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九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九十八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九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九十八卷目录

     医部汇考七十八

      脉法八

      孙思邈千金方论诊候 平脉大法 诊五脏轻重法 五脏脉所属 脉法

      赞 三关主对法 平寸口脉主对法 平关脉主对法 平尺脉主对法 五脏积聚 阴

      阳表里虚实 何时得病 诊四时相反脉 扁鹊诊诸反道死脉要诀

      朱肱活人书论脉 人迎气口 太谿脉 冲阳脉 问三部之位 问诊候之

      法 问脉息之证 问七表 问八里 问结脉促脉代脉

      崔紫虚四言举要脉诀

      储泳祛疑说辨脉

      陈无择三因方二十四脉主病

      刘完素六书原脉论

    艺术典第九十八卷

    医部汇考七十八

    脉法八

    《唐孙思邈千金方》

    《论诊候》

    凡调理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 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 病势已过,命可保全。夫诊候之法,常以平旦阴气未 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 乱,精取其脉,知其逆顺,非其时不用也。深察三部九 候,而明告之。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 “医医病。”又曰:“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又曰:“上 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何谓三 部?寸、关尺也。上部为天,肺也;中部为人,脾也;下部为 地,肾也。何谓九候?部各有三,合为九候。上部天,两额 动脉,主头角之气也;上部地,两颊动脉,主口齿之气 也;“上部人”,耳前动脉,主耳目之气也;“中部天”,手太阴 肺之气也;中部地,手阳明胸中之气也;中部人,手少 阴心之气也;“下部天”,足厥阴肝之气也;“下部地”,足少 阴肾之气也;“下部人”,足太阴脾之气也。合为九候。夫 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脉大,胸中多气 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 失者死。”愚医不通三部九候及四时之经,或用汤药 倒错,针灸失度,顺方治病,更增他疾,遂致灭亡。哀哉 烝民,枉死者半,可谓世无良医为其解释。《经》说:“地、水、 火、风和合成人。”凡人火气不调,举身蒸热;风气不调, 全身强直,诸毛孔闭塞;水汽不调,身体浮肿,气满喘 粗;土“气不调,四肢不举,言无音声。火去则身冷,风止 则气绝,水竭则无血,土散则身裂。”然愚医不思脉道, 反治其病,使脏中五行相克,切如火炽然,重加其油, 不可不慎。凡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病随 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俱发。又云:“一百一病,不 治自愈;一百一病,须治而愈,一百一病,虽”治难愈。一 百一病。真死不治。

    《平脉大法》

    《论》曰:“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 者哉。是以古之哲医,寤寐俯仰,不与常人同域,造次 必于医,颠沛必于医,故能感于鬼神,通于天地,可以 济众,可以依凭。若与常人混其波澜,则庶事隳坏,使 夫物类,将何仰焉?由是言之,学者必当屏去俗情,凝 心于此,则佗鹊之功,因兹可得而致也。”

    凡人禀形气,有中适,有躁静,各各不同。气脉潮动,亦 各随其性韵。故一呼而脉再至,一吸而脉再至,呼吸 定息之间,复一至,合为五至,此为平和中适者也。春 秋日夜正等,无馀,分时也。其馀日,则其呼而脉至多, 吸而脉至少,或吸而脉至多,呼而脉至少,此则不同, 如冬夏日夜,长短之异也。凡气脉呼吸,法昼夜变通 效四时,然于呼吸定息,应五至之限,无有亏僻,犹晷 刻与四时有长短,而岁功日数无遗也。若人有羸有 壮,其呼吸虽相壅遏,而昼夜息度随其漏刻,是谓“呼 吸象昼夜,变通效四时”也。

    夫诊脉,当以意先自消息,压取病人呼吸以自同,而 后察其脉数,计于定息之限五至者为平人。若有盈 缩等状,论平源之所宜也。

    问曰:“何谓三部脉?”答曰:“寸关,尺也。凡人修短不同,其 形各异,有尺寸,分三关之法,从肘腕中横文,至掌鱼 际后文,却而十分之,而入取九分,是为尺;从鱼际后 文,却还度取十分之一,则是寸;十分之而入取九分 之中,则寸口也。”此处其骨自高,故云阴得尺内一寸, 阳得寸内九分。从寸口入,却行六分,为关分。从关分 又入六分,为尺分。

    又曰:“从鱼际至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口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 入,以关为界,如天地人为三界。”寸主射上焦头及皮 毛肩手上部;关主射中焦腹及腰中部;尺主射下焦 小腹至足下部。此为三部,法象三才。天地人头腹足 为三元也。夫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 六腑死生吉凶之候者,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 手太阴之动脉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 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 息,脉行五十度,周于其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 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故五十度而复会 于手太阴。太阴者,寸口也,即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 法取于寸口。人有三百六十脉。法天三百六十日也。

    《诊五脏脉轻重法》

    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金秋三月庚辛之气 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火夏三月丙丁之气 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土旺四季季夏六月戊己之气 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木春三月甲乙之气 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水冬三月壬癸之气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象火浮散浮而 短涩者,肺也。象金浮涩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 肝也。如卉生苗吐颖“濡而大,举指来实”者,肾也。濡弱如水举重胜船脾 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脉也。千金翼云迟缓而长者脾也

    《五脏脉所属》

    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亦名人迎肝部在左手关上。肾部。 在左手关后尺中。

    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亦名气口脾部在右手关上。肾部 在右手关后尺中。

    《脉法赞》

    “肝心出左, 脾肺出右, 肾与命门, 俱出尺部。 魂魄谷神, 皆见寸口。 左主司官, 右主司腑。 左大顺男, 右大顺女。 关前一分, 人命之主。 左为人迎, 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 两在关后。 人无二脉, 病死不愈。” 诸经损减, 各随其部。 三阴三阳, 谁先谁后? 阴病治官, 阳病治腑。 奇邪所舍, 如何补取? 审而知之, 针入病愈。

