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181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一百八十一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一百八十一卷目录
医部汇考一百六十一
咽喉门二
朱肱活人书〈伏气之病〉
杨士瀛直指方〈理一分殊 悬痈 梅核气 尸咽 谷贼 疼痛 生疮〉
严用和济生方〈论治〉
刘完素六书〈痹肿〉
成无己明理论〈痛痒闭塞〉
张从政儒门事亲〈咽喉说〉
朱震亨心法〈痹痛 缠喉风〉
危亦林得效方〈乳蛾 缠喉风 悬痈〉
虞抟医学正传〈总论〉
戴思恭证治要诀〈肿痛〉
楼英医学纲目〈痹痛生疮诸证〉
李梴医学入门〈咽喉病皆属火 火分虚实 缴吐法 火郁发之 开关法
喉痹失音〉
方贤奇效良方〈总论〉
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肿痹〉
薛己医案〈痹痛诸证〉
龚信古今医鉴〈梅核气 痹肿乳蛾〉
王肯堂证治准绳〈夹喉疽 结喉痈〉
赵献可医贯〈肿痛论治〉
吴崑医方考〈喉闭方论〉
陈实功外科正宗〈论证 看法 治法 喉痈〉
张介宾景岳全书〈论证 论治〉
石室秘箓〈肿痛 乳蛾〉
艺术典第一百八十一卷
医部汇考一百六十一
咽喉门二
《宋朱肱活人书》
伏气之病
伏气之病,谓非时暴寒中人,伏于少阴经,始不觉,旬 月乃发,先发咽痛,次必下利,脉微弱,古谓之肾伤寒, 宜用半夏桂甘汤。
《杨士瀛直指方》
理一分殊
“咽”者胃之系,喉者肺气之所通。咽以咽物,喉以候气, 理一而分殊也。
悬痈
咽喉悬痈。关要所系。病不急疗。皆能杀人。
悬痈生于上腭,又关于咽喉,所以暴肿者,抑亦热气 使然也。
梅核气
七情气郁,结成痰涎,随气积聚,坚大如块,在心腹间, 或塞咽喉,如梅核粉絮样,咯不出,咽不下,每发欲绝, 逆害饮食,宜“四七汤。”
男女或有胸喉间有梅核之恙者,触事勿怒,饮食勿 冷。
尸咽
尸咽者,阴阳不和,脾肺壅盛,风热毒气,不能宣通,故 令尸虫发动,上蚀于喉,或痒或疼,如𧏾之候也。与伤 寒狐惑同,当互参之。
谷贼
谷贼者,谷芒强涩,藏于米,而误食之,滞于咽门,不能 传化,故风热并聚,与血气相搏,遂令肿刺也。不急治, 亦能杀人。
疼痛
咽痛者,风邪客于喉间,气郁而热,故为咽痛。
生疮
咽疮者,胃脘实热熏炙三焦,发为白头赤根。宜“发声 散。”
《严用和济生方》
《论治》
“夫咽者,咽也。喉者,候也。咽者,因物以咽。喉者,以候呼 吸之气。物之与气,莫不由于咽喉也。若阴阳和平,荣 卫调摄,气道无不宣畅矣。摄养乖违,喜饵丹石,多食 炙煿,过饮热酒,致胸膈壅滞,热毒之气,不得宣泄,咽 喉为之病焉。病则为肿为痛,为喉痹,为窒塞不通,为 不利而生疮,或状如肉脔,吐不出,咽不下,皆风热毒” 气之所致耳。又有伏热上冲。乘于悬雍。或长或肿。悬 雍者在乎上腭也。更有腑寒。亦使人喉闭而不能咽 者。治之当辨明也。
夫咽者,言可以咽物也,又谓之嗌。气之流通厄要之 处,胃之所系,地气之所主也。喉者,言其中空虚,可以 通气息呼吸之道路,肺之所候,天气之所主也。若脏 气和平,则病不生;脏气不平,寒热壅滞,所以生病也。 医治之要,热则通之,寒则温之,不热不寒,依经调之。
《金刘完素六书》
痹肿
喉痹痹不仁也。俗作“闭”,犹闭塞也。火主肿胀。故热客上焦而咽嗌肿胀也。
《成无己明理论》
痛痒闭塞
咽喉不利,或痛或痒,不可纳食,皆毒气上冲所致。《经》 曰:“太阳病,下之,脉紧者,必咽痛。”以太阳之邪搏于少 阴也。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少阴咽痛,脉浮迟,厥 冷或吐利,亦属少阴,并不可汗下,用桔梗汤、猪肤汤, 甚者半夏散、通脉四逆汤去芍药加桔梗。汗不止,藁 本、温粉扑之。咽中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者,苦酒汤。 若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迟,尺脉不至,咽喉不 利,唾血脓,手足厥,利不止者,难治,宜麻黄升麻汤。 肾伤寒一证,乃非时暴寒,伏于少阳之经,头痛腰痛, 脉微弱,初咽痛,以伤寒后必下利。咽痛,半夏桂枝汤, 即半夏散、四逆汤。
咽中闭塞,乌扇汤。口疮赤烂,蜜浸黄蘗噙咽。痛甚者, 升麻六物汤。
《元张从政儒门事亲》
《咽喉说》
