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汇编 神异典 第一百四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一百四十五卷
博物汇编 神异典 第一百四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

     第一百四十五卷目录

     僧部列传二十一

      隋六

      法总       僧昙附慧重

      灵璨       法瓒

      宝儒       慧最

      僧朗       慧畅附僧温

      志念       智炬附慧感 慧赜

      慧海       辩义

      明舜附慧相  智梵

      𩇕渊       道宗

      普旷       保恭

      法侃附道抚  吉藏附慧远

    神异典第一百四十五卷

    僧部列传二十一

    隋六

    法总

    按《续高僧传》:“法总姓段氏,并州太原人也。少诵《涅槃》, 既通全部,志在文言,未遑听涉。十馀年中,初不替废。 后听元义,便即传讲。前后二纪,领悟非一。而宽厚逊 仰,为物归投。开皇年中,敕召为涅槃众主,居于海觉, 聚结四方,常敷至理,无舍炎燠。仁寿初,敕送舍利于 隋州之智门寺。掘基三尺,获神龟一枚,色黄且绿,状” 如彩绣,头有八字云“上大王八万七千年。”腹下有“王 兴”二字。驰步往来,都无所食。及舍利所由,令人治道。 于隋侯桥侧,又雨甘露,状如雨,香甜浓润,众共饮之, 总表闻帝,敬谒灵祥。恒以此龟置于御座,与臣下观 之。帝游北苑,放之清池,虽沉泳少时,还出绕池,循逐 帝躬,前后非一。及四年春,又敕送舍“利于辽州下生 寺,放光分粒,其相极多,石函变为锦文及童子之像。 函之北面,现于双树,下有卧佛。又于函南现金刚捉 杵拟山之像。又于函东现二佛俱立,并一麒麟。又于 函西现一菩萨并一神尼,曲身合掌,向于菩萨。”更有 诸像,略不述之。又放大光,撩乱而起,动眩人目。从暝 达晓,诸灯虽灭,而光续照,不异日月之明。尔夕阴雨, 佛堂鸱吻放于黄光,飞移东南三百馀步。外人谓火 走赴,知非寻光所发,乃从堂中舍利处出。众皆通见, 大发道心。八日将下,五色云盖,覆于塔上,又感奇鸟 素身,乌尾赤觜,口衔片云,状如华盖,亦现塔上。斯瑞 之感,五万馀人一时同见。及填下讫,云鸟皆灭。四月 九日,基上放光,分为五道,直西而去,色如彩画,数百 里引之,见者非一。总躬临此瑞,喜发内心,具图上闻, 敕封秘阁。后因故业,讲诵不疲。大业年中,卒于海觉, 春秋七十矣。门人行等,元会嗣续擅名,见于《别传》。

    僧昙附慧重

    按《续高僧传》:“僧昙,姓张氏,住洛州。少小出家,通诸经 论。慨佛法未具,发愤求之。以高齐之季,结友西行,前 达葱山。会诸梗涩,路既不通,乃旋京辇。梵言音字,并 通诂训。开皇十年,敕诏翻译,住大兴善。后敕送舍利 于蒲州之栖岩寺,即古云居寺也。山曰中朝,西临河 涘,世称形胜,莫尚于斯。初送达州治,而栖岩佛殿内” 有钟鼓之音,响震一寺。迫而就检,一无所见。灵舆至 寺,是夜于浮图上放大光明,流照堂内,通朗无翳。如 是前后频放神光,或似香炉乘空而上,或飞紫焰,如 花如叶,乍散乍聚;或如佛像,光趺宛具;或如虹气环 绕塔帐,累日连宵,昱耀难准。又州治仁寿寺僧夜望 栖岩,光如楼阙,照于山谷。又去山寺“八十里,住者见 光如火,皆谓野火烧寺。及来寻觅,乃知灵相。”其祥瑞 之感如此也。至仁寿末年,又敕于殷州智度寺置塔。 初至州治,见佛像垂手正坐,在于瓶内,迄至入函,常 不变异。又地生罗纹,屋上见青莲华及菩萨像,大众 同睹。又见龙盘蛇屈之象,并大人足迹,及牛马鸟兽 等迹。又置塔处,有小“蛇二枚,停住不去,因即构基,入 地四尺,飞泉上涌,疠疫已下,六根坏人,服者通损。既 值斯缘,乃移北置,以避于泉。故二蛇之住,深有由矣。” 昙以传译之美,继业终寺,即大业初年矣。时有慧重 沙门,姓郭,雍州人,练道少年,综寻内外,志力方梗,不 惮威侮,摄论十地,户牖由开。敕请造塔于泰州岱岳 寺。初停公馆,舍利金瓶自然开现,放光流外,道俗咸 睹,送至寺塔。将入石函,又放光明,晃耀人目。岳表白 气三道,下流直向塔基,良久乃歇。又岳神庙户,由来 封闭,舍利至止,三度自开。识者以神来敬礼故耳。后 不委其终。

    灵璨

    按《续高僧传》:“灵璨,怀州人,远公之门人也。禀性纯直, 宽柔著称。游学相邺,研蕴正理。深明《十地涅槃》,备经讲授。随远入关,十数之一也。住大兴善,后为远公去 世,众侣无依。开皇十七年,下敕补为众主,于净影寺 传扬故业。积经年稔,仁寿兴塔,降敕令送舍利于怀 州之长寿寺。初建塔将下,感一雄雉集于函上,载飞” 载止,曾无惊惧。与受三归,便近人驯绕,似如听受,回 头鼓舞,欣跃自娱。覆勘其形,实非雉也,身具五彩羽 毛。希世以状奏闻,敕勘《瑞图》,云“彩鸾也。”璨令寺僧执 之,放于北山,飞鸟群迎,鸣唳而去。又感异迹三十馀 步,直来塔所,不见还踪。及四月八日,将入石函,又放 光明,旋环隐没,道俗崩涌,无不发心。仁寿末年,又敕 送于泽州古贤谷景净寺起塔,即远公之生地也。初 至州治,半月之间,十八种相前后迭起,或如星光绕 旋,或如丹气碧云,紫霞白雾,罗布上空,照烛城郭,及 映阛阓数万,道俗同时一见。送至基所,光如列宿,大 小交错,数亦无量。更有诸相,具如《别传》。璨后住大禅 定,如旧所传。武德之初。卒于本寺。春秋七十矣。