    《三关主对法》

    诸浮、诸弦、诸沉、诸紧、诸涩、诸滑,若在寸口,膈以上病 头部;若在关上,胃以下病腹部;若在尺中,肾以下病 腰脚部。

    《平寸口脉主对法》

    寸口脉滑而迟,不沉不浮,不长不短,为无病,左右同 法。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中 手长者,曰足胫痛;中手促上击,曰肩背痛。寸口脉沉 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 脉沉而弱者,曰寒热及疝瘕,小腹痛。寸口脉沉,而头 发必堕落。寸口脉沉而紧者,心下有寒,时时痛,有积 邪。寸口脉沉而滑者,胸中有水汽,面目肿,有微热,为 风水。寸口脉沉大而滑,沉即为血实,滑即为气实,血 气相搏,入脏即死,入腑即愈。寸口脉沉,胸中短气。寸 口脉沉而喘者,寒热。寸口脉浮而滑,头中痛。寸口脉 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谷气宿食。寸 口脉弦而紧,弦即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即恶寒,水流 走肠间。寸口脉紧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汽。脉紧 上寸口者中风,风头痛亦如之。脉弦上寸口者宿食, 降者头痛。寸口脉弦大,妇人半生漏下,男子亡血失 精。寸口脉微而弱,微即恶寒,弱即发热,当发不发,骨 节疼烦。当烦不烦,与极汗出。寸口脉微而弱,气血俱 虚,男女吐血,妇人下血,呕汁出。寸口脉动而弱,动即 为惊,弱即为悸。寸口脉缓而迟,缓即为虚,迟即为寒, 虚寒相搏,则欲温食,食冷即咽痛。寸口脉迟而缓,迟 则为寒,缓即为气,寒气相搏,则绞而痛。寸口脉迟而 涩,迟即为寒,涩为少血。脉来过寸,入鱼际者,遗尿。脉 出鱼际,逆气喘息。寸口脉但实者心劳。寸口脉潎潎, 如羹上肥,阳气微。“连连如蜘蛛丝”,阴气衰。两手前部 阳绝者,苦心下寒毒,喙中热。寸口脉偏绝,则臂澼不 遂,其人两手俱绝者,不可治。“寸口脉来暂大暂小”者, 阴络也,若阴风痹,应时自发身洗洗也。寸口脉来暂 小暂大者,阳络也,苦皮肤病,汗出恶寒,下部不仁。寸 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宜服桂枝汤、葛根汤。针风池、 风府,向火灸身摩治风,膏覆令汗出。寸口脉紧,苦头 痛,是伤寒,宜服麻黄汤发汗,针眉冲颞颥,摩伤寒膏。 寸口脉微,苦寒为衄,宜服五味子汤、麻黄茱茰膏令 汗出。寸口脉数,即为吐,以有热在胃管熏胸中,宜服 药吐之,及针胃脘,服除热汤。若伤寒七八日至十日, 热在中,烦满渴者,宜服知“母汤。”“寸口脉洪大,胸胁满, 宜服生姜汤、白薇丸亦可,紫苑汤下之。”针上脘、期门、 章门。“寸口脉缓,皮肤不仁,风寒在肌肉,宜服防风汤, 以药薄熨之。”隹!灸诸治风穴。“寸口脉滑,阳实,胸中壅 满,吐逆,宜服前胡汤,针太阳巨阙泻之。”“寸口脉弦,心 下愊愊,微头痛,心下有水汽,宜服甘遂丸。针期门泻 之。”寸口脉弱,阳气虚弱,自汗出,宜服茯苓汤、内补散将适,饮食消息,勿极劳,针胃脘补之。寸口脉涩,是胃 气不足,宜服干地黄汤自养,调和饮食,针胃脘。一作三里 “补之。寸口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宜 服竹皮汤、黄土汤,灸膻中。寸口脉伏,胸中逆气噎塞, 是诸气上冲胸中,宜服前胡汤、大三建丸,针巨阙泻 之。寸口脉沉,胸中引胁痛,胸中有水汽,宜服泽漆汤, 针巨阙泻之。寸口脉软弱,自汗出,是虚损病,宜服干 地黄汤、薯蓣丸、内补散、牡蛎散并粉,针太冲补之。寸” 口脉迟,土焦有寒,心痛咽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汤、生 姜汤、茱茰丸,调和饮食以暖之。寸口脉实,即生热在 脾肺,呕逆气塞;虚则生寒在脾胃,食不消化,热即宜 服竹叶汤、葛根汤,寒即茱萸丸、生姜汤。寸口脉细,发 热呕吐,宜服黄芩龙胆汤;吐不止,宜服橘皮桔梗汤, 灸中府。

    《平关脉主对法》

    关上脉浮而大,风在胃中,张口肩息,心中澹澹,食欲 呕。关上脉微浮,积热在胸中,呕吐蛔虫,心健忘。关上 脉滑而大小不均,必吐逆,是为病方欲来,不出一二 日,复欲发动,其人欲多饮,饮即注利,如利止者生,不 止者死。关上脉紧而滑者,蛔动。关上脉弦而长,有痛 如刀刺之状,在脐左右上下。关上脉涩而坚,大而实, “按之不减有力,为中焦实。”有伏结在脾肺气塞,实热 在胃中。关上脉襜襜大而尺寸细者,其人必心腹冷 积,症瘕结聚,欲热饮食。关上脉时来时去,乍大乍小, 乍疏乍数者,胃中寒热,羸劣不欲饮食,如疟状。关上 脉浮,腹满不欲食。浮为虚满,宜服平胃丸、茯苓汤、生 姜前胡汤,针胃脘,先泻后补之。关上“脉紧,心下苦满 痛,脉紧为实,宜服茱萸当归汤,又加大黄二两隹,针 巨阙下脘泻之。关上脉微,胃中冷,心下拘急,宜服附 子汤、生姜汤、附子丸,针巨阙补之。关上脉数,胃中有 客热,宜服知母汤、除热汤,针巨阙上脘泻之。关上脉 缓,不欲食,此脾胃气不足,宜服平胃丸、补脾汤,又针 章门补之。关上脉滑”,胃中有热,滑为热实气满,故不 欲食,食即吐逆,宜服朴硝麻黄汤、平胃丸,针胃脘泻 之。关上脉弦,胃中有冷,心下厥逆,脉弦,胃气虚,宜服 茱茰汤,温调饮食,针胃脘补之。关上脉弱,胃气虚,胃 中有客热,脉弱为虚热作病。又云:有热不可大攻之, 热去即寒起,正宜服竹叶汤,针胃脘补之。关上脉细, 虚腹“满,宜服生姜汤、茱萸蜀椒汤、白薇丸,针灸三脘。 关上脉涩,血气逆冷,脉涩为血虚,宜服干地黄汤、四 补散,针足太冲上补之。关上脉芤,大便去血,宜服生 地黄并生竹皮汤,灸膈俞。若重下去血,针关元,甚者 服龙骨丸。关上脉伏,有水汽溏热,宜服水银丸,针关 元,利小便,止溏泄,便止。关上脉洪,胃中热,必烦满,宜 服平胃丸,针胃脘,先泻后补之。关上脉沉,心下有冷 气,苦满吞酸,宜服白薇丸、茯苓丸、附子汤针胃脘补 之。关上脉软,苦虚冷,脾气弱,重下病,宜服赤石脂汤、 女萎丸,针关元,补之。关上脉迟,胃中寒,宜服桂枝丸、 茱萸汤针胃脘补之。关上脉实,胃中痛,宜服栀子汤、 茱萸乌头丸,针胃脘补之。”关上脉牢,脾胃气塞,盛热 即腹满向向,宜服紫菀丸、泻脾丸,针灸胃脘泻之。

    《平尺脉主对法》

    尺脉浮者,客阳在下焦。尺脉弱,下焦冷,无阳气,上热 冲头面。尺脉弱,寸强,胃络脉伤。尺脉偏滑疾,面赤如 醉,外热则病。尺脉细微,溏泄,下冷利。尺脉虚小者,足 胫寒,痿痹脚疼。尺脉涩,下血不利,多汗。尺脉沉而滑 者,寸白虫。尺脉细而急者,筋挛痹不能行。尺脉大者, 热在脬中,小便赤痛。尺脉粗,常热者,谓之热中,腰胯 疼,小便赤热。尺脉按之不绝,妇人血闭。与关相应和 滑者,男子气血实,妇人即为妊娠。尺脉来而断绝者, 男子小腹有滞气,妇人月水不利。尺脉俱软弱,由蕴 热,手足逆冷汗出。尺脉俱沉,关上无有者,苦心下喘。 尺脉俱沉,关上若有苦寒,心下痛,阴中冷,脚痹。尺脉 微少,心力不欲言,血气不足,其人脚弱短气,尺脉俱 数,手足头面有热;俱迟有寒,手足头面有冷风。尺脉 浮,下热风,小便难,宜服瞿麦汤、滑石散,针横骨、关元 泻之。尺脉紧,脐下痛,宜服当归汤,灸天枢,针关元补 之。尺脉微,厥逆,小腹中拘急,有寒气,宜服小建中汤, 针气海。尺脉数,恶寒,脐下热痛,小便赤黄,宜服鸡子 汤、白鱼散,针横骨泻“之。尺脉缓,脚弱下肿,小便难,有 馀沥,宜服滑石汤、瞿麦散,针横骨泻之。尺脉滑,血气 实,经脉不利,宜服朴硝煎、大黄汤下去经血,针关元 泻之。尺脉弦,小腹疼,小腹及脚中拘急,宜服建中汤、 当归汤,针气海泻之。尺脉弱,气少发热,骨烦,宜服前 胡汤、干地黄茯苓汤,针关元补之。尺脉涩,足胫逆冷, 小便”赤,宜服附子四逆汤,针足太冲补之。尺脉芤,下 焦虚,小便去血,宜服竹皮生地黄汤,灸丹田关元。尺 脉伏,小腹痛,症疝,水谷不化,宜服太平胃丸、桔梗丸, 针关元补之。尺脉沉,腰背痛,宜服肾气丸,针京门补 之。尺脉软,脚不收,风痹,小便难,宜服瞿麦汤、白鱼散, 针关元泻之。尺脉牢,腹满,阴中急,宜服葶苈子茱萸丸,针丹田、关元。中极,尺脉迟,下焦有寒,宜服桂枝丸, 针气海、关元泻之。尺脉实,小腹痛,小便不禁,宜服当 归汤加大黄一两,利大便,针关元补之。