喉舌缓急,砭药不同。咽与喉,会厌与舌,此四者同在 一门,而其用各异。喉以候气,故喉气通于天;咽以咽 物,故咽气通于地。会厌与喉,上下以司开阖,食下则 吸而掩,气上则呼而出,是以舌抵上腭,则会厌能闭 其咽矣。四者相交为用,阙一则饮食废而死矣。此四 者乃气与食出入之门户,最急之处,故《难经》言“七冲” 门,而会厌之下为吸门。及其为病也,一言可了。一言 者何?曰:火。《内经》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王太仆注 云:“一阴者,手少阴君火心主之脉气也;一阳者,手少 阳相火三焦之脉气也。”二火皆主脉,并络于喉。气热 则内结,结甚则肿胀,肿胀甚则痹,痹甚而不通则死 矣。夫足少阴循喉咙,侠舌本;手少阴上侠咽,此二者 诚是也。至于足阳明下人迎,循喉咙;足太阴侠咽连 舌本;手太阳循咽下膈,足厥阴循喉咙之后,此数经 皆言咽喉,独少阳不言咽喉,而《内经》言一阴一阳谓 之喉痹,何也?盖人读十二经多不读《灵枢经》中别十 一篇,具载十二经之正,其文云:足少阳之正,绕髀,入 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 肝,贯心以上侠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 于目外眦也。又手心主之正,别下渊液三寸,入胸中, 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是手 少阳三焦之气,与手心主少阴之气,相合而行于喉 咙也。推十二经,惟足太阳别项下,其馀皆凑于喉咙。 然《内经》何为独言一阴一阳结为喉痹?盖君相二火 独胜,则热结正络,故痛且速也。余谓一言可了者,火 是也。故十二经中言嗌干、嗌痛、咽肿、颔肿、舌本强,皆 君火为之也。唯喉痹急速,相火之所为也。夫君火者, 犹人火也;相火者,犹龙火也。人火焚木,其势缓;龙火 焚木,其势速。《内经》之言喉痹,则咽与舌在其间耳。以 其病同是火,故不分也。后之医者,各详其状,强立八 名,曰单乳蛾。双乳蛾、单闭喉、子舌胀、木舌胀、缠喉风、 走马喉闭,热气上行,结薄于喉之两旁,近外肿作,以 其形似,是谓乳蛾,一为单,二为双也。其比乳蛾差小 者,名闭喉,热结于舌下,复生一小舌子,名曰“子舌胀。” 热结于舌中,舌为之肿,名曰“木舌胀。”木者,强而不柔 和也。热结于咽项,肿绕于外,且痳且痒,肿而大者,名 曰缠喉风。喉痹。暴发暴死者,名走马喉痹。此八种之 名虽详,若不归之火,则相去远矣。其微者可以咸耎 之,而大者以辛散之。今之医者,皆有其药也,如薄荷、 乌头、僵蚕、白矾、𥐚硝、铜绿之类也。至于走马喉痹,何 待此乎?其生死人反掌之间耳。其最不误人者,无如 砭针出血,血出则病已。《易》曰:“血去惕出”,良以此夫。昔 余以治一妇人木舌胀,其舌满口,诸药不愈。余以䤵 针小而锐者砭之,五七度肿减,三日方平,计所出血, 几至盈斗。又治一男子缠喉风肿,表里皆作,药不能 下。余以凉药灌于鼻中,下十馀行,外以拔毒散敷之。 阳起石烧赤,与伏龙肝各等分,细末,每日以新水扫 百遍,三日热始退,肿始消。又尝治一贵妇喉痹,盖龙 火也,虽用凉药,而不可使令服为龙火,宜以火逐之。 人火者烹�“之火是也。”乃使暴于烈日之中,登于高 堂之上,令侍婢携火炉,坐药铫于上,使药常极热,不 至大沸,通口时时呷之,百馀次,龙火自散。此法以热 行寒,不为热病扞格故也。大抵治喉痹,用针出血,最 为上策。但人畏针,委曲旁求,瞬息丧命。凡用针而有 针疮者,宜捣生姜一块,调以热白汤,时时呷之,则疮 口易合。《铜人》中亦有灸法,然病微者可用,病速者恐 迟则杀人。故治喉痹之火,与救火同,不容少待。《内经》 火郁发之。发谓发汗,然咽喉中岂能发汗?故出血者, 乃发汗之一端也。后之君子,毋执小方,而曰吾药不 动脏腑,又妙于出血,若幸遇小疾而获功,不幸遇大 病而死矣。毋遗后悔可矣。
《朱震亨心法》
===痹痛===喉痹大概多是痰热,重者用桐油探吐。
咽喉生疮痛,是虚热。血虚,多属虚火,游行无制,客于 咽喉也。用人参、荆芥、蜜炙黄蘗。
虚火用人参、竹沥,血虚四物加竹沥。
“实热者,黄连、荆芥、薄荷、硝,蜜姜汁调,噙化。”或用倒滴 刺根净洗,入些少好酒同研,滴入喉中,痛立止。 喉痛必用荆芥,阴虚火炎上必用元参。
咽喉痛,硼砂或和胆矾、白僵蚕、白梅肉和含,又必用 荆芥、元参。
缠喉风
缠喉风属痰热,戴思恭谓“其咽喉里外皆肿者”是也。 缠喉风喉闭之证,皆由膈间素有痰涎,或因酒色七 情不节而作,火动痰上,壅塞咽喉,所以内外肿痛,水 浆不入,可谓危且急矣。
缠喉风之证,先两日胸膈气紧,出气短促,忽然咽喉 肿痛,手足厥冷,气闭不通,顷刻不治。
《危亦林得效方》
乳蛾
单蛾风者,其形圆如小箸头大,生于咽喉关上,或左 或右关下,难治。双蛾风者,有两枚,在喉关两边,亦圆 如小箸头大,关下难治。
缠喉风
缠喉风自耳边过顺下赤兔者是也。大概内外皆肿 者。为缠喉风。
凡咽喉闭,毒气归心,胸前肿满,气烦促,下部洞泄不 止者死。
悬痈
悬痈,谓之帝锺。悬痈肿而垂下,有长数寸者,谓之“帝 锺风。”宜用盐矾散,不可针破,针则杀人。
《明虞抟医学正传》
《总论》