    法瓒

    按《续高僧传》:“法瓒,齐州人也。安心寂定,乐居岩穴,头 陀苦行,是所经怀。隐于泰岳之阜,开蒙训接,善知方 便,兼以达解谛义,时扬清论,致有覆丧,坐无辍讲,待 移之诮兴世。瓒初闻之,深自赧怍,曰:‘问非切并不欲 困人。谓言彼解,何言致毙’?因遂杜口,不事言论,闭谒 寻闲,披玩而已。”开皇十四年,文帝省方,招访明德,人 有述其清旷者,乃下敕延之,与帝同归。达于京邑,住 胜光寺。肃肃禅侣,拥彗门庭,以身范世,复见斯日。仁 寿置塔,敕令送舍利于齐州泰山神通寺。初至寺,即 放圆光,乍赤乍白,时沉时举,或如流星。人众同见,井 水涌溢,酌而用之。下后还复。又感群鹿,自然至塔,虽 鼓吹众闹,驯附无恐。又感鹅一双,从“四月三日终于 八日,恒来轝前,立听梵赞。恰至埋讫,迹绝不来。斯之 感致,罕闻于古。”瓒具以闻后,导以禅定,时扬法化,言 无严切,而密附怀抱,遂终于所住。

    宝儒

    按《续高僧传》:“宝儒,幽州人也。童子出家,游博诸讲,居 无常准,惟道是务。后至邺下,依止远公。十地微言,颇 知纲领。值周丧,法宝,南归有陈,达命清通,亟振名誉。 自隋氏戡定,文轨大同,便归洛汭。还师于远,听《大涅 盘》。首尾三载,通镜其旨,即蒙覆述。远自处坐,印可其 言。慕义相从,还居净影。慧心更举,遐计前英。立破之” 间,深鉴弥密。仁寿建塔邓州,乃敕令住寺,名大兴国 也。帝昔龙潜所基,既至求石,访无美者,乃取寺内璞 石,镌斲为函。石本粗恶,磨饰将了,乃变成玛瑙,细腻 异伦。复有隶字三枚,云“正国得也。”形设正直,巧类神 工,名笔之人,未可加点。又见种种林木麟凤等像,儒 与官人图以表奏。返寺之后,闭门脩业。时因食次。方 见其面。不久卒于本寺。

    慧最

    按《续高僧传》,“慧最,瀛州人也。初听《涅槃》,游学邺下,因 闻即讲,曾未经遍,而言议纶综,绰尔舒闲,故为同席 诸贤之所叹仰。周灭齐日,南奔江表,复习慧门,颇通 馀论。且自北僧在陈,多乖时俗,惟最机权内动,不坠 风流,多为南方周旋胶漆。隋室肇兴,中原安泰,便观 化辇掖,参听异闻。后住光明,时传雅导。而好居静退, 非贤不友,神志宏标,气调高远,不妄受辱,必清瑕累”, 其立志也如此。仁寿年中,敕遣送舍利于荆州大兴 国寺龙潜道场。昔者隋高作相,因过此寺,遇一沙门, 深相结纳,当时器重,不测其言。及龙飞之后,追忆旧 旨,下诏征之。其身已逝,敕乃营其住寺,雕其旧房,故 有“兴国”“龙潜”之美号也。并出自纶言,帝之别意。又道 场前面步廊自崩,僧欲治护,控引未就。及舍利既至, 将安塔基,巡行显敞,惟斯坏处,商度广狭,恰衷塔形。 有识者云,豫毁其廊,用待安塔。及四月八日,舍利院 内忽然雾起,斋后便歇,日光朗照,有云如盖,正处塔 空,仍下细雨,不湿馀处。又感凫鹤众鸟,塔上飞旋,又 见云间紫色,状如花炬。又雨天花如雪,纷纷而下,竟 不至地。后又送舍利于吉州发蒙寺,掘深八尺,获豫 章板一条,古砖六枚,银瓶二口,得舍利一枚,浮水顺 转。又得一宝,体含九彩。人不识之。具以闻奏,寺有瑞 像。宋大明五年,寺僧法均梦见金容希世,梵音清远。 因行达于三曲江,见像深潭,光浮水上,与太守周湛 等接出,计有千斤,而轻同数两。身长六尺四寸,金铜 所成。后长沙郡送光趺达都,文帝敕遣还安像所,宛 然符合,总高九尺馀。佛衣缘下有梵书十馀字,人初 不识,后有西方僧读云:“此迦维罗卫国育王第四女 之所造也。忽尔失去,乃在此耶。”梁天监末,屡放光明, 照于一室。武帝将请入京,因事遂止。大同七年,佛身 流汗。其年,刘敬宣为贼烧郡及寺并尽,惟佛堂不及。 至于十年,像又通汗,湘东王乃迎至江陵,祈福放光。 十二年还返,发像至寺,放光三日乃止。陈天嘉六年, 更加庄饰,故世传其灵异,处处模写。最躬事顶礼,图 于光明。而骨气雄干,诚为调御之相,今时所轻略故也。后卒于住寺。

    僧朗

    按《续高僧传》:“僧朗,恒州人。少而出俗,希崇正化,附从 听众,寻绎大论,及以杂心,谈唱相接,归学同市入关, 住空观寺,复扬讲席,随方利安。而仁恕在怀,言笑温 雅,有在其席,无闷神心宏博,见知众所推尚。时有异 问,素非所览者,便合掌答云:‘僧朗学所未通,解惟止 此’。”故英声大德咸美其识分,不敢蔑其高行也。仁寿 置塔下,敕令送舍利于番州,今所谓广州灵鹫山果 实寺宝塔是也。初至州治,巡行处所,至果实寺,便可 安之。寺西对水枕山荒榛之下,掘深六尺,获石函三 枚。二函之内,各有铜函,盛二银像,并二银仙。其一函 内有金银瓶,大小相盛,中无舍利,铭云:“宋元徽元年 建塔。”又寺中旧碑云:“宋永初元年,天”竺沙门僧律尝 行此处,闻钟磬声,天花满山,因建伽蓝。其后有梵僧 求那跋摩来居此寺,曰:“此山将来必逢菩萨圣主,大 弘宝塔。”遂同铭之。今朗规度山势,惟此堪置,暗合昔 言,谅非徒作。事了还京,住禅定寺,讲习为务。大业末 年,终于所住,春秋七十有馀矣。