    《五脏积聚》

    人病有积、有聚、有谷气。夫积者,脏病,终不移也;聚者, 腑病,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也。谷气者,胁下牵 痛,按之则愈,愈复发为谷气。夫病已愈,不得复发,今 病复发,即为谷气也。诸积大法,脉来而细软附骨者, 为积也。寸口结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 结,积在脐旁;微下关者,积在小腹;尺中结,积在气冲; 上关上,积在心下;脉出在左,积在左;脉出在右,积在 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寸口沉而横者, 胁下及腹中有横积痛,其脉弦,腹中急痛,腰背痛相 引,腹中有寒疝瘕。

    “脉弦紧而细微者,症也。”夫寒痹症瘕积聚之脉,状皆 弦紧。若在心下,即寸弦紧;在胃脘,即关弦紧,在脐下, 即尺弦紧。一曰:关脉长弦,有积在脐左右上下。 又脉症法:左手脉横,症在左;右手脉横,症在右。脉头 大在上,头小在下。

    又一法:“横脉见左,积在右;见右,积在左。偏得洪实而 滑,亦为积;弦紧,亦为积,为寒痹,为疝痛。内有积不见 脉,难治;见一脉相应,为易治;诸不相应,为不合治也。 左手脉大,右手脉小,上病在胁左,下病在左足。右手 脉大,左手脉小,上病在右胁,下病在右足。”

    脉弦而伏者,腹中有症,不可转也,必死不治。脉来细 沉时直者,身有痈肿,若腹中有伏梁。脉来沉而虚者, 泄注也。脉来小沉实者,胃中有积聚,不可下食,即吐。

    《阴阳表里虚实》

    弦为少阳,缓为阳明,洪为太阳,三阳也;微为少阴,迟 为厥阴,沉为太阴,三阴也。

    脉有阳盛阴虚,阴盛阳虚,何谓也?然:浮之损小,沉之 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 阴虚。”是谓阴阳虚实之意也。凡脉浮大数、动长滑,阳 也;沉涩、弱、弦短微,阴也。阳病见阴脉者,逆也,主死;阴 病见阳脉者,顺也,主生。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数即 吐,阴微即下,阳弦则头痛,阴弦即腹痛,以依阴阳察 病也。又尺脉为阴,阴脉当沉而迟。寸关为阳,阳脉但 浮而速。有表无里,邪之所止,得鬼病。何谓表里?“寸尺 为表,关为里,两头有脉,关中绝不至也。尺脉上不至 关,为阴绝;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阴绝而阳微,死不 治。呼为表,属腑,吸为里,属脏。阳微不能呼,阴微不能 吸,呼吸不及,胸中短气。

    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即阳气 不足,烦热汗出,涩即无血,厥而且寒。诸腑脉为阳,主 热;诸脏脉为阴,主寒。阳微则汗,阴浮自下,阳数口生 疮,阴数加微,必恶寒而烦扰不得眠。阳芤吐血,阴芤 下血。无阳即厥,无阴即呕。

    寸口脉浮大而疾者,名曰“阳中之阳。”病苦烦满,身热 头痛,腹中热。寸口脉沉细者,名曰“阳中之阴。”病苦悲 伤不乐,恶闻人声,少气,时汗出。阴气不通,则臂不能 举。

    尺脉沉细者,名曰“阴中之阴”,病苦两胫酸疼,不能久 立,阴气衰,小便馀沥,阴下湿痒。

    尺脉滑而浮大者,名曰“阴中之阳”,病苦小腹痛满,不 能溺,溺即阴中痛,大便亦然。

    尺脉牢而长,关上无有,此为阴干阳,其人苦两胫重, 小腹引腰痛。

    《何时得病》

    何以知人露卧得病?阳中有阴也。何以知人夏月得 病?诸阳入阴也。何以知人春得病。无肝脉也,无心脉; 夏得病,无肺脉;秋得病无肾脉;冬得病,无脾脉。四季 之月得病。

    《诊四时相反脉》

    春三月,木旺肝脉,治当先至,心脉次之,肺脉次之,肾 脉次之,此为三相顺脉也。到六月土旺,脾脉当先至, 而反不至,反得肾脉,此为肾反脾也,七十日死。何谓 肾反?脾夏火王,心脉当先至,肺脉次之,而反得肾脉, 是谓肾反脾期,五月六月忌丙丁。脾反肝,三十日死。 何谓“脾反肝?”春肝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脾脉先至,是 “谓脾反肝”,期正月二月,忌《甲乙》。肾反肝,三岁死。何谓 “肾反肝?春肝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肾脉先至,是谓肾 反肝,期七月八月,忌庚辛。”肾反心,二岁死。何谓“肾反 心?夏心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肾脉先至,是谓肾反心, 期六月,忌戊己。”此中不论肺金之气,疏略未谕指南, 又推五行,亦颇颠倒,待求别录上。

    凡疗病,察其形貌神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 可治之。形气相得,色泽以孚,脉从四时,此为易治。形 气相失,色夭不泽,脉实坚盛,脉逆四时,此为难治。 “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 其至皆悬绝涩者曰逆;春夏沉涩,秋冬浮大,病热脉 静,泄利脉大,脱血脉实,病在中脉坚实,病在外脉不实,名逆四时,皆难疗也。凡四时脉,皆以胃气为本,虽 有四时旺相之脉,无胃气者,难瘥也。何谓胃?脉来弱 以滑者是也,名曰易治。

    《扁鹊诊诸反道死脉要诀》

    《扁鹊》曰:“夫相死脉之气,如群鸟之聚,一马之驭,系水 交驰之状,如悬石之落,出筋之上,藏筋之下,坚关之 里,不在荣卫,伺候交射,不可知也。”

