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汇编 草木典 第一百四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一百四十八卷
博物汇编 草木典 第一百四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第一百四十八卷目录

     杜若部汇考

      杜若图

      罗愿尔雅翼杜若

      夏旦药圃同春六月花

      本草纲目杜若

     杜若部艺文一

      杜若赞          晋郭璞

      杜若赋          齐谢朓

      杜若颂          梁江淹

     杜若部艺文二

      咏杜若          梁沈约

      采杜若         宋刘圻父

     杜若部选句

     杜若部纪事

     杜若部杂录

     杜衡部汇考

      杜衡图

      尔雅释草

      山海经西山经

      大戴礼记劝学

      洪刍香谱蘹香

      罗愿尔雅翼杜衡

      本草纲目杜衡

     杜衡部艺文

      怀香赋序         晋嵇康

      杜衡赞           郭璞

      怀香赞         齐卞敬宗

     杜衡部选句

     藿香部汇考

      藿香图

      南方草物状藿香

      南州异物志藿香

      本草纲目藿香

     藿香部艺文一

      藿香赞          梁江淹

     藿香部艺文二

      山居           宋丁谓

     藿香部选句

     藿香部纪事

     藿香部杂录

     藒车部汇考

      尔雅释草

      郭义恭广志藒车

      本草纲目藒车香

     藒车部选句

     艾纳部汇考

      本草纲目艾纳

     艾纳部杂录

     木贼部汇考

      木贼图

      本草纲目木贼

    草木典第一百四十八卷

    杜若部汇考

    释名

    《杜若》。本经      杜衡。本经

    楚衡。广雅      杜莲:别录

    若芝。别录      山姜。别录

    白莲:别录      白芩。别录

    㺐子姜。药性论

    杜若图

    杜若图

    《罗愿尔雅翼》

    《杜若》

    杜若,苗似山姜,花黄赤,子赤色,大如棘子,中似豆蔻。 有杜莲、白莲、白芩、若芝之名,亦一名杜衡。《九歌》湘君 曰:“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湘夫人云:‘搴汀洲 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其用物同而所赠异,学者莫 能说。夫湘君、湘夫人之事,予已于《神奸》中说之。盖二 女死于湘,有神奇相配焉。奇相,湘君也。二女,湘夫人 也。故《湘君之歌》称“君”,称夫君,其美称也;而其言“女与下女”者,谓湘夫人也。《湘夫人之歌》称“帝子”者,其美称 也;而其言“公子佳人远”者,谓湘君也。湘君则捐玦遗 佩而采杜若以遗夫人。夫人则捐袂遗褋而搴杜若 以遗湘君,此则交相劝之义矣。然《楚辞》所用物,各自 有旨,不可一概以香草言之,二湘相赠,同用杜若。杜 若之为物,令人不忘,搴采而赠之,以明其不相忘也。 如“伯兮愿得谖草而植之背”,是又欲忘之而不可得 也。

    《夏旦药圃同春》

    《六月花》

    杜若有红白二色,更有一花三色者;又有中大四围 小者,名“一将领千兵。”

    《本草纲目》

    杜若释名

    苏颂曰:此草一名杜衡,而草部中品,自有杜衡条,即 《尔雅》所谓“土卤”者也。杜若,即《广雅》所谓“楚衡”者也。其 类自别,古人多相杂引用,故《九歌》云:“采芳洲兮杜若。” 《离骚》云:“杂杜衡与芳芷。”王逸辈皆不分别,但云香草, 故二名相混。古方或用,今人罕使,故少有识之者。

    集解

    《别录》曰:“杜若,生武陵川泽及冤句。二月、八月采根,曝 干。”

    陶弘景曰:“今处处有之。叶似姜而有文理,根似高良 姜而细,味辛香,又绝似旋葍根,殆欲相乱,叶小异耳。 《楚辞》云‘山中人兮芳杜若是矣’。”