《内经》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王注谓:一阴即厥阴, 肝与包络是也;一阳即少阳,胆与三焦是也。四经皆 有相火存焉。叔和曰:“胆与三焦寻火治,肝和包络都 无异。”东垣曰:“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盖元气 一虚,则相火随起,而喉痹等病暴作矣。夫喉之为会 厌者,经谓之吸门是也,以其司呼吸升降,为人身紧 关之橐龠门户也。若夫卒然肿痛,水浆不入,言语不 通,死在须臾,诚可惊骇。其会厌之两旁肿者,俗谓之 双乳蛾,易治;会厌之一边肿者,俗谓之单乳蛾,难治。 古方通谓之喉痹,皆相火之所冲逆耳。《经》曰:“一水不 能胜二火,又二水不能胜五火。”甚言其真水之易亏, 而相火之易动也。如大怒则火起于“肝,房劳则火起 于肾,饮食失节则火起于脾胃”之类。是故知火者痰 之本,痰者火之标。火性急速,故病发则暴悍。治之之 法,必先大涌其痰,或以金针刺其肿处,此急则治标 之法也。用药必须以《内经》从治之法,而以桔梗、甘草、 元参、升麻、防风、羌活、荆芥、人参、白术、茯苓之类,少加 干姜、附子等药为向“导,徐徐频与,不可顿服,此为治 之大法也。切不可骤服寒凉之药,非徒无益,而且促 其死耳。俗人未谙此理,而峻用黄芩、黄连、栀子、黄蘗 之类而正治之。又甚者,杂进以大苦寒等剂,频与顿 服,但觉肿势稍退,语言略通,而医者病者皆为获效 而喜。”殊不知上热未除,中寒复生,其毒气乘虚而入 腹中,渐而至于发喘不休,不可治矣。良可叹哉。外有 天行一种,名曰“大头病”,俗呼为“捏头瘟。”其证甚为凶 恶。染此证者十死八九。宜推运气治之,治法亦不甚 相远也。《东垣普济》消毒饮子甚妙。实为百中之剂。学 者再宜详究而扩充之。务活人于斯世也。幸甚。
《戴思恭证治要诀》
肿痛
咽痛宜甘桔汤。热毒上攻,或有疮,或无疮,服甘桔汤 不效者,宜甘桔汤中加荆芥一钱半,名如圣汤。或如 圣汤中更加连𧄍一分,防风半分,或甘露饮,仍用碧 云散旋旋煎点,间用盐水吞养正丹,兼以薄荷兼鸡 苏丸含化。
有咽疼,服冷剂反甚者,宜用姜汁。
有内热,热形于上焦,以致咽疼,宜用黄蘗皮、黄连、大 黄研末,水调涂在足心与患处。此出于《叶氏方书》。 热壅咽痛,或嗽中带血者,宜金沸草散,佐以辰砂化 痰丸。咽喉痛,用诸冷药不效者,宜枳南汤。
喉痹作痛,肿满不能言,咽中生物,名喉风,宜甘桔汤。 若热壅上焦,咽喉疼痛,而吞咽干物,不若常时之润, 睡觉口舌全无津液者,如圣汤加人参半钱,元参七 分,或佐以碧云散、鸡苏丸。有上证兼心头烦躁,辰砂 五苓散。凡上壅,并宜缩砂壳烧灰存性,研末,水调服 之。
《楼英医学纲目》
痹痛生疮诸证
《凡经》云:“喉痹”者,谓喉中呼吸不通,言语不出,而天气 闭塞也。云“咽痛”云“嗌痛”者,谓咽喉不能纳唾与食,而地气闭塞也。云“喉痹咽嗌痛”者,谓咽喉俱病,天地之 气并闭塞也。盖病喉痹者,必兼咽嗌痛,病咽嗌痛者, 不能兼喉痹也。
喉痹恶寒,及寸脉小弱于关尺者,皆为表证,宜甘桔 汤、半夏桂枝甘草汤,详寒热发散之。若水浆不得入 口者,用解毒雄黄丸四五粒,以极酸酢磨化,灌入口 内,吐出浓痰,却服之,间以生姜自然汁一蚬壳噙下 之,神效。
按:喉痹恶寒者,皆是寒折热,寒闭于外,热郁于内,姜 汁散其外寒,则内热得伸而愈矣。切忌胆矾酸寒等 剂点喉,反使其阳郁结不伸。又忌硝、黄等寒剂下之, 反使其阳下陷入里,则祸不旋踵矣。韩祗和云:“寸脉 弱小于关尺者,宜消阴助阳。”东垣云:“两寸脉不足,乃 阳气不足,故用表药提其气,升以助阳也。”或三部俱 小弱。亦可用其法也。
“喉痹”“乡村”病皆相似者,属天行运气之邪,治必先表 散之,亦大忌酸药点之,寒药下之,郁其邪于内,不得 出也。其病有二。
其一属火。《经》云:“少阳所至为喉痹。”又云:“少阳司天之 政,三之气,炎暑至,民病喉痹”,治宜仲景桔梗汤。或面 赤斑者,属阳毒,宜阳毒诸方汗之。
其二属湿。《经》云:太阴之胜,火气内郁,喉痹。又云:太阴 在泉,湿淫所胜,病嗌肿喉痹,治宜《活人》半夏桂枝甘 草汤。或面青黑者,属阴毒,宜阴毒诸方汗之。
洪武戊辰春,乡村病喉痹者甚众,盖前年终之气,及 当年初之气,二火之邪也。予累用甘桔汤加黄连、半 夏、僵蚕、鼠黏子根等剂发之,挟虚者加参、芪、归辈。水 浆不入者,先用解毒雄黄丸,酢磨化之,灌喉痰出,更 用生姜汁灌之,却用上项药,无不神验。若用瞻矾等 酸寒点过者,皆不治,盖邪郁不出故也。
喉痹不恶寒者,及寸脉大滑,实于关尺者,皆属下证, 宜硝石、青黛等寒药降之,或白矾等酸剂收之也。韩 祗和云:“寸脉大于关尺者,宜消阳助阴。”东垣云:“两寸 脉实,为阴盛阳虚,下之则愈。”故予每用此法治急喉 痹,如鼓应桴,或三部俱实,亦可用其法也。
急喉痹,其声如鼾,有如痰在喉响者,此为肺绝之候, 速宜参膏救之,用姜汁、竹沥放开服。如未得参膏,或 先煎独参汤救之。服早者十全七八,次则十全四五, 迟则十不全一也。
咽痛有阴气大虚,阳气飞越,痰结在上,遂成咽痛。脉 必浮大,重取必涩,去死为近,宜补阴阳,人参一味浓 煎汤,细细饮之。
咽疮多虚火,游行无制,客于咽喉。宜用人参、蜜炙黄 蘗、荆芥治之。
《李梴医学入门》
咽喉病皆属火
咽喉,气之呼吸,食之出入,乃人身之门户也。后世有 一十八种之名,其类虽繁,同归于火。盖少阴君火,少 阳相火二脉,并络于咽喉。君火势缓,则热结而为疼 为肿;相火势速,则肿甚不仁而为痹,痹甚不通,而痰 塞以死矣。故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肝与心 包,一阳少阳三焦,四经皆有相火。火者痰之本,痰者 火之标。故言火则痰在其中矣。言咽喉。则牙舌亦包 在其中矣。
火分虚实
