千载,时运渐染,东翻汉朝,沿彼至今,年垂六百,杂 录正经七千馀卷,词义明敏,谈味无遗。近则安国利 人,远则超凡证圣,备如卷部,智者寻之,至心奉为至 尊皇后皇太子、七庙圣灵、天龙八部,乃至十方一切 剧苦众生。敬礼一切真如法藏,敬礼十方一切诸所 说法藏,敬礼过去一切诸佛法藏,敬礼贤劫初佛拘 楼孙如来天龙宫法藏,敬礼拘那含牟尼佛天龙宫 中法藏,敬礼迦叶佛天龙宫中一切法藏,敬礼释迦 如来天龙宫一切法藏,敬礼西印度黑峰山寺一切 法藏,敬礼沮渠国大乘十二部法藏,敬礼北印度石 壁八字舍身法藏,敬礼神州大国一切众藏经典,敬 礼《易州石经》《朔州恒安石窟经像》。敬礼一切受持三 藏诸法师等,敬礼一切禅师律师,读诵经典诸行人 等。愿一切含灵入如是法门,常能总持,广说教化,通达无碍。
奉养僧田门二十七
僧称福田,群道宗尚,斯何故耶?良由发蒙俗之幽心, 启正道之遐趣,拯沉沦而将济于三尼,御法网而弘 护于万龄。由是道被天下,德光四俗,能生善种,号曰 “福田。”德响楗槌,又称应供。心乖理义,行越法科,则显 乖剃落之容,幽受空树之譬。及与施主为仇隙,与骨 肉为疮疣,热血之相可寻,石女之伦不远。僧护佛藏, 明言不迷,《智论》大经,清范攸属。固当日须三省,事必 九思,念念策心,无时宁舍,方可入三乘之一位,预三 宝之一员。盛德可观,六道归依。而出有高行难拟,七 众相从为“福田。”岂非形寄域中,情超域外者也?流俗 缠纠,封附昏迷,处处生著,何能远出?是以树立僧宝, 为俗良田,令兴福力,得出生死,不徒设也。然佛超累 表,作范区中,为物受供,而实不受。法在除惑,清净非 情,供养感果,自随生业。僧含凡圣,形系往因,纵成无 学,犹婴善报,身谢无馀,方出诸有。今以形累有缘,多 须资待,故凡施者教多在僧。然供养于僧,备有三宝, 故佛有言:“随顺我语,供养佛也。”为解脱故,供养法也。 众僧受用,供养僧也。有斯理义,故名众僧良福田矣。 奉为至尊皇后皇太子,七庙圣灵天龙八部,乃至十 方一切剧苦众生,敬礼十方一切僧宝,敬礼当来下 生佛兜率天弥勒菩萨僧,敬礼游方大士文殊师利 菩萨僧,敬礼护法大士普贤菩萨僧,敬礼十方一切 行大道心菩萨僧,敬礼十方一切行缘觉心辟支佛 僧,敬“礼十方一切行下乘者诸声闻僧,敬礼宾头阇 住法万载诸声闻僧,敬礼佛子罗睺罗住法万载诸 声闻僧,敬礼剡州山海九亿万住法万载诸声闻僧, 敬礼三千界内见在一切诸凡圣僧。愿一切含灵常 与贤圣同乘正道,开智生福,不堕恶趣,生生遭遇为 善知识,拔除烦恼,得出诸有。”
劝请增进门二十八
劝请者,殷勤之至意也。由发殷勤之意,则愿善之情 深矣。是故于一切纤微之善,咸须殷勤劝请增进,令 生慧行,不容中废。然劝请有二:“劝请众生,修行戒善, 具诸德本;劝请诸佛救护众生;说法久住;十方四恶 趣,我今悉劝请,修持诸戒行,获得于人身;十方一切 人,我今悉劝请,修十善业,得生于天上;十方诸天人, 我今悉劝请,登立正定聚,得离于恶道。十方诸学人, 我今悉劝请,觉察诸烦恼,速证无学地。十方阿罗汉, 我今悉劝请,知非究竟位,唯有一佛乘。十方辟支佛, 我今悉劝请,成就大悲智,教化诸众生。人天二乘众, 我今悉劝请,体觉如来藏,修习菩萨行。一切诸菩萨, 我今悉劝请,修行十度行,速登于十”地。兜率天菩萨, 我今悉劝请,常转不退轮,速下度群生。菩萨智未明, 我今悉劝请,金刚灭尘累,显发真实相。十方一切佛, 初成正觉者,我请转法轮,安乐诸众生。十方一切佛, 若欲舍寿命,我今归命请,愿久住于世。如是佛菩萨, 我今皆劝请,发此殷勤心,是故稽首礼。
随喜万善门二十九
