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一百三十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一百三十一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一百三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一百三十一卷目录

     医部汇考一百十一

      运气门一

      黄帝素问五运行大论 五运六气主岁主时太过不及及间气加临之图 六微

      旨大论

    艺术典第一百三十一卷

    医部汇考一百十一

    运气门一

    《黄帝素问》

    《五运行大论》

    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

    天纲,天之度数也。八极,地之八方也。五常,五行政令之常也。

    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 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

    “神明”者,日月斗星也。纪者,以日月纪度,星斗定位也。“寒暑”者,阴阳之征兆也。

    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气之各主 岁尔,首甲定运,余因论之。《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 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阴 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 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 主之。不合阴阳,其故何也?”

    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者,言五运之气,已论于《六节脏象论》中矣,余因论之。鬼臾区复以五运六气相合主岁而论者,即《天元纪大论》也。不合阴阳者,五运六气之阴阳不相合也。

    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夫数之可数者, 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 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 不可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伯言臾区所论五运六气,相合而主治者,是明天地阴阳之道也。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所谓人中之阴阳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以应天。六六之节,此人中之阴阳,与天地相合,其所合之数,可得而数者也。若夫天地之阴阳者,数之”可十可百,推之可千可万,难以数推,止可以象推之。“象”者,即下文之“《丹黅苍素元》之天象,南面北面之图象”是也。

    帝曰:“愿闻其所始也。”岐伯曰:“昭乎哉问也!臣览《太始 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 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 亢、氐、昴、毕;元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 奎、璧、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 不可不通也。”

    此言五行之化运,始于五方之天象也。丹赤色,火之气也。牛女在癸度,经于牛女戊分,戊癸合而化火也。黅黄色,土之气也。心尾在甲度,经于心尾己分,甲己合而化土也。苍青色,木之气也。危室在壬度,柳鬼在丁度,丁壬合而化木也。素白色,金之气也。亢氐在乙度,昴毕在庚度,乙庚合而化金也。元黑色,水之气也。张翼在丙度,娄胃在辛度,丙辛合而化水也。戊己居中宫,为天地之门户。《遁甲经》曰:“六戊为天门,六己为地户”,在奎璧角轸之分。奎璧在乾方,角轸在巽方,此五气化为五行之始,乃天地阴阳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帝曰:“善。《论》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 路,未知其所谓也。”

    此复论六气之上下左右也。司天在上,在泉在下,万物化生于其间,故天地为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间气也。间气者,纪步,故为阴阳之道路。

    岐伯曰:“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

    此言“司天在泉之上下也。如子午岁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丑未岁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寅申岁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卯酉岁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辰戌岁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巳亥岁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矣。”

    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 右厥阴;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见少阳,左阳明,右太 阴;见阳明,左太阳,右少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所 谓“面北而定其位,言其见也。”

    此言在上之左右也。在东为左,在西为右。凡见厥阴在上,则少阴在左,太阳在右。见少阴在上,则太阴在左,厥阴在右。见太阴在上,则少阳在左,少阴在右。见少阳在上,则阳明在左,太阴在右。见阳明在上,则太阳在左,少阳在右。见太阳在上则厥

    考证

    “阴在左、阳明在右。” 盖以图象向南、人面北以观之。言其所见之图象、而命其上下左右之定位也。

    帝曰:“何谓下?”岐伯曰:“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 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太阴 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少阳在上,则厥阴 在下,左少阴,右太阳;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 右厥阴;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所谓 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此言“在下之左右也。如巳亥岁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矣,而阳明在少阳之左,太阴在少阳之右;如子午岁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矣,而太阳在阳明之左,少阳在阳明之右;如丑未岁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矣,而厥阴在太阳之左,阳明在太阳之右;如寅申岁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矣,而少阴在厥阴之左,太阳在”厥阴之右,如卯酉岁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矣,而太阴在少阴之左,厥阴在少阴之右。如辰戌岁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矣,而少阳在太阴之左,少阴在太阴之右。盖以图象向北,人面南以观之,以所见之上下左右而命其位,故曰:“言其见也。”