    慧畅附僧温

    按《续高僧传》:“慧畅,姓许氏,莱州人也。偏学杂心,志存 名实,拘滞疆界,局约文义。初不信大乘,以言无宗,当 事同虚诞也。后闻远公播迹洛阳,学声遐讨,门人山 峙,时号通明。畅乃疑焉。试往寻造,观其神略,乃见谈 述高邃,冒罔天地。返顾小道,状等游尘。便折挫形神, 伏听三载,达解涅槃。慨其晚悟,又至京邑,仍住净影”, 陶思前经,师任成业,仁寿置塔,敕送舍利于牟州拒 神山寺。帝为山出黄银,别敕以塔镇之,用酬恩惠。山 在州东五里,昔始皇取石为桥,此山拒而不去,因遂 名焉。山南四里有黄银穴,塔基之处名温公埠。《传》云: “昔高齐初,有沙门僧温,行年七十,道行难测,游化为 任,曾受梁高供养,二十二年。后辞北”还,行住此埠,创 立寺宇,因山为号,而虎狼鸟兽,绕寺鸣吼,似若怖温。 温出户语曰:“汝是畜生,十恶所感;吾是人道,十善所 招。罪福天悬,何劳干我?汝宜速去。”既闻及斯,于是鸟 兽永绝此山。而温身长七尺,威仪懔人,眉长尺馀,垂 蔽其面。欲有所睹,以手搴之,故至于今。虽有寺号,而 俗犹呼为“温公埠”焉。畅安处事了,返还京寺,综习前 业,终世不出,言问庆吊,亦所不行。预知其亡,清浴其 体,端坐待卒。至期奄逝,春秋七十有馀矣。

    志念

    按《续高僧传》志,“念俗姓陈氏,冀州信都人。其先颍川 实蕃之后裔也,因官而居河朔焉。念冰清表志,岳峙 登神,俊朗绝伦,观方在虑,爰至受具问道。邺都有道 长法师,精通智论,为学者之宗。乃荷箱从听,经于数 载,便与当席擅名,所谓诞札休继等,一期俊列,连衡 齐德。意谓解非满抱,终于盖棺。乃游诸讲肆,备探冲” 奥,务尽幽赜。又诣道宠法师学《十地论》,听始知终,闻 同先览。西秦有高昌国慧嵩法师,统解小乘,世号“毗 昙孔子”,学匡天下,众侣尘随。沙门道猷、智洪、晃觉、散、 魏等,并称席中杞梓,慧苑琳琅。念顾眄,从之成名。猷 上皆博通元极,堪为物依,乃旋踵本乡,将弘法泽。时 刺史任城王彦,帝之介弟,情附虚宗,既属念还,为张 法会,与僧琼法师对扬道化,盛启本情,双演二论,前 开智度,后发杂心,岠对勍锋,无非丧律。时州都沙门 法继者,两河俊士,燕魏高僧,居坐谓念曰:“观弟功行 慧悟,超迈若斯,必大教由兴,名垂不朽也。”于即频弘 二论,一十馀年,学观霞开,谈林雾结。齐运移历,周毁 释经。遂乃逃迸海隅,同尘素服,重寻小论,亟动天机, 疑虑廓消,伫聆明运。值隋国创兴,佛日还复,敕访之 始即预出家,而包蕴迦延,未遑敷述。至开皇四年,谓 弟沙门志湛曰:“吾躬冠小乘,自揣与罗汉齐镳也,但 时未至,故且敛翮耳。”湛夙餐法味,欣其告及,以事达 明彦法师。彦成实元绪,素袭念名,与门人洪该等三 百馀人,躬事邀延,阐开心论,遂骋垂天之翼,引盖世 之功,俯仰应机,披图广论,名味之聚,缘重之识,卷舒 敻古之下,立废终穷之前,大义千有馀条,并为轨导。 至如《迦延本经》,传谬来久,《业揵度》中脱落四纸,诸师 讲解曾无异,寻念推测,上下悬续,其文理会词联,皆 符前作,初未之悟也。后江左传本,取勘遗踪,校念所 在,片无增减,时为不测之人焉。撰《迦延杂心论疏》及 《广钞》各九卷,盛行于世。受学者数百人,如汲郡洪该、 赵郡法懿、漳滨怀正、襄国道深、魏郡慧休、河间圆粲、 浚仪善住、汝南慧凝、高城道照、洛寿明儒、海岱圆常、 上谷慧藏,并兰菊齐芳,踵武传业,关河济洽,二十馀 年。隋汉王谅作镇晋阳,班条卫、冀,搜选名德,预有弘 宣。念与门学四百馀人奉礼西并,将承王供。谅乃于 宫城之内,更筑子城,安置露塔,别造精舍,名为内城 寺,引念居之,今之开义寺是也。劳问殷至,特加尤礼。 又令上开府咨议参军王颇宣教云:“寡人备是帝子 民父,莅政此藩,召请法师等,远来降趾。道不虚运,必藉人弘,正欲阐扬佛教,使慧日清朗,兆庶蒙赖,法之 力也。宜铨举业长者,可于大兴国寺宣扬正法,当即 大众还推念焉。”既预经纶,即弘敷训,先举大论,末演 小乘,辩注若飞流,声畅如天鼓,三乘并骛,四部填烟。 其知名者,则慧达、法景、法楞、十力、圆经、法达、智起、僧 鸾、僧藏、静观、宝超、神素、道杰等五百馀人,并九土扬 名,五乘驰德,精穷内外,御化一方。消鄙吝于筵中,断 封疑于理际。仁寿二年,献后背世,有诏追王入辅。王 乃集僧曰:“今须法师一人,神解高第者,可共寡人入 朝。拟抗论京华,传风道俗。”众皆相顾,未之有对。王曰: “如今所观,念法师堪临此选。”遂与同行。既达京师,禅 林创讲,王自为檀越,经营法事。念登座震吼,四答冰 消。清论徐转,群疑潜遣。由是门人慕义,千计盈堂,遂 使义窟经笥,九衢同轨。百有馀日,盛启未闻。王又与 念同还并部,晋阳学众,伫想来仪。王又出教令于宝 基寺开授,方面千里,法座辍音,执卷承旨,相趋阶位。 会隋高晏驾,中外相疑,汉王列境举兵,鲸鲵海陆。念 乘舋还里,与沙门明空等讲宣二论。绍业沧溟,望风 总集。大业之始,载荡妖氛,招引义学,光诸慧日。屡诏 往征,频辞不赴。以大业四年卒于沧土,时年七十有 四。渤海太守金紫光禄大夫历阳公宋元亮及诸缁 素若丧厥亲,为之建塔益州福成寺。道基法师慧解 通微,祖习有所,乃为之《行状》,援引今古,文质存焉。