    脉。病人不病,脉来如屋漏雀啄者死。又《经》言:“得病七 八日,脉如屋漏雀啄者死。脉来如弹石,去如解索者 死。”脉困病人,脉如虾之游,如鱼之翔者死。脉如悬薄 卷索者死。脉如转豆者死。脉如偃刀者死。脉涌涌不 去者死。脉忽去忽来,暂止复来者死。脉中侈者死。脉 分绝者死。脉有表无里者死。《经》名曰:“结去即死。”何谓 结?脉在指下如麻子动摇,属肾,名曰结去。死,近也。 脉五来,不复增减者死,《经》名曰“代。”何谓代?脉五来一 止也。脉七来,是人坐一夕半时,不复增减,亦名曰代, 正死不疑。《经》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有连年 月不已,其死生存亡,可切脉而知之耶?然可具知也。 设病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脉当得肝脉弦急而长, 而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 者,脉当得紧急而数,反得沉滑而微者死病。若吐血 复鼽衄者,脉当得沉细,而反得浮大牢者死病。若讝 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反得手足四逆,反得 沉细微者死病。若腹大而泄,脉当微细而涩,反得紧 大而滑者死。此之谓也。《经》言:“形脉与病相反者死。”奈 何?然:病若头痛目痛,脉反短涩者死。病若腹痛,脉反 浮大而长者死。病若腹满而喘,脉反滑利而沉者死。 病若四肢厥逆,脉反浮大而短者死。病若耳聋,脉反 浮大而涩者死。病若目䀮䀮,脉反大而缓者死。左有 病而右痛,右有病而左痛,下有病而上痛,上有病而 下痛,此为逆,逆者死,不可治。“脉来沉之绝濡,浮之不 止,推手者,半月死。”一作半日“脉来微细而绝者,人病当死。” 人病脉不病者生,脉病人不病者死。人病尸厥,呼之 不应,脉绝者死,脉当大反小者死。肥人脉细小如丝 欲绝者死。羸人得躁脉者死。“人身涩而脉来往滑者 死。人身滑而脉来往涩者死。人身小而脉来往大者 死。人身大而脉来往小者死。人身短而脉来往长者 死,人身长而脉来往短”者死。尺脉上应寸口,大迟者, 半日死。诊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有相反。有一反逆, 即为死候也。

    《宋朱肱活人书》

    《论脉》

    此一卷论切脉治伤寒先须识脉,若不识脉,则表里 不分,虚实不辩,仲景犹诮当时之士,按寸不及尺,握 手不及足,必欲诊冲阳,按太谿,而后无歉,况于寸关 尺耶?大抵问而知之,以观其外,切而知之,以察其内, 证之与脉,不可偏废。且如“伤寒脉紧,伤风脉缓,热病 脉盛,中暑脉虚,人迎紧盛伤于寒,气口紧盛伤于食”, 率以脉别之。非特此也,病人心下紧满,按之石硬而 痛者,结胸也。结胸证于法当下,虽三尺之童,皆知用 大黄甘遂陷胸汤下之,然仲景云:“结胸脉浮者,不可 下,下之则死。”以此推之,若止凭外证,便用陷胸汤则 误矣。况《伤寒》尤要辩表里,脉浮为在表,脉沉为在里, 阳动则有汗,阴动则发热。得汗而脉“静者生,汗已而 脉躁者死。阴病阳脉则不成,阳病阴脉则不永。”生死 吉凶,如合龟镜。其微至于祸福休咎,修短贵贱,无不 可考。然古人乃以切脉为下者,特以脉理精微,其体 难辩,而伤寒得外证为多故也。外证易见,切脉难明。 弦紧之混淆,迟、缓之参差,沉与伏相类,濡与弱相似。 非得之于心,超然领解。孰能校疑似于锱铢者哉。苟 知浮芤滑实弦紧洪属于表。迟缓微涩沉伏濡弱属 于里。表里内外。阴阳消息。以经处之。亦过半矣。

    《人迎气口》

    “人迎”气口在颈,法象天地要会,始终之门户。

    人迎气口为太阴肺经,而《黄帝》乃云“人迎亦胃脉”何也?左手关前一分者,人迎之位;挟喉咙两旁者,人迎之穴。属足阳明胃之经也。

    《太谿脉》

    伤寒何以须诊太谿脉耶?答曰:太谿穴,是足少阴肾 之经,男子以右肾为命门,女子以左肾为命门,主生 死之要。病人有命门脉者活,无者死。仲景云:少阴病, 手足逆冷,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太谿七壮。故伤 寒必诊太谿,以察其肾之盛衰也。

    太谿二穴。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

    《冲阳脉》

    伤寒何以须诊冲阳脉耶?答曰:“冲阳穴,是足阳明胃 之经,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脏腑 皆受气于胃,清者为荣,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 外,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胃为水谷之海,主禀四时,皆 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故伤寒

    必诊冲阳脉,以察其胃之有无也
    考证

    冲阳二穴。一名“会源。”在足跗上五寸,骨间动脉上。去陷骨三寸。

    《问三部之位》

    左右手去鱼一寸,名曰“寸口”,去泽一尺,名曰“尺部。”两 境之间,名曰“关位。关位六分,阳部出三分,阴部入三 分。关前为阳,关后为阴,为阴阳之关津。寸脉下不至 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阳得寸内九分,取 阳奇之数;阴得尺内一寸,取阴耦之数,是名寸关尺 也。寸上一分为鱼际,关下一分为神门。左关为人迎, “右关为气口。三阳从地长,故男子尺脉常沉;三阴从 天生,故女子尺脉常浮。男子阳多而阴少,其脉在关 上,故寸盛而尺弱;女子阴盛而阳微,其脉在关下,故 寸沉而尺盛。所以男子不可以久泻,女子不可以久 吐。男得女脉为不足,女得男脉为太过,所谓反也。圣 人以察阴阳,以决生死,虽经络流注”,如环无端。岂能 逃于三部者耶。

    “今人以男子尺脉常弱,女子尺脉常盛,谓之反,非也。男子阳有馀,脉在上,尺脉必弱;女子阴有馀,脉在下,寸脉必微。”乃是正也,非反也。又以“男子右尺为命门,女子以左尺为命门,谓之反,亦非也。男子得阴以生,先生右肾;女子得阳以长,先生左肾。乃是正也,非反也。所谓反者,只是男子尺脉当弱,今反盛;女子尺脉”应盛。今反弱,谓之反也。

    《问诊候之法》

    “凡初下指,先以中指揣按,得关位,乃齐下前后二指, 为三部脉。前指寸口也,后指尺部也。若人臂长,乃疏 下指,若臂短,乃密下指。先诊寸口,浮按消息之,次中 按消息之,次重按消息之,次上竟消息之,次下竟消 息之,次推指外消息之,次推指内消息之。”凡诊脉,以 气息平定方下指,以一呼一吸为一息,其一息之间, 脉息四至或五至,不大不小,与所部分四时相应者, 为平和脉也。过则为至,不及则为损。损至之脉,《难经》 言之详矣。

    责肥人脉浮,为肌肉厚实,重取乃得,若举手而得,则其浮甚矣。责瘦人脉沉,为皮脉相附而易见者,若按之始应,则其沉亦甚矣。所属部分,谓心位洪,肺位浮,肾位沉,肝位弦,脾位缓也。“四时”,谓春弦夏洪,四季缓,秋浮冬沉也。假令心脉本位虽当见洪,得冬脉须微带沉下,是四时相应。馀仿此。

    《问消息之证》

    “脉”字从肉从瓜,又作“脉。”盖脉以肉为阳,脉以血为阴。 华佗云:“脉者,气血之先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 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 气血平则脉缓。”又长人脉长,短人脉短,性急则脉急, 性缓则脉缓,反此者逆。按《内经》云:形盛脉细,气少不 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 生,参伍不调者病。《难经》云:“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则 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王叔和云:“脉沉 为在里,脉浮为在表,迟则在脏,数则在腑。滑为实为 下,数为虚为热。”张仲景云:“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 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 阴脉者死。大抵阳脉常浮而速,阴脉”常沉而迟。七表 属腑,病在于阳,春夏见之易治;八里属脏,病在于阴, 秋冬见之犹轻。假令数在左寸,浮之得者,热在小肠; 沉之得者,热入于心。馀皆仿此。

    《问七表》

    七表,阳也,阳数奇。

    《浮》 “按之不足,举之有馀。”

    寸口浮。其人伤风。发热头疼。关上浮。腹满。尺中浮。小便难。趺阳浮。即为虚。

    芤 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

    芤主失血。“寸口芤主吐血,微芤者衄。关上芤,大便血。尺中芤,小便血。”