    上下相遘,寒暑相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相临”者,谓加临之六气也。言司天在泉之气,则上下相遇,左右间气之气,则四时加临。如太阳寒水之气加临于上半岁,则少阴少阳暑热之气加临于下半岁矣。如暑热之气加临于上半岁,则寒水之气加临于下半岁矣。举寒暑而六气自序。盖以上下主岁,上下左右,六气纪时。如与时相得则和,与时相逆则病矣。

    帝曰:“气相得而病者何也?”岐伯曰:“以下临上,不当位 也。”

    此言加临之六气,与主时之六气,有相得而不相得也。气相得者,如少阴君火之气,与少阳相火之气相合,君臣之相得也。君位在上,臣位在下,如君火加临于相火之上为顺,相火加临于君火之上,是为下临上,不当其位也。《六微旨论》曰:“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所谓二火也。

    帝曰:“动静何如?”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 天,馀而复会也。”

    动静者,天地之道也。在上者司天,在下者纪地。如子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矣。周天之三百六十五日,则在上者右行于太阴,在下者左行于太阳也。上下左右,周司天之六岁,尚馀午未、申酉、戌亥之六岁,又还转而复会也。”

    帝曰:“余闻鬼臾区曰:‘应地者静,今夫子乃言下者左 行,不知其所谓也。愿闻何以生之乎’?”

    静者地之体也。生,谓动之所生。

    岐伯曰:“天地动静,五行迁复,虽鬼臾区其上候而已, 犹不能遍明。”

    “天地动静”,谓司天在泉之气,绕地而环转也。“五行迁复”,谓五运相袭,周而复始也。“其上”,谓臾区其上至于十世,止能占候其天之动象,地之静形,犹不能遍明天地阴阳之运行也。

    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 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 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 知也。

    “变化之用”者,谓天地阴阳之运动也。在天无形而垂象,在地有形而成形。七曜,日月五星也。“纬虚”者,经纬于太虚之间,亦绕地而环转也。五行,五方五气之所生而成形者,地者所以载生成之物类也。精者,天一所生之精水也。应天之精气者,在天为气,在下为水,水应天而天连水也。形谓地之体,静而不动者也。“形精之动”者,谓地下在泉之气旋转,犹根本不动而枝叶动摇,然根气又与枝叶之相通也。仰观其天象,见日月五星之绕地右旋,道虽深远,可得而知矣。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 者也。”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地之为下者,谓天居上而地居下也。太虚者,虚无之气也。言地居太虚之中,大气举之,无所冯依者也。按《浑天说》曰:“天之形状似鸟卵,地居其中,天包地外,犹卵之裹黄,圆如弹丸,故曰浑天。”言其形体浑浑然也。其术以为天半覆地上,半在地下。其天居地上,见者一百八十二度半强,地下亦然。北极出地上三十六度,《南极》入地下亦三十六度,而嵩高正当天之中极也。

    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 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 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

    风寒暑湿,燥火在天,无形之气也。干蒸动润坚

    温在地,有形之征也。天包乎地,是以在天之上,在泉之下,在地之中,八极之外,六合之内,无所不至。盖言太虚之气,不惟包乎地之外,而通贯乎地之中也。寒水在下,而风从地水中生,故风寒在下。燥乃干金之气,热乃太阳之火,故燥热在上。土位中央,故湿气在中。火乃太极中之元阳,即天之阳气,故游行于上下之间。《易》曰:“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寒暑往来。” 而六者之气。皆入于地中。故令有形之地。受无形之虚气。而生化万物也。

    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 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

    此复结上文《六入》之义。

    帝曰:天地之气,何以候之?岐伯曰:天地之气,胜复之 作,不形于诊也。《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 也。