    智炬附慧感 慧赜

    按《续高僧传》:“智炬,姓吴氏,吴郡人。性矜庄,善机会,美 容貌,雅为众表。又善草隶,偏爱文章。每值名宾,辄属 兴缀彩,铺词横锦,勇思霏霜。而仪轨宪司,未沿流俗。 初听兴皇朗公讲,讨穷深,致学冠时雄,而神气高标, 在物峰出。威仪庠序,容止端隆。虽寝处虚闲,立操无 改。有人私觇两月,徒行。空野摄衣,无见抄反。欣其谨” 慎,故重叙之。讲《四论大品》,洞开幽府,镜识宗归,披释 金陵,望风顿帙,吐纳机辩,适对当时。弘匠浙东,砥砺 前学,致使禹穴西骛,成器极繁。末于故都建初寺,又 讲《三论》,常听百人。蒋州刺史武山公郭演,隋之良宰, 创莅南藩,奉敬咨谒,降情归禁。隋炀往镇扬越,采拔 英灵。炬既誉洽东瓯,名流西楚。征君慧日,处以异伦, 而执志出群,言成世则,欲使道张帝里,学润秦川。开 皇十九年,更移关壤,敕住京都之日严寺,供由晋国, 教问隆繁,置以华房,朋以明德。一期俊杰,并是四海, 搜扬规矩,特立清秀,不偶群侣,覃思幽寻,无微不讨, 外辞以疾,内实傍通,业竞六时,研精九部。才有昏昧, 览兴赋诗,时暂阕馀,便观统略,制《中论疏》,止解偈文, 责自所消,鄙而轻削。每讲谈叙,清攉宗致,雅涉昙影 之风;义窟文锋,颇怀洪偃之量。时有同师沙门吉藏 者,学本兴皇,威名相架,文藻横逸,炬实过之。所以每 讲序王,皆制新序,词各不同,京华德望,餐附味道者 殷矣。而性罕外狎,课力逞词,自非众集,未曾瞻觌。以 大业二年正月卒于寺房,春秋七十有二。葬京郊之 南。门人慧感、慧赜,亲承嘉诲,询处有归。后于江之左 右,所在通化,各领门侣,众出百人,传嗣宗𪟝,不爽遗 绪。

    慧海

    按《续高僧传》:“慧海姓张氏,河东虞乡人。久积焚熏,早 成慧力,年在童龀,德类老成。所以涉猎儒门,历览元 肆,虽未穷其章句,略以得其指归。乃曰:‘可以栖心养 志者,其惟佛法乎’!至十四,遂落发染衣为沙门。大昭 元统,昙延法师弟子也。流心宗匠,观化群师,十八便 讲《涅槃》,至于五行、十德、二净三点,文旨洞晓,词彩丰” 赡。既受具戒,转厌嚣烦,屏迹山林,专崇禅业。居于弘 农之伏读山。会周武肆勃,仁祠废毁,乃窜身避难,奔 齐入陈。戒品无亏,法衣不舍。又采听摄论,研穷至趣。 大隋御宇,方践京邑,帝姊城安长公主有知人之鉴, 钦其德望,为立伽蓝,遂受以居之,今之静法寺是也。 课业四部,三学兼弘,门徒济济,于今传美。末爱重定 行,不好讲说,缄默自修,惟道是务,而无恃声望,不言 加饰,直心道场,于斯人矣。仁寿已前,文帝频颁玺书, 分布舍利,每感异祥,恒有延誉之美。故《感应传》云:“初 海造塔于定州恒岳寺,塔基之左有滢,名曰龙渊。其 水不流,深湛悬岸。及将安置,即扬涛沸涌激注,通于 川陆。”父老传云:“此水流竭不定,但有善事相投,必即 泄流奔注。”其征感如此类也。后又送舍利于熊州十 善寺。有人挛躄及痼疾者,积数十年。闻舍利初到,舆 来礼忏。心既殷至,忽便差损,轻健而归。久值亢旱,飞 尘天塞。又感甘泽,地如油涂,日朗空清,来苏数万。大 业二年五月二十七日卒于本寺,春秋五十有七。初 病极,命诸徒曰:“吾闻上栋下宇,生民之龌龊;外椁内 棺,世界之萦羁。既累形骸于桎梏,亦碍生世于大患。 岂揖礼义于嚣尘,卜宅葬于烦饰者也?宜宗焚葬,用 嗣先尘,贻诸有类矣。”弟子钦崇德范,收骨而建塔于 终南之峰,即至相之前岭也。刻石立铭,树于塔所。自 海之立寺,情务护持,勤摄僧伦,延迎宾客。凶年亟及振名京邑云尔。