实火,因过食煎炒,蕴热积毒烦渴,二便闭涩,风痰上 壅,将发喉痹,必先三日胸膈不利,脉弦而数。治宜先 去风痰,而后解热毒,凉膈散加黄连、荆芥、石膏,或古 荆黄汤、防风通圣散、三黄丸含化。又风燥咽喉干枯, 常如毛刺,吞咽有碍,败毒散加黄芩、半夏,倍桔梗、薄 荷、生姜煎服。痰盛加石膏。凡服此药,子服午攻,午服 子攻。如呕吐咯伤,因食热物,及谷芒刺涩,风热并与 血气相搏,肿痛者,消风散加薄荷、元参、全蝎,或射干 汤、牛蒡子汤。木舌重舌者,如圣胜金锭。舌根肿者,麝 香朱砂丸。时行咽痛者,普济消毒饮子。
虚火,因饮酒则动脾火,忿怒则动肝火,色欲则动肾 火,火炎上攻,咽膈干燥,必二便如常,少阴脉微,治宜 补虚降火。血虚者,四物汤加桔梗、荆芥、知母、黄蘗。气 虚者,四君子汤加甘草、桔梗、元参、升麻,甚则干姜、附 子以为向导,徐徐服之。如痰盛者,二陈汤料入青鱼 胆一个,其胆先以糯米入内,阴干为末,姜汁调服,亦 可探吐,或千缗汤。曾服凉药自利,或声音有坏者,“《秘 传》降气汤救之。”
暴感风寒,则咽喉紧缩妨碍者,紫梗半夏汤、猪肤汤。 肾伤寒及阴证者,半桂汤、蜜附子。
《通用》甘桔汤、利膈汤、冰梅丸、犀角琥珀膏,或单百草 霜为末,蜜丸弹子大。每三丸,新汲水化服。凡咽喉不 可纯用凉药取效,目前上热未除,中寒复起,毒气乘 虚入腹,胸前高肿,上喘下泄,手足指甲青紫,七日以 后全不入食,口如鱼口者死。
===缴吐法===缴法用青鱼胆末,缴三次,红肿即散。
吐法,用冬月青鱼胆,以枯矾入内,临用加百草霜、炒 盐少许,酢调,以鹅毛蘸药,引吐痰尽。如无鱼胆,用白 矾半斤,巴豆肉十枚,同枯过,去巴,用引吐痰,神效。吐 后用金锁匙吹之。常服甘桔汤最妙。如牙关紧者,用 后开关药,或“二仙散。”不省人事者,一字散。
火郁发之
火郁发之,谓发汗也。咽疮忌汗,最不误人,惟砭针出 血,即汗之之义也,血出多则愈。有针疮者,姜汁调熟 水,时时呷之。畏针者,委曲针之。凡关上血泡最重,关 下不见者,令病人含水一口,用芦管削尖入鼻孔刺 出血妙。惟肾伤寒及帝锺肿者忌针,用蛇床子于瓶 中烧烟,令病人吸入喉中即愈。
开关法
雄黄解毒丸龙脑破毒散玉钥匙或用巴豆压油纸 上,取油纸撚成条子,点灯吹灭,以烟熏入鼻中,一时 口鼻涎流,牙关自开。一方用巴豆肉以绵裹定,随左 右塞于鼻中,左右俱有,左右俱塞,立透。盖方中以巴 豆治走马喉痹者,以热攻热,热则流通之意也。
喉痹失音
喉痹失音者,秘传降气汤去陈皮加黄芩。风寒失音 者,甘桔汤加诃子、木通,入生地汁润之,或诃子散。血 虚受热,咳嗽声嘶者,用青黛、蛤粉,蜜调含化,或润肺 丸、蜜脂煎。寻常声音不清者,加味固本丸。内伤虚损, 咽疮失音者,无治法。
《方贤奇效良方》
《总论》
戴人云:“咽与喉,会厌与舌,此四者同在一门,而其因 各异。咽以纳气,故咽气通于天;喉以纳食,故喉气通 于地;会厌与喉上下,以司开阖,食下则吸而掩,气上 则呼而出,是以舌抵上腭,则会厌能闭其咽矣。四者 相交为用,缺一则饮食废而死矣。此四者,乃气与食 出入之门户,最急之处,故为病也。”为咽痛、喉痹之证, 是以难治。轻者或治而愈,甚者虽治必殆矣。《内经》曰: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王注曰:“一阴者,手少阴君火 心主之脉也。一阳者,手少阳相火三焦之脉也。”二火 皆主脉,并络于喉,气热则内结,甚则肿胀,肿胀则甚, 甚则痹,痹甚而不通则死矣。非惟二脉系此为病,以 十二经推之,惟足太阳别下项,其馀皆凑于喉咙。惟 君相二火独胜,则热结正络,故痛且速也。故《十二经》 中言“嗌痛、咽肿、颔肿、舌本强”,皆君火为之也。惟喉闭 急速,相火之所为也。夫君火者,犹人火也,相火者,犹 龙火也。人火焚木,其势缓,龙火焚木,其势速。经言喉 痹,则咽与舌在其中矣。以其病同是火,故不分也。后 之学者,各详其状。今列咽喉一十八证:一曰单蛾风, 其形如图,小箸头,生于咽喉关上,或左或右,可治;生 于关下者难治。二曰双蛾风,生两个,在喉关两边,亦 圆如小箸头大,或生关下者,难治。三曰蝉舌风,又名 “子舌”,自舌下再生重舌者是也。四曰牙蜞风,牙龈上 肿盛,聚毒成疮者是。五曰木舌风,其舌渐渐长大相 似,煮熟猪舌不能转动;六曰舌黄风,自舌上肿痛,黄 色;七曰咬牙噤风,牙尽头作臖,口噤不开;八曰鱼口 风,如鱼吸水者,不治。九曰聚毒塞喉风,喉关聚毒,涎 唾稠实,发寒热,仍分上下。关上者依法治疗,关下者 难治。十曰悬蜞蛊毒风,上眶肿,食而不能掩水,外形 肿如鸡卵。十一曰呛食风,又名“飞丝毒”,口中或食腥 脍之恶物,发泡者。十二曰猎颊风,腮颊结肿者是,牙 尽处肿破。十三曰缠喉风,风自颐边过颐下,赤色者 是。亦有寒热,甚者危殆。十四曰松子风。口内满喉赤 如猪肝,张口吞物,则气逆关闭,饮食不能者,用吹喉 药,或绛雪点肿处,轻者退,甚者喉关响急不治。十五 曰崩砂甘口风,自舌下牙龈上下肿赤,口内作臖,如 汤热,牙龈渐甚烂者,亦能脱齿。十六曰连珠风。自舌 下起,初起一个,又起一个,甚者三五、七九个,连珠者 是也。十七曰“蜂子毒”,或在腮脸洋烂,或在喉关舌下 作臖,其色黄如蜂者是。十八曰走疰。瘰𤻤风。颈项结 核五七个,皮肤赤肿,作寒热者。惟木舌者,木强而不 柔和也。热“结于喉,肿绕于外,且痳且痒,肿而大者,名 曰缠喉风喉痹;暴发暴死者,名走马喉痹。”于十八证 之名虽别,而为治若不归之于火,则相去远矣。其微 者,可以咸耎之;其大者,可以辛散之。治此疾者,世之 有方,如薄荷、乌头、僵蚕、白矾、𥐚硝、铜绿之类。至如走 马喉痹,何待此乎?其死生如人一反掌之间耳。其最 不误人者,无如砭针出血,血出则病已。但人畏针,委 曲旁求,若执不从,瞬息丧命。凡用针时,喉中呛者,宜 捣生姜一块,入热白汤,时时呷之,则呛随止。治喉痹 之疾,如救火之法同,岂可容易哉。《诸书治验》,木舌胀 者,急以䤵针小而锐者,砭之五七度,出所藏血而愈。 缠喉风肿,药不能下者,以凉药灌鼻中吐之,外以拔 毒散之剂敷之,热退肿消而已。喉痹,龙火也,虽用凉