    天地之气者,五运六气也。胜复之作者,淫胜郁复也。言气运之变而为民病者,非诊候之可知也。盖每岁有司天之六气,有主岁之五运,有间气之加临,有四时之主气。人在天地气交之中,一气不和,即为民病,是天地四时之气而为民病,其不能以脉诊,而别某气之不和也。再按:《平脉篇》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盖天地之气淫胜,则所不胜之气郁伏矣。民感之而为病者,亦郁伏于内,而不形于诊也。故欲知伏气之病,当以意候之,候今月之内,有何气之不和,则知民有伏气之病矣。郁伏之气复发,而民病始作,然后发见于脉,故曰“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此与暴感风寒暑湿之邪。而卒病伤寒中风。即见于脉诊者之不同。故曰:“天地之气。无以脉诊。”此之谓也。

    帝曰:“间气如何?”

    间气者,加临之六气也。以上之左右,下之左右,兼于其间,共为六气,故曰“间气。”每一气加临于四时之中,各主六十日,故曰:“间气者纪步。”盖以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为一步也。

    岐伯曰:“随气所在,期于左右。”

    《六微旨论》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又曰:“加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盖以在下之气左转,在上之气右旋,各主六十日,以终一岁。故曰:“随气所在,期于左右。”谓随在上在下之气之所在,而期于左右之旋转也。如子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矣。少阴在上,则厥阴在左,太阴在右,阳明在下,则太阳在“左,少阳在右。盖以地之左转,而主初气,故以太阳主正月朔日之寅初一刻为始,次厥阴,次少阴,以司天之气,终三气,而主岁半以上。次太阴,次少阳,次阳明,以在泉之气,终六气,而主岁半以下。各加临六十日,以终一岁也。”六气环转相同。

    帝曰:期之奈何?岐伯曰:“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

    间气者,加临之客气也。而一岁之中,又有主时之六气,如主从其客则和,违其客则病矣。如子午岁初之气,系太阳寒水;加临主气,系厥阴风木。如寒胜其风为从,风胜其寒为逆。故《下经》曰:“主胜逆,客胜从”,六气皆然。

    不当其位者病,

    不当其位者,即上文之所谓“以下临上”也。

    迭移其位者病。

    如初之气,太阳寒水加临而反热;三之气,少阴君火加临而反寒。本位之气,互相更迭,气之反也,故为“民病。”六气皆然。

    失守其位者危。

    失守其位,谓失守其所主之本位。如丑未岁太阴司天,则初之客气主气,并主厥阴风木,而清肃之气,乘所不胜而侮之,是金失守其位矣。至五之气,阳明燥金主气,而本位反虚,风木之子气复仇,火热烁金,则为病甚危,所谓侮反受邪也。

    尺寸反者死。

    “《南政》北政”之岁,有寸不应尺不应之分,如应不应而反应之,是为尺寸相反。

    阴阳交者死。

    “南政北政之岁,有左右尺寸”之不应。盖左为阳,右为阴,寸为阳,尺为阴,如阴阳交相应者死。

    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以言死生 之逆顺。

    此总结六气之加临。先立其主气之年,以知其司天在泉之气。则间气之应,见于左右,或从或违。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

    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 化生?”

    此论“天地之气,而合于人民万物。”

    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

    五方生天之五气。五气生地之五行。五行生五味。而生五脏。五脏生外合之五体。盖人秉天地五方之气味而生成者也。

    其在天为元,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 元生神,化生气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 气为柔,在脏为肝。

    此言阴阳不测之变化,运行于天地人之间,为元、为道、为化,为有形之五行、五体、五脏,皆神用无方之妙用也。柔者,风木之气柔,耎也。

    其性为暄,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化为荣, 其虫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发,其变摧拉,其眚为陨,其 味为酸,其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 伤筋,辛胜酸。