    辩义

    按《续高僧传》,“辩义,姓马氏,贝州清河人也。少出家,沉 静寡世事,志怀恢厚,善与人交,久而笃敬,言无勃怒, 滔然远量。初归依猷论,师学杂心,贯通文义。年始登 冠,便就讲说,据法传导,疑难纵横,随问分析,曾无遗 绪。有沙门昙散者,解超邃古,名重当时,闻义开论,即 来仇拟,往返十番,更无后词。义曰:‘理势未穷,何不尽 论’?”散曰:“余之难人,问不过十卿,今答势不尽,知复何 陈。”当即骛誉两河,甫为称首。属《齐历》云:季周丧道,津 乃南达建业传弘小论,屡移声价,更隆中土。隋炀搜 选名德,令住日严,以义学功显著,遂之关辅,咨议决 疑,日不虚席。京师俊德昙恭、道抚及赜净等,皆执文 咨议,穷其深隐,并未尽其怀也。后以世会明时,寺多 高达,一处五讲,常系《法轮》。义皆周历观详,折中弘理。 而晦景消声,不咎前失。必应机坠绪者,并从容辞让, 无何而退,不欲显黜于前。故英雄敬其卑牧,传芳又 甚于昔。仁寿二年,隋汉王谅远迎志念法师来萃京 室。王欲炫其智术也,乃于禅林寺创建法集,致使三 辅高哲,咸废讲而同师焉。义厕其筵肆,聆其雅致,乃 以情之所滞,封而问之,前后三日,皆杜词莫对。念处 坐命曰:“向所问者,乃同疑焉。请在下座,返询其志。”义 潜隐容德,世罕共宗。及见慧发,不期合京,竦神传听。 其为显晦,皆此类也。炀帝昔位春宫,献后崩背,召日 严大德四十馀人,皆四海宗师,一时翘楚。及义对扬 元理,允塞天心。沙门道岳,命宗《俱舍》,既无师受,投解 莫从,凡有疑议,皆赍而取决。岳每叹曰:“余之广扬对 法,非义孰振其纲哉?”故洽闻之美,见称英达。时有沙 门智炬、吉藏、慧乘等三十馀人,并炀帝所钦,日严同 止,请义开演杂心。顾惟不竞,即就元席。既对前达,不 事附文,提举纲纽,标会幽体,谈述元极,不“觉时延。”其 为时贤所重如此。以大业二年遘疾,卒于住寺,春秋 六十有六。葬京郊之南,东宫舍人郑颋为之碑颂。初 义仁寿二年,奉敕送舍利于本州宝融寺,既达州治, 忽放光明。寺僧智耀先有舍利九分,将入道场,数之 加得十二分。又放光明,随人缘念,色相不同,青红紫 白,同时异见。或佛像僧形重㳫而出。前后放光,日流 数度。将入塔夕,复于基上气发黄紫,去地四尺。填平 后夜,又放大光,上属星汉,下遍城邑,合境顶戴,欣其 嘉瑞。四年春末,又奉敕庐州独山梁静寺起塔。初与 官人案行置地,行至此山,忽有大鹿,从山走下,来迎 于义。腾踊往还,都无所畏。处既高敞,而恨水少,僧众 汲难。本有一泉,乃是僧粲禅师烧香求水,因即奔注。 至粲亡后,泉涸积年。及将拟置,一夜之间,枯泉还涌。 道俗欣庆。乃至打刹起基,数放大光,如火如雷,旋绕 道场,遍照城郭。官民同见,共嗟希有。

    明舜附慧相

    按《续高僧传》,“明舜姓张,青州人。少在佛宗,学周经籍, 偏以智论著名。次第诵文六十馀卷,明统大旨,驰誉 海滨,解慧连环,世称雄杰。值法灭南投,届于建业,栖 止无定,周流讲席。后过江北,住安乐寺。时弘论府,肆 意经王,大小诸乘,并因准的,盛为时俊所采。时沙门 慧乘辩抗淮阳,义归有叙,从舜指摘大论,定其宗领”, 遂尔弘导。累稔栖意未终,夕经入梦,具见冥官征责 福业,舜答讲《智度论》,并诵本文六十馀卷。冥官云:“讲 解浮虚,诵文是实。馀龄未尽,且放令还。”既寤,便止谈 论,专私自业。未为晋王召入京辇,住日严寺。传灯事 绝,终窭其心。时叙元义,顿倾品藻。仁寿四年,下敕造 塔,令送舍利于蕲州福田寺。以大业二年卒于京寺。 春秋六十矣。门人《慧相》者。慧声有据。崇嗣厥业。扇美 江都。

    智梵

    按《续高僧传》,“智梵,姓封氏,渤海条人。后因祖父剖符, 遂居涿郡之良乡焉。岐嶷彰美,早悟归信。年十二,届 河间郡,值灵简禅师,求而剃发,遂游学邺都,师承大 论、《十地》等文,并尝味弘旨,温习真性,俊响遐逸,同侣 归宗,二十有三,躬当师导。后策锡崤函,通化京壤,绵 历二纪,利益弘多,结众法筵,星罗帝里。”开皇十六年, 天水、扶风二方胜壤,闻梵道务,竞申奏请,有敕许焉。 梵住吹虚舟,憩翼天水,大行道化,信靡如风。仁寿末 年,重还魏阙。法轮重转,学侣云随,开袠剖文,皆传义 旨。其年季春,奉敕置塔于郢州宝香寺,仍于塔东流 水获毛龟八枚。寺内基东池内又获八枚,皆大小相 似,与世无异,但毛色青绿,可长三寸,背上横行,五节 而起,光相超异,出水便靡,但见绿甲入水,毛起历然。 上竦具以奏闻,由是腾实楚都,知名帝阙。大业五年, 又应诏旨令住禅定,静缘摄想,无替暄寒。九年二月 四日卒于寺房,春秋七十有五。遗嘱施身,门徒遵旨, 乃送终南山。鸠集馀骸,缄于塔内。外施铭文,于今传 尚矣。