    苏恭曰:今江湖多有之,生阴地。苗似廉姜,根似高良 姜,全少辛味。陶云:“似旋葍根者,即真杜若也。”

    韩保升曰:“苗似山姜,花黄子赤,大如棘,子中似豆蔻。 今出岭南硖州者,甚好。”《范子计然》云:“杜衡、杜若出南 郡、汉中,大者大善。”

    《苏颂》曰:“卫州一种山姜。茎叶如姜,开紫花,不结子。八 月采根入药。”

    李时珍曰:杜若无人识者,今楚地山中时有之,山人 亦呼为良姜。根似姜,味亦辛。甄权注豆蔻所谓㺐子 姜,苏颂《图经外类》所谓山姜,皆此物也。或又以大者 为高良姜,细者为杜若。唐时硖州贡之。

    修治

    《雷敩》曰:“凡使,勿用鸭喋草根,真相似,只是味效不同。 凡采得根,以刀刮去黄赤皮,细锉,用三重绢袋阴干。 临使,以蜜浸一夜,漉出用。”

    根气味

    辛微温无毒。

    徐之才曰:“得辛夷、细辛良。恶紫胡、前胡。”

    苏颂曰:“山姜,辛,平,有小毒。”

    根主治

    《本经》曰:“胸胁下逆气,温中,风入脑户,头肿痛,涕泪。久 服益精明目轻身,令人不忘。”

    《别录》曰:“治眩倒,目㬻㬻,止痛,除口臭气。” 苏颂曰:“山姜,去皮间风热,可作炸汤。又主暴冷及胃 中逆冷,霍乱腹痛。”

    发明

    李时珍曰:“杜若乃神农上品,治足少阴、太阳诸证要 药,而世不知用,惜哉!”

    杜若部艺文一

    《杜若赞》
    晋·郭璞

    《蘼芜》善草,乱之蛇𤍈。不陨其实,自别以芳。佞人似智, 巧言如簧。

    《杜若赋》
    齐·谢朓

    “冯瑶圃而宣游,临水木而延伫。柳含色于远岸,泉镜 流于枉渚。荫绿竹以淹留,藉幽兰而容与。览兹荣之 悦茂,纷为芳于清籞。观夫结根擢色,发曜垂英。缘春 峦以纤布,荫凉潭而影清。景奕奕以四照,枝靡靡而 叶倾。冒霜蹊以独蒨,当春郊而径平。搴汀洲以企予, 怀石泉于幽情。嗟中岩之纤草,厕金芝于芳丛。夕舒” 荣于溽露,旦发彩于春风。承羲阳之光景,庶无悲于 转蓬。

    《杜若颂》
    梁·江淹

    山中杜若,嘉尔翠质。不奇不俗,载华载实。同衔夕露, 共炯朝日。夷陂无二,沈溟如一。

    杜若部艺文二

    《咏杜若》
    梁·沈约

    生在穷绝地,岂与世相亲。不愿逢采撷,本欲芳幽人。

    《采杜若》
    宋·刘圻父

    钦州五月土如炊,满山杜若芳菲菲。素英绿叶纷可 喜,劲烈不避炎歊威。采之盈掬荐蔬食,臧获失笑庖 人讥。君不见屈平夕餐赋《秋菊》,“魂兮无南盍来归。”又 不见坡公服食得枲耳,扣角自叹从前非。伊予假禄

    二千石,穷比二子犹庶几。餐花嚼蕊有真乐,一饱何
    考证
    必谋甘肥。尚馀升合渍生蜜,从他薏苡生珠玑。

    杜若部选句

    楚屈原《九歌》:“采华衣兮若英。”采芳洲兮杜若,将以 遗于下女。“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汉司马相如《上林赋》:“葴持若荪。”

    《子虚赋》“蘅兰芷若。”

    刘向《九叹》:“握申椒与杜若兮,冠浮云之峨㷍。”

    晋何晏《景福殿赋》:“芸若充庭。”

    周庾信诗,“春洲杜若香。”