    性者,五行之性也;德化者,气之祥也;政令者,气之章也;变眚者,气之易也;用者,体之动也。毛虫木,森森之气也。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是人秉五气五味所生,而复伤于五气五志,犹水之所以载舟,而亦所以覆舟也。是以上古之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顺天地之变易,以和调其阴阳,故能苛疾不起,而常保其天命。今时之人,能知岁运之变迁,避胜复之灾眚,不惟可以治人,而亦可以养生,推而广之,可以救斯民于万世也。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 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脏为心, 其性为暑,其德为显,其用为躁,其色为赤,其化为茂, 其虫羽”,其政为明,其令郁蒸,其变炎烁,其眚燔焫,其 味为苦,其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 伤气,咸胜苦。

    “息”者,火气之蕃盛也。躁,火之动象也。“其虫羽”者,火化游行于虚空上下也。炎烁燔焫,热之极也。极则变,变则为灾眚矣。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 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脏为脾, 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 其虫裸,其政为谧,其令云雨,其变动注,其眚淫溃,其 味为甘,其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 伤脾,酸胜甘。

    “充”者,土气充贯于四旁也。静者,土之性。“兼”者,土王四季,兼有寒热、温、凉之四气也。“化生万物”,土之用也。“裸虫”,肉体之虫,土所生也。“云雨”者,湿气上升也。“动注淫溃”,湿之极也。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 肾。“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在 脏为肺,其性为凉,其德为清,其用为固,其色为白,其 化为敛,其虫介,其政为劲,其”令雾露,其变肃杀,其眚 苍落,其味为辛,其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 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成”者,万物感秋气而成也。“固”者,坚,金之用也。介虫,外被介甲,金之象也。“肃杀”者,物过盛而当杀,于时为金,又兵象也。“落”者,肃杀盛而陨落也。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 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脏为 肾,其性为凛,其德为寒,其用为其色为黑,其化为 肃,其虫鳞,其政为静,其令其变凝冽,其眚冰雹,其 味为咸,其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 伤血,甘胜咸。

    坚者,寒气之化也。静者,水之政令也。鳞虫,水所生也。凝冽,寒之极也。冰雹,水之变也。

    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

    五气,五方之气也。更立,四时更换也。各有所先者,如春之风,夏之热,秋之凉,冬之寒,各先应期而至也。各当其所主之位,四时之正气也。如冬时应寒而反热,夏时应热而反寒,非其所主之位则邪,邪者为万物之贼害也。

    帝曰:病生之变何如?岐伯曰:“气相得则微,不相得则 甚。”

    此论四时之气,而变生民病也。如五气各得其位,其病则微不相得,而非其本位,则其病甚矣。

    帝曰:主岁如何?岐伯曰:“气有馀,则制己所胜,而侮所 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 之。”

    此复“论五运主岁之有太过不及也。如岁木太过,则制己所胜之土气,而侮所不胜之金气;如不及,则己所不胜之金气,侮我而乘之,己所胜之土气来轻我而侮之,五运皆同,周而复始。”

    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帝曰:“善。”

    此言乘侮而反受其复也。如岁木不及。则所不胜之金气。侮而乘之。而金反自虚其位矣。至秋令之时。金气虚而反受木之子气。来复则火热铄金

    所谓侮反受邪也。侮而受邪。因木气不及。而金气又能制木。寡于畏之故也。此篇论五运之气。主岁主时。而兼论六气之上下左右。盖五六相合而后成岁也。

    五运六气主岁主时太过不及及间气加临之

    按岁运七篇,总以此图推之。其五运六气,司天在泉、间气加临,主时主岁,总括于中矣。再以天时民病合而推之,已了然在目,不必多赘也。

    六气主时之图

    六气主时之图

    六气主岁及间气加临之图

    六气主岁及间气加临之图

    六气主岁太过不及之图

    六气主岁太过不及之图

    {{{2}}}

    {{{2}}}

    图
    ,

    {{{2}}}

    {{{2}}}
    考证

    《六微旨大论》

    《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 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