    ===𩇕渊===按《续高僧传》,“𩇕渊姓赵氏,京兆武功人也。家世荣茂, 冠盖相承。厌此浮假,希闻贞素。十三出家,道务宏举, 定慧攸远。属周武陵法,而戒足无毁。慨佛日潜沦,拟 决目馀烈,乃剜眼奉养,用表慧灯之光华也。然幽情 感通,遂果心愿。”暨隋文重开正法,即预淄衣,而慧业 遐举,闻持莫类。自《华严》《地持》《涅槃》、十地,皆一闻无坠, 历耳便讲,既释众疑,时皆叹伏。行必直视,动静咸安。 住则安禅,缘诸止观。一钵之与百衲,始习至终;常坐 之与山居,报倾便止。讥疑有涉,敛足不行。尼寺市廛, 由来不往。斯诚节动后昆,厉清末法,兼以是非长短, 罕附胸怀。供给僧俦,身先轨物。承灵裕法师擅步东 夏,乃从而问焉。居履法堂,亟经晦朔,身服粗素,摧景 末筵,目不寻文,口无谈义,门人以为蒙类也。初未齿 之,裕居座数观,异其器宇,而未悉其慧解。乃召入私 室,与论名理,而神气霆击,思绪锋游,对答如影响,身 心如铁石。裕因大嗟赏,以为“吾之徒也。”遂不许住堂, 同居宴寝,论道说义,终日竟夜。两情相得,顿写幽深。 渊谓理出,不期更流神府,博观盛集,全无可师。还返 裕所,具陈性欲。后整操关壤,屏迹终南,置寺结徒,分 时程业,三辅令达,归者充焉。今之至相寺是也。裕后 敕召入朝,才有间隙,径投渊寺,欣畅意得,倾阴屡改。 又以帝之信施,为移山路。本居迮隘,兼近川谷,将延 法众,未日经远。裕卜西南坡阜,是称福地,非唯山众 相续,亦使供拟无亏。渊即从焉,今之寺墌是也。自尔 迄今五十馀载,凶年或及,而寺供无绝,如裕所示,斯 亦预见之明也。因疾卒于至相之本房,春秋六十有 八,即大业七年四月八日也。初,渊奉持瓦钵,一受至 终,行往随身,未曾他洗,终前十日,破为五段。因执而 叹曰:“钵吾命也,命缘已谢,五阴散矣。”因而遘疾。此则 先现灭相。后遂符焉。及正舍寿之时。钟声无故。破, 三年之后,更复如本。此皆德感幽显,呈斯征应,率如 此类也。弟子法琳,夙奉遗踪,敬崇徽绪,于散骇之地, 为建佛舍利塔一所,用津灵德,立铭表志云:

    道宗

    按《续高僧传》:“道宗,俗姓孙氏,莱州即墨人。少从青州 道藏寺道奘法师学通经论。奘明达识慧,标举河海, 名播南北,立四种梨耶、闻熏、解性、佛果等义。宗受业 《智论》《十地》《地持》《成实》《毗昙》,大小该博。晚住州中游德 寺,寺即宗之所造,房堂园圃,悉是经纶,声名雄远,元 素攸仰。及讲大论,天雨众花,旋绕讲堂,飞流户内。既” 不委地,久之还去。合众惊嗟,希有瑞也。宗虽目对,初 不怪之,行讲如初,后不重述,时共伏其远度。晚住慧 日,英彦同聚,该富是推,常讲成实,弘匠后学。为郑钦 敬礼问优繁。上清东夏,又钦德素,召入西京,住胜光 寺,复延入弘义宫,通宵法集。群后百辟,咸从伏听,披 阐新异,振发时心。自尔周轮,随讲无替,虽无成济,而 学者推焉。以武德六年卒于所住,春秋六十一。秦府 下教赠物二百段,收葬于终南山至相寺之南岩。

    普旷

    按《续高僧传》:“普旷,俗姓樊氏,扶风郡人也。七岁出家, 依止圆禅师而为沙弥。居山饵柏一十五载,诵读经 教,日夕相继。及进大戒,便行头陀,乞食人间。栖投林 冢二十馀载,刚梗严毅,卓荦不群,言议酬捷,孤然天 挺。后游聚落,采拾遗文,因过讲席,听其馀论,素未开 解,闻即宪章,便构心曲,陈论高座,发言新奇,卒难解 释,皆叹其俊锐,莫肯前驱。每与周武对扬三宝,析理 开神,有声朝典,佛法正隆,未劳听解。”遂往樊川。头陀 自静。夜宿寒林,人有索其首者,旷引刀将刎,乞者止 之,又从索耳,便刵而惠之。建德之年,将坏二教,关中 五众,骚扰不安。旷闻之,躬往帝庭,广陈至理,不纳其 言,退而弘业。于斯时也,寺塔湮废,投“命莫从,远造则 力竭难通,近从则心轻易徙”,遂因其俗住,消息其中。 武帝虽灭二教,意存李术,便更置通道观学士三百 人,并选佛道两宗奇才俊迈者充之。旷理义精通,时 共佥举,任居学正。剖断时秀,为诸生先。不久废观听, 士随才赋,任旷力怯,躬耕糇粒,无委寄禄。登庸复任 岐山从事,奉遵旧约,不黩情染,衣故毡装倨傲。临官 剃发留鬓,头戴纱帽,缨其咽颔,用为常轨。有事判约, 笔断如流。务涉繁拥者,便云“我本道人,不闲俗网。”周 国上下,咸委其仪度也。顾旷通博,任其处世。隋氏将 兴,菩萨僧立相如朝服,不同剃翦,员置百二十人,并 括前法牙角不染尘俗者,旷识悟闻达,当其一焉。寻 复废之。大法昌显,并预出家,同居兴善,果敢雄憨,众 所先之。隋文以通道观钟赐、元都观黄巾一族,同共 移来,将达前所。旷率其法属,径往争之。立理既平,便 又刵耳。道士望风,索然自散。乃悬于国寺,声震百里。 隋高晏驾,禅定蔚兴,乃召居之。大业末年,又登纲任。 大唐启运,别奉诏书,曩积芳猷,日别相见。武德三年 三月卒于慈门寺,春秋七十三。遗告舍身山路,不须 茔垄。弟子捃萃馀骨,起塔于终南龙池之峰,树铭旌 德,于今存焉