    唐·孟浩然诗:“风起遥然杜若香。”

    钱起诗:“新泉香杜若。”

    白居易诗:“洲香杜若抽心短,沙暖鸳鸯铺翅眠。” 殷璠诗:“绿水满沟生杜若。”

    元钱惟善诗:“春雨和香杜若洲。”

    杜若部纪事

    《隋唐嘉话》:宋谢朓诗云:“芳洲多杜若。”贞观中,医局求 杜若,度支郎乃下坊州令贡。州判司报云:“坊州不出 杜若,应由谢朓诗误。”太宗闻之大笑,判司改雍州司 法,度支郎免官。

    杜若部杂录

    《楚辞芳草谱》:杜若,一名杜蘅,苗似山姜,花黄赤,子大 如棘。《九歌湘君》曰:“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湘 夫人云:“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杜若之为物, 令人不忘,搴采而赠之,以明其不相忘也。

    《补笔谈》:“杜若即今之高良姜,后人不识,又别出高良 姜条,如赤箭,再出天麻条、天名精,再出地菘条、灯笼 草,再出苦耽条,如此之类极多,或因主疗不同,盖古 人所书主疗,皆多未尽,后人用久,渐见其功,主疗寖 广,诸药例皆如此,岂独杜若也。”后人又取高良姜中 小者为杜若,正如用天麻芦头为赤箭也。又有用北 地山姜为杜若者。杜若古人以为香草,北地山姜何 尝有香?高良姜花成穗,芳华可爱,土人用盐梅汁淹 以为葅,南人亦谓之山姜花,又曰豆蔻花。《本草图经》 云:“杜若苗似山姜,花黄赤,子赤色,大如棘,子中似豆 蔻,出峡山岭南北,正是高良姜,其子乃红豆蔻也。”骚 人比之兰芷。然药品中名实错乱者多矣。人人自主 一说,亦莫能坚决,不患多记以广异同。

    杜衡部汇考

    释名

    杜:尔雅       土卤。尔雅

    杜衡。山海经     马蹄香:唐本草

    土细辛。纲目

    杜衡图

    杜衡图

    《尔雅》

    《释草》

    杜:《土卤》。

    杜衡也,似葵而香。香草也,一名杜,一名土卤。郭云:“杜衡也,似葵而香。”《本草唐本》注云:“杜衡,叶似葵,形如马蹄,故俗云马蹄香。生山之阴水泽下湿地,根似细辛、白前等。”《山海经》云:“天帝山有草,其状如葵,其臭如蘪芜,名曰杜衡,可以走马,食之已瘿”是也

    《山海经》

    《西山经》

    天帝之山有草焉,其状如葵,其臭如蘼芜,名曰“杜衡”, 可以走马,食之已瘿。

    香草也,带之令人便马,或曰:“马得之而健走。”

    《大戴礼记》

    《劝学》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兰氏之根,槐氏之苞。《渐》之滫夫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兰槐香草名,槐,又作怀。《本草》云:怀即杜衡也。又名蘅薇香。

    《洪刍香谱》

    《蘹香》

    《本草》云:“即杜衡也。叶似葵,形如马蹄,俗呼为马蹄香。 药中少用。惟道家服,令人身香。”

    《罗愿尔雅翼》

    《杜衡》

    《西山经》曰:“天帝之山有杜衡,可以走马,食之已瘿。”注: “带之令人便马。”《山海经》虽载异物,其实皆世所有。今 杜衡生山之阴水泽下湿地,根叶都似细辛,惟气小 异。俗以其似马蹄,名曰马蹄香,能香人衣体,道家服 之。《九歌山鬼章》曰:“被石兰兮带杜衡。”杜衡之带,亦以 其便马,不特香人衣体而已。又其名谓之衡。古者天 子大路侧载睾芷,所以养鼻,明车上亦有香草。此草 既便于马,或当亦载之衡欤。又杜若亦有杜衡之名, 草木所以难言者,以其名实相乱,每每如此。杜衡或 只名《杜释草》,一名土卤,又谓之杜衡葵。今俗以及己 代之。及己独茎,茎端四叶,开白花,有毒而无芳气。