    “《天之道》者,阴阳之道也。”言阴阳之道高远而渊深也。夫有形者尚可测在天之为气者,莫知其极也。

    “夫子数言,谨奉天道,余闻而藏之,心私异之,不知其 所谓也。愿夫子溢志尽言其事,令终不灭,久而不绝, 天之道可得闻乎?”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 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

    《天之道》者,天之阴阳也。“因天之序”者,天以六为节,因六气而环序也。“盛衰”者,六气之有太过不及也。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 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 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 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 盖南面而待之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 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六。六者,谓司天之三阴三阳,上合天之六气也。“上下有位”者,言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厥阴在上,则少阴在下;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六期环转,而各有上下之定位也。“左右有纪”者,如少阴在上,则厥阴在左;太阴在右;太阴在上,则少阴在左;少“阳在右;少阳在上,则太阳在左,阳明在右;阳明在上,则少阳在左,太阳在右;太阳在上,则阳明在左,厥阴在右;厥阴在上,则太阳在左,少阴在右,各随气之在上,而有左右之定纪也。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盖以右位之阴阳,转迁于上,而主岁也。气之标者,标见于上也。夫天气右”旋,故南面观之,而待其循序环转也。“移光”者,日月运行也。以日行一周天,以定一气之位。“正立”,正南面而立也。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 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 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 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

    此言“三阴三阳,有六气之化,有上下之本标,有中见之标本也。风寒暑湿燥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故以天气为本而在上,以三阴三阳之气,标见于下也。”

    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此言三阴三阳之六气,虽上下相应,而各有不同也。“少阴标阴而本热,太阳标阳而本寒,是本标之不同也。少阴太阳,从本从标,太阴少阳从本,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有从本而得者,从标而得者;有从标本而得者,有从中见而得者,是气应之异象也。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岐 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 来气有馀也。”

    此论三阴三阳之主岁,而各有太过不及也。至而至者,此平气之年,无太过不及,四时之气,应期而至,气之和平也。如春应温而尚寒,夏应热而尚温,此应至而不至,来气之不及也。如未至春而先温,未至夏而先热,此未应至而先至,来气之有馀也。按《天元正纪大论》曰:“凡此阳明、太阴厥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太阳少阳少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盖“不及之岁,则司天之气后天时而至,有馀之岁,则司天之气先天时而至。又阳年主实,阴年主虚,其天符岁会之年,是为平气,无太过不及者也。”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何如?”岐伯曰:“应则顺,否则 逆,逆则变生,变生则病。”

    不及之岁应至而不至,有馀之岁应未至而至,是为应,则顺。如不及之岁反未至而至,有馀之岁反至而不至,是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为民之灾病矣。

    帝曰:“善。”请言其应。岐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

    请言其应者,谓应太过不及之气也。物生其应者,如厥阴司天,毛虫静,羽虫育;少阳司天,草木早荣;太阴司天,万物以荣,凡此生物之类,皆所以应司天之候也。气脉其应者,如太阳司天,寒临太虚,阳气不令;阳明司天,阳专其令,炎暑大行;太阴司天,阴专其政,阳气退避。又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凡此皆气脉其应也。”

    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 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 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此论六节应地而主时也。气位,六气所主之步位也。“显明”者,寅正立春节候,乃初之气也。显明之右,乃少阴君火之位,主二之气也。退行一步者,从右而退转一位也。君火之右,乃少阳相火之位,主三之气也。复行一步者,复行一位也。复行一位,乃太阴湿土主四之气也。复行一位,乃阳明燥金主五之气也。复行一位。乃太阳寒水主六之气也。复行一位。乃厥阴风木主初之气也。复行一位。乃少阴君火之所主。周而复始也。