剂,常令煎极热,时时呷之,此药以热行寒,不为热病扞格故也。又常以䤵针刺少商穴,出血而愈。后之业医者,须分人火、龙火之病,用药无不取效矣。
《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
肿痹
咽以咽物,喉以候气,其体清虚,不容一毫浊物。《难经》 曰:“三焦之气通于喉,喉咙之声则发矣。”然三焦属相 火,火为病最速,故卒然喉中肿塞,古谓之喉痹是也。 亦有胃中痰火泛上,肿塞为患者。大抵暴起必是痰 火,取吐为急,惟针刺去毒血为妙。昧者不知,畏首畏 尾,多致误事,是不明正理也。
《薛己医案》
痹痛诸证
丹溪先生云:“咽痛属血虚,用四物加竹沥。阴虚火上 炎者,必用元参;气虚,加人参、竹沥。”又云:“咽喉肿痛,有 阴虚阳气飞越,痰结在上者,脉必浮大,重取必涩,去 死为近。宜人参一味,浓煎,细细饮之。如作实证治之, 祸在反掌。”此发前人未发,救无穷之夭枉。余更以上 焦风热、积热,及膀胱阴虚等证,一二于后。
疼痛或寒热者。邪在表也。宜发散。
肿痛。痰涎壅盛者,邪在上也。
痛而“脉数无力者,属阴虚,宜滋阴降火。”
肿痛发热便闭者。表里俱实病也。宜解表攻里。如证 紧急。更刺患处。或刺少商穴。
萧山先生云:“喉痹不恶寒,及寸脉洪大滑实于关尺 者,皆属下证,宜硝石、青黛等寒药降之,或胆矾等酸 剂收之。”韩祗和先生云:“寸脉大于关尺者,宜消阳助 阴。”东垣先生云:“两寸脉实,为阳盛阴虚,下之则愈。”故 余尊此法以治前证,如鼓应桴也。
陈藏器每治脏寒咽闭,吞吐不利。用附子去皮脐炮 制,以蜜涂炙,令蜜入内,噙之勿咽,云“甚效。”
《龚信古今医鉴》
梅核气
梅核气者,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如梅核 之状是也。始因喜怒太过,积热蕴酿,乃成痰涎郁结, 致斯疾耳。宜加味四七汤、加味二陈汤。
痹肿乳蛾
热结咽喉,肿绕于外,且痳且痒,肿而大者,名“缠喉风。” 喉闭而暴发暴死者,名“走马喉痹。”
乳蛾乃热气上行,抟于喉之两旁,近外肿作。以其形 似乳蛾,一为单,二为双。又其乳蛾之差小者,名喉闭。
《王肯堂证治准绳》
夹喉疽
或问:喉之两旁生疽何如?曰:此名夹疽,属手少阴心 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火热毒上攻而然。宜琥珀 犀角膏、犀角散、黄连消毒饮、活命饮加元参、桔梗、黄 连。内溃者,难治。虚火上升,痰壅饮食不进者死。
结喉痈
或问:“当结喉生痈何如?”曰:“是名喉痈,又名猛疽,以其 势毒猛烈可畏也。属任脉及手太阳、手少阴经,积热 忧愤所致。急宜清热攻毒,用琥珀犀角膏,及黄连消 毒饮、紫金丹、乌金散选用。壮实者,一粒金丹下之。若 过时不治,溃穿咽嗌者死。”
《赵献可医贯》
《肿痛论治》
喉与咽不同。喉者,肺脘呼吸之门户,主出而不纳;咽 者,胃脘水谷之道路,主纳而不出。盖喉咽司呼吸,主 升降,此一身之紧关櫜龠也。经曰:足少阴所生病者, 口渴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素问》云:“邪客于足少 阴之络,令人咽痛,不可纳食。”又曰:“足少阴之络,循喉 咙,通舌本。”凡喉痛者,皆少阴之病,但有寒热虚实之 分。少阴之火,直如奔马,逆冲于上,到此咽喉紧锁处, 气郁结而不得舒,故或肿或痛也。其证必内热口干 面赤,痰涎涌上,其尺脉必数而无力,盖缘肾水亏损, 相火无制而然,须用六味地黄、门冬五味大剂,作汤 服之。又有色欲过度,元阳亏损,无根之火游行无制, 客于咽喉者,须八味肾气丸大剂,煎成。冰冷与饮。使 引火归原。庶几可救。此论阴虚咽痛者如此。治法正。 �氏所谓“上病疗下”也。人之喉咽如曲突,曲突火炎, 若以水自上灌下,曲突立爆烈矣。惟灶床下以盆水 映之,上炎即熄,此上病疗下之一验也。其间有乳蛾 缠喉,二名不同。肿于咽喉两旁者,为双蛾;肿于一边 者为单蛾。治法用鹅翎蘸米酢搅喉中,去尽痰涎,复 以鹅翎探吐之,令着实一欬,欬出蛾中紫血即溃。或 紫金锭磨下即愈。不散者,以小刀刺出紫血即愈。古 方有刺少商穴法甚好,刀针刺血,急则用之,然亦有 不宜用者。《薛案》云:“一人年五十,咽喉肿痛,或针去血, 神思虽清,尺脉洪数而无伦次,按之微细如无,曰有 形而无痛,阳之类也,当峻补其阴,今反伤阴血必死, 已而果殁。”引此一案,为粗工轻用刀针之戒。缠喉风 者,肿透达于外,且痳且痒且痛,可用解毒雄黄丸。 古方有用巴豆油染纸作撚子,点火吹灭,以烟熏鼻中,即时口鼻流涎,牙关自开,即用此㗜患处,即愈。 阳虚咽痛者,口舌生疮,遇劳益甚,其脉必浮大,此脾 肺气虚,膀胱虚热,须以理中汤加山药、山茱萸乃痊。 上焦风热者,用荆防败毒散。