    滑, 往来前却流利,替替然与数相似。

    脉滑为阳。寸口滑为阳盛。关上滑为呕逆。尺中滑。小便赤。妇人经脉不利。然而尺脉滑者。亦本形也。趺阳脉滑者。胃气实。

    实 脉,“大而长,按之隐指愊愊然,浮沉皆得。”

    “寸口实”主上焦热。关上见之腹胀。尺中有此。主小腹痛。并小便涩。

    “弦, 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又曰:“浮紧乃为弦,状 如弓弦,按之不移。”

    阳弦则头痛,阴弦则腹痛。大抵伤寒脉须弦,盖人迎紧盛伤于寒,人迎者,少阳之分,少阳脉主弦故也。寒邪中人,其脉必弦,弦则多兼洪数,为其先有邪热也。洪数甚者,正为阳证。若沉细而弦疾,乃正阴证也。

    “紧” 按之实数,似切绳状。

    “紧则为寒。寸口紧头痛,关紧心中满痛,尺紧脐下痛。”阴阳俱紧。当清邪中于上,浊邪中于下。

    洪 极大,在指下,举按满指

    寸口洪。主胸膈烦热。关洪主胃热口干。尺中洪主大小便血。三部洪。三焦俱热。

    《问八里》

    《八里》,阴也,阴数耦。

    微, 若有若无,极细而软。

    微则为虚。寸口微。为阳不足。阳微则恶寒。阴微则下利。

    “沉” “举之不足,按之有馀。”

    “沉为在里。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然沉而迟者。乃阴证也。宜温之。沉而数者。有热也。宜下之。”

    缓。 去来亦迟。小驶于迟。

    缓则为虚。太阳病。其脉缓者。为伤风。惟脾得之。即是本形。

    涩 细而迟。往来难。时一止。

    涩则少血。寸口涩,少气上焦冷。关上涩,胃冷脾痛。尺中涩,小便数,小腹冷。三部俱涩,腹中气结。王冰曰:阳有馀则血少,故脉涩也。又曰:涩者阳气有馀。阳气有馀,为身热无汗。

    《迟 呼吸三至》,去来极迟。

    迟则为寒。寸口迟则上焦冷。关上迟。胃冷不欲食。吞酸吐水。尺中迟。小便多并白浊。

    伏, 极重按之,指著骨乃得。

    伏主物聚,寸口伏胸中逆气,关上伏有水汽溏泄,尺中伏水谷不化。大抵关前得之多为热,关后得之多为冷,关中得之阴阳结,或冷或热不定,当以馀证参之。

    《濡》 按之似无,举之全无力。

    形与缓涩迟脉虽稍殊。其为冷证皆一也。

    弱 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

    弱为虚。寸口弱,阳气虚,汗自出。关弱无胃气,胃中有热。脉弱为虚。热病作,不可大攻,热去寒起。尺中弱,气少发热也。

    《问结脉促脉代脉》

    结者阴也,阴盛则结。脉来缓,时一止复来曰结,主胸 满烦躁。促者,阳也,阳盛则促。脉来数,时一止复来曰 促,主积聚气痞,忧思所成。大抵结促之脉,虽时一止, 为病脉,非死脉也。惟代脉者,真死矣。往来缓动而中 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也。代者死也。仲景伤 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崔紫虚四言举要》