    相火之下,水汽治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 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 君火之下,阴精承之。帝曰:“何也?”岐伯曰:“亢则害,承迺 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上论六气相生以主时,此论六气承制而生化。盖五行之中,有生化制克,如无承制而亢极则为害,有制克则生化矣。治,主也,谓六气定位,而各有所主也。承者,谓承奉其上而制之也。阴精者,天一所生之精水也。如木位之下,乃阳明燥金,太阳寒水,母子之气以承之,母气制之,则子气生化其木矣。如金位之下,乃君相二火,太阴湿土,母子之气承之。母气制之,则子气生化其金矣。土位之下,乃厥阴风木,君相二火,母子之气以承之,木制其土,则火气生化矣。馀三气相同,是为制则生化也。如火亢而无水以承之,则火炎铄金,而水之生原绝矣。无水以制火,则火愈亢矣。如水亢而无土以承之,则水滥火灭,而土之母气绝矣。无土以制水,则水愈亢矣。是以亢则为五行之贼害,害则生化承制之气皆为败乱,而生化大病矣。外列盛衰者,谓外列主岁之气,有盛有衰,如主岁之气与主时之气,交相亢极,则为害更甚,故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帝曰:盛衰如何?岐伯曰:“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邪 则变甚,正则微。”

    此承上文而言,太过不及之岁,有盛衰之气也。“非其位”者,谓气来有馀,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此岁气之盛也;气来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此岁气之衰也。此皆不守本位,交相乘侮,则邪僻内生矣。“当其位”者,乃平气之年,无太过不及之乘侮,而各当其本位,此气之正也,邪则变甚,正则变微。

    帝曰:“何谓当位?”岐伯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 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帝曰: 非其位何如?岐伯曰:“岁不与会也。”

    此言平气之岁,而无盛衰也。木运临卯,丁卯岁也;火运临午,戊午岁也;土运临四季,甲辰、甲戌、己丑、己未岁也;金运临酉,乙酉岁也;水运临子,丙子岁也。以天干之化运,与地支之主岁相合,故为岁会,此平气之年也。如非岁会之年,则有太过不及之相承,是为不当其位矣。

    帝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 金运之岁,上见阳明;木运之岁,上见厥阴;水运之岁, 上见太阳奈何?”岐伯曰:“天与之会也,故《天元册》曰天 符。”

    “上见者,谓司天之气,见于岁运之上也。土运之岁,上见太阴,己丑、已未岁也;火运之岁,上见少阳,戊寅、戊申岁也;上见少阴,戊子、戊午岁也。金运之岁,上见阳明,乙卯、乙酉岁也;木运之岁,上见厥阴,丁巳、丁亥岁也;水运之岁,上见太阳,丙辰、丙戌岁也。司天之气,与五运之气相合,故名曰天符。”

    帝曰:“天符岁会如何?”岐伯曰:“太乙天符之会也。”

    如天符与岁会相合,是名“太乙天符”,乃戊午、己丑、己未、乙酉四岁。此乃司天之气,五运之气,主岁之气,三者相合,故又名曰“三合。”

    帝曰:其贵贱何如?岐伯曰:“《天符》为执法,《岁会》为行令, 《太乙天符》为贵人。”

    王冰曰:“执法犹相辅,行令犹方伯,贵人犹君主。”

    帝曰:“邪之中也奈何?”岐伯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 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王冰曰:“执法,官人之准绳,自为邪僻,故病速而危。方伯无执法之权,故无速害而病能自持。贵人义无凌犯,故病则暴而死。”

    帝曰:“位之易也何如?”岐伯曰:“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 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所谓二 火也。”

    地理之应六节。乃主时之六气。不易之位也。然又有加临之六气。随司天在泉六期环转。故曰位之易也。如少阴君火加临于少阳相火之上。是为君位。臣则顺。如少阳相火加临于少阴君火之上

    是为“臣位君则逆” ,所谓“二火之顺逆” 也。

    帝曰:“善。愿闻其步何如?”岐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 有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

    此论加临之六气也。以一气各主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故为“六十度而有奇。”四岁之中,共计二十四步,每步气盈八十七刻半,共积盈二千一百刻。以二千刻分为四岁之气盈五日,尚积盈一百刻而成有馀之一日也。