    保恭

    按《续高僧传》:“保恭姓崔,青州人也。晋永嘉南迁,止于 建业。父超道,本州刺史,十一投炅法师,将欲试其神 彩,乃以《观音》诵之,初夜一时,须臾便度。自谓闻之,如 经月顷,即度出家。会炅亡殁,梦见两蛇从师脚出,入 恭脚中,忽尔惊觉。自觉心志弘雅,身相安怡,便往开 善彻法师所,听采成论,义疏极细,状如蝇头。一领八” 纸,不遗一字。众齐五百,莫不推先。受具已后,随慧晓 禅师综习定业,深明观行,频蒙印可。又听成实,谓有 馀悟,反求所明,翻成疑阻。即以问诸讲匠,皆无通者。 逢高昌嵩公开扬《地持》、十地,因从受学。不逾年稔,大 义皆明,于前疑中又削其半。乃行依《地持》,偏讲《法华》, 控引宗归,得其奥旨。陈至德初,摄山慧布,北邺初还, 欲问禅府,苦相邀请,建立清徒。恭揖慧布,声便之。此 任树立纲位,引接禅宗,故得栖霞一寺,道风不坠,至 今称之,咏歌不绝。恭又从布听采《三论》,善会元言,于 前诸疑都并消释。及布之亡,委以徒众。既承付嘱,率 诱如初。而德素尊严,见者皆惮。整理僧务,功在护持。 仁寿末年,献后崩背,帝造佛寺,综御须人,佥委声实, 以状闻奏,下敕征入为禅定道场主纲正僧纲,清肃 有闻,迄于隋代,常莅斯任。隋齐王暕奉其道德,礼以 为师。既受戒已,施衣五百领,一无所受,乃从馀散。唐 运初兴,归心泉石,遂避官于蓝田悟真寺,栖息林岫, 将事终焉,而御众摄持,声光帝里。武德二年,下敕召 还,依旧检校,仍改禅定为大庄严。及举十德,统摄僧 尼,京辇诸僧,慑惮威严,遂不登及。高祖闻之曰:“恭禅 师志行清澄,可为纲纪,朕独举之。”既位斯任,诸无与 对,遂居大德之右。专当剖断,平恕衷诣,众无怨焉。以 武德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卒于大庄严寺,春秋八十。 初,恭弱年入道,志力兼常,不以利倾,不以威动,敦肃 严毅,深有大猷。曾经山行,虎伏前道,从边直过,情无 顾及。大业中年,枭感起逆,僧有竞者,言与同谋,于时 正在堂中,登座竖义,兵卫奄至,围绕阶庭。合众惊惶, 将散其席。恭曰:“自省无事,待论义讫,当自辩之。”从容 谈叙,都无异色。斯例甚众,略陈一二,由兹风闻。陈、隋、 唐、代三国,天子之所隆焉。葬于京郊之西南,其《碑》唐 秘书监萧德言制文。

    法侃附道抚

    按《续高僧传》:“法侃,姓郑氏,荥阳人也。弱年从道,志力 坚明,体理方广,常流心府。闻泰山灵岩,行徒清肃,瑞 迹屡陈,远扬荥泽。年未登冠,遂往从焉。会彼众心,自 欣嘉运。及进具后,励节弘规,预在清训,务机登践。后, 周流讲席,博览群宗,随闻戢戴,有伦前达。有渊法师 道播当时,雄杰推指,妙通十地,尢明地持。侃又从焉”, 听其开释。皆周涉正理,遵修章彩。属齐历不绪,周湮 法教。南渡江阴,栖迟建业,听采新异,蓥饰心神,摄虑 缘求,拟诸漆木。陈平之后,北止江都安乐寺。有曹毗 者,清信士也,明解摄论,真谛亲承。侃乃三业归从,文 义请决,即开融胜相,覆叙所闻。毗自听之,恐有遗逸, 侃每于隐义发明铺示,既允惬当,毗皆合掌称善。隋 炀晋藩,昔镇扬越,搜举名器,入住日严,以侃道洽江 漘,将欲英华京部,乃召而隆遣。既达本寺,厚供礼之, 盛业弘被,栖心止观,时复开导。惟识味德礼忏。匠益 惰学,亟动物心。仁寿二年,文帝感瑞,广召名僧,用增 像化,敕侃往宣州安置舍利。既奉敕往至,统叙国风, 陶引道俗,革化归法者,数亦殷矣。初,孟春下诏之日, 宣州城内官仓之地,夜放光明,红赤洞发,举焰五丈, 广一丈许。官人军防,千有馀人,一时奔赴,谓是火起。 及至仓所,乃是光相。古老传云,“此仓本是永安旧寺 也。”至于明日,永安今寺拟置塔处,又放光明,如前无 异。众并不委其然也。季春三月,侃到宣州,权止公馆, 案行置所,通皆下湿,一州之上,不过永安。既预光待, 因构塔焉。又令掘仓光之处,果得石函,恰同官样,不 须缮造。因藏舍利,又降甘露,凝于树枝,香甘过世。又 感紫芝一枚,生于舍利堂壁,九枝盘曲,光色殊异。遂 令以表闻奏。又造塔黎州,还令侃往。初至馆停,闻空 中天乐,繁会聒耳,道俗庆之。又感异香互来充鼻,掘 地四尺,获一古瓦,铭曰:“千秋万岁乐未央。”侃奉福弘 业,亟发征祥,抑是冥通,岂唯人事。旋还京邑,讲授相 寻。大唐受禅,情存护法,置十大德,用清朝寄。时大集 僧众,标名序位。侃仪止肃然,挺超莫拟。既德充僧望, 遂之斯任,恂恂善诱,弘悟繁焉。晚移兴善,讲道无替。 武德六年十一月卒于所住,春秋七十三矣。殡于东 郊马头空内。侃学专《摄论》,蹑足亲依,披析幽旨,焕然 标诣,解义释名,见称清彻,诸赴听者,欣其指况。有道 抚法师者,俊颖标首,京城所贵,本住总持,宗师异解, 用通《摄论》。及临侃席,数扣重关,束心展礼,餐承音训, 遂舍其本习,从归真谛。且侃形相英伟,庠序端隆,折 旋俯仰,皆符古圣,所以隋朝盛德,行业乃殊。至于容 服可观,引命征召,必以侃为言首,其威仪之选,为如