    《脉诀》

    “脉,乃血派 气血之先, 血之隧道, 气息应焉, 其象法地, 血之府也, 心之合也, 皮之部也, 资始于肾, 资生于胃。 阳中之阴, 本乎荣卫, 荣者阴血, 卫者阳气, 荣行脉中, 卫在脉外, 脉不自行, 随气而至, 气动脉应, 阴阳之谊, 气如橐龠, 血如波澜, 血脉气息, 上下循环, 十二经中, 皆有动脉, 惟手太阴 寸口取决。” 此经属肺, 上系吭嗌, “脉之大会, 息之出入, 一呼一吸, 四至为息, 日夜一万 三千五百, 一呼一吸, 脉行六寸, 日夜八百, 十丈为准。” 初持脉时, 令仰其掌, 掌后高骨, 是谓关上, 关前为阳, 关后为阴, 阳寸阴尺, 先后推寻, 心肝居左, 肺脾居右, 肾与命门, 居两尺部。 魂魄谷神, 皆见寸口。 左主司官, 右主司腑, 左大顺男, 右大顺女, 本命扶命, 男左女右。 关前一分, 人命之主。 左为人迎, 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 两在关后。 人无二脉, 病死不愈。 男女脉同, 惟尺则异。 阳弱阴盛, 反此病至。 脉有七诊, 曰:“浮、中、沉, 上下左右, 消息求寻。” 又有九候, 举按轻重。 三部浮沉, 各候五动。 寸候胸上, 关候膈下, 尺候于脐, 下至跟踝, 左脉候左, 右脉候右, 病随所在, 不病者否。 浮为心肺, 沉为肾肝, 脾胃中州, 浮沉之间, 心脉之浮, 浮大而散 ;肺脉之浮, 浮涩而短; 肝脉之沉, 沉而弦长 ;肾脉之沉, 沉实而濡。 脾胃属土, 脉宜和缓, 命为相火, 左寸同断。 春弦夏洪, 秋毛冬石, 四季和缓, 是谓平脉。 太过实强, 病生于外 ;不及虚微, 病生于内。 春得秋脉, 死在金日。 五脏准此 推之,不失 四时百病, 胃气为本。 脉贵有神, 不可不审。 调停自气, 呼吸定息。 四至五至, 平和之则。 三至为迟, 迟则为冷。 六至为数, 数即热证。 转迟转冷, 转数转热。 迟数既明, 浮沉当别。 浮沉迟数, 辩内外因。 外因于天, 内因于人。 天有阴阳, 风雨晦暝, 人喜怒忧 思悲恐惊。 外因之浮, 则为表证, 沉里迟阴, 数则阳盛;内因之。浮 虚风所为。 沉气迟冷, 数热何疑? 浮数表热, 沉数里热, 浮迟表虚, 沉迟冷结, 表里阴阳, 风气冷热。 辩内外因, 脉证参别, 脉理浩繁, 总括于四, 既得提纲, 引申触类, 浮脉法天, 轻手可得。 汎汎在上, 如水漂木, 有力洪大, 来盛去悠, 无力虚大, 迟而且柔, 虚甚则散, 涣漫不收, 有边无中, 其名曰“芤。” 浮小为濡, 绵浮水面, 濡甚则微, 不任寻按。 沉脉法地, 近于筋骨, 深深在下。 沉极为伏, 有力为牢, 实大弦长, 牢甚则实, 愊愊而强, 无力为弱, 柔小如绵, 弱甚则细, 如蛛丝然。 迟脉属阴, 一息三至, 小驶于迟, 缓不及四, 二损一败, 病不可治。 两息夺精, 脉已无气, 浮大虚散, 或见芤革。 浮小濡微, 沉小细弱, 迟细为涩, 往来极难, 易散一止, 止而复还, 结则来缓, 止而复来, 代则来缓, 止不能回。 数脉属阳, 六至一息, 七疾,八极, 九至为脱。 浮大者洪, 沉大牢实, 往来流利, 是谓之滑, 有力为紧, 弹如转索。 数见寸口, 有止为促。 数见关中, 动脉可候。 厥厥动摇, 状如小豆, 长则气治, 过于本位, 长而端直。 弦脉应指, 短则气病, 不能满部, 不见于关。 惟尺寸候。 一脉一形, 各有主病。 数脉相兼, 则见诸证。 浮脉主表 里,必不足。 有力风热, 无力血弱。 浮迟风虚, 浮数风热, 浮紧风寒, 浮缓风湿, 浮虚伤暑, 浮芤失血。 浮洪虚火, 浮微劳极, 浮濡阴虚, 浮散虚剧。 浮弦痰饮, 浮滑痰热。 沉脉主里, 主寒主积, 有力痰食, 无力气郁。 沉迟虚寒, 沉数热伏, 沉紧冷痛, 沉缓水蓄, 沉牢痼冷, 沉实热极, 沉弱阴虚, 沉细痹湿, 沉弦饮痛, 沉滑宿食, 沉伏吐利, 阴毒聚积。 迟脉主脏, 阳气伏潜。 有力为痛, 无力虚寒。 数脉主腑, 主吐主狂, 有力为热, 无力为疮。 滑脉主痰, 或伤于食, 下为蓄血, 上为吐逆。 涩脉少血, 或中寒湿, 反胃结肠, 自汗厥逆。 弦脉主饮, 病属胆肝, 弦数多热, 弦迟多寒, 浮弦支饮, 沉弦悬痛, 阳弦头痛, 阴弦腹痛。 紧脉主寒, 又主诸痛。 浮紧表寒, 沉紧里痛。 长脉气平, 短脉气病。 细则气少, 大则病进。 浮长风痫, 沉短宿食。 血虚脉虚, 气实脉实。 洪脉为热, 其阴则虚。 细脉为湿, 其血则虚。 缓大者风, 缓细者湿, 缓涩血少, 缓滑内热, 濡小阴虚, 弱小阳竭。 阳竭恶寒, 阴虚发热。 阳微恶寒, 阴微发热。 男微虚损, 女微泻血。 阳动汗出, 阴动发热, 为痛。与惊、 崩中、失血, 虚寒相搏, 其名为“革。” 男子失精, 女子失血。 阳盛则促, 肺痈阳毒。 阴盛则结, 疝瘕积郁。 代则气衰, 或泄脓血。 伤寒心悸, 女胎三月。 脉之主病, 有宜不宜。 阴阳顺逆, 凶吉可推。 中风,浮缓 急实则忌。 浮滑中痰, 沉迟中气。 尸厥沉滑, 卒不知人。 入脏身冷, 入腑身温。 风伤于卫。 浮缓有汗 ;寒伤于营, 浮紧无汗。 暑伤于气, 脉虚身热 ;湿伤于血, 脉缓细涩。 伤寒热病, 脉喜浮洪 ;沉微涩小, 证反必凶。 汗后脉静, 身凉则安。 汗后脉躁, 热甚必难。 阳病见阴, 病必危殆。 阴病见阳, 虽困无害。 上不至关, 阴气已绝 ;下不至关, 阳气已竭。 代脉止歇, 脏绝倾危 ;散脉无根, 形损难医。 饮食内伤, 气口急滑 ;劳倦内伤, 脾脉大弱。 欲知是气。 下手脉沉, 沉极则伏, 涩弱久深, 六郁多。沉 滑痰紧,食 气涩血芤 ;数火细湿, 滑主多痰, 弦主留饮, 热则滑数, 寒则弦紧。 浮滑兼风, 沉滑兼气, 食伤短疾, 湿留濡细, 疟脉自弦, 弦数者热, 弦迟者寒, 代散者折。 泄泻下痢, 沉小滑弱, 实大浮洪, 发热则恶, 呕吐反胃, 沉滑者昌。 弦数紧涩, 结肠者亡。 霍乱之候, 脉代勿讶。 厥逆迟微, 是则可怕。 欬嗽多浮, 聚肺关胃, 沉紧小危, 浮濡易治, 喘急息肩, 浮滑者顺。 沉涩肢寒, 散脉逆证。 病热有火, 洪数可医。 沉微无火, 无根者危。 骨蒸发热, 脉数而虚。 热而涩小, 必殒其躯。 劳极诸虚, 浮耎微弱, 土散双弦 ;火炎急数, 诸病失血, 脉必见芤。 缓小可喜, 数大可忧。 瘀血内蓄, 却宜牢大 ;沉小涩微, 反成其害。 遗精白浊 ;微涩而弱, 火盛阴虚。 芤濡洪数, 三消之脉, 浮大者生 ;细小微涩, 形脱可惊。 小便淋閟, 鼻头色黄 ;濡小无血, 数大何妨。 大便燥结, 须分气血。 阳数而实, 阴迟而涩, 癫乃重阴, 狂乃重阳 ;浮洪吉兆, 沉急凶殃。 痫脉宜虚, 实急者恶。 浮阳沉阴, 滑痰数热, 喉痹之脉 ;数热迟寒, 缠喉走马 ;微伏则难诸风眩运, 有火者痰。 左涩死血, 右大虚看, 头痛多弦。 浮风紧,寒 热洪湿;细 缓滑厥痰 气虚;弦耎 血虚;微涩 肾厥;弦坚 真痛;短涩, 心腹之痛。 其类有九, 细迟从吉, 浮大延久。 疝气弦急, 积聚在里。 “牢急者生, 弱急者死。” 腰痛之脉, 多沉而弦, 兼浮者风, 兼紧者寒。 弦滑痰饮, 濡细肾著, 大乃腰虚。 沉实闪肭。 脚气有四, 迟寒数热。 浮滑者风, 濡细者湿。 痿病肺虚, 脉多微缓, 或涩或紧, 或细或濡, 风寒湿气, 合而为痹。 浮涩而紧, 三脉乃备。 五疸实热, 脉必洪数, 涩微属虚, 切忌发渴。 脉得诸沉, 责其有水。 浮气与风, 沉石或里。 沉数为阳, 沉迟为阴。 浮大出厄, 虚小可惊, 胀满脉弦, 土制于木, 湿热;数洪, 阴寒,迟热。 浮为虚满, 紧则中实。 浮大可治, 虚小危极。 五脏为积, 六腑为聚。 实强者生, 沉细者死。 中恶腹胀, 紧细者生。 脉若浮大, 邪气已深, 痈疽浮。 恶寒发热, 若有痛处。 痈疽所发, 脉数发热 而痛者,阳 不数,不热 不疼。阴疮 未溃痈疽, 不怕洪大, 已溃痈疽, 洪大可怕。 肺痈已成, 寸数而实, 肺痿之形, 数而无力。 肺痈色白, 脉宜短涩, 不宜浮大。 唾糊呕血。 肠痈实热, 滑数可知。 数而不热, 关脉芤虚, 微涩而紧, 未脓当下。 紧数脓成, 切不可下。 妇人之脉, 以血为本, 血旺易治, 气旺难孕。 少阴动甚, 谓之有子。 尺脉滑利, 妊娠可喜。 滑疾不散, 胎必三月。 但疾不散, 五月可别。 左疾为男, 右疾为女, 女腹如箕, 男腹如斧。 欲产之脉, 其至离经, 水下乃产, 未下勿惊。 新产之脉, 缓滑为吉。 实大弦牢, 有证则逆。 小儿之脉, 七至为平。 更察色证, 与《虎口文》。 《奇经》八脉, 其诊又别。 直上直下, 浮则为督, 牢则为冲, 紧则任脉。 寸左右弹, 阳𫏋可决; 尺左右弹, 阴𫏋可别。 关左右弹, 带脉当诀。 尺外斜上 至寸阴维, 尺内斜上 至寸阳维。 督脉为病, 脊强癫痫。 任脉为病, 七疝瘕坚。 冲脉为病, 逆气里急。 带主带下, 脐痛精失 阳微寒热, 目眩僵仆。 阴维心痛, 胸胁刺筑。 阳𫏋为病, 阳缓阴急。 阴𫏋为病, 阴缓阳急, 癫痫瘈疭, 寒热恍惚。 八脉脉证, 各有所属。 平人无脉, 移于外络, 兄位弟乘, 阳谿列缺。 病脉既明, 吉凶,当列 经脉之外, 又有真脉。 肝绝之脉, 循刀责责。 心绝之脉, 转豆躁疾。 脾则雀啄, 如屋之漏, 如水之流, 如杯之覆。 肺绝如毛, 无根萧索, 麻子动摇, 浮波之合。 肾脉将绝, 至如省客, 来如弹石, 去如解索。 命脉将绝。 鰕游鱼翔。 至如涌泉。 绝在膀胱。 真脉既形。 胃已无气。 参察色证。 断之以臆。