    帝曰:“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岐伯曰:“位有终始,气有 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异也。”

    此论加临之六气,与主时之气相应,而各有不同也。五行,谓厥阴风木主初气,君相二火主二气三气,太阴湿土主四气,阳明燥金主五气,太阳寒水主六气。此主时之五行,守定位而不移者。如加临之六气,应主时之五行,则更变不同矣。“位有终始”,谓主时之六位,始于厥阴,终于太阳,有一定之本位也。“气有初中”,谓加《临》之六气,始于地之初气,而终于天之中气也。“上下不同”,谓客气加于上,主气主于下。应各不同,是以求之亦异也。

    帝曰:“求之奈何?”岐伯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 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天干之气始于甲,地支之气始于子,子甲相合而岁立矣。先立其岁,以候其时,则加临之六气,可与之相期而定矣。

    帝曰:“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

    “其岁”者,谓其一岁之中,有加临之六气也。“始终”者,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也。“早晏”者,如卯子辰岁,天气始于一刻,气之早也;如寅未亥岁,天气始于七十六刻,气之晏也。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 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 分,终于七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 二刻半;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五 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 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所谓初六天之数也。”

    “天数”者,以一岁之日数应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初之气,始于寅正朔日子,初之水下一刻,终于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六气共计三百六十日零五百二十五刻,是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此初之六气应天之数也。

    乙丑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 半;二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三之 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八十七 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 六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 刻。所谓“六二天之数”也。

    乙丑岁初之气,始于甲子岁三百六十六日之二十六刻,终于六十一日之一十二刻半,计六十日零八十一刻半,六气共计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所谓“六气之二,以应天之气数”也。

    丙寅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 半;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三之 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一 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五之气,始于一刻,终于 八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 五刻。所谓“六三天之数也。”

    丙寅岁,初之气,始于前二岁七百三十一日之五十一刻,终之气终于一千九十六日之七十五刻,计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所谓“三岁之六气”也。

    丁卯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 半;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三之气, 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三十 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 于一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 下百刻。所谓“六四天之数也。”次戊辰岁初之气,复始 于一刻,常如是无已,周而后始。

    “丁卯岁初之气,始于一千九十六日之七十五刻,终于一千四百六十一日之水下百刻,是每年各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四年共计一千四百六十日,又积盈百刻而成一日也。每年计朔虚六日,气盈五日零二十五刻,二十岁中之气盈朔虚,共积馀二百二十五日,是以三岁一闰,五岁再闰,十有九岁七闰”,而除三日之有奇也。

    帝曰:“愿闻其岁候何如?”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日行一 周天,气始于一刻;日行再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日 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 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气复始于一刻,所谓一纪也。”

    上节论六气之纪步,此论一岁之气以应周天之数也。“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一日绕地一周天而过一度,每岁计三百六十五日零

    二十五刻。是日一岁行一周天。而复行于再周也。四岁共积盈百刻而为一纪。

    是故寅午戌岁气会同,卯未亥岁气会同,辰申子岁 气会同,巳酉丑岁气会同,终而复始。

    此言“天数之与地支会同,是以四岁而为一纪。寅午戌岁皆主日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卯未亥岁皆主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辰申子岁皆主日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巳酉丑岁皆主日行二周天,数始二十六刻,四会而地支已周,终而复始。”

    帝曰:“愿闻其用也。”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 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

    “用”者,阴阳升降之为用也。“本”者,天以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气为本。“位”者,三阴三阳之步位也。“气交”者,天地阴阳之气,上下出入之相交也。

    帝曰:何谓气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 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 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

    “上下之位”,天地定位也。“天枢之上下”者,言天包乎地,地居天之中也。人与万物生于天地气交之中,人气从之而生长壮老已,万物由之而生长化收藏。

    帝曰:“何谓初中?”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气同 法。”帝曰:“初中何也?”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帝曰:“愿卒 闻之。”岐伯曰:“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