    《本草纲目》

    杜衡释名

    苏恭曰:杜衡叶似葵,形似马蹄,故俗名马蹄香。 苏颂曰:《尔雅》杜,又名土卤。然杜若亦名杜衡。或疑是 杜若。而郭璞注云“似葵。”当是杜衡也。

    集解

    《别录》曰:“杜衡,生山谷。三月三日采根,熟洗,暴干。” 陶弘景曰:“根叶都似细辛,惟气小异耳。处处有之。方 药少用,惟道家服之,令人身衣香。”

    苏恭曰:“生山之阴,水泽下湿地。叶似槐,形如马蹄;根 似细辛、白前等。今俗以及己代之,谬矣。及己独茎,茎 端四叶,叶间白花,殊无芳气,有毒,服之令人吐。惟疗 疮疥,不可乱杜衡也。”

    苏颂曰:“今江淮间皆有之。春初于宿根上生苗,叶似 马蹄下状,高二、三寸,茎如麦蒿粗细,每窠上有五、七 叶或八、九叶,别无枝蔓。又于茎叶间罅内芦头上,贴 地生紫花,其花似见不见,暗结实如豆大,窠内有碎 子,似天仙子。苗叶俱青,经霜即枯。其根成空,有似饭 帚密闹,细长四、五寸,粗于细辛,微黄白色,味辛,江淮” 俗呼为马蹄香。谨按《山海经》云:“天帝之山有草焉,状 如葵,其臭如蘼芜,名曰杜衡,可以走马,食之已瘿。”郭 璞注云:“带之可以走马,或曰马得之而健走也。” 寇宗奭曰:“杜衡用根似细辛,但根色白,叶如马蹄之 下,市人往往以乱细辛。”将二物相对,便见真伪。况细 辛惟出华州者良。杜衡色黄,拳局而脆,干则作团。详 《细辛》下。

    李时珍曰:按:《土宿本草》云:“杜细辛,叶圆如马蹄,紫背 者良。江南、荆湖、川、陕、闽广俱有之。取自然汁,可伏硫、 砒,制汞。”

    根气味

    辛温无毒。

    根主治

    《别录》曰:“风寒欬逆,作浴汤,香人衣体。”

    甄权曰。止气奔喘促。消痰饮。破留血。项间瘿瘤之疾。 李时珍曰:“下气杀虫。”

    发明

    李时珍曰:“古方吐药,往往用杜衡者,非杜衡也,乃及 己也。及己似细辛而有毒,吐人。昔人多以及己当杜 衡,杜衡当细辛,故尔错误也。杜衡则无毒,不吐人,功 虽不及细辛,而亦能散风寒,下气消痰,行水破血也。”

    附方

    风寒头痛伤风伤寒,头痛发热,初觉者,马蹄香为末, 每服一钱,热酒调下,少顷饮热茶一碗,催之出汗即 愈,名“香汗散。”王英杏林摘要

    饮水停滞,大热行极,及食热饼后,饮冷水过多不消, 停滞在胸,不利呼吸喘息者,杜衡三分,瓜蒂二分,人 参一分,为末,汤服一钱,日二服,取吐为度。肘后方 痰气哮喘:马蹄香焙研,每服二三钱,正发时淡醋调 下,少顷吐出痰涎为验。普济方

    噎食膈气:马蹄香四两为末,好酒三升熬膏,每服二 匙,好酒调下,日三服。孙氏集效方

    吐血瘀聚,凡吐血后,心中不闷者必止,若烦躁闷乱 刺胀者,尚有瘀血在胃,宜吐之,方同饮水渟滞喉闭肿痛,草药金锁匙,即马蹄草,以根捣,井华水调 下即效。救急方

    杜衡部艺文

    《怀香赋序         》晋·嵇康

    余以太簇之月,登于历山之阳。仰眺崇冈,俯察幽坂。 及睹怀香生蒙楚之间,曾见斯草植于广厦之庭,或 被帝王之囿。怪其遐弃,遂迁而树于中堂。华丽则殊 采婀娜,芳实则可以藏书。又感其“弃本高崖,委身阶 庭,似傅说显殷,四叟归汉,故因事义赋之。”