    《储泳祛疑说》

    《辩脉》

    医者可以生人,可以杀人,所系尤重。故世子拜医,重 之至也。切脉之际,沉、微、弦、紧之小差,投药之间,表、里、 汗、下之小误,则不复有再生之理,此世之所通患,然 亦在所未暇论。夫所谓脉者,世皆知王叔和之诗诀 矣。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此五脏六腑 一定之位也。医者于一指之间,以前半指为心,后半 指为小肠,他部皆然。而或者以六腑乃脏之腑,以轻 取重,按之间为五脏六腑之别。切脉之法,其说有二: 彼是则此非,彼非则此是,部位未定,况望其不谬于 证耶?又有大可疑者,妇人之脉,惟以尺脉之常盛常 弱,与男子相反,而《脉诀》谓反此背看,切疑其有说也。 夫男子妇人,形体绝异,阴阳殊途也。故男生而覆,女 生而仰,男则左旋,女则右转。凡阳气则自下而上,阴 气则自上而下。阳主施与,阴主翕受,而男子之命在 肾,而处五脏六腑之极下;女人之命在乳,而处五脏 六腑之极上。气形皆异,脉传于气形之间者也。何乃 男子与女人略不少异耶?况“背看”二字,殆必有说。既 言反此,又言背看,必不止于常弱常强之分而已也。 及观褚澄《尊生经》,而前之疑者始以自信。世未始有 以女人之脉背看如褚澄之说者。《尊生经》曰:“脉分两 手,手分三部,隔尺寸者,命之曰关。去寸度尺曰尺,关 前一寸为寸。左手之寸极上,右手之尺极下。”男子阳 顺,自下生上,故极下之地,右手之尺,为受命之根本, 如天地未分,元气混沌也。“‘既受命矣,万物从土而出, 惟脾为先,故右手尺上之关为脾。脾土生金,故关上 之寸为肺。肺金生水,故右手之寸,越左手之尺为肾。 肾水生木,故左手尺上之关为肝。肝木生火,故关上 之寸为心。女子阴逆,自上生下,故极上之地,左手之 寸为受命之根本。如天地未分,元气混沌’也。既受命 矣,万物从土而出,惟脾为先,故左手寸下之关为脾。 脾土生金,故关下之尺为肺。肺金生水,故左手之尺越右手之寸为肾。肾水生木,故右手寸下之关为肝。 肝木生火,故关下之尺为心。”男子右手尺脉常弱,初 生微渺之气也;女子右手尺脉常强,心火之位也。非 男非女之身,感以妇人,则男脉应诊;动以男子,则女 脉顺指。不察乎此,难与言医。褚澄尚主,为宋驸马都 尉,察脉如神,著书十篇,曰《尊生秘经》,此其一也。

    《陈无择三因方》

    《二十四脉主病》

    浮脉 浮为在表,为风,为气,为热,为痛,为呕,为胀,为 痞,为喘,为厥,为内结,为满不食。浮大为鼻塞。浮缓为 不仁。浮大长为风眩癫疾。浮滑疾为宿食。浮大而涩 为宿食滞气。浮短为肺伤诸气。浮滑为饮,为走刺。浮 细而滑为伤饮。浮滑疾紧为百合病。浮数为大便坚, 小便数。浮紧为淋,为癃闭。

    芤脉 “寸芤为吐血。微芤为衄血。关芤为便血为肠 痈。尺芤为下焦虚。小便血出。”

    滑脉, “滑为吐,为满,为热,为伏痰,为宿食,为蓄血,为 经闭,为欬,为血气俱实。”滑而浮散为瘫痪,滑数为结 热,滑实为胃热,滑利为妊娠。滑而大小不匀,必吐为 病进为泄利。滑而浮大小腹痛,弱则阴中痛,小便亦 然。又滑为鬼疰。

    实脉 实,为热,为呕,为痛,为气塞,为喘欬,为大便不 禁。实紧为阴不胜阳,为胃热,为腰痛。

    弦脉 弦为寒,为痛,为饮,为疟,为水汽,为中虚,为厥 逆,为拘急,为寒癖。弦紧为恶寒,为疝瘕,为癖。弦而钩, 为胁下刺痛。弦长为积,随左右上下,为瘀血。

    紧脉, 紧为寒,为痛,为欬,为喘,为满。浮紧为肺有水, 紧滑为蛔动,急为遁尸,紧数为寒热,又为宿食,为吐 逆。

    洪脉, 洪为胀,为满,为痛,为热,为烦。洪实为癫,洪紧 为痈疽,为喘急,亦为胀。浮洪为阳邪,大为祟。

    数脉, 数为热为虚,为吐,为痛,为烦渴,为烦满, 促脉主病 无文。

    其促有五:一曰气,二曰血,三曰饮,四曰食,五曰痰。但脏热则脉促,以气血痰饮,留滞不行则止,促非恶脉也。

    散脉 无文。

    六腑气绝于内,则手足寒上气。五脏气绝于内,则下利不禁,甚者不仁,其脉皆散,散则不聚,病亦危矣。

    《革》脉 革,为满,为急,为虚寒相搏,妇人为半产漏下。

    革者,急也,固结不移之状,三部应之,皆危脉也。

    微脉 微,为虚为弱,为衄,为呕,为泄,为亡汗,为拘急。 微弱,为少气,为中寒。

    沉脉 沉为在里,为实,为水,为寒,为喘,为症瘕。沉弱 为寒热。沉细为少气,臂不能举。沉滑为风水,为下重。 沉紧为上热下冷。沉重而直前绝者为瘀血。沉重而 中散者为寒食成症。沉重不至寸细绝者为遁尸。沉 紧为悬饮。沉迟为痼冷。沉重为伤暑发热。

    缓脉 缓为在下,为风,为寒,为弱,为痹,为疼,为不仁, 为气不足,为眩晕。缓而滑,为热中。缓而迟,虚寒相搏, 食冷则咽痛。

    涩脉 “涩为少血,为亡汗。热气不足,为逆冷,为下痢, 为心痛。涩而紧为痹,为寒湿。”

    迟脉 “迟为寒,为痛,迟而涩为症瘕咽酸。”