    此明天地阴阳之气交也。“夫岁半之前,天气主之,而司天之初气,又始于地之左;岁半之后,地气主之,而在泉之初气,又始于天之右”:是上下之相交也。而一气之内,又有初中之分,有奇者,各主三十日零四十三刻七分五釐。地主初气,天主中气,是一气之中,而又有天地阴阳之交会。故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帝曰:“其升降何如?”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帝曰:“愿闻其用何如?”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 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 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天气主降,然由升而降”,是所降之气,从地之升;“地气主升,然由降而升”,是所升之气,从天之降。此天地更用之妙也。“天气流于地,地气腾于天,高天下地之气,交相感召,因升而降,因降而升,升降相因,而变化作矣。”

    帝曰:“善。寒湿相遘,燥热相临,风火相值,其有间乎?”岐 伯曰:“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变则 邪气居之。”

    此论六气临御于天地上下,有胜复、德化、灾眚之异,人亦因阴阳出入之变化而为之终始也。遘,谓六气之遇合。临,谓六气之加临。值,谓六气之直岁。胜、复,淫胜、郁复也。德化者,气之祥。“用”者,体之动。变者,《复》之纪。“邪”者,变易之气也。

    帝曰:“何谓邪乎?”岐伯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 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

    《五常政大论》曰:“气始而生化,气终而象变。是以生长收藏,物之成也;灾眚变易,物之败也。故人与万物,生长于阴阳变化之内,而成败倚伏于中。

    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 也。”

    《气有往复》,谓天地之气有升有降也。“用有迟速”,谓阴阳出入有迟有速也。风者天地之动气,能生长万物,而亦能害万物者也。

    帝曰:迟速往复,风所由生,而化而变,故因盛衰之变 耳。成败倚伏游乎中,何也?岐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 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动者,升降出入之不息也。万物之成败,由阴阳之变化,是以成败之机,倚伏于变化之中。

    帝曰:“有期乎?”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

    “如不生不化,静而后已。”盖言天地之气,动而不息者也。

    帝曰:“不生化乎?”

    言有“不生不化之期乎?”

    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此复申明天地开辟,而未有不运动生化者也。出入,阖辟也。机,枢机也。神机,阴阳不测之变化也。夫阖辟,犹户扇,枢即转枢,盖舍枢则不能阖辟,舍阖辟则无从转枢,是以出入废则神机化灭矣。升降,寒暑往来也。夫阴阳升降,皆出乎地,天包乎地之外。是以升降息在外之气孤危,孤则不生矣。《下经》曰: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 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已,死也。生长壮老,已指动物而言,生长。化,收藏

    考证

    指植物而言,“凡有形者谓之器。” 言人与万物生于天地气交之中,有生长壮老,已皆由乎升降出入之气化,是以无器不有此升降出入。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 入,无不升降。”

    凡有形之物,无不感此天地四方之气,而生而化。故器者乃生化之宇。器散则阳归于天,阴归于地,而生化息矣。故万物无不有此升降出入,亦由成败而后已。

    化有小大,期有近远。

    此言“天地之气化动静,有小大远近之分。如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化之小者。蓂灵大椿以千百岁为春,千百岁为秋,此化之大者。夫天地之气,阳动阴静,昼动夜静,此期之近者。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天地开辟,动而不息,至戌亥而复。天地浑元,静而不动,此期之远者也。”

    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 患”,此之谓也。

    人生于天地之间,有此升降出入之气,而贵常守此形,常怀忧患。如反常,则灾害并至,故曰“无形无患。”谓能出于天地之间,脱履形骸之外,而后能无患。

    帝曰:“善。有不生化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 惟真人也。”帝曰:“善。”

    “言生于天地之间,而不为造化之所囿者,其惟真人乎。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寿敝天地之外,而无有终时,是不与天地同动静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