    杜衡赞           郭璞

    “《狌狌》奔人,杜衡走马。”理固须因,体亦有假。足骏在感, 安事御者。

    怀香赞         齐卞敬宗

    有卉惟翠,因质制名。濛濛绿叶,荏苒弱茎。寄芬微风, 寓秀闲庭。怀而芳之,为玩于情。

    杜衡部选句

    楚屈原《离骚》,杂杜衡与芳芷。

    《九歌》“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宋玉“《风赋》猎,蕙草离秦衡。”

    汉司马相如《子虚赋》:“蘅兰芷若。”

    《上林赋》:“揭车蘅兰。”

    宋林逋诗:“方塘波绿杜蘅青。”

    藿香部汇考

    释名

    藿香:嘉祐      《迦算香》。涅槃经

    兜娄婆香。楞严经   钵怛罗香。金光明经 多摩罗跋香。法华经  《玲珑》霍《去病》。药谱

    藿香图

    藿香图

    《南方草物状》

    藿香

    藿香榛,生民自种之,五六月采,曝之乃芬。出交阯、武 平、兴古、《九真》。

    《南州异物志》

    藿香

    藿香,生曲逊国,属扶风。香形如都梁,可以着衣服中。

    《本草纲目》

    藿香释名

    李时珍曰:豆叶曰藿,其叶似之,故名。《楞严经》云:“坛前 以兜娄婆香煎水洗浴。”即此。《法华经》谓之“多摩罗跋 香”,《金光明经》谓之钵怛罗香,皆兜娄二字梵言也。《涅 盘》又谓之迦算香。

    集解

    掌禹锡曰:按《广志》云:“藿香,出海边国。茎如都梁,叶似 水苏,可着衣服中。”嵇含《南方草木状》云:“出交阯、九真、 武平、兴古诸国,吏民自种之。榛,生五、六月采,日干。乃 芬香。”

    苏颂曰:藿香,岭南多有之,人家亦多种。二月生苗,茎 梗甚密,作丛,叶似桑而小薄。六月、七月采之,须黄色 乃可收。《金楼子》及俞益期《笺》皆云:“扶南国人言五香 共是一木,其根是旃檀,节是沉香,花是鸡舌,叶是藿 香,胶是薰陆。故《本草》以五香共条”,义亦出此。今南中 藿香,乃是草类,与嵇含所说正相符合。范晔《合香方》 云:“零藿虚燥,古人乃以合香。”即此。扶南之说,似涉欺 罔也。

    李时珍曰:藿香,方茎有节,中虚,叶微似茄叶。洁古、东垣惟用其叶,不用枝梗。今人并枝梗用之,因叶多伪 故耳。《唐史》云:“顿逊国出藿香,插枝便生叶,如都梁者 是也。”刘欣期《交州记》言:藿香似苏合香者,谓其气相 似,非谓形状也。

    枝叶气味

    辛微温无毒。

    张元素曰:“辛、甘。”

    又曰:“甘、苦气厚味薄,浮而升,阳也。”

    李杲曰:“可升可降,阳也。入手、足太阴经。”

    枝叶主治

    《别录》曰:“风水毒肿,去恶气,止霍乱心腹痛。”

    苏颂曰:“脾胃吐逆为要药。”

    张元素曰:“助胃气,开胃口,进饮食。”

    王好古曰:“温中快气,肺虚有寒,上焦壅热,饮酒口臭, 煎汤漱之。”