    伏脉 伏,为霍乱,为疝瘕,为水汽,为溏泄,为停痰,为 宿食,为诸气上冲,为恶脓死肌。

    濡脉 濡为弱,为痹。为自汗。为气弱,为下重。濡而弱, 为内热外冷,自汗,为小便难。

    弱脉 弱为虚,为风热,为自汗。

    细脉 细为血气俱虚,为病在内,为积,为伤湿,为后 泄,为寒,为神劳,为忧伤过度,为腹满。细而紧为症瘕 积聚,为刺痛。细而滑为僵仆,为发热,为呕吐。

    动脉 动为痛,为惊,为痹,为泄,为恐。

    虚脉 虚为寒,为脚弱,为虚,为食不消化,为伤暑。 结脉 结为痰,为饮,为血,为积,为气。

    “气寒脉缓则为结,气热脉数则为促。”虽缓数不同,亦当如促脉分别可也。

    《代》脉。 代者,一脏绝,他脏代至。

    代,真死脉,不分三部,随应皆是。

    《金刘完素六书》

    《原脉论》

    大道之浑沦,莫知其源。然至道无言,无以明其理;大 象无形,非立象无以测其奥。道象之妙,非言不明。尝 试原之:脉者何也?非气非血,动而不息,荣行脉中,卫 行脉外。经曰:“脉者,血之府也。”自《素问》而下迄于今,经 所不载,无传记而莫闻其名焉。然而元机奥妙,圣意 幽微,虽英俊明哲之士,非轻易可得而悟也。夫脉者, 果何物乎?脉有三名,一曰命之本,二曰气之神,三曰 形之道。《经》所谓天和者是也。至于折一支,瞽二目,亦 不为害生,而脉不可须臾失,失则绝命害生矣。《经》曰“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此言正脉,乃天真生化之元气 也。巡于春夏秋冬,木火水金之位,生长收藏,参和相 应,故禀二仪而生,不离于气,故于脉有生死之验。《经》 曰:“脉者,血之府也。”如世之京都州县,有公府廨署也。 国因置府,所以禁小人为非道也。公府不立,则善者 无以伸其枉,恶者无以罚其罪,邪正混同,贤愚杂处, 而乱之根也。《经》曰:“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 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既阴阳 为神明之府,脉为血之府,而明可见焉。血之无脉,不 得循其经络部分,周流于身,滂湃奔迫,或散或聚。气 之无脉,不能行其筋骨脏腑上下,或暴或蹶。故《经》曰: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气化则 物生,气变则物易,气盛则物壮,气弱则物衰,气绝则 物死,气正则物和,气乱则物病。”皆随气之盛衰而为 变化也。“脉”字者。从肉从永从从血。四肢百体得此 真元之气。血肉筋骨爪发荣茂。可以依凭而能生长 也。长久永固。故从肉从永者是也。从“从血者巡之, 如水分流,而布遍周身,无有不通也。”《释名》曰:“脉,脉幕 也,如幔幕之遮覆,幕络一体之形,导太乙真元之气 也。元气者,在气非寒非热、非温非凉,在脉非弦非洪、 非涩非沉,不为气而浮沉,不为血而流停,乃冲和自 然之气也。故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所以然者,为元气 动而不息,巡于四方木火水金之位,温”凉寒暑之化, 生生相续,新新不停,日月更出,四序迭迁,脉不为息。 故人有身形之后,五脏既生,身中元气即生焉。故春 弦、夏洪,秋毛、冬石,此四时之气也,而脉者乃在其中 矣。《道经》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迎之不见 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此脉之谓也。又云:“埏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又曰: “吾不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斯立脉之名之本 意也。故道者万物之奥;脉者百骸之灵,奥灵之妙,其 道乃同。元气者,无器不有,无所不至,血因此而行,气 因此而生,故荣行脉中,卫行脉外,瞻之在前,忽焉在 后,而不匮者,皆由于脉也。分而言之,曰气,曰血,曰脉。 统而言之,惟脉运行血气而已。故经曰:血气者,人之 神,不可不谨养也。《阴阳别论》曰:所谓阳者,胃脘之阳 也。此阳者言脉也,胃者土也,脉乃天真造化之气也。 若土无气,则何以生长收藏?若气无土,何以养化万 物?是无生灭也。以平人之气,常禀于胃。《正理论》曰:“谷 入于胃,脉道乃行。”阴阳交会,胃和脉行。人禀天地之 候。故春胃微弦曰平,但弦而无胃曰死。夏胃微钩曰 平,但钩而无胃曰死。长夏微耎曰平,但弱而无胃曰 死。秋胃微毛曰平,但毛而无胃曰死。冬胃微石曰平, 但石而无胃曰死。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则必死。 五脏为阴,肝脉至中而无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 按琴弦。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仁累累然;肺脉至 大而虚,如毛羽中人皮肤;肾脉至搏而绝,如以指弹 石辟辟然;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夫如此脉者,皆为 脏脉,独见而无胃脉,五脏皆至,悬绝而死。故《经》曰:“别 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故人性候 躁急,懁促迟缓,耎弱,长短大小,皮坚肉厚,各随其状 而脉应之,常“以一息四至为准者,言呼出心与肺,吸 入肾与肝。”五者胃兼主四旁,在呼吸之间也。数则为 热,迟则为寒,如天之春秋二分,阴阳两停,昼夜各得 五十度,自此添一遭则热,减一遭则寒,脉之妙道,从 此可知矣。或如雀啄,或如燃薪,或如丸泥,或如丝缕, 或如涌泉,或如颓土,或如偃刀,或如转索,或如游鱼。 假使千变万化,若失常者,乃真元之气离绝,五脏六 腑不相管辖,如丧家之狗,元气散失,而命绝矣。《经》曰: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阳化气,阴成形。此言一气判而 清浊分也。元气者,天地之本。天和者,血气之根。华佗 云:“脉者,谓血气之先也。”孔子曰:“天不言而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而脉亦如之。《经》又曰:“自古通天者生之本, 皆通乎天气也。通天者,谓通元气天真也。然形体者, 假天地之气而生,故奉生之道,通计于天,禀受阴阳, 而为根本,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气不绝,真灵内属, 动静变化,悉与天通。《易》云:‘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 矣’。”故天地之体,得《易》而后生;天地之化,得《易》而后成。 故阳用事则春生夏长,阴用事则秋收冬藏,寒往则 暑来,暑往则寒来,始而终之,终而复始,天地之化也。 而《易》也默然于其间,而使其四序各因时而成功。至 于寒不凌暑,暑不夺寒,无愆阳伏阴之变,而不至于 大肃大温。故万物各得其冲和之气,然后不为过而 皆中节也。《道经》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百 姓”日用而不知斯脉之道也。故脉不得独浮沉,独大 小,独盛衰,独阴阳,须“沉中有浮,浮中有沉,大中有小, 小中有大,盛中有衰,衰中有盛,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充塞一身之中,盈溢百骸之内,无经络不有,无气血 不至,养筋骨毛发,坚壮腻泽,非心非肾,非肝非脾,五 脏之盛,真气固密,不为邪伤。若忧愁思虑,饥饱劳逸, 风雨寒暑,大惊卒恐真气耗乱,气血分离,为病之本噫!夫万物之中,五常皆备,审脉之道,而何独无五常 耶?夫仁固卫一身,充盈五脏,四肢百骸,皆得荣养,乃 冲和之气,独真脏脉,见则死矣。生则不见,死则独见, 好生恶死,此仁之谓也。分布躯体,和调气血,贵之在 头目耳鼻,贱之在跖臀阴篡。不得上而有,不得下而 无,无所不施,无所不至,此义之谓也。长人脉长,短人 脉短,肥人脉沉,瘦人脉浮,大人脉壮,小人脉弱。若长 人短,短人长,肥人浮,瘦人沉,大人弱,小人壮。夫如此 者,皆不中理而为病,此《礼》之谓也。见在寸,则上病;见 在关,则中病;见在尺,则下病。五脏有疾,各有部分,而 脉出见,“不为潜藏伏匿,一一得察,有馀不足而愈其 病,此智之谓也。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太阳之至其脉 沉,太阴之至其脉大而长,少阴之至其脉浮,阳明之 至其脉涩而短,少阳之至其脉钩,厥阴之至其脉弦, 四序不失其期,六气为常准者,此信之谓也。非探赜 索隐,钩深致远,学贯天人,旁通物理者,未能”达于此 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