    此也。及其少服紫石,老遂苦之。医诊云:“须以猪肉用
    考证
    压药势。”侃曰:“终须一谢,岂得啖他。”因纵疾取终。其翘

    诚重物,又若于此。

    吉藏附慧远

    按《续高僧传》:“吉藏,俗姓安,本安息人也。祖世避仇,移 居南海,因遂家于交广之间,后迁金陵而生藏焉。年 在孩童,父引之见于真谛,仍乞名之谛,问其所怀,可 为吉藏,因遂名也。历世奉佛,门无两事。父后出家,名 为道谅。精勤自拔,苦节少伦,乞食听法,以为常业。每 日持钵将还,跣足入塔,遍献佛像,然后分施,方始进” 之,乃至涕。“便利,皆先以手承取,施应食众生,然后 远弃。其笃谨之行,初无中失。”谅恒将藏,听兴皇寺道 朗法师讲。随闻领解,悟若天真。年至七岁,投朗出家, 采涉元猷,日新幽致。凡所咨禀,妙达指归,论难所标, 独高伦次。词吐赡逸,弘裕多奇。至年十九,处众覆述, 精辩锋游,酬接时彦,绰有馀美。进誉扬邑,有光学众。 具戒之后,声闻转高。陈桂阳王钦其风采,吐纳义旨, 钦味奉之。隋定百越,遂东游秦望,止泊嘉祥,如常敷 引,禹穴成市,问道千馀,志在传灯,法轮继转。开皇末 岁,炀帝晋藩置四道场,国司供给,释李两部,各尽搜 扬。以藏名《解》著功,召入慧日,礼事丰华,优赏伦异。王 又于京师置日严寺,别教延藏往彼居之,欲使道振 中原,行高帝壤。既初登京辇,道俗云奔,观其状则傲 岸出群,听其言则钟鼓雷动。藏乃游诸名肆,薄示言 踪,皆掩口杜辞,鲜能具对。然京师欣尚,妙重《法华》,乃 因其利,即而开剖。时有昙献禅师,福门钲鼓,树业光 明,道俗陈迹,创首屈请,敷演会宗。七众闻风,造者万 计,隘溢堂宇,外流四面,乃露缦广筵,犹自繁拥,豪族 贵游,皆倾其金贝;清信道侣,俱慕其芳风。藏法化不 穷,财施填积随散建诸福田,用既有馀,乃充十无尽 藏,委付昙献,资于悲敬。逮仁寿年中,曲池大像,举高 百尺,缮修乃久,身犹未成。仍就而居之,誓当构立,抽 舍六物,并托四缘,旬日之间,施物连续,即用庄严,峙 然高映。故藏之福力,能动物心,凡有所营,无非成就。 隋齐王暕夙奉音猷,一见欣至,而未知其神府也,乃 屈临第,并延论士,京辇英彦相从,前后六十馀人,并 已陷折前锋,令名自著者,皆来总集。藏为论主,命章 陈曰:“以有怯之心,登无畏之座;用木讷之口,释解颐 之谈。”如此数百句,王顾学士傅德充曰:“曾未近锋御 寇,止如向述,恐罕追斯踪。”充曰:“动言成论,验之今日。” 王及僚友,同叹称美。时沙门僧粲,自号三国论师,雄 辩河倾,吐言折角,最先征问,往还四十馀番,藏对引 飞激,注赡滔然。兼之间施礼貌,词采铺发,合席变情, 𧹞然而退。于是芳誉更举,顿爽由来。王谓未得尽言, 更延两日,探取义科,重命竖对,皆莫之抗也。王稽首 礼谢,永归师傅,并䞋吉祥麈尾及诸衣物。晚以大业 初岁,写《法华》二千部,隋历告终,造二十五尊像,舍房 安置,自处卑室,晓夕相仍,竭诚礼忏。又别置普贤菩 萨像,帐设如前,躬对坐禅,观实相理,镇累年纪,不替 于终。及大唐义举,初届京师,武皇亲召释宗谒于虔 化门下。众以藏机悟有闻,乃推而叙对曰:“惟四民涂 炭,乘时拯溺,道俗庆赖,仰泽穹旻。”武皇欣然劳问勤 勤不觉影移语久,别敕优矜,更殊恒礼。武德初,僧过 繁结,置十大德,纲惟法务,宛从物议,居其一焉。实际 定水,钦仰道宗,两寺连请,延而住止。遂通受双愿,两 以居之。齐王元吉,久挹风猷,亲承师范,又屈住延兴, 异供交献。藏任物而赴,不滞行藏,年气渐衰,屡增疾 苦。敕赐良药,中使相寻。自揣势极难瘳,悬露非久,乃 遗表于帝曰:“藏年高病积,德薄人微,曲蒙神散,寻得 除愈。但风气暴增,命在旦夕,悲恋之至,遗表奉辞:‘伏 愿久住世间,辑宁家国,慈济四生,兴隆三宝’。”储后诸 王并具遗启,累以大法。至于清旦,索汤沐浴,著新净 衣,侍者烧香,令称佛号。藏跏坐俨思,如有喜色。斋时 将及,奄然而化,春秋七十有五,即武德六年五月也。 遗命露骸,而色逾鲜白。有敕慰赠,令于南山觅石龛 安置。东宫已下诸王公等,并致书慰问,并赠钱帛。今 上初为秦王偏所崇礼,乃通慰曰:“诸行无常藏法师 道济三乘,名高十地,惟怀弘于《般若》,辨囿包于解脱。 方当树德净土,阐教禅林,岂意湛露晞晨,业风飘世, 长辞柰苑,遽掩松门,兼以情切绪言,见存遗旨,迹留 人往,弥用凄伤。”乃送于南山。至相寺。时属炎热,坐于 绳床,尸不摧臭,跏趺不散。弟子慧朗树绩风声,收馀 骨,凿石瘗于北岩,就而碑德初藏,年位息慈,英名驰 誉。冠成之后,“荣扇逾远。貌像西梵,言实东华,含嚼珠 玉,变态天挺,剖断飞流,殆非积学。对晤帝王,神理增 其恒习;决滞疑议,听众忘其久疲。然爱狎风流,不拘 检约,贞素之识,或所讥焉。加又纵达论宗,颇怀简略, 御众之德,非其所长。”在昔陈隋废兴,江阴陵乱,道俗 波迸,各弃城邑。乃率其所属,往诸寺中,但是文疏,“并 皆收聚,置于三间堂内,及平定后,方洮简之。故自学 之长,勿过于藏。”注引宏广,咸由此焉。讲《三论》一百馀 遍,《法华》三十馀遍,《大品》《智论》《华严》《维摩》等各数十遍并著元疏,盛流于世。及将终日,制《死不怖论》,落笔而 卒。慧远依承侍奉,俊悟,当时敷传法化。光嗣馀景末, 投迹于蓝田之悟真寺,时讲京邑,亟动众心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