    发明

    李杲曰:“芳香之气助脾胃,故藿香能止呕逆,进饮食。” 王好古曰:“手足太阴之药,故入顺气乌药散,则补肺, 入黄芪四君子汤,则补脾也。”

    附方

    升降诸气:藿香一两,香附炒五两,为末,每以白汤点 服一钱。经效济世方

    霍乱吐泻垂死者,服之回生用藿香叶、陈皮各半两, 水二盏,煎一盏,温服。百一选方

    暑月吐泻:滑石炒二两,藿香二钱半,丁香五分,为末, 每服一二钱,淅米泔调服。禹讲师经验方

    胎气不安,气不升降,呕吐酸水:香附、藿香甘草二钱 为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沸汤温服之。圣惠方 《香口去臭》藿香洗净煎汤,时时噙漱。摘元方

    冷露疮烂:藿香叶、细茶等分烧灰,油调涂叶上贴之。 应验方

    藿香部艺文一

    《藿香赞          》·梁·江淹

    桂以过烈,麝以太芬。摧阻天寿,夭折人文。讵及藿香, 微馥微薰。摄灵百仞,养气青雰。

    藿香部艺文二

    《山居           宋》·丁谓

    雷化以南,山多零陵藿香,芬芳袭人,动或数里。

    洞口清香彻海滨,四时芳馥四时春。山多绿桂怜同 气,谷有幽兰让后尘。草解忘忧忧底事,花能含笑笑 何人。争如彼美钦天壤,长荐芳香奉百神。

    藿香部选句

    晋左思《蜀都赋》:“草则藿蒳豆蔻。”

    藿香部纪事

    《吴外国传》:“都昆在扶南南三千馀里,出藿香。”

    《广志》:“藿香出日南诸国。”

    藿香部杂录

    《交州记》:“藿香似苏合。”

    范蔚宗《和香方》,《灵藿虚操》。

    《梦溪笔谈》:《酉阳杂俎》记事多诞,如云:“一木五香根,旃 檀节,沈香花,鸡舌叶,藿胶,薰陆。”此尤谬。旃檀与沈香, 两木元异,鸡舌即今丁香耳。藿香自是草叶,南方至 多。薰陆小木而大叶,海南亦有薰陆,乃其胶也。今谓 之乳头香。五物迥殊,原非同类。

    《王氏谈录》:“公言兰、蕙二草,今人盖无识者,或云藿香为蕙草。”

    藒车部汇考

    释名

    《藒车》。尔雅      《芞舆》。尔雅

    图缺

    《尔雅》:

    释草

    《藒》。音挈《车芞》。音乞舆。

    “藒车香草”见《离骚》。香车也。一名藒车,一名芞舆。郭云:“藒车,香草,见《离骚》者。《离骚》云:‘畦留夷与藒车兮,杂杜衡与芳芷’是也。”

    郭义恭广志

    藒车

    《藒车》味辛。生彭城,高数尺,重叶,白花。

    《本草纲目》

    藒车香集解

    陈藏器曰:《广志》云:“藒车香,生徐州。高数尺,黄叶白花。” 《尔雅》:“藒车,芞舆。”郭璞云:“香草也。”

    李珣曰:“生海南山谷。”《齐民要术》云:“凡诸树木虫蛀者, 煎此香冷淋之,即辟也。”

    李时珍曰。《楚辞》。“畦留夷与藒车。”则昔人常栽莳之。与 今兰香零陵相类也。

    气味

    辛温无毒。

    李珣曰:“微寒。”

    主治

    陈藏器曰:“鬼气,去臭及虫鱼蛀蠹。”

    李珣曰:“治霍乱。辟恶气。熏衣佳。”

    藒车部选句

    楚屈原《离骚》“畦留夷与藒车兮”,

    汉司马相如《上林赋》:“藒车衡兰。”