众生以愚惑故,多怀嫉妒憎上之心,是以见人行善 则兴恶想,摧毁破坏,不令成就。然彼前人未必损行, 而此嫉者,妄增恼热,增长惑业,生死不绝。是以圣人 调心制意,行此随喜,亦复劝请众生,如说奉行。“十方 一切众,所有微细善,仁义及礼智,孝养谦恭敬,慈和 及爱敬,廉贞清洁行,若有如是善,我今悉随喜,离欲 在家人,奉修如来戒,三归五八戒,十善菩萨戒,清净 诸律仪,离恶名闻者,如是诸功德,我今悉随喜。饭僧 施法衣,浴除烦恼垢,救摄诸贫穷,饥寒穷塞者,疾病 艰危苦施药。”〈缺三字〉“如是诸功德,我今悉随喜”,“旷路作 好井,桥船度人物”,〈缺四字〉“果,施佛并供僧,渴乏除热恼, 其福实无量,如是等功德,我今悉随喜。造经流法教, 然灯发慧明,习诵及转读,决子诸义趣,若复为人说, 倍增欢喜心,如是诸功德,我今悉随喜。建立诸塔庙, 堂殿及宝刹,彩画及木像,金银铜石等,传写诸相好, 显示于法身,如是诸功德,我今悉随喜。若有造僧坊, 床帐及卧具,令彼息心”者,安意于禅林,出入苦空门, 次第寂灭观,如是诸功德,我今悉随喜。如来大慈悲, 善说诸法门,发生随喜行,令我等修学。随喜诸声闻, 忍苦度生死;随喜诸菩萨,不舍恶道受。随喜十方佛, 无畏天人尊,能于三界狱,引出诸众生;愿令众生类, 悉得于佛道,是故我随喜,稽首礼诸佛。
回向佛道门三十
言回向者,以不著为义。原一切众生备修万行,舍身 命财,所以不得解脱生死者,皆缘耽著果报,不能舍 离。若能不执其心,修行摄度,随有微福,回施群生,向 于佛道者,则于果报不复生著,便于生死萧然解脱。 故《经》云:“如所说,修行,回向为大利。”是以一切所作善 业,皆因回向。兼劝众生不著果报。何者?即此身形果 “报之本,终日养饲,庄严雕饰,要必当死,徒为保著,自 非愚暗,所以贫受此身;少有慧明,何得无时不厌?以是智者抚臆论心,不容贪著,回流生死。十方诸众生, 所行微善业,仁孝及谦敬,慈爱柔和等,忠正修礼智, 矜逮赈孤穷,如是世俗善,悉回向佛道。一切诸外道, 种种勤苦行,五热炙其身,投岩赴水火,反缚涂炭等, 无量诸邪见,今皆为回向,同归正觉道。”一切清信士, 归戒行十善,乃至诸女人,亦能修福德,又能善说法, 开化众妙福,回向施群生,共成无上道。一切弟子众, 闻声即解悟,善来成比丘,乃至四道果,方便及初观, 苦空非常想,亦回施群生,共向无上道。十方诸辟支, 自然成缘觉,深悟在“别世,晓了因缘法,隐显化众生, 独处乐善寂,如是兼一切,尽回向佛道。十方诸菩萨, 读诵于经法,入禅出禅者,劝总行众善。如是等三善, 一切众德本,亦回施众生,归向无上道。一切诸善本, 乃至贤圣果,解空未能穷,有无不双尽,悉令于一切, 同入真妙境,著回有相心,皆向解脱道。如是诸菩萨, 我今劝回向,发此无著心,是故稽首礼。”
发愿庄严门三十一
原。众恶所起,皆缘意地贪瞋痴也。自害害他,勿过于 此。故经号为“根本三毒”,能烦、能恼,劳扰身心。于缘起 恶,三三九种。然此九种,义通善恶。三善根生,名善业 道;三不善根生,名恶业道。是故行人常一其心,不令 动乱,微起相见,即自觉察。守护人根,不令尘染,常发 弘愿,以自庄严。愿一切众生,皆从今日乃至菩提,眼 “常不看贪淫、邪艳惑人之色,不看瞋恚、丑状、屠裂、愚 痴、疑暗、倨慢邪众之色。愿见一切十方常住法身之 色、菩萨下生八相之色、如来相好、圣众和会善集之 色。愿一切众生,耳常不闻悲啼愁叹声、地狱苦楚声、 饿鬼畜生受苦声、八苦交对声、四百四病起发声、八 万四千尘劳声。愿耳常闻诸佛说法,八音声、八万四 千波罗蜜声、三乘圣果、十地功德如是等声。愿一切 众生鼻常不闻杀生滋味饮食之气、三十六物革囊 之气、发欲罗绮脂泽之气、五辛能熏九相尸气。愿鼻 常闻十方世界诸树草木之香、五戒八戒十善六念 诸德香,学无学人十地五分十力八万四千诸度无 漏之香、十方诸佛说法之香。愿一切众生舌恒不尝 众生有命身肉杂味,能生烦恼滋味。愿舌恒尝甘露 不死之味,天自然食,在其舌根变成上味。诸佛所食 之味,法喜禅悦之味,解脱泥洹最上胜味。愿一切众 生身常不觉邪淫细滑,生欲乐触,不觉镬汤寒冰之 触,饿鬼畜生诸苦恼触,脱百四病,寒热风霜蚊䖟蚤 虱饥渴诸苦等触。愿身常觉清凉强健,心悟安隐证 道飞行八自在触。愿一切众生皆从今日乃至菩提。 意常觉知九十八使、八万四千尘劳之法,十恶五逆、 九十六种邪师之法,三涂可厌生死大苦。愿意常知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为医王,法为良药,僧为看病 者,为诸众生治生死患,令得解脱,心常无”碍,空有不 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