有咽喉肿痛,作渴饮冷,大便秘结,六脉俱实,下之则 愈,可用防风通圣散。世间虚热者多,实热者少,如此 证不多得,此法不可轻用。
有急喉痹,声如鼾呼,痰如拽锯,此为肺绝之候,速宜 人参膏,用姜汁、竹沥放开服。如未得膏,先煎独参汤 救之。服早者十全七八,次则十全四五,迟则不救。丹 溪云:咽喉肿痛,有阴虚阳气飞越,痰结在上者,脉必 浮大,重取必涩,去死为近,宜人参一味,浓煎,细细饮 之。如作实证治之,祸在反掌。仲景云:“少阴客热咽痛”, 甘草汤。少阴寒热相搏,桔梗汤。少阴客寒咽痛,半夏 散及汤。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 酒汤。少阴阴虚客热,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 世人但知热咽痛,不知有寒咽痛。《经》曰:“太阳在泉,寒 淫所胜,民病咽痛颔肿。”陈藏器用附子去皮脐,炮裂 切片,以蜜涂炙,令蜜入内,噙咽甘味尽更易之。冬月 伏寒于肾经,发则咽痛下利,附子汤温其经则愈。 又有司天运气,其年乡村相染,若恶寒者,多是暴寒 折热,寒闭于外,热郁于内,切忌胆矾酸寒之剂,点喉 反使阳郁结不伸。又忌硝黄等寒剂下之,反使寒下 陷入里,则祸不旋踵矣。须用表散之剂,若仲景甘桔 汤之类。
又有阳毒咽痛,用升麻汤;阴毒咽痛,用甘草汤。 咽痛用诸药不效者,此非咽痛,乃是鼻中生一条红 线如发悬一黑泡,大如樱珠,垂挂到咽门,而口中饮 食不入,须用牛膝根直而独条者,洗净,入好酢三五 滴同研细,就鼻孔滴二三点入去,则线断珠破,其病 立安。又有喉间作痛溃烂,久而不愈,此必杨梅疮毒, 须以“萆薢汤为主。”
《吴崑医方考》
《喉闭方论》
夫喉者,气之关隘也,通则利,塞则害,无问其标本,而 当急治焉者也。今考八方,皆古人已试之程规,触类 而通之,则活人之机亹亹矣。
“缠喉急闭者,雄黄解毒丸主之。”盖缠喉急闭,躯命之 所关也。急治则生,缓治则死。是方也,雄黄能破结气, 巴豆能下稠涎,郁金能散恶血,能此三者闭通矣。丹 溪翁生平不用厉药,而此方其不得已而用之乎! 喉闭数日不能食者,稀涎散吐之,涎尽病除。夫皂角 之辛利,能破结气;白矾之咸苦,能涌稠涎,数数涌之, 涎去而病已矣。
“咽痛者,甘桔防风汤主之。”夫甘草之甘,能缓喉中之 急。桔梗之苦,能下喉中之气。防风之辛,能散喉中之 壅。
缠喉风用巴豆油涂纸上,撚成条子,以火点着,才烟 起即吹灭之。令患人张口,带火刺于喉间,俄顷吐出 紫血半合,即时气宽能言,及啖粥饮。盖火气热处,巴 油皆到,火以散之,巴以泻之,烟以吐之,乃“一举而三 善”之方也。
《陈实功外科正宗》
《论证》
问曰:咽痛属肺,然所致有不同者,自由虚火实火之 分,紧喉慢喉之说。又咽为心肺肝肾呼吸之门,饮食 声音吐纳之道,此关系一身,害人迅速,故曰“走马看 咽喉,不待少顷”也。假如虚火者,色淡微肿,脉亦细微, 小便清白,大便自利,此思虑过多,中气不足,脾气不 能中护,虚火易至上炎,此恙先从咽嗌干燥,饮食妨 “碍,欬吐痰涎,呼吸不利,斑生苔藓,垒若虾皮,有如毛 草,常刺喉中,又如硬物,嗌于咽下,呕吐酸水,哕出甜 涎,甚则舌上白胎,唇生矾色,声音雌哑,喘急多痰。以 上等证,皆出于虚火元气不足中来,治此不可误投 凉药。上午痛者属气虚,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 牛蒡、元参。午后痛者,属阴虚,四物汤”加黄蘗、知母、桔 梗、元参。如服不效者,必加姜、附,以为引导之用,亦为 佐治之法也。实火者过饮醇酒,纵食膏粱,叠褥重衾, 哺餐辛烈,多致热积于中,久则火动痰生,发为咽肿。 甚者风痰上壅,咽门闭塞,少顷汤水不入,声音不出, 此为喉闭紧喉风是也。用药不及事,先用针刺喉间, 发泄毒血,随用桐油饯鸡翎探吐稠痰,务使痰毒出 尽,咽门得松,汤药可入,语声得出乃止。内服清咽利 膈汤疏利馀毒。如牙关紧闭难入,必当急刺少商出 血,其闭自开。如针刺,探吐无痰,声如拽锯,鼻掀痰喘, 汤水不入,语声不出者,真死候也。又有喉痈、喉痹、乳 蛾、上腭痈等证,其患虽肿,而咽门半塞半开,其病虽 凶,而喉道又宽又紧,此皆标病,虽重无妨。当用“金锁 匙”吐出痰涎,利膈汤推动积热。脓胀者开之,损而痛 者益之,其患自安。凡喉闭不刺血,喉风不倒痰,喉痈 不放脓,喉痹乳蛾不针烙,此皆非法。又有痰火劳嗽欬伤咽痛者,无法可治。
《看法》
初起红色肿痛,语声清朗,亦无表里之证,相兼者轻。 已成肿痛,咽喉半闭半开,咯吐痰涎,饮食稍进者顺。 咽喉肿闭,牙关紧急,言语不清,痰壅气急,声小者险。 咽喉骤闭,痰涎壅塞,口噤不开,探吐不出,声喘者死。 时疮之后,毒结咽间,肿痛腐烂,吐纳不堪,声哑者重。 久嗽痰火,虚阳上攻,欬伤咽痛,但见声嘶而色红者 死。
《治法》