    艾纳部汇考

    图缺

    《本草纲目》。

    艾纳

    李时珍曰:艾纳生老松树上,绿苔衣也,一名松衣。和 合诸香烧之,烟清而聚不散。别有艾纳香,与此不同。 又岭南海岛中,槟榔木上有苔如松之艾纳,单爇极 臭。用合泥香,则能发香,如甲香也。《霏雪录》云:“金华山 中多树衣,僧家以为蔬,味极美。”

    艾纳部杂录

    《彦周诗话》:东坡《梅花》诗云:“凭仗幽人收艾纳,国香和 雨入莓苔。”“艾纳”,香名,正松上莓苔也。出《本草》及《沈氏 香谱》。

    《春风堂随笔》:“栝松百年,即有白衣如粉,《本草》谓之‘艾 纳香’。”吾乡钱鼒先生号“艾纳”,盖取诸此。赵文敏号“松 雪”,乃是一琴名,若艾纳香,亦可称曰“松雪。”

    木贼部汇考

    释名

    《木贼》。嘉祐

    木贼图

    木贼图

    《本草纲目》

    木贼释名

    李时珍曰:此草有节面糙涩,治木骨者用之磋擦则 光净,犹云“木之贼也。”

    集解

    掌禹锡曰:“木贼出秦、陇、华、成诸郡近水地。苗长尺许, 丛生。每根一干,无花。叶寸寸有节,色青,凌冬不凋。四 月采之。”

    《苏颂》曰:“所在近水地有之,采无时,今用甚多。”

    李时珍曰:“丛丛直上,长者二、三尺。状似凫茈。苗似粽 心草而中空有节。又似麻黄茎而稍粗,无枝叶。”

    茎气味

    甘微苦无毒。

    李时珍曰:“温。”

    茎主治

    《嘉祐》曰:“目疾,退翳膜,消积块,益肝胆,疗肠风,止痢,及 妇人月水不断,崩中赤白。”

    李时珍曰:“解肌止泪,止血,去风湿疝痛,大肠脱肛。”

    发明

    《掌禹锡》曰:“木贼得牛角腮、麝香,治休息久痢。得禹馀 粮、当归、芎䓖,治崩中赤白。得槐蛾、桑耳,治肠风下血。 得槐子、枳实,治痔疾出血。”

    朱震亨曰:木贼去节,烘过发汗,《至易》《本草》不曾言及。 李时珍曰:木贼气温,味微甘苦,中空而轻,阳中之阴, 升也,浮也,与麻黄同形同性,故亦能发汗解肌,升散 火郁风湿,治眼目诸血疾也。

    附方

    目昏多泪:木贼去节,苍术泔浸各一两为末。每服二 钱,茶调下,或蜜丸亦可。

    急喉痹塞木贼,以牛粪火烧存性,每冷水服一钱,血 出即安也。圣惠方

    舌硬出血:木贼煎水漱之即止。圣惠方

    血痢不止:“木贼五钱,水煎温服,一日一服。”圣惠方 泻血不止:方同上,日二服。广利方

    肠痔下血,多年不止:用木贼、枳壳各二两,干姜一两, 大黄二钱半,并于铫内炒黑存性,为末。每粟米饮服 二钱,甚效也。苏颂图经本草

    大肠脱肛:木贼烧存性,为末掺之,按入即止。一加龙 骨。三因方

    妇人血崩,血气痛不可忍,远年近日不瘥者,《雷氏》木 贼散主之。木贼一两,香附子一两,朴硝半两为末。每 服三钱,色黑者酒一盏煎,红赤者水一盏煎,和滓服, 日二服。脐下痛者,加乳香、没药、当归各一钱同煎。忌 生冷硬物猪鱼油腻酒面。医垒元戎 月水不断木贼炒三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日一服。 圣惠方

    胎动不安:木贼去节,川芎等分为末。每服三钱,水一 盏,入金银一钱煎服。圣济总录

    小肠疝气:木贼细锉,微炒为末,沸汤点服二钱,缓服 取效。一方用热酒下。寇氏本草衍义

    误吞铜钱:木贼为末,鸡子白调服一钱。圣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