“初起肿痛,寒热交作,头眩拘急者,邪在表也,宜发散。 初起肿痛发热,脉有力而便秘者,邪在内也,宜下之。 肿痛寒热,口干作渴,脉洪大而有力者,宜发表攻里。” “咽喉肿痛,痰涎壅甚,面红口干,邪在上也,宜探吐之。 喉闭,痰涎壅塞,气急口噤难开,先刺少商,后行吐法。 已成胀痛,咽喉壅塞,汤水不入,脓已成也,宜急针之。” 肿痛微红,脉虚无力,午后痛者属阴虚,宜滋阴降火。 肿痛色白,咯吐多涎,上午痛者属阳虚,治宜补中健 脾。
喉痈
喉痈生于咽外,正中肿痛,妨碍饮食,红肿发热,必欲 溃脓,软而胀痛者针之,内服补托之药,玉红膏搽贴 长肌完口。又有腐溃内通,汤水随孔出者,曾治数人, 俱亦无妨。
《景岳全书》〈臣张介宾著〉
《论证》
喉痹一证,在古方书虽有十八证之辨,而古人悉指 为相火。然此证虽多由火,而复有非火证者,不可不 详察也。盖火有真假,凡实火可清者,即真火证也;虚 火不宜清者,即水亏证也。且复有阴盛格阳者,即真 寒证也。故《内经》曰:“太阳在泉,寒淫所胜,民病嗌痛颔 肿。”其义即此,何后人之弗究也。
“喉痹所属诸经,凡少阳阳明、厥阴、少阴,皆有此证,但 其中虚实各有不同。盖少阳厥阴木火之脏,热证固 多;阳明为水谷之海,而胃气直透咽喉,故又惟阳明 之火为最盛。欲辨此者,但察其以情志郁怒而起者, 多属少阳、厥阴;以口腹肥甘,辛热太过而起者,多属 阳明。凡患此者,多宜以实火论治。至若少阴之候,则 非此之比。盖少阴之脉,络于横骨,终于会厌,系于舌 本。”凡阴火逆冲于上,多为喉痹。但少阴之火,有虚有 实,不得类从火断。若果因实火,自有火证,火脉,亦易 知也。若因酒色过度,以致真阴亏损者,此肾中之虚 火证也,非壮水不可。又有火虚于下,而格阳于上,此 无根之火,即肾中之真寒证也,非温补命门不可。凡 此诸经不同。而虚实大异。皆后人所罕知者。独褚氏 遗书。有上病察下之说。诚见道之言也。
咽喉证,总谓之火,则名目虽多,似有不必尽辨者,然 亦有不可不辨者,如单乳蛾、双乳蛾及缠喉风之有 不同也。盖肿于咽之两旁者为双蛾,肿于一边者为 单蛾,此其形必圆突如珠,乃痈疖之类,结于喉间,故 多致出毒,或宜刺出其血而愈者。若缠喉风则满片 红肿,多不成脓,亦不必出血,但使火降其肿自消,此 其所以有异。而治之当有法也。
庞氏曰:“伏气之病,古方谓之肾伤寒,谓非时有暴寒 中人,毒气伏于少阴经,始初不病,旬月乃发,脉微弱, 法当以伤寒治之,非喉痹之病也,次必下利。”愚按此 证亦所常有,是必以少阴少阳之火令,太阳之寒令, 太阴之湿令,而复兼风寒之邪者,皆有此证。故治此 者,不必治喉痹,但治外邪,其喉自愈。即如《新方》诸柴 胡饮及散阵诸方。皆可随宜酌用。
《论治》
火证喉痹,悉宜以抽薪饮主之。火不甚者,宜徙薪饮 主之。凡肝胆之火盛者,宜以芍药、栀子、草龙胆为主。 阳明胃火盛者,宜以生石膏为主。若大便秘结不通, 则宜加大黄、芒硝之属,通其便而火自降。如火浮于 上,而热结于头面咽喉者,最宜清降,切不可用散风 升阳等剂。盖此火由中,得升愈炽。《经》曰:“高者抑之”,正 此之谓,非火郁宜发,及升阳散火之义,学者于此最 当体察,勿得误认其面目也。至于外治火证肿痛之 法,宜以木𪔀子磨酢,用鹅翎蘸搅喉中,引去其痰,或 少和清水,免其太酸,时时呷漱喉中,不可咽下,引吐 其痰为更善。漱后以代匙散吹之,仍内服煎药,自无 不愈。若火壅于上,而食物之治,最宜“雪梨浆”、菉豆饮 之属为妙。若南方少梨之处,或以好萝卜杵汁,和以 清泉,少加元明粉搅匀,徐徐饮之,既可消痰,亦可清 火。其单双乳蛾,若毒未甚,脓未成者,治之自可消散。 若势甚而危者,必须砭出其血,庶可速退,此因其急, 亦不得已而用之也。又古法用三棱针刺少商穴出 血,云治喉痹立愈。
阴虚喉痹,其证亦内热口渴喉干,或唇红颊赤,痰涎 壅盛,然必尺脉无神,或六脉虽数,而浮软无力,但察其过于酒色,或素禀阴气不足,多倦少力者,是皆肾 阴亏损,水不制火而然。火甚者,宜滋阴,八味煎、加减 一阴煎之类主之。如火微而不喜冷物,及大便不坚, 小便不热者,宜六味地黄汤、一阴煎之类主之。若因 思虑焦劳。兼动心火者。宜二阴煎主之。
格阳喉痹,由火不归原,则无根之火,客于咽喉而然。 其证则上热下寒,全非火证。凡察此者,但诊其六脉 微弱,全无滑大之意,且下体绝无火证,腹不喜冷,即 其候也。盖此证必得于色欲伤精,或泄泻伤肾,或本 无实火,而过服寒凉以伤阳气者,皆有此证。速宜用 镇阴煎为上,八味地黄汤次之,或用蜜附子含咽亦 妙,若再用寒凉,必致不救。
“阳虚喉痹”,非喉痹因于阳虚,乃阳虚因而喉痹也。盖 有因喉痹而过于攻击,致伤胃气者,有艰于食饮,仓 廪空虚,亦伤胃气者。又有气体素弱,不耐劳倦,而伤 胃气者。凡中气内虚,疼痛外逼,多致元阳飞越,脉浮 而散,或弱而涩,以致声如鼾睡,痰如拽锯者,此肺胃 随绝之候。速宜挽回元气,以人参一味浓煎,放心徐 徐饮之。如痰多者。或加竹沥、姜汁亦可。如迟多致不 救。如作实火治之。则祸如反掌。
喉癣证,凡阴虚劳损之人,多有此病。其证则满喉生 疮红肿,久不能愈,此实水亏虚火证也。宜用前阴虚 喉痹之法治之。若多咳嗽肺热,宜以四阴煎之类主 之。若满喉生疮,破烂而痛者,宜用牛黄益金散吹敷 之,仍内服滋补真阴之剂,自可全愈。
瘟毒喉痹,乃天行瘟疫之气,其证则咽痛项肿,甚有 颈面头项俱肿者,北方尤多此病,俗人呼为虾蟆瘟, 又名鸬鹚瘟,亦名大头瘟,此湿热壅盛最凶之候。宜 清诸经之火,或泻阳明之热,当察缓急而治之。《东垣》 有“普济消毒饮”,专治瘟毒喉痹,百发百中。
锁喉风证时人以咽喉肿痛,饮食难入,或痰气壅塞 不通者,皆称为“锁喉风”,而不知有真正锁喉风者,甚 奇甚急,而人所未知也。余在燕都,尝见一女子,年已 及笄,忽一日于仲秋时无病,而喉窍紧涩,息难出入, 不半日而紧涩愈甚,及延余治,诊其脉,无火也;问其 喉,则无肿无痛也;观其貌,则面青瞠目不能语也;听 其声,则喉窍之细如针,探息之窘如线,伸颈挣命,求 救不堪之状,甚可怜也。余见而疑之,不得解,然意谓 风邪闭塞喉窍,非用辛温不能解散,遂以二陈汤加 生姜煎而与之,毫忽无效。意复用独参汤以救其肺, 然见其势危若此,恐滋怨谤,终亦未敢下手。他医见 之,亦但束手而已。如此者一日夜而殁,后又一人,亦 如此而殁。若此二人者,余至今莫识其所以病此终 身之疑窦,殊自愧也。然意必肺气竭绝而然,倘再有 值此者,恐非独参汤决不能救,故笔诸此,以俟后之 君子虚心详酌焉。
杨梅结毒,有喉间溃烂作痛,久而不愈者,此非喉痹 之属,乃杨梅疮毒也。宜仙遗粮汤,甚者宜以土茯苓 煎汤,吞五宝丹。
《石室秘箓》〈臣陈士铎著〉
肿痛
人有喉患大肿,又非瘿瘤,忽痛忽不痛,外现五色之 纹,中按之半空半实,此乃痰病结成,似瘤非瘤,似瘿 非瘿也。方用海藻、半夏、白芥子、贝母、人参、桔梗、南星 各三钱,茯苓五钱,昆布、甘草各一钱,附子一分,水煎 服。此方乃消上焦之痰圣药也。又有海藻、昆布以去 其瘿瘤之外象,消其五色之奇纹。妙在消痰而仍不 “损气,则胃气健而痰易化也。”一剂知,二剂消大半,三 剂则全消,四剂永不再发。此方兼可治瘿证,神效。 凡人有咽喉忽肿作痛,生双蛾者,饮食不能下,五日 不食即死矣。但此证实火易治,而虚火难医。《实火方》 如用山豆根、芩、连、半夏、柴胡、甘草、桔梗、天花粉治之 立消。惟虚火乃肾火不藏于命门,浮游“于咽喉之间。” 其证亦如实火,惟夜重于日,清晨反觉少轻。若实火, 清晨反重,夜间反轻。实火口燥热,干而开裂;虚火口 不甚渴,舌滑而不裂也。以此辨证,断不差错。此等虚 痛,若亦以治实火之法治之,是人已下井,而又益之 石也。故不特不可用寒凉,并不可用发散,盖虚火必 须补也。然徒补肾水,虽“水能制火,可以少差,而火热 太盛,未易制伏,又宜于水中补火,则引火归原,而火 势顿消亡于顷刻矣。”方用引火汤:熟地、元参各一两, 白芥子三钱,山茱萸、山药各四钱,北五味、肉桂各二 钱,茯苓五钱,水煎服。一剂而痰声静,痛顿除,肿亦尽 消,二剂全愈。盖熟地、山茱萸、五味之类,纯是补肾水 圣药,茯苓、山药又益精而利水,助肉桂之下行,元参 以消在上之浮火,白芥子以消壅塞之痰。上焦既宽, 而下焦又得肉桂之热,则龙雷之火,有不归根于命 门者乎!一剂便生,真有鬼神莫测之机,又胜于八味 地黄汤也。倘喉肿闭塞,勺水不能下,此方将安施乎? 更有一法,用附子一个,破故纸五钱,各研末,调如糊, 作膏,布摊如膏药,大如茶锺,贴脚心中央,以火烘之一时辰,喉即宽,而开一线路,可以服药矣。
乳蛾
更有人病双蛾者,人以为热也,喉门肿痛,痰如锯不 绝,茶水一滴,不能下咽,岂非热证?然而痛虽甚,至早 少轻,喉虽肿,舌必不燥,痰虽多,必不黄而成块,此乃 假热之证也。若以寒凉之药急救之,下喉非不暂快, 少顷而热转甚,人以为凉药之少也,再加寒凉之品, 服之更甚,急须刺其少商之穴,出血少许,喉门必有 “一线之路开矣。”急以附子一钱,熟地一两,山茱萸四 钱,麦冬、北五味、牛膝各三钱,茯苓五钱,煎服。下喉一 声响喨,其火势热证立时消散。盖少阴之火,直如奔 马。凡人肾水大耗者,肾中元阳不能下藏。盖无水以 养火,而火必上越也。日日冲上,而咽喉口小,不能任 其出入,乃结成肿痛,状似双蛾,实非双蛾也。方中妙 在用附子辛热之药,引龙雷之火下藏于窟宅。夫龙 雷之火,乃相火也,喜水而不喜火,故药中熟地、山茱 之类,纯是补阴之味,使火有所归而不再沸,此因其 逆势而逆导之。然喜水者,喜真阴之水也,而非寒凉 之水;不喜火者,不喜邪气之火也,而非辛热之火。至 若日重夜轻,治之最易。用山豆根、桔梗各三钱,半夏、 甘草各一钱治之,一剂立愈,而非逆证可比耳。 阴虚双蛾之证,更有治法,用附子一钱,盐水炒成片, 用一片含在口中,立时有路,可以用汤药矣。后以八 味丸一两,白滚水送下,亦立时而愈。
又双蛾阴证,最难治而最易治也,不知其窍而最难, 知其法而最易。予常为人治此病,用附子一枚,以盐 一合,水煮透,令其口含一片,而火势立止,然后以六 味汤大剂饮之,不再发,神方也。
阴蛾之证,乃肾水亏乏,火不能藏于下,乃飞越于上, 而喉中关狭,火不得直泄,乃结成蛾,似蛾而非蛾也。 早晨痛轻,下午痛重,至黄昏而痛更甚,得热则快,得 凉则加,其证之重者,滴水不能下喉。若作外感阳证 治之,用山豆根、芩、连、栀子之类,则痛益甚而关不开, 有不尽命而死者矣。惟补阴虚,用引火归原之法,而 痛顿失也。方名“化蛾丹。”熟地、山茱萸、麦冬各一两,附 子一钱,车前子三钱,北五味二钱,水煎服。此方大补 肾之水,不治蛾之痛,壮水则火息,引火则痛消,故一 剂即可收功,奇绝之法也。